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15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1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财务会计的基本内涵

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管理人员之外的企业所有者、企业的债务人和社会公众等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财务会计是一种对外会计,负担着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财务信息的形式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透漏的重要任务。

(二)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

财务会计由于需要对企业管理层以外的所有者和债务人进行会计信息的公布,因此产生了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自身特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并直接形成了财务会计不同于其他会计形式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会计工作者以对外报告为目标、财务会计依旧使用旧有的会计工作方法整理和报告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强调公允价值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落脚点是财务报表等方面。

1、在财务工作中,会计工作者始终以对企业外部进行会计信息公布作为基本目标,财务会计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如实反映,会计工作应当紧密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不能带有倾向性色彩,以保证对公众负责。财务会计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财务会计信息使用应当以满足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为目标,企业具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的主观愿望不应当成为财务工作的限制因素。

2、财务会计依旧使用旧有的会计工作方法整理和报告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尊重会计工作的传统,使用会计准则中的基本项目和规则进行会计信息的计量、反映和监督控制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会计工作由于其负担的工作内容日益繁多,部分会计工作形式已经逐步使用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工作规范的会计工作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会计已经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远期规划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中派生出来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已经根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势的变动逐步采用新的会计工作范式,以达到向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财务角度的生产管理、改进建议和远期规划的目的。会计工作的基本范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财务会计在这一变动过程中,依旧采用原有的会计工作制度、核算方式等进行财务工作,因此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3、会计信息强调公允价值计量是财务会计采用普遍得到认同的会计工作方式的直接结果。由于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涉及到的资金的流动、交易事项的进行和商品价格制定等问题,涉及到众多的变动因素,因此会计工作已经不能仅仅使用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需要对企业内各种事项的经济价值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和计量,从而实现会计工作本身的公共化、公认化。

二、财务会计当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一)财务会计当中不确定性的表现

财务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是某一会计信息具有的无法计算和衡量其影响的不确定部分。由于不确定部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财务会计当中应当注重对公司生产经营的规范化会计监督和计量工作,防止财务会计信息不够精确的问题的发生。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将财务信息本身可能具有的不确定性,向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展现。财务会计的不确定性直接表现为会计要素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财务会计业务操作中,主要的不确定因素产生于会计要素当中资产类要素和负债类要素的确定上。

在资产类要素的计量中,财务会计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会计计量原则的把握和使用上。会计计量工作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在设计时间因素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由于现代企业中普遍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作为计量方式,会计计量本身将存在对现实情况的错误判断和估计的可能,从而产生不起确定性。另外在现代经济社会和财务管理学原理中,企业进行一项资产类项目的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更多的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数量和价值的判断。在不同的市场状况之下,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需要结合财务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相关技术,进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预估性测算,在估算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误差,从而造成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作为企业资产和负债类别科目经济价值计算和计量过程中的重要现实问题,需要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予以考虑,并深刻把握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二)财务会计的不确定性的产生原因

财务会计自身由于严重依赖传统的会计工作制度,因此,会计工作制度具有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财务工作制度具有对外报告的性质,因此在会计计量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公众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和财务工作具有的核算方式,是否符合公共会计需要的方面。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关于公共要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手段的使用,当公共需要产生与公司本身生产经营制度的差别时,将有可能产生对外财务信息报告工作的问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因为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也是财务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原因。

1、传统财务工作制度可能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传统的财务工作制度依照国家通行的财务信息处理方式进行会计工作。主要的通行财务工作准则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根据包括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等假设进行财务工作。在假设中将产生不确定性,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应当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企业经营主体。财务会计本身具有公共会计的性质,因此完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本身的财务工作方式,将直接产生财务工作同财务工作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货币计量设计增量现金流的处理方式问题需要进行相关事项的计量和使用过程的调整,部分不能完全通过短期的现金流量进行计量的经济事项,将不能够用公允价值原则或货币计量原则进行直接的测算,从而产生可能的计量结果与计量主体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别,从而产生会计工作的不确定性。而持续经营假设中本身就蕴含着会计工作对其续经营状况变化的回避,产生财务信息的不确定。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根据现行通用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当进行复式记账,使用借贷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进行经济事项的登记和核算。最终通过会计本身的信息汇总和报表化处理,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布和披露。会计报表本身的编制和具有一定的形式要求,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形式和操作规则上的限制,将产生财务会计对一定的经济信息的简略或隐含,会计信息的效果本身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财务会计本身具有的公众化特征将产生不确定性

财务工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的变动的反映和监督。经济价值的变动过程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反映的对象。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将产生将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转化为对公众进行汇报而汇总的会计信息的工作要求,会计形式的调整将产生一定的会计信息内容变动。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需要财务信息的根本目的是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财务会计将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并向公众进行汇报的过程中,需要将一部分管理过程需要的会计信息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以适应不同会计信息使用之间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

在会计信息的调整过程中,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将使会计信息具有的同经济事项之间的因果联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是部分财务信息产生概括与抽象的工作需要。财务信息具有的信息内容的逻辑结构和经济信息的直观含义,将可能在传递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的偏差。会计信息的使用过程,可能由于这种偏差而产生对经济信息的误读。

3、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将可能产生不确定性

由于财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财务工作可能受到企业管理层的之间干扰。财务人员可能处于主观目的对财务信息进行一定的更换,从而产生可能的风险,由于这种风险本身产生于错综复杂的主观目的,因而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和核算,从而形成企业财务工作中的人为因素信息不确定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可能出于逃避税收的主观需要,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也有可能因为维持投资者投资信息的主观要求,而进行会计信息的变更。这些将直接产生会计信息的使用的不确定性。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要求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人员和直接投资的公众,根据自身的信息掌握和分析能力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与把握,尽最大可能趋利避害。会计信息由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也需要我国的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进行调整,以尽最大可能使财务会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2

关键词:婚姻法离婚财产分割

一、引言

从婚姻关系的建立到婚姻关系的存续直至其终止,物质财产在其中的重要性处于支配性地位,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物质财产的重视不便明说。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有聘礼(彩礼),有赠送衣物嫁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对夫妻共同财产的支配或者对夫妻双方财产的约定;在婚姻关系终止时,对财产的分割是双方需要处理的最重要事项之一。因此可以说,财产制度是婚姻制度的核心。甚至有些时候的离婚,有时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就是财产的分割。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就成为各国婚姻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本文即欲探讨我国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首先明确本文探讨的范围。(1)、本文探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包括依法构成的事实婚姻)终止后的财产分割。不包括解除同居关系、婚姻被宣告无效和婚姻被撤销时的财产分割。(2)、财产分割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也包括债务的分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财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或称特有财产。包括夫妻约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和法律规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一方的婚前财产除另有约定外,持续地属于该方个人财产,是新婚姻法对旧婚姻法婚前个人财产婚后转化的修改。另一类是夫妻的共同财产。按照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二、我国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的内容

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产分割指对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广义的财产分割不仅仅指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也包括对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的分割和夫妻债务的分担。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制度应当包括广义的夫妻财产的分割制度,即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清偿的规定,同时还包括子女抚养费的分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损害赔偿的规定,即婚姻法所有关于夫妻双方之间财产分配和影响财产分配事项的规定。这些有关财产分配的规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

关于财产的分割,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有形财产的含义基本上没有争议,关键是无形财产。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收益,当然也应包括对知识产权的分割,其他的无形财产还有股权,债券,票据,保险等,这些也没有争议。还有人认为谋生技能也算是财产[1],应当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就未免有些牵强。谋生技能作为一种劳动能力,它依附于人身,并且很难用金钱衡量,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观点,劳动力是没有价值的[2],它只会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所以,把谋生技能也作为财产进行分割,是对财产范围的不恰当的扩大。很多人认为夫妻离婚时分割的仅仅是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3],我认为不然。诚然,“离婚时,应分清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分割共同财产,因为即使约定夫妻婚后财产各自所有,仍然有家务补偿,分担子女抚养费等问题,也就是说,个人财产在离婚的时候并不必然全属于个人,还有可能分出来给子女或者原来的配偶,不应否认,这也算是对个人财产的分割。所以,结论是,夫妻离婚时分割的不仅仅是夫妻的共同财产,还包括一部分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

此外,债务的清偿、子女抚养费的分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和损害赔偿也是财产分割制度的内容,因为这些都涉及到各方最终所分得的财产的数量。我国婚姻法第4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3条,第25条对夫妻债务的清偿进行了规定,确属个人债务的,由个人清偿,共同债务共同连带清偿[5]。婚姻法第37条、第40条、第42条、第46条对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损害赔偿分别作了规定。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述。

总之,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关处理夫妻财产的具体规定,与人民法院处理夫妻财产的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原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原则——一起,构成了我国婚姻法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

三、我国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婚姻法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的内容有了了解后,下面简单探讨一下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的存废问题。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简称照顾原则,很多人赞成保留[5],也有学者主张废除,认为照顾原则没有存在必要[6]。我同意后一种观点,照顾原则应该废除。但与孙若军认为“过错不易确定,照顾原则难以落实”,因而主张废弃该原则不同,本人觉得婚姻法已经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过错方要承担损害赔偿,再保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没有必要。纪要是有过错一方承担损害赔偿,又要在此基础上对另一方进行照顾,也有违公平原则,因为过错者已经承担了赔偿责任,不应再承受更多的不利。

第二个问题是家务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张素华女士“谋生技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法理分析”一文中有明确论述,即婚姻法第40条家务补偿的限定条件是“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在此情形下才能要求家务补偿,“如果双方约定仅针对婚前财产,或者约定婚后财产为共同所有的,则不适用该条的规定”[7]。张素华认为这样的限定是不合理的,“该条件的限制使得夫妻一方很难行使家务补偿权”[8]。本人同意这种观点。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并且可以构成一个系统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但是,这一制度中也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争论。

参考文献:

[1]张素华,谋生技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法理分析,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1月。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刘洪,从现行的离婚财产分割来看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p17,2001。

[4]同上,p16。

[5]蒋婉清,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9,2005;刘洪,从现行的离婚财产分割来看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p38,2001;王晓云,析离婚夫妻共同无形财产之股权分割,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28,2006。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3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4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事业单位要完成事业任务、事业计划就必须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进行管理,而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财经法规制度执行不严格,凭经验或习惯办事而不是按程序、规则办事。账务混乱、财务管理工作不连续;一些重要管理制度缺失、未按要求制定,一些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便、不合实际;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滞后于最新财经法规,修订与完善不及时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近年来没有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等方面的改革而改革,因此财务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国家整个财政管理体制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2.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因为部分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管理有隐患,存在不相容岗位分离不严格、库存现金盘点间隔期过长、现金支付不合规、私存公款、白条抵库等现象。因为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流量、存量未严格管理,造成使用和处置不合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流失国有资产等现象。

3.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因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缺陷,比如未使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支出细化程度不够、预算定额制定不科学、部门预算不严谨、预算支出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多等,导致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忽视预算评价、预算编制而只重预算收支;在财务决策管理上松、散、乱,在预算执行、支出审批时不严格按制度执行;或者编制预算后对预算资金后续使用不做跟踪,或者简单跟踪,忽视成本考核和审计等现象的发生。

4.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因为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部门还是由国家投入资金,但国家不能直接去参与其财务管理,而且大多事业单位都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但并不热衷于财务管理,所以有的事业单位财务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配置、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事业单位仅由一人专职或多人兼职内部审核及监督工作;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上存在做假账、假资料等现象;有的事业单位违反财务管理上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等。

5.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事业单位较少理念更新、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加上一些事业单位领导未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导致单位内审人员、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不受重视,也没有及时吸收新的专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没有使单位的财务管理适应新形势和法规,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晋升或奖赏等现象的发生。

二、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出现问题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长期粗放式管理造成问题的积淀,也有的是因为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要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上述种种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如下: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约束机制。在符合国家财务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会计核算流程、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对现金、财产、审批、资金、预算等方面的规定都要明确具体,制定的制度还应该可操作及具备适应性。还要完善内部控制,建立财务管理约束机制,以此减少财务管理上违纪行为发生的概率。另外要经常评价会计核算流程、财务管理制度,若发现缺陷和不足时,或者国家财经法规变动、修订,及时配合进行改进。

2.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登记、清查、使用、保管、处置、交接等管理制度的编制应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资产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也应建立健全,要建立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和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应规定对资产处置、使用的监管,不定期或定期清查盘点的监管,以及应规定处置资产报批的审批程序、权限等,以此保证国有资产安全。

3.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始终有预算工作的影响,预算工作有制定、执行、考核及监督预算。应做到预算评价、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并重,编制部门预算要科学合理,推行绩效法、零基法等合理科学的编制方法,对预算收支项目应合理进一步细化,要与实际情况相符。预算评价可以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或者最低成本法等,以此提供决策依据。

4.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加强内部控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更改及财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变来强化会计监督和核算,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浪费、腐败现象。另外只要有条件,事业单位都应设置专职内审人员以及单独的财务管理机构来从事财务预算、内控、监督、检查等各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加强内控的同时,要使内部控制与外部的审计以及财政检查监督等结合起来,堵住各种可能存在的财务管理漏洞。

5.强化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首先,应发挥领导人员的带头作用,要真正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会计人员合法合规履行职责的行为要支持,严格按规办事的工作态度要鼓励,要督促财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应强化内审人员及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其业务知识不落后于时代。另外,应招收一些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充实财务管理队伍,对单位内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者,给予晋升和奖励。

要想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提升,使事业单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就必须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对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事业单位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秋梅.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02):3-6.

[2]张志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金融经济,2011(07):85-87.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战略实施

在讨论企业财务战略与实施问题之前,必须要弄清什么是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战略是针对企业财务的战略,是以企业财务为核心的战略,是以运筹好企业资金的,并且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营的战略。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财务思想与企业财务活动的结合,是通过各种投资、融资、运营资本等策略来达到企业所想要的战略。那么我国现在企业财务战略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一、企业财务战略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活动上的问题

企业财务活动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融资难、或者说是吸收资金难。一个企业在慢慢壮大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汲取各方面的营养的,一旦失去了营养的供养,那么整个企业就会垮掉,这也是企业做大后的烦恼。很显然,近期温州那些倒闭的中小型企业正是因为在资金问题出现缺口才引起“倒闭潮”。企业财务活动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企业财务活动一旦受阻,整个企业生产都会面临崩溃的局势。由此看来,企业财务活动上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财务战略,更影响这整个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二)企业财务思想上的问题

企业财务思想上的问题又是企业财务战略问题的一大问题体现。企业讲财务战略,那就必须有企业财务思想,缺乏比较深远的财务思想,是无法制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思想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急于扩张,急于融资而不顾后果的思想。这种财务思想在短时间可能是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扩张使得自身企业的规模、名望、产额都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只管市场份额不管盈利的模式恐怕换来的只是虚无而已,只要融资跟不上,那么企业就会瞬间消失。因此,企业财务的思想不在于多大、多深,适合企业的思想才最重要。

在明白企业财务战略出现的问题后,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战略出现的问题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财务活动,另一个是财务思想,进而我们再对这些问题做出简单的问题分析,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企业财务战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企业急于扩张,急于求大求快

企业急于扩张,急于求大求快是企业财务战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以浙江温州企业为例,例如打火机、制笔、眼镜等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基本不超过5%,面对这么低的利润率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只有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大销售量,那么就得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生产,这些钱哪来呢?不断地外借,不断的形成依赖,中间某个环节稍微出现波动都会牵涉整个企业的生存。如何对企业定位,企业需不需要急于扩张,这个必须得考虑清楚。由此看来,企业急于扩张,急于求大求快是企业财务战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国家体制支持过少

国家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支持体制过少,也是企业财务战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企业需要资本来生产、来创造利润,中小型企业可谓是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半边天,然而国家的财务支持体制却过少,例如贷款问题,中小型企业贷款难,使得不少企业走向“高利贷”这条不归路,只要企业还不上高利贷,那么企业就只能选择倒闭。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以及自身的企业财务战略是非常需要国家财务体制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国家体制支持过少也是企业财务战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简单分析完原因后,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来实施自身企业的财务战略呢?

三.如何实施企业的财务战略

(一)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

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战略。企业的财务战略说到底,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本来运营整个企业,这个是前提,也是最必需的,没有资金、资本,什么都是空话。还是以浙江企业为例,为什么浙江企业借贷走上了“高利贷”呢?高利贷不需要太多的抵押,只要能负担得起利息,就可以贷得到。有的企业在银行贷不到款,一方面是国家制度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自身信用等级太低。只要自身企业信用等级高,融资、借款问题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借款、融资有时是不能光靠关系的,关键时候还是得靠自身企业的信用。因此,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是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战略。

(二)自备存储资本

自备存储资本也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又一有效战略。当外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时,我们得迫切寻求新的战略思考,向内看,可以实施自备存储资本这一战略,即每年抽出一部分资金购买实业,作为“死期资本”,不到生死攸关的地步,绝不拿出这一资本,这样做,是为了给企业留一条后路,避免最后企业家走上不归路。自备存储资本是一种战略考虑,是根据自身发展,尤其是中型企业所要考虑的,如何在资金链跟不上的时候进行跟进。因此,自备存储资本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战略。

总之,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急于扩张、扩大,国家财务体制支持过少等原因,使得企业财务战略在财务活动上出现融资难、或者说是吸收资金难的问题,以及在财务思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提高企业自身信用等级和考虑资本存储资本来实施符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

参考文献:

[1]陈维云,张宗益.对资本结构财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1期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治理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61-02

财务治理是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解决的是财务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务治理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而受到各方关注。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治理所处的制度环境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规范性、适宜性和有效性,降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运行的风险。

公立医院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医院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医院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作为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公立医院财务治理所处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宏观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政策或制度安排中同财务治理相关的内容;而微观制度环境则主要包括涉及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运行及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或制度安排。

一、宏观制度环境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主体,应当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然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历程,大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益淡化乃至缺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峻,医患关系急剧恶化。究其原因,我国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政府)与经营管理者(医院)之间的权责不清、管办不分,是引致上述问题的重要根源,阻碍公立医院成为产权明晰、经营自主、运作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因此,在公立医院中推行法人治理改革、明晰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权责关系,成为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自上而下的主要改革路径。而作为公立医院治理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实质是要在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如何界定政府和医院在公立医院治理中的角色关系,不仅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质问题,同时也会对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宏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一)政府内部对公立医院的权责关系

在政府内部关系方面,主要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于公立医院的责任不明确。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文件,1997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强调要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增加卫生投入,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投入方向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即便如此,该文件仍然没有结合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分配,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权力也依然分散在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这极大地增加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协调成本以及政府的管理成本。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职能分散在卫生(医疗服务规划、职业准入与内部质量监管)、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补助、财务监管)、发展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价格监管)、物价(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组织(管理层选拔任命)、人事(人事分配制度)和药监(药品流通)等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在我国公立医院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权限划分不清晰,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管制权力分散,由此造成政府对医院的宏观管理效率低下。

(二)政府与医院间的权责关系

在政府同医院的关系方面,核心问题是对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配。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明晰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权责关系已成为各方共识。2009年3月同新医改方案配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而2010年2月由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也将改革和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作为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此权责分配的过程中,关键任务之一是要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即政府部门与公共服务事业法人的政事分开;政府监管职能与医院服务职能的分开;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的角色分开。政府以出资人的身份与医院建立规范的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与监管者的关系,将医院从原来的行政主管部门中剥离出来,使行政主管部门专注于监管职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是要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和医院间形成明晰的权责关系,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和运作效率。

二、微观制度环境分析

在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微观环境方面,本文主要对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考察。在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活动除了需要遵循通行的基本经济法律法规外,最为基础的制度规范是《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1998年底颁布实施的原《医院财务制度》与原《医院会计制度》不仅在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历史性地促进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原制度本身在设计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露,财务会计信息全面性、真实性及清晰性差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优化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技术障碍。在此形势下,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底联合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针对原制度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优化了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的微观制度环境。

(一)原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关于资产核算的缺陷性。在原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的资产总值实质上无法实现准确计量,进而限制了对其适宜负债规模探讨的诸多方法选择。首先,固定资产核算不提折旧,导致会计账面资产价值高于其真实价值,账务处理造成资产、负债、净资产不真实。(1)虚增固定资产总量。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反映原值,未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2)虚增净资产。按照规定,医院通过对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使固定资产的资本金额作为净资产的一种形式逐渐沉淀,而同时固定基金的金额又保持不变,这样就使得同一笔固定资产对应的资本额在净资产项目中做了两次重复反映,虚增了净资产。其次,由于缺乏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计量核算的方法,大多公立医院未进行无形资产估价。同时,由于原收入支出总表的单步式设计,使支出和费用项目区分不明确,故公立医院经营的毛利润也不能被准确反映。

2.现金流量表的缺失。在原医院财务会计报告中,现金流量表缺失,但随着医院投融资等活动日益频繁,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现金流量情况是医院进行经营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评估现金回笼情况和医院偿债能力,都必须以医院实际发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另一方面,国际上,政府及医院等诸多非营利性机构编制现金流量表早已成为惯例。因此,完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增加现金流量表,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对医院负债及偿债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革

针对原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既注重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又注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决策效用的提高,在整体上加强了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公立医院的会计控制和财务监督方面进行了明显强化,进一步规范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提高了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明晰了公立医院财务活动的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进行公立医院财务治理营造了良好的微观环境。

1.财务目标与主要任务发生转向,要求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原《医院财务制度》以社会效益为主,强调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而新《医院财务制度》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心,强调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财务目标由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转向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方面,新增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等内容。

2.在资产管理方面,废止提取修购基金,改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反映固定资产因磨损而损耗的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净值。

3.在对外投资管理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不再将医院视为对外投资的完全权利主体,严控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对外投资的范围限定为医疗服务相关领域;明确规定医院不得使用财政拨款或财政拨款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提出医院应当遵循投资回报、风险管理和跟踪管理等原则,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在负债管理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取消长期负债概念,改称非流动负债;明确医院不具有非流动负债决定权,实质上是不再允许医院进行负债扩张和资本运作;明确非流动负债原则上由政府负责偿还。

5.在财务报告与分析方面,新《医院财务制度》调整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内容,将基金变动表换成了净资产变动表,改造了收支明细表,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务情况说明书增加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控制情况等主要说明内容;调整充实财务分析指标,既着力于增强财务分析指标的系统性,又着力于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有效性;明确医院应当按期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明确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财权流理论的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治理研究”(项目编号:71103134)。]

参考文献:

[1]夏冕,张文斌.我国公立医院财务治理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

[2]林钟高,柯湘萍.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与实现路径[J].经济管理,2003(3)

[3]湛志伟.对完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2(6)

[4]李战胜,袁长海,贾莉英.公立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7(4)

[5]芮清,宜静,李国栋.概说新《医院财务制度》的章节内容变化.会计之友,2012(6)

[6]夏冕,张文斌.“管办分离”语境下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0(3)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8

【关键词】财务分析升级可行性探讨

一、传统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信息来源单一

财务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更多是面向企业内部的数据,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做财务分析。这种单一来源的数据信息分析视角狭窄,提供信息不全面,影响财务分析的质量。

(二)财务分析采用财务术语,非专业人员不了解

财务分析格式相对固定,应用的是一系列财务指标体系,主要指标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员对其含义不甚了解,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对财务分析报告不知所云,影响财务分析的效果,成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佳。

(三)财务分析与业务脱节

财务分析由财务部门负责,只分析财务数据,供、产、销等业务数据不健全,财务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数据之间处于“信息孤岛”,业务部门参与程度较低,财务分析与实际业务之间脱节。

(四)财务分析提供信息滞后

通常企业每半年进行一次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提供信息是分析期前6个月或12个月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在市场变化十分迅速的今天,企业发展日新月异,例行财务分析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财务分析为管理者决策应用价值十分有限。

二、如何打造财务分析升级版

(一)建立财务分析数据库集成系统,多视角、全方位进行财务分析

传统财务的分析数据来源单一,已经不能支撑财务管理决策,必须对企业业务的分析更透彻,因此必须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财务分析数据库集成系统,多视角、全方位分析企业管理中好的措施与方法,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充分利用erp系统,收集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信息,为分析企业内部管理现状提供丰富素材。

第二,加强日常外部企业数据收集整理。一是利用internet搜索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同类企业产品销售、技术、生产等指标;二是建立产品上下游企业沟通机制,从供应商与采购商中获取同行业有关信息;三是建立健全管理会计数据库对企业采取管理措施、技术改造投入等情况进行收集。

第三,在关键设备、关键岗位采取跟踪措施,对其运行情况、工作状态、工作效率方面数据及时传递到财务分析数据库。

第四,对有关数据进行集筛选,综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二)全员参与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分析,企业价值由企业员工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信息来源除财务部门外,各业务部门及生产单位应共同参与,增强财务分析全面性与实用性。为此,一是供、产、销等业务部门收集整理的数据及管理措施进行处理,并与财务数据对接;二是生产单位对集成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差异原因,总结好的管理经验,指出存在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财务分析部门信息进行汇总,对照财务数据;四是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参与财务分析。

(三)财务分析应使用大多数人能读懂的语言

财务分析成果服务对象不仅是投资人、经理人、债权人,还有广大的员工,因此必须使用大多数人能读懂的语言,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成果应用才能更广泛,所有服务对象才能真正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将财务指标“翻译”成通俗语言,使应用财务分析结果的要人员,能读懂财务分析报告。

第二,综合利用图表、图谱、信息图等数据可视化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一目了然。

第三,将市场调查、调研、现场跟踪等影像资料应用于财务分析中,增强说服力。

(四)依据财务预警,建立动态财务分析机制

财务分析不应是半年或者是年度总结的例行会议,而是为企业战略实施、全面预算执行、内部控制、管理决策的落实、生产经营措施成效等分析评价,因此要依据财务预警机制,实现财务分析动态化,以便企业及时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首先,财务分析要成为实时分析,实时获取到企业每一天生产运作过程中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仓储信息、财务信息等,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支持企业的管理决策。

其次,建立数据“绿黄红”预警机制,发现“黄红”数据,立即与有关业务部门及生产单位人员联系,实现动态分析,查找其原因,提出调整决策措。

同时,对相关业务部门及生产单位人提出决策措施进行整理分析,分清超预警(或异常)数据背后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将分析结果传递给决策层,以便及时调整经营决策、预算等管理事项。

(五)财务分析以问题为导向

财务分析要积极回应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决策者的关切,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相关业务与财务数据对比,利用大数据进行指向性分析,以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

一是管理会计中财务分析人员加强调研,深入现场,综合收集财务分析数据,查找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查找管理中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探讨企业价值提升方法,减少降低企业价值的环节。

三是经常深入市场,进行供、产、销等各方面指标对标,查找差异因素,提出解决方法。

四是收集企业决策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管理中存在问题意见及改进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五是对照企业规划、预算、决策等可行性分析数据及管理方法,查找差异,分析原因。

(六)财务分析结果重在实际应用

一是充分利用业务与财务数据,用数据说话;二是分析前充分准备素材,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调研及跟踪,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三是对财务分析中发现生产、设备管理、营销策略等好的管理措施、方法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逐步推广,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四是将财务分析结果运用于绩效考核,理清绩效成果来源的主客观原因,奖优罚劣。

(七)以财务分析为纽带,实现财务与业务高度融合

第一,将企业经营中的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有机融合,把业务数据流、财务数据流、管理信息流同时融入财务分析中。从财务视角分析业务数据流,从业务视角分析财务数据,二者相辅相成,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广管理中好的经验。

第二,财务分析贯穿企业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与所有业务部门有关。利用财务分析这一纽带,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紧密相联,财务部门不再游离在业务部门之外,而要变成业务伙伴。

第三,打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通道,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发展服务。

三、小结

“大数据”、“互联网+”将会彻底改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大数据背景和互联网化过程中需要创新突破、管理模式。管理会计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中的一项重要职能――财务分析,贯穿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等管理各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对财务分析进行升级,更好提升财务价值管理,为企业长足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扣庆.《管理会计应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9

【关键字】产险公司,问题,原因分析和建议

一、产险公司财务违规问题的表现形式

首先表现为财务违规问题处处存在。在市场不规范的前提下,主要存在以下违规情况。第一,虚增业务及管理费。部分产险公司通过列支会议费、招待费、办公经费等方式,支付业务拓展费用或手续费,导致财务报表不实。

第二,虚构中介业务。与外部中介机构联合,将直销业务变更为业务,通过中介机构虚开中介业务发票,套取手续费。

第三、虚构业务、虚假赔案。通过虚假批单退保或编制假赔案的方式套取保险资金。

其次表现为会计信息虚假不实。前述现象主要由于市场环境不规范、恶性业务竞争造成。各产险公司为了业务规模,不计成本拼价格、拼手续费,主观上虽非财务人员故意为之,但企业所有经济事项,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由于前述的财务违规问题的存在,会造成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资产负债金额和成本费用支出都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此外有的保险公司还会利用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操纵。比如,利用准备金评估的专业性,通过调整准备金评估参数或改变评估方法,达到操作会计利润的金额目的。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内控监督和评价流于形式,导致企业内部操作手续不健全,账外资产大量存在,使会计信息严重不实。

二、产险公司财务违规问题原因探析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险公司的经营考核机制不健全和存在片面性。多数产险公司过于注重考核分支机构保费规模,并根据保费指标的完成情况计算下级公司可用费用额度,忽视对利润指标的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容易造成分支机构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利用考核政策,充分计算可用费用,不顾业务品质,只追求保费规模,业务员只要能够争取到保费收入,就可以在公司规定的费用额度内,凭票报销各项费用,计提业务绩效。而业务品质如何,是否会发生重大的赔案,公司能否通过这些业务实现承保利润,则与业务人员无关了。这样的考核机制非常考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为业务员违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产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忽视成本管理。业务人员只以个人利益为行为原则,财务管理没有作为公司内部管理的重点。许多从业人员认为只要能够招揽到业务,成本不在自己考虑之列,这样做就为很多违规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沃土。

三、险种单一、无独特的竞争优势,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层面,容易导致违规行为的产生。大多数产险公司不注重创新经营,管理不精细,险种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当前的产险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车险、财产险和货运险上,这些险种的收入可以达到产险公司的70%以上,说明了产险公司的产品结构明显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现象在财产保险行业特别突出,大部分公司没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没有先进的不同于其他产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导致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层面,这种现状容易出现贴费、虚假列支费用等违规问题的发生。

四、产险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薄弱也是违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许多产险公司虽然指定了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并配备了内部稽查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坚决执行、彻底贯彻,内部控制制度只成为公司的一纸空文,没有起到管理违规操作的作用。或者明知存在违规问题,但同业其他公司也在违规,甚至更甚,为了追求业务规模,默许了不合规行为的发生和持续。

三、解决产险公司财务违规问题的几个建议

对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种种乱象,作为保险公司监管机关的中国保监会,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如放开手续费支付比例的限制、允许经营情况良好的保险公司自行制定费率条款(即定价权)、加大对违规公司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实行车险业务全行业见费出单、建设车险信息平台等措施,经过数年的努力,整个保险行业违规贴费、虚构、虚列费用的现象得到了大力遏制。但整个行业的规范,仅仅依靠监管机关的努力是不够的,作为行业的一员,必须从自身管理出发,规范经营,规范管理,从业务源头开始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第一,产险公司要树立合规经营的理念,严格执行监管机构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视各项禁止条款为公司经营的“红线”。产险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应时刻牢记合规经营理念,上级公司要给下级公司的经营树立起榜样,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利益。

第二,设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各级分支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司安全经营。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评价。加大检查力度,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应该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保证做到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的监督相结合。财务人员要密切关注公司的财务风险,对违规问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公司内部各部门也应该及时沟通,资源共享,齐心合力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公司能够健康、规范发展。

经过文中叙述,我们发现产险公司在生产经营之中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公司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和产险公司自身都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产险公司的规范运营。

参考文献:

[1]张鲲鹏.浅析保险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J].财会管理,2008

[2]黄汉宁.加强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机制[J].财会研究,2006

[3]王蓝青.新会计准则下保险会计相关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3

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原因和表现;预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诸如生产规模和成本较低、经营模式较灵活、生产效率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活力十足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又会受到诸如政策限制、技术管理人员匮乏、生产设备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通常会涉及到经济、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可知,资金匮乏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通常会出现诸如融资困难、现金流断层等问题,并由此导致了其它严重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可知:首先,很多中小企业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于利润、销量等短期利益较为关注,往往会忽视系统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而,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作用。再者,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通常是以银行为主,即:以获得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然而,现实是,中小企业通常银行贷款获得方面是举步维艰的。此外,中小企业一般都存在着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这是因为其主营产品或是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具有足够的优势,即: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会在市场衰退期出现来源断层等诸多不利后果。

这些现状和特点表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而使其更易遭遇财务危机甚至在财务危机无法继续经营和生存下去,那么,财务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呢?我们先从原因说起。

1.过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和过多的坏帐。中小企业在品牌和规模上都不具有与大型企业或者是跨国企业的绝对竞争力,所以,就会通过过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和延长账期等方式来加快其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流通,那么,一些有意扩大合作但资金不足的经销商或是不法之徒就会增多,这就会最终出现过多坏账的问题。

2.混乱的会计账目和缺乏财务管理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数据管理方面不予以足够重视,从而极易出现混乱的会计账目,从而使得其企业财务数据信息难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这与其规模日益增大具有矛盾性,因为越是企业规模大就越是需要完整、真实、客观的企业会计数据信息来加强财务管理和规划,很难通过个人经验得以维持和发展。

3.资源的浪费和作风的奢侈。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可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一夜暴富的中小企业层出不穷,它们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和管理营销能力,往往会出现资源浪费和滋生享乐作风,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从而在其发展后期出现了停滞不前或是缓慢的后果。

4.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影响下,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很到的冲击。当宏观经济出现偏繁荣的时候,中小企业在产品销售量和资金回笼速度等方面较为顺畅,客户赊销要求较少;而当整个行业整体上出现衰退的时候,供应商催收账款和客户则延迟付款会使得中小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脱身,整个价值链会断层。

5.缺乏足够的社会诚信和投资。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近些年来的发展可知,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假账和烂账、资本空壳或不足等问题,并且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由于避税、贷款等引发的诚信危机,这就从总体上拉低了其企业形象。此外,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记忆生产产品质量低劣等也是其降低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因素。

财务危机的表现则可简单地总结如下:

1.基于企业的运营情况。财务危机体现于企业运营情况中就会出现产销严重脱节、销售额和利润较大降低、多项绩效评价指标严重恶化等问题。

2.基于企业资产结构。财务危机体现于企业资产结构中就会出现主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产品库存迅速上升等问题。

3.基于企业偿债能力。财务危机体现于企业偿债能力中就会出现到期还账能力丧失、流动资产大量不足、总资产大大低于总负债等问题。

4.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财务危机体现于企业现金流量中就会出企业现金流难以与到期还账额平衡、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等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控制更是值得探讨,本文试从几大环节出发,拟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一)筹资环节。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是企业筹资的主要表现。一方面,企业的商业信用是其获取短期资金的保证,因此,当中小企业频繁出现拖欠债务时,其企业信誉就会不断降低,这就阻断其依靠企业信度获取持续发展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企业信誉来获得银行借款,因而,当中小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借款的情况增多时就会加剧其信度降低而不能继续得以银行支持的危机。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资金筹资的过程中必须要恪守信誉,防止其资金危机的产生。

(二)投资环节。社会实际的多变性因素会使得企业投资取向据哟极大的风险性,这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会会最终形成企业财务危机。因此,企业在投资环节中要加强投资可行性性的调研和研究,重视分散投资风险,还要注重投资的最终变现能力,坚持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结合。

(三)利润分配环节。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去向主要有两个,即:向投资人发放股利和企业留存收益。那么,企业就需要将这两部分利润分配合理化,这是因为:一方面,股利发放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留存收益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以及企今后发展所需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所以,企业一定要依据自身发展实际来进行安排,及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诸如利润剩余政策、固定股利政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等实用政策,从而对该企业自身财务结构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避免财务危机产生。

总结来说,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在重视和了解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财务危机的先期预兆,建立长期财务监测预警系统,必定要将财务风险把持在可吸收的领域内,这样我们才干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