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36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1

20世纪90年代,顾客满意度以及满意度测量理论开始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21世纪以来,教育满意度和教育满意度测量也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高等教育是主要的测量范围。我国的教育满意度测量研究起步于2000年,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其中高等教育是研究热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研究有3项,最早发表于2011年。第二,学生是主要的测量对象。满意度测量的对象是顾客,现有研究显示,教育的顾客具有多元构成的特点,包括了学生、学生家属、用人单位[2][3]。但学生是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直接顾客,其教育满意度的测量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改进至关重要,因此,学生一直是教育满意度的主要测评对象。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多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且学习者构成非常多元,因此,“学生”这个指称比较少用,较多使用“社区居民”、“社区成员”、或者具体的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例如金德琅的研究使用了“社区居民”这个指称[4],岑咏霆的研究使用了“社区成员”[5],方薇的研究使用了“青少年”[6]等。第三,学生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的构建呈现多样性。目前,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趋向一致地采用了现有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尤其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7]。而在测量指标的构建上,特别是感知测量点的细化上呈现出不一致。例如刘武构建了7类感知测量点:自我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图书馆、文娱活动和校园服务[8];王哲芳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测量指标有12项,包括学校环境氛围、学生管理、食堂、文娱和安全、基础设施、教师职业素质、授课方式、个人发展、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辅导员素质以及医院服务[9];谢永飞的测量指标有5个大类,分别是办学条件、教学状况、自我发展、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与收费[10];张蓓的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测量点则包括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和管理服务三方面[11];金德琅的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点有三类:教育质量、教育适应个性化特点、教育保障[12]。可见,即使都是以学生为测评对象,由于具体教育活动本身的差异性,研究者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具体测量指标的构建也会有不同。综上分析,我们应借鉴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成果,以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现实基础,构建反映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为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为社区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一)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模型依据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理论、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我们构建了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模型显示出:1.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具备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特征,揭示出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与他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进行比较所形成的心理状态。2.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具体表现为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期望。3.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总体满意,是基于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和满意基础上,形成的对社区教育的整体性评价。4.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有免费和付费两种获得方式,因此,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由两个方面构成: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从当前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社区成员对价值的感知途径是通过设施和服务项目的使用,因此,社区成员通过人员、机构、设施、项目四个要素感知质量,而仅仅从设施和项目两个要素感知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遵循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两个层面,将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对象分解为人员、机构、设施、服务项目等四类测量点,因而模型具有较好的现实操作性。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2

社区教育服务于社区的广大民众,随着社区教育的推广,其辐射面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教育关乎广大社区民众的切身利益,其课程资源的整合既要关注社区全域,也要彰显社区特色。关注社区全域,就是要在设置社区教育课程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深入社区民众,秉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全面了解社区需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咨询调查,摸清社区的历史背景和社区现状,掌握年龄状况、性别比例、从事职业等社区人群构成状况,了解社区民众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情况。在获取的社区信息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细致地过滤与分析,客观地制定和设置社区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彰显社区特色,就是在摸清社区底子的前提下,传承和宏扬业早已积淀的社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掌控好社区物质及人才的储备情况,大力发掘社区特长人才,为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及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既能满足社区全体民众的需求,也能为打造特色型社区服务。

二、既要关注多元建设,还要关心民众愿景

社区教育满足于社区成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提升社区居民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其课程的设置既要关注课程的多元化,更要关注社区民众愿景。社区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对教育的需求为指导,提供从婴幼儿、小学、初高中、大学成年直至老年各个年龄阶段所需的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要求。多元化设置社区教育课程,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开发和设置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教育课程。其内容就是要力争实现对社区人群中不同层级,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兴趣喜好,不同年龄梯度等民众教育的全面覆盖。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从众多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社区民众需求出发,尊重和满足他们参加社区教育学习的初衷和愿望。要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开设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等相关的课程,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了解决社区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重点开发技术技能、工艺特点、企业第一线的课程教学,尽快促使社区民众职业技能的提高。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课程相结合,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和数据广播资源,开设诸如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社区卫生、环境保护、民族风情、警示教育等多样的课程。

三、既要丰富课程资源,更要因地制宜实施

课程资源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资源,包含了社区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进程,学习活动及展开方式的全部安排,既要丰富课程资源,更要因地制宜实施。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应发挥基层教学单位优势,根据自愿申报和协调组织相的原则,确立一批有能力的教学单位进行重点学科资源的建设;应精选各地优秀资源,重新组合,合理编排,优化配置,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课件,使精品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聘请知名专家和优秀教师研讨课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面、全程的特点,同时具有地域性特征,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待不同的服务对象,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课程,才能获得长效发展。由于教学对象异质性强,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的学习者其学习需求也有差别,社区学校在课程资源使用上要有针对性。

四、既要积极融入社会,最要与时俱进创新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3

社区教育是以各社区居民学校为教育载体和所辖的社区为范围,着重面向社区内缺乏一技之长且拥有教育需求的一种成人教育。其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阶段性的技能、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对提高辖区内居民的整体素质、服务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和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分析中美在社区教育事业上的发展状况,比较两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异同,探索美国社区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对于中国来说,社区教育一开始是个“舶来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社区教育就在我国起步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终身教育理论以及社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到了90年代之后,社区教育已在中国逐渐兴盛并取得相应的进展,具体表现为不断扩大的社区教育实验范围和不断丰富完善的教育内容。概括地讲,从80年展到今天,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

(一)以街道社区为中心的联动型模式这种模式是当前中国社区教育常见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在城市县区一级的党政部门领导下,对社区教育进行组织协调管理,以城市街道和社区为发展中心,围绕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而展开的各种科普传播、职业技能、健康文化、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活动的社区教育。

(二)以社区学院为中心的整合型模式这种模式融合了西方国家社区学院模式的经验,也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根据辖区内的街道办事处和民政部门等相关单位授权委托,把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实体,具有一定的教育实用功效,侧重在社区内有组织和有目的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绘画书法艺术和专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扩散型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当地教育部门自发倡导构建的,是一种时尚的、与时俱进的、活动型的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充分依托和调动了辖区内的大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在其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之下开展各种校外活动,灵活机动地为社区内教育者提供了优越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

(四)以地域为中心的自治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辖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和单位为龙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成一种社区的教育社团,以横向地域为中心进行自主和自治管理开展一些社区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往往首先是由热衷于社区教育的知名人士发起,尔后在这些人士的感召下其他行业的社会成员纷纷响应和加入,由此调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辖区内居民的社会活动,对提升辖区内居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无疑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也着实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了社区内待业青年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目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主要呈现三种特征:一是多样性。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存在不同,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也呈现纷繁复杂的态势和多样化特点。二是动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为顺应这种形势的变化,社区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完善升级。三是多重性。辖区内的居民本身来自各行各业,社区教育对象大多是老中青结合,他们人生的阅历和偏好不同,学习的需求不同,所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因而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也会呈现交叉性和互补性特征。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善的和成熟的教育机制,加上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社区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美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分析梳理

众多周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国情不一样,美国社区教育的产生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移民国家”这一特殊文化背景的必然选择,所以,美国的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比较早,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模式也较为成熟,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除了大中小学正规教育之外的又一种业余辅助教育,可以满足社区民众就业培训、知识提升和文化娱乐等各种需要,也为社区民众配置、挖掘和提供了不少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促进了美国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这不仅提高了美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还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多元化改革发展。现美国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一)学校为主体,社区辅助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秉承“教育是社会,也是生活”的主张,指出学校教育应走出教室和走出围墙,回到社区中去。这种模式以“教育社区化”为宗旨,旨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要求将学校和社区有机融合,较正以往学校教育存在不鲜活和沉闷的弊端,从而以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但由于这种行动只来自教育界单方面的力量,并没有得到社区力量的积极回应,因而未能构成独立的教育形态,是一种早期不成熟的社区教育模式。

(二)社区为主体,学校辅助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实现社区的教育化”为宗旨,坚持教育是社区的重要构成部分,主张发挥地方学校资源的优越性,通过教育实现社区功能的强化,实时解决社区经常出现的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以期提升社区民众的整体的文化和生活水平。但是,由于缺乏辖区内政府的引导、协调和帮助,这种发展模式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并不能带来社区教育的健康深入和稳定发展。

(三)学校与社区一体化结合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学校和社区有机整合在一起。所谓“整合”是指在教育需求上,使学校和社区相衔接和相交集,实现高度融合;在教育资源上,有效融合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倡导“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两种观念相互交融,从而达到学校和社区双方共赢的目的。在这里,美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学院是一种面向社区民众,以服务社区民众为宗旨,开设课程多样化、社区化,兼具功能多样和收费低廉的教育形式。该模式已实现了对美国社区教育前两种单一模式的整合和突破,同时又延伸和发展前两种模式优点的一种新的社区教育模式。美国社区学院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服务性。社区学院的宗旨是为社区、为民众服务。二是多功能性。为满足学员的不同发展和实际需求,社区学院开设了各种适合社区学员口味的专业课程。三是灵活性。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机动,基本上做到与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且学院管理措施、讲授方式和师生互动也不断得以创新。四是开放性。美国社区学院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教育体系,面向辖区内所有社区成员,没有职业和年龄限制,入学的门槛很低,入学程序很简单,学杂费收取也很低廉。由此可见,不管是学校为主、社区辅助,还是社区为主、学校辅助,这两者的发展模式最终都没有成为美国社区教育史上的主流发展模式。反而学校和社区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却成为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特别是社区学院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美国社区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现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在政府和民众双向支持和关心下,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蔓延和发展开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学校和社区结合模式已经成为美国社区教育中的核心,奠定了美国社区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推动和提高整个美国的国民素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中美两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相比较而言,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是随着城镇化水平发展而发展的,从地域上看发展很不平衡,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上的差异。如中东部城市要比西部城市发展得好一点,设区的所在市区要比县城好一点,中小城市要比乡镇好一点。今年的5月26日,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了《2014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社区服务站数量达到11.4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5.19%。报告还指出,未来社区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中智慧社区建设将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头戏。这表明中国社区的发展进程在不断推进,发展市场在逐步扩大。从今后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看,美国基本已经趋向平稳发展,而我们国家的需求态势将呈不断上升趋势,前景非常乐观。尽管如此,中美两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趋同的地方和经验:一是两者都坚持对辖区内社区民众负责,都倡导为民众服务的宗旨;二是两者都是非营利的和自我管理的社会教育团体,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倡导和支持;三是都能均衡地挖掘所在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依托一定的实体来进行运作;四是能与社会各界保持高度的互动和融合,借助社会力量来整合和配置教育资源,最终对推动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然在教育发展理念、教育机制和教育模式等方面会存在一定区别。具体来说:

(一)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美国的社区教育一开始就秉承“实用主义”理念,高举“实用主义”的大旗,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社区学院审时度势,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民众进行各种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和应用专业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里,服务社区和服务社区民众是社区教育的最高宗旨。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国家社区教育更多是提倡以教化促发展的理念,“重发展高于实用”,有很多街道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旨在通过社区教育这个平台来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核心价值观等道德教化之类的教育,通过搭建各种技能培训、思想政治讲座、健康讲座或娱乐活动之类的平台,借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目的。

(二)教育管理机制上的差异美国社区教育追求管理机制的效能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他们往往会通过辖区内的制度立法、组织协调和经费筹备等方面对社区学院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以确保证经费使用等信息公开、透明和畅通,从而也获得社区民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比较而言,中国的社区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和不断地完善,各级政府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但在社区教育管理上却存在诸多瘕疵,明显存在经费来源单一、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场所不固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这就导致许多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地位、功能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所在区域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社区教育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经费来源渠道上的差异美国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充足,其主要来源除了联邦政府、州政府拨款以及当地的税收支持外,还有企业赞助、校友捐赠、学员自费,此外还可以在社区内开征社区税、发行债券等方式来筹备资金,这就确保了社区教育资金的来源,推动和促进了社区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中国的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部门专项拨款,或者通过所在社区居民有关热心的知名人士的捐赠和不确定的赞助等,加上辖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低,筹款积极性也不高,这就必然影响中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教育实体上的差异美国社区学院作为对学校和社区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始终秉承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服务民众的理念,始终以满足民众的各种技能需求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较高,社区民众也从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已经成为社区民众生活中须臾不离的教育实体,已经趋于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的社区教育目前尚处在初创阶段,教育模式呈多样性、零散性和流动性特点,纵横地域差异很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范的和较为统一的教育实体,但社区教育的发展势头却很好,市场潜力很大,只要各级政府能正确引导、重视和支持,最终也会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成长、成熟和壮大起来。

四、美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对策启示

也许有比较才有鉴别,研究分析和归纳比较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旨在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社区教育的优劣和成功经验,对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故今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区教育发展的人本模式美国社区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以社区民众为本,具有服务民众的理念,不尚空谈,讲究实用和实效。而我们的社区教育太侧重思想政治教化,功利主义和逐利心态严重,以人为本的公益理念较为淡化,人文价值理念缺失,结果导致社区教育缺乏内生动力。因此,为从宏观上推动我国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切实做到: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社区教育。特别在教育目标上要坚定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明确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本着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理念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尤其要从提升整个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养角度来重视社区教育,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二是要将社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融相契和注重实效。也就是要让教育内容更具有社会经济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应该多样化,要结合不同学员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员的合理要求。三是在教育方式上应该灵活机动,既要根据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居住群体因地制宜进行培训教育,又要考虑到有些特殊群众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因人制宜,因人设教。四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人平等,相互尊重,要通过社区教育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

(二)发挥政府职能,多渠道筹措经费来确保资金来源美国社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扶助,且他们的经费来源是多元的。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对社区教育宏观上也表示支持,但支持力度很有限。这一方面由于我们社区教育起步晚,它的绩效、功能和意义尚未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国情和运作机制不一样,我们的经费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这客观上也制约了社区教育的进展。应参照美国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做到: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希望政府在政策上予以调控和支持,比如辖区内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专项经费中给一点,所在街道或社区自己筹措一点,社区群众自发地上缴一点,甚至考虑发行一些社区教育方面的债券,力争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共同承担来把社区教育开展起来。特别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要确定相应的部门予以管理、指导和引导,在必要时出面平衡和协调一些关系,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二是坚持依法分类规范指导。鉴于我们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区教育发展本身也存在很大差异,目前难以机械地出台统一的有关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教育,但完全可以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之类,因地制宜地推进和规范社区教育发展,分类依法保证社区教育在合理的范围内健康发展。

(三)发展教育实体,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基地美国社区教育的成功发展给我们较大的启迪是他们比较注重实际,有机地融合了所在辖区内的社区和教育两种资源,既有教育资源实体的依托,又有源源不断的生源。那么,今后我们国家的社区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我们认为:一是要因地制地发展教育实体,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基地。可以预料,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个社区多少都会积淀一些尚未找到工作的成年人或没有考上大学的待业青年,加之未来几十年间我国的老年人口迅速扩大,现在许多城市已经步入老年龄社会,客观上我们的社区教育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他们完全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参加各种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聆听健康讲座和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等,应该说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是非常乐观,所以我们一定要超前把社区教育打造成多功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基地。二是社区教育机制应该灵活机动。社区教育对象或生源本身是松散的,学习时间是不确定的,年龄也是参差不齐的,针对这种差异性,社区教育必须灵活机动,要本着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开设多种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家居性和修身养性方面的课程,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要。上课时间完全可以灵活机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可以灵活调整,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三是社区教育实体要全方位对外开放。社区教育作为现代社会非正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施开放办学,降低学员的入学门槛,广泛接收所有有意愿学习的学生,实现服务性和开放性结合的教学。

(四)充分利用高科技,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网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遍及,网络媒体对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中大量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社区建设的相关信息中,46.8%来自网络媒体,信息技术正在推动改变社区服务的业态和形态,在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网络模式也是今后社区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更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建设开放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健全辖区内社区教育的门户网站。由于有些社区局限于师资、场地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建立实体性的教育场所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这样的社区就完全可以建立自己虚拟的社区教育网络学校,将开发者的设计理念同社区民众的需要统一结合,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向所在社区民众传播教学内容,且还链接一些教育网站为社区民众服务,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共享,这同样可以取得与实体教育的同样效果。二是要创设一种可以互动的社区教育新模式。要根据辖区内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不仅要因人制宜地开设实用性的课程,满足不同的群体的需要,更关键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要把微信、微愽、QQ对话、QQ视频和短信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区民众参与学习互动的积极性和直观性,全方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武装社区教育,扩大社区教育普及面和影响面。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4

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

1引言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区工作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都是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实现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为了加快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学习型社区,电大远程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电大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电大在创建学习型社区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积极作用。

2开展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今天,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知识更新和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享受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丰富的生活乐趣。社区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平台。社区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教育方式,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作者:耿南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呼市广播电视大学(010020)。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抓好社区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和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总体要求为目标。在社区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寓教于生活,既弘扬中华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又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3电大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大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必要条件。电大教育的大众化特点与社区教育为居民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电大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程教育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课堂环境,跨越时空局限进行的开放性教育,体现和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电大远程教育依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顺应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把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以培养新生劳动力为主,转向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电大远程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开放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具有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充分利用电大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将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引入社区教育中,以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各类技能培训及各种素质教育,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教育发展的新路。这样,一方面为社区教育找到了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又为电大远程教育找到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大将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4呼和浩特市电大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

呼市电大社区教育工作,始终以围绕人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自身的各项素质为目标,推进社区各项工作有新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创造虚拟的课堂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表现。1)确立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的理念。为了响应中央电大提出的关于开展社区教育的号召,在呼市政府社区办的支持下,呼市电大从2009年开始积极投身社区教育。学校领导多次走进社区深入调研,与社区办联合组织召开“呼市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全市社区学习中心座谈会”等,认真学习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制订《呼和浩特电大拓展地区社区教育规划》,确立电大为社区教育体系提供支持服务的理念。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实现电大教育功能向基层社区的延伸,并不断实现服务功能的拓展。2)构筑为社区教育服务的远程教育平台。电大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尽快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根据呼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精神,2010年5月,呼市电大提出《加快发展呼市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2010年11月,呼市电大挂牌成立“内蒙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呼和浩特中心”,承担对全市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协调及服务等职能。远程开放教育中心的设立,对呼和浩特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成立以呼市电大为核心的呼和浩特社区学院。在市政府社区办、内蒙古电大、呼职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呼市电大领导和教师及社区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经呼市政府批准,以呼市电大为核心的呼和浩特社区学院挂牌成立,于2013年11月29日在玉泉区小西街社区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这是内蒙古第一所由政府批准成立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成立为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奠定了基础。4)构建全新的支持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电大网络平台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呼市电大在市政府社区办支持下,选择了条件较成熟的5个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在这些社区普遍配备多台电脑,建成网上学习室,供社区居民学习使用。目前,呼和浩特电大已开通社区教育资源学习平台,以视频教学资源为特色,设置“医疗卫生”“书法绘画”“历史传统”“文学经典”“艺术欣赏”“科普知识”等几百门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电大教学资源中心的作用,拓展办学空间和服务社会领域。与此同时,呼市电大在许多社区以网络视频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电脑、养生、花卉、园艺、绘画、书法、烹饪等课程,免费供居民学习,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在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感到,虽然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社区教育的体系建设还处在一个起始性、初创性的阶段,信息网络建设也只是刚刚起步。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基地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设,以推进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整体提升社区教育网络基地的地位与功能,进一步发挥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根据工作体会,笔者设想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充分发挥以呼市电大为龙头的社区学院的作用。呼市电大具有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中国社区教育网、老年开放大学网等教育资源,以此为基础组建的社区学院,作为区域性教育的龙头单位,在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等方面具有办学优势。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学院的作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全市的社区教育活动,要在市社区办和社区教育学院的统筹领导下进行。2)继续完成和完善网络平台建设。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应以丰富的电大系统网络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社区学习网站为基点,进一步拓展教育网络的应用和推广。要加大硬件的建设和覆盖,加强软件的开发和升级,并建立强大的课程、资料、案例等数据库。网络平台要真正体现社区教育开放、便捷、自主的特性。3)继续开展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近年来,电大对社区居民开展了计算机培训课程,但培训人数和课时还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学员中年龄偏大者居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利用远程教育推广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尽如人意,尚须进一步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能力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广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居民的电脑操作水平。4)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居民的社会分工是多样化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格局。因此,教育资源应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社区居民喜欢布艺DiY、丝网花制作、书法、绘画、上网操作等强调动手能力和实用性的课程,电大应加强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建设,如各种实用性的微课程等。目前,社区教育网站和老年大学网站的开通,对丰富社区教育内容起到积极的作用。5)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从长远来看,社区教育应逐步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社区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普惠教育,是一种公益活动。政府应根据财政收入状况逐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列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尤其在开展社区教育的初始阶段,网络学习室的建立、社区学习网站的开通、部分培训项目的师资等,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电大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可以给予社区教育一定的人力支持、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和部分的教育资源共享,但不是社区教育的全部。社区教育的主体仍在社区,在各级政府,在办事处、居委会。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得是否有声有色,是否能不断地向前发展,也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及办事处、居委会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如何。当然,电大与社区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很重要。

5展望

2016年7月,教育部等9部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下发,其中对如何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教育的对象、社区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做了阐述。《意见》同时提出,到2020年,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要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相信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区教育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呼市电大将借《意见》下发的东风,一如既往地投身到社区教育工作中去,为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耿南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光辉.探索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之路: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发展研究,2010(12):8-11.

[2]鲍东梅.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4-18.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5

关键词:社区职业培训;高职院校;拓展职能;社会化大职教

一、省、市、区(县)三级政府的注重点

1.应借鉴国外经验,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全社会大职教健康快速发展。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才是一种实质的推动;政府的重视才能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对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要提供立法保障,社区教育的地位才能得到明确的定位。目前,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滞后,我国社区教育还处于一个不规范的状态。辽宁省应及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法律法规,对职业技术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关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以激发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承诺和投入。社区教育的经费,应该是财政支持与广开渠道相结合,实施多渠道筹措经费,具有多通道性特点,但主要的是财政按国家要求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作为高职院校和社区学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保障。地方政府应组建行业咨询组织,负责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宣传政策,推荐企业需求和培训方向等。

2.应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抓好社区职业技术培训。国外的社区学院大都是一种以高等职业培训为主,集文化基础教育、社区文教服务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它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社区学院、社区学校面对的是社区各方、各界的呈立体式的教育需求,基本具备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非学历教育和普通补习教育等职能。职业技术培训应在当今各社区学院中占有很大比重,主修职业技术学科的学生应占全体社区学院学生的一半以上。社区学院办学就是要为中等教育系统输送出的大量希望升学者提供了廉价性、实用性高等培训的机会。因此,三级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实现大学转学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3.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快速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在地方财力有限的今天,应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科学地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以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网络,引导职业教育培训向规模化、社会化发展。对陆续出现的一些盈余或闲置不用的教育资源,应尽快筹划转向社区教育,用以培植新的教育增长点。目前,我省的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的设施和设备还不充分、不完善,应把扩充和整顿社会教育设施作为社会教育行政上的一大要素来抓,可以进―步挖掘、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发展、完善各种活动设施;在一些设施缺乏、无力建造社区教育专用设施的地区,可争取“假日开放”的形式,利用比较完备的中、高职业学校的实训设施,使一些技能培训能在规范的据点内实施,以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效果。

4.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要想法筹划、积极吸纳、多方调动社会教育力量。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是办好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从美国的经验看,社会知名人士、政府领导人的推动、社区教育观念的广泛宣传,以及社区教育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都能有力推进发展。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普遍予以关心和支持,各种基金会提供资助,由企业提供相关的教学设施等。社区教育的工作者队伍是专职、兼职和志愿志相结合,具有多结构性特点。其中,专职为骨干、兼职和志愿者为数量主体。政府也可以为当地高职院校增设专门编制,以便从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和干部轮流到基层社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协助办学机构从市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的培训技师等。

二、社区办学机构的转变点

1.要用社区教育的廉价性促进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发达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廉价性保障了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实现,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的费用相对来说还比较昂贵。社区学院或社区学校收费低廉,学生入学就近,且入学条件相对宽泛,学校还可以对学生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并容易寻求与小企业合作。多科性技术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低级水平收入者继续接受高级培训的需求而举办的。社区学院应普遍与当地中小企业签订合同,采取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人才,让学员在实习期间即可获得报酬,以解决个人的经济问题。因为主要是帮助待业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学习社会急需工种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再就业率,因此,技术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就是下岗谋业人员和待业青年,可以说囊括未经系统培训就业的劳务市场。其最根本的责任在于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开发的需要做出反映,使下岗谋业人员和待业青年掌握新技能或更新知识技术。

2.社区学院教育应把职业技术培训作为重头戏抓好。社区学院办学宗旨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主要应是帮助待业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学习社会急需工种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再就业率,职业技术培训也应是社区学院(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的重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就要根据社区经济和社区居民谋生的需求而确定,办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在于针对性和适应性。即是适应社区工商业及其他行业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建立在当地工商业需求、就业需求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加、更新专业和课程,以适应科学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员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和知识,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或为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日本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先后发展了短期大学和面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修学校,高职教育培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并始终保持与其社会实际需求相吻合,我们应借鉴其经验。

3.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用学科要占据主导地位,并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适应老年居民需求上课程内容要丰富多样,开设具有审美性乃至养闲性的课程,如音乐、美术欣赏、娱乐、保健等。但区县级社区学院(教育中心)、镇级社区学校的课程主要内容,还应根据社区、乡镇的经济状况、资源状况、职业结构设计、居民的教育需求等因素决定。既要开办以文化教育为目的的基础培训(如读、写、算),也要开办以培养某种专长和技能为目的的实用型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如职前、职后教育以及不断适应企业需求的就业和再就业教育,与企业联合开办的专业培训等;社会的职业类型不断增多,社区教育的技术含量也应不断加大。与社区、乡镇的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样性相关,社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课程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工农业应用技术、电工、钳工、汽车维修保养、计算机、财务会计等一直到旅游、服装剪裁、面点、烹饪、摄影、绘画、民间工艺等等职业选择型内容。在全域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当前强化这些应用学科就更加重要。

4.要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和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是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条件。这支队伍不仅是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长于组织各种社区职业技术实训活动。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多面的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和培训的研究、设计、传授和评估等工作。大量而优秀的兼职教师才能使社区学院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在师资来源上,高职院校除了专职教师外,还要大量聘用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人来充当兼职教师,组成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投入到各种专业的教学中,如请企业经理教管理,律师教法律,会计师教财会等。这些兼职教师对于社区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实训指导来说也更为适宜。争取与这样的兼职师资队伍衔接,可能赋予社区教育以更大的行业适应力和更强的办学活力。

5.应积极建设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社区自主建设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社区自主决定培训目标、计划、内容和教材、培训过程和质量,自主形成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自主发展社区教育的条件设施、自主制定社区教育的配套政策等等。但社区办学机构应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应当汲取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做为引擎提升社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水平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发展,在办学方面,高职院校已非常强调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色是:①实验实习条件好。如机械加工制造、汽车维修等大型实训场地,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且动手时间往往比课堂时间还多。②实践教学的职业岗位模拟性强。如建有物流、旅游、老年养护等模拟实训室等等。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应借鉴这样的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可在周边建立多个“工商实习中心”,一方面可以供商业经济专业学生实习,一方面又可以与高职院校交互利用,从而达到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与高职院校的互补和双赢。

6.加强社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紧密衔接。世界发达国家大都实施高职教育发展体系的多样化,高职教育主体是多元的。大都重视高职与各类教育的衔接,从而使高等教育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其衔接主要通过衔接协议和“技术准备”计划来实现。社区学院一般为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为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任务是转学性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和工程硕士教育已经联通,正在研究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学院自主招收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政策措施。高职教育不仅与其普通高等教育密切联系,而且与中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紧密衔接,社区学院也应尽早为将来实现转学性教育打好基础。

三、地方高职院校的拓展点

1.地方高职院校应引领社区教育资源开拓的充分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盘活、整合和共享,要具有专业高度和行业规模的特点,充分达到技术、技能培训的最佳效果,因而社区教育对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重组、整合和优化配置需得到地方高职院校的帮助和携领。地方各高职院校都应从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和服务社会的多角度考虑,积极主动打通各类教育资源使用和配置的界限,使双方教育资源都能得到共享和充分利用,为社区学员提供高质量、均衡化的成人教育和高水平、丰富多彩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可利用资源。应积极开拓社区内外非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建立起一批面向校内外的系列化的教育共享资源互动互惠模式。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拓展了社区教育职能,能使得自身高一层次的兼有学术性和技术应用性特点得到发挥发散。

2.地方高职院校要重视引领社区教育重视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的整合。社区学院通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以更好地整合文化课程和职业课程,以使学生既再度提高文化学术基础,又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把文化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在加强文化学术课程与职业使用课程的整合方面应强调职业课程与文化学术课程的相互渗透,同时改变职业课程和文化学术课程的内容,把这两种课程变成一个连续的课程序列,而不是把它们看成是单个独立的课程门类,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化特点。新职业教育论中曾指出,职业的整合应是垂直整合(技师,工程师,科学家),而不是水平整合(水管工人,木匠,电工),整合的课程应强调所有的工作领域,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各种职业是如何组织和相互关联的,才能拓宽学生各自的就业宽度。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与社会接轨才能探索解决好的课题。

3.地方高职院校要开展社区教育干部和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可增加以社区学院为主要对象、设置对应的专业和进修班,承担一些为社区学院培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任务。从社区教育所需要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等都需要提高,尤其是那些缺乏正规教学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帮助社区办学机构建设高素质的社区教育专门队伍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能将办学机制引向社会各行各业,促进内部职能部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增强学院整个教育系统的社会适应性。与其他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面向社区工作者开展信息技术与软件资源建设等培训,加之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众多应用专业的“双师型”师资优势,应该能探索出针对社区学院或社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断充实社区教育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4.地方高职院校协助社区教育网络完善和手段信息化。随着社区内各种教育机构的组织网络日趋紧密,建立社区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信息库,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互联网,形成一个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任务紧要。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联络中介系统以完成各教育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地方高职院校应结合城乡社区教育实验区发展规划,帮助进行社区内现代网络学校的建设实验,逐步建立社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形成新的社区教育的手段和载体,使社区教育机构建立起具有实体型、网络性特点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尤其是应把一些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各种课件推广给社区教育,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这些对于边远、贫困地区尤为重要。

5.地方高职院校要引领社区教育评价逐渐向行业技能标准方向发展。随着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不断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总体的评价标准、内部各要素的评价要求也应日趋提高。目前,国家要求高职教育须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发展、行业提出的“基本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评价标准也必是看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与新科技密切结合。因此,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考级标准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社区办学机构联手共同制定、相互参考评价才好。通过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以保障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学校自主的运行机制。努力争取社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也符合统一的设置标准、统一的评价内容、统一的管理规范,以“统一”促进统筹,早日实现职业行业培养目标的“社会一致化”。

6.地方高职院校应牵头带动进行系统而深度的社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研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成型,但对社区教育、社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还差得远,且许多领域和问题还未及研究。今后需要将研究深化并拓宽。以大教育观为指导,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从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相统一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社区教育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对社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本质、要素、特征、结构、功能、目标的研究。开展社区教育的应用研究,包括对社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战略、评价体系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再研究,以及在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如何开展城市社区职业技术培训、农村职业技术社区培训、社区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等各类各层次社区教育研究,还应开展高职学历教育与社区培训教育的比较研究等等,高职院校都应与社区教育等相关机构携手进行,共同开创我省社会化大职教的新境地。

参考文献:

[1]潘士君,周东.辽宁省社区教育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梁新潮,刘丹.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m].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31.

[3]肖化移.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4,(5):9.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6

摘要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任务,无论从体育工作的任务讲,还是从体育运动内在规律讲,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体育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资源优势的分析,探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应该体现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体育教育上,即要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要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达到整体发展的理想状态。而且现状发展的研究对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自身体系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当前,我国社区体育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学校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够解决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

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目前,每个学校都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特别是深圳、宁波、大连等沿海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条件较好。只要政府或社区进行适当投资,加强安全教育,就能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

二、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问题

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表现在社区体育的物质设施方面比较匮乏;人才资源方面少且不专的现象普遍;活动主体方面参与人员少,且年龄分布不科学,科学锻炼的意识不强。社区既不能为学生在校外提供足够的体育实践场所,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体育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发展处于劣势的状况已经阻碍了学校体育的良好运行。

其次,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在物质设施的建设、组织形式和体育消费等方面,没有为中小学生在课外的体育活动着想,将中小学生排除在社区体育锻炼的队伍之外。

三、浅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成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协会,促进体育组织网络化

一体化协会主要由学校与社区的代表组成,负责协调各类组织。在我国,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行政力量强,所以有必要在起始阶段,由政府、教育和体育等职能部门组织指导。具体的运作则由学校、家庭、社区的代表协调进行,采用社区、学校纵横结合的方式,以学校为主战场,通过学生带动家长,通过社区带动家庭,反过来,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又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网络化。

(二)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主动做好社区体育服务

目前,全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是影响社区体育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多数学校校园宽阔,绿化面广,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具有体育场馆、设备较完善等优势,因此,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理想去处。同时不同层次年龄居民在校园内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不仅增加校园锻炼的氛围,而且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能够起到一定的催化,感染,激励作用。另外,通过学生与居民共同锻炼,可以加强体育交流,增加互相了解,起到互促互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校园大化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要求。

学校应主动做好社区体育的服务,对外开放,使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解决社区体育的困难,满足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的需要,为国家节省或减少全民健身计划的启动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四、结论

在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即社区体育要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学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学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兴珠,王志勇.我国中小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5).

[2]张宏伟,沈辉.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7

1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功能转型

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使教育不再等同于学校教育狭义词性界定,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价值持续创造,从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基础。终身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发展性、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崭新的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良好协作。鉴于终身教育在时空上对于传统学校教育局限的突破性特征,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是将终身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的后续体系中,并把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民幸福指数的内在自觉追求的目标。终身教育的系统推进,不仅要从多方位解决理论问题,又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作为立足城市、提供区域教育服务的主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制的先锋和主力。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中,地方职业院校最具有资源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终身教育执行实施机制中的核心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多维服务效能的多向发展中,且功能日益强化和增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并轨,是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兼容和共享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构的嵌入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也是职业教育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走向社区的社会化取向使职业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形式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与转换,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级单元,纵贯人的一生的各个时期。只有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也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统合而协调的体系。

2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随着对终身教育探讨的深入,人们已经把终身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延伸职业院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乃至整个职业化的人类生活与个性化的自我生存活动范围内的各个方面。

2.1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中的终身教育视野的贯通

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的终极指向目标,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有效和最为迅捷和经济的路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也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最具普适性和生命力的教育制度,从而奠定了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社区教育为人们接受教育提升自我提供了机会,并为终身教育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过渡构建了一个沟通平台,最终为教育从空间的相对固定到无限扩展提供运作范例。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在教育设施、师资建设以及办学机制等方面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协助,共同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的耦合。正是由于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共同承担了更多终生学习的义务,不限次数地向想重新学习的人敞开大门,使社会成员能够为自己的发展而最大限度的获得教育资源,得到学习的机会,才将最终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理想以及实现学习型社会的伟大理念。

2.2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耦合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构建显然具有不同的方式,但都统一于区域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渐进化与融合化的趋势中。当代社会的开放性特质和市民社会的公共权力诉求的多元化影响下,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无法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在现代的转型社会中积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把囤于围墙内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发展为开放式的走向市民生活的空间场域,实现社会与教育的多渠道贯通,开展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本特征的社区教育。当今社会,全民只有不断的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前提。显然,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耦合恰恰成为实施终身教育和建立现代化社会教育体系的一种最佳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知识教育实现了一体化和多样化的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贯穿于人一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2.3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的价值定位

“终身教育概念有逐渐被终身学习所取代的趋向”[2]。终身教育着眼于建立各种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机会与场所,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受到教育的体系;而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掌握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进行一些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学习,以实现各自的社会价值。而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实现了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模式的转换。职业教育是教育网格中最为密布和广泛的结点,而终身教育则是市民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针对社区居民所实施的教育形成了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契合地带”,但社区内居民的人口数量优势使得职业教育尤其彰显出它在社区教育中的主要位置。职业教育才能深入社区教育的体系中,得以良性、协调的发展。社区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现实转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终身教育理论对于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具有科学定位和正确指导作用。

2.4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的资源系统

职业教育机构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其实质价值意图就在于使社区教育学校化,使学校教育社区化。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职业院校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变封闭为开放,让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步骤,解决相关的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院校资源能在最大限度内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3]。职业教育不仅为社区成员传承技术性知识和技能,而且将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纳入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现有状态,提高自身素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起着教育再生产和“继续社会化”的作用,教育资源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在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上。

3终身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首先要树立与终身教育思想一致的思路和构想,明确发展战略,发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要设计必要的范式与载体实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契合点,实现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社区教育的兴起。

3.1以知识传递为导体的学习范式的转换

关于教育的过程,杜威解释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学习为特征,以个体发展多样化,个体享受丰富性为原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不断转化的过程,而人的生长和发展则是无止境的,所以教育业应该是无止境的、终身的。同时,知识的传递要适应学习者多样化地接受教育的需求,如果没有可供选择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就不容易实现。社区教育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摆脱了固化的学校教育框架,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安排和资源与时间配置更为人性化、科学化,职业教育嵌入社区教育使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将得到充分挖掘,使学习者的多种需求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能得以满足。也就是说,这种范式的转换中以职业教育实施机构的主导作用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作用,并按照学习者的价值诉求、知识诉求和行为诉求寻找可持续性学习的主要通路,即置身于公共社区而享有公共教育的资源和机会的更多可能性。实现在职业教育的充分开放性、社会性和多元供给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各领域的教育、学习机制和机会,明确各领域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与特点,以强化协作与配合。

3.2建立学校与社区融合的“院校———社区共同体”

体制是机构与规范的结合体与统一体。终身教育政策法规是终身教育理论推向实践的法制基础和桥梁。建立健全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则是推进终身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在区域系统中位于一定的社区之中,所以,这种教育资源可以在集成和共享中多维度利用。建立职业院校与社区对接的“院校———社区”对接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指职业院校和社区在各自功能分工的前提下,将学习的场所和活动的场所部分地重合,共同参与教育,揭示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新的改革意图。在“院校———社区共同体”中,职业院校为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功能及场地,并保证这些机能和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社区居民开放;从职业院校与社区合作的观点出发,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历史,职业院校也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开设类似于大学中的公共选修课或人文社科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展览会或集会,收藏各种图书、模型、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常年供居民查寻、参观和利用,为社会团体机构提供集会、活动的公共场地;另一方面,社区也可以为学校教育贡献力量,通过聘请社区的“客座讲师”,化解职业院校特殊专业和类别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8

(一)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针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岗位、工作年限、入职途径、所属单位等九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对表1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男女比例基本平衡。虽然女教师占比为60.1%,男教师仅占39.9%,男、女教师之比约为2∶3,但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当前社会职业分化基础上人们职业选择的变化,以及与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相比,我们认为这一比例基本上还是合理的。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明显出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例如,40-49岁的中年老师达602人,占比为48.8%;29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有73人,占比为5.9%;如以40岁作为分界线,则40岁以上教师总数达到70%以上。说明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面临着老化的问题,必须注意补充新生力量。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学历状况基本符合现阶段社区教育的要求,不过仍有提升的空间。本次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68.9%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比例相对较高;本科以下的教师有311位,占到了总人数的25.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仅占总人数的5.7%。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分布不尽合理。现有教师中教育学专业有625位,占比为51.7%;非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虽达到将近50%,但总体专业分布还比较单一。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专业分布的单一性可能导致社区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专业分布的多元则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使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区教育教学之中。而且,专业分布对社区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影响较大,要求设计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称分布不够合理。据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为67%,而高级职称仅占12.9%。在访谈时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社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之外,尚未设立针对社区教师特点的独立职称评审制度是主要原因。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职能必须兼顾管理与教学两个方面。经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在社区教育教师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所占比例为33.8%,其余教师均需要同时承担教学与管理两方面的工作,甚至从事管理工作。对嘉定、徐汇两区教师的访谈内容印证了这一点。基于此,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和职后培训方案的设计,应当注意兼顾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入职途径,74%来源于中小学或由上级部门、单位选派,毕业后应聘进入社区教育教师岗位的仅占16.9%。这一现象与前述社区教师年龄结构相互佐证,说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补充青年教师的迫切性。从工作时间和岗位分布方面看,从事社区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上达到59.3%,表明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社区工作经验,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延伸,职业倦怠感也会相应地滋长;77.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供职于社区教育的第一线———社区学校,在社区学院或教育行政部门供职的仅占约三分之一。

(二)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社区教育教师立命之本,是履行其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展开。1.职业认知维度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充分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在获得合法职业身份的同时产生稳定的职业认同。对职业的了解与认同也是进行有效教学与管理的关键。对研究小组分别从职业态度、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职称晋升三个方面,对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知状况展开了调研。基于对表2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关于职业态度,69.7%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自己热爱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社区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职业吸引力。然而,把社区教育工作当做“谋生手段”的教师占19.2%,另有10%的教师表示自己“说不清”。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经济来源,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这样一份工作就满足了,没怎么想过其他的追求。这说明将近30%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认同意识薄弱,相关教育培训的开展十分必要。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91.9%的教师都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对社区教育的目标理解正确。这说明先前接受的基本业务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服务意识,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前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待职称晋升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意愿。71.7%的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职业,应配备专门的职称晋升制度;65.7%的教师职称晋升意愿强烈,体现出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渴望。然而,他们也坦言,现有的职称制度影响了他们完成职称晋升的信心,职称制度亟待完善。2.专业知识与能力维度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研究小组主要结合社区专职教师的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我们主要结合其具体工作情况对此进行了调查。由表3的数据分析可知:多数教师愿意学习所在社区的人文历史知识,并且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有利于提高社区活动的针对性,营造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仅有8.8%的教师完全掌握了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多数教师都是浅尝辄止,这显然无法跟上社区教育的专业化步伐,系统、专门化的培训势在必行。研究小组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能力方面,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师生交流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沟通意愿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后与学员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访谈中还有一些教师谈到与许多学员成为了好朋友,但也有11.4%的教师没能得到接触学员的机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91.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升此项能力。阅读方面,59.2%的教师有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也有40.8%的教师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鉴于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工作的复杂性,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此,研究小组针对课程开发和社会调研能力展开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未参与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教师占37.9%,开发过2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占29.8%。有效开展调研工作的教师仅占19.8%,能按时按需完成调研的教师占34.1%。以上数据表明,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调研能力亟待提高,因而有针对性、有成效性的课程开发及科研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社区教育教师培训需求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图1和图2反映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要求。在回答多选题“在教学与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的问题时(见图1),有710位教师认为是对“社区教育特点把握”的不足,600位教师认为是“学科知识不足”,501位教师认为他们在“教材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回答“专业发展过程中,您认为自己需要提升的是”问题时(见图2),有716位教师选择了“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其次是“有关学科知识”(64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与“社区教育理论”(55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同时,对于排序题“培训内容的选择”,他们依次选择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社区教育理论”、“成人教育教学理论”等项目,认为在以往的培训中这些内容对他们最有帮助。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社区教育教师群体在理论水平上参差不齐,同时社区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们希望培训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很好的操作性,侧重于对社区教育相关知识和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和要求方面,表4数据统计可见,48.6%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相关培训,39.5%的教师偶尔参加社区教育培训,仅有10.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大部分社区教育教师对参加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或“强烈”,占到了总数的64.7%,但参加培训意愿“一般”和“不想提高”的教师也占到了总数的35.3%;对参加培训的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58.3%)选择了工作日,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因此,选择工作日作为培训时间有其合理性;对于培训结果认定,选择“作为业绩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的达到78.9%,说明他们对培训及其结果十分重视。在回答多选题“参加过那种级别的培训”中(见图3),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学校和区级举办的培训,但参加市级乃至部级培训的教师并不太多;对于培训“希望的授课教师”(见图4),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优秀的社区教育一线工作者”,以及“社区教育研究者”;同时,在回答排序题“现有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陈旧”、“培训者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对于“参与培训的方式”,“培训单位集中培训”被选为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其次是“网络自主培训”和“远程集中培训”。这些,间接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于针对性强、实践意义突出、能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诉求。

二、结论与建议

如前所述,上海社区教育发展居于全国前列,上海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全国的缩影。通过对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特对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其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以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全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其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在职称、专业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是转岗而来,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在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履行社区教育的职责。

2.加强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研究,研究制定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蓝图及参照标准。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其从事社区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整体素质要求,是决定其教育能力、服务效果及自我发展水平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综合。社区教育教师拥有特殊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内容,这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素养结构也应当具有特殊性,但相关研究远远滞后。201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颁发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使之成为我国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借鉴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经验,尽快研制并颁发《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为社区教育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为社区教育机构聘用、考核和培训教师提供统一标准,对于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改进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培训效能。培训是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能力、内化其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应当针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解决当前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可采取的主要举措有:①培训类型的多样化。社区教育教师来源广泛、专业结构复杂、学历层次不一、任教经验差别较大,直接导致其培训需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基于此,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应区别对待,因材按需施教。可大致分为:初任教师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通识知识培训、学科基础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以满足专业发展诉求不同的教师的培训需求。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调研和访谈数据显示,目前社区教育教师急需的培训主要包括:对少部分职业认同度不高和具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进行职业认知培训;加强社区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有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教育理论、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和必要的学科知识等方面;突出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训,社区教育教师普遍缺乏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独立或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数量有限;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科研能力是社区教育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应对其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③培训方式强化实践取向。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团队学习、工作坊等方法为主,切忌灌输式的单向传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研讨、观摩、辅导、交流、实践等形式的有机结合;注重操作环节,加入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应科学的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依托各大高校进行培训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真正做到立足社区、服务社区。⑤设置有效评价机制。培训评估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并注重诊断性和过程性评估。将当堂表现、课外作业、实践实训等纳入评估范围,同时将培训评价与工作绩效相结合,作为职称晋升的指标之一,统一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相,促进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9

一、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说起“社区教育”,我们自然就会想到20世纪初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以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等具有社区教育特质的乡村教育运动,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区教育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社区教育的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日益活跃,涌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公开出版了30多部社区教育论著,涌现出厉以贤、叶忠海、黄云龙、陈乃林、吴遵民等社区教育知名学者。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下,社区教育研究课题被列入“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且“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被写入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从实践层面来看,20世纪80年代,上海真如镇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社区教育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在国家政策的直接推动下,社区教育在我国东部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相继起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确立了杭州市下城区和天津市河北区为全国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社区教育也因此随之以试点的形式在全国广泛开展。1994年上海金山社区学院的创办,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政府较早批准成立的社区学院,之后一些省市也因此相继成立了社区学院。紧接着教育部在2000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并建立了教育部社区试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其目的在于就全国社区教育试点工作与社区教育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到2001年11月,教育部在总结多方实验的基础上,将社区教育实验区由原来的8个扩大至28个。从2000年试点到2009年,教育部已分五批共212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再加上2010年4月又增补了5个共217个。目前我国大陆只有自治区没有社区教育实验区,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部级实验区,社区教育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如图1所示,其后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开展不平衡,从我国全局来看,东部比西部发展要好,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发展最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好;平原比高原、山区发展要好;我国台湾与香港的社区教育发展要比大陆好。这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的基本状况。

二、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国家重视发展社区教育,为黔西南州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推进,社区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198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了“通过试点逐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国务院于1999年在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2年7月教育部又下发文件《关于成立社区教育专家组的通知》,组成了厉以贤、叶忠海、陈乃林、杨应裕、马叔平等12人为社区教育专家组,指导全国范围内社区教育的开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3]。总的来说,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和国家对社区教育的开展向来是非常重视的,这为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方向。

2.国内外成功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为黔西南州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当今世界,在“国际社区教育协会①”的推动下,社区教育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相当普及。[1]各国在建构符合自己国情的社区教育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放眼世界,大凡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尽管他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界定、功能目的、实施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是他们的社区教育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现为各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区教育资金的筹集上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专门的社区教育基地,如美英的社区学院、北欧各国的民众学校、德国的“邻里之家”、日本的公民馆、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等;各级学校向社会开放各种学习资源;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社区教育的责、权、利等。显而易见,国外成功的社区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不可否定,尽管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至今也已走过30个年头,社区教育已初具规模,在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江苏、浙江等地发展还较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我省贵阳市云岩区2007年被确定为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其对社区教育探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为黔西南州发展社区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为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少走弯路,减少浪费,增强效果提供了理论上的强有力保障。

3.建构学习型社会,落实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为黔西南州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发展契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学习型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发展的重心正转向知识领域。人们唯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适应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型社会,已是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将建构学习型社会确定为21世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目标。美国21世纪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就是要把美国建成“学习型社会”,把社区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奠基工程。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形态由农业化社会转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人民生活由总体贫穷转向总体小康并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知识的需求随着快速变化的社会显得日益强烈。而社区教育因其灵活、多元、开放的办学形式,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突破学校围墙,可以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化这一当今国际教育思潮,为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

4.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为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创造了条件黔西南州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水能及矿产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让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着油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稳定的地域性社区,为黔西南州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建国六十年来黔西南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860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2748300万元,如图2所示,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据统计[4],2009年,黔西南州305.07万人,生产总值完成274.83亿元,实际增长13.1%;财政总收入完成45.1亿元,增长24.6%,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9亿元,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亿元,增长4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4.8亿元,增长19.3%。存款余额314.92亿元,2009年比2008年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18.13元,实际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2758元,增长14.5%左右。可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改善的同时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闲暇时间增多了,人们文化娱乐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多,社区教育在黔西南州具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筑兴光缆与南昆光缆的建成,通信县以上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数字化,使黔西南州通信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据统计[5],黔西南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78年的22.0%、21.9%发展到2007年的80.4%、91.3%。目前黔西南州绝大部分乡镇都有了互联网,这些为黔西南州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硬件条件。此外,黔西南州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歌舞多姿多彩,传统民族工艺历久不衰,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黔西南州开展社区教育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编,《贵州六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学前社区教育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终身学习;社区教育;对策研究

一.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定义1.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定义2.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素质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陈乃林,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社区教育协会会长)。

从两个定义共性的部分,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对象、任务。笔者认为不论如何定义,开展社区教育的目的: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为出发点,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激发成员的社会活力,以民生愉悦、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终极目标。努力实现社区成员的素质或主体意识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特点: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也称“三全教育”,其受众广,教育需求更广,包括所有自然人。其方法、形式、内容更要求多样化。

二.欧美等国的社区教育

1.北欧民众学校

以瑞典为代表,既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北欧的高福利是全球有名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装在高度社会保障、高福利的套子里。比如:的教育、医疗、等。因地域原因、瑞典的社区教育多采用夜校小组形式。多学技能有相应的学习补贴和工资待遇。即:按照个人的职业需求,自己选择培训内容。

2.美国的社区学院系统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凝结着其社区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社区学院有着与传统的正规大学不同的教育职能,它是一种非正规社会教育服务,其最根本的责任在于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开发的需要做出反映,是工作场所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提供者。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日本的公民馆

与“社区教育”概念相似,它是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方式来认识界定的。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它是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成人前期、成人期、高龄期划分,在不同时期,通过社会教育产生多种教育机能的渗透影响作用;以推进国民的社会教育活动为目的而设置教育机构,依托各种专门设施开展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及广播电视教育活动。即:采用全民整体推进的方式。

三.国内各地区开展社区教育情况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法由“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提升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不但显示出国家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还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已成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和政府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推展速度较快。1999年上海首先开展社区教育,此后社区教育在全国自东向西全面铺开。目前,仅全国电大系统已有56所省地级电大采用社区教育模式来延伸电大教育。全国现已有266所电大挂牌参与。多采用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下设社区学校,居委会设办学点,采用三级管理模式。

四.大庆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大庆市是黑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中国城市财力50强,新二线城市。素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美称,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大庆市是中国第一大油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工业城市。工业产值达到东北第二位。

大庆市人口280万,其中城市人口143万,农村人口137万,还有60万流动人口。通过从黑龙江省统计局获取的数据(2010年)显示,大庆市人口受教育的比重为大学占12.9%、高中占20.2%、初中占42.5%、小学占27.9%,以上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与京沪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大庆市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具体如下:在政府层面上,已将社区教育写入政府的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9月,大庆市政府颁发的《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各类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作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遍提高市民素质”;在社区层面上,各区县、各社区工作站也有关于社区教育的具体安排。社区教育的内容以文体活动为主,活动的开展多以民间自组织为主体、自发组织自我发展,参与活动的人员以社区老龄居民为主,在大庆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之前,只有老年大学实施收费的课堂教学,虽然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单位也做了与其业务相关的进社区活动,但与同类地级市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存在问题:一是社区建设起步晚,社区教育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大庆是因油而生的城市,先有油田后有城市,先政企合一、又政企分开,几经周折到1997年才彻底分开。此前大庆始终坚持一切服从油田生产、先生产后生活,这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真正的社区建设时间不足十年,社区教育开展的时间更短,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二是大庆的城乡二元化、矿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的特征明显。大庆1979年批准建市,当时只有现在的五个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肇州、肇源、杜蒙、林甸四县划给大庆,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县域人口的突然增加,原有的城市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渐现滞后。这些变化也带来了居民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其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三是社区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社区教育主体、职责不明确。大庆是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计划经济程度极高,转为市场经济较晚,因此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服务所占份额较大,其它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就社区教育而言,至今还没有明确主体和职责,使社区教育一直处于自组织的自我发展状态。

五.发展对策

1.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逐步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本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社区工作站要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兼职人员要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

3.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到经常性财政开支。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已达到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10元的标准。

4.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宣传,总结推广各地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大庆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乃林.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乃林.建设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实证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刘伯奎.社区教育实验理论与实务推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4]杨志坚、张少刚.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2012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