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0:44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1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践建议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34-01

1台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践

1.1基本情况

台安县农村环境连片示范工作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进行的。2010年至2012年三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是根据《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由县政府组织申报,并经省市环保、财政部门审核,报环保部备案确定的。三年项目总投资7199.49万元,分期分批在西佛、达牛、新开河、黄沙坨、富家、高力房、新华农场等七个镇场开展。主要建设工程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据不完全统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安装防护栏3665m,设立警示标识牌114个,保护农民饮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垃圾箱1605个,购买垃圾转运车17辆,叉车17辆,建设村垃圾中转站7个,建垃圾填埋场二处,建立村收集、村转运、连镇处理运行体系;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修建边沟27664m、修建明沟43716m、排污管线16800m、氧化塘10余个,有效疏通和处理项目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2取得的成效

台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使西佛、高力房等七镇场、42个行政村、7万余人受益,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一是农民环境意识得到提高。乱扔垃圾,乱倒废水,乱堆杂物的陋习减少了,大多数农民开始注重居住环境,主动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自觉保护水井水源,规范处理生活废物,一个保护环境,珍爱家园的农村新风尚正在逐渐形成。二是镇容村貌明显改观。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工程的同时,整合各方面资金开展了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从硬化、净化、美化三项工程入手,硬化了道路,绿化了村屯,清除草堆、土堆、粪堆和垃圾堆,清理了河道,拆除了旱厕,安装了路灯,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村屯形象,促进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通过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在改善辽河水质的同时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为农民增收、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通过集中沼气工程、有机肥厂建设,解决了农村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沼气工程使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缓解能源短缺问题;有机肥的利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四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实施并投入运营,为省级、部级生态县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指标提供了支撑,于2011年底,台安成功创建了省级生态县,正在进行部级生态县创建。

1.3取得的经验

一是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连片整治工作;二是为调动各镇场村积极性,将各镇场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项目实施;三是为提高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进度,项目立项、可研、环评审批均由县环保局统一组织完成;四是按照要求,专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按项目分账核算。县财政统一制作了形象进度表,由项目单位、施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相关人员签字盖章后,施工单位出具建筑业统一发票,由县财政会计结算中心相关人员审核无误后拨付项目建设资金。

1.4存在的问题

一是污染治理项目选址难问题。因为一些村民过度看重风俗习惯,导致项目实施困难重重。村民觉得污水、垃圾是污秽物,在自己地里或在附近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影响自家风水,强烈抵制工程建设;二是用地指标争取困难。农村大多是集体土地,需要调规后,方可审批用地,需要时间较长;三是村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对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不认同、不去用;四是连片整治资金额度小,过度分散,很难按标准设计建设、污水达标排放。五是农村连片整治项目无统一标准。只是对建什么项目有要求,无统一建设规范和验收标准。六是项目后期运营,缺乏资金保障。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建立完善机制,强化考核监管,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分工的项目申报建设运维机制;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落实资金、人员和职责,推进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宣传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

2.2因地制宜,优先解决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

建议环保部适当放宽资金使用范围,把不同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纳入治理范围,扩大整治示范成效。例如2013年台安新建鸭鹅养殖小区,不断加快“全国鸭鹅第一县”创建步伐,因此,畜禽养殖污染尤为突出,是台安连片整治的突出环境问题,必须优先予以解决。

2.3出台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推广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术

建议国家在总结各地工作经验基础上,出台相关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出台连片整治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办法,规定连片整治项目用地来源;配套出台连片整治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立成熟技术项目库,使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有规可遵循。

2.4集中资金,用于重点连片工程建设

集中资金,用于比较大的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不但要有建设资金,还要有运行费用保障,确保建设一个成一个,稳定运行一个,使其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志,安海燕.库尔勒市氧化塘工艺处理效果及相应改进措施[J].水资源保护,2012,28(6):82-83.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3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当前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来自广东省政协《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化肥施用强度高达852.4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警戒线的3.8倍;农药使用量为40.27公斤/公顷,是发达国家对应限值的5.75倍。广东全省仍有38个县(市、区)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每天有72万吨的工业污水(约占全省农村日产工业污水总量的25%)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提起改善生活环境,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城市。然而,当下农村消费向城里看齐,“生活污染”也在慢慢“接轨”。乡亲们腰包鼓了,敢消费了,包装盒、塑料袋、饮料罐,产生的垃圾不比城里少。可乡村的卫生基础设施比较少,有“产”无“出”,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不少在城里无法立足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搬迁”,造成“工业污染下乡”之虞。

与恶化程度相比,农村生活环境被关注的程度却远远不够。由于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等方面严重不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后,其治理难度又比城市大得多。但是,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4

株洲市城乡环境同治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09年以来,株洲市以城乡同治为抓手,先城区、后农村,逐年梯次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坚持大发动。把群众作为主体和关键,注重宣传发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农村环境“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我要做好”的自觉行动。

二是实施大整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划分区域,明确责任。对于乱倒乱扔、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常态管理。对主道、集市、景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落实“定人、定点、定标”制度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确保无盲区、无死角、无空挡。全市共清除卫生死角1.5万处、清运垃圾22.5万吨,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垃圾山得到彻底根治。

三是建立大机制。建立市场机制作,把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牛皮癣治理、绿化养护等能够推向市场的项目推向市场,承包给专业公司经营。建立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了“财政下拨、部门支持、县乡配套、村组自筹”的多元投入模式。三年来,市县财政年均直接用于城乡环境同治经费1.3亿元,各县(市)区投入城乡环境同治经费年均增长28%。建立监管机制,健全了环卫保洁、污水处理、交通管理、道路绿化、规划建设等方面管理制度,探索了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模式。建立考评机制,对各县(市)区实行“周考核、月排名、季讲评”考评制度,全市城乡同治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实现了“五个看不见”,即城乡公共区域可视范围看不见垃圾、主干道看不见车辆乱停乱放、街面看不见私搭乱建厂棚、市场和门店看不见商品出店摆放经营、城镇看不见围攻环境卫生整治执法人员的纠纷发生。

推行城乡同治的建议

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完善以奖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乡同治”。为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议:

将株洲列为全国城乡同治“试点”城市。近年来,株洲市城乡环境同治工作有基础、来势好、成效明显。株洲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验区,将发挥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利,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同治的好做法。特建议将株洲列为全国城乡同治“试点”城市(实验区),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更好地全范围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5

一、“治理”为先,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聚焦党建引领,切实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步伐。一是以“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工作指南,把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作为支部建设的用力点,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7个方面42项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党日、发展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党建计划,新培育党员创业先锋7名,建成党员创业基地4个,党员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3个,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真正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目标。二是依托“4+12”党员精准量化管理平台,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逢“8”党员学习议事制度,使党员受教育面达95%以上。定期开展“固定党日”活动,结合全域无垃圾创建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集中开展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持续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党员实行“分类施策”,引导党员参与村级公共事业,确保党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作为。三是推进“三治融合”,实现乡村治理健康有序。将法治、德治、自治融入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中,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共治共享。坚持法治为本,增强干部法治为民意识。定期举办“法治讲堂”,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普法讲座等途径,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加强农村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平安建设。坚持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以身作则,积极引导群众弘扬道德正义、破除低俗陋习,提高《村规民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行“四议两公开”自治模式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使群众主动参与村民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民主协商格局。

二、“产业”为基,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一是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按照“三区”(玉米制种机械化工作区、无公害高原夏菜种植培育区、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区)发展思路,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品质优良、效益显著的产业支撑体系。采取村“两委”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群众自愿入股、集体经营的模式,依托江苏朝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市*****润康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占地130亩的高效智能化日光温室115座、连体钢屋架大棚10万平米,钢屋架小拱棚350多座,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60多亩,培育玉米制种基地4300亩,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农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种植业引领,多产业融合”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全村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土地整理,建成4300亩制种玉米高标准农田,全部配套滴管等灌溉设施,玉米亩产达2450元以上,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协会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把农户增收的意愿和闲散资金凝聚在一起,有效盘活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股份相聚、产业相融、农户连心,激发发展活力,形成“党委牵头、政府搭台、合作社参与、农户受益”的新局面,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厚植潜力,走出了“科技支撑有力、链条配套完善、群众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谋福路”的产业振兴新模式。至目前,已建成*****市兴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富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社3家,发展家庭农场3个。三是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按照抓培训、促输转、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自身条件达标、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参加全镇党员冬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区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班11批次,累计培训430人次,完成实用技术认证228人,评定技术职称28人,与*****市*****鑫源劳务输出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劳务输转劳力7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2万元。

三、“环境”为要,建设幸福美丽宜居乡村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一是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通过 “向上争取、群众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建设的方式,新建建筑面积在160—220平米的特色民居51栋102院。建筑风格为上下两层,前后两院,一楼供老年人居住,配套厨房、餐厅、洗手间等设施,二楼供年轻人居住,配套书房、观景台等设施,后院种植花草等观赏植物和绿色蔬菜,营造了一家三代共同居住、舒心悦目、其乐融融的人居环境。二是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统一规划,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713万元,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排污、供暖、绿化、亮化、娱乐、卫生、购物、垃圾分类储运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了全村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全面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三是开展农村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厕所无害化、垃圾减量化、污水管网化、村庄整洁化、废物资源化,全民动员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按照“一箱一点一站”的标准,严格落实“户分类、社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管理模式,配备1个生活垃圾地埋式集中收集站,13个垃圾分类收集点,486个垃圾箱,配备固定保洁员13人、社队轮值保洁员230人。建立环境卫生区域划片责任制和每月四次集中整治及每月一次集中检查的长效机制。目前,在比较集中的马站新村住宅中完成150户水冲厕所改造,剩余的304户分散社平房完成生物厕所改造,确保户用厕所普及率100%。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6

一、全民行动,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当作一场硬仗来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20字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xx市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六项任务,即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与新村建设、开展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其中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场硬仗来打。

首先,这是一项民心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顺应广大村民的迫切愿望,同时又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集镇各个角落垃圾成堆,环卫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的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卫生已经成为当前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这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生活质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搞好生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而且也是营造良好生产和投资环境,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工作紧迫感,集中精力打好集镇环境卫生整治这一场硬仗。

二、突出重点,扎实开展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版权所有

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是“两清两改”,即清理垃圾、清理河道和改水改厕。首先重点是全面清理垃圾,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使集镇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争取年内集镇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第一,清理垃圾。垃圾是造成集镇“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必须把清理垃圾作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点来抓。要集中精力对集镇所有公共场所、村道两旁、河边沟渠、房前屋后等垃圾死角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争取早日建成“户集、村收、乡中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垃圾定点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垃圾清理后,要建立“三有二无”的环卫清扫保洁机制。“三有”:即一有工作网络。建立乡环卫管理机构,健全乡和村环卫清扫保洁队伍。二有环卫设施。做到乡有垃圾中转站,村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清扫器具齐备。三有保障机制。建立环卫投入机制,出台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二无”:一是无暴露垃圾;二是无乱堆乱放。环境卫生整治是硬任务,大家都要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中来。

第二,清理河道。这是集镇环境卫生的又一突出问题,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重点对九溪两岸、村庄周边的河道、池塘进行清障、清淤。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河道清污力度。通过清除河床上的垃圾,防止河道淤积,减少疾病传播。特别是防汛季节将到,上下游要通力协作,统一行动,全面清理,确保行洪畅通。二要加快排污设施建设。集镇建设规划中的排污管道要尽快铺设,充分发挥防洪和排污的作用。三是建立河道日常管护机制。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河道日常保洁队伍。同时,将河道保洁、管护责任落实到村。

第三,改水。喝上干净的水,改善饮用水条件是事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要以这次环境整治为契机,加快供水设施建设,确保饮水安全。要加强保护,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

第四,改厕。改善村容村貌,必须先改露天粪坑。要求集镇范围基本消除露天粪坑,主干道路、村道、河道两侧要全面清除。同时,鼓励村民新建或改建卫生厕所,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和沼气式化粪池,提高居民家庭厕所的卫生程度。

这次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分三个阶段进行,总的时间要求是在今年年底前结束,集中三个月进行整治。各有关村要抓紧组织实施,集中力量,搞好突击,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准备动员阶段(2006年5月底前)。各村要组织力量深入乡村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情况,依据不同地块、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工作基础,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集中整治阶段(2006年6月~7月)。各村要集中3个月时间,对照“两清两改”要求,于7月底前完成各项整治工作任务。

——巩固提高阶段(2006年8月至年底)。在全面清理垃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集镇基础卫生设施,初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重对集镇垃圾实行监管,防止集镇“脏乱差”现象反弹。全面完成“两清两改”工作目标,使集镇环境卫生状况有明显改观。

三、加强领导,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突击性任务。乡党委、政府已将此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文卫办要牵好头,加强指导协调;城建、农办、环保等各线要分线主抓,配合抓好各项整治和建设。村级要成为实施、管理的主导力量,具体抓好落实。要普遍发动,户户行动,制订村民卫生公约来推动。要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强化检查考核,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广大村民是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主体力量,各村在环境整治中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开展一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移风易俗,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在持续递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面临着新挑战。

目前,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村民把垃圾随意倾倒。同时,对垃圾的处理仍以填埋为主。这种方法虽然相对简单,可容易污染农村土地,影响农村环境和人的健康。填满后又要重新选址和占用新的土地,对土地使用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已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些地区还成立专业回收队,把城乡垃圾收集起来用来发电,垃圾焚烧后的废渣又制成环保建材,这是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为了我们农村地区的未来环境,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翠屏山办事处

土山寺居委会乔凯

2012年1月20日

《党建》杂志社:

江苏徐州读者乔凯来信提出的“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应重视”的问题收悉,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乔凯的建议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方面问题有借鉴意义。江苏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省份,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级财政就专门设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治理工作的村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迄今为止已补助1000余个行政村,投入1.8亿元。2008年环保部和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从2008年起实施“以奖促治”政策,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8年江苏省获补助1695万元,共支持25个示范项目,2009年获补助2294万元,共支持37个示范项目。2010年开始,环保部、财政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选择了包括江苏省在内的8个省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并与这些省分别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协议》。协议规定,中央和省财政各拿出部分资金,采取集中连片治理的模式开展包括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村遗留工矿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在内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江苏省选择徐州丰县作为2010-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县,三年内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6000万元,徐州和丰县财政配套1500万元,重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四级收集、转运体系,力争三年覆盖丰县全域。在今后几年内,徐州和丰县将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三年全覆盖的既定目标。

从2013年起,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望从试点向常态转变,届时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力度,扩大连片整治范围,按照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全省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全覆盖。此外,去年年底江苏省政府启动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预计利用四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包括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清淤、立面出新等全方位立体化整治工作,规划布点村庄要按照一、二、三星级的不同标准打造康居示范村,非规划布点村庄也要按照环境卫生村标准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因此,徐州市云龙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有望在未来一到三年内得到圆满解决。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全省选择若干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综合处置试点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最后,感谢《党建》杂志对新农村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更多的单位和个人能关注农村环保、关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8

关键词:农村环保;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6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和畜禽养殖等行业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进而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1农村环境现状及产生主要原因

1.1群众对环保工作的参与度较低

农村环保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目前,环保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群众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自我约束力不强,主动参与度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

1.2地方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目前,对工业造成的污染认识较高,而对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污染防治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受“重经济轻环保、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发展轻生活”等思想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从而制约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环境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1.3农村环保工作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不明晰。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仍然依靠环保部门的“单打独斗”,认为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但具体工作中需要农业、水利、城管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二是乡镇缺少环保机构和专职环保人员,以致环境监管“鞭长莫及”。三是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畜养殖牧业、三产服务业的剧增,农村环境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但只有少量的资金也分散在政府的相关部门,难以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考虑,难以进行高标准的“顶层设计”,导致个别项目存在规模小、效率低,甚至重复建设的问题,很难让农村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4农村环保缺乏科技力量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量且较复杂,存在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秸秆还田利用、土壤污染防治等多个方面,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支持。即使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治理设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人员,导致设施运行效率较低,远远达不到治理的要求。

2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农村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破氖俏颐撬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务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使其逐步走上良好生态环境的轨道。

2.1科学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政府成立农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农村环保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长期环保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逐步实施环境治理项目,促进农村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还农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2注重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科学合理的设定各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通过围栏进行保护,并在显要位置竖立标志牌,提醒广大农民自觉进行保护,防止各种污染物的对其造成污染。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水源地内的企事业排污单位加强监管,对达不到环保相关要求的要坚决取缔,确保水源地的饮用水安全。

2.3科学制止农村工业污染

不仅要对现有的工业污染进行严格的管理,而且要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坚决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坚决取缔“小散乱污”企业,全面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等不符合环境规划要求的项目。

2.4注重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按照畜牧养殖规划,对分散养殖户,要加强政策引导,变分散为集中,在养殖区域内建设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利用国家资金扶植政策,切实做好规划内的沼气和堆肥项目建设,对因养殖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推广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为了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落到实处,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前期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对开展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作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民生产、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为抓手,立足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乡村品位,立足于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明确创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

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继续突出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坚持“八化”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存在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各村要对照目标和标准,认真制定规划和方案,做好环境优美乡村创建龙头工作。在制定规划和方案时要注重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坚持规划引领。各村要按照村庄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突出乡村特色,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制定好村庄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的引导,控制和推行,尽快编制环境优美乡村建设规划,道路环境整治规划,明确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2、坚持体现特色。各村要坚持“整村推进,因村制宜,注重特色,务实求效”的原则,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注重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3、坚持量力而行。我镇经济条件总体上欠发达,村与村之间条件不同,基础各异,在整治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量力而行,做到尽力而为,以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切忌负债搞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

三、实施方案和时间要求

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要求高,涵盖了农村规划布局,村容村貌,道路硬化,垃圾运转,水源安全,林业绿化,民主管理,社会治安,村级班子等各个方面。各村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重点,分层次,分步骤推进。

1、以提升农村形象为目标,抓好公路沿线和田间环境整治。在3月下旬,为配合“千岛”菜花节的举办,我镇开展了兴陶路、陶南路和陶五路的路边环境整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对照打造公路景观带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现在起到5月底,继续把道路和田间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阶段性的突出性的任务来抓,兴陶路、陶南路和陶五路两旁的违章搭建要全部拆除,田间视野范围之内的破旧棚舍要全部拆除,确须保留的生产用房要按照统一的设计,改建到位,对水利等设施要统一标识,对田间的生产垃圾要突击清理,公路沿线村要对照要求,将这项硬任务尽快落实到位。

2、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重点抓好陶庄村、三合庄村、袁庄村等11个行政村推进落实。整治村庄环境主要的是解决好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重点村在制定整治方案时,要召开老干部,老党员,村民议事代表座谈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加大投入,重点抓好道路硬化,垃圾清理,改水改厕等基础工作,结合村庄布局特色,在适当位置建立垃圾池,摆放垃圾箱,落实专人,定期清扫,运送。草堆要相对集中堆放,禁止在村庄主巷道和醒目位置堆放。在人口密集区要建有公共厕所,建立垃圾填埋场,做到垃圾运送定点,重点村的村庄环境整治,从现在起用6个月的时间,即到10月份整治结束。

3、以建设省级生态镇为目标,抓好南柯、幸福庄等先进行政村的巩固提高。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绿化造林步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健全保洁队伍,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村庄环境不反弹。要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农村环境治理建议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法律对策完善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规制概况

1.1环境法治理念缺失

在广大农村,农民环境法律意识普遍较低,受快速城镇化的冲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成为第一目标;同时相关法律也没有赋予广大农民应有的环境权利,从而使得农民的生态环境权利出现真空,自然也就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1.2法律体系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从形成了包括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在内的环保法律体系,但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的,针对农村和农业的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分散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中。而且,已有的一些相关规定抽象、不具体、可操作性差,发挥的效果非常有限1。

1.3执法体制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集中的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业的环保执法人员,农村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几乎处于空白;加之地方上的环保部门多依附于当地的其他行政机构,缺乏独立性,自然也就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结果了。

1.4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农、林、牧、渔、环保多家部门,作为统一监管主体的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一致,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另一方面没有有效实现政府与公众参与监管的对接,导致公众参与形式单一,效果低微。

2、国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规制实践及其借鉴

国外很多国家多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他们的起步较早,设立了独立的环保机构,健全了环境补贴等措施,形成了完备的法律桂枝体系和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有:注重环境立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绿色农业生产认证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2。尽管西方各国“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但其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殊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专门法典化以及一些强化执法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对策

3.1强化生态文明法律意识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生态环境法治意识,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要时刻依法进行,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农村干群干群的生态环境法律意识,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3.2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体系

3.2.1在宪法中确立保护环境为我国基本国策,确立环境权为基本权利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地位一直没有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导致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较低;而环境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也仅仅规定在环保法等法律之中,且规定不明确,可见其重视也不够,因而导致环境保护并未像其他国策那样得到较为彻底的贯彻落实。所以笔者建议,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基本国策,明确规定环境权威公民基本权利。

3.2.2修改刑法,加大对破坏和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现行刑法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鉴于此,笔者建议非法占用耕地罪之外增加破坏基本农田罪,在非法采伐、盗伐林木罪之外,增设非法运输、非法买卖林木罪;同时鉴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建议实行严格责任制度,来认定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3.2.3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笔者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统一的专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填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空白;另一方面地方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当地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并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同时有关部门要将较为成熟的环境标准上升为法律,并制定出适应农村发展新情况的新标准,逐渐形成专门系统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3.3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法管理机制

笔者建议将城乡环保工作分开管理,成立专门的农村环保机构,对农村生态环境实行统一监管,同时明确相关资源部门的权责,建立统一监管、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有效监管机制。此外加强执法程序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执法;加大执法投入,建立农村环境执法专向资金;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创新执法手段;明确执法责任,建立严格的环保问责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考核和农村环保责任制,将农村生态环保业绩纳入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体系。

3.4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机制

要形成政府为中心,环保部门为主导,农、林、渔等部门相配合,人大、政协相支持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建立政府与公众参与的对接,保证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李淑文等.环境正义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J].前沿,2012,15:114.

2赵成.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及其构建[J].渤海大学学报,2012,01:2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SZ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