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十篇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十篇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45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1

现将我县露天采石矿山专项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情况汇报如下:

一、露天采石矿山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

我县2015年初共有8家采石矿山企业,自开展露天采石矿山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我县积极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千阳县露天采石矿山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开展工作,自2015年起,关闭了5家生产规模较小、环保不达标的矿山企业,关闭保留矿山情况如下:

2015年9月23日注销了千阳县雪山采石厂、千阳县柿沟乡冉家沟村采石厂采矿许可证,2016年2月24日注销了千阳县王家沟石料厂采矿许可证,2017年6月5日注销了千阳县德兴石料厂、千阳县水沟镇新中村石料厂采矿许可证。目前我县仅保留了千阳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雪山灰岩矿(省级发证)、宝鸡市正硕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任家山石灰岩矿(市级发证)、千阳县城关镇庙岭村武家庄采石厂(县级发证)3家露天采石矿山,提前3年完成了省政府2020年露天采石矿山关闭整合目标任务。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进展情况

1、关闭矿山治理恢复情况

2015年,县政府拨付100万元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2016—2017年对雪山采石厂、冉家沟村采石厂、王家沟村石料厂3家关闭矿山进行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2017—2018年上半年对新中石料厂和德兴石料厂2家关闭矿山进行了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主要治理内容为坡面绿化、采空区植树。截止2018年12月底,我县矿山恢复治理面积为7.53公顷。分别为:冉家沟村采石厂绿化面积约2亩,栽植侧柏200棵,治理面积0.5公顷;王家沟石料厂绿化面积约5亩,栽植油松523株,爬山虎1652株,治理面积0.68公顷;新中村石料厂绿化面积为6亩,去年栽植刺槐1100株,今年栽植刺槐500株,治理面积为1.38公顷;德兴石料厂绿化面积约10亩,栽植油松1300棵,治理面积3.17公顷;雪山采石厂绿化面积约3亩,栽植侧柏3000棵,治理面积1.8公顷。2018年8月,市财政下拨40万元,用于王家沟石料厂和雪山采石厂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二期工程,该项目设计已于2018年年底完成,今年1月份,进行了招标,2月底正式施工。

2、保留矿山治理恢复情况

千阳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近几年投资400多万元用于矿山道路两侧植树、裸露坡面治理,基本做到了边采边治理,绿化面积约115亩,栽植刺槐2.5万棵,油松1万棵,治理面积为2.8公顷。去年我们已启动绿色矿山建设,海螺绿色矿山申报资料已于去年9月份已上报市局。

宝鸡市正硕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任家山石灰岩矿技改环保设施停产期间,对采空区闲置场地覆土绿化,绿化面积约40亩,栽植油松7000棵,治理面积1.1公顷。

千阳县城关镇庙岭村武家庄厂在整合办理有关手续停产期间,在矿山道路两侧植树,对部分采空区进行覆土绿化,绿化面积约60亩,栽植刺槐、国槐20000棵,侧柏、樟子松3000棵,治理面积0.6公顷。

2018年12月10日下午,县国土资源局、三家保留矿山企业、县农业银行签订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缴存三方协议,进一步落实了治理基金提取责任,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无专项工作经费,取消资源补偿费后无经费来源,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无监测仪器设备和车辆、监督不到位。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2

【关键词】矿山;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矿山建设就显得不够科学合理,部分矿山由于建设不够科学,频繁出现了安全事故,因此,科学的进行矿山建设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是保证矿山开采质量的必要前提。

二、绿色矿山建设规划规划的内涵与定位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是以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地和谐为根本目标,根据区域或企业矿产资源特点,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做的总体设计和安排。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根据所发挥作用和编制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个类型。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编制的作为矿产资源宏观管理手段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属于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的一种专项规划;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为本企业提供绿色矿山建设思路步骤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属于矿山企业发展建设规划的一种专项规划。本文所探讨的规划属于后者,即企业层面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是政府指导、规范、评估和监督管理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是保证矿山企业沿着绿色矿业之路顺利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条件和相关标准的策略方案。

三、影响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

1、基地条件。金属矿基地的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对金属矿形态构成往往成为决定因素。基地条件包括金属矿周边环境条件和内部条件;金属矿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原有建筑及设施情况;还包括金属矿的生产构筑物布置、居住区建筑群布置等。

2、社会因素。矿区的各种经济条件、材料供应、供电、供水等因素,还与金属矿所在地的风俗和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四、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的规划布局

矿山建设进行合理布局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如资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如规模、经济结构、交通等。影响矿山建设合理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1、矿山的规模形态。根据我国18个矿区的资料,我国工矿区域城镇人口的分布情况如下:1万人以下的居民点,占居民总数的34.2%,1~3万人占43.2%,3~5万人占11.6%,5~10万人占6.5%。居民点规模小,多数工作村没有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比较苦。金属矿形态也是影响金属矿合理布局的因素。各居民点分散,每个点的规模必然小,各种基建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必然加大,效率极低,用地浪费,而大的集中金属矿则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2、矿山的经济结构。金属矿不具备协调的经济结构,就难以形成合理的金属矿布局。金属矿的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金属矿用地布局。

3、矿山建设投资。金属矿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来保证生活质量。

4、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金属矿城镇内外交通网络是金属矿布局的骨架,是金属矿城镇功能的体现,也是影响金属矿城镇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金属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运输条件,而金属矿内部的骨架道路网是金属矿正常运转的动脉。

5、矿井布点。矿井的选点开发是金属矿城镇合理布局的基础,关系到金属矿布局的形态、井点的集中与分散,将导致不同的金属矿布局的形态,从而影响金属矿效益的发挥。而金属矿的合理布局又为矿井生产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金属矿合理布局的立足点。只有金属矿与金属矿,金属矿与周围乡村,开采与塌陷区,污染与防治等方面协调配合才能促进地域生态平衡达到良性的循环。金属矿合理布局除了使金属矿用地功能得到应用外,还为地域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矿山建设规划的施工图设计要点

1、矿山工程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工程负责人(或称工程项目总设计师)的组织下,各专业分篇编写其专业说明书、绘制设计图纸、编制设备清单及概算表,然后由工程负责人组织有关专业资料汇总成设计文件。一般分三大部分,分别为说明书、设计图纸、设备订货表。初步设计说明书一般有总论、技术经济、地质、岩石力学、采矿、矿山机械、选矿、尾矿设施、总图运输、给排水、电力、自动化及电信、热力及采暖通风、机修汽修及电修、土建、环境保护、安全与工业卫生、节能与消防、概算等内容。各专业的设计图纸与设备订货表要汇总成独立的文件资料。

目前国家主管单位要求做矿山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环保专篇、尾矿库专篇,最近也要求要做节能专篇,这几项设计资料是新加的专篇,要求形成初步设计的附加独立文本形式提交。

2、矿山施工图设计

矿山施工图设计是将初步设计工程方案的具体化,根据初步设计文件的评审结论,各个专业绘制工程施工图纸,并对初步设计有所修改或补充部分适当编制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初充设备订货表。施工图设计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¹满足所有设备、材料的定货要求;º满足非标准设备和金属结构件的制作要求;»满足井建、开拓、采矿、选矿厂、尾矿库工程建设的土建、电气、给排水等等各个方面施工的图纸资料要求,做为施工单位招标、施工预算及施工组织计划编制的依据,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图进行施工作业;¼作为竣工投产与工程验收的依据。

六、优化我国矿山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1、完善矿山生态环保法制的建设

生态环保是关系到整个国家以及全球的健康发展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和各项经济活动中仅仅追求局部利益以及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互相抵触的。为了促使我国矿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管理及调控。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尚未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保的投入还存在一定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国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这对控制治理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有这十分的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矿产资源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做了有关环保规定。可是,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有个别条款是只是针对矿山的生态环保方面,对生态的规划建设并未有涉及,导致我国的矿山规划建设难以有效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必须加快矿山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才利于对矿山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控制,利于确保各项矿山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实际实施中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不断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管治以及监督

要促使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矿山生态环保工作的管治及监督。可以通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科学技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方式等,对矿山的各项经济活动展开认真规划、控制及管治、监督,以预防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污染,促进我国矿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矿山环境的地质问题为比较多见,这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所以,必须不断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合理管治以及监督,认真对地质环境展开有效监测、评价以及管治、监督。地矿的主管部门必须全面负责矿产的资源开发管理、以及监督地质环境的相关工作,不仅从职能上做到合理分工,从工作内容上做到紧密结合,高效展开矿山生态的规划建设,相信在国家环境规划建设的指导之下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的有效领导之下,各地区的地矿部门会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治及监督工作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促使我国矿山生态规划建设的快随发展。

3、实施无废生产,应用绿色工艺,以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和矿山资源开采及利用过程中不注重规范开采工艺以及乱排放污染气体等原因有关,因此,必须要实施无废生产,应用绿色工艺,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近些年来,清洁生产以及绿色工艺在部分矿区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且也取得令人满意的环境效益,这点值得肯定,不过多数矿产企业还是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陈旧思想,没有重视无废生产以及绿色工艺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各项矿业经济活动中,不断从源头上来避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有毒害原料、试剂以及催化剂等物质的使用,力求做到废弃物的零排放。

4、矿企需加强自身的生态环保,增强社会责任感

各项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都是由矿山企业来实施,因此,加强矿山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十分很重要。澳大利亚的矿山企业在这方面就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该企业的部分做法。例如建立矿业企业环境的管理系,通过让矿山企业的经营者对矿山的生态环境管理作出承诺,并将该诺切实落实到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日常规划发展的运作中。在矿山企业的内部制定出有关环境目标的评估程序以及决策模式,提倡企业不断评价及反思自身企业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做法,进而不断优化资源地配置,主动治理矿山的生态环境。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建设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矿山建设的要素有哪些,秉承科学建设的原则,尽量建设出环保、绿色、生态型的矿山,为后续的矿山开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方,王兰,李金娟,王俭.贵州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分析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55-57

[2]关凤峻.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理清思路设计抓手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04):69-71

[3]朱明海.露天矿山道路选线设计及建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3

一、*年以来主要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生态市建设良好氛围

1、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工作。*年以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市建设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年6月10日,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我市的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6月20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市的生态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宝贵建议。为促进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5月17—19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生态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深入单县、东明县、郓城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报市政府。调研报告肯定了我市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并对问题的解决、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市生态办就生态市建设工作召开了两次专门会议,由各县区生态办相关人员参加,分析了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今后工作的思路等。各县区政府在财政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高薪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为本县区编制高水平、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生态县(区)规划,目前我市除东明县外其余八县区已完成了生态县(区)建设规划论证工作。年底,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专门就*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及*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

2、加强业务培训。为加强生态市建设的教育培训工作,推动生态市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加快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生态办组织我市各县区生态办有关人员参加了省生态办举办的生态省建设培训班。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省建设规划与具体工作要求,生态省建设中的法律法规,生态监察,生态保护等知识进行了业务培训。此外我市还专门组织了一次由各县区生态办工作人员参加的生态市建设业务培训,对我市的生态建设重点工作、规划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生态建设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了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的重点。

3、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突出了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性;仅市生态办今年一年在山东环境网站上发表有关生态市建设情况的稿件就50余篇;在菏泽环保网站上开设了生态建设专栏;定期在《菏泽日报》上发表有关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文章。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从部门领导到普通群众,对生态市建设工作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

(二)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发展新路子。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着力健全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工业方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产出、循环型的产业和产品,目前我市已有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也脱颖而出,东明石化集团、国能单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菏泽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山东达驰电气有限公司等一批代表菏泽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水平的企业参加了首届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成果展。在农业方面,我市牡丹区、鄄城、郓城、单县、曹县先后承担了国家、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示范区研究开发出的以沼气为纽带的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节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种植等生态农业模式,为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支持。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向,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特色品牌农业,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年有13家企业,20个产品,85万亩生产基地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有2家企业,11个产品,60万亩生产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1家企业,1个产品,40亩基地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提高秸秆利用率,全面提高秸秆还田水平,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利用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三是大力推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四是积极倡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生态经济。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进程,使秸秆利用率比达到92%,每亩土地增施有机肥3.5立方,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环境进一步改观。一是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引黄供水、绿化、节能、节水、利废和墙材革新、建筑节能等工作的实施,大力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市污水处理工程当前日处理污水5万吨,满负荷运转率达到62.5%,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八县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使城区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市中水回用工程设计规模为3万吨/日,计划*年底前建成。市垃圾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引黄供水工程土建施工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绿化赵王河公园面积90公顷,布置绿化树种200余种;沿环城公园护城河两岸兴建绿地生态系统75公顷;城市绿地建设方面,自2003年以来,共兴建24块街头绿地,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42公顷。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情况,新型墙材生产使用自2003年以来,节约土地2439亩,节约能源9.16万吨标煤,综合利用废物88.7万吨。二是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加强点源治理。按照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我们把水污染防治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淘汰了一批生产工艺落后,未建任何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限期治理了一批重点水污染企业,对重点河流断面和重点污染源加强监管,加大了一些企业的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在*年旱情较严重,雨水稀少的情况下,三条主要河流东鱼河、万福河、洙赵新河出境断面CoD分别为36.2、39.1、55.9毫克/升。三是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城区空气污染防治。了《关于菏泽城区实施“蓝天工程”的通告》,取缔城区所有1吨以下燃煤锅炉、小窑炉,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要求有关燃煤电厂上马脱硫设施。*年菏泽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1.5%,比去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四是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通过加大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力度,新铺设供、排水管网,完善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加强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及管理,拆除违法建筑等一系列措施,城市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3、加大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大力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一是加强煤矿开采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市六对矿井建设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环保监管,市环保局、市煤炭管理局联合组织人员对煤矿开采区的建设情况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对煤矿开采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进行监管,计划下一步将组织编制生态恢复规划,早动手、高起点、严要求的做好煤炭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二是认真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年我市重点开展了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检查、矿产资源开采情况清理排查和矿产资源管理中违法违规行为清理等三项检查工作,对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未经批准非法从事采矿活动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矿山停产整顿;不按时足额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依法追缴,并处以罚款;对非法转让探矿权的违法行业逐个排查,对未经批准擅自转让的,按照法定权限责令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对持证开采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没有发现越权发证、不符合法定条件等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共查出年检不合格勘查项目2个,均为没有完成最低勘查投入;无证采矿企业3个,欠缴矿产资源补偿费2例,全部及时进行了处理,无证开采企业已责令停产,并予以处罚。18个“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砖瓦窑厂和资源枯竭的16个砖瓦窑厂全部关停。制订了《菏泽市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我市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认真实施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年,全市仅新增开采项目1个,即巨野煤田赵楼煤矿,符合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所有勘查、开采项目,一律不予核发采矿许可证。针对当前耕地保护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相继对部分粘土资源枯竭的砖瓦窑厂进行关闭,并实施复垦整理。引导农民群众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引导砖瓦企业逐步向黄河滩区转移,利用黄河落淤烧制砖瓦。针对巨野山石资源已近枯竭的现况,对山石开采进行了整顿,并制订了开采计划,实行有计划的限量开采。目前我市开采的砖瓦粘土和普通建筑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认真开展了矿山企业年检工作,对辖区内所有采矿企业进行了检查,矿山企业年检率达100%,勘查、采矿项目持证率达到了100%。四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严格实施《菏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并实施了《菏泽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新办矿山一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投产矿产企业按照方案要求开展恢复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开发、保护和治理的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认真开展巨野金山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在保护区内杜绝了一切采矿企业,完成了保护区附近矿山企业的改造,有效防止了对保护区的破坏和污染,维护了保护区的完整性。五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及“四荒”开发力度。*年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40公顷,减少土壤流失量55.2万吨,共建成基本农田1589.2公顷,水保林593公顷,经济林230公顷,建塘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1座,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600公顷。针对全市“四荒”面积大,成因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我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了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的综合开发治理形式。目前,全市已完成的治理面积12475.4公顷,其中*年治理面积423公顷。本年度治理废旧坑塘18个,治理面积450公顷。六是积极开展生态林业建设。为全力打造平原生态森林城市,唱响林产品品牌,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林业的建设,今年全市共完成绿色通道工程800多公里,丰产林基地15万亩,启动了村镇绿化示范工程,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70多万亩,完成了36公里长的环城生态林带,极大的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450万亩,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4、全面开展生态社会建设,积极培育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环境优美乡镇,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树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市有部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4个,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22个,省市级环境友好型企业14家,省市级绿色社区16个,省市级绿色学校30个。生态示范系列工作的开展,使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从点到面,从城市到乡村,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为生态市建设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1、落实责任,层层推进,从区域上实现以城为主向城乡联动的转变。我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以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认真抓好乡镇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城为主向城乡联动的转变。一是明确了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目标。全面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按照每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分类指导,每年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乡镇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先进带动落后,要求在2020年以前,所有乡镇要达到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指标。*年我市已有17个乡镇申报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由省局对申报材料及现场进行了核查,待正式命名。二是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农业局、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意见》(菏文明办[*]6号),对全市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创建工作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通过所在乡镇推荐,县区文明办、农业局、环保局初审,市文明办、农业局、环保局审核,*年命名市级文明生态村290个。三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四四四一”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四清”工作基本完成,初步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四改”工作进展顺利,大力实施改厕、改灶、“村村通工程”,目前农村改厕完成3万多个,改灶近3000户,建沼气池2000多个,绝大多数农村通上了柏油路,60%以上的试点村已通自来水;各级把“四学”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来抓,多次举办培训学习班;“规划”工作稳妥展开,《菏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村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五个专题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四是开展我市生态功能区调研。因我市是平原地区,地形单一,缺乏珍稀自然资源,我们在立足本市实际的基础上,对我市一些具备特殊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了专门调研,如郓城县的宋江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遗水,环境优美,在此栖息了许多野生动植物,有的还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类;单县的浮岗水库容积达1亿方,是丰富的水源涵养地。在对这些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区域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做好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2、建章立制,强化考核,为生态市建设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求相关单位定期向市生态办汇报工作情况。推行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代表性地选择40名义务监督员,参与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落实情况,增强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三是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在市区设立大型公益广告牌,扩大生态宣传,培育生态文化。印发了《菏泽环保》、《菏泽市民环保手册》及一些环保常识传单,免费送到市民手中,在《菏泽日报》中开辟环境保护专栏,参与菏泽电视台环保栏目的制作,促进全社会生态理念培养,自觉的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3、狠抓整治,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经常性的开展对环境保护及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检查,一旦发现生态破坏事件,立即进行处理,决不姑息。仅*年以来就开展了七次全市范围内的大检查,另外还不定期的开展暗查活动,对发现的违法企业市政府下文进行了严肃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部门还没有把生态市建设工作自觉纳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缺乏“份内”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协作精神,认为生态市建设只是环保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全民生态观念淡薄,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局面。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仍存在着不协调。我市经济落后,目前急需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大,有些乡镇领导及单位尚且没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重发展轻保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三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市工业化程度相对滞后,一些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和工艺较落后,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仍较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五是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与专业人才支撑。六是生态市建设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环境监察及监测力量薄弱。

三、*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我市已制定了生态市建设宣传及业务培训工作计划,计划用明年一年的时间完成从各级政府领导到企业法人的轮训,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争取通过宣传活动,让生态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观念家喻户晓,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

2、进一步完善监管与考核体系。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环保义务监督员会议;在重点保护区树立标牌,加强监管,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按照生态目标责任书对责任单位及县区经常性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完善考核办法,定期组织考核。对各县区、乡镇的年终考核时,把生态市建设市县区长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有关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对干扰生态市建设,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故的,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理。

3、加快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小城镇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特殊区域编制生态保护规划,如煤矿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等。

4、强化生态市建设各项工程。由各相关单位负责,按照《菏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与目标责任书要求实施各生态建设工程,确保按要求完成。

5、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环保、监察、工商、质检、国土等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按照职责分工,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培养生态市建设科研人才,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投入,做好生态市建设各项重点工程;完善环境监测监理设备,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日常监控检测水平,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制定、完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信息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处理各类生态破坏事故。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指导、学习与交流,学习先进市的经验及一些重点生态工程,如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促进本地的生态市建设工作。

2、加大对重点生态市建设工程的支持。通过政策上的倾斜,资金上的扶持和技术上的帮助,加快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4

一季度:市级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四边三化”行动年度推进计划,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内容、主要项目和工作要求。各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在全面调查摸清辖区内“四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四边三化”年度推进计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全市重点开展“四边”洁化专项行动,清除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可视范围内各类垃圾,基本消除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开工建设60%以上绿化工程;完成河道整治15.0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1个;培育3个以上景区“三化”工作试点。二季度:开展“四边”洁化检查、暗访、督导,巩固洁化专项行动成果。重点完成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用地及外缘起向外200米范围内(包括建筑控制区)的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完成90%以上绿化工作任务,新建森林通道460公里以上,绿化面积7500亩以上;完成河道整治35.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2个;推进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三化”工作。三季度:继续开展“四边”洁化检查、暗访、督导,完善洁化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全市和三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修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组织对各县区高速公路沿线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督查检查,初步建立市、县区两级长效管理机制;完成河道整治61.25公里;完成“四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3个;深入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三化”工作。四季度:全面完成全市“四边三化”行动年度推进计划目标任务,组织对县区、部门年度工作完成情况的检查考核,迎接省对我市“四边三化”工作年度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主要任务

(一)推进公路边洁化绿化美化。以“一种三清”为重点,依法彻底整治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乡重要道路沿线环境,全面深入推进公路沿线“三化”工作。清理公路沿线垃圾。清除国省道公路、县乡重要道路沿线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整治非法废品收购点,编制实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规划,消除建筑控制区内外的各类垃圾,提高公路沿线环境的洁化程度,可视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清理公路沿线违法建筑。彻底拆除或清除国省道公路沿线建筑控制区内的违法建筑、违法搭建、废弃建筑物、地面构筑物和桥下违法堆积物及设施,控制区外可视范围内的破旧建筑、无序广场、废旧品回收站(点)等场所整治到位;清洁或粉刷保留的建筑和沿线建筑物立面,提高公路沿线环境的美化程度。清理违法和无序非公路标志标牌。着力整治各类非法户外广告,制定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办法等长效管理机制。对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沿线未经许可设置的违法非公路标志标牌,责令产权单位拆除;对倾覆、倒塌、结构受损或有结构安全风险的,责令产权单位立即拆除;对经许可设置的版面破损、结构锈蚀的非公路标志标牌,责令产权单位尽快修复;已到许可期限的,原则上不再办理延续许可;尚未广告的,责令产权单位公益广告;整治期间严格依法办理新增非公路标志标牌许可,严格控制新增数量,原则上不新增非公路标志标牌。经整治,拆除广告总量的50%以上,其中高速公路6月底前完成、普通国省道12月底前完成。完善提升公路沿线绿化。结合国省道改建、边坡复绿和补植及高速公路星级文明服务区创建等工作,重点改善申嘉湖高速栅栏内绿化现状,对104国道、318国道、06省道、09省道、11省道以及湖薛线、滨湖大道、梅灵路、长洪公路等国省道、一般公路沿线缺株断档的林带林网进行补植,实现沿线宜林地段绿化覆盖率达到95%,平均单侧绿化宽度达到15米以上,形成隔离栅内与隔离栅外建筑控制区内两条层次分明、有序结合的绿化带。完成G50沪渝高速与G104京福线段示范路段的创建。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贸粮局、市旅游局、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工商局

(二)推进铁路边洁化绿化美化。改善铁路沿线及车站环境卫生。加强铁路防护栅栏内外的垃圾清理,提升清扫保洁质量,建立健全保洁制度。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区内禁堆垃圾及污染物。加强市境内沿线工区环境和站容站貌整治,加强车站的日常保洁和垃圾清理专业管理,及时捡拾清扫车站垃圾并实行垃圾袋装化,定点存放,及时清运,做到站台和站前广场无垃圾、污垢、口香糖、烟头、水渍等。完善提升铁路沿线绿化。消除宣杭线林带断档缺口,平均单侧宽度达到10米以上,对宽度不达标宜林区段进行绿化补植。完成高速铁路绿化8公里、绿化面积255亩,普通铁路绿化补植面积16.2亩。完成宁杭高铁绿化,平均单侧绿化宽度15米以上。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绿化种植维护责任网络,分项划分责任公里,实行责任公里负责制。坚持种养结合,实现铁路沿线常青有花、整齐美观、林带不断、以林护路的目标,形成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绿色长廊。依法打非治违。以打击违反《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第430号令)的行为为重点,加强打非治违。依法处置非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清除铁路线路两侧、车站周围安全保护范围内非法建造危险品生产、加工、存储、销售场所,杜绝违法在铁路线路两侧安全保护范围内采矿、采石、采砂、抽取地下水、堆放易燃易爆品或进行爆破作业。依法处置在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种植影响铁路线路安全和行车瞭望的树木等植物,向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排污、排水、倾倒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在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各1000米范围内围垦造田、抽取地下水、拦河筑坝、架设浮桥及修建其他影响或者危害铁路桥梁安全的设施等各种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铁办)责任单位:德清县政府、长兴县政府、吴兴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工商局、铁路有关单位

(三)推进河边洁化绿化美化。深入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加大河道保洁力度。通过人工和配备机械化设备相结合,对河道和堤防进行清理和保洁,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定时定点清理和收运,实现河道保洁范围内“无杂草、无垃圾、无漂浮物、堤岸整洁”的目标,完成河道保洁522公里。提高保洁工作质量,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进一步落实责任、人员、经费,定期对河道洁化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巩固提升保洁成效。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通过水系沟通、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治理措施,完成河道整治86.5公里,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格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加强对西苕溪安吉段等河段采砂的监督,加大对非法采砂查处力度,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完善提升河道沿线绿化。重点做好梅湖线、余英溪、浒溪、长兴港、长湖申等航道的绿化工作。南浔区、安吉县分类重点推进一般河道两侧绿化工作,提高河道堤防绿化效果,达到美化和景观化的要求。完成主要河道绿化32.3公里、绿化面积699亩,其他河道绿化168公里、绿化面积2287亩。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建设局、市港航局

(四)推进山边洁化绿化美化。集中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治理位于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完成“四边”区域10个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其余7个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产矿山三化水平。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平台,对山边可视范围内生产矿山的废弃剥离物、办公区及生活区设备设施的乱堆乱放现象进行全面整治,对矿山生产区的粉尘易发区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升矿山洁化水平;对山边可视范围内的临时边坡要求及时治理,终了边坡及时复绿;对堆土场、办公区及生活区适当绿化,提升矿山绿化、美化水平。严格新设立经营性矿山。严格按照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和采矿权设置方案要求新设置矿山,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1000米内可视范围,除因工程施工需新设立采矿权和探矿权转采矿权外,原则上不得再新设立露天开采的采矿权,地下开采的采矿权需先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才允许设置,把有绿色矿山建设经验作为准入条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考核办法、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和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制度。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3000米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性矿山,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完成县级以上绿色矿山创建5个,应建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50%,最大限度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四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牵头单位:市国土资源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矿治办、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

(五)推进景区洁化绿化美化。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旅十景)为重点,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品质。全面整治景区环境。坚持a级景区标准,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加强旅游景区卫生秩序管理,督促景区做到区域内无乱堆、乱放、乱建、乱摆,垃圾箱分类设置,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确保游览场地清洁、美观。加强景区资源和环境保护,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空气质量清新、无噪声污染源、地表水清洁无污染。做好景区环境治理,重点加强景区对外交通道路沿线破损山体修复、广告路牌规范、道路洁化绿化美化工作,提升通景道路沿线景观形象。做好景区周边村庄垃圾清运、房屋立面整治等,全面改善景区周边环境面貌。做好景区周边河湖水面漂浮物清理、保洁、生态护岸、河岸绿化等工作,恢复河湖自然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推进景区提升改造。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提档升级,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通往景区道路的路面、旅游标志等。督导景区保持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各项设施设备外观完整、功能完好,垃圾箱(桶)、果皮箱等污物收集设备外观整洁、造型美观、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规范设置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做到设计精美、特色突出、种类齐全。合理设置道路指示标牌,危险路段和复杂路段设置安全警示牌和信息提示牌,规范停车场停车线、停车分区和回车线设置,确保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强化景区综合管理。完善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督促和引导景区严格执行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标准,巩固提升景区环境、卫生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景区环境卫生保洁、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景区基础设施更新完善等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景区环境整洁优美、景区设施规范齐全。牵头单位:市旅游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商局

(六)推进城乡区域洁化绿化美化。以建设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完善规划、加强管理、提升水平为重点,推进城乡“四边三化”工作。完善实施有关规划。各县区结合城市化发展推进的实际,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并严格按照规划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和园林绿化工作。认真实施乡镇总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加强城乡区域洁化。加强城区道路环卫清扫保洁,提升清扫保洁质量,生活垃圾及粪便全部密闭储存清运,日产日清,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市本级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加强村域内(尤其是原乡政府所在村和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村)保洁工作,村域内无成堆垃圾,路边无明显零星垃圾,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无垃圾。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模式,生活垃圾全部密闭储存清运,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无垃圾飘扬、污水洒漏现象;各类环卫设施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垃圾房、箱、桶内垃圾不外溢。加强乡村道路环卫清扫保洁,乡村道路实行专人保洁,健全保洁制度。加强扬尘治理,开展建筑工地扬尘规范化建设,加大道路二次扬尘治理力度。提升城乡绿化美化。加强高速公路入城口的绿化建设和穿城铁路、高架两侧的防护绿带建设,加大对南高速口、北高速口、环渚高速互通及东门入城口连接城区道路的绿化整治和养护管理,美化城市环境。积极推广两侧建构筑物、屋顶、墙面、立交等立体绿化,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植物,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努力打造“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深入推进沿线乡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大力种植乔木和乡土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交通沿线村庄绿化格局。加强交通沿线村庄立面整治和景观设计,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美化景观。牵头单位:市建设局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太湖度假区管委会、市农办、市环保局、市行政执法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保障措施

强化考核指导。把“四边三化”行动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的综合考核,纳入县区、部门生态市建设考核。各县区要加强对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实行定期检查督办通报制度,确保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工作任务。市级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县区的指导督促,建立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牵头单位每季度开展“四边三化”专项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各责任单位要抓好督查落实。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5

两个“富矿”的启示

柴达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柴达木人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艰苦实践中凝聚形成、逐步培养起来的先进思想和优良作风的集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与开发柴达木、建设新海西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海西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中共同树立、共同享誉的精神丰碑,是鼓舞和激励海西各族人民立志改革、立志开发的强大精神动力。柴达木人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贯穿在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鼓舞下,共和国的第一代青年和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从五湖四海汇集柴达木,同海西各族人民一道,在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被人称作“地球第三极”和“生命”的青藏高原上,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落后的基础上,在勘探开发大自然“富矿”的同时,锤炼形成了精神“富矿”,培育、树立起堪为风范的柴达木精神。

海西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环境艰苦,平均海拔27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普遍较少,年无霜期仅90天左右。创业难,始足倍辛艰。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生产力,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海西地区刚刚结束封建农奴制、还没摆脱原始游牧经济桎梏以及资源富集、百业待举的窘迫现实,盆地早期的开拓者们“一卷行李一口锅,高举红旗战沙漠,渴了吃把昆仑雪,饿了啃口干馍馍”,拼洒青春和热血,投身盆地勘探、开发,世代驻牧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牧民,先后有1000多人为勘探队当向导,赶骆驼,当翻译。先驱们在艰难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着坚定的信念、高度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上找到了油田,发现了矿山,修筑了道路,办起了工厂,建起了城镇,开垦了荒地,种植了树木,开辟了绿洲,使亘古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迁,奠立了以艰苦创业、以苦为乐为人生价值追求的柴达木精神基座。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柴达木的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到60年代初石油、盐湖、矿山资源的大规模勘探与初步开发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绿洲农牧业开发阶段;80年代稳步协调的综合开发建设阶段。80年代,在柴达木的开发史上,被称作“第三次浪潮”。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格尔木,锡铁山铅锌矿、茫崖石棉矿、青海钾肥厂等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先后上马,柴达木丰厚资源的潜在价值与广阔开发前景,再一次为国内外所瞩目,也再一次激发了新一代柴达木人的开发雄心,更大规模的开发局面正在形成。1986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德令哈召开海西工作会议,明确了发挥海西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富州富民富省的工作思路,推动了海西盐湖优势资源加快开发。1988年,海西州地方企业发展到108家,地方工业产值已占整个盆地工业总产值的52%,东部茶卡、柯柯盐湖为主的食盐、氯碱工业开发区,中部格尔木―大柴旦为轴线的钾镁工业开发区,西部冷湖为中心的钾、锂、芒硝工业开发区,构成以盐化工业为龙头的地方工业体系。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和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开始显现,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开始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全国范围的抑制经济过热、压缩投资规模、收紧项目审批等等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经济主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西如何迎接新一轮大开发?当时的现实情况,正像州委领导同志所讲的那样,历史上看,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曾有过热的教训,但眼下主要是“热不起来”的痛苦。尽管柴达木大开发的“第三次浪潮”激发了开发热,一哄而上,掠夺式开采,开发投入上寄希望于国家大批投资,开发模式上企图“一步到洋”等程度不同存在着,但不是“过热”。“热不起来”的痛苦更为普遍,更为严重。一些盆地开发初期建立的老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运力不足,能源制约,在大开发面前显得进取乏力,“热不起来”,一些企业还在为发工资、找米下锅而奔忙,没把心思用到搞开发、谋发展上来。针对前者,加强资源管理和统筹规划是必须的,也是可以解决的,这与中央提出的治理整顿方针完全合拍。但对于后者,是让它继续凉下去还是热起来?靠什么让它热起来?这是在全国大环境下海西必须反复权衡的首要问题。海西州委审时度势,从面临的形势和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治理整顿与加快开发并举,实施“从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改造,滚动发展”的开发模式(也称“滚动模式”)。

1989年初,省委书记尹克升来格尔木进行盐湖资源开发调查研究,海西在汇报时,特别提到了冷湖的经验和绿洲农业的经验。在冷湖的发展历史上,上世纪50年代曾是盆地石油开发的中心,随着开发规模扩大,3万多石油职工汇集于此。后因支援胜利油田建设,2万职工移师东进,仅余5000余人。随着青海油田建设西进尕斯库勒湖,石油局西移花土沟,冷湖跌入开发低谷,多年来一直被“热不起来”的痛苦所困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冷湖镇立足自我发展,抓住时机,吃盐湖饭不动摇,造就了一支创业队伍,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产品打开新销路,1988年产值达1688万元。作为滚动发展的小厂典型,冷湖化工总厂经历4年发展历程,年总产值翻了三番半。冷湖近几年的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多点布局、重点开发、深化研究、系列发展”,代表了盆地地方工业发展的路子,出了经验,出了人才,还锤炼出了精神,条件虽然艰苦,但有一批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步子越迈越大。冷湖的经验,还昭示了西部城镇的发展路数,应从单一服务向自我发展转变。同时,海西绿洲农业开发,不光创造了春小麦高产纪录,也形成了荒漠地区农业整体开发和综合治理的框架模式,一批种粮大户的涌现,为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经验。海西要推广冷湖经验和绿洲农业开发经验,弘扬盐湖精神和绿洲精神,推动海西经济发展。调研结束时,尹克升书记在格尔木地区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弘扬柴达木精神。这一年,正逢海西建州35周年,他又撰写了《让柴达木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这样,就把传承已久的“两个富矿”的启示拉近到开发优势资源、振兴海西经济的实践中来了,为开展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海西是个民族自治区域,同时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待开发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仍处在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从这个现状起步,搞开发,搞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和进步,除了长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海西别无选择。况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前,我们在奋斗,人家也在奋斗,我们在前进,人家也在前进。要想振兴海西,就得比别人多花力气、多流汗水、多费心血。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带来的社会利益调整进一步显现,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开,流通领域的混乱、通货膨胀和经济秩序紊乱等问题的滞后影响,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物欲泛滥,信念迷惘,伴随开放带来新文化、新观念的涌入,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面临空前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柴达木精神是否过时了?柴达木精神还要不要继承发扬?迎接柴达木开发新时期的到来,还要不要在开发物质富矿的同时开发精神“富矿”?期待着一项“铸魂”工程的实施和到来。尤其令我感受深刻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和王贵如同志合写报告文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物事迹,总感到有一种精神时时感动着、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去探求,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在笔墨间回旋激荡。1986年全州开展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进一步把海西“精神富矿”的发掘,具象化、个性化和典型化了。总起来看,80年代末,海西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具有客观历史的必然性,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柴达木开发建设伟大实践的呼唤。

看精神到西部

翻开我在1989年的工作笔记:

11月16日,书记办公会。

中心议题:

1、抓好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贯彻落实。传达后组织认真讨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主要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对治理整顿的认识。

2、制定措施,贯彻落实(具体内容略),为12月初的省委扩大会和12月下旬的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做准备。

3、宣传报道一要安定,二要鼓劲,三要凝聚精神,抓对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报道和过几年紧日子的宣传,抓治理整顿中正面典型宣传,推动两会精神传达学习……

会议结束时,王汉民书记点了几个人的名字,组成调研组,准备赴冷湖、茫崖开展调研。我记得有州委政研室主任刘春耀、副主任徐锦华、州计委主任李应珍、州统计局局长杨梁玉、财政局副局长张远秦、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熊才和我。关于调研内容,看看调研组的人员构成,我能揣摩个大概。当时我并没把这次调研和柴达木精神联系到一起,估计这次西部调研,可能和筹备西部片的工作会有关,因为随着西部三镇的行政职能由服务型向自我发展型转变,相继由镇变为工、行委,茫崖工作会议开过以后,紧接着就要筹备冷湖工作会议了。可又一想,如果仅是为筹备工作会,就不应包括茫崖了。这样就和上面的书记办公会接上茬了,又想到书记办公会对宣传口“三个要”的部署要求,我想这次西部之行大概与此有关。

24日,王书记带队,调研组一行8人出发。过了鱼卡,车子下了茶茫公路,折向马海湖,冷湖化工总厂马海分厂就建在湖边。到达时已是下午3点多,冷湖化工总厂的武明礼厂长,副厂长江进兴、蒋宗法和马海分厂厂长杨青已在那里等候。半年前,武厂长带领60人的先遣队来马海湖建钾肥分厂,这里成为他们马海湖创业的根据地。半年后,建立了采矿点和厂区,修通了连接高泉煤矿和盐田的两条道路,进行了分厂热熔车间设备安装调试,并拿出第一批氯化产品。武厂长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马海湖富矿带的资源储量与含钾量分析,以及冷化二、三分厂建设情况。当时冷湖化工厂的两个分厂,采用世界产钾大国应用的热熔技术,将原生矿直接生产盐化产品的新工艺,起点较高。武厂长介绍说,建马海湖分厂,冷湖化工厂领导班子的设想是设备要“洋”,技术起点要“高”,生活起点要“低”,为了技术设备上“洋”,宁可生活“土”一点。眼前的现实确实如此,工人们住的是一排排土房、地窝子,上铺油毡,墙角还泛盐花,和高大的厂房,脚手架以及崭新的设备形成了强烈对比。冷化人马海湖创业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保留着鲜活的记忆。往冷湖去的路上,武厂长恰好挤在我们车上,一路上又补充了若干马海湖建厂的细节,使我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了。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6

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高炉炼铁项目是新矿集团鄂庄煤矿立足企业铁矿石资源优势、为妥善安置原新矿集团西港煤矿破产下岗职工、提升产业发展价值而开工建设的项目。现将项目具体调研审批、进展情况及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简要汇报如下。

一、项目调研和审批

为了妥善安置破产下岗职工、创造社会就业岗位,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紧紧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和产业政策要求,充分利用企业铁矿石资源储量优势,调研上马了350m3高炉炼铁项目。

1、项目优势。

①资源优势。高炉炼铁所需要的铁矿石、球团矿、石灰石、燃料焦碳、水、电、汽供应等主要原料,我们已与莱新铁矿、牛泉镇各关联企业、山东九羊集团、莱芜市泰山阳光电力等企业达成口头或书面供需协议,所有原料均能实现"本地化"供应,并有可靠的保障。同时,项目发展互补性的资源整合,必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

②技术优势。我们已与有关科研院校、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就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及战略合作意向书,并且聘请了两位炼铁专家。项目建设有充足的技术保障。

③市场优势。仅就莱芜地区而言,目前莱钢、泰钢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铁水供应紧张。泰钢已具备年产180万吨炼钢能力,每天仅铁水就须外购1000吨左右。我们已经与泰钢达成销售协议,配套性、战略性的合作框架对于市委、市政府推进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建设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项目审批。

为了尽快使项目投产运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我们于2003年9月将《高炉炼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莱芜市经贸委审批。莱芜市经贸委于2003年9月28日以莱经贸投字[2003]6号文批准立项。

3、资金来源。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资金来源有战略投资公司投资、社团法人投(融)资、企业职工自愿入股、向社会筹集闲散资金四种融资渠道,没有银行贷款,没有任何信贷风险。

4、产业政策。

①2003年9月28日,该项目批准立项后,设备定货、规划设计等后续工作我们立即同步推进。

②2003年12月23日,[2003]10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下发执行。对照文件规定,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③2004年4月30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以发改产业[2004]746号文件下发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对照文件标准,该项目立项在前,属于限制类项目而非禁止类项目。

④2004年6月份,按照发改产业[2004]746号文件规定,在建项目由莱城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统计上报。此时项目投资已达到7800万元。

⑤该项目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延深,所需矿粉由莱新铁矿供应,生产用水是莱新铁矿井下排水,产生的煤气输送到泰山阳光电力发电,产生的水渣运往水泥厂加工水泥,基本无"三废"排出,是一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该项目的投产运营,作为炼钢初级产品,对于弥补区域生产能力不足、改善产业结构必将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二、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是牛泉镇政府在2003年莱芜钢铁招商大会的招商引资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建设后期,完成投资1.2亿元,计划12月1日投产,具体工程进度如下:

1、土建工程。

该项目土建总投资3000万元,烧结主厂房、鼓风机房、铸铁机主厂房、高炉出铁场、高炉值班室等主体已完工,整个土建工程已完工。

2、设备安装。

该项目安装工程由河北省安装工程公司承建,目前已完成总工作量3000万元,高炉炉体、热风炉炉体、布袋除尘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所有设备已基本到位,正在处于安装阶段,签订设备合同总额6000万元。

3、员工招用。

目前泰山阳光冶金公司已安置原西港煤矿破产下岗人员、牛泉镇乡村"三农"富余人员560人,理论学习已结束,并与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签订了人员培训协议,正组织人员分别在莱钢、泰钢及九羊集团现场培训。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莱芜市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高炉炼铁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生铁36万吨,按当前市场价计算,可实现年产值近8亿元,年利税1.29亿元。

2、社会效益:莱芜市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高炉炼铁项目投产后可安置下岗职工及"三农"富余人员560人。同时,高炉炼铁项目投产后还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煤气发电和水渣生产水泥两个附加项目,将安置380人的下岗职工和"三农"富余人员,两项共计安置人员940多人。

四、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2003年6月,新矿集团委托鄂庄煤矿经营管理莱新铁矿。为了满足莱新铁矿的生产建设需要,拟建设莱新铁矿的辅助设施,分别建设铁矿石储存场、矸石储存场、矿用物资供应站及矿用设备维修厂,由莱城区计划局分别立项批复。先后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手续,报莱城区国土资源局申请建设用地,山东省人民政府对莱芜市莱城区2003年第三批次城市建设用地给予了批复。

去年,基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由于钢铁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经济效益明显,经过组织专家论证认为,我们有莱新铁矿的优质铁精粉,可以拉长铁矿的产业链,促进企业发展,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因此,决定新上350m3炼铁高炉一座。同时与牛泉镇政府签订了协作征地协议,并在莱芜市9.16钢铁招商大会上签订相关协议,同步推进了设备选型与订货工作。

当时,由于征用土地的手续比较复杂,而且是个漫长过程。我们在没有办理完拟建莱新铁矿四个辅助项目供地手续、做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情况下,挤占了莱新铁矿辅助项目部分建设土地,开工建设了高炉炼铁项目。目前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各类设备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然而,今年9月13日,省国土资源厅转来了一张姓公民投诉"莱芜市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非法占用牛泉耕地200亩建小炼钢厂"的举报信,省厅领导要求莱芜市国土资源局调查处理,上报结果。市国土局作出了立即停止工程项目建设,暂不供应土地,按违法占地处理。对此,如上分析,我们是占用莱新铁矿辅助项目建设用地,而非占用耕地。同时,1999年11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对莱新铁矿的立项批复,矿井建设已经投产运营,但至今也未完善供地手续,照此推理,莱新铁矿是否也在停产关井的范围之列?因此,我们认为这样处理非常不妥。

五、整改意见和措施

鉴于目前莱芜市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资金已经全部投入到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经委托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做完。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潮,做大做强企业,提出具体处理意见两条:

1、由莱芜市泰山阳光冶金有限公司与山东泰山钢铁集团合作,签订有关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泰钢异地建设的一个分厂,并尽快完善一系列建设手续。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大力实施以绿色县城、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加快绿化步伐,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水平,营造自然、绿色、和谐的美好家园,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沁水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根据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标准,结合我县实际,成立创建组织机构,健全领导责任、宣传教育等工作机制,完善图、表、卡等基础数据和档案资料。继续深入开展植树绿化活动,搞好县城街道、居民区、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和乡镇、村庄、荒山、铁路、公路的绿化美化;落实全民义务植树制度,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加强古树名木及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不断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力争2011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取得实效。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绿化示范点。

2.突出绿化重点,提高城乡绿化水平。一是继续实施环县城、环村镇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二是继续抓好宜林荒山荒地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三是继续抓好通道绿化工程建设,努力构筑大的生态绿色长廊;四是抓好县城主要街道、巷道、公园、绿地等公共绿化建设;五是抓好贯穿县城的梅、杏两河水系绿化,加强河道绿化带建设;六是加大对城镇现有绿地的改造力度,加强对各类绿地的补植补种、养护管理等工作,提升景观质量;七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村庄的绿化美化,提高乡(镇)驻地、村庄的绿化水平;八是完善县城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庭院绿化工作,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开展庭院及居住区绿化上档升级活动。

3.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建有明显的标志牌,完善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4.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完善保护制度,健全保护档案,设立保护标志,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5.做好有关资料图片的汇集、完善、整理工作,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6.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县信息中心、县报社等新闻媒体要设立绿化宣传栏目;县城主要道路、公共场所等要设立绿化宣传标志;各单位门前要张贴宣传标语,主要街道悬挂横幅、设置广告牌。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三、绿化标准

1.全县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医院等部门都要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县、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有绿化示范点。植树成活率达到90%以上,保存率达到85%以上。

2.全县95%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达到绿化,特别是交通沿线和水库周边的荒山荒地要求100%绿化。

3.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新建工程绿地率达30%以上,机关、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率达30%以上,并建设碧峰山、石娄山、玉皇山、龙岗山四处森林公园,公园的绿地率达到70%以上。

4.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机关、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率达30%以上,建立有义务植树基地,全乡(镇)适龄人口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5.全县80%以上的村庄达到生态绿化型和生态园林型绿化标准。

6.全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县级公路及乡村公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

7.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

四、创建步骤

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活动,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入发动,明确任务(2011年3月2日-10日)。召开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任务,使各乡(镇)、各单位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各乡(镇)、各单位召开专题会议,根据任务分工,制定本辖区、本单位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措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掀起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的热潮。

第二阶段:大力实施,全面推进(3月11日-6月30日)。

1.各乡(镇)、各单位要按照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创建工作,在提高绿化意识、增加绿量上下功夫。要针对创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

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创建任务,消灭绿化死角,提升绿化面积和绿化质量,争取在6月底前建成一批绿化亮点工程。

2.由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对照创建标准,完成申报所需各类资料、图表收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数据完整,上下衔接。

3.建立大型广告宣传牌,加强创建活动动态报道,进一步加大创建宣传工作力度。

第三阶段:县级初检,整改完善(7月1日—7月31日)。

对照创建标准,根据下达的任务指标,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组将组织邀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对各乡(镇)、各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建设质量标准等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针对初检发现的

问题和不足,要求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全国绿化模范县标准。

第四阶段:巩固成果,申报验收(8月1日-9月30日)。

全县上下共同配合,积极做好迎接全国绿化委员会专家组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迎检方案,确定检查路线,准备汇报和介绍材料,集中做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迎接国家验收。

五、创建措施和要求

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各乡(镇)、各单位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一)深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通过评选全国绿化模范县,进一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国土绿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展示造林绿化成就、提高我县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对加快生态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县绿化委员会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具体的宣传方案,县电视台、县信息中心、县报社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创建工作成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活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动员,全面发动,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确保创建活动扎实、富有成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各乡(镇)、各单位要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常广智任组长,县委副书记邹树琦、副县长李玉山任副组长,各乡(镇)及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沁水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各乡(镇)、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创建工作。各乡(镇)、各单位要从工作大局出发,自觉地服从县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确保政令畅通。

(三)抓住时机,搞好绿化。3-5月份是我县造林绿化的黄金季节。各乡(镇)、各单位要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以“植树节”为依托,以实施交通沿线荒山绿化、通道绿化、城市绿化、环城绿化、矿企绿化、村镇绿化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方位拓展城乡绿色空间,争取一季完成全年任务的80%以上。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8

摘要:对矿山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矿业遗迹、促进矿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客观、科学地对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是其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将层次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构建了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33个评价因子构成,其中矿山公园资源禀赋是决定矿山公园价值大小的主导因素,游憩价值和矿业遗迹是矿山公园资源禀赋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条件在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政府支持力、可进入性和客源市场条件是影响旅游开发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专家赋分法得出的评价总分为84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的情况相契合,这验证了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层次分析法;矿山公园

0引言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人类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公众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1]。建立国家矿山公园旨在保护因矿业生产而形成的矿业遗迹,并使其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业遗迹是矿业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踪迹和与采矿活动相关的实物,它集观光、游憩、科普于一体,是一种重要的新兴旅游资源。矿业旅游也成为矿山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旅游形式,活动形式也日趋多样[2]。国外矿山公园发展及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已有6处矿业遗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利用富有特色的矿业遗迹和矿业景观,将其作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建成集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特色旅游景区,已成为西方国家矿山建设的成功典范[4]。中国矿业遗迹丰富,类型众多,分布广泛。2005年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了第一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已有72家部级矿山公园和一大批省级矿山公园。在矿山公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界对矿山公园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矿山公园的空间分布[5-6]、矿业遗迹保护[7]、矿山公园分类与评价[8-9]、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4,10]、规划与设计[11-12]等方面。对矿山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矿业遗迹,恢复矿山环境,弘扬矿业文化,促进矿山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落实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佳选择之一[13]。通过对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有利于其衡量资源质量的优劣、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大小,并可确定矿山公园旅游开发的方向。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矿业遗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借鉴《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与评价》的评价方法,将评价体系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2个评价项目和8个评价因子[4];也有结合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选定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区位价值、经济价值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14];还有结合区域矿业遗产的特点,从旅游价值、旅游效益、开发条件3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15]。总体来看,现有国内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多局限于评价特定的研究区域,指标体系不具有普适性,所包含的评价因子不够全面。在评价方法上,而关于矿业遗迹和矿山公园旅游开发的评价主要以定性为主[16],少数定量评价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15,17]。单纯的层次分析法对权重计算和因子赋值不够客观、科学[18-19],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本文将层次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通过构建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对旅游开发价值高低进行等级划分,从而更好地判断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开发利用价值,这对国内矿山公园的旅游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

1.1评价指标的确立

1)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在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中,资源要素价值是对资源的质量条件作出的评判,资源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是对外部开发条件所作出的评判[20]。矿山公园是矿业遗迹的富集区和空间载体,矿业遗迹包括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遗迹、矿业制品遗存、矿山社会生活遗迹和矿业开发文献史籍等5大类别[21]。就宏观方面而言,矿山公园的建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衡量:矿业遗迹、基础开发条件和建设规划设计。就微观方面而言,矿业遗迹可以从稀有性、典型性科学价值、历史与文化价值、系统完整程度等方面来衡量;基础开发条件可从区位与交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科学研究基础工作、土地使用权属、投资开发可行性、其他景观资源丰富程度及价值等方面来衡量;建设规划设计可从总体规划、景观规划、绿地规划、资源保护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来衡量。为了衡量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源价值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应建立突出其矿业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可归结为资源要素条件、旅游开发条件。资源要素条件主要从作为矿山公园核心资源的矿业遗迹入手,评价其特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开发条件包括知名度、可进入性、区位条件、服务设施、客源市场条件。矿山公园是个新事物,其规划与建设更多地需要政府的引导,建设矿山公园甚至已成为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此外,众多矿区在矿床开采活动中,因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开展有严重影响。因而本文将地质灾害防治、旅游用地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向纳入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中,使指标体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2)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本文选择针对性强且切合矿业遗迹特性的指标对影响因素矿山公园旅游开发的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由目标层(a)、综合层(B)、要素层(C)、因子层(D)构成的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图1)。该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目标层以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为总目标;综合层包括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2个子系统;资源禀赋条件包括矿业遗迹特征、公园规模、科学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共7个因素,旅游开发条件包括公园知名度、可进入性、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服务设施、旅游用地条件、地质灾害防治、政府支持力共9个因素。矿业遗迹特征通过稀有性、典型性进行表征,矿山公园规模通过公园占地面积、开采矿坑面积、主矿井长度进行表征,科学价值通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价值进行表征,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吸引客源能力、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表征,美学价值通过系统性、愉悦感、优美度进行表征,游憩价值通过适游期、趣味性、参与性进行表征,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开发历史、历史遗存物进行表征;公园知名度通过公众知晓度、公众了解度进行表征,可进入性通过交通状况、当地居民友好程度进行表征,区位条件通过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表征,客源市场条件通过客源地距离、客源地经济水平进行表征,旅游用地条件通过可获地用地规模、土地使用权属进行表征,地质灾害防治通过地质灾害预防能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表征,政府支持力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进行表征。因此,本评价体系最终的评价因子(D层级)共有33个。

1.2指标权重计算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体系后,需要构建判断矩阵,对评价因子中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设B层(B1,B2,B3,…,Bn)隶属于a层,那对于a层而言,任意2个元素Bi和Bj的重要程度可用数值表示,这些数值组合构成了判断矩阵。采用1~9或其倒数作为重要性的标度,2、4、6、8表示取中间过渡值。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邀请了16位专家,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二轮征询意见,第一轮咨询内容是由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在汇总第一轮专家的赋值后,进行第二轮征询,以确定每位专家对指标权重的最终赋值。发放问卷给16位专家学者,其中10位是从事地质遗迹、旅游资源、遗产旅游等研究领域的学者,6位是从事矿业遗迹保护与管理的地质环境专家。对专家的判断赋值取平均值,使用7级标度法进行指标的两两比较和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因素层B层对总目标层a层,因子层C层对因素层B层的判断矩阵共13个。

1.3评价分值计算评价因子的赋分采取专家打分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虽然评价因子存在缺陷,评价过程流于主观,但已成为旅游规划工作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23]。国标对旅游资源的等级进行了划分,即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5个等级,五级得分值域为90分以上、四级得分值域为75~89分、三级得分值域为60~74分、二级得分值域为45~59分、一级得分值域为30~44分。这种按得分值进行分级的评判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所需赋分的评价因子设计成调查表,分值的选项根据李克特量表形式设成5级,每个因子的评价有1到5级选项,为“非常好”、“比较好”、“一般好”、“不好”、“很差”五种回答,分别对应90~100分、75~89分、60~74分、45~59分、30~44分,各分数段的中间值分别为95分、82分、67分、52分、37分。当专家选取其中一个选项时,则取该选项对应分数段的中间值作为具体分数。专家人数为10~15人,按专业领域分为三类:旅游专家、矿业遗迹专家和矿山公园管理者,分值权重分别为04、035、025。每位专家根据设计好的李克特量表对评价因子赋分,将所有专家的打分取平均值并作为最终值,按照式(1)对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总分进行计算。

2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2.1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概况

1)地理概况。安源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东南5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20″—113°57′38″,北纬27°35′11″—27°38′27″,隶属萍乡市安源区管辖,距离省会南昌286km。公园范围西起安源镇杨家冲,东至高坑镇高岗埠,南到安源镇天子山,北抵高坑镇黄泥墩,包括整个萍乡安源旅游景区、安源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和安源、高坑采煤区范围,并在公园的四周建立景区保护地带,面积263km2。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2℃,年平均降雨量为1577mm,平均相对湿度为82%。

2)煤矿开发历史与公园建设历程。安源煤矿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也是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1898年清末邮传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引进外资和西方先进采矿技术开发安源煤田,开凿总平巷,修建株萍铁路。1906年路、矿相继完工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为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23]。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为要求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权利和增加工资举行罢工,路矿当局勾结军阀派兵企图镇压,在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等的领导下,罢工取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2009年12月,安源国家矿山公园通过了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获得申报部级矿山公园的资格。2010年5月,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这也是江西省第一家获得建设资格的国家矿山公园。2015年12月,专家一致认为安源国家矿山公园一期项目经过全力建设已达到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揭碑技术标准规范,同意予以评审验收通过。

3)公园主要旅游资源。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多样,典型、珍稀,涵盖了地质学、矿床学、生物学和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文明及红色革命历史等人文景观,遍布公园各处。

①矿业生产遗址。有煤矿矿山采场、冶炼厂、加工厂、工艺作坊和其他矿业生产构筑物,主要有唐代古采煤井卢风场井,1898年由德国人设计的主采煤矿井总平巷。

②矿业活动遗迹。公园的煤矿业生产及生活活动遗存的器械、设备、工具、用具等齐全,如1921年由萍矿制造,代表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水泵———往复式蒸汽水泵;1946年由加拿大制造,一层提升高度为450m、二层提升高度为950m的绞车———一号立井绞车;1897年由张赞哀创造的,在当时“独树一帜”的“平底炉法”炼焦炉———平底炉。

③历史建筑。安源煤矿至今保存着百余年的欧式风格的幢幢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在中国煤炭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如始建于1898年的盛公祠,为典型德式建筑,分办公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始建于1906年,面积2000m2的二层砖木结构欧式建筑———公务总汇;1899年成立的萍乡煤矿矿务学堂,1908年移至老后街塘湾里的张公祠内;1899年开设的中国煤矿首家银行、萍乡煤矿官钱号———金库。④红色遗迹。萍乡安源是红色革命圣地,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早期斗争的先声。1905年5月数以千计的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1906年安源工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1922年刘少奇、李立三组织和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24]。安源矿山公园现保存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迹,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1921年秋来安源住处、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出发地旧址、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烈士陵园、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来安源铜像等。

2.2公园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价

通过对已有关于安源矿山公园文献资料整理和对公园的实地考察,按照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安源矿山公园进行评价。在评价因子赋值的过程中,将各评价因子汇总制作成调查表,邀请9位专家学者进行咨询打分者,其中4位是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旅游专业教师,3是位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专家库具有地质矿产和采矿专业背景的专家,2位是当地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根据评价各项指标权重和得分值,进行加权运算得到每位专家所赋的综合得分值。旅游专家、矿业遗迹专家和矿山公园管理者的分值权重分别为04、035、025,运用式(1)计算的安源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最终评价值为84分。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等级的划分依据,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具备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开发潜力很大。根据9位专家的赋分可发现,安源国家矿山公园在资源禀赋方面得分较高,特别是在“矿业遗迹特征”、“历史价值”等评价因素上,但在“美学价值”上得分较低;旅游开发条件方面得分总体不高,“知名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游览设施”、“土地使用权属”等评价因素的得分偏低,为旅游开发的限制性因子。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公园周边局部地区发生地面裂陷和地面沉降,煤矿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对矿山周围环境造成了较严重污染,并有生态退化现象;公园虽在2015年12月达到国家矿山公园开园揭碑技术标准规范,但目前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人知晓“秋收起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历史事件,但不知道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前去公园参观的游客非常少。在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的未来建设中,为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开发价值,可分别从资源禀赋和旅游开发条件两方面着手。在资源禀赋方面,可深度挖掘、整合矿山公园内部资源,加强自然与人文景观优化组合,将公园营造成为绿色公园,从而进一步旅游景观的优美度和愉悦感;在开发条件方面,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渠道加强对公园的宣传力度,提高公园知名度;有针对性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公园内部和公园与市区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公园的可进入性;继续争取地方政府对公园建设的力度,加强对采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增加对周边土地的使用的灵活度。

3结论

矿山公园是一类新型的旅游资源,它的提出符合国家“绿色矿业”的发展理念,为枯竭型矿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条有益的探索道路,西方国家矿山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对废弃矿山进行旅游开发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将层次分析与专家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建立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的情况相契合,验证了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可为国内矿山公园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有益的借鉴。由于矿业遗迹本身的复杂性和矿山公园类型的多样性,海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矿业遗迹进行对比,并考虑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加以完善,以提高其普适性和可推广性。在实际评价中也发现,矿山公园在资源禀赋方面得分较高,特别是在“矿业遗迹特征”、“历史价值”等评价因素上,但在旅游开发条件方面得分总体不高。这说明作为旅游中的新事物,矿业遗产旅游逐开始被公众所认识,矿山公园在规划建设、对外宣传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矿山公园的旅游开发还在探索之中。矿山公园旅游开发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还需要针对各矿山公园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才能使矿业遗产保护、矿业遗迹旅游开发获得共赢。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2]徐春燕,李茜.国外矿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6063

[3]刘凤民,刘海青,张立海,等.矿山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9(7):1516

[4]付梅臣,吴淦国,付薇.矿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J].采矿技术,2006,6(3):9396

[5]何小芊,王晓伟.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空间分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5):5056

[6]李纲.中国国家矿山公园的结构特征及原因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2,29(6):139144

[7]倪琪,谢艳萍.矿业遗迹保护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33136

[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等.矿业遗迹调查、分类与评价方法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3):142147

[9]杨更,曹俊.四川丹巴白云母矿山公园矿业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6,26(1):3942

[10]李开宇,王兴中,孙鹏.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6):2831

[11]李军,胡晶.矿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主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7,23(11):4548

[12]成亮.基于演绎性主题定位的景区总体规划研究:以甘肃金川国家矿山公园龙首矿景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4):3742

[13]温冰,周建伟,王永辉.国外矿山公园建设的启示[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34(3):8286

[14]王明友,李淼焱,王莹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辽宁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7275

[15]涂海丽,黄国华,叶周.基于aHp的江西省矿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4,16(4):9094

[16]田昌贵,李先福,吴燕玲.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矿产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s1):141147

[17]王春艳,苏永津.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及规划建议[J].资源与产业,2016,18(2):3643

[18]赵丹丹,高世葵.基于aHp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5,17(5):17

[19]徐飞飞,邹良超.基于Flex的矿山公园景观评价系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3):5963

[20]张希月,虞虎,陈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8):9971007

[21]郭婧,田明中,田飞,等.内蒙古额尔古纳矿山国家公园矿业遗迹类型与价值[J].中国矿业,2012,21(4):119121

[22]武强,崔芳鹏,刘建伟,等.解读国家矿山公园的评价标准与类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4(4):135138

[23]黄细嘉,李雪瑞.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2):96100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9

                             

新华区位于新老城结合部,耕地面积1.7万余亩,辖1镇9办1管委会,31个行政村。在市蔬菜办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下,在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蔬菜逐步向规范化方面发展,结合我区菜篮子工作发展规划和耕地面积、生产现状等有关情况,现将优质果蔬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蔬菜生产情况

新华区耕地面积1.6万亩,全年累计播种播种面积4500亩,总产量9746吨。其中:露地面积4261亩,产量7585吨;大中棚面积175亩,产量1575吨;温室面积64亩,产量586吨。

二、优质果蔬发展情况

2010年玉山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美国水果杏李,种植面积100亩。美国杏李又名恐龙蛋,为顶级加州蜜李的一种,这种水果的英文名叫做“pluot”,是布林(plum)和杏(apricot)杂交而成的水果。是美国育种专家经过70年潜心研究,通过优质杏、李多次种间杂交培育出的珍稀高档精品水果,兼具了杏的香味与李子的甜味,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的水果骄子。其果色泽艳丽,芬芳馥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2015年玉山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映霜红桃(原名冬雪王桃),种植面积200亩。映霜红桃属晚熟品种,成熟期9月底;单果重120克,最大220克;果面着鲜艳的玫瑰红色,光彩亮丽,极其漂亮;含糖1.1%,最高可达2.6%。果肉脆甜可口,清香宜人。丰产性特强。大田栽培后2年结果,4-5年亩产可达万斤以上,亩收入2-3万元。 晚熟耐藏扩大了销售空间,个大、优质决定了发展前景。预计在今后十至十五年内将占领全国冬季桃果市场。

三、存在问题

1、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限制。我区地处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仍不断减少,并且大部分是煤矿塌陷区,北部是宜林荒山地,不适合大面积播种蔬菜。

2、农民群众积极性不高。由于绝大部分中青年人在城市、就近的工矿企业上班或者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是老人、儿童、妇女,不具备大规模种植蔬菜的人力条件。

3、人少事多落实难。专门从事蔬菜工作的人力有限、物力有限、条件有限,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围绕分散种植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等重点问题,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引导土地向企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出资,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打造成都市型蔬菜采摘园区。

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汇报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zsz2009”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瞄准高质量、聚焦一体化、争当排头兵”三大历史重任,认真履行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职责,全力服务和促进广德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创新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新局面。

(一)抓要素,促发展,不断提高要素供给质量

1、2021年我市编制并获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14个,(其中经开区4个片区、城区2个片区、新杭4个片区、誓节3个片区、邱村1个片区),面积4.42万亩(其中拟征收用地面积2.14万亩),及时保障了我市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收储用地、各类园区的产业项目和经营性用地需求。

2、报请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承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委托用地审批权决定〉工作的实施方案》,确保省政府委托的用地审批权“接得住、把的准、管的好、守得严”。9月3日,广德市承接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首批建设用地获市政府审批同意。2021年全市建设用地共计批准211宗、总面积4714亩。其中:省政府审批653亩,我市受省政府委托审批4061亩。涉及工矿仓储用地142宗、3002亩(同比增长131%),商服用地3宗、142亩,住宅用地5宗、366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其他用地61宗、1204亩。

3、2021年供应各类建设用地52宗、面积1474.66亩,土地出让价款9.31亿元。其中:工业用地22宗、面积785.94亩;商服及住宅类用地9宗、面积273.23亩;划拨用地21宗,面积415.49亩。围绕提高用地质效,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监管和服务,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动态巡查监测监管制度。

4、提前完成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清理任务目标。省厅下达我市2009-2018年批而未供任务基数面积1324亩,按省厅处置15%的要求,全年处置任务为198.6亩,现实际已处置241.77亩。我市2009-2021年批而未供累计194宗、3697.68亩,截至10月底,已供应638亩。年初省厅下达我市闲置土地任务基数面积1094亩,已处置783.32亩,处置比例71.6%。推动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活用嫁接盘活手段清理闲置低效用地24宗、970.73亩。

5、2021年全市计划土地复垦整治5500亩,其中增减挂钩5000亩,补充耕地500亩。完成选址测量3328.48亩,其中增减挂钩2984.07亩、补充耕地344.41亩;完成规划设计面积2508.59亩,其中增减挂钩2323.18亩、补充耕地185.41亩;完成竣工面积1395.15亩,其中增减挂钩1270.42亩、补充耕地124.73亩。2021年申报的增减挂钩5个批次均取得省政府实施规划批复,总规模2561.22亩,其中新增耕地2272.24亩,挂钩建新区面积2267.62亩。

(二)抓布局,早谋划,不断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6、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初步拟定并上报“三线”划定方案。9月,根据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开展更为全面的调研座谈以及网络调查,切实摸清城市现状以及汲取全民未来发展建议;高质量启动一地六县合作示范区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相关征求意见稿。赴邻近县市开展“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交流,在规划功能片区布局上谋求协调互动、共同发展。以规划先行带动乡村振兴,在前期1个宣城市村庄规划试点、2个广德市县级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及面,目前共有10个村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98个村拟于近期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7、按照国家及省级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收尾工作,加快摸清我市自然资源底数。在“三调”基础之上,开展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8月顺利通过部级核查。2021年起,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明确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根据省厅要求,我局第一次作为县级单位具体承担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举证工作,9月完成省级下发广德市2596个图斑举证及核查成果汇交。

8、广德市自然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一期项目已全部完成,电子政务二期项目也于6月进入建设期,系统囊括了基础地理、地政、矿政、林政等在内的7大类、33小类基础信息数据,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持续更新的自然资源“一张图”。8月,高分广德示范中心落实建成安徽省首家县级市卫星应用中心,显著提升了广德市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

(三)抓重点,保资源,不断强化自然资源管护能力

9、推动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走绿色发展之路,继2021年年初赵山石灰石矿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麻山水泥用石灰岩矿、苗冲建筑用砂岩矿、新杭镇牛头山石灰石矿、团山包矿区水泥灰岩矿等4家矿山积极响应省级绿色矿山创建,目前初审通过正待市级审核。全面加强广德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储量监管,开展季度动态监测,2021年全市0越层越界开采行为;组织开展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全市15个在开采矿山的矿山储量年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10、认真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严格要求全市所有在生产矿山按照“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对不再生产的区域、终了边坡及时进行复垦复绿,对裸露边坡和山体进行临时覆盖,种植藤蔓等植物进行复绿,持续改善矿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2021年实现“边采边治”面积607.2亩,投入资金1385.95万元。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21年度启动所有到期停产及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市废弃矿山84家,已完成废弃矿山治理50家。

11、加大自然资源执法巡查力度,制止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95起,依法立案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65起,罚没款160余万元,没收违法建筑物5.805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245.4平方米。加强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完成核查2021年第1、2季度土地遥感监测变化图斑121个、1702.8亩,确认违法用地图斑5个、70.29亩,现已整改到位3个、60.4亩。第3季度土地遥感监测变化图斑148个、2216.9亩,目前正开展内业核查。2021年矿产卫片19个,均为合法图斑。

1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稳步推进我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初步拟定工作实施方案。广德市三调耕地资源分类数据库经省自然资源厅质检并上报自然资源部验收通过。编制《扬子鳄部级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方案》并上报省厅评审通过。积极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同步进行稳定耕地数据库建设工作。组织实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完成省厅下发1397个图斑、合计11700亩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复垦水毁耕地项目工程全部竣工,涉及7个乡镇、1718.25亩,复垦耕地面积984.34亩。

13、加强规划审批管理。一是精准发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配合交通部门完成G50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工程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相关审批工作;配合上海航天800所持续推进誓节603基地新增建设用地项目的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工作,正在省厅待审批阶段;二是逐步规范“一书三证”审批核发。2021年审批规划许可件208件,其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71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7件;三是多举措强化建设项目批后监管。严格落实规划事中事后监管管理,2021年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巡查26次,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135件,出具认定违法认定函28份,其中对两处房地产开发项目移交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处罚共处罚金41.04万元,补缴土地出让金459.54万元。

(四)抓服务,夯基础,不断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14、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21年广德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宣城市局验收,并取得批复。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总工作量三个标段约14万宗,目前一标、二标外业调查已全部完成,三标也在有序推进中,同步进行建库、公示工作。

15、紧抓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深入完成2021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调查,汛期组织447组次、1849人次开展巡查排查,巡查地质灾害点160处,切坡建房户466处,累计转移安置778户1962人。

16、创新提升窗口服务质效。2021年以来共颁发不动产登记证书5334本,不动产登记证明8908份,受理登记业务26574件,办结率100%。完成不动产登记提升行动,实现登记、交易、纳税信息共享集成,累计共享信息数量10780条。“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实现首次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预告登记等多个业务“不见面”审批,网上办理业务量占比69%。

17、提搞依法行政水平。办理各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6起,无败诉案件。做好重复信访化解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及省信联办交办重复信访件9件,共上报化解8件,化解率89%。2021年接待来人来访80人次;办理信访局网上信访系统转送件38件,涉及违法占地举报及林权纠纷等内容,办结率100%。

(五)抓学习,重建设,不断巩固党建工作首领地位

18、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学习材料,制定了全年集中学习计划,截止目前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共开展集中理论学习13次,其中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专题研讨会(专题读书班)5次,7月1日组织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认真召开2020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局领导班子共查摆问题数11个,及时建立了问题、任务、责任、时限“四个清单,”从严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19、紧抓党风廉政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一是以不断强化党风廉政思想教育和廉政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履行好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工作要点。多元化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组织观看优秀廉洁警示教育片,相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动3次。二是组织开展特色党史教育学习活动。自全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召开以来,先后组织“清明祭英烈”、“举旗帜送理论讲党史”、“学党史铸铁军开新局”、“走新四军路、唱新四军歌、听新四军故事”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党史教育学习,教育意义深入人心。

20、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2月,经市直机关工委批准成立了局机关党委(局机关纪委)和林业发展中心机关党委(林业发展中心机关纪委),将原局机关三个党支部按照科室单位业务工作性质重新组合设立5个党支部,3月底已完成5个新成立支部的选举工作,7月1日召开了中共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局机关第一届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林业发展中心机关党委选举工作正按照程序有序推进。

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高效完成。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关注“一地六县”,完善《一地六县综合协调服务区起步区国土空间规划》、《一地六县合作示范区广德片区规划》成果。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做好各类专项规划与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完善充实规划成果,提交上级主管部门评审,完成报批工作,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通过村庄规划试点推广至指导和规范全市域编制符合乡村发展规律和村庄发展实际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二是抓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巩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成果,继续做好承接省政府委托审批权工作,坚守“接得住、把的准、管的好、守得严”原则,加快建设用地审批前期工作;不断加大土地复垦整治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广政﹝2021﹞15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加大复垦项目投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土地复垦利用率,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项目尽可能的复垦为水田,切实保障用地;继续加大供地力度,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和批后实施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对批后土地实施征地、供应及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管,确保每宗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到位,促进各项建设用地依法依规,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加快批而未供用地梳理,特别是对新批准用地尽快完成供地前期准备工作。对清理后仍未供应项目要深入分析并查摆原因,确定分类处置方案。加强部门协同,依法依规处置闲置用地,积极落实土地嫁接盘活机制,盘活存量满足发展用地需求。

三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升级。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部署,优化全市矿山布局,提升矿山开采效率,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有序落实修编后的《广德市第四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0-2025年)》。督促在生产矿山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原则”开展边采边治。引导矿企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争取创建部级绿色矿山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加快推动所有到期停产及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力争2023年9月底全面完成。紧抓地质灾害防治毫不松懈,有序推进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对既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防范,对潜在新增隐患点加强摸排,切实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认真履行自然资源管护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按照自然资源保护“严起来”的总要求,全力抓好抓实土地矿产卫片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日常执法监管工作机制,压实监管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行为;按照省委要求,结合我市三调和“两区”划定成果,全面落实田长制工作。我市2021年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实行市、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完成每年省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