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12

科研创新计划篇1

关键词:计划管理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1

目前国家正在加速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辽宁省按照国家部署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科技计划管理和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全面提高辽宁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科技计划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辽宁省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科技计划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几年来,辽宁省以科学发展观与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为指导,不断完善辽宁省科技计划管理体系。(1)是围绕重点工作配置科技资金。将省本级科技计划70%的经费用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农业科技特派等科技创新工程,彻底改变了过去科技经费“撒芝麻盐”的作法,将科技工作实实在在地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2)是在重大项目计划实施中加强省部联动。加强辽宁与国家各类计划的对接、联动支持,形成国家、省市资源集成共同支持重大项目、特色项目的实施,努力放大国家计划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3)是强化科技计划过程管理。成立了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省级各类科技专项计划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实行年度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加强对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督导,并以此作为结转经费和计划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依托科技中介集中开展项目受理、咨询和查询、合同执行跟踪等过程管理工作。(4)是完善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综合采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整合现有系统资源,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申报集中、评审集中、专家集中、计划管理集中、资源集中、信用评定体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5)是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统领和促进科技计划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集成省内专家队伍,编制出十六个专题规划。并引入技术路线图方法等科学定量方法,对加强计划管理工作具有很强指导意义。《规划》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提高了规划和计划执行的可操作性。然而,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影响和制约,辽宁省科技计划管理诸多方面仍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的地方。比如在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完善评审制度、信用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有更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提高辽宁科技计划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是科学制定科技计划申报指南。使得指南编制更加体现“科学化、公开化、链条化、全局性、服务性、战略性”。计划申报指南编制过程更要体现《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技术路线》和实地调研成果,从便于申报、服务基层、增强导向等方面,进一步精简和凝练科技计划申报指南。并在指南向全社会公布前,增加向社会征询意见的环节,保证指南的“科学、公开、战略、服务”等方向。(2)是切实改变科技计划管理理念。《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下发后,计划管理环境已经由满足相对封闭的“小科技”管理环境向构建省部、省市、省直部门间多层面联动、互动支持的开放式“大科技”管理环境的转变。以落实《若干意见》为契机,切实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将有限的科技资金,合力投到能起到倍增作用的项目上,共同推进共同发展。(3)是实行科技计划aBC分类管理模式。在项目课题制的设置过程中,区分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实行aBC分类目标管理,设定分类管理办法,并匹配相应的计划管理运行机制。a类重点项目积极试行科技计划项目的投标、招标制度,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有合理投向,采用“行政监控机制”;B重点项目积极试行课题制,进行全成本核算,采用“专家小组监管机制”;C类引导项目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技术开发为主的项目,积极实行科技评估评审制,采用“专业管理机构监管机制”。(4)是科技计划级别设置实行量化核定模式。建立一整套科技计划支持强度核定体系,科学设定资助额度和资助项目的级别大小。可根据申报单位资信评级、科研投入强度、产学研情况、成果转化前景、技术新颖程度、行业牵动力,以及项目查新、等情况及指标,来确定项目的重要等级。(5)是强化科技计划执行及过程精细化管理。实行科技计划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模式。首先,要逐步加强中期检查,从执行质量、进度、财务支出等方面跟踪控制,使总目标下的分解目标得以实现,尽可能地降低财政风险;其次,加大计划执行过程的后期监管管理。为了杜绝由于管理者时间、人力等局限,造成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真空区”。加大监管工作的“放权”力度,让“第三方监管”、“委托中介监管”等介入到计划管理的全过程的动态监督中去;第三,督促承担单位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并实行重大重点项目省厅对口处室负责制,实行责任追溯制度;第四,实行科技计划执行考评结果和下一年度立项挂钩。对于没有按期结题、没有产学研合作、信用评价不及格、重点实验室虚设等问题的单位,整改之前,科技厅不受理新年度科技计划申报及立项。(6)是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的信用评价体系。首先,完善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评价系统。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方信用档案,可委托情报所战略科技统计中心、评估中心、网络中心以及省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中心等科技计划过程管理部门,评价范围涵盖研究成果、科研水平、管理方法、经费使用、时间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次,完善评审专家信用评价系统。可委托情报所评估中心、战略研究中心等,对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追踪和打分评价,对“长江学者”、“”等学者,采用中信所的论文级别评价系统,进行学术水平评价,防止“学术掺假”现象。对信用不好的承担单位和个人建立“黑名单”,可以规避项目实施风险.促进项目良性实施。

3结语

总之,通过计划管理这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主线建设,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性和顶层设计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徽五项举措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1).

科研创新计划篇2

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21年继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项目设置与经费资助

1.创新计划分为科研创新计划和实践创新计划。

2.创新计划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立项初评推荐。

3.创新计划实行立项资助制和不限额申报制。

创新计划立项项目均为资助项目,项目经费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资助。资助标准按自然科学类不低于每生每项1.5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每生每项0.8万元执行。

创新计划申报不限额,每校立项数量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确定。

二、 申报对象

1.课程学习成绩未出现不合格情况,并能在毕业前完成创新计划者。

2.原则上学术型研究生申报科研创新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申报实践创新计划。

3.已承担本项目未完成结题者不得申报。

三、 申报条件

1.申报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无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项目研究目标明确,立项依据充分,拟采取研究方案先进可行,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已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切实可行,经费预算合理,研究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3.申报者导师能积极支持其科研与实践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研究生培养单位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四、 项目管理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制订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由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项目评审、经费安排、过程管理、结项考核和绩效评价等。

2.省教育厅负责形式审查、立项公布、项目督查。

3.项目承担者应按照研究计划和有关要求认真完成研究任务,并承担与项目有关的学术与法律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培养单位应予以撤项并追回资助: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在科学研究中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无法按期结题的;结题验收不合格的。

4.项目承担者的导师应将项目实施作为重要的培养指导职责予以全程指导。通过项目实施对项目承担者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与实践训练。

五、 申报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制定本单位创新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认真做好遴选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意识形态、学术诚信进行审查,对专业技术进行评议、择优推荐。拟立项名单须在全校范围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报送。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提交2020年科研实践创新计划立项情况、学校配套经费情况、下拨经费情况及下拨经费的证明材料(必须由学校财务处出具经费拨付证明,不得弄虚作假)。未提交下拨经费证明的单位,2021年度申报的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不予立项。

3.项目申报材料报送要求。

(1)拟立项项目《申报书》(附件1、2)电子文档(盖章版pDF,命名规则:计划简称(科研或实践)+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学科(类别)代码+学科(类别)名称-申请人就读层次+姓名。例如“科研CX10284南京大学0102哲学-博士***”),并请将所有拟立项项目申报书压缩为1个文件包(命名规则: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例如“CX10284南京大学”)发送。

(2)《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纸质版(加盖公章)1份和电子文档(excel,命名规则: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附件3)。

(3)2020年科研实践创新计划立项情况、单位配套经费情况、下拨经费情况及下拨经费的证明材料。

纸质材料报送至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省教育厅1510室,电子文档发送至邮箱:jsyjsjy@ec.js.edu.cn。联系人:沈春,电话:025-83335660;乐欢,电话:025-83335153。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20日。所有申报材料评审结束后不予退还,请自行备份。

 

附件: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书

2.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书

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表

 

 

 

省学位办

2021年3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申报书

 

    申   请   人:                                   

研究生层次: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研究方向:                             

申请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所在学校:           (盖章)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制表

 

江苏省教育厅

 

 

 

填表说明

 

 

一、填写本表前,应先仔细阅读有关通知文件及本说明,务必实事求是填写。

二、填写本表栏目时,如需要可加附页。

三、本表所有信息必须全部填写,不存在的内容一律填“无”。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a.人文社科项目

B.自然科学项目

起止

年限

        年   月至    年   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博(硕)士入学年月

 

 

所在

院系

 

联系电话

 

电子

信箱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注:项目名称应简洁明了,字数限25个汉字内。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项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含创新性)及其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五、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

 

 

 

 

 

 

 

 

 

 

 

 

 

 

 

六、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申请人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成果,含承担或参与的项目情况;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研究技术及协作条件等)

 

 

 

 

 

 

 

 

 

 

 

 

 

 

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支出科目

金 额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合   计

 

 

八、申请者承诺

申请人保证上述内容的真实性。

 

 

                                                   申请人签名:

                                                      年   月   日 

 

 

 

九、导师推荐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十、单位审核意见

    

 

已按申报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查,并公示。同意推荐。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

项目申报书

 

 

 

    申    请    人: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实践研究方向:                             

申请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所在学校:            (盖章)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制表

 

江苏省教育厅

 

 

 

 

填表说明

 

 

一、填写本表前,应先仔细阅读有关通知文件及本说明,务必实事求是填写。

二、填写本表栏目时,如需要可加附页。

三、专业学位类别参见:

 cdgdc.edu.cn/xwyyjsjyxx/gjjl/cjwt/276470.shtml

四、本表所有信息必须全部填写,不存在的内容一律填“无”。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a.人文社科项目

B.自然科学项目

起止

年限

年   月至    年   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博(硕)士入学年月

 

 

 

所在

院系

 

联系

电话

 

 

电子

信箱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来源,实践研究意义,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注:项目名称应简洁明了,字数限25个汉字内。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项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含创新性)及其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五、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

 

 

 

 

 

 

 

 

 

 

 

 

 

 

 

 

六、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申请人与本项目有关的成果,含承担或参与的项目情况;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研究技术及协作条件等)

 

 

 

 

 

 

 

 

 

 

 

 

 

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支出科目

金 额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合   计

 

 

八、申请者承诺

申请人保证上述内容的真实性。

 

                                                   申请人签名:

                                                      年   月   日 

 

九、导师推荐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十、单位审核意见

 

 

已按申报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查,并公示。同意推荐。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表

 

 

序号

单位代码

单位名称

申请人

申请项目

名称

项目类别

(科研计划/实践计划)

项目类型

(人文社科/自然科学)

一级学科代码或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或

专业学位类别

研究生层次

(博士/硕 士)

指导

教师

资助

标准

 

 

 

 

 

 

 

 

 

 

 

 

 

 

 

 

 

 

 

 

 

 

 

 

 

 

 

 

 

 

 

 

 

 

 

 

 

 

 

 

 

 

 

 

 

 

 

 

 

 

 

 

 

 

 

 

 

 

 

 

 

 

 

 

 

 

 

 

 

 

 

 

 

 

 

 

 

 

 

 

 

 

 

 

 

 

 

 

 

 

 

 

 

 

 

 

 

 

 

 

 

 

 

 

 

 

 

 

 

 

 

 

 

 

 

 

 

 

 

 

备注:请依次按项目类别、项目类型、一级学科专业代码或专业学位代码排序。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科研创新计划篇3

一、以经济现代化为主旋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新成立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的首次全体会议上,普京强调,经济现代化正成为国家全部文件以及会议的主旋律。实施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战略有助于俄罗斯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供优质工作岗位,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普京指出,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未来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继续完善科研体系,为经济现代化、创新活动及创新技术商业化创造综合的发展环境;第二,要在具体的经济领域,特别是生物、纳米技术、新材料、未来医疗、节能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煤炭及其他资源开采与加工技术领域制定行动计划。

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包括:第一,建立了一整套科研体系,包括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俄罗斯纳米科技集团、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和斯科尔科沃基金,旨在架构创新阶梯,确保整个创新投资链条的连续性,为创新项目吸引各种资金。第二,引入了实施创新政策的新工具,如对创新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框架下成立创新型小公司。第三,大型国有公司制定了创新发展规划,并规定了其扩大科研支出、与大学加强合作的义务。第四,创新和应用项目吸引了大批学者和企业家的参与,创建了115个技术转化中心,177个企业孵化器,选择了25个区域创新集群,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实施创新计划,高校和俄罗斯科学院下设研究所也创立了包括有外国公司参与的创新中心。在完善科研环境的同时,俄罗斯还对能源、生物、信息等五大优先技术发展方向下的37个具体创新项目给予支持,2010-2012年联邦预算为此拨款约32亿美元。

普京指出,创新领域的回报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保持发展势头,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活动成果商业化能力不强仍是俄罗斯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目前俄罗斯的科研和实验性成果主要由国家采购,其知识产权属于联邦政府,这些科研成果大多被陈列起来,无法得到转化。其次,俄罗斯法律尚未规定知识产权审查的统一方式,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知识产权审查不够重视,国家采购智力成果、国企重组和私有化改造都不进行价值评估。第三,俄罗斯缺少巩固科研成果的相应机制。例如,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少通过申请专利这类公开方式,或通过和商业秘密等非公开方式保护其科研成果。

普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继续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第一,积极引入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资助模式;第二,用立法形式确保将国家知识产权(不涉及国防安全的知识产权)转移给相关科研企业、投资商或其它商业主体;第三,构建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进行审核和巩固,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吸引更多外来投资;第四,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为改变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下基础。

二、强化科研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科技投入增长很快,10年间增长十倍,2012年达到107亿美元;近五年来,俄罗斯研发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长了近两倍,2011年达到912美元。但是,国家提供的资金仅能维持科研机构的日常运行,无法保证研发的正常进行。普京在主持召开总统科学和教育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时强调,俄罗斯必须强化科研投入机制,以研发结果为导向,以提高科研预算分配效率为目的确定科研投入。未来俄政府将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大幅增加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投入。到2018年,国家对各类科学基金会的投入将达到每年约8.3亿美元。这需要现代化的科研投入政策,以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支持能产生世界级研究成果的大中型项目的全研发过程。

其次,拓宽科研投入融资渠道。目前,俄罗斯国家预算占研发经费的75%。俄罗斯将努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系,不仅要从国家预算筹措资金,更要从预算外渠道、从商界与私营企业筹措资金,保证科研经费投入。

三、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确保现代化建设以科技为主导

2012年12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2013-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俄罗斯的科技竞争力,确保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基本任务是解决俄罗斯科技发展存在的以下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效率低下;企业研发热情不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科研投入不足和科研条件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俄罗斯融入国际科技空间的程度较低;研发基础设施陈旧等。

该计划的优先方向是充分利用俄罗斯积累的基础研究优势,创造条件支持实用技术研发。实施该计划将有利于基于基础研究成果,获得新知识,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俄罗斯科学院、其它部级科学院、高校及国家科学中心将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吸引高校积极实施该计划,将有利于吸引有天赋的青年科学家投身科研,有助于前沿研发成果向经济部门广泛推广。

该计划包含以下6个子计划:《基础研究子计划》,目标是保证基础研究竞争力强、效率高;《在有前景的科技领域促进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子计划》,目标是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研发工作;《促进科研体制发展子计划》,目标是促进高校研究活动的开展,鼓励校企合作、推动国家研究中心的发展;《促进跨部门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子计划》,目标是在国际顶级研究人员的领导下构建科学实验室网络,实施大科学项目,支持科学城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子计划》,目标是实施国际科技协定和其他国际项目;以及《保证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的子计划》。

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第二阶段:2014-2017年;第三阶段:2018-2020年。整个计划执行期间,俄联邦财政将划拨521亿美元进行支持。另外,俄政府还将在现代化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补充支持该计划,2013-2020年补充资金的规模约为209亿美元。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俄罗斯将建立政府与科研人员协作的有效机制,优先支持高校的科研机构和成果丰硕的研究人员,确立科研成果和工资水平挂钩的透明制度;通过科技平台和区域创新集群等形式加强科研协作;促进科研活动国际化,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鼓励俄罗斯科研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拓宽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科研创新计划篇4

论文摘要:以江苏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得失。江苏大学实行的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是针对部分拔尖学生开展的一项竞技活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本科生拔尖人才方面的发掘和培养。但在学生受益面、课题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合度、学生与实际科研的结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欠缺。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计划;教学改革

从整体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大学学习后,对大学生课题完成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重要意义

1.高素质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下高校的角逐点

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2.教师结构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高校要在未来的教育革新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国高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订单式培训教育阶段。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建设人才。因此,那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的是直接面向所需工作的订单式培训教育方式。

二是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资源的调配主要以服从经济建设为主,且教育投入短期见效慢,导致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于还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口号。教育资源的稀缺直接决定了这一阶段的高校教育主要以择优选拔的精英教育为主。

三是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进入就业适龄人口高峰期。政府为了达到缓解就业压力和保证教育入学比例不降的双重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强制高校进行招生规模扩张。

四是高校教学硬件和人员膨胀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之前累积的高等教育弊病也不断凸显。一方面,持续的生源扩张,与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峰期学生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两方面因素直接促使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增加教育投入,进行教育革新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政府通过大学城建设,并校和贷款等各种方式鼓励高校进行教育硬件的扩张整合和人员的补充扩张。

五是师资结构优化和教学质量改革阶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的是先吸收纳入,再消化改革的路线。因此,走过了教育规模的膨胀期,教育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膨胀期后,随即而来的将是教师结构的优化和教育方式的革新。

就教育方法革新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翻了数翻,高等教育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西方教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是人本主义教育占主流。而中国的教育则是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大学生研究计划

大学生研究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是一项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的教育改革举措,其原型首次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变革后,已经成为世界诸多知名高校普遍效仿的做法。目前,在mit学习期间,约有8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一项URop计划。Caltech也相应设立了夏季大学生研究奖学金,用于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1998年起,由李政道先生引入该方法,并在我国设立“莙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简称莙政项目。目前,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URop”计划已被国内多数顶尖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范畴。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名牌大学也都在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研究计划全面纳入到本科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二、将大学生研究计划纳入日常的本科生教学体系的方案探索

1.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

结合江苏大学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培养方向,明确和制定大学生研究计划所对应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设计,从而为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参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思想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本科生教育过程中。此外,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对接,提升江苏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具体教学方案、教学形式

从总体的教学方向来看,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指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任务。任务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和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般而言,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导师定期与学生会面,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讨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同时,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教师课题组的各种活动,包括组会,需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对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其直接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因此,从人才培养的优化角度来看,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研究计划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因为任何科研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二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周期时间。对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的时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学生的累计工作时间为准,另一种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为主。制定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时间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和工程试验基础的条件下更好的得到科研锻炼。

4.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选取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并达到对学生预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江苏大学学生考研进修和企业就业两方面的需求定位,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导师资格认定标准,同时限定导师每个学年所带的学生数量,是保证大学生研究计划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5.学生相应学分与工作量的认定和评价奖励办法

大学生研究计划是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学生在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的表现和最终成果纳入学生教育评价系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6.导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办法

对大学生研究计划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正确认定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肯定。一个好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可激发优秀导师的工作干劲,使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状态。

7.正确处理大学生研究计划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协同关系

多年来,国内高校的大量扩招,毕业设计时间较短以及毕业设计处在毕业前夕的敏感期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其原初设立时的功能。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开展,有利于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计划课题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对接,可弥补现行毕业设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从而提升江苏大学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计划偏重于对个别拔尖学生的发掘和竞技培养,而大学生研究计划则是立足于将基本科学研究能力纳入本科生教学过程的一项教改试点措施。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深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研创新计划篇5

作者简介:武学超,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河南焦作/45400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加英三国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工具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88008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工具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ZD-053),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工程实践导向的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B2012-079)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卓越中心网络”是加拿大政府创新驱动战略议程中一项典型的协同创新计划。该计划通过多元联盟组织模式、科学组建机制和双重治理模式,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术科学文化的深刻变革。借鉴加拿大“卓越中心网络”协同创新计划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成立国家卓越协同创新联盟网络,完善协同创新联盟组建机制,积极构建“知识三角”协同创新模式。

关键词:卓越中心网络;协同创新;知识三角;加拿大

作为典型创新型国家,加拿大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世界经济论坛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加拿大大学与企业科研协同创新能力位居世界第七。[1]“卓越中心网络”(nCe)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卓越中心网络”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为提升国家卓越研发能力,并以此带动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组建的国家协同创新计划。该计划核心使命旨在创建全国性的多学科交叉和多部门参与的卓越协同创新网络,以调动加拿大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卓越创新资源,积极开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尖端研发活动,加速卓越中心网络计划的科研成果向产业部门转移,加强高级创新人才培养。[2]“卓越中心网络”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有效实施,提升了加拿大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术文化变革。反思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加拿大nCe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背景

(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驱动

长期以来,由于加拿大政府奉行“软联邦主义”(SoftFederalism)国家治理理念,加拿大一直缺乏国家指导性科技与高等教育政策,从而赋予了大学高度自治权。然而,随着1984年进步保守党政府上台,国家治理理念开始向“新右翼”倾斜,政府对大学干预意识不断增强。1986年初,联邦政府制定了大学科研拨款委员会的配套资助政策和相应的“五年财政计划”,计划明确提出:“拨款委员会应该与私营部门建立协同关系,通过配套资助措施加强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能力”[3]。同年12月,加拿大政府首次出台了正式的国家科学政策纲要,并在1987年3月将其纳入了国家“创新行动战略”(innovactionStrategy)。随后,加拿大政府举办了由600多名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国家“高等教育论坛”,代表们一致建议成立国家卓越研究中心,建构大学科研人员国家网络系统。1988年,加拿大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只有将大学与市场密切联系才能确保大学科研的卓越和繁荣。对此,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议,应通过大学与产业协同研究联盟加强通用性竞争前的科研协同能力。[4]在此背景下,加拿大联邦政府于1989年1月决定启动“卓越中心网络计划”。

在实践上,早在1925年加拿大政府就在麦克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成立了“加拿大纸浆及造纸研究所”(pulpandpaperResearchinstituteofCanada),由麦克吉尔大学、联邦政府、蒙特利尔林产品实验室、化工企业组建而成,是加拿大最早的科研协同联盟。[5]另外,联邦政府又于1960年启动了“产业科研援助计划”(industrialResearchassistanceprogram),该计划被认为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试图建设国家科研协同创新文化的开端。到20世纪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加拿大已启动了100多个跨部门科研协同创新联盟。借鉴前期科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联邦政府成立了“加拿大高级研究院”(CiaR),并将其初步设计为“无围墙的大学”(universitywithoutthewalls),通过虚拟网络将全国研究者汇集为集群,以有效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了将CiaR的基础科学网络模式转变为战略性科学网络模式,1986年创立了“安大略卓越中心计划”,为避免该计划成为吸纳全国所有最卓越科学家的“漩涡”,一些科学家和决策者极力主张成立国家项目,认为创建虚拟化CiaR式网络模式而非“安大略卓越中心”模式是国家创建卓越科研协同联盟的理想模式。1988年1月,加拿大总理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研究者和科学家网络,开展事关国家长期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研活动”的战略目标。创建“nCe计划”的动议由此生成。

(二)新知识生产理念驱动

“nCe计划”作为聚集国家卓越研究者开展科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平台,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其获取国家最优秀研究人员的战略任务。然而,该计划的实质目的已经远非囿于“卓越”的传统分工,而是跨学科研究活动和战略性研究管理的整合系统。该计划的设计深受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吉本斯(Gibbons,m.)的模式ii知识生产观和斯托克斯所提出的科学研究“巴斯德象限理论”的影响。在“nCe计划”创建初期,吉本斯受邀为“加拿大工业部”(industryCanada)科学政策资深顾问,并担任“nCe计划”委员会主席。在吉本斯看来,模式ii知识生产观强调科学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应用情景性、知识生产共同体的异质性和灵活性等特征。[6]“nCe计划”的目标就是使其成为典型的模式ii知识生产网络。“nCe计划”在具体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分离”的科学研究范式,其研究项目设计既不同于“波尔纯基础研究象限”,也不同于“爱迪生纯应用研究象限”,而是顺应了斯托克斯提出的“巴斯德象限”,即“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7]。另外,从吉本斯模式ii知识生产观来看,在该计划创建第一阶段,似乎更倾向于传统的模式i学术科学的单一学科特征;从第二阶段开始,特别是在第三阶段以后,更加强调吉本斯的模式ii知识生产特征,其研究项目的组建所强调的多学科交叉和多部门协同,充分体现了模式ii知识生产观的跨学科性、应用情景性、科学共同体的异质性及其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特征。

二、加拿大nCe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经验

(一)多元联盟组织模式实现协同创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nCe计划”已发展为包括原始“卓越中心网络”在内的五个创新联盟,其他分别是2007年创建的“商业与研究卓越中心”(CeCR)联盟、“企业导向卓越中心网络”(BL-nCe)联盟、“产业研发实习”(iRDi)联盟和2010年创建的“卓越中心网络知识流动”(nCe-Km)联盟。[8]通过这些联盟组织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卓越中心网络”作为“nCe计划”的“母体”,是面向学术前沿的协同创新联盟,协同伙伴包括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主要开展科研及其成果转化或商业化活动,促使研究人员、学生与成果用户群体协同加速知识创新。据2010-2011年度统计,卓越中心网络创新联盟已拥有2230个伙伴,其中国内伙伴有1788个,国外伙伴442个(如表1所示)。[9]

“商业和研究卓越中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创建的非营利性创新联盟,旨在将卓越科研集群与企业部门相适配,共享知识和资源,从而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目前,该联盟共有297个伙伴,其中包括52所大学、164家公司、12个联邦部门、20个省政府部门和49个其他部门成员。[10]

“企业导向卓越中心网络”属于产业部门问题驱动的协同创新联盟。该联盟主要是由非营利性产业联盟引领的大规模协同创新网络,以增加私营部门对科研的投入,支持高技能研究人员培训,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开发过程。目前,该联盟共拥有190名研究人员,其中大学研究人员30名,非大学研究人员54名,高级职业员工106名。[11]

“产业研发实习项目”属于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协同创新联盟,即通过中短期科研协同项目将高技能型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指导教授置于私营部门,为其提供解决产业部门技术问题和获取产业实践经验的机会,满足加拿大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持续性需求。2010-2011年参与该项目的大学伙伴共46所,公司共505家,实习生为974人。[12]

“nCe-知识流动网络”属于知识生产者与知识用户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其典型特征就是,学术界、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之间协同促进新知识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领域进行转移和运用。知识流动网络目标包括:支持来自大学、产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不同领域、部门和机构的知识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国家或国际网络建设;通过增强与用户共同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新知识运用;通过汇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促进知识流动。[13]

(二)科学、严格的组建机制实现协同创新联盟建设

联邦政府公布年度资助目标领域(targetareas)和申请资格,申请者提出组建方案书面申请,“nCe计划”指导委员会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部门代表成立评审委员会,通过公开竞争机制进行评审和遴选。

1.目标领域确立

目前,“nCe计划”竞争框架采用加拿大科技创新委员会确立的四大优先领域和13个子优先领域作为目标领域,“nCe计划”联盟必须满足其中一个或多个优先领域,申请者应充分考虑这些目标领域的社会、经济、技术和卓越要素的所有方面。4大优先领域及13项子优先领域如下:a.环境科学与技术:(1)水资源(卫生、能源、安全);(2)提炼、加工和使用碳氢燃料的清洁方法。B.自然资源与能源:(3)油砂能源生产;(4)北极资源生产、气候变化和监测;(5)生物燃料、核能。C.卫生及其相关生命科学与技术:(6)再生医学;(7)神经科学;(8)人口老化健康;(9)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技术。D.信息与通讯技术:(10)新媒体、动漫与游戏;(11)无线网络与服务;(12)宽带网络;(13)通讯设备。[14]

2.组建方案设计

整个组建方案以申请书的形式来提交和遴选。组建方案申请报告主要包括如下部分[15]:(1)组建说明书。该部分主要包括组建网络联盟的管理机构设立及其职能、治理机制等事宜。(2)组建网络联盟的前景规划。该部分主要包括具体目标、预期结果、对伙伴成员和用户部门的预期影响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贡献。(3)战略规划。该部分具体规划网络联盟的优先发展战略。(4)组建的社会经济环境。该部分明确组建的网络联盟通过其多方位项目、伙伴关系以及知识流动活动能够为国家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以及对国家公共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5)研究项目的卓越性。该部分旨在明确网络联盟研究项目的核心组成人员与相关利益集团的协同性,与产业部门、相关伙伴、学术界和政府优先研究战略的整合性;证明其研究项目具有世界一流研究能力。同时,还要证明其能够建立国内外协同研究项目的能力。(6)高级人才开发。该部分要明确其开发高级创新人才的战略以及实习生参与研发活动的具体机会和路径;还包括利用其跨学科、跨部门、网络化环境开发高级专门人才的战略以及吸纳国际人员的具体规划。(7)网络与伙伴。该部分重点明确其组建的主要伙伴成员及其贡献于联盟目标的关键能力;明确其需要建立产业、学术界、政府之间协同关系的战略规划;明确如何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增殖路径实现其创新目标,如何通过设备、数据库和人员贡献实现资源优化利用。

3.评审程序

为保证卓越研究联盟申请者获得资助,评审方式采用同行评议制度。在基于竞争机制的遴选过程中,“nCe计划”指导委员会组建国内外专家组成项目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根据指定的评审指标体系对申请者提交的意向书进行评审,重点审核和评估申请者组建方案中“nCe计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建构的网络联盟与目标领域的相关性。遴选委员会对其初评结果提出建议,初评合格的申请者应进一步提交正式申请报告,由指导委员会做最终决定。为确保“nCe计划”目标的实现,网络联盟组建方案依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审。评审过程中所依据的指标体系如下:1)研究项目的卓越性;2)高级人才培养能力;3)网络协同和伙伴合作能力;4)知识交流和技术转化能力;5)网络的组织结构和治理体制的科学性。[16]

(三)内外双重治理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联盟管理科学化

从外部治理结构看,“nCe计划”主要由加拿大医学研究院(CiHR)、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nSiRC)、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委员会(SSHRC)三大政府资助部门和加拿大工业部(industryCanada)联合共同治理。指导委员会(SteeringCouncil)由政府资助部门主席、加拿大工业部和卫生部的副部长构成,负责管理卓越中心网络创新联盟。

图1nCe计划外部治理结构图

从内部治理看,“nCe计划”实行董事会(GoverningBoard)治理模式。董事会代表着政府、私营部门和学术部门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其成员分别来自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利益集团代表。为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投入“nCe计划”发展,至少50%的董事会成员应来自于大学之外的团体,并至少配备一名未承担管理事务的纯学术专家。董事会全面负责“nCe计划”的运作管理、战略指导和财政事务,对其成员和nCe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具体事务上,董事会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中享有高度决策权,审批年度财政预算,决定“nCe计划”指导委员会的使命、成员、职权等事务。董事会直接任命科学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nCe计划”的日常运行。科学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为董事会提供科研项目的咨询服务,对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进行评审;同时还承担科研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负责制定科研规划,向董事会提交财政与科研活动执行报告。

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审计与财政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以及知识流动或科研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全面监督各联盟成员组织的具体实施情况,向董事会负责审核董事会大会成员提名,并在董事会大会休会期间向员工提供工作指导。审计与财政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帮助董事会对财政事务的审计和预决算。提名委员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对各下属部门主任的聘用、解聘、换届以及遴选被提名者等事务。科研管理委员会,是“nCe计划”的规划和运作委员会,负责“nCe计划”的协同创新活动和资源优化,向董事会提供科学项目的战略发展方向、研究主题、优先项目、核心设施和资金分配等管理实务的咨询服务。科学评估小组或国际顾问协助研究管理委员会定期评估所有项目和研究人员的科研进展情况。董事会还创立如“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商业发展咨询委员会”等辅助治理机构。通过这种内外双重治理模式的实施,实现了“nCe计划”的科学化管理。

三、加拿大nCe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成效与学术影响

(一)有效地提升了国家协同创新能力

“nCe计划”充分发挥加拿大自然、社会、医学以及工程科学等领域科研人员的人才资源优势,为加拿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nCe计划”将加拿大大学、产业、政府和非营利公共部门凝汇为跨学科、跨部门卓越型协同创新联盟,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帮助加拿大培养了36000多名高级创新人才,创建了100多家衍生公司。自从“nCe计划”创新联盟成为长期性发展战略之后,其伙伴成员数量迅猛增加,从1994-1995年的358个增加到2010-2011年的3000多个,主要来自国内外大学、产业界、政府、非营利组织。从创建以来,加拿大政府已为“nCe计划”协同创新联盟投资了15亿多加元,用以资助科研、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仅2010-2011年度,该计划协同创新联盟获批专利8项、技术许可47项、专著和论文6813项,衍生公司6家;商业化与研究卓越中心获批专利65项、技术许可104项、其他知识转移活动261项、技术咨询342项、衍生公司17家、资助项目310项;产业导向卓越中心获科技专著和论文27项,提供专业化培训机会42个;产业研发实习项目提供实习岗位974个。[17]因此,“nCe计划”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将大量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置于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环境中,在真实研境中使其成为具备渊博知识、多元思维和紧缺的专门技术人才,为有效提升国家协同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促进了学术科学文化变革

在“nCe计划”实施初期,政府所代表的政策领域与学术界所代表的科学领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纷争。尽管在创建初绝大多数科学家仍然“守护”其“传统科学态度”,并对“nCe计划”持强烈质疑,但这些观念随着“nCe计划”的实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第二阶段开始,nCe计划开始强调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价值理念,并将技术转移作为计划的核心使命,这包括提升产业部门的科技成果吸收能力,获得风险资本,协商多边知识产权协议,建立有效技术许可程序等重大事项。与私营部门联合的战略联盟关系促使卓越中心网络获得了丰富的企业经验知识。在第三阶段,学术共同体中部分成员的科学规范、价值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超脱了“学院式研究”边界。“nCe计划”作为加拿大联邦政府促进学术科学商业化和加强产学研协同战略联盟关系的一项重要“旗舰”计划,已经成立了“没有围墙的国家研究院网络系统”,以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和技术开发,加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技术,提升加拿大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国家竞争力。“nCe计划”的成功实施打破了学科、机构和部门之间的边界壁垒,为国家战略性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协同扩大了研究主题范围,研究者与伙伴成员之间的协同为开展复杂的研究项目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研究者对其与产业部门协同创新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以新的思维方式解决产业界关注的技术创新课题,更加强调产业所需的协同创新活动。

五、思考与启示

“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基础和价值支柱。然而,自由发展的权利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8]因此,大学以开放姿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崇尚学术”和“服务国家”二者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加拿大“nCe计划”创新联盟建设经验,加强高水平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一)成立国家卓越协同创新联盟网络

“nCe计划”是加拿大联邦政府创建的一项国家卓越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网络,联邦政府是该计划的创办者和组织实施者,为加拿大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但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并且大多数协同创新联盟质量不高,缺乏部级高水平协同创新联盟。为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政府需要以专门的国家协同创新联盟发展战略予以指导,成立国家卓越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网络,充分发挥其引领和辐射功能,形成“自上而下”不同层级的卓越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网络。同时,在部级卓越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中,应注重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密切结合,实现协同创新联盟治理模式创新,以大力推进我国当前高水平科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

(二)完善组建机制

加拿大“nCe计划”的成功发展得益于规范的组建方案设计和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中缺乏规范的组建方案,申请者对组建方案应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规范性了解不够,造成许多组建方案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因此,难以进行统一评审和选拔。对此,首先应建构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联盟组建方案;建立和完善竞争性遴选制度,建构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将“研发项目的卓越性和战略性”、“联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培训能力”、“联盟各伙伴成员协同能力”、“知识交换和技术开发能力”、“联盟治理能力”作为一级指标体系,并具体细化二级指标体系甚至三级指标体系。在评审上应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对申请者组建方案进行同行评审,并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从而确保将有限资源应用于具有潜在卓越性、战略性创新领域。重点投资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协同创新联盟和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跨部门研发基地,使其成为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和新增点。

(三)构建“知识三角”协同创新模式

“知识三角”概念源于欧盟2000年“里斯本战略”,即指教育、科研、创新的协同整合。其核心思想是:教育、科研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领域的缺失就会阻碍其他方面的发展;教育、科研、创新三大知识领域相互催化,它揭示了研究、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之间相互协同而非传统上相互孤立的关系,即教育、科研和创新协同发展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并赋予对方附加价值的效能。[19]加拿大nCe计划充分体现了“知识三角”协同逻辑,它将卓越科研、高级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商业化和技术创新三大知识领域结为一体,构成了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充分释放了nCe计划的科研、创新和教育功能。我国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理应实现“知识三角”的“协同放大”效能。对此,政府应积极构建科研、教育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相整合的政策协同体系,在此指导下,构建集科研、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另外,以“知识三角”综合指标体系建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评估机制,不但要注重协同创新联盟的科研卓越性,也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同时,在资助结构上要以研发卓越为根本目标,以“知识三角”的协同项目资助模式取代传统的各领域单一项目资助模式。为实现“知识三角”三大知识领域协同发展,还要在体制上确保教育、科研和创新领域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参考文献:

[1]worldeconomicForum.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09-2010[R].GenevaSwitzerland:worldeconomicForum,2010:458.

[2][16]net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of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programGuide[R].July,2011.

[3][4]DonaldFisher,Janetatkinson-GrosjeanandDawnHouse.Changesinacademy/industry/staterelationsinCanada: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thenet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J].minerva,2001(39):299C325.

[5]SusanClites.pulpandpaperResearchinstituteofCanadaexemplifiescentralizedresearch[J].tappiJournal,october,1992:61-64.

[6]Gibbons,m.,Limoges,C.,nowotony,H.,Schwartzman,S.,Scott,p.andtrow,m.thenewproductionofknowledge:theDynamicsofScienceandResearchinContemporarySocieties[m].Sage,London,1994:18.

[7][美]D・e・斯托克斯,著.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m].周春彦,谷春立,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8][9][10]net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of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20thanniversaryReport[eB/oL].http://nce-rce.gc.ca/Reportspublications-Rapportspublications/index_eng.asp.2014-6-22.

[11][12][13][14][15]net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ofCanada.annualReport2010-2011[R].

http://nce-rce.gc.ca/Reportspublications-Rapports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Rapportsannuels_eng.asp.

2014-6-22.

[17]networksofCentersofexcellenceofCanada.innovationimpacts[eB/oL].http://nce-rce.gc.ca/Research-Recherche/index_eng.asp.2014-6-25.

科研创新计划篇6

1美国:科技园的经典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大学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共同承担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推动和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首次明确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随后,《史蒂文森一怀德勒技术创新法》、《国家竞争力技术转让法》、《小企业研发加强法》、《国家技术转让促进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合作研究与技术促进法案》、《美国竞争法》等系列法案对大学研发成果的归属、专利授权、专利权使用费的分配、技术转移机构的设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措施、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推动了集成合作伙伴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美国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的开展,凸显了大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如今,美国已形成了“科学园区、合作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孕育中心、产业合作中心、高新技术转让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咨询中心”等六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以“硅谷”、“Route128”、“科研三角园”这三大世界高科技代科学园模式最具典型,形成了“大学一企业一政府”之间相互关联、互动互补的三边关系。

由此可见,大学已然成为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提供创新源动力,每年产生众多的技术专利,培育者大批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通过科技园模式,使大学等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日本:政府主导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政府面临着振兴经济的重要任务,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看做是促进日本科技创新,实现日本大学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法律和政策。如《新产业创造技术开发支援制度》、《促进大学等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之法律》、《民间共同合作研究制》、《科学技术基本法》、《产业技术力强化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通过实施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为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强力支撑。如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3年内大学创办1000个风险企业的计划,用于支持大学的科技发展。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了“地域贡献特别支援事业费”,用于资助26所对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国立大学,以推进“知识集群计划”。2003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启动了“产业技术研究培育事业”计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中小企业合作,为企业有偿解决技术难题。2005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加强了对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合作的鼓励与支持,鼓励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跨行业合作,提高了知识创造向产业界转化的速度。2006年,日本政府启动“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其宗旨是由国家出资或以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补助的形式建设单一企业难以承担的大型、造价高昂的设施项目,并将这些设施向国内外的企业和研究人员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此外,日本政府还启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现实世界计算机研究计划”等多项政府主导计划用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上述举措有效推动了大学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形成了“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企业捐赠制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建立科学园区”、“日本学术振兴会”等7种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以筑波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高技术科学城,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与政府、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的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具有重要作用。

3韩国:着眼企业需要

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将“科技立国”确定为国家战略,注重形成着眼企业需要的联合研发模式,推动韩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使韩国仅用30多年时间就成功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如1988年,韩国政府成立专设负责制定促进核心技术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相关政策的“科学技术委员会”。1991年,提出包括新一代核反应堆等8项应用高新技术产业三位“G7工程”。1999年,成立负责提出科学技术基本政策的发展方向,讨论总统赋予的科技领域有关事项及回答总统的资政的“国家科学技术审议委员会”。2001年,制定旨在发展数码产品、半导体、智能机器人和节能汽车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3年,启动实施“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的科技发展工程。另外,韩国又陆续成立了多家产学研合作基金会,是统筹所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中心,全权负责所有涉及到产学研的合作事务。形成了“大学科技园”、“委托开发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组合”、“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等模式。

同时,韩国的大学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确立不同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针对如汉城大学、浦项工大、延世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构建了以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开发主体、国家承担战略储备技术开发、有健全法律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了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针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则主要采取鼓励发表学术成果、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参与知名校企联合研究、人才引进和外派进修等形式实现知识传播和转移。

4美日韩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启示

4.1国家科技计划的目标导向着力企业需求

从国家科技计划的目标导向上看,不同计划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计划是以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为目标,政府资助的对象是大学一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等研究,用于实现新技术的开发。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先进技术计划(atp)是以促进技术转移为目标,政府资助对象是企业或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体,用于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日本的“产业技术研究培育事业计划”、韩国的“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科技发展工程是以能力建设为主要目标,政府资助的形式是由某公立机构牵头,构建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参与的科研中心,承担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双重任务。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都将着力点瞄准企业的需求上,并善于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使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或资源,大大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

比较而言,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虽然也定位于企业需求,但由于机制体制不健全、大学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角色分配认知不清、大学科学研发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有限等原因,导致大学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意识不明确,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受限。为此,我国大学应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机遇,高度关注国家科技计划、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增强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意识,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体制,为促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2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从法律制度上看,美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政府先后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其宗旨是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让和人员互动交流,实现技术转移和创新。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研究交流促进法》、《国立大学法人化制度》等法律法规。其宗旨是要求公立机构的研发设备向民间企业开放,并接纳民间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科技创新中,突出强调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韩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技术转移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其宗旨是鼓励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政府通过推动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界的合作与交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最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美日韩均形成了集技术中介、技术、技术评估、企业诊断、企业策划、资金融通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服务体系。

相对而言,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也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2007)、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但与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促进大学一企业一政府间有效互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服务体系、负责监管产学研合作资金的机构的建设。

4.3成熟模式和办学理念模式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

从模式上看,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最为成熟和先进,是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顺势原发型。而日本、韩国和中国是在学习借鉴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基础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属移植创新型;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调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在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始终以各方需求为着力点,属于企业主导或大学主导的多元参与管理型。而日本、韩国、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都是在借助政府的力量,属于政府推动的单一管理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差异性大,需要各国在推动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努力考虑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特模式,以最大可能的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能。

从效果上看,美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无疑是非常显著的,它的成功在于其很好地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强大的政策推动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使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均因为利益驱动而自发结成联盟;日本、韩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的自主合作意愿尚未完全激发,其积极性并不主动。这正是日本、韩国的大学数量众多,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逊色于美国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法律、政策还是在模式上,均处于效仿阶段,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自主创新能力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大学发展目标看,大学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发展状况。纵观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无论学校层次如何,大多数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原本处于二流阵营的斯坦福大学,在其明确的与工业紧密结合办学宗旨指导下,与硅谷异同成长,大学的高科技企业孵化效果好,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一流大学。韩国的大学针对不同的发展层次,形成了不同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对于发挥大学的各自特点,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具有重要引导。而我国大学近年来也逐渐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如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模式单一、思路雷同、与企业脱离等现实状况影响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5我国大学参与及制度建设的建议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赋予其使命以新的内容,促使我国大学探索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之间互动关系。在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大学自身知识产权经营缺少市场资源,致使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大学参与协同创新有利于打破现有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分割的局面,使众多主体参与的共同开发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能够为创新者提供持久的创新激励,有利于创新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从而促进创新成果所蕴藏的先进生产力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大学单纯的专利申请不会创造任何效益,只会产生成本,协同创新为专利产生效益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大学利用这一平台使自身优势转变为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创造出技术含量更高、适用性更强、具有兼容目标的知识产权,为加强学科建设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科研创新计划篇7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创新项目背景和实际出发,阐述创新项目具体的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探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评价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探索与体会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研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思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留住一桶水”项目的指导体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实施与思考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与思考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钓”胜于“鱼”“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及收获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浅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化的探究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教育者的权责探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认识阐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徐通模.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02-12(4).

[3]程永波.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80-81.

[4]李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与创新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12):217-218.(责任编辑:李晓群)

科研创新计划篇8

今年,我市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科技计划98项,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超额完成了镇江市下达的年度指标任务,组织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69项,顺利通过了2008—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星火计划2项;省火炬计划7项,星火计划3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科技攻关8项,高技术研究3项,招投标1项,国际合作1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农业科技计划20项,国际合作3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6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组织申报科技进步奖11个;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立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39项,获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培育计划各1人,获镇江市级以上项目经费2108万元;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1项。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9家、镇江市级6家;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产品16个,其中省级6个、镇江市级10个,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6亿元(同比增长53.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6%左右,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同比增长55.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16.8%左右,均实现了同比高增长态势。全年专利申请625件,授权312件,全面完成了年度确保目标和争取目标任务,申报省专利产品8个,知识产权试点市顺利通过验收,跃升到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列。中日合作《××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实施,中日合作农业合作交流中心正式签署协议。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年伊始,我局就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我局诚邀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来我市考察新材料企业,与科达公司就产学研合作事宜正式签约;邀请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赵德安院长考察我市电器制造企业,与镇江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华通电气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沪浙科技招商活动中,张庙茶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定向服务合作协议;5月,中日合作(镇江)农业交流中心正式签署,为《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就食用科技合作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企业赴京实地考察了该中心和试验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签订了食用菊产学研合作协议;9月,精心组织4家企业共5个项目,参加镇江金秋经贸会和我市“一节一会”活动;11月,组织多家企业共40人次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同时,我局多次组织企业与周边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使我市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了校—企积极共建研发平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我市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组织申报了依托东南大学以宁武化有限公司为基地的“江苏省先进道桥用辅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了镇江市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核电及船舶用管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以科达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其中,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镇江市金属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镇江市级工程中心,获20万元资助,金钛软件有限公司与印度合作的金钛任务流目标软件项目获镇江市20万元资助,镇江农科所与日本岛根县云南农协合作的高档优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获××市8万元资助。促成了佳誉信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石油催化剂技术中心”,正式筹备了三泰服装与公安武警总后勤部共建的“服装辅料工程中心”。经考核后批准了九龙药材有限公司的“茅山地道中药材研究所”。

二、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我局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做到从早从快,高标准、大力度地组织申报工作,切实对照《指南》,细排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明确专人负责,全程指导申报单位按照项目申报的时序进度和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帮助申报单位邀请省内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先期项目咨询,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理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材料的编写。针对高层次人才申报的特点,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同时,积极向兄弟市局学习成功经验。今年以来,共组织申报17项省级重点项目,其中科技攻关项目8项、高技术研究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目前,有9个项目获省立项,资助经费近2000万元。其中,《2000吨/年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常绿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及组培快繁技术开发与推广》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立项、资助经费16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夏瑞夫博士(印度籍)获省批准、资助经费100万元,《高抗病毒西洋南瓜杂交新品种选育》和《红叶石楠、三叶草抗逆种新品种(系)选育》2个项目被列入省高技术研究计划、获资助60万元,《特色樱桃谷鸭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于橡胶行业的高端有机硅延伸产品nXt的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获资助186万元。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三、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我们将政策宣传作为重点,税收奖励政策兑现作为抓手,鼓励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年初在对数十家企业调查摸底后,对产业格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围绕这些产业和产品群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对30多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查新,解决了他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困难。今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6个,镇江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组织镇江市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批准骏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7%,实现了同比高位增长,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放大特色农业效应,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的“五大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依托这一国际合作成果和南京农业大学,及早启动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申报工作,为此,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广泛调研,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优势集中、实施可靠、富民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实施方案,为“××模式”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筛选,择优申报省级农业科技计划9项,××市级20项。目前,获省立项4项、资助经费126万元,获镇江市立项13项、资助经费103万元。

五、强化考核工作抓手作用,促进科技工作全面提高。

一是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考核。年初,根据省科技局长会议和镇江市科技系统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确定了2008年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对2008年度科技工作以责任状的形式进行了分解。同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市2008年度镇(开发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责任状的签订和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镇、部门科技与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促进了镇、部门对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视。六月,结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对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进行了实地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提高了各单位对聚集人才高地的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组织申报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推荐上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4名,推荐上报镇江市杰出人才奖2名,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1人、经费100万元。在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实施过程中,重视与“333”工程、“169”工程和“313”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优先安排科技人才的科技计划申报。

二是加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领导。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科技局局长为主任的“争创办公室”,认真学习相关考核文件,制定了考核工作方案,分解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确立了“全面通过,争创先进”的目标。确保了定量指标数据准确,定性材料内容详实,科技进步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为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争创示范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以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立足点,狠抓知识产权工作。注重争创工作的硬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立知识产权管理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专利申授等工作,专利申请645件,专利授权312件,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争取指标。加强争创工作的软件建设,通过群发短信、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答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拓宽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认真制作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展板,配合镇江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展览活动。积极组织18家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市专利成果和名牌产品。科达公司被列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获资助5万元。依照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体系,我市一举通过了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跨入了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行列。

四是认真组织社发科技计划的申报工作。根据省、镇江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共申报××市级社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市人民医院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的分子基础研究》被列入指令性计划,获3万元资助。

六、强化软环境建设,展示科技部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和科技宣传工作。积极升级改造××科技网,为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拓展平台,促进政务信息电子化,办事透明化、监督公开化。现在,《××科技网》已经成为依法行政和接受监督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信息汇集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充分展示科技工作新业绩的平台。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报送得到了加强和重视,共向省科技厅信息报送系统报送稿件72篇,被录用的29篇,共有9篇稿件被《××日报》录用。向省科技厅和《××日报》投稿和录用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及时宣传了我市科技工作多方面的进展和特色。

二是加强机关职能建设。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积极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市科技局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了全体人员的责任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力地调动了全局人员创新创优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制定了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领导和责任分解》。认真组织学习赵亚夫同志四十年如一日立志科技富民的先进事迹,开展了学习赵亚夫精神的大讨论,全局上下积极开展软环境建设,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促进了全体工作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认真开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设,坚持法制学习,制定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及时上报各类相关材料,保证最安全局的创建。加强科技工作平台建设,经过筹备,科技—质监大楼已顺利开工建设。

2008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不足、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浓、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性产业,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科技人的“创业创新创形象”精神,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社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七、2008年度工作要点

今年的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奋力推进科技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撑作用。

(一)目标任务

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镇江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全面完成科技楼建设工程,积极筹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奋力赶超,自加压力,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

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3、积极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4、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激情。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5、认真实施《××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工程建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6、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民生工作,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加大调整专利结构力度,努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达700件,确保专利授权34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1000万元以上,自筹科技投入3.5亿元。

(二)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推进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楼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服务创业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全面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创业创新较完备的体系。2008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的创建期,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二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2008年,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三是高位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第一轮“双倍增”计划,我市已于2008年提前完成,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是在第一轮完成指标基础上再增2倍,我们自加压力,在2008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较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我们将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2008年,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1%以上。

四是奋力争取重大项目。国家和省以及××市的重大项目对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绩效显著,对一个地区的创业创新有着相当的激励作用。我们将在成功申报9个含金量高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企业,进一步依托院校和科研院所,将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与产学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业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2008年,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五是不断强化科技园区示范辐射作用。以《××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指针,全面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示范园区和综试基地,从政策、项目申报、示范推广、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促进科技支撑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2008年,申报镇江市级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科研创新计划篇9

摘要为加快国家制药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务院组织实施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专项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平台建设方面,受到本次专项中平台建设资助的科研院所,其药物研发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能力上长足的提高,有些技术平台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新药研发方面,国内新药的研发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都呈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但仔细分析专项建设期间研发的新药,可发现其中me-too的品种占据了绝大多数,不少只是“自主知识产权新药”,而非“自主创新新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突破,还需要全社会创新理念的培植,以及国家对“药物创新、技术进步”的持续支持,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药创制me-too新药自主创新药物自主知识产权新药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7-0054-02

FrommadeinChinatoinnovatedinChina,longwaytogo

XionGweixia*,CHenDaijie

(ChinaStateinstituteofpharmaceuticalindustry,Shanghai200040,China)

aBStRaCtthispaperbrieflyreviewstheimpactsof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planonnewdruginnovationinourcountry.thoughmany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efieldofnewdruginnovation,themajorityofnewdrugsstudiedanddevelopedarenew“me-toodrug”andnewdruglicensedindifferentdevelopmentstagefromothercountries.itislongwaytogoforusfrom“madeinChina”to“innovatedinChina”inthefieldofnewdruginnovation.

KeYwoRDSdruginnovation;me-toodrug;newdrug;proprietarydrug

国家科技计划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十一五”期间,为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国家对原有的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现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

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即原有的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等四大主体计划和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

重大专项则体现出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提出了16个重大专项,并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分步实施。

2008年9月国务院决定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2],本专项计划针对10类(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自主研发一批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技术新药;同时进行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专业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的构建,旨在分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构筑现代化、国际化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平台。专项共设置了5个项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和“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资助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药各阶段的研究,包括候选药物(资助500个)、临床前研究(资助200个)、临床试验若干个;二是研发过程中各支撑体系的建设,包括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11个新药临床前研发专业性技术平台;三是产业化工艺及生产化企业的培植提升等。“十一五”期间获得本专项资助的课题近千项,资助经费约53亿,近一万五千名专家参与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受资助单位涵盖了国内药物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药品生产企业,可谓是中国有史以来参与规模最大、资助力度最强的科技专项,这既彰现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极大重视并化为了鼎力的支持,也彰现了全国药物研究和生产单位高涨的创新热情。

重大专项获得的成就及分析思考

科研创新计划篇10

进入新世纪,韩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随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它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一举跻身中等发达国家后,正积极筹划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科技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国家对科技发展宏观管理和协调的政策措施。

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委员长

为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机构重叠、投资重复等弊端,韩国政府加快了对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步伐:

一、强化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

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决策部门,由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委员长。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实施与调整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及创新政策,调整和分配研发预算;审议国家标准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和技术金融政策;管理基础研究会、产业技术研究会和公共技术研究会等。政府任命科技副总理兼科技部长兼任国家科委副委员长,国家科委的上述职能事实上也由科技部实施。

二、建立科技部主导下的国家科技宏观协调和管理机制

2004年,政府通过修订《政府组织法》和《科学技术基本法》,把科技部长提升为副总理级,使其成为位于财政经济副总理和教育副总理之后的第三位副总理,进一步强化了科技部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和计划调控职能:(一)原分散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各领域科技政策,统一划归科技部掌管协调;(二)国家研发预算的划拨和管理等,也交由科技部执行;(三)国家研发中长期计划的制定,科研计划及预算的综合调整,对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及人才政策的综合企划与调整,对国家研发工作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及成果管理等,交由科技部下属新组建的“科学技术创新本部”(副部级)掌管和实施;(四)原由科技部承担的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支援等具体研发促进职能,交由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教育部、建设交通部执行;科技部重点从事大型集成技术、萌芽技术、目的性基础研究和科普等。科技部通过下放权力、减少中间环节等手段,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把需部长和副部长裁决的大事比率分别由目前的5.2%和11.25%减至4.6%和10%;建立远程网络化办公系统,使负责人在家中或出差在外时,也能及时处理各项公务。

三、建立与科技有关的部长会议制度

由副总理兼科技部长任部长会议议长,委员由财政经济部、教育部等12个政府部门部长、国务调整室长、总统秘书室政策企划首席、情报科学技术助理及科技创新本部长组成。由科技部主持每月的定期例会,主要任务是从全局角度协调与科技创新有关各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计划。

通过对上述国家科技管理机构的改革与调整,科技部除涉及国家科学技术的大政方针由国家科委委员长(总统)主持决议外,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地方科学技术振兴计划等,均由国家科委副委员长(副总理兼科技部长)主持制定和实施,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基本形成。

把政府研究院所从所属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

韩国科技部提出要通过研发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变以往的分散型研发体制为集中型研发体制,变对发达国家“模仿、追击型”研发模式为“创新型”研发模式,大幅提高研发效率,不断增加原创性研发比重,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

一.建立研究会,优化资源配置

参照德国研究会模式,把政府研究院所从所属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按不同领域分别组成“基础研究会”、“产业技术研究会”、“公共技术研究会”并将其置于国家科委的管辖之下。各研究会对下属的各研究院所的研发计划和实绩、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合作研究给予必要支持。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国家研发投入总额中所占比率高达75%左右,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企业研发机构去年突破1万家后,国家从政策上重点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计划到2008年把制造业创新企业所占比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到2012年建立10所具有世界水平的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使其成为基础和未来新技术的研发基地;国家科研院所朝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迈进,重点满足国家原创技术、大型集成技术等战略储备技术开发。各创新主体间建立网络化合作、协调关系,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研发

通过修订《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和《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进一步把发展产学研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多方采取措施支持产学研合作,主要措施包括:国家科研课题实施对象的选定推行产学研优先政策;国家科研院所的研发设施对产学研优先开放;不断扩大对产学研信息、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园区和地区合作开发支援团等。此外,由科学财团出资在全国理工大学建立的数十家“科学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对推动跨部门、跨学科的基础和应用技术开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估、评价体系

一.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估、评价体系

建立“韩国科学技术企划评价院”,重点从事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调查、分析和预测,对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评价和调整,对科技部主管的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和管理等。首先,根据本部门科研计划和成果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国家科委对其中的重大项目进行每3年为一周期的定期深入评价,评价结果将反映到次年度的科研经费划拨中。具体评价业务将由科技部内外专家构成的“成果评价委员会”实施。颁布实行《研究开发成果评价法》,引入以成果为中心的评价制度,为评价、评估提供法律依据。

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部从结构和制度上入手加速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在主管部委的协调下组成富民合作的成果实用化促进团,并以促进团为中心构筑各部委间的合作体制,制定详细成果转化促进计划,对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给予系统支持。政府的科技预算向产业化领域倾斜,支持各有关部委培植和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通过建立大德研发特区和创新群体,构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网络化、开放化的研发体系,加速成果扩散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