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十篇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十篇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00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高校篮球训练;体能;篮球意识;技术动作;战术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93—02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也是一项在高等院校开展的十分活跃的体育运动,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随着1997年开展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和2004年开始的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的不断成熟,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荼。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不仅扣人心弦,丰富了大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心理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开展各院校之间的篮球联赛,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如何更好的进行篮球训练,更快的提高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大学生的生理技能特点及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如何在高校进行篮球训练。

一、学生体能的训练

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拥有全面的体能、技术与战术,三者层层递进。没有完备的体能训练作基础,一切的技术和战术训练都没有好的效果,球队也无法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项速度训练、整体力量训练、运动耐力训练以及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一)速度素质训练

篮球比赛中的各种传接球、篮板球、迅速跑位、快攻及个人突破等,都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能力。就训练角度谈,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者反映了篮球运动员速度能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不同方面。反应速度是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的前提,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直接影响速度过程的快慢。位移速度又包括起动速度、加速速度、绝对速度。篮球运动中的跑与田径中的跑不同,在篮球运动中,跑动时不仅要眼观四路,更要看到同伴的位置以及对手的位置。

在速度训练中,要求运动员要重心低,在没有充分蹬伸的情况下要快速移动。在训练时,还要正确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尽量将速度训练安排在周期训练的前期,使运动员在较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下完成速度练习的量与强度。最后,训练中还有培养运动员对时空的反应能力,使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反应起动速度。

(二)力量素质训练

如今,篮球比赛愈加激烈,这也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身体力量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在比赛中很难合理利用技术。力量素质的训练,对于运动员防止肌肉拉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增强拼搏精神具有保证作用。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针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弱点,不能盲目一味地安排力量训练,要区别对待。在训练中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要重视发展爆发性的力量,每组力量负荷要从实际出发,保证力量的良性转移。肌肉力量的平衡发展在训练中也是值得注意的,不但掏重视大肌群的练习,小肌群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在训练的前期也要以小力量为主;提高期以大中力量为主;比赛前期以小负荷、小肌群力量为主;比赛期与休整期要用小负荷、轻力量,保持肌肉的收缩能力。

(三)耐力素质训练

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才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保证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在阶段训练计划中,准备阶段的前期应该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准备阶段后期和比赛前期应更多的发展无氧耐力。

耐力训练首先要提高有氧耐力水平。有氧耐力的持续时间,要考虑不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过长时间的训练会使耗氧水平下降,组织活动不协调,病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其次,耐力训练要突出专项耐力。在专项耐力训练中,要先增加运动量,再逐渐增加运动负荷的强度。最后,耐力训练要常年进行,练习的内容要多样化,逐步提高对各种新异刺激的适应性,避免由于练习内容的单调,影响训练积极性以及思想上的倦怠。

(四)灵敏素质训练

在灵敏素质方面,篮球运动队运动员的要求主要在于快速、协调、准确,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要素,才能与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的专项特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

灵敏素质训练中要特别重视专项灵敏素质的发展,使运动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了解篮球运动技术、战术的时空特征,从而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随机应变。除此之外,还要经常进行篮球专项的脚步动作训练,提高身体重心转换能力。

(五)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篮球专项柔韧训练要早期专门化,并持之以恒。通过柔韧性练习,可以改善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的动作幅度和灵活性,减少运动员伤害事故的发生。比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被动训练法、主动性练习法和混合练习法。

二、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

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而且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战术、意识和谋略。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意识,才能在赛场上根据攻守态势,积极地寻找和掌握战机,并采取恰当的行动,发挥本人和本队的优势。

篮球运动员从开始接触篮球运动到结束篮球运动生涯,需要不断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重视观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经常观摩比赛以丰富运动员的间接经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训练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跑动的时机位置与方向。第三,训练学生的战术思维。教练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种战术行动的“标准模式”以思维决策形式传授给运动员,并通过比赛的反复磨练、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运动员篮球意识。第四,将基本技术训练与篮球意识训练相结合。基本技术训练中,要贯穿篮球意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快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培养。最后,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有目的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感知能力的反应速度。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与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调节心理状态,位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三、学生篮球技术动作的训练

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要根据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的规律来进行,并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和适应性的规律,组织技术的学习。

在技术动作训练过程中,要运用直观法,利用示范动作、图片、录像等焦距演示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形象,并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在此基础之上,要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掌握各种组合技术、为在对抗条件下运用技术打好基础。最后,在攻守对抗的情况下,要学会克服对手的阻挠与制约,及时准确、合理的运用技术,为比赛中运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庆熙.浅谈篮球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的承接点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一个轴端,广西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广西在获得加快发展良好机遇的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则成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未来是否可以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任何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区域人力资源的智力支持。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超过土地、资本、物资等因素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如何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科学开发、合理使用、统筹配置人力资源就成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广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例,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广西未来发展人才需求及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授和生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承载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老、少、边、穷的省区之一,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广西的教育经费投入保持一定增长,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从2005年的2.82%增长到2008年的3.51%,2008年广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9.4%。从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投入比看,2008年后广西的投入比接近或超过了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投入比,但由于广西经济总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所以从实际投入总额来看,广西在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上还是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在经过1999年的高校合并、升格和扩招之后,每1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993人上升至2008年的1352人,本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了较大的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广西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广西改革开放起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广西的高等教育相对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在发展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又因为广西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低、人才密度较低、人力资源结构性流失比较严重等问题未能得到较好解决,使得广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没有的到较好解决,人力资源第一产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三产业分布比例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降低了自身对人才吸纳能力,容易造成人才的外流。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至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口径内人才需求年均增长为2.79%,口径外人才年均增长14.13%。要解决北部湾经济区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除对外引进以外,还应重视本地人才的开发,推进本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影响,近几年广西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此仅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来探讨广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西高等教育在提质增数过程中得了快速发展,并通过合并、升本等形式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但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确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突破,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在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比重中,仍是以文科比例为重,理工科专业不仅少,而且专业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是广西经济区域内所紧缺的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食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方面人才,广西高校都没有绝对优势的专业,有的专业建设甚至是从零开始起步。二是在人才培养上仍是以较为保守的课堂教学、校内训练和封闭管理为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变化不大,缺乏向外共同合作、联合发展的动力。虽然,广西本科院校也尝试推动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跨国高校间的交流访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习与研究、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工作,但总体比例仍比较偏低,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科研、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仍在较低水平发展,这既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使得广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无法获得比较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三是部分专业和课程建设实际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反映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各个本科院校间学科与专业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而差异化竞争较少,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优势不够突出,无法适应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制约广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方面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广西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广西经济大发展的需要。造成这样的困境有着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改进。

1、广西本科院校竞争意识较淡,加上新增本科院校比例较大,学校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在广西老牌的本科院校中,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始终处在比较前沿的发展位置,但即使这样,由于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中竞争意识较淡,原来一些优势学科也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也失去了我们在某些专业上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势。此外,由于一部分本科院校是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本而成,这些本科院校在成立发展过程中,必定要有一个艰难的转型期:如何明确办学定位?如何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原有教师的水平?如何形成新的学科专业优势?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等等,都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而这个过程也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和专业优势的快速形成,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偏低,难以满足各个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广西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在相对数量上有了大幅提升,但在绝对数上仍比较低,难以满足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新办的本科院校,这个矛盾更加突出。除了部分老牌的本科院校外,其他本科院校由于一方面要加强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学科和教师等软件水平的提升,因而在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投入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经费因素制约下,部分高校更愿意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投向社会热需、生源火爆、投入较少的专业建设中,以期获得较快的经济回报,而忽视了对特色专业的长远规划和持续建设,其结果就是会引起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带来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尤其在文科类专业上更为明显。教育经费较少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各个本科院校不太愿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因为这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就会更愿意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节约投入成本。

3、广西高校生源质量不均衡,也制约了人才模式创新。制约广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另一个因素是广西本地的生源质量相对偏低。这是因为广西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一产业人员比例偏高,第二产业人员比例偏低,第三产业人员相当部分又是从第一产业中转移而来素质偏低。这也照成了广西本科院校学生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生源比重较高,同时由于广西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是很发达,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也比较低,加上广西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广西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分布也很不平衡。有一个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广西高校的生源水平:广西高校贫困生平均比例接近30%,这一数据比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要高很多。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比较满足于现状,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太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参与跨国人才交流和学习,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三、推动广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提高广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就是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在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和大融合的区域国际背景下,积极探索区域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突破,才能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和用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建设规划,加快校企合作步伐,推进产学研快速转换。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因此,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高校人才的培养就更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产学研究各个领域成果的转换效率,才能加快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近几年,部分广西高校也结合广西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特点,大胆进行校企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有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培养,毕业时经考核合格,直接招到合作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就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开展科研创新合作,并选拔一部分有专业特长、有科研兴趣、愿意实践锻炼的学生参与整个科研创新过程。这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了解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经验。围绕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加快加强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积极进行改革,尤其是加强与钢铁、石化、林浆纸产业、港口建设与海洋产业、工程类、管理类、船舶工业、海洋产业等工业技术人才紧缺的企业合作,有利于加快本地人才的孵化和培养,进而推进整个经济区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2、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面向东南亚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由于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加上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明显,缺乏吸引人才的有力条件。而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又急需大量的外向型专业人才。因此广西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发展契机,加快与东盟各国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展教育合作,深入探索外向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例如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学生互访交流、3+1、2+2等学分互认交流模式,不仅可以培养更多既熟练掌握商务英语和小语种、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又具有较强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能力及商务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而且可以通过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才培养与交流,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轨驱动下打造区域人才小高地建设,开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国际人才有序竞争,不断提高人才资源跨国界、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利用水平,进而推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面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在加强横向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加快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改革起步较早,各地区的本科院校建设都有各自的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不一定都适合广西的区情,但对广西本科院校的各项改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作用。目前,广西本科院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与发达地区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而且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食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等九大发展领域中更是缺少优势。因此,有必要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合作,一方面积极引进发达地区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分别学习发达地区高校在上述九大发展领域当中的前沿知识,并结合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需要,规划和制定适合广西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跨越式的发展,推动广西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资本的稀缺性和产业布局的迟滞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制约了它对人才的吸引力。要满足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人才的数量和储备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切实重视广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鼓励各个本科院校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样不仅能满足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且也能加快广西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之中,促进区域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婷.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08,(7):186-187.

[2]贺祖斌,李东航,张兰芳.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省域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17-20.

[3]魏乾梅.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性[J].社会科学家,2011,(11):159-161.

[4]胡建平,李梅.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20-25.

[5]陆启善,王天维.广西北部湾人力资源与经济区开发矛盾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5):102-105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3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其写作思维

教师可以配合阅读教学单元按照作文训练的序列设计题目或范围,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生作简单提示,明确写作要求,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性思维,阐发议论,抒发感情。作文训练要根据教材安排的序列有序进行。这种训练形式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运用最恰当的体裁,各扬其长。

二、培养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适应考试

作文训练应在课内进行,学生明确要求后,以快速作文的形式当堂完成。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后,再要求其按照一定的体裁样式进行布局谋篇。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而言,最要紧的是保护他的写作热情,让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写作胆量。鼓励学生大胆写作,不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觉到拘束。

在课堂上训练快速作文增加了训练密度的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养成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的良好习惯。而且快速作文也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避免了东拼西凑的抄袭之作,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文表达功底。写作时间过长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想,如果此时正在中考的考场上,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从?可见,快速作文是一种有效的适应性训练。

三、适时、适当地讲评,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完成后,对其进行修改和讲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的批改多指让学生自改,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写作。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作文修改与讲评交流的过程中明确得失优劣,总结经验教训,博采众长,可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有效的作文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则是学生为获得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操作实践,它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连接器”,是最佳结合点。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信息网络大学生学习观培养

时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信息网络的急速发展引发了全球性的学习革命,传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正在被现代科学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所取代。近年,随着高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和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普遍掌握了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网络环境中应确立怎样的学习观关注和思考不够,有的在充分享受网络为学习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往往迷失学习目的性,忽视学习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过分依赖或受制于网络,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思路变得狭窄单一。为此,处于信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大学生,要使自己能力素质符合国家教育和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学习观,确立科学的学习观,并指导学习的全过程。

1.信息网络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应确立的学习观

学习观是大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方法的一套信念系统,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学习活动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问题。学习观与大学生主体本身紧密相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观,不同的学习观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信息网络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应确立下列学习观:

学会学习观。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讲“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中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能动的态度,勉强和被动学习难能深入、难于成功。学会学习,是当今大学生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其实现培养目标、胜任未来社会任职的需要。

创新学习观。诗人吉特曼讲“靠探索学得知识的人与靠别人传授而学得知识的人相比,前者具有七倍的学习技巧。”学贵新悟,守旧无功。面对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确立创新学习观,乃是最根本的应变之道,大学生要不拘泥、不守旧,打破传统框框,把提高创造力放在首位,在学习中努力提升自身创造性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力。

自主学习观。网络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主学习,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大学生要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接受型学”向“创造型学”转变、从“占有真理”向“追求真理”转变,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当然,自主学习并非自我封锁、闭门造车,应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交流思想,探讨学习心得。

研究式学习观。研究式学习是大学生把学习方法作为有所发明的一项任务,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掌握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方法。研究式学习能从周围环境积极获取信息,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研究式学习不仅能为信息收集与促进深度学习提供时间,而且能通过信息处理与独立研究,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高效学习观。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知识前沿不断推进,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今天掌握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过去常说,不学习就会落在时代和别人后面。现在要说,学习速度不快,也同样会落在时代和别人后面。如果不提高学习效率,四平八稳地学习,就跟不上知识信息增长速度。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平台是当今快速高效学习的关键。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强化网络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这一学习工具的巨大潜力。

终身学习观。“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从古人对人一生学习境况“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所作的描述,足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终身学习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责任。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分析: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人们的目光盯着过去,注重的是实践经验;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眼前,注重的是现实;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将来,关心的是未来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生毕业5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衰减速度达到每年15~20%。在人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要知识的10%,其余90%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而取得。“一次学习管用一辈子”的时代已成历史,“终身职业”也成“明日黄花”,只有终生不停地吸收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才能迎接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的挑战。此分析很有远见。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可得结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对未来科学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无疑都将影响其生存与发展;一门科学,一项学问,只有勇于开拓,才有光明前途。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但学习是件永恒的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停止。只有通过不断线的终身学习,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

2.信息网络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观的培养

学习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驾驭信息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分析、加工、利用、存储信息,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与获取、处理、运用、创新信息相适应的技能与智慧。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5

近年来,我一直在郊区普通中学高中部任教英语,普通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有一种恐惧心理,阅读理解的失分率较高。阅读能力人人皆有,但阅读水平高低不一,有的学生尽管读了一些文章,做了许多理解题,但阅读能力仍不见提高,语言水平低当然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但是除了词汇、语法、句型结构这些语言因素外,影响阅读理解的还有一些非语言知识因素,如:识记、推理、判断、归纳、评价能力,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少等等。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就缺乏这些能力,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尽早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需要经过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逐渐提高。那种认为高一、高二先打好基础知识,等到高三再突击抓阅读训练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学生进入高一后,教师就要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古人治学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语言实践量大所起的积极作用。学汉语可以如此,学英语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从高一起就经常选一些难易适中,幽默有趣的小故事或科普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要求他们在5分钟左右做好一小篇短文练习,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练习上记下所用的时间。每周在课内进行定时测验,同时还经常组织百字竞赛活动等。学生阅读量日夜扩大,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加大,阅读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立足课本,强化课文整体理解教学

我认为,课文是最好的阅读材料,须充分利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当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即进行整体理解教学,整体理解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安排预习课文时让学生找出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或对文章的论点、论据、人物事件,作者的褒贬态度等要弄清楚,要注意作者的弦外之音,对文章的评价分析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应与文章的中心与主题联系起来,切忌捕风捉影,不着边际,课内还讲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敏感的反应,是语言训练的熟悉程度,同时我们还进行朗读课文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就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精选材料、广泛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适度

近年来高考试题阅读部分除了逐步加大难度之外,在能力的考点上更注重实际掌握英文的能力,如:报刊新闻、广告、告示文章等,从趣味性故事到计算机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网络教育、社科类和科普文章等无所不有。因此我们要精选材料,广泛阅读。所谓精选,首先要考虑材料的难度,一般情况下,阅读材料应略浅于所学的课文内容,生词量不要太多,如果生词太多,内容太深读起来困难重重,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望文兴叹,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其次要做的四新,即:内容新,不落俗套:题材新,要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人物传奇、新闻报道旅游杂记、科普知识无数不包;体裁新,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面面俱到;问题新,对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领域,要构思新颖,设疑巧妙,以求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而且使学生阅读范畴读物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常言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能巩固已学的词汇、语法知识,能接触更多的语言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1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整个快速过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因此要养成视读的能力,既用眼睛扫描文章内容,按意群、词组理解句子的意识,不要朗读或默写,不要逐句读,不要用指头或铅笔点着读,不要随时到回去重读,不要边读边和别人说话,如果念的很慢,一词一词地读,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念完全文还是很茫然,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文章讲什么,所以现在的英语测试都有一个阅读速度的要求。

4.2要一口气将整篇文章读完,要边读边记有关重要内容,尽量减少回读次数。注意力应放在整篇文章上不要过多地考虑每个词或短语的意思,如果遇到与信息无关的生词要跳过,不要在这些词上过多地去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如遇到与信息有关的生词,要尽量根据上下文关系或构词法知识去猜测其含义,最好不要查阅字典或参考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解题能力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医学继续教育;综合素质;要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较快的一个过渡阶段,该阶段因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人们太过注重追求现实利益,而对公民道德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出现了整体淡化的态势,造成个人价值取向中各种消极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显然,社会转型对于医生的心理素质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医学是集合了科学、技术、服务、人文以及社会经济等各大体系,医生这个职业不光是运用医学知识医治病人,而是具有很强的服务因素、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以及经济因素,这种职业特点对于医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1]。

1对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首要素养就是道德修养。“慎独”概念已被现代社会道德以及社会伦理学所吸纳。医学领域中所说的慎独,指的是医者不仅要在公众场合以及社会法律道德等规范下严格控制自己,更应当在独处的时候严格要求并管理好自己。慎独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显得特别关键,由于在大部分情况医疗活动都是单独开展的,缺少其他人的监督,因而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慎独的素养,任何时候都必须对患者的健康负责[2]。而医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而是在长时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并完善的。医生必须积极投身于医疗实践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德境界,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因此,对于医生而言严格约束自己的道德修养显得特别关键。

2对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

人文素质是医学职业取得进步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人文素质指的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利用知识的传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以及修养,最终转化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品格特质。因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少,从而造成医学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面比较窄、文化素养相对缺乏;对于文学、哲学、历史以及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大学生涯中各种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因此,必须强化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知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对社会、历史的思考与总结,是对职业知识的提炼与完善,缺少人文知识,就无法将医学职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3对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医生学习过程必须具备的首要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医疗过程中人命关天,医疗技术不过硬的话就很难对病人进行有效诊治。当前社会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疾病谱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各种疾病已经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一些新的疾病层出不穷。比如禽流行感冒、SaRS以及疯牛病等,虽然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然而要想治愈这些疾病,人类也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3]。现代科技知识以及医学知识的迅猛发展,医生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素质: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理念、先进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法、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与态度、系统而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医生的自学水平、分析总结以及归纳能力、合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求实创新的意识、科研水平、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组织管理水平,此外,还应当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水平。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医生,在得到住院医师若干年的培训带教后,即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准确熟练的诊治,具备独立抢救本专业知识领域的危重病人,同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疑难病例的诊治。此外,在科学研究以及培养学生上需采取有效,从而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告诉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获得持续、健康、科学快速发展。

总之,救死扶伤是广大医务人员承担的社会重任与使命,通过医学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广大临床医生在努力学好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清楚所有医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责任:性命攸关、健康所系,始终以救死扶伤为使命;必须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提高自身的精神道德修养,树立以德为先的价值理念;必须努力成为爱岗敬业、懂法守法、举止得体、传承医学美德的实干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10-12.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7

关键词:新员工;培养;因素;对策;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69-02

一、新员工定义及培养的意义

1.定义。什么是新员工?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本文的企业新员工是指刚参加工作不久的“80后、90后”,他们个性鲜明,价值观独特,不喜欢受约束,不安于现状或墨守成规,偏重移动,有较强的自主性,偏好灵活性的工作,强调自我实现。

2.做好新员工培养的重要意义。如今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竞争力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仅要面临经营与管理上的考验,而且要解决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流失窘境。从高校招聘知识层次高、思维活跃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是当前许多企业弥补“人才荒”的一种直接办法。然而,他们往往接受的职业化培养不够,或缺乏系统化的科学培养,致使新员工的成长缓慢。如何全面、科学地开展新员工的培养,促其快速成才愈显急切和重要。

二、影响新员工培养有效性的因素

1.企业对新员工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新员工没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被当作临时应付人手不足的应急人员,加之短期内又不能有效创造价值,企业易忽视对他们的培养。另一方面,近几年新员工的严重流失引发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人才,同时又担心自己辛苦培养出的人员跑到竞争对手中去,自己的企业竞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新兵”,故很多企业更愿意从市场招聘有工作验经的成熟人才,以便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工作,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2.企业缺乏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需求不明晰,未建立“培养、考核、使用、管理”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或是有体系但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培养上比较随意,没有职业生涯设计,缺乏课程体系与培养的计划性,内容上空泛,培养方式与方法单一、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手段和有效的效果评估方法等问题,新员工进入企业,缺乏关注和帮助,任其在岗位上自我摸索着成长,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3.新员工个性鲜明,与传统型组织的要求偏差较大,存在“入职焦虑症”。“80后、90后”是被称为“新人类”的一代,他们已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且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年都在迅速攀升。这些“新人类”是在高互动、人际关系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特点都大大地有别于传统型组织的要求,他们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尤其是在试用期的新员工,一般都存在“入职焦虑症”。新员工如何快速融入企业并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新员工认识的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新员工自我认知不够,搞不清楚“我在为谁工作”,学习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要差些,心态浮躁,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正确,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引导他们快速成长,如何管理他们,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需要很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多维、立体的新员工培养、指导的工作体系

1.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强化新员工培养意识,明确各级管理者的培养职责。划分培养责任、明确责任权限,确定具体责任人,通过企业内自上而下的教育宣贯和文化引导,强调人力资本开发与增值,形成较为完整的集“培养、考核、使用、管理”于一体的新员工培养管理体系,在培养制度上给予支撑和保障。

2.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培养体系。新员工培养的系统化,其核心是针对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人员不断的扩张来满足业务增长而提供合格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明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形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助、自修课程为补充的培养方式,全方位育人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新员工培养专业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全面而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从整体性工作开始确定新员工的培训流程。流程清晰,步骤明确,有助于新员工的过渡,同时注重新员工多岗位的综合培养。企业应关注对新员工团队合作、关注客户、自我管理、建立归属、服务规则等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其实施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面授、拓展训练、分享成功经验、团队竞赛等,最终达到的标准是让新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期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成角色的转变并提升职业素养。

3.注重新员工的道德教育,提升新员工的正能量。企业应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提升他们职业素养,教会做人的方法。新员工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正确心态,才能有正确的认知,这看似是员工的个体品行属性,其实这对一个企业影响很大,注重对新员工正能量的培养,实则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做好新员工的职业规划。企业为新员工制订明确的发展计划,让其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根据个人条件、背景,为每个员工量身定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向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形成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同时要注意员工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冲突,增加一致性。

5.结合新员工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新的学习工具和技术,围绕兴趣开展培养工作。在互联网下成长,擅长或喜欢互联网、社交是新员工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企业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建立适合他们发展的培训和学习项目,采取更灵活、更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者有更大的参与空间。课题上讲师要成为引导者,增加互动与参与,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让他们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且每项活动都应该直接与学习目标、特定的任务相关,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交流论坛、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的学习工具和技术,通过在线公开课、网络商学院、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自学等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

6.建立新员工指导制度,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改变企业以往简单的“师带徒”培养方式,引入导师制实行管理带教活动。选择专业理论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内部专家、带头人、骨干担任导师,明确培养责任与义务,建立考核与奖励制度,制订阶段培养计划,量化考核标准,落实计划的执行,分阶段实施目标考核。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传帮带”培养,交给新员工准确快速的做事方法,实现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帮助岗位成才。

7.搭建新员工学习平台,赋予挑战性的工作,实现“培”与“训”的有机结合。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新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轮换,丰富新员工的工作内容,使有能力的新员工担任责任更大的工作,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参与度,帮助新员工解决从“知”到“行”,实现培训效果的转化。并积极为新员工提供和创造能促进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其明白工作是培训的真正开始,而集体培训只不过是助跑,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能,才能应对挑战性的工作。

8.加大考核力度,增加危机意识,给予新员工适度的、稳定的压力。给新员工增压,让其感受到企业内部也在竞争,促其自我加压,提升学习能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意识转变,激发员工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快速前进,才不会落后和被淘汰,尽早地实现角色的快速转变。

(二)关注新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1.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真正渗透到员工的工作、生活中,让文化落地生根,引导新员工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企业榜样人物、标杆人物,大力宣传优秀员工追求卓越的工作事迹,保持新员工积极向上的心态,大胆鼓励新员工的参与。通过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员工之间互相了解,相互帮助,学会合作,形成团队凝聚力。

2.增强新员工入职关怀,加强情绪管理,增加幸福感。企业应最大限度降低新员工“入职焦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关怀工作。企业及时洞察新员工的心理活动,注意新员工的情绪与言行变化等,及时发现关怀点,创新关怀方式,缓解新员工的入职焦虑,让其能从内心深处尽快融入新环境。可通过心理疏导、幸福力提升、心理辅导等形式,及老员工向新员工传授获取大幸福、小幸福、微幸福的方法,提高新员工自我幸福感的调控能力,进而帮助新员工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增强幸福感。

3.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渠道。企业应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渠道,为新员工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且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若缺乏互动与反馈,培养工作的改进就变成纸上谈兵了。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团队互动活动等形式,加强新员工之间、新员工与企业间的交流。通过沟通及时、友善激励、开展互动活动等有效方法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新员工的系统与科学培养,提高工作满意度,突出企业的活力,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新员工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成为企业的精英,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参考文献:

[1]申明,李剑,常浩.以人为本[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培养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要求国家人才的培养也应该趋于国际化。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眼光局限于考试上,而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这几种能力中,听的能力是比较关键的,学生只有能听了,才能将说读写这几项做好。而在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的能力往往比较弱,因为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学生更多情况下更加注重读和写,而忽视了听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力水平,历来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难题。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语言学习自然也从这三要素入手。语音方面的能力主要在听说,而听说能力以听为先导。听不懂,自然也难说好。所以,英语听力是英语交流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加大初中生英语听力训练,有利于消除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因此,针对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有的状况,采取高效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是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找到新的发展之路的。

一、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首先,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听力困难,比如在听力原文中出现生词、新句型和语法,使学生感到困惑。这种现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绝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次,学生语感不强或者语音素质不高导致理解产生障碍,比如长期弄不清音近单词的发音,像while和where、quiet和quite、month和mouth等。在一些方音重的地区,学生对一些语音符号的辩识能力更差。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有关语音辩识的能力更弱,有的学生直接成了一种难以纠正的顽症。再次,学生易受母语的干扰影响反应速度。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不习惯英美式口语的发音,只能听到“只言片语”,造成理解相对困难,影响反应速度和答题速度。最后,学生易受语速快慢影响。语速放慢的情况下,听力难度和学生的能力相当,学生便于理解就感到很容易;语速一般学生就会感到稍许吃力,更别说快的语速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英语发音中重读音、爆破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语速很快的听力材料中,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学生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道原文在说些什么。

二、提高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手段

1.从课堂听力练习着手,把好语音质量关

课堂听力练习以听为主,以说为辅,做到听说结合。教师应在刚开始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听力的重要性,抓住任何机会让学生大量听英语,比如多听教材听力磁带、多收听校园英语广播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尽量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虽然有些学生在刚开始会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定会慢慢接受和理解并养成一个良好的听力习惯。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单词的发音。很多学生都不注意音标的学习,致使他们在英语单词的发音上产生障碍,不是发音不准就是不会读。因此,在课堂的听力练习中,教师要把好学生的语音关,让学生对英语语音有很好的辨识能力。

2.了解听力测试的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1)在有限时间内分析选项。针对听力试卷听录音选项的题型,答案中的选项是理解的一个“金钥匙”,它可以提示所要听的重点,也可以推测所要听的内容。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在短时间内分析选项的方法。

(2)做标记。在听力选项对话较长、人物较多时,学生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并判断出选项的差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边作有关的记号,让学生感到时间充足,从容答题。

3.重视课外听力的训练

首先,英语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多了解欧美文化及习俗,多收集一些英语的俗语或谚语,让学生对听力中出现的口头语不再陌生。其次,初中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看一些英语电影或者听一些英文歌曲,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感,提高听的能力,真正做到耳熟能详。再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教科书相配套的听力材料,比如录音磁带、听力练习册及单元测试题等,坚持每天做课后训练。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兴趣

听力理解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测试听力要求初中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兴趣。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心情过于焦虑紧张,就会产生对英语恐惧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正常的发挥。比如有的学生碰到不会的单词或句子就会烦躁不安,有的学生还没听就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调整好心态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努力听好听力。

5.提供多样化的听力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听力训练,这要比传统的训练方法效果要好。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听好听力。同时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有用的线索,让学生准确地去推测听力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过的英语基础知识对听力内容进行正确的判断,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做一些趣味性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英语,加强听力技能。

培养初中生英语听力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听力的兴趣,做到课内课外练习相结合,实现“寓教于乐”。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讲求实际效果,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再加上恰当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听力成绩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听力能力,把英语学好。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我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谢玉民.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18-19.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的成绩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口头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常常语无伦次,或答不到点子上;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学生心里有数,但就是里嗦地答不准确,本来可以得全分的,最后却被扣了分。假如,我们不把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出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十分频繁,如何准确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假如语无伦次,表达不准,不仅使对方无法了解你的信息,而且可能引发各种误会。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点个人体会。

一、老师做好示范、发挥表率作用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语文表达的技能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物理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新世纪的教师语言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并具有逻辑性、准确性。除此以外,教师的语言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科学性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要求物理老师的语言要严谨、规范、科学。特别是对某些教学难点的分析,更要严谨。比如,很多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理解不清,教师要做好严谨的辨析。否则,很多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那么它的速度一定会增大,或者认为,加速度增大速度就增大。那么教师如何科学地辨析给学生听呢?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辨析: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增大可能是速度增大得快、也可能是速度减小得快,则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如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越来越大,而速度(在反向之前)反而越来越小;同理加速度越来越小,可能是速度减少得慢,也可能是速度增大得慢,如正在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总之,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增减取决于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与加速度的增减无关,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不管加速度怎样变化,速度一定增加,而做减速运动的物体不论加速度怎样变化,速度在反向之前都一定减小。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增大或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可能增大或减小。

2.表达要精练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只需要老师的语言必须精练,不允许东扯西拉。假如教师的语言不精练,学生也听不明白,不知所措。尤其在讲授物理知识、原理时,更需要老师精练的语言,否则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物理知识、原理。比如,高一学生对时间与时刻两个概念模糊,教师可以作如下讲解:(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如“第2秒末”、“第1秒初”等;(2)时间是指两个时刻间的一段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如“第2秒内”、“前5秒内”等。要严格区分时间和时刻,如“第2秒末”、“第3秒初”均指的是时间轴上t=2秒这一点(时刻)。“5秒内”、“前5秒内”、“后5秒内”、“第5秒内”均指时间而非时刻。“5秒内”、“前5秒内”、“后5秒内”的时间长度均为5秒,但“第5秒内”的时间长度则只是1秒,即从第5秒初(也就是第4秒末)到第5秒末(也就是第6秒初),在时间轴上九是从t=4秒到t=5秒这一长度为1秒的一段。若教师语言很冗长、很嗦,学生就不能领会时间与时刻这两个概念。

3.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节奏

假如教师教学用语很单调,学生听了会昏昏欲睡,教学效率较低。如果教师的语言,快慢结合、高低结合,时而风趣、时而抑扬顿挫,在讲到难点的时候,稍作停顿或声调提高,或拉长尾音,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4.板书要工整

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留影,也是引领学生思维的标记。如果老师的板书很随便,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物理知识、原理,而且会影响到他们作业的质量。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字体,老师板书的字迹潦草,学生的作业就会写得潦草、马虎,这就是所谓的坏样易学好样难学的道理。

从总体来讲,老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比年轻的老师好些。这也说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只要老师努力,做事业的有心人,教学用语的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二、提倡学生多读书本

多读书,就能从课本上多吸取文学知识,这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生活中,我们也很难发现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说出智慧联翩、幽默生动话语来,如果学生能喜爱读书,就能善于表达。当然,光让学生读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好笔记。书读多了,笔记记厚了,在表达物理问题的时候,自然就容易了。否则,很多学生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写不出来。长时间下去,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对学生进行物理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追求考试的分数,而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物理语言的表达力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理概念或原理是整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算是实验,也是探究或验证物理知识与原理的。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势必对他们的物理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呢?

首先,要挖掘教材。物理新教材的本身就是很好的语言标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感悟教材上的语句。看看教材是如何表达物理原理、规律的,或者是怎样描述物理变化过程的。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快速阅读;有效指导;能力

在今天这个讲究高速度、高效率的信息化时代,蜗牛似的阅读方式,会把我们多数人淹没在资讯的海洋里,阻碍了人才的快速成长。阅读是人生学习道路上的第一关口,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基本途径,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更多更快更好地获取,已成为摆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可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谈谈个人看法。

一、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意义

1.快速高效阅读是时展的需要

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高效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离不开阅读。不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就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

2.快速高效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效阅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中占据首要地位,高效阅读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它将为学生目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快速阅读法是一种高速度的阅读法,正确使用,有利于缓解当今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低的状况。而具体,则要求我们:

1.要养成默读的习惯

阅读分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用有声阅读。虽然小学生用出声阅读有利于掌握正确的阅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但是,有声阅读是眼、脑、口、鼻四个器官共同活动,使阅读速度受到说话速度的影响。因此,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就快的多。默读时也忌唇读。因为唇读虽然不发出声音,但同样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2.要眼脑直映

而眼脑直映的原理要求我们在阅读时,眼球应随文字的移动而动,特别是当视线从前一行的末尾移到下一行的开头时,眼球的扫描必须准确。同时,阅读时姿势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当,要避免长时间的阅读。当然,阅读还需要大脑的控制。特别是在学习速读时,需要强烈的动机和集中的注意力。

3.抓住文献中的最重要的信息

抓住文献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快速阅读的重要技巧。我们读知道,一般文献中的水分较多,即一般性的内容占据主要成分,而重要的内容如具有新知识价值的有用信息只占小部分。因此,我们要迅速获取文献中的重要信息。

4.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增强预见能力

阅读速度与读者能否熟练掌握文献所用的语言有关。如一个汉语熟练的人,就能在感知、理解一个句子和词语时,预见下一个词语和句子。如果预见的句字又与下文句子一致时,就会使下文的阅读变的很轻松,而如果汉语运用不当,下文的阅读显然就比较困难。同样,阅读速度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如果此人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较强的话,对快速阅读,就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注意提高小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又要增强他们预测能力。

三、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1.快速阅读课堂训练

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2.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