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十篇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十篇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11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1

关键词:脑梗死;中西医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效果

脑梗死属于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包括抗凝、溶栓、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支持治疗等,尽管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但过多着眼某些具体现象,而忽略整体[1]。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脑梗死上也有多年历史。不过,随着近几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多,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也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70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7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时间2014年1月~2016年6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入院后确诊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脑出血、心肝肾等脏器病变、代谢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自3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6.4±3.9)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4±1.2)年。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6.3±3.7)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7±1.3)年。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包括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75mg硫酸氢氯吡格雷、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治疗期间还实施降颅压、脱水等治疗,并避免水电解质紊乱,控制好血压及预防感染等。研究组除了前述治疗还联合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汤剂治疗,组分包括当归25g、黄芪45g、党参45g、地龙15g、灯盏花45g、赤芍15g、桃仁14g、川芎14g、红花14g、甘草9g、全蝎14g、白附子14g、天竺黄9g、葛根14g。将上述方药采取水煎煮,1剂/d,取汁600ml,3次/d,200ml/次。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比分析。

1.4评价标准[3]本研究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与临床症、体征变化情况综合评价: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5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15%~49%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处理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p

2.2组间临床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则为77.14%,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属于常见临床常见疾病,有着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等特点。脑梗死指的是因脑供血障碍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等出现坏死、软化,从而形成梗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并无脑梗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症状可归为"卒中"、"中风"等范畴,认为主要是长期过度劳累造成体内器官与功能内伤或损伤,加上饮食不节、生活习惯不佳、工作压力及负面情绪等因素,造成肝脏等失调、肝气不舒、气虚血瘀、气机逆乱等,最终瘀血痰热内结、经脉麻痹[4]。根据其病机,中医指出可采取益气活血与通经活络等中药治疗,达到祛瘀行气与机体新生的效果。

我院针对接诊的7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联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神经功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朝浩,尹晓新,冯海松等.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SoD活性、神经功能及疗效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260-262.

[2]方铭,朱育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149-1150.

[3]莎丽娅・那色尔,李红燕.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18(10):1507-1509.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2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1)31-17-02

progress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reatedbyintegrative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RenJingjing

ShangchengDistrictZiyang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inHangzhouCity,Hangzhou310000,China

[abstract]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isoneofthecommoncomplicationsofdiabetes.atpresentthereisnospecifictreatment.itisstillseriouslyendangeringthehealthofdiabeticpatients,evenleadtodisability.and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canimprovethediabeticangiopathy,alleviateandtreat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hisarticlereviewstheprogress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reatedbyintegrative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recentyears.

[Keywords]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其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临床表现各式各样。由于Dpn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UKpDS实验结果表明:单纯依靠降血糖来预防或延缓包括Dpn在内的并发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中西医结合多途径研究和开发防治该病的有效方药在当前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主要以西医控制血糖、营养神经、血管扩张剂以及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中药复方、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及配合外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结合专方验方

1.1古方今用

1.1.1补阳还五汤[1-5]多数医者在糖尿病常规治疗上同时给予VitB及弥可保等西药营养神经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Dpn,在改善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等各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改善Dpn的临床症状。

1.1.2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6,7]也有人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照组予甲钴胺注射液或甲钴胺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Dpn,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1.1.3地黄饮子加减陈氏[8]采用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用VitB1、VitB6及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地黄饮子加减方,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18%,对照组为63.24%,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1.1.4加味当归四逆汤薛氏等[9]观察加味当归四逆汤结合大剂量甲钴胺和胰岛素强化疗法治疗Dpn,结果治疗前后及两组间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和临床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综合疗法。

1.2自拟方

黄氏[10]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用VitB1、VitB12加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黄芪、葛根、丹参、白芍、山药、西洋参、地龙、川牛膝等),肢体麻木重加白芷、天麻,痛甚加三七粉(冲服)、延胡索。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显著。徐氏等[11]在控制血糖和弥可保治疗的基础上加予活血通络合剂(熟地、当归、赤芍、鸡血藤、川芎、丹参、水蛭、全蝎等),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Dpn可降低血糖、改善微循环、改善感觉障碍症状。安氏[12]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益气活血解毒补肾方(黄芪、丹参、当归、鸡血藤、黄连、肉桂、熟地黄、山茱萸等)治疗Dpn38例,临床疗效显著。卢氏[13]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麻痛汤(黄芪、山药、葛根、益母草、丹参、白芍、木香、地龙等),明显改善Dpn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目前治疗Dpn的中药主要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从而改善微循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黄芪、丹参、鸡血藤、当归、川芎、牛膝、地龙、桃仁、红花、全蝎、水蛭、桂枝、桑枝等。

2结合中成药

陈氏等[14]用通心络胶囊配合曲力(甲钴胺注射液)治疗Dpn30例,结果通心络胶囊明显改善Dpn的症状、体征,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3结合中药注射液

张氏[15]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Dpn45例,疗效满意。兰氏[16]选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Dpn,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闫氏等[1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Dpn,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可靠。严氏[18]用西药控制血糖,再加用中药血栓通、黄芪注射液,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天麻、钩藤为基础方治疗Dpn,诸药联合,可治疗糖尿病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周围神经麻痹之顽疾。

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Dpn的中药制剂主要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以达到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防变的能力,从而改善Dpn症状。

4结合外治法

4.1结合单纯中药外浴

吴氏等[19]给予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及B族维生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同时配合舒筋活血方足浴治疗,药用鸡血藤、白芷、当归、丹参、防风、红花、泽兰、伸筋草、白薇,疗效显著。魏氏等[20]用弥可保配合糖足1号协定方(透骨草、威灵仙、伸筋草、红花、鸡血藤、桂枝、桑枝、丹参等随症加减),煎煮后药液泡足。治疗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较明显(p<0.01)。可见,中药足浴和弥可保联合治疗Dpn有较好效果。

4.2中药内服外浴

黄氏[21]予甲钴胺注射液和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方水煎服并用药渣泡脚治疗Dpn,观察到本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总有效率为87.50%。张氏[22]以西药控制血糖,同时配合以下中医辨证拟定协定处方治疗:①阴寒内盛方:制附子、桂枝、红花、川芎、牛膝、水蛭、炮山甲、黄芪等。②湿热蕴结方:蒲公英、地丁、银花、黄连、乳没、牛膝、蜈蚣、全蝎等。水煎服,药渣泡洗双足,总有效率为90.00%。并认为中药外洗与内服药配合,能降低血黏度、增加肢体血流量、解除微血管和坏死组织的损伤因素,使局部血供得到改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且能镇痛,治疗效果良好。许氏[23]通过常规降糖治疗,加甲钴胺(VitB12制剂)以及丹参、三七或川芎等注射液。同时加中药辨证施内服饮片及外用足浴。内服饮片:①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通脉,常用药如: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赤芍、白芍等;②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脉,药如:太子参、黄芪、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芦根、当归等;③阴阳两虚:治宜滋阴助阳、活血通脉,药如:生地、熟地、炙黄芪、山萸肉、丹参、桃仁、红花、桂枝、淫羊藿等。外用足浴:医院自治制剂麻疼液(土茯苓、川乌、草乌、麻黄、桂枝、鸡血藤等),适温外用浴足。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57.14%。

中药外洗治疗本病,具有独到之功效,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外洗方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为主,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促进血管扩张及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或全身组织的营养代谢,调节局部或全身神经、肌肉、器官的功能。

5结语

目前,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Dpn临床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对Dpn采取综合性防治仍为最佳策略。中西医结合治疗Dpn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改善了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应用价值。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临床研究多为小样本的研究,缺乏现代医学的检测依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严格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充分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更科学的阐述中医药防治Dpn的机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甚少,今后应借助实验研究探明有效方法的作用机制,以开发出有效的新药、提高Dpn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慧,杨瑾,夏进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191-192.

[2]唐仕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1):48-49.

[3]尹朝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66-667.

[4]王朝辉,王朝驹,李小迪.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J].新疆中医药,2010,28(1):28-29.

[5]宋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51.

[6]叶文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J].光明中医,2010,25(12):2281-2282.

[7]刘则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77-78.

[8]陈标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41.

[9]薛俊,胡锋,华文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28-2230.

[10]黄明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0):703.

[11]徐红梅,滕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24-26.

[12]安俊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62,983.

[13]卢裕武.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9例[J].中医研究,2010,23(11):36-37.

[14]陈景斌,刘威,王润青,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121-122.

[15]张海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57-1758.

[16]兰本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107-108.

[17]闫庆忠,冯冬.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8,24(6):30-31.

[18]严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9):55-56.

[19]吴晓强,陈志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5):57.

[20]魏燕,胡卫芬,洪郁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103-104.

[21]黄丽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7):26-27.

[22]张亚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1):23.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3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2.厦门集美中学医务室,福建厦门 361023;3.厦门市中山医院,福建厦门 361004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综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综合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单纯实施西医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37例,有效6例,无效2例,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于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西医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063-02

[作者简介]吴铭芳(1984.10-),女,福建厦门人,本科,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导致的骨伤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麻木疼痛及上肢活动功能出现障碍[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往常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但在近年来发病人群逐渐呈低龄化,这与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颈椎间盘退变密不可分。在西医治疗中,可通过神经阻滞药物迅速对病变部位起到消肿镇痛的效果,但由于治疗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出发,容易造成治标不治本的结果[2]。为探究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式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选取2013年1—10月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90例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现将取得的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诊治的90例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均的例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颈肩麻木疼痛、颈椎压痛、上肢活动障碍。其中观察组共有患者45例,患者年龄在23~50岁之间,平均年龄(32.71±3.86)岁;病程在1~10年之间,平均病程(4.68±1.09)年。对照组共有患者45例,患者年龄在22~50岁之间,平均年龄(32.71±3.86)岁;病程在1~11年之间,平均病程(4.82±1.13)年。两组患者症状、年龄、病程等相关一般资料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①中药内服。取桂枝(12g)+芍药(15g)+灸甘草(6g)+生姜(15g)+葛根(30g)+大枣(4枚)煎熬成药,以1剂/d的频率让患者口服,疗程为14d。②西药治疗。取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2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250mL)以静脉滴注的形式对患者实施治疗,频率为1次/d,疗程为14d。③枕颌牵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在患者的枕部及下颌部套上枕颌带,将牵引带固定好后以患者感觉适宜的质量开始进行牵引,一般从3~4kg开始逐渐往上增加。每次进行10min左右为宜,频率为1次/d,疗程为15d。④电针治疗。将电针仪调到患者能够适应的低频率电压,取针刺(1.5寸)留针30min后,于患者的风府、夹脊穴、天宗、肩井、双侧风池、手三里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以达到通络止痛、活血行气的效果,频率为1次/d,疗程为15d。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取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2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250mL)以静脉滴注的形式对患者实施治疗,频率为1次/d,疗程为14d。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颈肩麻木疼痛消失,颈椎无压痛,上肢恢复灵活,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颈肩麻木疼痛及颈椎压痛状况有所好转,上肢活动障碍得到一定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③无效:患者颈肩麻木疼痛状况没有任何好转,上肢活动依旧存在障碍,各项临床症状均没有减轻甚至加重,肢体功能没有恢复。(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3]。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和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以c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一定好转,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观察组(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病大多是由于不良姿势导致颈部肌肉劳损产生的疾病,颈椎间盘突出后会产生骨质增生,从而形成钩椎关节的骨刺,使颈椎病相关症状的产生[5-6]。其中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会给患者造成剧烈的颈椎疼痛,生活质量也随之大大下降,因此需予以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由于西药具有镇痛效果明显、起效较快等优点,因此在以往的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应用率较高,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治疗效果并不完善[7-8]。在以往的观点中,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刺激相邻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的发生,在该次研究中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尽完善。首先研究中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与影像学资料并不完全相符,其次经研究证实,颈部平衡状态产生变化时,可使颈椎间盘的退变加速。因此,对颈椎病的治疗不应停留在表面的探究,而应深入了解患者发病的因素,随后进行由内而外的对症治疗。

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口服、枕颌牵引、电针治疗等中医疗法能够从根本上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同时起到活血通络、消瘀散结的作用,通过与西药的药理作用相结合,能够在药效互不影响的情况下,达到相互协调的作用。巧妙地将中西医疗法的优势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该文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了治疗,最后取得的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7.78%),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综合治疗应用于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同时缓解患者的疼痛,从根本上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在临床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中标.综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394-1395.

[2]曾科学,盖娟娟,龙文醒,等.推拿配合舒适颈枕治疗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81-782.

[3]何建琼,汪琼芬.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6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1):35-36.

[4]周海华,郭少英.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49-451.

[5]吴铁英,竺永健.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732-733.

[6]刘秀英.综合治疗颈椎病108例[J].2012,10(12):284.

[7]陈园,张洪军,吴爽.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5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4):422-423.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4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疗法;血瘀型;niHSS评分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致残率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溶栓、降纤、抗凝,营养神经等,治疗模式单一。而中医学以中药、针灸、推拿及现代康复技术为一体的多元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为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轴。本文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汤药配合针刺的综合治疗方案观察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型)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为起病48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并经Ct或mRi确诊为aiS;经中医辨证为血瘀证型。对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二代标准)[2],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者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③中风证侯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1994年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的血瘀证候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三个诊断标准的患者;家属与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者。排除标准:接受溶栓、降纤和抗凝治疗者;合并出血转化的患者;伴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肿瘤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接受治疗,未按规定用药或用药不满疗程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剔除标准: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发生了某些合并症或并发症不适宜继续接受治疗;发生了不良事件,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因特殊原因自行退出。

1.2方法

1.对照组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予以西医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①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监测,完善生化、心电图等检查。②低氧血症者予以吸氧;③血压控制:aiS24h内血压>200/110mmHg,可谨慎降压、并严密观察;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可于aiS24h后病情平稳时恢复用降压药。④其他合并症的处理

(2)西药治疗①抗血小板对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者,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不能耐受者,可选氯吡格雷格等。②本研究不予抗凝、抗纤治疗。

(3)并发症治疗包括脑水肿、高颅压,出血转化、癫痫、吞咽困难、肺炎、排尿障碍及尿路感染等。

2.试验组(活血化瘀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配合针灸治疗和康复运动。中药方剂为通窍活血汤加减(来自衡南县人民医院中药房,由药房统一煎药);药物组成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法夏10g,茯苓10g,石菖蒲10g,甘草6g;日一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二次口服,连续服用2周。2周后前方加黄芪30g,当归10g,续服一周。

配合针灸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取内管、三阴交、人中;辅穴为委中、极泉、尺泽;配穴语言不利则加金津、廉泉;吞咽障碍加翳风、风池、完骨;手指握固则加合谷;连接针灸治疗仪,留针30min。

1.3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①临床治愈:中医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较前减少≥90%②显效:中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候积分较前减少≥70%③有效:中医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证候候积分较前减少≥30%④无效:中医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甚至加重,证候候积分较前减少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标准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均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均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两样本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病中医多责于气血失调、痰瘀阻络,属于“中风”范畴。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方案更能体现中医治疗脑卒中独具特色,而且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中医家普遍认为血瘀是贯穿中风病始终的病理因素,活血化瘀法是脑梗死急性期基本治法,也是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治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活血类中医药临床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4]。张伯礼等[5]对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来自周东海[6]等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539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研究及任丽[7]对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做了系统评价,两项研究结果都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强运动功能,提高曰常生活能力,改善残障水平。

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指标方面,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显示出优势。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采取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配合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翔.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8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辩证诊断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4.杨国荣,韩舰华.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恢复期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14-15.

5.张伯礼,王玉来,高颖等.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与评价一附522例临床研究报告⑴.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5):259-263.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5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神阙穴;穴位贴敷法;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7(c)-0109-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患者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诊断。西医尚无一种药物或较明确的方法治愈iBS,临床仅以对症治疗为主。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学者的共同目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和治疗前景[1-3]。本研究采用神阙穴中药贴敷联合西药口服治疗iBS,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月来韶关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符合罗马ⅢiBS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其中男21例,女33例;年龄20~80岁,平均(43.41±16.1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1年,平均(7.24±1.56)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7例中,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15±15.74)岁;平均病程(6.54±1.41)年。对照组27例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4.28±17.12)岁;平均病程(6.46±1.5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取吴茱萸20g、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5g、甘草5g,诸药捣碎为末炮制10min,纳入白酒搅匀后制成脐贴药饼,放入制作好的纱布袋内封口,并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后为患者治疗(温度使患者能耐受即可)。把做好的脐贴药饼放到患者神阙穴贴敷。每天贴敷时间约4h。同时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商品名:尼为孚,浙江昂利康制药)0.1g联合四联活菌片(含: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商品名: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0g餐后口服,3次/d。

1.2.2对照组只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四联活菌片治疗。治疗2个疗程(共30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胀、腹痛、腹泻症状情况,并采用SSD-pRo量表(测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1.4疗效判断标准[4]

将腹胀、腹痛、腹泻这些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四级:0分=无症状;1分=轻度,对日常活动及睡眠无影响;3分=重度,不能从事日常活动,明显影响睡眠;2分=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总体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显效:腹胀、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积分下降≥1/2;有效:治疗后腹胀、腹痛、腹泻症状好转,1/3≤积分下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体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总体治疗效果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SSD-pRo量表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D-pRo量表评分无差异,治疗后总分及各单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讨论

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持久存在而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目前一般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与精神、饮食、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5]。

iBS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学者也多持有不同的观点。中医认为iBS属“便秘”、“泄泻”、“腹痛”、“郁证”的范畴。肝失条达,脾胃虚弱,肝脾失和,久病脾肾阳虚是其主要病机。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该病与情志不畅、忧愁思虑有关,是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引起肝脾失和导致,主要病机是虚和滞[6-8]。但基本上皆以肝脾同病、肝郁阴亏所致,病机阴亏是关键。总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治疗本病“肝郁”是主攻方向,治疗当予健脾温阳、疏肝解郁[9-10]。我院邹志为主任医师结合多年诊治慢性胃肠炎的丰富经验及现代中药研究成果,总结出理气和胃法(四逆散加吴茱萸),其作用确切,标本兼治,但中药汤剂苦口,可诱发新的肠道激惹,患者多不易坚持服用。《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清·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清·吴谦《医宗金鉴》曰:“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11-12]。”

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肚脐中央,出自《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也。”又名“脐中”、“气舍”、“环谷”、“维谷”、“气合”。神阙穴是任脉的一个重要腧穴,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之作用,既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益气固脱之功,又有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之功。任督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为气血所聚,阴经所养,通经络,对五脏六腑起到治疗作用,具有健脾温肾、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等作用[13-14]。刺激神阙穴对全身可起调节作用,且脐部具有皮肤菲薄、敏感度高、含有大量微血管、渗透力强、吸收力快等特点。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关闭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药物分子较易通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液而通达全身[15-17]。药物敷贴于脐凹陷中,于长时间存放,利于药物渗透弥散而被吸收入血,进入体循环,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故寻求中药外治之法。

虽然目前中医辨证治疗iBS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但是临床试验的西医药物也在不断的更新研制,临床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单纯使用中医或西医治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18-21]。中医治疗疗程相对长,起效慢,而单纯西药治疗仅能缓解一定症状,且具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疾病容易复发,根治性差;因此二者联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中西医的治疗优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疾病治愈率。

马来酸曲美布汀是新一代胃肠动力调节药,属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钙通道,降低平滑肌细胞兴奋性,解除痉挛,对胃肠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运动具有调节作用[22-23],对iBS导致的腹泻、腹痛、便秘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四联活菌片由四种益生菌组成,可调节人体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保持微生态的平衡,对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24-25]。

iBS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症状、心理、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表3的结果提示在iBS的疗效评价中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内在主观感觉,而不能只依靠理化指标和有限的症状指标。我们的治疗目的应是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26-27]。本研究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遵从随机、对照、单盲原则,通过将四逆散合吴茱萸贴敷于神阙穴联合西药口服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功效对比,将两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严密的观测和验证,显示出中药外治联合西药内服治疗可明显提高iBS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治疗,依从性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林,陈金泉,马普伟,等.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0,12(1):22-23.

[2]张艳国,佟秀芳,郑素梅,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络脉瘀阻证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9):103-104.

[3]陈爱霞,张磊,韩立燕,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浅析[J].河北中医,2010,32(10):1496-1497.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7-78.

[5]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6]范玉珍,林毅,潘淑芬.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及神阙穴治疗胃肠胀气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4):3030-3031.

[7]储浩然,黄学勇,李学军,等.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6):33-35.

[8]王全权,黄慧敏,陈海林,等.穴位注射结合神阙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4):413-414.

[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10]杜俊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9):1521.

[11]张淑敏.四逆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分析[J].陕西中医,2006,27(8):996.

[12]张运红,黄文彪.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124.

[13]马梁.敷脐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9.

[14]史华.脐疗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5):74-76.

[15]田建荣,李小江,韩宏伟,等.神阙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6):884-885.

[16]郑秋枫.大艾炷隔姜重炙神阙穴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31-31,33.

[17]张宁,黄颖娴,温杏良,等.吴茱萸经神阙穴给药加毫米波治疗促进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55-257.

[18]缪趁,顾勤.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0-11,14.

[19]曹爽,孙超越,张楠,等.针药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0例[J].光明中医,2011,26(12):2488-2489.

[20]王艳艳,朱叶珊,石志教.中医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对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作用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4):17-19.

[21]徐萍.陈大权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特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25-1626.

[22]相宇峰,薛西林.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4):320-321.

[23]王谦,朱雁兵,赵东杰,等.马来酸曲美布汀、谷维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iBS78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3):96-97.

[24]阳建会.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四联活菌片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106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08,8(3):28-29.

[25]陈海东.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双歧四联活菌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2-483.

[26]李淑琴,李霞,刘继红,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及生活质量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5):355-358.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6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95-02

从临床上来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并且是慢性病。该病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很多时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发生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从患者的末梢神经开始病变,并且在恶化的时候,其速度是非常慢的,临床上的诊治工作比较困难。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减少患者的病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身体指标稳定。本研究主要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划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患者情况如下,观察组方面: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患者年龄在3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岁±2.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4例;患者年龄在31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岁±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西医护理:对患者进行血糖的积极控制,从胰岛素注入和饮食规范两个方面来进行[1];定期对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检查,搜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2];对于并发症较多的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中医护理:对患者实施足穴按摩,重点推拿患者的足部垂体、肾、肾上腺等穴位,在对患者实施按摩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柔和、平稳的力度来实施[3],当患者能够感受到轻微的疼痛,但能够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时,最为妥当[4]。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自身的体质等因素,为患者制定有效的运动方案,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等,通过长期的坚持,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降低血糖,从根本上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恶化。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主要是划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满意情况和护患关系等多方面,决定满意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计量资料方面,通过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满意26例(52.0%),一般21例(42.0%),不满意3例(6.0%),满意度94.0%;对照组患者满意19例(38.0%),一般16例(32.0%),不满意15例(30.0%),满意度7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很多方面都会对患者构成严重的生命和健康威胁,在今后的护理中,必须特别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际情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具有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另外,由于部分患者的神经病变比较隐性,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患者的细节表现进行观察。例如,当患者出现麻木的时候,部分患者会有虫爬、发热等感觉,这就代表患者的神经病变在恶化,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并及时报告医疗人员,采取积极的手段予以干预。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实施有效的护理,在多方面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英娜.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4,02(03):239-240.

[2]赵丽a,李敬林b.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5(04):68-69.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7

1.1纳入标准

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头昏、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知情研究内容,已签署研究同意书;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分型,表现为偏身麻木、半身不遂、面色淡白、心悸自汗、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1.2排除标准

严重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障碍患者;对本组用药过敏者。1.3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4岁,平均(54.7±4.2)岁;病程6~38天,平均(22.4±3.7)天;完全性偏瘫6例,不完全性偏瘫20例,失语14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高血压病1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1~76岁,平均(55.4±4.1)岁;病程7~41天,平均(23.5±3.8)天;完全性偏瘫5例,不完全性偏瘫19例,失语16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可比性原则。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氧疗等对症处理方案。同时静脉滴注脑活素、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0mg,每天1次;口服维生素e(厦门星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0mg,每天1次。共治疗3周。

2.2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固本复元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鸡血藤20g,玄参、生地黄、当归、地龙、黄精、丹参各15g,川芎10g,海藻12g。每天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3周。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价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满分100分。完全自理:100分;轻度缺陷:60~99分;中度缺陷:40~59分;重度缺陷:20~39分;完全残疾:<20分。肌力分级:0级:无法自由运动;Ⅰ级:肌肉轻微收缩;Ⅱ级:肢体可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肢体可克服地心引力,抬离床面;Ⅳ级:肢体可作抗外界阻力运动;Ⅴ级:肌力正常,运动正常。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评估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实现完全自理,肌力提升超过3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肌力提升2级,日常生活可实现部分自理;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可借助拐杖支撑站立,日常生活无法自理;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或有恶化。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39,p<0.05)。

4.32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5讨论

脑血栓属于常见脑梗死类型,以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为主要表现[4]。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预后一般较差。临床上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处理方案,西医疗法则注重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应用[5]。有研究提示,单纯采用常规西医方案,治疗效果有限,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并不显著[6]。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单用西医方案治疗,结果显示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2.50%,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升幅度小,与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著,与早期相关研究报道内容一致。进一步证实,单用西医疗法治疗脑血栓患者,疗效有限,患者的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脑血栓属中医学中风、卒中的范畴,由饮食不节、气血亏虚、过劳失常引起,遂致气血瘀滞、内生痰湿,阻滞脉络。血运不畅、脉络受阻、血气壅塞是其主要病机。该病本虚标实,气血衰弱、肝肾不足为其本,痰湿阻塞、气血瘀滞、风火相煽为其标。轻症者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头晕头痛,重症者意识不清、体寒肢冷、昏迷不醒、半身不遂[7]。在治疗方面则需遵循益气活血、顺气化痰、补益肝肾、育阴潜阳、疏通经络、固本复元的原则。本研究采用的固本复元汤,方中玄参、生地黄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清热凉血,鸡血藤则行血补血、通经活络,当归舒筋活络、补血活血[8],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川芎行气活血,黄芪则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黄精健脾益肾、补气养阴,丹参凉血消痈、通经活络、活血散瘀,海藻化痰利湿退肿、解热散结。诸药合用,可共奏固本复元、补益肝肾、顺气化痰、益气活血之功效。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8

【关键词】平心定志汤;利培酮片;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3-0040-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疾病,在精神疾病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1]。发病缓慢,易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精神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2]。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治愈率较低,治疗以西药为主,但是临床疗效差强人意,毒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在祖国医学中,对治疗精神性疾病有悠久历史,有较多的文献记载,但是其辨证不统一,所以临床较少采用中药单独治疗[3]。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并且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2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24~38岁,平均(28.4±3.2)岁,病程1~18个月,平均(6.7±2.1)个月,其中急性12例,亚急性24例,慢性64例,治疗前panSS平均(78.5±12.5)分;研究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25~40岁,平均(29.8±3.5)岁,病程2~20个月,平均(7.8±2.5)个月,其中急性13例,亚急性9例,慢性78例,治疗前panSS平均(79.8±13.2)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患者panSS均≥60分,年龄18~60岁,均为首发病理,未服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所有患者非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无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以及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等严重性疾病,均签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panS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利培酮片(维思通)进行治疗,给药方式采用不固定剂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剂量。初次给药1mg/d,再根据患者情况给药,4~10d内增加剂量至6mg/d,在治疗期间不再给予患者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以及抗狂躁药物等。观察患者情况,如果出现失眠、躁动等不良反应,可给予阿普唑仑、普萘洛尔等药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平心定志汤进行治疗,将石菖蒲、陈皮、半夏、天竺黄、胆南星、枳实、香附、木香、郁金、黄芩、竹茹、枣仁进行煎煮,150ml/次,2次/d,早晚口服。

1.3疗效判定标准

选择panSS作为疗效评定标准[4],panSS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

1.4安全评定标准

安全评定采用teSS进行不良反应评定,针对实验室的检查项和患者生命体征等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的安全性检测。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在第2、4、6、8周时进行panSS评定发现,研究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治疗

时间基本痊

愈(例)显著进步

(例)好转

(例)无效

(例)总显效

率(%)

研究组(n=100)2周0010900

4周028522028

6周167110387

8周484110189

对照组(n=100)2周0011890

4周0641536

6周13852939

8周264424670

2.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并采用teSS进行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高于研究组(p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还有个人心理调节能力有关。随着疾病的迁延,预后愈来愈差,所以及早发现病情后应尽快进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维持治疗关键是药品使用上应遵循以最小剂量维持良好状态的标准[5]。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维思通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6-9],其为苯丙异唑衍生物,是目前唯一的口服新型抗精神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中枢,会有不良反应发生,且不良反应的类型也大致相同[10],不利于患者的维持治疗。有研究表明中药的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西药的不良反应,并且能够促进西药的药物疗效。在中医里,精神分裂症属于“癫”、“狂”,主要是痰湿内阻型精神分裂症[11],其病机是患者素体阳虚湿盛,由环境和七情所伤,脾胃功能失司,集聚成痰,阻滞气机,上蒙清窍致精神失常。平心定志汤主要以理气化痰、豁痰开窍,方中陈皮、半夏、胆南星、竹茹、石菖蒲、天竺黄等豁痰开窍、清热除烦、祛湿化痰,黄芩清热祛湿,枳实、木香、香附、郁金疏肝理气,枣仁宁心、安神。诸药合用,理气化痰、豁痰开窍。平心定志汤联合利培酮片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可以减少利培酮片的使用量,还有效地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研究中平心定志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平心定志汤联合利培酮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其临床效果满意,并且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蔡长源.不同治疗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41-342.

[2]姜伟宏.冬眠灵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1,17(8):141-142.

[3]郭艳梅,刘叶红,李玉欣,等.平心定志汤合并维思通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3):3649-3655.

[4]李清亚,王晓慧,刘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8):558-560.

[5]姚兴军.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44-245.

[6]蒋娅玲.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维思通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3,11(1):344.

[7]高春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58-59.

[8]梁闽,赵路平.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56-57.

[9]梁闽,赵路平.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19-20.

[10]杨俊伟,罗诚,周文全,等.中药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233-235.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9

思南县人民医院内二科,贵州思南565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即口服卡马西平和维生素B1;而实验组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施中医治疗,即,服用熄风通络止痛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3%(35/6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5%(5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比常规的单一西医治疗效果好。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

关键词]中西医;三叉神经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3(c)-0068-0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临床症状以单侧面部上的三叉神经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剧烈疼痛为主[1]。三叉神经痛在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要高一些,此种疾病具有骤发骤停和顽固的特点,发病时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但是,目前在临床上对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并没有详细和准确定论,所以在治疗上就有很多种方法[2]。临床上主要是常规的药物治疗或是手术治疗,且药物以西药为主,例如,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中药虽然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效果不及西药快速和显著,需长时间的服用[3]。因此,临床上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本次针对我院的1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探讨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24~64岁之间;病程在1个月~15年之间;根据三叉神经疼痛分布区域有:眼神经分布区疼痛、上颌神经分布区疼痛、下颌神经分布区疼痛、混合型疼痛等几类,分别有51例、30例、25例、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本临床资料和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即,口服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0.2g×30片),每次0.2g,3次/d和维生素B1片(天津金世制药有限公司,10mg*100片),每次100mg,3次/d。

1.2.2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口服西药卡马西平和维生素B1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熄风通络止痛汤,煎服,1次/d。中药成分为丹参15g、牡蛎15g、归尾15g、川芎10g、钩藤10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10g、桃仁10g、甘草6g、蜈蚣2条。但该副中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增减中药材。所以,对于肝火比较旺盛的患者要适当的加入黄芩和龙胆草以降肝火;对牙龈肿胀的患者要加入生石膏和知母;对于头痛头胀、厌风和项背强的患者则要加入白芷和防风;对于胸部胀闷、舌苔厚等症状的患者要加入天麻、白术和半夏[4]。还有其他兼有不同症状的患者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减中药成分。

两组患者以15d为一个疗程,且需要接受两个疗程的治疗,所有疗程结束后再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患者在接受两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效果的诊断标准为:痊愈:三叉神经痛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半年内未出现复发;有效:患者疼痛症状消失,但半年内出现复发情况,且复发的频率为治疗前的50%及以上;显效: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但复发频率与治疗前相比减少了25%~50%;无效: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未消失[5]。总有效率为痊愈+有效+显效的总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中痊愈患者有14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58.3%(35/60);实验组中痊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51/60),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比单一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更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面部的三叉神经区域为主要发病分布区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且三叉神经痛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短暂性和阵发性、骤发骤停、顽固的特点,这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6]。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法是比较多的,但每一种疗法都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选,对患者身体无损害性或者损害比较小的治疗方法是最佳选择,且通常是从口服药物及封闭开始的。三叉神经痛疾病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上以原发性神经痛为主[7]。有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的节封闭手术的操作比较复杂,而且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神经性角膜炎等,这种手术的总有效率在72%~99%之间,复发率较高,5~10年内复发率达到了50%;临床上常用的微血管减压术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8]。因此,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疾病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药物治疗,而西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药物,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为主,但对中药治疗方法的研究和疗效探讨的结论和实践并不多[9]。本次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特将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与熄风通络止痛汤结合使用,观察临床疗效。

本次选取的120例患者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通常患者会选择口服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以及其他治疗方法,若疗法无效或病情复发后再次寻求治疗,患者在医院进行了三叉神经的扳机点的0封闭[10]。患者可以选择在家中用中药制剂来涂抹面部,这种方式疗效好而且经济、方便,患者就诊次数也明显减少。但对于老年人来说,用中药制剂来涂抹皮肤比较不适用。患者在停药5~7d时症状就会逐渐消失[11]。在封闭期间,患者需口服螺旋霉素、复方丹参等,这样可预防炎症、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但常用的这些药物、手术、封闭等治疗方法虽然患者接受治疗后见效较快,但是这些方法的有效率是比较低的,而且疗效不确切,患者病情复发率也比较高,即使是封闭治疗也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临床上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2]。手术疗法有条件限制,体质弱和年龄大的患者,一般不愿意选择手术。

本次所选用的熄风通络止痛汤主要是通过辨证法来进行治疗,而且能够根据患者体质和病症灵活施治,然后达到根治的目的[13]。因为任何病证都会有外在表象,中医就是根据病症的外在表现,并通过综合分析和辩证之后,从患者表现整体出发、标本兼治,实施与外在“证”相符合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14]。而西医是以治疗外在“证”为主的,起效快但不能治根本,中医将弥补这种缺陷[15]。中西医结合方法能取长补短,效果比单一治疗好。因为,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判断,此种疾病属中医理论上的“面风痛”,也就是与风邪致病有关。因此,中医用药可以采取熄风、平肝、祛风、活血、行气、止痛为主的中药材,牡蛎平肝、川芎活血、钩藤熄风、蜈蚣止痛通络等[16]。因此,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0例患者中,有26例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仅有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5%,而仅接受西药治疗的60例患者则仅有14例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并且有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58.3%,低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中西医结合来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尽快痊愈,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值得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冯晓东.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76例疗效观察[J].论著·社区中医药,2009,11(8):87.

[2]赵红武.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3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9(15):147-148.

[3]刘韬.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0):457-458.

[4]洪钰芳.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1,5(20):58.

[5]邹礼清.大剂量维生素B12联合针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12(15):625-626.

[6]王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10(28):187.

[7]霍红艳,郝服.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3例疗效观察[J].论著·社区中医药,2011,4(8):56.

[8]贺诗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27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9(15):234-235.

[9]刘淑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症候学研究及熄风止痛饮干预的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0):34.

[10]高巩.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71例临床观察[J].淮海医院,2012,5(20):634-635.

[11]张丽娜,于敏,张贺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现代养生,2009(1):69-70.

[12]栗清华.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J].中国医药导报,2009,11(10):234-235.

[13]张建新.天津中医一附院针刺治疗神经痛效果显著[J].中国中医药报,2012,6(5):552-553.

[14]赵亦工.全蝎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报,2012,17(32):1158-1157.

[15]陈永久,冯晓光,马忠珉.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125例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9,5(18):925-926.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篇10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神经症;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04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clinicaleffectofYixinshucapsulecombinedmaixuekangcapsuleinthetreatmentofelderly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neurosis.methodsatotalof70elderly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neurosis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35casesineachgroup.Bothgroupsreceiveddiabetescomprehensivemanagementtreatment,andcontrolgroupreceivedoralvitaminB1,oryzanol,cobamamideandmetoprololfor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Yixinshucapsulecombinedmaixuekangcapsulefortreatment.Comparisonweremadeonclinicalsymptomsscore,laboratoryindexesandclinicaleffectintwogroups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lowerclinicalsymptomscoresandtotalscorethancontrolgroupaftertreatment,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elderlydiabetes;Cardiovascularneurosis;Clinicaleffect

心血管神症属功能性神经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心血管神经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1-4]。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主神经[2]。作者就本院采用益心舒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心血管神经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参与研究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6.5±5.3)岁。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5±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糖尿病综合管理治疗,即口服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并控制体重、饮食及适当运动。研究前调节控制患者的血压

0.133kpa)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

观察组则服用益心舒胶囊3粒/次,3次/d;脉血康胶囊3粒/次,3次/d。治疗时间为28d。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出汗、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劳)进行评分,各症状以总分10分进行疼痛评分。②化验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粘度、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③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6]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的总评分减少率评定疗效。治愈:评分减少>75%;显效:评分减少50%~75%;有效:评分减少30%~49%;无效:评分减少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出汗、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劳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化验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化验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疗效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3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神经症的西医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和谷维素为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谷维素系阿魏酸与植物甾醇的结合脂,能改善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稳定睡眠,亦可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和内分泌平衡障碍情况[7-12]。因此神经衰弱症患者可采用谷维素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肌兴奋性,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胸闷气短、胸痛、心悸、出汗、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劳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上属消渴范畴,病症过久会导致患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并可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多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6,7]。心血管神经症在中医上属于怔忡、惊悸、胸痹心痛、脏躁、眩晕、不寐、郁症等的心脏神经官能症范畴,中医诊断为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痰浊阻塞、痰瘀互结;临床表现为心动不宁、心神不安、血脉不利,发病原由:因内伤或外感致患者的心、肝、胆、脾、肾、胃等功能失调[8,13]。益心舒主要由麦冬、人参、黄茂、五味子、川芎、山楂、丹参组成,脉血康主要药剂为水蛭。其中麦冬、五味子敛阴凉血,黄茂、人参益气养血、健脾肺气,川芎开郁畅气,山楂、丹参活血化瘀,水蛭可走窜通络[1-3]。现代药理中,麦冬、人参、黄茂、五味子具有抗瘀劳、抗衰老、中枢兴奋、降低血粘度、调节糖代谢、抗血小板、抗血栓聚集作用。山楂、五味子不仅增强免疫功能,还能降脂及改善血流,更能促进消化,保护肝肾[8]。丹参、川芎、水蛭具有显著抗凝、降脂、抗血栓,改善血流的功能。诸药合用,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总之,益心舒合用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神经症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益气养阴,生津安神,通脉止痛,活血化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娜,王永生,胡京光,等.心率变异性及心电图药物试验在心脏神经官能症诊断中作用.临床医学,2013,33(7):4-6.

[2]王凌芬.脉血康胶囊合用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7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

942-943.

[3]黄贤胜,宫春明,赵红莲,等.心血管神经症诊治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93-9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0-23.

[5]王凌芬,史颖,焦红蕾,等.益心舒胶囊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消渴淋症的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4):1672-1674.

[6]王凌芬,史颖,焦红蕾,等.益心舒胶囊合用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40例.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7):

1771-1773.

[7]田红.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16-17.

[8]张德民.用益心舒胶囊对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当代医药论丛,2016,15(15):43-44.

[9]魏玲玲.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374-375.

[10]王觉,徐崇泽.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270-1271.

[11]邢湘君.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医药,2010,5(2):103-104.

[12]初杉.益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1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