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7:58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1

【关键词】全产业链模式;园林行业;龙头企业

一、全产业链模式概述

全产业链模式最初由中粮集团提出,是指一个以消费者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和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整体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食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商业发展模式[1]。由于该模式几乎控制了粮油食品企业从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到商品销售的所有环节,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因此能有效对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并按照市场最终需求对行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率,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目的。

由于全产业链模式在保障粮油食品安全,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因此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成为食品餐饮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理念。与此同时,在食品餐饮行业之外,医药、电器、家居、传媒等行业也纷纷开始了对全产业链模式的尝试。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风潮的不断升温,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实力雄厚的园林企业为适应市场升级需求,纷纷开始引入全产业链模式,并不断向行业上下游进行拓展,从过去单一的盆景销售商转变成集苗圃培育、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园艺教育、园林科研、项目施工、园林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型园林企业。一方面优化了企业资源在产业链上的合理配置,增强了企业在行业内部的主动性,提高了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并购、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全面提升了行业运行效率,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全产业链模式对促进园林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1、产业链各环节有机整合既能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又能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供货风险

传统的园林企业大多以销售园林园艺产品为主要经营业务,而产品销售前期的选种育种、苗圃培育、移植栽培、景观设计以及后期的项目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则必须依靠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提供配套支持。这样无疑会增加园艺产品在产地与销售地之间的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引入全产业链模式后这一现象将得到改善。由于企业几乎控制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因此能够统筹安排最具效率的流通结构,使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信息传递更加顺畅,从而大量节约流通费用和业务洽谈成本,降低供应链断裂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严密的运营流程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鼓励创新,带动行业升级换代

传统园林行业的产业链往往是由数量众多且功能单一的小企业组成的。这些小企业彼此分工,仅负责产业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因此很难对园艺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全程监控,不利于保障园艺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而各企业间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行业创新和科技进步。全产业链模式则不同,由于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环节和部门均由同一企业管理和负责,因此,能够对所有环节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保障终端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对宏观产业链的科学布局管理也有利于发掘行业新潜力,开拓行业新视野。

3、以终端需求为导向引领产业链不仅能节约资源,还能使企业赢得市场主动权,实现产销一体化

传统的园林企业经营模式是生产决定销售,即产业链上游生产什么产品,下游就在其产品基础上进行加工或直接投入市场,而不考虑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无疑会导致上游的产品供给与下游的市场需求不符,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使企业陷入供需被动的局面。引入全产业链模式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战略计划反映到上游的选种育种和苗圃培育等环节,通过对园林产品的整体设计和流通加工的规模化运作,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完美对接。这样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使企业在经营中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4、规模化的收购和并购除了能加速企业优胜劣汰,强化企业间战略合作外,还能促进行业内资源的优化整合

传统的园林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各自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且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需求方而言,寻找一个合适的贸易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对困难。这必然会影响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不利于行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引入全产业链模式以后,实力较强的园林企业为了能掌握全产业链的控制权,必然会通过收购、并购、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拓展业务,从而不断整合行业内资源,淘汰落后的小企业,联合有实力的大企业,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效率。

三、政策建议

1、大力培养园林龙头企业

由于建立园林企业全产业链模式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环节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实力相对雄厚且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园林企业才能胜任。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培养园林龙头企业。一方面,鼓励并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拓展新业务、发展新领域,实现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并培育创新型现代园林企业,扶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并利用其影响力激发园林行业的整体活力,促进全行业升级换代。

2、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平台

园林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除了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各环节积极参与外,大量科研、行政、金融、服务等机构的配合与支持也必不可少。为促使这些数量众多的企业和机构能有效进行交流与合作,就必须通过举办洽谈会、交流会、博览会、研讨会等方式全力打造出开放、平等、有效的产业链发展平台,将上下游的企业和机构吸引过来。一方面,展示最新的园林科技和产品,开拓园林市场;另一方面,为园林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其寻找收购对象和战略合作伙伴,寻求发展机遇。

3、建设园林行业全产业链培育基地

园林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相关企业、机构和部门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支持。对于完整的全产业链园林企业而言,不论其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如何紧密、生产过程控制如何严密,只要其在区位布局上彼此分散,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专门的园林行业全产业链培育基地,将园林行业相关的企业和环节在空间上聚集起来,实现合理规划,统一管理,促进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4、利用创新带动产业链纵向延伸

园林企业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并非只是对产业链上现有的所有环节进行控制,还要考虑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因为产业链越长,资源的升值空间就越大,产业集群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机会就越大。通常而言,产业链既可以向上游延伸至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环节,也可以向下游拓展到市场开发与销售环节,而无论其向哪个方向延伸,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原始动力。因此,政府应努力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积极引进新产品、新科技和新方法,鼓励企业实现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全力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J].求是,2009(12).

[2]谢庆红,胡汉辉,邢华.如何提高地方产业规划的有效性[J].世代经贸,2007(11).

[3]刘贵富.产业链与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J].学术交流,2010(12).

[4]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及其拓展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09(07).

[5]王贺元,吴卿艳.论产学研范式到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

[6]赵印泉,周斯建,何云晓.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2

随着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的不断缺少,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绿色供应链正是在这一发展理念潮流之下产生,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研究,阐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大意义,对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创造了巨大的的财富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人们开始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绿色供应链”作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污染问题的直接和有效的手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供应链”理念强调在供应链的整个流程中时刻注意环境问题,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经济发展选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即GSCm),最早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在1996年的关于“环境责任制造”(eRm)研究中提出来的概念。在这项研究中,将供应链管理中增加了环境因素,同时考虑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利用资源,最终让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尽管绿色供应链这个概念提出来已经20年,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至今在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确切的定义。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而说法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加入绿色制造的循环经济理论。涉及使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用户使用以及到报废处理涉及的逆向物流的整个过程。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如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方兴未艾,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只有深刻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巨大作用,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目标一致,才能让绿色供应链成为现实。

(一)对环境的意义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中,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用户使用以及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都注入“绿色”的理念,对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

(二)对企业的意义

首先,降低企业成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变高。此外,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通过相互合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整个供应链涉及的上下游企业带来更多效益。其次,增加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增加对产品和企业忠诚度。随着绿色经济,绿色发展观念的普及和大众的接受,消费者的环保观念也越来越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对自然环保的产品或环保做的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增加对产品和企业忠诚。顾客的忠诚会带来顾客的终身价值。再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向社会传递出负责可靠、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信息,让顾客对企业更加信赖。此外,对企业的财务融资等方面也是同样有裨益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对企业形象好的企业提供信贷,保险服务,甚至会积极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最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专家Chris-topher(克里斯托弗)曾经说过:“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将是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将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最后带来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绿色”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产品的“绿色”要求标准不断提出和提高。尤其在发达国家,针对产品的环保标准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进口条例,实施绿色供应链将极大增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三)对国家的意义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经济发展选择。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之前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资源浪费严重。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此外,目前许多国家为了贸易保护,设立了许多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即“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对外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以有效规避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问题和措施

虽然目前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理念被普遍接受和认同,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成本问题。要实施绿色供应链,企业必须要对原来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改造,包括对设计,供应,生产,物流,营销,回收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善,在人力、资产、信息等方面会增加成本,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在市场中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使得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时犹豫,积极性受到挫伤。二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技术障碍。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需要在整个涉及的流程实现绿色化,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如企业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升级才能实现。这就让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难度上大大增加。三是企业自身的观念淡薄。虽然注意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企业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国际上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没有成形。此外,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在企业中根深蒂固,禁锢了企业管理者的思考,甚至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环境保护和成本增加划上等号。外部因素最主要就是我国目前的在相关法规不健全以及政府监管不力。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包括《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规章,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十分简单笼统。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很轻,甚至有些企业选择缴费来排污,这严重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的实施。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需要,招商一些高污染企业,对环境污染行为置若罔闻,先污染,后治理,这和绿色供应链从源头到过程中消除污染的理念产生冲突。相应的,根据目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改进措施。

企业层面:

一是重组业务流程(BpR),适应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中加入全局性,系统性的绿色理念,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使得全局最优,而非局部最优。达到1e3C(environment、Change、Competition、Customer)的绿色管理目标。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重要的环境参数为考核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监督标准。通过对测评结果的打分评级,用指标体系来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持续有效推进。(上转第238页)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保障绿色供应链的持续运行。三是建立与绿色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业务关系,更是对标准和理念的同步关系和合作共赢关系。在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建立上,通过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来彼此分担风险和成本,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提高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层面: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和引导。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自身不足以产生自觉行动,亟需政府政策,法规的强力驱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环保法规的数量还是条款的细致程度都远远落后。目前,依然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法规,需要向在源头杜绝污染的前段治理转变。其次,执法要严,贯彻已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监督,提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的惩罚力度,做好引导工作,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李相林任晶莹.关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物流平台,2013.

[4]白世贞李彦颖.关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3

关键词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有智增长

Creativetravel:aninnovativeDevelopmentalpatternintourism

Liwuwei,wanGHuimin,SUnJie

(instituteofnationaleconomy,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hai200020,China)

abstract:thispaperexposedthenewconceptCreativetourism,anddiscussedthereformandtransformationoftourismindustrialDevelopmentpatternandsuggestedtoremodeltourismindustrialsystemwithcreativeindustrialwayofthinking.itexploredintothecharacteristicsofcreativetravelandanalyzedthemethodsofusingthisnewSmartgrowthmodeltoleadthetransformationoftourismindustryaroundindustrialchainexpansion,spatialchainexpansionandthemechaindemonstration.

Keywords:creativetravel;industrialdevelopmentpattern;SmartGrowth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转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要义就是创新驱动。面对当前出现的增加值微薄、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的局面,如何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促成产业的转型?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启示。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

当全球经济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见图1),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勃兴。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purnell,2005),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将其看作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的优势产业部门。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更多的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颠覆、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对创意产业的界定,各国有不同的定义范畴,但都有三项共通的核心构成元素:(1)以创意为产品内容;(2)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3)知识产权受到保障。它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指一群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贡献上特性相符,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受到政府的额外重视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

图1经济发展形态的演变阶段

资料来源:据游文宏.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活产业整理

“从政策层面来讨论创意产业,创造了多少财富,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不是全部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和更新才是创意产业的最高境界,创意产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许焯权,2005)。”它不仅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产业内涵(薛晓源,2004)。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其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强调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荣跃明,2004);在于强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经济增长新核心要素的把握,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通道的建构;更在于强调在创意经济时代对思维方式的转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主张

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见表1):

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

特别是强调对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运用创意手法的整合。以创意转化资源为资本,是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的新手段,因此,跨越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渗透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特征。

2.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

对历史遗留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传统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常常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开发,而忽视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是展示人类创意活动的吸引物,其着力点应向创造人类的未来文化遗产倾斜,因此,着眼于未来,创造旅游吸引物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立足点。

3.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导向大致可概括有两个:一是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狭义旅游资源)发展什么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旅游产业要素配置的中心,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资源走”的格局,这一导向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占主导地位,是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二是市场导向型,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占主导地位,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得到政府、投资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同,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市场走”的格局,由于旅游产品从开发走向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常常出现“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市场滞后,造成投资失败,资源浪费。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导向,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因此,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导向。

4.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

传统旅游产业被纳入服务业的范畴,其发展重心是为旅游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游、购、行、吃、娱、住”六大要素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也局限在相关服务行业,如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金融服务等,属于旅游服务配套或被动延伸,注重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构筑旅游产业价值体系,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因此,延伸和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有智”增长:新模式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

创意旅游的巨大效应和创新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产业链的构建,在于对城市整体转型的促进,以及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增值,旨在形成旅游产业的有智增长(smartgrowth)新模式。

1.拓展“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

旅游产业链的拓展主要在广度、深度与综合带动等方面:

一是在横向上与各产业部门直接和广泛的融合发展,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的转型。旅游产业链拓展的重点要突破“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时代的体验需求,把创意旅游作为产业(企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成为各类产业增加附加值(实现体验价值)的重要环节,形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通过越界,实现旅游产业与各类产业的无缝链接,以创意旅游产品及其链条效应直接优化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要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大连的玉米迷宫就是一次旅游业同农业的“亲密接触”。它的构想源于199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诞生、随后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风靡的大型玉米迷宫项目。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另一种创新,打造出“勇者之旅”的情境,充分利用农业的特性,将体验式旅游和身心拓展相结合,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农业风情的同时娱乐、休闲。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农作物采摘、家畜代养、农家住宿、海滨浴场等配套项目。大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产业附加值,也拓展了旅游的市场空间。

二是在纵向上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形成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旅游者的潜在消费需求构建新型产业链,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创意旅游的发展要将旅游的功能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用旅游消费的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用旅游消费的偏好进行品牌定位、培育忠实消费群体,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理论上来讲,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无止境的,旅游消费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对新型需求的旅游供给将衍生新型产业群。比如,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游艇旅游市场,正日益蓬勃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与汽车服务业类似的码头物业管理,游艇维修、美容,游艇驾驶培训等业务,体育业、地产业、酒店业等也随之兴旺,亲水旅游再次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诸如海洋系列服饰等户外运动用品销售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三是以某个创意产品为核心带动支持产业群、配套产业群和衍生产业群(见图2),从而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这里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是核心,还有一批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比如相关的科技、金融、媒体、广告等等。配套产业虽然不是核心产品生产的直接支持者,但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促销等,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氛围,比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则是以核心的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等。上海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梦幻时空之旅》节目,就是这类典型的创意产品,它突破了杂技的市场界限,另辟蹊径引入了音乐、舞蹈、多媒体音像元素,打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主题,以其创意实现了杂技的价值创新,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和都市旅游新景观。

图2价值系统示意图

2.延伸“空间链”: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

创意旅游的发展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属于“新木桶”思维,即区别于旧木桶理论补短板的思路。新木桶理论是将自身的长板与他人(或他区)的长板进行组合,形成更大的木桶空间。旅游产业链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跨行政区的旅游产业链。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作为一个整体目的地,它的内部是非均质的,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需要对区域内不同城市进行功能定位,构建富有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重点地逐渐推进。比如,可以依托长三角区域内的自然空间,打造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如长江下游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带、大运河旅游带、东海沿海旅游带等跨行政区旅游集群。再比如,可以通过搭建旅游平台的方式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旅游决策平台、政策保障平台、资源配套平台;二是企业层面的旅游经营网络平台、交通集散平台等;三是非营利组织层面的研发、咨询平台。

3.秀出“主题链”:以文化创意创造旅游新价值

“旅游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旅游”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城市就是旅游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大秀场,如何将城市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具象化、故事化,秀出“城市处处是风景”、“城市时时有风景”的意境是创意旅游的新目标,其发展关键就是要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的价值,让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新的感受和体验,不仅要有好风景,还要有好意境。

一是要通过“感受力”和“故事力”,为游客的潜在需求欲望提供释放的场所,同时也为旅游价值空间的扩展提供新的渠道,即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资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资本。

二是秀出“节庆主题链”,要以增加大众参与性活动,以及打造衍生产品和建立产业链的方式,把节庆活动培育成代表城市形象的品牌,展示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形成的以商业展销为主体、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值得借鉴。

三是开发“活动主题链”。城市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活动、商务活动等都可能开发成新型旅游市场的“活动秀”,一方面要对这些活动进行信息整理和过滤,筛选出有亮点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从打造旅游吸引物的角度精心策划包装,把旅游链及其衍生品做到极致。核心是以“秀”吸引旅游消费。在体验经济时代,“秀”成为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营销手段,也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新创意。

四是拓展“生活主题链”。社会从小康迈向富裕小康这一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提品(服务),而是要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产品创造有效的休闲方式,引领生活方式升级,主要包括健康休闲方式、生态休闲方式、学习休闲方式、和谐休闲方式4类。

综上所述,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促进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增值,推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王玉梅,孙洁等.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3-53.

[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2.

[3]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美]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美]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6]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18-24.

[7]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19.

[8]薛晓源.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研究[C]∥.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tm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167-01

一、煤电产业链不稳定的问题悬而未决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出重点支持煤炭、电力企业联合重组。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加快了煤电一体化的步伐。从推动煤电一体化的主体看,有政府主导,也有市场行为。“煤电一体化”发展不仅能够协调煤炭与电力产业链的平衡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也有重要的贡献。从煤电一体化的形式看,有煤企和电企相互控股、相互参股及合资共建新企业三种形式。但从实施效果看,不论哪个主体推动,哪种模式运营,都还没有彻底解决煤炭价格波动时,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当煤炭价格上涨时,产业链内部的煤企倾向于多卖煤,少卖电,煤企对电厂的供煤数量和供煤质量都可能下降,电厂利益受损;当煤炭价格下降时,产业链内部的电厂会觉得自行向外部市场购买煤炭,比向内部煤炭企业购买更为有利,煤炭企业利益不保。长期以往,煤电产业链会有断裂的风险。当前,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需做长期努力的背景下,煤电一体化无疑是破解煤电矛盾最现实的手段。因此,纵向一体化背景下煤电产业链的稳定性机制,对于煤电产业链,推进煤电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纵向一体化是解决煤电产业链不稳定难症的一剂良方

遵从产业组织理论文献的习惯,如果所讨论的企业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其所在的纵向结构中所做出的全部决策,我们就说该企业是纵向一体的,或者说该企业完全纵向控制了该产业链。依据理论定义,煤企和电企相互控股、相互参股及合资共建新企业都不能被称作一体化的煤电纵向关系,因为在每一种制度安排中都有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即没有企业能够控制煤电合作的全部决策。我们经常提及的煤电一体化,实际内涵是煤电部分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又称为完全一体化)与部分一体化的区别在于产权不同。产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力。纵向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中,财产只有一个所有权人,这个所有权人完全拥有对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决策时考虑纵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而在部分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中,财产有多个所有人,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所有人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支配共有财产,如果这个行为与其他所有人的利益有冲突,其他所有人会相机抉择,选择机会主义行为。以煤企和电企合资建立新企业为例,煤炭企业作为控股方,所作出的决策都是以煤炭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依据的,因此在煤炭滞销时,为了减少该企业煤炭库存会倾向增加电力供给,而电厂一方由于不拥有控制权,在新企业的煤炭供应数量、供应价格和发电量等方面没有话语权,如果被动接受高于市场价格的电煤,利润受到负面影响。电力企业不仅在新企业中利润受损,原企业由于市场电力总供给增加,销售也受到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力政府定价的情况下,原企业虽然具有购进市场煤的成本优势,但不能因此而调低电力价格夺得市场份额,成本优势沦为空谈。在困境中,电力企业在新企业中产生消极生产、消极销售的倾向,煤方和电方利益冲突浮出水面。这种冲突,在电力企业控股的形况下也会出现,此时被控制的煤炭企业有不履约供煤或者降低供煤质量的倾向,煤电纵向合作也岌岌可危。这些冲突起因是产权分散,解决起来也必须从分散的产权入手,通过将产权集中给一个所有者,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保障煤电一体化产业链的稳定性。因此,煤企和电企相互控股、相互参股及合资共建新企业这三种形式的煤电一体化,只有演化为煤炭企业所有或者电力企业所有,煤电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稳定发展。煤电完全一体化产业链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但在实践中阻力较大。首先,我国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都是各省的重要纳税单位,如果实施完全纵向一体化,必定有一方企业的资产归为另一方,这意味着前者所在地的税收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定会出面干预,予以阻止。第二,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都是资本和资金密集型的,收购需要较大的资金实力,这对任何一方企业来说都是不小得挑战。

三、有效的电煤长期合同是解决煤电产业链稳定问题的又一思路

煤电完全一体化产业链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却较难实现。因此,为了保障煤电产业链的稳定性,煤企和电企的长期合同契约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国家有关部门近日或召集数家大型中央煤炭企业、电力企业,就《关于中央企业煤电企业长期稳定合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召开座谈会,就是为了实现煤电产业链的稳定发展,保证电煤长期合同交易的执行。《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坚持市场化导向,遵循市场化定价机制,引导煤电企业逐步建立中长期供需协议,巩固和提升煤电企业间的电煤供应市场份额。在年度合同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综合煤电央企双方提出的意见,按照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电力和煤炭企业双方商定合同数量,通过签订中长期合同方式,逐步稳定供需关系。签订3-5年中长期供需协议。煤电央企间结合各企业实际、在保持原有合同数量的基础上,对接达成分年度供应量,力争逐年增加长协合同数量。争取达成季度定价等更趋稳定的长协定价模式。合同兑现量方面偏差尽量控制在合同量的10%范围内。《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在于促成煤电企业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供需关系。

结语

根据我国煤炭分布不平衡、电煤运输瓶颈等问题,本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资源高效充分利用、多方利益平衡以及煤电企业协调发展等原则,产业链是可以稳定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以“煤电一体化”突破口,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

[2]孙国栋,王宁.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链稳定性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9).

[3]宋永华,孙静.美国电煤市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9,(3)

[4]张伟,王志宏.煤炭产业链稳定机制的博弈模型及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11)

[5]赵晓丽,乞建勋.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下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电煤供应链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07,(4).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6

摘要:资源型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伴随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今是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实现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整体地认识产业发展的过程,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当前资源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链整合

一、资源型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链条的低端化。按照产业链是由各产业相互之间存在着广泛、复杂和密切的供给与需求的价值关系的企业集合的要求,资源型产业之间存在广泛、复杂、密切供求的关系,存在着前向、后向、双向、多向的关联,但目前大多数资源型产业这种关联多数表现为产业内部的关联性,多数产业链表现为低端的、产业内部的产品链,并未形成产业之间的企业集合所带来的产品种类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价值的增值的产业链。

2.产业链条的产品化。资源型产业中,部分产业的关联度与链条仅仅表现为产业内部产品之间的关联和链条。这些链条仅仅是产业内部形成的产品链条,均未向前向、后向或上游、下游相关联产业,如机械、电子、能源等产业延伸,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之间的链条,仅处于产业链条较低端的程度,即产品链条。

3.产业链条的初始性。资源型产业中,部分产业还只处于产业内部企业生产过程中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的关联性所引起的产品形成的最初始的链条,成为产业链条的最初始阶段,是产业链条的最底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条。

二、资源产业链的整合方式

1.横向整合方式

资源型产业链的水平整合可以由两种方式,一是进行水平合并,另一种是建立横向联盟,典型是价格联盟。水平合并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市场集中度,提高市场势力,从而增加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增加垄断利润。同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在位厂商自行构建进入壁垒,阻止潜在的进入者进入。横向联盟意在保持各企业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充分利用市场势力,达到上述目的,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和囚徒博弈困境,这种联盟很难稳定。

2.斜向一体化

对与本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一体化。例如,钢铁企业组建自己的物流企业,中国钢铁工贸集团公司有关人士认为,钢铁业急需现代化、高效的钢铁物流业进行配套支持。但现状是多数企业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垂直纵向一体化

铸造冶炼企业向深加工的下游延伸,或者向上游的矿业企业延伸,或者向上游的矿业企业延伸等。比如宝钢集团、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和河南永城煤电集团公司合资在河南建立一家年产1000万吨无烟煤的生产企业,所产无烟煤将优先供应宝钢及多西河谷公司;这显示了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控制产业链风险的努力。这也显示了产业链产品链的特点,即重视有形产品的联系,产业链整合、风险控制等都是通过一体化或者联盟等直接影响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产品供求来完成的。

三、资源产业链整合的实现模式

1.产品整合

资源产业链是关于产品的产品链,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产品从最初的原料投入到最后的产品产出都要经历很多环节,涉及许多企业和许多产品,用于下游产业的投入。对资源产品加工链来说产品要经过各个环节的集成才能成为市场能够接收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资源产业链的整合。资源产业链的产品整合,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产品是下游环节的投入,资源产业链上的产品是分散的,资源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按照其下游厂商的意思整合自身的产品,最终达到整条资源产业链产品的整合,既实现了价值,更好的为下游产业链环节服务,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提升了资源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2.价值整合

资源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就是以资源产业链为基础从整体角度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价值整合的核心是最终产品的销售与服务,资源产业链往往注重产品的生产,但在资源产业链的最终产品投入市场阶段,其营销过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是提升资源产业链附加价值的关键,也是资源产业链价值整合的关键。

3.知识整合

资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418-01

源产业链的协作以知识的共享为基础,资源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的背后是知识的整合。这种知识的整合不仅仅是关于资源的知识的整合,更多的是关于产品的销售、需求、服务等方面信息的整合。因此,资源产业链需要共享顾客需求、库存、成本,以及物流配送的实时信息,以便实现协调行动。对于基于灵敏供给的产业链,需要共享个性化需求信息、不同企业专业化方向的差异,以便进行知识整合,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主要是关于产品的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的共享和整合。资源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整合主要通过优化价值生产过程来实现——这个目标又是依靠知识整合来完成的。

四、展望

目前在国际工业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从全球价值链现实格局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目前必须立足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并通过产业链的系统化整合努力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同时,在全球兴起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节能压力十分巨大,节能必将长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而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促进我国资源型产业链向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不失为一条长期发展道路。

另外,我国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仍然不甚平衡,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质性”的特点,与日韩和台湾地区不同,我国产业链升级所需要的低端工序转移不必寻求海外市场,在国内区域间实现转移即可。通过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将极大推动我国完整产业链生成和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7

关键词:供应链文化风险供应链管理防范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文化概念界定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因此,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上述定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生产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或)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凯吉彼得和夏皮罗罗伊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对SCm作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相互交织。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见仁见智。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可以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供应链文化与供应链文化风险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古籍中,“文化”一般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出版了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文化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供应链文化,是指在供应链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并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普遍认同的,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和较高的客户满意度为宗旨,以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联盟文化。

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文化受民族、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文化交汇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供应链文化风险可以分为4个层次:器物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产品造型、外观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风险;行为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各节点企业之间在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制度层面的文化风险,比如因各节点企业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纪律等的差异引发的风险;观念层面的文化风险,例如因各节点企业不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传统而引发的风险。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企业,由于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供应链形成、调整与发展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资源、结构的整合,必然引发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碰撞,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有效防范,就可能导致供应链不能正常运作,甚至合作关系破裂。一般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客观性源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民族、区域或行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因此供应链文化风险是我们必然面对的事实。

(二)影响的两重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与机遇是共生的。可以说,供应链文化风险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面对此种风险,如果未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措施不当,就会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发生背离,甚至导致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这种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善于在此种风险里发现机遇,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最终将风险转化为收益。

(三)多样、复杂性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多变,并通过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供应链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沟通不畅、人员之间的误解、制度的差异、观念的冲突等,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供应链文化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是有效地识别这种风险的基本前提。

(四)隐蔽性

供应链文化经过供应链发展过程的积淀,主要处于深层次无形的观念领域,这决定了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隐蔽性。其隐蔽性使人们不容易注意到风险的存在,而容易在各种活动中蒙受损失。当然,是否真的蒙受损失却是有条件的,即当促使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或环境变成现实,风险才从隐蔽状态凸现出来,成为风险事件。

(五)持续性

文化风险属于观念形态方面的风险,是一种价值危机和信任危机。与因汇率、利率、市场需求波动等引起的其他风险相比,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渗透力强、错综复杂,一般来说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

(六)可测控性

能够预测、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虽然供应链文化风险触及深层次的观念领域,但它仍然是可驾驭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文化风险进行预测、估量和评价,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管理等措施。

供应链文化风险防范对策

(一)重视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我文化的方位,并自觉地以组织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

为了防范供应链文化风险,应当重视文化认同,从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其成员能够以供应链文化与本企业文化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而重视文化认同,需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技巧。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一个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域或跨行业供应链的成功,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沟通,而这种沟通要有一定的机制。因此,各节点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一个供应链的成功,还离不开各节点企业跨文化理解。跨文化理解有如下含义: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优点和缺点;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

“移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移情现象。最早使用“移情”一词的是19世纪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对移情方面研究贡献较大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什么是移情呢?从本来意义上简单地说,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来看事物和思考问题。上文所说的文化移情,就是在考察他文化时主体自觉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身原有文化的框架模式,而从他文化的角度去感受、领悟和学习他文化。

(二)进行文化整合

供应链文化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进行供应链文化整合,即在供应链构建与运作过程中,使相异或矛盾的各节点企业文化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供应链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注入式。这种模式适合于核心企业文化有比较优势的供应链。整合时,核心企业将本企业文化输入链上其他企业,即以核心企业文化为主导,链上其他企业原有文化被整合为符合核心企业价值观的文化体系。

相互渗透式。此种模式适合于由各自具有独特文化优势的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在强势企业之间构建供应链时,如果各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彼此不存在很大差异,能够通过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与吸收他方文化的优点,那么各企业文化经过相互补充和协调,就会形成新的相互渗透的企业文化。

创新式。如果是弱势文化企业之间构成供应链,就可以此为契机重塑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努力,摒弃原有企业文化中的劣质部分,保留其优质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创新文化的形成,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也较高。

保留式。该模式适用于由中小企业构建的比较松散的供应链。假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是弱势企业,彼此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相异,而且企业之间分布松散,又只在少数领域合作,人员交往较少,文化不协同也不会引起很大的矛盾冲突,那么各节点企业可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三)制定文化风险管理策略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应当把风险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个专职部门,由其负责本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业务。链上企业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时,除了要对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外,还要把文化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文化现状及其可能包含的风险,链上企业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强化共同目标、进行跨文化培训等。当供应链内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时,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遵循供应链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运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内部人员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减少文化摩擦,使供应链得以高效运作。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家、跨民族供应链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防范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企业及其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其沟通与理解,应当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合作伙伴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培训等等。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防范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海.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8(3)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8

关键词: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18-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的投入以及损耗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减少物流成本,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生态环境双赢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的每个成员称为供应链的节点。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在于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型企业发展,其实质在于集成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①。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方向,是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零售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有机统一②。

三、在我国零售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零售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企业的最后一个职能环节,直接面对庞大消费群体,承担着将产品送达消费者,并将消费者需求信息予以反馈的重要作用,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可以说,零售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对零售企业自身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实在意义,更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企业能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有助于提高零售企业的企业形象。零售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末端,其上游是生产商、经销商,其下游是普通的消费者,零售企业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零售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可以对上游企业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其在生产、分销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对零售企业的下游消费者,企业选择最绿色、最环保的商品进行推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消费走向了大众化,成为了消费者消费时的基本标准,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零售企业以消费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零售企业提倡绿色环保,可以体现出这个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形成节约、环保和健康的良好形象,从而在公众眼中树立起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2.有助于零售企业提高绿色管理意识。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从时尚消费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标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供应链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一个零售企业提高绿色环保意识需要企业领导、内部职工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损耗,达到企业整体绿色环保。同时,通过对绿色产品由定制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体现绿色环保的优秀形象,提高零售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总的来说零售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提高了绿色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3.有助于增强零售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减少资源的损耗,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说,零售企业主导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的是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研究,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零售企业处于绿色供应链的末端,它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市场的供求信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市场供求信息的迅速反馈,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敏捷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上、下游在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以销售绿色产品为中心,从根本上构建绿色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需的投入和所承担的风险,将有一个全新的预测和规划,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可以以此为依据,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化。

4.有助于零售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施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有利于零售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③;有利于零售企业降低成本,如通过绿色物流强调的小投入、大物流模式,节省零售企业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有利于零售企业绕过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我国零售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根据零售企业不同情况合理定位

1.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起点在于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传统的以生产厂商为导向的推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深刻变革的零售行业,零售企业若想长足发展,就应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地将传统的推式供应链向以顾客为核心的拉式需求链转变,实现“顾客所需,即我所供”的管理理念。

2.注重顾客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的产品竞争往往难以为继,只有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特别是零售业经营的质量、价格和特色很难区分,差异化的顾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零售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瞄准顾客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这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形象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合作

1.尽量缩短流通环节。如今我国多数零售企业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级分销商,这种多环节的流通体制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递的失真性。信息沟通的滞后,使得企业间需求预测失误,这样既加大了流通费用的相应成本,又造成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波动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了所谓的“牛鞭效应”。我国零售企业若想使“牛鞭效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就应该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尽量缩短商品流通环节,缩短商品订货期,减少资金的周转时间。

2.加强链条成员的密切合作。供应链上成员的信任合作、利益及风险共担,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供应链战略计划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供应链上成员的冲突问题,则需要建立合作、信任、共赢的新的战略联盟机制,实现供应链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④。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并行工程的思想都要求在产品开发中让供应商、顾客参与其中,以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⑤。因而,供应链战略计划中需要考虑让哪些供应商、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如何共同承担开发资金投入的风险和获得的利益等问题。

那么绿色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企业之间应该打破视企业掌握的信息为商业秘密的局限思维,绿色供应链上价值的转换不是孤立的,而是靠上游到下游之间所有企业共同努力实现的。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努力地实现绿色供应链上游到下游企业之间的无缝链接与合作。

3.将上游厂商纳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去。我国零售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联盟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及时将消费信息反馈给厂商,帮助其进行产品改进和更新,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制造、配送等的时间流程,减少了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既提高了顾客响应速度,又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外,上游厂商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后,保证了零售企业获得了稳定的货源供应,同时厂商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优势互补实现了利益共赢。

(三)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发展绿色供应链

1.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实现产品的销售是零售企业的最终目的,物流及配送网络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物流网络的健全程度及市场开发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通过供应链分销到目标市场的速度,决定着零售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因此,建立和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物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是我国零售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利器。而国内零售市场业态的多元化、地域环境的多变化、销售网点的网络化等因素决定了物流配送模式更加地复杂。因此企业不论是在选择自营物流、利用供应商或是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都应充分衡量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的能力,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效配送体系,实现物流运作的低成本。

2.加强库存管理。我国零售企业在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商品库存量的管理。一方面零售商的库存过多,一旦出现产品供过于求时很容易造成大量库存积压,而为了处理积压商品企业往往进行降价处理,企业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若库存过少,很容易导致缺货现象的发生,使企业丧失了许多销售的机会。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供应商代管库存的方式优化其库存管理。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其库存存在种类多,管理复杂等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供应链环境下的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如Vmi(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Jmi(联合管理库存)和CpFR(协调规划预测和自动补货)⑥,以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3.提高反应速度。零售企业应该采用eCR或QR等供应链管理手段,由过去的“预测推动型”订货策略转变为“需求拉动性”,缩短提前期,用大量的小额订单取代过去的大额订货,从而使得配送中心减少无效库存,并提高反应速度⑦。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信息共享也是实现提高供应链管理反应速度的关键。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共享需求情息、存货状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四)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

1.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作运行建立在节点主体企业间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尽快与供应商实现无缝链接与协作,就应以互联网为纽带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供应链的管理当中去。因此,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信息技术,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商品的优化组合,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市场所需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2.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是我国零售企业信息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使其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现代零售业的运作规律;同时还应逐步缩小与外资零售企业的薪酬差距,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在我国,零售业已逐渐成为最有活力的行业之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空间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外资零售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注入,都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代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已然演化为供应链之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零售业中的成功运用已经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新亮点。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导入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1.刘春全,李仁刚.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李壮阔,李伟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商场现代化,2007(6)

3.徐团结.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合肥大学,2006(7)

4.潘秋荣.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的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商业研究,2008(7)

5.李晓滨,王健.零售企业电子供应链模式研究.物流科技,2008(4)

6.尚宏丽.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08(3)

7.刘佳.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消费导刊,2008(1)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链;跨越式发展;新兴产业;开发与保护

一、衡水发展旅游业的现状

当今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所以说衡水开发旅游业,使之成为战略产业并加以发展是大势所趋。(1)衡水旅游产业链获得长足发展,首先要清楚它的现状:衡水旅游业基础差、起步晚,资源与开发、建设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多变,令人费解。然而发展衡水旅游产业链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有限的资源无法应对旅游产业迅速扩张的局势;粗放式的开发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供需失衡;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呈现“两张皮”的趋势;陈旧的管理体制与旅游业较快的开发速度严重脱节;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重重矛盾已成为当今最严峻的考验。(2)“衡水”顾名思义,因水得名,它是一座有着水韵色彩的园林式城市。在这座有着鸟语花香、水波涟漪的湖城里,无处不印有古朴的民风、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这里有衡水湖这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的资源资源。其中,国际马拉松广场、精品荷花园、龙温泉养生城、成博牧马庄园、衡水湖国际汽车露营地项目等休闲旅游项目即将具备初步接待能力,将为衡水湖的开发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灵秀山庄、衡水老白干酿酒工业基地、宝云寺、以及邓庄农业示范基地、冀宝斋博物馆等旅游景点,这都是衡水旅游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里还有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美妙绝伦的传统手工艺品。有享誉海内外的衡水三绝:内画鼻烟壶、宫廷金鱼和侯店毛笔,还有武强年画、骨雕、硬木雕刻、花丝、面塑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二、对开发旅游产业链的可实施性分析

(1)从旅游需求的特点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已是容易发生的消费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收入情况可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级别,总体旅游次数较多,旅游地点较分散,一次性消费较低,消费种类齐全,消费方式多样化,很容易形成规模的消费需求。这是衡水旅游产业链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衡水旅游业实现更大发展的必要前提。(2)从旅游资源的可利用性来说,衡水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科学合理的利用衡水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延伸产业链,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利用产业关联效应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中必须把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衡水各类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合理规划、联系,使之归结为一条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产业链条。由于旅游产品最能反映一旅游景点的地方特色,毋庸置疑旅游商品是衡水市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加大资本投入,进行科学整合,挖掘产品的附加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品牌知名度,最终实现旅游商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点来看,旅游业要素在不断的向其他产业进行大规模、大领域的整合集聚,进行多种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按产业链配套,培育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展旅游消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三、开发旅游产业链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旅游产业具有无穷的潜力,它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领域。依托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衡水旅游业将获得长足发展。(1)衡水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快衡水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做强新兴特色产业,打造集约型低碳型的产业体系,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衡水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将充分挖掘衡水旅游资源的潜力,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保持旅游经济增长,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3)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可以增加当地人均收入,刺激当地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通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使衡水旅游产业链逐渐成为传承与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而提高衡水旅游景点的知名范围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齐嘉鹏.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讨——以青海旅游业发展为例[J].当代经济.2008(8)

[2]李亚娟.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8(16)

产业链发展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供应链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方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基于“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的成本管理,即企业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合适的状态与包装,以正确的价格送到正确的地点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消除企业不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不正确的事和不正确地做不正确的事所发生的费用。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价值链分析、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战略成本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价值链分析及供应链成本管理”两点进行解读,以期更进一步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运用。

一、关于价值链相关的分析工作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是指企业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外部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分析并且将单位自身的以及外在的不增值的内容去除,增加增值内容。

1.单位自身的价值链

该项分析活动的重点是单位自身,也就是说从买入材料,制作成品一直到卖出产品的一个整体的步骤。在这个时期,单位的所有的活动都要将为客户带来便利当成是关键的追求。单位自身的该项分析工作可以得知链条中干扰单位竞争活动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些事项,而且从如下的一些层次中不断的完善。

(1)精简那些成本较高的活动。

(2)第二,经由革新该链条来将那些虽说生成成本不过使得客户的价值变多的事项。

(3)精简设计步骤,确保生产活动更加的具有意义。

(4)对于花费资金较多的活动开展更新设置,而且把它规划在活动所需的费用更少的区域之中。

(5)向着能够节省费用的技术方面发展,比如机器人等等的要素。

(6)分析具体的事项是不是可以通过外在寻源的措施,或是此类事项的进行由合约商来开展较之于自身来开展花费的资金更少。第七,不断的将活动步骤等提升,进而提升活动的功效,提升重要事项的效率,或是完善单位对价值事项的管控。最后,结合困难的成本事项开展革新处理。

2.关于供应者

站在创造客户的价值的层次上来看,单位对于供应者的该项链条开展的探索活动的关键意义是和供应者生成以竞争模式为前提的一种合作联系,不断的找寻减少费用的机遇。在开展该项分析工作的时候,单位要积极的论述该链条以及它和单位链条间的关联等。第一,辅助供应者积极的开展链条再造活动,以此来节省费用,减少采购费用。其次,和供应者协商,经由下调价位,减少费用。第三,通过最为优秀的联系措施,实现链条的有序对接。最后,经由体系的完善,开展兼并等活动,进而强化优势。

3.关于购买者

单位开展该项分析活动的意义是和购买人形成有序的联系,不断的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分析的前提下,单位为了提升该链条的意义,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第一,辅助其改善自身的链条,进而节省运作费用,减少其购买的分i用。其次,站在维护使用人的利益的层次不但的调节其获利能力。第三,经由最为优秀的联系措施,确保链条的有序对接。最后,经由整合活动,开展兼并等,进而提升优势。

4.关于竞争者

单位经由该项活动能够,可以确定其自身的地位,也就是说和对手比对来看是处在那种层次中,此时能够取长补短。该项活动的具体程序是,分析对手的成本组成内容,分析其链条是不是合理,积极的进行学习,将劣势内容去除。

5.关于产业链

它是说把一个单位的上下游单位以对手分析出,而且对重要的供应者和购买人以及对手等开展分析,进而站在竞争优势的层次上来分析,经由兼并之类的措施,明确整合方法。在开展该项分析工作的时候,单位形成自身的优势。

(1)单位在切实的优化该链条的前提下获取竞争力。

(2)经由战略联盟之类的方法深化和链条中的单位的关联,进而提升获利能力。

(3)单位要不断的发展链条中的弱势内容,经由优秀的单位兼并较差的单位,或是形成合作关系等整合措施,提升总的运作效益。

(4)单位要分析并且论述关键内容,也就是获利较多的要素。

(5)身为行业的现金单位,要积极的分析链条的发展方向等,指引行业积极发展。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

该项管控是供应链管控工作中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它是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的,到本世纪的后期之后,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项管控活动室将提升竞争水平当成是关键要素的,其通过细致的管控措施分析相关的成本,以此来分析链条中的全部的参加人在链条中的活动。该项管控活动关键涵盖如下的事项:

1.关于成本组成

其涵盖三个要素,接下来具体的论述:

(1)直接成本。该项内容是通过制作一个具体的物品而生成的,其涵盖工作者的工资以及材料费用等等。此类内容是由当时的人工以及物料价位来明确的。

(2)作业成本。它是和那种和物品不存在紧密关系,不过和它的制作等的管控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成本。

(3)交易成本。其涵盖处理供应者和顾客信息以及交流的时候生成的所有的费用。所以,此类费用是来自于和供应链上的别的单位的互相联系来获取的。

2.关于成本的核算工作

将作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生产——关系矩阵和供应链的三个成本层次综合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

(1)生产和网络的结构。首个决策区是生产以及网络体系,其决定着供应何种产品以及活动等的基础决定事项。一般在这个区域之中仅仅的会出现较少的成本。

(2)关于设计工作。不一样的产品以及活动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定,一些产品和服务规定相关单位在设计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协调。在开始设置关联时的交易费用在总的费用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供应者的水平低的话,交易的费用就高,由于要不但的和此类供应者订立合约。不过,该项设计的关键点是活动成本,很多的成本均通过此类决策来实现。

(3)关于网络的构成。产品以及供应链的管控活动应该是能够有效的兼容的,要切实的按照此类决定出示的成本规定。信息层次的投资可以减少单位间的信息交换的运行费用,此时才可以作用于交易费用。要想获取优秀的链条,就要在单位自身或是链条区域中的活动中生成交易费用。

(4)关于步骤的优化发展。该项优化关键是重视成本减少方法,一般是减少直接的费用。通过论述链条的活动步骤等来明确其弱势内容,进而导致一些物料使用不合理,基恩人使得废品率增加。假如通过电子信息体系来设置的话,此时费用就能够明显的减少。

(5)整合供应链成本核算的四个决策区域。由于链条的活动性不断的提升,此时的成本开始从交易内容变为活动成本。三个成本层次的相对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阶段较久的产品在选取供应单位以及设置关联的时候需要的费用不高。技术时间不是很长的产品在最初的决定的时候需要的费用比较多。因为此类产品在行业中的流通用时一般要较之于产品的研发用时短,所以投资或许不能够尽快的回笼。此时就使得交易成本等变得非常的关键,要开展有序的管控工作。

3.前瞻式成本管理

在当前的背景中,合理的管控要具有如下的特点:

(1)市场导向型:成本管理要考虑客户需求和竞争活动。

(2)整体性:该项管控活动应该放眼未来,要分析总的链条和阶段。

(3)预见性:成本管理开始于产品设计阶段,目标是影响未来的成本定位。

(4)连续性:该项活动是一个持续性的,要不断的发展。

(5)共享:该项管控活动要靠着所有的工作者参加。

(6)跨职能:需要多项功效的总额和。在该定义中,这个体系一般是论述为经由作用于成本而提升单位的功效的成本管控体系的综合构成成本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和要素包括活动、对象(目标)和方法。

①成本管理系统的主要活动。成本规划、行动规划(基于成本定位和成本驱动因素分析)、行动实施和成本监控是成本管理的主要活动。②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作为一切增值流程投入的资源、流程本身和作为产出的产品是成本管理系统的三个目标,相应的成本管理划分为资源导向型、流程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③成本管理系统的工具和方法。能够组织成本管理活动并提供成本数据来支持决策的目标成本法、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和标杆管理等工具和方法。在实施成本管理系统之前,必须首先制定组织设计决策。关键涵盖责任的明确以及协调体系的选取,所以,该结构涵盖两项内容,即特殊化以及协调。

4.精益管理会计

该项内容是说在精细管控体系的前提下,将价值流当成是关键的核算要素,对生产资金直接的算到价值流费用中,经由设置单独的利润表为获取更多盈利和更大增长的决策提供信息的系统。所谓的精细管控体系是说结合理解客户意义,分析增值意义,创新产品等的原则,将浪费减少到最小,带来最多的价值,为客户提供优秀的管控体系。

(1)在价值流成本法中,价值流是核算的客体。该项计算时间通常是一星期。其分析的要素是价值流力的全部费用,同时这些费用均是直接的费用。在其以外的成本的意义是为管控人员带来精准的成本要素,以此来完善价值流事项。

(2)利润报告因为不需要对成本内容细致的花费,此时价值流措施减少了核算活动的总数,这时候将所有的价值流当成是成本的最终中心,获取的利润就更为精准了。每个价值流的当期利润等于本周(半月或月)实际发生的产品收入(按照价值流计算)减去同样按照价值流计算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后的余额。价值流利润表的内容一般包括收入、成本、价值流利润、销售利润率(价值流利润与收入之比)、存货等五个项目。一个部门或企业的利润表就是由部门和企业内所有的价值流利润表构成的组合,将各个价值流的利润相加后再减去管理费用就是本部门或企业的税前利润。

(3)运用成本信息管理价值流可以通过编制成本信息计分卡实现。成本信息计分卡的内容分为行和列两个方面。行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上半部分为价值流情况,包括人均产量、准时交货率、实物周转天数、一次合格率、产品平均成本等指标;中间部分为流动能力情况,包括资金平均周转天数、有效生产率、无效生产率、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等指标;下半部分为简化的价值流利润情况,包括收入、材料成本、其他相关成本、价值流利润等指标。列的内容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列为上期成本;第二列为本期成本;第三列为未来目标计划。

5.跨组织成本管理

跨组织成本管理是通过提高供应商与采购商相互交流的效率、协调供应链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生产流程等供应链中各企业合作来管理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一种方式。供应商与采购商相互交流效率的提高主要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改变自身行为等实现;企业在开发设计阶段共同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根据主要是目标成本法、功能—价格—质量悖反、跨组织成本调查和并行成本管理(Slagmulder,R.,1999)。

(1)目标成本法。企业在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新产品目标成本后,跨职能的产品设计团队就会分解新产品,确定零部件的目标成本,所有组件和部件的目标成本加总得到产品的目标成本。通过为产品及其包含的零部件设定成本缩减目标,目际成本法就成为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约束机制。

(2)功能-价格-质量悖反。上述措施的一个结局是单位能够明确供应者的售价。因为此类价位体现了单位在行业中面对的压力,因此单位会把压力传递给本单位的供应者。在其得知自色不能够实现设定的成本的时候,就会开展该项内容了。在活动的时候,采购人员和供应人经由分析来变化其中的一些品质规定等,进而确保供应者可以获取一些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