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机制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3:59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48-01

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导致企业在财务和相关工作中容易出现风险,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识别,不坚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将会出现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各类问题,进而使企业财务风险得到迅速地放大,进而产生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金和财务方面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影响企业对资源和市场的有效利用。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独立面对市场和竞争方面越来越多地挑战,出现企业财务风险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不控制此类风险,企业的资金和财务就必然出现困难,不但不能够使企业走向扩展和发展的通途,反而会制约企业现实与长远的进步,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研究。

1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微观风险中重要的组成类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在企业融资或筹资过程中,因操作、政策、市场而产生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是企业的负债经营策略,负债经营是企业利用财务杠杆,通过各类筹资和融资手段以负债的形式来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而实现扩大经营和市场占有,企业负债经营在合理条件下可以取得低成本、高收益的效果,而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情况、资本状况的恶化,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与经营的负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企业财务风险是允许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要防范财务风险的积累,通过各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来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抵御,进而实现为企业迅速扩大市场、实现长期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危害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无法履行债务义务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各类资产将会以抵消债务的形式转移到债权人名下,这会对企业产生经营上的困难,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破产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正常的企业经营将得到终止,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将不会继续产生,同时企业破产对于社会来讲也是一种伤害,资源和资金在重组中会出现巨大的浪费,劳动力人力资源将会出现贬值,还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就业和稳定的问题。所以说,企业和社会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特别是我国企业,由于企业经营经验少、融资环境恶劣、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这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维护企业的经营,实现社会的稳定,应该从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控制好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入手。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构建措施

3.1建立和完善企业全面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制度性基础,新时期,要建立起企业全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立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机构,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2加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特点,通过系统的方法、规范的途径和有效的测度可以做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企业应该完善财务风险的动态指标,通过指标的波动来预测企业财务风险。企业也可以利用动态Z指标模型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分类与警示,这样可以直观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强财务杠杆的动态计量,要建立起动态的风险系数标准,及时调整各项风险的占比,以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

3.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过程管理

企业应该从加强现金预算管理方面入手,编制现金预算、调整现金收支以更为规范的手段实现对现金的全面控制。企业应该建立起与资金流有关监督制度,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和融资环境的变化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还应该理顺财务工作的相关关系,使财务工作更为顺畅、清晰和透明,进而做到对企业财务工作全过程做到管理和控制,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4建立企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应急对策

企业应该在资金充裕的时候就开始着眼的财务危机应急对策的建设工作,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财务危机管理小组,负责财务危机控制、财务危机处理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财务危机管理小组应独立于各个职能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决策层的领导,出现财务危机时应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机制,迅速设立统一和公开的信息方式,保证信息源头的唯一,以免因传闻和猜测使危机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及早举行新闻会,向企业内外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的补救措施。企业在发生财务风险后应该主动进行重整和补救的措施,企业可以采取企业财务风险危机重整的措施,对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债权人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危机重整既能制止企业经营失败带来的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又能避免破产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又能减少因企业破产而失业的人数。

4结语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和财务工作中必然存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伤害是企业主管和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性保障。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要建立体系,要在制度和组织的基础上识别企业财务风险,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在更好地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建立企业全过程、全方位财务风险的控制机制,以达到对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经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8-20.

[2]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42-378.

[3]赵春菲,王统林,张宁.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86种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72.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评估财务财务管理

一、必要性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也就是说,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财务风险形成于资本的流动过程中。从资本的垫支到资本增值的创造,最后是资本垫支的回收过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伊始,风险就已经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所以说,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经营的必然产物。

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及内在财务风险分类:

1、内部原因。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决策和管理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加上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而这些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2、内在财务风险分类。由于各生产经营环节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引起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之为内在财务风险。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负债资金数量和筹资成本以及偿还时间;资金投入过程中的投向、数量、结构;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经营管理水平等;收益分配过程中收益的确认以及收益分配政策、数量和形式。(1)筹资风险。它是由于负债融资不能如期偿还而带来的风险。(2)内部投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对内部资金投入所产生的风险。投入资金不足会破坏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投入资金结构比例不合理会形成流动比率过高或过低,固定资产闲置或不足;投入资金效益低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3)经营内部风险。它是由于企业经营收入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这里主要指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有销售风险、成本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相关法律风险等。(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方法和政策是否合理合法。。

三、防范措施和建议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就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探究风险的基础上,用最有效的方法把风险导致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行为。经营风险主要从企业实物运动的角度,财务风险则主要从价值运动的角度,两种风险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而已。财务活动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另一种方式,而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反映和控制。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用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承担经营者的责、权、利,争取风险、收益和报酬的相互统一。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协调的行为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解决好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等内部利益主体之间,以及企业和政府、企业和债权人等外部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关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则是企业为降低风险,在财务风险猜测、决策、防范、处理的过程中,用来完成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各种手段和工具。主要采取以下工具规避财务风险:逃避、转移、分散、套期保值、自我保护。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一是建立客户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甄别,建立客户信用分析档案和坏账准备金制度。对信誉不良的客户,对资不抵债的客户应及早收回货款;二是建立统计分析制度。通过完善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采取相应办法加以控制;三是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制度。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做到合理化决策,避免财务风险。

4、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方式,合理布置债权资本所占的比例。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财务杠杆收益和财务风险的一种最佳均衡,是公司筹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资本结构。

5、引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有机过程,通常包括:一是识别和评估风险。对企业财务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事前猜测和全面估计,认清企业所处的环境,剖析财务系统中的不利因素,划分出财务风险的强度和可能的损失程度。二是分析风险成因。三是预防和控制风险。四是风险的损失处理。

6、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规避财务风险。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7、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通过预警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控。长期预警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收益率等指标;短期预警指标主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来预测。

四、总结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控制的。企业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建立起财务风险防火墙,才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风险,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2000:765~71

2、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2000

3、朱望生:《论企业财务风险》,会计学会2002年第10期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2008年年底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使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类企业财务危险加剧,表现在坏账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二是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市场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公司债券可能遭到赎回的压力,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三是产业政策变化。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优惠、鼓励和倾斜的同时,也会对另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产业政策对企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政府对产业的政策会因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财务决策也处在不断变化中,企业财务决策的变动也会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二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顺。单个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或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三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治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和健全的财务治理结构,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企业要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工作程序,分清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企业负债率分析以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监测技术,建立敏感的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减少决策失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做到慎之又慎,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资金成本管理和分析;企业负债规模要适度,储备库存要合理,决不能为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企业过度负债。

2.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会计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并对未决诉讼、担保业务等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包括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与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坏账准备金制度,适当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3.企业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相关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原因及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决策和控制依据。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自保风险法。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即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金融科学,2000.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4

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相对稳定,其财务风险常常被忽视。因此,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内控制度,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监督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及绩效考核制度的构建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外部财务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会计核算由过去的手工记账发展到各种财务软件的应用;成本核算由关键项目核算到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全成本核算;年度预算由传统的基数调整预算模式到财政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零基预算等等,记账介质、核算对象等,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多变化。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核算体制、管理内容等方面应增加风险意识、规避风险隐患,并积极做好风险控制,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构成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它与企业单位财务风险有着很大的差别,企业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事业单位资金由财政投入、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支出按照年度预算安排,似乎不存在风险。但事实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构成。

1.1收入风险

尽管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主要项目投入由财政负担,但并非财政投入就没有风险,有些地方财政赤字巨大,入不敷出;非税收入受政策性、制度性影响而波动,非税收入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1.2支出风险

虽然年度部门预算大多采用零基预算法,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编制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财政支出预算指标编制时要求各类经济科目之间不得相互挤占,但实际上,随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政策性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不足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目间的挤占与借用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出现年度预算收支不平衡,财务部门不得已承担着极大的支出风险。

1.3债务风险

事业单位因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设备,或因资金不足向金融机构举债进行投资,资产负债率大幅提升,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了单位正常运作,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偿债能力有限,加上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从而造成债务风险。

1.4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等等。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全员风险意识不足、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最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人员支出、项目支出方面都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管理层普遍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缺少相应的风险意识,领导层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的现象是造成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意识到存在财务风险,也只是局限在资金风险,缺乏大局意识,并没有认识到经营风险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关性,没有在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其实,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一样,只要发生经营活动,就一定存在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事业单位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负债经营,从而出现财务上的风险。

2.2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仍然把事业单位看成是“旱涝保收”的无风险机构,认为会计只是记录单位资金活动、汇总统计财务报表的管理部门,缺乏事前、事中、事后财务控制与监督,单纯地认为只要是管理好资金,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也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2.3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发展、财务管理的步伐逐渐加大,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信息质量,2012年财政部制定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革、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会计报表数据信息的强大,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没有足够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作为支撑,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因素。

2.4财务决策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管理者在对事业单位财务决策时缺乏计划性、科学性。经验决策是主要决策方法,采用领导层会议决定方案的现象较多,但多是一把手定方案,几个人附和,缺乏一系列的可行性研究与调查,要业绩、要效率,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就应该快速,不习惯受到监督。这种现象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给事业单位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5财务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近年来,随着财政一体化的推行与应用,财务预算编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但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控的长效管理机制,因此就无法通过预算全面、正确地了解事业单位的真正需求并开展经济活动,也就无法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2.6财务环境的复杂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风险的外部原因。比如,采供血机构信任危机造成无偿献血人次下降、非税收入下滑;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资金供给出现短缺,实物性资金相对的升值,资金成本逐渐升高;物价上涨、人员工资上调造成财务支出压力不断增加,收入预算不能完全满足支出预算的需求,财政补助严重不足带来单位资金周转困难。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7财务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提高了处理财务数据的时效性,最高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单位财务信息,但同时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的风险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财务部门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不足,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流程,未及时加强和完善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对各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设计未进行评估,从而造成风险隐患;对信息化环境下不相容岗位未加以重新评估,不能保证在整个流程中运用扁平化管理而达到多岗位相互监督与控制;对于风险评估内容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流程是否有序等等未做出积极的思考和完善。

2.8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不够严谨

事业单位在对内对外的投资较企业单位来说相对随意,主观意愿占据主导地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够严谨和完善,单位即使有相对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内控制度与规范,也难以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制度、规范形同虚设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财务意识相对薄弱,对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意识相对滞后,甚至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3事业单位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3.1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应当建立一套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所有要求均设计到风险管理流程中。第二,应当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内部及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形势、行业政策、政治环境、财政资金供给、科学技术进步、装备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如采供血机构,社会信任度、民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奉献精神等等。内部因素包括单位领导及高层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组织机构、服务方式与流程、资产管理等管理因素,财务状况、资金来源、投资管理等财务因素,以及其他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诸多因素。第三,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使财务风险不仅能及时发现,还能及时得以解决,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

3.2加强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素质越高对风险意识认知度就越高,就能够更好地驾驭市场、掌控单位经济运行状况,其管理的风险就越小。因此,这就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对单位内外环境、方法等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培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制定出正确规避风险的方法、对策,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够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对风险有足够的预见性,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规避甚至消除风险。

3.3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控能力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财务人员风险防控能力,加大对财务人员提升风险意识的培训力度,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环节进行细化,对单位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职能,使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不断提高,为财务风险防控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环节重点控制

首先,需要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并对各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内部控制能够满足和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其次,对不相容岗位加以评估,确保整个流程中运用扁平化管理,使多岗位之间相互监督与控制。最后,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检查风险评估内容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流程是否有序等等,从而减少风险产生的潜在因素。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整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是防范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险控制取得的成效也是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和财务监督机制的有利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力度,工作中做到点面结合、动态监督,加强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保证核算中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形成相对完善的立体式财务监督体系,从而增加对财务风险监督的效力。

3.5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投资监管,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规范,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有足够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单位财务管理中将严格的制度规范作为支撑并有效落实。

3.6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因办公场所搬迁、设备更新换代等从事一些投资活动,容易造成单位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有时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需要实时掌控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和资金使用计划,从而充分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陈俊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7):122.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财政拨款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多元化,资金使用不当或资本结构是不合理的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但真实的情况,很多机构的财务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稳步发展的机构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正确分析机构的金融风险的种类和成因,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不仅要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减少经济损失,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本身来讲,它具有如下现实意义:(1)增强风险意识。无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熟悉的风险领域及相关业务活动,以清除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风险,及时有效识别,控制和风险防范事故的风险降低损失,是非常必要的。(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监督系统内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和合理的防范和化解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创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3)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机构,以帮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性能,实现效用最大化预算资金,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4)完善财务管理科学体系,并促进丰富和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事业单位体制需要改革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尽快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同类型的机构的财务规则的机构,一个科学的财政和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加快人事制度和卫生保健系统的改革,提高工资制度和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机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配额制度,现有的部门预算,增加外国投资预算,预算收入和贷款的金融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报告制度,加强金融风险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主体,目前正面临着各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被低估的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拨备材料在通货膨胀时期,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为了进一步控制机构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建议修正财务规则的机构,全面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机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长期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修订的“外商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提高贷款审批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机构,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首先,它是必要的体制信用体系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机构通过一项可行性研究,以清楚贷款的金额,性质和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资金使用计划。第二是建立机构的贷款专家论证制度。超大规模的贷款,如果有必要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贷款机构。三是要建立一个系统机构贷款的通知。在贷款审批事项在媒体上予以公示。第四,有必要明确贷款审批流程和权限,大额贷款须经批准的,金融业的贷款量巨大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四)建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报告制度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即建立一个书面报告制度,形成可执行的财务部门定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以预测和分析可能出现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主要方案和措施;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风险的即时报告制度的实施已经出现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及时提交。

(五)建设机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定期计算企业的财务报表,定期的现金流量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的,为企业提供的现金供应的预警信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指标结果的标准额定根据财务风险的水平,该地区的评级结果确定企业(安全区、预警和危机),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控制或抑制控制,以防止发生损失的风险或损失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测、评估和早期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水平和垂直数据比较建议的控制措施,预警和预测潜在的风险的金融业务,可能是化解金融风险发芽。

(六)提高业务部门经理的风险意识

要加强金融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的财政,财务管理,加强法律上的概念,并财政、财务管理的不断提高财政。金融意识,并加强资金的财务管理能力按照法律规定。为了加强单位财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报告的情况,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则及规例。

(七)制定科学的风险机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机构应建立适当的外源性风险发现机制,以及时的风险外部因素的变化。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外部因素的风险:(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政治环境、同行业、资金和其他经济因素的供应。(2)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其他法律上的考虑。(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及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进步的科学和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科学和技术的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6)其他有关的外部风险因素。

今天的事业行政机构的财务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机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管理人员需要分析全不同风险的原因,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机构的能力,并有效地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健康、快速地发展的业务单元。

参考文献

[1]蒋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6).

[2]海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控措施[J].价值工程,2010(10).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6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院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文首先对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防范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卫生投入重点正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领域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转变,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加上实行药品招标后药品利润空间压缩等因素,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但现阶段就这方面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少,笔者将在本文中,就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分析1、宏观风险管理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其竞争策略的变化,造成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只能借助于负债筹资,这些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造成风险。2、医院微观风险管理环境不容乐观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成败。此外,医保部门监管措施严密、力度加大,医院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是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了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医院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要根据本医院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们国家的医院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践中难以将医院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同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执行不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目前,医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医院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医院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医院尚未建立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1][2][][]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上存在于医院之外,医院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医院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营运资金的管理体现于医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因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同时,要认识到财务危机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监控医院负债状况,有效规避负债运营风险,可以根据各个医院自身特点和负债规模的大小,结合资金运营状况,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全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医院获得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并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3、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说来,首先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人员组成。其次,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了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4、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对医院来说也不例外。首先,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再监督职能,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5、加强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占医院资产的绝大比重,因此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医院存货中药品、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其周转速度快,则说明药品材料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即医院的速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药品材料管理要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周转不超过医院财务预警机制制定的天数。超过周转天数应查找原因,减少库存数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1]王晓琴: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7(12).[2]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3]孔伟:医院财务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2008(14).[4]夏进祥:略探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之策[J].法治与社会,2008(6).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7

1.核算风险。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各项财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财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的限制,对政策法规、财务知识等方面掌握不够全面,核算水平落后于制度更新的步伐,使核算出现错误或偏差,导致财务核算风险的产生。

2.投资风险。

事业单位投资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是对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往往超出资金承受能力,导致周转困难带来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造成亏损多而盈利少,巨大亏损会带来财务风险。

3.道德风险。

对事业单位来讲,财务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在财务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财务人员在选拔任用等环节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理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整体水平无法不能完全适应财务管理活动要求,成为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4.担保风险。

虽然《担保法》中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做担保,但是很多事业单位或因为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利益考虑,仍然为其它单位获取银行货款而做担保,这不但严重影响和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也让所属单位承担着巨大的担保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风险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

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特殊社会组织,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日常职责以公益性为主,属于非营利性的,大家都认为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吃穿不用愁,因此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认为利润就是发展的关键,认为只要取得较高利润,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只要是管理好资金,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风险,这种片面认识和浅薄的风险意识往往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程度不一样,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尽相同,事业单位在对风险的控制上没有重视起来,财务管理内部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风险应急、风险控制、风险防范等各种制度体系。对有些事业单位而言,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在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没实施也没做严格要求,财务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盲点,导致财务风险出现,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预算管理比较滞后,负债经营造成隐性预算。

相比较一般企业,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有所不同,其特殊性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是预算年度收入和支出,可以说预算编制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事业单位的发展建设只能在财力许可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前消费,更不负债经营,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事业单位经受不住外界诱惑,在利益驱动下,片面强调发展,将企业运营中的负债经营引入到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这就造成了隐性赤字预算,带来财务风险。

4.内部控制体系不严谨,内控管理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对内投资、对外投资都比较随意,主观意愿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意识也相对滞后。近此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控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很多方面仍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重大项目审批、大额资金支付、外部融资等,或者虽然有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严格按制度来执行,执行力度不强,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为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5.政府管理职能缺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管理职能缺位,国资委成立后,没有明确指出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各事业单位都按自己的方式来管理经营资产,这不但使事业单位出现资产严重浪费、流失等状况,还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如通货膨胀,实物性资金升值,金融危机等,也会成为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重要外在原因。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分析

1.培养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要加强、加大对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力度,将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财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及员工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财务风险相关知识的宣传,让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从思想上树立一种风险观念。除了培养风险意识,还要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发现、了解、识别财务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风险时准确分析、评估及及时应变处理的能力。

2.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财务监督有着很大的关联,做好财务监督工作,可以有效防范、控制、化解财务风险的发生,要改变以往以手动为主的信息监督方法,积极引进新技术,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的内部监督,点面结合,形成动态的监督模式,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在岗位监督、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等方面建立配套设施,注重监督全面系统性。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要保证管理上有预算监督、核算上有会计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监督,形成三位一体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从而起到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防控能力。

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事业单位风险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应该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价值链中,建立严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要特别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财务风险是有规律可预见性的,随着管理手段及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财务风险发生时间、范围、程度可以预测,事业单位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不但能使财务风险及时被发现,还能够及时、及早解决,从而促进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财管理不同,要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各项制度的改革,建立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有效控制。在对外部投资上,财务风险是避不可免了,事业单位管理者一定要有风险防范对策,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营。

5.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问责制。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8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化,政府的卫生投入重点正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领域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转变,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加上实行药品招标后药品利润空间压缩等因素,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但现阶段就这方面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少,笔者将在本文中,就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背景分析

1、宏观风险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策、社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外资和合资医疗机构陆续兴办,现实或潜在的竞争者其竞争策略的变化,造成医疗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卫生补偿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药品利润空间逐步压缩,医疗定价不合理等境况都对医院收支结余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医院建设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只能借助于负债筹资,这些都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疾病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符合患者需求,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给医院财务造成风险。

2、医院微观风险管理环境不容乐观

财务风险存在于医院资金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中。筹资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负债总量过度、负债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的负债有利于降低医院资金成本,与此同时,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加大医院的财务风险。在投资环节上,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投资者自身的投资决策能力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成败。此外,医保部门监管措施严密、力度加大,医院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对营运资金产生重大影响。在使用资金环节中,为了日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医院要购置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物资等,这部分业务花费在医院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例,各类物资购进比例、采购计划、周转情况等,都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了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医院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要根据本医院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来保证医院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们国家的医院大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在实践中难以将医院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同时,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执行不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医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医院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医院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医院尚未建立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客观上存在于医院之外,医院无法对其施加影响或加以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医院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首先,医院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认真分析,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医院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医院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医院财务管理系统高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营运资金的管理体现于医院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因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以此为重点。同时,要认识到财务危机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各种危机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资金运动的“晴雨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监控医院负债状况,有效规避负债运营风险,可以根据各个医院自身特点和负债规模的大小,结合资金运营状况,采用综合评分的方式,建立全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通过收集有关财务信息,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医院获得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跟踪,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经常性监控,在警情扩大或风险发生前及时发出信号,使其充分发挥“警报器”的作用;并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健全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辅以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具体说来,首先要成立财务处风险防范小组。风险防范小组成员一般由财务审核、账务处理、票据管理和门急诊、出入院处组长等各个岗位人员组成。其次,风险防范小组要引入流程再造的管理理念,对目前习以为常的财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重点风险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并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对医院来说,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包括财务退费、业务款收缴、病人欠款管理、住院医药费减免等环节,据此需要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如《业务收入解缴制度》、《财务收费退费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住院病人费用核改操作规范》等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设立了与之配套的日常审核和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实践中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4、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事业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点对医院来说也不例外。首先,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审计再监督职能,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5、加强医院的流动资产管理

医院的流动资产占医院资产的绝大比重,因此是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医疗应收款、应收住院病人医药费、其他应收款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转速度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为了降低这方面的财务风险,要加强住院病人的预交金管理和催交欠费工作,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及时清理债权,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

医院存货中药品、材料占据比重较大,其周转速度快,则说明药品材料所占用的资金就越少,即医院的速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低。药品材料管理要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周转不超过医院财务预警机制制定的天数。超过周转天数应查找原因,减少库存数量,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三账一卡制度,财产物资部门要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浅议医院财务风险与预防[J].当代医学,2007(12).

[2]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9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防范;财务管理机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财务风险

1.企业财务风险的提出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和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与经营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宏观环境因素所致的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

2.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性。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是对未来结果与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果的可能性。

(2)可识别性。人们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财风险管理切实可行,做到“预知可控”。

(3)可决策性。财务风险既可事后确认,也可事前估计。通过财务技术可在事前对损失进行预测和估计,使风险的不确定性变得可控。

(4)可转移性。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分散和转移财务风险,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使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可能。

(5)可预期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的收益和安全的一种经营理财活动。企业通过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财务活动,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科学方法防范、控制财务风险,对企业实现和超额实现经营目标,战胜风险、提高效益、增强实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作用。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本质。减少未来可能的损失,增加未来的收益。财务风险不确定性的存在使风险损失与风险收益同时并存,通过对风险积极有效的防范与管理,扬长避短,为企业带来利益或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实现经营成果的最佳化。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客观的特定环境变化莫测,而企业的经济运行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企业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2.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企业眼光只瞄准市场的机会与利益,缺乏风险与风险防范的意识,毫无察觉潜在风险威胁的存在。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居安思危”,风险意识淡薄。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企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或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或企业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缺乏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缺乏科学的预见,反映滞后。

4.决策未能充分论证缺乏科学性。企业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未能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和估量,正确选择决策程序、决策方式,缺乏监督和协调风险因素,采取风险回避措施,合理进行投资组合,使风险尽可能可控。

此外,过度筹资、资本结构不合理、市场形势估计不足、新产品开发乏力等等,凡此种种,都会产生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识别财务风险

1.风险识别的参与者。企业要吸纳高素质人员参入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活动,包括业务活动成员、风险管理小组、来自公司其它部门的专家、客户、外部专家等。

2.风险识别的持续。风险识别不是一次,而应有规律地贯穿整个业务进程中。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的作用过程。一旦风险被识别出来,就可以应用和实施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法和策略。

3.识别潜在的风险。风险的识别,必须基于不同的侧面来寻找和发现潜在风险,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对不同方面的风险可以按照它的相关特性进行识别和归纳,特别注意潜在的风险演变为现实的风险的可能。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分析宏观环境规避风险。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备选方案。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财务活动予以回避;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提高风险意识预防风险。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当财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时,企业可以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经常主动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决策水平转移风险。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在可能的条件下,企业通过购买保险、签订远期合同、开展期货交易、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等转包等形式把财务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从而可以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与限度承担的原则。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在市场机会既定的情况下,应当以企业能承受相应风险为前提进行权衡。

3.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强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有效避免决策“一言堂”、“一支笔”等现象引发的财务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1.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要明确经营者、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在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后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

3.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系统。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系统,是专门对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动态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控制的系统,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及时做出反映,并采取相应防范和化解措施。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对企业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

(1)风险规划――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拟定风险缓解方案。

(2)风险识别――确定风险源,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3)风险分析――找准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

(4)风险处理――根据确定的危险等级,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有效处理风险。

(5)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

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引入风险管理机制,使企业经营者承担风险责任,行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并获得风险经营的收益。同时区分风险的责任,确定企业补偿风险损失的渠道,体现企业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是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

4.建立风险处理机制分散风险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合法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

(2)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确定出一种适合自身企业的理财方案。

(4)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5.及时有效地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

财务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量化估计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预期造成的损失,选用适合的方法对风险信号予以评估,并准确及时反馈,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综上,企业财务风险虽然难免发生,只要风险意识警钟常鸣,沉着应对,运用业已建立的运行机制,就一定能够抗击风险,沉稳地度过金融风暴的寒潮。

参考文献

[1]周朝琦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朱伟著.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防范.企业经济.2003(3)

财务制度机制风险篇10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5.010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5-0014-02

目前,医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医院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医院需要提高风险意识,积极迎接医疗市场竞争并采用各种操作性强的方法,避免财务风险,适应医疗市场变化,从而保证医院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及控制风险,减少医院经济损失,是值得我们广大医院财务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1当前我国医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1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欠缺

当前我国很多医院财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我国很多医院一直以来都属于公立性质,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只是将报表编制和财务问题处理视为财务工作重点,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其二,很多医院都未构建内部风险应对机制和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1.2缺乏必要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

医院未建立健全有效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是增加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医院在进行采购时,并未对医疗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更没有采用科学论证方法对医疗资产必要性进行分析[1]。这就导致医院购进了很多价格高但没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少,并且造成资金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回收,增加了医院资金风险。

1.3缺乏财务核算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在医院各项物资的采购和发放工作中严重缺乏应有的管理和监督,未对物资运用全过程进行核实,常常出现物资不齐全、破损、过期等问题,这样无疑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损害了医院利益。

2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并严格控制医院各种费用的支出

建立完善科学的医院财务分析机制,合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医院系统每个环节进行财务核算,然后汇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及时了解医院不同时期的费用组成和变化,掌握资金规划实施情况,并分析找出导致财务风险的最主要原因,从而探究出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增加经济效益。另外,医院还可以实行定期总结或开展专题分析,从而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开发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与医院物流管理、经费报销、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相结合,将各个独立的业务数据整合成一个共享的数据库,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提升管理效益。

2.2加强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风险意识也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需要广泛宣传财务风险的危害,积极开展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活动,切实增强财务人员对预防财务风险的重大意义的了解,掌握各种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2.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完善医院资金管理机制,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根据医院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要切实保障资金管理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健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要求财务人员合规开展财务业务活动,有效控制资金风险,避免资金浪费。

2.4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一种控制制度和规范化的程序,是预防和控制资金风险的有效方式。医院财务预算机制可以反映医院资金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预算机制完善是医院有序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医院加强财务监管、控制、审计、考核的根本依据[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过去单一的财务资金规划拓展到采购、工程建设、投资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资金预算活动,从而形成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涵盖医院有助于医院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有效避免资金风险。

医院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构成部门,确保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财务风险是每个医院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医院管理机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竞争食愈演愈烈,医院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医院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深入探究风险出现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减少财务损失,提升医院经营水平,加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保证医院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