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篇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篇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6:54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1

【关键词】会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

一、前言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制度,建立了提升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企业制度符合企业管理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因此可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会计财务信息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让会计工作尽快适应到现代企业制度中,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改革产权制度,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优势就是实现了政企分明,所以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更高,会计必须顺应改革产权制度,根据制度的规定做好清产核资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良好的基础。

2.现代企业制度拥有法人财产权,要求会计增强资产经营核算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针对法人财产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表示企业要承担经营的亏损和盈利的责任。同时,企业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前提,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运作,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会计资产经营核算能力,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更好的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要求会计核算国际化,满足企业各方面的要求

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就应改变企业核算的传统服务,并使会计核算实现国际化。随着现代企业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导致财务来源变得多元化。因此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实现相应的提高,将各部门对企业产生的盈利信息分割开,便于企业有关部分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企业进行良好的合作,会计核算必须实现国际化,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强外商的投资服务。

4.建立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现代的企业制度需要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配合,从而巩固企业的管理制度。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紧密相联,为了加大力度推广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会计工作为了扩大发展空间,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同时深化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提高员工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的关注。

5.充分发挥会计本职作用,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企业产品的好与坏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高低,就就要求会计发挥其本职作用,对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等提前进行计划,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会计应通过对成本的控制等程序,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我国会计所显露的问题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导致我国会计在其发展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第一,我国会计体制本身就未得到有效的落实,致使会计的监督工作无法展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公司上市,而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不真实,损害了人们的利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会计未发挥其监督的职能,遏制虚假财务现象的发生。

第二,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致使会计成了唯一能监督上层领导对财务支出状况的,而会计的职位在企业领导之下,通常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按部就班,因此导致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不强。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安然公司,就因为其公司会计未有效发挥其监督的职能,致使财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企业因财务问题走向破产。这种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很容易出现财务造假的现象。

第三,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致使企业财务信息状况不准确,最终导致企业投资失败等现象的发生。另外,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也是我国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显露的问题。

四、会计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在面对新的企业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新的观念去看问题,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观念。新的观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转变: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稳固企业在市场敬重中的地位,应转换成新的市场观念,为企业提出相对的策略,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的目的是改变原有企业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效益。而会计人员是参与企业经营的人员之一,掌握着企业的财政权,因此,为了达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员结合科学技术,采取新的财务管理手段,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

第三,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致使企业要承担竞争的风险,因此会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合理的进行企业资金的运作,避免企业出现资金上的漏洞,稳固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降低资金运作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企业的财务信息由会计人员进行掌握,会计工作的核心就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才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遏制财务虚假的发生。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对会计信息出现的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第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工作要提高对国有资产保值等问题的重视,加强对其管理,使现代企业制度实效性更强。

2.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1)转变工作目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应强化基础工作,提高专业能力。并以提高企业经济为目标,改善自身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可通过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

(2)扩展工作内容

会计应扩展其工作内容,改变只核算经济活动后的工作方式,在开展业务前就应开始进行资金的预算,在保证业务顺利进行的同时,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更好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支出。

(3)改进工作方式

会计在面对现代企业制度,应改变传统繁琐的工作方式,适当结合现代化技术,以科学的手法进行财务的管理,这样既方便会计对财务的管理又可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另外会计人员还应适当深入实际,通过企业员工对自身的建议来更好的完善自己,为企业服务。

(4)改善工作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计人员要逐渐向电算化发展,改变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并通过培训,提高会计电算化能力,为电算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5)健全工作组织

在现代企业中,应建立起会计组织机构,将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实行个人责任制。从而激发会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通过通过健全工作组织的同时,还应培养会计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以便提高会计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会计工作质量紧密相联,要想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目前来看,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因此,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建立会计人员评价制度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通过企业定期的培训,来提供会计的素质,进而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组织。

五、结论

综上可知,现代企业下的会计人员还存在着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了使会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应从健全会计管理制度方面入手,进而完善企业会计的工作组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更快更好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殿庆.会计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大家谈,2010,35(12):225-227.

[2]蒋饶明.财务会计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当代经济科学,2011,22(02):112-114.

[3]童仰峰.试论会计工作如何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J].衡州市监察局,2012,32(09):123-125.

[4]芦尚英.谈财会工作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J].哈尔滨市安装公司,2011,10(02):100-102.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2

1.现代企业制度的概述

何谓现代企业制度?即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规范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它有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类企业就已着手努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制度的改革与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逐渐形成。总体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如:明确的产权关系;企业要适应市场竞争规则,优胜劣汰;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投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但就目前所建立的企业制度而言,不足之处尚存,仍有漫长的探索之路需要前行。

2.现代企业制度的不足

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法则,对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稳定而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它是企业战略目标确立的依据,它更是企业在目前千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永保优势的决胜法宝。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特别需要辩证地认识到目前各种企业制度中所存在的不足。就目前所建立的企业制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需要完善的地方:

2.1企业员工流失

企业员工的流失,特别在中小企业中,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类型的企业“百花争艳”,一些外国大型企业由于劳动力廉价而纷纷涌入我国市场。面对纷繁众多的企业,特别是国外企业优厚的薪资待遇,企业员工的流失现象更加严峻,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冲击也不可小觑。员工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核心,关乎着企业的命脉。因此,员工流失对一个企业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2管理运行低效

现代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代表企业组织的最先进形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高效的企业运行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它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企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反之,一套低效的企业运行程序,则将会大大制约企业的发展。而这种低效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下的运行程序在当前许多中小企业中屡见不鲜,2014年许多小型企业的破产倒闭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此种诱因的结果。

2.3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招牌,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品牌的战略思想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其进行把握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有品牌的东西总会被许多人知晓,大家都愿意购买有品牌轰动效应的产品,这也是外国的某些产品被国人热捧的原因。就如前不久,国人争相去日本买马桶盖,而后却有人发现这种马桶盖的产地居然是杭州,实在是让国人羞愧。我国一直扮演着制造大国的角色,面对当前廉价劳动力市场逐渐丧失的趋势,提高品牌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如何确立并把握好现代企业制度下品牌的战略思想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深思的命题。

2.4战略目标不明

“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句至理名言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企业的成长,在初始阶段,都有其发展轨迹的预想,都有企业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偏离或迷失了。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和定量化,是企业的奋斗纲领。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因势利导和正确的战略统筹。

3.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议

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构建高效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以上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中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把握“人和”

企业员工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保证,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如何更加科学地管理企业员工,建立规范有效的员工管理制度显得至关重要。第一,企业应增强员工之间的竞争感和对时间的紧迫感,扼杀员工消极怠工的思想萌芽。第二,要定期进行管理人员的轮岗转换,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经常处在富有激情、富有挑战的环境中。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人也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挑战力,在一种环境中待长了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第三,为了确保企业能积极、良性地运行,还应该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奖惩考核制度,让员工工作有激情,工作有盼头。

3.2把握“地利”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企业也如此。不同的企业,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如中国、印度的企业可以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美国、日本的企业则可以利用本国庞大的人才资源及高科技,新加坡则可利用独特的港口优势。如果忽略本企业独特的“地利”条件,则会损失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腾讯弄微信成功了,而其他微软行业却不行。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如:管理、技术、文化、品牌等,因势利导,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

3.3把握“天时”

在目前的高信息化产业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和各行各业休戚与共,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也应顺应这种大潮流,把握好计算机网络这种“天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将计算机网络纳入日常讨论议程,当然,电子商务的诞生也是顺应这种趋势的侧面反映。现代企业的网络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要遵循国家政策的“天时”。在当前这种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主张简政放权,将更多的国家管理权下放给企业,给予企业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我们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遇,找到更多更好的企业发展突破口。

3.4树立合作意识

合作和竞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一直奉行的交往原则,企业之间也同样适用。企业之间虽然是一种竞争关系,但合作是竞争的前提。特别是在当前这种信息共享的社会,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趋向频繁化、日常化和多样化,而合作意识的树立更能保证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如前不久滴滴打车和乐居达成的战略合作也是顺应这种潮流的表征。合作与竞争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树立合作意识,是当今各类企业需认真考虑的发展目标,正确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竞争和合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并驾齐驱,成为拉动企业飞跃发展的两驾马车。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3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21-01

一、前言

市场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特别是作为公有制主要表现形式的国有企业如何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则成为结合中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本身就蕴涵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以努力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研究切入点,详细分析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有效性。

二、努力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要想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重点就在于如何使占公有制主要形式国有资产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在管理和机制方面的有效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赖于国有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直接干涉企业,负责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与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难免会水土不服,难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是法人实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它通过出资权、经营权、财产所有权的分离,完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只能以股东的权利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但是却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经营活动,这样就实现了出资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之间的分离,实现了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目的,有利于企业经营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局面形成,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的需求。

3.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负责企业生产产品的调拨,与市场经济发展是严重脱轨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必须要建立其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各个组织结构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际早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就已经出台了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现代企业制度至少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如此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4.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的流动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资产流动受限,难以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优化配置,国有资产的作用难以发挥到最大限度。由此,非常有必要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的流动。在这里,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又成为了必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制度,从产权来说,实现了企业产权的分析,这样企业作为法人代表可根据市场变化,直接处理各种市场经营问题,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从价值形态来说,企业被分割为若干等分的股份,股东根据股份多少来直接对公司负责,也实现了公司直接在市场募集闲散资金的目的,达到优化配置国有资产的目的。

5.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提高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控制力

现代企业制度多采用公司制的形势,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则是公司制的主要形式。实现股份有限的形式,可有效地把个别资本凝聚成为社会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非国有股参与,可有效扩大国有资本控制力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换个角度来思考,在股份制公司中,国有资本仅占50%就可取的对公司发展地控股权。甚至是低于50%,其他股份多在分散状态,这样仍然可以实现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大量社会资本的目的,由此大大提高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控制力。

三、结论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有赖于国有企业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的确定。可有利于优化配置国有资产,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的流动,提高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周新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相容——“2011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2]李敏,付荣.角色重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及其主导作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和前瞻[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3]刘卫民.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伟大历史意义——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J].湖南社会科学.2006(03).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员工是保证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要素,因此,如何进行现代人事管理是企业未来管理重点。加大对员工的关爱福利,提升员工职业归属感,营造舒适温馨的办公环境,设立公平有效的角逐机制,定期开设员工职业培训营,多方面提升现代人事管理质量,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现代人事;管理措施

伴随着知识经济步伐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无法与时代保持同步,因此,为了适应行业的需要,协同企业的变革,企业建立知识经济下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本文首先分析知识经济与认识管理的内在联系,然后简述人事管理体制适应知识经济变革的必要性,接着详述新模式下管理工作的突破点,从而为企业的整体改革发展提供可行性指导策略。

一、知识经济与人事管理的内在联系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资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选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为企业利润的创造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公司,更应思考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公司,防止人才外流。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向他们提供归属感,为他们生活琐事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同时吸引着企业外部人才到企业任职。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融合互联网等科技新技术,建立企业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职责之一。企业要实现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向现代化、新型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不仅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动变革,也需要企业政策的相关扶持,还需要国家提供一个宏观变革的大背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和确立人才保障制度,完善企业人事管理结构,提升人事管理质量,明晰人事管理流程,合理评价人事管理结果。全流程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从“引人才”到“留人才”,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建议,结合互联网发展,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才管理方式,从而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实力,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实现企业利润增长。

参考文献:

[1]范静如.浅谈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6,04:178+185.

[2]马红波.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4:64-65.

[3]王韦韦,裴钦.小议知识经济视野中的现代人事管理[J].商,2016,07:21.

[4]张冰英.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赤子(上中旬),2014,23:252.

[5]程勇.探析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75-76.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党建;措施

21世纪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是搞好党的建设,而企业党建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来说,它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细胞。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改进和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确立新的理念,寻找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目前企业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企业实行了公司制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作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企业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运作,再提倡企业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会不会与国际惯例相抵触;现代企业制度中需不需要党建工作;如何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合,在企业中做好企业党建工作。这些问题目前仍然困扰着不少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甚至政府官员。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认识和解决这些困扰。在搞好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用这种精神来寻找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与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的相融性和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建工作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建工作的新定位。就企业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由过去的国家企业变成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发展生产,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铁的定律。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是构成经济社会的细胞,是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微观上讲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壮大自己;而从宏观上讲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而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要发展经济,这一点,实际上就体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企业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我们寻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游戏规则,而企业党建是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服务和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力量。因而两者的根本目的具有相融性和一致性,它为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平台。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改变自己的党建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把党建工作的重心纳入到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来。在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党建不但不可削弱,而应是大有可为的。因此,我们在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寻找到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共同点,确立企业党建在企业中的地位。

其次,要明确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原则。市场经济下,各个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战略经营目标,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保证、监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党建目标和方针,然而,不同的目标中有相同的共性,这个“共性”应该是“建设好班子;带领好队伍;创建好机制;塑造好文化”。这应该是不同企业党建中带有共性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目标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方针应该是“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证”。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党建必须创造出一套适合企业党建工作特点的党建工作质量目标及考核体系,以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企业党建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合理定位,而且没有找到合适的党建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出现了企业党建工作目标不明确、方针不清晰,从而影响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加上部分领导缺乏对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影响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二、确立企业党建工作地位,在组织和制度上给予保证和加强

企业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这就必须依靠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延伸部分来发挥作用。企业党组织要发挥上述功能,它必须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中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这也是当前党建中存在的一个模糊问题。如何对企业党的组织进行定位,共产党就是要通过企业党的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企业,通过企业党组织来调动、保证、监督企业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发展生产,搞好经营,壮大企业,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就应该是“政治核心”。这个定位并不会与企业在市场化下的企业目标、要求和运作规则相矛盾。这样就形成了董事会是企业的战略决策机构;企业行政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机构;企业职代会是企业的民主参与机构;而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机构。这样,不同的组织定位明确,职责分明,共同协调,就能大力推进企业向前发展。

其次,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处于领导地位,对行政业务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负责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入企业的治理机构,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确保企业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

三、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特色的党建工作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重在改进和创新。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创新”“发展”的内涵要求,开创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企业党建工作与地方、部门的党建工作不同,它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根据企业改革的难点、生产经营的重点、职工关心的热点开展工作,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特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党建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在做好这部分工作时,因其规律性和程序性较强,企业要制定出企业党建工作质量标准考核制度,必须按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操作。党建工作有很多内容,许多内容又是直接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党建工作具有灵活性,因此,必须因地制异,因人而宜,它需要结合企业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这就要求企业党建工作做出特色,开展党建特色工作。所谓党建特色工作,是指企业党组织根据本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出现的新情况,员工中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开展的党建工作项目。它不像党建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那样具有固定性、常规性,它具有多变化、动态性的特点。而企业党建特色工作又是企业党建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日常开展的党员劳动竞赛、创优赶先、思想工作等各种活动都属于这一工作范围。这项工作做得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得好,企业的正气就上升,企业就人气旺,事业兴。当然,在开展党建特色工作的活动中,同样必须按照党建工作质量体系的要求,对党建特色工作规范操作程序和考核程序,把党建特色工作的计划制定、过程控制、检查考核都纳入到党建工作质量控制体系中来。这样,企业党建工作既纳入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企业党建工作质量体系之中,又通过企业党建特色工作处理好特殊问题,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推进,从而达到改进和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宪琪.加强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J].华北电业.2000(02)

[2]魏子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城市燃气.2011(03)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6

关键词:竞争优势替代竞争优势替代机制核心能力

近几年,我国一些已进入成熟期的行业,都在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过各自的重新“洗牌”时期,彩电业、空调业、手机业莫不如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一些知名的企业在经历了卖方市场条件下的短暂辉煌后,一进入买方市场,便出现停滞或衰弱状态。

产业的时代变革,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变迁以及企业内部机制(文化、体制、组织)的演绎,引致企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改变或演化。核心能力的演化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替代。因此,研究竞争优势替代问题,对于指导企业如何认识和评价现有竞争优势,并在外部环境发生变迁和企业内部机制发生演绎时,及时以新的替代旧的竞争优势,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虽然近来开始对持续竞争优势问题给予关注,但是,对于企业如何从内部机制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持续性问题,还是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

本文将围绕企业竞争优势替论和企业在实践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影响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因素、寻求竞争优势替代机制规律性的基础上,对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变为竞争劣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就如何建立起企业内部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问题加以探索。

企业竞争优势概述

1990年,哈默《公司核心能力》的发表引起了管理学术界对于核心能力的关注。继“产业结构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之后,“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战略管理学界新的“热点问题”。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已有的基本理论分析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初期,人们往往将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混为一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纵向一体化以及企业流程中的默会知识都曾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技术的进步、企业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发生了变化。

于是,关于何种资源才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观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Barney(1991)首次对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当一个企业实施能创造价值的战略,而同时其他任何既存企业和潜在竞争对手无法实施该战略时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但持续竞争优势除满足这些条件外,还应包括“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此战略的优势”这一条件。

科学的进步会不断地使默会知识显化、无形资产有形化。今天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竞争优势替代及其机制

(一)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涵义

所谓竞争优势替代机制,是指竞争优势替代过程中所隐含的关系和规律,即在外部环境变迁及企业内部机制演变条件下,新的竞争优势取代旧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影响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与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优势替代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机制适应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迁,及时调整企业内部机制,为竞争优势替代扫除内部机制的障碍。

外部环境的变动因素是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中的政策、法律因素等都影响着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进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尤其是从工厂制度确立到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环境中的政策、法律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也受到政策、法律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构成因素的又一影响因素,它通过对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来影响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形成。技术环境有时甚至会成为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根本影响因素。

企业的内部机制,包括技术创新机制、管理创新机制、文化变革机制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演绎,当其导致企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改变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便会发生替代。导致企业内部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通常有:企业经营者和经营者团队的更换;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具有新的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的生成。

(三)竞争优势替代机制描述

我们知道,企业是行业中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如何在下一个周期或阶段维持或丧失的是一个竞争优势替代问题。任何现存的、既定的优势,其价值都是有限的,它会在社会环境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企业内部机制的演变中被替代:要么通过机制变革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要么在现有优势丧失后,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引入行业生命周期结构来进行分析。当行业处于成长期时,社会的各种要素包括政策激励要素都往该行业聚集。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也使企业内部关系比较容易调理,企业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这是强势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成期。行业处于成熟期时,强势企业完成了现有竞争优势的积累,达到顶峰。但是,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资源不再往该行业聚集,竞争优势变为竞争平势。到行业衰退期时,聚集在行业(企业)中的各种要素开始消散,往其他行业转移,社会价值流出该行业:原材料供应商也在寻找新需求途径或行业客户,优秀人才纷纷流向其他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由激励变为抑制,企业内部矛盾开始暴露,内部关系管理恶化,内部机制严重劣化。一些不能处理外部环境恶化与内部机制协调关系的企业面临倒闭,而一些在环境恶化时迅速调整好内部机制协调性问题的企业又去寻求在行业更替中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竞争优势在行业更替中的顺利替代。我国彩电业的发展就经历了这一过程。

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替代机制

(一)建立企业内部人才竞争机制

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企业内部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内部淘汰机制,使高素质人才留下来,淘汰不合格的员工,使企业永远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企业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具有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政策和环境;建立有效与公平的内部人才淘汰机制;建立竞争性与人性化并存的留人制度。

(二)建立企业内部技术进步机制

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替代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行业来说,技术革新在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成熟到衰退)以及新兴产业形成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还发挥着巨型平衡器的作用:侵蚀那些其领地防御坚固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将其它企业推向竞争前沿”(波特,1983)。企业要在技术变革中脱颖而出,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建立起技术进步机制即对社会技术进步保持高度敏感,对市场信息保持高度敏感,从而建立起具有很强的技术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机制。

(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机制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是个复合系统,包括决策优化机制、组织结构优化机制、以及企业各项活动之间的关联优化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对于那些不适应企业发展和机制进步的旧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应当尽快抛弃。但是在对旧制度、旧规范扬弃的同时,必须及时建立起新的制度、规范,决不能造成管理的缺位和空白。总的来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应该做到适应性、灵活性、进步性。

(四)建立企业文化进步机制

建立企业文化进步机制,就是要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的不可仿制性、难以替代性决定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建立企业内部文化进步机制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替代机制的重中之重。企业内部人才竞争机制,技术进步机制以及管理优化机制都是为企业文化服务的。只有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是在本质上具有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发生替代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竞争优势发生替代时,曾经的二线企业有可能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曾经的领先者也许会因机遇的错失而衰退。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优势替代机制对于企业在竞争优势发生替代时,及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发展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化竞争与经营的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治理结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指企业中涉及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的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以及处理这一系列制度和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与各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总称。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国际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发展的促进性,制度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发展性。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从对产权实体的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政治制度与企业经营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其“商品化”的内涵,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追求其经营的高效益。

(1)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是产权清晰的实体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产权明晰,因此,就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查,并由有关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在确定了资产实有额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所有者。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明确

根据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是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企业的经营者运用其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依法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其职责就是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即资本保全和增值,并享受较高的利润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责权利关系。各方各司其责,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实体,所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间接管理上,即政府主管部门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来管理企业,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这符合政企分开,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政策;二是企业应仅仅是生产单位,而不应承担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如职工的住房、医疗、子女就业上学等应由政府或社区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集中精力和财力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目前许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经和正在进行这种剥离,将一些福利机构的职能转由社会承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虽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承担这些机构的一些费用,但数额已大大减少了。

(4)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其生产和经营管理服务。与此相适应,也应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配套,否则,再科学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科学化不仅要求使甭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而且管理手段也应现代化.其管理方法应打破常规,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方法。

(5)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现高效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产权独立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

那么作为“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产权及企业经营地位的独立化为“商品化”打上了重要的烙印。

企业、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为市场提供法律保障。企业是基础,市场是前提,政府是保障。三者相辅相存构成系统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其具有三个特征:即企业产权独立化、政府职能政治化、市场机制法律化。

企业地位的独立,基础是资本的独立,因为资本是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企业的权利来源于资本的权利。产权资本的独立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确立的基础。要想对企业产权独立化有较深刻的理解,首先,我们对现代企业的本质要有明确的认识。所谓企业,应该是具有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的能力,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的社会经济基本单元。占有、创造和实现财富增殖是企业的功能第一本质;具有生命力的有机结构是第二本质;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第三本质。功能本质,结构本质和历史本质,这三个本质缺一不可。凡是不同时具备这三个本质的企业,都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所谓企业制度,从本质上讲,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经济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规范化、法律化就形成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谋求企业的发展。依据以上定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应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企业不论大小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2.企业完全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从事经营,以追求市场活动效益最大化和财富增殖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3.政府对企业实行间接调控和服务。

以上这三个方面之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依法自主经营,并承担相应的盈亏后果。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企业与政府、市场的职能分工就可按以下原则进行:

(1)产权可界定原则(2)产权可市场交易原则(3)功能效率原则。

三、政府职能政治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

企业产权分离之后,政府保留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为社会提供公正、诚实、有效率的服务,而不是处于“管制者”的角色,这种从管制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充分地印证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属性。那么在商品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面前,政府职能已经有了明晰的界限,由于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资本、劳动、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实现合理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政府职能政治化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政府的主要任务大致如下:

1.政府机构的大精简,直接组织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政

府部门原则上均应撤销。

2.政府行政机构公职人员唯一合法的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而包括财政外收费、自办公司等在内的一切其他收入来源均属非法,一经发现查实,必须惩处。

3.允许国有资本与社会其他资本在同一法律、政策环境下公平竞争。取消给予国有资本的种种垄断性经营权力,同时在税收上让国有资本享有外商资本同样的待遇。国有资产作为资本开展经营,国有企业的出租、拍卖、与其他资本合股幼破产等成为所有权经营的正常形式。

4.允许企业经营者享有既区别于政府公务人员,又区别于企业的一般雇员的独立的分配利益。这种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紧紧拴在一起的。当企业经营利益下降时,企业经营者将与所有者同时受到损失的打击。由此将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群体。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流动的“企业家市场”,通过企业家市场化形成符合价值规律的企业家评价标准,再由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根据竞争原则,择优聘用。

5.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国家的关系不再是行政任命关系,而转换成依据合同的雇佣关系。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无理的干预行为均属违法。同时,经营不善的企业随时可能被投资者以股权转让、出租、拍卖、申请破产的方式作出处理。在投资者的损失被减到最小程度的同时,经营者及企业员工将成为产权调整过程中解雇、失业的直接受害人。因此,企业有了来自市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约束力。

四、市场机制法制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

产权独立、企业经营地位独立、政府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政府职能的政治化,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充分承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商品化所做出的回应,那么市场机制的法制化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制度商品化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以上前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市场经济合理化发展、市场机制法制化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焕发它地方活力,也更好地凸显了其“商品化”的特征。

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现代市场经济涵盖两个概念:市场的开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新机制,呼唤并依靠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的建设和完善。广泛学习和大胆借鉴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法律制度调控市场的经验。市场机制法制化,要求既要对现存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和变更;同时,还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8

关键词:外贸;现代企业制度

一、我国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宏观管理不力,协调能力较差,与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变化要求不相适应。出口经营秩序较乱,国内抬价收购、国外削价竞销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加到外贸业务中来,但外贸宏观管理工作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管理上的随意性、盲目性还存在,企业还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条件,协调机构、协调手段以及协调管理的方式还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二是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低下与对外经贸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伐较慢,经营管理上漏洞较大,缺乏竞争意识,作为外贸出口主力军的外贸、工贸专业公司,开拓精神有待于进一步发扬。

三是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单薄、经营方式单一,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相适应。目前世界贸易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明显加快,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外贸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单薄并且经营范围狭窄,经营品种不多,缺乏系统配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商品的综合经营能力较差,贸易方式也不够灵活,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更谈不上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

四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造成了外贸人才流失,从而也流失了货源,也流失了市场。

以上四个不适应说明外贸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有新的深化,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继续深化外贸企业改革,能解决深层次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外贸企业生产力。

二、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一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外贸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外贸企业要尽快将内部的责权利按相互激励和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起公司治理结构,理顺所有者、董事会的结构、功能与高级经理人的关系,确定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并建立相应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在外贸企业制度改革中,公司的设置和党组织的设置要同步进行,企业党建工作要不断改进,在改进中求加强。外贸企业党组织是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管理委员会及工青、妇等组织的领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外贸企业党建工作应加快自身改革,迅速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工作机制。

二是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应该约束与激励有机结合。没有一定的约束,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撇开激励机制,必然使生产力中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活跃不起来。这样治理结构必然是片面的,僵化的。股东追求的是资本的最大化,而管理者(如企业家)则追求个人信用的最大化,即个人价值最大化。所以,为了资产保值增值,应研究授权额度、所授权力的灵活性等;为了激发管理者(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外贸企业应当加强对激励工具、激励措施以及激励程序的研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如推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制,从而使约束与激励的有机结合。

三是要完善外贸企业的财会制度。新《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外贸企业已基本建立起新的财务制度,会计工作依法进行,运行比较顺利,但必须进一步完善。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理顺和规范资本与财务管理,按照《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重大事项备案,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内部议事规则,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外贸企业的财会总监、总会计师和财务管理人员制定财会制度、财务决策时,应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尽量能使股东获得更多的好处,并且是在确保国家、企业、职工相互之间的利益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确保资本保值和增值。外贸企业要完善和强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大力推行会计委派制,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这样有利于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保证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健康发展。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外贸企业资本金制度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外贸企业应积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按法定程序委托有资格的财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法人财产进行评估、核实企业法人财产的占有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外贸企业资本金制度,搞好产权管理,明确资本金保全和独立运营原则,出资者资金一旦投入法人企业作为注册资本就不得以任何形式抽回,只能依法转让。符合股票上市的外贸企业,可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并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适时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体系,推动外贸企业重组、改造。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外贸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企业负担,外贸企业职工享受社会保险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构成的第三层保障及企业、家庭、个人购买商业性保险取得的保障,特别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大调整处于关键性的历史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正常运转也必须要求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以保证。

参考文献: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9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四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06-03

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产业升级速度不断加快,对于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源动力,更加突出了“产教融合”特色,以产业需求为先导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职业教育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有序衔接,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升级。

《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式的采用现代学徒制,并以此作为试点推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实现校企一体化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拓展了新平台。学徒制的推行能够使企业更深入了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来,对于高职院校理清人才培养定位、创设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区域经济转型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分析

国内自古以来就有学徒制。在职业分工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技艺传承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促使将技艺传承给家庭以外的成员。这就出现了学徒制。师傅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徒弟,以密切的试图关系为基础,教授时间较长,师父会全程跟进亲自指导,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合格就业为目标,对学历等没有特殊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原始雏形。

德国双元制是现代学徒制的最早也是最完善的形态,能够全面体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特征。根据赵鹏飞、陈秀虎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现代学徒制主要表现形式有“英国三明治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瑞士三元制”、“美国合作教育制”。再综合其他参考文献,把这几个学习制度融合一张表里面,横向纵向对比分析。

当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非工科的专业里,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是中小微企业。上表中,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更灵活、更适中小微企业。一来中小微企业通常财力有限,不具备条件把学徒送入专门培训中心(行业培训)的资金;二来中小微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能在学校学两天、在企业培训两天,只能一段时间在学校、一段时间在企业,需要以整块时间、减少生产过程的分散程度;三来这种合作方式更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

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现代色彩的学徒制重新纳入人才培养视野,在更新完善中得以应用和发展。从上述国外学徒制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徒制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如何体现“校企双赢”?传统学徒制都更重“生产性”、更倾向于师生两人之间的交易,我们该如何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质?校企合作,如何在学校与企业的综合评价下形成产学研全方位发展,实现双证融通,形成在岗育人的崭新教育格局?

第二,如何体现其“制度性”?我们该如何提炼、总结这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范式?当前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高其制度性,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关联体系,针对试点工作实施客观引导。如何针对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办法:立足“四双”范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四双”范式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落实“四个双”。一是:“双主体育人”,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二是:“双导师”,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三是:“学生双身份”,学生不仅仅是在校生,同时也是企业的一员。四是:“签订两份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

下面探讨下“四双”范式如何应用。

(一)“双主体”范式体现

“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都是办学的主体,校企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对学徒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对“主体一:企业”的要求有:与学校协同办学的企业,应具备“合作意愿强烈”、“美誉度高、专业技术能力在本地区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等条件。对“主体二:学校”的要求有:乐于创新,有配套的实训设备和基地,有“双师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强。

图1“双主体”合作范式

“双主体”是这样合作的:在招生前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双方职责、分工;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课程标准”等;用自主招生、三二分段等方式校企联合招生;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学籍管理由学校全程负责,日常管理方面,学生在谁的地盘谁负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是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过去,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这就很难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双主体”保护企业经济利益,对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具有实践价值。

(二)“双导师”范式体现

“双导师”指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校教师负责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企业师傅负责具体工作岗位技能、企业文化教学。“双师型”团队是一体化管理的,明确聘任条件、程序、职责、待遇、奖惩等,学校将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企业也将企业师傅承担“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员工考核内容;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产品项目、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三)“双身份”范式体现

“双身份”是指学生同时拥有“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学生身份”界定了学生必须完成学制教育体制内的学习任务,“员工身份”首先将学生界定为企业的人,按员工的要求,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学徒协议下,学生将遵守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接受来自相应的课程、岗位的考核。在学校学习时,将接受笔试、口试、模拟实操、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命题的方式获取考核成绩;在企业时,需要接受岗位职业能力的评价,将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考核结果。

(四)“双合同”范式体现

“双合同”范式

“双合同”指: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合同,明达权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各司其职、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界定身份,招生即招工,明确学生的学徒和准员工的身份。

(五)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实例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茂名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宏厚的旅游企业――茂名国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经历了松散型的参观指导、知识讲座、岗位实习等,到紧密型的师资队伍共用、横向联合研发、共建实训基地等阶段,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应用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导的校企全程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第一,前期准备。组建由校政行企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分析、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等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

第二,中期执行。

第一学年,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师傅主要负责让学生“认识岗位、入行上手”。经历师徒结对后,由师傅演示,学生尝试“动手做”。对应的课程例如《旅游概论》、《导游业务》、《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技能实习》等。

第二学年,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核心专业课教学”和“考证辅导”,企业师傅负责“基层、核心层”岗位的技能传授。学生被分配到导游部、业务部、计调部等不同岗位,师傅在旁指导,学生“娴熟做”。对应的课程有《考证》、《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设计》等。

第三学年,学校教师进行“拓展知识教学”,企业师傅负责“中高层岗位”以及“延伸岗位”的技能传授。学习相关管理理论,学生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到不同岗位轮岗,与师傅共同探讨更科学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有的更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对应的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策划实务》、《旅游创新创业》等。

第三,后期反馈。学生毕业后,学校需要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评价合作效益,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与师傅研发的新技术得以在企业推广应用,部分学生成长为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人员。

三、“四双”培养新范式应用的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毕业生吸引行业企业的参与

第一,把握区域产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以“现代学徒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毕业生)来。第二,让毕业生留下来。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中,高职教育更应当与当地经济方向相适应,结合产业升级调整教育内容,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人才服务,引导毕业生就近工作,则能够有效增强就业吸引力,避免人才外流。

(二)以技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

第一,积极撬动政府和行业资源,利用财政专项经费,搭建立体多维、先进的实训基地平台。第二,携手业内典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新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服务平台,改善发展环境。

(三)规范管理过程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与工厂工人有本质不同,如果在管理环节出现缺失,则有可能对学生权利造成损害;管理成本过高,又很可能让企业不愿再度合作。对策:第一,出台相关政策,在学院基础能力建设、兼职教师和补贴、学生实习实训安全责任分担、顶岗实习工伤保险补贴、地方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第二,工厂、学校、学生形成三方协议,对岗位责任、培养目标、权益保障等做出明细约定。

(四)现代师徒制更体现“管理创新”

传统师徒制中,徒弟经过一定年限的学习后可以出师成为正式的技工,多适用于制造业。而当前的现代师徒制,在让学生“学技术”的同时,更让学生在“学管理”、“学创新”,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广、更高、更新、更深入,学徒不仅可以出师成为正式的技工,还可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

四、结论

现代学徒制立足“四双”范式,能更好地迎合行业企业办学,加强与产业经济之间的融合互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特质增效升级的新常态的今天,立足“四双”范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将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改善,改变就业方向,致力于人力资源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克斯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7;

[2]2014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03;

[3]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教育研究.2014.10;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10

一、知识经济与人事管理的内在联系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

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

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Y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

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x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为企业利润的创造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公司,更应思考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公司,防止人才外流。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向他们提供归属感,为他们生活琐事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同时吸引着企业外部人才到企业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