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预案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5:29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1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慌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提高建筑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建筑工程事故能力。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5、《建设部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7、《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

8、《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9、《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0、《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经济园区、工业园区的开发,尤其是在对未来功能定位上将发展成为国际水平的新兴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势必加速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但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是高资质企业,低素质管理水平;二是各建筑公司之间业务竞争激烈,盲目压价,造成安全设施投入得不到保障;三是施工现场多为露天、野外、高处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四是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以手工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为主,且建筑劳务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技能不高,安全意识淡薄;五是建筑生产工艺、技术、流程、方法多样性,规律性差,引起作业现场各种变化频繁。以上问题是造成建筑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三年来,本区受监工程共发生13起伤亡事故,其中高处坠落8起,占事故总数61.5%,触电事故3起,占事故总数23.1%,物体打击2起,占事故总数15.4%。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行政区域内有管辖权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四级及以上事故,以及发生或可能发生其他重大社会影响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在区建设和交通委党工委的领导下,区建筑工程管理所为责任主体。

2.1.1领导机构

对应区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成立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区建筑工程管理所建立建筑工程突发事故管理小组,所长为组长,副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2.1.2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为:

(1)向上级条、线、块,速报事故情况。

(2)落实上级条、线、块领导对事故处理的指示。

(3)现场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

(4)协调有关方面参加救援。

(5)迅速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将调查情况上报各条、线、块。

(6)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2.1.3办公室具体职责为:

(1)负责落实现场指挥办公场所。

(2)通知事故单位、技术专家组、救援单位、应急联动中心、当地镇政府、有关局行参加现场首次例会。

(3)负责事故的调查、汇报材料。

(4)负责救援车辆的调度和救援机械设备的落实。

(5)负责事故处理的后续工作。

2.1.4救援队伍的组成及任务

临时抢险。由区建管所协调,并由事故单位及事故当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落实抢险设备及人员。

专业抢险。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协调,必要时报请区应急办,协调区联动部门参加,调用设备物资等。

救援人员做到专业对口,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其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紧密配合,以便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抢险时的现场秩序由当地镇政府、派出所负责维持。

2.2联动机制

区建筑工程事故主要应急联动责任单位有:区应急办、区建设和交通委、区应急联动中心、公安分局、各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安监局、区卫生局(急救中心)、区消防支队、区民防办等单位。

3预测、预警

3.1事故信息报告

建筑工程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必须立即将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伤亡、险情等有关情况,报区建设交通委值班室、区安监局、当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应急联动中心、工程受监监督站和其他主管部门。

事故发生单位还须按《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以最快方式(四级及其以下事故在24小时内,三级及其以上重大事故1小时内),将事故简要情况报告工程受监监督站和其他主管部门。

3.2事故的预防

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事先预防和日常管理。

(1)严格执行预防各类重大事故发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区建管所加强对建筑市场、现场监管,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依法处理。

(2)建立和健全质量、安全行政保证体制,对由于不符合基建程序特别是未纳入监督程序擅自开工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工地所在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行政负责人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3)针对建设工程事故的特点,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尤其要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等事故类别的监控,减少一般事故,杜绝重大事故。

(4)加强对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人员上岗安全教育情况的抽查,提高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质量,切实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5)各施工企业针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情况,制定相应的专业施工方案和应急方案,落实救援物资、救援队伍,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习,锻炼队伍,提高处置水平。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及等级

4.1.1当建筑工程事故继续发展,并有可能发生三级及以上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4.1.2当建筑工程事故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应启动本预案。

4.1.3虽然只可能发生四级及以下建筑工程事故,但是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处置有困难的,必要时,可启动本应急预案。

注:同一等级中,三项指标中只要满足一项即为该等级事故。

4.1.4启动预案的决定。

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及相关人员接到发生或可能发生四级建筑工程一般事故报告后,应立即了解情况,同时赶赴事故现场。若事故或危害不具有扩展性,也无须抢救人员、财产的,可不必启动本预案,直接进入事故的调查、善后处理程序。反之,则应立即由区建设交通委决定启动本预案。

4.1.5扩大响应。区建设和交通委接到发生或可能发生三级以上事故报告或当事态超出实际处置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应立即向区应急办汇报并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响应机制。

4.1.6组织应急处置力量。

根据事故特点和需要,通知或通过市应急联动中心通知应急处置相关联动单位、救援队伍及相关技术专家赶赴现场。

各协同配合单位、部门接到事故、求援报告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并派出本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现场技术专家组,为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操作方案,并按照职责分配,保证必要的抢险物资、设备、人员,配合落实好抢险工作。

4.2常见事故分类及应对

4.2.1常见事故分类及特征

4.2.2常见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4.2.3防御台风一般措施

台风前准备工作:台风季节之前提醒行业做好准备,掌握气象动态,及时要求各建筑工地对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采取应急措施。橙色警报的,建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到岗,起用部分应急抢险队伍。红色警报的,委分管领导到岗,成立应急指挥部,停工和疏散人员指令,起用全部应急抢险队伍,启动市、区两级应急处理网络,接受市级防御台风工作的指导。

台风过程中应对工作:了解掌握台风袭击情况;跟踪台风动向,及时告知行业。

台风善后工作:指导督促复工前安全生产工作;补偿应急抢险队伍;总结防御情况,表彰先进单位与个人。

4.3通讯

4.4指挥和协调

确需启动本预案的,由区建设交通委牵头成立区建筑工程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及其办公室。

4.5应急处置

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应立即根据事故和现场特点,召集有关技术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方案应包括应急处置行动资源的配备、事故发展趋势的预测、抢险力量的部署、人员的防护、抢险程序、监测、现场恢复条件等建议,在存在多套方案的情况下,由现场指挥部选定最佳方案,并保证方案的实施和落实。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由公安消防队、专业抢险队、有关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的工程抢险队等组织,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按照相应的抢险方案,尽快营救被困和受伤人员,同时各参与救援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装备,明确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救援程序。

区卫生局、区医疗救治中心应对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援,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置、急救和救护,必要时设置现场医疗急救站,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急救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进行救治。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公安分局根据需要,维护事故现场秩序,有序地疏散事故区域人员和围观群众,防止意外伤害,对需要取得证据的事故现场进行保护等。

公安分局负责对危害区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阻止事故危害区外的公众进入;对事故现场周围的交通秩序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防止交通拥堵,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地通过通道,并确保事故应急救援的队伍、技术专家和设备、物资能及时赶往现场;对重要目标实施保护,维护社会治安。

4.8事故现场的监测和评估

由相关监测部门负责,如:环保监测站、工程监测机构、大型机械检测中心等,对事故发生的危害区域及危害性质利用其特有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为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现场技术专家组的应急处置行动和抢险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4.9应急结束

4.9.1根据现场的监测结果以及现场技术专家组的论证结论,认为事态得到控制,影响得到消除的,由事故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宣布预案终止应急处置。

4.9.2应急处置配合协助单位陆续进行撤离和清理工作的交接,如有必要,可安排监测单位连续进行监测,直至恢复正常状态。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5.1.1善后工作。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善后工作由事故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劳动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配合,区安监局、区建交委负责监督。三级(含三级)以上重大事故,要接受区政府指挥和市建设和交通委的指导。

5.1.2落实抢险费用。安排副总指挥组织测算抢险的直接费用,报送事故调查组,计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由后者责成事故责任单位支付。

5.2社会救助

5.2.1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

5.2.2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具体应急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5.3保险

建筑工程事故突发后,有关保险公司应及时定损理赔。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因定损理赔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

5.4调查和总结

5.4.1事故调查应按照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实施。四级事故的调查由区建交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组成员由区建交委、区建管所、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事故发生单位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地镇政府、区安监局、区公安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必要时,调查组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开展技术鉴定、事故原因分析和财产损失评估工作。三级以上(含三级)重大事故调查由市建设和交通委、区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

5.4.2事故调查小组应在事故处置结束,进入恢复阶段的同时,进驻事故现场,及时收集和保存有关现场的实物物证和事故的事实材料,做好有关事故人证材料如笔录等的收集。

事故调查小组还应对有关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监理日志等事实凭证进行审验,核查其程序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记录,必要时再作深入调查和论证。

6保障措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建筑工程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

6.1职责分工

6.2信息保障

1、区建管所协助区建设和交通委应急办负责事故信息管理。

2、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接报四级事故后,立即报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区政府值班室,并通知区建管所和委有关部门;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接报三级以上(含三级)重大事故后即报区应急中心及相关领导、部门的同时报市建交委值班室。

3、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从区应急办获悉事故信息的,应即报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同时通知区建管所。

4、区建管所接报的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一般事故应及时报区建设和交通委、市安质监总站,较大事故还应同时报区应急办、市建设和交通委。

5、加强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口头报告做到接报后半小时之内上报,书面报告做到接报后两小时内上报。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共宣传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会议、讲座等)、多种媒体(文件、报刊等),加强对公众的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其社会应急意识,如应急救援政策、基本防护知识、自救与互救等基本常识。

7.2培训

应急指挥各级领导,日常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应适时参加相应知识培训

7.3演习

区建设和交通委应定期组织较大规模建筑工程,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以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作战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演练不断总结、评价,提高演练工作质量。

8监督检查与奖惩

突发建筑工程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相应职能部门落实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资源的准备情况,并制定相应奖惩方案。区建设和交通委监察科负责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9附则

9.1预案管理

9.1.1本预案由区建设和交通委负责编制,经区应急办审查通过后,报区应急委备案。

9.1.2预案的修订

区建设和交通委应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必要时,如针对预案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有重大修改的,平时演练活动和应急处置行动发现预案有重大缺陷的,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援体系采取合理应对措施的,应及时予以修订、完善。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2

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安监总政法〔〕71号)精神,及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交安委明电〔〕4号)的部署和要求,特制定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内容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结合“安全生产年”活动总体方案,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行动”,弘扬长江航运安全文化,形成全行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平安长江,为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二、活动主题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三、活动时间6月1日至6月30日。6月份第二个星期日(即6月13日)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第三个星期(即6月14日至6月20日)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四、组织机构局安委会负责局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组织领导;局安委会办公室设在局安全管理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局直属各单位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五、活动内容(一)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长江航运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级行政、工会、团委要通过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培训、讲座、征文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水上安全信息台等多种媒体,以及通过张贴宣传画、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推动长江航运安全文化建设。(二)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6月13日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6月14日至6月20日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各单位要围绕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特点,在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码头或在本单位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中宣传咨询活动,宣传安全、环境法规,传播安全文化理念,普及水上交通安全及环保知识。各单位要积极筹备,精心组织,按要求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三)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各单位要按照职责、管辖范围,以“四客一危”船舶、“六区一渡”水域、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对管理对象及内部安全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消防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督促落实整改。要突出加强对客船、客渡船、汽车滚装船的安全管理,加大检查力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没有整改的船舶坚决不准投入运营。(四)继续深化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各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开展,按照5月21日局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以此次“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在前阶段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渡口渡船安全隐患排查、非运输船舶治理,严厉打击长江干线非法采砂、水上交通肇事逃逸、“大船小证”、船员持假证任职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四客一危”船舶专项治理和运砂船舶“超载”专项治理。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各单位要继续完善专项整治联动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发挥系统合力,共同维护良好的长江航运安全秩序。(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全面实施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制度,落实完善巡航与应急待命(值班)制度,加强重点水域搜救力量配布,强化船舶救援和搜救队伍建设。开展了应急演练和应急处置培训,积极实施水上人命救助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中国水运报、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内外网站和行业刊物等舆论媒体作用,加强安全信息服务与引导,继续做好“水上110”接处警和应急通信保障。(六)做好汛期安全工作。各单位落实“一把手”为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对本辖区本单位的防汛工作必须亲自抓、负总责,按照局汛期安全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开展汛前安全检查,落实度汛安全措施,切实加强汛期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六、活动要求(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和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精心策划、制定方案、突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好本次活动。(二)各单位要在总结以往“安全生产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把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规律特点,突出行业特点,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防止形式主义。(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发挥中国水运报和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的作用,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扩大社会宣传,接受社会咨询和监督,积极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外部环境。(四)请各单位将本单位的活动方案和活动总结分别于5月31日前和7月2日前上报局安委会办公室。联系电话(传真):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日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3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的一个下位( 下属) 概念,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既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把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看作是由城市道路交通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及应急管理法制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又依附具体的城市,受该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约束。本文在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现实可行方法,以促进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发展。

 

1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现状

 

1. 1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指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事先制定的应对处理方案或措施[3].2006 年 1 月 8 目,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4],随后陆续了事故灾难类、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等专项应急预案。根据2006 年7 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所提出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自此后应急预案的制定开始风生水起,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一些企事业开始了一轮制定应急预案的高潮。截至“十一五”末的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数量规模己达240 万件[6].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 区域) 应急预案、基层单元( 企事业单位) 应急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7].一般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预案主要由城市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城市总体应急预案是综合性预案,是一个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计划、规范程序和行动指南,从各个城市制定的总体预案来看,几乎都有专门关于“交通运输保障”的内容。专项应急预案是协调性预案,是为应对某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计划、方案和措施。一些城市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中,已经出现专门的道路交通管理应急预案,如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市道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北京市雪天道路交通保障应急预案》[9];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处置道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10]等。也有一些城市针对一些重大活动制定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应急预案,如北京市制定的2008 北京奥运交通应急预案。

 

1. 2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急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等[11].应急管理体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各种应急管理主体的角色、地位、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二是各种应急管理主体权力与职能的设定和分配[12].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Fema) 在 2008 年的国家响应框架( nationalresponse framework) 的应急支持功能第 1 号附件 -交通运输附件[13]中规定,从联邦层面,交通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协调者是联邦交通运输部,协作机构包括联邦的农业部、商业部、国防部、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内政部、司法部、国务院、总务管理局及美国邮政总局。在城市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般是以当地交通运输机构为主导,执法机构、应急管理机构、消防机构、应急医疗机构、危险物品承包商、车辆保险公司、拖车和清障公司以及媒体等协助的应急管理体制。

 

当今许多国家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都类似于美国是以交通运输部门为主导,其它相关部门、组织协助的管理体制。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不同于美国等一些国家,直接受其上位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和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制约,形成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部门协助的一种管理体制。

 

1. 2. 1 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南宁、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先后根据不同的需求状况和城市规模,分别建立不同模式的应急管理体制,目前已形成四大基本应急管理模式: 分别是“统一接警、统一处警模式”,南宁市是采用该模式的典型城市; “统一接警、分布处警模式”,上海市采用的是该模式; “分布接警、分布处警、大警协同模式”,广州市采用的是该模式; “统一接警、分布处警、大警协同、资源共享模式”,成都市采用的是该模式[18].

 

1. 2. 2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大陆的城市总数达 657个[14].我国的城市种类很多,按人口、经济规模等可以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以下简称《立法法》)[15]还有“较大的市”这一提法,《立法法》所谓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这里的“较大的市”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该市市级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市级人民政府具有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权限的城市。城市按行政级别从高到低可以分为省级城市( 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地级市( 省辖市) 以及县级市四级,我国的一些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16]有“设区的市”的提法,设区的市包括除县级市以外的其他城市。 2004 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17]第 5条的规定,公安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我国当前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车辆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交通指挥疏导、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道路标志、标线及信号灯都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中枢---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也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城市的交通、建设部门负责的“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一般只涉及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及公交、货运车辆的调度管理工作。所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城市的交通、建设、城管等部门协助的管理体制。

 

1. 2. 3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

 

从上述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和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分析综合来看,我国除以南宁市为代表的少数城市采取“统一接警、统一处警模式”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由市应急联动中心统一管理、指挥、决策外,其他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都是以原有职能部门(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为主导,相关部门( 通常有交通、建设、消防、卫生、环境、气象部门) 协作,在整合条块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

 

1. 3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机制具有固化性、规范性、累积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19].尽管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测性、多变性,但人类通过不断试错仍能逐渐发现规律并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进一步的检验被积累、沉淀下来被当作人类对抗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法则,又通过法律规范、行政规则、工作惯例等不同方式相对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应急管理机制。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机制涵盖应急管理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善后恢复与重建各个阶段,在应急管理各阶段主要涉及的应急管理机制如图 1 所示。

 

1. 4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法制

 

应急管理法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复杂社会关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常态法制的必然延伸[20].应急管理法律规范是一个国家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应急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定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政府依法实施应急管理的基本保障。

 

我国当前并无专门针对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立法,关于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级各类法律规范中。《突发事件应对法》[21]第 49 条应急措施中有关于“交通管制”的提法,《道路交通安全法》[17]第 40 条规定: “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交通管制。”许多城市的地方性法规也都有关于交通管制适用条件及管制方法的规定。公安部曾在 2008年 12 月颁布实施《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22],该程序规定虽然是直接针对高速公路的,但对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总的看来,当前我国有关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立法主要是集中在交通管制等应急处理措施上,并未形成覆盖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完整法律规范体系。

 

2 城市 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之间的关系

 

2. 1 “一案”与“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案”与“三制”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应急预案的内容涵盖了应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明确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并体现应急联动的要求,涉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的各个方面。2003 年“SaRS”之后,在处理应急预案与应急法制之间的关系时,考虑到立法的周期,中央政府采取了“立法滞后、预案先行”的方式[23],使得应急预案体系的形成和应用要早于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预案先行,为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法制的完善提供了基础,随着应急法制的完善,应急体制、机制的健全,又会以新的应急预案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现实性和预防性。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与“三制”会呈现此消彼涨、持续增强、相互促进、不断深化的一个循环过程。

 

2. 2 “三制”之间的关系

 

体制与机制是较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应急体制是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架和职能的设置,强调一种静态的功能和职责。应急机制体现了应急系统的一种动态运行,突显运作效率和效果。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中,体制是机制的“载体”,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对应有什么样的机制,体制决定了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与特点[24],比如“条块结合”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必然会有“条”和“块”的协调机制、“块”与“块”之间的联动机制。体制又是“静态” 的,一旦建立很难改变,所以体制的建设具有滞后性; 相对而言是机制是“动态”的,机制对体制具有反作用,好的机制有助于弥补体制中的不足并促进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尤其在当前城市道路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好的运作机制可以促进体制的健全和有效运转。不论应急管理体制还是应急管理机制都需要应急法制的保障,法制从国家意志的层面保证了体制的合法性和机制运行的有序性,如果离开了法制,体制和机制这两者都无法得到合法、有效的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是基于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系,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属性和功能特征,在“一案三制”的四要素中,城市道路交通应急预案是前提、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这四要素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了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

 

3 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现实选择

 

如上文所述,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一案三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们都处在动态演进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进化的趋势和调适的过程,并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是有些因素相对更灵活、可变性更强,有些因素相对稳定。如果把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一案三制”中的四要素看成是两对概念: 体制和机制、法制和预案,则机制相对体制而言就是更加灵活和易变的,同样的预案相对于法制而言就是更加灵活和易变的,而体制和法制相对比较保守和稳定。考虑到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各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以机制建设和完善预案入手,逐步推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向前发展。

 

3. 1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和优化

 

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一案三制”四要素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从根本上讲,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过程和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的问题。体制问题涉及一个城市道路应急管理中各种横向和纵向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体制问题往往不是市一级政府所能解决的,由于我国的中央集权体制,更多的是需要从顶层设计来解决体制问题。所以从体制与机制的关系来讲,体制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从市级层面来讲,只能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制的灵活性,重点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来推动整个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一些薄弱环节的关键机制建设,这些机制包括: 对关键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筛查、实时监测及安全运行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 协调联动机制等。

 

3. 1. 1 对关键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筛查、实时监测及安全运行机制

 

对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而言,通常会有一些脆弱性较强的桥梁、隧道、路口、路段等关键性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出现问题,会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南京市的南京长江大桥,曾在 2009 年11 月 16 日因一场暴雪导致南京长江大桥大堵车,给南京市的过江交通带来巨大影响,最终导致万人选择徒步过大桥[25].对这些关键性的道路基础设施应当建立筛查、实时监测及安全运行机制,以保证涉及到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各种突发事件能早预防、早检( 监) 测、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甚至消除各种突发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带来的不理影响。

 

3. 1. 2 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如公安交通管理、交通建设、安监、消防、卫生、环境、气象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运行的信息系统。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为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主导机构,依托交通指挥中心信息平台,利用其交通技术监控系统、122 报警电话、警车路面巡逻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道路交通信息系统,但是像恶劣天气的信息,只能依靠气象部门提供,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交通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来发现、预警往往就很被动。而像涉及到危化物品在城市道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往往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首先监测到,但需要安监、消防、环境、卫生等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响应,因此安监、消防、环境、卫生等部门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的充分共享,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早检( 监) 测、早预警、早处置起到关键作用,对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一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这些相关部门互不隶属,缺少信息共享的内在约束。从技术层面讲信息共享机制也存在不少障碍,尤其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其他机构的信息共享,以金盾工程为依托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套内部独立的信息系统,公安网与互联网完全物理隔开,出于保密等方面的要求,公安系统还强调不能“一机二用”,即一台电脑不能同时既连接入公安网又连接进互联网中,而交通指挥中心的整个运行是以公安网为依托的,所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向外输出存在一定的障碍,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如何使得其他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及时地共享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是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的关键。

 

3. 1. 3 协调联动机制

 

所谓协调联动机制,是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地构建层级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治理网络,通过良好的沟通与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资源,共同行动,协调处理处置公共危机( 突发事件) 的规律性运作模式[26].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往往是依托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作为指挥平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着应急联动指挥与先期处置的职责,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尽管相关的法规、预案都有协调联动的运作规定,但这种集中式应急指挥与分散化部门职责必然会存在机制性的缺陷。

 

应急指挥本质上是“危机-反应”决策模式,整个应急协调联动指挥活动是以指挥中心或事件为核心,强调快速反应和权力集中,应急指挥体系呈现扁平化特征,其运作理念是对突发事件直接负责。但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各职能部门管理体系仍是树形的垂直架构,其行政理念是对上级负责,这样往往会造成指挥中心的指挥结构与应急协调联动单位管理结构的不统一,遇到突发事件时,指挥调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指挥中心与各协调联动单位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最终只能由上级领导说了算[27].要优化联动协调机制,首先要优化交通指挥中心的运行模式,交通指挥中心的运转可以采取“虚实并重、平战结合”的方式,交通指挥中心除了承担日常的交通管理控制任务外,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协调联动时,交通指挥中心除了依职责指挥先期处置外,应当迅速上报到此类突发事件的总指挥( 通常是政府分管的副市长) ,由总指挥或者总指挥授权指挥中心的值班长向各联动协调部门发出指令,此时交通指挥中心作为总指挥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运转,具有处置该类突发事件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应急联动单位,在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分别承担各自自责范围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其次,根据美国学者麦克恩泰尔及道森的观点,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组织之间实现应急协调的可能性较大。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 灾前建立联系,即组织之间熟悉彼此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具备尽早、快速分享信息的手段; 拥有以合作的方式满足应急管理需求的意愿[28].也就是说,如果组织之间存在着应急协调的意愿、手段并为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它们就有可能在应急响应的过程中实现联动协调。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沟通、熟悉彼此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事先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响应过程要着眼于应急需求、以服务对象为导向;正视不同组织之间的文化差异。

 

3. 2 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法制和预案的完善

 

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系统的“一案三制”四要素中,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应急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的必由之路。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因为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本身的地域性、专业性及复杂性特点,再加上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只有 “较大的市”才有立法的权限,绝大多数的城市并不具备立法的主体资格; 即便有立法权的城市,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规范的制定和修改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较长的周期,因此,有关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法律规范的缺位必然是一种长期、普遍现象。相比较而言,预案的制定和修改就要灵活得多。在这种法律缺位的情况下,预案往往起到法律规范的作用,因此预案先行是一种必然选择。

 

各城市在制定城市道路交通应急预案时,首先应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本市相对易发的突发事件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预案; 其次,预案必须要要考虑到现有体制下的可操作性问题,预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还要通过演习、演练以及在实际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来发现预案的欠缺和漏洞,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预案。

 

4 结语

 

我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各行业、各部门及相关的研究机构结合自身的特点围绕“一案三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今后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建设和完善中,各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以完善预案和机制建设入手,逐步推动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向前发展。但最终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水平、把城市道路交通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需要“一案三制”的综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星,陶鹏。 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理念[J]. 江海学刊,2013( 2) : 111 - 117.

 

[2] 高小平。 “一案三制”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J]. 湖南社会科学,2010( 5) : 64 -68.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4

为切实做好我市重特大事故(险情)的预防和救援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口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政文〔20*〕14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快速有效救援”的原则,在市政府的领导

和指挥下,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迅速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成立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制定并实施有效抢险救援方案,及时抢救和疏散人员,控制灾害发展,消除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城市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本《预案》所称重大、特大事故为:

(一)重特大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事故;

(二)重特大火灾事故;

(三)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

(四)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

(五)重特大非煤矿山事故;

(六)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

(七)重大特大急性中毒事故;

(八)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九)重特大二次环境污染事故;

(十)重特大学校安全事故;

(十一)其他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重特大事故的具体标准,按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三、应急救援责任

各乡镇、办事处及市有关部门建立严格的重特大事故(险情)防范和应急救援责任制,做到反应迅速,措施果断,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对救援抢险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延误时机或不履行职责者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章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组织和部门负责的原则。

一、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

(一)市政府成立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

市政府市长任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总工会、建设委员会、交通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用事业局、教育局、环境保护局、工业经济发展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火车站、文化局、电业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担任。

市政府办公室值班电话:4321987。

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值班电话*旅游、林业、水务、铁路、文化、电业等部门或单位,应当分别成立专业指挥部,负责管理范围内的重特大事故(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三)各乡镇、办事处和驻项武警在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各自职责参加市各专业指挥部,其负责同志为专业指挥部成员。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二、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职责及分工

(一)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主要职责。

⒈启动、终止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命令。

⒉按照《预案》程序,根据事故发展状况,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⒊随时掌握事故现场情况和《预案》实施进展情况,对《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应急措施,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⒋在本辖区紧急调用抢险救援所需要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及场地和相关设施等,并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必要时给予补偿。

⒌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和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工作。

(二)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⒈传达总指挥部命令并监督执行。

⒉及时与专业指挥部和事故单位保持联系,掌握事故现场救援情况,适时向总指挥部报告。

⒊组织召开事故现场会议。

⒋承办总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应急救援专业指挥部职责。

⒈负责组织指挥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⒉协调相关专业组的救援工作。

⒊事故对*边造成威胁时,组织协调人财物的疏散工作。

⒋检查和掌握事故现场的救援状况,适时与总指挥部联系。

⒌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⒍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四)专业指挥部指挥长职责。

⒈负责召集各专业组和抢险救援部门及相关单位现场负责人会议,研究现场救援方案,制定具体救援措施,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⒉负责指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五)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各参加单位的主要职责分工。

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⒉市*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干警抢险、救助、侦察、维护秩序、保护现场。

⒊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⒋市消防大队: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现场灭火、侦察、消除泄露和污染、抢救人员物资、抢修设备。

⒌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救护。

⒍市环境保护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对泄露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提出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

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协助牵头部门组织技术专家对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进行灾害事故分析和拟订处置对策;协助现场指挥部对抢险现场进行组织、协调、指导。

⒏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等公用设施管理部门,负责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信等有关设施,确保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⒐事故单位:负责疏散人员,关停设施,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应急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第三章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的前提条件

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根椐事故类型、严重程度向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或副总指挥长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启动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

(一)人员伤亡多。

(二)险情重大、危及公共安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企业或乡镇应急救援指挥部请求救援的。

预案的启动应遵循最小化启动和分级启动原则,即下一级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上一级预案。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的,一般不启动总体预案。按照生产经营单位预案、乡镇(办事处)预案、市行业主管部门专项预案、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先后顺序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二、预案启动程序

(一)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或市专业指挥部提出启动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预案》全部启动须市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启动命令;部分启动预案,由市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启动命令。

(二)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可完成救援灭灾工作时,市相关部门专业指挥部按照命令,迅速启动专项预案,并全面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在市相关部门专项预案无力完成救援工作时,可根据情况部分以至全部启动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预案》启动命令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协助事故(险情)发生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迅速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市相关部门各专业指挥部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情况,结合事故单位《预案》进行施救。必要时可将事故(险情)情况通报驻项武警,请求抢险救援。救援情况应及时报告*口市政府安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三、应急救援的终止程序

事故(险情)被完全控制或灭灾结束,经事故现场指挥部确认后,由市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人宣布《预案》终止,应急救援状况解除。事故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终止令由其人视情况适时宣布。

事故单位应彻底查清事故原因,完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重

复发生,并做好清洁、防疫、消毒和善后工作,及时恢复正常秩序。

第四章应急救援体系

一、构建企业、乡镇(办事处)、市三级应急救援体系

分级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即: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乡镇(办事处)应急救援预案、市应急救援预案和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一)企业应急救援预案。

针对企业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即启动企业预案,采取及时有效的抢险措施,进行全方位的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若需外援时,则请求当地乡镇(办事处)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施救。

(二)乡级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本辖区内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而有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启动预案实施应急救援。在同时有市相关专业指挥部实施救援时,现场指挥长由乡镇(办事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负责人担任。若乡镇(办事处)确定重大事故不能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的建议。

(三)市级应急救援预案。

市辖区域内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需及时启动市级应急救援预案。市属企业或乡镇(办事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需启动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请市重特大安全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启动市级预案施救。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预案第二章第一条第2款中《项城市应急处理专业指挥部设置表》内所列事故负责范围制定各自重特大事故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二、市有关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的编制

行业专项预案和企业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因素分布图及安全通道示意图。

(二)应急救援组织、分工、职责、联系方式。

(三)应急救援技术保障、救援队伍、救援物质装备保障、运输保障。

(四)事故应急启动和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五)事故报告和事故现场保护。

(六)企业预案应有事故预防措施,救援路线和外援方案,并将应急救援预案纳入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第五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一、应急救援物资

各乡镇、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情况,配备一定标准的必要的救援物资、设备和防护装备,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保养,保证性能可靠安全。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

二、应急救援队伍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和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险因素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当配备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在救援中,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下设的专业指挥部有权紧急调用辖区内的救援物质、救援队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补偿。

三、应急救援经费

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企业应纳入财务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第六章应急救援程序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立即用最快捷的方式将事故(险情)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所在地安委会办公室报告,并做好有关续报工作。报告时可先采用口头报告,再以书面形式补报。

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内容为:

⒈事故(险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位置。

⒉事故(险情)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企业规模。

⒊事故(险情)的简要经过、伤亡情况。

⒋事故(险情)的发展情况、波及范围及涉及的危险材料和数量。

⒌事故(险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⒍事故(险情)抢救处理的进展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⒎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⒏报告单位、报告人(签发人)、报告时间、联系方式。

(二)有关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按《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的时间逐级上报。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交通局、卫生局、

建设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局、林业局、水务局、文化

局、火车站等专业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市政府。由市政府通告有关单位。

(四)总指挥部办公室或专业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总指挥部,并根据事故类别和伤亡程度,建议总指挥长启动《预案》命令,同时赶往事故现场。

(五)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报告程序和分工。按照分口负责、严格把关、及时汇报的原则,各类事故在向市下列有关单位报告的同时,向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总工会报告。由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向*口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市总工会向*口市总工会报告。

⒈道路交通和火灾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局。由市*局上报*口市*局。

⒉水上运输和公路工程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交通局。由市交通局上报*口市交通局。

⒊重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上报*口市卫生局。

⒋重特大建筑施工和工程质量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

报告市政府、市建设委员会。由市建设委员会上报*口市建设委员会。

⒌其他重特大事故(险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市政府和有关部门。

二、应急救援现场组织

(一)重特大事故(险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事故(险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险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指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三)各乡镇、办事处在接到重特大事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当地救援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开展抢险救援。

(四)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⒈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

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⒉根据事故(险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⒊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进

行调整、修订、补充。

⒋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⒌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边单位和人员安全和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⒍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⒎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⒏及时向市政府、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相应的专业指挥部报告救援进展情况。

⒐做好事故(险情)的信息工作。

⒑办理市总指挥部和各专业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应分组同时进行。

⒈事故抢险组: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牵头单位即为组长单位)市政、供水、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抢险救护队和事故单位负责现场抢险、人员搜救、抢修设施、消除险情等项工作。

⒉治安管理组:市*局牵头,负责事故现场警戒、预防和制止破坏活动,疏导交通、疏散群众、维持秩序、伤亡人员身份确认,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监控等工作。

⒊技术指导组: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专家组、事故单位、相关部门等,根据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企业预案,负责抢险救援技术方案的制定,灾情分析监控和抢险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⒋医疗救护组:市卫生局牵头,组织急救队伍,负责事故现场伤员抢救和治疗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⒌后勤保障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事故单位参加,负责现场抢险救援物资装备供应和运输及有关后勤保障工作。

⒍善后处理组:市相应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事故单位参加,负责接待、安抚伤亡家属及善后工作。

⒎信息新闻组:市广播电视局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负责事故(险情)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和新闻工作。

⒏事故调查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纪检监察、总工会、检察院、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参加,按有关规定展开事故调查,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七章工作要求与责任追究

一、工作要求

(一)本《预案》是市政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组织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地和事故情况随机处理。

(二)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三)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事故单位所在地有关负责人要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全力做好抢险救援工作。

(四)各乡镇(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属企业应在本《预案》公布之日起1个月内修订和完善本行政区域、本系统、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和加强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并将预案和救援机构设置情况报市政府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

(五)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预案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预防重特大事故(险情)的意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预案,掌握预案内容和相关措施。要根据条件和环境变化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内容。适时进行演练并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切实保证施救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六)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均有参加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义务。医疗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抢救和接收伤员。

(七)要高度重视重特大事故的预防工作,认真落实对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建档和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监控,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责任追究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本《预案》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及时上报重特大事故的;

(二)未及时到位,延误救援时机的;

(三)未履行应急救援职责,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或临阵逃脱,擅离职守的;

(四)阻挠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调用的;

(五)对事故受伤人员有意拖延或拒绝抢救医治的;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5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村村通”工程的实现,致使农村道路错综复杂,道路交通中人流、车流、物流日益加大,使得道路运输繁忙,再加之农村公路上参与出行的车辆类型较多、公路等级较低、出行者的安全意识差、交通安全设施不到位等问题,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根据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成本构成,对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总成本进行预测,并对农村公路安全设施选用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农村公路当前的投资状况,就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问题做了些探讨。

一、农村公路中重要的安全设施

交通安全设施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图形、颜色、形状大小、符号文字等要满足规范要求。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标志、标线、护栏及其他安全设施等。

1.标志

标志设置时交通管理的设施,是交通法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也能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确切的交通情报,保证车辆安全、顺畅、有序的运行。

2.标线

标线是用以管制和引导交通的设施,是引导驾驶员视线、管制驾驶员驾驶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车流分道行驶、指示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进入合适的车道,加快车辆行驶纪律和秩序,使交通得到更好的组织。

3.护栏

护栏是用于防止车辆行驶出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其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对行车具有保护、隔离、缓冲和导向的功能。

4.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警示墩(桩)只能起警示作用不能制止车辆驶出公路,轮廓标用以指导道路线形轮廓的安全设施,主要用于农村公路中较高等级的公路上,分隔桩用以避免对向车相互碰撞,强行将双向车道分隔开的安全设施,是道路标线的强化和补充:路障设施用于阻止超重或某些干扰大的车辆进入某一路段或村庄,破坏路面,干扰村民,减速带主要用于避免车辆在急弯及长(陡)下坡路段因超速失控而发生事故,反光镜能够使驾驶员通过反光镜的折射观察到隐蔽路段对向来车的情况,以改善驾驶员的通视条件。

二、交通安全设施成本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投资在交通安全设施上的费用总和。按照计入成本的方法,可以将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主要是指购买、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所需要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除直接成本以外用于交通安全设施的所有费用,包括了设置前或设置后为提高安全设施使用效果所需的所有费用。

根据各类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成本可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总成本进行预测。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预测与其他专项成本的预测一样,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基本程序和步骤如图1所示。

建立合理可用的数学模型是交通安全设施成本预测的重要步骤。根据交通安全设施成本构成.可将预测成本抽象为:

C=C1+C2=,i=1-8-C1j+,j=1-28-C2j..(1)

式中:

C1――交通安全设施的直接成本;

C2――交通安全设施的间接成本;

C11――勘察设计费;

C12――各种材料费用。包括了木材、钢材、水泥和外购材料等;

C13――材料运输费用;

C16――人工费用;

C17――机械台班费用;

C18――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C19――土地、青苗等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C20――建设单位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监理费、定额站管理费、设计文件检查费等;

C21――维修检验费用;

C22――管理养护费用。

根据式(1)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各种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方案的成本,以此成本为依据,结合设置方案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判断出设置方案在农村公路上的经济适用性,为方案的最终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三、交通安全设施的角度进行整治

对于可导致死亡事故的长下坡路段,拆除坡底弯道右侧的示警桩,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料坑、端部处理等均采用简化后的形式,达到保证驾驶员生命安全的使用效果即可。并在下坡途中设置3处路面减速带,减速带采用水泥混凝土形式。

道路靠池塘一侧增设示警桩防止车辆越出路外,示警桩间隔为两米,并在示警桩上贴反光膜作为轮廓标诱导视线。

全段布设道路中心标线,急弯路段两侧以及道路靠池塘一侧设置路侧标线。标线采用常温型,宽度为10厘米。

完善全段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全部采用单立柱式,三角形与圆形交通标志的外径尺寸分别取o.7与o.6米。

根据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成本构成即可计算出设置方案的总成本,应用实施效果分析中的统计结果。在经济效益计算时以10年作为该条道路的使用期,而该道路已使用了3年,故表中的经济效益为未来7年内降低的事故损失值。因此,所选用的交通安全设施在经济上适用于农村公路。

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的对策

农村公路面对的毕竟大多是广大的农民兄弟,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做好农民的工作,一要靠乡镇配合;二要靠反复宣传教育;三是靠会做农民工作的宣传队伍;四要靠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

加大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作为县市一级的公路管理部门,一是要努力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统计、摸底,形成翔实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同时及时“下情上达”,为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积极向上反映,也为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资金调配决策提供资料和依据。二是积极与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系、沟通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交通规划、公路设计、建设和改造上充分考虑农村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逐步提高公路建设等级标准,并按照技术规范和要求.设置配套的公路安全设施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将交通安全设施与公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总之,公路部门要利用各种渠道.把握各种机会努力争取政府对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的资金支持。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6

通过深化“平安交通”持续深入开展,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机制,夯实安全管理和应急工作基础,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升科学支撑水平,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素质,逐步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本年度总体目标:实现全县交通工程建设领域零事故、零死亡;杜绝死亡3人以上交通道路运输责任事故及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安全事故。

(一)大力开展“平安公路”创建活动。加强公路路政、养护巡查力度,全面排查公路安全隐患;组织开展重点路段灾害评估,切实提高抗灾能力;加大对各类危桥监控、改造和治理力度,确保桥梁使用安全;加快推进省道干线和农村公路安保工建设,对事故易发路段严格按照标准设置安全设施、警示标识等;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调联动,加大公路治超力度;开展“养护管理示范公路”创建活动;加强公路养护、应急基地一体化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省道干线路网保畅和路域综治管理,加强部门联动,强化预防预警,及时路况信息,让人民群众走平安路、过平安桥。

(二)大力开展“平安车辆”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以“两客一危”车辆为重点,强化车辆安全技术状况检验、检查和维护保养,鼓励车辆更新换代,提高运输车辆安全技术维持水平;继续开展客车“安全带-生命带”工程,严格落实乘客安全告知制度;深化旅游客运安全整治成果,积极开展普通客运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实施驾驶员素质提升工程,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动态监管等科技手段,严格落实客运、危化运输车船GpS监控管理,规范驾驶员驾驶行为,严禁、严控超员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进一步强化对客运车辆进出站安全检查,让人民群众走平安路、乘平安车。

(三)大力开展“平安车站”创建活动。认真落实道路安全“三关一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和规范三级以上车站驻站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客运车辆客运站安全例检和门检规定,加强对客运站监督管理,提高对客运站监督的人控、技控水平,严禁、严控超载超员和带隐患客车出站,确保客车“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强化客运车辆进站安全检查,严禁违禁物品进入车站,加强客运站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保持应急设施完好。

(四)大力开展“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施工、监理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达标工作,严格落实交通建设施工参与各方的安全责任。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以桥梁和工程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行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实施工程风险预警预控预案管理。持续开展以“防坍塌、反三违”为重点的专项治理行动,加强重大安全隐患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推行“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并与企业信用记录挂钩。逐步做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场容场貌规范化、安全管理程序化,杜绝较大以上责任事故,全力推进平安工程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局运输安全股负责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平安交通”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导和日常工作。各单位要相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创建活动组织领导和目标责任,确保创建活动组织严密,强力落实。要加大创建活动人力、物力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开展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局属各单位要依据本方案,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具体创建实施方案特别是各子项创建方案。方案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强,活动要有特色,活动措施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各地、各单位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如“平安班线”、“平安班组”等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各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请于7月15日前报局运输安全股。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7

一、我镇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建立健全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我镇已于*年8月正式成立*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由镇长任主任,党委专职副书记任常务副主任,主管*、综治、、维稳和党政办工作的镇领导任副主任,成员包括党政办、组办、武装部、宣传办、经贸办、纪检监察室、农办、财政所、规划建设办、建设所、社会事务办、办、司法所、环保所、教办、宣传文化中心、水利所、*分局、安监分局、工商分局、城管执法分局、供电公司、电信分局、劳动保障分局、消防中队、交警中队、交通分局、*医院、自来水厂等单位负责人。由党政办负责日常工作。*年7月又正式成立了*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办公室职责,由党政办主任兼任主任,另设一名专职副主任。*年9月和2009年4月,我镇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对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成员进行了及时调整,进一步充实了力量。我们从去年起还加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了*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多个部门应急预案。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责任也大的系统工作,并不是出现突发事件才去应急,要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关键在于做好日常基础工作。根据市有关应急办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办法,我们还要求各村(社区)、各相关单位、部门要根据镇的总体预案,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和应急办,确保配备1名专职副主任和充实1-2名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应急队伍建设,促使应急管理工作尽快上轨道,相关组建情况在4月30日前报镇政府应急办备案。同时,镇应急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落实专职人员和经费,并设有专门的信息员负责应急信息收集处理工作。应急办与各职能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互相协作,共同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结合实际,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目前,我镇编制了《*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份,专项应急预案共有23份,具体为《*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分局处置和突发性事件工作预案》、《*镇处置重大以上火灾事故工作预案》、《危险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处置预案》、《预防和处置工作预案》、《中山市*局交通警察支队第一大队处置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预案》、《汛期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劳动保障分局关于切实解决突发性案件应急预案》、《中山市五乡联围防御特大洪水预案》、《*镇集体食物处理应急预案》、《*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镇防制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镇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镇民兵、预备役分队抗洪抢险方案》、《*镇应急分队预备役应急集结收拢方案》、《建设管理所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管理所突发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管理所城市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中山供电局防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镇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制度和*镇渡口渡船应急救援预案》、《*镇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镇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三)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我镇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由应急办和宣传办搜集一些日常的应急知识,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一是充分运用镇电视台进行大力宣传,特别是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电视台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二是联合安监、交警、*、司法等部门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凤凰公园、*公园、兴华场、金怡市场等,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咨询宣传活动,通过有奖问答、派发宣传资料等,与广大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三是运用镇内的公共宣传橱窗,张贴有关应急知识的海报、制作教育专栏。四是在镇政府网站公布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预案,宣传必要的应急知识。

为加强应急队伍和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我镇首先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作为公务员的培训课程,组织公务员及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文件,邀请专家开展案例分析,提高广大干部的应急管理水平。其次,积极组织应急办的同志参加市组织的培训,与兄弟镇区进行工作交流,我们还要求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对应急队伍开展相应的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四)建立健全机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镇应急办建立了应急信息的报送制度,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求有关部门要立即向镇应急办、镇有关领导报告,镇应急办向市相关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两小时。应急办报送的有关突发事件信息,主要报送市委办和市府办,对比较重大的事件我们当天报送,对事件的后续处理也跟踪报送,主要涉及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劳资纠纷、卫生防疫、重大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等。*分局、办、安监分局等职能部门也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信息。

(五)及早排查,加强突发事件的研判。

去年以来,我镇没有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没有发生越级到市以上上访的,也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这与我们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努力分不开。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复杂化,各种时有发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越来越重要。当前,我镇还存在一些容易引发不稳定和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如一些村、一些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打桩震裂房屋纠纷、征地遗留问题、环境污染、工业提留用地安置、荔枝基开发、征地办证指标未能落实及征地价格落差大问题等;又如安全生产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隐患,主要有个别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企业超出生产经营许可范围及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建筑施工工地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三合一”工厂仍然存在,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灭火器材失效等,部分企业锅炉压力容器到期未检等。这些如处理不慎,极易导致的发生,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下阶段工作意见

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2009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结合我镇实际,下一阶段我镇将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重点,着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推进“平安*”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目前,全镇应急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各村(社区)、各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有人管、有人做”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日常基础工作,逐项抓落实,逐项抓提高,确保全镇应急管理工作有序推进,落到实处。下一阶段,我镇重点是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我们当前虽然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和多个部门预案,但对总体预案没有作出很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分解动作,而且总体预案只通过文件形式下发,没有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作进一步学习,可能致使部分人对预案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另外,专项预案中目前只有9个是镇政府或政府办正式发文,还不够全面。部门预案有些不够完善,有些没有根据形势进行调整。此外,各部门还没有很好地根据预案进行演练,建立应急队伍,储备应急物资。因此,我们要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以“好用、管用、易记”为原则,认真做好各类预案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注重实效,提高各类预案的操作性。各职能部门、各村(居)委会要注重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结合实际制定年度预案演练计划,并每年至少有一次以上组织有关单位成员进行演练。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各有关职能部门、村(居)委会在今天会议后,要根据实际,对应建立或要进一步完善的应急预案而没有建立和完善的,要在4月30日前要建立和完善,并上交镇应急办。

(二)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把应急管理置于基础性、经常性、长期性的战略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落实专人负责该项工作,明确职责,健全机制。镇应急委各成员单位要明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负责人,严格信息报送时限,要在突发事件发生1小时内向镇党政办(应急办)报告相关信息,并根据突发事件处置进展及时做好续报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制。

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定位是“统筹、协调、补不足”,不取代或包办各职能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各村(居)委会、各部门及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充分发挥在具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预防和第一处置作用,整合资源,加强协调,完善各成员单位间的联动机制,强化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要完善值守制度。对特定时期和部门,要制定值守制度和工作规范,确保通讯畅通。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演练,推进“四个一”示范点建设。

各单位、厂企、学校、小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员工、学生、居民进行各种突发事件演练,学习火灾、地震、洪灾、强台风等自救逃生常识。同时,根据上级关于加快推进“四个一”示范点建设精神,经研究,我镇确定了东兴社区、美的公司、*中学、壹加壹购物商场四个点作为我镇建设应急管理示范点,要求上述四个点要编制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队伍、建立应急机制,明确应急责任人、信息员,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应急演练。镇应急办将协助上述四个示范点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并适时进行总结评估,选择成熟的示范点在镇内推广,力争建立更多的示范点。

(五)进一步加快建立应急队伍。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平安中山”工作中对应急队伍建设的相关部署,进一步健全“9+2”应急救援队伍(即*应急处置队伍、镇村企消防队伍、维稳工作律师队伍、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应急队伍、抢险工程队伍、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环境保护应急处置队伍、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应急技术咨询和技术援助队伍等9支应急专业队伍,以及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联动队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2支应急后备队伍)。*分局、消防大队(消防中队)、司法所、*医院、水利所、供电公司、电信公司、供水公司、环保分局、武装部、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等对口部门要建立各自应急队伍,并把应急队伍人员名单按发放表格于4月30日前填好送交应急办。要加强队伍管理,着力抓好人员训练和设备的配置,做到队伍与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对口,与预案紧密衔接,真正成为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力军。

(六)进一步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镇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全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意见,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建立高效调运机制;会同镇规划所等部门研究提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案,探索依托广场、绿地、公园、学校、大型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8

1.1编制目的

提高学校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学生及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上级各类文件制定本方案。

1.3分类分级

本方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师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性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引发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具有连锁性、复杂性和放大性的特点,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城子乡小学涉及一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方案指导新城子乡小学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保障师生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分管人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班主任及教师的作用,依靠全体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6应急方案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体系包括:

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总体应急方案是新城子乡小学应急方案体系的总纲,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方案。专项应急方案主要是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应急办)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方案。

各类方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在沈北新区教育局领导下,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2.2执行机构

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负责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学校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向区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方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3.2.3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本次应急事件的处理情况并向教育局安全教育科报告。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4应急保障

4.1通信与信息保障

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加强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手机等通讯运营企业的协调,必要时确保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向师生播发、刊登或以短信形式。保证学校对讲机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4.2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络,并组织必要的教职员工应急抢险队伍,保障重大突发事件的人力支持。

4.3物质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的物资需要。

4.4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并加强与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络,筹措重大突发事件所需资金,做好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资金的使用、发放。

4.5技术保障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络,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6治安保障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治安工作。

4.7避难场所保障

提供本地区的避难场所,设立标志,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处于危险区域的师生能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4.8交通运输保障

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的联络,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人员、救灾物资运输和车辆调配。

4.9医疗卫生保障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学校公共场所消毒等工作。

4.10后勤保障

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络,确保重大突发事件所需物资、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

5监督机制

5.1方案演练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方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学校要通过黑板报、宣传栏、课堂教学、班队会、广播、升旗仪式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师生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6方案管理

6.1本方案由新城子乡小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由学校安全保卫处(学校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村小、学校各部门按照本方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9

 

2021年,全省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按照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强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强化“一案三制”及人才队伍、技术装备等建设,努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交通运输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坚决贯彻落实关于交通运输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1.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交通运输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严格的工作要求、务实的工作举措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准备和应急值守各项工作。

2.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有三严”,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加强全省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运输保障,因时因势调整防控举措,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各项工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

3.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化极端天气预警预防,坚持源头预防,建立和完善与气象、自然资源、应急和水利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组织做好行业防汛、防御台风以及防抗寒潮大风、低温雨雪冰冻、大雾等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加强灾害及事故征候监测预警,提高针对出行群众、交通建设领域施工人员及特定区域车船的预警信息精准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极端天气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的损失。

二、夯实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4.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辖区内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顶层设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政策相关文件的落地落实,全面深化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5.完善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映灵敏、上下联动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机构设置,落实人员、岗位、职责“三定”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履职能力,确保交通运输应急体系运转顺畅。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6.健全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及时评估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适时开展修订编工作,实现预案定期更新、动态优化。完善与预案配套的指南、须知类操作手册,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和应用效率。组织修订《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总体应急预案》等现有应急预案,编制和完善《吉林省交通运输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推进预案体系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和运用,提高预案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7.建立交通运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建立市(州)、县(市、区)交通运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可行性、操作性文件、操作手册、工作指南等。

8.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应急管理趋势研判及灾害事故征候检测分析。建立风险隐患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机制,积极稳妥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引导。

9.落实后评估工作制度。组织应急处置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及时开展公路水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后评估工作,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经验,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举一反三,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

三、着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0.实施“十四五”行业应急计划。针对“十三五”全省行业应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究落实“十四五”应急工作规划,统筹部署应急力量配置。

11.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要求,加强以公路、施工、养护、运输等领域企业为主体的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公路阻断抢险抢通、水上搜救、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事故救援等专项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组织管理与服务政策,提升应急处置社会参与程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咨询指导作用。

12.加强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物资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应急保障物资储备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探索和推行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补贴相结合等多种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的有机结合。继续做好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吉林)储备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

13.推进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按照“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原则,确定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以及省、市、县多级合作联动机制,不断提升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进与邻省、省内各市州间事故救援、应急处置等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气象等多部门应急联动协作。

14.抓实应急宣教培训。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广泛开展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急知识、技能培训,补齐全员应急知识缺失、意识不足的短板,充分运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加强对应急救助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防灾减灾等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远程教育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培训。结合不同工种岗位应急工作需要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等活动,切实提升从业人员应急能力。

15.常态化开展演习演练。针对性地组织基层开展突发事件实兵演习、桌面推演等形式多样的演习演练,增加无脚本、非预设场景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演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道路堵塞、危化品车辆泄露、隧道事故等行业重点领域应急演练。切实达到检验预案、磨练机制、锻炼队伍,提高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置技能的目的。

16.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分析把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敏锐性和判断力,加大对突发事件防范、化解、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力度。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方投入应急处置,综合协调解决处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7.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季节性规律分析和灾害风险调查研判,及时部署年度防汛防台风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防汛防台风工作督导检查,按照“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日不防”的要求做好灾害防御工作。及时组织开展水毁公路抢险保通工作,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安全度汛。立足交通运输行业防灾减灾需要,积极参与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提高行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全省灾害应对提供可靠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四、不断强化应急保障力度

18.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化督导检查。按照“五化”工作要求,加强应急基础管理工作,以应用信息化手段对部省有关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应急经费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突发事件处置、应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信息报送、突发事件迟滞后评估等内容进行重点督查检查和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查自纠。

19.强化应急指挥调度功能。通过不同网络、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不同终端指挥调度,推动交通信息资源融合共享,以满足全省交通行业各部门应急指挥调度的高效管理。

五、落实交通运输应急工作保障

20.加强交通运输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21.健全应急值守工作制度。规范应急值守工作,着力推进值班值守规范化建设。加强值班力量配备,严格坚持领导带班和值班员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强化重大节假日、重要活动等重点时段及重点保障区域应急值守,做好春运、“两会”、清明、“五一”、中秋、国庆及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段交通运输安保工作。加强值班值守通讯设备建设,确保通讯联络通畅。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及时传递行业动态和事故事件信息。

交通安全预案总结篇10

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职责

应急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全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确定全应急管理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审定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二)听取各级应急指挥和工作机构有关应急准备、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的汇报和意见、建议,分析、研判有关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应急准备、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决定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和总体应急预案;

(四)组织、协调专兼职救援队伍和驻海部队,指挥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级别的突发事件;

(五)检查、督促各镇(区)政府,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国家、、鞍山有关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身及社会财产安全的法规政策。

应急总指挥部办公室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落实鞍山委、政府,委、政府及应急总指挥部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定、命令、指示的情况进行检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督促、检查、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和中()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演练与执行情况;

(三)协调应急准备、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等有关具体工作,管理应急工作专项经费;

(四)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统一处理,收集、分析、上报、通报应急管理信息,受命重要的应急处置信息;

(五)承担政府应急值守工作,协调应急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联接和管理;

(六)组织协调开展应急知识的社会科普宣教活动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七)组织协调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开展专业咨询工作;

(八)审查报送政府备案的应急预案;

(九)承办鞍山委、政府和委、政府及应急总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应急管理任务。

三、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分指挥部

根据突发事件灾害种类、危害程度、涉及部门数量情况,按照现行防灾救援体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下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分指挥部,并实行分级指挥。

(一)抗震救灾指挥部。由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指挥地震救援队和其他临时配属队伍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地震台,办公室主任由地震台台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地震应急预案》(办发执行。

(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重大特大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国土资源主管副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办发)执行。

(三)防汛抗旱指挥部。由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指挥本区域内发生的旱灾、洪灾、台风、冰雹、沙尘暴等灾害的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水务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四)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由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指挥本区域内发生的火灾、森林火灾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分别设在消防大队和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消防大队大队长和林业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办发号)执行。

(五)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由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指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六)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本区域内发生的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常务副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指挥本区域内发生的各种重大、特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八)突发大规模应急指挥部,由委主管副书记和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重大、特大突发大规模应急行动。办公室设在群众诉求工作部,办公室主任由群众诉求工作部部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处置突发大规模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九)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特大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交通事故办公室设在交管大队,办公室主任由交管大队大队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群死群伤及载运危险物品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交通事故处置预案》(办发〔号)执行。

(十)建筑事故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建筑物爆炸、倒塌特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建设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重大特大建筑事故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十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指挥全非煤矿山企业(包括井下矿山、采石场、尾矿库等)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管局,办公室主任由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十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指挥部。由长任总指挥,主管副长任副总指挥,负责各类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应急组织、指挥和处置。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环保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十三)粮食安全应急供应指挥部。由主管副长任总指挥,负责境内粮食抢购、脱销等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和处置。办公室设在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由粮食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职责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办发〔〕号)执行。

四、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