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08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1

经济报道要善于讲故事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一个精彩的故事,拥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等诸多元素,自然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可是,通常见于报端的百姓故事、情感故事、城市故事等,往往归属于社会新闻。其实,借鉴故事中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因素,应用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撰写许昌市第一家民营图书馆成立的报道时,开篇写道:“民营图书馆,你听说过吗?”接着提出图书馆作为政府扶植的公益事业,为什么会有民营资本介入、靠什么赚钱的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是借鉴了故事中设置悬念的技巧。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笔者撰写了“规范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物业管理方面,业主与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冲突与矛盾。因此,笔者在行文中,以这些矛盾为主线,用平和的叙述语气,将导致矛盾的新闻事件与当事人双方的看法一一道来,使这篇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的报道生动、形象,读之有味。这,又是借鉴了矛盾冲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技巧。2003年6月,全国知名的三联书店、席殊书屋等设在许昌的连锁店相继关门大吉,退出图书市场,笔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报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对图书界业内人士、相关行政部门、“铁杆书迷”的访谈,令读者自然得出执法部门管理上的疏漏、盗版书猖獗、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三联书店等在经营策略上的失误,是导致此种局面的根源。众所周知,讲故事的人从不会将结论强加于人,而是将自己的立场蕴涵在故事中,虽然不讲大道理,却用事实本身说服人,令道理不言自明。《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一文,借鉴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民营图书馆的成立,说明在许昌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以《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为背景,对各方矛盾的产生作了分析和叙述,从而为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照意见。《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只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报道的是许昌图书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三篇经济报道,之所以不枯燥乏味,关键就在于它们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人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什么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呢?它不可能是任何物质,或是股市上红绿变幻虚拟的数字与曲线,它只能是这些物质与虚拟数字的创造者――人。同时,日益活跃的经济生活,层出不穷的新的经济现象,正在改变着人的思想情感模式,改变着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因此,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透视各类经济现象,以他的感同身受,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例如,2004年,记者无意中发现,许昌的小企业与私营企业,比国有大型企业更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可是,把这方面的原因与企业网站发展的脉络平铺直叙地讲出来,和一份工作经验总结有什么两样呢?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认识了几个网络科技服务公司的年轻人。他们最初在许昌信息港打工,完成了许昌第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的上网工程。随后,各类企业纷纷建立网站,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维护服务的公司,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也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而且,企业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公司的发展空间。因此,笔者选择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小见大,反映了这几年许昌企业网站建设从盲目赶时髦到趋于冷静、实用的过程。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2

[关键词]年鉴定位;内容选取;编纂水平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1),一年一鉴,连续出版,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方综合年鉴越来越受到各级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工作水平日益成为年鉴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前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对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试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解析提升年鉴编纂水平的路径。

一、走出定位误区,把握年鉴工作正确方向

对于省级综合年鉴的定位问题,很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由于长期埋头具体工作,思考不多,也不够深入。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整个年鉴工作来讲,关系重大。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找不准年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不好年鉴工作的方向,影响年鉴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这里所谓的定位问题主要牵涉到两个方面:功能定位和读者定位。

关于年鉴的功能定位。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是资料性工具书,关于这种界定,大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在内容选取和观点表述上,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片面强调年鉴的“官书”性质,只顾彪炳政绩,表功、不表过的情况和倾向。我们说,地方综合年鉴是“官书”,这是事实,无需争论。然而,这里讲“官书”,主要的含义是指各级地方综合年鉴的主办主体是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工作人员是公共财政供养的,工作经费也主要是公共财政支付,地方综合年鉴的这种官书性质并不决定地方综合年鉴只记载政府机关、单位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决定年鉴内容只表功、不表过,对工作成绩大书特书,而对其他绝口不提。囿于地方综合年鉴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年鉴的稿件主要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稿源的性质决定了这些稿件本身多数是展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成绩的,反映社会其他信息的稿件很少。因此,为了使年鉴的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全面,需要年鉴编辑者树立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观念,在框架设计、内容选取、语言表述方面下功夫,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信息均衡布局,敢于使用反面信息,发挥其正能量。有条件的年鉴工作机构可以组织专门力量查漏补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以求平衡。

总之,从省级综合年鉴的功能定位角度解析,我们在年鉴工作中应摈弃片面的“官书”观念,从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出发,立足于客观、准确记载史实、全面提供基本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

关于年鉴的读者定位。从读者定位的角度考察,我国省级综合年鉴的读者主要是本省行政区域内参与公共管理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想要了解本省地情的科研、情报人员。从读者结构现状看,我国地方综合年鉴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必读书,而是为政界、商界、学界专业人士服务的工具书。这样的读者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应该成为我们的主观认定。正视并认可省级综合年鉴的这一读者定位是我们做好年鉴工作的前提。如此读者定位之下,我们就会清晰认识年b的服务对象,精准发力,为年鉴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避免出现偏离靶心、浪费资源的情况(例如,在地方综合年鉴中添加生活服务类信息,臆想地方综合年鉴“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实事求是安排内容,公正记述,突出特色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情文献,要全面、系统、准确记载一个地区年度社会发展变迁的状况。然而,要记载哪些方面、哪些事项、哪些主体,还是有个取舍问题,即便是记载同一对象,也有轻重、详略之别。

从一般的情况看,地方综合年鉴记载的内容都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编纂工作遵循的原则是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应该记载的基本信息要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在此基础上体现本地区的区域和年度特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内容不够全面,表述不够客观公正,表功多,讲成绩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千鉴一面”,内容雷同,区域和年度特色不突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差别不明显,市域与省域的差异不明显,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年鉴基本没有差别,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的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点没有充分得到呈现。

笔者认为,在内容选取上,应恪守客观、准确、全面原则,成绩要记述,不足也要说明,不能以偏概全、违反规律、无视事实。倘若年鉴只是功劳簿,就丧失了“存史、资政、育人”的基本功能,失去了“鉴”的价值。本地特色和年度特色的呈现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编纂年鉴的必然结果,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社会发展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只是用心尽责在内容选取、类目设计、条目撰写上注重突出这些差异和特点。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3

读写之“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白净姣好的面容,轻柔曼妙的声音,未语先笑的柔情,记者面前的龚湉仿若从水墨画中走出的古典女子,独有一份娴静的气质。可能是源于与生俱来的古典情怀,龚湉最爱的书便是《红楼梦》,书中入木三分的形象刻画、复杂多元的人物性格,都让她爱不忍释。“《红楼梦》我前前后后精读了7遍有余。有一次去北京,来回路上8个小时,我都捧着这本书在看。《红楼梦》也是我调整心绪的首选,有时考完试,我也喜欢将书拿出来翻一翻,将自己的心态慢慢从考完试后的放松状态逐渐调节好,投入到下一阶段紧张的学习中去。”

除了《红楼梦》,很多时政类的报刊和美文也让龚湉爱不释手。但是看书不能仅用眼,更要动手。龚湉告诉记者,她自有专门的摘抄本,看到优美的句子、经典的案例都会将其抄录下来,整整摘录了两大本,而且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面试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新闻发言人,面对H7n9禽流感,你认为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回答这道问题时,我心里比较有底,因为平时看时政类的杂志和新闻,对这方面的内容都会有所涉及,而我也做了有心人,没有看过即忘。”谈及阅读对自己的帮助,龚湉告诉记者:“阅读重在积累,能让自己的知识和见闻都越来越丰厚。”

“读懂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写作就不成问题了。”“写作是看出来的、练出来的。”“多向写得好的文章学习。”说起自己的“写作经”,龚湉自有一番体会。平时就喜欢写写日记的她,从来不将写作当成是一种负担。“读懂一本书或一个人,就是要精读书籍,把握书中的细节,有些好的素材是可以常用常新的;写作是看出来的、练出来的,要多积累、多运用;而向好的文章学习,不仅要学习优美的文词,更要学习文章的结构,特别是写作议论文,哪里该援引事例,哪里该发表议论,都可以借鉴好的文章。”

学习之“道”:钝学累功,恰到好处

对龚湉而言,今年的暑假异常忙碌。由于在高考时的出色发挥,龚湉成了“名人”,多次受邀为正在高中“奋战”的学弟学妹们作公益讲座,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我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龚湉告诉记者,高中三年自己经历了一场“逆袭”。高一的时候自己的成绩曾经在全班垫底,文理科分班后,她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边听边思考。”高一时,龚湉听得最认真的是物理课,有时课上来不及做笔记,她会先记在草稿纸上,课后再认真誊写到笔记本上。“尽管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但奇怪的是,我的物理一直很差。后来,我才慢慢发觉,课堂上光听、光记是没有用的,还应该跟着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思考。”龚湉笑着说,“希望我学习物理失败的教训,能够让更多的同学知道思考的重要性。”

采访中,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龚湉的好心态。每次考前班会,老师都会请她上台讲一讲自己是如何调适心态的。“调适自己的心态,首先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龚湉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临近夏日的时候,学校为了防止学生午休时感冒,会不开空调。有一次,她休息时隐约听到一阵细微的响动,以为空调开了。结果自己越睡越冷,午休结束时说话牙齿都打战,而龚湉的同桌却热得一身大汗。“这可能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吧。折射到学习上,我们就要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后一定会成功。有了这样的底气,努力起来才更有干劲。”龚湉的好心态更得益于自己不受别人影响,“和别人比会很累,自己的心态也会不稳定,所以应和过去的自己比,静下心,慢慢来。”

龚湉坦言,自己很关注优秀学生的“学习经”,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摸索。就像错题集,每个人都会去整理,但我觉得隔段时间整理一个专题的方法就很适合我,效果很不错。”

未来之“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对于大学生活,龚湉幸福地期待着。因为一直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清华大学的强势专业“经济与金融”成为了她的不二选择。“因为这个专业有超过一半的课程会用英语进行授课,所以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看美剧,像《神探夏洛克》《吸血鬼日记》《老友记》,我都非常爱看。”这是龚湉从一位学姐那里学来的提高英语水平的“秘诀”,“这样可以帮助我熟悉外国人的说话方式,改变哑巴英语的窘境,也为将来去国外交流学习提前打好基础。”

好学的龚湉已经开始主动研究《经济学原理》,慢慢将自己的身心从假期的安逸中调节出来,向新的生活迈出最踏实的第一步。“我最期待的就是清华园里的图书馆,去了大学就要用好图书馆。”龚湉笑着说,“学校很重视体育,这点和我很合拍。以前晚自习间隙,我都会去操场跑几圈,这是保持活力的好办法。”来到强手如云的清华园,龚湉期待中又带着点忐忑。“最优秀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是一个普通人。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做好自己的事情。”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4

吴官正同志的《闲来笔潭》现在网上好评如潮,在江西更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同志跟我说这本书写得实在很好。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吴官正真是一个奇才、怪才,当了大官这么多年,居然能够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画出这么生动的绘画,真是难以想象。但是我知道任何才能都离不开勤奋学习和长期积累,《闲来笔潭》正是官正同志几十年理论素养和生活积淀的深刻体现。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官正同志勤奋积累的过程中,与他的爱读书、善思考、喜文化、亲百姓的性格特点有关。

读书培养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官正同志有三个业余爱好,一个是散步,每天要散步,第二个是下棋,第三个就是读书,其中以读书尤重。爱读书是官正同志与生俱来的习惯,培养了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正如他所回忆的,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他常趁着拾猪粪的时候到村里小学旁晒太阳,老师在里面讲,他就在外面记,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

官正同志曾经对我讲过,他每天早上四点左右起床,然后看书到天亮,几十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他阅读很快,博览群书。记得有一次我们陪同他乘火车去北京开会,当时宣永光的《妄谈·疯语》刚刚再次出版。聊天时,有位同志说到此书,以为这样的闲书他不一定看过,可是官正同志却能把书中不少内容说出来。由此可见,他的读书很宽。官正同志讲话时,历史人物、警句名言,信手拈来,体现了他多年读书的积累。1996年5月,我陪他去井冈山参加一项公务活动,第二天早上,省委组织部长请他早饭前给省组织部门“一推三选”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讲讲话,鼓励鼓励。他欣然同意,随即前往会场,没有任何准备,以井冈山的竹子为题,引用古人描写竹子的七句诗,鼓励年青干部坚定政治方向,关心群众疾苦,做好廉洁自律。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官正同志与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见面,他即席讲了半个多小时,历数江西的优良传统,提到45位历史人物,引用了14句名人名言,未带片纸,娓娓道来,其知识之渊博,从中可见一斑。

能把书越读越薄

官正同志不仅爱读书,而且善思考,他不读死书,善于把读的书为己所用。他经常说,书要越读越薄,而不能越读越厚,关键的问题是自己消化。《闲来笔潭》为什么可读性强,我觉得与官正同志能把书越读越薄有关。书中的思想,古人、名人的警句,都融化成他自己的语言。他的讲话和文章,纵古论今,语言生动,有股独特的味道。“读书随感”中的17篇文章,都反映他从读书中得到启迪,从读书中形成体会,从读书中申引出许多独到的哲理和见解。起草官正同志的讲话稿,既是最难也是最易的。说最难,因为他对稿子要求很高,非常认真,达不到要求,绝不通过。说最易,因为他对自己的讲话,早有思考,胸有成竹,起草的同志只不过在文字上帮助顺一顺。我记得,每次为官正同志起草文稿,他总要把我们找去,交代三个问题:一是讲话的大体布局,也就是文章结构和重点。二是文章的重要观点。对重要观点他会讲得比较详细,表达得非常清晰,这是他讲话稿的核心,是他自己非常想讲、必须要讲的话,这些话不原汁原味地用上去,肯定通不过。三是莫搞“汤汤水水”。官正同志喜欢讲短话,喜欢简洁明了,不穿鞋戴帽,不讲空洞的道理,重在讲观点,提要求,重在干什么,怎么干。初稿给他时,也要问有没有“汤汤水水”,初步定稿后,还要交代把可有可无的话删去。在江西工作期间,再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他都要求控制在20页之内,不超过一万字,能够短一点,就更高兴。《闲来笔潭》收录的文章,应当说与他一贯的文风一致。在“退后的心态”一文中,他说“搞文字工作,写材料就像‘二月天’,很不容易。”但为他起草讲话,从来没有“二月天”的感觉。倒是有一个难处,因为他谈材料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人诗句,我是学经济的,对文学不熟,经常不知出处。我的同事郭登昊学中文出身,有次聊天中也讲到,最怕官正同志引用诗句,不知道他说的那几个字怎么写,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出处。

骨子里就是一位文化人

官正同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骨子里是一位文化人。江西一位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厅级干部曾对我说,在省级领导当中,吴官正虽然长期当省长,但对文化工作关心最多,支持最多,出题目最多。官正同志对“赣文化”的发展情有独钟。他非常支持南昌大学成立赣文化研究所,赞扬他们“在目前存在一切向‘钱’看不良倾向时,你们能面向江西,脚踏实地地研究赣文化,很可贵。”他希望研究赣文化的学者们,“古为今用,不薄古人爱今人”。“江西历代名人很多,有许多精彩的诗文、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要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我们的旅游业。”他十分注意把弘扬赣文化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他写的“八一桥头的两只猫”,也是把文化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典型,《闲来笔潭》的出版,也将澄清在此事上的不实传言。在江西工作期间,他经常给文化界出题目,由此导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像《中国母亲》、《京九情》、《江西省情概论》等,都是他提议编写的。他与江西知名作家郑伯权几十年的交往,更是为人称道。《闲来笔潭》有“脾气”一文,回忆的是发错了脾气的事情。但他对这位不是党员、没有官职的布衣老庚却从不以官压人,总是平等交流,不管讲的对不对口味,从不发火,从不厌烦,他几次亲笔给郑伯权回信,称其为“伯权兄”,表现出对文化人的尊重。

对百姓有着自然的亲近情结

官正同志出生贫寒,对百姓有着自然的亲近情结,按他在“少管所的春节”一文中的说法,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春水煎茶”26篇文章,反映了许多底层百姓的情绪和语言,也与他长期亲近百姓的情结有关。他在“点滴在心”一文中回忆,在江西当省长时,群众写给他的信有6.9万件,其中他批阅的就有4700多件。通过阅批群众来信,官正同志了解了许多真实情况,也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干部官正同志有时会发发脾气,对普通百姓他一贯和蔼可亲。书中“十下鄱阳湖”讲到他第一次下湖乘的是渔政船。那只船的船老大陈玉龙对省长乘船可是带着一肚子的惊恐。因为在“”期间,他在湖口通往九江的渡口开轮渡,一天,有位显赫人物坐他的船过渡,谁料船到中流突遇巨浪,不禁摇摆了几下,结果他被送进学习班足足审查了一个月。现在坐在船上的是一省之长,弄不好又要旧景重现。这时吴官正却悄悄来到他身边,握着他放在舵盘上的手说,“我小时候也划过船,但没有开过这么大的铁船,能不能收我这个徒弟,我也想开铁船。”几句亲切的话语,把老陈心头的阴云吹得无踪无影。1993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对姐妹因为母亲是尼姑,在学校遭到同学的歧视,立即打电话给该市的市委书记,请他打听这家人的下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三年后,他出差到那个市,专门约见这位女孩和帮助她的企业负责人,鼓励她“排除世俗观念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达悟的女儿”回忆的就是这个故事。

网上评价《闲来笔潭》是一本“不一样的领导人著作”,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华丽的词藻,用充满趣味、饱含睿智的平实语言,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为政之道。读者从书中不仅能读到官正同志良好的文学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更能读到官正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读《闲来笔潭》,我们能与官正同志一起走走、看看、想想、议议,分享他的心得和体悟,与他一起品尝其中的滋味。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5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干部人,其中中共党员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专学历人,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年,以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为主阵地,举办各类培训期,培训在职干部人,占在职干部总数的%,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人,其中:举办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期,培训人;举办科级领导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班期,培训人;举办科级以下公务员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非中共党员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基层团干培训班期,培训人;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各期,培训人,达到了每年培训在职干部五分之一的要求,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

另外,上派了名县级领导干部、名科级领导干部、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委党校的培训,有名县级领导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举办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全面完成了上级的调学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着力抓好集中正规化培训

1、加强领导,提高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了县委干部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年度党员干部培训计划》,转发了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吉安市干部“大教育、大培训”学分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各项培训任务逐一分解,落实责任,县、乡财政安排预算,确保了培训经费,切实提高了培训工作的计划性。

2、创新培训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按照“两扩一缩”的思路,创新培训模式。“两扩”,一是扩大培训面,把以往培训科级领导干部为主扩大为培训科级及科级以下公务员和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二是适当扩充办班时间,将以往每期培训班天左右培训时间改为—天。“一缩”,即缩小单个脱产班次的办班规模,由原来的每个班次人左右,缩减为—人。

3、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按照“加强理论、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既注重马克思主义传统经典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培训工作,又注重贴近学员的需求,把经济法、金融证券、创业教育、行政执法等作为重点课程,着重提高学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

4、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建立了督学、评学和考学制度,每期培训班均成立班委会,学员编成若干学习小组,全体学员编定座位,对号入座,每天安排一名教员值班,上课前点名,强化考勤制度。学习班结束前统一进行理论考试,并评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

(二)切实抓好干部在岗自学

组织了全县名公务员参加更新知识第三、第四阶段的考试,并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组织了干部在岗自学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英语句》的征订工作。为检验自学效果,对科级领导干部读书笔记进行了一次抽查,共抽查名科级领导干部的读书笔记和联系实际撰写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体会文章,对抽查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组织县委党校的教师进行了认真评阅,并在全县进行了通报。

(三)努力抓好干部的实践锻炼

1、以外出招商引资为契机,外派年轻干部到广东、上海、浙江等地招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全县个招商组,共外派干部余人。同时,选派平都镇村名农民到福建厦门种蔬菜、打工学习,选派严田镇土桥、楠桥、岩头等村的农民名到湖南长沙市郊区打工学习花卉苗木、到福建省尤溪县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食用菌技术。这些农民打工学习回来后,利用所学技术,发展相关产业,到目前为止,平都镇向阳村户村民,户户都种植了蔬菜,仅此一项,户均增加纯收入余元;严田镇种植食用菌的有户,种植花卉苗木的有多户,楠桥村户农民就种植花卉苗木多亩,规模比较大,农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2、结合县直单位包村挂村工作,挑选了名县直单位的年轻干部,下派到边远山区乡镇、条件艰苦的行政村帮助工作一年,使他们经受锻炼和考验。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少数单位和部分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参训和组织安排干部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的思想;

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调学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地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研究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四、年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路

年,我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进一步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创新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努力争创新优势,形成新特色,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

1、继续抓好集中正规化培训。以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为主阵地,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计划全年举办主体培训班期,培训干部人,其中:举办科级干部轮训班期,培训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学习班期,培训人;基层团干培训班期,培训人;科级以下公务员培训班期,培训人;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统战理论培训班期,培训人;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期,培训人。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各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人数要达到人。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6

从历史来看,人们很容易忘记1945年imF最初成立时,银行家和学者们的共识是热钱应该受到控制。事实上,imF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评论道:“过去的异端如今成了正统理念。”

今年4月,imF发表了关于资本流入的新观点,仅仅两个月后,星报(Star)前总编黄小龙(wongSulong)的新书《给总理的笔记:马来西亚击退货币投机者背后的故事》就出版问世了(马来西亚mpH书局,2011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imF成立66年之后,资本管制绕了整整一圈:从正统变为异端,又从异端回到正统。

这本书由总理署部长丹・斯里・诺尔・・雅各布1997年10月3日至1998年8月21日期间写给当时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医生的45篇笔记组成。简而言之,这些重要摘要帮助了马哈蒂尔总理下决心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对抗亚洲金融危机。

不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这本书都提供了关于成功政策决策中时机与实践的深刻见解。其中存在运气成分,因为马哈蒂尔总理回忆他在1997年9月离开马来西亚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前,他看到诺尔・在吉隆坡的街道上散步,此行他途经香港参加世界银行年会,并与索罗斯就外汇交易发生了公开冲突。

1997年9月29日,他把诺尔・叫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因为他正需要一个明白外汇交易的人。为了理解错综复杂的现代金融市场,他愿意花好几场会议的时间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外汇交易员进行探讨。

按着历史顺序读这45篇笔记,我们会对资本管制决策是如何作出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些笔记不仅解释了境外货币市场以及推动市场的恐惧与贪婪心理,而且解释了对交易清淡的新兴市场货币的市场操纵行为。

1997年华盛顿共识的支持者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大多是宏观经济学家,对市场实际是如何运作的缺乏理解与经验。自由市场本身成了教条和目标,而不是为了使所有人生活更美好。

笔记揭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复杂决策中,对行动关键参数的清晰理解至关重要。7号笔记表明,马来西亚受到货币冲击时的反应与其他国家不同,因为马来西亚没有大量的短期外债。1997年10月21日的11号笔记对市场操纵进行了尤为明晰的阐释,详细说明了汇率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市场操纵来自对冲基金的统一行动,这些对冲基金运用高杠杆和可利用的工具,在承担合理货币风险的长期投资者中制造恐惧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狼群能引发羊群移动,那么基本面都能改变。对恐惧的感知扭转了全局。

1998年7月9日的39号笔记研究了自动撮合国际股市(CLoB)对马来西亚在新加坡上市的股票的影响。笔记指出CLoB是资本流出的一个便捷途径。因此资本管制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限制马来西亚股票只能在马来西亚交易所进行交易,该外汇管制于1998年8月31日出台,第二日起实行。按马哈蒂尔总理的话说,“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们面临两个相似局面:林吉特急剧贬值,马来西亚股票急剧下跌。我们需要同时终结这两个现象。”

imF制定资本管制政策的六大原则。第一,不存在万能的政策组合;第二,资本管制应适应长期的结构性改革;第三,资本管制只是工具之一,不能替代正确的宏观政策;第四,资本管制应基于本国具体情况,在合适的环境下使用;第五,应该对症下药;第六,制定政策必须考虑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我们很难对这些常识性的原则提出异议。在实际生活中,政策制定的诀窍在于如何使它们适用于本国环境。

就现在中国资本管制的特点而言,中国同样拥有大量在资本管制之外的股票,比如在香港、新加坡和纽约上市的中国股票。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7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以及新时期党员存在的11大问题和77种表现,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深度广度把握不够。虽然平时较为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广泛,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全面、系统。特别是市场经济、wto知识学的比较少,不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业务协调力度不够,工作标准不高,存有畏难发愁的活思想。对分工的业务协调工作,缺乏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的勇气,对碰到的业务协调问题,好办的就多办,难办的不愿多涉及。如发现有的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存有让群众多跑腿的现象,自己不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问题解决彻底,不愿过多得罪人,面上满足于过得去,降低了工作标准。

3、思想还需进一步解放,促进提速的办法仍需探索。在分管的业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高,与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提速的要求还不很适应,特别是研究各部门审批业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有些工作按部就班。

4、自身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自己能够自觉遵守党的廉政建设规定,注意廉政建设,但仔细检查起来,在业务应酬上还存有陪客现象。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学习方式,系统、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wto知识,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

2、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工作的高标准,大胆负责,敢于碰硬,坚持原则,锲而不舍,进一步加大业务协调工作力度,使“中心”的业务协调管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工作需求。“中心”作为一个新事物,需要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求。4、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拒腐蚀、永不沾”,牢记党的宗旨,认真遵守党的廉政建设规定,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二)张德勇民主评议会议后,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重新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现将修改后的党性分析报告如下:张德勇,男,现年46岁,大学文化,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入党,历任供销社会计、财务科长、市委组织部科长、市委电教中心主任、市商贸委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市招商办副主任等职,现任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按照市委和“中心”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我积极参与到这次活动中,遵守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书目,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又阅读了不少有关党员教育的规定、条例及有关知识。在前段时间的活动中,共写读书笔记2.6万字,心得体会3篇。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武装了头脑,更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振奋了精神,增加了干劲,促进了工作。按照上级精神、“中心”党委安排和督导组的意见,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以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党员为镜子,以党的好干部郑培民为榜样,找到了自身差距,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到存在问题的危害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以及新时期党员存在的11大问题和77种表现,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深度广度把握不够。虽然平时较为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广泛,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全面、系统。特别是市场经济、wto知识学的比较少,不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业务协调力度不够,工作标准不高,存有畏难发愁的活思想。对分工的业务协调工作,缺乏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的勇气,对碰到的业务协调问题,好办的就多办,难办的不愿多涉及。如发现有的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存有让群众多跑腿的现象,自己不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问题解决彻底,不愿过多得罪人,面上满足于过得去,降低了工作标准。

3、思想还需进一步解放,促进提速的办法仍需探索。在分管的业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高,与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提速的要求还不很适应,特别是研究各部门审批业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有些工作按部就班。

4、自身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自己能够自觉遵守党的廉政建设规定,注意廉政建设,但仔细检查起来,在业务应酬上还存有陪客现象。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危害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愿因造成的。问题出在表面上,根子生在思想上,从更深层次上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宗旨观念有所淡化。认为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有时产生松口气、想歇歇的念头,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工作有时凭经验,按部就班,忽视了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不能紧紧跟上时展的需要,降低了自我要求,用一般的工作纪律、工作要求代替了党的先进性要求。三是思想松懈工作标准有所降低。由于思想进取意识淡化,工作标准也随之降低,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处理问题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得过且过,怕得罪人,不愿碰硬,不能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因而影响工作质量。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最终造成在个别工作上的被动,增加了个别工作上的难度,导致了在个别工作上不能达到十分的满意。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学习方式,系统、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场经济、wto知识,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8

对马老《党校笔记》书稿,我有先读为快的缘分。那是因为我协助郝炬同志抓当代四川史编委会工作,马老曾不止一次给我们赐稿,当他把1980年9月到1981年1月在中央党校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间所记的五本笔记录入电脑并编辑成册后,便主动将亲手校订过的打印稿交给我们,后又告知:中央党校出版社已接受书稿,因涉及许多人的讲课,正在设法核对,出书恐需待以时日。这时我们正在编《青史留真》,打算以思想、文化、人物为主线,作为与陆续出版的《当代四川要事实录》配套的另一书系,便征得马老同意,将笔记中凡属他的发言提纲,读书思考的札记,讨论后的心得感想,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全部录下,收进《青史留真》里的“心路历程”栏目,与李致同志《历经斧斤不老松一—记马识途》放到一起,以收珠联璧合之效。设想的倒是不错,可惜送审过不了关,只好临时变通,在《当代史资料》内刊2010年第4期,以近50页(16开)的篇幅首发该稿,并趁当时正在蓉召开全国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之机,送给了许多省市参会的专家、代表,获得众口好评。

去年中秋佳节,同马老在文殊坊欢聚,老人家把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党校笔记》题赠给我,我真是喜出望外,不仅弥补了四川未能出书的遗憾,而且佩服中央党校出版社毕竟有魄力、有眼光、有胆量,终于让这样“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一部真实的中央党校文献”公开问世了。如果与同一家出版社在十多年前出了同一作者记述“”经历的《沧桑十年》,却一度不能在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相比较,我国在新闻出版方面总算有了一些进步。

马老特别看重这部《党校笔记》,序言里表达了渴望生前看到它公开出版的迫切心愿,出版后又把原来放在首饰盒里的笔记原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原因何在?笔记的重大精神价值在哪里?我作了初步的思索。记得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强调有四条作用,叫做“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我们搞当代史研究,也很注重收集当事人的实录和亲历亲闻者的口述,它们往往比官方记载更加真实、细致和生动,可以用来同正式文献、史籍进行互证和互补。读着马老的《党校笔记》,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之后,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转折年代,那时百废待兴而又充满希望,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尤其是四川,从“”重灾区一跃而为改革排头兵;农村改革先行,打开了生产力发展的闸门;国企扩权试点,引发了管理体制的渐进改革……当时在省委宣传部担任领导的马老,正是经历和见证着这些变革,再到中央党校研修的。时年66岁的马老非常珍惜那次老来的学习和反思机会,聚精会神地“读”一“思”一“讲”一“记”,像久饿的孩子吮吸甘甜的乳汁,接受经典的再启蒙,回味实践的新启示,不断地跟书对话,跟人争鸣。笔记中随处可见思绪的跃动,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笔端时而流露出商榷、推敲的痕迹,老在捉摸怎么讲才准确、才到位,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好像画家在描速写草稿,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显然,这些“急就章”原本并非供公开发表的正式作品,犹如未经打磨的璞玉,既非理论教材,也非文艺创作,不宜以对那些著作的要求去评价它,而应侧重于笔记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重点解读它的精神价值、文献价值。马老特别看重这份素面朝天,草莱不修,未加编排的笔记,我推想,也正是着眼于它是“心路历程”,可为“青史留真”的特点,所看重的是它“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价值。具体说来,是否有这么几点:

一、它通过中央党校这一视角记录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极为关键的转折年代的真实历史。那是漫长严冬后迎来的春天,大地解冻,万物复苏,人们绝处逢生,毅然奋起,正在挣脱思想的枷锁,开始生龙活虎的创造。在“真理标准讨论”和“冤、假、错案”的倡导者领导下的中央党校,真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园地、模范的民主园地。那里集中着相当一部分党的高层精英和新选拔的青年俊秀,遵照“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把读经典原著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得如此紧密,把敞开议论国事党事天下事同端正自身思想路线一脉贯通,使人越学越亮堂,越议越有劲。要了解1980年中国生气勃勃的景象么,这就是最好的窗口。要知道什么叫“学习型政党”,什么叫“党内民主”,这就是榜样。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9

晚上,全家老小相约而至,15口人济济一堂,共同举杯,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看着儿孙满堂的热闹景象,吃着读大学的孙子用打工挣的第一笔钱买来的生日蛋糕,老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父亲风风雨雨劳累大半生,直到1983年才从辛勤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离休回家。谁知离休没多久,又因阅历丰富,被单位离休的老干部们一致推举担任了老干办一个专为老干部服务的实体的领导职务,一忙又是好多年。等到彻底脱离工作,真正闲下来,他已经70多岁了。

如今远离了纷繁工作的老父亲,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依然是山东人的大嗓门儿,底气很足;走起路来依然步履矫健,一般中年人都很难跟上他的脚步。多年来他从没给单位增加过负担,也没因生病给子女们添过麻烦,是单位和左邻右舍有名的“健康老人”。

老父亲离休后,除了认真遵循“粗茶淡饭、远离烟酒、注意锻炼、规律生活”等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老年人基本保健措施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养生经。

老父亲认为:人老先老脑,身体锻炼固然重要,脑的锻炼更重要,体格再好,痴痴呆呆的,也算不上一个健康人。

老父亲的健脑方法很特别,2000年秋,他到书画苑买来文房四宝、宣纸,回到家中将宣纸统统裁成16开大小,然后拿起了毛笔,工工整整地用小楷抄录精心挑选的线装本古书,每天三到四个小时。从那时起,寒来暑往,除了特殊情况停顿一两天外,他从来没有间断过。他老人家抄录古书,不是单单的写毛笔字,而是边抄边默记书中的故事。故事记下后,当天不说,第二天在散步时讲给老母亲听。如果讲到什么地方有记不清的事,他回家后马上翻书查找,直到记住为止。现在,他已经抄录完了《东周列国志》、《聊斋》等5部古典书籍,写了430多万字,讲了上百个故事。每抄录完一部书,他还买来蓝布,剪好硬纸板,裱糊成函,然后用线将抄录完的“书”分册装订入函,准备留给晚辈做纪念。

老父亲另一个健脑的方法是读书读报。他定了《参考消息》和《中老年保健》等三份报纸三份刊物,每天与抄书的时间搭配起来读书看报。看只是一方面,他把重点放在读上。他首先将报刊浏览一遍,挑出重要新闻和丰富多彩的趣闻轶事,然后有声有色的朗读给老母亲听,有时老母亲不在家,他也自顾自的照读不误。

更有趣的是,他还抓住我们和他的孙辈们回家看望他的机会,主动和我们,尤其是正在读大学的孙辈们谈古论今,上下五千年的正传野史、民间传奇故事、台湾局势、伊拉克战争……你一言我一语,什么都聊。大家知道老父亲的用心后,经常搜集一些典故或他年轻时那个年代有意义、有趣的事情让他回忆。每当这时,老父亲就会迅速打开记忆的大门,启动搜索往事的引擎,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到可乐和有趣的地方,他还会情不自禁的和儿孙一起开怀大笑。那语音、语速、抑扬顿挫的话语以及聊天时的反应,与年轻人相比所差无几,一点没有老年人说起话来那种迟缓的感觉。

或许正是老父亲这些健脑“土法”的功效,如今他的思维依然非常敏捷,记忆依然惊人的清晰,六七十年前的事,只要经历过的,一提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的结果,能给你说得一清二楚。为此,市里史志办的同志还特意找到他,请他就“苏联红军修旅大中路”、“贫民窟的反奸清算运动”等多个近60年前的历史事件写了十几万字的回忆录。特别是前不久在市总工会召开的一次相关会议上,他即兴发言时介绍的五十几年前韩光同志在大连工作时的一些情况,以及“海辽轮”从香港起义,安排来大连后的一些情况,十分清楚,连细枝末节都非常详尽。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能把历史往事说得如此准确,连在场的总工会史志办的专业人士都折服得惊叹不已。

经济管理读书笔记篇10

求学时代,相貌曾屡次带给我危机,让我无法自信。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自然卷发让我受了很多委屈――“小小年龄就烫发?”以至于每一次升学后,我都要剪短头发,在学校让它慢慢长,直到它变得慢慢弯曲最后呈波浪状一样。

这些异样的眼光,让当时的我越发感到自卑。妈妈说,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时,我不懂,但是妈妈说,女孩子想要美丽一点,就多读点书,我倒是记在心里了。回望我的求学历程都与阅读紧密相关――我想变得更美丽啊!

女性不够美丽就多读书吧,内慧增添外秀之美。为了美丽,读书,读书,再读书。向往美丽就成了心里的病。寂静夜里,阅读成为我的忠实伴侣,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主韵律。

上小学时,阅读生活是荒寒的。妈妈是小学老师,她带着我们一面在课堂耕耘,一面又繁忙地在农地上耕种。妈妈收割麦子的时候,常常也要求我们带上书,书放在麦堆上,我们一边割麦,一边背诵诗歌。麦秸成堆,诗歌成行,我们就在母亲劳作的空隙里背锄禾,背月光,背绿青山,背黄山野。

母亲还从并不宽裕的开支里挤出一部分钱给我们订了报纸,每一张报纸都被我们几姐妹争相传阅。父亲从最有学识的亲戚家里背回来很多过期书刊,伴我们度过了那慌不择食的岁月。记得那时候的《辽宁青年》,薄薄的册页,我读不懂的有很多,唯一喜欢的是上面的开卷语。读书笔记做了好多本,一读再读。至今翻阅,感慨颇多。

艳羡的目光总是不断升级,我羡慕起读中学的姐姐,她拥有小小的黑色收音机。从那里面飘出许多优美的散文,让我足以眼馋欣喜。在她们的带动下,我可以早早完成作业,得到特别的嘉奖――收听收音机里的音乐美文等。后来,上初中了,我也拥有了很小巧的收音机,在今天看来,那在当时对于我们四姐妹来说,绝对算得上是最奢华的奖励了。初中时收听了《傲慢与偏见》,也收听了《简・爱》。喜欢在午夜悄悄收听旋律很美的配乐朗诵,散文的空灵柔美一并在旋律中静静地绽放,如昙花开在夜,不为掌声,不为瞩目,只为恬淡,没有喧嚣,高洁地登上一方舞台,世界是静谧的,没有观众。曾经在黑夜中等候过,细细一睹昙花的开放,丝丝入扣得惊心动魄,颤动的花丝,撕拉的脆响,犹如母亲的分娩,我着实看清了叶的震颤。每一片花瓣都是放逐尘世的天仙,在短暂的黑色掩护下,匆匆收起灿笑的容颜,一直一直让我眷恋。

黑夜,助长了我阅读的丰茂时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初中时我享有一个特权:管理班上的《初中生之友》《学生之友》《课内外辅导》《现代中学生》《第二课堂》《语文报》等刊物,这些报刊温暖了我住校的周末时光。今天想来,初中时期享受图书管理员特权的那段经历算是一段最富足的时光。这对我后来坚持至今养成练笔的好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时代的日记我写了40余本,后来工作写教育随笔上百万字,阅读笔记几十本,育儿日记十多本。

还有一次参加作文大赛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要初选人去区里比赛。初次选拔2名,是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平时,那个男生成绩很好,格外受老师器重。轮到作文单项比赛时,老师左右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我去区里比赛。我记得老师的大致意思是,我的总分成绩虽然不及那个男生,但是就单项作文比赛而言,我的书写干净整齐,字迹清晰,易受青睐。果然,不负众望,我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就获得了区级二等奖。这小小的鼓励为我后来继续亲近文字爱好语文抹上了绚丽的底色。这些文字有一天遇着合适的阳光、土壤、空气,就会开出一朵一朵花来。

阅读给了我巨大的精神馈赠。那时记忆犹深的散文句是:夏天是女人的季节,尽可以摇曳多姿。女人是杯中的水,给什么样的杯子就呈现怎样的纯色。我傻傻地想着,书就是女孩子的容器,读什么样的书,就能折射出什么样的秉性。

现在,轮到自己有经济自由可以尽情买书了,欢喜就像是自由的君主。我是我阅读的主宰。

文学、心理、教育、哲学等等书籍,都可以在我的书架上安然恬淡地栖息。无论精装还是简装,只要我喜欢,都是架上的好客。本土著作、国外佳作都是我的目光留恋处。自己买的、奖励的、好友相赠的、学生相送的,都可以在书架上站成我眼里的风景。一一翻阅,偶然触动,都是夜阑人静时候最隐秘的快乐!

当好书成为礼物相赠,知识暗香浮动就是必然的了。我和学生之间,彼此看上了好书,因惦念着对方,随手买上一本,互赠是常有的事儿。想必是,多一份有书相赠的快乐,那些黑白文字就会立马生动活泼起来,那些书中的插画也都明艳了起来。因为,爱的目光总在生辉的地方。

好书,是暖,是爱,是希望,是檐间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