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劳动实践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2:45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1

雅居小学是2011年新开办的学校,与雅居乐花园毗邻,美丽的校园与花园小区相映成辉,处处展示着其新、雅、阔的魅力。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怎样让新开办学校德育与时代教育同步,引领新学校迈上创品牌之路,是每一位雅小人所面临的新挑战。根据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少以及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整合社区的资源力量,为学生创设社区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广阔平台,引导学生到社区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真实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生活中进现德育内化。

一、社区实践体验活动需要教育合力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的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中有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开学的时候,学校都要与家长、社区代表展开对话,共同讨论新学期的教育问题,探讨社区德育实践体验的“联合管理、激励参与、感悟内化”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我们倡导“三位互动”的原则,即学校、家庭、社区之间都应有不断的、广泛的沟通机会,让优良作风、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渗透,让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真正走向社区。

二、细化社区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的德育内化离不开细化的社区实践体验活动,只要我们敏锐地捕捉教育的融合点,德育就在我们身边。雅居乐花园丰富的社区活动就为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与社区代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小区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适合参与的项目,并细化、具体化体验活动,再而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如:积极参加花园小区的植树节活动,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了花匠现场传授植树种花知识体验活动,开展了亲手种一棵树的体验活动,开展了保护花草树木实践行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环保绿化意识和习惯;积极参加花园小区邻里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邻里节的文娱表演活动,组织了邻里“小帮手”活动,组织了邻里访谈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强了邻里的沟通,亲密了邻里的关系,体验了人际的相处与交往;积极参加花园小区的体育运动会,小区运动会的项目丰富,许多是家庭式的项目,学生在运动会上培养了顽强拼搏精神,体验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

学生正是在这样细化的社区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了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环保惜物、遵规守纪、勤奋自主,充分体现了新世纪小主人的精神风貌。

三、自主参与实践体验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深化自主体验活动。我们鼓励队员们走进社区去体验精彩的生活,开展“五小”(做社区的小帮手、做邻居的小伙伴、做文明礼貌的小标兵、做环境的小卫士、做社区的小主人)进社区活动。学校和社区为此联合建立了激励机制,社区负责学生体验活动实施与监督,学校负责表扬激励。学生在活动中热情高涨,有的当起了邻居同学的“小老师”,有的当起了社区卫生小监督员,有的当起了消防知识小宣传员,有的当起了交通秩序小指挥员,社区里处处可见到学生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环保惜物的身影。丰富的自主体验活动让队员们收获了思考,收获了进步,收获了新体验。

四、社区实践体验需要感悟提升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2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可见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远不如对学科课程的认识深刻。在学校里,常常把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为“课外活动课”、“第二课堂”,是学科课程的附属,就是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有名无实的特点,并且课时得不到保障,总被考试科目占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经过新课程改革,通过社会实践的证明,我们确实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我们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立足家乡,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积极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我校临近龙泉寺风景区,把这里作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基地,景区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绿色植被,无际的农田果园,还有反映鹿泉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的景观,真是集教育、观赏、劳动、学习为一体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的情感目标是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勇于创新”。它的设立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这里观察、劳动、体验、实践,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密切联系所学知识,切实注重能力培养

我校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在景区内开展了“小小记者”、“小小导游”等活动,学生义务为游客讲解景点知识,向游客介绍鹿泉本地的经济和文化,还结合自己的认识,策划采访游客对景区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设立校报,意在宣传家乡,认识家乡。

生物教师组织学生组成了生物兴趣小组,景区内众多茂密鲜活的植物,千奇百怪的昆虫,美丽可爱的小鸟,使学生领略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课本上的银杏、雪松、苏铁等植物,学生们都能在这里找到,把它们制成标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组织了“龙泉传说”活动。广泛搜集龙泉寺和鹿泉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汇编了乡土教材。

同时,我校还与学校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这些单位作为我校的专题实践基地。在陆军学院学生接受到了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锻炼了他们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懂得了保家卫国的重要,更加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将来富国强民。所以这些基地的设立,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四、注重道德培养,开展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走进;学生;心间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01-01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是做人的道德和修养。目前我校在积极营造感恩环境感染学生,校园建有文化墙,教室开辟有“感恩文化角”,设立了“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校园广播站课前总会听到《爱的奉献》、《白发亲娘》、《说句心里话》、《感恩的心》等“感恩教育”歌曲唱响校园。在工作实践中以下活动有利于推动感恩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抓住“感恩”节日

结合节日教育学生。利用不同的节日,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学生。我校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

二、营造“感恩”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质量。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爱岗敬业、团结从教、诲人不倦、刻苦钻研的品格为学生们学会感恩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孩子教育应该从全体教师开始。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教师会教出懂得感恩的学生来。

三、渗透“感恩”教育

以往提炼要点、优秀教案征集、随堂看课感觉都只是在渗透的圈外徘徊,为了真正走进“感恩”教育,深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研究。教师先集体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感恩”的教育内容,然后提炼出渗透要点,制定出渗透办法,并围绕这个要点和实施办法展开有针对性地听课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还归纳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的其他表现,例如能记住父母的生日、懂的父母的辛苦、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事,送给父母开心的话。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水,做家务,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你我”征文活动。

四、主题“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虽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缺少学校主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

三月份是“感恩做事月”,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安排了活动内容,并借助校园广播在全校营造学习帮助父母作画、洗脚、写信等活动营造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感恩故事和演讲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广播站中讲述感恩故事,取的了较好的效果。

四、五、九、十月份是“感恩行动月”,主要解决实践问题。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护绿保洁活动,开展了“做文明小天使,感悟真情”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捡垃圾,清理商户楼前乱贴的广告,义务拔草、种花等活动,在课前进行交流。一方面团委牵头在学生中开展“情系节水,奉献爱心”为主题捐款活动,号召每一名团员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零用钱捐助给最需要帮助的灾区小伙伴,帮助他们重建校园,重返课堂。

五、体现“感恩”真谛

认识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光荣,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学校结合军训、为学校争光等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情感,升华感恩真谛。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4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象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

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让学生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5

安福县电教站召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管理和应用培训班。全县各项目学校设备管理员、主管学校教务主任及电教站全体工作人员共70人参加。一是就如何管理和应用好该套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详细介绍了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好运用设备预装的1至3年级语、数、英三个学科的课程资源;三是指出了利用该套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次培训,参训教师掌握了该套设备及其资源的应用方法,表示要结合各自的教学用好这套设备,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安福县电教站)

中国流动科技馆江西巡展永新站活动在永新县任弼时中学体育馆启动。该项巡展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江西科协承办,吉安市科协协办。活动旨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此次巡展活动历时两个月,免费开放。巡展以“体验科学走基层,服务群众在行动”为主题,以“科学探索、科学生活、科学实践”为分区主题,设置了声光体验、电磁探秘、安全生活等10个主题展区,还安排了50多件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及科普影视相结合的5个展区。(张志强)

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进一步增进青少年课外劳动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多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乐趣,由共青团湾里区委和梅岭学校共同打造的湾里区青少年课外劳动体验基地在梅岭学校举行了启动仪式。仪式上,三家爱心企业还当场认领了蔬果乐园里的三块种植地。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来宾们还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劳动体验基地参观蔬果乐园并栽种蔬菜幼苗和橘子树。(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学校)

为提升全县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上来,泰和县教体局在县文化宫举办了一期学校管理工作专题培训班,邀请深圳市龙华新区书香学校校长聂细刚到场讲座。该局机关干部、全县学校班子成员600余人聆听了讲座。(谢绍胜李期颖)

为了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近日,红谷滩新区龙岗学校开展了“中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各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学生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既要做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长大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教体办)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礼仪道德之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萍乡市安源区张家湾小学利用第三节课开展了《弟子规》诵读活动。“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琅琅诵读声在校园中久久回荡。通过《弟子规》诵读活动,学生走进经典,从小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对美的鉴赏力,更从作品中感悟了人生真谛。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6

自2008年起,学校在实施磨砺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开展诸如“磨砺教育从晨跑开始”“磨砺教育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等活动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此同时我校也遇到了困惑,如,“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一些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怎样的艰苦环境更有利于实施磨砺教育?”“对于娇生惯养的小学生,磨砺的‘度’该怎样把握?”等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实践。

活动课程的开展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培养优秀思想品德。我们发挥本校的传统优势、以及学生兴趣特点,将学校少先队仪仗队、劳动基地实践活动、香雪文化节主题活动等内容不一、形式多样的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使之成为领域广泛,复合交叉的综合校本特色课程。

1.少先队仪仗队训练活动。在家长眼中,往往关注的是不让孩子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那么,心志和体魄的起跑线呢?在素质结构中,心志和体魄上的吃苦耐劳,是青少年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学校仪仗队训练中的那份坚持,最能体现这些品格的培养。仪仗队是我校的光荣传统,为萝峰小学取得了很多荣誉,也是学校实施磨砺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每个星期都坚持进行常规的训练。在日常训练活动中,学生需要克服的,无论是寒冬酷暑的考验、还是枯燥无味的动作重复、还是腰酸背疼的身体疲劳,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小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把“磨砺”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仪仗队训练洗礼的学生无论是身心健康、意志力都比其他学生要好得多。实现了“在实践中磨练,在活动中成长”的磨砺教育目标。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7

【关键词】作文生活结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一、拓展生活层面、广开源头活水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有作文,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1.丰富校园生活。

在作文教改实践中,我重视挖掘校园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孩子们在丰富的校园生活里收集信息,进行感悟、积累和应用语言。如:(1)开设“自由阅读课”,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仿照“超市”,让学生自由读写。此外,学校还统一时间,安排了两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旨在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指导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孩子们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孩子们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3)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平时注重创设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如组织小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等。鼓励孩子们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观察日记;组织孩子们编手抄报、办黑板报;推荐孩子们参加作文竞赛或征文活动。

2.丰富家庭生活。

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如节假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创造生活”的乐趣……家庭生活内容的充实丰富了孩子的情感积累,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们的情感轨迹:从妈妈的唠叨中体验到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爷爷斑白的头发,感受到“光阴似箭催人老”……

3.丰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孩子们习作的一个“大课堂”。在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鼓励孩子们以日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从而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但孩子们大都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生活面窄,直接的生活经验少,还应积极引导通过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多看电影和电视及上网浏览信息等途径,间接了解异彩纷呈的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引导生活化习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孩子习作的源泉。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对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个是与非、美与丑的正确认识,孩子们才能写出“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的文章来。现以《家乡的变化》为例,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家乡的变化情况。课前,我让孩子们把触角伸入社会、伸入生活,从中挖掘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做好调查研究,收集记录成书面材料,为课堂储备习作素材。

2.课堂交流。

课堂习作指导要努力构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展示风采、素质互补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调查所得,再从中挑选两个典型事例在大组交流。最后筛选出既具有家乡特色又能反映家乡变化的突出事例向全班介绍,同时,鼓励孩子们提出修改意见。交流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生活的不同侧面来展示了家乡的变化。

3.课后延伸。

课后,我请孩子们把课堂交流情况向家里人介绍,并将收集的材料加上同学意见整理成文。举办班级优秀习作展览。此外,还推荐几篇给报刊发表。整个习作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在调查收集、口语交际、交流互动中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生活,激发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欲望。

三、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在习作时也经常找不到材料,不知主题从何而来。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开阔孩子的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从这两句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只有让他们多读、多写、多记、多用。看得多了、记得多了,才能运用自如,进而熟能生巧。

四、对生活事事关心,培养观察能力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8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23-1

一、整合背景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初中阶段旨在促进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自我的生活管理,掌握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所必备的生活技能,关注对职业的体验,引导职业理想和对创业的初步认识。目前各校的校本课程特色不一,对综合实践课程也没有具体可循的模式。劳动与技术课程则停留在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学科层面上,注重课程而脱离生活实践,沿袭“讲练”的模仿形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被忽视,一般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其中,课堂时间要么讲授过多,要么“无事可做”,课堂效率低,课程缺乏吸引力,反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国外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被理解为“Laborskillscourse”,他们的这项课程丰富多彩,具有在线选课系统,有许多特别的劳技室,配有丰富经验的全职劳技指导老师,印象深刻的课程体验,让学生实现充满自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决定尝试对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进行整合。

二、整合实践

我们各班每周集中开设一节“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开设的项目由教师依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自行开设,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积极地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开设的项目先由老师进行申报,教师在申报开设项目时,需要提交基于课程开发的有关思考、课程的主要目标、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如遇几位老师集中申报一个项目或者项目相似,则根据提交的方案质量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最后由学校确立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项目,然后将这些项目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最终排出课程安排表,统一课程时间,便于跨班的学生集中,为每个项目提供单独的活动教室或场所。

目前开设课程有:电子技师、航模车模建模、业余无线电、编织、花卉、开心农场等十几个项目。

课程一花卉

《花卉园艺》是花卉园艺技术核心专业课,它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合作动手能力,深受喜欢花卉园艺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基本了解花卉的概念、作用、意义,知识刚装修好的房间放哪些植物好,知道哪些绿色植物不适合放养在室内,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盆花的换盆步骤及种植技巧。

课程二开心农场

学校开辟了一块开心农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农耕操作方法,了解常见农作物的栽培生成过程,学会观察、记录、合作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一课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每到收获时节,学校还会举办“原生态果实售卖会”,让学生当售货员,进行产品推销,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有职业体验。

课程三业余无线电

业余无线电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兴趣课程。(1)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业余无线电涉及多个学科,学生们在活动实践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促进他们回过头来钻研学习,使其学习成绩得以进步与提高。(2)它有利于锻练和发挥学生们的实践才能。业余无线电台的设置为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好机会。(3)它有利于同学们摆脱沉迷网络游戏。通过业余无线电的交流,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社会的了解和交际能力,还可以通过跟国外电台通联增强同学们学习外语的信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不再沉迷在电脑网络游戏中。

通过以上融合的课程,我们还提出了“五个一”的目标。即学生在三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修完一门校本课程并合格,掌握一项基本的手工技能,完成一项校本课程作品展示,获得一张业余无线电通联确认卡片,树立一个切合自身的职业理想。

三、反思感悟

1.课程需要进一步地整合与规划。

目前融合出来的项目还不能完全覆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某些项目的开设还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从“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三个领域出发规划一些固定的课程。同时还需要开发一些新颖的,有吸引力的课程。

2.课程评价的标准还有待规范。

我们提出激励性评价实施方案,即要求80%的学生能够在期末获得一张奖励或结业证书,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开展以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社区评价等形式。但各个项目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如何运用到位,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课程实施的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课程开设的起点是教师的兴趣爱好,有些项目还不够专业,课程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还不能满足课程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与社会资源进行融合,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对实施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以促进课程的专业化。

4.课程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9

一、“三生教育”发展态势及其活动特征

“三生教育”在云南高校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手段,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把“三生教育”理念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结合起来,“三生教育”呈现这么一种发展态势,即地方政府和学校,从历史、现实与理论的维度,以多学科的不同视野和不同研究路径开展“三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课题,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探索“三生教育”的实施问题。红河民族师范学校的“三维渗透模式”,即课堂教学渗透增进思想、主题活动渗透修炼行为、歌曲解读渗透提升素质;思茅师专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基于专题教学、基于体验的实践教育、基于熏陶的学校文化建设;临沧师专的“三在”和谐生态模式,即在课堂、在宿舍、在社区;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文化为载体,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书画、手工、辩论、演讲、小品相声、摄影展、海报设计、校园歌曲主持人、校园服装等比赛,以及以“生存训练”为目的的定向越野比赛;有的还开展励志电影观看活动,排演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话剧;组织学生去戒毒所参观,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的甚至以班会活动、团日活动等团队活动主体,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综合上述情况,“三生教育”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开展。二是把“三生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三是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校园文化活动;四是作为一种工作育人管理方式,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实施;五是作为一种心智拓展训练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六是将“三生教育”列为时间性活动项目定期开展;六是依托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力量,建立实践基地开展“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概念性、理论性的认识,但深层次的认识和有效的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仍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对“三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开展较少,在于实践活动体验缺乏有效深入的、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大多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贴上“三生教育”的标签,没有实质性的更新和进展,缺乏以“三生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设计上的系统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本科、专科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特色。“三生教育”怎么搞,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课程教学活动?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校园活动为主、抑或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活动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探索切合“三生教育”的价值教育目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系统的、成熟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三生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实施好“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

职业性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所决定的,这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与关键。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三)知识结构的技能性。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以能力为主,围绕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四)教育强调实用性和生产性。一方面,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训练,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

(五)课程建设以实践训练课为主,强调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适应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的需求。

三、定位的哲学视点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验。三是活动环境的企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渗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教育,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开展才更具现实意义。

(一)“三生教育”作为一项价值教育活动,决定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学生的价值评价问题。

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解决好“三生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种满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需要的发展规律,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与价值的实现,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质量。作为价值教育的“三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以职业定向性教育为着力点的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的价值教育本质特征,决定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学生以职业岗位为基点的技能培养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如黄炎培所说的,“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道德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同的行为规范,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开展“三生教育”的价值所在。不重视这个问题,不具有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学生跨入社会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作为劳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没有职业精神武装的高职学生对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是比较模糊的,构建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其着力点应重在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三生教育”是一项教学活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能力与精神意识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与所学生命生存生活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立足点就是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只这样,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想信念才会转化为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下图表明:学生认识、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三生”的基本认识、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是通过三个阶段、二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即理论认知-感悟-评价三个阶段和实习实训-实践体验二个环节来实现。认知解决的是学生生命生存生活观的构建问题;实践体验解决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感悟外化问题;评价解决的是学生生命观、生存观与生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三生教育”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习实训实践体验教学过程的循环,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内容作出肯定性反应,体现在态度上和行为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学生由参与学校的德育体验扩大到参与社会的职业道德生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道德人、社会人,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体验性是“三生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改造人的思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表现为它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以人为主体的、真理性的、富有大爱之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德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应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三生教育”不是完整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知、感悟和体验“三生教育”的循环往复,逐渐、逐层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三生教育”的教育效果才能得到真实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将“三生教育”与生产实践、与实训实习融合,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认知、感悟、体验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的“三生教育”,就是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使学生具有与求生的专业技能来提高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三生教育”要解决好的关键。

校园劳动实践感悟篇10

精心培育校园里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阵地

学校把培养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学生作为创办“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出发点,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学习小组分为七个专题研讨小组,学员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党建、时事政治、改革发展创新七个专题开展学习研讨。校党委开设马克思主x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20多门基础课程,每周开展两次学习活动,由校党委委员和思政教师轮流授课,还邀请校外专家和党委部门领导来学校授课。

多载体、多形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校党委精心设计载体,多形式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开展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宣讲。遴选理论水平较高、口才较好的学员组建理论宣传队,在校内各班级巡回宣讲。先后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万少华、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光荣等先进人物来学校宣讲。二是构建学习网络。每周两次在学校内部电视网播放红色文化专题片,组织学生收看,作为思政教育必修课。在学校宣传栏设立“时政园地”,“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先后推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民族复兴中国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专版,解读时政热点,传播党的理论。在学校广播台设立“求是园地”,安排两名学员,每天下午4点至4点30分畅谈学习体会。在校园橱窗、张贴栏设立5个“微理论”学习专栏,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下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员寻访红色足迹、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儒学文化衢州试验区,让小组学员充分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最新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月度主题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