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37

危机管理报告篇1

在本人参加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亦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

风险管理部是负责支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监测、评价和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是风险和内控的日常管理职责部门。本人任职的综合统计岗,主要负责对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风险分类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负责全行信贷数据动态管理、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本人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手工台帐的录入与核对,对实际发生的信贷业务明细进行动态掌控、分析和管理,以便于及时准确的获得各项信贷统计数据;对支行运行的老信贷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各部办录入的数据及报表进行统计及分析;提供行各项信贷资产数据及明细,完成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的统计工作和分析工作;月度为行领导以及计财处、公司部、个金部提供同业经营情况的详细数据;月度、季度、年度,独立的或配合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对外提供各项信贷数据报表。此外,我行新设了信息安全员一岗,本人即任风险管理部信息安全员,负责部门电脑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

进入银行半年多时间来,在领导和前辈的关心照顾下,本人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努力工作,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本人是刚毕业的理科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接触全新的银行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仅是专业的换位,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换位,在综合统计岗位上,领导和前辈的关心指导使本人认识到,严谨的态度、正确的方法、积极的沟通、努力的思考,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最高的工作效率。也正是银行业这种对我而言全新的工作,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在优良的成长环境下使我能够养成在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努力了解银行业、金融业的运行规律,把所学所悟的点点滴滴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中。

危机管理报告篇2

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实施

根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英国负责重大危险源监管的机构主要有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环境保护部及地方政府。依据危险性和数量,《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将重大危险源分为高危和低危两个等级;并将设施分为低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两类。

危险物质的品种和数量标准

《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2部分,对氨、氯、氢气、甲醇、光气等30种化学品及其衍生物列出了低限值和高限值,其中部分品种与我国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比较如表1所示。

对未列出的化学品,《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3部分,根据其毒性、物理危险性、环境危害性给出了低限值和高限值。《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附录1的第2部分,还提出了对多个品种限量标准的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安全责任的主体

《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体现了“谁制造风险,谁负责”的原则,企业是责任主体,凡是被列入高、低危险性设施的企业,必须落实《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的各项要求,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编制重大事故预防策略文件,开展定期评估审查;及时向主管部门通报企业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信息;企业更改设施或设施中的装置、工艺或者危险物质性质、数量时,应在变更前进行审查,必要时形成安全报告,通报主管部门;对事故情况及相关信息进行通报。

依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英国高危险性设施除符合上述4项要求外,还需承担更多责任:一是安全报告。在新设施建设、投产前,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部门提交安全报告,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安全报告至少每5年更新一次,应包括设施所处的环境;装置情况;风险辨识及最严重事故情况;事故防范措施等内容。二是应急预案。企业必须在设施运行前,通过与设施工作人员、行政机构、应急和卫生主管部门协商,编制现场应急预案;同时应咨询地方主管部门,并向其提供必要的信息,便于其编制场外应急预案。三是向公众提供足够、及时的应急、警告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

对高风险领域的监管

英国《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把管理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法律责任移交给企业,政府部门则集中精力,对高风险设施进行强化监管。

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责任为:审查企业提交的安全报告和通报;建立检查方案,对高危险性设施每一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并编制检查报告;指导地方政府编制场外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的责任为:场外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查、修订和演练,向公众有关企业的安全信息。

新建化工企业安全审查严格

在英国,新建化工企业尤其是涉及高、低危险性设施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很高。根据《重大事故危险控制条例》,新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从选址规划开始,建设单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环境评估和事故模拟,并将评估、模拟结果上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城市规划部门在审批之前,要征求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意见,并结合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出具的意见,综合平衡各种情况后作出审批决定。从实际结果看,近年来英国几乎没有新建大型化工企业。

建立事故及险情报告、统计制度

根据《1974年职业健康安全法案》和《1995年报告伤病和危险事故条例》(RiDDoR),英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事故报告程序。根据《报告伤病和危险事故条例》,事故分为伤害、疾病和险情三类。对于重大事故,必须立即通过电话或网络上报,并在15天内提交文字报告;对于造成7天以上工时损失的事故,要在15天内通过网络提交报表;对于职业病和部分事故险情也需要网络提交报表。

启示与建议

确立企业自律、行业指导、政府监管的顶层设计原则

从立法上,应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责任。按照“谁制造风险、谁负责”原则,企业承担风险管理的法律责任,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有关标准,全面开展风险评估,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国家负责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法规体系,明确政府部门、企业的职责;政府部门负责对企业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监管。

英国企业的自律程度很高。如:罗宾逊兄弟化工公司成立于1869年,是一家杀虫剂和医药中间体的化工生产企业。该企业能定期向安全监管机构报告企业情况;主动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估安全隐患;建立包括过程安全管理、事件报告、风险管控等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监管

英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现了分危险等级管理的思路,突出了重点品种、数量、重要危险设施,对重大事故予以重罚。对此,建议我国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安监部门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形成具有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危化品监管体系。

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对低危险等级企业提交的安全报告进行符合性审核,对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检查,并对重点企业的安全报告开展收费审查;加大安全生产违法处罚的力度。对发生事故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除了给予经济重罚外,还会明确犯罪情节,纳入刑罚。

加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

针对我国目前情况,建议加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执行力度,加强对高风险重大危险源监管。对危险性大或者量特别大的重大危险源,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对监控手段、安全评价报告、应急预案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指导中介机构开展重大危险源评估分级,发挥中介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建议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并吸收英国重大危险源管理经验,对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修订。同时,建议我国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将所有行业领域重大危险源纳入该条例的范畴,特别应明确将城市新建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内容,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审批。

在企业全面推行风险辨识机制

利用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的契机,指导企业将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贯穿到整个企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中去,并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英国罗宾逊兄弟化工公司,将风险辨识意识体现在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公司在作业前,均会进行风险辨识,明确各项风险,制定控制方案,确定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

加强我国安全监管队伍的执法专业水平建设

英国安全监管人员,特别是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专业支撑水平,要高于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与英国相比,我国的安全监管队伍特别是危化品安监力量和专业性明显不足。因此,建议我国建立专业化的危化品安监队伍,提高专业准入门槛,尝试改革危化品安监人事录用、考核、管理机制,采用聘用制多途径补充队伍力量;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安全科技研发、建立各行业专家库等方式,使每位安监人员都能掌握风险管理等重要工具手段,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安监队伍。

发挥安全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议制定安全评价机构的定期审查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的抽检、审核力度,杜绝技术含量低、模板化的报告,同时设立中介机构淘汰机制。

危机管理报告篇3

第一条为了规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鉴定与分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化学品,是指各类单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确定化学品的燃烧、爆炸、腐蚀、助燃、自反应和遇水反应等危险特性。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结果或者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评估,确定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类别。

第四条下列化学品应当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一)含有一种及以上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组分,但整体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二)未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三)以科学研究或者产品开发为目的,年产量或者使用量超过1吨,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全国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公告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名单以及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化学品目录,设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

第六条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有异议的鉴定或者分类结果进行仲裁,公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中心)负责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的评估与审核,建立国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信息管理系统,为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承担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第七条鉴定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科学、公正、诚信地开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第八条化学品生产、进口单位(以下统称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品进行普查和物理危险性辨识,对其中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化学品向鉴定机构申请鉴定。

化学品单位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不得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第九条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向鉴定机构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申请表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提供鉴定所需要的样品,并对样品的真实性负责;

(二)鉴定机构收到鉴定申请后,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除与爆炸物、自反应物质、有机过氧化物相关的物理危险性外,对其他物理危险性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报告,特殊情况下由双方协商确定。

送检样品应当至少保存180日,有关档案材料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十条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与爆炸物、易燃气体、气溶胶、氧化性气体、加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自燃液体、自燃固体、自热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金属腐蚀物等相关的物理危险性;

(二)与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相关的蒸气压、自燃温度等理化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和反应性等。

第十一条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申请鉴定单位名称;

(三)鉴定项目以及所用标准、方法;

(四)仪器设备信息;

(五)鉴定结果;

(六)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鉴定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原鉴定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三条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鉴定报告以及其他物理危险性数据资料,编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重要成分信息;

(三)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或者其他有关数据及其来源;

(四)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

第十四条化学品单位应当向登记中心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登记中心应当对分类报告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在30个工作日内向化学品单位出具审核意见。

第十五条化学品单位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的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六条化学品单位应当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内容应当包括:

(一)已知物理危险性的化学品的危险特性等信息;

(二)已经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分类报告和审核意见等信息;

(三)未进行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

第十七条化学品单位对确定为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的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危险化学品,应当编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根据《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鉴定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上报上一年度鉴定的化学品品名和工作总结。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化学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或者分类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的;

(三)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过程中,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条鉴定机构在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从鉴定机构名单中除名并公告:

(一)伪造、篡改数据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未通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仍从事鉴定工作的;

(三)泄露化学品单位商业秘密的。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对于用途相似、组分接近、物理危险性无显著差异的化学品,化学品单位可以向鉴定机构申请系列化学品鉴定。

多个化学品单位可以对同一化学品联合申请鉴定。

危机管理报告篇4

关键词:心内科;危急值;管理

危急值管理是JCi六大患者安全目标管理之一,JCi第四版更是新增aoC5.3.1标准指出医院应制定危急值管理流程及规范的报告系统,明确定义医务人员如何察觉危急值,如何记录对危急值的沟通过程,以指导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时及时申请及接收报告[1-2]。危急值报告涉及检验科、护理、医疗等环节。在国内,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以防范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切实提高患者就医质量[3]。心内科住院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等患者病情变化快、猝死率高,要求及时了解检验结果,特别是危急值的处理,与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我科针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自2013年9月起危急值报告列入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根据监控数据及JCi标准不断改进,提高患者治疗与护理的安全性,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3年9月~2015年8月共547例次危急值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危急值报告的特点,落实相应的管理对策。检验科一旦发现危机值,须立即电话通知病区,接到电话的护士应负责接听、记下、复述,确认,并立即汇报医生,医生根据危急值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并在病历中记录。我科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内容如表1。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保存2年。

2结果

危急值报告共547例次,构成比>10%的项目分别是肌钙蛋白、低血钾、凝血酶原时间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所有危急值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见表2。

3讨论

3.1危急值项目设定我院已通过JCi认证。检验科的危急值项目是在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结合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要求,同时征求相关科室专家意见,且经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批准。报告可靠、可信。

3.2危急值项目分析

3.2.1心肌蛋白、心肌酶异常。血清心肌蛋白和心肌酶的监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变化的评估。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起病3~4h后升高,ctni于11~24h达高峰,7~10d正常,ctnt于24~48h达高峰,10~14d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4h内增高,16~24h达高峰,3~4d恢复正常,其增高程度能准确的反映梗死范围,其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3.2.2血钾异常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见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减轻水肿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最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或高血钾。从表1可以看出低血钾占13.53%,低血钾可能于使用利尿剂、摄入不足、使用胰岛素、输入无钾盐液体等有关。

3.2.3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实验,从表1可以看出凝血酶原时间(>30s)占12.80%,心律失常(房颤)患者需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等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3.2.4其他异常从表1可以看出血气分析pH(

3.3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

3.3.1基于JCi标准,建立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为确保危急值报告内部传导安全,JCi建议接受者在检验结果时执行"记录、复读、确认"程序。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为此医院建立了全院统一格式的危急值报告本(如表1),以便进行管理。危急值记录的合格率达到100%。

3.3.2确定危急值的报告方和接收方以往检验科医师发现危急值后报告科室,常常出现医生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从而延误治疗。发现此问题后,医院进行整改。确定危急值的报告方和接收方,报告方为检验人员,接收方为办公室护士(因护士站24h有值班人员,护士是第一时间获得危急值报告的责任人)[4]。当危急值出现后,检验人员立即复核标本,确认无误后,在5min内电话报告科室护士站并记录,护士记录并复述接听内容,在得到报告方确认后,5min内通知科室医生,由医生10min内进行处理,6h内在病历中记录。

3.3.3加强人员培训和质控督查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明确危急值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危急值项目内容,强化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强科室间的沟通和合作,使危急值报告内部传导渠道保持通畅[5-6]。科室成立危急值质控管理员,每月逐一核查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所有项目,对危急值报告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科主任定期对医生的病程记录进行督查。三者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综上所述,依据JCi标准,将患者安全放在第1位。规范做好危急值报告的管理工作,第一时间采取抢救措施,可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s[m].3rded.illinosiUSa:Jointcommissionresources,2008:132-145.

[2]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m].4thed.illinois:JointCommissionResources,2011:45-48.

[3]刘帆,陈弟洪,薛欣盛,等.神经iCU危急值报告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2,27(5):15-16.

[4]李耀,孙骞.基于JCi标准的危急值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2).

危机管理报告篇5

一、审计案例简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遭遇了8.0级地震,成为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8年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死亡67551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在事发之后有关部门积极投入营救的同时,5月14日审计署发出致各地审计机关全面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同日派出临时审计小组进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审计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立即部署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北部发生里氏7.6级地震,造成74000多人死亡,585所医疗设施和15000所教育建筑被毁,超过350万人无家可归。其他如水资源和电、路、桥等设施也遭到了破(损)坏。为此巴基斯坦建立了震后重建和恢复委员会来协调和监督重建活动。为了帮助巴基斯坦快速恢复,并能及时深入到受灾地区,2006年1月21日,美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共同签署了由美国政府赠予的价值2亿美元特定用途资金,用来支持巴基斯坦震后重建项目的协议。该项协议的目的是在选定的灾区寻求恢复重建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医疗和教育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区位于地震多发地带,有地质证据表明,在加拿大西海岸每300年到800年,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目前这一地震带断层已经休眠了300多年,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足以引起严重破坏。虽然强级地震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来说,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的事情。加拿大哥伦比亚地区的紧急预防措施在1996年和1997年的暴风雪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之后,审计部门便按检察总长的要求针对哥伦比亚地区对于灾害的紧急反应措施运行是否良好进行了审计。

二、公共危机审计报告差异比较

1.报告格式。《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的4份公告中,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报告格式,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整改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主要有结果汇总、背景、审计发现和管理层意见的评估等,其中有部分详细数据和表格在附录作为审计结论的补充。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分为审计重点和具体报告两大部分,各部分报告中包括了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结论、主要发现、产生审计结果的原因、审计建议等内容,另外还列示了司法部长的回复以及详细的数据表格。通过对比发现,国外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更加系统完善,标题框架明确具体,便于报告阅读者查找和使用。

2.报告内容。

(1)审计目标和范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只有第2号审计公告明确提出了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并且只是整合在报告开头的审计背景交代内容中,其他3份审计公告均没有明确列示。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单独列示了审计目标,然后再以独立段落详细阐述审计范围和方法。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将审计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评估审计预防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和确定尚未完成的工作,并在详细报告中再次提及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考虑到三种审计开展的时点分别为事中、事后和事前,故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必然不同,但是应该在每份审计公告中加以明确,确定审计主体职责,将审计情况同审计目标进行对比,体现审计成果,以使报告阅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报告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2)审计依据。《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编制并公布,审计评价及发现的问题并没有指明根据何种实施准则得出,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实施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绩效审计,而且在审计评价过程中设计了用于衡量项目进度的绩效标准,将实际数据与其对比来衡量进展情况。在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制定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其他必要的程序进行检查,同时针对强级地震的应对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的评价也分别根据省级和地方应急项目法案、管理章程进行绩效评估,审计结果具有适当的参照标准,审计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质量和可信度。

(3)审计风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并未披露审计风险以及有关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主要就抗震救灾款物的接收、管理、发放和使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检查监督。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中,重点关注了审计项目存在的风险,就被审计单位灾后重建项目的绩效计划审批的合规性进行了评估,并最终确定绩效计划审批的责任方,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中,主要就审计事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据此提出预防和应对的建议。由于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不论处于何种审计阶段,都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便确定审计重点,做好风险应对,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4)审计建议。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中,提出了尽快建立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全国信息公开网,对有关部门管理的救灾款物的筹集、拨付、分配、使用去向和结存状况上网公布,进一步完善救灾款物分配使用的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审计报告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并且及时披露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回馈和建议采纳情况。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大篇幅地从战略和操作两个层面对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提出了审计建议,针对准备工作不足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如普及和强化有关法律的适用性和遵循性,建立一种长效的预防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演练和培训,倡导使用先进信息通讯技术协助有关预防和应对工作等。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公告的建议

第一,强化审计公告制度,不断规范审计报告框架。可以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形式,在原来格式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中的标题框架,包括背景介绍、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或者审计发现)、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意见等。另外如有必要,可将审计过程中一些专业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图表等形式,置于审计公告末尾的附录中,既能直观简洁地体现审计结果,省却大量叙述的工作量,又能充实审计报告结构与内容,同时还能帮助公众理解信息,避免公众因信息偏差导致的不良反应。

第二,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有选择地披露审计程序。可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做法,将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单独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部分,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并为审计评价提供依据。对于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加以介绍,便于报告阅读者了解审计结果的来龙去脉,必要时可具体公布审计实施过程,为后续审计提供积极借鉴和指导。

第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审计准则》,不断积累公共危机审计实施的经验,力求将公共危机审计制度化、准则化、规范化。最新政府审计准则(2010年修订)的审计计划一章中,提到了针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审计计划要在原有审计审批程序基础上进行调整,首次提到了针对公共危机的审计指导,对危机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实施依据。建议将历次公共危机审计经验进行规律性总结,为公共危机审计准则的制定积累素材。同时仿效美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公共危机审计为契机,尝试性编写我国的绩效审计准则,逐步推进国家审计机关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兼顾,开辟具有我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

危机管理报告篇6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韵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形式主义。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无论是集体责任制,还是个人责任制都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本单位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厂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3、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积极做好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工作,使工作场所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难;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4、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

建立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基础上,即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进行申报,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填报好各种申报表。

5、本单位的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6、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的特殊管理。

放射、高毒职业病危害作业是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和严重职业病的主要作业,其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其危害往往是群体性的,且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不仅严重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给用人单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特殊管理包括对作业场所和作业人员的特殊管理。如作业场所的隔离、生产设备管道化、密闭化和操作自动化,作业场所设置特殊职业病防护设备,包括自动报警装置、防护安全连锁反应系统和工作信号,配备应急救援设施、医疗急救用品等。

特殊管理措施还包括对这类作业实施特殊的监管手段。如实施许可制度,即作业许可和人员资格许可。作业许可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放射、高毒等、职业病危害作业,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特殊卫生规定和要求,取得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人员资格许可是指从事放射、高毒等特殊职业的人员,也包括这类作业的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身体状况符合要求并掌握特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资格后方可上岗;管理人员也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职业病危害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7、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内容,建立或完善职业卫生防治管理措施:

(1)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内容有:全厂职工人数、男女职工人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男女人数、患各种职业病人数;全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数、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数、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的浓度或强度及评价;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运行状况、防护效果及对存在问题的治理;个人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数量、是否有职业卫生检验报告书、实际配带情况等)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内容有: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5)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用人单位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检测评价(定期检测、评价必须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制度;

(6)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救援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急措施、人员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法、财产保护对策、事故报告途径和方式、预警设施、应急防护用品及使用指南、医疗救护等内容)。

8、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使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严格按规范管理,使其制度化(依据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内容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职业病报告制度。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及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的规定,报告办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接诊的急性职业病均应在12-24小时之内向患者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②凡有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急性职业中毒以及发生一名职业性炭疽,企业及其职工医院(所)应当立即电话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卫生监督机构。

(2)非急性职业病报告:

①企业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综合医院在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患者时,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②对发现或怀疑为职业病的非急性职业病或急性职业病紧急救治后的患者应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转诊到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明确诊断,并按规定报告。均应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③对确认的非急性职业病患者如尘肺、慢性职业病和其他慢性职业病,应及时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各级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不得虚报、漏报、拒报、迟报、伪报和篡改。

10、职业病危害公告告知和工作场所危害警示及报警装置。

(1)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3)对可能发生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1、向用人单位提供生产设备时的危害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12、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管理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配方、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13、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第二款: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告知的内容包括:

(1)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

(2)危害后果;

(3)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4)工资待遇、岗位津贴和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5)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教育;

(6)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4、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培训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有: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其内容和目的是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二)职业病防治实施方案

危机管理报告篇7

关键词:激励机制;医院不良事件;主动报告

不良事件是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目前,在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家,10%的患者每年都要遭受一次医疗不良事件,而不良事件报告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这一现象在我国则更加严重。随着人们的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建立、健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效防范和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差错发生,保障患者安全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当今医院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的构建

1.1建立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在2010年正式通过并实施一系列措施建立起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管理体系,不仅针对不良事件报告实行进行经济奖励,同时也对已经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的医疗缺陷减少处罚。我院将激励机制引入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管理工作中,从2013年7月起医院采用医院电子信息网络进行oa直报,进一步完善了报告系统。

1.2不良事件的收集与分类成立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不良事件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由业务副院担任,成员由医务、护理、质控等部门负责组成。每个月由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收集、分类汇总各科室上报的不良事件。我院按照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评估级数将不良事件分成了5级,Ⅰ级为极度危险事件、Ⅱ级为高度危险事件、Ⅲ级为中度危险事件、Ⅳ级为低度危险事件、Ⅴ级为迹近错误事件及无伤害事件。

1.3不良事件的具体报告程序不良事件一般可分为一般不良事件以及严重不良事件,这两者的报告程序也不尽相同。当Ⅰ级、Ⅱ级等不良事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死亡、极重度、重度伤害、发生医疗纠纷、危害医院声誉时,当班的一线人员立即以口头向科室主管报告(非正常还上班时间报告医院总值班),各级主管逐级口头报告,在事件发生8h内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对于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可以先进行口头上报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以便将损失降到最小,在事件发生24h内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

1.4设立激励机制对报告者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对第一当事人主动报告奖励金额增加。对于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的,经管理委员会讨论或主任委员审批后按给予Ⅰ级事件同等的奖励金额。当事人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予以扣罚当事科室相应的处罚。

2效果分析

我院在2012年开始在单位建立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程序和相关管理规定,全面实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工作。初期通过开展医疗不良事件相关知识讲座与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医疗不良事件的危害性和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必要性,随后将奖励机制应用进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机制中,并从2013年7月起医院采用医院电子信息网络进行oa直报,正确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管理工作。在2012、2013、2014年末,我院对不良事件主动上报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2.1在不良事件的上报例数上2012年不良事件上报例数79例,2013年上报113例,2014年125例,2013年较2012年上报例数上升了17.7%,2014年较2013年又上升了5%,说明将奖励机制应用进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机制中极大地促进了医疗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

2.2在产科不良事件管理上,2013年不良事件报告例数较2012年增长了27.6%,2014年较2013年增长了51.4%,2013年产科住院人数较2012年上升了27%,2014年较2013上升了21.2%,可见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有利于提升医院信誉,增加医院入院医治人数,见表1。

2.3以产科"意外分娩"不良事件为例来分析,2012年发生12例,2013年发生7例,2014年发生8例,2013年较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例数降低了26%,2014年较2012年不良事件发生例数降低了20%,可见说明将奖励机制应用进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机制中有利于降低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1]。

3讨论

不良事件报告激励机制,通过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然后通过收集、整理、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改进了医疗系统中出现问题的环节,提高了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但医疗不良事件处于刚起步阶段,还需要许多措施加以完善:

3.1加强落实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①对于主动报告的,采取鼓励政策;②对隐瞒不报或者规定时间未上报的科室,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分;③发生不良事件后对积极查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并且在院内产生了积极影响的,管理安全委员会应进行表彰和鼓励。

3.2组织专业机构进行上报培训。可以利用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对于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同时医院可以安排专人对于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并制定有关制度、激励机制的具体流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定期召集医院的医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要时候也可邀请知名专家对于不良事件的具体发生和影响后果进行讲解,普及隐瞒不报不良事件可能会造成的的危害及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活动促进医护人员思想的转变,力争在医院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报告氛围。

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奖惩方式,它的中心点主要是在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主动上报的人予以肯定,它可以更好的使得护士对不良事件上报的观念意识有所改变。为了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畅通、无障碍的主动报告系统,主动报告内容不会涉及医院工作人员的晋升、评优、奖罚的各个环节,同时,参与到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之中的无论是个人还是有关部门都会被确保不受到惩罚。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在不良事件主动上过程中所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能够更加确切的指出不良事件的问题所在,从而对其影响进行更为深刻的总结分析,有利于各个医疗部门做好预防准备工作,以便进一步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危机管理报告篇8

摘要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无论是国际全球跨国集团,或者是国内民营小型企业都会遭遇各类危机事件,而我国企业在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本文从众多企业发生危机案例以及应对方案来探讨关于企业的危机管理及对策。

关键词企业危机原因处理原则解决方案

何谓企业危机?英文释义――BusinessCrisis,是指企业危机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宏观大环境的突然变化(如国家标准、行业问题的暴露)以及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生产运营,而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发生。

既然企业危机四处“潜伏”,一旦危机确认,就要找出制造“麻烦”的源头,找准症结,对准危机的切入点和着重点,“对症下药”则是需要认真剖析。针对不同危机做出不同反应。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危机处理原则。切记解决危机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企业管理层在制定有效的制订企业危机处理方案时最好征询公司中各层人士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以下我们在这里分析的企业危机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因违规经营活动或对外媒体舆论曝光时发生的几个实例来论述企业危机的处理原则:

一、快速反应处理原则

第一个是“快”。很多企业的曝光危机事件都是突如其来发生的,企业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尖浪口上,快速反应成为面对危机的第一“法宝”。

事例: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抢盐”风波。3月16日,社会上迅即出现了海水被污染、食盐要涨价、盐能防辐射等一系列传言。全国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3月16日下午,中盐集团总经理茆庆国立即赶赴杭州进行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得知“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今后食盐安全”的谣言已迅速扩散后,中盐集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以总经理茆庆国为组长、副总经理董永胜为副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信息,制定宣传方案,筹备召开新闻会,加强正面宣传,应对不实传言。中盐集团主动与各大媒体联系,接受媒体采访。同时公司电话全面开放,不间断地接受媒体和消费者咨询。当天下午,中盐集团召开新闻会,副总经理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东方卫视等媒体联合采访,呼吁消费者理性购盐,不要信谣传谣。

中盐集团凭借高效的应对能力和及时有力的补给,更创新性地运用微博进行舆论引导,仅用4天时间就平息了风波,成功化解了一次全国性的危机事件。

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正确的方法就是企业应在获悉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并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各方言论的搜集、基本立场的确认、“官方”声明的拟定等,相关资源亦应协调到位。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常常危机发生后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所以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快速反应,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也就是常说的“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是最好的办法。

二、公众最高利益原则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利益,必须讲究诚信。“诚信经营”是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如此,解决危机更应如此。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通常危机发生后,公众最关心的是利益的问题,公众和企业最直接的矛盾也是涉及到公众的利益问题。企业解决危机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公众首先从情感上理解了,才能逐步缓和矛盾。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其次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当有媒体曝光三鹿集团添加三聚氰胺时,三鹿集团先是保持沉默,然后是推卸责任,再则拖延时间而不是正确的予以道歉,主动承担企业应负担的责任,董事长田文华甚至说“这次的事情,是原料奶的收购过程中有人在谋取非法利益,我们检测非常严格。”正是由于三鹿集团始终采取负面的态度,不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做到诚信经营,坦诚面对质疑。才让后面的“奶粉事件”愈演愈烈,最终“三聚氰胺”打下了三鹿,更打倒了中国许多在成长中的奶制品企业。

三、公开透明信息渠道原则

涉及到企业的质量、诚信危机时。安抚好公众情绪后,企业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公众,避免社会上各种无端猜疑,进一步加深矛盾和误会。发生危机后,企业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危机出现时,如果企业不愿意向公众作出更多解释,众多媒体仍然会连篇累牍地加以大量报道,而这些报道有的具有猜测性和质疑性。如此一来,企业实际上却失去了对媒体的控制主动权,使公司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地位。而企业主动与相关媒体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则会消除疑虑与不安,重新树立企业形象。

事例一:2011年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声称,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肉制品行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同时也激增了中国居民消费者对食品行业食品安全的更加不信任。双汇产品在一些城市大规模撤柜,并开展一系列补救措施,然而品牌信誉度却难以挽回,双汇产品在全国遭遇销量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尽管双汇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但在事件发生后多次表现出的更多是对企业本身的关照和重视,强调事件对双汇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失,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却很少提及,只是用“困扰”来解释事件的影响,这一态度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情感。

危机事件后,双汇需要做的绝不仅是向公众开诚布公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履行企业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塑企业一个负责任、关注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正面形象,以负责的实际行动去重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而不是遮遮掩掩,一味态度强硬。因为当企业知名度及影响力很大时,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成为受攻击或广泛报道的根源,企业不仅必须严格遵守行业法则,减少危机漏洞还需要宣传张弛有度,避免过分夸大授人话柄。只有以诚意应对危机,只有以尊重进行公关,受损的品牌才可能得到修复。

四、权威科学信息原则

解决危机时,企业不仅要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还要利用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特别是在处理企业产品质量及产品安全危机时,最好邀请公正机构和权威人士辅助调查,用确凿的数据和科学依据来说话,来赢取公众信任。

事例一:2009年底发生“统一”、“农夫山泉”的饮料砒霜门事件:11月24日,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质量监督消费警示:包括农夫山泉30%混合果蔬、农夫山泉水溶C100西柚汁饮料、统一蜜桃等品牌饮料在内的9种食品总砷或二氧化硫超标,不能食用。消息很快在报纸、网络等媒体曝光。报道称,砷俗称“砒霜”,为有致癌作用的有毒元素。昔日的中国软饮料大王瞬间变成“有毒饮料”。两家企业一时在经济上和品牌效应上蒙受了巨大阴影。

“砒霜门”事件发生后,在11月26日和11月28日两家企业马上做出反应,联系有关权威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化验相关产品,出具了河源市质量计量检测所出具的检验报告和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两报告均显示:总砷含量合格。同时,农夫山泉还出示了近三年来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有关农夫山泉和水溶C100总计142份检测报告,所有检测报告均显示总砷含量合格。就在12月1日,农夫山泉召开新闻会出具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该报告也显示产品总砷含量合格。在短短10天之内,农夫山泉出具如此多的权威质检报告,企业用事实向人们证实了其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最终2010年海口市工商局做出初检有误公开道歉,圆满平息事件。

无论在大环境下,还是内部自身小环境下,企业危机发生在所难免,总结经验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全面的总结。企业都应该经过认真调查分析,对于整个危机的起源、爆发的原因、加剧的过程,对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调查过后要对整个危机的管理过程评价工作。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以后的企业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等可能出现的预警点、侧重点、疏忽点等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列表,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做出可控和动态管理过程。在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修正,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修正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企业应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系列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腾飞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2]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3]汪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危机信息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

[4]赵东华.企业危机系统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5]贺正楚,文先明.信息沟通与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危机管理报告篇9

关键词:血钾;危急值;检验科

当患者某项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偏离较大,已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时的检验报告称为危急值。临床规定遇检验危急值时需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积极挽救患者的危急状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提出来的[2],该制度的建立与应用既是检验科实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目标之一,也是保障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需要。检验科在整个医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主要职能就是准确、及时、迅速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和数据。此项制度可让检验科人员及时地将检查结果上报给临床各科室,对急救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我院为甘肃省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刚刚兴起的一个专业科室,检验科与心血管内科还完全没有形成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心血管内科由于其特殊病种,经常需要给予患者袢利尿剂或保钾利尿剂,这类药物直接影响患者血钾水平,尤其袢利尿剂在利尿同时,快速排钾,引起低钾血症,患者的血钾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电生理,引起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如高钾血症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低钾血症引起频发室早、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危及患者生命,血钾危急值报告制度能够使检验科与心血管内科形成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通过对2012年1月至今我院心内科门诊与住院患者112例所检测血钾危急值报告时间、内容及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科学的危急值管理办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分析我院2012年1月份实施危急值制度以来到至今,心内科门诊与住院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人群患者的电解质检测数据,统计121例血钾危急值患者病种及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1.2方法

1.2.1仪器及试剂日本奥林柏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VL-optL血气分析仪、上海新千imS-972电解质分析仪,试剂均为配套试剂。

1.2.2检验方法每天在处理患者的血清标本前首先对仪器进行定标和质控,完全在控制范围内,然后对患者的血清样品标本进行处理。复查标本状态正常,定标数据无改变、室内质控在控、仪器运行状态及试剂正常,排除人为因素,当整个检测系统经检查合格之后,立即重新检测,检测结果与前一次相符,确认之后立即电话通知心内科该患者主管医生,与主管医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无误。

1.2.3血钾危急值的记录与分析参考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检验危急值项目和检验项目的标准作业程序文件(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文件执行。检验科结合临床实际制定血钾危急值的界限值,血清钾危急值最低范围界限(K5.5mmol/L),信息科在我院检验系统中根据根据危急值设置了警告提示系统,及时地提示对此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出现血钾检测结果危急值共121例,统计分析其在临床病种,见表1。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常见以心律失常为主,其分为2种类型,即缓慢性心律失常与快速性心律失常。前者包括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与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包括房颤、房性早搏、房速、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与室颤,见表2。

确认危急值之后立即电话通知心内科该患者主管医生,与主管医生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无误。主管医生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并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9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抢救成功。3例患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心脏临时起搏,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后,心率及心律转为正常,拨出临时起搏器。

3讨论

心血管内科均为危重患者,其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患者往往可在数小时及数分钟内病情出现逆转,甚至发生心脏骤停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报告检验危急值,可根据危急值报告采取有效的救治方案,对危急值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于2012年1月起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心内科是危急值报告制度运用的重点科室。参照美国临床病理协会的调查报告,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科室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我院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检验科"血钾危急值"报告:血清K5.5mmol/L。危急值报告涉及的范围包括检验科、护理、医疗,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很重要。对于检验危急值不仅要制定报告时间,同时要求各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危急状态进行有效的干预,才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当检验人员测出血钾危急值结果时,首先要判断结果的可靠性。方法是判断标本的采集是否合乎要求,有没有溶血、脂血、黄疸等,因为这些可导致结果异常。标本初步判断为合格时,进一步确认仪器是否在控,运行状态是否良好,试剂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再重新对原始标本测定,如结果与第一次所测值吻合,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在联系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情况以确定检测结果是否符合临床,如果有疑问,要重新抽份标本送检,如若符合,就在"检验科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载。记录内容为:检验日期、患者姓名、病历号(门诊号或住院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值、操作者、电话接听人以及接听时间等,记录本要保存两年以上。同样在我们的LiS检验系统中也要根据提示发出报告[3-4]。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促使我们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复查,以保证检验质量。

护士在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果检测结果发到护士办公室,值班护士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有关医师,严防推诿现象发生。增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士的责任感,建立规范记录本,避免护士因繁忙的护理工作未及时将危急值汇报医生,通过跟踪危急值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严格规范血液标本分析前的处理,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标本质量,加强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等各个环节护理质量控制,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使危急值标本的错误率降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上述121患者血钾危急值可以看出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当达到危急值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所以"血钾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能忽视。根据心内科特殊病种,血钾危急值的设立要严谨,要注意血钾危急值与参考值不同,不能将正常参考范围的上、下限值作为其危急值的界限,也不能搬用其他医院血钾危急参考值,和心内科临床医师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立血钾危急值"的项目范围及其界限。

血钾危急值报告制度使检验科与心血管内科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时效性和成功率;作好危急值记录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5]。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4-115.

[2]邱俊,顾国浩,王雪明,等.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2-413.

[3]刘冰.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规范管理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04):495-496.

危机管理报告篇10

一、“一法两令”带来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1、管理机构及体制更新,海事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随着船港界面的划分更趋明晰。

《港口法》和港口危规明确,新成立的港口管理机构对港口实施行政管理,具体负责该港口的危险货物管理工作。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除服从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外,还应接收港口管理机构对危险货物装卸作业等方面的监督检查,遵守港口有关危险货物作业的规定。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交通部有关规定,海事管理机关负责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安全监督管理,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监督管理,并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认可证》。即对船与港之间的作业监管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定。

2、危险货物的申报审批趋向实时、便捷、规范。对船舶而言,由原来的载运危险货物船舶进口或过境提前3天申报改为进、出港口24小时前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和进出港口的时间等报告海事管理机构,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定期报告,定期申报期限不超过一个月;办理申报危险货物手续可以采用电子数据处理(eDp)或者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方式;对港口作业来讲,《港口法》第34、35条规定,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和进出港口的时间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港口内进行危险货物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和作业的时间、地点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并通报海事管理机构。同时,《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第17条明确规定,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在危险货物港口装卸、过驳、储存、包装、集装箱装拆箱等作业开始24小时前,应当将作业委托人,以及危险货物品名、数量、理化性质、作业地点和时间、安全防范措施等事项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作出是否同意作业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报海事管理机构。未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同意,不得进行危险货物港口作业。

3、水上过驳作业审批方式调整更新。改变了过去仅由海事管理机构一家审批方式,在港内水域过驳作业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其审批前就船舶过驳作业的水域征得海事管理机构的同意,在港口外水域过驳作业的报海事管理机构审批。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从事水上过驳作业应当符合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环境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选择符合相关条件的水域,制定安全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和应急计划。

4、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规定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所有人或者其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根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的管理规定,建立和实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污染管理体系等。

5、在港作业规范细化。船舶--增加载运危险品船舶进行洗(清)舱、驱气或者置换作业的条件的规定,并在作业前报海事管理机构核准,这是以前法规中没涉及到的。港口--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码头、库场、储罐、锚地等港口设施投入作业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应当对危险货物包装进行检查,发现包装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不得予以作业,并应当及时通知作业委托人处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货物包装进行抽查。不符合规定的,可责令作业委托人处理。

6、应急预案必须制定并实施演练。一是要求港口作业企业按规定必须建立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相应的演练;二是要求载运危险货物的船舶编制对水上交通事故、危险货物泄漏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护、消防和人员防护等设备及器材,并保证落实和有效实施。

7、人员资质必须取得有效证书。一是要求港口经营人所雇用的作业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必须持有交通部门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二是要求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员工,应当持有海事管理机构颁发的适任证书和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并事先了解所运危险货物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及安全预防措施,掌握安全载运的相关知识。发生事故时,能遵循应急预案,采取相应行动。

8、危险货物定义更加明晰。《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将危险货物定义扩大到包括污染危害性等特性的货物,也就是船舶载运《maRpoL73/78》公约中列明的污染危害性货物同样也要遵守我国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不能忽视的。《港口危险货物管理规定》第3条则明确所称“危险货物”,是指列入国家标准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和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在水路运输、港口装卸和储存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

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应全面做好的相关配套工作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工作

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更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对运输安全产生重要影响。而港口危规正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实施性规定,是对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活动进行全面规范的行政规章,是在总结我国港口国际、国内危险货物安全管理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管理制度,对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安全监督职责和企业管理责任,加强港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活动,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推动水路危险货物运输逐步规范化、法制化,促进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应认真组织好本部门、本企业的学习、宣传工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系统正确的把握各项管理制度的实质,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法律、法规和港口危规的要求积极推动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管理的规范化,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港口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港口危规,以及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要针对不同的危险货物种类,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切实按章作业,确保作业安全、生产安全。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要向船舶、作业委托人等港口使用人宣传危险货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督促他们遵守有关规定,配合港口企业做好港口的安全生产。

2、依据港口危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港口企业应全面落实各项管理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认可证》的核发工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港口危规第九条规定对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认定的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认定作业品种或者类别,颁发相应的《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认可证》,未取得认可证的,不得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活动。

二是严格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审批。港口危规第十七条的规定即是建立了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动态管理制度。目的是通过申报,加强对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

申报工作是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工作量的实际情况,以为港口企业服务为宗旨,合理安排并公布申报方式,指定专门接受申报的处(科)室,配备必要的人员,做好日常申报管理工作,保障港口畅通和生产顺利进行。

港口危规第十七条是对作业开始24小时前申报的规定,主要是对非定期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申报的要求。但是,对于定货种、定码头泊位、定港口经营人的危险货物港口作业,为简化程序,方便企业,提高行政效率,可以实行定期申报,具体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明确。

对于在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证认可范围内的品种,如果是港口企业对该品种的第一次作业,应当进行安全评估,并同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如果不是港口企业对该品种的第一次作业,可以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采取报备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是严把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关。港口危规第十三条规定,建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港口企业从业人员范围为与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相关的所有人员,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以及港口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自2004年5月1日起,未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企业不得安排上岗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活动。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对未取得上岗资格证书的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并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保障相关人员按时参加培训。

四是必须制定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港口危规第九、二十五条规定,分别对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并明确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应急处置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应当解决发生事故后,怎么实施救援,用什么方法救援的问题。目前,专门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多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不是专门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基本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港口危规将事故应急预案作为取得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每一个企业承担自救的责任。从事非专业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企业可以参照专业危险货物港口作业企业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五是严格危险货物作业封闭式管理。港口危规第二十一条规定,确定了对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的港口作业,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制度。

由于港口作业的危险货物品种、类别多种多样,港口作业的管理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品种或者类别确定相应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全国危险货物港口作业的实践,其管理方式原则确定如下:

(1)原油、成品油、液化气、散装危险化学品的装卸、储存作业应当实行封闭式管理;

(2)危险货物储存或者装拆箱作业,应当实行封闭式管理;

(3)集装箱装运的危险货物,成套设备中含有危险货物,以及散装固体硫磺、硝酸铵、鱼粉、种子饼等在港口装卸作业,可不实行封闭式管理。

三、几点对策措施

“一法两令”明确了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机构及责任主体,明晰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与海事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限,调整了港口作业及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要求,危险品船舶及在港作业的企业应注意及时适应,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供参考。

1、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人及船企业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遵守“一法两令”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为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满足现实安全管理的需要,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多次讨论修改才出台了这“一法两令”。企业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认识到遵守“一法两令”不仅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增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减少与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及在港危险货物作业有关的事故,防止人员和财产损失,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遵纪守法、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员工对“一法两令”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够全面,理解的不透,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些违章。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采取自学、集中宣讲的形式,一是让员工学习和掌握“一法两令”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重点掌握港口作业规范、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管理要求的变化和增加内容;二是提高员工掌握相关国际公约的水平,“一法两令”中多处提到了《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和《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等公约的要求,明确船舶装载危险货物要符合公约要求,因此要组织员工学习与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相关的国际公约,如《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等公约,并及时跟踪了解公约新的修订内容等。这样员工在运输危险货物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遵守“一法两令”的意识,避免出现载运危险货物船舶被滞留、延误和处罚,各项措施到位,确保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