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5:00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1

关键词:创新人才 大学生 SRt计划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其中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ing,即SRt)被普遍认同为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一、国内外SRt开展情况

最早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训练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69年,mit创设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为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创了先河。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有数据表明,80%的mit毕业生至少参加过一个URop项目。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始系统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范围内组织本科生科研。1990年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办公室,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大学由于其众多开创性的举措,在本科科研训练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SRt。其他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2003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把SRt作为一项重要教改措施,通过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二、大学生开展SRt训练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大学生的培养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SRt项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从基础实践做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研究。在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SRt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Rt训练让学生通过直接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SRt项目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上课时间讲课,下课就走师生间缺乏交流的状况。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常会提出一些新问题和新见解,教师在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在沟通交流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SRt训练计划的实施

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的实施,已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出了《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写入《学生手册》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SRt训练计划由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SRt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对各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验收,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举办系列讲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指导。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全面规划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安排指导教师,组织导师将科研项目及时转化为科研训练项目;负责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推荐、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执行程序。SRt训练计划执行过程分为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几部分。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一次,由各学院进行宣传、组织、发动。项目的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设项目主持人一名。主持人填写项目申请书,经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推荐,通过学院SRt工作小组审核后,提交校SRt工作组审批立项。对立项的研究课题,校教务处发文并要求项目主持人签订项目执行合同。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由项目主持人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时主持人向学院SRt项目工作组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研究进展情况,工作组对主持人的科研进展情况要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在课题项目研究结束后,学校将对SRt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结题验收,课题小组填写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学院统一组织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对按时完成项目研究验收合格的同学,学校颁发合格证书。

3.项目要求。SRt计划资助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SRt计划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因此选题不宜过大过深。

4.相关政策。学校对于批准立项的SRt项目,每项给予800―2000元的课题经费,用于支持计划的实施。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参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发明专利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等,可再另行申请奖励学分。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也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SRt训练的成效与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实施SRt计划到目前已近四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受SRt资助,我校有30多篇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我校立项资助项目383项,参与学生达1500多人。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SRt计划实施以来,校园里学术氛围显得比以前浓厚了,计划的实施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有些项目组成员是跨班级、跨专业的,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以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

1.拓宽SRt项目的覆盖范围。以我校为例,虽然SRt项目参与的学生人数在逐渐扩大,但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来说仍显不足,目前只有1/3左右的同学在大学四年中接受了SRt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科研训练。另外从项目的内涵上来讲,也应该提倡开展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

2.加大重点项目资助的力度。目前学校对立项的SRt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但由于资助的金额有限,会对学生深入的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带来限制。建议学校对每年立项的课题中,有研究或应用价值的某些项目,可给予重点资助。除了争取学校的支持力度外,还应大力争取教师科研经费和企业的委托项目经费的支持。

3.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我校目前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学生必须获得160个左右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获取这些学分已占用大学四年大部分的时间。在美国,同类院校的学生只需120个左右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士学位。建议学校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科研训练。如可将SRt计划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结合、毕业班的学生将SRt计划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等。

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SRt计划的实施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虽然较晚,但这些年发展很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做进一步探索,从而丰富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建中.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第5期.

[2]杨慧.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第5期.

[3]张晓光.科研训练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煤炭高等教育,2004第5期.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2

【摘要】

目的为进一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医学院导师制和作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分析了医学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医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的对策,并就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对大学本专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探讨较少,实践中的探索也仅属于初步阶段,甚至不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取消或半取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或答辩。我院较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我院导师制和笔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

我院大学生科研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渴望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院自从实行导师制以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我院科研硬件条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使众多学生不能加入导师组开展科学研究。

导师组学生的科研活动主流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研究意识弱,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继承和储备,对研究能力并不重视,动机不正,愿望不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强,主要是思维能力无培训,也无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懂得较少,没有此类的课程开设,也无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多地注重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学生忙于英语和计算机考级或社团活动,导师忙于教学或经常出差,故无暇顾及学生科研,以至有的学生从被录取进导师组至结束时都没有开展过科学研究。

2

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的对策

2.1

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1.1

配合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现在我们常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果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哪来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最近一次全国调查显示,青年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增加,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退化,他们不愿从事艰苦工作和研究。很多学生表示,不管自己学何专业,今后如果有可能都要“谈股论金、西游取金”[1]。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道德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2

树立高校品牌的要求科研被看作是教师的事,学生科研对学校品牌的树立常常被忽略了。在高校生源国际化趋势初露端倪的今天,学生的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如大学生“挑战杯”被看成是学生科研的实力赛,而获奖无疑对树立学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其科研实力雄厚,该校校长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1]。当然,我并不是只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是二者并重。我很赞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观点。

2.1.3

就业要求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会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科研成果更是就业中的重要法码。因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的竞争。

2.2

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其所从事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动态,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笔者除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外,还经常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所以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笔者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

素质教育促进科学研究素质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它对研究人员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适时补充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2]。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素质教育,从事或参与了科学研究,就相当于岗前培训,在步入科研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加快科研进度,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的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意志力增强,这样在科研中就会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为科研成功奠定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为学生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些无疑将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4

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在全面性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大量的专业问题等待去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我院实施的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笔者结合所带导师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过不同化学知识以及广西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定科研选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学校普高学生科研课题10多项,均获立项,其中,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占绝大多数、极少数为自筹项目,共有40多位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2.5

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笔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类似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笔者曾在2002~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课题研究并指导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3],鉴于现在指导的是本科生,所以在指导方面要多花一些精力。笔者的做法是:帮助学生选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教会方法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再问老师。)、有的实验需要反复摸索条件,实验完成后教会他们如何写论文、论文写好后交给导师修改、如何选择投稿刊物、教会他们如何按刊物要求排版、如何投稿等。到目前为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导师组学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已经在省级以上刊物包括核心刊物发表,另一部分论文已经被录用或投稿,将陆陆续续发表。有50多篇论文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第三至八届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有30多篇论文荣获我校首届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论文竞赛奖,指导学生参加广西高校第三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优秀奖。这些学生科研成果成为2007年6月份我院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亮点支撑材料之一,并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为学校的迎评做出了积极贡献。

2.6

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如校办药厂,过去我院曾有自己的药厂。将来扩大校园面积后可否考虑办厂)、科技园区(建议可否与百色学院等院校联办),使之成为大学生们参加科研工作的有效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基地、园区的条件,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把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此外,学院要逐年给实验室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同时也是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可谓一举两得),使学生科研成果上档次上水平。在学生科研活动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应向社会大力宣传本校学生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既可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的研究课题及经费;又可为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2.7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和制度我院首次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制度,定期申报,对营造良好的学生科研外部氛围,推动学生科研工作有重要意义。我院还设立了学生科研论文奖励政策,但是,有关优惠政策尚未建立,如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版面费没有报销的优惠政策(贫困生尤为困难),学生科研课题资助经费太少(我院2007年首次资助力度每项只有1000元或1000元以下),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科研工作较难开展。建议学院在学生科研经费方面加大资助力度,以及应该建立学生科研津贴制度,给凡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较大才能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适当奖金。

2.8

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建议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因为它适应了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适应了大学生知识和心理的特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长远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仅仅给他创造一些外界条件即可,还须直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以便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讲清方法规律,从内因和外界条件的结合上培养创新人才。[4]

2.9用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精神感化和影响学生科研工作又苦又累,但是,苦累与快乐同在。现在笔者承担各级各类科研立项课题多项,经常工作到深夜,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了导师班学生。许多同学晚上做实验很晚才离开化学实验室,有的同学中午不休息也做化学实验。笔者并不提倡不注意劳逸结合地工作,然而,他们的敬业精神却令人佩服。

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田喜洲.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128.

[2]杨泰侠,赵渭泳,刘巧玲.谈科学研究与素质教育[J].科技.人才.市场,2001,(1):14.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3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考核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6.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9

ResearchonSRpimplementationandproblems

――takethe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ofShiheziUniversityasanexample

XieJianwei,wenJunfang,LiUping,LiHongling

(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Shihezi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832003)

abstractnowadaysstudentresearchprogram(SRp)becomesanimportantwaytoguidestudentintoscientificresearchfieldandimprovetheinnovationabilityofgraduates,butitneverstopsimproving.School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ofShiheziUniversityhasmuchexperienceintheimplementation?of?SRp.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ourmainpurposeistoinvestigateandstudyontheproblemsofSRpimplementation.

KeywordsStudentResearchprogram;SRp;evaluation;safeguardmeasure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已经成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Research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教育部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背景及实施情况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program,简称SRp)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开展本科创新教育较为普遍的实践平台之一,是众多高校认可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一项训练计划。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于2002年在我校教学讨论会上提出,之后的《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明文规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社会实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②为保障该项措施和计划的实施,学校在2002年就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负责SRp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的组织、报名、立项、审批、实施、结题、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工作。

自2003年以来,我校SRp项目每年申报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申报12期,近年来每年SRp立项300余项,其中化工院每年立项15项左右。化学化工学院SRp项目实施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负责组织SRp项目的立项及申报工作,聘请专家审查本院大学生研究训练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对本院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并对学院SRp项目结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后上报学校,同时推荐优秀项目和优秀指导教师。本科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SRp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领域、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2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开展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申报积极性高,过程实施不尽如人意

根据《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研究训练对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院在组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申请项目和开展项目初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信心,主动查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联系教师确定选题,撰写申报书参加立项答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对科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严谨持久的精神,无法保持申报初期的兴趣,甚至消极怠工,选择逃避和放弃,以至于在项目结题时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实现我校SRp计划的初始目标。

2.2立项和验收重项目本身,轻学生能力要求和培养

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毕业生以外全院所有本科生,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学分认定”的程序进行。研究小组一般应由3~5名本科生组成,成员们查阅相关资料,从项目指南中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完成课题,之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并进行汇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课题的展开需要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协助、交流和讨论。③在项目选题阶段,学生要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调研,并对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既要对学生做好项目的引导咨询,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是SRp立项和验收专家评审时往往考虑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科研成果重视较多,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我院SRp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指导教师依赖性较强,通常希望指导教师提出项目选题和方案,学生只是进入实验室完成工作,这样的形式无法给本科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3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保证导师和学生深入开展项目

自2002年我校SRp计划提案和实施以来,学校设立并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进行管理。根据学校SRp实施方案,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由专家指导工作组和工作组办公室组成,专家指导工作组聘请相关领域教授和专家,对学院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工作组办公室则负责SRp项目的组织、立项、审批、验收、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具体业务。完成SRp项目并结题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

学校和学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我院SRp计划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问题仍然存在。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教科办日常工作繁杂,没有专人和足够的精力协调大学生研究训练需要的实验室和机房等硬件资源。本科生平时课程任务繁重,无法保证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时间,导致学生SRp项目的实施显得业余化和形式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④SRp项目经费平均到每个项目一般是1500元左右,包含了项目组学生和导师从事实验、调研、资料调取等所有费用,另外2个学分的奖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和激励也是远远不够的。

3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改革思路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良好载体。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在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把科研教育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完善SRp评价、管理和激励机制,实现科研训练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对SRp计划进行研究和改革应遵循的理念和思路。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168)

注释

①马宇.美英“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对学生影响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61-64.

②张凡,陈功军,石利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4(3):31-35.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4

1.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者主要来自学校、政府和民间组织三个层面。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来源于学校,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URop计划面向mit全体本科学生,主要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支持。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生命与物质科学领域设立了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199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立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apprenticeprogram,简称URap),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的本科生均可申请做教师研究工作中的“学徒”。自1998年“博耶报告”发表以来,美国大部分研究型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等机构,以此来组织全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美国联邦政府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推动主要通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宇航局、国家天文台等机构来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ResearchexperiencesforUndergraduates,简称ReU),为全国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目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已成为对本科生科研资助人数最多、资助范围最广的机构。美国民间组织在统筹全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民间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企业或校友捐赠基金)、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ationalConference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nCUR)、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CUR)以及各类研究机构(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等。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简称“博耶委员会”)于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及2001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在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影响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Research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层面上,2007年初,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一计划的引导下,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起了部级、省级、校级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

2.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参与形式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科研项目立项主体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两种形式。在中美本科生科研活动中,教师主导型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如mit最早创立的URop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URap计划、清华大学SRt计划、浙江大学SRtp计划等,均是学生以初级研究者或学徒的身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立项项目中。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并设计研究方案,如mit实施的“独立活动期计划”(independentactivitiesperiod,iap),该计划从一月份的第一周持续到月末,主要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研究和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的“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主要资助优秀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研究,不支持学生参与教师已立项的研究项目。按照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时间可分为学年(或学期)内的科研训练和暑期科研训练。学年内的科研训练包括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办公室或系所、政府和民间组织等提供的学年内进行的研究机会项目,还包括研究型大学开设的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各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与补习课、研究方法论课程、研究技巧、学术研讨班以及诸多引入科研模式的课程等。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为学生参与科研做准备的“斯坦福导读”(StanfordintroductoryStudie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生讨论课项目”(FreshmanSeminarprogram),中佛罗里达大学“机器学习系列课程”(machineLeaningCurriculum)[2],清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等等。相比之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还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暑期科研训练机会。这些暑期研究机会有的由研究型大学内部提供,有的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的面向全国本科生的ReU项目,还有的来自企业、私人基金会等的赞助项目等。除了以上几种本科生科研参与形式外,针对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未参加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哈佛大学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的专门针对优异学生培养的“荣誉学生计划”[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的旨在鼓励和资助特别优秀的本科生从事化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研究的“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门资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的“迈克奈尔学者计划”,mit针对从未参加过URop的学生设立的“良师益友计划”等。

3.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覆盖面

从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来看,根据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在参与调查的近10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大概60%的学校已全面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立了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办公室,33%的院校在部分系组织开展了本科生科研活动,7%的院校还未形成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1]。随着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相对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目前我国大规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型大学还仅限于国内少数重点学校。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比例来看,2001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在75%以上的约占16%,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的约占26%[1]。作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科生科研受到美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逐渐扩大。而以我国开展科研训练较好的复旦大学为例,每年能够获得“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的学生人数在300人左右,仅占每届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4]。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在比例上都与美国相差较远。从研究型大学开设与本科生科研相关的课程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重视非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也重视正式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将科研与课程相结合。以布朗大学为例,本科生科研已经纳入该大学的课程设计,许多本科生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参与研究。布朗大学为本科生提供了院系独立研究、非院系独立研究计划、研究实习、团体独立研究计划、团体研究计划等5种研究课程,参与这些研究课程的学生均可获得学分[5]。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也开始探索科研与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如清华大学2007年开设了全校“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但是,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科研与课程相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还仅限于少数大学或某些大学的少数专业。

4.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了成熟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模式和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培育了较为浓厚的本科生科研文化,给大学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逐步摆脱滑坡的状态和公众的质疑,本科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另一方面,本科生科研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科研项目成果丰硕,本科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以来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科生科研训练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成为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与美国相比,由于开展时间较短、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收效尚不明显,在科研项目开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例,教学管理教条化严重、指导教师素质和认识欠缺、参与项目目的功利化趋向、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和反思[6]。

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

从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都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并且都在努力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更多机会。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本科生科研组织力度不够,本科生科研机会相对较少。借鉴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成功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以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发展。

1.进一步明确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研究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为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明确本科生科研的价值和地位,让本科生科研成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中。为调动师生从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我国研究型大学还应不断加强和完善本科生科研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如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本科生科研学分制、科研项目监督和评价制度等等。

2.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支持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在美国本科生科研发展的历程中,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却显得尤为弱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尚难建立博耶委员会式的独立机构推进全国本科生科研发展,但高校却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金、项目等资源,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科研机会和经费支持。而当前,除了国家给予部分高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经费资助外,我国大学的本科生科研经费大多是自行解决,只有少数高校可以争取到一定的私人或企业捐赠。

3.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

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设置的课程应注重选择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高校应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更多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赋予学生更多学术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我国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营造自由讨论、民主探究的学术氛围,还应将本科生科研列入课程设计中,有规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

教师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质量。为此,研究型大学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教师进修和学历培养制度,改善教师科研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国内和国际合作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的能力,能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创新。

5.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丰富本科生科研活动形式

暑假是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好时机,学生可以利用这段集中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科研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设了暑期学校(俗称“小学期”),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学术研究前沿,但在实施效果上与预期相差较远[7]。为此,我国高校应认真总结美国暑期科研训练活动的成功经验,分析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暑期科研训练计划质量,增加暑期科研项目机会,丰富本科生科研训练形式。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5

关键词:21世纪Coe计划;大学竞争力;科研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69-02

“21世纪Coe计划”(Coe)是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2年根据《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对大学实行第三者评估制度的一项措施。该计划主要在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的若干优势尖端学科领域进行重点资助,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若干个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推动有关大学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独特个性的世界高水平大学。

一、“21世纪Coe计划”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连年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其经济活力,实现“科技创造立国”的战略目标,日本于2002年起开始实施“21世纪Coe计划”,并为该计划制订了专门的“研究基地建设补助金”制度。同时,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评审大学或科研机构提出的Coe申请和实施效果的监督。“21世纪Coe计划”包括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情报·电气·电子、人文科学、边缘·交叉学科及新领域、医学科学、数学·物理·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学·其它工学10大重点学科群。由于客观原因,该计划在2004年又增加了“革新性学术领域”。至此,日本“Coe计划”共有11个大的学科群。该项目有很严格的申请条件,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规定,申请该项目主要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项目申请者应该已经在其申请的领域具有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所申请项目要有持续发展的前景,有能力成为优秀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次,申请的高校能够在校长的负责下,集中全校的人力物力支援该项目基地的建设,并且有能力发展为世界一流的教育研究基地;再次,能发挥自身特色,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取得具有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最后,所申请机构应该能在“21世纪Coe计划”结束后,有能力继续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教育基地,从而继续开展各项科研和学术活动。

二、“Coe计划”的意义

日本社会对“21世纪Coe计划”政策的出台反响很是强烈,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各大学都尽全力争取该计划的立项权。Coe计划的实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实行第三者评价,促进了大学评估的公平。该计划使私立大学进入与公立和国立大学同等的竞争地位,另外,一些综合实力不高的大学由于其在某方面的出色的表现也有机会进行科研立项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公平的原则,使各级大学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开展良性竞争。第二,促进了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在“Coe计划”中,最终通过审批的绝大多数是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这样就使大学的分层更加明显,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大学得到政府的巨额资助,其科研特色更加突出,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而对未获得资助的学校则定位于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作贡献。第三,提高了日本的科研能力,促进了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Coe评审委员会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指出:“日本的大学在科研方面虽然有战术但缺乏战略”。为了在“21世纪Coe计划”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援助,无论是在人员还是提供的便利性方面,各大学都以自身最好的条件来争取Coe计划的立项权,有关机构通过强强联合而选择尖端或跨学科领域的项目,Coe计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迄今为止已有很多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东京大学的生命科学、青山学院的超导材料、名城大学的纳米技术等。另外,“21世纪Coe计划”是一个较典型的教育与经济改革计划。很多Coe项目已经与产业联合,从而把尖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以占领国际市场,提升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发展模式有望使日本经济再次腾飞。另外,日本在2003年初发誓要利用50年的时间来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端人才的培养除了个人主观因素之外,还需要各种软、硬件的支撑。Coe教育科研基地具有该领域内的世界一流研究人员,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信息流通顺畅,研究氛围浓厚,这些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日本培养世界级的高级优秀人才。

三、“Coe计划”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大学的学科发展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整个国家科研实力以及产业经济的发展,“Coe计划”对日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是,该政策也有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学职能的定位问题。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但是,随着科研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增强,大学的教学职能逐渐被忽略,一些大学把其地位的提升定位于科研上,忽视其教学的职能。这就导致一些教授忙于申请课题、做科研,而无暇顾及其教学的职责,这不利于良好的大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其次,各学科均衡发展问题。Coe的评估周期只有5年的时间,并且还进行中期评估,这对于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极为不利,由于自由竞争的缺陷,一些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短的学科受到重视,导致该类学科发展过热,而那些转化为生产力周期长,对国家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学科却不被重视,特别是人文学科,几乎面临被取消的命运。再次,重点大学在评估中占优势的局面没有改变。Coe计划在评审方针上力求公正,其立项权的争取看似公平,但是仍然没有改变重点、国立大学占优势的局面。以东京大学为例,2008年该大学分别在医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学·其他工学、社会科学、边缘·交叉学科及新领域等5个学科领域获准设立了10个卓越研究基地,这种现象在一些非重点大学是不可能发生的。最后,大学的科研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通过科研立项为诱饵,引导大学按照政府的意向发展,这样就致使一些研究者为了争取项目,取得政府科研基金的支持,不得不丧失部分科研自由,具有自己主见的独立研究可能会越来越少。

Coe计划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当中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其带给日本的有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该计划不仅加强了日本大学的结构化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日本整个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和日本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兴英,陈时见.日本“21世纪Coe计划”:背景、内容及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7,(7).

[2]杨栋梁.日本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21世纪Coe计划》评述[J].日本学刊,2003,(5).

[3]张晓鹏.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6

关键词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科研数据管理

分类号G250.76

StudyonCaliforniaDigitalLibrary’sDmptool

wuHairu

abstractUndertheBigDataenvironment,whethertheeffectivemanagementandutilizationofthescientificresearchdatadeterminesthequalityofscientificresearch.asaresult,someU.S.fundwillhavetomakeprojectdataasanecessaryconditionforsettingupamanagementplan.tohelpresearcherstoquicklygeneratethedatamanagementplan,theCaliforniaDigitalLibrarydevelopeddatamanagementplangenerationtoolCDmptoolbasedontheuserneedsofreality.Useoftoolsisalsoprovidessomeusefulreferencefordomesticlibraryresearchservices.

KeywordsDatamanagementplan.Dmptool.Researchdata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该工具一经,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p.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Dmptool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管理经验,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较高的科研数据管理素养,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的Dmptool工具对三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1)通过自定义功能的设置,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在Dmptool平台设计符合不同用途和需求的计划模板,并实现模块共享化管理;(2)Dmptool工具中整合了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管理程序等信息,通过长期应用实践的磨合,有利于更为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政策和科研数据环境的形成;(3)Dmptool平台实现数据计划的三级复核制度,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计划管理员,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也应在多方科研力量集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结语

加州数字图书馆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研制的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为我国数据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国内科研机构应在设立数据管理计划标准化程序、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的沟通交流,整合多方资源,设计强有力的数据管理工具箱,实现对科研数据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丁宁.国外高校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比较研究及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8-22.

[2]nSF.Grants.govapplicationguide:aguideforpreparationandsubmissionofnSFapplicationsviagrants.gov[eB/oL].(2011-01-18)[2014-05-21].http://www.nsf.gov/pubs/policydocs/grantsgovguide0111.pdf.

[3]Sallans,andrew.Dmptool:acommunitytool[eB/oL].(2011-07-11)[2014-05-21].http:///about-the-dmptool/.

[4]Lake,Sherry.Dmptool2:improvementsandoutreach[eB/oL].(2013-11-04)[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5]Strasser,Carly.expandedfunctionalityforbetterdatamanagementplanning[eB/oL].(2014-02-25)[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6]Zing,tao.Dmptool:expertResourcesandSupportforDatamanagementplanning[eB/oL].(2013-09-06)[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7]Sallans,andrew.Dmptool:integrationwithotheropensciencesoftware[eB/oL].(2013-05-23)[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8]abramsStephen,Sallansandrew.enhancingDmp

tool:FurtherStreamliningtheDatamanagementpla-nningprocess[eB/oL].(2013-12-10)[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7

此次研讨会围绕如何协调四大计划中国委员会资源,有效地参与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进行讨论。研讨会上,“未来地球”筹划专家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向与会专家全面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的来源、背景和最新筹备进展。国际科联执委吴国雄院士介绍了国际科联执行局最新会议精神,在国际科联层面四大计划中的DiVeRSitaS,iGBp和iHDp已经同意融入“未来地球”计划,wCRp已承诺通过其气候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参与和“未来地球”计划进行战略性合作。与会专家就国际科联四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未来地球”计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勤在会上指出,希望四大计划中国委员会以国科联“未来地球”计划为契机,相应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有效参与国际计划,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引导学科发展方向方面有所突破,创造和形成一种良好的模式,能成为其它学会和国际组织中委会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典范。

经过广泛深入地讨论,会议最后认为,“未来地球”计划整合了现有的所有地学计划,并取代了原有的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其意义重大。作为国际科联重要成员国,我国应积极参加到该计划中去,包括制定科学研究方向和指导政策,在某些优势领域牵头,逐渐实现我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化及引领作用。当前在该计划尚未完全正式启动前,应认真研究和正确理解该计划,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科学家的参与方式和重点。四大计划中国委员会应以积极参与和适应未来地球计划,提出参与“未来地球”计划的意见与方案,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中国科协可考虑成立应对未来地球计划的专门机构,协调、联络四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处的活动,组织广大科学家更好地参与未来地球计划。

全球变化一直是国际科联关心的核心领域,先后成立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四个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为了配合国际科联的相关工作,国内先后成立了与四大计划对应的四个中国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国内的专家学者参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工作。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8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9

[摘要]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虽然因各国的科技体制、发展历程、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从无序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阶段。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特点,将为我国制定和管理科技计划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科技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国外科技计划管理的启示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大学生科研计划篇10

StudyonCaliforniaDigitalLibrary’sDmptool

wuHairu

abstractUndertheBigDataenvironment,whethertheeffectivemanagementandutilizationofthescientificresearchdatadeterminesthequalityofscientificresearch.asaresult,someU.S.fundwillhavetomakeprojectdataasanecessaryconditionforsettingupamanagementplan.tohelpresearcherstoquicklygeneratethedatamanagementplan,theCaliforniaDigitalLibrarydevelopeddatamanagementplangenerationtool?CDmptoolbasedontheuserneedsofreality.Useoftoolsisalsoprovidessomeusefulreferencefordomesticlibraryresearchservices.

KeywordsDatamanagementplan.Dmptool.Researchdata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该工具一经,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p.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Dmptool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中特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管理经验,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较高的科研数据管理素养,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的Dmptool工具对三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1)通过自定义功能的设置,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在Dmptool平台设计符合不同用途和需求的计划模板,并实现模块共享化管理;(2)Dmptool工具中整合了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管理程序等信息,通过长期应用实践的磨合,有利于更为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政策和科研数据环境的形成;(3)Dmptool平台实现数据计划的三级复核制度,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计划管理员,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也应在多方科研力量集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