食品微生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08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4.2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食品的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食品的安全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和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通过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避免由于食源性而导致的疾病,保证人类的健康。本文对当前应用的较为广泛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是希望用最快及最准确的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进而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

1免疫学技术

1.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它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在抗体(或抗原)上加入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当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检测和鉴别的技术。

该技术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的操作步骤来完成检测。

1.1.1对接受检测的样本中的抗原或者抗体测定出来,使被检验的样本和酶标抗原或者是抗体结合在一起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中的步骤使其和固相载体的表面的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1.1.2通过洗涤将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抗体分离出来,这时使得接受检测的样本的量和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酶量会以一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反应底物,这时经过催化剂的摧毁作用底物将会变成有色物质,有色产物和接受检测样本物质的多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时就可以根据有色物质的颜色深浅来完成对接受检测样本的定量分析。该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增菌之后样本在达到检出度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抗原和抗体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完成结合反应。

1.2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该种技术是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的有机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固相载体通过对抗原和抗体的吸附并完成免疫酶染色,当底物有颜色显现出来之后然后对定量有色产物的分析进而将接受检测样本中的某些物质的具体含量确定出来。当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有竞争法、捕获法、间接法以及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适用范围广、反应灵敏准确、简单方便、检测费用低、检测速度高以及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等,该种技术可实现对数量较多的样品进行分析,数量可到上千种,正是因为该种技术具有如此之多的优点,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1.3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它的原理是在膜以便添加的样品在膜的毛细管的作用下朝另外一边移动和层析相似,在发生移动的过程当中某些抗原和抗体完成结合之后被固相化,在移动中除了结合物之外的物质将会被分离出来,根据标记物的颜色深浅来完成被测样本的定量分析。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其就是通过胶体金来进行标记物的试验,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准确、快速、简单以及无污染,可以实现对食品中霍乱弧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的检测和鉴定。

1.4免疫磁珠技术

该种技术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将增菌液中的目的捕捉出来之后在平板上将获得的目的菌进行观察分析,或亦可通过酶标记或者是荧光抗抗体来完成检测鉴定。目前可以通过该种技术来完成对大肠杆菌0111、0145、0157以及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

2.1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也就是Dna微探针阵列。基因芯片技术是通过对微电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被标记的基因探针和寡核苷酸点杂交之后,使用相关的检测系统实现对芯片的扫描,进而实现对被测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定。该种技术在一次试验中可以将接受检验样本中所有的潜在致病原以及其遗传性指标。在施工该种技术的时候,由于芯片检测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样点自动识别的影响,因此基因芯片在进行处理数据以及提取信息的时候要确保对图像中所有杂交样点的准确定位。

2.2基因探针技术

该种技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得2条可以实现互补的2条碱基Dna链完成互补之后形成具有稳定性的Dna,其原理是通过对接受检测的样品和Dna探针进行观测,看有没有杂交分子出现,进而实现对被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某种微生物的判断,如果有杂交分子出现即就是存在某种微生物,反之就没有。该种技术诞生于20个世纪90年代,该种技术在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上现在的Dna指纹图谱自动分析系统中实现了对化学发光标志物的引进,可以更加简单方便的对获得的图谱和核酸碱基进行分析对比以实现对视频中微生物的定量分析和鉴定。

3代谢学

3.1阻抗法

阻抗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在生长时培养基中的碘惰性底物经过代谢成为活性底物,这时培养基中的电导性就会增加以降低培养基中的阻抗,这对培养基中的电阻抗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就会完成对被检测样本微生物的检测鉴定。该种检测方法适用的范围广,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很多优点,比如特异性、高敏感性以及反映快速等。

3.2放射法

该种检测方法是将多种物理和化学诊断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基中的盐类底物或者是有碳标记的碳水化合物经过代谢之后产生一氧化碳,这时对产生的一氧化碳量进行测量分析,其量在原有碳水化合物的基础上一氧化碳量有没有增加来实现对被检测样本中的某种微生物细菌进行分析。该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准确度高、速度快,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该种检测技术对各类物品的无菌检测都是非常适用的。

4干片法

该种方法是对微生物学、高分子学以及化学综合应用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无毒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培养基载体进而准确快速的完成对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定量分析,该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定量的常规方法。该种方法可以保证测定的精确度,对于少量样品的检查无需配置试剂,因此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费用低、携带方便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除此之外该种方法没有任何废弃物产生,所以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由此可见该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范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保证检测的质量。

5pCR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将目的菌高度保守段的具有特异性的Dna进行大量的复制并对这些Dna进行检测分析,假如在样品汇总有目的菌存在就将有关特异性的Dna复制出来,对具有特异性Dna复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就是pCR技术。目前pCR技术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形成了标准化,得到很多权威机构的认可,该种检测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污染小、一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可以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1 000多种细菌的检测鉴定。

6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可以直接将被测样本中微生物负荷量测定出来,最开始研究开发该技术是为了对牛奶样品进行检测,当前该种检测方法在肉类制品、乳制品以及饮料等物质的检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以及膜技术的使用时限对样本的培养之后通过DeFtt来完成计数。通过该中技术可以对5℃和11℃条件下保存的巴氏杀菌乳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而且完成每一个样品的检测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而且检测需要的费用较少。随着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可以实现对苹果汁以及蔬菜等的大肠杆菌的检测和鉴定,此技术不但能通过膜过滤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收集并在膜的表面浓缩,而且能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实现荧光抗体的染色。通过该种方法和别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该种方法作为李氏杆菌数量测定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7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不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评估,不同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以及使用范围,很多快速检测技术对于某种食品检测性能会比其他食品更加优良,这主要是因为食品自身的成分导致的,有些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在使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很麻烦的,需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食品中的有些成分会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因此要引起重视,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8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和鉴定当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由于每一种检测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检测鉴定中心,在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时候,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要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和花费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检测队伍的综合实力,当然还要保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以确保检测鉴定仪器的先进性,并能及时掌握国际的先进信息,以便于及时掌握一些先进的检测鉴定技术,更好的完成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以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闫雪,姚卫蓉,钱和.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J].食品科学,2005(06).

[2]熊强,史纯珍,刘钊.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9(05).

[3]蔡扬尧,陈永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04).

[4]陈庆森,冯永强,黄宝华,魏国祥,庞广昌,胡志和.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食品科学,2003(11).

[5]陈超敏,陈继道.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06).

[6]杨平,杨迎伍,陈伟,王国民,李正国.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7]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1(06).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2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检测方法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一连串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各个国家的政府及公众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包含着许多项目,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各类毒素,对食品造成了污染。世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微生物污染将食品污染后所造成的。加工食品中所含有的菌种、菌量,与原料的生产加工环境以及细菌学质量、加工工厂的环境以及包装过程中的卫生情况、在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状况都有所不同。为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工作更好地开展,将食品质量进一步地提高,对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加以保证,在此对微生物的检验过程及检验的内容、技术等加以详细的介绍。

一、检验食品微生物的操作过程

1.检验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

细菌总数是指整个菌落的总数,这项指标是作为对食品及饮用水的被污染程度所建立的指标。细菌总数是指将食品及饮用水的检样进行处理之后,通过一定的培养过程,就能得到1g或1mc的检样中所含细菌的菌落个数。这项数据可以被用作对检样进行科学地卫生评价。大肠菌群系是指在37℃的环境下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进行产配、产气,采用需氧或是兼性厌氧的呼吸方式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抱杆菌。该菌主要存在于人类及牲畜的粪便当中,因此把此项指标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种对生活饮用水及食品质量的检验指标。大肠菌群数在食品和水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在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在每100mL(g)的样本当中用最近似数(m,p,n)来表示。在水中即就是指在1000mL的被检样品中所发现的大肠菌群数。

2.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

在GB4798-94食品的卫生检验方法中,针对一些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除了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外,像是菌落总数以及大肠菌群(mpn)的测量之外,对致病菌像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的菌群数都应该进行计算。经相关的研究表明,志贺氏菌是一种传染剂量在200-10000个范围内的菌种;副溶血性弧菌神奈川阳性株在菌量达到10万至1000万以上时会使人发生食物中毒。产气荚膜杆菌在食物中的含量超过/g时即就会导致食用者食物中毒。根据Hange.s一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相关研究表明,一般的食品中的含菌量达到/g就会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含菌量少于这个范围就不会发病。在以上的例子中表明,对于食物中毒的诊断进行反定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致病菌的含量进行检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致病菌的定量检验的活动一定会全面开展。食品的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在这条道路上要勤加探索,将致病菌的定量检验的工作经验积累起来,使其他的致病菌的检验工作也能尽早展开。

二、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方法

1.代谢学的方法

代谢学是一门从人们身边兴起的学科,其原理是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消耗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像是蛋白质、脂肪。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类的大分子物质会被分解成乳酸盐等小分子的物质。从原来的分子物质状态转变为离子,并且大多数离子会带有电荷,进而对培养皿的电阻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对培养皿中的电阻变化检测时可以得出细菌的总数。这种方法在现阶段很流行。

2.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核酸探针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还需再借用一些生物知识,其原理是将核普酸形成为杂交双链,进而对杂交链中的Dna进行判定。在其检测的过程当中,已知一条链的核普酸序列号,即就是工作人员在之前就已经知道一条链的Dna。在实验中也需要使用基因探针。在其检测的过程当中,因为核普酸中的成分含量的差异很大,基因探针的类型为两类。一类是对一部分的Dna有分辨作用,即就是对某些菌落会很敏感,对其他的菌落就没有那么敏感了。另一类是对全部的Dna都有分辨作用。这种检测技术的优势之处在于菌落微生物对于外界的条件变化会很敏感,因此区分起来很容易。然而,这种检测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所使用的生物探针要求非常严格,否则的话会出现一系列的误差,对实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3.抗体的方法

抗体技术的常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这是一种对抗原抗体的测定非常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把聚苯乙烯孔包被在抗体上,以此获得抗原。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使用第三种载体,即就是用结合了酶的抗体去与抗原接触,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助生色酶底物的作用之下,将复合物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只要用肉眼观察就可以对菌落数量的多少加以判定。

4.仪器的方法

因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被应用到检测微生物的高科技产品也应运而生,微生物检测设备主要有两种,全自动设备和半自动设备。仪器能够在通电条件下进行高速的运转,将微生物从悬浊液中分离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身体健康与食品安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在对食品进行质量检测时,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为食品安全卫生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近几年,我国针对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检查工作非常地重视,对其检测试验都有着相关的规范对其有严格的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职业道德,要有严谨地科学态度,对检测技术进行不断的开发创新,让我国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食品微生物;实训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0)16-0248-02

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切实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有力举措推进实训教学改革,逐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大都开设《食品微生物》课程,其中实训教学的内容成为该门课程的重点和课改的目标。为了满足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化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一支真正满足行业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很多院校都针对自身特点,建设一个满足市场需要的实训课程体系。本文对《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一、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1.调查方式及内容。以问卷为主要方式进行调查,无记名回答,调查时间较为集中(2010年3月9日至2010年3月15日),其中主要内容为对已参与过课程的评价及对该门课程的建议和看法。

2.调查人员选择原则。选择在校的食品类专业并且上过《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的真实现状,并为进一步提高和改革提供依据。

3.调查人数。我院在校食品专业学生共计170人,调查人数170人,收回意见有效反馈149份。

二、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有效选票的结果统计,大部分同学问卷焦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训方式。对于实训方式内容的调查题目,40%学生认为应该增大学生自主操作的实训内容,教师在讲解操作要点之后可以采用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2-3%的同学认为应适当增加完全自主实训,即提供项目,有学生小组进行自主实训;18%的同学倾向于传统的课堂实训模式;大部分学生对实训课时量安排表示满意。

2.实训教师。从学生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关于教师授课团队的调查内容表明,18%学生选择理论课任课教师担任实训课教学,25%学生选择专门负责实训的实验员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46%学生认为企业一线的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更有说服力,另外11%学生认为无关紧要。

3.实训课程模式。调查内容中针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内容提出问题,给出选项分别为实训室操练,模拟企业流程操练、企业现场实训。选择实训室操练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8%,选择模拟操练的同学占23%,其余69%均选择第三项,企业现场实训。

4.实训习惯养成。大部分同学对自我实训习惯是否良好一题给予肯定回答,极少数同学对自己和他人提出了要求。其中8%的调查结果指出,在实训过程中希望能够有良好的环境保证,尽量不要受到其他同学打扰,希望能够安静的进行实训练习;4%的学生提及了关于实训台面卫生的问题,呼吁同学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实训习惯,实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卫生清洁,保证实训环境清洁。2%的学生认为卫生清洁工作应该是教师的事情,教师应为学生实训做好服务工作。

三、提高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的学生对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问题回答漠然,认为保证实训室卫生不是实训内容;11%学生认为实训授课教师无所谓何人,事不关己;以上的这些说明学生厌烦实训教学吗?可是这些学生却对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建议听似稚嫩,但却不能不说明,这部分学生喜欢实训的教学模式,但却缺乏正确的职业观。

从大部分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由于父母的决定、专业名称的吸引等原因报考专业,庆幸的是学习后觉得比较喜欢,可以适应学习生活,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大学毕业生可以找到高薪、无忧的工作,而对过程性学习不屑一顾,结果出现毕业后眼高手低的现象。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出现,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过程性训练,认真履行职业标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效果。

2.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开发多种实训方式,大力实施“理论一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效果。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是动手能力强,但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结合调查结果,应注重开发多种实训J方式,吸引学生。《食品微生物》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课时比重大,在设定实训项目时,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实训方式,例如:项目实训、模拟实训、综合项目操练以及现场教学等。

传统的项目实训一般是在理论内容讲授之后进行实训项目操作,现阶段可以尝试将理论溶于实践,二者同时进行。例如《食品微生物》实训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项目,大可尝试先请学生自主将显微镜进行拆卸、安装,在拆卸安装的过程中讲述显微镜的构造、渗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势必记忆深刻,兴致勃勃。

模拟实训则是将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一线环境建设,实训内容、人物角色扮演完全模拟企业,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的要求,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方法。本课程中的样品采集、预处理部分可按此方法操作。

综合项目实训可按照小组分配实训项目,请学生自组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任务书,小组配合进行经费核算、项目策划、实训操作、项目结题等工作。本课程单元项目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给出题目进行综合实训操作。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将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独立实践。

现场教学在具体课程中实施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可以设计将本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放到企业中进行,面对实际的操作规范向学生讲解。

《食品微生物》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多种实训方式,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实训效果达到最好。

3.培养一支精英双师型实训教学队伍,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打下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师大多数属于“校门到校门”状态,缺乏企业一线经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多数在吃老本,以自己读书时的所学教授学生。本次调查中。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但46%的学生认为企业一线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提高高职《食品微生物》实训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否则,实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建议通过以下方法实施双师型教学:(1)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实训指导教师;(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3)重视对新到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实践知识的补充。

4.建立完整、全新的实训考核体系,重视过程操作,从过程中逐步验证实训效果。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考核学生的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实训过程,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比如,我们在每一项实训操作过程中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操作表现、实训成果、实训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训记录,每人一本实训记录本,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定期检查实训记录本。其次,考核的标准不仅是技能操作结果,还包括学生对待实训的态度,学生在实训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实训成绩的依据。再次,综合项目的考核包括项目策划分数、团队合作分数、项目成果分数、项目汇报分数等,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

综合各项过程指标,以公平为原则给出实训课程分数,正确的将期末考核的压力平分到过程操作中,使参与实训的学生逐步提升自身技能,培养具有良好执业能力的食品专业人才,这才是实训课程的最好证明。

参考文献:

[1]简彩云.高职《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2]周启怀.职高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2009,(15).

[3]肖 健.高职双语教学问卷调查分析及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4

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的样本来源,粪便是细菌微生物检出率最多的样本来源,与肛拭子、呕吐物对比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的样本来源table2Sourceofsamplesdetectedbydifferentbacterialmicroorganisms

3讨论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食物中毒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临床文献统计显示,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食物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需要经历运输、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细菌污染都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3];(2)如果食物已经受到了细菌污染,与此同时,食物存放区域的总体温度较高,在这种较高的稳定条件下,细菌会出现大量繁殖,细菌数量的增加可能会产生毒素,进而引发细菌感染[4];(3)食用的食品没有达到可安全使用标准,比如食品没有蒸熟,或者在食品存储中将熟食与生食放在一起,造成食品交叉污染。不管是那种原因,患者在使用相关食物后存在细菌性食物中毒风险。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各类食品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

对于已经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除了明确具体的原因外,通常还需要进行细菌微生物分析,依靠细菌微生物分析掌握常见的致病菌,从而为细菌微生物食物中毒的预防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保证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健康[6]。

本文研究中对75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了微生物检测,结果表明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涉及到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而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低。在病原微生物检出样本来源方面,粪便中对于细菌微生物的检出率较高,呕吐物中的细菌微生物检出率较低。有学者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检验完成后,其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为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0%;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2.0%,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0.0%;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0.0%;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4.0%;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6.0%,不同细菌微生物检出结果和本文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这些都能为临床食品安全的检验奠定基础[7]。

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可以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提供参考,根据我国当前食品微生物检验要求,食品微生物检验中需要完成以下内容:(1)明确不同食品的污染程度,通过食品检验掌握不同食品中大肠菌群总数、霉菌总数、菌落总数等,上述指标对事物污染程度作出评价,按照污染程度结合不同食品对微生物含量的具体要求判定食品是否能够安全食用[8];(2)定性分析食品中存在的致病菌,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以及蜡样芽胞杆菌等都会引起细菌感染,所以在食品检验中应注重对上述细菌微生物的定性分析;(3)定量分析食品中的细菌微生物,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对食品中相关微生物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定量分析能够分析出不同细菌微生物含量水平,这些都可以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9]。

依据本文细菌微生物检验结果还能够为细菌性微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信息。对于沙门氏菌会引起食物中毒,根据临床文献报道分析,沙门氏菌主要存在于受污染的鱼、蛋、家畜肉、内脏、牛羊奶等,细菌中毒后有6~24h的潜伏期,出现细菌性中毒后可存在持续高热表现,大便为典型黄绿色水便,文献报道沙门氏菌感染后有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化脓性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造成患者死亡[10,1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剩饭、剩菜,此外,在蛋、肉类食品中也有存在,患者食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食物后在短时间内发病,既有呕吐,也有腹泻,呕吐物以黄绿色胆汁为主;大肠杆菌作为人体本身具有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不会引起感染,当时当人体肠道防御机能下降,自身免疫力不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可造成正常菌群出现失调,致使大肠杆菌出现了大量繁殖,最终引起患者出现中毒症状,大肠杆菌中毒后的临床症状较轻;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用盐浸泡过的食物中,在海产品中也有副溶血性弧菌存在的可能,比如海蛰、海鱼、海蛤等,人群在服用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食物后,不会突然发病,其潜伏期在8~18h,早期存在上腹部、脐周疼痛表现,此后可出现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如腹泻、呕吐、高热等,粪便多为脓血样。掌握不同细菌微生物在引起中毒后的潜伏以及症状表现,有利于对不同细菌性微生物进行鉴别与诊断[12,13]。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后不同微生物检出方面,患者呕吐物、肛拭子、粪便等均有致病菌的检出。但是在致病菌检出率方面,粪便明显高于肛拭子以及呕吐物,在实际细菌性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可采用粪便样本进行检测,有利于提高对相关细菌性微生物的检出率,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当然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保证粪便样本的采集质量,采集粪便过程中应使用新鲜粪便,确保样本中没有尿液的混入;粪便量控制在5g左右,用于盛装粪便的容器需要处于干燥、无菌,避免进行消毒,对于暂时不能进行检验的,需要将采集的粪便标本保存,保存温度应低于4℃[14]。

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学分析,还能够为各类细菌性微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依据,根据检出的常见微生物,提高对人群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微生物感染的常见食物、食用后的症状表现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告知大众针对不同微生物的预防以及避免食物中毒的方法,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15,16]。

综上所述,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分析,有助于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滢娟,罗汉宇,刘丽,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探讨[J].当代医学,2018,24(6):65-67.

[2]卢舒君.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5):189-190.

[3]李晓燕.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学及微生物检验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6-8.

[4]杨春晓,莫韵韶,魏泉德.珠海市2011-2015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52(6):788-791.

[5]朱颖梅,谭海芳,林凤,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2):95-97.

[6]曾丽,孙秋香,高艳,等.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11):916-917.

[7]邓如军,刘莉莉.某市2012-2013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6):81-83.

[8]曾德兴,黄思思,陈应坚.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调查与预防对策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8):1518-1520.

[9]杨书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J].临床医学,2016,36(4):59-60.

[10]吴嘉志,陈应坚,甘丽萍,等.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8):1044-1046.

[11]张倩,邱亚群,石晓路,等.2007-2010年深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2):67-68.

[12]李琼,刘丽.小议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12):122-124.

[13]罗滢娟,罗汉宇,刘丽,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探讨[J].当代医学,2018,24(6):65-67.

[14]于洪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291-292.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i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孟祥忍,吴鹏.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美食研究,2014,31(4):61-64.

[3]雷晓凌,吴红棉,吴晓萍,等.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21-1124.

[4]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5-36.

[5]俞理明,韩建侠.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6]蒋亚瑜.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2):74-77.

[7]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67.

[8]张凤民,李玉军,付英梅,等.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2.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6

关键词:原子吸收食品安全微量元素

近年来,国内外对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测检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同时在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现已经证实食品中汞、铅、镉、砷等金属元素在较低摄入的情况下对人体即可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有毒微量元素具有强蓄积性、生物富集性以及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多表现为慢性中毒等特点。微量元素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检验成为食品分析检验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就食品中微量元素检测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进行简要陈述。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气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根据一定条件下入射光被吸收而减弱的程度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由此可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此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析范围广、精密度好和准确性好等特点。原子化装置一般包括火焰原子化系统、石墨炉原子化系统和氢化物发生器三种类型。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广泛地使用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氢化物发生进样的原理是某些元素如砷、锑、铋、锡、锗等与合适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可形成气态氢化物,汞可生成气态原子态汞,镉、锌可生成气态组分。生成的氢化物被引入到特殊设计的石英炉中进行原子化。氢化物发生进样的优点是消除干扰、进样效率高、易实现自动化和可进行价态分析等。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一)浓缩果汁

样品前处理:称取样品0.5000g置于微波消解罐中,再加入6ml硝酸、2ml过氧化氢进行微波消解(表一),再加热赶酸至剩余少量溶液,加入1ml10%抗坏血酸和硫脲混合液,定容至10ml。

(二)奶粉

样品前处理:称取奶粉样品0.25g置于微波消解罐中,分别加入硝酸6ml、双氧水2ml,微波消解(表三),加热至剩余少量溶液,定容15ml。

样品分析结果:通过利用火焰法、石墨护法对奶粉中微量金属元素分析,得出如下分析结果。(表四)

(三)茶叶

样品前处理:铬,称取0.5g于瓷坩埚中,加2ml硝酸浸泡60min,然后将坩埚在电炉上蒸干,炭化至不冒烟,转移至马氟炉中550℃恒温3h,冷却后用硝酸溶解,定容50ml。铅,称取0.2g于锥形瓶中,加10ml硝酸-高氯酸(4:1),浸泡充分,在电炉上蒸干,然后消解定容至10ml。(表五)

样品分析结果:利用石墨炉法对茶叶样品中铬、铅含量分别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分析结果。(表六)

三、结语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便、检出限低、精密度高、线性范围宽和可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来检验检测食品中的微量金属元素也必然会不断的发展,检验设备也会不断的更新换代,相信原子吸收光谱法一定会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炳卿.食品污染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彭秧锡.食品试样中矿物元素分析的实验预处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

[3]王文海.原子吸收光谱法在食品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

[4]彭秧锡.食品试样中矿物元素分析的实验预处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

作者简介: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7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S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4-0163-01

随着食品行业与药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与质量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主要是由于当前的食品药品检测技术较为落后,难以满足食品药品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新食品药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由多种技术所共同组成的,根据行业专家学者对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进行不断深入探索,并对基因与染色体研究发展成熟,使传统食品药品检测技术的缺点得到克服,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食品药品安全及质量提供充足的保障。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即pCR,从实质上来看可以将其作为Dna的一种体外复制,该技术主要是将大量微量Dna扩增,并根据染色体和基因来对微生物基因型加以明确,因此在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主要是在体外对特定Dna分子片段进行高速扩增,并在满足外界高温等条件下,对双链Dna进行解旋,使其变为单链,并降低其温度,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将其和引物互补配对,从而形成新的Dna双链结构。合成新双链结构可以将其作为继续扩增模板,并给予合适温度与环境,进行无限扩增。该技术重点是严格控制其温度,pCR技术虽然比传统的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且检测时间短,特异性较强,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该技术合成引物对于技术性要求较高,pCR技术的灵敏度较高,在检测过程中会出现将微量外源污染Dna作为有害微生物,从而产生假阳性。

(二)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固定标记与已知序列Dna探针进行杂交,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对样品进行分析与检测。在这一技术中还包括有计算机学科、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等,是一种高度交叉的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新基因寻找和临床药物检测和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同时具有自动性、多样性、微型化等特点,在同一芯片中对于多种类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当前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与药品检测中还没有得到应用,而在基因表达分析与蛋白质检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主要是Dna在不同浓度变性剂中会产生不同的连接程度,所产生的电泳迁移率也会不同,而根据不同的电泳迁移率碱基分离所组成的Dna片段也会不同,该项技术与Dna测序技术可以联合使用,从而对食品药品菌落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对微生物检测中可以对微生物种群动态活性与多样性进行探究,为人类对自然生物群落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不可避免的是该项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仍不能检测出微生物代谢活性与数量。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现阶段转基因食品大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这些食品的出现是基于现代基因技术发展而来的,在转基因食品中含有大量新的Dna和蛋白质,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加强对转基因视频的专业检测,才能确保消费者可以大胆、放心购买。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主要有蛋白质检测法、pCR检测法和蛋白酶活性检测法等,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所有检测方法中最为安全的,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不同的优势,由于酶和蛋白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的易变性失活,因此在专业检验中并不适用。pCR技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灵活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技术,可以对于低含量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而荧光定量技术属于新型pCR技术,在该项技术中加入荧光基因,在pCR检测过程中应用了荧光信号,对于传统pCR檢测方法中的假阳性问题与准确度低的问题成功解决。

2.在致病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在致病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有肉毒梭菌、弧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在对这类致病微生物检测中采用pCR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迅速性特点,这也是传统检测技术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牛奶等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是主要病原菌,在对食品中Dna提取中采用裂解法来进行提取,用半套式pCR技术进行检测,通过特殊合成引物来进行特异性扩增,对于其他菌类不会产生反应。与传统pCR技术相比较而言,半套式pCR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较高,检测时间较短,通常只需5、6个小时。而肉毒梭菌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在检测过程中传统的检测技术对肉毒梭菌进行提取需要多天,对肉毒神经霉素的检测,选择相应的基因序列,通过合成特定引物来对a、B、e等多种毒素基因进行复制,加快检测速度,但由于pCR技术只能检测出是否存在肉毒梭菌,但无法对于霉素与菌是否并存状态进行判断。因此在对肉毒梭菌检测中pCR技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3.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

在药品微生物检测中主要采用的是pCR实时荧光技术,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更加准确、迅速的对药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测。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

在对菌落变化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变形地图凝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变形梯度凝胶技术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优化,并与Dna测序技术相结合,对于不同地区中川穹真菌差异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川穹种群系统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结语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8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检验食品安全。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检验当中,能起到积极作用,食品安全检验的效率比较高,技术应用也较方便。本文主要阐述了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生物技术,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望能借此理论研究,对现代生物技术科学应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技术应用

食品安全检验的方法较多,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下,为食品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方便了食品检验。从理论上深化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能为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食品检验工作顺利开展。

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主要技术

1.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应用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话题,尤其在近些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比较突出,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强食品检验就成为重点工作,传统食品检验主要技术就是通过物理化学仪器,对食品检验的整体效率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在当前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下,将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就能发挥积极作用[1]。现代生物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动植物自身对某化学物质特异性识别检验食品性质,能准确检测出食品中各种成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食品安全检测的不足,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的品质以及安全性和精密性的检验比较有利[2]。对食品的品质评价以及质量控制有着良好作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1.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关键技术

1.2.1生物传感器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检验中运用的现代生物技术类型较多,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在用生物传感器技术检验食品时,是把生物相关特性作为依据,把信息输入到传感器识别系统当中,对输入的信息识别分析,转化成有效数据,这样就能方便食品检验工作人员了解食品安全[3]。在对生物传感器检验技术应用的优势比较突出,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比较迅速,检验的结果准确度较高,提高了食品检验的效率。

1.2.2生物酶食品检验技术

在食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中,生物酶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对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安全问题检验的技术,特异性比较强。生物酶技术是结合了免疫学以及酶学,检验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对食品的检验范围在ng及pg,有着高精度的检验优势,在实际的技术应用方面比较简单[4]。对食品样品当中所存在的有害成本,能够准确识别,有助于保障食品检验工作过的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1.2.3pCR生物食品检验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中的pCR是重要技术类型,这一技术是从遗传学角度对食品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分析。通过对指定基因的分析,能有效判断食品当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能对转基因以及基因克隆成分有效控制。这一技术在食品样品微生物形状和遗传背景分析有着积极作用,对保障食品安全有积极作用[5]。在对食品样品病原菌检查后,能分辨食品当中致病菌种类和数量,为食品检验的工作质量提高打下了基础。

1.2.4生物芯片食品检验技术

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对生物芯片检验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光导原位合成以及微量点样,对食品样品当中生物分子实施标记,对大量生物分子排序,固化在指定载体,从而形成二维分子排列,然后和已经标记的生物分子杂交,根据相应仪器的应用就能对生物分子信号强度分析,对食源性疾病临界值加以判断。这一新型检验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检验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由夏俊芳等撰写的《生物芯片应用概述》一文可知,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检测肉类中兽药残留的生物芯片系统在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该芯片能够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快速准确地完成肉类中兽药残留的检测工作[6]。而唐晓明等利用基因芯片对从水中分离的20株细菌杂交检测,用传统方法对这些菌株鉴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达95%。还有,陈广全等研制了一种高通量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微生物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结果表明该芯片的特异性良好,在所检测的菌株之间无交叉反应,与同属其他菌株之间也不存在交叉反应。生物芯片技术在农产品安全检验中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安顺。

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1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的各个环节都能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有害微生物检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食品质量安全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微生物威胁,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和控制,必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通过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微生物生存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判断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按照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法律和行业的标准,对微生物的含量是不是存在超标的情况的判断,能最大化把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微生物威胁降低[7]。在生物技术中的pCR技术的应用能有效达到检验目标。食品检验中对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检测食品的成分,以及检测食品当中存在的添加剂。在技术应用的时候用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添加剂,对甜味剂以及发色剂的有效检测[8]。在对食品的成分检验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食品成分也决定着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生物传感器技术对食品的成分检验有着显著实用性。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当中存在的农药残留检验,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食品当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必然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下,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精确分析,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所应用的技术中通过生物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对食品农药残留准确检验。食品质量检验中生物技术应用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方面比较重要,当前食品当中出现的转基因食品种类比较多,转基因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验,就能保障食品安全[9]。通过相应生物技术的应用,对转基因食品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酸检测以及蛋白质和酶活性检验。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能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2.2食品检验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2.2.1高效性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当中的应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向着高效性方向迈进。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实施,要在时间上节约,这就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要求有所提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食品检验的任务,所以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高效性就显得比较重要。结合我国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对食品的检验科通过pCR生物技术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2.2.2多样化发展趋势

食品检验工作实施过程中,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要充分重视技术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下,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而食品受到污染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各种污染源的影响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比较多,采用单一的检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食品检验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多样化的生物检验技术应用就比较重要[10]。保障生物检验技术对多种有害物质检测,要加强抗干扰能力,从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2.2.3灵敏性发展趋势

在食品检验工作实施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在灵敏性的要求上愈来愈严格。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食品检验领域中,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食品检验的质量,提高技术应用的灵敏性就显得比较重要。有的食品污染是受到农药残留的因素影响,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威胁,而保障生物技术的应用灵敏性,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才能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食品安全检验已经成为保障人们食品安全食用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强食品的检验效率提高,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性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从理论上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就能进一步深化生物技术的应用认识,从而为实际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实施打下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苏静.试论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128.

[2]陈兆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分子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28(4):444-450.

[3]顾成鹏,余花,徐霞,等.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探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12):121.

[4]程敏,徐丽萍.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5(7X):285.

[5]罗鹏程.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界,2016(12):78.

[6]胡宗才.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J].食品界,2017(4):90.

[7]李曦,骆佳岚,王翌晨.探讨食品检验中乳酸菌的鉴定方法[J].食品界,2017(4):101.

[8]刘鑫.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与检验质量控制的强化探析[J].食品界,2017(4):108.

[9]路鑫.浅议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食品界,2017(4):113.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9

【关键词】pCR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应用

因食品面临微生物的污染,导致有害微生物破坏食品的品质,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对微生物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为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是最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及早控制能为人类身体健康奠定保障。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pCR检测技术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其具有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食品行业中逐步拓宽了应用空间。

一、pCR技术原理

pCR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原理可简要概括为:经高温变形、低温退火及中温延伸等三步不同环节反复操作,从而检测微生物核酸序列,通过利用单个核酸分子序列完成复制达到扩增的目的。具体分析pCR技术的应用原理,需根据温度不同整合信息,即高温变形。被检测食品微生物处于双链状态的Dna序列于温度高达94摄氏度状况下变性,成功解链,以双链形式存在。低温退火。55摄氏度下,被检测微生物特异性引物与处于单链状态的Dna进行融合。中温延伸。72摄氏度下,需以被检测微生物引物的引导延伸为条件进行复制,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上所述三点,需反复操作,直至获取足量被检测微生物Dna序列,以达到pCR技术检测要求。

二、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特点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则与人类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关系。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对食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别国,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能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且能构建对外贸易关系及塑造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食品安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国民后代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食品面临的有害微生物数量逐渐增多,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微生物检测管理,因食品受污染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对国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及早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源,pCR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该技术已获取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操作便捷

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程度不仅缺乏一定高度且花费较长时间,影响微生物检测工作效率。微生物检测工作涉及多方面,如:微生物生长应用的培养基、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生长温度等均因微生物类型不同需花费不同的检测时间、人力及物力,为严密观察培养基中菌落特征、微生物细胞特征及生理生化等鉴定,传统自动化技术检测步骤较为繁琐,虽投入大量时间与人力,但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相对比,高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出台及应用获取显著的检测效果,例如pCR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特点之一的操作便捷与传统自动化检测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仅需一人实施人机一体化便能控制所有检测程序,便捷式的检测步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我国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空间。

(二)检测快捷

传统自动化检测技术下,微生物检测通常需要2-5天不等,较长时间可达1周或1周以上,因检测时间过长,往往出现食品已投向市场流转而检测结果尚未出来的情况,体现了传统自动化检测具有费时的弊端,对我国食品行业实际生产运作造成滞后影响,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完全规避了费时这一弊端,较短时间之内便能得出检测结果,通常几小时,较长时间仅为1天,因此,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准确率高

经济时代,我国各类食品微生物种类较多,传统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分离食品上的微生物较为困难,已难以全面辨别食品微生物的种类。这一难题最关键性的关卡是检测活性薄弱的菌落,通常不仅检测不出,且难以培养,不利于顺利实施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然而,目前的高自动化检测技术pCR安全可规避这一问题,运用高自动化技术较为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上微生物的类型,为食品生产监督提供主要依据,为我国食品安全奠定保障,从而实现利国利民这一夙愿。

(四)潜在发展空间

pCR属于现阶段高自动化技术,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体现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检测技术较高,无论是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生产管理或是食品投入市场流转等均具有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回顾性分析,传统检测技术较为落后,制约了工作效率,不仅难以保障我国食品行业安全生产,且给国民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pCR的出台是我国技术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我国科研的进步,且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因此,其具有极大潜在发展空间。

三、pCR检测技术的展望

食品行业属于环环相扣的生产、运营过程,食品不可避免在生产、流转及销售等环节受到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影响品质,因此我国实行微生物检测是监督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更新,各项新出台的技术与高自动化pCR技术相结合势必拓宽微生物检测空间,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未来。我国微生物检测面向于鉴别有毒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毒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使pCR检测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不断延伸发展空间。

我国未来食品微生物检测将随着国内外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就目前而言,高自动化pCR检测技术已经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发挥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技术的更新必将带动pCR的应用水平,促使其迈入另一个发展阶段,继续为我国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四、结语

以上论述,pCR高自动化技术属于高新科技成果,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更新,两者相结合之下将会促使pCe继续为检测贡献其操作便捷、检测快捷及准确率高等优势,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及国民身体健康奠定保障。因此,pCR技术的应用不仅利于民生基础设施,且利于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食品微生物分析篇10

关键词食品;有害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4-0284-02目前,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对食品的影响而造成的疾病仍是主要的问题。常规检测准确灵敏,但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检测步骤较繁琐。因此,针对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体系对确保食品安全极其重要,也是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1]。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的重视,将会逐步完善和建立各种简便、快捷的新型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分子生物学技术

(1)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采用体外酶促(耐热Dna聚合酶)反复作用,通过变性—延伸—复性的循环操作,迅速将Dna模板扩增数百万倍,再用凝胶电泳和紫外核酸检测仪观察扩增结果来识别细菌[2]。当前,主要有3种技术应用到微生物检测中[3]:一是嵌套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产生扩增的Dn段上含有第2轮pCR引物的结合位点,在此片段上应用第1套引物,片段中第1轮反应产物被等分转入第2轮pCR引物,pCR受微生物的干扰由扩增靶Dna来消除;二是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apD—pCR),即使用任意引物,得到一群长短不一的Dn段混合物;三是采用一套由一个特异引物和一个普通引物所组成的引物,或使用一套特异性的引物,结果仅产生一种产物,进而进行检测。

(2)核酸探针法[3]。即以补体核酸分子作为探针,将标记后的探针加入已变性的被检Dna(单链)样品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样品中的互补的Dna区段形成杂交双链,从而可以鉴定样品中Dna。以前在实验室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核糖体Rna(tRna)发育过程中储存的核酸成分,现在多采用比色计进行标记和检测。新型检测方法使用富含rRna的标靶序列,不仅保持较高的灵敏度,而且实现无辐射检测[4]。

(3)基因芯片技术[5]。采用一块面积很小的玻片、硅片或尼龙膜作为载体,在预定位置固定肽核苷酸、寡核苷酸或cDna,集成的微点阵列即构成基因芯片[6]。检测原理:靶基因选定为致病菌的共有基因(16SrDna、23SrDna及eRiC),采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为区分细菌,利用芯片上的探针检测细菌在共有基因上的独特碱基,从而实现检测。

2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体外反应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反应类型。具体应用技术如下。

(1)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7]。eLiSa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其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在不损坏其免疫活性的条件下预先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反应终止时,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免疫复合物)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经洗涤去除反应液中其他物质,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8]。

(2)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纤维素膜的表面,通过相应抗体或抗原和酶标记物形成复合物,加入底物后结合物上的酶将底物水解氧化成带色物质,呈现出肉眼可见的颜色斑点。

(3)免疫电泳技术。该技术将凝胶扩散置于直流电场中,让电流加速抗原和抗体的扩散,并规定其运动方向,从而使沉淀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敏感度显著提高。包括火箭电泳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4)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性单一的抗体,可辨认抗原物质结构的微细差异,并发生特异性结合,精确地测定抗原物质含量[9]。

(5)免疫磁球法。该技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与样品中被检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该磁球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向磁极聚集,从而快速分离出目的微生物。

(6)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微孔滤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加人待检标本后,经滤膜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用胶体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10]。

(7)免疫转印技术。将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测定结合,将经电泳分区的蛋白质精确近似定量地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并保持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再经荧光,免疫、酶免疫、放射免疫技术等进行测定,实质上分3步骤即蛋白质组分分离、各组分转印及免疫检测。

3载体仪器技术

(1)快速测试片法[11]。培养基的载体采用纸膜、纸片,在其上面附着特定的显色物质和某种培养基,根据载体上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来测定。

(2)滤膜法。将滤膜放入滤器过滤样品,滤膜保留微生物,样品中生长抑制剂可用无菌水冲洗滤器除去,然后将滤膜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在滤膜表面上培养出的菌落可计数。

(3)旋转平板和激光菌落扫描法。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倒一薄层样品,在平板旋转作用下液体从中心向边缘流动,分布均匀。采用激光菌落计数器计算菌落的数量,利用仪器底部的光检测仪扫描平板,激光束通过菌落时可降低光强度,从而检测菌落的存在[8-9]。

(4)流式细胞术(FCm)。FCm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照射于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荧光信号强度表征微生物细胞核内物质的浓度或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光散射信号表征细胞的体积。

(5)固相细胞计数法(SpC)。该方法不需要生长相,在单细胞水平快速检测细菌。先将样品过滤,采用荧光标记滤膜上的存留物,由激光扫描设备自动计数。每个荧光点可直观地由通过计算机驱动的流动台连接到ChemScan上的落射荧光显微镜来检测。在短时间内,可根据荧光标记获得有关微生物特性及生理状态的信息[12]。

(6)ViteK-amS。主要用于药敏试验和微生物鉴定试验中。包括读数、编码、解码、打印过程,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微生物数码鉴定技术,实现全程操作的自动化。

4代谢学技术

(1)电阻抗技术。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会使培养基中的大分子电惰性物质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由此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改变其阻抗。检测电阻抗变化,可实现对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特性的判定。

(2)微热量计技术。微生物生长为放热过程,获得产热量—时间变化曲线,即可鉴别微生物。产热可采用微热量计测定,通过计算机信号的数字模拟,在界面记录器上绘制产热量—时间的热曲线,再进行对比分析[13]。

(3)放射量技术。该技术在碳水化合物或盐类等底物分子中引入微量14C,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释放14Co2,采用自动化放射仪Bactec,通过测定14Co2量来判断微生物数量。

(4)接触酶测定技术。由于接触酶与H2o2反应释放氧气的特性,含有酶的纸盘会浮到试管表面。接触酶含量高,纸盘上浮的时间短。大多数嗜冷性细菌型微生物的接触酶呈阳性,而食品中的嗜冷性菌群可利用接触酶反应来估计。

5生物传感器

生物体中包含多种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抗原,对其处理制成生物功能敏感元件,并与待测物质接触,其产生的光热信号或符合产品能够通过信号转换器来传播信息,并放大输出得到相应检测结果,这就形成生物传感器,包括免疫传感器和基因传感器。

6色谱技术

经过水解甲醇分解、提取以及硅烷化甲基化等衍生化后,微生物细胞被分解成多个化学组分,采用液相色谱或气象色谱分析微生物组分。在色谱图中,少数的峰具有特征性,大多数的峰具有共性,可利用该特性鉴定微生物成分。

7其他技术

(1)微列阵。微阵列是对事物的有序排列,其样品点直径小于200μm,必须用特定的自动仪和显像设备来显像检测。其中,Dna微阵列用途最广泛,即用荧光标记为靶Dna,将载物玻璃片和膜上作为探针Dna的寡聚核苷酸及cDna,扫描二者的杂交显像,测定杂交微阵列中各样品点的荧光高度,统计分析即得。

(2)电子鼻子。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处理、检测和数据分析。一般食品样品中含有不稳定的化合物,可与大量气体传感器产生反应,鉴定样品化学组成即达到检测目的。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反应快的优点。

(3)纳米装置。以纳米粒子作为标记物,主要有荧光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在检测装置中将纳米粒子与待测Dna偶联测定。

(4)atp生物发光检测法。在mg2+存在下,萤火虫荧光素酶以D-荧光素酶、atp、o2为底物,将化学能转化为光,其发光强度(i)与atp浓度(Catp)符合一定的函数关系;当Catp远小于Km时,i正比于样品中的Catp。因此。可通过测定发光体系的i来定量atp浓度。

8参考文献

[1]王文娟.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2]杨银书,李强.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肉品卫生,1994(4):23-24.

[3]杨向荣,江志毅,杨娜.快速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06(5):49-50.

[4]王伟华,张新武,周靖波,等.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0(4):182-188.

[5]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7-98.

[6]SaiRai,D''SoUZaDH,moeCL,etal.improveddetectionofhumanentericvirusesinfoodsbyRt-pCR[J].JournalofVirologicalmethids,2002,100(1-2):57-69.

[7]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3.

[8]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濒新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11):269-273.

[9]高晓平,韩颖,黄现青.食品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8(9):47-48.

[10]吉礼,车振明.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8,6(9):51-53.

[11]高军秀,潘世珍,关鹤玲.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9):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