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制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3:13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1

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是削减自身福利,这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而在改革上必然存在自上而下的阻力。

2.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并不应仅仅是向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对接.而是应与公务员群体、企业职工养老机制三种类型改革形成联动、对接。改革与并轨,并不只是制度革新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容易引起更大的矛盾。当前人社部对于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就引起了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民众对于政府满意度的下降。

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以及其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才处于初期阶段,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与并轨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也是从一部分先改革先动手做起,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公平的缺失,改革和并轨中遇到的阻力,也可能导致新旧政策的连续和过渡中产生新的问题。

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对策

1.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首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就要做到一体联动,不可分割改革。否则,可能造成事业单位职员与公务员之间的矛盾,引起较之现行双轨制更为剧烈的矛盾。所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变时,应当是一体联动的,这是一个总的大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

2.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向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要像企业职工一样承担缴费义务,同样实行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样的统账结合财务机制,退休金也分解成基本养老保险金与职业年金,采用双层结构代替单一层次,分别对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和企业年金。适当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使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接近,逐步实现大范围的全国统筹,辅之以职业年金,力争做到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和公务员退休待遇不降低,在公平的同时,也兼顾效率。在可行性上,以2012年深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进人员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为例,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敏表示,经测算,在几个参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改革后的事业单位职员养老金和现行的退休待遇大致相当。与此同时,还应放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工资增长挂钩的机制,代之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减少两者差距,促进制度并轨。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2

我国退休年龄基本政策从1978年恢复确立后基本沿用至今,期间有对从事特别繁重劳动的、或在其它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劳动者作出的可提前退休的规定;以及有因为生病、残疾而丧失劳动力时退休年龄可适当提前的规定;又有对部分专家干部以及高级技术人才延迟退休的岁数的规定;其后还有对企业制度改革中的存在的一些特殊的退休情形进行的补充规定。关于我国退休年龄的规定,概况起来主要包括:

(一)一般法定退休年龄

a.男一概为60岁。B.女则有职位上的区分,将干部与工人进行区别开来分别规定,分别为55岁与50岁。

(二)提前退休的法定年龄

a.男50岁,女45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连续工作年龄已满10年的。或满足前款所列时间条件,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行为或其它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的。B.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不受限制。C.公务员自愿退休年龄的特别规定,男55岁,女50岁,并且工作时间需满30年。

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之法律意义

退休年龄是退休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判断人类劳动能力是否存在的可见参数,与劳动者能否享受退休待遇息息相关。通过对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得以简化判断劳动者丧失劳动权利能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标准,有着实践存在之意义。而当退休年龄发展成一项法律制度时,就产生了强制性。退休法律制度在其后发展的100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其理论基础及内容的变迁。正如季卫东教授所言:“法律体系必须保持独立的、自洽的姿态,但却不可能脱离社会完全自成一体。在很多情况下,法律的某些部分是镶嵌在社会之中的,并留下相关的社会印记。”法定退休年龄作为退休法律制度重要的一环,从它的诞生开始,即意味着需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统筹考量,以维护退休保障制度存在之价值。

三、达退休年龄者在劳动法上的意义

(一)达退休年龄是否自动丧失劳动权

1.劳动权概念

依据我国宪法,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权概念的不同理解,影响着权利主体可得权益的范围。关于劳动权的概念,国家间,学者间多在劳动权的内容结构上存在差异。它由一系列的权利组成,相互结合发挥作用。那么劳动权的权利组成究竟有哪些部分?它的外延有多大?对此,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分。限缩式理解的劳动权仅意味着工作权,即获得工作、自由择业、平等就业的权利。同时有些学者并不排除报酬权存在于狭义劳动权的范围内。相对而言,外放式的理解则包含着与劳动权利有关的一切法律上的规定。

2.达退休年龄者是否享有劳动权

劳动者应当满足劳动法上的一般主体要求。首先,劳动者应当是自然人。这是这一群体内涵上的确定要求。其次,劳动者应达一定的年龄。法律对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最低工作年龄的限定,从无权利便不存在义务的立场上看,这也是法律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必然选择。其三,劳动者意志不受强迫、行动自由不受限制。达退休年龄者是符合劳动法上的一般主体要求的,其应当是劳动者。因此,依据我国相关规定,必须承认他们享有着劳动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存在着用工方年龄歧视、已达退休年龄者能力体力下滑等原因,这一劳动群体具有群体普遍性的就业障碍,为保障其劳动权的实现,国家作为劳动权的义务主体应当负起其应有的责任,保障退休再就业人员的劳动权。

(二)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必须退休

依据我国法律可知退休权是一项宪法性的权利,《宪法》第44条确定了我国实行的退休法律制度,确认在此制度下国家负有着对公民的保障其生存的义务。该条明确了退休权的义务主体,可以认为享有退休权意味着国家负有对达退休年龄者保障其生活的义务。退休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宪法性权利,主要体现为从国家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以及社会保障权。退休作为一项权利为宪法法律所确认无疑,那么为何还会普遍存在着退休是劳动者义务的观点呢?这是由于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认识与需求不同,强制政府的观念以及劳动力的充足是强制退休理论存在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立法的规定是这一误解存在的主要原因。为适用社会的发展,立法在不同的时期对退休的性质问题有着不同的选择,立法的模糊规定与时时变换,才导致了对退休性质的不确定。

(三)达退休年龄劳动者就业与用人单位的法律关系

1.法律法规梳理

达退休年龄劳动者就业与用人单位间究竟形成着何种法律关系?我国法律法规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着分别规定。同时,法律法规的规定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阐述这一问题前,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首先,《劳动合同法》与《实施条例》并未明确涉及退休再就业法律关系的性质问题,仅是对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进行的规定。同时这两者的规定并不一致:分别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这两者在时间点上有时不能重合,即存在着达退休年龄者未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情形。其次,《解释三》确实涉及了对退休再就业性质的定性,即若拥有了社会保险则可以推定为存续着劳务关系。但其未涉及未能“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该如何定性的问题。该情形该如何理解呢?对此,参照最高院副院长奚晓明的解答。“根据本条规定精神,以上两种情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关系均不能认定为劳务关系,而应认定为劳动关系。”因此,可以说,《解释三》承继了《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最后,在地方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做法。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处理意见与浙江省之意见的用意与《实施条例》相符。而广东省高院以及劳动仲裁委员会联合指导意见则存在区别,它区分劳动者是否享受退休待遇而分别处理的做法与《劳动合同法》立意相同。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在裁判的角度进行的释明,即发生纠纷时,司法裁判机关该如何处理的指导意见。因此在实践中,当劳资双方间无纠纷时,用人单位可自愿选择保障达退休年龄员工的相关权益。

2.“社会保险标准说”出现

通过《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的依次颁布,分别确立了以“劳动者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合同终止的依据。《解释三》的出台便是承继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社会保险标准说”正式出炉。同时,《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的文字表述与“社会保险标准说”并不完全一致,其以达法定的退休年龄而非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标准,判定劳资双方间的劳动合同是否终止。此时,该如何理解《实施条例》的规定呢?学术界、实务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方着眼于字面分析,忠实于条例,达退休年龄,即可排除任何的可阻碍劳动关系终止的条件,劳动合同自动终止。另一方则从赋权角度认为,该条例赋予了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即双方存在着的劳动关系并不必然自动终止,而是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用人方有权选择。由此可知,双方是有可能存在着劳动关系的。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的说法,认为《实施条例》如此规定是为了应对实务中大量存在着已达退休年龄再就业者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为减少对用人单位的负担,而赋予了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权利。那么,《实施条例》的本质含义应当不能仅依据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便导致劳动关系的自然终止,而是单位享有一定的选择权。若单位自愿不终止与达退休年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时,劳动合同依旧有效,且一直延续至退休再就业人员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时止。内涵上,它与《劳动合同法》规定一致。因此,依据我国现有的立法选择,退休再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关系与是否享受社会保险挂钩,这便是所谓的“社会保险标准说”。

3.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

随着《解释三》的出炉,“社会保险标准说”的判断标准基本确立。该简单易行的标准,却基本将退休再就业者挡在了劳动法的保护墙外,大部分退休再就业会被定性为劳务关系,受民法调控。这势必会导致退休再就业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劳动权无法获得保障,基本人权受到侵害。若抛弃立法的规定,基于学理研究,我们会作何判断呢?“劳动法之劳动契约其特色在于为特殊的从属关系,其劳动较之其他劳务给付契约,在于高度服从雇主之情形下行之。”这表明着劳动关系的特殊从属性,且简明概况了雇员高度服从雇主之特征。通过对该特征的细致分析,可认为该从属性包括着人格从属性以及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是指“劳工提供劳务之义务的履行系受雇主之指示,雇主透过劳动契约将劳工纳入其事业组织之中,并决定劳工劳务义务之给付地点、给付时间与给付量等等。”经济从属性是指“劳工在资历上处于相对弱势,以致于必须依赖雇主提供劳务获致工资以求生存,或藉以寻求更多的财富。通过对台湾学者从属性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人格从属性之意应为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为用人单位获取利益而从事特点工作。而经济从属性可解读为劳动者经济上的弱势地位,需依靠单位的帮助谋生或赚取更多的钱财。关于适用何种从属性的判断标准,国家间存在极大差别。但无论选择适用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或者两者兼具。我们都可以看到就业者的年龄并不会影响其与用人单位间既存关系的从属性,就业者的年龄并非是判断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所依据的标准,不能阻碍劳动关系的产生。

四、达退休年龄者再就业处理之建议

年龄是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简化判断标准,而法定退休年龄之规定,其本质是为保障劳动者之权益,在其无力获取生存资料时,由国家负起保障其生存的义务。如今,达法定退休年龄却被错误的理解为义务退休的前提,不再享受劳动法保护的条件。这种错误的理解甚至被法律所接受。基于此,对退休再就业这一现象的处理办法提供两点思路。以求能维护达退休年龄劳动者的权益,还原法定退休年龄在劳动法上的本质含义。

(一)社会保险待遇与退休再就业的可协调

如前所述,一些学者反对将退休再就业者纳入劳动法领域予以保护,依据于他们已享受了社会保险待遇,因此无需工作便可满足生存的需要。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社会保险待遇的获得与否不该是否认劳动法律关系存在的理由。其次,社会保险待遇的享有与退休再就业薪金等的获得间可以协调。即当劳动者达法定年龄时,开始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若其仍继续工作,可相应减少其社会保险养老金数额来协调总收入。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如美国通过劳动者年龄及工资收入双重标准来统筹其获取的养老金数额。在其退出劳动市场后又可相应提高甚至恢复全部养老金数额。社会保险待遇与退休再就业的可协调,这是在承认退休再就业劳动关系存在的前提下,不但可以更好的应对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逐渐匮乏的问题,且可有效减少我国每年负担的养老金数额,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二)自请退休和法定退休年龄的确定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3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对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

离退休党组织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是一个特殊的阵地。过去,我们在抓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思想上存在偏颇,片面认为,只要把离退休党员生活待遇抓好就行了,党组织建设让离退休党员自己去管,能抓成啥样算啥样,致使出现了有的离退休党组织生活不健全,制度坚持不好,甚至有的破产、改制企业的老党员无人管、无人问,没有地方过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的松散乱局面。自1997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纳入日程。做到了“四个统一”、“四个保证”,即:离退休党员同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评比,在具体抓落实中,保证制度落实到位、保证活动经费到位、保证必要的活动场所、保证必须的学习材料。二是整体规划。每年初,我们都下发《全市离退休党员党建工作安排》通知,同时根据我市离退休党员分布领域广、思想状况多样性等特点,制成《离退休党组织分布图》、《离退休党员患病分布图》、《离退休党员报刊投递图》和《离退休党员居住分布图》等表格、花名册,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督促检查。组织部每年对全市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各单位党建目标考核中,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党组织抓落实的积极性。

二、创新方式方法,走活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子

我们针对离退休党员数量众多、构成比较复杂,政治阅历、思想水平、文化层次不尽相同的实际,重点抓了三项工作:

(一)抓基础。一是进一步理顺隶属关系。我们在党员离退休前指派专人进行谈话,详细了解其离退休后的主要居住地及生活安排等情况,本着有利于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合理安置好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党员,就近合理划分党小组,依靠党小组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对投靠儿女流动性大的离退休党员,由市委组织部出面协调接转关系,保证这部分老党员不论走到何处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二是抓好离退休党组织建设。根据全市离退休党组织现状,改选了30多名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市80%的党支部书记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为提高其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从2002年起至今,我们共举办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4期,累计培训党支部书记500多人次。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我们根据离退休党员的特点,本着“简单易行,便于坚持”的原则,相继建立了离退休党组织的学习制度、报告工作制度、联系党员制度、外出党员管理制度等。

(二)搞活动。一是组织了离退休党员巡回报告团,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中巡回做报告3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1000多人次。二是经常组织召开以“四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政策好)等为主题的演讲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增强信党爱党信心。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每年的重大节日,我们都开展乒乓球、门球、象棋、书画等比赛,田径运动会及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充分展示了离退休党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四是开展“四好一满意”党组织活动。每年召开全市离退休党员党建工作表彰大会,共表彰了20多个先进党组织,100多名优秀离退休党员。今年我们还组织召开了全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表彰党龄50年以上先进离退休党员大会,对李应洙等28名优秀离退休党员进行表彰。

(三)强素质。一是抓好理论学习。把每月的20日作为离退休党员的理论学习日,由现任市级领导进行国情、市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的专题辅导。今年我们还开通了《龙井老干部》网站,内设政策问答、工作信息、才艺展现、夕阳风采等板块和征求意见箱,使离退休党员通过互联网了解形势,接受教育。二是抓好教育活动。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编印了党的十六大、党的基本知识等相关内容200多道题,印发了近1000份,并举办了“迎七一全市离退休党员知识竞赛”。三是营造教育环境。通过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共走访特困离退休党员家庭500多次,发放慰问金20多万元,解决实际困难60多件,有效地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搭建活动舞台,拓宽离退休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

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和离退休党员的个人专长、志趣爱好、工作经历等实际情况,设立“三员”岗位,促使他们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教育下一代和构建和谐龙井等方面做出贡献。

一是发挥“安全员”作用。离退休党员德高望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深厚,对社情民意比较熟悉,而且工作负责。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组织身体好、家务少、敢管事的离退休党员参加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组织,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发生。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民事调解工作,在“争做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活动中做出表率。据统计,我市离退休党员民事调解队伍已发展到100余支,共有600多名离退休党员走出家门参加治安巡逻,为创建“平安龙井”做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发挥“辅导员”作用。我们聘请资历深、阅历广、熟悉党的光荣传统的离退休党员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经常深入到社区和基础比较薄弱的乡村,进行教育讲座,相继开展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二十几个专题的宣讲活动,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教育系统77岁老党员金知福,自1988年退休以来便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已开办了37期家长学校,讲课达429次,装订资料105本,写出了几万字的教学笔记,并选出700余条的警句格言印发给全市各中小学校。2003年他荣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目前,我市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年人共有8000多人,其中离退休党员400多人,省级标准化家长学校3所,州级5所。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4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长期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忠诚于党的事业,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在全国党员队伍中占有相当比重,发挥着重要作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新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离退休干部党员队伍的人员结构、年龄状况、思想状况等发生了许多变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认真解决。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

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按照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完善组织设置,落实工作职责,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活动经常,切实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觉关心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主要职责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2.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及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合离退休干部党员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使离退休干部党员不断增强组织观念,加强党性锻炼,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4.结合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采取家访、谈心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离退休干部党员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5.经常了解、听取并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反映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党委和有关部门落实好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6.支持离退休干部党员自愿量力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创建文明社区、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多作贡献。

7.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文体活动,科学健身,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8.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研究制定组织发展工作的计划和措施,关心培养离退休干部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条件,达到党员标准的离退休干部,要及时吸纳。

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2.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成就,及时通报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法纪教育。增强法纪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坚决抵制各种消极思想和违纪违法行为,不支持、不参与群体上访,不参与封建迷信及黄、赌、毒等活动,不参加等非法组织的活动并与之作坚决斗争。

4.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好支部在离退休干部当中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运用广大离退休干部在群众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优势,发挥好支部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

5.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充分调动党员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党员的良好形象。

6.坚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与解决离退休干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努力在形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上有所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1.各地各单位应根据离退休干部党员的身体、年龄状况和居住地的分布情况,本着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参加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合理设置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一般应单独建立,党员较多的可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党员人数少或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单独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条件的,可与在职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也可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确保每一位离退休干部党员都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都能参加组织生活。

2.离休干部党员的组织关系一般保留在原工作单位,对改制和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党员,要及时明确他们的党组织隶属关系。如本人自愿,离休干部党员的组织关系可转入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和乡镇党组织。对按规定应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街道、社区和乡镇党组织的退休干部党员,居住地党组织要及时予以接收;其他退休干部党员的组织关系,也可本着自愿原则转入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和乡镇党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所在的街道、社区和乡镇要为他们参加党组织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场所。

3.要按照规定,选举产生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支部委员出现空缺时,应及时补选。

4.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应由党员中组织能力强、民主作风好、党性观念强、身体比较好、有奉献精神的同志担任。离退休干部党员普遍高龄的党支部,上级党组织要更多地给予关心和指导,可采取由在职干部党员担任联络员或支部委员的方式协助支部开展工作。

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1.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组织党员听党课和参加党内其他活动。根据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组织生活。因疾病等原因行动不便的党员,可以不参加集体学习和活动,支部要定期派人走访,向他们传达重要会议和活动情况,听取意见和要求,并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2.学习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把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般每月学习一次,提倡自学。学习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要注重实效。

3.报告工作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应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遇有重大问题应及时汇报;支部委员会应定期向党员大会汇报工作;党小组要定期向支部汇报工作。

4.联系党员制度。支部委员会成员要分工联系本支部的党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经常沟通联系,切实给予关心。

5.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离退休干部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地点固定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居住地党组织,居住地党组织要主动安排外来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出国(境)时间较长的离退休干部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在国(境)外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出国(境)定居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6.党费收缴和管理制度。离退休干部党员要按规定自觉交纳党费。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可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收缴的党费按50%的比例留成,定期拨给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为支部开展活动的费用,专款专用。党费要明确专人管理。

7.监督检查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对党员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以及政治学习、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党员,支部要进行批评教育,对经批评教育无转变的,由党组织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或给予纪律处分。

七、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党组)主要领导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经常过问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党委组织部门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做到与在职人员党支部建设工作一同部署、规划、考核和表彰。要及时研究解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又一批老同志主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实际行动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力地推动了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和交替顺利进行。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退(离)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退(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组织广大退(离)休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对退(离)休干部疏于管理,落实政策、生活待遇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致使少数退(离)休干部党员的理想新年动摇、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等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加强退(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认真落实退(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及时向退(离)休干部传达文件,介绍国际、国内形势,通报党中央、国务院及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情况。要积极组织退(离)休干部就地就近参观考察,使他们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更加自觉地拥护中央的决策,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积极发挥作用。要定期走访慰问退(离)休干部,探望患病住院的老同志,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对退(离)休干部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要组织退(离)休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把退(离)休老同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自觉维护大局,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对退(离)休干部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能积极抵制形形的唯心主义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广大退(离)休干部模范地遵守法律,自觉地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各项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勉励广大老同志坚定理想信念,永做人民公仆,保持革命晚节。

二、加强退(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耐心细致地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各级党委要把退(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搞好退(离)休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纳入本地区的党建规划,下大力气抓好落实。

建立退(离)休干部党支部,要有利于退(离)休干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退(离)休干部党支部要考虑到部分老同志高龄、多病、行动不便等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保证他们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纠正有的退(离)休干部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

加强退(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贵在经常,重在实效。各级党委和退(离)休干部党支部要密切联系退(离)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深入细致地作好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注意与老同志谈心。提倡退(离)休干部之间通过谈心等多种形式,互相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把作好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退(离)休干部党支部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退(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退离休干部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继续深入进行共产注意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使退离休干部党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严格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增强退离休干部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要教育退离休干部党员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个人重大情况,按规定缴纳党费。要用《》规范退离休干部党员的言行。退离休干部党员不得支持、组织、参与;对违纪国法的,要给予相应的处分。

三、积极组织退离休干部开展科学、健康的文化、健身活动,重视退离休干部活动场所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近就地的原则,积极组织退离休干部开展科学、健康的文化、健身活动。

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退离休干部活动场所的建设。要舍得投入,努力把退离休干部活动场所建设好。对已有的活动场所要充分发挥作用;对没有或缺少活动场所的,可根据老同志的情况,本着合理、节俭、实用的原则新建或扩建活动场所,为广大退离休干部开展健康的文化、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各地可以试办有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托老院”。

退离休干部、党员参加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合法社团组织及其活动,或在其中担任职务的,要事先向党组织报告,并得到党组织的批准。

四、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作好退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运用宣传舆论工具,加强对退离休干部工作的宣传,体现党和政府对退离休干部在政治上的关心和爱护。宣传思想部门要针对老同志的思想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介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使广大退离休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要宣传退离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退离休干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可就老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专题报道,宣传科学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要采取老同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营造舆论氛围,认真作好退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6

现状问题症结

××县自1995年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较好地实现了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征收由财政代扣代缴和支付的社会化发放。全县在职职工10082人,退休3737人,退休人员占在职37%。全县年应征3444万,其中:单位3071万,个人373万。年应支3757万。历年基金积累1200余万。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在计划体制下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过渡时改革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新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缴费和待遇的脱节

无论哪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是对等的,而当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时,势必会影响参保人对参与这个保险制度的积极性,而使这个保险制度不能长期地、良性地运作下去。我县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这个问题,按照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目前的养老保险模式为财政、单位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型,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缴费的比例为投保工资的27.5%,单位和财政负担23。5%,个人负担4%。其中,4%进入个人账户。而当计算退休待遇时,则仍然沿用计划体制下的按工龄来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只是发放的途径由原来财政全额支付,改为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待遇水平保持不变。待遇的享受和缴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我们近10年的实际工作来看,由于待遇和缴费的关系脱节,造成以下几个消极现象,一是部分参保人对缴费的多少漠不关心,甚至希望缴费工资缴得越少越好,个人可以少出钱,就是因为缴费并不影响待遇水平。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这个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引起参保人的足够重视,甚至有的人想钻政策的空子来逃避缴费或少缴费,最后吃亏的是国家。二是由于退休金缺口仍然由财政负担,而且经初步测算,这部分的退休金所占的比例在今后会越来越大,财政的负担也会日益加重。三是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当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向企业流动时,他们的退休待遇按企业的养老保险条例来计发,这样他们的退休待遇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已经为政府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而当他们流动到企业后这些功劳就全没有了。所以,很多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流动到非机关事业单位,给我们的机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年轻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反过来,企业的人员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时,不管他们为政府工作了多长时间,哪怕是一年他们也可以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所有的退休待遇。因为我们目前的退休待遇的计算方法里并没有反映员工的工作经历。所以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老的人员不想走,而企业的人员在临近退休时又拼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给某些有特权的人员有一定的空子可钻。

二、缴费基数没有反映工作人员真正的工资水平

按照aa省文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为:凡纳入本单位人事部门工资基金管理的职工工资和各种补贴。按此理解其基数应为工资总额。而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投保工资基数是以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文件中的基本工资为基数,而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工资总额)远不止这个数。这样,造成了保险费没有做到应收尽收,椐粗略统计每年至少有30-40%漏缴。一是影响了保险基金的积累,降低了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直接影响退休后的待遇。对某些参照公务员待遇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和原计算办法的差额部分,因为按有关的文件规定,差额部分的享受由原单位研究解决,有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这部分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投保工资没有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按新的办法计算出来的退休待遇替代率就偏低了,降低了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准。三是事业单位改制的人员或向企业流动的人员。当缴费工资偏低时,就会影响个人账户的金额,在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多少对退休待遇的高低没有影响,但是企业就不同了,它直接影响今后的退休待遇。这种情况下,这类人就会感觉到不合理了。

三、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

个人账户积累金额的增值标准是个人账户退休金的替代率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依据。同企业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也建立了个人账户,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体现激励机制,个人账户积累额越多,以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就越高,鼓励参保人员多投保;二是解决我国逐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支付退休金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为减少退休高峰来临时的负担,建立个人账户是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是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保值增值,就失去了建立个人账户的意义,会打击职工参保的积极性。按照川办发[2002]10号"在国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计算办法前,职工退休时,除按现行办法计发养老金外,再根据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按月发给养老金"。从上面的规定来看,没有个人帐户基数组成项目,没有个人账户的增值规定,没有一个量化的目标值,也没有规定这部分钱的支付渠道,故没执行也不好执行。从整个经济环境来考虑,建立个人账户相当于退休金的预提,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很好的增值,跟不上工资增长的幅度,最后的负担还将转化到财政头上,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了。因此,应认真对待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账户的增长率。

四、收不抵支问题

年初按"双基数"测算,年应征额3444万,年应支3737万,差293万,其中个人帐户的个人部分4%再记入373万,地方财政要补666万。虽然财政是挂帐没有出钱,但从分析来看,是收不抵支,入不敷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小一少一大",即:基金征集比例小;参保人数在逐年减少,主要是事业单位从2003年8月23日以后聘用的人员一律参加社会保险;退休人数在增大,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政策性的退休达到高峰,退休金也相应增大。这样,使本来积累不多的基金更是告急,何以抵御退休高峰期给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这些问题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解决的。其主要症结是:法规、政策不统一。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是管理体制经常变化,没有专门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机构。如何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使之科学、合理,下面谈一些想法。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计发办法和缴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缴费的多少并不决定待遇的高低,使参保的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意见很大,"参保和不参保一个样,缴费和不缴费一个样。"解决的办法:一是将目前的由财政局发的补差部分和福利性津补贴纳入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里;二是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要反映参保人员在机关事业和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确定一个系数;三是要反映个人帐户的积累,标准和时期指标要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个不用宣传的"活广告",同时退休待遇也更加公平合理。

二、加强养老保险预算和基金的精算工作

"以支定收,略有节余"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对未来做出承诺的计划。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工作就是预测未来,精算就是对社会保障计划费用及其可能的变化做出长期预测,从而提供信息,使该计划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建立在合理的财力基础之上。主要起着危险因素评价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因此,精算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必须的设置组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精算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和核对有关参保、死亡、退休人数、工资增长率等基础资料上进行。具体的社会保险精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试算过程。在现行保险模式原则的基础上,试算出每年共济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对未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精算的进程,做好中长期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目前XX县的养老保险基金本来具有风险,加之退休高峰可能在2005年至2010年到来,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的增值没有,职工工资增长却非常快,而且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未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水平,没有做到"应收尽收",要维持高的退休替代率有相当的困难。我县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没有精算的业务骨干。今后,要深化XX县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首先要对征缴、支付基数进行细化精算,再适当提高征缴比例。其次,是对提前退休的人员按比例递减养老金,从政策上加以控制。另外是改革退休和养老金审批办法,由单一的审批改为与经办机构共同审批和核定,以解决"别人请客我买单"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制度,使养老基金能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7

一、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加强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开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奋发有为;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离退休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照顾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坚持把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引导离退休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坚持以让党放心、广大老干部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合力。

二、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三)坚持和完善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的各项制度。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阅读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向离退休干部通报情况、组织离退休干部就近就地参观学习、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等制度,使离退休干部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本地本部门的重要情况,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根据离退休干部特点和需求,创新和改进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的方式方法。

(四)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从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活动、有利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工作制度,选好支部班子,创新活动方式,保障活动经费。选配党性强、威信高、讲奉献的同志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和落实离退休干部党员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保障离退休干部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

(五)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离退休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勉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光荣历史、永葆革命本色。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离退休干部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和理论学习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注意发挥面向离退休干部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阵地在离退体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导向作用。

三、完善落实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保障机制

(六)巩固和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单位尽责、社会统筹、财政支持、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转。健全离休费保障机制。离休费由财政负担的,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离休费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有统一规定的开支项目要全部纳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健全医药费保障机制。实行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的,要合理确定统筹标准,不断拓宽统筹渠道,切实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医药费统筹金按时足额到位。医药费由财政负担的,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没有实行医药费单独统筹的企事业单位,要按规定给予经费保障。采取积极措施,稳妥推进中央企业离休干部参加所在地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工作。加强对统筹金的监管,确保合理使用,防止浪费。完善方便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的具体措施。

健全财政支持机制。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要强化对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因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和破产等原因单位变更的,要及时明确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单位,落实“两费”的资金渠道。组织、老干部工作、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检查和督促,确保离休干部“两费”的落实。

(七)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保障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退休费要按时足额发放,在医疗上享受相应的待遇。

(八)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在进行涉及离退休干部切身利益的改革时,要同步研究制定相应的保障办法和措施。

(九)完善对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的帮扶机制。制定和完善困难帮扶制度和办法,加大工作力度,对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给予适当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工作

(十)统筹规划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适应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的需要,制定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健全组织机构,保障工作经费,规范各项工作,提高管理效能,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加强离退休干部活动、学习场所的建设,建成规模合理、实用性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并注意向街道、社区、乡(镇)延伸活动和学习的网络。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本部门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

(十二)积极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坚持“教、学、乐、为”相统一的原则,把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从有益于离退休干部身心健康出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从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出发,合理设定教学科目,做好规范教材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离退休干部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逐步推进示范性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建设工作。

五、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十三)发挥离退休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参谋作用,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示范作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十四)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根据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志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离退休干部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发挥积极作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离退休干部原工作单位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应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一定条件,并经常进行指导。

六、做好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十五)做好“双高期”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要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龄、高发病期的实际情况,满怀感情、主动服务,全心全意为离休干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和管理办法。对行动不便、身患重病、身边无人照料的离休干部,要定期派人走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

(十六)推进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做好企业离休干部特别是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离休干部的事情有人管、工作有机构负责、所需经费有保障。建立和完善企业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离休干部各项待遇得到落实、服务管理到位。

(十七)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搞好服务。在保持原有管理关系、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作用,让离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相结合的离休干部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体系,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服务、学习活动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对居住在农村的离休干部,乡(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多渠道、多方面给予关心照顾。

(十八)加强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原单位要关心重视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认真落实他们的各项待遇,定期走访慰问,并和接受单位加强协作,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特别要解决好医疗问题。接受单位要关注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七、加强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十九)加强对退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各地各部门要从退休干部数量不断增加的实际出发,加强对退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和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履行好对本地区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的职能。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原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退休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等工作。

(二十)做好退休干部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退休干部的日常服务管理由供养关系所在单位负责。按规定移交到街道、社区的,由所在街道、社区负责。坚持因地制宜,研究切合实际的退休干部管理形式,不断改进和完善退休干部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好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为他们参加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十一)保障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调配相应的工作人员,确定管理和活动的经费,并按照规定列入单位经费预算,确保落实到位。要积极建立健全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制度,完善工作办法。

八、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离退休干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完善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要经常关心过问,分管领导要加强指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要建立健全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和协调。

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具体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要明确一位部领导联系和指导离退休干部工作,逐步实行地方党委老干部局局长兼任同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涉及离退休干部利益的政策规定前,要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意见。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宣传,通过树立典型,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8

客观上损害的是劳动者的当下福利。

近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他们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言一出,退休年龄问题再次被推上舆论与民意的浪尖。人民网7日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70%的被调查者反对延迟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压力,作为学理讨论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考,但出自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建议,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的说法就关乎劳动者的权利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便是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它也是现代国家政府与劳动者,雇主间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契约关系,劳动者以成年的劳动换取晚年的生存;雇主与劳动者以法定缴纳货币的义务换取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获得政府赡养的权利。所以法定退休年龄既不是劳动者什么时候想拿养老金就能拿养老金,更不能是人社部想推迟就想当然地会成“必然趋势”,它应该是基于―定标准下的共同约定。

毋庸讳言20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着实面临现实困境:之前缺乏基金积累,垫付历史欠账,造成养老金空账;老龄化加剧形势下,养老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养老基金被通胀等。但这些原本是政府的担当与责任,寄希望于延迟退休年龄,无异于竭泽而渔、“寅吃卯粮”,既不现实更不公平。因为作为个体,劳动者以其劳动已经为社会的财富积累作出了贡献,丧失劳动能力后还要用“活命钱”为政府的历史欠账、社会的老龄化买单吗?

寄希望延迟退休年龄,或许可以有限地减轻养老金的当下压力。但未经劳动者合法授权,单方面地动摇法定退休年龄的企图,将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步入饮鸩止渴的尴尬境地。且不说延迟退休年龄,理论上可能加剧就业压力,造成社会隐患。政府为自身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一厢情愿地延迟退休年龄,客观上损害的是劳动者的当下福利。这在一个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剧增的社会里,于情说不过去,于理让人丧失对社会养老制度的期待和信心,使之难以维系。

从操作层面来看,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压力的努力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首先,法定退休年龄究竟该由谁来规定?规定的标准?变更的条件?未经劳动者合法授权,变更法定退休年龄或延长工作年龄是否与《宪法》中劳动权、休息权相抵触?其次,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然到了要调整法定退休年龄来加以维系,那当初制定这套制度的依据从何而来?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对劳动者个体而言,意味着养老金绝对数的减少,谁来承担这份损失?再者,既然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规定了劳动者个体、企业的缴费义务,政府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养老权利?未经同意,调整法定退休年龄是否会造成侵权?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9

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当时的中国开始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整个社会又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废待兴,百事待举,许多新生事物不断出现,需要大批年富力强的、具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是,由于当时在各级党和政府包括企事业单位中,不要说领导,就是一般干部许多都已年过花甲,甚至更大年龄的老同志还在肩负着重大的工作责任,精力普遍不支或者思维方式跟不上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形势,导致正常的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面对这样一种情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必然要影响甚至制约正在推行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1982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时说:“中国干部老化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虽然如此,当时一些刚60岁出头的老干部仍不愿意退休,特别是在“”期间被打倒、刚恢复工作还没有几年的干部更不乐意,他们被耽误了十年,重新工作正干劲十足,对退休难以接受。邓小平自己也提到过让老干部退休“障碍重重”。除此之外,老干部还担心年轻人经验少,担不起重任。据报道,1980年5月,湖南锡矿山一位叫杨尊开的同志给中组部写信称:“解决干部年龄偏大、水平偏低的状况非常必要,但对党政机关吸收新干部,主要从大中专毕业生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中择优选拔,有些想不通。”对此,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宋任穷同志还亲自回了一封近2000字的长信,表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迫切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逐步实现年轻化、专业化”,1980年6月26日的《人民日报》还以全文刊登。由此可见。推动于部人事制度改革之艰难。

退休制度的意义篇10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

离退休干部党员长期接受党的培养教育,是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队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党的各项任务的完成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离退休干部党员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离退休干部党员也需要再学习、再提高。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有利于老同志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新贡献。

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老干部工作任务繁重,许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对于协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好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稳定离退休干部队伍,使离退休干部更好地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应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同志提出的“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总要求,从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使老同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地关心和支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要重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要考虑到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年龄、身体状况,从实际出发开展各项活动。

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主要任务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主要任务是:

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组织的决议,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在维护、关心、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离退休干部党员进一步加强组织观念和党性锻炼。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谈心活动,使离退休干部党员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到退岗不退色,保持革命晚节。

5.经常了解、听取并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反映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广大离退休干部的正当权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6.支持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尤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多做贡献。组织开展适合老同志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7.协助党委和有关部门做好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的工作。

四、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要按照《》和有关规定,本着有利于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1.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一般可单独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员多的单位也可以建立党总支。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党总支)受所在单位基层党委领导。安置在农村的离退休党员干部,可以乡镇为单位单独建立党支部。

2.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会建设。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会应以离退休干部党员为主。每两年换届选举一次。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出现空缺时,应及时补选,以保证支部委员会的组织健全。要把那些党性强、威信高、作风正派、身体较好、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党支部委员会中来。

3.切实选配好党支部书记。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应由离退休干部党员中组织能力强、民主作风好、有奉献精神、敢于负责、身体较好、有威望、公道正派、表率作用好的同志担任。

五、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党组织及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在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采用报告会、座谈会、学习讨论会、组织生活会、读书班、政治理论讲座、谈心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紧紧围绕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对他们进行教育。对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要进行正面引导,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普遍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个别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认真抓好落实生活待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领导要做,组织部门、老干部工作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做,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做,离退休干部党员之间也要互相做,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做好。

离退休干部党员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正确处理个人及家庭问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用《》规范离退休干部党员的言论和行动。对违的纪律,经教育又不改正的党员,要按《》和有关规定处理。做好在离退休干部中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六、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要从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

1.组织生活制度。根据《》规定,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员大会,定期上党课。同时,要根据离退休干部的年龄、身体等实际情况,不断研究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新形式,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2.学习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每月至少要坚持学习一次。在组织学习时,方式应多样,次数要适当。要经常组织形势报告会和情况通报会。

3.报告工作制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应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支部委员会应定期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党小组要及时向党支部汇报党员的思想、学习情况;党员应定期向党小组长或支部委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思想情况。

4.联系党员制度。支委会成员要分工联系本支部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党员要分工联系非党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及时了解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经常登门走访慰问,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5.外出外来党员管理制度。离退休干部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应把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居住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对外来离退休干部党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主动安排他们参加党的活动和组织生活。

七、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根据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建规划,经常研究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并在组织活动场地、经费、学习资料等方面给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