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调研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3:39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1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增强。

第一,加强调研,理清思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先后开展了放心午餐项目可行性、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儿童食品与豆制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情况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等专项调研工作,强化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了《*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年*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年少数民族运动会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为整合资源、消除监管漏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做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先后组织开展*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中秋)的节前食品安全检查。积极协调农业、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多次生猪“瘦肉精”专项打击行动,引起生猪产区地方政府对打击“瘦肉精”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省食安办的要求,迅速组织各区、县级市食安办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对学校集体食堂和午餐配送公司的监管。

第三,快速反应,正面引导,及时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使《*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得到有效落实,组织各区、县级市食安办和各职能部门进行了大规模培训,还组织了一次全市性的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活动。妥善处理了“天河、荔湾工业区菜田污染”、“有毒保险粉炮制美味酱菜”、“吃福寿螺致*管圆线虫病”、“红心鸭蛋”、“有毒多宝鱼”、*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工作,有效应对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第四,扎实工作,创造特色,积极迎接国检。针对*市地域广阔,各区、县级市经济发展状况不一,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有*特色的评价方案和细则,完成对各区、县级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评价。国家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组根据*年31个城市综合评价管理指标评价细则,对*市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认为*市食品放心工程“能在制度建设,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坚持科学监管理念,“三品一械”监管取得新发展

一是切实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组织实施药品生产专项检查,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局长负责的督导组,组织5个检查小组、共出动了近600人次,完成对我市64家药品生产企业、40家医疗机构制剂室的专项检查,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61份。去年12月底,省局督查组到我市督导抽查,对我市药品生产专项检查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完成101家药品生产企业Gmp日常监督检查计划,积极推动我市医用氧、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认证工作。审核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807家,851家零售药店和70家药品批发企业通过GSp认证跟踪检查。完成医疗器械产品注册65个,审批医疗器械经营门店504家(次),检查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2000多家。对受省局委托的677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办证、变更、换证的申请,进行了现场审查和资料审核。完成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许可2300多家,复核保健食品生产企业40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近100家。加强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确保中药材质量。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药品供应网和药品监管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局精神,制定印发了《我市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评价体系》。积极支持和配合*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制定了《关于*市农村连锁经营网点经营药品的工作方案》等。广泛、全面、深入了解农村卫生站药剂管理情况,制定《*市农村卫生站药剂管理规范》(初稿)。以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为试点,制作了药品分类标示牌、药品分类标签、药品购进记录表格、服务公约牌等,免费派发给各医疗机构,指导农村卫生站全面铺开药房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

三是抓住重点环节重点品种规范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制定了《*年*市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及《*年*市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市的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保健食品监管方面,重点对我市31家持血糖类、减肥类、抗疲劳类企业生产环节进行检查,组织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按照Gmp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存在问题的5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重点检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证照,督促企业合法经营。共检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1495家次,其中对61家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发出责令整改通知,对6家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化妆品监管方面,重点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尤其是染发类化妆品生产企业、化妆品标签等进行监管。现场检查500多家生产企业(包括所有染发类化妆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化妆品经营企业,对197家化妆品生产企业和139家化妆品经营企业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67家违规企业移送稽查处理;检查*市产化妆品标签5200多种,其中639种标签不合格,已被责令改正。

四是药品检验、进口备案工作取得新突破。*年1月27-28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派出了五人评审专家组对市药品检验所申请的医疗器械、药包材监测能力进行扩项和定期监督现场审评。评审组通过现场评审确认该所申请认可扩项的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洁净区室环境、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包材产品类别共177项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了508项。市药检所顺利通过了医疗器械、药包材的国家实验室认可扩项和监督评审,将为今后负责对辖区内食品药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市药检所还参加了由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组织实施的检测草药中镉和铅的含量实验计划,检测结果为满意,表明其检验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市药检所与中检所合作申报的“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成为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药检五分所等三个分所通过省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市药检所在过去的一年里,检验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我市药品进口备案工作也创出佳绩,去年共发出进口药品通关单1337份,进口药品总货值达2.6亿美元,进口药品通关单数和进口药品总货值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4%和25.5%;其中首次进口药品和国家规定的生物制品通关单数为110份,进口药品货值约0.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8.3%和86.6%,为促进我市医药贸易经济发展和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颇有成绩。我局与市卫生局搭建联合监管的机制和平台,将各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医院管理年度考评内容。对*市行政区域内的104家医疗机构、99家诊所的8120名医务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70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医疗单位发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两期共700多份,增强公众对药物使用安全信息的认识,指导医务工作者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去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完成收集、分析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4056份,完成量是*年的2.5倍,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进行机构备案的法定报告单位有219家,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立体式监测网络。

(三)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工作成效明显

围绕国家、省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部署和*市城市管理年工作重点,我局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行动方案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局领导一线指挥,亲自抓落实。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3900多人次,联合执法2300多人次,监督检查生产、经营、使用单位32000多家次,比去年增加1900多家次;捣毁窝点46个,比去年全年增加18个;受理举报、投诉、协办案件830宗(次);通过广告监督发现“三品一械”违法广告650多条,已全部移送市工商局及抄送省局,有效规范了我市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秩序。

为消除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创新监管模式,去年8月,我局和佛山、*等三地的食品药品监管局签署了《穗、禅、莞地区食品药品监管稽查合作框架协议》。随后,针对三地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同时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统一行动,净化三地区域结合部的药品市场秩序,实现了穗、禅、莞地区食品药品稽查的无缝监管。

我局还加大了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集中力量查处了“齐二药”假药事件、安徽华源“欣弗”不良事件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或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表现出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良过硬的业务素质,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肯定。此外,组织查处了化妆品汞超标、“医用美容金丝”系列案、“人胎素”假药等案件,得到省局和省联合调查组的肯定,受到中央及地方媒体的好评。

(四)严格依法行政,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对市局和各区、县级市局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进行了统一梳理。编订完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关资料汇编》和《药品医疗器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常用政策法规汇编》(*年增补本),草拟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责任办法》,有力促进局系统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二是建章立制规范各项执法工作。积极开展地方性立法工作。向市法制办报送我局*-2011年地方立法规划建议项目:建议制定《*市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条例》和《*市美容美发业化妆品使用管理条例》。还建议市政府修改《*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出台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定权的指导意见》,审议通过了《*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

三是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工作。我局主办答复建议5件,协办建议1件,主办答复提案2件,协办提案12件,承办省政协委员提案1件。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常委会、政协提案委、市府办公厅以及主办、会办单位的沟通,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并现场回答了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肯定。我局被市人大常委会评为市第十二届人大议案建议工作“先进承办单位”,我局主办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评为市第十二届人大议案建议工作“优秀承办件”,我局*年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受到市政府办公厅的通报表彰。

(五)以“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契机,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全面开展“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实践活动。我局根据市直机关工委《关于在市直机关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提出“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等破解难题共12个,进一步明确争当排头兵的目标。二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下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市卫生局和*医药集团召开了“*市医药卫生行业抵制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发出“维护医药卫生良好形象,坚决抵制商业贿赂行为”的联合倡议。市治贿办领导对我局积极开展调研,认真思考,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法表示赞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完成2批公招公务员工作,一定程度缓解了公务员队伍严重不足及部分专业人员欠缺问题。全年培训人数合计2388人次。事业单位推聘工作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30-02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共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食品安全中起着“把好最后一道关”的重要作用[1]。由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2],为其身体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而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于2013年4月对河北省某农村居民进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按照地理分布状况,分别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和邢台市三个地区的2个农村,共计6个农村作为抽样单位,分别抽取80名18~60周岁的城镇居民总计480人。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态度、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四个部分。食品安全知识对其中5个问题赋分,满分12分;食品安全行为题对其中6个问题赋分,满分12分;知识得分与行为得分及格标准: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进行调查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45份,合格率92.7%。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93±11.493岁,其中男性211人(47.4%),女性234人(52.6%),具体人口学特征详见表1。

2.2食品安全知识

2.2.1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445名农村居民7道题的平均得分为6.78分(满分12分),总及格率为71.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平均月收入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有统计学差异,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较低的调查对象及格率较低。见表1。

2.2.2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关注情况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关注:31.0%从未关注过,57.1%偶尔看有关新闻,仅11.9%经常关注。对具体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三鹿奶粉(98.0%),地沟油(89.9%),而对一滴香、二英、毒血旺等知晓率均小于10%。

2.3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40.2%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做的食品就一定安全,55.1%对驰名商标食品的安全性存在怀疑;对不同食品安全问题态度的应答率,排在首位的分别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假造假(27.6%),最大的问题食品是食用油(28.2%),存在安全隐患最大的环节是批发零售(36.0%),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家利欲熏心(39.7%)。

2.4食品安全行为

2.4.1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

调研对象的食品安全行为的平均分为3.78,总体及格率仅16.2%。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对居民的行为得分及格情况均无影响(p>0.05)。见表1。

2.4.2调查对象相关行为

调查对象中仅2%能够做切菜案板生熟分开,86.3%在盛装直接食用的食物时用塑料袋。42.9%的调查对象的购买场所为小卖部,36.7%路边集市,去大型超市购买食品的仅占19.6%。对包装上食品成分及生产日期关注情况:42.7%购买时必看,37.3%偶尔看,20.0%从不看。购买了“问题食品”后的处理方式:30.3%居民自认倒霉,30.1%丢掉不吃。

3讨论

3.1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受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知识-行为不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得分情况不同,高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知识得分较低,与董晓梅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与农民健康意识低、接触信息途径少、人际交往等因素有关。因此,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应该是当地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重点人群。河北省农村居民(16.2%)的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远低于知识及格率(71.9%),说明农村居民的知-行不一致,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因此在对广大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2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差,维权意识亟待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获得食品安全知识仅停留在常曝光的相关报道中[6],但仍有不常关注且危害较大的知识。农村居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不重视食品的安全质量及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针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现实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7-8]。

3.3建议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增加食品监管力度

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论,健康行为的转变是由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特别需要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健康宣教方案和传播策略。同时食品监督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尝试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原则中实施风险管理原则和信息公开透明原则[9-10]。对不合格食品严格处置,净化食品环境,保障农村居民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希军,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2010,29(2):72-74.

[2]武文涵,孙学安,唐晓纯.农村食品安全新问题及其思考[J].食品工业科技,2012,7(33):397-399.

[3]李国霖.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第一威胁[n].证券市场周刊,2011-3-28.

[4]董晓梅,何志佳,麦承罡,等.广州市部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78-584.

[5]李建富,邢广杰,贾建平,等.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知信行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20):18-19.

[6]王新甫,王永中.枣庄市部分社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5,11(2):182-183.

[7]沈丽.深圳市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3):21-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编写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3

主持词

(2007年4月 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县政府研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4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研究部署今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

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同志有:县委

,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县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各位副主任和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分管副镇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今天的会议的主要日程有三项:一是传达全省、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县政府与各乡镇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三是请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讲话。

这次会议时间紧、任务重,请同志们严格遵守会场纪律,注意维持会场秩序,聚精会神地把会议开好。

现在,我们开会。

会议进行第一项:

请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县食品药品管理局局长同志传达全省、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

会议进行第二项:

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定2007年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

现在继续开会;

会议进行第三项:

请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欢迎。

同志们:

以上传达学习了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定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赵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总结工作实事求是,任务安排措施具体,是今年全县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结合本系统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同时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07年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印发了《沂南县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工作规章制度、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与会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抓好落实。

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将这次会议精神抓紧向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汇报,研究贯彻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措施,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牢记使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二、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切忌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规范化建设工程,大力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依法查办大案要案,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推进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各乡镇政府、县直各单位要根据赵书记讲话要求,抓紧研究落实具体实施方案,脚踏实地,抓好落实,确保今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单位要将这次会议贯彻落实情况于4月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4

作者简介:董银果(1969-),女,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wto规则等研究工作。

摘要:近年来,我国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我国现行分段式监管体制入手,阐述了由分段监管导致的监管职能、法律体系、安全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及缺陷。并从明确政府部门职责、统一法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和加强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提出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短期与长期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分段式监管;监管体制;食品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X56;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127-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遗憾的是,我国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如安徽省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肯德基炸鸡含有“苏丹红一号”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黄瓜涂避孕药事件、猪肉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重庆石蜡火锅底料事件、工业石蜡油抛光大米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等,令人触目惊心。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也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提出质疑。

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是监管的核心。国内诸多食品安全事件暴露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以及由于利益交割导致的蜗牛爬行式的改革进程,与欧美国家近年来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方面孜孜不倦的改革形成强烈反差,因此,改革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是政府不可回避的课题[1]。那么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哪些弊端?根源又在哪里?如何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入手,剖析分段式监管存在的主要弊端,根据实际国情,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短期和长期思路,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始于21世纪,2002年以来的研究增多,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保障机制以及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等几个方面。

关于食品安全危机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学者们分别从环境、消费、管理、生物、技术、信息不对称、供应链等角度进行了分析[2-7]。针对食品的管理体制。王兆华等、李怀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8,9]。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指出:我国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10]。王耀忠在分析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垂直一体化监管模式的建议[11]。刘鹏指出,分散的监管权力配置结构、不足的监管独立性、过于依赖行政方式的监管风格以及孱弱的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提高的四大结构因素[12]。张云华等认为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可以实行单一部门监管模式,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则可以实行多部门监管模式[13]。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陷,学者们分别从法规建设、标准体系、赔偿机制、信息系统、追溯召回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14-16]。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虽然丰富,但其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对国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介绍、国内外比较或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原因的探析等。而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大都比较局部和零散,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现行分段式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短期和长期思路。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指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多部门参与,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由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构成,形成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地方政府总负责,各大职能部委指导协调,社会各方面联合行动的监管格局。

(一)现阶段国家层面的监管体系

中央政府一级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共同负责。根据我国分段监管模式的具体分工,不同部门分管食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各部门各司其职。其中: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分析食品安全的国际国内形势,研究部署并统筹指导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卫生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农业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在生产环节及生产源头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承担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监管;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则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如表1所示)。

除上述部门外,还有一些政府机构也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如科技部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科研工作;环境保护部参与产地环境、养殖场和食品加工流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二)地方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地方层面,实行地方政府总负责下的部门分段监管和综合协调相结合的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确定本级政府辖区内的中央各部委直属机构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在地方的配置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省级及以下地方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缺乏市级以下职能部门,无法对基层实行监管;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采取水平式管理模式,从中央到地方均有分支机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则实行混合管理模式,如其下属的国家出入境管理局采用中央层面的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而其下属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则实施在省级以下部门的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但其中,5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副省级城市的食品药品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出入境管理局都直属国家总局领导,并且均有对应的地方监管机构[11]。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每个部门负责食品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或阶段,有利于约束各监管主体,划清监管责任,实现食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监管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各部门权责不清,协调困难;食品安全法律协调性差,约束力不足;监管权力分散,监管标准混乱,存在明显执法漏洞;食品安全检测、认证部门各自为政等。

(一)监管职能界限模糊不清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管理,即农业、工商、质检、卫生分别监管生产链的一个环节。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似乎有多重保障机制,有利于每个环节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其专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在监管实施前竞争国家财政预算和监管权力,在发生责任事故后,则“踢皮球”式的相互推卸责任。在分段管理模式下,部门之间存在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相互指望,职能交叉地带和职能模糊地带无人真正负责,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17]。一旦爆发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难以追究监管者的责任。比如“地沟油”在中国泛滥的原因除了暴利诱惑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部门的监管缺位。2011年7月4日在公安部破获的“地沟油”大案中,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地沟油生产商)打着生物柴油的名义存续了一年多时间,期间没有一家政府监管部门对其监管检查。当地工商部门给出的解释是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借生产生物柴油之名转而生产食用油,这是一种造假行为,工商行政管理局只负责管理辖区内流通领域和流通环节的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而质量技术监督局则称《产品质量法》规定,质检局的职责是对发证产品实行抽样监督检验,而生物柴油不属于强制性管理产品,所以不在检验之列。可见,在多部门分段监管格局下,部门职责边界不明晰,监管责任也难以落到实处。

(二)法律法规系统性和协调性差

法律、法规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中心,其他具体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多层次立体式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众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多从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演变而来。各个部门依据自身需要和监管分工制定适应于自身的法律规章,因而有着很强的部门特征及部门利益导向,而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使得法律条款相对分散,法规与法规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之处,给执法带来较大的难度。比如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危机事件中,对于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的行为处置,按照当时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或者1000~50000元的罚款,而《产品质量法》则有着不同的规定,如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产品,并处以非法所得50%~300%的罚款。即使是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在这一点上仍与《产品质量法》冲突。对于同一事件出现这样争议的处理结果,致使法律的执行率低,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大打折扣,不能起到有效的威慑和惩戒作用。

(三)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是国家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4个层面的标准构成。分段式监管体制导致:(1)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目前我国共有1070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查,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18],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分段监管模式,各部门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相关标准,缺乏协调。虽然《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要求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具体措施迟迟不见出台。这就造成目前标准制定泛滥,甚至出现了同一事项多个标准、多种要求、多方管理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如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关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国家标准,而农业部又颁布了无公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使用标准,二者许多地方相互冲突[19],使得企业无所适从,造成监管效率低下。(2)各部门从自身需要出发制定的标准界限划分不清,交叉、重叠,使得生产者无法执行。如我国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之间的界线不够明确,有些标准之间甚至存在严重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桔子的检验标准中,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标准、绿色标准、桔子外观等级标准等[20]。同一个商品竟有这么复杂的检验标准,并且各个标准规定的取样方法、药物最大残留的水平也层次不齐。这样多重目标的监管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的低效和无效。

(四)检测、认证部门各自为政

检测、认证是国家权威部门用来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分段式监管,每个部门负责监管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检测和认证。以农药检测为例,农业部有监测站和药检所,卫生部设有食品卫生监督所和卫生防疫站,国家质检总局设有商品检验所等。其造成的结果是:首先,这些部门为了完成各自的监管工作,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检验设备和配备检测人员。但是由于缺乏沟通与协调,各个部门竞相采购相同或相近的检测设备,造成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情况愈演愈烈。而且由于检测资源分布在不同部门,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的检测资源从总量上并不低于发达国家,而由于部门分割,导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其次,各个检测机构自成体系,检测数据不能共享,检测结果互不认账,由此产生了大量重复检测,加重了生产者的负担。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涉及产品体系和管理体系两方面认证。其中产品体系认证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推动,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食品质量认证(酒类)和绿色食品认证4种形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是iSo22000、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QS)、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见表2)。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食品认证形式较多,且都属于自愿性认证。

多部门监管体制导致我国认证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认证种类繁多,各自为政。很多认证机构前身是由各行业部门组建,在认证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样不同认证体系互不认可,导致多头管理、多重标准、重复认证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在认证的目的、方式和过程中存在重叠和雷同[21],而且国内的认证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对接。这既加重了生产者的负担,也容易导致消费者的困惑和迷茫。(2)认证检测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每一个认证机构都有自己的检验机构和实验室,但是这些机构互相交流不多,工作不协调、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对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能彻底解决机构重复和管理盲区问题。但是这种改革需要长时间准备,对现有行政体制及其利益机制冲击较大,改革难度也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生产力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加之,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的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多[22]。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和多方面准备。为此,可以从短期、长期思路入手进行监管体制改革。

(一)短期思路

短期改革的目标是在现行监管体制上进行微调,按照食品产业链分工,明确监管责任,杜绝互相扯皮现象。具体而言,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

1.改革监管部门间的责权配置结构。首先,整合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减少监管部门数量,从而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例如深圳从2010年开始实行的大部制改革,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由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监管,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其次,强化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功能。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产生是为了协调中央各部委之间相互扯皮的想象,但是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对其权利进行界定,使得该委员会的运行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这需要国家出台更加具体的配套措施[23]。

2.明确划分模糊的监管职责。由于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复杂性,无法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完全分开。例如,我国约70%的食品生产企业为5人以下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依据《食品安全法》,工商和质检部门均可以进行监管。因此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应当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对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规定,对监管职能的交叉和空白之处进行明确分工,确定其监管部门,其他部门退出。

(二)长期思路

当前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趋势是整合监管资源到一个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被公认效率较高的美国也在论证成立一个专门监管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4]。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改革目标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国情,积极探讨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整合到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为此,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1.建立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完善《食品安全法》。虽然配套的《实施条例》已经出台,但是《食品安全法》的权责规定仍不够明确具体,需要更加详细的配套解释和各部门相应的规章。要建立起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相呼应、相协调的法规体系,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真正有法可依,重塑法律的尊严和震慑力。其次,构建与时俱进且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我国的立法部门应根据指导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我国现有的法龄超过5年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重新修正,作为wto成员,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也应该参考国家惯例,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

2.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第一,整合国家标准和强制标准。对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二,统一标准的制定,由一个机构对标准负全责。这一机构为了避免自身的能力限制,可以委托其他部委协助制定相关的食品标准,但后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3.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食品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表明,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协作、监督和自律。行业协会利用其在人员和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解决行业发展中的技术障碍;行业协会的监督使政府的监管更为规范和公平;行业协会的自律可以大大减轻政府的负担,补充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因此,政府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在其启动阶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谢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发展.2011(1):39-40.

[2]韩俊,罗丹.产地环境控制与食品安全[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4-16.

[3]王玉环,徐恩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4]刘为军,潘家荣,丁文锋.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4):67-73.

[5]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45-48.

[6]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27-32.

[7]陈兴乐.从阜阳奶粉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J].中国公共卫生,2004(10):1262-1263.

[8]王兆华,雷家.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7):19-24.

[9]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3-8.

[10]韩俊.中国食品安全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12]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和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2):63-89.

[13]张云华.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4]郑风田,赵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2):16-20.

[15]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16]周应恒,耿献辉.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6):451-454.

[17]陈啸宏.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6):9-14.

[18]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19]Ren,Yan&an,Yufa.efficientFoodSafetyRegulationintheagro-foodwholesalemarket[J].agricultureandagriculturalScienceprocedia,2010(1):344-353.

[20]周玉琴,季任天,曹谷.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1):333-334.

[21]席兴军,刘俊华.中国食品安全认证制度的问题与建议[J].食品安全.2004(9):32-34.

[22]喻文德.论食品安全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7-131.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5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结合国际国内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实时案例教学

食品安全学的教材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所举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有限。我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收集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例如“二?f英”、“疯牛病”、“禽流感”,国内的“三鹿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激素黄瓜”、“塑化剂”等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教学实践证明增加的食品安全案例不仅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而且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为例,对塑化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等进行说明,将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监管渠道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学生理解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改革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强,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个食品加工环节,是实现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过程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针对对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我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上海金龙鱼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参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时,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质量卫生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检验等情况后,学生实地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现场。随后,参观了另外一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的质量与卫生管理及卫生设施都比普通的食品企业要高一个档次,是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学习的典范。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五、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

食品安全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环境科学、食品卫生学及食品化学等,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食品新鲜度的检测、掺假食品的鉴别检验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食品安全常规检测方法。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肉类、蔬菜水果、米面制品、食用油及饮料等大众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隐患,掌握了主要食品的伪劣、掺假鉴别检验方法。

六、改革考核方式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在主观情况下,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职业有一定影响。

2.2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结论与展望

国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时考虑了消费者一些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为蔬菜、饮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层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然而,笔者还发现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关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但是国内许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理论应用,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集中,基本上都是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研究较少。综上所述,应该进一步研究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以测量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引导消费者的安全风险认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赵俊晔,武婕,张峭.北京市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事件中消费者风险认知和消费意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2):35-39.

[2]王常伟,顾海英.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9-95.

[3]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06):41-45.

[4]martinwe,martinim,KentB.theroleofriskperceptionsintheriskmitigationprocess:thecaseofwildfireinhighriskcommunit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U.exploringtheurbanconsumersperceptionoflocalfood[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Sa,mccarthym,Fearnea.Consumersperceptionofrisk:thecaseofbeefpurchasesinirish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艳,石岿然.感知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及购买意愿――基于“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食品工业,2015,(01):226-231.

[8]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89-96.

[9]于铁山.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01-108.

[10]ohSH,paekHJ,Hovet.Cognitiveandemotionaldimensionsofperceivedrisk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mediaeffects,andriskperceptions:thecaseofH1n1influenzainSouthKorea[J].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Sm.themajorDimensionsofperceivedRisk[J].RisktakingandinformationHandlinginConsumerBehavior,1967.

[12]YeungRmw,morrisJ.Foodsafetyrisk:Consumerperceptionandpurchasebehaviour[J].BritishFood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t.ConsumerRankingsofRiskReductionmethods[J].Journalof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J,KaplanLB.theComponentsofperceivedRisk[J].proceedingsofthe3rdannualConventionoftheassociationforConsumerResearch,1972.

[15]StoneRn,GronhaugK.perceivedrisk:Furtherconsiderationsforthemarketingdiscipline[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3,27(3):39-50.

[16]刘燕,纪成君.口传视角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感知风险――维度与测量[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0.

[18]Slovicp.perceptionofrisk:Reflectionsonthepsychometricparadigm[J].SocialtheoriesofRisk,1992,236(3):112-112.

[19]LiuZ,nadimF,Garciaaristizabala,etal.athree-levelframeworkformulti-riskassessment[J].Georiskassessment&managementofRiskforengineeredSystems&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2):2-15,25.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7

iSo22000标准既是描述FSmS建立所满足的要求,又可作为第三方认证的依据准则。早在2006年GB/t22000——2006(等同于iSo22000)颁布之初,张慧才等[7]即从政府、企业、行业的角度分析了iSo22000认证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从2006年以后,中国逐渐开始对企业开展iSo22000的认证工作。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上的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询的结果来看,截止2012年8月份,已经有7220家企业获得了FSmS认证(非HaCCp认证)。认证依据为GB/t22000——2006和针对不同种类产品制定的专项技术规范[8]。认证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了动物饲养、植物种植、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饲料生产、餐饮等食品链中的各类组织。

基于iSo22000标准的企业行动调查研究

企业的食品安全行动是受两类激励因素的综合影响:①政府控制,如政策、法规及标准、准入许可、行政命令、行政处罚等;②市场激励,如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份额扩大等与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关的各项激励因素[9]。基于iSo22000标准企业所采取的行动也无外乎受这两类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两类因素中哪些因素对企业实施这一标准的影响会更显著呢?本研究将根据对企业的调查来给出结论。对于iSo22000标准来说,企业行动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建立FSmS并获得第三方认证。那么影响企业建立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实施这一标准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好处?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本研究对已经通过iSo22000认证的58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较详细的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基于资金和人力的限制,此项研究只对上海地区获得FSmS认证的5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不涉及其他地区。调查的总体来自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询到的上海地区已获得FSmS认证的企业,共359家。从这一总体中,以实地访谈、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取得联系,最终获得了58家企业的支持,剔除无效问卷以后最终有52家企业的调查资料纳入了本研究的统计分析。3.2.1企业申请iSo22000认证的动机在查阅了大量文献[7,9-12],并对个别企业的质量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认证动机,有针对性的选列10项认证动机进行了调查。要求被访企业从中选择对各自企业最有影响的认证动机,并按重要程度将前5个动机进行排序,第1位为最重要的动机,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动机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动机排序选择比例与重要性总评价分数分别按式(1)和(2)计算,分数越高说明这一动机对企业申请认证越重要。被调查企业认为前5位的认证动机重要性选择比例见表1。100%企业总数选择该排位的企业数动机排序选择比例(1)重要性总评价分数第位比例第位比例第位比例第位比例第位比例(2)由表1可知,促使食品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认证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这反映了企业特别是决策层对安全质量的意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次是―与竞争对手抗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直接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出口、促进国际贸易、―政府法规的要求和―降低成本的评价分数很低,而―同行获得认证后模仿评价分数为零,成为被访企业最不认可的认证动机。这种结果的出现说明各企业建立实施FSmS多是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避免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所尽社会责任的体现。所以行业内很多人流传的―同行获得认证后就进行模仿的言论并不符合实际,企业也并没有盲目的追赶潮流。在以往研究和初查的基础上,问卷给出了8个影响企业建立基于iSo22000标准的FSmS的因素,要求被访企业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选择并排序,一为最重要因素,二、三……七、八的重要性依次递减。重要性选择比例按式(3)计算。调查结果见表2。由调查结果可知,影响企业建立实施FSmS的首要因素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FSmS是在科学分析企业现状、仔细剖析产品实现全过程、有效分配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是调查中发现影响企业建立实施FSmS的第二大因素。iSo22000不是一种僵硬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它是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发展变化的体系。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原料供应商的调整、产品标准的更新等,及时更新调整管理体系。因此,来源于组织内外的信息必需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这对于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持续满足这一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至关重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内外部的有效沟通成为影响企业实施iSo22000标准的第三位因素。其次―正确理解iSo22000标准的要求、―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员工积极参加(态度)、―各级主管的支持、―改进培训机制等因素对于影响企业实施iSo22000标准,建立FSmS的重要性总评价分数逐次递减。问卷设计了10条有关企业通过实施基于iSo22000标准的FSmS获得收益的评价项,要求被调查企业从中选择受益最大的三项。详细情况见图1。从调查结果来看,84.62%的企业认为FSmS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可见iSo22000的确是一种优良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效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和―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得到宣传和加强也是接近一半比例的企业认为是通过FSmS获得的明显收益。排在其后的是―提高了顾客满意度、―企业销售额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大等。―成本降低、―企业形象得到改善、―降低商业风险(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减少法律和保险支出这些收益则不是十分明显。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8

自2012年起,秘书处共计收到地标立项建议书224份,其中2012年共收到立项建议书95份,2013年共收到立项建议书52份,2014年共收到立项建议书77份,对上述立项建议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1.1立项建议涉及的专业领域

224份地标立项建议书中涉及地方特色食品的有24个,占总数的10.7%;一般性食品有86个,占总数的38.4%;微生物检验方法有28个,占总数的12.5%;理化检验方法有70个,占总数的31.3%;生产经营规范有9个,占总数的4.0%;其他7个,占总数的3.1%。

1.2地标立项建议项目推出单位

地标立项建议项目推出单位主要包括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食品药品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检验检疫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等院校等。其中卫生监督机构推出18个,占总数的8.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出8个,占总数的3.6%;食品药品部门推出5个,占总数的2.2%;质量监督部门推出122个,占总数的54.5%;检验检疫部门推出26个,占总数的11.6%;行业协会推出17个,占总数的7.6%;企业推出24个,占总数的10.7%;高等院校推出4个,占总数的1.8%。

1.3地标立项建议项目推出地区

江苏省3年来共收到的224项立项建议,来自于省级单位的57项,占总数的25.4%;来自于苏南地区的104项,占总数的46.4%;来自于苏中地区的22项,占总数的9.8%;来自于苏北地区的41项,占总数的18.3%。

2讨论与分析

2.1申报建议的立项方向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研究方向不完全一致

申报的立项建议涉及的专业领域范围较广,包括地方特色食品、一般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理化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等多方面,但是申报建议的立项方向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研究方向多不一致,如:申报规范类的立项建议最少,只占总数的4.0%;申报地方特色食品类的立项建议也只占申报总数的10.7%,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主要体现地方特色食品及传统生产工艺的宗旨不符,这就要求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明确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研究方向。

2.2由卫生部门推出的立项建议为数不多,企业参与较少

2012~2014年3年间收集的224项立项建议中,由各级质量监督部门推出的项目最多,共计122项,占54.5%;由卫生部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只有26项,仅占总数的11.6%;由协会、企业参与推荐也为数不多。这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转变后各级卫生部门工作重心转移快慢有关。随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的公布实施,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重点将会转移到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中来;而随着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合并与整合,监管力量的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2.3立项建议项目推出工作苏南、苏北地区不均衡

从实际情况分析,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由于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食品企业工业化发展程度相对较慢,地方特色食品及传统工艺保留的应当反而相对完整;但是从立项建议项目推出的数量可以看出江苏省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落实情况南北不均衡。224个立项建议中来自于苏南地区的104个,占总数的46.4%;江苏省级单位57个,占总数的25.4%;苏北地区与苏中地区比较少,这一状况与苏南、苏北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检验机构的工作经费、技术力量不均衡相关。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地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2.4立项建议书的形式与内容不规范

对立项建议书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审查时发现,立项建议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填写不完整、缺项;标准名称不规范;个别申请产品不属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范畴。因此,作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的宣贯和培训。

3建议

3.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工作重点应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原卫生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可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是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做出的补充,应当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体现鲜明的地方产品特色。因此,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工作重点应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主要研究方向,对于这一类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缺乏针对性;而对于其他一般性食品的标准及检验方法的标准,为保持其统一性与规范性,应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主要研究方向。因此,各地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的研究方向上,必须立足地方特色食品及其特殊的传统生产工艺研究,重点立项地方特色食品及其规范类标准。紧紧围绕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各地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每年的工作重点优先安排立项。

3.2卫生部门应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完成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从监管向食品安全标准管理的转移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自2009年6月1日起交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但是很多市级以下卫生监督机构仍然没有从以前的管理理念中转变过来,工作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部分因仍然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无从顾及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另一部分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移交之后,取消了相应的食品职能科室,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呈现空白。因此,卫生部门应尽快适应角色互换,完成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从监管向食品安全标准管理转移。积极开展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发挥卫生监督机构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中的技术优势作用。同时建立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管理的机制,调动监管部门的制标积极性,达到标准管理工作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目标。

3.3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知识的宣贯与培训,提升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质量

针对立项建议书中存在的各项不规范内容,省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培训;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建议申报的申请流程、申请材料、申报要求、受理机构、审查细则等的制定与指导,提升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建议申报质量。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以满足当地标准管理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及技术设备的保障,以适应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的技术内涵。

3.4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工作的宣传与交流,合理扩大地方标准制修订的社会参与性和开放性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9

本次培训共组织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队伍120人参加。通过情景构建、任务设定和角色扮演进行桌面推演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沉浸角色、各司其职、积极参与、深入讨论、团队合作,进行了全程真实的模拟演练。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高级研修学院应急演练中心主任张秋老师对演练总策划,并全程指导和专业点评。

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杨玺观摩演练,副局长张永强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新闻宣传与应急管理处杜怀忠处长全程参加指导。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李惠森作动员讲话,副调研员张兴华主持演练。

本次推演模拟某地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及其部分组成单位,针对某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件开展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决策指挥等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共设置应急指挥部、事件调查组、危害控制组、综合协调组、新闻宣传组、观摩评估组、媒体组及专家组等8个组。在推演中,从事件发生、情境导入、分组实施、会商决策、指挥协调以及模拟新闻会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现场处置演练,并分别对各组在处置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点评。通过共同讨论协商,进一步梳理应急工作任务和处置流程等相关问题,提高了应急管理队伍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认真落实“四有两责”,抓好《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牢固确立“全程防范、全员应急、底线思维”的理念,将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应急管理与日常监管紧密结合,急在平时,应在关键处,大幅提升“检测预警、快速反应、舆情应对、统筹协调”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了体系建设、预案修订、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保障制度化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底线,为实现“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呼和浩特”工作目标助力添彩。

食品安全调研总结篇10

关键词:食品行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实践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营养和食品安全更加注重,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食品工业持续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没有突破9万亿元,但是整体上还是保持一个向上的势头。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会有较大需求;同时,对食品行业高职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也有新的要求。当前食品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综合适应能力表现一般,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此看来注重实践教学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实践技能的培养过程是强化理论知识、锻炼操作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创新点的重要途径。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在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对以上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然后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合教育现状,才能确定所需的技术岗位、开设课程等,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过程

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河套学院食品教研室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2012年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138名毕业生进行了职业岗位调查,涵盖区内外6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学生从事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完善2013届和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012年6月对2010届、2011届和2012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岗位调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138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发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调查表138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保证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实习岗位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从调查结果(表1、表2)可以看出有47.3%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岗位上工作或实习,52.7%学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还不到一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这两个岗位上,各占43.07%和24.62%;从事食品营养、食品研发与加工、食品销售岗位的人数较少,分别占10.77%、7.69%和9.23%。有三名毕业生在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仅占4.62%。毕业生从事岗位分布如图1更为直观。

根据毕业生反馈工作或实习企业人才需求结果(表3、图2)表明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有80%的食品企业需要食品检测人才,需求人数占需求总人数的40.1%;对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有一定增加;特别是食品营养岗位需求较为明显。分析职业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和社会需求有关,食品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因此食品检测和质量控制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食品企业数目很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比例较大,食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较多的人才,至于营养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不足和社会服务较少,所以目前需求相对较少。

图2近几年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比例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

当前,我国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研发现,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从事食品加工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现代食品贮藏、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一)食品营养方向人才需求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与膳食营养密切相关的疾病日益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我国居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食品营养人才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菜师等满足社会需求。

(二)食品检测方向人才需求

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对食品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培养优秀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的人才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三)食品相关方面人才需求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奋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与食品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配方的研究与生产人员也是市场和社会需要的。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全面分析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群进一步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通过表4、表5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目前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也比较完善,根据以上对社会需求及毕业生两个方面的分析,为以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第五届食品安全论坛.技术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中国包装工业,2013(13)

[2]顾仁勇,颜文斌.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