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4:59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1

认识与选择

行业媒体与其他各类媒体有着诸多的不同,比如在媒体定位、受众范围、媒体结构、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但差别最大或是区别最显著的还是行业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结构的不同,也由此导致其办报办刊办台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不同。行业政策的有力支持、目标读者的相对集中、行业信息的专业属性、经销市场的特殊结构、产业链条的紧密联系、征订发行的自成体系等等,构成了行业媒体特有的、独家的资源结构。

在一定意义上说,经营媒体就是经营媒体资源,那么经营行业媒体就是经营行业独家资源。有了这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行业资源,就为行业媒体生存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条件;也为行业媒体走入市场,深入开展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量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市场形态上看,行业媒体面对的是独特的、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三重市场:一是行业内部市场,二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及产品为依托的广域关联市场,三是社会相关大市场。

――不论市场份额大小,不论专业属性如何,目前的中国媒体(报业)市场依然是“三分天下”,由党的公益性媒体、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行业媒体分别拥有,各自的市场覆盖范围基本清晰且相对固定。在媒体间,同类或同一属性媒体的纵向竞争相对激烈,不同类或不同属性媒体难有横向竞争。特别是,由于行业和行业媒体的特殊性,行业内部市场和行业关联市场几乎是垄断的。

――各类媒体机构已经形成自己的媒体理念和经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基本客户相对稳定,大都期望在稳定既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

――党的公益性媒体依靠政策优势开发市场,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依靠市场优势整合市场,行业媒体依靠资源优势集成市场,应该是三者对市场战略的基本选择。在市场化经营中,优势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势;优势是独特的,没有相同的优势;优势是变化的,没有永久的优势。优势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劣势。

――受众需求的多元性、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市场形态的可塑性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媒体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于行业媒体基本不存在同质竞争所带来的价格损益和宣传成本,因此其有效利润率较其他两类媒体要高;又由于行业媒体有着相对垄断的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和受众资源,因此其开拓市场的成本和生存的风险相对来讲要小得多。

这就使得行业媒体能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为稳定既有市场、拓展关联市场、开发社会市场,构建行业媒体自己独特的市场网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

《人民铁道报》是一张创刊于1949年的老资格行业报纸。58年来,《人民铁道报》围绕铁路中心工作,服务铁路干部职工,以专业的语言、专业的内容、专业的术语和专业的流程,成为一张深受业内人士欢迎、业外人士难以看懂的专业化报纸,既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荣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时代的困惑。从2005年开始,我们选择了走改革创新、经营市场、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铁路行业和《人民铁道报》的特殊优势,构建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市场形态,为报社各种媒体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个宽阔、良好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稳定的客户资源。

一是300多万铁路和铁路行业职工构成我们的第一读者群,对应的是行业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人民铁道报》具有高度的政策解读和信息传递的权威性,起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传播和工作指导作用。

二是300多万为铁路运营工作提供技术装备的路外员工构成我们的第二读者群,对应的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为依托的行业关联市场。渗透产业链,联通上下游,服务精细化,咨询个性化,是开发、拓展、稳定关联市场的基本策略。

三是每天300多万旅客和数十万货主构成我们的第三读者群,对应的是社会化广域市场。特别是5万份《人民铁道报》作为铁路客运服务备品,免费在367个二等以上车站、464对2100列旅客列车上摆放,新创刊的2万份《旅客报》首先在京沪线23对92列旅客列车上免费摆放,具有广义上的受众普遍化特征,形成广泛的覆盖率。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媒体来说,都会有类似的市场空间,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认识、科学组织、能动发挥,使得行业特殊资源优势和行业媒体的独特优势得以集中的体现。

条件与策略

在行业媒体立足行业,面向社会,走入市场,双向服务的实践中,如何准确、完整地体现行业媒体的双重特性,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和社会读者的心声,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良好地完成媒体承载的基本职责,是行业媒体整体走入市场之前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实际的问题。

牢牢把握住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紧紧抓住国家报业改革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明确自身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行业媒体机构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

紧密结合各行业媒体机构自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以全面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长活力动力、增进资源凝聚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特殊优势和行业媒体综合优势,优化行业媒体市场结构,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是行业媒体依靠市场长期发展的基本目标。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是:

――充分开发并整合存量资源使其变成优良资产,并由此吸引外部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拓展目标市场。

――确立科学发展思路,转换观念、改革创新,使科学思路转化为科学方案,注重长期发展,解决现实需求。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并大胆使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发挥创造性,使单位内部充满活力。

――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系列制度,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让分散的力量和离散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坚强的凝聚力。

――重在有效行动,真正落实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方针,使思路、方案、目标变成效率和效益。

――优质服务,使读者和客户感受到真诚、温暖和价值。

解决不好这些前提性和源头性问题,不可能顺利走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也会维持不下去。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入手,整体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办报理念转换和全面预算管理,解决好人的活力、单位财力和发展动力问题,为行业媒体真正走入市场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按照这样的思路,《人民铁道报》社于2004年9月,结合铁道部关于推行报社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的要求,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以全员聘用制为先导的报社的整体性改革,其基本内涵是: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通过职位分析、岗位管理、流程再造、合理分配、全员竞聘等制度措施,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评价看素养高低、分配看贡献大小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建立三次销售、精细发行,广告为主、扰化结构,分线运作、点线配合、区域扩散、整体覆盖,多载体协作、整体联动,多媒体套餐、一标多用的经营理念,以深度整合、开发报社多种媒体资源为基础,开展大客户战略,处理好受众需求、媒体资源和市场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行业市场,拓展行业关联市场,努力开发社会相关市场,积极稳妥地参与市场竞争。

――转换办报理念。以进一步明确办报办刊办台方针为根本,以完善办报办刊办台理念为重点,以坚定办报办刊办台基本原则为中心,以调整媒体结构和内容为手段,全面提高媒体质量,促进专业性、社会化、数字型铁路传媒集团的形成。

――实行全成本控制。以优化业务流程为根本,以资金流有效控制为依据,以信息流分析为数据基础,以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实行报社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高效统一。

通过报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后走入市场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看,改革创新、资源整合和市场经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收益全面增长。2006年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征订发行收入增长17.13%,广告经营收入增长40.1%,其他经营收入增长82.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7%;盈利增长140%。

启示和任务

行业媒体机构应该有能力、有信心,通过对自身优势要素的整合运用和独特市场的开发利用,实现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做优,就是媒体质量、社会影响力、盈利能力要显著提高;做大,是使报社成为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新型传媒集团;做强,就是报社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装备水平、抵御风险能力要明显增强。

《人民铁道报》今后发展的任务是:

――在媒体资源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社内人民铁道报、旅客报、报林杂志、Dm、人民铁道网、铁路影视等6个媒体资源实现充分整合,与社外相关媒体充分互动,使媒体结构更加合理,媒体集约化功能更加完备。以社内两报两刊、影视网站、咨询展会为基础,铁路行业内报刊、影视、网站等媒体战略合作的铁路传媒集团基本形成,铁路传媒载体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市场能力上,以铁路行业和铁路站车为主体市场,以打开产业链,联通上下游为行业关联市场拓展重点,以铁路站线辐射区域为社会相关市场开发基础,构建成定位准确、利益相关、客户稳定、资源充足的报社经营市场网络。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市场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

――在技术装备上,依靠行业政策支持,采取新型的融资方式,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使报社在采编技术、影视设备、印刷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方面达到并保持先进水平。

――在报道水平上,全面更新报道理念,不断完善、创新报道载体,研究掌握新闻规律、报道技巧,在文字应用、体裁组合、内容结构、版面版式、图文处理、编校质量、印发水平等方面得到整体优化,满足读者对报纸信息精、深、细、全的需求。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铁道部的部署,适应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全面改革,实施全员聘任制,推进经营责任制,试行编采协作制,建立适应和谐铁路建设和报业改革发展要求的合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队伍建设上,推进人才成长机制建设,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发展,营造能够有利于名记者、名编辑、名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新媒体;矩阵;网上共青团

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顺应网络时代变革趋势,创新青年大学生团员思想引领方式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矩阵相较于传统媒体布局而言,具有形式新、角度广、内容全、风格多样等优势,不同平台之间信息获取更便捷,资源共享更便利,彼此互动更紧密。利用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思路,改进加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开发探索新角色和新功能,扩大主流舆论传播,打造网上共青团思政育人的新力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新媒体矩阵的定义、形式与特点

“矩阵”原本是数学名词,最早的含义指的是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新媒体矩阵的“矩阵”是这一名词内涵的延伸,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运营者以不同名称在单个自媒体平台上开设多个账号,或在不同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分别开设账号运营,并与客户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媒体账号方阵,实现同类信息的多渠道传播。[1]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矩阵的工作形态更容易实现信息占领和需求满足,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数据分析等领域发挥出巨大影响力。从新媒体矩阵的载体形式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要载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抖音、B站、网页号等多平台开发端等辅助工具,从而构建出一至两个核心、多个性质形式相仿的辅助平台协作互动的输出网络。新媒体矩阵之内的媒体平台通常在媒体名称、平台介绍和服务范围等方面会做出同样的要求和设置。从内容特点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根据受众人群特点、目标需求以及形式的易于接受程度等要素,打造风格不同的新媒体类型,从而组成系统化的新媒体网络输出矩阵。其主要的特点在于不同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克服了传统媒体平台单一,输出性和影响力不够等弊端。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体矩阵立足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近年来抖音也逐渐进入高校新媒体矩阵库,总体呈现出媒体融合、各种媒体多功能化的趋势。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现状分析

(一)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现状

笔者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团委老师,在2020年承接了学校共青团创新推优试点项目,在学院内部开展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在依托平台类型、阅读量、挂靠组织、运营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特征。从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依托的平台类型来看,学院共青团主要倾向于选择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两大平台作为新媒体矩阵的核心组件。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大平台在使用频率上也是目前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中出镜率最高的两种平台类型;从阅读量上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平均阅读量要高于新浪微博等其它媒体平台类型,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更大、所拥有的大学生流量更多。同时,学院共青团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上所投入运营的资金、时间和人才、精力也为最多;从所属组织级别来看,院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有学院官方,院学生会、院科协等。班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是各年级班级、团支部等主体。在数量上,所属级别较低一级组织的新媒体类型和数量要普遍高于较高一级的组织;从学院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结构来看,负责运营管理的主体类型主要有基层党委、团委、指导老师等,而平台的运营力量以学生主体组成的新媒体组织为主。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不足

近年来,形式各样的网上共青团平台层出不穷,不少高校在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中有了一些成熟的探索和发现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诸如当前高校校园媒体阵地建设存在着意识形态安全、媒介运营、内容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2]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调查研究中发现,学院共青团在新媒体矩阵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缺少系统化的设计和格局设置,主要体现在矩阵的设计单一虽满足了新媒体矩阵结构中平台数量的增加,而单个共青团新媒体网络平台各自为战、彼此隔断的特征明显,缺少或没有平台之间彼此联合协作的路径。二是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所发挥的育人效果不够显著。原因主要是在宣传内容和宣传作品的生产源头上未能实现充分调研、在传播末端上未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平台所生产和传播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贴合度不高,难以引起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和归属认同。三是鲜有成熟稳定的运营队伍和运营体系。从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结构和运营质量来看,除归属于学院团委级别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外,大部分的媒体平台依托于新媒体中心等学生组织,缺少专业化的示范和指导,运营队伍成员的流动性高,运营技术手段不足,运营质量缺少稳定保证。

三、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以人为本,把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核心定位

网络信息化时代,随着新媒体及其工具的出现、发展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改变了在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与交际方式,也逐渐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再加上高校主体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过程中技术手段的不足,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更有因新媒体的流量陷阱耽误学业和人生发展的负面案例。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和2019年1月2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媒体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因此,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首先要明晰建设的初衷和发展定位,即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青年成长发展,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要把握核心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是线上、线下归根到底是做学生青年的工作,要把工作的焦点回归到青年学生身上。对于高校共青团而言,只有正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和使用现状,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以及可挖掘利用的潜藏资源,才能保证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倡导有回应、动员的行动有支持、输出的内容产品有反馈。

(二)因地制宜,提高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站位科学

从目前高校共青团推行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实践经历而言,过度模仿或滥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经验的痕迹明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注重自身的探索研究,而盲目依赖外界的力量或资源。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作为实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调动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生启迪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中要懂得因地制宜,借力于所属高校内部有形或无形的校园资产,往往较好推动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发展。当前,每个高校中都有易见的或潜在的资产,对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可利用的高校资产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有形的资产,主要是人和组织,即挖掘培育高校内部具有网上新媒体运营经验的人才和部门。第二类是无形的资产,主要是高校的文化、精神和意志等。文化可以聚拢人心,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高校共青团借助校园本土文化的力量可以在青年学生群体之间塑造出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高校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顺利持续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首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所在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建设现状,包括平台类型、平台运行方式、传播量和阅读量等关键信息,充分评估和分析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际,科学设计适合己身发展的建设格局。其次,通过线上线下数据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等受众群体对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最后,要从高校自身的环境、学生群体的特质、拥有的资源条件等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本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之路。

(三)同频共振,构建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联合行动机制

新媒体矩阵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发挥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扩大传播力、影响力,从而形成指向性的育人合力。因此,共青团基站矩阵必须充分实现多主体、多平台同频共振,共同发力。首先,打破网络平台彼此隔断的状态,从平台特质和属性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分工。微信公众号具有“熟人”圈子稳定传输的特质;微博具有“陌生人”可见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抖音具有“动态”视频花样呈现的形式。其次,建立新媒体矩阵内部平台之间的运行纪律,即核定首要输出端、输出顺序、筛选辨别用户方式等,各个平台媒体按照指令进行工作。此外,网络育人的突破弥补了线下教育不足,而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促进了线上线下两者的统一。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努力促进线上线下的联动协作,既要将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进行双重强化,也要基于网上共青团基站的新媒体矩阵进行“循环式”“画圈式”的充实、巩固和提高。

(四)优化管理,完善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人才保障机制

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要实现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宗旨就必须具有稳定的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输出。这在本质上对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输出动力提出了要求,而人才作为矩阵建设最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为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优化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管理方式,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首先,优化管理方式,明确领导管理的主体身份,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建设纳入高校党委、团委等部门的统筹管理范围,由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进行明确指导。同时可将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管理建设纳入到高校团组织的年度规划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其次,不断培育壮大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育人队伍,为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输出。一方面,通过邀请网络新媒体平台运营资深人才和专家,定期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技术专题培训,周期性地对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和持续改善,不断强化新媒体工作队伍的思维、技术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工作者、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等奖项荣誉,以公开评比、同步竞争的方式,增强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此外,网上共青团作为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工作队伍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引领水平,从而彰显服务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潮流,驱动着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变革。开展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本质上是通过互联网服务青年大学生,增强服务型高校团组织的属性,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引导青年学生做好政治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增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育人效果,这对于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文化阵地,进一步完善育人方式和育人手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俊洪.略论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3

【摘要】中国报业转型面临诸多难题,包括现实的障碍和未知的路径摸索。但当这些转型探索与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思路相遇,则有了值得思考的转型探索。本文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立传媒梦工场为案例,分析该集团如何以创业为引擎,带动集团从传统媒体向互联网企业转型。

[

关键词]互联网化转型传媒梦工场浙报集团

一、中国报业转型的十年路径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开启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新时代。与30年前的改革开放相呼应,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回到依靠市场和草根创业的时代。这一新的发展背景与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相结合,为大众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理念。

2000年以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重压已成定势,传统报业为寻求出路招数频出。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修补。即不大动干戈,只在本报纸平台之外,增加当下新媒体的流行样式。包括最早的手机报、报纸电子版、革新版新闻门户、微博、微信、延伸的手机新闻客户端或公共场所的电子屏等。

2.中心拓展。以烟台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为代表的地方报业集团,对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生产平台进行改造,如烟台日报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南方日报成立全媒体突击队、全媒体采编虚拟团队、全媒体编辑部.广州日报的中央编辑部。

3.整体上市。2007年,中国首家媒介企业粤传媒正式上市,其后历年共有7家报业公司上市,包括博瑞传播、华闻传媒、新华传媒、粤传媒、浙报传媒、北青传媒、St传媒。他们期望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

在几种类型的转型探索中,第一种修补型只在打转,全产业链并没有发生变革,对报业整体转型于事无补。第二种中心拓展型主要改造内容生产平台,但这部分并不是报业下滑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无法局部带动全体。第三种相对有效,但从2014年6家上市报业集团年报看,效益出现了两极分化,华闻传媒和浙报传媒的业绩较好,北青传媒和粤传媒的净利润都出现了20%以上下滑。有分析师认为原因在于前者的跨行业并购能力强。作者查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浙报集团)旗下浙报传媒自2011年上市以来的年报数据,发现其经营状况一直不错,已不是并购能力强能够解释。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浙报传媒三年的营业收入数据分别为同比增长6.95%、59.67%、27%,2013年、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85.67%、24%。201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4%。这一增长数据是在全国报业营收平均下滑20%的背景下出现。本文通过文献查找、访淡等研究方法,对浙报集团的转型思路进行分析,期望从中整理出报业转型的有效思路。

二、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以创业创新带动转型的案例分析

2011年对中国报业是个转折年,当年国内网络广告首次超越报纸广告。2012年国内主要都市类报纸广告普遍下滑,作为主盈利点的都市类报纸持续多年的增长趋于停止或逆转。业界学界念叨多年的拐点已经出现。

对此,很多报业集团都有所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可见,浙报集团在2000年左右开始尝试对外投资,并先后开启了浙江在线、手机报、智能终端应用等产品。浙报集团新媒体中心运营总监张德君表示,10年转折之路,浙报集团获得的最大收益,是分析清楚了报业困境的原因:(l)技术导致用户需求变化,使报业有读者无用户;(2)资本匮乏易受制于人,(3)转型不是数字化或全媒体,而是生产、组织上的根本变革,人才、管理架构上的互联网化;由此思路,当2010年浙报集团重新启动上市进程时,特别考虑了三个战略安排:(1)培育互联网基因,核心是理念和体制变革;(2)拥有适应互联网变革的技术团队,获得技术平台和话语权;(3)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将流失的用户重新聚集,做好服务,挖掘商业价值。这三大战略安排中,以创业为主旨的传媒梦工场成为撬动转型的杠杆之一。

1.外部投资,实施技术驱动。

2011年9月29日,浙报集团旗下浙报控股借壳上海白猫股份上市,持有公司总股本的64.62%,成为控股股东,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报传媒”,.这是全国首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企业。9月30日,启动建设中国首个新媒体孵化器——传媒梦工场,目标为“文化新硅谷”,期望打造变革该集团发展的新型媒体内容与技术应用孵化基地。同日的,是为期5年、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投资额20亿元。当时浙报集团总工程师蒋纯提出了浙报集团全媒体的三个

关键词:“分众和互动”、“数据库”、“社会化”。但张德君认为,数字化或全媒体,都只是转型的技术手段,更核心的内容应是互联网化。

互联网化的核心,就是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来改造或变革传统纸媒经营结构。传媒梦工场的创立,是期望以完全市场化的创业投资,带来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变革,带动技术平台掌握,带动员工观念的转化。由编辑、经营、技术等多部门选聘组成的团队最初只有15人,他们作为浙报集团发展的“探险队”和“敢死队”,为集团未来5-10年发展探路,寻求全行业的投资能力,并由此带动组织架构的互联网化。下设有创投基金、孵化基地、研究院、实验室、新媒体运营等几个机构。

他们的投资孵化对象包括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渠道商和运营平台。其中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包含且并不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内容提供商;新媒体渠道商包含并不限于线上线下社区、内容聚合推送平台等;运营平台包含并不限于广告平台、新媒体数据分析平台、新媒体app技术平台等。

对这些投资定位,张德君表示,传媒梦工场的投资目标不会离开本行,首先考虑围绕传媒业生态链进行。譬如早期投资关注了商业、科技博客等互联网比较缺失的垂直媒体,包括已在科技新闻领域颇有名气的虎嗅网之类。其次,是围绕大数据,如投资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群博士团队开发的“知微”大数据,主要开展社交媒体大数据领域的研发,传媒梦工场还与校方合作创立了社会网络数据挖掘联合实验室,作为未来集团开发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准备。2012年以来,先后有数百个项目经过筛选进入基地,约有50多个项目孵化出站,

2013年,浙报传媒完成对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两家游戏公司的收购,耗资34.7亿元,这两家游戏公司后台有2000万的活跃用户和庞大的技术人员。2014年,浙报集团在国内报业集团中率先组建数据库业务部,投入建设用户数据库和呼叫中心。此时,传媒梦工场作为集团技术核心部门,功能从最初的设备维护、为创新孵化提供技术需求,转变成为全集团研发技术产品、开始架构、管理挖掘数据库等,人员也增长到150人。整个集团互联网技术人员达到825人,成为报业媒体转型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边锋等真正的互联网企业技术人才加盟后,浙报集团具有了技术溢出能力,才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与挖掘。”

传媒梦工场选择作投资方,主要目的是获得自己的技术平台,为集团技术升级服务,但同时认为,应充分利用市场化和社会资源。因此,在选定投资项目后,主体由社会资源创业运作,传媒梦工场分享利益。对技术本身,传媒梦工场的理论是培养自己的产品团队,在重要的有潜力的技术产品上,力量足够就自己做,不够就参与联合开发,但不会采用外包的形式,以避免失去对技术平台的主动权。

2内部创业,吸收与改造人才。

传媒梦工场是浙报集团创业创新的开始,但真正的转变仍需从内部发动。2013年,全国包括浙报自己的营收曲线都开始下滑。2013年底,浙报集团开始了全员全媒体培训,传媒梦工场作为培训团队对包括9家县级报的全集团人员,分领域进行了18场培训,内容包括互联网前沿、技术实际操作、集团战略宣讲,为2014年集团转型做准备。

2014年,浙报集团在,内部启动项目孵化工作,由上市公司和集团共同提供3000万启动资本,面向集团个人和团队发起创业项目申报,最终有媒体产品、经营、服务等51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协同该集团在医疗领域发展的“浙江名医馆”app,专注文化艺术市场的“aRt一点”、“Show一点”微信平台,联络运动爱好者的“动动帮”、“天天球友会”微信平台。这些产品目前都运营良好,而参与创业者大部分是集团内部的传统报人,如“浙江名医馆”创办者是报道医疗行业29年的老记者。因为投资团队分析,未来养老和体育将是非常广阔的发展领域。

由内部人员参与创业创新的项目有一些共同点,包括基于用户需求的细分:脱离偏重传递新闻的大众媒体,而贴近于传递信息的媒介平台。新闻的单一模式在创业过程中被无形终结。通过创业,传统报人开始关注和理解“用户感受”。“浙江名医馆”创办者几乎时刻在后台关注用户反馈,一天常有几百条回复。“这与传统报业静态和迟滞的读者来信反馈完全不同,因为一旦不回复或回复不好,微信取消关注立即减少了用户”。

这些新兴的内生的创业创新项目,以及由此带来的员工技能上的互联网培训,思想观念的互联网化,为浙报集团建设互联网枢纽型传媒企业奠定了基础,推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3.并购投资,推动开放性创新。

传媒梦工场的项目投资孵化一般分几个步骤:项目申报,团队评审项目,项目优化,最终评审拿到资金,对项目进行改进,经历半年的孵化期出关,其后或独立运营,或直接成果转化为市场成熟产品。

在所有项目中,出关项目基本适应了市场,运营主体公司化。但对有潜质的纯新闻内容的项目,直接推向市场仍有困难,此时传媒梦工场通常会延期出关,由母公司投入部分资金继续孵化。可以确认的是,传媒梦工场对创新的选择是充分借力社会资源。

张德君表示,1999年浙报集团开始投资,经历了投资界的私募股权投资(pe)、风险投资(VC)、天使投资,在2015年创业投资之前,有15年积淀,每年从200多个项目中筛选10多个项目的经历,使团队的项目评判经验成熟,投资管理日渐完善。传媒梦工场设立以来,从2012年首批投入10多个项目,到2013年投资30多个,2014年孵化已超过50个项目。包括海博智讯、微拍、音乐天堂、创新派、车商通、房产销冠、170Cm、韦德福斯、言妙科技、SegmentFault、雷科技、碉堡资讯等,涉及音乐、房产、体育、科技等领域。2014年,慕尚传媒挂牌上市,Segmentfault创始人高阳人选福布斯榜,生意宝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微信公众平台第三方开发商。这些项目成为浙报集团在互联网时代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实践。

“开放式创新”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亨利·伽斯柏(HenryChesbrough)在2003年提出。他指出: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以加速内部创新,并为外部创新的运用扩大市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范式,它假定公司能够并且必须使用内外部的创意以及内外部通向市场的路径以不断地发展它们的技术。

研究者陈琛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全民创业仅是“万众创新”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呈井喷状态的创业公司和创新成果在未来将由谁接盘?或者说如何实现创新闭环?对此,根据国外经验,90%的创业项目退出和创新成果转化都要依靠大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来实现。

目前开放式创新主要有四种形式,包括战略合作,并购,战略投资,孵化器。根据相关实践与理论,开放式创新正可以解决传统媒体在技术层面的封闭和不足。在传媒梦工场孵化期,会挑选合适的项目进行收购,或成为投资方,而不是另起炉灶自己干。这不仅缩短了技术开发周期,也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产品。在目前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的运作中,已有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如前文提到的虎嗅网。

在这个平台中,资本投入及传统报业的运营资源加入,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资金、技术、市场、法律、培训等服务,期望从中发现和培育传媒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技术企业或团队。为帮助创业者,浙报集团还与阿里巴巴、复星集团、三大通信运营商等11家单位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传媒梦工场”提供强大的支援力量。

4.回到新闻,反哺媒介属性。

由传媒梦工场作为杠杆启动的创业创新,技术的掌握和资金平台,最终要反哺至新闻属性。张德君表示,新闻对上是政治使命,对下是公信力,对媒介企业则是生存根本。

在浙报传媒2012年年报中对新闻部分的发展有一段陈述:新闻传媒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公司将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方向,通过深挖媒体价值链条,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战略,强化用户数据库建设,建立高效、及时、精准的新闻资讯传播模式,将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方式转型为社区化、本地化、移动化的现代全媒体传播模式。

这一陈述中有两个

关键词:一是用户,二是新闻资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对象已由同业转向用户。从运营上看,生产产品的组织本身被弱化,而强调全领域的协同、垂直和资讯服务,实现分众化的精准营销。如今天观众非常关注“奔跑吧兄弟”节目,而全然不顾是谁生产的。这也解释了互联网化的内容之一,是关注优势服务本身。

在用户方面,2013年浙报传媒通过收购边锋和浩方两大游戏公司,获得了2000万的活跃用户数据库,加之原有的600万传统报纸订户信息,这些用户将成为一度消散的“读者群”重新聚来。2014年,浙报集团建成据说是同行业最大的用户数据库,注册用户数据称为6.4亿,2015年的目标是实现5000万活跃用户目标,构建新闻传媒、互动娱乐、影视和文化产业投资“3+1平台”大传媒格局。而对于这些用户数据的挖掘,将为日后提供更好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传媒梦工场三年积累的技术力量,正在用于新闻内容生产的改造。2014年,浙报集团通过9个月的调研和准备后,开始搭建一个融媒体智能化传播服务平台,以完成生产体系的整合,在全新闭环中将所有环节都数据化,通过大数据建立起各方的桥接关系,进而完成更进一步的数据服务。

这一变革可有通俗的话语解释。传统报纸的新闻生产链条,起于传统的热线报料,其次记者响应,第三采访报道,最后回到读者反馈。大数据技术介入后,新间生产流程变为、首先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网上爆点事件的发掘和发现,其次进入记者响应,第三在采访途中的持续反馈与,第四推送给用户,第五大数据再次分析用户反馈,第六信息再回到后台,通过评论分析事件走向,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进。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链条重构,将对信源聚合、选题角度、团队组建、内容制作、传播策划以及用户认识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三、由浙报集团的创业创新转型路径看报业转型的几点体验

2014年对全国报业市场是艰难一年,CtR媒介智讯监测,全国报业广告降幅高达18.3%,且下半年降幅大于上半年。相比之下,浙报传媒的主业虽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因为较早开始变阵媒体产品结构,实施传媒主业创新转型,以及实施新闻、娱乐、影视和文化产业投资的“3+1”大传媒布局,其年度业绩仍保持增长,其中来自互联网的营收已占近40%.利润超过500/0。这一趋势说明该集团的互联网化转型路径初见成效。

由以上对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及相关战略发展的分析,可以梳理出未来报业转型发展的几点体验:

1.以创业带动整体的互联网化内核变革,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这一变革不是以前的式或中心拓展型,而是从整体改变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和部门架构,从根本上使传统报业转型为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

2.互联网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用户导向,围绕用户的需求来构建内容和推送。

因此在变革上,用户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在浙报集团的战略安排上,其发展基础思路是“新闻+服务”,也可以理解为“传播价值+集聚用户”。即新闻是属性,服务是能力。在产品层面则是3+1:新闻传播+数字娱乐+智慧服务+文化产业投资。在具体领域上是民生+企业+政府。

3.新闻认知发生了变化.

新闻本身是无法变现的,所以必须由产业支撑,但新闻本身的公信力必须保证,在内容建设上必须投入。传统的新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用信息。但张德君认为,今天对用户有用的不一定是新闻,而是资讯,“新闻为用户提供的是世界之外的准确信息,对存在世界的感知,是无用之用”。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新闻与政务或计划经济的相对应的条块分割改变,改为与专业领域、与细分用户需求相对应的新闻领域划分。

4.强者通吃。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有关传媒发展的最新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一意见透露的最明显信息是,如果不能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转型和壮大,将会在大浪淘沙中被市场和政策踢出局。

注释:

[1]余羽:《报业上市公司年报:读数据,看亮点,谋发展报业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及2015年Ql业绩解析》,《传媒评论》2015年第5期

[2]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定期报告”:2012年年度报告.2013年年度报告,2014年年度报告,2015年一季度报告

[3]作者2015年6月23日访谈张德君先生

[4]作者2015年6月23日访谈张德君先生

[5]作者2015年6月23日访谈张德君先生

[6]龚敏卿,肖岳峰:《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8期

[7]陈琛:《实现“全民创业”关键在大公司的开放式创新》,《钛媒体》2015-4-8

[8]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定期报告”:2012年年度报告

[9]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定期报告”:2013、2014年年度报告

[10]潘一、李伟忠:《落地进行时:基于大数据的新闻生产系统底层设计》,《传媒评论》2015年1月

[11]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定期报告”:2014年年度报告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4

对党报集团来讲,“一体两制”是指在一个政策体制内实行的同时存在的两种管理办法,即党报集团本身的事业法人治理和集团作为出资人控股经营的企业法人治理并存,也就是说经营上的产业化集团和新闻宣传、舆论监督上的事业集团并存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既能适应目前的政治改革进程,也能符合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承诺。党报的“两分开”工作,应该实事求是地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探索和实践。

分析――“两分开”五种运行模式比较

在现代报业发展的进程中,采编和经营是责权相对分离而又唇齿相依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整个报业活动中处在同一机体内,对它们又可同时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即在采编方面,按报纸的宣传功能,承担着政策、政治的社会舆论的责任职能,是事业体制内的组成部分;在经营管理方面,体现着产业发展的内容,是企业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党报集团内的采编、经营两个部分,只是在一个整体中处于相对独立、适度分开而又分而不离的运行状态中,它们无法绝对离开另一方而独立运行。采取一刀切的、对立的办法使两者绝对分割开来,这与党报集团内必须有完整的产业链作为经济支柱,以保障其正常向前发展和做大做强的改革开放思路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目前提出的“两分开”虽有中国特色,足基于舆论导向的战略决策选择和文化产业竞争的大环境而提出的一个长远任务,但是,如若不从可操作运行的具备条件的可行性的构架和路径上进行分析,这个重大决策的结果,可能会得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出发,结合目前党报集团管理机制的实际,对两分开这个问题,以党报采编和经营的关系为主线,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思路:

第一、将集团内的所有报刊杂志、出版社的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彻底分开。即采编业务留在事业集团,或在事业集团下属的单独成立的报纸集团内。对事业集团这部分的管理,主要以宣传工作的政策规定和舆论监督的法规,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加以管理,其成本核算由集团的经营性公司向采编系统支付采编经费;对集团的所有经营内容,均归入到经营性公司中去,事业集团对集团所属的经营性公司,主要以出资者的身份,以产权方式管理为主(即上级主管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授予的具体的所有权掌控者,对经营性的公司授以经营权)。这种思路设计的优点是,符合现行的新闻出版的政策要求,将来组织党报经营部分上市时,也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容易过关。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由于采编经营彻底分开而导致集团内的产业链完全割裂开了,经营部分的产品质量完全由经营公司以外的采编部分决定。集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哪种机制能协调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这可能会在实际的管理和运行中难以操作,而且,如果运作中出现失误,会使试点单位或操作者承担巨大经济风险或政治责任。这个设计思路可以短为,不能长期使用。

第二、将事业集团完全演变为经营性的集团控股公司,集团的采编、经营两方面的业务全部纳入控股公司,事业集团行使政府的投资管理和经营者的双重身分和双重责任。这种设计,在现有政策下是延续了新的政企不分,虽说是一些同志最希望的、最简便易懂的设计,但却足几乎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实际上也谈不上两分开,只不过是简单地将报业集团整体公司化了。这与当前党报改革的重点,在科学划分宣传、经营业务的前提下实行两分开的改革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只将党报集团中的党报实行两分开,集团本部和党报的采编部分实行新的事业体制,党报的经营部分和其它所有报刊杂志的采编与经营全部纳入经营性的公司中去。这个思路的难处是非党报作为经营性资产转换为企业后的可接受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认可。作为试点单位可望而不可及的政策能否网开一面。这条路子如果能让试点单位先行一步,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两分开,也为以后上市、融资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个方案不存在关联交易,也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符合上市要求,对党报集团按现代传媒发展思路打开了空间。

第四、将党报在集团中整体剥离,党报的采编与经营作为一个整体实行新的事业体制,其它报刊杂志的采编与经营进入公司中实行企业经营。这样,可以保持党报的完整性,党报采编经营独成一体,其它所有资产全部进入经营性公司或控股集团。这里,我们只是作为一种思路提出来,这种思路与现在的改革政策有冲突。因为对党报本身而言,实际上没有进行两分开工作。如果从长远来看,以后党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选择上市,政策规定上相悖;这可能会引发伺业竞争或关联交易等问题。

第五、在党报集团内选择一部分专业性强。市场扩张力度大的报刊,作为经营性的部分进入公司中。这样设计也需要在政策上放开,因为这类报刊的采编放在经营上,在新闻宣传政策上需要有突破。另外,虽说是对党报集团的长远规划有利,但在融资、上市方面有困难,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不可避免。

选择――“一体两制和分而不离”的“两分开”运行模式

综上所述,除了第一种思路较符合目前的政策要求外,其余几种都有政策障碍,都需要政策上有较大的突破和支持。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倾向第三种,即把党报单独拿出来,把它的经营与采编在体制上分开,其余部分全部进入经营范围内,这样需要寻求突破的政策难度会小一些,而且真正体现了两分开,对以后再融资、上市也比较容易操作。当然,对于从上市角度来说,我们最理想的是第二个设计思路,这样也好整体上市,这需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从过去的实践和现实的政策来看,党报集团管理体制,还没有万能模式,只有适合,没有最好。按照“一体两制”的总体思路,只要是与集团的发展战略相匹配,适应市场低成本、高效率,有凝聚力、控制力和竞争力,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应该是适合的,是好的。因此,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出发,为党报集团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以下是我们按难度比较小的第三种思路展开探讨的内容。

“一体两制和分而不离”的“两分开”运行模式:即党报采编业务以外的所有经营业务、非党报采编与经营业务统一纳入市场化大经营范围,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的总体思路。

选择除党报采编外所有业务及非党报所有采编与经营业务统一纳入市场化运作的大经营范围内,实行以党报为主体的采编经营业务彻底两分开的总路径,一方面,坚持了追寻试点单位在改革中出思路、出方向、出成绩的可行性预定目标,牢牢把握党报改革“四不变”(喉舌性质、党管媒体、党管干部、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另一方面,要跟紧国内国际传媒业发展步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报业传媒集团。

这个方案高层管理的整体框架是:以集团党组、管委会为主的高层,对整个集团事务运筹享有最高决策枧以党报为主体的集团编缉委员会,对报刊采编业务享有最后监督权和终审权;以传媒集团控股公司为主的董事局,对集团的资产享有最大的经营权和控制权。最终,形成党报集团统筹采编、经营,上下高度协调运转的“一体两制”的新型管理体制。

采编、经营两分开后的组织架构图:

发展――运行前景展望

选择除党报采编外其余业务统一纳入市场化运营的方案,实行“两分开”后,与之对应的宣传政策、上市条件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最后决定这种模式的运行前景。

在宣传政策上坚持了集团的事业性质,坚持了党管党报集团的基本点,更主要的是符合党报采编业务、经营业务分离,实行事业集团体制下办企业(经营部分)和事业集团下办事业(党报采编部分),并实现了事业与企业分开运作、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党报、非党报的办报宗旨、思想、理念、服务范围一目了然。同时保证了党报采编业务事业单位的独立性质。使集团的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读者覆盖面布局进一步合理,集团综合运营能力将大大增强。总的来讲,这种体制有利于从组织上保证宣传系统和经营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在资产管理上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人财产权(所有权)和传媒集团企业性质的经营权进一步明晰,真正做到了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符合了事业集团被授权后,通过行使出资人权利,把资产的经营权交给传媒集团控股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这样,对报业的上游产品(如造纸业、信息业)、下游产品(印刷业、物流业),集团将能以更加到位的市场参与主体者的身份,去协调内部或开发外部的资本链、产业链、市场链、销售链等。

在上市程序及政策规避上这种设计构架,在首先符合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要求党报采编、经营分离的政策精神的同时,也容易通过正常程序获准上市,面对证监委的两大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一是基本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上市公司经营上的独立性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二是集团的核心经营业务同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相一致,不会在集团内发生关联交易。

在党报采编费用的保证上企业性质的传媒集团控股公司作为整个集团资产的经营者,对所有报刊的采编、经营业务费用,承担其运营成本。在这个前提下,党报还可根据其在经营业务中的位置,确定合理的基本系数,依据其提供的广告、发行业务量的增减幅度,确定其向上奖励幅度或向下调整幅度,以保证其与整个集团薪酬水平相一致。

在寻求集团发展的新增长点上这个思路符合文化改革试点单位做大做强的要求,与十六届四中全会有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精神相一致。在这个构架中,“商报公司系统”是指建立全国商报发展平台,它是集团在跨地区发展、实现报业产业化战略上的重点,也是集团新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可根据集团的资金实力、发展阶段的不同布局和本地与外地的先后急缓发展等具体因素确定。

把“商报公司系统”这个发展平台之所以放在上市公司中,同时又与晚报、都市报等媒体区分开来,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商报系列可以在上市公司中放大、做大,并真正走出去发展。而且,把这个平台装进上市公司,一方面,解决了商报对外拓展过程中的所需资金;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上市公司上市后在主业上没有投资发展项目的具体问题,使募集资金投入的项目明确,主业突出。

实现了采编与经营的最大化分离,达到了分合相彰的目的:这个方案,首先解决了党报采编、经营的彻底分离;其次,解决了大家一直以来认定的报业采编、经营是一个难分难解集合体的问题。除党报外,所有采编业务进入到了大经营范围内,不再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便于实际运作。

机制――“两分开”后利益传导和费用支付方式

党报通过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并最终在市场上有所反映,具体体现在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项目指标的增长幅度上,从而形成利益传导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所有非党报刊的稳步增长,也为党报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两分开后,党报的全部费用支出仍集中划分为两方面:经营费用和采编费用。

经营部分费用:因党报的发行、广告、印刷等经营性的业务,已经装入公司中运行,这部分费用是大头,应该由公司在运营中直接进行支付,因此,对这类经营成本的支出不存在后顾之忧。

采编费用的组成及支付:

1.固定支付的党报采编费用部分:根据党报采编部分在分离前的开支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数额。这个数额包括采编部分的行政办公费和采编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基本费用支出,按月或按季从公司中划出作为“专款专用”。此项费用进入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当于进入公司成本的原材料费)。实际上,这是一种资源交换价值的具体体现。公司支付了这笔固定费用,得到的是因特殊行业的产业政策支持而收获的无限定的发展空间。理由是,集团足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而作为特殊产业的母公司为保证集团的整体存在,有绝对的话语权,在股份公司中设立此项固定费用。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5

的确,不可讳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不只是威胁,它已经在分割传统媒体的既有利益板块,广告经营尤其如此。但是,前文已经说及,广告是人类有目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的产物,它本身包含着丰富信息,也需要信息传播渠道为它的传播提供途径。所以至少在中国,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利益分割还只是在增量部分体现出来,而且较长一段时期之内无法完全或大部分替代传统媒体的市场存在和在广告传播上的作用。2006年祖国大陆网络广告经营额为33亿元,而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为797.9亿元,二者之间为1:24的比例,“传统媒体的末日到来了!”眼前只是危言耸听罢了。尽管如此,传统媒体还是应该看到,包括诸如分众传媒等新媒体和网络广告经营的上升势头不可遏止,其增长速度要高于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增长,也高于广告市场总体的增长势头,因此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二者之间逐渐趋近,形成广告市场的经营均势。传统媒体在这种未来状况下如何寻求经营上的突破,就需要在非广告领域内寻求机会了。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现状

非广告经营是指传统媒体的除广告及其相关经营方式之外的经营活动,前期是传统媒体经济运行的辅助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媒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少数地方其份额已经超过了传媒广告经营额。

1、非广告经营的形式

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目前不外以下几种:a)经营低门槛行业,如餐饮、娱乐、商贸、材料加工、人力资源等,进行资金基础积累,为进一步进行资金运作打基础;b)整合自有资源,对优质资产进行剥离重组,构建企业化运作的集团,启动上市程序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以进行深度开发,电广传媒、东方明珠是其中佼佼者;c)以参股、合资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资本投入,谋求自身资本的最大化利益回报;d)运用可利用资金进入热点行业领域,比如湖南广电进行的地产产业开发、上海文广集团进行的旅游项目投入等。无论何种方式,对资金的有效运作以求得更大回报,谋求经济效益的更大化是传统媒体扩大社会效益之外的另一目标。在获得资金回报支持后,传媒机构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自身的发展,如设备的优质投入、优秀人才的招募、办公环境条件的提高改善、员工的福利发放等,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非广告经营的收益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常常可以获得更大回报和收益。陕西电台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1亿元,而非广告经营的成绩在此之外也闪烁着喜人的光芒,湖南电广传媒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4亿元,而集团总经营收入为30亿元,大部分收益都来源于非广告经营,即便是作为同城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云南报业集团,也于两年前开始向地产业投入。此类案例目前在国内来说不算太多,而国外的传媒界同仁们早已为我们展示了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美好图画。远的不说,且看全球超大型媒介集团维亚康姆(Viacom)自1986年开始通过不断并购各类产业,扩大经营范围与渠道,达到了壮大自身的目的,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2002年列《财富》全球500强第200位,其旗下经营的产业除传统媒体和网络之外,还有电影公司、影剧院、录像带连锁出租、主题公园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榜样成为了每家媒体机构的追赶的目标,每一个传媒从业者都希望自己的机构能成为这样的榜样。但是,在目前国内做这样的突破还存在许多困难,并非有理想就一定能成为现实的。

3、传统媒体进行非广告经营的现实困难

尽管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钱”景广阔,但是在现实中要实现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传媒机构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传媒机构更多的责任是做好社会效益的扩大和提升,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是媒体的首要责任和任务,经济效益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其次,体制的约束限制了传媒机构的多元化经营。现在国内的传媒机构绝大多数都是事业单位,在体制上就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保持了距离,要想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必先经过宣传管理部门的审批,其中过程可想而知。体制如果不进行改变,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运行空间,因为市场运作的决策权、话语权始终不在媒体自己手里,即便是一些先行者在真正的运作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改革体制”,仅只表面风光而已。第三,资本积累的来源相对简单。非广告经营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前期资金的支持,政府拨款专款专用甚至没有政府拨款,而媒体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经营来积累,由于国内大多数传媒机构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经营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员工福利、设备更新,对于本就不多的经营收入而言一大部分就此划出,剩余资金就少得可怜,所以这一积累的过程就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多数传媒机构缺乏进行非广告经营的外部条件。传媒机构进行非广告经营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配合,在经济发达地区,项目选择的范围更加广阔,项目开展的机会更多,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就缺乏这样的条件了。条件的缺失导致非广告经营的开发运作缺乏可执行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面窄,收益相对较小。第五,观念的相对落后导致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开展障碍重重。任何事业的开展都需要相关环节在观念上的理解和支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被提了许多遍,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具体落实的时候却并没有做到。尤其是相关管理部门,平日里各类场合对“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又是诠释又是要求,但是面对具体事项的时候,解放的是别人的思想,创新的是别人的观念,而自身却紧守着教条僵化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放,其结果自然是误时误事,只是失去了大好机会。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有。第六,人才的相对缺乏致使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缺少具有大局观、能兼顾各方面的具体执行者。人是任何事物项目的创意、策划者和执行者,对于传媒机构来说,非广告经营由于涉及到其它行业领域,使得机构内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力进行这些项目的具体运作。这一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其突出。尽管如此,国内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已经有了先行者,而且其榜样示范作用对整个传媒界影响深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非是令人羡慕他的收获,而是敬慕其敢于先行的勇气和决心,并由此带动了一个群体的向前发展。随着在非广告经营运行中的各项困难逐渐被克服化解,国内传媒机构整体性地涉足非广告经营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整个传媒业的跨越式迈进的日子也为时不远。

西部地区传媒机构发展非广告经营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处西部地区的传媒机构在面对自身发展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思考进行非广告经营。因为广告经营本身受到当地经济规模、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当地广告主广告意识和当地受众观念的影响,四者缺其一环就广告经营而言就已经受到限制和约束了。西部地区的现状决定了传媒机构过多地将发展思路依靠于广告经营上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地经济规模发展的速度是基本同步的。若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速度,投入到当地非广告经营中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和注意力优势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在这一过程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注意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沟通,将事实困难一一列举,介绍解释进行非广告经营的优点,采用这种经营方式对传媒机构本身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争取在行政上的支持。二、当地传媒机构领导者自己必须要解放思想,只有先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一项事业或一个项目的开展,最为关键的就是项目决策人自己的整体思路是否合时合适,是否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是否在大局观上有把握能力,这既要求决策者自己的思想解放必须到达一定的程度,也对执行者在思想上提出了要求。三、项目寻找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不要盲目模仿、照搬。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同样,在别处成功的经验来到当地不一定能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最好的应该是最合适自己的。四、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西部地区相较发达地区最落后的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信息渠道和流量,更不是资金资本的缺乏,而是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不足和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吸引不够。解决了人才问题,许多困难都将会迎刃而解。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6

实际上,衡量报业转型是否成功,笔者认为应该不再纠结于采用什么传播介质,通过什么传播路径,使用什么接收终端,而是报业集团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传播集团,建立起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培育起利润内生机制,在舆论场和信息场上能够发挥议程设置作用,彰显出影响力和公信力,并基于上述标准来衡量报纸转型是否成功。那么,什么是能够使报纸于悬崖边自救、促使报业转型成功的“道”呢?笔者认为,非资本运营莫属。

从案例看资本运营之“道”

目前,几个报业集团在资本运营方面的成功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鼓舞。比如浙报传媒提出了由报纸读者向多元用户转变,由大众化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变,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综合文化服务为主的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转变,及打造新闻传媒、互动娱乐、影视和文化产业投资的“3+1平台”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举措之一是收购了杭州边锋100%股权和上海浩方100%股权,两家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预测净利润合计分别为25443.46万元、32127.31万元、37933.98万元。未来几年,上述新媒体业务利润有望超过传统报业利润,这预示着浙报传媒作为一个传统的报业集团,必将摆脱江河日下的传统报业的羁绊,成长为一个能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新型传媒集团,那时候,你能说它转型不成功吗?比如上海报业集团,2013年10月成立后,通过资本运作,和业外资本合作了两个大项目“澎湃”和“界面”,前者号称将达到5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后者也会有1亿美元的投入,运营的资本并没有投入到传统报业,而是投入到了对报业转型至关重要的具有探路者和先遣者意义的新媒体上,为传统报业转型成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和前些年报纸名不正言不顺的从业外融点资抒危解困或业内几个媒体出资办一张新报获得一些投资收益不同(如《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合办的《新京报》),现在的报业资本运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开始真正具备了“道”的意义。

资本运营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坚强后盾

报业集团本身开始成为资本运营的主体并正在向财团化方向发展,将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坚强的后盾。

以前,说到报业的资本运营,基本上就是指一家报社从业外企业拿到一笔钱,建立起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机制,在报纸编采上提提待遇,在报纸版面和内容上翻翻新,在发行上造造势,在经营上鼓鼓劲,实际上都是表面热闹,并没有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结果,有的不欢而散,有的苦撑苦捱,有的血本无归。

再看当今资本运营比较成功的报业集团,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华闻传媒,等等,无一不是自身已经成长为能够自主投资的主体,收购兼并投资活动以自己为主,而且正在向控股投资公司也就是财团化的方向演变。比如华闻传媒,它的全称“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说明了它实质上就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旗下除了《华商报》,还有国际广播电台,它的资本运营的具体操作手法是小额而快速的收购,然后将收购来的实体的利润并表,在二级市场上推高股价,如今总市值已经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再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浙报传媒上市公司为依托,旗下从传媒梦工场,到VC/pe东方星空,到做ma的浙报传媒,再到收购来的网游公司,加上一个从事财务投资的新干线,一个体量不轻的财团呼之欲出。再比如一向保守的上海报业集团,其在资本运营的道路上也突然加快了脚步,联合了联想弘毅等多家外部资本,一口气孵化了两个对未来报业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项目。

可以说,一旦报业集团在资本运营上具备了上述报业集团的眼光和实力,那么,在传统报业的转型中,它就能够承受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试错成本,能够承受转型投资回收期到来前的当前成本,能够承受转型过程中打造新的产业链、融合新的生产要素所必要的投资,从而为传统报业的转型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时代,没有强大资本实力和高超资本运营手段支持的报业转型,其思路将是空想,其做法必是蛮干,是注定没有前途和希望的。

资本运营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资本支持

报业资本运营的模式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将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前提下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纵观目前报业资本运营的模式,除了常见的收购兼并和盘活原有内部资产外,还出现了以下几种颇具亮点的新模式。

一是趁着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运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浙报传媒、华闻传媒、博瑞传播等都已率先打造起了专业投资平台,担当起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角色,且已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浙报传媒旗下的东方星空文化基金是国内传媒企业最成功的投资平台之一,不但在数字电视、演艺旅游、教育多媒体、数字媒体营销、数据库安全等领域进行了股权投资,并涉足影视剧、动漫领域。华闻传媒借助北京盈通、上海鸿立等投资平台,近几年也是加大了股权投资力度,获取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二是开发运营文化产业园。如博瑞传播累计投资4.79亿元建设的“博瑞・创意成都”项目,吸引了包括巴斯夫、岛津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和文化创意服务企业的加盟,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聚集平台的功能。此外,华闻传媒在建设华商文化产业园方面也早有动作。

三是涉足金融服务领域。博瑞传播发起设立了博瑞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依托于成都本地的业务资源及客户资源进行运营,满足中小商户的需求,目前运行稳健,效益良好。粤传媒、新华传媒主要采取参股投资方式也介入了小额贷款业务。试水金融并非上市传媒集团的专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早前对信阳银行增资入股4.4亿元,占其20%股权,成了该行第一大股东,此举创新了国有文化传媒企业投融资模式,也提高了报业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报业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模式,不但有效地规避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而且,丰厚的业外收益也将为报业的转型成功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

资本运营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系统支撑

报业集团通过资本运作,纵向整合传媒产业链,横向并购多种新媒体平台(包括接收终端和传播通路),将为报纸转型成功提供必不可少的平台保障与系统支撑。说到报纸转型成功,必定是平台化体系化的转型成功,而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没有整个传媒产业链的上下贯通,没有多种传播平台、传播通路、传播终端的融合,报纸的成功转型将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举目四望,有谁能担当贯通融合的重任呢?唯有高水平大手笔的资本运营。

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浙报传媒,它通过推出国内媒体领域首个孵化器――传媒梦工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将实行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将以各种融资方法投入20亿元,实施集团的全媒体转型,即以新媒体为核心,通过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者并举,建立500万读者数据库及增值服务平台,推出一整套媒体孵化计划,搭建吸纳传播技术和业务创新团队的“工场”,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服务平台等。这一构想很快激起了各路社会资本的浓厚兴趣,吸引了复星集团、阿里巴巴等积极参与,通过资本导致的资源集聚,势必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基于对互联网“开放分享、用户中心”这一基本运行规律的认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明确了用户是转型的核心资源,也是转型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在推进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业务板块不足以支撑转型所需的用户、技术、平台等资源要素,那么怎么办呢?布局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资本运营方式,以市场途径收购和整合这些要素资源,便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不二之选。资本运营对产业链的贯通能力和各平台的融合能力,这里仅以它在集聚、激活报纸媒体转型成功所必需的用户资源方面显示的能量举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传统媒体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虽已拥有500多万读者,但这对于它的转型成功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收购边锋公司,一下就新增了2000多万互联网活跃用户,这便是资本运营的魔力。

在未来几年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还将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和纽带,努力完成由报纸读者向多元用户转变,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由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综合文化服务为主的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转变,在满足用户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传媒集团的价值传播理想。

据了解,在通过资本运营的手段和方式来打通传统报业转型所必需的全媒体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整合和集聚传统报业转型所必需的产业平台和生产要素方面,其他一些大型报业集团也有类似的举措。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媒介运营;管理者;思维品质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以及从事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的运营管理者更是压力巨大,面对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运营管理者能够看清楚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在各类热门的综艺节目出现了“去主持人化”的这一现象来看,很多节目似乎不再需要主持人,评委嘉宾或者参赛选手都可以成为主持人,而且效果还不错,观众愿意看。这一趋势对于主持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大的危机,这么多热门的节目都没有主持人了,主持人是不是要下岗了呢?管理者是不是又会再人员调动上做出大的改变呢?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从业者担心的问题呢?

传统媒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面对这次打的冲击,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就从“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来分析,媒介的运营管理者具有批判思维的重要性来谈。

这一现象是否会长久?这一趋势是否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管理者一定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到自身的强项和弱势,做到心中有数。批判性的看问题,这样才不会被琐碎的,海量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要看清前方的路就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自己的头脑中坚定地树立批判性思维,能够批判的看问题,我们才能解答自己内心的疑惑。所以,在这个风云变幻莫测的媒体行业,对于媒介的运营和管理者来说具有批判性思维极其重要。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从语言学角度理解,“批判性”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对认知对象进行鉴别性判断。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可以视为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反思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1]。在这里的反思性思维是对当前的假设或者信念及其支持的证据进行反思后,作出的合理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美国著名批判性思维权威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独立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2]。

二、媒介运营管理者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分析

媒介指连接二者之间关系中介。著名学者麦克卢凡认为:“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本文对于媒介的探讨,主要从传播学的视角下,研究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为代表的传播平台。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的途径增多,给媒体的运营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信息的传播流通过程中,有很多非理性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需要媒体运营者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是媒体的运营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著名学者培根认为影响人认识世界有四种障碍,即“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3]。由于这些障碍造成人类的无知,将真理视作谬误,在一些无价值的东西上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认识真理,就必须认清这些障碍,远离这些“毒流”的阴影。罗吉尔・培根认知的四种障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源于外在的影响,如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源于人的内在因素:自身的习惯和愚昧浅薄。

虽然培根将屈从于毫无价值的权威,列为认识真理的障碍之首,并不是说否定一切权威,而是否定那些谬误甚多、专横跋扈,却有名无实的伪权威。他认为,这样的权威像毒瘤一般,是产生罪恶的根源。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因为他不迷恋权威,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敢于质疑恩师柏拉图的理念,从而成为许多学科的奠基人。

影响人认知的外在因素的第二种障碍是流行的偏见,它是一种群体性的障碍,指在社会中,一段时间内被群体广泛接受的但不合理的文化和习惯。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社会中流行的观念和习惯,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偏见的出现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多数事物都会经历:出现―流行―普及的循环过程,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偏见会误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必须剔除这一障碍,回归理性的认知发展路径。

从这两点来看,“去主持人化”这一现象,并不能成为运营管理者判断行业发展的指向标。在这一现象中包含有“明星跨界表演的新鲜感”“新鲜的节目形式引领流行风向”的效果。这只能看成一种现有的现象,这种变化直白了说是主持人的一种变形,这个引领节目发展的人不再叫“主持人”了而已,他可以叫“嘉宾”也可以叫“歌手”,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无价值的权威”和“流行的偏见”这两种毒瘤迷住了眼睛,我们要绕过毒瘤看到真理的本来面目。

外在的因素有时并不是致命的,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变化的核心。习惯是一种定型的行为,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也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好的学习和认知习惯,有利于人对知识的学习和日常的交往。而不良的习惯则会造成认知的的失调,难以获取事物的真相。

最后一种障碍是指人们虚荣与矜夸却自命不凡的自我认知错位。自我认知的错位,是造成人类愚昧的最大障碍,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应当保持谦逊的良好态度,虚心,向上,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愚昧的知识,走向真理,寻求人生的幸福。

对自我准确的认知,是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根本。无论这个变化多端的行业再怎么变,能对自我做出正确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答疑解惑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新媒体的浪潮下,如何学习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迷雾重重的海上,我们一定要看到事物的核心,两面看问题,不能一味的全盘吸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做出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判断。(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DeweyJ,moralprinciplesineducation[m].Boston:HoughtonmifflinCompany,1909:9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新媒体的盛行的风潮下,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需要新媒体手段的辅助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微信平台的出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和社交方式,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传递价值的“制高点”,在拓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工具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学生工作事务的管理、服务提供了新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很多方面均可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提升和创新。

一、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的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特征表现为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具有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图文并茂、标题引人的文章[1]。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图文、视频并茂的消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接受教育。在基本的个人素养养成和紧跟时事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外,还可以进行优秀学子事迹介绍、好书推荐等内容推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递正能量,开展信仰教育,激励学生成长。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策略

(一)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阵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高校是社会舆情的聚焦点和热源地,舆情引导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中存在不少粗俗、消极、错误的内容,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阶段。若疏于积极管理和引导,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很可能会无所适从。辅导员以及群团组织借助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重要的网络阵地发声,可以有效实现网络舆情引导。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强化网络安全教育进而媒体素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从接受者角度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素养,还能促进大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自发的营造文明晴朗的网络环境。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构建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引介学生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在平台中增设部分生活服务类功能[2]。实现学生通过微信查询校园信息、课表信息、考勤统计、信件查收等的方便实用的功能。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方式,设置奖助勤贷、请假流程等学生工作相关信息的自动解答,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及时、高效、畅通的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导员通过定时查阅进行反馈答疑,为交流沟通再增添一条渠道,促进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学术报告、评奖评优、文化活动等各类信息,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表现多样、传播力强的特点消息。

(三)基于专业优势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打造

打造一个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是保证微信平台正常运转的基础。一个完整的微信运营团队需要图文编辑、开发、活动策划、平台推广等不同角色。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专业特点担任不同的任务,例如:新闻传播、中文类专业可负责新闻采编、文案,广告、动画等专业可负责活动策划及平台推广。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微信运营专员的岗位应运而生,而维护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团队成员经过品牌活动策划推广、内容编辑、新闻采编等各项工作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基本技能,在企业商业化的运营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完全胜任此岗位工作,提升就业技能。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求

(一)教育先行,注重引领

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引领学生思想那个、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强化学生思想素质、网络媒介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服务学生。

(二)内容主导,提升服务

当下,众多媒体用信息轰炸受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须在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而不是成为信息的搬运工。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需兼具原创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

(三)需求导航,调研反馈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及效果。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自身阅读量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开展专门的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形式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改进信息侧重,调整工作内容。鉴于学生的需求会随年级、阅历的增长以及信息技术的更迭而发生改变,因而调研反馈也应周期性的展开,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

(四)责任为重,打造品牌。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需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在创新内容、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应确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使其成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育育人媒介,这也要求辅导员耐心细致、与时俱进,以责任为重,以恒心和耐心投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常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3]。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应时代步伐而动,建立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正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利用好新媒体工具,使他们集中各家所长为思政教育服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青,顾旭峰,李杨帆,司惠文:丁奇.提高高校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5年02期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大众传媒纸质媒体财经类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5.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15)。

6.刘晓妍:《对财经媒体公信力获得途径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13)。

新媒体运营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

新媒体是继广播、报刊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它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作为终端,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网络体系。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内容,迅捷的传播速度,广阔的传播范围和灵活多样的形式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搭建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开拓新思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1.丰富了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可以将文字、图片、动态画面与声音合为一体,其呈现的信息容量大,功能全面,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快,浏览信息便利,有利于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便于教师整合资料,做好数据分析。青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g览各类信息,吸收知识并传播。同时,新媒体可以让学生掌握海量的学习资源,通过新媒体了解海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丰富的内容。思政工作者也可借助新媒体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生动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传达给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高校采用面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让思政工作者得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思政工作者可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教育内容快速传递给学生,学生可通过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接受知识和信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媒体技术在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手段、形式与方式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构筑了新理论,搭建了新的实践平台。

2.新媒体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新媒体带给了人们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可以说新媒体是连接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桥梁。高校青年学生在新媒体搭建的虚拟环境下可以任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借助新媒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的想法,更好地实现关注个性化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工作不处于被动状态。同时,新媒体活跃、轻松的情景氛围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信任,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参与者,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求知欲,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首先,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纷繁复杂,有益信息让大学生获取知识,但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会给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心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使他们思想混乱,迷失前进的方向。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个严峻的挑战。

除此之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图片、视频、娱乐信息以及在线游戏等,这些娱乐项目给大学生带来了充足的休闲空间,很容易导致学生迷恋上新媒体,虚度时间荒废学业。更为严重的是会消磨意志,让青年学生丧失进取心,逃避社会乃至反抗现实,并且会引发抑郁症、暴力倾向和违法犯罪等问题。这种情况是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的考验。

二、运用新媒体思维,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根据新媒体的特性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搭建新媒体资源平台,努力开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增强投入力度,构建大容量、覆盖广、服务功能强,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校园新媒体,通过校园信息网络给学生提供舆论阵地、学习阵地和休闲娱乐阵地,将教育与服务融合,增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有益信息,净化新媒体传播环境。通过整合新媒体资源,使校园新媒体成为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在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学校应尽全力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新媒体素养,开展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学习,完善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标准,从而增强教师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为他们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抢占舆论阵地制造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端正思想,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把握好网络信息资源,将其灵活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实行教育任务,开拓思政工作新思路。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传播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有能力分辨并抵制新媒体中的有害信息,做到吸收精华,去其糟粕。

3.构建校园新媒体监督机制。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进行严密监控,完善学校内部新媒体信息的制度规定,严格审查需要对外公布的信息,并通过组建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

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宣传,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对于出现的网络不文明现象要坚决制止,让学生认清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害处,鼓励学生成为净化网络的使者,为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新媒体环境贡献力量。另外,高校各职能部门也要通力合作,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思维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