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8:42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1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解决问题,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这些成效以制度化为保障,体系化为支撑,特色化为亮点,实效化为落点。

法治四川建设以制度化为保障。我省在长期探索依法治省实践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31日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对“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这一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法治保障基础,这是四川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意义非常重大。全省上下掀起了学习《纲要》、研究《纲要》、践行《纲要》的热潮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法治四川建设以体系化为支撑。四川于2014年10月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与依法治省纲要相对应,对依法治省纲要的8个方面进行60项指标的量化,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执行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等五大体系方面,对法治四川建设的全面推进形成了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体系化支撑,做到了系统完备、主体明确、内容科学、行为规范、程序正当、运转有效的体系建构。

法治四川建设以特色化为亮点。四川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寻找到“法律七进”这个着力点,即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法律七进”活动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与法治建设融为一体,使法治和德治共振,共建和共享匹配。既抓住了法治建设的关键少数,又着眼于法治建设的普遍多数;既着眼于法治建设主体的普遍性,又着眼于法治建设主体的特殊性;既遵循了普法的普遍规律,又关照了四川法治建设的省情特征。

法治四川建设以实效化为落点。通过全省上下同心、同行、同向的共同努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已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崇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依法治省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已基本构建,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更加扎实。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实效,其根本性原因在于找到了实效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即:以关键少数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依法执政,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坚持用制度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以六大行动依法整治社会乱象、彰显法治权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t)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2

[关键词]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思路;框架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4)04―0151―05

一引言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二八年二月,北京法治建设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要贯彻实施就必须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这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可以防止、预警、纠正破坏法治的现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提供保障,是法治中国建设实施机制的有效形式[1]。“十一五”以来湖南在法治建设领域成就斐然,《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等多项文件相继出台,“法治湖南”成为湖南“转方式、调结构、建‘两型’”的四张“名片”之一,湖南创造了在全国法治领域影响深远的“湖南现象”

李勇,法治改变湖南――写在《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出台之际,湖南日报,2011年8月3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湖南的具体实践,2011年7月26日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这是全国第一份由省级党委主导制定的《纲要》。《纲要》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依据《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结合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细化和量化法治的要求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的标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建立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法治湖南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对客观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的现状、反映法治湖南建设中的问题和引导法治湖南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建构评价系统的关键环节,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和准确,“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则是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因此,建立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参与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要求,符合被评价对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指标名称、涵义、内容、计算范围、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数量、指标权重等符合科学原则的要求,彰显法治湖南建设的科学发展导向,体现法治湖南建设的科学性、指标性和实效性,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阶段性效果。

(二)目的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紧密依据评价的目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是针对建设进程和建设效果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而非单独针对建设效果的评价,因此,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置基本举措、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等三方面的指标,既考核被评价对象贯彻和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各项措施的进程,也考核贯彻和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效果,为法治湖南建设积累有益经验,对被评价对象具有明显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推进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三)系统性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基本面,各指标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独立性,从不同维度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立体、全面、直观的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以及每一指标的构成都体现系统性的特点[3]。

(四)参与性

法治指数要始终贯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民主民生等三大着力点,探索不仅党委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专家和普通公民也要成为过程的参与者[4]。为保证法治湖南建设的评价结果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党委和政府、专家、社会公众必须参与评价过程,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不同考评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考评主体分别由党委和政府、专家、社会公众等担任,体现广泛的参与性。

(五)可操作性

《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表现为制度建设层面,考评内容是否易量化、评分方式和标准是否好考核、能管用,是评价指标体系能否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通过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内在要求进行分解,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转化为易于操作和判别的具体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考评内容的各指标应含义明确,易于为考评主体和考评客体理解,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敏性,能够明显反映法治湖南建设变动的征兆;考评方式可操作性强;评分方式科学,评分标准直观、清晰。

(六)动态性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其内涵和外延会随时间而发生微妙变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实现指标体系的“可持续性改进”,即要避免选择那些较长时期内都变化不大的指标,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而适时地调整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5][6]。

三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的基本框架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把法治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分解、细化和量化,转化为多个可以测评的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和系统[7]。这个系统由分门别类、有级别有层次的子系统及其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具有典型性,是法治湖南建设本质属性的反映,从不同角度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目标要求,其层次具有递进性,上级指标向下兼容,末级指标的内涵能具体描绘并能用数据表示。因此,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考评内容(考什么)、考评主体(谁考)、考评客体(考谁)、考评方式(如何考)、评分方式和标准等五方面的内容,形式如表1。

(一)考评内容――指标体系

考评内容是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的考核客体的各个维度,是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的载体。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提出了党委依法执政、人民民主、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公正司法、权力制约与监督、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文化法治、“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法治、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等12项内容共48条措施,构成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考评内容。法治与法治湖南属于价值层面的理念要求,根据对《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本质要求和外在表现的分析和判断,课题组建立由四级、多个指标组成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以《纲要》的12项内容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从48条措施中提炼。三级指标基于主客观指标合理平衡的思想,分为基本举措、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等三个方面:基本举措对应的四级指标来源于《纲要》48条措施中的具体细则,主要评价考评客体贯彻和落实《纲要》的进程;客观成效针对建设效果中可以直接量化和计算的内容,主要考察实施基本举措后的实际效果,看是否有落实基本举措上的形式主义和不切实际等;主观感受则通过基本举措中涉及的当事人、社会公众对基本举措、客观成效的主观感觉进行评分,反映考评主体对建设效果的主观评价,确保准确评估落实基本举措的真实价值取向,保证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较多,可能导致指标之间信息重叠,削弱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等问题,使评价成本高和评价结果失真,不能客观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指标筛选方法包括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两大类,后者有线性相关法、复相关系数法、多元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课题组选择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模糊聚类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建立最终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考评主体

考评主体主要说明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由谁来进行评价,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必须处理好官方与民间、公众与专业的关系。根据考评内容中第四级指标的特性,考评主体分为三个方面,即官方考评组、公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群体,其中主体是官方考评组。官方考评组主要针对可以通过汇报材料和各种统计数据直接反映的问题(指标)进行考评,并负责其它两个考评主体考评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公众是法治湖南建设水平最深切的体会者,主要考核法治湖南建设的主观成效部分;介于考评组和公众两者之间的其它群体(比如专家、社会中介、研究机构等)则就某些专业性或影响范围较小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三个考评主体的考评结果,最终由官方考评组按照事先规定的方式进行汇总评分。

(三)考评客体

考评客体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是法治湖南建设具体措施的实施者和落实者,其行动直接决定了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48条措施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各类责任主体,因此,根据第四级指标针对的内容可确定每个指标对应的责任主体,以此作为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考评客体。

(四)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即考评主体采用什么方式对考评客体进行评估,其科学与否决定了考评成本的高低和考评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根据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级指标所针对考评内容的特征,结合考评过程的可操作性,考评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材料、抽样调查和民主测评等三种形式。第四级指标中的基本举措类指标,主要考核考评客体是否贯彻和实施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规定的工作,反映考评客体的工作态度,因此采用“听取汇报/查阅材料”的考评方式;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类指标,则主要考核考评客体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进程和效果,部分可以根据各种客观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的指标则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民主测评两种考评方式。

(五)评分方式与标准

合理的评分方式与标准,是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级指标考评的内容及其特点,评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根据相关客观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比如“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经人大审议并形成决议”这一指标,等于“经人大审议并形成决议的数量”比“重大事项数量”;二是对主观性指标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由考评主体采用打分方式对考评客体进行评分。

四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

(一)指标权重确定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到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状况。权重代表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每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00%。国内外关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8],其中:主观赋权法采取定性的方式,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重,代表性的有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客观赋权法则根据历史数据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关系来进行赋权,如最大熵技术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最大离差法等;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则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使用,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根据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一、二、三级指标采用主观赋权法,第四级指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二)评价指标标准化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反映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的不同维度,按是否包含量纲可分为无量纲和带不同量纲两大类型,按指标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因此,同一级指标下不同指标之间的数值不能直接简单或加权加总,必须先对指标数值进行处理,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化指标。指标标准化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首先,对逆指标采用x*=xmax-xxmax-xmin方法进行正指标化处理,使得0≤x*≤1,同时去除该指标的量纲;其次,对于剩余含量纲的指标,根据法治湖南建设不存在标准的满意值与不满意值这一特性,选择Z分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方式为x*=x-σx,其中,x代表评价指标,为该指标平均值,σx为该指标的标准差,x*代表x离其平均值的距离是标准差σx的倍数,衡量了指标各数值的相对位置。

(三)综合评价方法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数值进行综合,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评价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在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标标准化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数原理,建立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

X=∑x*iFi

其中,x*i代表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Fi代表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代表上级指标综合得分。以第四级指标为出发点,遵循“四级指标――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综合得分”的路径逐级计算,最终得到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综合得分。每一级指标都基于全体考评客体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可以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对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进行排名。

五结论

根据《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实施法治湖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科学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客观、真实地评估建设进程和效果,有利于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和制定改进措施。课题组以《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为主要依据,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参与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基本原则,构建了由四级、多个指标组成的系统、立体、全面、直观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详细讨论了指标体系的考评内容、考评主体、考评客体、考评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建立了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一旦成型,即可用于多种用途[9]:基本措施责任主体的自我评价,考评主体对考评客体的综合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和研究机构研究与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等等。法治湖南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定会不断涌现和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应及时地据此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评价和引导法治湖南建设的实践过程感谢课题组唐双娥、易卫中、冯家亮、李锦、肖霄、戴巍等在课题讨论中给本文的启发及本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徐汉明,林必恒.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n].人民日报,2013-12-29.

[2]刘武俊.法治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法治城市创建的“指南针”和“风向标”[J].中国司法,2011,(6):86-92.

[3]申来津,朱勤尚.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作[J].行政论坛,2008,(2):48-51.

[4]张军平.地方法治建设考评指标设置原则探讨[J].中国司法,2008,(6):48-49.

[5]许涤龙,欧阳胜银.法治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初步分析[a].杜钢建,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第3卷)[C].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6]唐明良.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几对关系及其呈现[J].浙江学刊,2013,(6):74-79.

[7]陈海燕,张庆旭.社会主义法治评价指标量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69-72.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当前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20__年工作规划》,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反腐倡廉领域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重要举措。纪检监察机关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针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着重做到服务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实现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共赢。

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服务发展理念。要坚持把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放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认识、把握和谋划,抓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两大主题,全面履行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三大任务”,把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为纪检监察机关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定位上自觉服从全局,在工作目标上自觉贴近全局,在工作思路上自觉融入全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发展,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惩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强化政令检查,着力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不畅等问题;强化效能监察,着力解决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能低下等问题;强化纠风工作,着力解决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确保惩防体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在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体现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中,体现到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有效保护党员干部之中。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入体察民情,着力化解民忧,及时理顺民意;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容易得到实惠的方面做起,下大力气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三要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坚持重在预防理念。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职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抓好源头治理,做好预防腐败工作。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建设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等的监督,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

四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统筹兼顾理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纪检监察机关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各项措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使之互相配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做到惩治与预防并重,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二、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从严纠风、坚决惩处是《工作规划》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体现了惩防并举的要求。要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有力推进惩防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要改进方式,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要改进教育方法,搞活教育方式,着力抓创新增活力、抓难点求突破、抓亮点创品牌、抓典型上水平、抓特色求实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认真执行联系群众制度,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作风飘浮、脱离群众、与民争利、奢侈浪费等突出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充分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干部。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把廉政文化引向深入和普及,使之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界人士。运用现代网络宣传手段,精心办好纪检监察工作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宣传反腐倡廉工作,增强教育效果。

二要注重实效,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经济责任

审计等制度的基础上,要从人财物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决策执行等重点环节入手,从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从政行为的规范等入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制定党委全委会议事表决规则,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监督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权力、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

三要规范用权,增强监督的制衡力。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肃查处违反民主集中制的违纪违法行为。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推荐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情况,对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严格执行,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五个纠正: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不切实际的错误做法;纠正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政绩观”;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追求非法经济收益的思想;纠正妨碍健康发展的不良风气,坚决扫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的错误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四要着眼预防,增强改革的推动力。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解决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权力运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十大改革,堵塞诱发腐败的体制机制漏洞,有效预防腐败。重视运用信息手段源头治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在查办案件、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纠风工作等方面,实现网上查询、实时监督,扩大监控覆盖面,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监察效果。完善市行政审批大厅服务职能,扩大服务范围,加快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促进权力在阳光下高效透明运行。加强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行为。

五要纠风治乱,增强发展的保障力。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加大力度纠风治乱,坚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发展的保障力。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专项治理工作作为纠风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要认真解决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办事不公、执法不严、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创新测评预警、监督整改、纠建评价三项工作机制,使行风政风评价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市行风评议工作水平,增强行风评议的生命力。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继续办好“环境热线”节目,抓好“西岳清风”网的网上投诉,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六要从严办案,增强惩治的威慑力。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工作预防和惩治的关系,在加大预防工作力度的同时,加大惩处力度。要切实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不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发挥查办案件的教育功能,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自觉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要发挥办案在完善制度方面的功能,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出来的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深化改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要发挥查办案件在强化监督方面的功能,善于从案件中发现制度上的漏洞、用人上的弊端、管理上的失误以及党风政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找到权力运行中的关键部位和监督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防治的对策和建议,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在查办案件中,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办案,依法依纪查处腐败问题;又要讲究方法,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查办案件工作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办案工作的指导方针,从改革发展大局出发,坚决查办妨碍、违背和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案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权钱交易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索贿受贿、的案件,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依纪依法科学办案。

三、强化措施抓落实,用科学发展观检验惩防体系建设的成效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要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深刻分析和正确认识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特点和任务要求,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去粗取精地吸收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多谋创新之策,多出创新之招,以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新的载体和方法推进工作,以新的措施攻克困难,以新的对策解决问题,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办法,使惩防体系建设与__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与促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相适应。

一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从推进__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具体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体现各自特色,努力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的成效。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任务分解,明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齐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职能分工,逐项分解,制定出长期和近期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及工作措施,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加强调查研究和实践,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加强理论创新和探索,着眼于对反腐倡廉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思考,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实绩评定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充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4

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座谈会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一天半来,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听后有些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全国普法办建立联系点制度,发挥联系点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我们“**”普法以来的一贯做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各联系点按照全国普法办的总结部署和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普法以来,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努力开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好联系点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普法办于今年1月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进行了一次调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推荐,确定了53个新一轮的联系点,代表着53个市、县、区。这次请大家来,主要是总结交流"**"普法以来联系点工作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探讨进一步发挥联系点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昨天上午,漯河市等13个联系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特别是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昨天下午,大家又实地考察了漯河市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现场,从不同侧面亲身感受到了漯河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成效。选择漯河作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地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地方不少。为什么选在漯河开?我们感觉到漯河的创建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活动开展的比较早;二是工作比较扎实;三是成效很明显。在中部地区,漯河能够通过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化管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较高,法治城市创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体现的比较好。另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有的开展创建活动也比较早,有很多好的做法,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是跟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的基础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做法在西部地区可能不太好学。而漯河地处中原,代表性要更强一点,东中西兼顾。我们认为,漯河的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只要认认真真的抓,认认真真的去做,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漯河能做的,我们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应该能做到。因此,在漯河召开联系点会议,对我们各联系点的启发作用、推动作用,应该更直接一点。刚才,大家又听了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关于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为今后的创建活动以及普法工作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综合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各联系点党政领导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有力地保障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漯河市从20**年提出开展创建法治城市以来,始终坚持不断的抓,把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年确定几个工作重点,一步一步往前推,效果很明显。当然其他联系点介绍的一些经验中,也都反映了这个共性的特点。二是目标明确。各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始终坚持了一个“围绕”,一个“特色”,五个“结合”,即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在目标确定、专项整治、推进方式、法治文化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将创建活动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与公民诚信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创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努力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项事业融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有力地提高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效果。三是保障有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基础扎实,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都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建立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勇于创新。漯河市、南京市、余杭区、泸县等联系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理念,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带动创建活动的实践创新。这种以群众意愿为导向的创新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创建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导理念和手段、工作要求、运作方式、执法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五是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众所周知,各地依法治理的办事机构大多设在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各联系点司法行政机关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同时,还通过创建活动这个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拓展了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在创建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空间,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等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当地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做好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普法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普法规划,全国普法办于今年4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实践活动。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市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促进市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探索和选择的治国之路。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全面部署。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需要各地、各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法治实践活动,需要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就是旨在推动市县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提升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法治国家在市县层面的依法治理目标,继而引领、带动其它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化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自**年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以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蓬勃开展,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素质逐步提高。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地、各部门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逐步开展了依法治理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后,各地、各部门把依法治理作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各层次依法治理,使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普法规划提出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性依法治理。因此,开展创建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区域性依法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地方法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顺利实施,各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深入,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四五”普法后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法治实践形式。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云南、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法治省(区、市)的目标。河南省漯河市、辽宁省本溪市、盘锦市、大连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提出了建设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区还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指数”。所以说,这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20**年以来,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认真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各地探索法治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推进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出并存,发展和稳定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的阶段,迫切要求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来促进发展,保障稳定。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一方面通过承担创建活动办公室的职责,在拟定创建规划、协调创建的各项工作、强化创建活动各项考核等方面,推进市县法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法制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职能,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市县法治化管理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坚决执行,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一)要准确把握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要努力把握好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之间的关系。法制宣传工作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基础,创建活动包括创建活动之前的依法治理都是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法制宣传活动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良好法治环境的营造。可以预见,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地方法治建设中将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将不断丰富。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视、不可动摇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只能按照创建活动的要求不断加强,努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促进地方党委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促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意见》总结了各地先行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经验,提出十个方面的创建内容。创建活动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如文化法治、民族宗教等问题没有单列出来,只是把它融入在其它有关的内容里。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体现地方特色。

(三)要准确把握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四条: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创建活动必须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确保正确方向。在实践上看,法治城市建设开展的好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重视这项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法治创建活动是无法开展、无法推进的。二是要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创建活动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保障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及综合的规划相配合、相协调;另一方面是在推进步骤上要和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相合拍。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创建活动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推进的过程,效果的评价等全过程,都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四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创建活动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不前。要在总体规划下,每年确定几个重点工作,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法治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持续的过程。各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找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而不懈努力。

(一)要把握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有利时机。今年是实施“**”普法规划的中期年,全国普法办适时推出《意见》,既是落实"**"普法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长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需要。以《意见》出台为标志,标志着创建活动在全国全面的铺开,全面开始推进。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活动放到全面建设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推进,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中去开拓,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把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二)要切实加强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必须紧紧依靠党委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研究,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定期听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三)要积极营造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大力宣传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宣传创建活动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营造一个各方面力量参与、全社会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让他们共享法治建设发展的成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讲究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四)要找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切入点。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涉及市县的方方面面,没有成功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推进发展。在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应注意围绕当地法治建设的大局和重点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地区基本情况、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影响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具体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力争每年选取几个重点,有所突破,取得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创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五)要强化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监督考核。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是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实现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可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扩大创建活动的辐射效应。各地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加大对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活动的监督机制,对创建活动实行目标管理,认真组织检查考核,提高创建活动效果,使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要制定科学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评估体系,客观分析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进展情况,为积极推进、持续深化创建活动提供重要依据。江苏省率先制定了法治合格县(市区)创建标准,通过百分制的打分方法,对全省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在这个基础上,评出了第一批18个法治合格县(市区)。余杭区提出了“法治指数”,法治指数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它在以往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量化,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法治指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可以检验余杭区本身的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年度之间,纵向比较,是上升还是下降。另一方面的作用在横向方面,创建活动只有一个指标肯定是不行的,要有一个指数体系。比如一个省辖市、一个副省级城市跟一个县区肯定是有差异的,管理的幅度、内容、涉及面,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指标在横向比较时候它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目前,全国普法办已经把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但是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尝试,为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些前瞻性探索。全国普法办将适时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的评比活动。

作为全国普法办的联系点,你们是全国普法办联系地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全国普法办深入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承担联系点工作的重大责任,勇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先行者、排头兵、试验田,认真履行联系点"先行探索、多出经验、示范全国"的职责,为推动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公室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实行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措施落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的职能作用,注意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把创建活动作为履行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切实抓出成效,为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各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在本地开展创建活动的具体意见,具体开展时机由党委决策。

二是要加大联系点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联系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宣传,向全社会展示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成果,吸引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全民普法事业,为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发挥联系点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及时宣传联系点有影响、有典型指导意义的经验做法,把成功的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出去,使其在全国产生影响。要重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对重点法律问题和涉法事件的正确引导,做好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工作。联系点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宣传,发挥示范带头、辐射牵引的作用。创建活动不再单设示范点和试验点,对一些开展创建活动较好,但还不是联系点的单位,我们将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调整充实到联系点中来。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5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特指在社会主义范围内,以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为核心和要求,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应遵守的法治精神和价值。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念和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坚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立足点,同时将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实现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文化,它要求社会成员能够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做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实现法治文化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法治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挑战,不利于进一步加快法治化进程。第一,法治文化传统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者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封建色彩浓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治色彩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典型工具和手段。其中,由儒家思想文化和法家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本身蕴含着恰恰是人治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与新时期提倡的法治思想相背离的。而法家虽然极力主张法治,但是法家强调的法治,具有局限性,它实质上强调的是法作为统治人民工具的作用,法受制于权,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国家。因此,在封建社会,人治传统浓厚悠久,而法治文化传统则缺乏。

此外,我国法治文化传统缺失还缘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而我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我国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后,没有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二,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开展切实有效的法治文化的宣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而法治文化宣传的多样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与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法律、法治文化的种种宣传力度,但是在宣传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法治文化宣传缺乏多样性成为一个典型的问题。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的手段单一。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宣传手段仍然是单一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法治文化宣传系统。此外,很多情况下仍然采取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没有利用新媒体等其他形式的优势宣传。二是宣传的内容单一。法治文化宣传只是局限于法律条文和相关制度和政策,没有将法律与文化相结合大力宣传法治文化。传播主体没有在充分宣传宪法和法律的重要性前提下,只是对法律本身进行宣传,效果不明显,很多情况下成为一种形式性的宣传,没有体现宣传队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障碍,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6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进一步发挥“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作用,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法治##”建设和依法治理普法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法治思维提升”和“法治方式完善”为重点,以进一步发挥“法治量化评估体系”作用为抓手,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三大重任,突出“提升法治理念、强化法治实践、培育法治文化”三项重点工作,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打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使法治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围绕中心,开辟法治建设路径

1.完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继续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为政府科学决策、依法治理提供法律意见;深入开展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继续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的“法律体检”、“法务前置”活动,为个转企的中小微企业开通“法律服务直通车”,促进经济发展平稳安全。健全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工作平台和载体。以政府法律顾问为推手,通过“法务前置”等服务街道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2.深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加强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不断深化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对已成立的专业性调委会,进一步规范运作。探索建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巩固深化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受理、分流、调处、督促、考核等工作制度。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发挥“金牌调解员”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应用“以奖代补”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3.继续法治服务民生实践。围绕群众关心关注和反映强烈的法治问题,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交通出行、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对实事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督导,开展实事项目绩效评估,对开展得力、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的项目予以宣传推广,提高法治惠民实效。

二、部门协作,完善法治建设体系

4.不断完善执政方式。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工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人大工委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5.规范权力运行机制。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建立健全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探索行政执法结果公开制度建设,以结果公开促执法规范。规范合同管理工作。强化行政决策程序落实的跟踪督查、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成果应用监督,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向社会领域和基层延伸;加强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党务财务的华数电视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力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

6.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依法规范和科学配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勤廉##”建

设,全面推进部门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制度。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大核查力度。健全案件发现查处机制,强化对党风政风的执纪监督。7.深入落实依法行政。深入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全力打造法治政府。探索政府综合服务水平新提升。继续完善政府重大决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和法律顾问参谋作用。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不断完善行政审批配套制度,简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行为。严格落实各项档案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各类行政审批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建立公开公平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评议考核及结果的运用。

8.深入推进公正廉洁司法。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理顺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探索开展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9.深化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围绕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美丽##”建设、“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水治污”等重点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围绕经济转型升级、pm2.5污染控制、水源安全和内河水质改善等开展节能减排、深化水环境治理行动,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认真做好渣土、泥浆规范管理,国有土地防违控违,重要节点长效管理,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道路扬尘及餐饮油烟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10.完善社会治理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平安##”、“法治##”创建机制。以化解社会矛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领导包案化解、定期定向公开约访等制度,强化初信初访责任追究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深化街道、村(社区)两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健全网上网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综合措施。

11.完善法治建设体系。结合依法行政责任制和法治##年度考核,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开展“法治街道”创建,结合实际推进“一街一品”法治建设,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育具有特色的区域法治品牌。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加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基层依法自治的能力。继续开展

“诚信守法企业”等专项法治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企业主体依法生产经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强化法治系列创建活动与各项考核创建活动的对接,促进各行业法治化水平的提高。

三、整合资源,培育特色法治文化

12.深化“法律六进两延伸”活动。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对象,以“法律六进两延伸”为载体,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的实施意见》(杭依普办〔2013〕13号),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拓宽学法用法渠道。依托“美丽洲大讲堂”、“机关干部大讲堂”、“干部学习新干线”、“法制学校”、“农村文化大礼堂”等阵地,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及时下发普法宣传资料至各村(社区),加强对村(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法制副校长职能作用,开展

“法治夏令营”等系列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与“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创建、“企业法律体检”等活动相结合,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预防企业法律风险。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原则,深化企事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职工法治意识。

13.深化公职人员法治理念提升。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理念。延伸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促进法治文化与各类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整合利用法制教育基地资源,丰富公职人员法制教育内容及载体。适时组织主题游活动,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依法行政、遵纪守法理念。

14.积极培育特色法治文化。充分发挥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主体作用,保证经费投入和物质支撑,发挥橱窗、板报、网站、短(彩)信、电子屏等各类宣传阵地在普法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好“浙江法治宣传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利用各类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与休闲娱乐之中,不断提高全民法治理念。

四、探索创新,树立法治建设品牌

15.全面推进“法务前置”工作。深化法务前置工作机制,试行“法务前置在网格”项目建设,结合“

法治(律师)行动在网格”工作,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积极为村(社区)民主管理和重大经济活动提供法律审查、法律建议、风险提醒等法律服务。16.深化“法治指数”成果运用。依据上级部门关于“法治##”评估指数的反馈意见进行整改提高;强化各级各部门领导责任,确保整改实效;发挥法治##部门联络人的作用,根据职能分工,适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确保工作不走过场。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7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当前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纪检监察机关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针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中,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着重做到服务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实现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共赢。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服务发展理念。要坚持把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放在市纪委、监察局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认识、把握和谋划,抓住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两大主题,全面履行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三大任务”,把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为纪检监察机关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定位上自觉服从全局,在工作目标上自觉贴近全局,在工作思路上自觉融入全局,把服务科学发展、保障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发展,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惩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强化政令检查,着力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等问题;强化效能监察,着力解决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能低下等问题;强化纠风工作,着力解决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确保惩防体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在贯彻落实《工作规划》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和各项改革措施之中,体现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中,体现到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有效保护党员干部之中。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入体察民情,着力化解民忧,及时理顺民意;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容易得到实惠的方面做起,下大力气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三要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坚持重在预防理念。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大局,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职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监督意识,抓好源头治理,做好预防腐败工作。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建设项目、大额度资金使用等的监督,加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四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统筹兼顾理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有漏洞,是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纪检监察机关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各项措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使之互相配套、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做到惩治与预防并重,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从严纠风、坚决惩处是《工作规划》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体现了惩防并举的要求。要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有力推进惩防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一要改进方式,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要改进教育方法,搞活教育方式,着力抓创新增活力、抓难点求突破、抓亮点创品牌、抓典型上水平、抓特色求实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认真执行联系群众制度,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作风飘浮、脱离群众、与民争利、奢侈浪费等突出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充分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干部。二要注重实效,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的基础上,要从人财物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决策执行等重点环节入手,从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从政行为的规范等入手,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通过科学配置权力,健全监督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权力、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有效机制。三要规范用权,增强监督的制衡力。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肃查处违反民主集中制的违纪违法行为。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推荐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严格执行,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五个纠正: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不切实际的错误做法;纠正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政绩观”;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追求非法经济收益的思想;纠正妨碍健康发展的不良风气,坚决扫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错误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四要着眼预防,增强改革的推动力。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解决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权力运行,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和司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十大改革,堵塞诱发腐败的体制机制漏洞,有效预防腐败。重视运用信息手段源头治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在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工作等方面,实现网上查询、实时监督,扩大监控覆盖面,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监察效果。完善市行政审批大厅服务职能,扩大服务范围,加快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促进权力在阳光下高效透明运行。加强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等行为。

(三)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要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深刻分析和正确认识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特点和任务要求,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去粗取精地吸收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多谋创新之策,多出创新之招,以新的理念指导工作,以新的载体和方法推进工作,以新的措施攻克困难,以新的对策解决问题,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办法,使惩防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与促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相适应。一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具体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体现各自特色,努力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的成效。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任务分解,明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齐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的落实。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职能分工,逐项分解,制定出长期和近期的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及工作措施,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加强调查研究和实践,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加强理论创新和探索,着眼于对反腐倡廉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思考,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二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实绩评定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抓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规划》,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体现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强化教育为基础,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学习不自觉、作风不务实、工作不尽职、生活不检点、为政不廉洁等问题,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注重制度设计,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制度的系统性;抓好制度落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坚持以监督约束为关键,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的监督,有效规范权力运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掌好权”、“管好钱”、“办好事”、“用好人”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治本之策,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坚持以查办案件为手段,继续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以案说法,以案施教,促进预防腐败机制不断完善。三要建章立制,加强考核。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强化以考促建,实施分类指导,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把维护、严肃党纪政纪作为着力点,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中、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切入点,注重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妨碍改革和建设的突出问题,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点,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治理、与民争利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健全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把建设廉政勤政、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作为支撑点,加大惩恶扬善工作的力度,鼓励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勤奋敬业、廉洁干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以强有力的督查考核、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8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刊文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从理论、制度和方法三个层面入手。在理论层面上,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把科学的政党学说、科学的党建理论、科学的执政思想作为行动指南,顺应历史潮流、尊重政治规律、把握政党逻辑、创新执政理念。

在制度层面上,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深刻认识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科学制度的设计和运用作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找到制度运作的动力机制。

在方法层面上,要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坚持辩证的、实践的和群众的观点,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现“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有机统一。

社会管理法治化

《理论与改革》刊文指出,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社会管理法治化意味着用法治精神统帅社会管理全局,用法治眼光审视社会管理现状,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管理战略,用法治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用法治方法巩固社会管理成果。

社会管理法治化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重要途径与重要保障。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第一,应该以形式法治为基础。既要加快社会管理立法,又要加强社会管理立法的实施;既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又要切实尊重法律权威,努力防止社会管理创新脱离法治轨道与损害法律尊严。

第二,应该以实质法治为主导。以人为本应当是当代中国法治的本质,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首先应当从民生人手,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作为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着力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的立法,为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以行政法治为重点。我国自古以来行政权独大,因此,就我国的法治建设全局而言,法治的重点在行政法治,难点也在行政法治。具体到社会管理领域,我国在相当一个时期由政府独揽社会管理权,政府管理了许多不该管理、不宜管理的领域。

社区组织建设的基本路向

《城市观察》刊文指出,总体而言,从公平合理与民主角度看,社区自治模式拥有更公平合理的社区环境与机制,并因此昭示着社区组织建设的基本路向。一是理清社区行政职能,政府主导宏观社区领域。改变政府的传统微观社区机制,代之以宏观社区事务的介入机制。社会转型期,政府需关注与发挥作为初始行动者的特殊职能。二是明确社区组织定位,还社区自治以本来面目。根据自治原则进行社区建设与组织创新,是社区可持续发展之关键。社区组织建设的理想目标是,能建构出这样的社区体制与机制,既能让社区摆脱“行政化限制”,又能让社区回归生活共同体的本真。改造传统居委会,使之成为新社区组织体系核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社区组织发展。三是理顺各种社区关系,建构协调整合社区体系。建立横向社区组织为主的网络关系体系。把握社区组织定位,理顺社区的一些主要关系。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的关系;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居委会与其他多元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把握好不同社区组织各自职能定位,形成各司其职的关系格局。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社区发展。可以针对社区关系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优先出台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社区关系。

全民节约意识缺失及再造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刊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构建节约型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某种程度上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全民节约意识的严重缺失。

全民节约意识缺失具体表现为:一些政府管理者勤俭节约缺失,致使许多自身行为背离节约理念;不少企业经营者勤俭节约的缺失,导致企业浪费十分惊人;许多社会公众勤俭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奢侈浪费之风不断蔓延。

造成全民节约意识缺失的成因主要是自古以来奢侈浪费传统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节约理念的时代断层、法律体系欠缺带来的管理漏洞、公共部门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国民素质缺少有效的性格养成。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9

[关键词]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法治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努力建设完备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规范体系、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监督体系、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教育体系、有力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依据的法律有105部、行政法规有204部、部门规章有132件,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执法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要加快建设完备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规范体系,为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增强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要坚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在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立法立规、制度建设中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精神,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要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的不得实施。要健全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自觉接受备案审查监督。

(二)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要适应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的需要,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认真做好商事制度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先行。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竞争执法、网络交易监管、广告市场秩序维护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当前,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进程,加快启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修订工作。

(三)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立法立规和制度建设质量。要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立法立规和制度建设的核心,进一步健全立法立规和制度建设机制,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立法调研制度、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立法后评估制度等,切实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贯穿于立法全过程,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必须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身处市场监管执法的第一线,要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施政行为的基本准则,加快建设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实施体系。

(一)依法全面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各类市场违法行为。要加强竞争执法工作,重点查处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行业和领域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加大对严重损害市场竞争秩序案件的查处力度。要强化网络市场监管,加大网络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规范网络平台和经营主体,依法查处非法主体网站,严厉打击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要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严厉查处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要强化广告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部门间联合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虚假违法广告行为领导和责任人追究制。要严厉打击传销规范直销,以开展“无传销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完善网络传销监测查处机制,推动打击传销工作深入开展。加强对直销违法违规行为新动向的分析研究,强化监管,规范直销企业行为。

(二)深化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要重视竞争政策作用,注重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同,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和竞争政策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参与竞争规则的制定,在行业垄断规制、地区封锁制止、政府扶持行为规范等方面,推动统一竞争规则的制定,完善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要更新监管理念,牢固树立信用监管意识,认真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改年检验照为年报和即时信息公示,运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信用约束机制强化监管;推动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把企业信用信息作为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颁发荣誉等方面的重要考量因素,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要深化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执法。要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完善登记与监管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促进宽进与严管紧密结合。要创新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行业协会、行政

机关和社会公众的作用,着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机制。要依托大数据实施监管,以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对企业的商业轨迹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等级,挖掘工商数据信息的重大价值;完善市场主体信息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服务宏观决策、经济发展、投资引导。(三)坚持公平公正文明执法。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决纠正和查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要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要完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要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要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工商总局、公安部、最高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有机对接。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保障行政权力正确行使的关键。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分布在不同岗位、行使着不同的权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快建设严密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监督体系,既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事业负责,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队伍负责。

(一)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要加快修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着力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处罚畸轻畸重等问题,切实维护市场监管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要突出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立案销案、监督检查、自由裁量权行使、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层级监督和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将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要依法规范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防止利益输送。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系统内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要严格落实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党组(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惩行政执法腐败行为。

(二)创新执法监督方式。要完善案件评查、执法检查、法治建设评价等常态化执法监督方式,改进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要建立大要案和跨区域案件交办督办制度,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关在必要时发出执法监督通知书,要求下级机关就案件办理情况作出说明。要建立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等重大案件执法监督函告制度,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关可以就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区域性风险,向下级机关发出执法监督建议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关对下级机关落实执法监督通知书、执法监督建议书等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法治工商建设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发现有地区封锁、限制竞争等行为的,应当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

(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扎实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政务公开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要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和《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处罚决定书全文和行政处罚信息摘要的公开工作,自觉接受当事人和全社会的监督。要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信息化,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的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工作队伍承担着法规起草、法制宣传、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应对诉讼等重要职责,在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教育体系,努力培育一支德才兼备、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工作队伍。

(一)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党组(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干部学习培训的必修课。

(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能力的教育培养。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努力做到忠于法律。要加强法治宣传培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上下级行政执法人员双向交流机制。要进一步重视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制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法制机构。要深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公职律师队伍建设。(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系统普遍开展宪法、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加强普法讲师团建设,不断创新法治宣传载体,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健全法治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快建设有力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为整体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治建设提供体制机制支撑。

(一)健全法治工作领导体制。要把法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单位主要领导作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法治建设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督促指导本部门法治建设深入开展,保证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建设法治体系的重点篇10

XXX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全力推进平安下马塘建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三、 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

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利用监控探头,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效预防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