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1:46

金融经济案例篇1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

 

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日本的金融机构从1986年开始,连续5次下调利率,从原来的5.0%降至2.5%,在降低利率的同时日本还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逐步放松对外汇、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泡沫经济急剧膨胀,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12月的12977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130点。1986—1990年,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累计涨幅达67.4%,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投机热潮,日本央行采取了多次大幅度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1988—1990年,日本银行提高利率3.5个百分点,结果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底终于破灭了。从1990—1993年,日本的股市下跌了约70%,楼市下跌了60%多,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还没完全从危机中缓过劲来,1996年金融危机又悄悄地降临东南亚,吞噬着十多年来处处呈现出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繁荣景象,各国几乎是毫无防备地陷入了灾难。

198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加上国外大量资本的输入和风险溢价的降低,使得投资和信用规模急剧膨胀。据winstonetal(2004)统计,在1990—1996年间流进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信贷资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香港为48%,印度尼西亚为62%,菲律宾为115%。同时期不良贷款率也急剧攀升。以泰国为例,1990年代初期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泰国,1990年泰国的资本净流入是97亿美元,占gdp的11.3%。到1995年资本净流入增长了126%,达到219亿美元,占gdp的13%[3]125。在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之后,泰国的银行系统放松了贷款条件,迅速扩张信贷。信贷扩张的结果是股市和房市交易火热,资产价格迅速攀升,泡沫现象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泰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被房地产挟制了。到1996年,泰国净外国财富头寸是-1018亿美元,占gdp的55.9%,显示出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个将资产的30%—40%投向房地产的银行系统,其损失将是巨大的。由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危机的导火线是1996年美元汇率走强,日元对美元贬值,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恶化。首先是泰国出口下降,现金流开始萎缩,随之影响了股市和房地产的现金流,投机者发现他们的现金在大量缩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和损失不断攀升。泰国中央银行在清查银行账目时,发现泰国境内银行不良贷款数额惊人,与此同时,又相继爆出了曼谷商业银行和曼谷都市银行丑闻,预示着泰国银行危机的到来。于是恐慌开始蔓延,挤兑现象由此爆发,造成银行流动性枯竭。进而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亚洲房地产泡沫1996年由泰国开始破灭,危机如山火一样蔓延,难以控制。1997年5月,泰国最大的金融公司第一金融公司(financeone)倒闭;1997年6月27日,16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1997年8月5日,另外42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至此,泰国银行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997年10月,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相继陷入了危机。东南亚一些创造奇迹的国家受到了猛烈的打击,一个又一个国家不断传出坏消息。1997—1998年间亚洲各大城市商用房地产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平均下跌40%。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给各国经济带来程度不等的巨大损失。

198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点:信贷扩张而引发资产泡沫,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但不同之处在于:1980年代的日本是由于低利率导致投资过热,引发资产泡沫,导火索是美元对日元贬值。而东南亚危机是由于外来资本的涌入引起的投资过热,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给亚洲国家带来的冲击。泡沫经济的教训再次告诉人们,“超过资本价值的任何增长都仅仅是想象中的事情;不管普通算术如何延伸,1加1都不会等于3个半,结果,任何虚拟价值都将是某些人或另外一些人的损失。对此,唯一的阻止办法是及早出售,让魔鬼抓住最后一个人。”[4]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人们争相抛出资产,以免遭受损失,从而造成金融业的混乱局面,危机的爆发势不可挡。

(三)从1929年的美国资产泡沫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

1929年股市泡沫引发的西方大萧条是至2007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前为止,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为广泛的经济萧条。

一战结束后,19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带动了金融制度的变化与金融创新:首先,无论老企业还是新企业,都通过大量发行股票融资,推助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次,一种重要的金融组织创新——投资信托基金(investmenttrusts)大量出现。1921年之前,美国的投资信托基金只有40家,1929年为750家[5]。从1924年到1928年给股票经纪人的非银行贷款的5.5亿美元(约占贷款总量的25%)增加的38.85亿美元(约占贷款总量的60%),大量的非银行贷款使得联储限制股市投机的努力受挫[6]。同时,由于美国股市繁荣,大量资金从欧洲、日本流向了美国。因此,信用扩张对19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泡沫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由于股市不断上涨,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领域,更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导致股票价格不可遏制地处于一个危险的高位,最终于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崩溃,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马克思曾预测,传统市场利润的下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新转战新的市场。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房产业始终是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也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风向标。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仍是从房产业的泡沫开始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银行的息差和边际利润大幅下降。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银行的净利差从4%下降到3.4%。从1980年代到2007年,华尔街的佣金下降了约1/3,同期,承销利润从12%下降到了5%[3]277。在残酷的竞争威胁下,西方的大型银行开始向新兴主权国家放贷以寻求更好的效益,但预期收益最终失败。如美国银行向拉美国家放贷,最终损失惨重。于是西方又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新兴市场,花旗银行率先在新兴市场做起了消费信贷并获得巨大成功。由此,引发了银行业的整合。随着荷兰国际集团(ing)的成立,紧接着美国花旗集团、瑞士瑞银集团(ubs)相继诞生。至此,全球金融服务整合模式应运而生,银行业务从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中的单一模式中走出来,出现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和证券业务综合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金融服务规模的扩大,从国家到地区到全球,整合成为一种潮流,不仅仅是网络的整合,还有产品整合和平台整合。另外,投资组合催生了风险管理的创新,由此也催生了金融工程。198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走了多元化的路线,开始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发明与流行,无疑是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巨大的衍生性放大效应,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全球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券市值)总值达230万亿美元,是2007年全球gdp(55万亿美元)的4倍。相比之下,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名义价值达596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全球gdp的11倍,是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2.6倍。虽然估算的金融衍生品总市值只有14.5万亿美元,但毫无疑问的是,金融衍生品蕴涵的杠杆化增加了全球市场上的流动性[3]280。参见图1。

由图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的这种高杠杆化导致过剩的流动性,实际上是虚幻的,和实际资产相比是虚高的,产生了所谓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严重掩盖了真实的杠杆水平。由于流动性过剩,对于抵押的门槛要求越来越低,产生的流动性质量也越来越差,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资产市价下行或者买出资产兑换流动性,危机的发生势不可挡,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酿成2007年的金融海啸。

二、泡沫经济引发的思考

从1719年密西西比泡沫经济之后的近30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金融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风险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金融创新产品不仅没有叫停,反而花样繁多,越来越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一些金融衍生品是否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也很难预测。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进一步开放。传统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球日益发展的需要,金融经营模式的创新及金融衍生工具很快大行其道,迎合了现代市场和现代经营观念的需求。简单的以货币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工具,正在被日益精细和复杂的以综合信用与风险为标的的金融衍品所取代。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20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同时,不断提高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与技术性,不仅形成了许多新的金融风险,而且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像病毒随着人类药物的研发而发生变异以增强抗药性,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一样。金融产品的研发,也给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改进,成为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990年代以来,以资产证券化、cdo和cds为典型代表的金融风险转移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弹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货币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风险只是被转移,并没有消失。随着金融风险的表面上转移和表面上的分散,看起来好像风险离金融基业越来越远,但是,金融产品创新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安全性,仍然是导致金融危险的祸根,这个祸根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因为风险的转移造成了安全假象,使监管部门掉以轻心。衍生品离金融基础越远,越容易忽视风险,越可能产生更大的杀伤性风险。产品的创新,使银行把房产业贷款变成了债券的形式发售,银行的流动性得到了很快的回收,流动性又可以循环利用,于是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幻觉,为贷款条件降低提供了必要的和有利的条件,于是低利率和低门槛贷款,使得一些收入低很有可能违约的人获得了贷款,风险就此悄悄地扎根了。

从亚州金融危机的地区传播性来看,亚洲危机属于地区性的网络事件,是亚洲传统银行业受到来自西方金融市场模式的冲击造成的,是传统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但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市场的挖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危机爆发的原因、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来看与亚洲危机相比不是一个级别,属于金融系统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危机。

1929年的金融风暴是金融杠杆过度,进而引发股市过热造成的;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金融创新过度造成流动性虚假过剩和风险试图转移要负主要责任。二者的共同点是:金融创新忽视了金融基业的风险。由此看来,金融业要想规避风险,还需要金融基业稳健。

由此可见,资产泡沫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加大了金融风险。资产泡沫的生成、膨胀直至迸裂的过程就是金融风险形成、扩大、爆发,乃至引发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依据金德尔伯格对17世纪早期至20世纪晚期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研究,房地产在危机之前的投机中屡屡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在每次重要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都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房地产泡沫可以导致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金融风险,但是从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来分析,在这些风险中最主要、最直接,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房地产业需要资金量大且投资周期长,注定与金融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必然要受到泡沫破灭效应的严重冲击。在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丧失和房地产价格的急速下跌,最先受冲击的就是信用掉期。股市和地产业在国民生活和投资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因此房产和股市往往会成为投资和投机的热点和焦点,作为金融危机防范的关键领域实不为过。

三、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中国当前的资产市场的过热现象有目共睹,房产价格的过分膨胀,我国已经引起业界、众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9月以来,我国央行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但是,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刺激性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由于流动性充裕,导致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政府当前应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考虑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在房产业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捆绑了银行业,如果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跌,银行会有巨大坏账,对银行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政策退市也要慢慢地退,慢慢地收紧银根。

第二,调控房地产预期,严控房价非理性风险。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充当了引擎。但是,房价持续高涨,甚至有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潜在危险性。尽管国家调控效果已经显现,但笔者认为,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将增大房地产市场交易摩擦和成本,有力地打击了房地产投机,但这些政策仍属“治标”之策,应及时确定并推出“治本”之策,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谨防以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下决心和持续韧性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预期上,管理流动性和改革供地供应制度,双管齐下。

第三,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在回收流动性同时,考虑准备金率之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比如加息等手段,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等。

第四,改变土地财政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内,各级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悖论之所在。为实现突破,亟待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改革,从房产调控所引发的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的重建。

第五,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不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经济繁荣时期,资产的短期过旺都是危机的信号。密西西比泡沫的形成,是过多的纸币发行短期内引起股市大泡沫,然后崩溃;1929年的美国风暴是由过分的杠杆引发股价暴涨,然后暴跌;19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是由于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投资过旺形成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由输入性流动性过剩造成信贷过度,引发的资产泡沫;2007年的金融海啸原因复杂但也不外乎过分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是由过多的流动性投入市场,造成某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或股市过热,尤其是短期内资产价格过旺,形成高危泡沫,最后破灭,造成经济崩溃。

另外,房地产和股市价值不是无限的,房产和股市的价格不能过分偏离实体经济的真实水平。如果资产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分膨胀的不理性现象,要倍加质疑金融风险。而且,短时间内对房地产价值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市场支付潜力丧失弹性,从长期看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导致过度的贷款消费、过低的贷款门槛、不理性的生财之道等非正常行为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隐患。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多管齐下,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花大力气平衡房价与购买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

[2]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2005,(3).

[3]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州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宇光,刘敬国,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约翰·卡斯维尔.南海泡沫[m].伦敦:克莱赛特出版社,1960:120.

金融经济案例篇2

金融学教学的“传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金融分析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讲授法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时需要精选案例,突出案例内容选择的两大策略。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分析;教学创新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经济学课程。一直以来,金融学的教学手段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手段强调以知识为纲,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金融理论。金融学的经济学原理很抽象,加上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的金融知识,单纯地用讲授法教学在某种程度妨碍了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其金融分析能力的培养。金融学教学宜采取讲授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模式进行教学,本文对其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同时,指出了应用案例时应注重的相应对策。

1案例教学及其应用于金融学的模式

1.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早在1880年就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始创,现在已风靡全球,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教学中,这种以现实问题编写成教学素材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使教与学都围绕问题的假设,通过双方的思想撞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典型的案例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编写教学案例;布置课前准备,如阅读案例、应用学过知识或回忆相关的生活经历事先进行小组式讨论;开展课堂交流、辩论,最后作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甚至于教学相长。金融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采取单一的传统讲授法教学效果不会好,特别是课时少、内容多的背景下,靠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更“吃不消”。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教学水平等问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辅助提高。

1.2讲授式与案例分析结合模式

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适宜采用“讲”为主、“例”为辅的传统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即是为了照顾多数学生和覆盖课本的知识点,以讲授为主,精选个别内容采用案例方法组织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对现实金融及市场的认识和联系,案例设计重点放在投资理财意识及金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部分章节上。

2金融学运用讲授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就教材而言,金融学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是必要的。课本的原理、金融体系等知识,都是西方的“舶来品”,理论抽象且其应用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也有一定的距离;作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框架的西方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它本身发展并没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就像世上不存在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事情道理一样,像“完美市场竞争有效性”思想、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等西方传统的经济学智慧,也在不断地接受基于现实的经济发展和学术研究越来越多的质疑。基于这些,金融学授课不能照本宣科,要面对现实,讲授时适宜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的不确定性这一特性。比如以讲授金融市场为例,它有时运行良好、有时也会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它的激励机制通常在激励人们创新的同时,也会激励人的短视和破坏;有时金融市场的某些经济事件可以被精确地预测,也有一些根本是不可能预测到的。更典型的是,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市场中各种结果都有可能出现,而哪一种结果会发生则取决于影响它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包括存在于这一运作系统中的过去行为及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像金融市场所折射出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应用案例分析辅助教学,不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传统的西方经济思想所表述出的金融原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金融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2)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需要案例教学来补充。金融学的大纲任务是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概念、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及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地掌握;提高学生金融方面的综合素养,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经济管理者或投资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要配备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然而在目前的金融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讲授法,不足在于教学过分刚性、太计划化和形式化,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考虑少,学生需求什么和能不能接受考虑得不够。由于是“纸上谈兵”讲授金融,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很难让学生做到“学而致用”,甚至于因缺乏让学生思考分析的训练,我们的教学培养不了具有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改革目前讲授式金融教学,导入案例教学尤为必要。

(3)就教学主体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要案例教学支持。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金融学内容如货币制度、金融体系、货币时间价值、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长期资本市场、短期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货币供给与需求、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物价水平的通货与紧缩及货币政策与工具等等,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本领和技能。对学生而言,学习这些内容都是生活必需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倾向息息相关的,甚至是学习与利益挂钩的;无论未来成为职业经理人、金融分析师、个人理财师或职业投资者,只要掌握价值发现并实现投资价值,对个人或者对雇主都是有益。学生学习金融学的最大愿望应当就是这些,教学方法当然是以如何提升学生的金融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重,而不是为了追求一大堆死记硬背的金融知识及考试的高分低能。尽管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存在惰性,但只要改进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可能的。很明显,课堂教师只要多举一些金融例子调节教学,学生的兴趣就显然不同的。所以,从站在学习的立场上考虑,敢于改变传统讲授法,将讲授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

(4)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言,金融学运用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讲授法教金融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不用学生积极思考。但案例分析不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求自己去思考金融案例,这样枯燥乏味变得被动思考就变得生动活泼积极思考了,特别是案例教学最后还要要求每位学生都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种思想的撞击交流没有人敢偷懒,真正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超越他人的内动力。

(5)就知识迁移能力提升而言,金融学需要案例教学。如何运用金融知识、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这是金融学教学的重点。生活中没有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很多时候经验就是知识的一部分,尤其是金融投资的经验,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在讲授金融学的原理时结合这样的案例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经验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教科书得到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迁移成真正能力的提升。比如讲授金融产品的收益问题,它的收益实现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购买金融产品不像买一个杯子那样,买时就可以知道它的安全性和确定性。若通过案例教学,“金融产品的收益”、“金融的不确定性”等概念会比单纯用讲授法教得更清楚。另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特别容易忽略金融分析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时也给整个社会有负面影响。(6)就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而言,金融学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是必要的。传统讲授法是老师讲、学生规规矩矩听听,师生的交流更多的只是目光;如果班级的人数较多的情况,老师更没有办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只是到最后的考查测试时才知道学生掌握得怎样。应用案例教学则不同,教师扮演着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激励者,负责提出探究的基本假设,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则变成是课堂主角,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主体角色这样一换,一方面促使学生不能偷懒、要主动学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老师在准备案例教学时也要认真有针对性地备课,积极地反思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反过来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再教育,实现教学相长。

3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策略

为了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增进学生对经济社会的了解和思考,金融学运用案例教学既要有针对性精选案例,同时还要突出两大策略。

3.1案例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的投资思维和理财意识

一个善于金融分析的人,其在投资决策中总是能寻求理由来确保投资是否合适或正确性的。而这种素质,除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外,更需要不断地培养,特别是从课堂开始就得到有效训练并养成习惯。因此,在精选案例时,针对性地就如何训练学生投资思维和理财意识设计更丰富的金融案例,训练学生质疑现实、分析现实及投资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投资的目的在于价值发现,即买入某种金融产品等待价格上涨时卖出获利。运用这一策略设计案例训练学生,实际也在为学生在未来从事投资或日常生活自己理财,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理性奠基。

3.2案例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的金融思想

金融学永远不能也不会提供看起来肯定简单并绝对有答案的结果,也就是说研究的永远是“不确定性”。对学生而言,有时正确地理解一个简单的金融概念真还需要有专家和学者般的思考,案例分析对培养学生成为专家型的学习者或思想者很有帮助的。就以讲金融产品概念为例,可以运用生活的实例讲授金融产品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产品收益的实现是过程性及动态性这一思想。如举一个购买普通的商品杯子例子,说明其颜色、好坏,感官上是确定性的;但金融产品不是,它好坏或者说它有没有风险,暂时没人能立刻看得出来的,即便它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现在是匹配的,却不能认为它过了一定时间就没风险。这样一步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从动态去分析金融的“不确定性”,动态地把握金融的“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这样才是真正地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产品的特性、价值投资的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理性投资决策思想及行为准备。

作者:白淑云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孟令国.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报(社会科学),2010,6:129-131.

[2]王立辉,周海燕.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8,4:32-34,40.

[3]周元,章启成.金融学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与角色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87-90.

金融经济案例篇3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学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学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案例篇4

【关键词】金融教育改革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两难境地,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大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减小这一缺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比教育部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毕业人数的数据?譹?訛可知,虽然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值有所上升,但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更倾向于加入到找工作的行列中。伴随着这种情况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失业率却如高速路上的汽车,一路向前;加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差,企业越来越难以从欣欣向荣的人才市场招聘到满意的人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原本期望采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种系统性的培养模式来解决此矛盾显然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到的金融教育改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理论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金融理论应当定期“换血”,与时代特征保持一致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金融业的发展也随着一体化的到来更加的突出,当然,金融领域的相关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方面,面对金融业整体的发展,金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换血”、吸收纳入新理论,果断摒弃不适用的、过时的旧理论,并且积极引进国外与金融业相关的理论来扩充我们现有的金融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与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金融市场一体化不可避免,所以在新理论引进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国际法规、法律及国际惯例的相关的知识的普及。

(二)加强金融学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活动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与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为了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先进人才,金融学应当不断加强与其他交叉学科的融合,将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同时加强计算机、英语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辐射面涉及理论普及、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金融学知识培养体系。

(三)保持教材的同步,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的比重

教材是理论更新最直接的体现,现今教育体制下的金融学教科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务实性知识的内容讲解相对较少。而金融行业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随着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完善,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比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对金融学科的研究与实地考察,抽象概括出各金融业务办理的基本流程,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的编入教材内,让学生对金融业务的理解不仅限于纯粹的几个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也可以增加他们去对比实践的兴趣。通过这些务实性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需在所学习的操作知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便可适应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如此,既可以缩短学生投入工作的时间,也能大大的减少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减少了企业投入的成本,增加学生在应聘时的成功性。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培养全是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以应试为

目的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在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性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当树立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合理规划学年安排,力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

(一)课堂方面应该加强多媒体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及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且与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式是密切联系的。良好把握好案例的真实性与实效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案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教案组负责案例的收集与更新,并作为教材辅导资料出版成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整体不足,所以形成了一个老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情况。由于老师既要兼顾科研与课程,又要兼顾家庭与教学,如果单靠老师个人的力量来实施的话,实际上很难做到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前针对案例做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不断的更正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一课前课后的准备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对于身兼数门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兼顾所有课程是不太现实的,一来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二来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假如两个老师所教授的是同一门课程,如果实行老师个人准备的话,则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老师的案例质量不高。第二,即使两个老师的案例教学都做得很好,但是准备同一个案例事实上是重复操作,不仅占用了老师的时间,同时也浪费了教师资源。如果由专门的教案组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保证案例的质量,同时可以节约资源,解放任课老师,让任课老师不必费心费力的准备案例,只需关注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明确相关金融事件的走向,在课堂上结合案例教材更有深度的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建立金融实验室

各高等院校应当加大金融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室,引进最新的技术与软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社会金融信息完全同步的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实验室。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实际操作很多,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等,这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室着重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可以使学生看到最及时的股票等相关信息,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布置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自由地操作。学生既能更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及务实性知识,掌握其应用,还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进而养成迅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现代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实验室模拟证券公司的环境还可以在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个人融入团队,团结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金融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因而将金融实验室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是无可厚非的。

三、重视实习在培养个人应变能力方面的作用

实习是个人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同时实习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的方式,虽然在实验室中也通过模拟操作来增强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课堂的环境相较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市场又有很大的差别。在实验室中,大家所面临的环境是一致的,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式的操作,因而很少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状况,学生只要稍做准备便能应付。然而,企业却很重视员工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所以实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锻炼,同时培养自

对于各种状况的应变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金融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随着实习的深化不断调整及修改已知理论;通过实习中的实践来检验所学的原理性知识的正确性,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剔除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在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自身对于新形势下的突发状况的处理,使自身的应变能力随着理论的精进而不断提高。马克思原理又讲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并作用于实际。在实践剔除了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的基础上,又要在余下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新理论的可行性。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下,金融教育改革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下系统规划高校学生四年的教学安排,做到既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解,又有系统完善的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既能自成系统,同时又能在整个金融教学的高度下连续一致且完善,形成系统性连续的培养模式。

注释

?譹?訛2008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2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38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7%左右;2009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4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4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2010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59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7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数据来自教育部门户网站。

参考文献

[1]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武红卫.金融教学方法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3]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蔡幸.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5]沈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理工高教研究,2003(4).

[6]李水平.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教学改革,2012(2).

[7]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金融经济案例篇5

计量经济学论文2400字(一):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论文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中,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常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部分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处理不恰当的现象。某篇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章,以计量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单纯依靠方差膨胀因子Vil的临界值,来判断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便直接将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变量删掉。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某个解释变量,应该以实际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不能单纯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来判断。

金融经济案例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刚过去的两年,全球经济和金融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发人深省。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来势之迅猛,影响之大,堪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在各国政府的果断出手和倾力支撑下,全球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转机。这次危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能否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高质的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本身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2009年5月,姜鹏飞、赵辉对北京联合大学等6所北京市属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显示:毕业生在校所学理论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培训成本;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即便从事了基层工作,也缺乏耐性,跳槽率较高。对于新办金融专业来说,要在众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参与操作的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二、新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设想 

(一)教学环节 

1、完善培养方案。金融学课程微观化是大势所趋,我校金融学教研室应在进行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发展趋势,把握当前金融学专业建设发展的最新潮流,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引进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计量学等现代金融学课程、强化定量分析的课程,大幅度的增加专业课的实践学时。同时,我们还要设置一些相关计量和统计软件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种软件。以上种种尝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即坚持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劣势,这样才可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如长江大学金融学专业有良好的石油行业和农村经济的背景,人才培养方案建应该强调以雄厚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较好的会计与财务为工具,主要涵盖银行、证券和保险及上市公司等方面的内容,而不要过分局限于在某一领域的深入发展。 

2、加大案例课程比例。金融学专业课程往往业务性较强,非常适合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首先对金融投资(如股票、期货、外汇交易等)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然后根据授课计划安排,设计好投资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投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投资理财方案,这涉及的课程主要有保险方向、公司理财方向的课程。通过课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弥补,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者,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还可以增强团队精神。 

金融经济案例篇7

而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下,风投的投资方向也出现了改变,行业格局开始出现新的调整,传统行业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开始赶超广义it行业,跃居行业首位。

二季度风投迎来“解冻”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风险投资人由于受到筹资能力、风险因素等影响,投资行为变得更加开始谨慎,投资市场也开始走人了一个低迷的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年初。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国内今年第一季度投资案例数比2008年第四季度减少了79个,降幅达59.8%;投资金额则从上季度的820亿美元下降至3.20亿美元,减少了610%。

尽管当前全球风投市场仍然不容乐观,但二季度国内VC市场似乎出现了回暖迹象,投资案例环比开始出现增长。根据创投市场咨询公司chinaVenture《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报告》统计显示,尽管投资速度较2008年大幅放缓,但国内VC市场较之一季度的低迷,VC投资案例数量有所回升。统计显示,二季度国内共发生投资案例36起,涉及金额211亿美元。尽管投资案例数量同比下降较为显著,但从环比变化分析,投资机构依然对于未来表现出乐观态度,投资案例数量环比增长28.6%。

不过,同ChinaVenmre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清科认为今年第二季度新募基金数和募集额同比岁仍处在下降阶段,但募资较一季度已经有所回升,投资总量也有所回暖。

那么目前投资市场是否真的开始回暖了呢?戈壁投资创始合伙人谢士骏认为,今年上半年不管是从投资案例的数量还是金额,都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很多,不过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好转了一些,目前的状态顶多只能说是“解冻”,还算不上“回暖”。

“从我们自己来说,从去年下半年投资开始慢下来,去年9―12月几个月基本上什么都没做。今年上半年开始有了一些动作,但比去年上半年的投资仍少一点。”谢士骏表示。

据了解,戈壁一直以投tmt(数字新媒体)为主,去年下半年基本没有动作,而今年上半年向DmG、途牛网、至德讯通等多家公司进行了投资。

不过谢士骏认为,不管是从价格还是从每个领域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来说,现在的投资环境相比去年都好了很多。

投资方向渐显“口红效应”

金融危机下,消费领域的“口红效应”在投资领域也凸显了出来。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网络游戏、传媒、娱乐与休闲等行业的投资案例数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却有上升的趋势。今年二季度,从行业角度分析,互联网、传媒娱乐两个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最多,两个行业案例数量占案例总数量的34%。其中,传媒娱乐行业案例数量增长最快,从2009年一季度的1起增加到6起,投资金额为4500万美元。

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就是B2B网站金银岛的融资。今年二季度,本土创投企业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向国内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注资1亿元,其中首轮注资将不低于5000万元。据了解,金银岛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大宗产品石油、化工等标准化原料产品的电子商务,两年前就已经悄然实现了盈利。

对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向电子商务企业投下的这笔大单,达晨创投投资经理屠铮表示,金融危机对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是受益的,公司投资金银岛也是因为非常看好中国新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业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相对低迷的时期之后,电子商务的配套体系,包括物流体系、支付体系等越来越完善,电子商务领域会有一些创新的模式出现,接下来中国B2B电子商务或许将受到风险投资人的更多关注。

对此,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总裁陈爱国认为,电子商务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有发展前景,而金融危机让这种模式更加凸显出来。好的行业、好的项目,无论经济形势怎么样,都会是好的。

此外,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网络游戏行业也逆势出现了行业的大幅增长。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运营商销售收入规模超过了180亿元,同比增长53.2‰从2008年6月份以来,网络游戏方面的投资在tmt行业中最为活跃。

分析人士认为,网游行业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单一用户消费金额相对较低,消费用户数量多的特点,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小,在目前这种经济环境下,网络游戏相比于其他娱乐方式更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传媒娱乐业也被认为是受“口红效应”影响较为显著的一个行业,包括动画制作产业等逐渐被vc所看好。比如今年第二季度,江通动画、宏梦卡通等都获得了浙江天堂硅谷阳光创司等投资人的青睐。

太阳能、消费或成投资新宠

有关创投调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Vc市场行业投资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其中,第二季度82起投资案例分布在15个行业,互联网、it、传媒娱乐和能源及矿业等行业成为本季度投资热点。从细分行业看,上半年,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成为互联网行业投资热点;户外媒体成为传媒娱乐细分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环保节能成为能源行业重点投资领域。

据了解,二季度投资行业格局出现新调整,传统行业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赶超广义it行业,跃居行业首位。

谢士骏表示,现在经济环境不好,相对来说,教育、医药等传统领域相对影响较小,受关注比较大。“两年前谁都投tmt,而现在中小投资基金开始慢慢投到传统行业等领域,投资开始趋于多元化。”

鼎晖风险创投基金会合伙人王树认为,相对于过去的几年,现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机会并不多,相反在太阳能、消费、连锁餐饮等领域却可能成为投资新宠。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以往,互联网也不再是最吸引风投的行业。

陈爱国表示,作为投资人,他目前关注的还是高科技的行业,比如新能源以及一些传统产业如医疗、材料等。从二季度来看,能源行业并购火热,共发生7起并购,披露的并购总额达27.63亿元,同比增长285.7%。业内人士分析,无论从政策上还是经济环境来看,目前都是能源产业并购的好时机。

金融经济案例篇8

近些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逐渐加快,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受到了中央与各地方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监管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例如,温州金融改其它大部分省市对民间贷款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监管也主要是依据省级、市级文件,而这些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和权威性。由于缺乏权威性的地方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监管重复与监管真空并存。当前地方金融监管职权尚不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监管,多采用设置金融办的方式。地方金融办在“一行三会”为主的中央金融监管制度下弥补了其派出机构在职能上的缺陷。然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与中央金融管理派出机构的界限尚不明确,不仅易出现两机构职权重合的现象,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地区发展的不协调,进而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地方和国家在金融管理方面如何分工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的处置、成本的分担等等,目前尚无明确的制度安排,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监管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2]

需要注意的是,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并未接受“一行三会”的监管,而我国大多数的地方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还多设立在乡镇、行政村这些“一行三会”暂未触及的行政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吸纳民间资本的相关政策被逐步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监管真空现象将会更加突出。[3]若遇到管理空白,就容易出现两机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其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权责不对等。目前,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普遍存在事前无权监管、事后处理问题的状况。从地方金融发展权责相适应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一方面有权推进地方各个金融机构的组建及扩张,有权对地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但另一方面却不承担事前监管的责任,监管责任仍归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地方金融办事前无权监管、事后处理问题的权责不对等的状况。

再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与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第一,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角色模糊。譬如所有者与监管者的角色同属一个部门,集中两者的权力很容易造成权力垄断,同时也会降低监管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多种职能混合也是对其监管专业性的重大考验,能否公正地处理好这两种角色是一项巨大挑战。第二,地方金融监管偏离市场定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地方金融机构会偏离了这一市场定位,转而追求“大而全”式的快速发展。[4]地方金融办在行使金融监管权的过程中,如果不要求地方金融机构以市场定位为导向,就容易忽略中小企业的根本需求。

二、《温州民间金融管理条例》的借鉴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民间借贷规模也日益扩张。在温州,80%以上的家庭或个人以及50%以上的企业都参与到了民间借贷中来。[5]浙江省政府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温州民间金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作为全国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和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条例》为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维护民间金融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民间借贷从无人管的模糊状态变成了有法律可以遵守的阳光化状态,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合法化与规范化。

首先,《条例》确定的监管主体为温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下设的县级人民政府,同时政府又是服务部门,对《条例》的实施起监督与指导作用。在温州市辖区内委托设立为民间融资当事人进行风险提示的民间融资行业服务机构,建立民间融资服务机制、风险监测机制、监管出现问题的处置机制以及驻温州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派出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以便管理过程中提高效率。该《条例》还规定“民间融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工作应当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这项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各机关之间为了防范民间融资风险、提高监管效率,规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有关部门以及驻温州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派出机构应当建立民间融资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其次,《条例》涉及的监管内容十分广泛。第一,《条例》规定可以设立从事定向集合资金募集和管理等业务的民间资金管理企业,以及其设立需要提交的具体材料等。民间金融管理条例中的重要部分是民间借贷,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并且大额民间借贷还应当报送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委托的机构备案。第二,利率方面并没有做特别管出限制,而是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利率的规定。”第三,对定向债券融资作出具体要求。包括规定每期定向集合资金合格的投资者人数限制、投资方式以及管理人出资比例。 再次,《条例》明确了监管权力的实现方式。《条例》通过立法来对民间金融参与者进行具体约束,对民间金融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做了具体规定,且鼓励民间金融活动参与者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民间借贷过程中,鼓励出借人就出借情况报送备案。在处理民间融资纠纷时,备案的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且证明力较高。国家机关处理涉嫌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活动、非法经营等案件时,备案的材料可以作为民间融资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条例通过最后一章还规定了用法律责任来实现监管权力,即通过反向约束的方式,使权利实现更加行之有效。

最后,《条例》的创新之处在于明确了准许定向债券融资。针对在正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条例》规定:“允许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可以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进行定向债券融资”。允许机构定向集合资金,这也是间接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将分散的民间资金集聚起来,并以股权、债券等形式投资到实体和政府鼓励的建设项目中来。

综上所述,《条例》给了我们以下启示:其一,准确对监管主体做出定位,起到监管与服务并重的作用;其二,将民间借贷备案制度纳入法律,为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地方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中小企业力量的积聚,该《条例》能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为其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同时,《条例》也有其不足之处:譬如,《条例》只着眼于温州市民间金融的发展,并未提及与其他周边地区进行融资出现问题时该如何解决。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制定新的民间金融法律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民间金融法制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条例》的创新与缺陷为其他省以及全国民间金融规范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条例》的实施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三、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法律规制的构想

(一)监管理念的确立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法律规制,需要正确的监管理念予以指引。目前,国际上对于金融领域的监管理念存在有三种主要模式,即:“风险性监管”、“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规则性监管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的监管模式,一般规则的滞后性容易使市场自由度受到局限,很难对金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同时也会产生不少监管套利行为。规则性监管的方式总体来说比较保守,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要求。而原则性监管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原则性监管意味着更多地依赖于原则并以结果为导向,以高位阶的规则用于实现监管者所要达到的监管目标,并较少的依赖于具体的规则。”[6]原则性监管方法旨在鼓励市场主体的自愿努力、同时确保其管理自由是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建立在关键原则之上的。[7]地方监管基本理念的确立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原则性监管更加注重市场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不会过多地限制市场主体的发展轨迹。因此,原则性监管更加符合以市场规律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原则性监管理念的确立直接涉及到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问题。建立健全地方性金融法律体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授权给地方,以实现地方金融监管的制度化与秩序化。在我国,由于金融立法权归中央所有,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所以地方政府根本无权对地方金融事务立法。在应对本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和状况时,只能上报中央来解决。由于法律总有滞后性,即使中央决定立法来加以解决,仍不能解除地区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因此,建议通过省人大立法的方式,制定出能够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相关法规,明确地方金融办的执法主体地位。[8]通过逐步下放金融立法权来慢慢建立健全地方性金融法律体系。根据我国《宪法》第3条的规定,应当将金融立法权适当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参照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在地区出现新的经济问题需要规范时,有权制定临时性法规。临时性法规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如需继续实施,应当报请上级机关备案。

(二)监管主体的确立

地方金融办旨在实现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提高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交叉的监管部分应当按照与地区的关联度进行重新分配。对于极具地区特色的金融机构以及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的金融机构应当交由地方金融办来监管。地方政府金融办代表地方政府进行金融监管,可以获得最优质的资源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地方金融机构的现状以及今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起到更好地监管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职能。地方政府设立金融办来具体实施地方金融监管的相关事务,其通过主要职能负责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种类多样,包括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区域性金融机构;负责区域性金融市场及交易所的建设与监管工作;协调处置本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风险等。只有明确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职能,才能方便中央政府对其进行监督,有利于地方金融办更好地进行地方金融监管,防止出现权力真空互相推诿的现象。通过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建立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相支持、联合联动的协作机制。通过建立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机制,明确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各自的履职定位,进一步推动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协调运行,促进地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9]

(三)具体制度的建构

首先,确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备案制度要求义务人向主管机关提交相关材料予以置备,且当事人必须对其提交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民间融资备案制度是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的重要环节。[10]《条例》中一项重要进步就是将民间借贷备案制度纳入了法律,这体现了立法者有意用法律来规制民间借贷,对于借贷双方来说备案制度是一个双重保障,备案材料在双方发生纠纷后可以作为法律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当前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较以往有明显的增加,民间融资的类型也是层出不穷,为了减少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并使政府可以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经济状况,应当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应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设立民间融资备案主管部门,该机构可以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设立,也可以以公司形式运行,由地方金融办管理。二是制定备案的细则。包括备案的主体与内容。备案的主体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需要备案的内容可以比照公司法公司注册的内容来确定。三是主管部门的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公开考试形式招募,并由地方政府进行培训与管理。

其次,建立地方金融管理的政府责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协调过程,呈现出良性互动逐渐取代零和博弈、中央权威和地方权限双向增长、地方权限和地方责任同步上升的特征。[11]随着金融监管的地方化,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会越来越大。金融监管权在传统意义上是应当归属于中央的,但下放到地方后,就失去了对地方金融的监管权,相反应当在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一是法律方面的管理,在地方建立地方性金融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对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的法规与规章进行认真审核,在发现有违法宪法或基本法律原则的情况时,应要求其立即停止施行;在地方性金融法规违反中央的金融政策时也应责令其整改。二是在对地方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方面,中央可以在地方设立中央金融监管的常驻办公室来负责监督、指导地区金融监管工作,并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来实现对本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风险以及地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样可以很好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做到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一致、边界明确、权责明晰、互相支持。

再次,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央派驻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由于地方金融办的代表机关是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容易出现更多地考虑地方政府利益的现象,因此,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责,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的有效实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各地金融办自其产生之初便存在各种差异,这其中的差异包括其成立目的不同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地域性差别。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不仅金融监管机构的名称不同,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加强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方面,美国联邦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便于协调各州的金融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也便于各州监管当局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联邦政府成立了州金融管理者协会,定期召开会议,就有关管理方法、管理政策展开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监管机构的合作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民主化趋势相一致的,而合作共治是地方分权的必然产物。分权之后,中央与地方双层监管机构的存在,必然要求对监管政策、手段进行协调,对监管信息进行共享。[12]各省的金融办可以将省内各市各地区的金融办负责人组织起来,定期召开金融办交流会议,共同学习中央政府的相关文件,相互分享各市金融办在监管过程中的创新,以便各市金融办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夏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41-42.

[2]龙海阳.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的边界[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01):67-69.

[3]单飞跃,吴好胜.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13,(06):49.

[4]郑耀群,周新生.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J].经济经纬,2007,(06):40-41.

[5]任旭华,周好文.中国民间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J].华南金融研究,2003,(03):24-26.

[6]乔冬冬.单一制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比较——以中、美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6):203-204.

[7]时辰宙.国际金融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基于原则监管方法的分析和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8,(12):36-37.

[8]东营市编办.地方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10):42.

[9]承列.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协调运行思考[J].青海金融,2011,(09):4-5.

[10]单飞跃,吴好胜.地方金融管理法律问题研究[J].法治研究,2013,(06):48-49.

金融经济案例篇9

问题解决产生于数学教学,之后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意义重大,但由于国际金融学是研究一国金融变化对其他国家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问题解决十分困难,案例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因此,应大力提倡以案例引导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教学。感于是,撰于文。

2.问题解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解决突破了波利亚的启发法。波利亚问题解决研究的最大贡献在启发法上,这种方法强调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具体方法和教条。波利亚之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从而使问题解决突破了启发法而深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的系统研究。2.问题解决研究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广泛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使问题解决研究更加科学,应用日趋广泛。3.问题解决不但在数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问题解决正在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教学方法规范和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尽管如此,在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和应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第一,从传统来看,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反对,但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数学定位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差距较大,这自然造成了发端于数学教育的问题解决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迁移障碍;第二,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高度统一的教学内容计划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固然有其好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第三,在学校教学中长期以来所遵照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难以容纳更符合市场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解决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以产定销的生产经营理念在教育界的特殊表现;第四,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并且习惯了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对问题解决教学存在本能的反感。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教学已成为时代潮流,无论阻碍有多么大,我们都应有勇气去进行挑战。

3.国际金融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所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也很宏观。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比较复杂,分析方法也比较抽象,同学们往往感到很困难。相对于国际金融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来讲,内容和方法本身还不是最困难的,但这一点学生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学理论教学的弊端之一。学生们往往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去关注真正的学习目的本身。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认为学习国际金融学对将来工作没有用的同学往往都是因为没有信心找到一个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导游,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搞软件开发,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想去当钳工,当然觉得国际金融学没用……经济学科的学生如果毕业以后搞经济和金融工作,就不会觉得国际金融学没有用了。目前,中国经济学科各专业学生很多,就业岗位有限,造成拥挤现象,所以学生没有信心找到适合自己学科专业的工作,这样就连带地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有用性的准确判断,进而使真正的学习目的丧失。针对这种状况,必须使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树立专业信心、明确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实行问题解决教学。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与国际金融学的目的紧密关联的,学习国际金融学就是为了理解国际金融现象并能够解决国际金融问题。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国际金融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更加必要。

4.国际金融学案例分析与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

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做好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情境设计有很多原则,这些原则之间往往有一定矛盾,在国际金融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以坚持时效性、真实性、启发性原则为主。笔者认为,国际金融学应根据当时是实际国际金融状况设计问题情境,这样设计的问题情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也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才真正有意义。问题情境难度很大,学生问题解决迁移能力有限,这个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案例的详细分析。前已述及,案例的选择依据是中国和外国历史上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国际金融事件和调控措施,因此,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迁移能力。经济学与很多自然科学不同,经济学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与此相似,国际金融学的问题情境不可能与历史案例完全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们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环境是有差异的,并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

5.结论

金融经济案例篇10

在《金融会计》课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已经结束的金融经济事件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金融会计》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导因素。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应该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具体的金融公司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中学到知识、锻炼才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具体的会计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会计操作背后隐含的东西,使学生能够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总结相应的会计学和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引导学习积极主动学习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金融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一名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启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进行金融会计理论讲授。《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把学生发言和表现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金融会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提高会计处理能力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要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对金融企业实际的会计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能锻炼自己的思想,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会计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运用会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金融企业会计问题的能力等。(四)《金融会计》案例教学立体透视案例,体现因材施教《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能力,培养的学生要符合广州工商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培养的不是金融专业的“知识分子”,但必须是“能力分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工商学院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优势,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使学生具有在进入金融企业后立即就能动手处理会计业务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金融会计》课程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