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保护法口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41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1

那时,我在掘进队上班,开内齿轮绞车是我的主要工作。为了抢速度,我常常是不带电放“飞车”,甚至超拉多挂。矿车下道、断绳跑车等险象环生的状况不断出现。有一次放快了矿车,导致钢绳散盘,差点将我的头套住。但我并未认真吸取教训,照样施展着我放飞车的“高超本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终有湿鞋时。一天中班,我又在放飞车时,终于被现场安检员逮了个正着。我进了矿上开办的“三违”人员学习班,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事让我的父亲知道了。他并没有简单地批评我,而是以他20年前遭遇的一次跑车事故,来给我上了一堂“安全课”。在给我讲述前,父亲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他叹了一口气,缓缓地道出了当年发生跑车事故的经历。

事故的当天,在运输队上班的父亲和一位工友负责井下的下磨盘运输,另两位负责上磨盘的运输。为了能早一点下班,我的父亲就与大家商量,用超拉多挂减少矿车提放次数。按照措施规定,斜坡只允许提放2个矿车。但父亲他们却一次提放矿车达4个。在放第3次重车时。钢绳因严重超出牵引标准,发生断绳,4个载满煤矸的矿车带着一串火花直向父亲和另外一位工友撞来,那位工友因伤势过重,当场死亡。而侥幸躲过一劫的父亲,头部也因受到矿车内飞出来的矸石的撞击,被诊断为脑震荡。后来,经过治疗,父亲的伤势虽然有所好转,但还是留下了经常性头痛和健忘的后遗症。

父亲讲完了事故经过后,叫我要时刻把安全牢记在心上,因为《煤矿安全规程》是用矿工的鲜血写成的。不要像他那样,违章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恶果。

火灾逃生的九大诀窍

伊 人

第一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害羞及顾及贵重物品,而把宝贵的逃生时间浪费在穿衣或寻找、拿走贵重物品上。

第二诀:简易防护,不可缺少。家中、公司、酒家应备有防烟面罩,最简易方法也可用毛巾、口罩蒙鼻,用水浇身,匍匐前进。因为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逃离是避免烟气吸入的最佳方法。

第三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紧拴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第四诀:当机立断,快速撤离。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中出去,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相互拥挤、乱冲乱撞。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当火势不大时,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逃到天台、阳台处。

第五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或扶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第六诀:大火袭来,固守待援。大火袭来,假如用手摸到房门已感发烫,此时开门,火焰和浓烟将扑来,这时,可采取关紧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蒙上门窗,防止烟火渗入,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第七诀:火已烧身,切匆惊跑。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2

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1今年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进一步增强我校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根据教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二、活动重点

以提高我校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意外事故的能力为着力点,针对近两年中小学生事故主要集中在拥挤踩踏、交通安全、溺水伤亡等事故的特点,采取安全教育,与现场疏散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做到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扎实有效。

三、活动安排

(一)准备部署(3月22日至26日)。结合我校实际,精心制定疏散演练方案、宣传标语、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教育宣传资料,为活动顺利开展作好前期准备。

(二)组织实施(3月29日至4月2日)。在3月29日前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系列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六个一”的要求。即:校门口醒目处悬挂一幅宣传标语;举行一次以“安全教育日”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举办一场安全知识教育讨论;出一期墙报;写一封致学生家长的信;组织一次安全疏散演练。

(三)总结讲评(4月5日至6日)。学校上交“安全教育日”工作总结及照片,及时将学校安全教育日活动的组织情况上报区教育局教育科。

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是教育部统一部署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促进安全工作落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学校提高思想认识,将其作为提高学校整体安全素质和防范能力的有力措施,加强领导,大力营造“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二)要精心组织,确保效果。安全教育活动前,学校做好宣传教育发动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安全教育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标语、警示牌以及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既要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交通安全和防溺水等内容的教育,又能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展针对性教育,组织疏散演练,确保这次“安全教育日”起到较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三)要注重结合,巩固提高。要把“安全教育日”活动与“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使“安全教育日”成效更加长远。要积极拓宽教育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区、家长共同参与,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学校安全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工作网络。使安全教育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2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2、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教学设计:

一、学习自救知识,几种逃生方法:

1、关门求生

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生

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

6、安全出口逃生

二、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打119(注: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情况要报详细:_×单位、_区_街_号发生火灾,_×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___×。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三、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内考察逃生路线

1、制作逃生路线图

2、制作逃生路标

四、深入学习火场逃生十三诀

第一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第二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第三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第四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第五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第六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第七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第八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第九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第十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第十一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第十二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第十三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五、组织学生研究探讨火灾时人心理与行为的误区

六、作业:

制作一期防火自救的墙报。

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3班会班级:___小学四年级二班

班会地点:教室

班会时间:20__年_月_日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活动形式:ppt、小品、安全知识竞答、拍手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ppt事故图片敲响学生“我要安全”的警钟。

师:从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们,再培养到现在,父母操碎了心,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你们父母额上的皱纹,年纪不老头上就长出的几根白发,就见证了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身体上的伤害就是对父母的伤害。要是我们爱惜父母,体贴父母,除了要好好学习,不烂花钱,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就是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如果有一点伤害,父母就会很担心和伤心。同学们,那你们说他们是不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二、小品展示,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意义。

小品:一小孩在公路上骑车,突然一辆轿车疾驶过来,将小孩撞翻在地,无法动弹。小孩脸上露初痛苦的表情。路人见状,连忙拨打“120”急救。另一人连忙通知小孩的家长。小孩的父母见状,失声痛哭,扑到在小孩的身上。过了一会儿,急救车来了,将小孩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如果司机不及时踩刹车的话,小孩的命都不保。好在只撞断了脚。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小品,你想说什么?

生1:我们不能在公路上骑车、溜冰、玩耍。这样很危险。

生2:这个小孩不遵守交通规则,行车行人都应该靠右,而他是靠的左边。

生3:急救要拨打“120”报警。

生4: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这样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既让自己痛苦,也让别人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生5: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是让家庭安宁,社会安宁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对,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重要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你们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呢?

三、通过ppt让学生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1.校园安全

2.交通安全

3.消防安全

4.人身安全

四、全班分三组进行安全知识竞答。

形式:前15题,设为必答题,每组答5小题,答对一题得10分。后20题,设为抢答题,答对一题给相应小组加10分。分组为获胜小组,给予贴贴纸奖励。

五、教师总结,以拍手游戏结束,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可能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故,如何紧急处理,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在以后的班会中,我们将陆续了解到,时间真是很快,这节课又要下课了,让我们在拍手歌中结束今天的这堂安全教育课吧。

安全教育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注意安全数第一。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个伴儿。

你拍三,我拍三,教室寝室不吸烟。你拍四,我拍四,乱穿马路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炎热天气防中暑。你拍六,我拍六,不慎落水要呼救。

你拍七,我拍七,三无产品要远离。你拍八,我拍八,不在电线杆上爬。

你拍九,我拍九,不跟陌生人随便走。你拍十,我拍十,自我保护是大事。

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4活动目的:学习校园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活动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过程:

一、导入班会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你们的安全倍受家人、老师的关注。“下课不要拥挤,不要追逐打闹”这是老师们每天都要对你们说的话。可在学校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作为学生,更多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那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学生讨论探究

1、像这种情况,我们班发生过吗?

a.用铅笔或其它尖锐的东西互相打闹。

B.在教室里互相追赶。

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2、在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注意安全,找一找哪个地方需要注意安全?(同学自由发言)

3、同学之间发生小摩擦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原谅同学或报告老师,让老师处理。

B、记恨在心,事后叫人一起教训对方。

C、据情节给予报复。

D、叫家长到学校来教训对方。

4、在预防饮食安全方面做的不妥当的是()

a、购买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

B、餐具要卫生,要有自己的专用餐具。

C、在外就餐时,选择较为便宜的,无证无照的“路边摊”。

D、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

5、遇到别人打架时()

a、上前围观,给自己认识的人加油、帮忙。

B、不管他

C、去劝阻

D、告诉老师

6、遇到火灾时,拨打()

a、110B、119C、120D、121

7、判断题:

(1)用湿手触摸电器,用湿布擦试电器。()

(2)用手或金属制品去接触插头底部。()

(3)当不慎摔倒时,身体尽量往前,保护自己的头部。()

(4)用沙子或泥土打仗。()

(5)下雨天,在湿的地面上奔跑。()

三、小组讨论,在校园怎样才能保证安全?代表发言,老师总结。

日常行为安全要做到:

不携带刀具、火种或棍棒等危险品进入校园;

不在教室、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

不上乒乓球台、花池栏杆、亭子栏杆玩;

不趴走廊栏杆,也不从栏杆上往下扔东西。

课间活动不玩危险游戏,不打架,不骂人;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卫生的食品。

四、班会尾声

同学们,我们这次班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次班会,大家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心中。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送给大家安全顺口溜:(领读)

上课小腿莫伸长,走廊狭窄不疯狂,

上下楼梯靠右走,危险游戏一扫光。

同学之间有磨擦,宽容谦让是良方,

食品卫生有讲究,平安校园人人讲。

最后播放孙悦的《祝你平安》结束本次班会。

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5活动目的:

为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了大家过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假期。彻底杜绝假期期间学生一切非正常事故的发生。

活动过程:

一、外出活动及交通安全

1、不到水库、机井、塘坝、水窖、河道沙坑等地方滑冰。

恶劣天气不在危险建筑物、大树下避雨雪、不玩火、学会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等安全常识。

2、不到悬崖、陡坡、易塌方的沙、土坑等地方玩耍,不攀爬树木、高大建筑物等。

3、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做任何带有危险性的游戏,及时远离危险因素。

4、不打架斗殴,不搞恶作剧,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的事。

5、外出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骑自行车上路,不乘坐无证车,不乘坐酒后驾驶的车辆,出行注意交通安全。

6、未经家长同意,一律不准私自、探亲、访友,离家时一定要与父母打招呼。

7、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做任何损害老百姓利益、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

二、饮食卫生安全

1、不饮用不卫生食物,不喝生水,不吃凉饭菜,假期期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食暴饮。

2、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3、不食用三无食品。

三、用电用火用气等方面的安全

1、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不随便触摸电器设备。

不靠近有电电源,不随便动各种插头,不撕拉乱接电线。使用电器需由家长指导。

2、掌握正确使用液化气常识,不单独开液化气炉灶,预防煤气中毒。

3、不玩危险物品。

不玩火、远离火源,注意消防安全。

四、社会公德方面

1、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不做任何损害老百姓利益、危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

2、崇尚科学,不参加任何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

严禁参与与变相,严禁听、看不健康的音像与书刊,严禁进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活动,看有益电视节目。

3、孝敬父母、团结邻里、关爱幼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五、假期作业方面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3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重视小儿脾胃的调理。小儿脾胃娇弱,调治不当,则变证百出。钱乙在脾胃受损诸证的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辨治特色。辨证上,详审病情,参以时节,细辨寒热虚实,详分轻重缓急;治疗上,妙用温凉补泻之法,遣药重在运脾,所创剂型丰富,轻巧灵活。钱乙调理脾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远超出儿科范畴,如补土派调脾胃、保后天的理论即是对钱氏思想的完善与发挥,值得当今临床发掘应用。

【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重视调护脾胃。全书共3卷,上卷脉证治法81条,论及脾胃者42条,中卷病案23则,从脾胃而治者12则,下卷列小儿病证诸方121首,理脾胃者66首。可见,钱乙调理脾胃思想贯穿了儿科理、法、方、药始终。现就其调理小儿脾胃思想梳理如下。

1脾胃娇嫩,调治失宜,变证百出

钱乙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脾胃之常、之变尤是如此。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尚未成熟,纳运功能不足。然而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脾胃负担较重,且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易伤及脾胃;加之医生易对治小儿疾病的诊断不明,补泻温凉无度,复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甚则危及小儿生命。如疳证为古代儿科四大难证之一,《直诀·诸疳》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2]20。又如《直诀·卷中》“辛氏女,子五岁”[2]40案,患儿病虫痛,《直诀·虫痛》云:“小儿本怯者多此病”[2]22。此为本虚标实证,治当健脾扶正,杀虫行滞止痛。而众医却以巴豆、干漆、硇砂之属峻下伤正,致脾胃虚极而脱,小儿常因误治而亡。

2参以时节,细辨寒热,谨遣温凉

小儿为病易寒易热,更因脾胃娇弱,不耐寒热之药的克伐,正如《直诀·虚实腹胀》云:“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2]23。故钱乙在辨治脾胃病的过程中,细辨寒热,谨遣温凉,尤其重视季节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季节与发病的关系而辨证施治。

钱乙对寒热的辨别依据有二:一是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如据病之久新辨寒热,《直诀·诸疳》:“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2]21。疳病初多为虚热,病程长者则多为虚寒。据症状、体征辨寒热,《直诀·虚羸》:“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温壮身热,肌肉微黄”[2]18。唇口青白属寒证,温壮身热为热证。据大便颜色、性状定寒热:便色深黄为热,便色青、褐、白为寒,便色黄白为寒热夹杂,大便多沫多属寒。二是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及小儿形气薄弱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参照季节进行辨证。

钱乙尤其重视季节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根据季节辨证施治是钱乙辨治思想的一大特点,对脾胃病的辨治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如《直诀·夏秋吐泻》辨治小儿吐泻,钱乙指出夏季多热证,冬季多寒证,并随季节施以相应的寒热补泻之法,“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热也。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泻黄白色……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七分冷也。……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2]17?18。有热无寒者,投以清凉之剂;热多寒少者,投以温运之剂,少佐清凉;热少寒多者,治疗凉少而温多;有寒无热者,治之以温。又《直诀·卷中》曰:“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下”[2]40。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高金金.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第6期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易伤,阳易衰,遇寒则寒,遇热则热,寒热错杂之证颇多,故钱氏通常将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季节因素综合分析,以判断病证寒热轻重。临床表现与季节相符者,钱乙细究此二者,以辨证立方。临床表现与季节不相应者,辨其寒热真假则较困难,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参析,或舍症从季节,或舍季节从症。如《直诀·卷中》“广亲宅,四大王宫五太尉”[2]38病案,患儿吐泻不止,水谷不化,其证似寒,众医以温补之药,药后吐泻未愈又加喘;钱乙参照季节,明辨真假,指出“六月热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饮,热伤脾胃,即大吐泻”[2]39,此为热泻之证,遂投以白虎汤、石膏汤等清热之剂,患儿服后热退而安。另外,夏月病属寒者,冬月病属温者,当考虑季节因素,药量宜轻,如《直诀·虚羸》曰:“冷者,木香丸主之。夏月不可服,如有是证则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主之。冬月不可服,如有是证则少服之”[2]18。总以方药切中病机,患儿服后不生寒热,脾胃调和为度。

3虚实为纲,详分轻重缓急,妙用补泻之法

小儿为病易虚易实,其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3]。故钱乙在辨虚实基础上详分轻重缓急,处方注重补泻,主次先后有度。钱乙治疗脾虚轻证重在运,对于脾虚重证方言补。如食不消、不思食属脾胃气虚者,以益黄散运脾;气虚及阳者,以调中丸温补脾胃。钱乙对于中焦实积之证,亦分轻重而治,轻者治当消积,重者治当下积,但下后易和中以防伤脾。如积痛轻证,当磨积,宜消积丸,药用丁香、缩砂仁、乌梅肉、巴豆,功在运脾消积;重证,当白饼子下之,药用滑石、轻粉、半夏、天南星、巴豆,其力峻下;又顾念小儿脾常不足,下易伤中,当和胃以山楂善后。又如《直诀·诸疳》云:“治癖之法,当渐消磨”[2]20,若用巴豆等峻下之品,则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临证中小儿虚实夹杂之证颇多,钱氏辨其虚实轻重,或先下后补,或先补后下,或补泻兼施。如《直诀·卷中》“黄承务子,二岁,病泻”[2]40案,众医止泻十余日,其证便青白,乳物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医谓病危难愈,钱氏认为利本脾虚伤食,当先下后补,初不与大下,措置十日,上实下虚,脾气弱,引肺亦虚,众医却延误病情,致邪未去,而正已伤甚;此时先下必大虚,故以益黄散、补肺散实脾肺,再以白饼子微下之,后更补之而愈。

脾虚与他脏俱病,钱氏视病之轻重缓急,使以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之法,总以泻不伤脾,补不助邪为度。《直诀·卷中》“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2]34案,他医以犀角、珍珠、龙骨、麝香、生牛黄治一月,肺热不除,又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此为久服凉药伤脾之证。全不食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抗邪,证以脾虚为急。钱乙先以使君子丸、益黄散补脾,后以泻白散泻其肺而愈。“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2]41案,他医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又加涎上攻,吐、喘不止。钱乙认为此虽日久脾肺虚损,但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当为虚实夹杂之证。此时吐涎不仅加重脾肺虚损,又可产生惊搐变证,证以痰实为急为重,故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治之而愈。

另外,钱乙创五脏辨证理论,重视五脏生克制化关系,肺虚者均补脾,《直诀·肝病胜肺》云:“母令子实故也”[2]6。

4遣药制剂,轻巧灵活

钱乙组方主次分明,切中病机,补而不滞,泻不伤正,尤重醒脾理气。益黄散“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2]45,方中重用陈皮为君,辛温理气健脾,芳香化湿,青皮、丁香行气滞,诃子温中收涩,炙甘草甘温益气,全方功在辛香运脾,非为纯补之剂,切中脾喜燥恶湿之特性,正所谓“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张氏医通·婴儿门》曰:“益黄不用补益中州,反用陈青二橘辟除陈气,……婴儿久泻连绵不已,乳食积滞于内,故需二皮专理肝脾宿荫,……深得泻中寓补之法”[4]。《幼科发挥》曰益黄散:“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误矣”[5]。异功散“治吐泻不思乳食”[2]62,乃四君子汤加陈皮而成,健脾气,理中气,补而不滞,深合小儿易虚易实之病机特点。泻黄散“治脾热弄舌”[2]45,重用防风为君,其性升散,发越脾中伏火,藿香叶芳香醒脾,山栀子仁、石膏性寒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中有散,共奏泻热醒脾之功。

钱乙组方药味少、用量轻、疗程短,甚切小儿脾胃轻灵、随拨随应之特点。《直诀》中所载方剂,用药少则一二味,多则七八味,超过十味者甚少。所用药量轻:散者,每服一二钱;丸者,如绿豆大,每服一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所载病案,多用药三五日即愈,疗程短,不过量服药。小儿肠胃薄脆,难耐重坠峻烈之品,钱氏方中虽有诸多金石峻下之品如轻粉、巴豆、朱砂、牛黄、水银等,但多以糯米粉、面、蜜为丸,米汤送服以护中,用药看似峻烈,实则峻药缓图。钱乙制方剂型以丸、散、膏为主,可速取速用,方便快捷,谨防小儿病情变化。另外采用米汤送服,不仅可固中,口感亦佳,易于小儿接受。

综上所述,小儿脏腑娇嫩,若调护失宜,易致脾胃受损,变证百出。钱乙不仅注重对脾胃病的辨治,而且对儿科其他病证的辨治也注重顾护脾胃,其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儿科辨治的始终。钱氏调护脾胃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儿科,其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儿科范围,如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之“脾胃虚衰,百病由生”的思想,与钱乙所论之“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一脉相承;李东垣之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实为钱乙白术散“风药散郁火”之发承[6]。钱乙为“幼科祖”,其理论及治方为众医家称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当今临床进一步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0.

[4]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6.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4

秘诀1 绝对不裸脸上床

皮肤细胞在晚上睡眠期间的活动速率要远比白天来得快,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速度也比白天清醒时来得多。因此,所有的美容专家都赞同晚上睡觉时是皮肤最佳的保养修复期。也许平常不太忙或在家时,睡前的保养还容易做到,但如果白天累了一天或车马劳顿到外地出差时,要瓶瓶罐罐地遵守这个规定却实在是不太容易。永远50岁的好莱坞美艳巨星琼考林斯(JoanCollins)在接受杂志专访,提到她的美丽秘诀时也说:女人千万别偷懒,哪怕你身边只有一罐抹面包的黄油,都得往脸上抹,绝对不可以裸着脸上床!

秘诀2 按皮肤的生理节奏行事

每一天、每一个星期、甚至每一个月,身体内脏的功能总是随着一定的节奏与旋律在起舞与改变,专家称这个现象为循环节奏。其实,不只是我们的身体功能有一定的生物节奏循环,皮肤也是一样!

一天24小时之内,额头腺体的分泌都各自不同。其活力最低的时间点约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而分泌最高点则在中午一点钟左右。

tips

在办公室里准备一瓶收敛水、一瓶保湿霜。中饭后,用棉片沾着收敛水清洁

一下额头:下午四点,歇会儿喝杯下午茶后,顺手给额头补充点保湿霜。皮肤的酸碱值和表层温度在一天之中的变化幅度也很明显:中午以后,皮肤的酸性成分增加,温度也逐渐升高;到了接近凌晨时。温度开始降低。皮肤也趋于碱性。

油性越强的保养品,酸碱值就越偏酸性,如果抹在皮肤呈酸性的状态时,会有刺痛瘙痒的反应。也容易引起皮肤的排斥,产生红点、小疹子或色斑。因此,如果目前所使用的保养品是具有营养除皱效果的油性营养霜时,最好在晚上即将上床前使用。{酸碱值也会随着月经周期而产生变化,月经前一周,是女性身体和皮肤最酸的时间,要尽量避免使用太油的保养品)。外界的一些因子能够破坏皮肤的基因,当然皮肤也有相对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从下午开始增强,一直延续到晚上,清晨则是它抵御功能最小的时段。皮肤的防御机制能分泌相关荷尔蒙以降低皮肤的过敏性反应,如果长期缺乏外力的帮助。就是形成皮肤过敏的原因之一。

如果真的需要熬夜。就先洗好脸。做好各项夜间保养步骤后再继续奋斗,以免皮肤孤军奋战。此外,最晚的保养时间是晚上十一点,如此才能给皮肤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保养品里的成分磨合订出最好的“作战计划”。

秘诀3 早上的第一杯排毒水――热水加鲜柠檬片

如果留心形形的美容或减肥广告,你一定会发现宿便似乎是终结美丽曼妙身材的元凶之一。是的,由于结肠组织是以直角彼此联结而非弧形,因此,常常会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造成角落的阻塞,形成所谓的宿便。宿便一旦形成后,所积存的废物会逐渐变质为毒素,不仅造成臀腹肿胀变形,最终还会发散至皮肤表面,在嘴巴四周长出非皮脂性的毒性痤疮。

因此,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在尚未进食之前,空腹喝下一杯加了新鲜柠檬片的热水。别小看这杯排毒水,它不仅是身体最好的酸碱中和剂,还能起到清除宿便、排除毒素的功效。此外,如果有口气不佳的困扰,它也能神奇地帮你改善!

如果你发现身体或脸部皮肤一直反复出现细小的疙瘩颗粒,就表示你需要热柠檬水的帮助哦!

秘诀4 一茶匙蜂蜜加上一茶匙黄砂糖=瞬间恢复幼嫩如婴儿般的双手

在护肤保养品还不十分发达的年代,女人总有一些维持美丽的秘方,而且这些秘方总和厨房脱不了关系。凡是目前已上了年纪的欧洲妇女,大概都从她们的母亲那儿学到了一两招既省钱又快速的美手秘诀,能在做完繁重的家务活后,立刻恢复十指纤纤,袅袅婷婷地约会去!

方法很简单:在手掌心放入一茶匙的蜂蜜和一茶匙的黄砂糖,和匀后,用力地搓揉双手,最后用清水洗净,你就能立刻拥有像婴儿般细嫩的双手。如果每周定期做一次这个简单的手部保养,还能避免手部斑点的产生。

秘诀5 心理美丽操

我们的皮肤像一个会揭发心事的告密者,它会藉着脸上的纹路和颜色,偷偷地公告我们隐藏在心里的感觉与情绪。

下垂的嘴角透露出疏离与不信任,纠结的眉心传达了你的焦虑不安与慌张;灰褐的眼圈泄露出疲乏困顿;双眼中的红血丝则揭露了情绪和睡眠的困扰,就连身体的姿势,也无言地透露出我们的生命经历与看法。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5

1.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

中专生年龄大约15~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性格尚未稳定,自我约束力差。

2.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有限

现在中专院校为了生存,保证生源,在招录学生时,门槛有所下降,生源质量的整体水平较以往有回落。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知识点繁杂,且相对抽象枯燥的内科学专业知识理解有限。

3.课程繁重,学习相对艰辛

中专教材与医学本科教材相同,但授课时间则为后者的一半,所以课时安排紧。

4.学生自主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该年龄段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能力差,对不懂的问题不爱探究,对教师、同学的不满毫不约束地表现出来,形成逆反抵触行为,恶性循环,影响学习。

二、教师应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

1.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讲授《内科护理学》的前提条件:广博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自信、坦然地站在讲台上的坚强后盾。《内科护理学》涵盖了多门基础课程的内容,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到最后的治疗、预防,无不贯穿着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是前提,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保证,这是课程的属性所决定的。《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条件允许的学校应理论和见习同时并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

2.记忆内容编设“口诀”,教学语言“幽默”化

内科学知识涉及面广,学生理解、记忆有一定的难度,而归纳恰当的口诀无疑能突破这一难点,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教师需将零散的知识化繁为简,尽量以口诀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之易消化。幽默的言语是美感的外在表现,教师运用各种奇妙的、出人意料的幽默言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强化”

多媒体课件能将原本枯燥、缺乏吸引力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动静分明、图文并茂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大脑中以全新的方式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考虑采用多媒体、穿插提问或练习及展开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感到有新意并产生共鸣,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保持课堂的积极状态。

三、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养成细心的授课态度

虽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可课堂气氛对学生却有着重要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

另外,教师应养成细心的授课态度,《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其发生的机制,在讲授时很多学生由于基础不是很好,难以理解,而这类学生又最容易藏疑。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者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而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其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生关系

1.融洽、愉悦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证

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校生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临床教学的教师,更应该践行自己的职责,关注学生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下和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通过交流达到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医学教师,给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否则学生学得再好,没有正确的导向,于社会何益?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6

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阴身出香,古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之一。

佛教中用语,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旅旃檀堂,准备礼敬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在佛陀头顶,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笛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为“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在佛教中以檀、沉两中香供佛,更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等于供养六波罗密。

戒定慧解脱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修行,使自己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支盖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重证寂灭。”(出《华严经》)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征意义。

供香的方式

供香表达了一种虔诚、恭敬的心态,一种真心的愿望或祈盼,一种与诸佛菩萨交流的信息,一种愿力,悲心和菩提心的发露。因此,每一支香都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和代表。上香一般用单数,用一支或三支,一支表示一心向佛;三支或表示礼敬佛法僧,或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恭敬礼佛,或表示戒定慧,或表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渡一切众生。

祈福香的功能

祈福香在燃烧时释放出芳香之气味,该香气能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使人易入定修行。常吸之,其能增益精气,令身芳洁,颜色兴盛,心神悦乐,耳目精明,延年益寿。《本草纲目》注:沉香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用酒煮服之,治心腹痛,霍乱中恶。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右肾命门、补脾胃及痰涎、血出于脾、益气和神。

点餐省钱有秘诀

文/张妍

秘诀一:拒绝一切不必要的花费纸巾不要!湿纸巾不要!如果可以的话,茶位、一次性餐具统统不要。

秘诀二:人多要比人少划算人多一起下馆子,不仅可以多点几样菜,丰富品种,而且人均消费也会减少。

秘诀三:点菜忌“眼大肚子小”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饥肠辘辘跑进一家餐厅,看见这个好吃,那个也美味,点了之后,没动两筷子就饱了,既浪费又不环保。要避免这个问题,一是别等到肚子咕咕叫了再进餐厅,早点坐下来优哉游哉地点菜,既不会浪费,又能考虑好最省钱的组合;二是如果太饿了才进餐厅,那就先点两个你最爱吃的菜,不够再加,不要一次点完。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7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呢?这是当今课改中出现的教学新态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发挥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如我在教学学“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展示利用电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及其范围,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关于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等的表格填空练习并作为结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的也比较牢固。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简化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突破了教学难点,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别出心裁的引入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学生有一种完成了艰难任务的成就感,激励了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二、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教学《确定地平面方向》这一活动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学生实践完成指南针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其中太阳定向要求学生在课前日出时完成。并对比三种定向的结论、对比其他同学的结论来相互验证利用这些方法定向的科学性。又如《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有一拼图游戏。其本身要求学生先描绘出省级行政单位,再剪下进拼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让学生熟悉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本人要求学生每人买一塑料拼图,并要求他们将上面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涂掉。将学生用于描绘的时间节省出来,在拼图比赛时增加边拼图边说出该省的简称和省级行政单位。这样比单纯的拼图比赛更具挑战性,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活动学生很快熟悉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三、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地理教材中,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少,与时事结合得也不够紧密。课上可展示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精美地理景观图片、时事新闻图片、资料。如对初中地理《中国的交通》的教学,笔者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加入与本地息息相关的时事赣龙铁路、京九线、海西号的开通等新闻,甚至是从本地到北京沿途经过的铁路干线、站点、时刻表、车票价格等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剪辑。加入了2005年10月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6年7月1日开通客运列车、青藏铁路建设历史、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等。教学中,通过感性认识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受到交通对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这样,既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可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如本人在教学中碰到一疑点。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课本和学生的资料上有关我国的邻国个数发生了不一致,课本上为14个、一些资料上为15个,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于是我告诉学生一些资料上认为是15个是因为把锡金也包括进去了。学生还是不解。本人对此问题也未深究,于是我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锡金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吗”,搜索后出现了一个“中国为何放弃了锡金”的一个网页链接。点击后网页打开了,有关中国、印度、锡金的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锡金曾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它17世纪建国,是世袭君主国;19世纪,被英国强行占领;1949年印度派兵进驻,一年后,印度宣布是锡金的“保护国”。1973年印度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1975年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印度的侵略行为完全违背了中印两国当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上当时中印边境战争的阴云未散,双方尚未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一直拒绝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仍旧把锡金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看待。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但是,在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中国在锡金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却松动了……”。看完后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后我进一步指出,以前的课本也是将锡金看成一个国家,现在课本将它删了,而一些资料书没及时改过来。这一过程既解决了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疑点,激发了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还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以应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2006年12月26日晚20时30分前后,学生自习期间,部分师生感觉到桌椅有抖动,感觉象是地震,后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到空旷地带。当震感过后,学生回到教室后本人立即要求学生翻开初一课本36—37页重新学习有关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由于本地从未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因此本地人对这些知识较缺乏。并进一步指出从全球来看本省的沿海地带属环太平洋火山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防震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的必要性。后证实当晚20时26分和34分,台湾屏东恒春地区发生强震,福建省、广东省普遍有感。

   乡土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乃至学校所在地区,进而树立学生的环境理念,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乡爱国的深厚情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乡土地理由于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更为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适当举一些乡土地理知识的实例能让整个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如本人在讲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地形地势影响气候这一知识点时,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全县地形为丘陵、山地,部分乡镇的山地地形特征较显着。因此,上课时我一反常规,请一位来自山地地形较显着的乡镇的同学,由他说出他对自已家乡冬夏季节的感受(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基本上每年都出现下雪天气)。再请一位城区(小盆地)学生说出他对城区冬夏季节的感觉(夏季炎热,冬季短促,很少年份会出现下雪天气)。通过对比山地、盆地地形的冬夏气温差异,得出本县山地地形区的冬夏气温都比盆地地形低。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起来。这时再明确同一纬度地区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约0.6℃这一结论。同学们在获得这一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乡土地理知识。利用身边的科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地理知识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口决进行记忆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8

摘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对三类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必须熟记的知识,用口诀教;急需运用的知识,在现场教;能够探究的知识,要展开教等方法。既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特征,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6

课程标准针对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各学段学生科学地总括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贴合理论知识的实践原理,并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教知识。以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抽象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据此,浅谈我们在课堂上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三个案例,以共鸣。

一、必须熟记的知识,用口诀教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它紧密地联系着体育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在这些体育理论知识之中,大多数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部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少量则是必须熟记的知识。然而恰恰是这少量的必须熟记的知识,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影响最大,关系到他们完成动作的规格和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用口诀法教学生必须熟记的基础知识,效果良好。体育教学中的口诀法是指把要记忆的内容创编成言简意赅而又押韵的口诀或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以排球垫球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1.教师在课前将垫球动作要领“身体正面对准来球;当来球在胸腹前一臂左右距离时,两手臂伸直、夹紧、提肩;抬双臂前伸到球下,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处击球;手臂击球时,下肢伸腿蹬地,上下肢配合,协调用力;击球后身体重心前移”[1]进行口诀化处理。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将其总结为“夹肘压腕臂摆平,抬臂蹬腿体前倾;腹前击球前臂垫,动作轻松不僵硬”。

2.经过教师讲解示范环节的详细介绍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诀与动作的协同练习。学生一边做徒手动作一边齐声说出动作口诀,先一句句口诀对照相应动作的分解练习,再连起来完整练习。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口诀与动作在知识掌握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与激发。虽然动作口诀未必包含全部动作要领,但却是动作要领中最关键的信息[2]。这些信息不但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记的知识,还对学生理解动作方法至关重要。而充分利用多感官对大脑多皮层的持续刺激对建立新授动作的神经反射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精炼口诀,并通过新口诀与动作的反复配合练习加深记忆。探究过程是对动作和口诀的纵深认识和重新梳理,其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积极意义。反复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成超量学习,以快速形成深度记忆和动作自动化。在本例中,通过学生探究综述将排球垫球口诀精炼为“插、夹、抬、蹬”四个字。通过口诀法的连续重复练习,学生在本课不但熟记了垫球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动作技术,还提升了知识的抽象加工能力。

二、急需运用的知识,在现场教

体育理论知识不但对促进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方法具有显著作用,还关系到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健康安全。根据“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对于学生缺乏且已经危及到其健康的知识,教师要不拘泥于教学计划在现场对学生进行即时的理论知识传授。这不但能够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安全,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身体的不适感和痛苦会给其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在此时传授给学生能够解困的知识,学生的记忆较之以往会更加牢固。

1.在一次800米测试时,发现有学生脚步沉重且表情痛苦,走近观察发现这几位学生始终紧闭嘴巴用鼻子呼吸,致使出现类似缺氧的症状。询问后得知她们依据科学老师对鼻子过滤和湿润空气的讲解,理解认为用嘴呼吸不利于健康,故只用鼻子呼吸。殊不知她们目前的呼吸方法只适用于一般日常生活,在体育运动中是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在现场陪跑讲解“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后,她们的跑步状态逐步恢复正常。

2.学生对于急需的知识会记忆深刻,其根源是人对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学生在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会在头脑中快速检索和抽象加工知识,这就是一次隐性的学习探究过程。例如在新生800米跑随堂测试过程中,见到几位平时表现尚好的女生在跑步过程中双手叉紧腰部。在测试结束后了解到,她们在跑步开始后不久便感觉到腰部疼痛,发现按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才叉腰跑步。对此,老师利用休息时间马上给学生讲解了“极点”现象和对策,学生随后从容地参加到后续练习。

三、能够探究的知识,要展开教

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以体育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室内体育理论课不可或缺。这既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应教学任务,也是体育课受制于天气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必然安排。但这些体育理论课要么是因为体育教师照本宣科而枯燥乏味,要么是被其他学科挤占挪用,造成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厌烦上理论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和良好设计,形成“越不教越不会教,越是教不好越不愿意教”的恶性循环[3]。为此,教师需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理论知识的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式的说教,体现课程的实践特征。对能够展开探究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大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探究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展开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例如《心率测定》室内理论课,教学重点是运动时的心率测定。首先,教师让各组学生自测一分钟的安静心率,绝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以腕桡动脉为测试部位,并且测试数据都在合理范围内,总体准确。随后,教师让每组选出男女各一人测试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心率,结果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相同强度的运动后,自测心率的数据区间竟然为90次至170次。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发现是因为运动后腕部桡动脉的跳动十分浅表,已经无法满足测试计数要求。需要找寻跳动更强的体表动脉作为检测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到颈动脉,大家开始了新的尝试。

2.在第二环节的心率颈动脉测试中,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自测心率数据区间缩小到120至160次,但仍有明显的准确性偏差。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自己计数的时候感觉到数不清楚,只能凭感觉“数多快,跳多快!”。为此,大家提出了1至10“单音节”计数法,即计数时只循环数1至10这几个单音节,避免数复杂数字和多位数字浪费时间,保证了数数速度。有人马上提出,一分钟里会有很多个循环的“10”,如何记录?最后大家商定,先测运动后10秒的数据再计算出心率,运动心率的颈动脉测试法就这样呈现出来。在采用新方法的第三次测试中,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参加了相同负荷运动后,心率区间缩小至20次以内,体现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这样的体育理论课不但学生参与热情高,而且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所等.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2]俞政荣.“口诀教学”让小学体育课堂更高效[J].中国学校体育,2011(8):43.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9

作者乐爱国,1955年生,哲学硕士,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丰富的思想已经受到不少道教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涉及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神学思想、医学养生思想等等。[]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太平经》也许不能算作是一部专门的生态学著作,然而,该经典在作题解时说:“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故曰大顺之道。”[]《太平经》讲天地和谐生养自然万物,要求效法天地,遵循自然规律,以“育养万物”,显然从宗教的层面上涉及到生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某些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意义。

一.“太和即出太平之气”

《太平经》的“太平”,主要讲的是社会的太平[],然而,在《太平经》看来,社会的太平又是以天地自然系统的“太平”为依据的,因而,又讲到自然界的太平。现代生态学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和谐,讲生态平衡。笔者认为,《太平经》所讲的有关自然界的“太平”与现代生态学所讲的生态平衡在理念层面上具有某些相通之处。

《太平经》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根,而且,道是通过“元气”化生天地万物的,“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是元气依照“道”的法则化生出来的。

关于“元气”化生万物,《太平经》认为,“元气”有“太阳、太阴、中和”三名,三气相互融通就能化生万物。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说:“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怳怳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交而为和”、“相爱相通”就能化生天地万物以及人类。显然,在《太平经》看来,道化生天地万物取决于元气的和谐。

《太平经》不仅运用三气和谐与相通解释天地万物的化生,而且用这一理念解释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和谐的关系。与元气有三名相应,《太平经》又提出“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等等,认为自然界的各类事物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并且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和谐与相互通融的。《三合相通诀》说:“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养天地之物。蠕动之属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并力同心,以传其类。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共生和,三事常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职,共成一事,如不足一事便凶。故有阳无阴,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无阳,亦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有阳而无和,不能传其类,亦绝灭。故有天而无地,凡物无于止;有地而无天,凡物无于生;有天地相连而无和,物无于相容自养也。”《太平经》认为,自然界各类事物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并且相互通融,相互和谐,这就是所谓“并力同心,共出养天地之物”。

《太平经》讲自然界由多种要素构成,讲自然界各要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讲自然界的和谐与相通,并在这一基础上讲自然界的“太平”。卷十八至三十四《和三气兴帝王法》说:“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三合相通诀》说:“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这里的“太和”,即是“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的和谐,“太平”则可以理解为三气和谐而达到的平衡,即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就是说,三气的融合达到和谐就是太和,进而也就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太平;如果三气互不和谐,自然界生态系统就不可能达到平衡。由此可见,《太平经》非常重视自然界万物的和谐,并视之为实现自然界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太平”的必要过程。

《太平经》还认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能使自然界的事物得到化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中和气得,万物滋生”[]。《太平经钞》壬部还说:“太平气,风雨时节,万物生多长,又好下粪地,地为之日壮且富多,可能长生。凶年雨泽不时,地上生万物疏少,短而不长,不能自粪,则地之为日贫薄少,无可能成生万物。”认为实现了自然界系统的平衡,就会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万物欣欣向荣;否则,自然界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则会出现旱涝灾害,土地贫瘠,万物稀疏衰竭。

《太平经》看到自然万物的和谐与自然界系统的平衡的重要,但往往只是用宗教化的神学方式予以解释。《太平经》认为,阴阳以及天地万物之所以能相互和谐,取决于元气的“乐”,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法》说:“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蚑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把自然之物描述成为具有喜怒哀乐的人格化的神,但是,这里的“乐”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自然和谐与生态平衡的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卷十八至三十四《解承负诀》说:“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乖错也。今天地阴阳,内独尽失其所,故病害万物。”说自然界事物的“不悦”之类,显然具有神学色彩,但这实际上是对自然界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及其对人造成危害的一种描述。

二.“天地人三共同功”

《太平经》讲元气化生万物,关于这个过程,《太平经》说:“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此论述可以看作是《太平经》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诠释。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学者在注释这段论述时,大都将其中的“三”释为阴气、阳气和冲气(或和气),以为阴气、阳气和冲气三气生成万物,也就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然而,在《太平经》中,虽然也讲太阳、太阴、中和三气,但是,长养万物的“三”是指天、地、人;天地阴阳相合产生人,然后,天、地、人共同长养万物,这就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

应当说,《太平经》把《道德经》的“三生万物”解释成天、地、人共成万物,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在《道德经》中,将天、地、人并立的论述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肯定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战国末的《易传》讲“三才之道”,也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认为《易》有天道、地道、人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在汉代,明确把《道德经》的“三生万物”解释成天、地、人共成万物的,除《太平经》之外,还可见《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该著作在《道化》第四十二注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说:“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道德经》的“二生三”虽然被解释为阴阳产生清气、浊气、和气,但是,产生和养育万物的“三”则是由清气、浊气、和气所“分”的天、地、人。因此可以说,《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的“三生万物”实际上是指天、地、人共同生养万物。这一思想与《太平经》是一致的。

《太平经》非常强调天、地、人共同生养万物。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还说:“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天地生养万物,而人担负着“治理”的职责。卷一百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说:“天道常有格三气。其初一者好生,名为阳;二者好成,名为和;三者好杀,名为阴。故天主名生之也,人者主养成之,成者名为杀,杀而藏之。天地人三共同功,其事更相因缘也。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认为万物的生成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的职责是“养成”。

《太平经》关于天、地、人共同长养万物的思想,在其后多有发扬。最为重要的是《黄帝阴符经》,其中说道:“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强调了天、地、人互相作用、互相和谐的关系。

《太平经》把万物的生成看作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所谓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生成万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与天地同等重要的基本要素,较多地考虑到人在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人与天地的关系,因而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

三.“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太平经》所要追求的“太平”,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太平经》又认为,要实现太平最终又取决于“道”。卷十八至三十四《修一却邪法》说:“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本,要达到太平,就必须考虑到这一本根,必须遵循“道”。

关于道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太平经》认为,道是自然万物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之法》说道:“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天行道,昼夜不懈,疾于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卷十八至三十四《安乐王者法》说:“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太平经》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能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关键就在于“守道而行”。

《太平经》强调天、地、人的并列,但是,人又是天地阴阳之所化生,亦为自然万物之一,因而同其它自然物一样,也必须“守道而行”。卷五十《天文记诀》说:“天道有常运,不以故人也,故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也就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因为人而改变,相反,人必须顺从天道而行事,依照天道育养万物。卷四十三《大小谏正法》还说:“古者圣贤,旦夕垂拱,能深思虑,未尝敢失天心也。故能父事皇天,母事皇地,兄事日,姊事月,正天文,保五行,顺四时,观其进退,以自照正行,以深知天得失也。”

至于人如何顺从天道,《太平经》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看法,归纳起来有三:

首先要顺万物之自然。《太平经》卷五十四《使能无争讼法》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万物虽俱受阴阳之气,比若鱼不能无水,游于高山之上,及其有水,无有高下,皆能游往;大木不能无土,生于江海之中。是以古者圣人明王之授事也,五土各取其所宜,乃其物得好且善,而各畅茂,国家为其得富,令宗庙重味而食,天下安平,无所疾苦,恶气休止,不行为害。”认为顺万物之自然,“任其所长”,则万物得以“畅茂”,国家因而富强。相反,“如人不卜相其土地而种之,则万物不得成,竟其天年,皆怀冤结不解,因而夭终”。所以,《太平经》提出要“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

其次要保护自然。《太平经》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认为,贫富的标准在于物的品种的多少,“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这里把贫富分为“富足”、“小贫”、“大贫”、“极下贫”四个等级,主要取决于物的多少。“富足”为“万二千物具生出”,所谓“万二千物”,当然也包括生物在内,显然,这种认为贫富在于物种多少的观念与当今要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相通的。

《太平经》还认为,天地生养万物,因而是善的;人顺天道,也应保护自然万物。《分别贫富法》说:“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万物,为其师长也。”卷五十《生物方诀》说:“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也就是说,人应当效法天道的“恶杀而好生”。因此,《太平经》要求人们“饮食诸谷,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

再次要遵循和谐的原则。《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化生天地万物以及人类,因此,人应当遵循和谐的原则。卷十八至三十四《名为神诀书》说:“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就保护自然而言,《太平经》所主张的保护自然,并非单纯消极地保护自然,而是要求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卷一百一十八有《禁烧山林诀》和《烧下田草诀》。前者主张“禁绝火烧山林丛木”,认为“山者,太阳也,土地之纲,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烧山林丛木”;后者赞同“烧下田草”,认为“草者,木之阴也,与乙相应。木者,与甲相应。甲者,阳也,与木同类,故相应也。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与乙相应也。乙者畏金,金者伤木,木伤则阳衰,阳衰则伪奸起,故当烧之也。又天上言,乙亦阴也,草亦阴也,下田亦土之阴也,三阴相得,反共生奸”。显然,《太平经》所主张的保护自然是以阴阳的和谐为原则的。从这一原则出发,《太平经》对待具体的自然界事物,不是统统采取消极的保护,而是要保护应当保护的。卷一百一十二《不忘诫长得福诀》说:“元气归留,诸谷草木蚑行喘息蠕动,皆含元气,飞鸟步兽,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但取作害者以自给,牛马骡驴不任用者,以给天下至地祇,有余集共享食。勿杀任用者、少齿者,是天所行,神灵所仰也。万民愚戆,恣意杀伤,或怀妊胞中,当生反死,此为绝命,以给人口。”卷一百一十二《写书不用徒自苦诫》说:“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顺常。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人,可无犯禁,自有为人害者。但仰成事,无取幼稚给人食者,命可小长。”也就是说,人们为了生活可以食用那些有害的或已成熟的动植物,但不可杀还那些还没有长成的或怀有胎儿的动物,不食幼小的植物。

四.“天父地母”

《太平经》的道教生态思想的重要之处在于提出“天父地母”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太平经》的“天父地母”概念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天父地母”概念体现了天、地、人互相和谐共同生养万物的理念。《太平经》认为,自然万物是天、地、人共同产生出来的。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说:“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强调“天父地母”以及由此所化生的“人子”共同生养万物实际上反映了天、地、人共为一家的生态伦理的思想。

第二,“天父地母”概念意味着天地自然界与人属于同类而应当受到像父母那样的尊重,而不可伤害。在《太平经》看来,“天父地母”化生人,并养育了人,卷一百一十二《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说:“春行生气,夏成长,秋收,使民得以供祭,冬藏余粮,复使相续,既无解时。神灵之施,莫不被荣。”所以,人应当报答天地的养育之恩,要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不失天地之心意,助四时生,助五行成,不敢毁当生之物”[]。

第三,“天父地母”概念包含了天地能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予以惩罚的思想。《太平经》认为,天地不仅有生养功能,而且也会行生杀与惩罚。《太平经鈔》壬部说:“天与君父主生,此太阳之长也,生之祖也。天不欲生,物不得生,父不欲施,物亦不得生,君不欲生,物亦不得生,故天与君父主生。夫君父常念生,不乐杀者,凡物尽生。一念杀者一物死,十念杀者十物死,百念杀者百物死,自此至万念,皆若此矣。地母臣承阳之施,主长养万物,……念一不长养,则一物被伤,十念则十物伤,百念则百物伤,自此至万,乃若此矣。”对于人来说,作为天地之子的人,如不顺从天地,就会遭到天地的惩罚。卷一百一十八《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说:“今天上良善平气至,常恐人民有故犯时令而伤之者,今天上诸神共记好杀伤之人,畋射渔猎之子。不顺天道而不为善,常好杀伤者,天甚咎之,地甚恶之,群神甚非之。今恐小人积愚,不可复禁,共淹汙乱洞皇平气。故今天之大急,部诸神共记之,日随其行,小小共记而考之。三年与闰并一中考;五年一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三世一大治,五世一灭之。故今天上集三道行文书,群神共记过,断好杀伤刑罚也,而兴乐,地上亦然。真人幸为善,常欲有德于皇天,而怜帝王愁苦,时气不和,实咎在人好杀伤,畋射渔猎,共兴刑罚,常有共逆天地之心意。故使久乖乱不调,帝王前后,得愁苦焉,是重过也。”也就是说,人如果“不为善,常好杀伤”,“逆天地之心意”,那么必定会受到天地的惩罚,“天甚咎之,地甚恶之,群神甚非之”。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天地之位,如人男女之别,其好恶皆同。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炁,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凡人为地无知,独不疾痛而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俱怒,其子安得无灾乎?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可不哉?”卷一百一十二《写书不用徒自苦诫》说:“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其母则怒,上白于父,不惜人年。”认为破坏自然、伤害大地母亲,就会使天父地母“俱怒”,而使人遭受灾祸,就像不孝之子遭到父母的惩罚一样。

当今中国人在了解到西方人关于大地母亲以及自然界对于人破坏自然的报复的理念时,无不为之深刻而感触颇多。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有重要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认为地球是人类的大地母亲,人类是大地母亲养育的孩子——诸多生命物种中的一员;他还警告说:“人类,这个大地母亲的孩子,如果继续他的弑母之罪的话,他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殊不知这样的理念早在《太平经》中已经以宗教的方式提出来了,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今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参见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36页。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8页。

[]参见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14—123页。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安乐王者法》,第21页。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之法》,第16页。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和三气兴帝王法》,第19页。

[]《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和三气兴帝王法》,第20页。

[]《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第305页。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7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周易•系辞下传》。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第36页。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二《写书不用徒自苦诫》,第572页。

[]《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善仁人自贵年在寿曹诀》,第550页。

未成年保护法口诀篇10

行功歌诀

周天行功效卓绝,自然松静是妙诀;

坐卧务令安与适,叩齿搅舌神乃集;

调息绵绵着意处,养得丹田暖暖热;

功中慎用四字诀,任督贯通莫急切,

收功更宜徐缓行,诸般揉擦勿草率。

功法要领

一、自然松静:我国气功源于道教,其鼻祖老子曾说“道法自然”,故“自然”两字在气功中被贯彻始终,而“松静”则是使功法归于“自然”的首要措施。行功一开始,即应着意让全身筋肉松弛,并收拢思想、排除杂念,力求“身心澄定”。为此,不妨可于坐定或卧稳之后,结合呼吸,默念“松”“静”数遍,即吸时念“静”,呼时念“松”,促使行功之初,在身心两方面即趋近所谓“清静无为”的境地。达摩《易筋经・内壮功》所称“逸静其身而勿劳,锁其意而勿驰”,也指此而言。可见“自然松静”也是各种气功均需遵循的法则之一。

二、存想不离丹田:明代养生专书《尊生要旨・存想篇》,把“存想”的含意解释为“默会神解”,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设想让自己处于某种意识状态的方法,相类于“自我暗示”。但气功中的“存想”必须恪守功法要求,循序前进,而且无不以“丹田”(本功法以脐下气海处为丹田部位)为核心而刻刻与之密切联系。如“吞津”时之“以意,目力同津送至脐下丹田”,调息中出现经气流动时之“从任脉撮过谷道,到尾闾以意运送……而至气海”,都是符合这种“存想”要求的。

三、“撮抵闭吸”掌握火候:功法练至一定深度,会产生任督两脉经气周流贯通的自我感应。对这种自我感应,练功者一般应预作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将有利于功法的步步深入进展。本功法中有所渭“撮抵闭吸”四字诀(下详),可以促进上述自我感应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急于求成。

附:小周天行功法经气循行线路(见左下图)

为易于了解掌握,且查考有据,现将功法中可能出现的经气循行线路均改用针灸经穴表示(实际上经穴仅为标记,而经气循行是呈柬带状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经气自气海(丹田)――长强(尾闾)――脊中(夹脊)――风府(玉枕)――百会(昆仑、泥丸富)――神庭(或印堂)[以下或直下素;或分作两股――左右目珠――左右承泣(眼下)――左右面颊]――舌尖(鹊桥)――天突(重楼)――膻中(绛宫)――复回原路入气海运行。(并见图示)

医疗保健范围

本功法除被广泛用作养生保健外,根据资料表明,对高血压病,肺结核,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肝炎,子宫下垂,各种神经衰弱所致失眠、遗精,阳痿等,均有良好效果,并还被试用于各种久治不愈的疑难慢性疾病。

行功步骤及方法

一、姿势:本功法多采用“和尚打坐”方式,称“盘膝坐”或“跏坐”。其中又可分“双盘膝坐法”“单盘膝坐法”“自然盘膝坐法”三种。“双盘膝坐法”要求用手将两足相扳,使之交互架压于对侧腿上,属佛教正规“珈坐”法。使用此法双膝均着落于坐耨之上,故十分平稳,但腿足绞压,即年幼者初学,也不无困难。有人还认为,此法本身对气血流通不利,也不属我国传统坐法,故无需强调采用。“单盘膝坐法”,为我国道教所固有,坐时两腿一上一下,一腿曲居于下,足心朝上,一腿置其上,腿股压于下腿之足躁处,足掌则翻至下腿大腿上,足心也朝上。练功过程中,两腿位置可适当交换。由于此法坐时也相当平稳,耐得久坐,且易于施行,故被认为是较好的一种坐法。“自然盘膝坐法”更为简单,只用两小腿相互交叉,曲置于对侧大腿下即可。此法可供初学或年龄稍大者采用,因坐时身躯易见倾斜,不耐久坐,但如能不时留意纠正,收效也属满意。此外,尚有“平坐法”,即用普通凳椅坐稳,双脚平行着地,两足距离大致与肩宽等。无论何种坐法,均应力求安稳、舒适。上体宜端正,胸微含,腰松垂,脊柱中正上拔。这和太极拳“含胸拔背”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时两手则自然下垂,左右一上一下,以虎口相交,手心向上,置小腹前,并微微贴子脐下。坐式除平坐法外,初学两腿均易见麻木,这时可适当交换位置,或将腿松开片刻,待恢复后再练,或就此进入收功。对此情况往后会逐渐趋向适应,使麻木出现时间后延,多有可坐至半小时以上者。于坐法之外,更有卧法可供选用。卧法行功,以《备急千金方・调气法》所载较为简便实用:“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足。”两足可略分开,足尖自然向上,两手则以虎口相交后,手心向下,轻置于脐下丹田处,也可以自然垂下,置于两腿侧,离身一拳左右。卧式行功对年老体弱及病后之人尤为相宜,而一般人如遇外出旅行,亦可使用,因为此时同室每有多人,取坐式练功,难免为人所见怪,若改用卧式,便与入睡无异(这时可仅练调息法),即同寝者也不易察知。然而,卧式行功容易昏沉,会影响效果,应加注意。

二、澄定身心叩齿法;当坐稳或卧定之后,便应进一步集中思想、排除各种杂念。此时宜双目轻闭,口自然合拢,舌抵上腭,使呼吸趋向平和,然后专心一意做上下牙齿相互均匀叩击动作,共36次。由于结台数数,对“止杂念”“集身神”会有帮助。此外,“叩齿”对牙齿、牙床及咀嚼肌均是一种运动,故有固齿,防龋等作用。叩齿法更可单独使用,因曾载于《抱朴子・内篇・杂应》,又称“抱朴子牢齿法”。据《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说,此法确实有良效:“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冷热,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三、赤龙搅海吞津法。叩齿之后,接着便练“赤龙搅海内外36遍”。“赤龙”,即指舌而言,“搅海”,就是用舌在口腔内旋转,先齿内,后齿外,顺时针、反时针各18~36次。按功法要求,在舌旋转的同时,应双目闭合,使眼球随舌作相应转动。这在初学会有一定困难,不妨也可分开来练。“赤龙搅海”时,口中唾液大量分泌,宜随口咽下,称作“吞津”。咽时要以目“内视”,用意将津液“送达”丹田。这一功法能大大增强消化机能,而眼球运转则有助保养目力。

四、调息法;此处之“息”是指用鼻进行的呼吸。“赤龙搅海”练过,便应恢复舌抵上腭,开始“静心数息”。行功中对“息”的要求较高,要“不喘不粗’“绵绵若存”,做到呼吸逐渐变得细缓深长、均匀而自然,并随时存想“息息归元”,即全神贯注于气息在丹田中的出入。为了使调息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一定保证,也要运用“数息”。过去主张要静心默数至360“周天数”,实行起来往往有困难,易为“杂念”打

断,比较切实可行的,还是以10为单位数,如此“从一至十,从十至百”地默数过去,收效较好。所谓“心无杂念”,并不是象睡着那样什么都不想,而是在默数鼻息的同时,着意存想气息在丹田的活动。如吸气时,便存想丹田中有气徐徐升至脐上乃至胸中,呼气时,又即缓级回沉丹田。经反复练习,随着功力加深,“丹田,之气”便会日益充实,并逐渐感到丹田发热、聚有“气团”,乃至出现“振荡”等等。由于调息被认为对中枢神经具有重大调节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人体内脏的功能,故而在功法中处于关键位置,宜加倍用心。

五、撮抵闭吸法;此法又称“四宇诀”,当练功至一定深度时,可用以协助一鼓作气“打通”任、督两脉。但施行这一功法,一般应在开始练功后8个月左右为宜。届时每值练功入静后,会感到丹田有气流抵撑或鼓荡,并于吸气时感到气流不再向上腹升腾而向会或尾骶长强处透迫。这也可以说,就是着手练四字诀的成熟条件。于是,当吸气对丹田气流透迫会阴或长强之际,便轻轻地“撮”,即如忍大便状提撮,这样气流就会经会阴或长强沿脊柱上行;接着就用“抵”,即以舌尖稍带劲抵上腭,气流便可继续上升,透过脊中;随后即“闭”“吸”并用,双眼略紧闭,双目往上视,并保持吸气状态,气流便可直透后项之风府,紧接着再将双目由上视经前而转为下视丹田,并开始呼气,即可感气流经由头顶之百会,流,向神庭。这时或直下鼻尖之素,或分作两股,经双目珠顺面颊向下循行。气流无论由素直下,还是分作两股,均进入口内,流至舌尖(气流于此由督脉流向任脉),然后流过颈前之天突,经胸前膻中,直达气海(丹田)。如丹田之气充足,上述循环会继续进行,可昕其自然;否则应稍作停歇,再用四字诀行功,一般以三次为度。行功中唾液增多,也应分口咽下,意送丹田。往昔称尾骶长强、腰背脊中、后项风府三穴为“三关”,有“三关一通,百病全消”之说,不免有点过分,但也由此可知,当练功进入此阶段时,人体之健康状况可以有多大改观了。

六、收功法:练过四字诀,或尚未进入该阶段,只是练过调息法后,便可转入收功。这时须徐徐舒放手足,静坐片刻,然后用左右手各擦丹田81次,使经气最后集聚,做到“气息归根”。此法又名“金丹秘诀”,能强精固肾,对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痛经,带下有良效。然后可将两大拇指中节背侧相互擦热,自内向外拭目14次以去火明目,再上下擦鼻两侧36次以润肺;接着可用掌心擦耳14遍,并再紧按耳道,以食指压中指上,弹击枕后双侧高骨36次,名为“鸣天鼓”,随之再挤压、开放耳道三次,振动鼓膜,会有保护增强听力功效,并可治疗慢性中耳炎。然后可用双手擦面14遍,悦泽颜面,再擦后项风府穴,左右手各24次,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随后可擦腰眼91~180次以补肾,再伸直双足,以手前攀足趾数次,舒伸筋骨。最后用左手心对右足心,右手心对左足心,以另一手扶持足掌,各用力揉擦91~180次,能健步、强筋骨、除腿膝痛等。以上诸法,除揉擦丹田外,其余均可根据练功者自身情况选择施行。

注意事项

一、必须持之以恒进行锻炼,可以每日清晨及临睡前各练一次。每次练功以20~30分钟为宜。初学者时间可短些,往后逐渐加长,但也不必过分。以往有“以坐代睡”的说法,并不符合生理规则,无需仿效。

二、练功者应精神达观,情绪保持稳定。行功虽仅需一席之地,但环境要安静,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取坐式行功,应注意保暖,因功中常会微有汗出,易受风邪,可以宽敞衣被披复。饱食、过于疲劳、暴怒之后,急性病期间,应暂停练功。

三、练功后食量会明显增加,应稍加节制,逐步递增,并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性生活也应节制,为增强功效,初练也可禁欲2~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