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十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十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50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1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培养方案

中国有句古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今后的成长和成才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①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关系到能否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效果来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②

一、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的奠基时期,是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等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转为普遍的特征和传统。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也遵循了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传统,同时,根据本校的特点,也有自已的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己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大同小异。入学教育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人员和辅导员为主实施,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学校用大约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西南科技大学的入学教育时间为三个星期,军训是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辅导员是入学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但是,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人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培养方案方面教育重视不够,给学生后面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突出培养方案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培养方案的重要作用

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③

西南科技大学自2004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以来,通过多方努力,完善了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习机制,初步探索了“因材施教”、“弹性培养”的育人模式。

我校2005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专业教育(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综合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等)“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构建理工融合、文理交叉的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形成以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为核心,相互交融的“知识-能力-素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才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为核心。

(二)培养方案教育重视不够引起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文件,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基本依据。我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了培养方案教育版块,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重视的程度,只是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简单的介绍,这些给学生后面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学生选课偏离培养方案的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西南科技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又根据本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然而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我们制订培养方案的意图,在选课过程中,偏离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我校多方努力共同修订的课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重视。

2.影响学生完成学业

我们在毕业生资格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四学生,临近毕业,仍有许多课程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学校培养方案各版块的要求,不能顺利毕业。在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几乎没有认真仔细地研读过培养方案,因此,对培养方案的结构并不清楚,更不理解培养方案各版块开设课程的真正目的。学生不能完成学业,就会延误毕业时间,也会影响学生其他各项毕业事项的安排。同时,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影响学校培养方案的执行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上这个表是一般本科学校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性文件,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全校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都是围绕学校培养方案来进行的。学校培养方案一经制订,就会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学生不能完成培养方案的要求,就会影响学校培养方案的正常执行。另外,学校培养方案的每一次修订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能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太多,就会引起培养方案执行者,学校教学及管理人员对本校培养方案的误解,造成培养方案频繁的修订。这样会浪费学校大量的资源,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育人格局,也给学校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三、突出培养方案教育的实施方法

以上分析了培养方案教育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培养方案版块教育重视不够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给学校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培养方案版块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重视培养方案内容讲解的系统性

西南科技大学把培养方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部分,这是十分必要和值得借鉴的教学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军事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培养方案版块的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常的做法就是让每个学院教学科研办的一位老师利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全年级新生讲解培养方案相关的内容。实际上,对培养方案的讲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并没有涉及到培养方案的精髓内容。首先,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新生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困难还没来得及面对,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历程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因此,对培养方案的重要性根本没有概念,当新生真正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学生就很被动。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的专业知识规格与文化人格由课程预设方案来引导,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版块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地方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设置了一些对应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都会有所体现,但是如果学生不了解学校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就会浪费学校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如果学校能够在讲解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重点详细讲解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课程的特点、特色,学习方法和用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出现设置的课程却有人选的现象,节省了学校的各种资源。

(二)延长培养方案讲解的时间

重视培养方案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延长新生入学教育中培养方案讲解的时间。把一个多小时的粗略讲解变成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常规教育。过长时间、过于单调形式的讲解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学校能够使培养方案的讲解多样化,如,做成ppt动态化的形式,让高年级学生给新生讲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即他们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使抽象的讲解变成具体化的内容,;使培养方案讲解的时间阶段化,一天中的一两个小时变成多天的多个四十分钟;使培养方案讲解系统化,也像其他一般课程的讲解方式那样,分为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等等,每一讲都应该有一个主题,解决学生的若干个实际问题。另外,每个学院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不同培养方案的讲解形式。

(三)加强全校教师团体对培养方案的全面理解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体的全面参与,需要大学内部相关组织系统的协调配合,需要校院领导,辅导员、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全员参与。西南科技大学培养方案讲解的群体通常是每个学院教学科研办的老师,只有这些老师对培养方案的结构和要求了解得比较清楚,因为他们是审核毕业生的主要成员。但是,这些是不够的,教学科研办的老师只会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审核学生能否毕业,并不能确切了解学校开设一些特色课程的意图,也不能清楚讲解所设课程的主要特色、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开设一些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团体对培养方案的全面理解,即使全校教师包括辅导员教师、教学科研办管理教师、教务处行政管理教师及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对学校培养方案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

(四)任课教师加入培养方案教育队伍

高校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掌握教学活动的主导权,具有权威的地位,有教育学的丰富经验,具有其他教育工作者所不具备的潜在优势,应该是入学教育的核心力量。据调查,大学新生并没能有效地获得大学教师的支持。⑤在对培养方案进行讲解时,学院教学科研办的教师只能讲解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以及培养方案对学生完成学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不能讲解培养方案中学校设置的一些特色课程的精髓。而任课教师能够全面讲解这些课程的特点和特色,能够有效地指导新生的选课,避免学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能够和学校其他部门形成一个系统的育人格局。

四、结语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所以我们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抓手,充分挖掘有教学积淀的基础,设计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彰显专业特色,笔者提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视培养方案版块的教育,这会给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的学习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带来更明确的决策方向,给学校各类资源带来更少的浪费。笔者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希望本文能给其他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一点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吕达,曹琨.大学生入学教育浅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61-64.

[2]侯仲,“立体导向式”新生入学教育的三年探索[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6):107-109.

[3]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99.

[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徐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体育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发端于西方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的案例研究教学法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英国学者经过研究之后,特别强调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尽快地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michaelLeeds等人则对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体育专家、学者对此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例如,李为敏、王韶玉等人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姚利对德国的体育教学案例对中国体育教学的借鉴作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统计发现,许多学者对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等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相关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总的来看,案例研究在我国高校理论教学中的历史却极为短暂,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更是短少。尽管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经过学者们不懈的探索,在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教学方面,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尚显薄弱,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关于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鲜见。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以体育经济学教学为例,对案例研究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有助于我国高校中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在本文中,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案例研究,或者案例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于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中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环节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当前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分配的学时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的课堂讲解,致使学生无法了解体育产业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不要说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大量的事实证明,使用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实用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法中的导入,则可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实的现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的体育产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可运用的模式有许多种。囿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两种,即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和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1.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必须要求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时,让学生首先学习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奠定基础。由于具备了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那些鲜活的案例时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或者突兀,从而可能快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例如,在讲授体育产品中的价格歧视时,即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即先向学生讲解体育产品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然后进行相关方面的案例研究,最后再讲解体育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被剥夺的原因及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深奥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才干。

2.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经常出现比较晦涩的概念。而对于经济学基础非常薄弱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显然是一件高难度的挑战。考虑到这种状况,在讲解这些理论之前,最好是首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有关的理论概念。这样,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就会大大缩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效用”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对商品的有用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效用”概念的初步轮廓。然后,在获得感性队识的基础上,导出“效用”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效用”的涵义,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选编

调查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的一些特性,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明显滞后,其说服力和针对性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教材中的原有案例,适当、及时地补充一些鲜活的案例,以便学生切实了解体育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实践表明,在选编体育经济学的相关案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相关材料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应选取那些具有时代特点、新颖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这样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体育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针对性。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不能盲目选取,必须紧紧围绕所要传授的体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事例,有的放矢。这样可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开创了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先河,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一,部分教师对实施案例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1988年,国外学者Drown.Collins和Dugid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讲,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其目的就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解决体育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调查发现,在案例研究这一环节,部分教师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忽略了培养实用性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后的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重视不够。进行案例研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更需要学生在此之后的归纳与总结。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等进行适当的回顾与评价,但部分教师却没有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自己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深刻反思。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方面的经验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创新,让案例研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体育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对策建议

(1)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寻找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点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时,就必须用导入案例研究而不是单纯依赖阅读和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良性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两条原则证明是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的演角色已经与现代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鉴于此,教师需要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导入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并主动担当起“导演”的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案例研究这个环节时,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michaelLeeds,petervonallmen.theeconomicsofSports(4thedition)[m].prenticeHall,2010,(1).

[2]李为敏,王韶玉.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姚利.德国体育教学案例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4,(7).

[4]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向光富.情景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6]邵清艳.教师案例撰写技巧[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CDio;机械类专业;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33-001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换代、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也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的创新也不能滞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指出在创新教育中存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则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表示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而创新教育离不开教育改革,离不开专业教学。只有学生在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比较强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创新。针对“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一弊端,将案例教学与CDio理念引入教学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点,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联系实际。

2.目前案例教学实施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案例教学实施模式

目前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是:1.案例在实施之前提前给学生进行布置;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探讨;3.教师进行点评;4.形成最终性报告。

2.2存在的问题

2.2.1目前案例教学模式只适合小班教学。目前案例教学模式虽然开放性、互动性较好,但该模式面对的班容量一般不宜过大,人数不应超过一个自然班(30人),否则,组织实施困难、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该种教学模式在河北工程大学:“CDio项目”(一般每个小组为15人左右)实施效果较佳。

2.2.2对于工科专业大班教学目前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合。但目前案例教学模式适宜在小专业、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对于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而言,学生专业人数较多,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4年招生324人,2015年招生240人,以30人为一个自然班,2014年合计11个班,2015年合计8个班。以2014年教学计划将11个班分为三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不少于三个班,人数一般在90人左右,并且在阶梯教室上课,无论是人数还是教室不适宜开展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2.2.3目前案例教学只局限于讨论完毕即结束而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仅仅停留在最终教师点评,学生形成最终性报告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仅仅是对此有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对此案例进行进一步挖掘,如改变参数、改变方案等,然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课下学习、巩固,对于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会有一定帮助。

2.2.4学生实践能力及搜集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薄弱。在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从网上找一些资料,而对于运用中国知网、维普或者万方等专业数据库进行资料搜集、挖掘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同时,由于学生实践环节得到的锻炼较少,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能力对案例帮助较少。

3.基于创新教育和CDio理念的机械类专业案例研究

3.1按照创新教育和CDio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以符合工科专业的需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理念服务的能力。对于案例教学的选择任课教师一定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实施。同时,案例的选择要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同时要兼顾综合性,尽可能设计一些贯通性案例、综合性案例。

3.2针对机械类专业大班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案例实施的效果

对于机械类专业大班教学,进行案例教学应灵活进行。如将大班教学划分为不同组,以组为单位将学生在QQ群内形成不同的学习组,在学习组中教师提前将案例布置下去,由同组同学在学习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发言,形成小组报告。任课教师将各小组讨论报告放到课堂上,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任课教师最后点评。点评完毕,各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小组报告优化自己的内容,形成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并重。此种方法解决了大班上课人数多、场所局限等问题,但教师的课堂之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需要相关方面给予考虑。

3.3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教学不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及额外的工作量。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基于最后的成绩,可能与现有评价体系产生矛盾。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根据案例教学新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以便教师更好的工作。

3.4将CDio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等职业教育;生物教学

在当前中国,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注意。在此过程之中,一大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理论也被引入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课堂上,生物学科由于其理论性强、专业要求高、对学术能力要求高的学科自身因素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而中职院校学生来源广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基础薄弱的现象更是给中职院校的生物教学增添了困难。在此基础上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力求引入新方法和新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课程,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中职院校生物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中学的教育,在教材设置、教学目标、学生群体等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实际的需求。相比于全日制高级中学,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之中更为强调实践和运用,是为了培养高等技术人才而建设的。也因此,针对一些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学难度而服务。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生物学课堂上,不少学生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和大量记忆背诵的知识点有着畏难情绪,不想学、不愿意学、学不会,在这种情况继续灌输知识只会带来学生的抵触情绪。考虑到这种现实,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方式和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重点应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式教学理论,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理论化教学应该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需要相结合。比起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思路,案例教学法更为重视学生在个人能力上的提升和思维方法上的改变,而非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这种教学方法在注重学科理论建设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生物学教学之中非常实用,也很契合中等职业学校要求学以致用、实用为主的教学目标和教育风格。在生物教学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着眼于以下几点:

1、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生物学科是研究包括人体在内的各个生物体的学科,生物学本身就是来源于我们自身和我们的生活,生物学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特性为生物学教学融入生活带来了便利。在生物教学之中,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血管的发现,到血液成分的发现,到血型的发现,这些医学史上的进步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我们探索自身的进步。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对自身有所了解,小到感冒发烧,大到生物进化,这些例子都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案例,也是学生身边切身相关的生活实例。

例如,每个人都有发烧的经历和伤口感染发炎的经历,结合学生的这些经历,教师可以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青霉素在内的抗生素的发现,也可以讲解人体体温升高的诸多原理,结合案例,枯燥的理论教学和人体构成也不再复杂和无趣。也比如,畜牧兽医之中的良种繁育就是生物学知识之中遗传知识的出色实践,从宠物猫狗品种的繁育,肉猪肉牛的良种筛选,到奶牛的选育和家禽的饲养,所有良种的诞生都是来源于长期的品种筛选和有意识的繁育过程,在生物进化的理论指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就这样通过我们有真实所感的经验成为学生生活之中的一部分,以生物学知识引入生活,以生活经验引入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大大降低难度。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本来目的之一,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行业进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生物课程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生物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实践、更好地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极大地培养和鼓励。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发展和印证理论。因而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会非常自然地将其和生活实践先联系,在建立这种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学生会开始思考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多样化发展。例如,学习到了生物细胞膜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了解了细胞膜的渗透压和液体浓度的关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浓度高的液体会使细胞失水。在这个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进行输液时应该使用淡盐水作为传输介质的原理,也能够意识到在口渴时和饮料不能解渴这一生活常识之后的科学知识。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够自觉地将理论内化,将生物学知识自然地变为自身能力和知识的一部分,可以说,通过这一个过程,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这些知识也才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工作所服务。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后,当前中国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唯考试论和唯分数论的弊端,在理论和实践上向素质教育和探究性学习靠拢。这种情况在中职院校的生物教学之中也不例外。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对学生探究性教学的训练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课外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上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邀请一名学生进行讲演,针对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他进行了怎样的课后研究,有着怎样的成果,过程中有哪些挫折和挑战,给他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课上学习、课后探究、师生交流展示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三、结语

在当前中国的中职院校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在生物教学学科之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在当前实践和调查之中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尚不完善,在学校之间的推广还不全面,不少学校和教师还未引入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的先进教学法来辅助教学,这种情况下学生还未能接触到最新的教育学成果和新颖的教学模式。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的生物课堂上的运用还需要更多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学校的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5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专业硕士;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首先于19世纪后期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显然,法院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但对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推广,则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正是在后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但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基本途径就是依赖成熟的教材体系,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案例更多是以故事、经历等方式展示,这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积累,并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在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这也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比如案例从哪里获取、如何建设好案例、教学方法与流程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人们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是中国案例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体现为有了专业的期刊,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为频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案例教学参与平台,各类案例竞赛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案例教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如管理者、会计师、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果从工商管理硕士(mBa)算起的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1990年。1991年,中国有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招收mBa学生、开展mBa教育的试点院校,1994年,又有中南财经大学等26所大学成为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其后的十余年间,会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相继获批。200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全面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数量已达39种。但是,办学体系最为成熟、教学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还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还处于正式工作状态,学习可能只是一种“兼职活动”,因而对授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为专业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专业硕士对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

从原旨上讲,案例教学希望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案例中展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结合,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结论,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论切实联系实践的目的。但是,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宗旨的实现可能遭遇了困难。因此,我们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要对象,对专业硕士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教学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多所学校100余位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

在被问到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不少受访谈的学员表示,的确不少教师都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被问及对哪些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时,绝大部分学员表示,除了如《组织行为学》等少数一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案例分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时,我们发现了主要原因。原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案例做成了讲义(如ppt),给学生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课程变得比较生动,但并没有给自己有特别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师依托案例材料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学生对案例的准备

在访谈的学生中,不少学员反映印象深刻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被老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现场讨论,学生们觉得很有收获。但当问到,被讨论的案例材料是否在课前发放时,学生反映,大部分课程是老师在讲过案例情况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发言,并没有在课前留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案例,或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从这个方面看来,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讨论的形式,而不是讨论的内容与过程。这与标准的案例分析教学是相差甚远的。

(三)学生自身特征及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虽然我们相信学生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入学校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学习―家庭”三方之间的精力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太久,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条件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进入教室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很有可能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不足。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愿意更多地引用社会流行的所谓“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自己从培训公司得到的观点甚至道听途说的理论来解释案例的原因之一。受访学生也表示,他们当然不想为了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系统的案例分析过后所引出来的思想、理论与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位学员曾这样说过,“通过课程学习,我可能各们课程都知道一点,但都不够深刻。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与上司对话时,我可以知道去看哪方面的书”。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送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体系中。

(四)学院的评估与支持体系

关于对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少受访学员表示,希望得到更加密切的“学院―学生关系”,比如对学生的需求能够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学员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当我要选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程时,却被告知,这个课程本学期不开,这让我无可奈何”。当问到如何评估课程时,不少学员都有一致的反应,在评估课程时,一般都会“选择友好的选项,因为老师毕竟辛苦了一天”。这样一种不够精确或笼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院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案例教学的评估指标;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技能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不足的。更多的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培育与学习机会。

四、建议与思考

显然,专业学位的学生其相对于学术型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学习的方向性与动机也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要求更高。因此,这给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但绝不意味着理论知识不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道”就是理论知识体系,“业”则是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指导下所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那对案例的分析是盲目的和肤浅的。案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但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实践,较难理解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道”的传授方式与方法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依据教材体系进行传授,使学生首先要充分接受理论,然后才是通过案例进行模拟实践。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系统流程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材料的选择、学生自行准备、课下分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总结与反思等主要环节。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那案例教学的效果都有可大打折扣。比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居住地址更分散,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居住,所以时间更难协调。因此,如果不提前一至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而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解,把案例当成故事讲,那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教师理解的案例”,让学生做“提供的分析”,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掌控案例分析流程,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三)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7

新入职教师教师教育困惑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新入职教师,对于三尺讲台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同时也有着焦虑和不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安和焦虑会渐渐突显出来。新入职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是否能够具有艺术性的解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德育发展,这都关乎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将来的发展。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正是对当代师范大学教育质量的鉴定和评价,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需求,恰恰反映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调查,了解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困难,以及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对教育学知识的需要,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一些微薄的意见。从新入职教师的实践角度,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教师教育更好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感受

1.新入职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困惑,通过对4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他们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厌学现象。

案例:王老师教的是高一普通班,英语基础差及自身的原因,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早已经失去了兴趣,王老师却一直没有放弃他们班的同学,不断的鼓励、积极的引导他们。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获得进步,王老师做到精讲精练,在课程设计上精心的策划,但是在期末考试过后,有一部分的同学还是只做了选择题,后面的卷子几乎都是空白。有些题目只是一些基础试题,平时反复讲解练习,同学们因该都能做对。和一些同学谈话过后,他们完全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漠不关心,完全不在乎考试成绩。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把自己当做了知识的接受器,并没有内化吸收积极的思考。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往往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熟手教师会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他们却是束手无策的,对此感到十分的困惑。

(2)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新入职教师往往对课堂秩序的管理缺乏经验,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

案例:岳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直接接受的是高一的普通班,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是靠后的。每次上课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吃零食,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睡觉。无论岳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学生们总是置之不理。岳老师说刚开始就带这样的班级,自己十分的烦躁、郁闷,对于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十分没有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她觉得最困惑的不是对教材的把握,而是对班级的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比教学还重要,班级秩序混乱教学工作是没有办法顺利进行的。

2.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与实际实施过程的矛盾。案例: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课堂上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讨论很不积极,有的甚至在讨论过程中聊天。设计好的方案得不到实施,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就被打乱。课后王老师很郁闷,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效果很不好。如何更有效率地备课,正确处理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关系,仍然需要新入职的教师持续的关注。

(2)教学价值选择上的冲突。案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背诵,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校也会给新入职的教师分配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王老师也对班里学生英语背诵情况每天检查,如果没有背会,就会留下来,直到他们背会为止。王老师发现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这真的是特别的困难。王老师十分的困惑,并向她的师傅请教,师傅认为学生必须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要想尽办法也要让他们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即使他们背下了课文,文章背后的意义他们也根本就不明白。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吗?还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出现冲突的时候,新入职的教师又该怎么办呢?

3.新入职教师对教育学知识的需求。对4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十分希望学习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艺术以及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大方面,学生教育和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理论。在大学的课程中,主要设置教学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新入职教师却强烈需求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知识,学生教育与管理知识是对每位教师都很重要的,它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困惑疑虑进行分析,以及他们希望学习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范教育中可以进行如下的改革:

1.开设管理类课程,作为师大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对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育学知识中,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以及课堂管理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可以说明学生教育与管理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如新入职教师所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比教学能力更重要,因该得到重视。在我国师范大学的培养中,对于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训练却是比较不足的。把学生教育与管理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不但包含着班级管理还包含着个人教师的课堂管理。

2.可以为师范生开设教育案例赏析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运用各种各样的经典教育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提高师范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完善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对于自己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烈的意愿,中小学应该不断完善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丽萍.目标管理在高校示范班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雷丽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03.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曾雅丽(1963-),女,重庆人,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林楠(1969-),女,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64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59-02

新时期,高校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一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应运而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丰富了学风建设的内涵。然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医学、管理学中运用较多,目前虽尚未在职业规划教育领域中广泛运用,但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证实了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增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推广与借鉴。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状况及存在的教学问题

1.缺乏本土性。相对于国外,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晚,“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很多理论、内容与方法都是“舶来品”,本土化程度不够;而且由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更多是以选修课出现,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更少,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新式教学法也较为缺乏。

2.缺乏创新性。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程灌输为主,教与学分开,讲与听分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旧模式在教育者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职业规划课程作为一门新生课程,本土化进度较慢,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法。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大部分高校在讲授“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时,沿用的是旧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

3.缺乏实践性。“大学生职业规划”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较多运用到匹配理论、发展理论、决策理论、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性格代码测试等理论知识,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的课程。受课时较少、学生较多及教学量较大的影响,教师更注重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与社会形势发展联系不够多。

4.缺乏主体性。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本应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追求的教学风格。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环境变化大,部分教师因循守旧,忽视了教学主体性——大学生的身心新特征,特别是缺乏对“80末”“90后”大学生的了解与尊重,忽视新时期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风格,过分强调以“教”为主,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启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源远流长,苏格拉底、柏拉图在教学中采用“问答式”教学,被看成案例教学的起源。现代教育中最早启用案例教学是在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我国最早接触到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的一些领域有所应用,但由于起步较晚,仅囿于个别教师对某门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未被看做一种普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案例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特征,成功促成了“四大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事实证明,把案例教学应用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可行的,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的价值特征。“大学生职业规划”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创新思维的一种启发性、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第一,鲜明的目的性。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职业规划案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验证、操练、运用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深刻领会、掌握知识与思维的目的。鲜明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目标——重在能力培养与思维开发以及课程重点——引导学生“知此知彼”都是一致的。

第二,灵活的启发性。职业规划教育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探索。与其相对应,案例教学也精心设计各式各类的案例和思考题,有的较为外露、显而易见,更多的是含蓄、显而不露,给学生去挖掘,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习。因此,案例教学的灵活性是建立在以有虚有实的情景案例诱导学生深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第三,高度的仿真性。案例教学重在“案例启发”。通过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展现大学生职业规划纷繁复杂的“迷宫”“陷阱”,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和案例的搜集、加工、整理与归纳,最终获得与理论教学相关的理性认识的能力。

第四,较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把课程设计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真枪实弹”地进行学习、实践,身临其境。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保障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使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形成互动融洽的关系。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第一,有利于从重理论教学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固然重视理论的讲授,但理论往往是“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仅仅依靠“照本宣科”式教学,难以得到实效。案例教学紧密围绕理论知识,精心挑选具体、典型的案例,通过各类案例适当还原理论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如职业生涯规划人物访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鼓励和要求学生通过寻找相关企业人士进行访谈,然后回到课堂上分享体会,这就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最好结合。

第二,有利于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体现了这一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开发方面的作用,但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侧重于以学为本、以教促学,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如在课程上,教师可通过学生在讲台上讲授案例教学思考题,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有利于从只传授知识到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并重的转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传统的学科有所区别的是,更看重学生自我探索,追求的是“认识你自己”,重视应变与创新。案例教学法一反以往“填鸭式”讲授,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讲解、辩论和表达,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学会创新,这也是案例教学独具特色之处,即在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并重,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潜力,实现了教学方法功能上的成功转化。

第四,有利于从单一的教学法到多样教学法的转化。案例教学是集多种教学法于一体的立体型开放性的教学法,从而将自学指导、作业练习、课堂讨论和知识讲授、学生讲说、辩论甚至现场模拟等多种方法糅合在一起,并运用投影仪、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采用情境变换等技术,发挥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在进行职业规划教学时,要尊重“80末”“90后”的个性,这一代学生接触网络、信息、各类视频较多,是典型的“网络与影视”一代,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加入视频案例和多媒体案例,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心理。

三、构建体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特点的案例教学体系

1.遵循的两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虽然鼓励有教无类,互动启发,活跃生动,但“无规则不成方圆”“有原则是为了更好的没有原则”。

第一,教师角色明确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教学法是新型教学法,学生是主体,但不代表教师就不重要,事实恰恰相反,案例教学对授课者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承担的角色更多了。一是充当主持人。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并在案例教学中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通过适当穿插、点评、启发等,形成有序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讨论终结时,要进行主持总结,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或课后思考,有始有终。二是成为催化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催化剂一样,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或者过渡性小结,促进学生讨论分析不断走向深入;当学生对案例出现偏差认识时,要适当“催化”,给予穿针引线或者必要的纠正,让案例教学得以有序进行下去,最终通过催化剂的帮助产生预期的“化学反应”。

第二,教学适度原则。首先,案例教学运用要适度。案例教学法虽然发挥重要作用,但决不可以此取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为辅教学,应该在理论传授学习基础上和过程中运用,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其次,教师角色扮演虽然重要,但也要适度。不能充当演讲者,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喧宾夺主;不能充当评论家,不能操之过急,吹毛求疵、评头论足,甚至频繁中断。最后,发言要适度。在教学实践中较常出现的有发言过少、发言过差、发言过多、发言过当四类问题,其中又以学生出现更多。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分寸。

2.操作流程。第一,精选案例,充分准备。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起点,案例决定成败。授课教师要集思广益,建立案例素材库,加强共享,要善于利用网络、书籍、报刊和各类职业规划比赛、简历制作大赛、历届毕业生就业的真实历程和企业单位反馈意见等多种渠道收集案例,职业规划教育涉及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精选、积累一批典型案例,为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要熟悉案例,做好时间分配计划,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作用;也要及早向学生公布案例,对学生明确提出课程预习和相关准备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组建职业规划案例学习小组等。

第二,组织引导,加强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承上启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扮演各种角色,把案例展示出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辩论,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案例的讨论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有些讨论如加上教师的活动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授“工作世界”时,曾组织学生就“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对这章节内容掌握程度明显比非案例教学班更有成效。

第三,及时总结,巩固效果。首先,教师对讨论进行简要小结,要肯定学生的态度,也要客观指出各种观点的分歧;其次,要对讨论中的重点难点和争议点进行补充;然后是阐述教师对案例的看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把由该案例引出的相关理论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感知,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教学内容的巩固。如把职业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案例和理论同时置于一个环境,让学生感受异同性,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德航.案例教学的特征与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方勇.案例法在《市场营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0(6).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9

1.档案业务人员岗位变化频繁,流动性大,为教育培训工作带来难度。个别单位档案业务人员要么是新来的人员,要么是要退休的人员,新来的人员过一段时间,再有新进人员,就到别的岗位,要退休的人员,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没有动力,更不爱参加教育培训,有的档案人员刚参加完教育培训,就调离档案工作岗位,新来的人员又不了解档案具体业务,工作很难开展。

2.经费问题,严重制约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个别单位领导以资金不足,没有参加培训时间为借口,不支持档案业务人员参加培训,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看堆”,不用学习,谁都能干,对档案工作存在偏见,为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设置人工障碍。

3.档案业务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为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安排带来挑战。新上岗的人员更喜欢面授课程,更想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岗多年人员则更倾向研讨、互动教学,更愿意学习新理论,补充新知识,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4.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兼职教师对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认识不到位,抓不住授课重点,讲的内容可操作性差,语言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总体效果。

5.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特别是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监督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对策及工作思路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市档案局成立了局(馆)长为组长的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定期研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4万元添置培训必需品;并把教育培训纳入市直目标考核体系,成为等级认定条件之一。

2.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加大兼职教师管理力度。我们先后制定了《档案业务人员档案培训管理办法》、《档案专业兼职教师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制度》、《学员考试考核制度》》、《培训班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兼职教师管理,市档案局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登记、考核、评估、认定,对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认真,讲课内容新颖、知识前沿、趣味性强的兼职教师继续留任,而对那些教学工作不负责任,知识陈旧老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兼职教师,聘任单位可随时决定解聘,同时报市档案局备案。

3.拓宽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努力培养档案事业所需复合型人才。要想教育培训工作被社会认可,被广大档案业务人员积极参与,使教育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从传统的培训内容向现代培训内容转变,从封闭的授课方式向更灵活、更多样的培训方式转变。

一是提倡实例教学和互动教学。要求学员参训时,可以自带部分档案资料,边学习,边操作,同时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疑点和难点;培训前尽可能地将相关材料准备好印发给大家;带领学员到部分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做得较好的单位实地参观学习,使学员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

二是采用网络教学。针对档案人员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差别大,培训时间、培训空间受局限特点,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上采取了网络授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授众层面学员培训需求,培训时间可长可短,灵活设置,体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诈骗;综合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