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素养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19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实践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表现在一个人对社会他人及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准则中,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也包含了精神境界、内在气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充分考虑,应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塑造学生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塑造学生文化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新教育观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说,更应该对其“人文”的特点进行挖掘。教育的受者是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能够实践、思考的人。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完成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动态、合作的积极方式完精神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优秀诗篇,沉淀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战场是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精神表现的主要展示区域。教师应该多挖掘一些优秀的诗篇,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学习。语文教学中的文章融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让阅读内容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完成内心境界的升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以渗透的方式完成学生人格的健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学生通过对优秀诗篇的诵读,可以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这在人生的长途中将会受用不尽。

2.拓宽视野,发展人文素养

由于教学过程中的阅读具有单一性,要进行阅读的扩展,需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有效引入课外阅读内容,以扩展的方式完成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扩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与人文素养。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炼出深厚人文内涵而且立意鲜明、思想健康的作品。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简单朴实的文字将文化精神的情思缠绕其间,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需要进行发展变化。

3.实践社会,应用人文素养

生活是培养语文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人文教育必须尽可能地向教室外延伸,我们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室,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自然,在社会中感受书本的人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关爱自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旅游景点的风景名胜古迹,让学生走进自然,体会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参观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畅谈心扉,也可以收集写作素材、写生、采集标本,这样一来,一些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和东西就会在大自然的淙淙流水、鸟语花香中忽然产生。

(2)主动实践

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上实践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如到父母单位体验劳动,到乡间做一回农民,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理与想法,帮助孤寡老人,参加社区活动,打扫街道卫生等,使学生与生活广泛接触,体察民情民风,懂得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爱,感悟人间的真情温暖;体验社会的世态炎凉,为弱势群体而忧伤;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增强他们的学习愿望。

(3)指导写作

有了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外人文素养和课堂教学的积累,就能要求学生学习写作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在每周的生活随笔中使他们写出自身最真实的感受。学生把内心的人文感受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批改。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批改中教师对学生流露出的希望和爱特别重要。此外,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需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走入直接与间接、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的广阔生活领域,用身体、用心灵、用眼睛去对生活这部无字的活书进行阅读和实践,向天下的万物万事学习。

结语

优良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发展中最持久的动力、最本质的源泉,是人生命核心的潜能。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持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师生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进步,才可以使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2

关键词:人文素养;学习能力;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赏心、悦耳、怡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文学的感染力。这主要是语文人文内涵的表现,如若不然,语文课干巴巴,或者是多媒体的影像狂轰烂炸,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语文的美。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文学性?那就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在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中,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古今文化历史知识信息掌握很多,储备丰厚。表述能够旁征博引,写作能够引经据典。这样的人我们通常会称为人文素养高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为己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对待。腹有诗书气自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都是表示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而这样的人文素养是基于语文学习和阅读经历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语文的阅读开始。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作者的《匆匆》,教师鼓励学生分析比较朱自清散文,归纳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阅读内容,把握课文要点,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内容呈现立体感,思索的层次加深,迁移阅读中学生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产生持久的心理亢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心品读感悟文字中的美

文章是抒感的,是体现作者思想高度和文化底蕴的载体。经典的文章无不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性,蕴含着瑰丽的文学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这种文学美。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深意。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学生本身就是和作者一起感受一次作者的心路经历。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要表达心中的美好,能够和作者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文中,鲁迅为我们描绘了百草园中各种动植物,油蛉在低唱,各种蓬勃生长的植物,充满童趣的描写,展现出了这个百草园的野趣。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美,而且增加了知识和见识,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朗读和背诵中提升语文素养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优美的诗文,学生必须进行诵读才能实现背诵的目标。而背诵是积累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文化积淀和文学积累的主要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篇目,这些篇目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精深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光芒万丈、或者是写作方法经典独到、或者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这些都是要在多次的阅读中才能获得。优美的诗文要全文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滋养。一些经典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要有意识地进行背诵,这样的积累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同时利用朗读和背诵的手段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3

关键词: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7-01

一、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社会化不断加剧,其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文科学的发展。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使命,应该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科学。医生的爱心、医德及人文素质,无疑只有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才能培养起来,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因此,作为儿科医生,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过少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难以成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如果再偏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必将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心理,使医学在提高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美和谐。

(三)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解决人文素质匮乏的需要。有些年轻临床儿科医生很少涉猎人文学科,有些儿科医生视医疗技术为立身之本,人生观、价值观均向医疗技术倾斜,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儿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儿科医生成才的要求,也是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要成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在智能方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高尚的医德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同时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流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积极的终生学习者。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做事,以及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正确态度,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与人交流、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做到“做人”和“做事”的统一。

二、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理想信念、医德医风修养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通过教育帮助临床儿科医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使儿科医生有健康的人格,以科学、人道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医生的职业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文化素质培养。文学、历史、艺术、语言等知识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求全面提高临床儿科医生的基本文化素质,通过优秀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文化品位及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医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社会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管理等都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儿科医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树立完整正确的医学价值观。

三、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培养儿科医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工作中的文化建设,完善文化素质培养体系。例如参加社区义诊活动、医疗卫生下乡等可以增强儿科医生的责任感,从社会实践中感知和体验人文科学的意义和动力。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临床工作中除了老前辈们的临床经验,他们所蕴含的人文气质也是我们晚生后辈需要学习的,医院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老专家给年轻人们进行专场交流,如我校通过邀请著名儿科专家廖清奎分享成长治学经历,对儿科医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洗礼。

培养和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应对儿科医生有更高的要求。“医学是一种文化”,必然要求加强儿科医生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儿科医生,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医疗工作者,不仅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更应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由此看来,对儿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容轻视的课题,需要引起社会的极大重视。

参考文献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纳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大纲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要求教师不仅把语文课堂教学当成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的主渠道,还要求教师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客观就是世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你只能去认识它,去适应它,进而去改造它。要使自己适应客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当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培养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要懂礼仪、知荣辱、明孝道,培养他们良好的气质涵养和健康的人格修养。

价值观是行动的基准。价值观的扭曲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和道德价值的失范,导致了部分青少年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左右。如何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有助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方向。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保障。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而且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展现在外表上,要穿戴得体,朴素大方,讲求优美;仪态端庄自然,谈吐文雅,言行文明。展现在行为上,待人亲切,和蔼谦逊,宽容大度,团结友善。展现在思想上,要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其次,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特别是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知识纳入到人文背景中去,对人文知识进行及时的点化和升华,做到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对学生人文关爱

人文关爱,是人际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性的关怀和爱护,既具有人文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立,亟需全体国民具有这种人文关爱并付诸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爱,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的爱,它还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这种关爱像一种无形的电波,恒久地传递在师生的心灵之间。从小得到关爱的人,长大后他们会关爱别人,这种对应关系也同样成立。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这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5

【关键词】理工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修养

面临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而过度的信息膨胀造成的现代人类对于知识的盲从和盲目性也日益体现。种种社会现象的暴露,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规范社会人的行为准则使其在社会的潮流中不被淹没?这就要求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的完善和不断的充实提高。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格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这就是人文的精神作为依托和承载的。

1人文素质概况

人文一词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彖词:“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涵盖的范畴是广泛的,主要包含有文学、艺术、哲学、国学、历史、社会学等。无可厚非,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发展的支柱。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者达到的发展程度。这一素质的内涵也很广泛,对于人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在这期间所映衬出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对一个人的自身的人格完善,和一个民族的承接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2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研究生培养是我们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群体的教育特征是不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的,着重点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理工类学科的研究生,更存在重理轻文的失衡现象,这就造成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环境制约问题。而理工类大学的培养范畴更是具有其工科的教育教学特点,对于人文教育的比例也随之减少,这就为研究生教育者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个艰巨而长远的时代任务和教育使命。理工类研究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度远远低于我们的设想,这和科学知识结构的统筹构建形成了一个断代,这也就是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的一个学校招生现象:为什么会高分低能,低能低到哪里,为什么会低,而这些能力的体现是否也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指标呢。对于研究生,我们不能要求从培养基础做起,因为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不适合这样的教育方针。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还需进一步改革,理工类研究生的教育现状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重视技能和科学知识在高校无可厚非,可是,一个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不单纯是知识越丰富越完善,这个构建过程是需要人文修养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建构和提升的。

3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社会价值

人文素质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看上去似乎与单纯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但这些是构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修养是多方位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大多数的人际交往,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都取决于人的人文知识结构。就如同社会的法律约束也包含道德约束的范畴一样,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是承载一个人到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现在大多数的专业知识都和市场价值直接挂钩,最简单的例子,每个研究生在考取之前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就是有更高的市场价值,那么所学的专业就同市场价值有了直接的关系,读哪个专业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赚钱更多,那么知识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可想而之,“人文价值并不直接表现出市场价值,但是,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结合具有更高的价值,包含市场价值。人文价值与市场价值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绝然没有联系的。”

4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善的,现在高校也逐渐重视起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重要培养内容,那么好的途径和有效的手段就尤为重要,我们教育者可以从多方面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样也可以从研究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4.1开设适合理工类研究生的选修课程

4.1.1美术课程,如:摄影,绘画,书法,艺术作品欣赏等课程,美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内在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更是崇尚内在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而通过这些体验和感受,使人的审美更加完善,从而达到人文素质的提高。

4.1.2音乐课程,如:舞蹈,声乐,音乐作品欣赏等课程。音乐的美学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哲理性和社会性,音乐哲理性在于它不仅给人提供艺术快感,而且通过音乐媒介使人体会到人生的存在目的与价值。通过音乐形式揭示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客观世界的美。音乐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人类繁衍的进程中是伴随着音乐的成长而一路走来的,因而音乐修养是不可缺少的。

4.1.3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国风、国学,中国传统经书的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等课程都是丰富理科类研究生学习和增长自身人文知识的重要培养内容。

4.2组建、壮大和丰富研究生社团活动

理工类研究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些社团需要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开办,积极支持和协调其社团的建立并丰富其内容。如文学类社团、反应研究生生活的舞台剧表演、文学诗社等相关团体。学校积极联络和提供社会文化生活的机会,扩大理工类研究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文化内涵,也可在高校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人文知识传递等活动,以丰富研究生的文化生活和提高其自身修养。我们不需要求研究生做到如何完美,但我们要做到文化素质培养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生本人、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在文化的阡陌中受益匪浅。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知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而伴随着好成绩、高能力的同时,更多的人把社会需求的标准放在了好品格的范畴里,因为一个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是不能单靠经济效益来划分的,更多的是诚信、责任和社会使命感的体现。所以无论是谁,都无法忽略掉人文素质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影响的重要性,而人文素质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译注,上经卷二.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6

论文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时光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中华子孙要走出国门、屹立世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是我们的民族资本,它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更是新世纪我们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实力是焦点,教育竞争是后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标,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我校是一所以培养幼儿英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学校,长期担任着向京津冀等地输送幼儿英语教师的任务。在培养合格师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明确目的,高度重视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以心灵启迪心灵。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1]。《弟子规》上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为师者,我们要拿出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的伟怀,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古人智慧在我校开花结果、发扬光大。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九零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是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智慧、开启心灵、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使人品德高尚。“见贤思齐”,时刻记住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开篇就提到“首孝悌”。可见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孝经》把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做一个有德之人,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就达到孝的最高境界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把孝心打开,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及到对师长的爱、对同学的爱,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再进而拓展到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弟子规》中提:“朝起早,夜眠迟,”“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3]。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些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贤正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并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一种诚敬之心。一个人的良好的德行就是在这种日常小事当中,通过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一种诚敬心的时候,那么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从里到外都是诚敬,古人讲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把学习国学经典与学习践行《师范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我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礼仪教育、内外兼修

今天的社会,人们过分追求“自由”、“个性”。言行举止都不太在意,“不拘小节”。甚至有的言行粗鲁,举止不雅、穿着怪异。而古人告诉人们言谈举止、行走坐卧、接人待物、穿着打扮应该如何去做到才会更加文明、文雅、得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弟子规》中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3]。在长者面前说话要显得礼貌,不得轻狂。“对尊长,勿见能。”“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3]。行为举止要从容大方,不能行为猥琐。“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3]穿着要得体,衣冠要整洁,不宜坦胸露背,有伤风化、要朴素大方、不求奢华。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内外兼修、把学生培养成为内有修养、外有风采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师德教育、坚定教师职业信仰

教育学生勤奋好学、终身学习、爱岗敬业、忠诚乐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和献身教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利益,能够淡泊明志、安贫乐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4]。要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仰。对学生要有无隐无私的仁爱情怀。以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在教学中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寓理于事,寓教于趣。”“相机而授,适时而教”。作为教师始终秉持孔子的严谨笃学,求真务实、善学乐教的治学态度,担当起思想文化传播者和智力资源开发者的使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探索新路、贯彻落实

研读国学经典,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重在贯彻落实。为了很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研究和传授,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途径。

首先,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会”,作为研究传授国学经典的中枢机构。

学校主管校长总负责,成立了由政、史、文等科目的骨干教师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组成的“国学教育研究会”。专门负责国学经典资料的搜集整理,教学研究、人员培训、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信息反馈、协调落实等工作。“国学教育研究会再对由各班班干部组成的“国学研究小组”进行组织培训,以保证学校的这一活动顺畅有效地落实到每班和每位同学的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创设情境,让校园浸润在国学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中。

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动员大会,让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学习国学经典的重大意义,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高潮。同时校园的陈设布置要处处让同学们感到每时每刻都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从校园标语的悬挂、校园橱窗、教室版报、餐厅环境的设计,到每天早中晚校园广播中国学经典的美文诵读,以及一些传统音乐的吟唱,都给同学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让校园浸润在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第三,把国学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教学过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把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国学教育,是我们探索国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如,在语文、英语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面向世界、吸纳世界各种文明,具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同时又兼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质,在历史课中探索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沉浮中的作用及其时代价值,在政治课教学中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及当今中国踏上复兴之路的精神动力,在音乐课中学唱传统文化歌曲,书法课中书写国学篇目字帖等。

第四,组织各种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学校“国学教育研究会”定期组织国学经典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的学习实践国学经典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在清明节组织同学进行郊游活动和采风活动,感受民族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学期末学校要评选出国学经典学习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通过各种活动确保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中华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找回民族自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庸》[m].

[2]张载《张载集》[m].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共有的重要目标。化学是一门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科学,然而化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化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是相互交织的。所以,化学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不可抛开的内容。过去,我们的化学教学过于注重化学知识本位,而忽略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人这一精神核心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笔者认为作为化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求真求实、与人合作、关爱环境等品质。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充分利用并拓展化学史知识,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价值取向

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人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化学发展的历史凝聚于人类文化发展中。比如,历史上近千年的丹(炼金)术时代,化学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分子、原子及元素等概念得到科学的定义后,化学以一门真正的科学展现在人们面前。化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历史,所以深入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能促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成长特别是精神追求的发展需要有榜样的引导,只有向着高尚目标努力前行的人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历史上多少化学家,他们不仅是化学研究领域里的精英,更有为科学锲而不舍,为维护正义与世界和平而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比如诺贝尔、居里夫人等等,他们无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二、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探究形成某一个概念、原理或者验证了某一事实,更在于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化学定律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不能凭想象或捏造。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与现象。学生实验往往会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深入追究、查找原因。有时一个实验的表象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学生对这种表象的认识又有偏差,要引导学生相信真实的观察。通过对实验的真实感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w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

三、联系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特别是关注环境的意识

化学是生产、生活的科学,化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化学研究最终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一个美好的理论,如果不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那是没有用的,也不会被人们所记住。我们的化学教学要充分结合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来,理论用于阐明实际现象,这样,学生明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学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有兴趣。

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就使学生关注学习和关注社会联系到一起。

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化,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特别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化学教学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培养人们环保意识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知识,使学生加强认识,而且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等新课程设定的学习专题做一些环境监测、调查的课题,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

四、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师生氛围,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的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的民主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确立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自信和习惯。以小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相互协作,在知识上相互补充。这样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关注、相互合作的精神。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8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与吸收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是多么的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三、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教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语文教师有没有胆略敢于浅考: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对于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使学生感到浅显;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且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这样,教师就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具有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教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9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教材既是学生学习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教材作为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谈人文素养的培养篇10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各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而历史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丰厚的土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教材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黄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尧、舜、禹的品质,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引导学生了解禹的品质时,让学生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从故事中体会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大禹带领人们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迹中,领悟他勤劳勇敢的品质;从大禹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中体会他为国家和百姓勇于献身的精神。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这样在内化学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结合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虽然已是初中阶段学生,但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在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精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屈原时,我借机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记住端午节的具体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让学生通过调查、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由此开展历史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了解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国还有哪些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学生兴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蕴含着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的节日如春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这些节日彰显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娱乐文化等等。这样学生更深层次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让学生了解了何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今天的丝绸之路有没有发挥它原有的作用?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想一想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应该开发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对开发丝绸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建旅游景点,一定要保护好原有的遗迹;有的学生说采用新科技将沙漠绿化……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四、再现当时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