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0:09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1

1 目前测土施肥数据资料管理现状与问题

从各项目县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着对数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数据采集输入技术操作不规范,上报的数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项、不规范、错误或重复等问题,导致部分数据无法汇总,已汇总的数据无法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最终以数据的形式沉淀下来,不能形成规范完整的数据库,就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项目的目标就不能充分实现,也就意味着人力、物力的浪费。

1.1前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存在的问题

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疆曾开展过第一次土壤普查,但由于当时部分地方忽视了土壤普查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土壤普查资料已所剩无几,所以在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很多工作不得不从头开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因数据资料的集中管理工作没有到位,很多地方的《土种志》、《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图》发生了丢失,给后续项目工作的实施带来了极大不便。

1.2目前测土施肥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疆目前已有87个县(市)先后纳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范围。各项目县要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土壤分类对照表》做好数据的采集、审核与录入工作,并建立起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但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完整性差,表格内容缺项漏项多,管理软件要求的必填报项目未填;二是部分数据可靠性不高,疑是数据普遍较多,反映出各县对数据审核不严;三是填报内容不规范,随意性大,与表格要求不符,表述不统一;四是上报数据数量与项目要求进度不统一。

2 测土施肥数据资料的整理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工作流程应接收集一整理一归档的流程进行。其中数据整理尤为重要,数据整理包括登记录入、完整性检查、筛选、分类等。项目档案应按照档案分类目录规范管理。

2.1相关资料的收集

测土施肥数据资料的来源十分丰富,涉及内容很多。在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关图件资料、文本与图像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

2.2数据资料的审核

数据录入前和录入后,请经验丰富且具有较高专业修养的人员,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一般采用异常值审核判断法和相互印证法进行审核,纠正错误信息。对所有填写好的表格数据审核定稿后再录入,数据录入应有专人负责,数据录入后还应仔细检查,避免数据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 测土施肥数据库的建立

测土施肥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个测土施肥项目和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应用所取得的有关数据,通过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制定县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作物科学施肥提供服务。

3.1县级测土施肥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县级测土施肥数据库的是基层数据库,它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于农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县级数据库建设应把三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

3.1.1基本资料

主要是附表1、3、5、7、8、9。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历年土壤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检测数据资料,及时更新整理测土施肥工作中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化验数据和田间试验数据资料。

3.1.2文本资料

主要是邮政编码表,土壤分类代码表,灌溉渠道基本情况统计表,农田水利情况统计表,各种土种典型剖面理化性状统计表,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基本农田保护田块(区)登记表,县、乡、村名编码表,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土壤志(土种志)等。

3.1.3图件资料

主要是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土壤养分图,地形图,地貌类型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农田水利分区图,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

3.1.4其他资料

多媒体资料,照片资料,技术宣传资料等。

3.2建立测土施肥数据库的方法与步骤

3.2.1属性数据库建立

属性数据库的内容包括田间试验示范数据、土壤与植物测试数据、田块基本情况及农户调查数据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应独立于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字典要求在SQL数据库中建立。

3.2.2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采样地位图等。应用GiS软件,采用数字化仪或扫描后屏幕数字化的方式录入。

3.2.3施肥指导单元属性数据获取

由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施肥指导单元图。在指导单元图内统计采样点,如果一个单元内有一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就用该点的数值,如果一个单元内有多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可采用多个采样点的平均值;如果某一个单元内没有采样点,则该单元的值可用与该单元相邻同土种的单元值代替;如果没有同该土种单元相邻的数据则可用与之相邻的所有单元(有数据)的平均值代替。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认真执行《县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九个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我县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一)建立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生省、州污染防治决策部署,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及时调整了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成人员(泸委办发〔2020〕43号),并成立了污染防治工作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县经济信息商务合作局局长和生态环境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组织机构。(二)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做好本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制定印发了《县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度实施计划》(泸环委办〔2020〕8号)、《县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预案》(泸环委办〔2020〕2号)。2020年1-11月,县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2一是加强城区餐饮油烟治理。落实监管常态化,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检查开展“查经营证照、查治理设施、查油烟排放”专项行动,责成烧烤摊点及宾馆饭店安装油烟净油化设施,安装率达100%。二是加强道路扬尘管控。加强渣土运输车辆执法检查,在公路干线设施检查点位,对于未采取覆盖的渣土运输车辆进行处罚,并进行警告教育。目前已开展执法检查16次,处罚车辆39辆。加大城区道路保洁力度,进行道路洒水降尘。加强对施工场所扬尘污染的监督执法,要求城市施工现场务必做到“六个100%”,对水泥企业实施堆场、料仓和传送装置密闭化改造,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组织开展辖区锅炉使用及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经排查,我县境内无使用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情况,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无使用燃煤锅炉的企业,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外有两家企业使用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小锅炉,由于该两户企业所在地均未通管道天然气,煤改电运行成本过高,已提出保留使用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小锅炉的申请。四是全面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已完成我县辖区内7家在用加油站埋地油罐双层罐更新改造,减少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五是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强化“黄标车、老旧机动车”淘汰清理,强化机动车注册登记工作,对未满足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购置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截止目前,共注销普通摩托车123辆。六是强化路面巡查管控工作。严厉查处已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机动车上路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截止目前,共对查获的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各类车辆进行集中销毁、解体共计14台;其中大型货车3台,小型汽车11台;对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各类车辆共计扣留81辆,其中摩托车75辆,小型汽车6台。七是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监管工作。制定印发了《2020年县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县域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截止目前,我县已组织填报49辆,审核通过并发放环保登记号码20辆,因信息录入不全而退回重填29辆。八是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车用尿素违法行为开展了专项检查。在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针对加油站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整改和规范,确保了全县成品油市场消费安全。2018年-2020年,共抽样成品油、车用尿素15批次,未发现销售不合格油品。九是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我县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更换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18台,其中2路公交5台、4路公交5台、8路公交8台。十是严控烟花爆竹燃放。制定了《县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限放的通知》,划定烟花爆竹禁限放区域,严控烟花爆竹销售审批,逐步减少烟花爆竹销售点位,减轻烟花爆竹燃放导致的大气污染。十一是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印发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将秸秆禁烧与森林草原防灭火结合起来、种养循环结合起来,推进秸秆“五化”利用,我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以上。十二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推行“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国土行动,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6.8%,绿化覆盖率达46.89%,人均公共绿地11.5平方米。十三是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积极开展露天矿山整治工作,经排查整治,我县涉及露天矿山四宗,其中两宗的采矿权已向州自然资源局申请矿权注销。(三)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河长制等系列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一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管理。在完成前期县城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问题排查和整改的基础上,定期对辖区内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巡查,重点对保护区内发生的污水排放、垃圾倾倒、违规建筑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排查,定期检查维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隔离设施、界标、警示牌等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安全及水质安全。二是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我县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县域内大渡河段2个出入境断面(鸳鸯坝、大岗山)开展23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指标月监测;2个城市集中式水源地和11个乡镇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季度监测;疫情期间应急监测工作。全县流域断面和水源地取水口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以上,达标率100%。三是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和安全信息公开。组织相关部门按月对水龙头水质开展卫生检测,监测结果表明,我县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为100%。各部门根据职责每季度通过县人民政府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出厂水和水龙头水质监测信息和安全状况。四是认真谋划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编制《县总河长制运行规则》《2020年县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县2020年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实施方案》《县2020年度大渡河(段)“四张清单”》,召开河(湖)长制工作专题会,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按照机构改革部署,对全县各级河(湖)长、联络员单位和城区段责任单位进行了调整。五是全力推进“四项行动”。强化大渡河垃圾监管,清理库区垃圾1200余吨;有效制止挖采行为1起,并对当事人处以罚款1万元;处理向大渡河河道内倾倒建筑垃圾事件1起;截至目前,全县县级河长巡河223次,乡镇级河长巡河677次,村级河长巡河1400余次,共发现问题81条,整改完成81条。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按照《县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方案》,正在对开展河湖划界工作。六是积极推进下泄生态流量整改工作。已组织22座水电站完成“一站一策”工作方案编制,并由水利、生态环境、发改等部门对“一站一策”进行了认定。督促所有电站与运营企业签订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测合同,确保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达标。目前,我县已全面完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工作,确保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七是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加强对辖区内的污水排放检(四)大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印发并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县工作方案〉2020年度实施计划》(泸环委办〔2020〕3号),着力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众健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不达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一是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根据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聘请第三方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完成了我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县耕地类别划分成果中优先保护类耕地74652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4.03%,安全利用类耕地4656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86%,严格管控类耕地8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0.11%,划分成果经审定已报送至州级。二是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管控。配合州生态环境局和第三方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监测采样;完成对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制定印发《2020年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严厉打击涉土壤污染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推进土壤环境执法工作。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求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禽养殖散养户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按照“两分离、两配套”的要求,建设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粪污及污水输送利用设施,配套足量的土地消纳粪污及污水。依据全国直联直报系统和统计监测,我县规模养殖场畜离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四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我县制定了化肥农药零增长实施方案和农药化肥控制减量指导方案并下发各乡镇,采取物理防治取代化学防治的方式,2020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为160kg/公顷,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为7.26kg/公顷,农药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减少。五是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废旧农膜回收处置。认真执行《关于切实抓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通知》,按照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原则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进行回收。截止目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达85%。(五)大力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完成危险废物年度申报登记工作。制定《州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19年度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及2020年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工作的通知》(泸环发〔2020〕10号),组织完成48家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纸质申报登记和系统申报登记。其中:医疗废物产生单位21家(县级医疗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10家,个体诊所7家),汽车维修单位18家,水电站等工业企业5家,加油站等其他产废单位4家。二是完成2019年度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统计与。三是完成2020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定了《县2020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并于10月20起,对筛选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了现场督查考核,本年度共抽查考核25家企业,其中,考核达标23家,基本达标2家,无不达标企业。产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为97.6%。四是开展严厉打击涉废铅蓄电池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生态环境局联合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信局、县市监局印发了《县严厉打击涉废铅蓄电池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泸环发〔2020〕68号),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组织召开了维修行业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处置工作推进会,重点传达学习了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废铅蓄电池产生企业加强与州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单位合作,逐步提升正规渠道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率。目前我县已有5家涉及废铅蓄电池企业已与什邡开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处置协议,15家维修企业签订不产生废铅蓄电池的承诺书。五是积极启动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制定印发了《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泸安委〔2020〕3号)、《州生态环境局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泸环发〔2020〕99号),明确了专项整治目标、整治范围、整治内容及整治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及时召开了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动员部署大会。六是做好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监管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工作的通知》(泸环发〔2020〕13号)、《关于印发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泸环发〔2020〕19号),强化疫情防控期间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做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监管。七是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组织产废企业使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电子转移联单,组织企业系统填报年度管理计划和年报。加强日常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贮存、转移、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现危险废物等管控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六)开展2019年度环境统计业务填报完成8家企业排污数据统计填报审核。(七)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2020年通过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完成cod减排量75.8吨,氨氮减排量12.9吨。比2019年新增削减量cod5.2吨,氨氮2.8吨。达到本年度州级下达的水污染物减排目标。(八)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国家、省、州统一部署,完成了我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报告、总结报告,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编制及资料归档。我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通过州级验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门联动效益不明显。机构改革原因,涉及改革部门职能划转,导致一些工作脱节。加之,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发改、经信商务、公安、农牧、住建、综合执法、交通、水利、市场监管、自然资源、林草、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等多部门,治理主体多,但少数部门认为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对行业职责不清楚,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二是污染防治工作人员少,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弱。因机构改革和环保垂改,生态环境部门职责增加,但我县生态环境部门现有人员均为混岗使用,无专职执法人员,执法常态化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各部门专职污染防治工作人员少,工作开展慢。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3

摘要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不容乐观,对于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土壤修复制度是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内容,法律应该将土壤修复作为一项法律义务、管理制度和制裁措施加以规定。土壤修复制度的内容包括修复的义务、规划、目标、标准、公众参与机制、商业模式、法律责任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制度;立法

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仍在进行中,更多的污染地块还会暴露显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是时代的要求。土壤属于难以再生或者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由于污染而闲置土地或者无法有效利用土地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还会增加对清洁土壤的开发强度。所以,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是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内容。

土壤修复制度立法的总体考虑

土壤修复的法律定位

土壤修复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使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土壤修复制度是法律对土壤修复活动所做的制度安排。修复污染土壤主要是基于两大基本考虑,一是消除土地上的污染及其不良影响,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二是进行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土壤污染的加剧,土壤修复成为一项法律要求。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土壤修复具有三个法律性质:第一,是一项法律义务。由于土壤污染侵害了公众的健康、财产以及环境的安全,基于污染者负担原则,土壤修复成为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造成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消除土壤上的污染危害,恢复土壤的功能和价值。第二,是一项法律制度。土壤修复工作技术复杂、耗时长、涉及面广,必须将其制度化,以保障其长远、普遍、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项制度,必须有可反复适用的普遍性要求、规范性的内容、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第三,是一项法律制裁措施。造成土壤污染后,土壤修复是法律救济措施之一,受害者可请求法院判决责任人承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制度与其他土壤环境保护制度的关系

土壤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的制度有很多,如土壤调查制度、土壤档案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风险管制制度和修复制度等,土壤修复制度是其中一项,该制度与其他制度紧密相连,甚至需要以其他制度为前提。由于中国受到污染的土壤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修复,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对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确认有修复的必要和可能时,才进行修复。土壤修复制度只是管制污染土壤环境风险的措施之一,所以,土壤修复制度的设计必须放在土壤环境管理的总体框架下考虑,与其他制度和措施相协调。

尽管土壤修复属于末端应对方法,但是修复活动尽量前移仍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损害后果。因此有必要构建边开发、边修复,边建设、边修复的经济、生态建设一体化模式,将土壤修复行为融入开发建设全过程。这就需要将土壤修复的责任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要求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土壤修复措施的内容;在颁发环境许可证时可以在许可证中要求持证人承担恢复环境损害的内容;在污染治理制度中增加土壤修复的内容。在企业停业、关闭,资源开发活动结束,建设活动完成等阶段,要求活动主体清除其行为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修复土壤。此外,由于土壤的修复周期长,等待修复完全结束再进行开发可能会影响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所以修复也可以与开发同时进行,在严格的管理之下进行有限地开发和利用。这样建立污染土壤修复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治理设施的维护运营管理也十分重要。

农业用地修复与工业场地修复的关系

国外土壤环境立法很少有农业用地修复这种提法,因为修复往往指将污染清除,农业用地受到污染后,一般受影响面积大,由于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快速的污染清除,此外,为了保护及恢复用地生产力,一般不适宜采取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更多地采用种植结构调整、农艺结合、生物萃取等方法进行污染清除,这些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整治,而不是环境修复。在我国,实践中所进行的土壤修复包括农业用地修复,在一些地区(如湖南省)农业用地修复甚至是土壤修复的重点。但是,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工矿业场地在遭受污染方式、污染特征、对人体危害的暴露方式和危害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治理修复的方式、开发利用的模式、基金来源等也有极大差异,因此,对土壤立法时,有必要针对农业土壤保护和工业场地环境风险管制适当分开立法,根据两者的特征分别规定修复方式和目标、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监督管理等,以增强土壤立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土壤修复法律制度的设计

土壤修复作为土壤环境保护及管理的一项新的制度,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土壤修复的法律义务及义务主体

土壤修复旨在控制土壤污染风险。立法应规定土壤修复是政府及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责任者的一项法律义务。当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活动造成土壤污染或损害时,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有义务承担清除污染和危害、恢复环境状况的责任;当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和财产造成危害或者威胁时,当地政府有义务组织环境区域土壤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当然,排污者和政府责任有所不同,排污者主要对其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政府在无法区别个体责任或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丧失责任能力的情况下承担责任。国外经验显示,确定一个更广的责任主体范围有利于解决土壤修复责任主体确定困难、资金需求量大等难题。污染责任者的范围包括污染排放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处理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场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污染物的运输单位等。当然,修复并不一定由政府和司法机构强制启动,也可以由企业或者业主基于商业目的自愿进行。无论是强制修复还是自愿修复都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及要求。

土壤修复规划

目前,我国受到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受污染的环境区域和场地进行修复,需要通过制定修复规划或计划来确定修复对象、目标和具体要求。土壤修复规划或计划属于宏观法律规制,是在事前对土壤修复进行总体和长期安排,要求首先要对各个区域或地区受污染地块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状况和人体健康、环境安全需要,列出治理、修复对象的优先名目清单,并设定修复行为的宏观目标,部署总体行动。根据土壤修复的不同类别,修复规划应制定短期、中长期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修复规划,并对不同阶段的修复设定不同目标和行动纲领。对此,法律应明确土壤修复规划制定主体、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土壤修复计划是对具体地块的修复工作而制定的方案,包括采用的标准、达到的要求、时间安排、技术手段等。

土壤修复的目标及标准

土壤修复的原则性目标是消除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危害和威胁,恢复土壤的特定用途。具体目标是由土壤环境标准确定。但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具体适用的修复标准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适用统一标准;二是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前一模式要求所有的修复工程都达到统一标准,这一标准可满足各种土壤用途的要求,不管场地处于什么位置,将来的用途是什么。后一模式在适用标准时往往根据地块环境评估的结果、人体暴露值、地块将来的用途等做出不同的调整。欧洲国家多采用前一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采取的是后一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统一标准模式对污染者一视同仁,不必支付太多的谈判和沟通成本。不利之处是不加区别地适用统一标准不能针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可能造成过度修复,成本过大,不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后一模式灵活性强,有针对性,有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但是沟通成本大,决策过程复杂,在确定修复方案过程中投入专业技术力量大。中国历来有适用统一环境标准的传统,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区域差异大,统一标准缺乏针对性。此外,中国污染土壤修复刚起步,政策的制订也需要考虑到修复成本对于社会的影响,建议我国在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逐步从统一标准模式向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模式转变。

土壤修复社会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公众参与可以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缓解污染场地周边的紧张关系,帮助寻求合适的修复方案,监督修复过程,补充政府执法力量的不足。应该在制订污染土壤管理政策、风险控制措施直至具体修复治理、资金筹措工作等不同决策层面上,全面开展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与磋商,促进形成共识的互动过程。我国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法律依据、缺乏公众参与意识及相关渠道。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制度,要求政府及污染土壤相关管理部门在土壤修复方案制定、修复验收等环节组织公众参与,设立专门的公众交流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及参与能力建设。当公众参与权受到侵犯时提供法律救济。

污染土壤修复及其他受损害环境的修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公益事业,需要号召全社会各个层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引导鼓励公众参与修复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土壤修复机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为此贡献智力、物力和财力等。

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

目前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有上百家,但是对于修复企业而言,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都很高,行业及市场发展缓慢。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基本实现市场化,农业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开发依法有序,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稳中向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亟需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投资,谁受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基本导向,尽快建立起新型的商业模式,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土壤环境保护事业中,改变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

土壤修复的基金保障机制

土壤修复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仅靠责任人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解决,各国趋于建立社会化的多元资金途径。生态问题的根源是外部不经济性,需从设置环境资源开发行为的经济成本人手,由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造成生态问题、获得经济利益的主体承担主要生态修复资金义务。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政府理应投入部分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政府通过各种财源建立的修复基金、企业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生态修复保证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方式建立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撑机制。合理的资金机制可以保证开发利用主体对土地资源的谨慎开发,同时避免生态事故后“一走了之”局面的发生。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基金制度支持土壤修复,还可以通过要求高危行业企业交纳土壤修复保证金的方式保证对受损环境修复的资金需要。

不履行土壤修复责任的追究机制

土壤修复既是一项管理制度,也是一项法律责任。为了顺应土壤修复的要求,我国的法律责任体系应进行如下革新。一是明确规定不履行修复责任的法律制裁措施。二是扩大损害赔偿范围。将法律救济的范围从传统损失扩大到生态损害,将环境恢复期间环境资源和环境服务价值暂时丧失的损失纳入损害赔偿之列,并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三是明确修复成本追偿机制。当政府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代替责任人履行了修复环境的责任后,有权向责任者追偿修复成本。四是延长诉讼时效。将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时效延长,在特定情况下可溯及既往。五是在潜在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连带责任。六是建立土壤修复责任社会化机制,如通过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环境基金制度等来分化和分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的监管机制

中国目前土壤修复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环保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另一种是城市土壤修复由国土部门主导,农村耕地修复由农业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污染治理实施监管。目前,土壤修复处于起步及试点阶段,管理形式尚未固定,无论治理修复由什么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于环境污染治理修复相关活动的监管都不能缺位。

土壤修复工程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时间跨度长、监管难度大。针对以上特点,政府对修复工程的监管应该体现如下特点:一是进行全过程监管。修复过程很长,包括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修复计划和方案的制定,修复工程的开展,修复完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联,一个环节现出问题,修复的效果可能大受影响。政府必须进行全过程监管,明确若干控制点进行重点审查。二是设立工程监理。土壤修复工程多为隐蔽工程,覆盖后难以观测,工程监理是质量的重要保障。三是技术审查和守法监督适当分离。政府对于工程和技术、评估检测等问题并不在行,应该让懂行的人做懂行的事。技术性和专业程度高的工作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把关,政府审查程序的完整性及结果的合规性。四是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方案。修复过程长,随着调查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发现一些前期调查中未发现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该要求修复责任单位适时调整修复方案,使新发现的问题一并得到解决。五是进行工程验收。工程验收是对于各责任方履行义务情况所进行的核查及核证。修复不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责任也要有一个终结。国家立法应该建立统一的治理验收和管理程序,加强修复过程监管和结果监管。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4

英雄辈出的早年岁月

鞋底的尘土可以告诉你鞋子主人过去所经历的故事,远比辛苦的审讯所获得的要多。

――汉斯・格罗斯

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庭地质学一般是指地球科学知识在侦破犯罪案件中的应用。在犯罪案件中使用地质材料作为微量证据的历史到现在刚好是一百年。人们第一次在犯罪案件的判定中采纳法庭地质学证据是在1904年。不过,这种理念最早却是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中得到展示的。道尔是一位医生,他出于两个目的在1887年至1893年间创作出了风靡世界的福尔摩斯科学探案小说,一个目的是写出可卖的作品,另一个目的是用他科学上的专业知识来鼓励当时的人们将使用科学作为断案的证据。柯南・道尔还参与到真实犯罪案件的辩护中。1906年,一位英国律师被控告毁坏了一家牧场的牲畜,柯南・道尔运用他的法庭地质学知识成功地为那位律师进行了无罪辩护。因为事发当天那位律师的鞋底粘上的泥土是黑色的,而犯罪现场的沙土是黄色的,显然他那天并没有到过犯罪现场,因此是无罪的。

柯南・道尔在虚拟的小说世界里为科学证据在法庭上的应用搭建了一个舞台,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法庭科学史上的先驱性人物汉斯・格罗斯则为科学证据在现实法庭中得到承认奠定了基础,为法庭地质学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他在1893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检察官手册》,他在书中讨论了法庭医学、毒物学、血清学、弹道学以及法庭地质学。他提倡吸收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人和矿物学家参与破案。他的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是:“鞋底的尘土可以告诉你鞋子主人过去所经历的故事,远比辛苦的审讯所获得的要多。”不过,真正为法庭地质学确立地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的化学家乔治・波普。1904年,他首次在一个案例中成功地运用地质学证据。1904年10月,一位名叫伊娃・迪希的女裁缝被谋杀了,在现场发现了一条肮脏的含有煤渣、烛花和角闪石颗粒的手帕。警方发现了一个嫌疑人,这个人使用过烛花,在一个煤气厂和一个采石场做短工,那个采石场生产大量的角闪石。乔治・波普在该嫌疑犯裤子袖口上发现了两层尘土,下面那一层与犯罪现场的尘土相匹配,上面那一层含有特殊的云母颗粒,与去受害人家的路上的尘土相匹配。面对这些“来自地球的证据”时,嫌疑犯都招供了。

就当时而言,尽管类似于尘土这样的微量证据的力量在一些案件中得到巨大展示,但是,此类证据的普遍有效性还是让人质疑。这时候,法国人埃德蒙・洛卡德的出现彻底打消了人们心中的这种疑问。埃德蒙・洛卡德深受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和汉斯・格罗斯著作的影响,1910年他在法国的里昂建立了一个法庭实验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著名法庭实验室。他一生有两项巨大的成就,一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庭实验室,一是提出了法庭科学中著名的交换原理:“当两个对象接触的时候,总会发生材料的交换。探测的方法也许还没有敏感到足以展现出这种交换,或者材料腐坏的速度太快了,在既定的时间里所有交换的证据迅速消失了。尽管如此,材料交换的过程是一定会发生的。”无论怎样评价交换原理都不过分,它就像是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公理,奠定了整个法庭科学大厦的基础。

法庭地质学的另一个风云人物则是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爱德华・奥斯卡・海因里希,被称为“伯克利巫师”,在处理沙子、泥土等地质材料以及油漆等微量证据方面做出了非凡的工作。1908年海因里希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学士学位,由此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法庭科学工作。在海因里希生活的年代,关于各类案件的新闻经常上报纸的头版,公众和媒体对此投入极大的热情。许多人只要手里拿着试管,脖子上挂着相机就会被别人当作专家请去检验犯罪证据,状况非常混乱。海因里希在法庭实验室里所做的工作为法庭科学日后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基础,他不断地用科学的检验,通过玻璃、尘土、油漆等微量证据揭示出嫌疑人与案件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时在整个西部地区,他的工作深受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关注。他也因此成为杂志的专题问题、报纸评论和周末增刊的焦点人物,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

机构的力量

在法庭地质学历史的早期,法庭地质学的发展更多地来自个别卓越人物的推动,20世纪40年代以后,法庭地质学的发展更多地来自相关机构的推动,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除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外,还有芝加哥具有传奇色彩的显微镜实验室――华特麦克隆公司、加拿大多伦多的法庭科学中心、英国的肯尼迪・派尔协会和日本国立警察学研究所、荷兰的法庭科学研究所以及其他政府的、私立的以及学术的研究机构等都对法庭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作用更为突出。早在193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开始采用法庭地质学来侦破案件,1939年开始通过分析泥土中重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来确定泥土的来源。法庭地质学史上不少经典的案例都出自联邦调查局之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联邦调查局委派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军事地质小组揭开日本复仇气球炸弹的秘密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人构思出这样一个想法:将燃烧弹改装后安装在气球上,然后在冬季将气球释放到3万英尺高空,气球在向东气流的推送下飘行5000英里,跨越西太平洋降落到美国本土。日本人希望气球上的燃烧弹能够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地区引起森林大火,美国人不得不将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部分军队调回去扑灭森林大火,从而减轻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面临的压力。

第一批气球在1944年11月3日从日本释放,11月5日开始在美国加州登陆,从第二天开始(11月6日)气球依次在其他地方登陆,最远的到达怀俄明州的瑟马普利斯市。可以确认的有285个气球在广阔的区域降落,从阿留申群岛、加拿大到美国南边亚利桑那州靠近墨西哥边界的地方、美国东部的密歇根州。大多数沙袋都在旅途中就被释放了,掉落在北太平洋里。但是,有少量的气球没有爆炸,而是坠毁了,有些沙袋被美国人发现。所有被发现的沙袋中都装着相同的黑色的沙子。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军事地质小组奉命调查从少量几个气球炸弹的坠毁地点获得的少许沙子进行调查。在军事地质小组介入之前,美国联邦调查机构相信,这些气球或者是从西海岸的战俘营里制造出来的,或者是从海岸线附近的日本潜艇释放出来的。经过初步的检查,军事地质小组很快排除了以上两种说法,因为沙子都不是来自北美。这些沙子含有一百多种细微的硅藻,既含有硅藻化石也含有新近的硅藻。全世界已经得到辨认的硅藻大约有两万五千种。在这些沙子里发现的化石硅藻年代可追溯到上新世时期,距今五百三十万年到一百六十万年之间。

很显然,这些沙子来自海滩边,但是,来自哪里呢?进一步的检查发现,这些沙子里没有任何珊瑚,但是含有少量的贝壳碎片。在日本,珊瑚沿着本州主岛(日本最大的岛屿)的海岸线生长,北面最远达到东京湾。他们还在沙子里发现了有孔虫以及生活在海底的微小有机物的骨架。有些有孔虫被确认为只有在先前的日本教科书中才描绘过,而按照日本教科书的说法,这些有孔虫正是生活在东京北部的海岸线。

军事地质小组还发现,单个的沙子颗粒是由花岗岩形成的,并且其中含有非常奇特的微量物质,或者说矿物质。这些微量矿物质的52%是紫苏辉石(一种重矿物质)。斜辉石的含量也很丰富,这种岩石通常都来自火山喷发。沙子里的另两种重矿物质――角闪石和石榴石则被认为来自变质岩。军事地质小组的地质学家们根据以上发现,将这些沙子的来源缩小到日本东海岸向北几千英里的地方。经过进一步详细研究日本战前的地质学研究,军事地质小组的地质学家又将范围缩小了80%,他们认为这些沙子可能来自以下两个地点中的一个:盐釜大海滩的北部海滩,接近仙台的地方;或者是一宫市的海滩。

于是,美国军方在1945年初派出侦察机对这些地区进行拍摄,根据这些照片,他们在一宫市附近发现了两座生产氢气的工厂,这些工厂于1945年4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的B-29轰炸机摧毁了,日本的气球复仇炸弹项目被迫终止。

军事地质小组没有确认出另外两个北部的发送地点,是因为他们获得的这些沙子样本只是来自一宫市。法庭地质学后来成为联邦调查局一个永远设立的部门,继续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法庭地质学的未来也普遍被看好,不过,它在面临许多新机会的同时肯定也要经历不少变化。科学家们研制出了许多鉴别土壤材料的新方法,比如,定量X衍射法就被人们认为也许可以给土壤的法庭鉴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轻易地进行矿物学上的数量分析,最重要的是,这种分析是可以重复的。然而,显微镜仍然是搜寻非同一般的颗粒或人工制品的重要工具。

检验者的能力和资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成为一个法庭科学中的土壤检验者,需要全面掌握矿物学冶金学、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以及检测岩石、土壤等土地材料的其他技术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土壤检验者还应该对其他微量证据也非常熟悉,对法庭检验的有关操作和法律规定也要了如指掌。因此,工作人员从法庭科学的角度收集样本的彻底和全面的培训工作以及取样方法在未来都应该会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另外,样本收集后的筛选技术也会有全新的进步。

(选自《检察风云》)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测土配方;智能手机;查询系统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977-0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国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广成效更加显著。但是随着推广逐步深入,在推广过程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1,2]。国家组织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取得的土壤普查测定结果,要么被束之高阁,难以共享;要么农户只能通过互联网或到当地农技站才能获得相关信息,大大降低了科学数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外,还具备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安装各类应用程序,使功能得到无限扩展,成为一款名副其实的移动pC[3]。本研究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便于携带的特点,以智能手机为硬件平台,结合后台web服务器的强大管理功能,提出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的总体思路。前端(客户端)软件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便于携带、脱机查询等特点,为农作物的测土配方和精确施肥决策工作提供了一种快捷、全新的工具和方法。

1系统关键数据

测土配方施肥在国际上一般称为平衡施肥,其关键技术主要是以下3点。①测土测试:田间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取土测试[1,4]。土壤养分测定的主要项目见表1。②丰缺指标:根据对土壤的养分测定的结果,由农业专家和专业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试验以及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县为单位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5,6]。湖北省大冶市的土壤养分丰缺系数指标见表2。③施肥建议:就是确定施肥配方和配方肥品种,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基本做法是以作物目标产量氮需求量扣减土壤氮有效供给确定氮供应量,根据磷与钾的比值情况确定一系列磷钾供应参数,通过聚类分析,最后以县为单位,参考市场肥料主导品种确定3~6个配方肥的配方[7-9]。湖北省大冶市主要农作物的施肥配方见表3。

2系统设计

2.1系统结构及工作流程

整套系统设计包括智能手机客户端和web服务器端两个部分,系统结构见图1。系统工作主要流程为:①联网获取土壤成分信息。智能手机通过使用用户名和口令登陆到后台服务器,合法性检查通过后可以获取自己的土壤养分组成成分含量信息(表1),并下载到智能手机中永久保留,同一个手机可以保存多条土壤成分信息,即通过使用不同用户登陆服务器就可以获得相应农户的土壤成分信息,并且安装到同一张表中。②本地查询。智能手机客户端通过已获取的土壤成分信息,一是与表2(通过下载安装到手机端)的数据比对,可知土壤成分中不同元素的丰缺情况;二是选择不同的农作物和比率(有效磷/速效钾),在表3(通过下载安装到手机端)中可以查到施肥建议。

2.2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结构设计

要实现智能手机客户端对土壤和施肥各项信息的查询,其主要功能模块就要设计为包含用户登录模块、数据查询模块、施肥推荐方案模块、下载模块、系统帮助模块,具体内容见图2。①用户登录模块。实现对登录用户和密码的验证,限制非法访问。用户登录成功后,所有功能模块都可使用,网络非连通时,图2中只有灰色框标注的功能可以使用。②数据查询模块。可以查询土壤信息,如果某种养分数据异常,则显示为红色,点击红色数据,可查询该养分丰缺状况。在登录状态下可以查询系统提供的属性信息、农户信息、知识库信息等。③施肥推荐方案模块。首先选择土地的土壤信息,再根据农作物的选择,得到配方肥的配方和施肥建议。④下载模块。登录成功后可下载相关信息和表格。⑤系统帮助模块。系统帮助信息和相关参数的设置。

2.3后台webService设计

后台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aSpJavaScript和HtmL脚本语言进行功能开发[10]。主要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下载管理模块,具体内容见图3。①用户管理模块。主要负责所有用户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②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土壤信息(监测点位置、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以及pH等)、属性信息(县域行政村、乡镇、监测点、农户和系统数据)、农户信息(农户耕地所处位置、耕地养分状况、耕地地力和耕地生产潜力等)、知识库[11]、前端参数表等数据的维护。③下载管理模块。当客户端软件有了新的版本,或者前端配置参数表发生变化后要及时更新。

3讨论

本研究把智能手机应用到测土配方施肥查询中,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登录服务器后即可获取土壤成分信息,同时可以了解该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丰缺状态,并根据选择种植的农作物查询得到施肥建议。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网络只需连接一次即可永久使用,操作简单,可随时随地查询。这种系统是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农民不需要增加投入,并且多人可以使用一台手机查询,信息利用率高,为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祥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王兴安,李均平,闫俊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江荣风,杜森.第二届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98-100.

[3]涂远璐,白云峰,胡肄农,等.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猪饲料配方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0,25(2):15-18.

[4]王圣瑞,陈新平,高祥照,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4):409-413.

[5]刘燕,刘宇庆,刘金龙,等.基于“3414”肥效试验的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田磷钾丰缺指标体系的建立[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94-95.

[6]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6,22(4):36-39.

[7]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9):76-80.

[8]张德才,余宗波,张宏洲,等.湖北四湖灌区中稻作物施肥推荐指标体系探讨与建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S1):60-63.

[9]张桂荣.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5-101.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6

一、基本情况

瓜州县现有耕地面积49.3万亩,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22.85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80%,其中:盐碱地面积16.57万亩(重度盐碱地达到7.92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58%;板结地面积6.28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22%。目前,全县6个移民乡分别制定了土地改良、产业培育等规划,依托土地改良项目,积极发动移民群众,采取工程措施、增产技术措施、综合培肥措施、生物排盐、节水技术等措施相结合,2008~2010年共改良土地10.2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改良6.52万亩,板结地面积3.68万亩,同时,把发展传统产业和特色种植业相结合,使移民乡特色产业面积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逐步形成移民乡镇主导产业的优势和特色,缩小移民群众与老乡镇居民的生活差距,实现移民乡镇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与工作措施

1.深入研究,明确思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前提,以促进移民乡镇农民增收、增加农业效益和移民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盐渍化程度,以农艺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相结合,采取不同的治理改良模式。同时,将耕地综合改良利用与生态培育相结合;将耕地综合改良利用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达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根据移民乡镇土地改良规划,我县分别成立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县上成立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牧局局长任副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各尽其责,协同工作,做好物资调运、人员组织、资金配套落实等诸项事务;农技中心成立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土肥站站长任副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措施的落实、技术培训等工作。

3.因地制宜、完善技术要求

从改良技术要求看,耕地综合改良治理,应以治水为先导,以培肥地力为核心,治“旱、涝、盐、碱、薄“等障碍因子为目标,首先针对耕层薄瘠渗漏层土壤粘重的实际,采用深松机械深耕翻、中层爆破等工程技术措施,破除或松动粘重层,增加土壤渗透性;二是着眼于区域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建立流域完整的灌溉制度及排水、排盐系统,防止盐分进一步表聚,注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建立新型的节水型灌溉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用水不当而引起盐分重新分配和地质因素造成的盐碱地的发生,同时,加强在土壤肥力、墒情以及土壤盐渍化监测工作,为各项改造措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三是针对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实际,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等耕地综合培肥建设,提高土壤有机质,促进耕地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技术措施

结合土壤调查结果,确定了如下改良技术措施:

1.工程措施

根据渗漏层粘重出现层位、厚度,采用深松机械深耕翻结合人工耕翻、机械挖掘、中层爆破等改造措施,破除或松动粘重板结层,增加土壤渗透性。

2.增产技术措施

建立以高产玉米、耐盐性啤酒大麦、棉花、油葵、甜菜等种植生产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移民乡镇群众增产增收。

3.综合培肥措施

针对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实际,逐步推进以秸秆还田、复种绿肥、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为中心的综合培肥技术,提高耕地有机质养分含量及耕地地力水平。

4.着眼于区域水盐平衡,应用生物排盐

防止盐分进一步表聚,采用引种盐地先锋植物,推广红豆草、毛苕子覆盖种植等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生物排盐。

5.从控制灌溉定额入手,开展节水技术

推进膜下滴灌等新型的节水型灌溉制度体系建立,解决由于用水不当而引起盐分重新分配造成的盐碱地的发生。

6.加强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盐渍化监测

为各项改造措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区域耕地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

通过对移民乡镇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实施,使移民乡镇地下水位下降,耕土壤盐分降低,产量得到提高,以小麦为准,改良后产量水平如下:高标准改造移民乡镇粮食产量达到250公斤/亩,亩增产粮食在30公斤以上;综合改造移民乡镇粮食产量达到150公斤/亩,亩增产粮食在20公斤以上。

2.生态效益

通过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实施,将大大改善移民乡镇基础设施条件,有效地遏制移民乡镇土壤盐渍化发展势头,提高了移民乡镇土地改良的效率。

盐化指标:在0~100厘米土层内全盐含量:轻度盐碱地0.4~0.7%,中度盐碱地0.7~1.1%,重度盐碱地1.2%以上。通过相应治理措施,全盐量控制在0.4%以下。

耕地综合培肥指标。通过实施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耕地综合培肥技术,使移民乡镇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层深度增加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3g/kg,速效氮增加30mg/kg,速效磷增加5mg/kg。

节水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使移民乡镇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节水率提高30~35%,提高农业用水的再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

3.社会效益

通过在移民乡镇推广先进的土壤改良综合治理措施,在各移民乡镇建立一定规模的综合培肥高标准移民乡镇和示范移民乡镇,辐射带动我县其它乡镇,开展广泛技术培训,使我县移民乡镇农业节水科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30%以上,为提高移民自身素质,发展移民乡镇农业经济奠定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

1.土壤渗漏层粘重、板结、排水不畅

根据实地调查和现场挖掘土壤剖面分析,大多数土壤剖面中下部均大量出现青白淤积层,质地粘重、渗水不畅、透气不良,不仅严重浪费水资源,也易造成土壤盐分大量表聚,加之风蚀作用的影响,土壤表层覆盖着风积物,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生产能力和毒害着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结果显示,在各移民乡镇灌水8天后不渗水,20天以后难以下渗的问题较为普遍。

2.土壤耕作层盐渍化问题突出,急待改良培肥

移民乡镇因多是荒地开发,土壤表层普遍含盐,盐渍化危害问题突出。经实地调查统计,现有耕地中,土壤pH值达8.5以上,盐化土壤面积达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2%,其中轻盐土0.76万亩,中盐土1.23万亩,重盐土1.81万亩。区域土壤中全盐含量在0.5~1.5%,整体评价为中、重度盐渍化,同时,区域的土壤碱化度也较高,多在9.96~46.38%间。

3.土壤养分含量极低,急待培肥提高

根据省农科院化验室和我站化验室提供部分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偏大,在1.37~1.52g/kg,说明土壤粘重程度较高;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较高外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8g/kg的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在0.13~0.47g/kg的水平、全磷含量在0.21~0.28g/kg的水平、全钾含量在1.27~2.61g/kg的水平、碱解氮在8.6~30.7mg/kg的水平、速效磷在1.1~4.9mg/kg的水平、速效钾在62.82~229mg/kg的水平。总体养分评价结果,除速效钾含量较高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需要完成土地复垦工作后,通过大量施用有机肥,实施配方施肥技术等培肥增产技术,尽快提高有机质,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

4.田间防护林不配套,将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移民已栽植了大量的农田防护林,但树龄小、防风能力弱,但立足我县实际,每年降雨稀少,气候干燥,风沙侵蚀问题突出,加之土层粘重、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树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保证移民乡镇持续稳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建设适应各移民乡镇实际的田间防护林带等,对提高移民乡镇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六、对策及建议

1.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全县各级都要把土壤综合改良治理培肥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切入点,纳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扶贫办、发改委、农牧局、财政局、新农办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瓜州县土壤综合改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局,负责具体业务工作指导落实,并成立以县农技中心主任为组长,农技中心主要技术骨干力量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技术服务小组,强化技术支撑。把土壤综合改良任务纳入各乡镇、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落实奖罚激励措施,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技术指导到位

农、林部门要在土壤综合改良实施期间,利用各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土壤综合改良治理培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县、乡技术人员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田间、深入农户,了解土壤综合改良实施情况,围绕土壤综合改良等基本内容,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解决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施肥用肥问题,确保服务到位与实施效果。

3.争取资金扶持,保证措施落实

全县各级要紧紧抓住移民乡镇被列入全省扶贫重点乡发展的有利时机,多渠道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确保土壤综合改良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发改、扶贫办和农牧等部门要将土壤综合改良列入项目科技措施主要内容之一,多方争取移民扶贫资金予以扶持,加快移民乡土壤改良步伐,保证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4.搞好示范片建设,展示示范效应

各乡镇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安排一定面积的示范,做到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作物都有500~1000亩以上的示范片。示范片要选择在公路沿线、集中连片、排灌良好的地方。同时,每个示范片还要安排3个以上的对比试验,示范片要实行统一管理,做好田间观察记载,不断积累和完善土壤综合改良配肥参数,以向农民群众展示土壤综合改良配肥效果,促进辐射带动作用。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7

我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当时主要采用土壤普查地块的化验结果,按不同作物的产量水平,提出不同的施肥配方,2011-2016年我县积极落实实施农业部提出的春秋季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使我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仅去冬今春,就测定土壤样品12600个,分析3060项次,落实示范点24个,面积120亩,落实田间试验9个,技术指导260人次,培训农民2800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14400份,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4万亩,占农田总面积11.8%,节约肥料1120吨(标准肥),节支增收5046万元,受益农民4560户。广大农户都把测土配方施肥当成了第一技术,靠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和科学意识,科技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个性化服务难度较大。农民需要个性化服务,要求测土、配方到户,甚至到田间,而由于受农村生产规模较小、土肥技术条件、项目资金规模、配肥企业生产现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很难做到。

2、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在轮作周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上农户承包面积小而分散,造成了作物种植种类多样化和田块插花种植、土壤养分变化也比较复杂,即给采样测土带来了不便,也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指导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施肥方式方法仍然落后。从各乡镇生产实际来看,施肥时间和施肥的方式对于肥料的利用率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农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施肥习惯,仍需各级土肥技术部门加大服务力度进行改进,配方施肥的制定需要合理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4、有机肥施用是数量锐减,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土壤肥力的基础是土壤有机质,而目前我县农家肥的施用量不足总额施肥量的20%,随着高产品种和其它各项高产技术的应用,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秸秆和籽实带走了土壤中大量的各种营养元素,而补充的却只是氮、磷、钾等主要营养成分,冲击破坏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衡。

三、注意作物施肥的几个误区

1、大豆重磷轻氮是误区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但是由于大豆本身具有固氮能力,往往对大豆只重视磷轻视了氮肥,目前许多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不考虑氮、磷、钾比例平衡,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造成了土壤少氮、缺钾、磷过剩的现状,致使投肥量虽然大,产量却不增加,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地块,要调整氮、磷、钾和中微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

2、玉米施用“一炮轰”免追肥是误区

目前很多厂商抓住农民怕麻烦、图省事的心理状态,推出“免追肥、一炮轰”等系列复合肥,广告频频。实践表明,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大多数免追肥都不同程度发生后期脱肥现象,尤其是在一、二积温带的玉米表现明显,轻度脱肥农民肉眼难以判断,一般减产6-12%,粮食品质下降,重度脱肥表现在后期“黄脚”减产20%以上,施肥应“看天、看地、看作物”,“一炮轰”施肥不科学。给玉米追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施足底肥通常公顷用有机肥10-15吨,磷酸二铵105-300公斤,硫酸钾70-150公斤,尿素45-75公斤;二后期追肥,玉米追肥以氮肥为主,每公顷用尿素225-450公斤,并准确掌握好追肥时期。

3、水稻氮多钾少是误区

几年来试验看水稻田中钾降低很快,其原因在投肥上氮多钾少,甚至有农民根本不施钾肥,水田对钾的消耗量大,容易造成钾的流失,氮、钾的不平衡导致水稻的抗逆性能下降,各种病害加重,另外氮肥在施用上要掌握施用的时期,前期不要将全部的氮肥一次性施用完,这就使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多,营养生长期推迟,后期透光透风不好,容易造成倒伏,病害加重。

四、几点建议

1、应用信息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个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我县目前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和肥料试验信息,建立的推荐施肥系统,有效地指导并推动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各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将环境信息和作物生长信息量化,优化各生产环节技术措施,必将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2、建立常规实验室为中心,以土壤速测为重点的土壤监测网络,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技术环节就是测土,县土肥站的常规实验室,在每年的冬春两季对全县有代表性的土壤各高、中、低不同生产技术水平的农户进行长期定点土壤监测,各乡镇农技站,应配备足够数量比较先进的速测仪进行全面的小地块土壤测试或作物生育期间土壤测定的大量工作,形成具有检测指导中心、乡镇有速测点的覆盖全县的土肥检测网络,保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顺利推广。

3、搞好农户施肥调查及作物田间肥料试验,为制定最佳施肥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依据;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S151.9+5文献标识码:a

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烟叶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只有适当调控影响烟叶生长所需主要元素的供需矛盾,才能实现烟叶供养平衡,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调动烟农种植烟叶积极性,稳定烟叶种植规模和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必然性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提质增产增效成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期盼,而烤烟生产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受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投入成本逐年加大,工费不断上涨,烟农投入不断减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钾肥偏少等因素的制约,烟叶产量、品质受到了影响。只有积极有效地实施科学配肥,合理施肥,降低肥料投入成本,才能实现种烟效益最大化,才能促进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依据和方法

2.1技术应用原理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理论为依据,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和配比为主要内容,使合理施肥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种植密度、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2.2方法及原则

运用地力分级和目标产量的方法,根据前茬作物种类、产量、施肥种类及数量、养分投入与吸收利用为基础,结合当地烟农施肥实践经验,选择合理的肥料品种、施肥量和养分配比,制定配方施肥方案,建立烟农施肥档案,以跟踪烟叶田间性状、产量品质及效益。

2.2.1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以有机肥为基础,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放,促进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以降低施肥成本,改善烟叶品质。

2.2.2大、中、微量元素配合,各种营养元素的合理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实践中,实行氮、磷、钾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须的中、微量元素,以获得高产稳产高效。

2.2.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使作物与土壤、肥料所形成物质、能量实现良性循环,以减少土壤肥力消耗,提高农业再生产能力。

2.3调查内容

具体为:确定采样点所属的村组、农户和地块名称,在土壤取样的同时,调查田间基本情况,采样地块基本情况,农户前茬作物、产量、施肥情况,为科学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保障。

2.4计算方法

2.4.1名词解释:mg就是百万分之一kg,加32mg就是百万分之32kg,因为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很微小,所以要用百万分比才能表示出来;耕层土重,通常以20cm深度计算,土重15万kg。

2.4.2例,经土壤普查分析化验结果,其土壤含速效氮80mg/kg,速效磷12mg/kg,速效钾90mg/kg,试计算其每667m2耕层土壤中氮、磷、钾各多少千克。

速效氮=150000×80/1000000=12.0kg

速效磷=150000×12/1000000=1.8kg

速效钾=150000×90/1000000=13.5kg

2.4.3据烟草资料查证,每生产100kg干烟,约从土壤中吸收氮素6kg,五氧化二磷3kg,氧化钾12kg。如亩产干烟175kg,需要补充氮、磷、钾计算方法(当年利用率三种元素均按70%计算):

需补氮1.75×6÷70/100-12=3kg

需补磷1.75×3÷70/100-1.8=5.7kg

需补钾1.75×12÷70/100-13.5=16.5kg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生产175kg干烟需补充纯氮3kg,纯磷5.7kg,纯钾16.5kg。上等肥力氮、磷、钾比例为1∶2∶3,中等肥力为1∶1∶2-3,下等肥力为1∶1.5∶2-3,有机氮占总氮20-30%,如选用有机肥或饼肥、烟草专用肥、硫酸钾或硝酸钾,先将有机肥或饼肥所含氮、磷、钾减去,再用化肥折算补充剩余养分数量。例如,用复合肥(15∶15∶15)补充氮、磷、钾的需要量,如用三要素各含15%的复合肥,磷、钾不足部分,另用重过磷酸钙、硫酸钾肥补充。

3测土配方施肥对烟叶产量、品质、效益的作用

根据2009年省农科院土壤普查化验分析,全县累计测土配方施肥的烟田,平均产干烟193.7kg/667m2,产值2064.84元,均价10.66元/kg,上等烟占33.5%,上中等烟占89.24%;而传统施肥,每667m2平均产干烟164.07kg,产值1573.1元,均价9.59元/kg,上等烟占18.9%,上中等烟占87.9%。科学配方施肥比传统施肥增产29.63kg,产增值加491.74元,均价提高1.072元/kg,上等烟提高14.6%。累计示范的烟田,可为烟农增收639万元。

3.1田间物理性状调查比较

测土配方施肥,烟株平均株高1.42m,最大67.18cm×34.03cm,比传统施肥烟株增高0.18m,叶增长7.11cm,叶增宽2.13cm,叶数基本相同。

3.2田间长势

测土配方施肥烟株长势强,田间表现均一致,分层落黄好,烟株筒形;而传统施肥烟株田间长势不均匀,生长差异较大,脱肥现象较多。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9

[关键词]罗甸县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10-0061-02

一、目前罗甸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绩

1.土肥化验室建设走向标准化。拥有储藏、天平、加热、仪器、样品处理、蒸馏、数据处理和操作等八个功能室,240平方米使用面积,80余万元启动资金,30余台件购置仪器。具备专职化验人员5人,制定了完善的化验室技术标准及检验流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2.加大了培训宣传力度。为了使我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意义、好处等,完善了县乡村培训体系,累计开展县乡村测土配方施肥知识技术培训325场次,向农户发放30万余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技术明白纸、施肥技术手册、技术宣传挂图30万余份。撰写150余幅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标语,135个贴制以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宣传栏。

3.全面开展土壤采样和检测,为进一步摸清土壤肥力现状在全县采集土样3200个。分别为火龙果、玉米、脐橙、蔬菜、水稻等,覆盖我县26个乡镇的268个行政村,建立了部级土壤监测点4处,典型农户土样采集2784个,实施典型农户调查852份,收集数据75168个,建立了完善的土壤养分数据库。

4.抓点示范,典型带动

从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面积7500余亩约15处,紧紧围绕水稻、蔬菜、火龙果、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平均增产粮食作物12.3%,增产幅度较大的是水稻作物,增产13.5%,蔬菜质提高,平均实现增收18.2%。

5.按年度分作物完成了主要种植区域的各类试验。累计在水稻、玉米、蔬菜、火龙果等作物完成“3414”肥效试验、肥效对比试验、配方验证试验54个,初步掌握了不同土壤类别在不同的海拔区域的供肥能力,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肥料的利用率数据,验证得出了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的施肥指标体系和各项技术参数。

6.加大了测土配施肥技术网络建设。2008年以来罗甸县农村工作局为加大了测土配施肥技术网络建设,在全县26乡镇每个乡都给肥料经营大户安装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查询一体机,可查询到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目标产量水平的肥料配方参考数据和相关施肥技术。并组织了五次全县化肥经营户培训,着重讲解了科学施肥技术和按照农户施建议卡如何选购肥料等问题,来指导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的施肥技术水平。

二、制约罗甸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因素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入户率、普及率还不够高,部分区域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但也不乏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1.技术力量薄弱。全县只有5个人能专职从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乡镇政府主要安排乡镇的农技干部工作,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都无法顾及。

2.肥料配方的方案单一,准确度不高。罗甸县的所处海拔高度、阴阳坡的不同、坡度大小、土种繁多,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不同,使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也不相同。大部分群众反映按施肥建议卡施肥效果不明显,这说明配方数据的针对性不强,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施肥时间、施肥方法和肥料配方。

3.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不了解,没有较高的应用热情。因为种植效益低下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失去了信息,从全局而言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对分散的农户而言,效益并不高,因而导致农民对此项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也是大量农民把种植业副业化和粗放化的原因。

4.劳动者的素质偏低。留守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低,多为妇女、老人、孩子,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速度很慢,导致农村劳动力降低,科技意识不强,这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者传播、指导和推广带来一定阻力。

5.有机肥使用量严重不足。由于农村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牛羊存栏减少,作物秸秆都在天边地头进行焚烧,没有经过畜牲过腹还田。

全县生猪存栏虽然剧增,但是集中大户饲养,粪便流失多,还田少。据统计:利用秸秆还田很少有人进行,使用有机肥田块不到农田总面积的30%,使用量不到合理用量的25%。

6.缺乏农业各项技术和成果的组装和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与病虫害防治、良种良法配套、田间管理等措施相结合才能实现农作物节本增收,高产优质。不能单一强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忽视良种良法配套等农业技术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强调良种良法等的作用而忽视科学的施肥。

三、罗甸的农业县情和特点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边陲的红水河畔,西邻紫云、望谟县,北连惠水、长顺县,东北与平塘县接壤,南以红水河为界,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其气候特征是: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年均气温19.6℃,无霜期335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素有贵州“西双版纳”和“天然温室”之称。总人口33万人,拥有22个民族,其中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42―1404米。全县总面积3009.6平方公里。辖7个镇、19个乡、268个行政村、3个社区、2个居委会。县城距省府贵阳166公里,距州府都匀187公里。罗甸,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1.土壤类型复杂。我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形、地形地貌变化万千,气候、生物垂直分异明显,山岩、母质属性不同,成土因素错综复杂,决定了我县土壤有7个土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61个土种的类型现状。我县土壤类型和分布既有随海拔高低的垂直带谱,水平分布、区域分布等特点。我县微碱性土,中性土和微酸性土均有分布。

2.土壤性能较差。罗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形复杂,地面破碎,山高坡陡,切割严惩,山地占农地85.75%,具备灌溉条件土地占农地5.3%不到。旱坡地多数质地偏重,土层浅薄,结构欠佳,地力瘠薄,结构欠佳,保水保肥不强。肥料利用率偏低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随着坡度大小,熟化程度,侵蚀强弱,肥力高低,土层厚度,施肥水平,产量差异都十分悬殊。

3.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不同带来的土壤肥力差异。我县有典型的菜―玉米―菜,菜―稻―菜,等的一年三熟,水稻―小麦(油菜)等一年二熟农作物种植制度,种植作物不同,施肥习惯不同,土壤的养分状况也就不同。

4.种植业农户的净收入低。因为我县农业的基础条件差,与平原农户比较,单位面积产量低又无机械化,人工开支增多,种植成本增加。也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地积极性和向土地投入的主动性。

四、加快我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措施

1.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在稳定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前提下,结合农技体系改革区域站建设,确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落实村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员,每个村民小组再发展确定2―3名的农民科技示范户。

2.提高土肥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员培训,我县力争尽快取得五名以上省级化验员资格认证,两名以上名部级配方师认证,化验室经过省农业厅行业认证。不断提高土肥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

3.加大试验范围和配方的田间效应试验,满足测土配方施肥的个性化市场需求。过去我们在普通水稻土和粗骨性黄壤从事的试验较多,丘陵、低山进行的试验多,今后的试验和配方施肥田间效应试验要侧重于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和阴、阳坡土壤类型的施肥研究,这样多元化的配方施肥方案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

4.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域,加快向县域特色产业服务。我县迅猛发展的蔬菜、橘柑、脐橙、火龙果、茶叶等产业都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项目。

5.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果树生产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紧贴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贯穿于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之中。随着蔬菜的无害化生产技术,把蔬菜科学施肥技术全面应用于蔬菜规范化栽培技术之中。

6.县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土壤肥力的长效机制。要长期稳定的对土壤使用有机肥,才能使土壤肥力提升,使用有机肥就要增加投劳,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牛羊存栏减少,作物秸秆大部分都在田地头焚烧,多数没有经过畜牲过腹还田。造成农家肥紧缺。土地资源最终是国家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户使用有机肥予以适当补贴,提高农户使用农家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土壤得到有效改良。

7.加强培训、宣传。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普及率和覆盖率,落实技术,发放技术明白纸、施肥建议卡,配方施肥方案上墙等措施,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培训。

8.突出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严格按照现有示范方案,保障规模,彰显示范效果,促进示范带动作用。

9.突出村级示范户建设

科技示范户对当地农民具有传帮带作用,尤其是在目前我县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能摸得着,看得见科技示范户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田,能更具有直观性的看见增产增收效果。在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科技示范户采取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现场操作观摩在关键技术环节,指导广大农民群众配方施肥,使他们掌握肥料配方、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10.土地合理流转,推行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即使种植粮食作物,并非没有效益,只是效益较低。如果一个农户专业化去种15亩土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可实现净增收入2500元/亩,规模效益还是不错。罗甸的蔬菜等经济作物进行了集约化专业合作社大户经营的尝试,效果很好。粮食作物也要提倡和指导农户土地的合理流转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土地以后,他们对农业的节本增效技术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这也是一些国家农业非常发达的原因之一。

11.建立高质量的配方肥供应门面网络

11.1我县宜在26个乡镇建立高质量的配方肥供应肥门面26个以上,为树立供肥网店的社会影响和良好质量信誉。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肥料品种。

11.2配方肥供应要进农户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关键生产环节

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篇10

为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我们利用2006年寒假组织近400名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籍大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家乡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显性田野调查。本文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0个村的调查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这次百村调查地点选择了除、安徽、上海、海南四省市以外的26个省、市、区的100个村庄,并按经济发展水平东好西差的梯状分布规律,在东、中、西部各选三分之一。这些被选村庄按地型特征分别统计,其中有7个村位于盆地;35个村位于平原;20个村位于丘陵地区;28个村位于山区;8个村位于高原地区;1个村位于戈壁滩区。

农村环境污染告急

从农村环境问题百村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农村区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滥施农药、化肥和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棚膜等,对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乡镇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突出;四是养殖业造成的恶臭和水体富营养化普遍存在;五是采矿、泥石流、滥砍乱伐和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主要污染源调查项下出现的频率最高,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在百村调查中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占46%;生活污水占23%。垃圾包围农村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项下,百村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有21个村;随意丢弃和随意堆放的有17个村;集中处理的有10个村;用作农家肥的有24个村;掩埋处理的有11个村;定点堆放的有17个村。

在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生活垃圾和日常耗水量较过去大为增加。村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日用消费品多为工业制品,但绝大多数农村的垃圾处理和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直接丢弃到村庄附近的沟塘、河边或者其他角落。群众意见较大的是废旧塑料袋不仅量大,而且难以降解;养殖业和小作坊式加工业产生大量废水,与生活污水相混合沿沟渠漫流,直接排入池塘、水库或湖、海。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引起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造成农村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不仅影响乡村景观而且形成潜在的污染威胁。如臭水坑和垃圾的自降解过程所产生的臭气和滋生的蚊蝇,容易传播瘟疫和疾病,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多。工矿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浮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废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对植被、农作物带来的重金属和化学元素污染等方面。百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被调查的村庄及其附近存在污染企业的有57个村,地表水被企业废水废料污染的占45%;浅层地下水受工业废水、废渣污染的占20%;空气质量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土壤被工厂废水废渣污染的占13%。多数地区的乡镇工业,可以说基本上还处于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滥施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白色污染被村民选为第三大污染源。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早已禁止使用的六六六、DDt、甲胺磷等含有机氯、有机磷成份的农药使用比例仍然较高。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不仅影响食品安全,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致使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有机氯、有机磷成分的农药,容易引起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灾难,最终危害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受到污染后品质下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二是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害虫的抗药性,引起大量鸟类、昆虫和有益菌类的死亡,使农作物害虫失去天敌。在调查是否发生过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事件项下,发生过人畜中毒事件的村庄占31%。

调查显示,目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食品的生产,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百村中有绿色食品生产的占49%;无绿色食品生产的占51%。

废旧农用地膜、棚模等塑料制品也已成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可降解地膜因价格较高,使用率较低;非降解膜因价格较低,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低。故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耕层土壤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废旧塑料包装袋、餐盒等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对其处理方法或者一烧了之,或者混入垃圾中任意堆放。这些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不当,给农村环境埋下较大隐患。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地有96%的农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其中白色污染情况一般的占6%;污染严重的占49%;污染轻微的占40%。

养殖场的恶臭气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畜禽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除个别养猪企业把粪便用来制作沼气外,大部分企业的畜禽粪便经晾晒后用作农家肥,废水任意排放。调查表明,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而且多数还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企业建在水源附近,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养殖企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对所在村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庭院式小规模养殖,人禽(畜)共处,畜禽粪便在住宅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个别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据基层环保部门反映,自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暴发以来,因养殖业污染引发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脆弱的农村生态

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林草覆盖率低引起的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在对空气(大气)质量的调查中发现,百村中空气质量受轻度污染的占57%;中度污染的占14%;重度污染的占3%。空气污染的原因分别是: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养殖业恶臭影响的占2%;沙尘影响的占9%;秸秆燃烧和炊烟影响的占14%;生活生产燃煤影响的占20%;车辆尾气噪声影响的占18%;农药化肥散发影响的占3%;城市污染气体转移影响的占3%;废弃地膜燃烧影响的占1%。

被调查的百村中,水和土壤生态环境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分别占51%和38%。这类村庄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因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和煤炭电力工业发达,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且贡献越大,污染越重。

植被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情况调查显示,有71%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植被破坏现象。植被一旦被破坏,林草覆盖的恢复就减慢。部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力下降、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上多数地区降雨量相对集中,严重的洪涝灾害每年都要发生。华北平原区有一个面积占8.77万公顷的古河道在风力侵蚀下,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迫在眉睫,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任重道远。

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导致的水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用水没有安全保障。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没有安全保障,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国家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华北、西北属于严重水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我国一些沿江和平原农村地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大部分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因饮用水没有安全保障,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和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地方性疾病。在我们的调查中,百村中自来水普及率占47%,饮用水轻度污染的占36%;重度污染的占4%。

课题组在河北省曲周县的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因化肥农药的大量滥用,加之当地降雨量小,致使农药化肥残留下渗严重,再加上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沟渠、村边、田间,导致污水下渗,一般在地表浅层70-90米深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