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56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1

【关键词】数字化监理模式;模式特征;系统创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效果

ConstructionofDigitalSupervisionofinquiry

ZhaoFeng

(LuoheHighwayadministrationLuoheHenan462000)

【abstract】throughanumberofhigh-gradeconstructionsupervisionofhighwaysummaryandresearch,combinedwiththeactualthecurrentsupervisionsystem,proposedtobuildDigitalSupervisionandexpoundedDigitalSupervisionandcharacteristicsofDigitalSupervisionofthesystemtocreate,DigitalSupervisionfeasibilityandtheresultingbenefits.

【Keywords】DigitalSupervision;modefeature;thesystemcreates;DigitalSupervisioneffect

1.前言

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时代正以空前快速的步伐走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被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和“0”代码进行管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时代又被称为数字化时代。而作为工程监理这个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对工程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逐步构建数字化监理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将是监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数字化监理模式及其特征

2.1数字化监理是新生事物,时至今日还未见到关于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权威定义。而目前所谓“数字化监理”,最浅显或最直观的一种就是通过设置在建筑施工现场较重要、关键点位上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情况传送到现场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用于监视工地的施工进度以及安全情况。但笔者认为考察监理是否是数字化监理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监理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监理模式与传统监理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其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主,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种信息(如设计图纸、规范标准、监理中各种函件以及工程照片、音像等)均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既可以由单台计算机处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递和处理。

(2)监理资源虚拟化。数字化监理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监理,其监理资源的共享是数字化监理模式的不二法则,各个监理公司在维持自身特有的一定量的实体资源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互联,跨省市、跨单位的互借互阅来建立虚拟资源,将各自不同的资源作为监理网络的一个节点,最终实现资源无限扩大。

(3)监理档案无纸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项目监理实施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均是能被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的文档文件或电子文件。而对于非监理产生的纸质载体的监理档案则用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项目竣工后利用光盘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便于永久保存或连接入网,实现远程访问。

(4)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监理模式由于其形成的信息是数字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进行同时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监理公司总部可以随时对承接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监理任务的监理部实现远程监控。还可以利用网络可视电话功能,实现远程会议来解决、处理问题。

(5)信息检索智能化。数字化监理模式在资料、档案的检索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若对以前的监理档案进行查阅,只需放入光盘,轻点鼠标就行。若需查阅资料,只需登录监理公司数据库或相关监理网站便可。

(6)用户使用方便化。监理单位内部用户(包括领导决策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及时调阅有关信息,当机立断完成各项决策。而外部用户则可以随时查阅监理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概况、工程监理业绩、人员专业配备及获奖情况等),为合理、快捷地选择监理队伍提供参考信息。

2.2从上述特征可以得出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定义: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内容,以数字化设备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监理模式,最终形成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无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的高智能、高技术含量的专家系统。

3.数字化监理模式的系统创建

3.1如何建立高效、实用的数字化监理模式,并使之形成科学的专家系统是今后探索的重要问题。因为其建立既要考虑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基础和物质基础。在没有现成的数字化监理模式经验环境下,在借鉴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初期建立途径可分四大模块。

3.2先以监理公司为节点。各监理公司根据各自项目规模、特点以及施工情况,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条件好的可配备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笔等,利用上述设备,按照监理的“三控一管一协调”要求形成监理的管理信息,然后进行分类、筛选、存储。

(1)模块一:现场监理控制的远程监控。通过预先设置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等关键点位上的摄像探头,把现场施工实况传送到监理部的计算机屏幕上,监理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存储。若发现违规操作及时抓拍并粘贴于监理联系单、通知单上,发送给施工单位要求整改、纠正。特别是在工序或部位需要监理旁站时,可实现多工作面、多工序的监理同步旁站,监理只需一人查看计算机屏幕即可,省去较多地人力,且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监理人员在巡视、平行检查时可利用数码相机将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等施工情况拍照后接入计算机进行编码、配文字说明,形成档案资料与验收记录一并永久保存,在今后需要时可以一目了然,真实再现历史。另外,出现质量隐患时能做到用事实说话,有很强的说服力,当施工单位纠正完后再拍照留样,形成前后对比,处理问题闭合,突出监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可将取得信息(如照片、录像、文件等)通过网络传递给公司,便于公司及时了解、掌握,果断处理。

(2)模块二:计算机处理文档,实现无纸化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最终是通过文字和图表来反映的,而文字、图表编印又是日常工作处理的主要内容,从监理工作开始的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会议纪要,到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以及监理记录、监理发出的各种函件、通知单等,都可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来处理。按照预先建立的各文档标准格式和内容,分类归放到相应的文件夹内,还可利用windows能使用长文件名的特性,清楚明了地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使用。而对于监理月报、汇报总结、演示演讲、专题纪要等所用到的提纲、图示图解可用powerpoint来制作,与投影仪配合使用,形成图文并茂的监理档案。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传递来的纸质载体文件则及时用扫描仪录入到计算机内,形成电子监理档案,从而完成监理档案载体形式上质的飞跃,实现无纸化管理。

(3)模块三:计算机辅助管理。投资、质量和进度方面计算机辅助监控是监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效率、节省资金和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的捷径。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绘图和信息加工功能,能有效地进行辅助管理和监控,如编制工程预算和月度付款审核;排定和优化工程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监控;记录、跟踪质量监测信息,分析对照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质量监测知识库或专家系统辅助监理人员按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监理工作,甚至对工程项目的有关参数和特性利用autoCaD或3DS来模拟实现。

(4)模块四: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监控。因为每个建设工程监理涉及的信息多,如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文件、施工索赔、工程投资与使用、质量测控验收、工程进度、监理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这些信息量大且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对于建设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信息作为共享资源,可自己开发建立,也可从第三方获得,如联入中国建设信息网。另外对于不同项目形成的监理档案可联入公司的主服务器,与公司内部其他项目联网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而且公司领导也可通过因特网、宽带数据网随时查阅公司所监理各工程的基本概况,在建工程各种数据、图片,各工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情况,同时给予相关指示,而不受区域、时间的限制,即减少人员、简化手续,又大大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3那么,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引进数字化监理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一方面数字化网络技术在我国已臻成熟,建筑业引进这项技术几乎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支撑;二方面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行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各个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且业内有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三方面从经济角度可更为直接的看到,几年前还被不少人视为“奢侈”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关键产品如摄像探头、数码相机及数码录音笔的价格也均在千元以下。

4.数字化监理模式的有益效果

建设监理推广数字化监理模式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有益效果:

(1)一是改变目前监理在工地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巡回式”管理模式,使得现场监理人员大部分精力不再用于现场巡视,而将多余的精力针对现场实际提前进行预控或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相应减少人员配备数量。

(2)二是提高监理的工作效率、精度和实时性。就传统的工程现场监理而言,效率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少的管理行为都是滞后的。以质量控制为例,一般都要等到错误或违规行为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甚至还需要延迟另一段必要的时间,才能有效纠正。而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则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质量问题。

(3)三是有利于提高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建筑工地运用数字化监理模式时,首先要求监理工作必须及时到位,所下发的函件必须符合规范、标准,且监理工作也必须在规定的程序下或标准下进行,因为记录的大量工程实体同步音像资料可随时再现工程历史情况,这必然要求质量、安全等问题必须按规范、标准去处理。另外,公司的远程监控对监理自身工作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5.结束语

虽然数字化监理模式的实施还会有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和具体实施中相关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更重要的或者说将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我国建设监理要将观念更新换代。总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个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数字化技术,建设监理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拒绝。

参考文献

[1]JtGG10-2006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2]GB/t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2

从大体上来看,现代建筑施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受环境影响大。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建筑施工通常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之下,雨、雪、风等自然气候变化都会对施工造成明显影响,尤其是桥梁、道路、水利等建筑施工项目,其大部分分布在存在较大高低落差的水域和山地,远离人口聚集区,因而施工条件极不稳定,地质、水文、气象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都会对施工造成明显影响,这使得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而细致,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估能力要强于其他项目。

2)投资额高,施工周期较长。现代建筑施工项目一般属于建设施工群,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施工项目的投资额都往往较大,同时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施工周期也较长,这一特点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资金控制不确定性因素大大上升,材料、人工、物流等环节的变化都会对项目的资金流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许多路桥、建筑施工项目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交通运输不便,材料采购和设备进出场的费用更远高于普通市场价,这些都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环节提出了很高要求。

3)施工班组多,技术工种多。现代建筑施工是一个多工种协作的系统性工程,土建、钢筋、高空作业、爆破、防水、水下作业等技术工作和特殊工作很多,施工班组交叉复杂[1],现场若管理不善,极易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工序错误,班组施工冲突等变化接连出现,进而对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建筑施工管理必须有序且有效的梳理班组关系,合理安排各个工作的施工顺序和工作面安排,这也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特点。

4)危险因素多,安全管理任务艰巨。建筑施工是我国三大高危行业之一,一方面施工中的爆破、隧道开挖、吊装、水下作业、高空作业等本就是危险系数极高的作业工种,管理和监督上的微小疏漏极易酿成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现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许多项目交通还十分不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救治也较为困难,“因而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十分突出且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2]。

5)施工作业面广,相关资料庞杂。在现代施工中,通常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分作业面同步或者依次推进,这使得施工管理中的作业面较多,现场监管难度较大,尤其是住宅、酒店和山地建筑等,房间多、功能分区多,或者施工作业面较广,施工管理人员奔走于各个作业面之间,不仅十分疲惫,同时也极易疏漏,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建筑施工领域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无论是业主、监理,还是施工单位、审计单位,都会形成大量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归档,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细致的工作,传统的手工作业在这一方面已经明显难以适应。

针对现代建筑施工的特点和传统管理模式表现出来的不足,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在建设施工项目管理中出现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多年来,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包括建筑施工的建设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技术在施工项目中的管理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准确性与丰富性。借助于数字化的采集和施工管理设备,数字化管理可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资料和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利用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对进度、经济和质量相关资料进行有序的归档与整理。除此之外,对施工管理中的巡检、自检、互检以及关键部位的施工,隐蔽工程的隐蔽等形成文字、图像、视频资料,比传统管理中单纯的施工日志和旁站记录等更加详实与直观,在建筑施工项目的后期验收以及结算办理中,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

2)广域性与快速性。与传统的纯人力监督式管理不同,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作业面全范围和全时段的监控,这大大提升了施工管理的时空范围,有助于对施工作业面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记录,而对于施工管理的相关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查询与筛选,同时对于施工管理相关资料,可以在施工方、业主、监理和班组之间实现高效流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整合性与易管理性。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中,所有的管理资料都可以以数字文档形式体现,从资料员到项目经理,都可以十分清晰且有序地实现管理资料的整理和归类,与此同时,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资料,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其整合,构建起企业和行业自身的数据库,为后续的建筑施工管理提供大量的经验和数据支持,而企业也可以根据施工管理的数字资料进行多次分析评估,从中得出各类相关指标与数据,这些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而言,都是难以实现的。

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在现代施工管理中确实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和便利性,数字技术在现代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GpS数字技术的深入推进。GpS是工程建设领域数字技术的重大突破性发展技术,在测量、绘制、监测、施工定位、打靶位等施工流程中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有突出意义。首先,在施工前期的测量和坐标定位阶段,传统的作业模式无法对采集和定位数据进行即时判断删选,需要在后续的计算和检验中才能发现部分偏差较大的错误和异常数据,这对于施工管理和施工后续工作的快速推进而言,将大大降低管理效率,而坐标定位若出现偏差,将对施工建设项目的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GpS系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一问题,通过卫星对坐标信息的捕捉,流动站可以获取各项相关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回基站,经过计算机快速进行数据检测和处理,即时剔除异常点和错误点,完成对坐标点的捕捉和定位,这是GpS技术在施工前期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运用,其流程如图1所示。在坐标原点的定点上,传统的作业模式虽然也可以满足国家规范内的精度,但是在大坝、跨海桥梁和地标性建筑等大型施工项目中,其精度则远低于数字化技术。若采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则可以直接将形成的数字化文件交予施工方,通过与前期GpS测绘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定点,这将大大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也特别适合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广。

2)建立高效的监控管理体系。正如前文所言,建筑施工项目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来自内外部的影响因子和危险因素较多,同时施工技术复杂,对监管和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因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构建广域且有效的监管。在这方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利用远程监控和多媒体传输系统,可以实现对各个作业面的有效监控,对施工作业面的进度和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快速与现场管理人员沟通,即刻奔赴现场处理,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也避免了建筑施工项目现场施工面过大和分散带来的管理混乱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在安全管理方面,数字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监控系统可以通过镜头推进、摄像、拍照等多种形式对违反安全条例的作业人员进行取证,同时安全管理人员马上奔赴现场,从而保证了安全管理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大大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效果,而对于监控中发现的危险因子,则“可以立刻调度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理,将大部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3]。

3)提升施工作业的进度与质量。如何保障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与质量,这是施工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进度与质量又通常是一对矛盾体,因而这一方面的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中通常十分困难。利用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对于工程建设前期的测绘和施工中的地貌抄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GpS全站仪,利用这一技术,可以直接与CaD、天正等软件无缝整合,同时消除了地形、天气等不利因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做到一体式、一站式出结果,包括坐标和高程等数据可以即时读取并快速形成三维模型,这样,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时刻把握施工现场的坐标与高程数据,而这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可以将每日现场视察结果形成形象进度,利用pRoJeCt等专业软件,与原定施工计划进行比对,可以快速发现各施工作业面的进度偏差,并进一步利用aHp等分析模型找出当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对其采取相应的补救和赶工措施,从而对施工工期进行有效的监控。不仅如此,许多工程项目中采用的混凝土和防水材料均属特种材料,验收要求高,对过程监督管理的要求也很高,而利用GpS监控仪器,可以24h对施工作业面定点监控,可以捕捉到1%mm的微型形变,并形成数据反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发现异常数据,进而对造成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使质量问题在萌芽或者发展初期即得到处理,这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有很大辅助作用。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3

关键词:数字化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应用

前言

测绘是一项工程中最先进的施工步骤,工程测量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测绘工作进度的加快和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技术和工艺促使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改进,也极大的推动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不但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而且有效的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更是加快了施工速度和缩短周期、降低施工成本。

一、认识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先进机械控制措施为主的现代化机械逐步出现在人们眼前。在上个世纪末期,随着电子测角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测绘技术的更近和完善提供了发展依据,使得电子测绘技术在应用中精确度大大的提高。现代信息测绘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地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系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第一、数字化地图技术。所谓的数字化地图技术就是实现纸制地图的数字化处理,对于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具体要求的纸质地图,就可以利用当前比较常用的数字化地图处理仪将即扫描矢量化仪器和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器的处理后,将处理生产的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经过编辑完善后就可以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而且数字化地图技术具有便捷、高效、保真的特点。

第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即GiS,它是集计算机技术、空间科学技术、遥感测绘技术于一体的一项现代信息测绘技术。该技术已广泛的应用到相关领域的基础平台的搭建,并成为了地理学空间信息显示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可以实现地理数据信息资源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立体显示的流程化操作,同时该技术还具有实现信息预测、空间提示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特点。

第三、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即GpS,该技术可以为全球的所有GpS使用者提供实时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和三维坐标等其他一些相关信息。该技术当前广泛的应用在陆地上的车辆导航、地质勘探、市政规划以及航空航天中的飞机和导弹导航中。

二、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测绘技术在通过结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分析,以实际场地的地形,工程性质以及建立中需要采用的各种施工方案为基础平台,利用对地理技术、地图分析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为一体的影像测量技术方式,通过对不同因素和地理条件继续拧分析,旨在为当前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参考。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一)用于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的建立

工程控制网的建立是实现工程测量的重要前提,工程控制网的性质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的测量精度。实践证明,工程控制网的规模越小,其工程测量精度就比较高。通常采用现代信息测绘技术(主要是GpS系统)所建立的工程控制网,具有作业时间短、成本投入低以及测量结果精度高的特点。其中利用GpS系统所建立的工程控制网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变形监测以及工程勘探和工程施工的工程测量等。一般多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方法来应用GpS系统建立工程控制网,在这种方法下可以实现工程测量的毫米级精度要求。另外由于采用GpS系统建立的工程控制网的点与点之间不需要通视,所以即使设置边长很长的GpS三角锁,仍然可以保证线路坐标控制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克服传统三角锁测量技术的误差问题,有效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

(二)用于工程测量中的变形监测

工程测量中的变形监测主要用于水库大坝、大桥、高层建筑物的位移以及整体建筑物的倾斜等状况进行监测。变形监测工作所处的监测环境比较复杂,而且监测的对象多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建筑物,而且监测技术要求高,所以那些常规的变形监测技术很难实现其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然而通过构建高精度的基于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变形监测机制,可以得到毫米级精度的监测数据,甚至有可能得到亚毫米级精度的相对垂直监测与绝对平面位移数据,另外在存在解决途径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变形监测技术,从而在充分保证检测结果高精度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提高工程变形监测工作的效率。

(三)用于工程测量中地下管网的测量

工程测量中的地下管网具有种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而且分属各个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因此,要做好地下管网的测量工作,首先要弄清各种管网的种类、规格、材质及其设计施工要求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探测仪器和方法,保证地下管网测量的质量和效率。

三、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改进意见

(一)提高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的实时性

就当前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现状来看,测绘技术处理的数字信息在传输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延时,可见测绘技术的实时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为了能有效提高测绘技术的实时性,需要不断的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准确性、快捷性、实用性、及时性等,实现现代信息测绘技术所使用的各仪器数据处理的同步,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实时性。

(二)改进现代信息测绘新技术的水下数据测量方法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技术和设备可以用来实现水下数据的获取,当前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水下数据获取还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设备组合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方法由于实施起来比较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最终获取的水下数据的精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为此,有必要改进现代信息测绘技术的水下数据获取方法,尽可能实现一种利用独立的一种技术或设备就可以获取水下数据的方法,从而来有效提高水下数据测量的精确度。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4

加快环境管理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云南省2013年全省环保局长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提出,为确保在加快环境管理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云南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表示,针对当前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环境监管能力薄弱、污染防治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为实现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全流程的目标,云南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全省“数字环保”体系建设。

云南省将从“三化”建设推动环境管理业务转型出发,努力实现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从“各业务板块自成体系”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

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三化”建设水平。要按照整合现有资源,实施技术集成,建立综合平台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全省“三化”建设实施方案,统一标准,先易后难,简便实用,分步建设。建成全省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定期更新;建成全省环境监测物联网,实现在线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建成云南省环境监测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平台;搭建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实现环保管理一张图,实现环境管理数据的可视化;建成全省重点监控企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等。今年上半年,云南省环保厅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全面运行。

云南省将加大投入,以“三化”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今年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拟安排2000万元投入省级“三化”建设。各州市环保局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争取州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各地环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建设。

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数字环保管理已不可少。云南省昆明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数字环保”能更有效地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探索创新管理制度的重点。

环保“电子眼”全天候监控

美丽的春城昆明是云南“数字环保”的重点建设地区,日前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落户安宁,引发市民关心昆明市的环境监控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昆明市如何对全市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控?在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和呈贡区空气自动监测站,记者看到,一项针对重点企业全天候监控的环保“电子眼”对企业排污情况的在线监控流程,让公众吃了一颗“放心丸”,昆明市有能力对全市企业的达标排放情况和大气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

早上9点30分,走进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迎面的大屏幕上打开的是环境监控中心的工作平台网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快速调出了所有监控点的实时数据信息,各水源地水质、空气、噪声情况及重点监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一目了然。

“目前,市、县环保局主要对昆明市的空气、噪声、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等情况进行监控。接下来,我通过对污染源、环境质量、视频监控系统的展示,来介绍日常监控工作。”昆明市环保局工作人员结合监控系统界面内容,就昆明环境日常监控情况介绍道。

随后,大屏幕出现了昆明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这个系统负责对污染源废水、废气排口的在线监测设施进行接入,使前端在线监测数据能实时展现给环保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目前已接入污水处理厂16家、排污企业54家,共接入在线监控设施140套(其中水监测62套、气监测78套)。

“现在屏幕显示的是污水和废气排放企业的监测数据情况,点击企业名称,就可以看到监测数据的具体情况。”在工作人员点击安宁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后,可以看到系统页面上方的表格是该厂排口的监测数据,下方的曲线图是污染因子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值。

据了解,结合数据、曲线和视频信息,环保工作人员能实时掌控企业污染因子的排放情况。工作人员监控中一旦发现污染源企业排污异常、污染因子超标等情况,将通过监控报告的方式,与环境监察支队形成有效联动,及时遏制和处罚企业违法排污。

看完污染源监控系统界面后,大屏幕上切换为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界面。“环境质量监控包含对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工作人员说,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连接了全市30个噪声自动监测子站的数据,堪称市环保局的“顺风耳”。

水质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则接入了前端的水质监测自动站和空气监测自动站,可对湖库及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入滇河道水质状况、全市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控。

为了更直观地监控昆明市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市环保局还在昆明市多处制高点安装了超远距高空视频监控探头,它们是市环保局的“千里眼”,通过它们能真切看到数公里外的清晰画面。该系统目前已在昆明钢铁集团旁的文苑雅居小区、寻甸金锁工业园区和杨林工业园区配备。监控探头可以监控半径5公里内的排污企业烟囱排放情况,执法人员坐在办公室内,就可直接看到企业的排污情况。为掌握企业污染源排放情况,还采用了企业定点视频的监控模式。

“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利用现代化通信、3S、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对全市重点区域、重点排污企业等实行全天候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排放行为。整体形成集监控、投诉、应急指挥、网络办公等为一体的环境监控管理平台。”昆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环保局有能力做好对全市环境污染的监管。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5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中药工业4.0;数字制药;智慧制药;先进制药技术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以来,中药制造业对采用先进制药技术有了强烈愿望,中药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力正在形成。为实现“制药强国”建设目标,我们应该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谋划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牵引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建立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的支撑技术体系,占据国际天然药物制造业的科技制高点,进而使我国倡导并制定的中药工业技术标准成为全球规则。

具有现代工业形态的我国第一代中药制药技术创始于

20世纪70年代,以水煮醇沉等工艺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技术特征,可称为“中药工业1.0”,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中药制药技术,以中药制药设备的“管道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为技术特征,可谓“中药工业2.0”;21世纪初笔者率先提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中药传统制造方式,重视发展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应尽快实现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等技术突破,提高产品质量及资源利用度并降低物耗(即提质增效),引导中药制造业步上先进产业台阶这可视作提出“中药工业3.0”构想:面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笔者提出创新发展以制药工艺“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实现中药制药技术的升级换代,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2013年7月在天津举办的国家人社部高级研修项目“现代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高级研修班”上,笔者分别介绍了新一代中药制药技术及中药数字制药;同年8月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6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笔者在专题报告“从数字制药到智慧制药;大数据时代的制药工程科技”中提议:大力发展数字制药技术,打造数字化中药先进制造平台,并推动中药工业从数字制药迈向智慧制药时代;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20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笔者阐述了“对制药工程科技创新与中国医药工业4.0的思考”。本文根据国际先进制药技术最新进展,对笔者以往论述进行整理和归纳,结合我国制药强国建设中现实情况,进一步思考中药制药技术创新升级策略,提出发展“中药工业4.0”的战略性构想和技术路线图。

1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前瞻分析

中医药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中成药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拥有特定临床优势的药品,中药工业是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核心产业,确保中药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医药工业界肩负的重大使命。为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必须将制药工艺与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延展前移到中药新药研发阶段;而对于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应当实施制药技术升级改造,这也是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使用化学组成差异度较大的药材原料制造质量一致性较好的中药产品是世界性难题,唯有通过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破解。

1.1中药工业的历史遗题受制于药品原研时代在医药知识、工艺技术、制药设备以及药品监管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局限,大部分中成药品种的制药技术较落后,存在粗放、缺控、零乱、低效、高耗等问题,导致相关药品标准难以提升,这是做大做强中药产品必须直面的关键性挑战。

1.2中药工业的新动能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的技术潮流,前所未有的巨量数据喷涌给人们带来大数据时代的空前机会。笔者认为,应尽快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当前须对药品生产全过程注入“数字技术nDa”,即实施制药车间数字化改造,收集、管理、分析及利用制药过程数据;倘若大量使用工业传感器和智能检测仪表甚至分析仪器等过程检测设备,将使制药过程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积累形成制药工业大数据,这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资产,具有不可估量的知识资源价值,从而引发颠覆性的制药技术理念和模式创新;应采用数字技术将制药工艺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相融合,由此提升制药过程管控技术水平,依据真实数据而不是经验及直觉做出控制和管理决策,这将为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制药工艺品质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及节能减排、药品质量风险管控、生产车间管理及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中药工业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1.3中药工业的重大挑战中药制药车间的现实技术表现远达不到人们理想的要求,更不是理论上完善的技术设计,设计和建造优质中药产品生产线已成为中药制药工程界的紧要任务。中药制药过程的分段式工艺布局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割裂式控制现状,积累的大量数据分散在各自的“信息孤岛”,无法有效用于制药过程控制与管理决策,导致实现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目标的技术难度极大;另一方面,药品要求的均质性与药材以及制药工艺过程的异质性形成了中药制造的复杂性,如果不对制药过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持续性跟踪考察与系统研究,就难以透彻地认知控制药品质量的各项要素;再者,不同种类的中药工业数据都是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收集,对众多来源的庞大数据集群进行整合及自动化分析存在难以想象的困难,考验着业界的智慧和能力,上述这些都是设计和建造数字化制药工厂所面对的艰巨挑战。

目前,中药制药工程界技术概念陈旧落后,没有围绕制药过程质量控制这一提高药品质量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中药生产车间技术改造中,有人将制药工艺设备自动化说成是数字制药,甚至出现将近红外光谱检测等同于在线质量检测并等同于过程质量控制的怪象,严重误导中药企业,造成花大钱没有解决质量控制实际问题的不良后果。因此,如何引领我国中药工业迈向数字制药时代面临极严峻的技术挑战

1.4中药制药工程科技战略思考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应当认清中药产业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大格局,着眼于未来国际制药业竞争,思考中药工业战略性定位,注重中药制药技术的后发优势,进行前瞻性技术布局,制定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即开展中药工业大设计(granddesign)。布局未来需要我们显示战略勇气和智慧,也需具备全球眼光及产业战略思维。通过启动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的引擎就能激发中药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建立撬动显著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的“新支点”。

当制药工业跨入大数据世界,依赖经验对制药过程进行操控和管理的传统方式将沦为落伍。谁拥有药物“智”造的核心技术,便拥有了改变医药产业格局的话语权,仍采用陈旧制药技术的企业将可能淘汰出局

时不待我,中药制造业应集结千帆竞发的聚合之势,加快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梯登高,迎接和把握国际制造业科技变革大趋势,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药技术提高药品标准,实施中药工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造就一批中药企业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

中药制造业应当采用制药工业物联网及医药大数据等领先一步的前沿技术,建设智能制药的“未来工厂”,将中药产业从粗放型向智慧性升级

1.5中药制造业的“未来工厂”德国工业4.0所引发的工业革命悄然而至,其技术特征是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GpS)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构建智能工厂并实现智能制造,这标志着世界即将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制造中药的“未来工厂”应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以制药工业物联网为核心,将所有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数据整合进“大数据仓库,”构建功能强大的中药工业信息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巨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信息,同时通过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变成明晰易懂的制药过程信息,并进一步转化为知识,应用于改善过程管控模式、提高药品质量、避免生产事故、减少质量风险、降低能耗和物耗、预测制药过程结果、增加生产效力等。

中药制造由多个单元工艺组合而成,导致其制药过程数据集合以分段式的复杂多维空间为基本特征。因此“未来工厂”应在信息技术的主导下多段融合,建立多维多段一体的全过程管控模式,重构制药过程控制与管理体系。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发现制药过程动态规律、各类关联和最佳控制模式,构建预测模型以优化控制和管理决策,弥补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不足,提高生产精益化程度,进而持续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实现智能制药和绿色制造目标。

2中药制药工程领域若干概念、术语及定义

中药制药界许多概念、术语或技术名词在中药制药工程理论上尚无明确的定义,某些术语含义不确切,在有歧义时仍含混使用,导致不同的人使用同一个名词时,其词意差别很大,易引发技术困惑或误导,甚至影响某些先进技术方法的声誉,阻碍了先进制药技术在中药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极有必要厘清这些概念、术语或技术名词的真实含义,对其涵义作准确的定义。

2.1中药制药过程管控通常简称过程管控,包括过程控制与过程管理两大方面,制药过程控制主要包括:①提取浓缩、干燥、纯化、制剂等工艺的制药设备控制,②制药工艺品质控制,③制药过程质量控制,④中药产品质量检验,⑤质量风险控制。制药过程管理主要包括:①Gmp管理,②以设备为中心的全员生产管理,③iS010012测量管理,④aQ/t9006企业安全生产管理,⑤iS014000环境保护管理等。

2.2在线检测这是一个常被混淆的技术名词。在线检测系指在生产线上检测制药过程参数,而过程参数通常包括工艺参数、状态参数、质控参数、物料属性参数及环境参数等不同类别参数(如密度,pH,水温,乙醇浓度,蒸气压力,气温,流量等)。显然,在线检测不等同于在线检测药品质量或检测药用物料质量,更不意味着在线质量控制。

2.3质量在线检测通常是指在生产线上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在不至于混淆的情况下,有时也将检测与药品质量相关的过程参数称之为质量在线检测。有必要指出,物料质量属性并不等同于质控参数,质控参数不一定是药用物料成分当检测的物料属性参数与药品质量无关时,则无法表征药用物料质量;即检测物料属性参数并不一定能检测出药用物料质量。因此,在使用近红外光谱等过程分析仪器检测药材或某工艺环节的药用物料质量前,必须全面深入研究哪些成分与药品质量相关,以及这些成分含量的范围。

2.4过程质量监测一般是指不仅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参数,而且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判断质量状况,通常设置越限报警功能。因此,检测与监测的工业意义不同,监测质量比检测质量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2.5过程质量监控一般是指不仅检测药用物料质量参数,而且将这些质量参数调控在给定的范围内。显然,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并不一定能在制药过程中准确检测出药用物质,也难以应用于监测过程质量;过程质量监控需要多种技术方法的融合才能实现,仅靠单一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无法控制中药产品质量,不少企业盲目投资建设近红外在线检测系统失败的主因就在于此。

2.6过程质量控制一般是指在中药生产全程中通过调节各种关键的过程参数来控制药品质量,使制药工艺流程制造出来的中药产品符合特定的质量要求。

由上述定义可知,在线检测方法包括工业传感器、过程检测仪表及过程分析仪器等;不能将在线检测视作为在线质量检测,也不能将在线质量检测等同于过程质量监测,更不能视作为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质量监测不等同于过程质量监控,也不能视作为过程质量控制。

3中药数字制药技术概述

中药数字制药是采用统一的数字化技术,不仅对制药工艺参数、质控参数、状态参数、物料属性参数、环境参数等过程参数进行数字化检测、控制及储存,而且对药材原料及制药过程中药用物料进行数字化检测,监测各类过程参数与药用物质在制药过程中的变化轨迹,综合判断过程状态并控制工艺进程,从而控制中药产品质量;同时,对Cmp,计量器材,安全生产,生产车间,环保,仓储及物流等实施数字化管理按照制造业国际上目前通行的观点,可称之为“中药工业3.0”。

中药数字制药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原料药材数字化、药用物质数字化、制药过程各类参数的数字化(包括工艺参数、状态参数及质控参数等)、单元工艺模型化及定量化、生产车间各类管理体系数字化、全过程测管控信息一体化、各类信息集成管理和综合应用。

中药数字制药技术包括:①提取、浓缩、干燥、纯化、制剂等工艺的制药设备自动控制技术;②制药工艺模型化及定量化/制药工艺品质优化技术;③复制药过程各类参数在线检测技术;④制药过程质量数字化控制技术;⑤制药过程分析建模/pat技术;⑥制药过程测管控信息一体化技术;⑦质量风险数字化管理及控制技术;⑧药效物质数字化辨析技术;⑨数字Gmp系统;⑩精益生产miS系统;⑾药品质量检验LtmS系统;⑿数字化仓储系统等。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本团队已建立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包括中药数字制药技术),促进了中药产业的数据制药时代到来。

笔者认为:在中药数字制药技术体系建设中,单元工艺建模是前提,数字化设备是基础,全过程测管控信息融合是关键,管控质量风险是底线,药用物质全程监测是核心,数据集成管理及应用是根本,数字Cmp管理是保障。中药制药工程界应当在中药制药工艺模型化和定量化方面聚焦发力,根据单元工艺流程将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序贯化、精准化和规范化并具备预测性,将精益生产理念渗透到中药制造过程的每一个工艺环节,打造“数字化透明”的中药制造平台,实现制药过程数字追溯,为持续性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奠定技术基础。

4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21世纪的工业信息科学将像20世纪的硅信息科学一样具有变革性意义,将产生全新的产业技术并使药物制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伴随着数字制药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海量数据可创造丰硕的知识财富和经济价值,这就需要制药工业的大数据分析师“点石成金”。超大规模的信息交互与多维融合必将引发制药过程控制模式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制药过程高度信息化前提下实现知识发现管理和应用,牵引“数字化透明”中药制造平台向智能化发展,从而升华形成中药智能制造技术,即中药工业4.0。

中药智慧制药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使用大量的工业传感器过程检测仪表以及过程分析仪器等组成一张庞大而灵敏的可反映制药过程全貌的感知网,并将信息技术与制药技术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等之间互通互联,通过制药设备、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等与过程控制系统网络化联接,形成集聚了原料/制药生产/药品流通/临床使用等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智能网络,使制药过程的每一个工艺细节均被注入“智慧基因”通过赋予中药制造平台学习和思考能力,用充满智慧的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从多种来源的中药工业数据中寻找关联,发现制药过程规律,洞察引起药品质量波动的因素,不仅实现制药工艺精湛控制,而且达到管理精益化要求,实现优质保量低耗绿色高效能制药。

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主要包括:①制药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利用、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关键技术;②测管控信息融合智能管理技术;③中药产品质量智能预测技术;④质量风险智能预警及预控技术;⑤制药过程智能预测控制技术;⑥制药过程轨迹智能追踪分析技术;⑦水、汽、电系统智能优化管理技术;⑧精益生产智能管理技术等。

5中药工业4.0技术路径

制药工业数据储备、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挖掘及可视化能力将成为医药产业未来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使获取制药过程全貌的数据描述成为可能,通过分析各类数据集群间关联关系,不仅能认知制药工艺各环节输入/输出的药用物料变化规律,而且可以揭示在生产全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等变换规律,发掘出中药工业数据的内在价值,创新定义数据制药技术,开辟获取中药工艺知识的新路径,重新建构中药工业技术格局,这是建设中药工业4.0的战略价值所在。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已出现智能制造园区及智能工厂建设热潮,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未来5年建设上千个智能工厂或车间,但至今未见制药企业参与,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如何进入制药工业领域仍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制药业并无技术应用基础,缺乏制药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容易出现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制药企业生存艰难,无暇顾及新概念技术,缺乏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或足够资金。我国中药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进程中,传统制药工艺与现代制药技术共生,落后与先进并存。

根据中药工业的上述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实现中药工业4.0战略目标的征程中应实行分步走策略,倡议在现阶段首先大力推进中药数字制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中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应用目标牵引,构建“信息主导、系统集成”的中药数字制造技术平台,为实施中药工业4.0技术升级工程建设夯实数字化基础,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人才是第一资源,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是我国中药工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应当构建成长性环境以及多样性、包容性学术生态,使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力量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

在新兴信息技术进入中药工业领域时,工业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主导我国中药产业创新升级的应是精湛的制药工艺和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唯有通过制药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质量及效益,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制药技术才能在中药工业“落地”。因此,在中药制造向中药智造转向发展中,不仅需要基于物联网思维的现代工业精神,而且需要追求精益生产目标的“工匠精神”,更需要注重工业转化,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不重视实效的局面。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6

关键词:测绘工程;浅析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其发展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1测绘工程质量监理的必要性

测绘工程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地理信息建设项目。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测绘信息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些大中型测绘项目投入达数百万至千万元,有的甚至上亿的投资。这样的大型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技术的复杂程度,还是建设的周期、组织管理的难度都是空前的。如果再按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已经难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顺利完成。

现有的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主要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各种质量控制环节,但主要是生产单位的内部质量控制,缺少外部的、专业化的质量监控。一些较大的质量问题有时到了最后验收时才发现,此时已难以处理,给投资方和承建方都会带来较大的损失,而且责任也难以界定。在测绘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引入工程建设的监理理念进行质量监理势在必行。目前,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在一些国家基础测绘项目管理进行监理试点,并加对建立测绘监理机制进行调查和研究。质量监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质量监理工作只是判定项目实施过程中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不做最终产品的质量评定质量监理工作不能代替生产单位内部必须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也不能代替最终的检查验收。

1.2参加质量监理的机构必须按有关规定独立工作,在质量监理工作中做到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3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监理,对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测绘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熟悉一定的测绘生产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1.4目前,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监理属于探索阶段和开始起步阶段,缺乏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测绘工程的类型、专业特点,参照现行的工程建设监理规范编写质量监理实施方案。

2现代测绘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向着高科技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其中“3s”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代表。“3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称。GpS是美国研制的精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可向全球任何用户全天候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遥感(RS)是一种远距离,大面积几何形态、位置以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传感手段。广义的遥感包含航空摄影测量。现代航天遥感技术(Rs)可提供lm分辨率的影像资料,航空遥感技术即全数字摄影测量(DpS)可提供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影像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球空间信息的集成表达、统计分析、管理的信息系统。前两者是当代最先进的能实时快速获取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工具,后者是数据和地球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乃至决策的平台。利用当代多种先进的数据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从采集工具到分析管理决策平台之间的自动交换,就可形成一个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处理、分析决策,到最后实现反馈控制的自动控制综合平台。“3s”集成技术提供了对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数量数据提供了工具。在大型工程中,“3S”技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它贯穿从勘测、设计、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竣工验收到运行监控管理的一切阶段。

在现代测绘中,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亦称野外数字测图或地面数字测图,简称数字测图)也是一项重要的测绘技术。数字测图就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采集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用图。该技术在城市测量和中小范围工程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前数字测图一般分为“数字测记式”和“电子平板式”两种测图模式,现已发展为用掌上计算机(pDa)现场采集数据与成图。数字测图可实现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和实现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一体化、自动化。现已成为GiS数据采集的一种手段。数字测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多种传感器组合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相机、激光扫描仪等集成应用,从而实现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和向三维测图方向发展,构成三维模型和立体景观,为设计、规划、虚拟现实和电商务等领域服务。

3测绘领域可靠性

一般而言,工程施工的基础是设计,一切设计资料都来源于测量,任何测量数据都要产生误差。因此,测量数据的好坏(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和生产。以往,衡量观测成果的好坏,一般从精度、成本等方面来考虑。但是,在观测数据中不但存在偶然误差、系统误差,有时也会出现粗差。实践表明,对含有粗差的观测值只用精度去衡量其质量就不全面了。因此,目前从国外到国内,衡量观测成果的质量不仅仅用精度指标,而且还要加入可靠性指标。这就是说,好的观测成果不但要精度高,成本低,而且可靠性要好。因此测量领域的可靠性是指一个平差系统发现模型误差(粗差、系统误差)的能力和不可发现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观测数据不可靠,既使精度再高,平差成果也是不可信的,用这样的数据施工必然产生错误,影响施工的质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测绘领域可靠性理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测绘领域可靠性研究有两大主要任务。第一,从理论上研究平差系统发现、区分模型误差的能力以及不可发现、不可区分的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第二,从实际上寻求在平差过程中自动发现和区分模型误差以及确定模型误差位置的方法。前者应用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最优化设计,集精确性、可靠性、经济性三要素于一体,设计出符合所需要求的最佳测区图形。后者可完善现有的各种平差程序,使平差计算达到更高的自动化程度。一般来说,测量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研究应该提出可靠性基本理论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残差理论模型、多余观测分量的计算方法、影响粗差探测能力的因素、以及内部可靠性和外部可靠性模型;提出完整的顾及可靠性的控制网优化设计模型与方法,包括控制网可靠性分布模型和提高控制网可靠性的方法;建立控制网数据处理模型,开发控制网数据处理与优化设计软件,从而使提供的观测数据精度高、可靠性好、费用最低。

测绘领域的可靠性理论作为可靠性工程这门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与可靠性工程在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例如:二者最重要的数学理论基础都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此外,可靠性工程技术作为一门工程学科已经非常系统和成熟。因此,它对测绘领域的可靠性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系统研究测绘领域的可靠性问题,就应该深入了解和掌握可靠性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国强.GpS定位技术在精密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

[2]李宗春.现代测量工程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1(1).

[3]邱健壮,潘鹏.GpS经典相对静态定位已知数据利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7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涵义

建筑施工管理的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据处理对建筑工程的内容进行量化,并对施工当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有目的的搜集、处理,然后反馈到相关的部门。在把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之后,完成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最终实现建筑项目施工的预期目标,这样的管理形式称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对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分析和传输。使用计算机进行的工程管理,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的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当我们把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融合到管理者信息化的平台上,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机制和设备,就实现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极大提升,有助于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

2、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信息的加工和整理由手工完成。信息产生、加工、检索和利用,都在以缓慢的速度在运动,影响作用的及时发挥。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信息量不断扩大建筑施工复杂程度越来越突出。限制了在竞争环境中的发展能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信息化管理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2建筑工程施工中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2.1建筑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筑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是对施工场地的建筑物、地形、地貌等信息进行分析,将其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大作用。就现阶段来看,建筑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笔者分析建筑空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很好的用于工程项目选址分析、工程地址勘探、施工平面规划、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等工作中,并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本住宅小区项目中,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文字查询、图形查询、过程查询、事件查询等功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工作人员获取了与空间坐标相关的各项实体信息,同时还获取了动态的过程信息,为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水电工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普遍用于施工场地总布置、导截流施工管理工作中。

2.2建筑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的应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智能建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建筑工程中的给排水、暖通空调、运输、照明等设备进行集中监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通信基础是计算机局域网,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具有集中管理功能以及分散控制功能,与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相比较,建筑设备数字化监管技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都更加优异。例如在本住宅小区工程中,充分应用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建立了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进行监视、调度、控制、操作以及综合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作用。

2.3数字化施工监控的应用

数字化施工监控能够实现全过程、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将该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本住宅小区工程中采用了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通过此项技术,方便于工作人员对混凝土输送、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养护、钢筋安装和绑扎、模板安装等环节进行监管,同时通过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还可以实时监视施工人员是否按要求佩戴安全带以及安全帽,监视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否按要求设置安全网,监视外脚手架和落地竹脚手架的架设情况、吊篮暗转及使用情况、缆风绳固定及使用情况、吊盘进料口及楼层卸料平台的防护情况、塔吊及卷扬机安装操作情况,监视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坑井口防护、楼板、阳台、屋面等情况。综上所述,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及安全,此外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施工监控技术来加强施工重点的监控,强化工地临时用房的防盗、防火等工作。

2.4建筑系统仿真计算的应用

系统仿真技术主要是通过系统工程方法、相似性原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以计算机等设备为工具,通过系统模型实时动态分析,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就已经将循环网络仿真软件应用于土石方开挖、隧洞施工、管道施工、桥梁施工等领域中,目前建筑系统仿真计算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住宅小区工程中就应用了建筑系统仿真计算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2.5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航天、军事等领域已经应用成功,随着社会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建筑工程领域,例如在本住宅小区工程中,工作人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视化特性,检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比较不同施工方案,为了施工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确保了施工方案的可靠性。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事项,例如当工程项目位于偏远的山区地带时,我们应该注意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确保信号良好,同时要保证电源持续供给,一旦供电中断,很多数字化设备将无法工作,并且工作人员要定时对监控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修,保证监控设备的使用性能。再比如,在应用建筑空间信息技术时,要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应用建筑系统仿真技术时,要注意实际建筑与仿真建筑的差异,在应用建筑虚拟现实技术时,要确保虚拟现实软件为正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具有深刻的内涵。使建筑施工活动更加科学化,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化管理必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进行实践。数字化管理在逐渐渗入到施工过程中,这对未来施工工程在信息化管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数字管理体系的出现和使用,是以标准化的管理为准则的,不但有利于量化管理理念的施展,同时也让信息化的管理取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唐亮.数字化项目管理──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1,(02).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8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数字化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数字化意义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并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下设办公室。南京市依托国家示范工程、京沪高铁沿线(南京段)宕口治理等重点工程,对全市急需治理的109个废弃宕口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在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资料,例如:立项批文、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拨付材料等等,这些纸质材料一般都存放在处室里或者由各分局负责统一归档,进行日常的分解管理,目前还没有针对性规范的整理模式,在工作中都是参照普通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收集整理,仅局限于平时工作中简单的查询和调用,这就对我们及时开展科学规范的档案整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结合“一张图”建设将矿山环境治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加快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和跟踪管理工作,实现宕口治理项目相关内容的可查询、可录入、可更新、可监管、可统计,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而传统的档案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和以点到点的传播,即使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资料,利用的覆盖面也相对较小,很难适应快速准确的利用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意义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定义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档案数字化通常开展的方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科技,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进行矿山治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及数码影像文件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1.对档案原件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日常工作利用中,网上查阅扫描件代替调阅纸质档案原件,使原件得到妥善的保存保管,有效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在档案共享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和便利度。可以实现在“一张图”等统一平台的图形、数据、文档综合查询利用,快速简便地调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数据可以多量备份,实现多地保存和异地传输。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需求

(一)需求概述

以“一张图”系统作为业务前台开展矿山治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做好各种矿山治理纸质档案电子化扫描数字化处理以及各类电子材料的整合、归档和数据提供利用工作。两个系统之间做好数据关联使用。最终实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查阅相关业务档案时,通过简单快捷的检索方法,如输入宕口名称或者代码,就能及时准确调阅各种业务文档、数据和图表。为日常查阅利用、日常数据更新和后续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在开展扫描操作时,利用高速扫描仪将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建立电子档案目录数据库,再结合大型存储设备,组成完整的矿山治理电子档案数据库。通俗而言,就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这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对人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又能较快满足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在资金充裕、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委托专门的档案整理扫描公司,对存量矿山整治档案进行整理和扫描。

数字化的矿山治理档案以扫描文件形式存在,要妥善备份保存,至少备份两套及以上。按照档案主管部门要求,与纸质档案一起,实现双套制保存。

(二)功能介绍

建立数据处理和档案影像文档管理统一查阅的矿山治理的监管平台,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数据安全:采取先进存储设备,利用磁盘阵列存贮,建立专用数据服务器。数据实时进行多套备份,保证档案数据安全不丢失。

2.保密权限:基于数据库的安全设计,可设定档案的查阅权限,区别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查阅范围。

3.查阅功能:在查阅档案时定位准确、查询迅速、图像清晰。这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时,要严格保证档案著录准确率。

4.统计功能:监管平台通过设定的各种检索字段,可以快速准确统计各种数据,并做好日常更新统计。并将生成的电子报表及时归档。

5.计划功能:根据统计功能模块的统计资料,利用经验公式,做出季度或年度计划预算提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最后两个统计功能,主要依靠“一张图”的有关数据统计功能实现。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数字化档案提供证据材料。

(三)作业要求

1.采取流水线作业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将各个工序细化与规范化,做到分工明确,各个工序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工作中互相配合与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2.采取高速扫描,彩色与黑白相结合,对个别材料进行需要彩色扫描,大部分进行黑白或灰度扫描。

3.在存量档案数量较大、扫描量较大时,也可考虑引进第三方监理进行日常检查和质量检验工作。日常的少量档案补充扫描的质量检验工作,可以由地环部门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担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考虑运用条码技术管理档案,即在档案封面、卷内目录上打上条码,方便扫描和今后管理使用。

三、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

南京的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在操作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软件开发与档案前期整理、扫描、条目录入、质量检查、扫描文件管理等全过程的协调配合问题。前期要细化做好矿山治理档案归档范围确定,扫描流程设计、扫描硬件配置等准备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扫描后期要考虑做好人员配备,做好日常化的新增档案的数字化,实现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的长效管理。

(一)档案分类整理,编制流水档案号

按照矿山治理档案分类细化要求,按照年度、类别、保管期限等进行分类整理、排序编页,暂不装订,待扫描完成后再进行装订。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的样式,应根据档案实际制定和调整。顺序编制流水档号。

(二)档案著录

矿山治理档案的著录,是实现今后档案检索查阅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所以对文字录入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工作量大。

著录内容按照国家《档案著录规则》(Da/t18)的要求录入,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包括确定各具体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通常包括案卷题名、文件名、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对于矿山整治档案特有的项目名称、项目位置、土地权属、组织实施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等,作为特殊著录项加以录入,便于今后的检索查询和统计。

(三)档案交接

矿山治理档案分类整理后按年度、类别提出,提卷时数字化加工方的提卷人员按照要求,编写档案的页号和需要扫描录入的文件页号后及抽取不需扫描的页面,以确保档案还原时能够清楚区别和核实页数,并按实际页数填写详细的档案交接清单,由双方主管人员签字。

(四)档案的扫描

矿山治理档案材料原件扫描与存储格式完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要求扫描。可以根据国家《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具体的扫描要求,扫描人员按照要求操作,填写移交清单(此移交清单是档案拆分人员和扫描人员共同填写)并签字领取后进行纸介扫描。扫描图像使用先进的图像扫描处理软件,扫描人员可根据原稿质量,对系统进行定义,如自动倾斜校正、自动去污、自动分文件等批处理功能。在由系统自动处理功能的同时,扫描人员根据原件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超大页面的处理、纸张颜色深浅及薄厚的处理、扫描时可根据不同原件的情况,调整图像的分辨率、阀值、明亮度以及扫描方式和扫描速度,确保在扫描图像质量清晰的情况下,使原件完好无损。

(五)图像处理

采用自动化处理和人工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矿山整治图像质量的完美。通过校对系统对图像进行校对,确保图像顺序正确、去斑点、污渍、黑边、偏斜处理、校验。在校对时发现不合格图像及时返回前一工序进行改正。

(六)将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

可以通过软件,将质量检验后的扫描影像与系统的档案目录自动挂接,必要时手工辅助挂接。通过挂接实现再次的检验,验收合格做好记录。

(七)扫描后还原整理和装订

完成档案扫描后,安排专人负责案卷整理与还原。逐页检查,在预留装订边、不缺页、页面不颠倒,图件折叠符合要求等基础上,完成档案装订。按照已编档号入库上架排放。

(八)质量检验

对各作业流程环节进行质量抽检,重点阶段是完成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后,可以通过扫描影像的内容和数量,对著录项录入与案卷文件实体的标引等进行检查对比,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登记并退回相应流程重新处理。

四、综述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9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应用分析

1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远程控制功能

数字化的建设简化了从事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工作人员对现场设备的操作工作,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在场外对现场设备实施操控,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从工作强度上来说,许多场地相继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工作状态,部分油气站和数字化的装置也实现了自动运行及监控功能,同时,一线员工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前的直接操作设备逐渐转为通过桌面对设备进行操作及故障维护,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安全生产的风险。

1.2数字化建设能够建立安全环保监控平台

建设油田安全环保监控平台基本上使油田的生产场所具备实时视频监控环保风险源点的能力,并实时在线监测很多重要的运行数据,如:压力、温度和有害气体含量等,为控制安全环保的风险源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该功能的实现也能为处理设备故障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些不必要损失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生产的风险。

此外,实施数字化安全环保,可以实现油田生产场所中一些重要参数与生产工艺指标的自动控制,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了设备安全性。

1.3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系统调查和处理事故的效率

例如:对长输管线的安装管道中泄露报警定位功能的应用,可以使相关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定位故障位置,大大提高了系统应急抢险的效率。同时,各种各样多级监控系统和具有数字化功能的监控设备的运用,能够记录下事故的全过程,包括一些重要数据,所以,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快速准确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事故地进一步解决。

2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以前我国油田现场生产管理采用的方式为经验管理、大海捞针、人工巡检以及守株待兔等方式。因使用数字化技术,让生产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在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益时,还应加强对安全环保进行管理的力度,主要表现:一是使油气站库的建设更加标准化。实际是实现岗位的标准化作业,目前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使得我国建设站库的过程中以设计标准化和建设模块化为主要理念,也基本上对站库的工艺流程及功能区模块实现了模块化的建设,因此,不同站点间具有相似的风险源点,并有一套符合实际要求的通用操作规程,实际上就是对岗位进行标准作业的相关程序,它要求工作人员一定按制定的步骤进行实施作业,并要求指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工作人员无法熟练操作设备而带来的事故,大大减少了岗位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二是建立起立体化的站控系统和监控系统。传统生产方式中,只允许现场人员对设备进行监控,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平台,使得传统监控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由作业区、前指、厂部及站点等多级实施监控,从而形成一套管理、监控到位和信息及时的具有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三是建设三防四责的体系。根据我国三防四责中的具体要求,建立了联合站、增压站及接转站中集输系统的操作与远程监控系统,使可燃气具有在线监测功能、使外输流量具有在线监控功能、使长输管线的安装管道泄露系统具有报警定位功能。使该体系具备提前预防报警的特点,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管线实际运行状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处理管线泄露现象,从而降低了管线受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油气中毒的发生。四是安装自动化的装置。为了让采油、注水系统及集输工作自动化程度的更加提高,许多油田企业相继引进新的工艺和设备,例如:拍油机的远停启停装置、智能化的注水撬及数字化的继承增压撬等,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作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3几点建议

为生产管理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是数字化管理环节的最终目标,而安全环保管理活动是其主要服务对象,所以,我们对其进行建设过程中,还需通过以下几点对数字化管理水平加以提高。

(1)在建设数字化的报警通讯系统时,应对接报警信息、短信平台和通讯平台,这样能够为以后工作提供便利,当系统报警后,能够自动判断故障类型及级别,并能通过短信方式使工作人员知晓该信息,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因维修排除故障及应急响应所花费的时间。

(2)对各级安全责任进行落实时,应坚持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理念。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明确各级安全责任,进一步促进由被动执行逐渐转向主动履职方向的发展,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管理。

(3)对数字化的仪器仪表进行检定检验时,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化的优点。应与相关单位积极保持联系,按规定对设备进行检定检验,并建立完善的检验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及数字化的仪器仪表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准确性,保障数据真实有效。

(4)在对应急预案进行制修订时,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运行模式,联系实际情况生产建设,让其得到更好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应阵对某些设备损坏停用以及重点数字化网络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对数字化应急系统的管理力度,从而积极开展相应的应急工作,大大减少因数字化失效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加强油田安全环保中数字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相关企业组织结构、工作效率及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高,还能提高安全管理环保的整体水平,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原油产量,同时还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的稳定形式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丁阳,陶荣德,曹海伟.浅谈安全环保管理中油田数字化的建设[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8)

[2]何立鹏,齐涛,冯亚军.数字化建设在油田站场管理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

[3]曾勇,李虎,吴刚.长庆油田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特点与应用[J].甘肃科技,2009,(07)

[4]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J].大庆社会科学,2008,(4)

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篇10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安全保密控制

一、引言

档案数字化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档案数字化开始慢慢成熟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档案数字化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档案数字化开始时的主要形式为文件级目录以及案卷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是使计算机辅助管理的目的得以实现。目前,档案数字化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全国几乎所有档案馆都实行了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有些档案馆在档案数字化方面做的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可以实现利用互联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远程的查询和使用。[2]但与此同时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及安全保密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档案数字化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通常就是为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相关要求而采取技术手段等各类工作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全过程监视档案数字化质量,对有可能造成质量不合格的所有因素进行消除,以期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3]档案工作由于其独有的特点使得必须对档案数字化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的内容

(1)对有关数字化方案进行优选。对于电子档案数字化工作而言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方案是极为关键的,所选用的数字化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2)对数字化软件进行正确选取。现阶段有很多类型的数字化软件,这些软件各具特色,在选择数字化软件时应结合自身的去求对其进行广泛的调研。对数字化软件进行科学的选取是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的前提。

(3)制定适用的标准、确定相关参数。这一工作环节是影响档案数字化质量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已存在较为成熟的档案数字化相关国家标准规范,但为了更好地保证数字化质量有关行业应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的相关标准。

(4)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监督、检查、验收以及评估工作。这些工作是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的最后一道环节,可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实行有效的监管检测。通常情况下检查工作主要包括工作环节、人员以及设备三个方面。[4]监督工作就是要及时发现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验收包括粗验和细验环节。粗验通过软件来完成,细验则是在粗验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是针对档案数字化的过程及质量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价。

(二)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1)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分明。由于档案馆的规模、工作方案以及档案总量存在很大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的档案数字化流程,尽管如此也应对内部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分工。档案预处理、档案分发、档案扫描、档案的检测验收、档案入库以及网络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等工作内容都应分配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应做到职责分明。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档案数字化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一样的规章制度进行,所以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极为必要的,它有利于确保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同时可保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共享。

(3)及时发现总结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以及实践性,同时这项工作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探索完善。对实际工作定期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可及时督促工作人员发现前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好的方面进行采纳,对不足加以完善,避免以后的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同时,应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4)严格检查验收档案数字化过程及质量。实际工作中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是保证档案数字化质量的重要一环。档案数字就是将档案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是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应严格检查验收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环节及质量,保证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三、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

档案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安全保密工作,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目的是保证个人档案的实体、信息数据等的安全,防止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信息泄密问题。

(一)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控制的内容

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控制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对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进行预先分析处理,并据此从技术和工作管理等方面上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防止信息泄密事故的发生。实际工作环节中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制定与安全保密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的网络安全方案、选择安全等级高的场所并建立完善的安防系统、做好档案实体的使用和保管工作、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做好档案数据整理及备份工作等。

(1)建立规章制度。档案中会涉及大量有关个人隐私等方面的信息,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做到档案数字化过程的安全高效,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套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设备使用以及档案数字化系统安全的保密规定,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的选择和管理办法,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有关的安全保密制度等等。

(2)制定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方案。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方案在确保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做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做好计算机网络与外网物理隔断。其次,用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计算机及其服务器应安全存放,存放的环境应具有防水、防爆、防火、防震、防暴以及防止外来人员盗取以及破坏的特点,同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电磁场对档案数字化网络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干扰。第三,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工作人员是有权直接接触档案数字化系统的有关人员)在需要进入系统前应通过必要的身份认证,做到禁止非法用户进入,这也是做好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工作的首道防线。第四,应对参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类,将全体按照任务不同进行区分,并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访问权限,避免合法工作人员越权访问其权限以外的相关信息。

(3)选择安全封闭的工作场所,建立可靠的安防系统。档案数字化工作选用的场所一般是各级别的档案馆,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部分会外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一般讲在选择数字化加工场所是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场所的选取应方便保管档案实体,即档案加工场所的选取应尽量做到靠近档案实体的保管场所,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很难做到就近选择,则选择场所时应考虑档案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应不与外来人员进出路线进行交叉。其次,工作场所的环境与档案原来的保存环境应尽量相似。加工场所确定后还应为其配置具有较高安全等级的安防系统,包括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消防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等,这样有利于保证加工场所的安全。

(4)档案实体的保管和保管工作。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档案实体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提高使用和保管档案实体的安全保密性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首先,进入档案库房的人员个数应最少为两人,以使他们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其次,要注重实行安全巡视制,安排足够数量的巡视员长期在档案运送路线上进行巡逻,确保不发生档案丢失问题。第三,在交接档案时必须进行登记,交接过程应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第四,档案实体交接完成后应详细讲评与档案实体的保管有关的各种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扫描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对档案造成的破坏。

(5)数据库的整理、维护以及数据备份工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成果都要存储于数据库中,所以数据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该部分也是档案数字化工作安全保密的重要环节。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维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档案数据丢失、更改、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可有效避免病毒侵袭、电磁辐射、硬件损坏、非法下载复制等现象的出现。对数据库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的目的是对档案数据进行认真校对,发现其中存在的多扫、错扫以及重复发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发打包预处理,从而为即将进行的下一步工作做准备。数据备份的目的主要是如果档案数据出现丢失、破坏、更改等问题,利用备份数据可将原数据进行还原。

(二)档案数字化安全保密控制的有关措施

(1)对工作人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影响其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为因素是安全保密控制工作的重点。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泄露等问题主要是由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较低引起的,所以应通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首先,应定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档案安全保密工作的相关规章。其次,对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明确每个工作环节中有关安全保密工作的注意事项。最后,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予以批评或惩罚,要求其及时进行改正。

(2)加强人员管理工作。档案数字化工作中人是开展工作的主体,因而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加强人员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做好工作人员政审工作。第二,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第三,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水平及工作情况。

(3)建立完善的制度及安全系统。现阶段已存在较为完善的安全保密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贯彻执行过程中却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安全保密制度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该项制度会影响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实际工作中应改正错误的认识,加强对安全保密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一套完整的安全系统对保证档案信息安全也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应加强技术防范手段,配备科学的安全防护设备,加强对设备、软件以及网络等的维护,提高档案数字化的安全性能。

四、结论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控制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并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本文对上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实际工作中做好档案数字化质量及安全保密控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档案数字化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作者单位为漳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学平.浅议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1(06):54-57.

[2]向立文.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4.

[3]朱铮.档案数字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