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0:57

体育教学目的篇1

一、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

1.终身体育的产生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保罗于1965年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即: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过程。随之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早川大芳首先提出: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它是终身教育的延伸,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与培养的总和,即要在人的一生实施体育。

2.终身体育的内涵

从终身体育的定义出发,我们可总结出这一结论:终身体育指的是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体育的关系问题。这一时间是人的一生,即从生命开始到结束。

3.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必然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体育在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使生活更富有意义等方面实行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意义。大学体育就是要从和平,人权,公正,民主实践,职业道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多方面角度,组织、鼓励全体人员在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方面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终身体育是一个客观现实和客观要求,是学校体育不可回避的一个走向,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实现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终身体育已成为大学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健康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转化。大学体育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当今大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转化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

我国高校现在体育教学思想大致以运动为目的进行教学。要和终身健身接轨,就必须以运动为目的的教育向健身为目的的教育转换。

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我们确定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刻认识到,不但学习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形成认识规律,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更重要的目标,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2.建立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就是使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实现对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发展、文明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要围绕着终身教育的目标来设计和营照教学的模式,体系,环境和方法。体育课的内容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方法要以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大学体育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和自觉性及自我锻炼能力的培植和养成,有利于发挥师资,场地和器材优势,有序的扩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并不断提高,持之以恒。

3.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可针对大学生终身健身的基本条件,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体育知识讲座,训练队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发运动者的爱好情绪并使之上升至理性。

4.构建有利于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评价时,既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改变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5.终身体育目标下整合教师的素质,根据需求转变自身角色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终身的思想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健身运动的原则,不断地研究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新问题,从心理、生理主客观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浓厚兴趣。掌握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的特点,帮助克服心理弱点,以助于学生对运动保持良好的兴趣。

体育教学目的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项目教学法;应用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要保证学生在学好文化课业的同时,体魄强健,为学生步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一种能够符合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就目前而言,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学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项目教学法是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应时代而生,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通过采用项目,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项目教学具有特定的教学方法,是分组进行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和自我荣誉,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积极地表现自己,发挥他们对于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扩散,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项目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体育锻炼,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

二、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体育知识作为“副科”不参与重大考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很难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因此,在我国高中教学中,体育教学是很难开展的,体育教学质量也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低一点。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力不够,对体育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并且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知是自由的、开放的,是可以不受约束的进行玩耍和娱乐。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各种体育项目。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占据主体地位,大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讲课,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仅课程枯燥乏味,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学习就会丧失兴趣。项目教学法的广泛开展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也同时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首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学生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将教学活动分为若干项目,保证学生对不同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学生在明确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理论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项目学习的积极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要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适时地调整教学安排。

最后,教要帮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应用,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保证现有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炳康.体育游戏在高中田径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5(27):50.

体育教学目的篇3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的学习

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

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高中学生接近成人,他们通过体育的手段作为社会交往,加强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大为加强。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除丰富了韵律操和舞蹈内容外,拓宽了任选的教材内容和有关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同各科教学大纲一样,是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性质的一门学科的大纲。因此,它所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础性和高层次性,既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新大纲还是一本试验大纲,经过试验,总结经验,修改提高,将在下个世纪开始使用。它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也是编写体育试验教材的依据,上好体育试验课的依据,管理和检查体育教学试验工作的依据和评估体育教学试验结果的依据。

二、确立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提出了“一个目的和三项基本任务”。这次新制订的高中大纲,没有用目的和任务两个层次,而是只用了“体育目的”一个层次。这里的体育目的包含的三个内容基本精神,大体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三项基本任务”相类似。但除了相关内容的层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样理解目的、目标、任务、目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辩析。

目的和目标,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别。在我国的汉语中,也是同义的成分大于差异部分,只是在使用时由于语言环境和表述内容的习惯等不同有所差异。在汉语词典中把目的释为:“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而目标则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习惯上认为目的带有最终的意思,而目标则带有层次性、阶段性,如总目标、分目标等。在心理学词典里,把目的释为“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则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两者都是刺激(或称激发)人们为之努力争取达到或追求某种结果的趋动力。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未用体育教学目标,既有词语上的考虑,认为这里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带有整体性、终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规定性,又有与其它各学科教学大纲的一致性的考虑。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的理论和结合实际的问题,笔者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在学校不论从教育方针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其教育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这三个要素。但是,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目的(也可以作为目标)的讨论中,都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包括与体育功能相关的多种目标,但又都认为应有所侧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

以对学生进行竞技教育,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输送运动员为主的目标;

以使学生得到快乐,满足娱乐心理,享受体育乐趣为主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主的目标;

以学生终生体育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文化素养,培养竞技意识为主的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优良品德,进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标;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锻炼身体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为主要特征,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发展,达到育人为主要目标;等等。

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普通高中的性质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了四项培养目标,这四项目标涵盖了各个教学科目的教育、教学目的。其中第三项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这一项是特指体育目标的,目的在于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

(三)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

编订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和确定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1.全国有高级中学3278所,完全中学有10713所,总计高中学生713万人。普通高中绝大部分办在县城或镇上,县高中或县城的两级中学,相当一部分是县重点中学或省重点中学。

2.全国在校高中任教的体育教师31210人,达到大学本科的教师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学过体育专业。一般能做到按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上体育课。

3.在全国高中学生713万人中,男生428万人,女生285万人,大体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女生,每班学生在40~60之间。学生平均年龄集中在16~19岁之间。据1996年学生体质测试,高中学生生长发育正常,健康状况一般较好,身体素质总体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和水平,一般学生与尖子运动员反差较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比初中有所提高,体育的社会价值观有所加强。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逐步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体育活动,更加重视体育的理性和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对体育的技术动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个人以及团体间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的欲求加强了,关心体育比赛及技艺的欣赏,崇拜体育明星,有的受社会和体育大赛的影响成为所谓“体育迷或球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热和崇拜足球名星的倾向。

4.高中的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比较好,大部分有200米跑道的运动场,体育器材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教委提出的体育器材设备目录要求的标准。

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对贯彻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改革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往往把学生的体育不能摆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体育也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准备升学高考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立起来。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事实已经证明,假设每天以8小时学习为限,如果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会获得8-1>8(学习效率而言)的实际效益。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在确立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是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别是我国现实的发展出发的。不考虑这些特点,盲目地照抄外国的东西,就会脱离我国实际,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学的。

(四)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体育教学目的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目标教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30-01

一、帮助学生强身健体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华。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重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生们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契机。如,在教学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要使学生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敷衍的态度,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与其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中,由于孩子少了,所以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百般迁就,溺爱至极,从而造就了孩子自私、狭隘的性格。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以自我为中心,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跑步多厉害,如果没有队友的配合,那么你们这个队就永远只会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有时还需要互相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该集体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优秀团体。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今的社会,人们竞争意识强,而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突出,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畏惧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精神颓废。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力求让学生在比赛中进行活动,在比赛的结果中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咀嚼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逐渐发现,失败实际上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沮丧,太不应该了。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强盛祖国的重担。

四、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性格

体育教学目的篇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一方面,每一个运动技能及其教学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事实是各个运动技能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价值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另一方面,运动技能的有些教育功能是显性的,可观察与测量的,有些则是隐性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尽量具体、明确,最好用可供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来表示。如何确定更理想的体育教学目标,尚需要心理学工作者与体育教师携手合作,作更深入的研究。

一、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功能

(1)知觉功能。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

(2)定向功能。指对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胜利定向和情绪准备。

(3)反应功能。在教师的执导或说明书的指导下表现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在示范者的指导下进行联系,直至形成正确动作。

(4)复杂的外显反应功能。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表现全套动作技能,一气呵成、连贯娴熟、得心应手。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5)适应功能。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理念

体育教学目标的效果,取决于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学生对陈述目标的意识和兴趣。

第二,目标的明确、困难与数量。

第三,目标置入学习内容的位置。

第四,置入目标的频率。

具体而言,展示目标要结合心理实际,才能受到水到渠成之效。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心理设计技巧

如何科学描述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学习目标中,主要形成了行为观的描述方法与技术,即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

1.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术语设计体育教学目标

(1)行为指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表述体育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行为表述力求避免使用诸如“懂得”、“领会”、“欣赏”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各人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这就会给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查带来困难。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要求可测量、可评价;宾语则说明学习的内容,应明确、具体。例如:掌握篮球传切配合的方法;提高篮球比赛中投篮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学会运用暗示调节的方法稳定自己在比赛中的情绪状态。

(2)条件的表述。条件是指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说在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要说明是在教师指导下操作呢,还是独立操作。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这里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指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3)标准的表述。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对行为标准做出具体要求,使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精确度这样?”“完整性如何?”“在多少时间内”等问题有关。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行为表述是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而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则可据体育教学对象或内容,省略其一或两者全省。例如,“分析高低手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异同,并从中总结出应用的方法”,就省略了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用行为来描述体育教学目标,要求行为目标导向明确,使学生清楚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从而增强目标完成的可能性,且行为目标具体、可观察,增强评价的可行性及客观性。行为目标的设计不能琐碎、太繁琐,否则就会物极必反,使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丧失其优势。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体育教学目标

由于人有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所以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也不能完全避免。例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应使情感、意志、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学习目标成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表征,促使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因此,可以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体育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愉”,这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体验”是一个内部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所以用可以证明“体验”水平的行为实例来进一步说明。如“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成功感和愉”,“能列举2至3种成功感和愉的实例”,“能区别成功感和愉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季浏主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目的篇6

关键词:民族体育项目;体育教学;应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属民族文化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的重点要求。

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民间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固有的体育的总称。广义上讲,凡是中华民族的体育项目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区别于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洋体育(或者说世界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诸多优点,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不但可以让他们学到我国悠久而璀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更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继续和传承,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关注学生的需求,渗透的内容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偏重知识技能等认知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缺乏关注,使一部分学生在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激励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从而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尽量找那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具有时代韵味的)的内容,最大程度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认真构思活动内容,因为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是伴随这游戏而来的,所以教师应该熟识活动进行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有严密、科学的组织。并做好场地布置,准备,甚至可以一些制作简单的游戏器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为课堂上的评价制作评价媒介(如:评价表、板;小红旗、小红星等),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中学各年级的心理生理发育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在进行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渗透过程中应根据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尊重学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和学习评价方面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改革,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培养和评价,从而使每一位学生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又体现了每一个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

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体育教学目的篇7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职体育教学;原则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当今中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中职体育的手段有很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长期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契合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本文就是在体育教学的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尝试。

一、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指在组织内员工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管理办法。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中职学校中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共同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监督、检查和奖励的标准。它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把体育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有机结合,管理有效地将学校目标分解到部门目标最后到教师个人目标;控制的重点在目标实现的能力上,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比通常管理方法的监督的成分很少,减轻被管理者的对抗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管理的一般状况

在现实的基层的中职学校中,各种不适应体育教学特点的管理方法长期存在,这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管理等同于其他学科管理,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室外教学为主,这些特点跟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笑声和汗水的结合,能做到表情严肃、悄无声息是对体育课本质的亵渎,管理体育课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和本质进行。其次,忽视体育教学艰辛取得的成绩,中职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经接近尾声,学会运动技能、提高的体育成绩难度很大,在通常的管理方式中常常会忽略这些成绩,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管理等同于管制,一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命令色彩浓重,个别学校的管理长官意志表现相当严重,不切合实际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最后,管理不尊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又艰辛,新入职的教师缺乏经验但富于主动性,快退休的教师体力不支但经验丰富,一些中职学校的管理实行“一刀切”往往既打击了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又忽视了老教师的经验。

三、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首先,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学校发展大局。其次,督促检查必须贯串始终,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再次,执行标准控制必须严肃认真,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执行标准和工作程序控制预定范围。最后,考核评估及时、到位,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2.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程序。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各级目标的设置;第二步骤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第三个步骤为总结和评定成果。在第一个步骤中,校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长远目标,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的预定目标;中层管理者根据总目标分解和调整成体育教学相关的分目标;体育教师针对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分目标和总目标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工作总的发展;各层级对目标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敲定目标。第二个步骤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结果如何,强调体育教师的自主、自治和自觉,用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三个步骤中,总结和评估时体育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一起针对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行奖惩。同理,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接受另两个群体的评估,并适当进行奖惩。本轮目标管理完成后可以按照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下一循环。

3.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目标管理是一种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新的管理制度,它借助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个性的需要。动员全体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指定措施、事教学实体内部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困扰,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做好如下解释工作: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统一的最佳途径,不是约束体育教师自由的铁链。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再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可以作为考核和评定工作的依据,对体育教师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目标责任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完善自身教学、提高个人素质、积累经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成.《试论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体育教学目的篇8

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探讨是目前一个议论较多的话题,对于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的研究,主要是按照社会不同的制度对教育不同的要求而产生的,是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方式和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两个方面来总结得出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由此可见,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的。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下也是需要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研究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母的和任务的时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时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目的和任务,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首要的目的是健身,培养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好的身体面对工作的压力,有一个好的身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中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运动和锻炼身体的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机体的锻炼,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最终达到一个全面发展的目的。中职体育教学的目的对于正确把握中职体育的发展方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只是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中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而掌握体育方面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概括的讲,体育教学的任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是要完成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健身原理的一个过程,在体育锻炼方法方面和体育运动保健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让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身的锻炼。其次,体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能够具备参与一些球类活动竞技能力,能够学会健身操、游泳等技能,提高自己锻炼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个方面,体育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是要让学生的体质提高,在有氧耐力和力量方面多加锻炼。最后,体育教学还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通过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以及一些群体性的比赛,从而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中职体育教学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方面的知识和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走向职场后的竞争力。

如何更好的实现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对于中职院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安排制定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的就业方面的发展,需要对学生加强体质和意志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吃苦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锻炼身体。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培养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中职学校的教育学习,达到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目的。在新课改下,实施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同时,重点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有一个高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简单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还需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教学的好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体育文化也是科学的一种。在实施体育教学的目的的同时,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纪律性组织性。在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安排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体育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健康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张琦,河南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体育教学目的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条件等,针对一次课设定的具体明确、易于观察和测量的一类行为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实现高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指导性、可执行性不强,往往与教学目的混淆,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探讨,为提高教师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水平提供借鉴。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目的的区别

很多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与教学目的相混淆,影响了体育教学中对教学任务的可执行度。那么,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围绕着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预期,都具有指导性。区别在于,体育教学目的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广泛的陈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论述的。一般体育教学目的用词为:“掌握”“巩固”“理解”等。教师不易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教学目的一般被采用在教学大纲中和上级的指导文件中。

教学目标一般多用于针对一次课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体育教学意图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是从微观角度进行论述的。是对通过一次课的教学后,学习者应该获得什么能力的一种具体的陈述。比如,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新授课的教学目的经常采用的陈述一般是“初步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在这句话中,用了“初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初步掌握,初步掌握是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里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如果同样一个内容,用教学目标来表述,可以是“80%的学生能够站在罚球线处,采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进行投篮,命中率在40%以上”。那么,通过这种精确的表述,教师本身和教学评价者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效果进行非常直观的评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1.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

运动技能目标即通过一次体育课的学习,学习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运动技能目标是显性目标,即我们能够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预定的、明显的、看得见的变化。它反映了课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在运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注意的是,目标中完成的任务是教师能够观察到的学习行为,不能用“掌握”“基本掌握”等抽象动词表达。另外,在运动技能目标的设定中,应该清楚地表达学生的学习条件、完成学习的程度,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水平。其次,技能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技能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要素:“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谁”,是指学习的对象,即学生。教学目标制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期望和预计,因此,教学目标的对象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参与学习的学生。同时,我们要注意,这里的“谁”,是教师对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人数的预估,即不一定是全体学生,可能是大部分学生,但是不能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要求,显然,教师的教学是失败的。“做什么”,是指一次体育课中学习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在此,应该是课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如一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学习篮球运球上篮和素质练习快速跑,那么在技能目标设定时应该针对篮球运球上篮这一内容来表述,素质练习快速跑只是辅助教材。“做到什么程度”,是对学生通过一次课的学习后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一种预测性的描述。如通过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学生的投篮命中率达到60%。“在什么条件下”,是指完成前阶段“做到什么程度”的条件,如还是针对前面的单手肩上投篮命中率要到达60%的条件是站在罚球线位置。这个完成的条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不断提高要求,如对于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在篮圈到罚球线为半径的弧线任意一点进行投篮。

2.身体素质目标的设定

身体素质目标是指通过一节体育课的学习,对学生什么样的身体素质进行影响和提高。身体素质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灵敏素质,进行的练习有快速启动和停止,改变方向,改变高度等。身体平衡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身体平衡、静态平衡和动力平衡。身体协调素质,进行的练习有眼手的协调、眼和足的协调练习。速度素质,进行的练习有腿部快速运动练习和手臂的快速练习。耐力素质,一般包括心血管的耐力和运动系统的耐力练习。柔韧素质,一般包括颈部柔韧、躯干柔韧、四肢柔韧、手足的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力量素质,一般包括臂力、腿部力量、全身力量等方面的练习。爆发力素质,一般包括手臂的爆发力和腿部的爆发力。在一次课的安排中,主教材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是要重点突出的,如快速跑的教学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和爆发力。另一方面,辅助教材对于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教师在安排辅助教材时应该考虑到练习项目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情感目标的设定

情感涉及学生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情感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获得的感受、兴趣、鉴赏等心理方面的影响,属于隐性目标。情感目标是对学生心理获得的一种描述。情感目标的培养很难在短时间内直观地观察到,但是情感目标非常重要,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组织、语言、练习内容、学生课堂中相互间的关系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制定情感目标时,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制定一次课的情感目标。

三、设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实现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通过教学来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学生来制定的。

(2)一次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这次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最终学习效果,而不是对学习的过程和教学程序的描述。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得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制定太低,学生不要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本着“跳一跳才能达到”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到。同时,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4)设定教学目标要在以运动行为目标为主导的前提下,兼顾情感目标。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还要通过教学的组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学目的篇10

关键词:快乐体育体育教学教学途径

引言

目前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学生厌学。如何解决体育中的厌学问题,除了针对厌学的原因“对症下药”以外,快乐体育应是现阶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行快乐体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着眼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快乐体育一定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1.快乐体育的涵义

快乐体育是指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法,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即以快乐心理体验为直接(显性)目标的―种体育教学模式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快乐、轻松的体育氛围,使他们自觉参与体育运动,自觉从事各种练习,在相互交流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快乐体育的本质特征

2.1获得良好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满足感

良好的身体状态、健全的神经系统、灵巧的动作、完善的生理机能、优异的运动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产生自信心和快乐体验的物质基础。从这一点上讲,学生体质的好坏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能否体验快乐的问题。

2.2注重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产生运动的内部动机,一个人只有对某项事情感兴趣,才会付诸行动。在体育学习中,只有把兴趣和快乐结合起来才能进―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尽量避免和消除学生的体育厌学情绪。

2.3重视成功的体验

初中生往往求胜欲望非常强烈,不甘心比别人差,渴望成功。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学习上的真正进步,而且可以更大程度上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挖掘潜能。快乐体育改变了过去对学生一维评价的方式,提倡多维模式,即同时评价学生学习的相对进步程度和绝对进步程度,增加和扩展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快乐。

2.4突出快乐

快乐体育离不开的是快乐,那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有序而又愉悦的教学情境,提倡体育教学中要有快乐的气氛,真正突出“快乐”两字的内涵。

3.快乐体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田径投掷课

课的开始(开始部分):在一曲激情豪迈、节奏感强的军歌《当兵的人》的伴奏声中,进行队列、游戏、徒手操三项内容的准备活动。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着军人的豪情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而以斗志昂扬的情绪状态进行操练投掷“手雷”练习和障碍跑教学。

准备过程(基本部分):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生各两个“班”进行攻城(原地投掷“手雷”)和送“弹药”上前线(障碍跑)两个内容的操练。要求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发扬军人特有的顽强勇敢、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果断、严肃、认真的作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最佳的角度把“手雷”攻入对方城区,以最快的速度送“弹药”上前线。

课的尾声(结束部分):在欢快、喜悦的《打靶归来》歌声中圆满结束本科任务。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整堂课的一个主题就是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本次课的学习。体育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在喜欢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增进健康。快乐体育便充分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设快乐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在快乐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案例二跨越障碍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活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主动展示跨越障碍的几种简单方法;知道跨越障碍的自我保护的几种方法;在“组花”游戏中努力展现自我。具体目标:每人参与障碍赛跑4次,参与“组花”至少1次。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奔跑能力、投掷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开始部分:队列练习任务是要求动作整齐划一;圈操和小游戏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音乐模仿教师的动作,力求做到优美大方,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基本部分:主教材是学习障碍跑。学习要求是锻炼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障碍物,通过同等条件和自己选择障碍物的练习、比赛锻炼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自我选择的能力;辅助教材是游戏“特种部队”:让学生懂得学习规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结束部分;“组花”小游戏,既能充分放松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气氛活跃,每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最后比比哪组“组花”样式丰富而且优美。每个小组组长和一个组员担任裁判。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得出:快乐体育教学是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形势,寓教于乐的,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该案例的特点是对器材的使用,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调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和心理的满足。结束部分持器材编造型激发中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事半功倍。

4.快乐体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

4.1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化和体能的最优化。现在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方面上来了。快乐体育的现实意义正是从这一层面剖析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可以这样说,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推崇的主导思想。在快乐体育的熏陶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持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4.2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传统教学论夸大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培养成了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最终泯灭了积极性。快乐体育提倡师生合作的理念,尤其重视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独特的、有独立意义的人。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与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解决体育教学中谁是主体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②。

4.3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过程。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效果之间具有“中介”的作用,快乐体育的实行使这种以教为主、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为有教有学,以学为主,既要研究教法,更要探索学生的学法、练习法,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运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和喜悦感。

4.4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地强调统一,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最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这一意义上讲,快乐体育强调让学生通过运动体验体育的快乐,它提倡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体育教学内容从统一性、规定性向灵活性、多样性转变。

5.结语

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寓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中,吸取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快乐体育提倡在教学中创造快乐气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学校教育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上看,快乐体育对育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快乐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其光明的发展前途,必将成为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新途径。

注释:

①李斌.快乐体育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2010(S1):34-36.

②史维鑫,宋述光.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J].科技致富向导,2008(14):57-59.

参考文献:

[1]李斌.快乐体育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2010(S1):34-36.

[2]史维鑫,宋述光.对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J].科技致富向导,2008(1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