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7:59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其融资比较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链比较稳定,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就会只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而不会与供应链以外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供应链越稳定,说明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确定。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产生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就是还款的来源,所以供应链越稳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就越低。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分别包括中小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交易的履行情况、交易的频次。比如,有两条供应链,一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每年能够发生12次的交易行为,且每次交易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另一条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时间为3年,交易频次为6次/年,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前一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高于后一条供应链。

(二)行业发展情况

影响行业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四个:第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第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产业相关政策;最后,行业的经济周期。各大商业银行在判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时,会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对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通过掌握供应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银行正确的评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行业发展得好,企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行业发展状况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行业内企业间也会缺乏竞争力,国家也不会对此行业进行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其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会偏高。

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资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企业素质。对企业素质进行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工三方面的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企业要拥有较强的技术素质,才能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而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职工素质则能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从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销售利润率;二是资产收益率;三是权益收益率。第三,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负债比率;二是负债权益比;三是权益乘数。第四,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样是通过三个指标来评估的,一是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是利润增长率;三是股利增长率。

(二)交易对手资质

在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信用级别的判断可通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授信审批通过率、历史违约率、信用额度等。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越高,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通过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进行评估,能够判断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对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与上述申请人资质对应项的指标相同。

(三)融资项的资产

状况一般情况下,融资项的资产状况在审核时,可通过质押物和应收账款的特征来判断。首先,质押物的特征。对质押物的特征判断,可通过四个指标来完成,分别是质押物的流动性、完好程度、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情况。后两项指标会影响质押物的安全性,前两者则会影响其市场价格。其次,应收账款的特征。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周期率决定着企业回收款项的速度,能够用于对企业的收款工作进行检验,也能够作为商业银行评估中小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融资项的资产状况,才能对其信用度有更可靠的掌控。

(四)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交易时间和频度。交易时间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在金融方面发生交易行为的年限;交易频度则是供应链中企业在每年中的交易次数。通过对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第二,行业状况。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可从两项指标入手,一是行业的增长率,主要是指行业的盈利情况;二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第三,履约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会与其他企业产生交易行为,而在交易过程中就会涉及企业的履约情况。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要对企业放贷,尽可能的规避放贷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需要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判断。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构建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对中小企业放贷。

参考文献:

[1]刘艳春,崔永生.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4-19.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2

冷链物流指的是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一般认为必须采用冷链物流的商品有生鲜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等三大类。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迅猛,2000~2008年,中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经达到1.35万亿元,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冷链产业和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和一个国家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得到了承认。为了促进冷链物流的高速健康发展,国家加快了相关的立法与规划制定工作,相关行业也对冷链物流的建设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是,在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冷链物流覆盖面仍较小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大部分应采用冷链物流的商品没有在冷链状态下进行运营的情况,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益整体上的损失,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1.2冷链物流成本仍过高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添置与维护成本明显要高得多,其运行能耗也要大得多,这造成冷链物流的会计成本压力较大。

1.3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技术装备滞后我国当前保有的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设备相对滞后,缺乏规范式保鲜冷藏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难以成体系地提供冷链保障。

1.4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现有冷链物流体系多存在着冷链断点,少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1.5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目前提供冷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以仓储、配送、运输等单业务环节为主,能够提供全程化、集成化、综合化的专业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

2当前冷链物流推进难点在于企业内在动力不足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亦是一个食品、药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发生三聚氰胺、铬超标胶囊等多次社会关注性事件后,食品、药品的卫生和安全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构成保障食品、药品从开始生产到最终消费全过程质量状态的完整体系,应对我国居民生鲜制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冷链物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因此,如何克服我国发展冷链物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其健康、稳定、快速、高标准地发展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可行途径很多,如国家的整体规划与政策扶持;冷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管理理念;培养冷链物流专门人才;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与组合等等。但是这些途径实质上有一个绕不开的结点,就是驱动力。一旦缺少了内在的驱动力,国家的规划将会落空,行业标准将得不到执行,新技术新装备也不会被采纳和应用,更谈不上形成完整供应链体系。特别是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在经营中更多是从财务角度来考量发展冷链物流是否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在企业财务绩效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对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冷链物流的发展一般会持消极态度。以酸奶产品为例,武汉地区的一家外资品牌超市对酸奶的收货管理较为严格,收货时会对酸奶当前的温度进行测试,如超出指定温度范围就会拒收。负责其酸奶物流的企业如要达到相应的温控要求,必须更新冷库,投入巨大,而该超市的订单并不足以让物流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增加这一投入。于是物流企业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措施,为了避免拒收,在送货前对货物临时进行降温再发货。超市如对物流过程进行温控监测,同样也会提升超市的成本,而该超市并不能以比其他超市高的价格来销售酸奶,于是超市对此也就采取了消极态度。这实质上构成了冷链中上下游企业的零和博弈,造成了实质上的冷链断点。当然,强有力的管制或巨大的社会压力可能迫使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考虑提高冷链物流水平,增加投入。但这种外部驱动力在目前社会监管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难以持续,而且容易形成逆向淘汰。例如两家药品企业,一家的产品没有经过冷链物流的运作,另一家的产品经过冷链物流的运作,但普通消费者极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对两家产品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只能通过企业自身的宣传、产品的介绍、专家的推荐和市场价格等来区分两家企业的同种药品。这就会造成“搭便车”现象,前者不承担相应的成本,却享受冷链物流带来的一部分收益;后者承担了全部成本,却不能获取全部的收益。这种情况如长期存在,按“格雷欣法则”,后者反会因其成本过高而被市场逆淘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会对管制和社会压力产生抗拒,削弱外部驱动的效果。因此,只有让企业产生内在动力,才能促使企业自发地增加投入,实现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3以内在经济驱动力推动冷链物流发展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实践成本链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4.3

企业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除必要的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包括了产品价值的各个环节即产品价值链。而产品价值链体现在产品成本链价值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产品成本链价值管理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产品成本链价值管理的意义

产品价值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分析便能了解一个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产品总价值、单位价值和具体价值项目等分析,便能掌握价值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产品价值升降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产品价值也是制订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产品价值进行良好控制可以保证产品价值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促进、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产品价值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同时产品价值降低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经营基础稳固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创新设计,使企业寻求更大的发展。

二、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控制现状

研究院每月由计划财务部根据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编制产品生产成本明细月报,包括当月及累计产量、原材料消耗量、材料费、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计算出总的生产成本和各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成本,仅包括了产品价值链中材料供应和生产运行环节,产品价值分析与控制存在如下问题:

(一)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范围不全面,缺乏市场观念

产品成本链价值包括:材料、开发、生产加工、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以往研究院产品价值分析仅分析了材料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生产成本,没有将与产品相关的开发、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分摊分析,缺少产品价值的综合分析,不能直接和产品销售价格进行比较,不能清楚掌握产品的利润空间,不能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情况做比较,进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不够科学,未能对生产经营起到指导作用

以往研究院在产品生产成本分析方面,仅就当期的经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的分析深度不够,缺少对历史数据和竞争对手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难以得出本企业产品价值控制能力在同行业中的相对水平,找不出本企业在产品价值控制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对内不能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值控制标准,对外提不出合理的产品定价依据,未能实现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和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应起到的指导作用。

(三)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未能合理分开测算,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受干扰

研究院作为一个有近6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既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要承担职工宿舍管理、离退休人员等非经管理,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往研究院在产品价值测算上,二者不能严格分开,导致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受到扰动,不能准确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

三、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

(一)采用的管理会计方法

企业财务工作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发展,应运用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分析、决策、控制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研究院结合实际情况:一是按照成本习性分析,将组成产品成本链价值的成本费用划分为固定成本费用和变动成本费用;二是对产品进行本量利分析,找到产品盈亏平衡点;三是参与决策,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存货决策;四是制定标准成本,进行持续控制;五是定期进行绩效评价。

(二)分析和控制

依据研究院重点工作,制定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控制计划:一是加强领导重视,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二是寻找制定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依据;三是针对产品成本链价值构成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将分析出的数据进行汇报;四是依据分析出的产品成本链价值情况,制定产品成本链价值控制目标及具体控制标准;五是进行全员培训,强调全员参与产品价值控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六是每月跟进产品成本链价值控制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七是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控制。

四、开展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采取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控制是研究院一直需要提升的管理点。研究院年度工作计划中,将产品成本链价值构成分析与控制工作明确列入院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在年度工作会上宣布,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加强产品成本链价值分析与控制工作,由总会计师负责,销售副总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财务部实施,并要求责任人在年中、年底述职中进行重点汇报。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4

关键词:都市农业松江湿地农业生态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60-03

一、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意义

(一)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一系列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公众要求等问题。公众需要一个更为自然的环境,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恰好可以满足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劳动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的老龄化与妇女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促使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支出,增加r村经济的效益。因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发展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基本情况。随着哈尔滨市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2015年哈尔滨市共有1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9万公顷,数量为4个。哈尔滨市拥有为数众多的陆海空交通路线,是东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新鲜的农产品在便捷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向市区内及其他地方运送,将国内外经济联系起来。为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产业基础基本情况。2015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360亿斤,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哈尔滨市,共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县8个。同时哈尔滨市也具备较强的乳制品和畜产品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综合生产基地。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消费市场基本情况。在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公众在对农产品数量的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对高质量的肉类、牛奶、鸡蛋、水果和蔬菜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公众也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享受与都市文明相结合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休闲方式。

(二)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松江湿地自然地貌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占地410平方公里,东西走向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至双城,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为界,松花江河漫地滩地貌以平缓的地势为主,主要类型为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及平缓坡地,有少数为岗丘及丘间挂池。

2.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分类构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以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为主,其余为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具体包括:一是道里区长岭湖湿地、新农湿地、太平湖及运粮河湿地、群力滩及周边湿地;二是道外区白鱼泡湿地、哈东沿江湿地、阿什河河口湿地、克图河口湿地;松北区太阳岛湿地、苟岛及周边湿地、北国水城湿地;呼兰区呼兰河口湿地;三是宾县松花江南岸湿地;四是肇东市松花江北岸湿地。

3.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资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松江湿地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112科各类高等植物,具体为481种;31科各类苔藓植物,具体为82种;11科各类蕨类植物,具体为32种,1科裸子植物,具体为5种,69科各类被子植物,具体为5362种。

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在动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以马鹿、野猪、花尾榛鸡、太平鸟、中国林蛙等为地区代表动物。松江湿地动物资源经调查共有58科各类脊椎动物,具体为190种;7科各类鱼类动物,具体为37种;4科各类两栖动物,具体为6种;3科各类爬行动物,具体为5种;35科各类鸟类动物,具体为122种;9科各类哺乳动物,具体为20种。

三、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模式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把泛洪平原湿地、人工湿地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根据粮食经济作物生产、林、牧、副、渔业的不同情况,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设施和空间为载体,以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农业产业。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以循环利用为核心,挖掘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湿地的生态潜力,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生态农业增长方式。

(四)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苗业产业链模式

发挥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人才、资金等优势条件,以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为依托,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等。

(五)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与松江湿地相结合,发挥园区的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位一体的功能,通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新设施的示范和推广,促进湿地经济潜力的实现。

四、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原则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统筹湿地经济与湿地生态的开发与保护,结合湿地生态科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完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以及优化生态产业系统。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远景目标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在保护松江湿地,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保证松江湿地的高水平管理下,开发松江湿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松江湿地的多重功能,将松江湿地建成集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开发、科学研究、休闲度假、自然旅游、生态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发展原则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应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湿地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布局相结合原则;坚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与节能节水、安全卫生相结合原则;坚持保护环境与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相结合原则。

五、建设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做法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规划方向

1.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结构与布局,发展生态种植业及生态养殖业。随着公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对非养殖和生态养殖的优质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持续提升,作为松江湿地的优势产业――水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建立松江湿地品牌,围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松江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柱生态产业。

2.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合作与分工,利用松江湿地优质的松江湿地水资源,在现有行业优势的基础上,扶持生态农业加工业,将现有生态农产品加工、运输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方式,发展生态种与养加相结合、产与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优化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围绕都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工业,推动生态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开发松江湿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人文景观,挖掘生态休闲农业的潜力,促进松江湿地经济的发展。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应注重项目规划,注重项目引资,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形式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低平地、平缓坡地及岗丘等地貌类型进行多用途开发,因地制宜调整生态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种殖业,推动高效模式,形成“种植业――加工业――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水产加工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河漫滩、沼泽地、丘间挂池等地貌类型进行分哟慰发,推进生态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引导水产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实行“企业渔户”的经营方式,实现订单渔业。由企业统一购回苗种、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资金或饲料,按市场价将成鱼收回加工。保证生产加工的生态化,形成了企业和渔户共同的“养殖――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链。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饲料工程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种植业产品进行加工,通过多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联动,实现具有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生产方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销售”产业链的形成。

4.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旅游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的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链的发展。生态旅游链主要是指通过大量种植具有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的湿地经济植物,如莲、芡实、菱、芦苇等,营造独特的湿地风光,作为绿色生态资源的核心开展生态旅游,同时为游客提供认知、休闲、观光的场所,形成“种植业――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链。

5.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资源综合利用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新的生态产业结构的模式,加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政策保障

1.建立松江湿地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根据松江湿地的具体分类,结合都市农业开发,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此为参照健全各级管理机制,确保松江湿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科学研究,建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最佳的资源利用模式,在统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

2.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结合市场创建和行政税收的优势,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一是明确产权,确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所有权及经营关系,实行湿地有偿使用,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开发付费和破坏补偿;二是行政收费,充分利用松江湿地使用者的税收积累资金,建立湿地保护基金;三是财政支持,提升湿地保护在公共投入的投入比重。

3.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当务之急是尽快开展松江湿地资源调查,核实湿地而积、水文、气候等自然生态状况,根据松江湿地系统的特性及受威胁程度,制定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示范区,限制湿地周边企业数量和城镇规模,实施系统治理。

4.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湿地功能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使保护松江湿地就是保护自己家园的观念成为种社会风尚。特别是要提高湿地周边地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加大对与湿地有关法律的普及和执法力度。

[本文为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级课题第644号《哈尔滨市农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第726号《关于促进哈尔滨市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及第849号《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旅游品牌开发对策研究》的总结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通,朱逸茜.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J].中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5)

[2]王岱,蔺雪芹,刘旭,孙鸣.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4(9)

[3]牛爽,王志宏.哈尔滨市都市休闲农业布局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4(9)

[4]钟杨.哈尔滨松江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5]聂颖,王大庆,徐博,王宏燕.哈尔滨市道外区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0(4)

[6]温婕.基于生态经济结构的湿地生态恢复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作者单位:哈尔滨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5

关键词: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当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占据有利的位置,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煤炭企业通过对其自身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存在于煤炭供应链当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能够提出有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不仅能够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而且能够完善企业自身煤炭经营的整体发展战略,为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煤炭供应链运作模式探讨

煤炭供应链主要是指围绕煤炭企业的运营来实施,一直从最初的供应商开始,直到最终用户为止的整条供应链,供应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煤炭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能够直接对煤炭企业的日常经营效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煤炭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供应商主要为目前煤炭生产商提供其自身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以及材料等、运销商最主要为煤炭产品提供相对应的销售以及运输服务,同时将煤炭产品从煤炭生产商转移到煤炭客户,为客户提供一的服务[1]。在整个体系的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供应商不仅是企业一些基本物质的供应者,而且如果从物质自身的流动情况来看,其自身也可以看作是煤炭的消费者。在操作过程中,煤炭供应链不仅是煤炭企业的“源头”,更是“链尾”,所以在无形当中其自身逐渐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供应链[2]。

在供应链的整体操作过程中,煤炭企业可以说是供应链体系当中的主导企业,对其上游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客户,都具有非常强的辐射以及相对应的吸引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煤炭企业在内部链中的供应中心应当是企业自身所需要连接的桥梁,需要对单位自身生产的物资进行相对应的预测、控制以及储备分析。而对外来说,其自身又是煤炭企业供需连接的必要窗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1.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从煤炭供应链自身的运作模式当中可以看出,煤炭供应链体系当中,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存在。这样一来,在无形当中就增加了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以及实施难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对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定量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目标进行确定,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可以制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整个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其自身的效率和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能够达到安全、环保的根本目的[3]。下表1当中的内容就是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详细内容构建情况。

2.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在对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根据上述表格当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层次来对其进行划分,对其自身是否能够实现企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经营状态进行研究。在对煤炭供应链企业是否高效运作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从生产循环周期的快慢指标来对其进行衡量和分析,而对其自身的低成本性质可以利用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指标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和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供应链自身的节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品种为单一品种的时候,供应链自身的生产循环期就是指产品自身的生产节拍。而当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涉及到的产品种类比较多的时候,供应链产品生产循环期则是主要是指一些混流生产线,并且在这个生产线当中同一产品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间隔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当前市场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所以供应链管理已经逐渐成为煤炭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中的一种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是节点企业或者是整个供应链上包含的企业,其自身在原则上都应当遵循产品小批量生产的措施。因此,供应链企业产品生产循环期一般来说,都是指节点企业自身在混流生产线上,对同一种产品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隔期[4]。在这种形势下,供应商提供生产设备、设施的循环期,相对应的指标能够从根本上对节点企业自身的库存水平进行反馈,对节点企业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响应速度进行反应。与此同时,供应链企业产品自身的生产循环期则能够切实有效的反映出整个供应链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库存水平以及成品库存水平,对整个供应链市场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也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三、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属于一种团体评价,在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煤炭供应链企业作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够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强.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及其应用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12).

[2]卢国志,李希勇,宁方森.煤矿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机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2010(6).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6

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一直伴随着信用问题。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思路,进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一些合理意见。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至少65%的贡献是由民营经济做出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以及银行和政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道逐渐变窄,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能够化解这一难题。在该模式下,银行应该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交易风险,而不简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则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备显关注。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关注对交易的评估,而不是只限于对主体的评价。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顺利推进这一模式首先要精确地测算信用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筑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深刻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与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但后两者是外生性风险,是自身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即内生性风险。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商流风险、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以及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风险,以上环节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供货商供货环节是供应链的第一步,供货环节可能出现各种差错,如数量短缺、质量不佳、发货延迟等状况。供货环节存在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极易导致供应链中其他环节无法顺利运作,进而造成风险迅速传递,影响其正常运作。另外,由于物流环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容易造成物流环节的风险,导致供应链的断裂,从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负面作用。信息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若难以顺畅传递或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甚至信息的完全不共享不对称,都可能出现信息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链条断裂。财务风险是指经营者为了从银行融资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风险。上述风险导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经营层面上会表现为公司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和银行组织该交易的能力,对该笔业务进行信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申请人资质,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空间。该项与传统贷款业务中银行评价体系相类似,从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出发,评估其还款的可能性。

2.交易对手资质,包括交易对手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交易对手资质的评价即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资质的考察,因为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与其所发生的交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包括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特征等。

4.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行业状况、上下游强弱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银行对受信企业交易质量的整体评价。从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其业务能力、行业环境、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使银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客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估不准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作为二级指标,通过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分解,寻找并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从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申请人资质分析

(1)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可以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三方面综合考量。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保障,管理素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2)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准。

(4)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发展能力。

2.交易对手资质分析

(1)交易对手信用级别。可以从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三个指标展开,考核对象不是授信企业,而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些核心企业。信用级别高、偿债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担保对象,对交易对手信用级别的考察,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等。

(2)交易对手行业分析。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营状况衡量信用风险,判断其还款违约可能性。

(3)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4)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分析

(1)质押物特征。要评价企业质押物,可以通过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性、质押物流动性和质押物完好程度四个指标评价。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性对质押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而流动性和完好程度决定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

(2)应收账款特征。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收款的速度,可以检验收款工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

4.供应链运营状况分析

(1)行业状况。行业状况主要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行业增长率是指利用该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资料来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环境受政治、经济、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2)交易年限及额度。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年限和交易频度两个指标评价。交易年限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年数;交易频度主要指通过交易的平均次数评估未来发展状况的指标。

(3)历史履约情况。银行通过调取与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历史记录,收集诚信信息,通过企业的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驳回率和贷款信用额度使用率等指标,以此判断其预期信用风险,更好地做出放贷或不放贷的决策。

四、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严格控制主体

准入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授信方中小企业的准入,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资质的深入审查与细致分析,正确评估其信用等级。另外,充分考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

2.批准合理的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批准合适、风险可控的信用额度,确保对供应链整体、供销货方、相关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信用额度的全面控制。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不严格,产生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能够有效加强对贷款的跟踪和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建成覆盖面广、数据量庞大的信用平台。商业银行系统也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和授信方中小企业间,易导致信用风险。建立起全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与坚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

完善供应链金融科学全面的信用风险构建思路,需要订立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并严格按照该原则行事。笔者认为,应运用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1.全面性

在供应链金融中,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评价每一个指标时,要确保指标要全面具体,要包含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一方面,涵盖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在内。

2.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以及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能够得到具体量化和实现。由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考核与银行实务操作密切相关,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能加入主观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增强客观性,便于实际操作。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认识。

(三)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7

[关键词]农产品稳定制约因子物流链条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一、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自然把农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方面,伴随着我国《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国家同时了我国物流业振兴的九大重点工程,其中,农村物流作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赫然在列,作为农村物流核心内容之一的农产品物流随之受到关注。

所谓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

农产品物流与单纯的城市物流相比环节更多,同时涉及的具体人员的理论与知识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维持物流链条的稳定性成为了农产品物流顺畅运行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渠道上下游的各个主体之间大多为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因此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另外,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显著特征是渠道短、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而与这些发达国家爱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链条则显露出中间环节多、反应速度慢、成本高、稳定性差等方面的缺陷。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现实操作中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这些不稳定的因子也成为了限制我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关于稳定农产品物流链条

所谓稳定的农产品物流链条是指通过创新农户组织形式、中间商组织形式的方式,谋求在整个农产品物流链条的相关产业中实行联合,各个节点重新定位各自的功能,积极谋求与上下游交易伙伴的合作,培养长期、稳定的物流链。

三、稳定农产品物流链条形成的制约因子

针对涉农供应链的不稳定性的研究方面,张晟义认为根据对涉农产业链阶段影响的明晰性,不确定源即稳定农产品供应链的制约因子主要可界定为四类:第一类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治及政策因素,如农业保护政策、农产品保护价、农用物资价格等;第二类是自然因素,包括生物遗传特性、水土光热资源、病虫害源等;第三类为行为因素,涉及涉农链各节点(包括农户)的行为模式和风格;第四类为需求因素。

而在企业间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研究方面,牟政和穆东认为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形式的开放系统,其正常运作的关键就是网链上各个环节的成员企业自身运作状况和企业间的衔接状况,具体说来即:整个供应链系统由成员企业组成,因此系统的稳定性由成员企业自身的稳定性和企业间关系的稳定性两方面构成,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若该供应链系统仍能保证满足客户订单需求,则可称该供应链系统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

农产品供应链横跨农业、工业、流通三大产业,起到了打破传统农户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作用,目前已经发展为了一个开放性的网链系统,稳定农产品物流链条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宏观角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网链上各个环节的成员的内部运营能力以及各个节点间的连接情况。所谓内部营运能力主要是指网链上各个成员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应变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情况则主要是指网链成员间彼此的信息传递能力、彼此互信度以及彼此关于利润分配的博弈等方面。

2.外部环境。农产品物流链条作为一条开放的网链,其稳定性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以下四类:(1)社会政治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稳定情况等;(2)经济因素,包括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经济发展的潜力等;(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和天气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度等。

四、结语

一个国家缺少了稳定难以发展,一个产业链缺少了稳定同样难以成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分布在我国农产品物流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群体都应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正确处理好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理性应对内外环境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影响,着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稳定的农产品物流链条,增强物流链条的稳定性以及可控性,这不仅将促进物流链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经济利益的实现,同时也必将对我国新型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整体社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新利赵宇恒: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05.(6)[2]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3)

[3]喻占元: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9)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9

所谓集成化供应链,是指供应链的所有成员单位基于共同的目标而成的一个“虚拟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信息的共享,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优化组织目标(整体绩效)。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通过信息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进行整合,并看着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功能。

1集成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集成化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将自身在核心能力基础上创造出的最终产品贡献给客户,也就是说,集成化供应链是通过链上各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分工协作而连接起来的。这就要求在一条集成化供应链里每个节点企业都要选择同类企业中核心能力最强的,否则就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这样建立一个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构建集成化供应链就有了实践意义。

1.1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生产能力、经营管理及技术能力两个大方面来建构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考核指标做出具体说明。

1.1.1成本

成本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在企业普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情况下,低成本也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核心竞争优势。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使获得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最低化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提供产品的成本通过提供产品的价格以及供应成本两个方面来考察即可。

1.1.2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制造生产的要求的一个标准。质量是选择企业的首要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则被淘汰,那么它的其他方面也就不用评价了。

1.1.3交货

交货主要就是考察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交货,以保证制造商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生产制造。

1.1.4柔性

柔性是系统对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企业的柔性就是它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在对企业的选择和评价中,下游企业己经开始关心上游企业对未来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对长期合作的战略性伙伴而言。

1.1.5财务状况

企业财务状况直接反映资金信用情况,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估可以十分直接地反映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实力以及发展状况。假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合作是有风险的,并直接影响到整条集成化供应链的运作。为了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经济水平,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个主要指标。

1.1.6技术开发

企业的技术能力是其经营发展的核心能力。技术能力直接决定了供应商的生存发展状况、未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的新产品引入、开发能力体现了企业的长远技术发展潜力。技术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研发费用比率、新产品销售比率、技术支持响应等。

1.1.7管理能力

管理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高,那么它的经营绩效就好。管理水平通过人员能力素质和培训费用比率两个主要指标来加以衡量。

1.1.8服务水平

企业提供服务的水平也是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历史交易成功率和服务的满意度两个主要方面来加以衡量。

1.2单个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图1单个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上文对单个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构建单个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然后可以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出在同类企业中核心能力最强的一家加入集成化供应链。

2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2.1集成化供应链企业核心能力

集成化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把集成化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单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形成整体集成化供应链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在整合过程中为供应链整体的核心能力的形成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最终产品能够实现功能性、差异性、低成本、可获得性与快速反应等竞争优势都是成员企业将各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的最终体现,其简单示意如图2所示。所以需要对将各节点企业核心能力整合成的集成化供应链作整体的绩效评价。

图2集成化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核心能力

2.2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综合反映集成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单独评价某一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集成化供应链绩效定义了两种价值: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这两种价值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定义了集成化供应链应达到的绩效水平,因而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价时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2.2.1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外部体现,而顾客满意则是顾客价值的集中反映。综合众多文献的研究成果,顾客满意一般可以采用柔性、可靠性、价格和质量等四个二级指标来具体描述。但还必须引入更详细、能够直接利用客观数据评价的三级指标。

2.2.2供应链价值

供应链价值体现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的内部绩效,是供应链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源动力,它具体由产出、成本、财务和核心能力评价四个方面来描述。过去文献资料对供应链价值进行评价时是从产出、成本、财务评价这三个方面入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严峻的市场形势对供应链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考虑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分为四个二级指标: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流程控制与响应响应能力、学习创新能力。

战略决策能力是指企业按照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发展和积累的一致性战略要求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进行有效定位与合理配置,以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包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认知和明确程度、企业经营战略与技术战略整合程度。

组织协调能力是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通过成员企业组织过程促进供应链整体组织效率提高的能力。包括合作研究状况及效益、激励机制有效性。

流程控制与响应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集成化供应链系统内进行流程规范、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生产周期制造出市场所需产品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成化供应链产品的质量优势、成本优势、时间优势及市场柔性,并使供应链的竞争优势通过产品得以体现。包括信息集成能力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学习创新能力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能力资源,组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之间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它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内在核心。包括专利成果发明数量、科技人员占员工人数比率、产品和技术领先程度。

图3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代替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集成化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优势高低的一项综合指标。为了确保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每个节点企业不再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整个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3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企业核心能力设立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测度,给出量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企业加入集成化供应链系统,进而对整条集成化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一种应用于多属性评价对象系统的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而为集成化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3.1构造制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图,本文上章的分析已经得出了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建立的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对于多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将因素集X做一种划分,把X分为n个因素子集X1,X2,…Xn,并且必须满足:

X=X1∪X2∪…∪Xn

同时对于任意的i≠j,i,j=1,2,…n,均有Xi∩Xj=。

接着以Xi表示第i个子因素指标集,它有ki个评价指标,即i=1,2…n

这样,由于每个Xi含有ki个评价指标,于是总因素集X又有

个评价指标。

3.3进行单因素评价,建议模糊关系矩阵R

在构造了模糊子集后,需要对评价指标从每个因素集Xi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评价目标对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R/X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某个因素Xi方面的表现,是通过模糊向量来刻画的。

3.4确定评价因素的的权向量,a=(a1,a2,…an)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向量a中的ai元素本质上是因素对模糊子集的隶属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见的相对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系数,并在在合成之前归一化,即

3.5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R,生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产业链发展情况篇10

企业最直接的生存环境就是它所在的供应链。任何一个企业,在一定时点上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供应链,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地位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在供应链上的状态往往会发生变化,当然,可能是向着对本企业有利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是向着对本企业不利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能够长久保持在供应链上主动的、核心的地位,那就意味着该企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相反,如果一个企业在供应链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边缘的位置和不稳定的状态,甚至还被原有的供应链所淘汰,那就意味着该企业即将或者已经失去其生存的环境。当然,如果一个企业有能力主动地从原来的供应链跃居于新的供应链,那往往是由于本企业与原有供应链量级的相对变化所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生存的环境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度,供应链上的结点企业可以来自任何国度,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空间差异已不再成为搭建供应链关系的障碍。因此,对于每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它的生存环境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供应链即广域的供应链。

在广域的供应链中,潜在的供应链成员的数量比以往的供应链上的潜在供应链成员数量会有显著增加,因而它们之间为争取供应链上较有利的位置和地位的竞争也会相应地加剧。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其生存环境会变得更复杂,竞争也会更激烈。尽管每一个企业都不例外地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的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竞争力的差异所致,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会明显得多。因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迫于客观上广域供应链的存在及其进一步的发展,将要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而且挑战也会越来越严峻。

让我们来看看已经和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一)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

1985年3月21日,德国大众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合资的上海大众成立,这是跨国公司正式在中国生产轿车的开始,从那以后的20年间,全球所有重要的跨国汽车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到本世纪初,国内汽车市场基本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分别和一汽成立了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分别和上汽成立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标致雪铁龙集团和东风汽车则成立了神龙汽车。此外,日本本田和广州汽车集团以及东风汽车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

2003年,丰田、宝马、奔驰、福特和日产各自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并计划将其主打车型拿到中国生产。福特计划在中国投入15亿美元用于提高在中国的产能,奔驰集团目前已与北汽集团合作,计划投入10亿欧元在中国生产C级和e级车。宝马也加入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争夺。

跨国巨头和中国几个大汽车集团的合资加速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跨国公司牢牢把核心技术把持在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也不愿意在中国市场推出最新的车型,等等。

(二)2亿欧元砸进中国市场,tnt欲在华办独资直邮

紧跟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和联邦快递(Fedex)之后,又一国际快递巨头tnt于2004年9月10日在上海宣布,首次将旗下的快递、物流、直邮业务统一管理并提供整体服务。未来几年,tnt将增资2亿欧元,全力进军中国的物流、快递市场。

tnt快递是欧洲最大的快递公司,母公司是荷兰邮政集团tpG。早在1988年tnt快递就进入中国,受当时相关政策的限制,tnt快递与中外运合资建立了“中外运―――天地快件有限公司”,开拓在中国的快递业务。在中国市场,tnt快递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最近6年,tnt快递在中国市场平均保持约23%的收入增长和年均30%的业务增长速度。目前,tnt快递的服务已经覆盖国内500个城市,拥有2000个服务网点。

(三)纽约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2004年2月12日纽约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该行北京代表处执行的具体业务项目包括:推广存托凭证、证券托管、全球范围支付、贸易金融业务的执行与清算和证券服务等多项金融产品及相关服务。

纽约银行公司是一家为发行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提供证券服务的跨国金融企业,为全球100多个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提供服务,在世界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领跑作用。作为世界金融界的巨头之一,该行通过其完善可靠的技术,为全球范围的企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者、政府、非盈利组织和个人提供优质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案例很多。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产生更强烈的紧迫感。

我们知道,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明确这个事实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入世后的供应链是全球化的供应链,影响全球化供应链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比以往的要复杂得多。而我们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状况如何呢?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该项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供应链管理战略、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支持技术的应用、运作水平等几个方面。调查的空间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四川等11个省市。调查单位分布于制造、零售、批发三个行业。经过调查,他们对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归纳:

1.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

2.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时间比较长,贸易伙伴之间已经建立了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这为供应链企业间实施eCR、QR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条码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应用poS的商店在我国也相当普及,但条码技术和poS扫描仅用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结算速度上,条码技术在提高物流整体运作效率上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

4.企业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规划和库存管理,但由于数据采集自动化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而影响到库存管理的自动化;

5.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但这种应用相当肤浅,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

6.Vmi等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式并未被企业采用,仍需要在企业间推广普及供应链管理的支撑技术。

三、如何应对挑战?

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应该通过既“宽”又“窄”的战略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供应链各环节的“子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整合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因为,供应链管理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之上的。

首先,我们的研究表明,供应链管理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体讲内部供应链管理、外部供应链管理以及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供应链管理、外部供应链管理以及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

其次,从供应链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在供应链上生存,取决于它核心竞争力有无、强弱;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能否在内部供应链上生存,取决于它“子核心竞争力”有无、强弱。核心竞争力及“子核心竞争力”有无、强弱是决定企业或流程在供应链上的生存状态的关键。

所以,如果要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做战略性的规划,既需要“宽”的视角进行把握,同时还需要“窄”的视角进行分析。

所谓“宽”视角是指企业生存环境是“宽”的即广域的供应链。通过对广域的供应链的认识、分析,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危机感;此外,所谓“宽”视角还包括,我们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绝不能只了解那些表现卓越的个别企业,相反,我们要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状况的全局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特别是要关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上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系统的方法对每一个问题及全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就是说,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但如果我们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目的出发进行观察,同样也会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加强认识和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能力迫在眉睫。

所谓“窄”视角是指我们需要对核心竞争力和“子核心竞争力”的关注,需要从对核心竞争力和“子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着手;此外,“窄”视角还要求我们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要根据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完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行动计划。

成功地解决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对该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要想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入手。首先,我们需要对企业总体进行分类,如按行业进行分类;其次对行业内企业供应链的各主要环节分别研究。采用这样的方法,经过分析我们看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地位逐渐被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超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变化过程,就会发现,我国茶叶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落后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云南茶叶产业的供应链为例,目前其供应链结构属于传统农业在信息不发达情况下的一种模式,最常采用的模式是从农场到茶叶精制厂、再到茶叶批发市场、分销商、最终到消费者的传统的供应链结构。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但网站的功能也仅限于企业形象或产品的宣传,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很少体现出来。

针对这个问题张悟移、马士华在题为“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一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物流成本降低、茶叶产品同质化的环境下,企业应优化供应链结构,特别是较多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来拓展企业产品市场空间”。他们建议“采用国外比较发达国家在茶叶食品产业的供应链,特别是参考在茶叶行业发展较快的几个国家的产业供应链结构,来改造、升级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

那么,其他行业的情况如何?

情况表明,我国钢铁企业仅物流这一环节就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原料采购缺乏长远规划,成本随市场起伏较大,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

2.原料的输入以及产品的输出95%以上靠铁路运输,而近几年国家重点物资的运输以及电煤的运输都对包钢的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原料的库存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库存成本过高。

4.目前销售系统除直接销售外,全国设有外埠公司8个,在产品的储存上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没有大的配送加工中心,产品附加值并没有提高。

5.公司内部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层级过多。

针对上述问题,各公司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始和即将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首钢就实行网上销售的物流形式,通过网上标书,举行网上开标,实施采购;莱钢在物流优化和整合上下功夫;宝钢正实施未来国际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想;鞍钢“出炉”现代物流战略;广钢股份则已向物流业转型,等等。

运输业情况又是如何?我们先看航空运输。我们知道,现代物流的发展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物流配送的速度提高,市场对航空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和世界航空业的发展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0年中国航空货物运输周转量增长达14.6%,实现了高速度的增长。国际民航组织预计,在今后几年,全球航空货运平均年增长率将达到5.35%,中国将是全球货运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但是我们看到,航空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铁路、公路、水运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因为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空与铁路、水运、公路之间不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协作、联运的关系,通过联合协作,才能发挥各自优势,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率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