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0:04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医学人才高职学生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维修及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白城137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2-02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走向大众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需要引进、学习外来经验,需要大量人才,很多同学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以“学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为就读高职的目的;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深度培养,多数限于课堂思想政治课,缺乏社会实践;重视职业声望,忽略社会贡献;大量调查也表明一些教育单一化、流于表面。有调查报告:“在调查关于择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按先后顺序排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将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的空间等因素排在了后面。可见,学生在择业观上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性,主要注重的是物质条件,较多强调工资报酬等物质待遇,以薪金多少来判定职业好坏,倾向于一些眼前利益,并没有将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缺少将社会需要和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①所以当前社会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且当务之急,国家也颁布了医学法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②高职高专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专业、重技能,更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变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和个人本位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事业是一项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经过专门的、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高尚的医德品质,不可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医学目的。医学道德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认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意义,医务人员理想目标和服务宗旨是利于国家、集体,有利于病人,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年青一代医务人员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不但要继承老传统,而且要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医学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高尚道德的重要条件。懂得必须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协调好医院子系统间各类人员的关系,做到互尊互敬、互助互爱、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目的③。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因为,医学面对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精良的技术,而且需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④。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能提高学生对病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从而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实现技术与道德伦理的高度统一。从业人员要具备娴熟、高超的医学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正确的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当今高科技术的作用和高端设备的潜力,维护正常的社会医德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当今社会,提高医疗质量是医学系统工程的根本目标,它的基本要素是精诚医德、精湛医术和精良医器。在学生走出大学课堂之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专业理论授课,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使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帮助从医后正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学习中去,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本领,更应让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特需的、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为重要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医学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众多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医疗领域的各个层面。高端技术正确使用服务与社会,相反,如被滥用,将会有悖于社会。所以,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首先,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其次,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科学和发展审视世界,推动医学科学地、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尤应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更好、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

4.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也都呈现多样化、国际化,人们的思想也就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有理想、具有创新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发展意识,但同时模糊理想信念、多元多变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院校的重担是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传承并秉承医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实现自我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和提高诊治效果,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社会舆论作用。高职高专医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社会舆论的作用过程形成是一致的。弘扬积极向上主旋律,大力宣传学习恪守医学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提倡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风尚,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家布兰凯茨指出:“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⑥随着经济、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择业、就业更多的是优先考虑物质利益、经济地位;偏离爱岗敬业和职业忠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设定的同时重视德育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之中,成就德才兼备的社会医务工作人员,服务于社会。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对具有自主性的高职学生而言,对其单纯进行课堂知识灌输,改变灵魂的方法不会奏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道德修养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医德培养,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社会实践,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大学所处阶段不同,进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大学每个阶段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施医德教育必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即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校园生活为医德情感培养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则是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医德的形成阶段;校园德育教育与临床实习阶段相辅相成,是将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的必然阶段,在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模范感染下,形成自觉的社会医德习惯,完成医德教育既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全力提高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但来自于社会、家庭、团队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全社会齐抓、共管,为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营造新时期、新社会、新科技环境下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德为医之先,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高超专业水平,从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入手,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无私奉献、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强烈的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注释]

①潘向军.职业中专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道德教育对策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094-2007151418.htm,2007-01-05.

②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③曾翠清.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eB/oL].http://.cn/article/CDmD-10394-2009096298.htm,2008-08-02.

④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⑥赵志群.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感[J].交通职业教育,2009(3):32.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1).

[3]郭清秀,李之尧.医学伦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2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更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应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1]。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国医学生应当确立正确、全面、科学、新型的医德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以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活动的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医生行业是高危险的行业,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传染性疫病、放射性损伤、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都会给医生的生命造成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让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了这些疾病。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既然要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才能换来人民的尊重。

2.2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事关重大。虽然我国医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医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尤其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2]。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和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医学学校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只注重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证、计算机证等,却忽视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一,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应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医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使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送医送药、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做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等[4]。

3.3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对每一个行业都具有规范作用,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不仅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树立牢固的卫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课教学工作。如,把法律课教学纳入必修课表,通过一定学时量的法律课教学,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通过对卫生法规的学习,可以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医生。另一方面,应通过一些犯罪的医务工作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远离犯罪。

4结束语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

[2]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

[3]甘荔.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3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正式出台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文件,位居首位的是强调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教育。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德育为先的医学教育理念,强调将德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态度及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近年来医患关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医患矛盾、医疗暴力、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也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及追问的问题,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未来医生的迫切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对现代医学教育而言需要培养职业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文从医学生次道德的正确引导的角度对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进行尝试探索,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二、次道德概念及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等层面不断的发展,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探讨。比如伦理学界时常关注的次道德问题,关于次道德是否存在、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看待次道德,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次道德的概念

“次道德”又称“亚道德”,学术界关于次道德概念的大致界定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在违法利己的同时,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有时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在冯友兰先生新理学里讲到不道德的道德行为时引用《庄子??箧》其载:“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为盗时仍然有自己的行业道德,只要在偷盗时能做到圣、勇、义、智、仁,仍然被认为是道德的,这也就是次道德的题中之义。关于“次道德”的一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道德行为面临着社会各界的争议,观点不一。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虽然道德的多元主义或虚无主义是应当摒弃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客观具体的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传统的道德评价依据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一元评价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社会道德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状态,以一元化的理想道德状态,实难概括万别千差的社会行为。所以,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性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维度多层次。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观才会更符合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由于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由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就不加以一一分析。在本文中笔者认同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属性的观点,主要指人有着和动物一样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有欲望有意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等等表现。人性是人的属性的简称,其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自然属性(动物性)人的本性。恩格斯曾经说到“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即对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负责,而表现出趋利避害、自保自爱的本性。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的存在具有天然的为己自利的倾向。其二为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讲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由于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意志的作用,拥有了一种应当的意识和理性从而成就了人的无私性。

由于人性是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两个部分构成,从而可以看到兽性和人性在这个构成中的不同比例,在本我欲望的冲动力和理性力量的控制力的矛盾冲突后主体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导致了人存在的境界和层次的不同。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禽兽、小人、俗夫、君子、圣人的不同境界。从此角度可以看到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

三、对于次道德存在合理性的伦理辩护

明确了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命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的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了。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是未确定的动物,如果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猿就未免过于善良了。”尼采的这句话表明,不能把人嵌在一定的类型中。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华横溢的皮科在《关于人之尊严》的开头处赞美人说:“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给予一切生物动物特定的机能、特定的形态和特定的住所,把他们各自安排在宇宙之中的一定位置上,然而神给予生物动物的这些特殊的东西却连一个也没有给人,只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意志。所以人是自己自身的创造者、形成者,由于这种自由,人能够堕落为禽兽也能够提高为神”。由此看此前提到的次道德问题,次道德的前提是此种行为已经损害到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属于违法行为,只是在其违法行为之后,其良心或是社会欲望对其行为的后果起着评价的作用,由于人的道德的需要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良心是建立在个人内心上的自我道德法庭,当个人做了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并产生了良好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之后,他会使人感到满意和欣慰。否则,它就会引起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过失的痛苦和折磨”。再次就是社会欲望就如同孔子讲到的恻隐之心一样,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欲望的纽带可以使别的生命体观念中的快乐和痛苦的心态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从而对别人的处境与感受感同身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人出于道德需要的角度,在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后做出的次道德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在此意义上讲次道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是合理的。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次道德的正确引导

近年来,高校中时常出现学生帮学生“诚信”专业论文、同学之间“保密”代考作弊行为、抢占自习室座位后出租给同学的“公平交易”行为等现象,固然这些行为并未触犯法律,不构成伦理学中讨论的典型意义的“次道德”,但却是高校中典型的次道德现象。高校大学生中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恶意的损人利己,而是希望达到利己不损人甚至既利己又利人的目的,在这些行为中体现出一定的道德感。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4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阐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属性、基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强调“其他各门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无论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所有课程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道德教学目标,所有教师都肩负德育育人职责,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由此,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启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医务工作者的重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德医风建设。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把医学人才的内涵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借助于“课程思政”的东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举。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讲述临床科学用血的基础理论、临床输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疑难血型鉴定等,吉林医药学院将其列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课程组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考核评价中,从学生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情况的综合分析看,教学效果良好。经验表明,医学专业课程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在保证学生掌握临床输血学检验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1发掘医学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各类医学专业课程,只要深入发掘,都能从课程特点、内容、方法等方面找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进而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为例,该课程是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以安全、合理地给患者输血为中心,对临床用血进行研究、开发、应用,从而保证临床输血治疗效果。例如在讲授血源时,课程组教师便以无偿献血为切入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强化无私奉献、挽救生命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2.1有机融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等,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在教学大纲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课程思政也就确立了方向。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设立了三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一,提高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素质;第二,培养职业道德,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彰显医德,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献身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立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

2.2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医学专业课程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问题,把思想政治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内容可以从公民教育角度、从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的角度、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角度等方面着手。例如,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以输血不良反应为切入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态度,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职业道德。

2.3有机融入实践活动

医学专业课程可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见习、实习及各种课外活动,使其不枯燥、不抽象,不会给学生以牵强、生硬的感觉,有效拓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职业道德的途径。如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探讨医患关系、医德医风等问题;举办走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组教师经常利用见习、实习等实践机会,带领学生到医院、血站和采血屋,体会病人的疾苦、献血者的无私奉献、医学对于大众的意义及自身的责任,身临其境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3注重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方法,增强职业道德培养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教学方法融合到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就会提高思教学效果。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C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可以用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高职业道德的培养效果。例如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在讲授疑难血型鉴定时,可以通过pBL教学法提出问题:如果有Rh阴性血型患者需要输血,而你恰好是该血型,你会积极献血吗?如果你不是该血型,你如何提供帮助?在讲授临床输血时,通过CBL教学法给出实际案例: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外伤性大出血,意识不清,红细胞2.8×1012/L,血红蛋白65g/L,血型B型,RhD+。病人需要如何紧急救治?是否需要输血?如需输血,输哪种血液成分?这些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不仅自身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还要广泛宣传,为解决血源不足贡献力量,增强责任意识。时间就是生命,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天职,职业道德教育得以渗透。

4改革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评价去检验。考核评价反过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的进一步融合。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思政运用了以下考核方法。

4.1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以考促学。利用平时小测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测试内容围绕专业知识增加思想教育内容,重点辐射职业道德。提高期末考试主观题的比重,尤其增加涉及职业道德的试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4.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策略和学习过程,从课堂互动、平时作业、平时测试等方面考查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终结性评价内容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3近期考核与追踪考察相结合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5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对医生的医术很难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医德医风往往是决定医患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良好的医德医风养成的基础在医学院校。因此培养医学院校在校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性和紧迫性。

1当前卫生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在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当前的卫生职业院校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往往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而忽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护人员礼仪》等相关课程开设的较少,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医德培育机制。

1.2道德教育内容陈旧,没有跟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落后的医德教育内容与现有的社会道德之间出现冲突,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医德状况和医德应用的分析与指导,使得医德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1.3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滞后。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主要讲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对医学常识和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医德医风问题缺乏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1.4道德教育教学和考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而现在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医德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现在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实际参与的却很少。这种方式虽然使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却不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再加上一些医学伦理学的教师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课堂上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轻视甚至放弃本学科的学习。

2加强高职院校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2.1科学的选定职业道德培养教材。一以卫生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并且融合卫生法规、医学伦理、文化修养于一体,形成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二删除陈旧的内容与技能,精选出部分马列主义理论,避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导致学时占用过多和内容枯燥等问题。三收集医务管理工作者和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实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实际。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他们充分认识卫生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并且为思想政治教师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法规常识。另一方面请资深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讲座,弥补思想政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不足。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3.034

abstract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isthefocusofmoraleducationvocationalschool,vocationalschoolmoraleducationisneededtoachievetheaimsofeducation,employmentneedsofstudents,butalsotobuildaharmonioussociety.intoday's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isparticularlytensesituation,nursingstudents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ismoreimportant.itpermeatesfromthe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intoclassroomteachingcloselyintegratedwithindustryrequirements,studentsself-educationcapacityandotheraspectsofstrengthening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views.inthispaper,theimportance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nursingstudents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specificembodimentsstarton.

Keywordsnursingprofessional;professionalethics;education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其实质就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职业要求。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只能在被职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职业道德是在一般职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岗位对人类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病人与护士、集体与护士,以及社会与护士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目前学生必备的素质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护理专业学生从在学校学习到医院实习这个整体阶段,是由学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有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管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方面成长,从多个角度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操守方面顺利完成一个职业角色的转变。从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成熟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大多数在县市级以上单位就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护士职业,在医务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有很大的工作量,涉及面广,较强的专业性。病人从进入医院到治疗好后出院所需的各种治疗大约90%都是由护士配合医生执行完成。护士道德修养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所在医院的医疗作风。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护理工作,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提升护理技能,全身心为病人服务,从而提高到医疗质量。

1.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

现阶段,医患关系尤为紧张。特别是在县市级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级别高一些的医院,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且要求护士的亲和力。患者在患病就医住院期间,感情比较敏感脆弱,希望能尽快得到治疗,且想得到服务优良的诊治服务。这期间,护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着想,充当其家人,态度亲切和蔼、语言充满关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治疗,自觉行动,营造和谐的、融洽的医患关系。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医学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一旦选择从事医疗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根据某医院对日常投诉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医院的服务问题占80%以上;而对医疗费用、医疗技术等问题,不足总投诉的20%。由此可见,产生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沟通等方面。为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胜任工作的前提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期间,就必须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我院,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对五年高职的学生,此课程教学多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

五年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有的甚至还不真正了解其专业特点,以后从事的工作性质等。德育教师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但对护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认识上尚有欠缺,不如医学专业教师理解医疗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令学生反感、厌恶甚至排斥,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现阶段,职业道德教育多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本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大部分学生,很少亲身实践。而对三年制的大专生,年龄均已18岁,没有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在其他护理人文教育中涉及而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一张普通的试卷、一个分数就考核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学生以为只要是考试及格了,就说明其已具有职业道德,就符合作为护士的要求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的意义。

3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加强职业道德课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归在思政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适应现在的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不够专业,任课教师中大多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相比专业基础和技术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参加实践机会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缺乏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学时较多的五年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职业道德课程的单独开设,就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而此课程归到思政部,客观上看,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职责,其他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行政教辅和管理人员似乎都不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之内。事实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政老师的职责,更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更受环境的影响。教师也有职业道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观,在给学生讲授职业道德理论的时候,更应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教师是怎样教书育人,从而让学生也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道德,让受教育者从心底接受道德教育。

3.2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到医院实习过,对医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更应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在平时的授课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涉入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专业技能培训时,严格要求学生在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作风要严谨,爱岗敬业。例如:在训练学生无菌操作时,先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有无菌操作,操作不当会带来哪些严重的结果,再细致地讲解、示范无菌操作过程,对学生操作严格要求,同时强调在操作中的严谨态度和关爱保护患者的观念,这样在学生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操作,具有责任心。每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相同,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巧妙安排,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堂到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3.3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最后一年基本都去医院实习。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进入实习期的时候再与实训结合起来也不迟,笔者认为不然。护理专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医院实习,就意味着已经开始护理工作,接触病人,在这之前他们就应该具有护士的职业道德意识。因此,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努力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通过医院见习这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能够更好、更快地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医院也可以利用见习,主动向学校提出对未来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再次,学校还可以邀请护理界的劳动模范走进学校,通过座谈会或开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医院实际工作中,护士所要具备的素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区,为居民免费进行简单体检、普及护理知识、为中老年人做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其社会阅历,真正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提前对护理职业职责有所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所有其他服务行业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一个长时间需要通过其他教学活动来实施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为医疗机构提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松,邵路才,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J].高校论坛,2014.9:125.

[2]邓奕,李小英.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现状[J].医学信息,2011.10(24):442-443.

[3]罗小华,刘益.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性[J].学术研究,2014.10:47.

[4]朱徐慧,丁振,等.居民对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及医患关系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2014.2(25):91-92.

[5]赵润平.论运用活动教学法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J].科教文汇,2013.11:88-89.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7

作者简介:胡小伟(1979―),女,重庆涪陵人,硕士,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伦理。

摘要:医药卫生学校教师不仅用师德影响学生,还用医德感染着学生,所以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以培训认识职业道德,以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

关键词:卫校;师德;养成

一、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1用师德影响学生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目前,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师德主要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是: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必须以师德影响学生,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学生学知识、本领、技术,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也是学生示范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形象,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前途。

2用医德带动学生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德内容大致包括“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作为培养医务人才的教师群体,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医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的医德,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教师必须清楚医学文化,必须懂得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职责、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并且他自己的言行能够遵守医德。

二、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1以培训认识职业道德

首先,医药卫生学校教师除部分公共基础课老师是在师范院校招聘外,其余专业课老师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尽管他们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师范培训,更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认识不清。其次,医学教育更多地把人作为生物去看待、研究,多是运用实验方法让他们掌握医疗技术,多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这些受过医学教育的老师们也自然存在不注重自身医德、师德修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医学知识,不塑造心灵。另外,尽管我国教师地位在逐渐提高,但就教师与医生这两个职业而言,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更认可医生职业。医学院校毕业的这些老师们,在他们进入医学院校学医的那一刻开始,本是期望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大多是在做医生无望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因而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教师职业思想不牢固。所以,必须加强医药卫生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应有针对性,不同的培训对象,其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培训时间上,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对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确定他们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思想;对专业课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认识;对文化课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医药卫生学校、医药专业、医药学生等方面的认识。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专家讲座、座谈、网络学习、看视频等多种方式。

2以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虽然大部分毕业于医学院校,学习过专业而系统的医学知识,但他们大多并没有真正在医院当过医生,不了解医院的制度、文化,也没有直接接触过病人,没有过救死扶伤的经历,没有体悟过“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责任,他们也不能真正领悟到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能正确理解医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从而也无法正确领悟到“医德”的精髓。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必须通过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或教学间隙时间去医院、药房、诊所、工厂等相关单位、部门参加实践锻炼。通过行业实践,了解医学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医药行业准则、医院制度、医院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了解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式方法;了解医务工作者行为规范、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习惯、态度、作风;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奉献与付出等。总之,通过行业实践,不仅能使教师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思想,增长见识,而且能使医药卫生学校的老师亲身体验,切身感悟医德,让医德浸润教师自身,教育启发教师,让教师也树立起良好的医德,从而影响、感染学生。

3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1)职业道德学习制度。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对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等各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2)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制。把教师职业道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努力做到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比如在评价主体上注意学校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相结合;在评价指标上不仅包括工作成绩,还应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3)监督激励制度。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也需要外部的监督与激励。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激励制度,成立监督领导小组,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思想品德等进行督促。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及时给予批评、警告、处分、开除等相关处理;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表彰奖励,并树立典型,宣传榜样。

“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自身的思想、言行、思维、态度影响学生。医药卫生学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注重教师的素质与形象,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孙元儒.护理伦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8

关键词:卫生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近两年来,各地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卫生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大量基层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加强在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务人员的基础,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许多医学院校除课堂讲授形式外,还开展了医疗下乡扶贫、医疗咨询服务等形式的医德教育活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从社会大环境上看,学校教育整体上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思想。一些从事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学生的医德培养工作认识不足,或虽然认识到了医德培养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目前的医学教育中,看重的是医学生的成绩,教育工作者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临床专业课程的改革,而忽略职业道德的培养。致使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所必需的人、财、物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许多职业道德培养工作者培养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重视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和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增进医患沟通,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培养的层面看:一方面,医学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抽象,过于注重理论阐述,教学内容单一,德育教育课程相互独立,缺少综合性。不能有效说明和解决临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说教多,做得少,对学生的行为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职业道德》课教师大多对医学专业特点及知识不了解,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突出医德培养的医学特点,在课堂上无法用医德理论分析和说明现实中的医德困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可以通过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职业道德课的两课教学、讲授协调处理医患关系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探讨生命意义的生命伦理学教学、关注医学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医学教学等等,共同搭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学等选修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交流沟通、协调关系的能力。在必修课课程平台中,《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是医德教育最直接的课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从事这两门课教学的教师,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力争通过教学,将学生带入到职业模拟的情境,去体会为医的真谛。

我院以《医学伦理道德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护人员礼仪》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从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情境模拟、小组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大赛和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教五方面入手,创设课上、课前、课后,“五位一体”职业道德培养模式。主要任务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现行相关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来提升在校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我院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意识,参加临床工作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发生障碍,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很难适应临床工作环境,甚至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为了提升高职医学院校在校生的医学道德意识,增强职业素质,让每个毕业的医学生能顺利进入临床工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日常行为规范、课堂情境模拟、小组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大赛和专业技能训练五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五位一体化综合考评模式,考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提高在校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务人员。

三、从实践教学的层面看,目前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实践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抓得不紧,时有时无,未成体系的情况,使得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基本停留在理论培养的层面。

实践证明:最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在实践中体验,这一点已成共识。职业道德教育尤应如此。职业道德是跟特定职业相关的道德规范,因此,知道规范还不能叫真正领悟,还必须在职业操作中去体会和掌握。医德教育同样如此。因此,在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中,临床课以及医院的见习、实习中,都要想方设法增强医学生对于医德的领悟和体会,为将来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做好铺垫。具体的做法是:①在不管是临床的学习还是操作中,教师在讲解疾病的名称、症状、体征时,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患者实实在在的痛苦;②在讲解疾病的治疗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医术的重要、医生间合作的重要;③在讲解疾病的演变和防治时,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我们在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诊断、治疗,更要注意在公共基础、预防医学、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治病和减轻痛苦。医生还应该是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掌握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知识的学者。

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有必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的医疗行业正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出现紧张趋势,民众对于这样一个人道的职业表现出较低落的信心,为维护医生职业的神圣和高尚,我们对医学生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从目前医疗服务体系现状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胜任医疗工作的前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及保健等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上。医学院校培养的一部分医学生将充实进医院,另一部分医学生将成为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但无论是医院里的医生还是社区的全科医生,他们的职责就是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不为患者或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就可能无法胜任医疗工作。从目前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来看,是以医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疾病的病因日益复杂,医生与患者只有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对抗疾病,才能维护健康。这就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就要培养起自己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注:此文为2013年度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文,课题编号为121058,课题组成员王艳、王旋、陈兰云、王冬杰、温俊轶、黄素臻、邢晓媛)

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9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篇10

护理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护理专业上的具体体现[1],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医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而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1护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虽然调查显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2],但也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还很模糊、不清晰,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了解;部分同学尽管认识到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是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却又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护生中重利轻义、重智轻德的现象有所增加。2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的影响下,医疗领域出现诸如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给学生特别是见习、实习护生的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护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困惑和迷惘。生命攸关,生死所寄,“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医德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死安危、家庭的悲欢离合。因此,加强护生的医德教育,强化医德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3护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设想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以护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具备无私奉献、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立志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医学人才。4护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在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建设中,打破传统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4.1以思政精品课程为引领全面带动课程建设4.1.1突出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坚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导向,将“仁”、“爱”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引导护生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成职业道德自律,培养护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3]。4.1.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深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基础》教学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照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大课堂讲座、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力度,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4.1.3开设护生人文伦理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必须实现医学专业与人文学科的完美结合。通过开设护生人文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成为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对患者、对社会全面尽责的人,增强护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优选《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为代表的医学人文系列课程,使之成为传播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载体和平台,帮助学生树立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忠于职守、一心赴救的高尚人文理念,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医学社会学为主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面对实际、胜任岗位、服务患者、造福社会的基本素质。4.1.4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护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将来从事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事业,作为一名护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投身医药卫生事业和树立高尚医德医风而不懈努力的品格。护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都是其职业道德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临床实践教学则是促使护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最好的德育教师[4]。在临床实践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医院文化,树立医德情感、医德良心,感受职业道德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一系列的卫生服务实践,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医德理论及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养成医德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磨炼,达到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4.2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4.2.1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化校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开拓创新、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4.2.2学生社团建设在广泛开展理论型、兴趣型、学习型社团活动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与专业对应的技能型学生社团。以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区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将学生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社团品位,提高学生社团在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功能。#p#分页标题#e#4.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以职业道德为精神基础,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开展职业能力倾向性、个性性格、心理健康等量表的测试,开展准医生、准护士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测试、指导职业心理特征解析。提升护生自信心与心理应激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职业道德自律。4.3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基地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让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护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建立校系二级管理制度,基地由校系分别管理,发挥各系专业特色,努力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护生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实践环境。实践基地建设本着与课堂主渠道相结合,与专业技能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以护生技能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基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感知、理解护生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践行医德誓言,实现自我教育。4.4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构建一支由分管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教学实习医院带教老师以及行业中的先进模范共同组成、结构合理、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德育人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待遇、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4.5创优机制建设认真做好文明班级、先进个人评优活动,建立评优标准,充实评优内容,深入挖掘职业素质内涵,塑造天使性格、天使形象,发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坚定专业志向、爱岗敬业、富有奉献精神、严于自律,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4.6护生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建设4.6.1完善校系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控。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医学专家、带教老师、医德模范和校内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指导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建立用人单位、教学医院、药企、毕业生和社会各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反馈机制,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学生信息反馈到学校,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4.6.2建立护生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及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将职业道德的要求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制定《护生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护生职业道德提高任务书》、《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项目指导书》,明确内涵、任务和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由辅导员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考核,三年级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实施《职业道德表现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并将这一时期职业道德表现成绩列入德育测评总分,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学校每年对辅导员、医院、药企、带教老师进行考核,对各院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由辅导员和医院带教老师、院系、学校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学校各项评优结合,为学生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将自律、缜密、勤奋、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爱心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成为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终身使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