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十篇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十篇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1:53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乡镇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提升乡镇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为载体,健全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卫生应急快速有效应对能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卫生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平战结合、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应急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年10月底前,全区卫生应急示范乡镇建成率达100%。

三、卫生应急示范乡镇合格标准

根据《区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建设标准》,区卫生局对各乡镇卫生应急工作进行考评验收,得分达到85分即可授予“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称号,对得分较高的单位可以申报“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

四、工作任务

(一)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乡镇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设立应急办,并要有专(兼)职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资料员,建立乡村两级卫生应急体系,形成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二)建立完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实现与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联网,保证信息传递通畅,指挥调度高效运作。

(三)完善卫生应急预案。根据卫生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相应卫生应急预案,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卫生应急技术方案,初步构建政府、专业机构较完善的预案体系,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水平。

(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指定专人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

(五)强化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按要求组建完善的分类卫生应急处置和急救医疗队伍。

(六)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加强和规范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培训,推动卫生应急知识进乡镇、社区、工地、企业、学校等单项卫生应急演练及宣传工作。

(七)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根据满足要求、平战结合的原则,乡镇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应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加强储备物资的日常管理和及时补充、更新工作,保障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八)完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公共卫生职能建设,有效整合公共卫生各类资源,建成平战结合、沉边盖底的卫生应急工作网络,有效推进卫生应急示范乡镇建设。

(九)强化应急宣传和社会动员工作。要建立与安监、财政、公安、教育、农林等单位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和机构之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联动和信息沟通。有计划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和科普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公众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努力提高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

(十)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全力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做好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中的医疗、餐饮保障工作。

五、创建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建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应急队伍力量,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2、召开创建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创建职责。

(二)实施阶段

1、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单位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人员职责,落实各项创建工作措施,制定和更新应急预案,扎实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2、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应急办对创建工作开展自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整合、规范各类台帐资料。

3、开展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应急培训工作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演练评价工作。

4、建立种类齐全、数量合理的应急物资库。

5、开展卫生应急进乡镇、社区、工地、学校、企业等活动,推动卫生应急示范乡镇建设,全面普及卫生应急知识。

6、迎接区卫生局督查,根据督查反馈的有关问题进行整改。

(三)验收阶段

10月上旬报验收申请,区卫生局组织业务指导单位专家对卫生应急示范乡镇进行验收。并组织申报“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创建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领导小组,把创建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应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二)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加大卫生应急工作软硬件改造的协调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创建活动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2

一、2016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16年6月,修订了《市卫生系统防涝应急预案》,6月制定下发了《市卫生系统反恐怖卫生应急及医疗保障应急预案》。目前,市卫生局共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预案4个,专项预案15个。3月,卫生局制定了《2016年市卫生系统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拟定了《市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演练脚本》。6月12日,市卫生局组织卫生执法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庙尔沟乡鼠疫防治点开展了鼠疫爆发疫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参加演练17人,市卫生局、疾控中心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24人对演练进行了现场观摩。各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了以地震逃生、消防安全为背景的应急演练。初步统计,卫生系统各单位共开展应急演练23次。

(二)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市卫生局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局医政科,兼职人员2名负责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各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成立了本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设分管领导1名,应急兼干1名负责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三)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时间预警监测工作,市卫生局进一步完善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直报专用电脑和网络设备,为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消息报告和处置程序,确保卫生系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反应迅速、处置及时,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和《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要求,各单位认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通疫情电话,随时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上报。卫生局机关及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及领导带班制,及时处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卫生局按照市应急办的要求,认真落实突发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坚持每日定时报送,无延误报送现象发生。

(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市卫生局组建了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业队伍,医疗救援队伍158人,其中骨干力量78人,辅助力量19人,后备力量45人,联络员16人,为迅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五)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2016年,市卫生局将民营医院、个体医疗机构负责人纳入应急管理培训范畴,继续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2016年3月20日、6月20日,卫生局邀请市消防局、自治区卫生厅医疗技术鉴定办公室、自治区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专家、市卫生执法监督所组织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负责人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班,培训760余人次。为有效应对甲型H7n9疫情,今年4月,市卫生局集中组织市直医疗机构、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举办了卫生系统甲型H7n9流感防控知识培训班,并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本单位开展分级培训,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负责培训村卫生室,共培训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1600人次。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卫生局应急办工作人员2名均为兼职工作人员,其中1名为乡镇卫生院抽调人员,日常业务工作任务繁重,且均未接受过高层次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医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应急处置能力较薄弱、部门间信息沟通较滞后,未将《突发事件事件应对法》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存在学习形式较单一,学习内容较肤浅等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大物资储备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农民群众饮食安全为出发点,以建立规范化、广覆盖的农村食品监督网络为目标,结合农村实际,科学规划,努力建立起既符合法规要求,又有利于监管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依托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平台,充分利用基层工商、卫生、农技、畜牧兽医、水利、综治、派出所等监督执法资源,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立起乡镇有分管领导及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行政村有食品安全监督联络员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体系。消除食品安全监管盲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饮食安全。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建立乡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全县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实行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社会事业的副乡(镇)长任办公室主任,为具体责任人;成员由乡(镇)工商所、卫生院、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管站、学校、综治办以及派出所等有关单位组成。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内设的社会事业办公室指定一名具体工作人员担任乡级食品安全协管员;每个行政村设一名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原则上由村卫生站站长或医生兼任。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二)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人员。各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工作办法,落实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分工。

聘请担任村级协管员应具备以下条件: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熟悉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有较全面的食品卫生知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身体健康。

各乡(镇)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成立情况和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名单于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上报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明确职责分工。各乡(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食品安全决定精神和工作规划,制定本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工作方案,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监督检查辖区内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落实情况,及时准确上报食品安全信息,确保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乡级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收集、整理、上报本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向执法人员反映;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

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的职责是配合相关部门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及时收集上报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发现农村村民大型聚餐、食品卫生不安全隐患以及其他违法行为,应及时向乡级食品安全协管员或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可以接受委托协助有关部门参与监督检查。

(四)落实保障经费。各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转移支付中的卫生经费中列支,用于乡镇食品安全资料信息收集、食品安全检查、村级食品协管员培训以及召开相关会议等支出。

(五)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监督预防预警机制。对辖区内50人以上的聚餐,村协管员要及时向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办报告、登记、备案,村级协管员进行现场指导;100人以上的聚餐,向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或所在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报告、登记、备案,乡级协管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对50人以上的集体食堂进行登记备案,每月进行现场指导监督,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对辖区内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按相关部门的规定,在受委托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监督指导,并上报有关信息。

(六)参照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彻底扭转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切实维护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8月至9月,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调查现有监管状况,召开试点动员工作会,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

(二)实施阶段:10月至12月,确立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确定网络监督人员,监管网络发挥作用。

(三)总结阶段:*年元月,总结经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要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行动到位,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措施可行,保障有力,要将试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二)发动群众,拓宽信息渠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群众监督员队伍,构筑一张群众监督网,增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的有效性。

(三)面向农村,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结合农村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十有县”创建,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体系建设,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内容

(一)有组织。市政府成立以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工作。市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

(二)有经费。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点监测、治理、避让搬迁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

(三)有规划。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前报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及时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任务,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依据规划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有预案。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制定全市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明白卡),督促所在乡镇、街道发放到位。各乡镇、街道和责任单位负责制作和发放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避险明白卡。在防灾避险明白卡中,必须明确受威胁群众的撤离路线、撤离信号、临时安置方案等。

(五)有制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汛期值班、险情灾情速报、应急处置和“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六)有宣传。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通过张贴宣传画、制作宣传标语、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深入重点地质灾害搬迁点进行入户宣讲等形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有预报。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气象局共同负责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通过手机短信、LeD电子屏等方式提醒监测员和防灾责任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八)有监测。每年汛前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防灾责任人和联系方式进行更新,及时调整和完善监测网络,确保地质灾害检测网络有效运行。

(九)有手段。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为监测人员配备必要的预警工具,加强信息预警、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

(十)有警示。各乡镇、街道负责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边界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群众注意安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制定并张贴应急预案,让群众知晓警示、应急相关内容。

三、实施步骤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6月1日—7月15日)。通过召开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和部署,全面启动“十有县”创建工作。

(二)建设阶段(7月16日—8月31日)。对照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十有县”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三)自查和申报资料编制阶段(9月1日—9月31日)。按照“十有县”创建标准,查找前阶段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编制申报资料。

(四)申报阶段(10月1日-10月15日)。上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的相关资料,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做好创建工作,对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应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作为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创建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二)加强指导,确保成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的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深入调研,制定方案,明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创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取得预期成效。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5

目前,这场灾难已过去一月有余。那么,在抗震救灾、帮助灾区共渡难关、进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急通信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后通信业在灾后重建中怎样继续担负重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详细的阐述。

健全应急机制倾力灾后重建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

七大措施力保抗震救灾

《中国电信业》:在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组织各种救援工作?

奚副部长: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公众通信服务也受到毁灭性破坏。地震和余震造成灾区13个县对外通信联系中断,8个重灾县、109个乡镇通信全阻。截至6月19日,川、陕、甘三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达3981个次,受灾基站30110站次,受损线路3.5万皮长公里,通信杆路倒断18.9万根次。

灾情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当天就成立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连夜对全行业的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了紧急部署,李毅中部长第一时间随总理赶往灾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部内相应成立了前线指挥、通信保障、工业恢复等六个工作组,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四川,帮助、指导、协调抢险救灾工作。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在组建当中,但是从部内司局到省经委、通信管理局和信息产业厅,从政府机关到运营公司、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以赴、忘我工作,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在通信设施抢修和通信保障,提供救灾设备、工具和医药物资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通信抢修和通信保障是我部抗震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抢险救灾工作全局。然而,由于道路、电力设施也损毁严重,且重灾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之余震接连不断,泥石流、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通信抢修恢复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我部在地震当晚对抢修恢复、保障通信做了全面部署,根据断电、断路,应急车辆一时无法到达灾区现场的情况,及时调用了350台卫星移动电话,并要求各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有关省市通信管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靠前指挥,全力抢通重灾区通信设施,全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同时,各地通信部门也都紧急行动起来,按照我部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集通信抢修队伍、应急通信车辆和设备及各类物资支援灾区,调动一切可用的频率资源用于抢险救灾。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从受灾省和全国其它省份调集投入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现场的通信抢修队伍达3.2万余人、发电油机8千多台、应急通信装备(含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VSat和其他)3千多台/套、抢险救灾资金30.1亿元。

为尽快抢通和恢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系,我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紧急动员,限期抢通震中地区对外联络。按照分片包干的方式,将四川重灾8县109个通信全阻乡镇分配给移动(65个)、电信(34个)、联通(10个),限期抢通。各企业都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并行推进。抢通方式上,路通的用车辆抢运,不通路的派出突击队徒步翻山越岭,地面无法通达的请求陆航直升机空投;技术手段上,小型卫星地面站(iDR、VSat)、卫星电话、光缆三种方案并用。经过电信企业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络陆续被打通,灾区通信设施逐步修复。到5月16日,川、甘、陕三省中断通信的13个县城初步恢复公众通信;到5月22日,四川8个重灾县通信全部中断的109个乡镇中,已有108个乡镇恢复对外通信。截至6月19日,四川省移动基站恢复达92.8%,小(大)灵通基站恢复达92.9%。

协同作战,努力为灾区对外联络提供通信保障。对于县城正常的公众通信,采取多路由迂回保护,建立电路紧急调度机制,应急通信车、空投站备份等各种措施,保证至少有两家以上电信企业提供通信服务。为巩固前期乡镇抢通成果,采取加快推进多企业、多技术手段交叉覆盖,同步保留应急通信设备作为备份,协调加大空运油料等紧缺物资范围和频度等有效措施,确保乡镇应急通信不中断,公众通信逐步恢复。

协同配合,有效保障抗震救灾对外通信。与机场、民航、交通物流、海关、商检等部门紧急磋商,建立了快速通道,解决通信救援设备的购置、进关、运输等问题;与军方紧急协调,派驻专人联络,加强空运力度,尽最大可能、以最快速度将应急通信设备和人员投放到灾区,保障抢通任务的完成;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石油等部门协调,设法解决了灾区交通通行证和油料供应等问题;与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协调,为通信抢险一线解决帐篷5000顶、活动房500套。

强化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信息外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数据流转系统,每日高频次收集各地各企业最新受损情况、抢修进度、通信恢复情况、人员设备物资调配及抵达现场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向外发送,频次最高时每四小时接收刷新一次数据、一天发送信息报表八次,发往国务院、发改委、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十几个单位,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力支撑,为媒体宣传和情况披露提供了实时信息。截至目前,共收集汇总7个受灾省、6家企业的统计报表和上报信息600余份,报表涉及13类通信设施、40多个统计指标、10万多条数据;共撰写抗震救灾每日重要通信情况专报47期,进展情况报告30余期,会议相关材料20余份,报送各类报表和信息2000余件次。此外,前方工作组还制作了重灾8县109乡通信覆盖情况示意图、重灾8县光缆恢复情况示意图、堰塞湖情况示意图和重灾8县基站恢复情况示意图等。

积极响应,确保各方救灾队伍通信保障。为全力支援各部门的抗震救灾行动,我部主动向有关方面了解通信保障需求,动态调整通信保障方案,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5月12日晚即紧急调集350部卫星电话,第二天送到四川前线。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灾区调集卫星电话1532部,在水利部、卫生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电信企业等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电信企业建立了卫星移动基站,开通了11个视频监测点监控水文灾情,为顺利排除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部还从全国抽调大量技术骨干和应急通信设备组成突击队,随公安等部门共同执行保障任务。此外,针对四川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服务问题,制定下发了通信保障工作方案,要求各电信企业按照安置点建设安置进度进行规划,分片包干、同步完成全国对口支援的21个县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网络覆盖。目前,已建成的454个安置点已全部实现公网覆盖,其中26个还实现了互联网接入。

以人为本,解决群众使用通信的燃眉之急。在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的同时,我部积极组织和引导电信企业利用已恢复的通信网络,为灾区民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针对灾区大面积断电的情况,为解决通信设备用电和用户终端充电问题,紧急从全国共调集108台发电机,1000余块卫星电话电池,210套野外充电器等,迅速在四川8个重灾县组建“抗震救灾通信应急充电站”153个、流动充电小组782个,配备相关人员2003人,为县乡救援队伍、灾区群众主动提供备用电池、手机充电等送电上门服务,目前已服务用户26789人次。为方便用户使用通信设备,组织各企业在四川灾区累计组建7932支流动服务队,投入服务人员72511人次,调用流动服务车990台次;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免费通信服务点1766个,提供免费电话8495部。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主动提供亲情服务,如开通寻亲热线、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短信搜索“沉默客户”等;采取特殊措施,包括欠费不停机、停机用户临时复机等,保证特殊时期灾区群众通信服务;配合政府做好抗震救灾信息。截至6月16日,仅四川灾区,电信企业已累计免费各类抗震救灾短信息8.4亿条。此外,还为灾区群众赠送了一批电视机和卫星电视接受设备,丰富了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全面推进,通信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有序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开展之初,我部就确定了“抢通、恢复、重建”三步走的工作部署,并针对各阶段抗震救灾通信保障的工作重点,明确任务目标,及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进度要求,逐项监督落实。从5月28日开始,四川灾区全面进入通信设施恢复阶段,我部又确定了已“三保五为”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三保”即尽力保证县城、乡镇对外通信恢复和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并以10天、一个月、三个月为限,分别确定三个阶段性工作目标。“五为”即为救灾部队的搜救工作、为受灾群众救护转移和安置、为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为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为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方面提供通信支撑和服务。目前,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已抢通四川省境内21个受灾县95%的乡镇、8个重灾县70%乡镇的公众通信能力,通信恢复第一阶段10天的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尽管如此,由于灾情严重,灾区尚待修复的局所还有100多个,退服移动通信基站220个,退服小(大)灵通基站419个、受损线路8835皮长公里、倒断通信杆路62428根,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按照中央有关部署,我部从5月30日起启动了灾后重建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工作,成立了规划组,在对灾区通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共同研究编制了规划大纲。目前,规划大纲已正式报出,具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通信预案体系

《中国电信业》:在每次抢险救灾时,应急通信系统都担负起了第一时间通信保障的重任。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进一步健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奚副部长:初步考虑,一是要针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细化完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体系。根据国务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及“重在基层”的应急预案制定原则,通信行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并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汶川大地震这样超常规的重大自然灾害,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全部中断,暴露出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下一步,我部将对应急预案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应急预警和响应分级划分,重点针对地震、雨雪冰冻、洪涝、火灾和恐怖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使预案能够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并逐步贴近实战需求。

二是要高度重视应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力度,进一步提高通信网容灾抗灾能力。在今后通信网络的建设中,继续对一、二级干线光缆采取直埋方式,重要通信线路备份迂回路由,重要通信设施采用备份配置,重要通信枢纽和局(所)、移动基站配备一定数量的固定和移动油机发电机等等,切实增强通信网的容灾抗灾能力。同时,要摸清应急通信物资储备数量,结合不同灾情特点,加强重点物资储备力度。下一步,首先要摸清“家底”,对资源配置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保证特殊情况下快速调动资源,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其次,可根据不同灾害特点,如在地震灾害易发地区加大卫星电话储备力度;针对雨雪冰冻和洪涝灾害,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小型油机和相关配套电源的储备力度等,并结合历次抢险救灾工作经验,增加应急车辆、杆路、光缆等应急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提高容灾备份应急能力。要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做到件件有登记,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定期组织检查。此外,要加强应急通信设备国产化的研究和应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积极跟踪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逐步将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向数字化、宽带化、便携化、国产化、标准化和保密化的目标发展,并依靠国有企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小型化的现场应急通信装备,以保证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的应急需要。

三是要统一科学调配应急通信资源,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顺畅。结合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遇有重大灾情,要实行应急通信各类抢险救灾物资的全国统一调配,按照全国与省内资源调度相结合、周边省份互相帮扶、对口支援等工作原则,抢修工作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先抢通、后恢复”的工作思路,优先抢通和重点保障部级干线光缆和重要用户的通信畅通,优先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部门、党政军重要部门的通信需要,尽快抢通恢复灾区公众通信,最大限度地发挥抢险救灾应急通信保障作用。加强突发重大事件时各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各类灾害发生后,迅速恢复公众通信非常重要,因此要利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企业间互用光缆的良好经验,着力开展今后各企业通信资源共享的研究,出台针对重大突发事件资源共享的管理规定,明确各运营商的责任、义务和共享原则,并明确可以共享的资源(如光缆、基站等),以推进通信网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整体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四是要建立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共同应对灾害的能力。借鉴今年两次重大自然灾害的良好协调机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与发改委、民政部等综合协调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抢险抗灾工作中遇到的跨公司、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应急物资协调和紧急调运问题能够及时妥善解决,保证抢险抗灾通信抢修恢复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同时,积极加强与防汛、地震、森林防火以及电力、交通、石油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在保障各部门抢险抗灾通信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将通信作为电力、交通、石油等部门的优先确保对象,共同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五是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应急通信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定期对应急通信保障队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通信快速反映能力。

以人为本,做好灾后通信重建

《中国电信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于今后灾后重建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计划?怎样进行本行业的灾后重建?怎样为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灾后重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撑?

奚副部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将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围绕灾区恢复重建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协调,科学规划,以建设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天地一体的通信基础设施为目标,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

做好灾后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以指导重建工作。国家成立了灾后重建规划组,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灾区各省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灾后重建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组”,由部内相关司局及有关省的通信管理局、信息产业厅具体负责,成员单位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部电信研究院和当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规划组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通信设施重建规划的范围是受灾较严重三个川、陕、甘三省45个县市,其中四川38个县、甘肃5个县、陕西2个县。规划期以近三年(2008~2010年)为主,并确定了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且要求具有可操作性。7月20日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将最终完成,并上报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重建规划组。待重建规划获得批准后,我部将按照规划,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组织各电信运营企业开展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力争在不长的时间内,将灾区的通信恢复到灾前水平,并力争有进一步的提升。

灾区通信基础设施的重建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保障安全的原则。所谓“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就是要围绕灾区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居民点布局、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社会公共服务加快通信基础设施重建,在提供可靠通信设施、保障灾区重建的同时,不断提升普遍服务水平,推进灾区信息化,支撑灾区长远发展。要统筹协调各运营企业通信网络建设。以基站、杆路、线缆、管道、局房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切实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就是通信网络重建要与服务临时安置相结合,通信网络覆盖与安置点建设同步,满足灾区过渡安置需要;条件具备的地区,在充分考虑安置点通信资源再利用的情况下,加快通信恢复重建,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同时,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要与成熟性相结合,实现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统筹协调。重建网络要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管制政策,利于未来长期演进,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又要经济实用可靠,符合灾区实情,能够迅速满足近期通信保障需求。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6

2009年,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及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强部门联动,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不断提升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构建平安洞头、和谐洞头,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周密部署,示范县创建取得新成绩一是领导重视。今年是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攻坚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全县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民生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县委书记亲自率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检测机构专题调研食品安全状况,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县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动员部署全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任务。二是责任落实。县政府与各部门、各乡镇签订了《2009年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和分解2009年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三是示范引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十个示范”创建活动,评选出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居、社区)6个,农村示范放心店3家,示范超市(便利店)2家,示范农产品种植基地1个,示范水产品养殖基地1个,示范食品生产企业3家,示范酒店3家,示范企业食堂1个,并借力抓好宣传,通过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四是全力迎检。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头看,认真对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做好创建资料收集整理,完善台帐,逐条逐项的抓好落实。同时,多次组织召开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专题会议,分解创建工作任务,研究创建有关工作,积极动员全县各方力量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并切实加强督查,扎实做好示范县创建迎检准备工作。6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考核验收,并获得殊荣。(二)狠抓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初步实现“多员合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基层自治,各方合作互动”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格局的要求,对基层队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制定工作职责,出台考核标准,正式启动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整合工作,县府办印发了《洞头县组建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实施方案》,将已设在各行政村内的12315联络员、农村消费维权监督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质量协管员、公共卫生协管员、农技联络员、渔技联络员等进行统一整合,初步实现“多员合一”。二是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联系,制定出台了《洞头县举报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有功人员奖励办法》,深化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全社会打击食品领域违法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逐步健全应急网络。在全县范围内聘请了133名食品安全应急联络员和19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分布在各部门、乡镇、村居和企业,初步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应急队伍网络。同时,成功举办了全县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并召开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宣传培训会,使应急工作常规化、实效化,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三)努力创新,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形成良好氛围一是组织开展了“3.15”宣传咨询、让食品药品安全走进“两会”代表等活动,通过分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消费常识。二是向各乡镇、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参加“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并在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站首页做好相关链接,引导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竞赛。三是利用短信平台、简报、网站等阵地开展宣传。每月发送2条温馨提醒短信,定期在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上更新新的预警信息、食品安全常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四是联合广电台设立了食品安全专栏,制作了食品安全专题宣传片,并在五岛沿线及连城大道等地设立户外大型食品安全宣传广告1个,灯箱广告15个,横幅、直幅标语60余条,营造了食品安全宣传氛围。(四)保持“高压”,食品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偏远乡镇、城郊地区的食品安全隐患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广大人群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下半年工作要点(一)巩固创建成果。总结创建工作经验,针对示范县创建考核组提出的建议、意见积极进行整改,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制定新目标,落实措施,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营造“食无忧”新环境,再创食品安全新业绩,让全县人民群众和外来游客受益。(二)推进“三网”建设。进一步夯实监管责任网,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网,全力推进农村公共安全员整合工作,保障专项经费,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专业培训,完善考核方法,初步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防、共促安全的农村公共安全监督体系;进一步巩固现代流通网,巩固扩大乡镇连锁超市和行政村放心店建设成果,在提升其运行质量上下功夫,切实做好后期监管。

(三)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作用,确保食品安全检测达到“五统一”要求:统一确定和分配抽检任务、统一配置和使用检测资源、统一检测项目标准、统一核拨检验检测经费、统一汇总和利用检验检测结果。(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按照“主体自愿、多方参与、客观评价、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试点行业,制定考评标准,完善企业内部信用档案和外部监管档案,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五)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针对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现全县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六)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创新载体,大力拓展宣传阵地,建立健全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宣传声势。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农村妇女、中老年群体、学校教师等为教育主体开展针对性宣传。继续发挥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站和短信平台的作用,及时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饮食常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渠道作用,重点突出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7

县位于省东南部。全县面积3726.5平方公里,人口25.5万,耕地41.3万亩。区域内属于大陆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840毫米,径流深400毫米。全年降雨的70%集中在月份,尤其月下旬至月上旬的台风,大多带来大暴雨天气,气象、地形、地貌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径流很快形成,导致山洪爆发,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次生灾害。

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地区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段性、地域性和突发性,同降雨、地下水、地质条件及采矿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连绵细雨易于诱发崩塌、滑坡;暴雨或连续降雨易于诱发泥石流。

(一)山体滑坡、崩塌的重点地区为:各乡镇露天开采矿石场;铜镍矿开采崩落区。

(二)泥石流重点地区流经快大镇流经大安镇的河,通快一级路弯弯川段。

(三)矿区地面塌陷重点地区:乡煤矿区、铁矿塌陷区。

(四)矿山尾矿坝重点区为公司岔、尾矿坝,尾矿坝,矿尾矿坝,铁矿尾矿坝,矿业尾矿坝、尾矿堆。

(五)废渣堆放场重点区各矿山的废石堆、盗采矿石点形成的废石堆、县化工总司废渣堆放场,这些是产生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

(六)重点村屯县哈各水库和矿山尾矿坝下的村屯居民。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将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级防汛机构中,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主要职责,明确分工及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分解到人;指导灾害易发地的乡镇、村(屯)学校以及厂矿、企业等具体的灾害防御和灾民转移安置方案,明确防汛救灾工作的责任人和灾民转移安置路线、地点;对所辖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舍、居民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立即转移疏散等措施,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并对全县15个乡镇及矿山企业的相关灾害点进行彻底清查,对各乡镇主要领导、人员,各相关部门人员已进行培训。各乡镇要及时建立以主要领导和受训人员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原则

对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城镇或重大工程、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加强监测预防的同时,应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治理;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应以监测预防和居民搬迁避让为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级部门要组织力量指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屯搞好群防群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对已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安排监测责任人,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村民手中,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加强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时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对所辖区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和影响程度作出预警,使政府有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布署防灾工作。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本单位、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认真编制防灾预案,汛期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和重点地段的地质灾害进行一次检查,对重点地段危险性作出判断,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制定应急防范措施,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抢险队伍,并配备必要的运输车辆和抢险设备,并把防灾任务落实到基层单位、村屯和责任人。

2.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认真执行专业部门与群众预防相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要在汛期之前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的群众手中(明白卡一式三份,加盖乡镇公章,受灾害威胁群众一份,乡镇政府留存一份,报国土资源局一份)

3.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害快报制度。汛期到来以前,矿山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度汛方案,对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工作,暴雨天气组织人员巡查值班,加强防范,发现险情征兆,按规定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也可越级上报。接到报告后组织力量及时赶赴现场调查,采取必要应急措施。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建立监管模式合理、监管资源统一、监管对象平等、监管标准一致的城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全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维护人员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内容

(一)构建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工商、人口计生、经信、派出所、财政、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解决食品药品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工作责任,镇政府与各村签订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二)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监管网络。建立镇、村、组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在各行政村(社区)挑选并培训1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负责在辖区内组织开展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协助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收集、汇总和报告本辖区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覆盖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

(三)构建诚信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严控质量风险。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违法药品广告公告警示制度,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和购买使用广告药品和医疗器械。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药品企业信用档案,对全镇食品药品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划分,实施分类管理。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11月1日至11月15日)。印发《镇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成立镇食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和部署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11月16日至12月15日)。镇召开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会,明确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配置工作设备,制定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建立镇食品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工作台账。

(三)检查验收阶段(12月16日至12月31日)。迎接区政府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项目考评验收检查,听取意见,进一步提高全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四、组织领导

成立镇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履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五、工作职责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9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分管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建筑安全讲两点意见。

7月14日至7月17日,我县持续降雨80多个小时,全县2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绝大部分乡镇累计降雨量在350毫米左右,邵家桥、__、三道水、思林、许家坝等10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其中最大降水量邵家桥镇达412.7毫米。由于__河水持续上涨,洪水水位高程达到374.39米,超警戒水位,县城河街出现内涝,沿__乡镇部分地方被洪水淹没。截至目前,我县共发生307处地质灾害(新增地质灾害点264处,老地质灾害点43处),其中:滑坡177起、塌陷56起,公路坍塌74起。严重损毁不能居住的房屋1065栋,完全倒塌房屋233栋,受灾人口38528人,安全有序转移群众12668人,紧急成功避险群众840人,直接经济损失4.9741亿元以上。同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群众防灾意识不强,警觉性不高,思想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理,避险措施还需强化落实。二是县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御灾能力较弱。农户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一旦遇到突发灾害,电力、交通、通讯等严重中断,损毁较大,预警、灾情信息迅速传递与收集将造成较大障碍。三是监测监控手段滞后,预警准确度不够高。目前,我县地质灾害监测以人工为主,缺少技术手段,预测不够准确,监控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暴雨过后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监控不到位。

当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易发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清醒认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将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第一目标,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切实抓好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查漏补缺,加强灾害综合防御。一是全面排查隐患。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组织力量抓好危路、危桥、危库、危塘、危房、地质灾害易发点等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到点到户的灾害隐患资料档案,为实施群测群防打牢基础。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对排查出来的各种灾害隐患,要及时安排专人监测,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同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不属于地质灾害监测点、实际上又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同样要按照地质灾害监测点的要求搞好监测排危工作。三是切实开展“十有县”建设。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深化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和体制建设,提高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落实避险措施。对排查出来的每一个灾害隐患,要及时落实避险措施,明确撤离路线、安置办法和包保责任人。对处在危险区域、需要立即撤离转移的要及时组织群众撤离转移,防患于未然。五是综合排危防治。县交通、交警、农机等部门要加快危桥、危路的排险进度,确保通行安全,避免道路施工引发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县安监部门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彻底排查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六是作好应急准备。县交通、民政、供电、通讯等部门要加强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和救灾物资储备,做好各种应急准备,确保灾害来临时指挥便捷、运转有序,同时,要加快灾后重建力度。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抗灾救灾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技能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二)建章立制,健全完善预警监测体系。一是要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应急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制定完善防灾救灾预案,落实应急值班人员,保证通讯畅通,确保防灾救灾工作正常运转;要组建好相应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扎实开展应急演练;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让群众掌握预测灾害、排危避险的常用知识,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测自救能力。二是要完善监测网络。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走群专结合的路子,既要落实乡(镇)、村、组干部和监测员责任,又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实施即时监测,遇有险情及时预警,果断避灾,快速撤离。对威胁到50户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三是要完善快速应急机制。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快速响应机制,灾害预警信息一经发出,要立即启动预案,通过网络、电话、传真、广播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达到基层,传达到农户。对现代通讯手段不能覆盖的地方,也要建立起以喊话、鸣锣、放鞭炮直至徒步通知等方式的信息传递通道,确保预警信号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个农户,实现无缝覆盖,让老百姓一旦遇到实际灾害快速有序转移,应急队伍快速抵达现场救援。四是要建立层级联动机制。县国土、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加强联系,完善综合应急平台,努力提高灾情预报和抗灾救灾的整体合力。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灾情重点认真研究并切实把握成灾规律、防灾体制和政策措施等重点环节,确保灾害防治工作能够重点突出、全面推进、取得实效,形成县、乡、村、组、户分片层级联动网络,发生灾害能够快速响应、层级联动、有序高效。五是要建立跟踪防控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滞后性,往往在主要灾害结束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因此,除灾害前、灾害来临中进行严密防范外,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建立灾后跟踪防控制度,加强灾后延时监测,事后跟踪防控,预防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科学

规划,加大源头防范治理力度。一是执行评估制度。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地质环境脆弱,工程项目建设如果缺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极易人为引发地质灾害。道路建设、削坡建房、矿山开采等工建活动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范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今后,对未进行地灾危评的项目,县国土资源部门不得供地,县住建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减少监管监测盲点。要制定动态详查制度,通过详尽的普查,将未列入备案的盲点地带及时列入监测和治理范围,做到早发现、早防范、早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三是制定防治规划。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各乡镇配合对全县受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统筹梳理,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分类防治规划;要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对能治理的,尽早治理,确实无法治理的,坚决实行搬迁避让,对可能引发新地质灾害的区域,要落实管控措施,不得开展建设行为,,!防止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要扎实抓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这一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认真组织实施搬迁及治理,对辖区内未列入规划的,要采取“监测+搬迁+治理”的方式综合防治。县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倡导社会捐助和村民自治,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推进地质灾害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四)严肃纪律,加强督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国土资源局要配合县政府督查室、县监察局等部门创新督查方式,加大督查频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多种方式,开展现场督办、专项督查和重点督查。要注重督查实效,通过强化督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薄弱环节,有效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落实。督查中要深入乡村、农户、灾害现场,收集一线资料,掌握一线数据。对存在问题要敢督、细查、真办。特别是汛期来临,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及时传递信息,对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等情形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按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安全生产无小事。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县住建部门应尽的法定职责,更是人民群众检验我们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一定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以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汲取以往事故教训,反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做到常备无患;必须坚持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除各类事故隐患,确保建筑安全。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是抓好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建筑工地的逐年增多,在安全监管装备落后、技术缺乏的条件下,各乡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监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内控机制。督促企业开展“零事故活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增强作业人员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险工作能力,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员参与内控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日常安全执法监察工作机制。通过实现执法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督促生产经营建设单位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企业决策、管理、操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提高安全执法工作实效。三是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督查机制。县住建部门和各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重点时段的建筑安全工作要成立专门的综合督查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方式,对各建筑企业建筑安全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重大安全隐患要进行公告,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不按期整改或拒不整改安全隐患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

(二)加大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切实加大对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确保整治实效。县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建设工程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发包、承包、转包、无资质施工、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严防为赶工期、赶进度,而降低安全标准、忽视安全防范的行为。一是建设工程项目未经主管部门审批,不履行建设管理程序,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二是建设单位任意肢解工程,随意压缩合理工期,干涉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的,一律督促停工整改。三是施工单位超越资质范围承包、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违规托管、代管、挂靠的,以及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和生产许可证,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一律停工整改。

乡镇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篇10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和地质构造差别很大,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因此,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上,我们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有所侧重和创新。笔者仅以自己所在的湖北省**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就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

**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境内群山连绵,全县气候呈立体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其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除台风、龙卷风、海啸等海洋性气候灾害外,其他自然灾害在**历史上都曾经发生。经常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有风雹、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滑坡、泥石流等,尤其是风雹、洪涝和崩山滑坡几乎是每年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

(二)发生频率高。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致使山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暴雨、风雹和滑坡、泥石流。就**而言,仅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点就有400余处,每到汛期和梅雨季节,受降雨影响,崩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会不断发生。

(三)毁灭性较大。山区山大人稀,局部地区发生的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虽然受灾范围有时不是很大,但是灾害的毁灭程度往往较重。如山洪冲毁或者滑坡掩埋都是毁灭性的,往往就是灾民财产损失殆尽。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但全体民众的危机应对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县于20xx年出台了《**土家族自治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部,负责全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随后,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同时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全县自上而下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相对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而言,全体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够,不少群众存在一些诸如“听天由命”、“与己无关”等落后意识,认为救灾是政府的事,主动参与防灾救灾的积极性不高。

(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构成,但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修订完善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同时,对于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各地按照县政府的统一要求,完成了预案制定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框架体系。但多数预案由于出台时间仓促,调查研究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上下级预案之间的衔接以及各类专门预案之间的衔接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让各级各类预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今后的工作任务依然很重。

(三)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正在完善,但如何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还任重道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从救援物资保障到救援人员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通讯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应急保障预案,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了充分准备。但也应该看到,山区多属贫困地区,地方财力相当困难,在保障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上,往往力不从心,现有保障水平还难以应对大的自然灾害。

(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已具雏形,但监测预警能力还不适应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随着人们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纳入了议事日程。**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网络,气象、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完善了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办法,加强了对各类灾害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但从总体来看,我们监测预警体系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灾害信息员网络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监测预警能力无法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需要。

三、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

根据山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今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应该着重在下面“四个一”上下功夫。

(一)强化“一个机制”,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机制。要突出各级政府及其应急管理部门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领导和协调作用,形成一种“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救助管理机制,避免部门之间、地方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大自然灾害时,人员、信息、资源难以快速集成,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日常灾害信息管理脱节等现象,确保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规范、协调、有序运行,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效率。

(二)完善“一个预案”,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编修、完善各级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不断扩大应急预案的覆盖面,力争使应急预案覆盖本地各种自然灾害种类,延伸到所有的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真正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让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覆盖本区域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居民。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并使之形成制度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快速救援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建好“一个网络”,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而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因此,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尤其重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的微机管理网络,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覆盖到乡镇、村、社区并与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上下对接、信息共享、纵横贯通、协调统一、决策科学、先进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网络,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需要;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灾害信息员网络,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监测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知识水平和处置能力;三是加强与通讯和广电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和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网络在灾害预警中的作用。

(四)提高“一个能力”,即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保障能力。一是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保障能力。要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加应急装备设备的投入,组建和完善各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应急救助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发挥应急队伍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高应急救援资金物资保障能力。要建立完善特大自然灾害救助预备金、自然灾害救助财政预算自然增长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补偿制度,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要根据山区特点和各类自然灾害救援的需求,合理安排部署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和储备物资品种,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三是提高交通通讯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公路、铁路、驻军、民间已有的运输能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通道制度和协调机制,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资源,构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各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络的连接。加强应急通信建设,提高紧急状态下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四、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措施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与人类存在和发展相伴相随。相对于平原和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给山区带来的损失更加惨重,因此,做好“五个强化”,积极推进山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强化领导。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工作推进的关键。各级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建立并强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基础。一是要加强预案编制、信息网络建设、救援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二是不断改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的技术装备,用科技支撑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救灾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保障水平。

(三)强化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对乡镇、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的指导,切实提高基层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预案组织经常性演练,提高基层群众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基层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