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4:16

医养结合规划篇1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99—01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报告表明,“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患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

1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国家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置,强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应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大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重点满足有需要的、经济困难老年群体。一方面可以在社会上迅速激发所有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形成示范作用。

3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最终目标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4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院(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

医养结合规划篇2

一、基本现状

全市共有专科医院26所,占医院总数11.50%,其中二级以上专科医院5所。26所专科医院中,床位1519张,卫生技术人员1308人,执业(含助理)医师417人,注册护士637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10.03%、5.17%、4.46%和6.28%;2014年全市专科医院诊疗人次70.35万,出院人次4.3万,分别占全市的3.10%和7.48%(见附件1)。专科医院种类有口腔、妇产、儿童、骨科、肝胆、康复、肛肠、泌尿、眼科、五官、精神病、肿瘤、中医妇科、哮喘病和皮肤等15个专科。

专科医院建设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数量多、规模小。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为11.50%,全省为10.87%,数量高于全省平均,但是床位数占比为10.03%,全省为13.01%,苏北为11.38%,低于全省和苏北平均水平。和市内综合医院相比,我市专科医院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占比不到0.01%。

(二)人才少、水平低。专科医院卫技人员占全省专科医院卫技人员比例只有2.76%,其中专科医院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2.75%,远低于全省平均数。和我市综合医院相比,市内传染科、儿科、妇产科、眼科、骨科等专科骨干人才90%集中在综合医院。我市专科医院医师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目前,还没有一所专科医院具备开展四级手术资格。

(三)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没有整形外科医院、老年病医院、血液病医院、胸科医院、糖尿病医院等。心血管疾病、肿瘤专科、传染病、儿童、妇产、康复和精神病等专科医院规模小、无特色优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二、发展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全体居民享有较高水平的专科医疗服务。

(二)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专科医院设置规划;以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为原则,综合服务半径、人口数量、交通便利程度、人群健康需要等因素,合理布局专科医院。根据129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原则上,专科医院在市区只设置1所,需求较大的儿童、妇产、肿瘤、康复疗养、口腔等专科医院原则上不超过2所。

(三)多元投入,共同发展。政府主要办好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和采供血机构,加大对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和社会需求举办各类专科医院;鼓励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我市举办高水平专科医院;鼓励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发展;鼓励现有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部做精做大做强。

(四)专科做强,综合补充。做到专科专治、专病专治,细分工、高专业,市区新批专科医院原则上按三级标准规划设置,原有专科医院限期做强做精;县城专科医院原则上按二级标准设置。根据专科特点放宽综合诊疗项目准入,以方便专科病人对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

(五)强化内涵,提升水平。强化基础管理,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加大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建设力度,努力提升专科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比例达到15%,床位占比15%,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

到2020年,专科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比例达到30%,床位占比30%,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达到20%,健全以地级市为主体、县为基础、综合医院为补充的各类专科医疗服务体系。

四、规划设置

(一)现有专科医院发展规划

到2015年,市心血管病医院达到二级专科医院标准,将市康复护理院建成集康复、护理和疗养于一体的护理型的康复疗养院;到2016年,市妇产医院、市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创建成三级专科医院;五官医院、肛肠医院、眼科医院和泌尿专科医院创建成二级专科医院;到2018年,市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创建成三级专科医院,现有专科医院全部建成二级专科医院。

到2016年,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分别有2所以上专科医院创建成二级专科医院;到2018年,现有专科医院全部建成二级专科医院。

(二)新设专科医院设置规划

到2016年,依托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高等级市体检中心,设置市消毒供应中心;在市区按二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美容医院、按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或由其他医疗机构转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并设置市级临床检验中心。到2018年,在市区按三级专科医院基本标准设置整形外科医院、老年病医院、血液病医院、胸科医院、糖尿病医院等。允许社会资本按市场和社会需求设置其他各类专科医院。

到2016年,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按二级专科医院标准设置2所以上专科医院,1所消毒供应中心。

(三)妇幼保健院发展规划

到2015年,宿城区、宿豫区妇幼保健所达到一级妇幼保健院标准,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妇幼保健所创建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到2018年,市妇幼保健所创建成三级妇幼保健院。

(四)专科医院布局

护理型康复疗养院设置在中心城市核心区。其它专科医院“按在500米直径范围内不得设置同种类别专科医院”的要求进行布局。对于床位在100张以下、区域影响力较小的专科医院,由其根据市场情况自行购买房屋满足其需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专科医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专科医院规划的组织领导;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税务、物价、国土资源和卫生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加大对专科医院支持力度。规划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将医疗机构设置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对专科医院进行审批、调整、监督、评价;各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本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本地专科医院的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卫生局备案。县、区新设立的专科医院要及时报市卫生局备案。

(二)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增加财政对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急救中心的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按时足额到位。要认真履行各级政府关于鼓励民办医院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资产归属、投资人的合理回报以及税收优惠和土地政策等问题。对没有国家标准的专科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标准,放开准入。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大专科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学术技术水平市内领先、省内或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才。加强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到全国和省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鼓励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强化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专科医院的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等对专科医院、人员、技术、设备实行准入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执业行为;制定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大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推进专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健全行业考核考评标准,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五)营造良好环境。注重提高专科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优化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大专科医院宣传力度,努力为专科医院建设、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六、规划的调整、修订和有关说明

医养结合规划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区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并迅速开展工作。将医养结合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层层推进,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同时融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信息支撑等保障措施。主要采取一下几种模式;

一是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全部设置老年病科,并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等服务,缓解老年医疗护理共需矛盾。同时已在各级医疗机构内为老年人,热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优先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诊疗的就医便利服务,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二是村企共建,杜留固村依托永洋钢铁公司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项目建设。设有养老床位200张,医疗床位30张能够为入住的半失能、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2017年全年养老入住约100人(其中全失能约20人、半失能约30人、能自理约50人),全年出院约190人次,门诊600人次。并按规定该院纳入了新农合定点单位;三是二级医院迁建项目进展,区第二医院迁建项目总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1000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70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该项目进展顺利,门诊楼正在进行四层主体建设,病房楼基础筏板正在绑钢筋。区中医院迁建项目总占地面积138.9亩,总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100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9000万元,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地下负一层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地上三层建筑施工。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总占地面积44亩,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25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该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封顶,完成主体建设。正在做内部各医技科室的改造和外墙保温等工作。御麒集团在我区筹建医养结合医院,一期总占地300亩设置床位1000张投资2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中,目前医院负二层、负一层主体已经完工,施工进度已到达地上一层(正负零);四是各乡镇卫生院结合辖区内村卫生室,建立了家庭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的支付范围。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村卫生室还为老年人开展入户诊疗、家庭病床等服务。目前我区常住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共82945人,其中建立健康档案74235份,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回访等。

医养结合规划篇4

事业的发展也关乎社会民生的安定与和谐。而如何建立更加适应人们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疗养机构则是本课题探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空间组合模式的研究,全方位解析疗养院建筑的内部结构,以期建立高效、实用的医疗系统。综合研究病人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无障碍设计等多学科相结合,旨在运用建筑空间的规划手法,立足于人住化的设计理念,意在打破与创新,有别于传统医疗建筑形式。重点协调医疗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患者的心理需求相统一,以提供人文关怀和具有疗愈作用的调养和治疗环境。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强调环境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自然、和谐的住宅式疗养空间氛围。

一、医疗建筑研究概述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理,将环境与建筑充分融合,本案设计立足于人文关怀的基础,提出“住宅式”疗养院的建筑模式,探索人性化绿色疗养空

医养结合规划篇5

摘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青年医师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和工作责任心,增强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帮助和引导青年医师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文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对青年医师事业发展的作用,并结合青年医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提出了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其把握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事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医师;个人;组织;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是青年医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由成长阶段进入了探索阶段,进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青年医师更加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期产生了影响。在青年医师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青年医师正确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并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医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当前青年医师的思想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加强和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医师把握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一、青年医师应正确对待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进而制定人在一生中的事业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青年医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并合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个人的成功和全面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对青年医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青年医师明确事业发展目标。从大学校园毕业的青年人选择了从事医务工作,就已经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阶段步入了探索阶段,即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和职业价值观,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能力的职业,将自己定位在了一个最能发挥其优势的位置,设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青年医师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身的潜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措施,朝着正确的前进方向发展,实现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2.增强青年医师的工作动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青年医师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青年医师选定了职业发展方向,就有了详尽、具体的职业规划,随着职业规划一步一步的转为现实,青年医师有了成就感,增强了工作动力,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晋升潜力,朝着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继续努力,并竭尽全力使自己在这个职业中永久发展。

3.激发青年医师发挥个人潜能。一个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等于没有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无法对自己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发挥程度和事业发展各阶段给予正确的评估,很难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把握自己的优势发展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青年医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的与潜在的优势,充分激发内在的潜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青年医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工作缺乏客观的认识、分析和判断,也缺乏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引导。诸多方面的因素,对青年医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职业意识淡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医师,大多数都还保留着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他们思维活跃,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感受力极其敏锐,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被潜移默化而发生了改变,他们经济意识观念过重,注重名利,讲究现实,关注个人得失和个体的生命价值,责任意识淡薄,不愿付出,只想获得回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2.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医师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做出的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最终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人生规划活动。现在医疗机构有一些普遍的现象,就是一部分青年医师没有工作进取心和积极性,日复一日的“混日子”,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还有一些青年医师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着想换好单位的想法,将现有的工作视为“跳板”,做不到爱岗敬业,他们都是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目标。

3.工作态度消极。一方面,大多数青年医师认为医疗行业属于高风险职业,风险始终存在于医疗服务活动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并非所有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都能破解和找到应对的方法,束手无策或治疗效果欠佳会时有发生,所以往往会出现有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医生的能力和最终的治疗效果有时又达不到患者的期望值,结果医生既承受着压力,又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加上有的患者对医疗行业的不理解,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这些现象给青年医师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青年医师从事医疗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知识更新快,在医疗岗位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无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压力无形加大,使青年医师感到身心疲惫。医生的工作是高风险、高付出,低回报,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趋利性的影响,青年医师更注重个人利益,工作态度消极,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和引导青年医师把握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青年医师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树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只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趋向,又沿着主体自身需要的指向发展,从而才能具有成功的保障,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青年医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有益于自己事业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

2.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青年医师是医院的主体,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青年医师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勇于创新,使其富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以及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积极探索未知医学领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进青年医师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要保证青年医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一切为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样一个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以人文为本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完善青年医师的人格、促进青年医师的发展、实现青年医师的价值,是医疗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文本的必然要求。

4.注重医院文化建设,为青年医师营造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空间。医院文化侧重于文化性,它把培养医院精神、提高职工素质和树立医院形象作为主要内容。开展青年医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综合政治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发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与医院的发展目标相统一,为医院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激发青年医师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促进医院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其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发展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青年医师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可以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让自己更有动力,并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在青年医师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医师正确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青年医师的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青年医师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青年医师正确把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期,在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潜能,提升个人实力,使事业成功最大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韩善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0(166):85

[2]杨鹏高,陈佳等.青年医务人员思想状况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154-1155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50-353

医养结合规划篇6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阐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目前医疗和养老相分离的状态,积极开展生活照料、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等相关服务,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因此,积极构建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老龄社会背景下老有所医、实现全民健康养老的关键内容。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其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这种兼有养老和医疗功能的新型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铺开,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从全国一些在这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以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资源互补、协同合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以及医疗的双重需求,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医疗服务不到位、养老机构匮乏等问题。可以说,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必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社会,其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哈尔滨市百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选题背景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出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随着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我国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给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国目前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很多城市自发性地在机构养老的基础上,在养老院中增设了医疗机构,从而满足老年人既需要养老也有可能需要看病的现实需求。

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占人口总数的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家庭空巢化、失能半失能者多的特征显著。截至2013年底,哈尔滨全市空巢老年人口约80.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22万,目前,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已经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和失能老年人口增多的三加速,一增多现状。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很多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医疗、康复和护理是他们较为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的特殊医疗需求,使他们更有尊严地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现有的三种养老方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弊端。首先,就机构养老而言,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敬老院和老年护理院,这些养老机构具有社会化、专业化特征,但在数量、规模、服务水平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其次,家庭养老面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空巢、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也不断受到冲击。4-2-1家庭结构一方面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救护、日常护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资金和护理人员非常匮乏,因而很难向社区老年人提供较为优质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哈尔滨市也成为我国较早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城市之一。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疗和养老双项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可持续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医疗养护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不必长期占用医院病床的前提下,就能满足其长期护理的需求,并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较为全面的照顾。

首先,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困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完全可以满足患一般性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养护服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在出行就医方面所面临的不便。同时,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对突发性疾病也能够采取一定的救治措施,因此也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治。

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养护理念,在避免老年人往返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同时,更减少了费用开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再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但可以利用好一些现有医疗机构的闲置医疗资源,合理优化病床资源配置,解决养老院病床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够促进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的经营发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目前,上海、北京、青岛、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都相继开展了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哈尔滨市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会城市,从2014年开始就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原则,着手打造一批一站式医疗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551家。其中市民政部门直属的第一、二、三社会福利院和安康社会福利院这4家养老机构都设置了医疗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4家企事业单位办和民办大型养老机构(设置养老床位100张以上)中,有2家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大型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均无医疗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亟待破解。

(一)专业护理人才匮乏,护理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专业护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护理水平较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能悉心照料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然而,目前哈尔滨市的老年护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其中具备医疗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寥寥无几。其次,护理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队伍不稳定。由于老年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压力大且工资待遇低,造成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一直很大,流动性很强,人员队伍很不稳定。再次,缺乏岗位技术培训和统一的技能等级考评。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专门的养老护理岗位技术培训机构,相应的岗位考评、技术鉴定等都处于空白状态。以上种种,都造成了养老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二)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院和门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譬如在场地、资金补贴(开办、运营补贴等)、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由于受到多个部门的同时管理,经常出现执行政策不统一、政策不能落地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隶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容易出现二者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局面。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养老和医疗两大部分被割裂开来,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养老机构之间往返奔波,既浪费了时间,也延误了治疗,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三)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层次有待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设备水平都应该高于普通的养老机构,__其不仅在医护数量上要相互匹配,同时在医疗资质、医疗设备、场地大小等硬件设施上都要高于普通养老机构的标准。但就目前而言,哈尔滨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大都十分有限,其不仅缺乏专业水准的护理人员,同时在医疗设备、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大型医院无法相提并论,在康复护理、医疗急救、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更是几乎无法提供,因此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治病方面的实际需求。

(四)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床位紧缺

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状一直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各类养老机构总计551家,床位37,820张。其中,城镇养老机构455家,床位21,820张;农村养老机构96家,床位16,000张。但实际上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机构只有20家左右,其养老床位更是不足3000张。而目前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20.9万,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很大,床位非常紧张。尤其是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收费低、条件好、服务规范,因此常年爆满,一床难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由于收费较高、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等原因,其病床闲置情况严重。这种冰火两重天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五)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收费。因此,很多患病老年人为了能够获得医保支付的医疗护理费而选择住院治疗,进而导致需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的患者长期占用医院床位,造成了医疗资源的过度紧张,同时也给医保基金带来了很大压力。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此举不仅减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其他城市应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相分离的保险制度,进而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六)资金匮乏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资金匮乏使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目前,哈尔滨市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由于资金匮乏,大型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人员开支、医疗器械购买等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三级及以上大型医院根本不愿意加入到医养结合的队伍中,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部门一直通过提供运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而言,其扶持力度依然不够。由于资金匮乏,很多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在利润低、经营困难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四、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如何解决好亿万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养老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策措施、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

1.合理布局,提前规划

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布局,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签订合作协议,以更好地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资源互补。要提前布局,合理规划,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土地划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同时,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资金支持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顺利开展,减少资金匮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落实发改委关于确保福利50%以上收入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力度。

3.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

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定,现有养老机构中凡是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都可根据其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同时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和政府财政支持长效化,是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建立养老投入资金按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的动态增长机制,在财政预算内设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用于政府示范性养老服务建设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等。

其次,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对具备一定条件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养老骨干企业的机构发放贷款并帮助其控制资金风险。

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资本依法开办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通过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提高床位补贴和运营经费补助标准等多种途径,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可以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养老保障能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__专业化水平。

1.建立和规范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针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在职人员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建立薪资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对薪资结构、薪资增长机制以及福利待遇做出明确规定,进而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再次,逐步规范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养老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同时还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护理人员加强监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2.提高待遇,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

养老护理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必须从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入手,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对相关人员发放护理岗位津贴、护理员职业技能职称津贴等措施提高其待遇。也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养老护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同时规定从业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增强岗位吸引力,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再次,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人才库,准确了解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为养老机构提供可靠的人才数据,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3.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建议养老和医疗机构与医科类大学、职业学院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不断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输送具有职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的专业对口、素质精良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如此既可以解决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养老机构输送人才,从而实现相关院校和养老机构的双赢。

4.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服务志愿活动中,同时发展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养老助老志愿服务人员数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和帮助。

(四)有效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

1.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

具备医疗条件的大型养老机构,必须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不具备条件的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如有需要可以立刻转诊转院,实现最佳救治。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双向融合,形成互补互助的发展格局,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和家庭结为定点医疗服务单位

专门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医疗、护理、保健和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门诊部向以老年康复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方便老年人就医。

3.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集养老、康复、护理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科医疗机构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有益补充。

(五)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主体对象和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从业人员资质、医保政策等,同时灵活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在场地面积大小、医护数量匹配、医疗设备设施等方面要区别对待。此外,还要积极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医养结合规划篇7

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一件事发展的好坏是有极大影响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是未来医学界的中流砥柱,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医务界的健康良好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以及目标影响,能让医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不被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建立起来,经济所有制发生很大改变,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也逐渐融入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商业气息逐渐浓厚,有一些大学生就十分注重自己的个人需求和利益,只关注自己自身的发展,然而这与时代赋予医学生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大城市、大医院是不少医学毕业后一心想去的地方,却十分不愿意去那些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过分关注个人的待遇以及个人的享受,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与时代的要求相违背,医务人员应该心怀天下,救死扶伤,不应考虑很多个人因素,应该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不违背时代的要求与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基础

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时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也是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所提倡的基本思想,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教育,有助于医学生为人民服务,不受世俗眼光的干扰,在奉献中现实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当代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学生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明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衡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要求,新的医学教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已经悄然取代旧的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与道德的培养,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医学生的时候,提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也要引导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实现方式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管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辅导员队伍的职责所在。作为一线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践行者,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辅导员可以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发展,《史记》云:“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有直接接触,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中的帮助者,行为道德的引导者,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生长环境和思想转台,面对学生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要多沟通多指导,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去劝说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在学习期间要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多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大会,开展读思想政治教育经典书目等活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领导才能去践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让医学生在踏入社会知识,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知与定位。

(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医学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在专业医学学习中有所体现。广大医学老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内外思想教育的主要主要践行人之一,广大医学专业老师要善于挖掘与发现专业医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给予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合理指导,以此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医学生的医学能力,使医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三)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久持远的影响,校园里应该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关的展板,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展示,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让医学生在良好环境下深受熏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现代科技,利用科技推动宣传,为国家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和未来医学界栋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一个合理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医学生的熏陶作用,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养结合规划篇8

【摘要】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于1998年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调整,它将彻底改变临床医学者的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弱的状况,为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能力;临床医学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月忠.充分发挥科主任和护士长在科室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1999,6(4):281-282

[2]曹德品,朱慧全,王丽娟.新形势下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4:34

[3]杨蕾.许苹,连斌.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绩效评估[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23-625

[4]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

医养结合规划篇9

[关键词]大健康观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组建升格等诸多原因,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介入晚、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全程性”程度也很不够。笔者对咸阳职院534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实践方面的调查显示,了解的有124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3.22%,有点了解的有372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9.66%。调查还显示47.38%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正在就读大学的自己很重要,从这些数据来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必要。

1.是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趋势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国人对“健康”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医学教育大众化、城市医疗机构人员精英化与国情之间的矛盾,使得医学生就业思想同质化严重,就业率下降。然而我国农村、基层、养老、母婴及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较为紧缺,大健康产业出现“有岗无人”现象。这就需要医学院校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方向,实现个体、用人单位之间最大限度的双赢,从而使国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合理发挥。

2.帮助高职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学生成才

高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大学的全过程的规划,是医学生对整个高职阶段及毕业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种规划。从高职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技能,学生就业的紧迫感不强烈,对学习的要求较低,对个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不太明确,因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霍兰德测试、360评价、Swot分析等形成自我认知,理性分析职业方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人与职是否匹配,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明确阶段学习目标,避免人生“陷阱”,在发掘自身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规避择业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护理专业被国家“六部委”列为紧缺行业,陕西省各地市级、省级院校都申请了护理专业,且相当一部分院校护理专业人数占到整个学校学生人数的30%至40%,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盲从,同质化严重。学生和家长都把就业方向定为医疗单位,尤其是公立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民营医院、养老、母婴及其他涉医单位鲜有关注,结果导致理想的单位进不去,小单位、私立单位等不愿意去,造成就业率严重下滑。因此,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确定与目标相契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练好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机会。

二、大健康观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

1.设置与医学生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课程辅导

在教材选择上,优选有针对性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从2017年9月开始,我院自主开发编写教材,开发了由课题组成员李晓莉主编、巨鲜婷等副主编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校本教材,此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针对性、规范性等优点,针对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医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医学生面试技巧、笔试注意事项等内容加大了编写力度,新增了大量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我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增加实践与理论的课时比例,第一课堂课程总课时24节,其中理论16节,实践8节,第二课堂总课时6节,第二课堂参照《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考核细则》相关条款,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和主题非常明确,以主题班会、专栏宣传、活动举办等形式开展,通过由浅及深的教育,逐步引导其与社会职业相接轨[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由具有医学背景、临床背景、学生管理经验等人员组成精干的师资力量,对校内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外引具有医学背景或者有行业经历的指导师资,积极鼓励、争取教师团队取得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认证。在授课方法上,强化实践性,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性加入小组体验教学、信息化教学,如在自我认知模块开展霍兰德测评、eQ情商测评主体测评,引入案例设置医学生职业生涯问题或情景等,分小组开展职业生涯讨论与探索,让学生参与职业场景之中,同时通过构建和完善课外实践体系,成立“护士成长沙龙”协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参观医疗单位、医药企业、养老院、母婴机构等活动锻炼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岗位需要,对照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时作出调整。

2.分阶段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课程设置中我院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岗前宣誓、生际交流等初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认知,同时进行规划的方法指导。二年级倾向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等,从而引导、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三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就业形势分析讲座、开展招聘会等。

3.树立全员职业就业思想教育的意识,建立有效运行的机制

自2018年开始,我院学管部门为了加强就业工作的整体布局,落实就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观的形成,结合我院就业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意识不足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了解等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制定《医学院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通过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启迪学生,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领和示范职业规划实践,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学生多元、优质就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影响

1.明晰目标,提升竞争力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选并且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明晰职业目标,逐步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夯实未来行动计划基础。这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职业追求的指明灯[2]。医学生只有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引导价值取向,培养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就业单位、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不切实际的要求[3]。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将大健康观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引导医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我院通过开展大健康观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对师资力量进行遴选,教师在课堂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课堂对学生专业所需的护生素养进行引导,在课堂列举古今中外行业人物、专家榜样事迹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体会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这些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播下仁爱、博爱的种子,从而强化他们的医德情操[4]。

医养结合规划篇10

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理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教授向今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利用中医药做好医养结合”的建议,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对他作了深入采访。

在采访中王阶教授首先阐述说:“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当前,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托的医养结合模式已成为一种创新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王阶教授继续说:“诸多研究认为,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一体化全链条服务是发展的方向;而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这些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发挥。因此,为了有效防治老年慢性病及重大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充分利用中医诊疗、养生、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做好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对推进健康中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在提出这项建议之前,我做过大量调研。”王阶教授介绍说,“当前,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数据表明,到2014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全部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0.1%,其中北京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22.6%,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15.3%;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1倍,将占总人口的20%。”

王阶教授认为:“上述数据凸显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未富先老,社会活力日益下降;二是因老致疾,我国近5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三是医养负担,老年人消耗的医疗费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耗费近30%的医疗总费。”

“医养结合是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王阶教授指出,“在老龄化发展及慢性病高发背景下,面对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减弱、养老资源失衡等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已是当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他认为,“把医养结合作为老龄化健康管理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以整合照料、联合运行、支撑辐射为医养结合基本模式,构建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政策体系,有效而实用。医养结合已成为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选择。”

王阶教授接着分析说:“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管理及监督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在我国,养老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由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老干部局以及民政、卫生等机构多部门管理,使得医养结合的各项服务资源融合不够,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监督机制、服务模式及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其次,我国医与养双向互通衔接尚不合理。目前,医与养衔接不好,服务边界不清,服务资源的总量不足,医与养服务脱轨,养老服务群体缺乏分类,服务供给内容及项目单一,服务层次较低,难以形成从‘养’到‘医’,由‘医’到‘养’的双向互通和转介的服务序列。第三,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当下,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存在数量不足、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较为突出,且从业人员存在工资低、工作量大、流动性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四,医养结合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创新之举,但其体系的建立与长期发展需要保险制度作为支撑。当前基本医疗体系中缺乏针对老年人健康特点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医保基金较难直接与养老机构进行结算。”

“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利用我国独有的中医药服务,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王阶教授表示,“中医药是健康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中,中医药在护佑人民健康及防治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当前老龄化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医药所具备的医疗、预防、保健等全方位价值,不仅与医养结合的内涵相吻合,而且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其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健康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可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完善我国医养结合体系。”

王阶教授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因为衰老是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虽不可抗拒,但延缓衰老却是可以实现的。中医药探索衰老机理,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增强体质,防治老年病发生。老年疾病病种较多,病情复杂,患病率较高,常影响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晚年生活。中医药在防治老年疾病方面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通过药物疗法及饮食、运动、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可以增强老年人体质,增加体力及脑力活动,并可配合西医西药的治疗,明显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对老年病的防治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提供内容,丰富医养结合服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内容及形式丰富,简便易行,操作性及接受度良好,可丰富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如国家中医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中的太极拳、健身气功、中药熏蒸、药膳膏方、情志疗法等特色疗法;而要利用中医药为医养结合提供服务内容时,还要注意:第一,开展中医服务内容规范化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居民健康需求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第二,出台和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规范和标准,引导各类机构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第三,组织开展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健康保险,形成长期有效的中医医养服务内容。

四是多方协作,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结合国情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等各方资源,加大医疗机构、养老院、教育机构三者之间的有机合作,发挥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利用教育机构的科研力量,结合居家养老,依托社区,释放中医药的自身优势能量,科学、规范、统一地制定关于中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的内容及形式,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提供依据,从而建立多方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五是挖掘人力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挖掘中医药在养老、预防、保健等方面的资源。在高校教育规划中,增设相关专业,开展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和专业的培训,增加并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