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食品安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18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总结;分类

中图分类号:R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01-02

12009-2012年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情况

1.1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基本情况

2009-2012年广东省备案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2481份,主要包括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三类食品标准,2009-2012年备案的企业标准状况如表1所示。

1.2普通食品标准的备案情况

统计备案的食品标准,普通食品标准的数量最多,为了解普通食品标准中各类食品的备案情况和数量,省内各类食品的产品开发状况,按照GB2760的食品分类系统,对普通食品标准进行了分类,将普通食品标准分成了16类,各年度普通食品标准的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其他类24139154261

22009-2012年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分析

2.1备案食品标准的数据分析

广东省卫生从2009年8月份开始负责企业标准的备案,因此2009年的备案数据不便与其它年份进行比较,分析2010,2011及2012年的备案标准总数,从备案标准的数量上看,广东省备案的企业标准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26%(2011年较2010年)和9.9%(2012年较2011年);其中普通食品标准是备案标准的主要类型,2009,2010,2011及2012年备案普通食品标准分别占本年度备案标准总数的65%,85.3%,86.8%,89.7%,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28.8%(2011年较2010年)和13.5%(2012年较2011年);保健食品标准是另外一类重要的备案标准,2009,2010,2011及2012年备案的保健食品标准分别占本年度备案标准总数的19.9%,9.46%,9.88%,10.3%,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32.1%(2011年较2010年)和14.8%(2012年较2011年)。

分析广东省备案食品标准的数据,无论是年度备案标准总数还是普通食品标准与保健食品标准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从标准层面上看,说明广东省食品行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较快,食品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对标准所进行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省内食品标准备案的整体状况,也为科学引导、调整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2.2备案普通食品标准的分类分析

普通食品标准中,备案数量最多的食品类型为饮料类、调味品类及粮食制品类,三类食品标准的数量分别占到当年标准总数的(19.8%,25.6%,27.6%,31.8%),(7.8%,15.3%,15.7%,12.3%),(9.0%,10.8%,9.9%,10.3%);水果及蔬菜制品、肉及其制品、可可、巧克力制品及糖果制品、水产及其制品类标准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分别占当年备案标准总数的(5.6%,6.7%,5.5%,7.4%),(6.4%,5.8%,4.4%,4.1%),(0.86%,2.5%,5.3%,6.4%),(2.3%,4.0%,3.0%,3.9%);其它产品类型如焙烤食品,酒类,蛋及蛋制品,甜味料,脂肪,油脂制品,乳及乳制品产品标准相对较少。

从各类食品标准的统计数据看,广东省的备案食品标准同其他省份如山东、新疆[1,2]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饮料类的产品标准均有较高的备案标准数量,在三个省中,饮料类标准均是排在前三位的;但广东省的备案产品具有自己的特点,2010-2012三年中,除饮料外,广东省的调味品与粮食类制品标准一直是备案数量最多的两类食品,尤其是调味品,虽然不是大的食品种类,但在广东省的食品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山东和新疆的统计数据看,除了保健品和饮料类标准,其它种类的备案标准百分比均会发生变化,而广东省备案数量最多的三类标准则相对稳定,从整体上体现了广东省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山东省和新疆自治区备案数量最多的为保健食品标准,保健食品的标准数量在广东省虽然占了较大比例,但一直是排在饮料、调味品及粮食类制品之后,这也是广东省备案标准不同于其它省份的地方。

参考文献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县委十一届七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坚持治理整顿与产业振兴、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的工作原则。

为使专项工作得到稳步开展,我局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裴兴毕局长任组长,各股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合业务股,由张学文兼任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局党组研究制订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作按要求有序开展。

(二)落实具体要求

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时段开展集中整治,全面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和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起“可溯源”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企业自律机制建设,提高企业诚信意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逐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非食品原料、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犯罪行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努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县食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制订措施全面开展整治工作

我局严格按照整治方案各阶段的工作要求,确定重点,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以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主线,结合日常监管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

(一)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

2008年底到2009年4月,我局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县统一部署和要求,集中开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清查整顿,我局联合乡镇食品安全监督员对辖区范围内的1家食用酒精生产企业,2家白酒企业和10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了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26人次,车辆58台次,与全县范围的3家企业和75家小作坊都签订了责任书和食品添加剂备案表。

(二)完成对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整治

我局严格执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检验、专项监督抽查、巡查回访制度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立使用原料台帐制度,质量安全承诺、限区域销售、不使用定量包装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的查处。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全面推行“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两报告”的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建立政府、部门、乡镇监督员、企业四位一体的监管网络,形成“政府监管、村民自治、行业自律、企业自负、责任共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格局。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治理整顿力度,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全面建立以“可溯源”为核心的追溯体系。

通过整治,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监管的长效机制;全面实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类监管,逐步消除乳制品、饮料等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食品生产加工秩序进一步规范,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全县除小作坊外的1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10种产品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截止上半年我县15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获得许可证17个(其中康丰、天潭一家多证)。304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率已达100%。严厉制裁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建立和实施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三)切实抓好日常监管

一是继续开展全县生产加工食品企业和小作坊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现动态监管。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户,小作坊304户。按照以食品安全风险高低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的原则划分,在普查建档的319户企业中,a类企业2户、b类企业1户、c类企业12户,d类企业304户,占企业总数的95.30%,7人以下小作坊300户,占企业总数的94.04%。

二是抓住重点,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把好生产源头关。我局在企业办证中,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进行积极帮扶,不断促进企业和小企业、小作坊升级改造,做大做强。全年共有2家企业通过了换证审查,4家食品加工企业按期进行了年度报告审查,目前,在我局的帮助指导下,2户小作坊正在改造申请取证。继续加强企业证后监管工作。在去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调查建档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监督抽样、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方式对我县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监管。

三是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企业监管中,监督与服务是有机联系的,有效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的服务能促进监督的发展。目前,我县规模食品生产企业较少,90%以上的为小作坊,小作坊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在食品企业监管中我局始终坚持监管与帮扶并重、整治与发展并举的原则,大胆探索既有效监管小作坊又能促进小作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继续开展“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深入了解企业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实际需求,听取企业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针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制定服务方案,多次亲临加工现场进行指导和帮扶,推行“公司+散户”监管模式,促进我县石斛、茶叶、火腿、核桃油制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为适应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局按照我县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顺利完成了石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并通过了考核验收。《紫皮石斛》标准于3月5日通过省级审查,6月16日经省质监局批准,为推进我县石斛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抓住重点时段、重点产品进行重点检查。在元旦、春节、五•一、清明等节日,针对大米、食醋、酱油、小麦粉、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茶叶、糕点、糖果等节日热销产品开展专项检查,严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五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我局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模式,确保对这类企业监管到位。我县在生产加工食品专项整治中进一步规范小作坊的生产、销售行为。督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条件改造,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检查食品生产小作坊,要求小作坊全面建立使用原料台帐制度,严格要求做到不使用定量包装和限定区域销售。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在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不足。一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按规定要求的各种台帐记录不全,食品添加剂备案登记、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台帐记录简单;二是县级监督机构技术力量匮乏,无相应的检测设备,再加上县级食品加工行业面广点多,人力、物力有限,严重制约着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添加剂存在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很多小作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仅凭经验或依靠实际生产需要,没有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四是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知之甚少。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严格按照省、市局部署,认真落实《××县2009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生产等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组织食品专项监督抽查工作;二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辖区监管责任制,逐步构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要加强对获证企业的年审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企业建立监管以“可溯源”为核心的追溯体系。引导和指导企业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律意识,积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人才培训、质量检验等全方位的优质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三是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紧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回访、签定质量承诺书、获证企业证后巡查、抽查等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到位,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3

近几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危机的影响,但是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加强,也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食品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行业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增长速度比较快的突出行业主要有食用植物油加工、液体乳及乳品制造、蔬菜水果加工、淀粉及淀粉食品的制造、方便休闲食品、冷冻食品等新型食品。中国谷物、肉类、油料、蔬菜、水产品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国食品产业市场运行态势良好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主要产品中经济茶、白酒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0%,速冻谷面食品、碳酸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鲜冷藏肉、糖果、小麦粉、方便面、软饮料、冷冻食品、大米等产量增长超过20%。2011年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5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产品销售率达98%,食品工业的利润总额占全国工业利润的10.1%。食品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67亿元,同比增长22.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略有下降,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些数据表明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重要行业。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增质优

总体贸易情况为量增质优,出口食品质量也得到了保障。2006年食品贸易进出口总额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2011年进出口总额7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达到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出口257.1亿美元,增长3.2%,进口408.5亿美元,增长26.8%。我国进出口食品显示量增质优的特色,在进出口贸易中,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我国一般食品贸易进出口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2.1%。加工贸易进出口67.8亿美元,增长了9.7%,占总额的10.2%。进出口的食品品种比较集中。水产品位居首位,蔬菜和水产品占食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食品主要是粮食,上半年进口金额4085.4万美元,增加了41.2%,价值达199.5亿美元,增长21.4%。进口粮食中进口量最大的单项为大豆,大豆的进口金额2905.2万美元,增加了22.9%,价值160.8万亿元,增长了17.5%,占我国食品进口总额的39.4%。进口贸易快速增长。

这种形势说明了我国国内增强,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多年的出口的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9年我国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法》以及实施条令相关监管部门也采取了食品技术保护措施。据美国食品行业推测中国进口食品销量将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销费国,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美元。

三、推进食品产业发展市场繁荣

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共同努力完成以下几项工作:(1)在满足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11%。(2)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形成合理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2015年销售100个亿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公司达到40家以上,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和集体目标为200个,自有品牌100个。(3)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15年食品技术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大众型企业生产装备类和信息技术类一共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自主化水平稳定提高,食品装备自主研发率将达到60%。(4)提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到2005年加工食品占食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使粮食加工、食用食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的总利用率大大提高。(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取得实效。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废水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8亿立方米。(6)食品质量安全将显著提高,接近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并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食用性,建立统一全面的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力求食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谷制品肉制品饮料酒类产品的合格率将达到98%以上。(7)加强食品产业建设,培育产业新型,实施农业产业化,农用食品产业与食品原料生产供应联动发展的计划,重点抓好功能食品,食品配料与添加剂以及原材料的优势,肉类、乳品、水产、粮食以及糖、烟、酒、茶、食用菌等。

四、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规划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人民增长的消费需要和营养健康需要为目标。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到2015年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调整结构转方式,提高质量和安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约化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连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稳定发展。同时,企业要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安全营养健康并进入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行业,提高食品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巩固食品产业在新时期扩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作用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地位。重点做好食品安全营养体制繁荣,规模效率保持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显著提高,产品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基础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政府的保证措施主要有以下8条:严格市场准入,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安全监管,维护产业安全,促进境外投资,提高企业诚信,引导健康消费。

数据链接:

2004年,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3亿美元。

2006年,全国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为407.89亿美元(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果等农产品)。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4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食品安全整顿的工作部署。针对当前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及广告宣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全面整顿保健食品说明书、标签存在的虚假、夸大宣传的违规行为,加大广告日常监测,重点整治保健食品虚假违法广告。通过整顿,有效遏制保健食品违法行为,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促进保健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消费信息,保障保健食品食用安全,为构建和谐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内容

(一)抓好保健食品清理换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全区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对我区已批准注册但未设置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根据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具体日程安排和要求,组织做好现场检查和产品抽样检验;严格按统一和规范保健食品的相关标准要求,配合省局做好相关申报资料的前期审查工作。

(二)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保健食品中添加药物的严重危害群众食用安全违法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对国家、省、市通报的违法添加药物的保健食品组织开展专项调查;按照要求重点对减肥类、辅助降血糖类、缓解体力疲劳类食品进行抽样检测;依法严厉惩治违规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三)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保健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有否按规定内容进行标示,严查企业擅自篡改审批内容,使用不规范包装、标签、说明书的行为,严查在产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文字资料上非法标示或宣称有治疗人体疾病等功能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保健食品非法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行为。

(四)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加大广告日常监测力度,重点监测全区各类媒体的保健食品广告,发现虚假违法广告及时查处,曝光违法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对严重违法广告产品采取暂停销售等行政强制措施。加强对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行为的监管,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要对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进行查。

(五)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辖区保健食品总体状况。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继续开展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尤其是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辖区内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底数和基本信息,掌握辖区内保健食品总体情况。

(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正确引导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宣传载体和有效方法措施,结合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普及保健食品法律法规和知识,积极引导公众确立正确的、理性的保健食品消费理念,提高公众对保健食品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和督促保健食品企业诚信生产、诚信经营,增强企业保健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三、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13年5月底--6月上旬,区食药安办制定下发全区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2013年保健食品整顿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于6月20日前上报区食药安办。

(二)实施阶段

2013年6月中旬--10月上旬,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组织开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品和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开展专项检查抽验;对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进行重点查处。调查掌握辖区内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底数和基本信息;开展保健食品广告监测和保健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三)总结阶段

2013年10月上旬,认真总结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情况,分析辖区内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监管的措施、意见和建议。各部门的整顿工作总结材料于2013年10月10日前上报区食药安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健食品专项整顿工作是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认真加以落实,抓出成效。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建立严格的食品生产监管机制为重点,抓牢抓实核心企业的监管,深化细化重点企业的监管,全面强化相关企业的监管,建立起抓住核心、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的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监管重点

(一)定点供应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和供食品生产加工备选企业;

(二)为食品配送中心供应货源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三)接受前两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委托加工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四)期间面向7个赛区城市及区域销售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五)期间面向国内著名旅游城市销售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六)生产加工假冒食品的违法企业。

以上监管重点依据与会的紧密程度实施分类监管,(一)、(二)类为核心企业,(三)、(四)、(五)类为重点企业。

三、监管措施

期间食品安全控制保障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年7月23日至年8月7日)为具体落实工作阶段:

1、对6月份的涉奥企业调查结果进行再核实、再确认。

2、核心企业实施驻厂监管。我县目前尚未发现核心企业。但要密切关注新产生的核心企业的信息(具体企业以国家总局名单为准),一经发现,要立即上报,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定点供应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国质检食监〔〕143号)和《全省质监系统食品生产企业驻厂监管工作方案》(质发〔〕27号附件1)要求,切实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3、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控。一是对重点企业保持获证条件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不能保持获证条件的,立即责令停产,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按照规定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二是加大重点企业的巡查和执法力度。根据企业状况和产品的风险程度加大巡查频次,尤其要加大对高危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三是对重点企业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并监督企业严格实施出厂批批自检,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得出厂销售。

4、小作坊实施严格规范。一是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督促小作坊业主认真按照承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严格限制小作坊产品销售范围,按照规定限制销售,并加贴标识。三是加大小作坊产品监督检查频次,发现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要立即责令整改,消除隐患。

5、违法企业实施严厉打击。充分发挥乡镇质监员的前哨作用,加大食品违法案件排查力度,严厉打击假冒食品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销售不合格食品、生产有毒有害食品和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6、重点食品实施专项抽查。对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敏感的、高风险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密切相关的瓶(桶)装水、、茶叶、豆制品(豆芽)、小麦粉、大米、酱油、醋、肉制品等食品开展专项抽查。同时加大后处理力度。对抽查不合格的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问题严重的,要责令企业停产整改,召回不安全食品,整改验收合格后才能恢复生产;对于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要坚决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第二阶段(年8月8日至年9月30日)为控制应急阶段:

1、保持高压态势,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单位、重点品种进行严密监控,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

2、会和残奥会期间,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具体安排见值班安排表)。

3、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及相关的重大问题时,要按照《关于建立安全应急工作领导机构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质发〔〕37号)要求,迅速启动应急相应机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及时妥善处置,力将事件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第三阶段(年10月)为总结阶段

食品所负责及时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行总结,并按规定上报市局食品监管处。

四、工作要求

(一)认识到位。要高度重视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安全形势,彻底消除麻痹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急动员起来,精心安排,周密部署,严格按照市局确定的监管工作方案实施监管,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县涉奥食品生产企业不出问题。

(二)加强领导。期间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局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局长亲自组织,食品所重点负责,各科(室)、直属单位分工协作。局里将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支持,确保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保障。

(三)协调配合。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沟通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经贸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预案。对涉及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要严格按照总局、省局、市局以及县食安委的有关文件要求组织落实,积极应对、妥善处置,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6

摘要:通过对武汉市生产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武汉市生产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指出通过实施有效监管措施,武汉市食品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对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和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查;食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6-02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以强素质、固基础、优服务、严监管、保安全、促发展为主线,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检验检测手段,督促企业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全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市场准入、登记注册、备案、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日常巡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名牌培育、升级改造、执法打假及专项整治等手段,加强对全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取得明显成效。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未发生源发性重特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2主要质量指标

2.1武汉市食品生产企业总体概况

食品是武汉市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300多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863家。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投资主体多样化,非公经济占有主导地位。国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只有14户,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6.3%;三资企业占37.9%,民营企业占55.8%。三资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乐百氏、伊利等一批名牌企业。截止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190户。其中大型企业2户,中型企业22户;产值过10亿的有5户,过亿的有48户。全市食品生产逐步向东西湖区、汉阳区及黄陂、蔡甸、江夏、新洲等远城区迁移,基本形成“一城一园”的空间布局。东西湖吴家山工业园和汉阳黄金口工业园是武汉市最大的两个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华润啤酒、百事可乐、统一食品、百威啤酒、黄鹤楼酒等一批知名企业。园区内集食品技术研究、食品工业原料、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功能于一体,产业链条较完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圈,产业集群化优势凸显。

总体而言,武汉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布局合理,品种门类齐全。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化优势突显。三是缺乏航母式的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四是武汉市老字号食品企业、汉产名牌食品企业逐渐萎缩,地方特色食品中名牌产品、名优企业不多。

2.2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以消费者关注的节日热销食品和时令性食品为重点,开展了节令性抽查。以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食品质量问题,以及媒体曝光、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食品质量问题、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开展了整治性抽查。以可能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食品、生产加工中存在潜规则的食品为重点,开展风险预警性抽查。依据应急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开展了应急性抽查。针对反复出现问题的产品和企业,跟踪企业整改效果,开展跟踪性抽查。2006年以来,武汉市质监局共组织监督抽查食品质量12000多批次,监督抽查合格率每年稳步上升,从2006年的74.63%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的90.73%,5年上升了16.1个百分点;获QS证食品生产企业抽查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大中型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样合格率96.94%,小型企业及小作坊的食品抽样合格率85.34%。

表12006年-2010年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

3各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分析

表22006年-2010年(1-6月)武汉市10类重点

食品抽查合格率单位:%

分析全市10类重点食品监督抽查结果,可以看出,糕点、肉制品、饮料、豆制品抽样合格率逐年提高,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浪油制品、食用油、乳制品质量则基本保持稳定。而蜂制品、饮用水、调味品质量则不太稳定,有所波动。抽查结果还表明,还有10%的汉产食品质量存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反映出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意识还有点淡薄。抽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部分食品受到污染,微生物指标超标。三是个别米粉生产企业违规添加了亚硫酸盐等含硫食品添加剂导致二氧化硫含量超标。四是超量使用含铝膨松剂,糕点、酱渍菜铝含量不合格。五是部分食品脂肪、总糖、水分、色值、酒精度、酸价等理化指标不合格。六是未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正确标注食品标识标签。

4科学监管,促进武汉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多年食品监督抽查统计结果表明,武汉市食品质量抽样合格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获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平均水平,产品质量明显优于小型企业及小作坊。说明近年来,武汉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得力,工作有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4.1严格实施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

坚持从严审查、从严发证的原则,不断改进和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863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有效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1156张。强化证后监管,加强对发证企业的巡查、年审、回访,监督检查、抽样检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开展获证食品企业出厂检验能力比对,提升食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

4.2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查。

对元旦春节、元宵节、儿童节、端午节等节令食品和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蜂产品、芝麻酱、米粉、夏季食品等重点食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公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正确引导群众消费。全面落实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制度,累计对1000余批次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限期整改、撤柜、召回、曝光、罚款等多种形式的后处理措施,提高了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3助企创牌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自律作用,强调“质量、名牌、创新、诚信”四个意识,共同努力打造食品生产企业名牌产品。目前,武汉市有2家食品生产企业获中国名牌、20家获湖北名牌和武汉名牌称号。

4.4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

聘请大专院校、检验机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武汉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乳制品、白酒、酱腌菜、蜜饯、糕点、食用油、膨化食品等重点高风险食品开展风险监控工作,从市场、仓库、生产线上抽取样品,重点监测易被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健康危害较大的致病性微生物、食品真实性指标,务求广泛、科学、准确采集风险监控数据,利用风险预警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预测预报食品安全隐患。

4.5建立食品监管联动机制服务食品生产企业

开展了食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活动,相继采取召开免费培训、质量安全专家行、实验室开放日、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印制宣传册、开通食品企业工作QQ群等措施,督促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实施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报告制度,指导企业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建立完善的进货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制定了食品小作坊建档管理和监管8条措施,建立产品质量监管联动机制,通过技术服务、质量培训、协调督办、上门宣传等手段,帮助小作坊改造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管理制度,提升产品档次。3年来累计有130家食品小作坊完成了改造升级,其中79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4.6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坚持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两超一非”违法行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小作坊、行业性、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清理了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状况。以12365产品质量举报投诉中心为平台,受理并处理食品举报投诉案件700余起。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假冒伪劣行为。连续开展了乳制品、豆制品、米粉、蜂产品、大米、地沟油、食品添加剂、夏季食品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执法打假专项整治。对全市乳制品生产和以乳粉为原料生产食品的企业开展了问题乳粉清理、清查、清剿行动,多次反复检查了6家乳制品和22家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均未发现相关企业库存和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乳粉及使用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乳粉的情况。

5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5.1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将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5.2选准重点抓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品,壮大武汉食品企业群

加快建设汉阳黄金口-东西湖-黄陂食品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带,重点打造东西湖部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和汉阳食品工业园,引入一批规模大、质量好、发展潜力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和地方特色食品企业,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提高竞争力。

5.3建立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5.4扩大监测范围,健全预警机制

建立重点食品监测点,扩大食品风险监测覆盖范围,建立生产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风险监测数据库,风险监控数据采集更广泛、更科学、更准确。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分析评价机制,全面分析食品生产加工中潜规则的风险性和安全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决策的科学性。

5.5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的帮扶力度,继续实施升级改造工程

加强对中小食品企业技改的政策扶持,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对生产水平有实质性提升的企业。强化质量培训,帮助指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继续做好小型食品企业升级改造工作。

5.6全面排查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行业中不良“潜规则”

收集检测信息、巡查信息、案件信息、举报投诉信息、媒体信息、企业反馈信息、部门行业监管信息等各类食品安全信息,专题调研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潜规则”。对“臭氧消毒”饮用水、“漂白粉”面粉、“糖水”蜂蜜、“香精”芝麻油、“色素”酱油、“油抛光”大米、“吊白块”米粉等不符合标准、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潜规则行为开展全面排查与整治行动,有效遏制食品行业中不良“潜规则”。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统计局2009年统计公告[R/oL].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在市局、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用3个月时间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中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强化监管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教育引导、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等措施,切实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性、区域性问题,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区域。以城关镇(肉制品)、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整治区域;重新摸排新的隐患区域,确定整治目标,制定整治方案,开展整治行动。

(二)重点产品。确定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敏感的、高风险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麦粉及其制品、纯净水、肉制品、饮料、冷冻食品、酿造食品等产品作为重点产品。

(三)重点企业。对桶装饮用水生产加工企业、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有过质量违法行为、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的企业作为重点整治企业。

(四)重点项目。全面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以亚硝酸盐和致病菌(肉制品)、增白剂(面粉)、吊白块(豆制品)、白酒中的甜味剂以及大桶水的pet桶等为重点项目,加大抽检频次,实施风险监控。

三、时间安排

根据全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从2012年4月1日开始,6月30日结束,利用3个月时间,分3个阶段完成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任务和目标。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4月1-4月10日)。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动员,广泛发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4月11日-6月15日)各辖区按照工作安排和实施方案,针对我县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及潜在安全隐落实措施,扎实开展专项整治。

第三阶段:检查总结阶段(6月16日-30日)。

做好专项整治总结工作,迎接市局和县政府的检查验收。局将组织专门的检查组,对各辖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四、主要措施

(一)对生产企业开展大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1、分类摸清企业底数。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者进行全面清查,动态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者状况,健全完善企业和小作坊“一企三档”,掌握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者名单,彻底摸清食品生产加工者底数。

2、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大检查。重点检查辖区内获证企业是否设置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是否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生产必备要求,是否严格实施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和出厂检验,是否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是否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登记并报备,是否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达不到法定要求的,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坚决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3、对小作坊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其是否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能够保证所生产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监督其如实记录原料进货台账与产品销售台账,落实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责令整改。对存在安全隐患,具有区域性或行业性特点的,要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集中整治。

4、开展获证企业质量安全知识培训。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对辖区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管理知识,切实提高辖区内企业厂长经理质量安全意识、管理水平。

(二)对重点产品开展大检查,建立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1、确定重点产品监控目录。对生产加工食品开展全面清查,以动物源性食品、特殊人群食品、容易制假食品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等大宗食品为重点,掌握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高风险的食品品种、主要问题和生产企业状况。制定重点产品目录,实施风险监控。

2、强化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制度。继续开展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规范产品标签标注。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一是对行业“潜规则”问题进行调查,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及时开展风险监测。二是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突出肉制品、大桶水、饮料、调味品等重点品种,进入企业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加强对已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控,实施跟踪抽查,对不安全的食品坚决实施召回。

(三)对自身监管工作开展检查,建立协调有序、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

1、开展自查活动。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业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查找自身监管与执法工作中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合理、工作不到位、能力不适应的地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2、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完善常规监督检查制度和措施,提高常规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定我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制度,使风险监测的信息收集情况报告、食品监测和问题处置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局专项整治工作,督查工作进展,督办重大案件。

(二)认真履职。为确保专项整治顺利开展,各辖区务必高度重视,把本次食品安全大检查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依法依规对所管辖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检查,做到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三)加大督查考核。对监管成效大、专项整治效果好的辖区,及时总结宣传,纳入年终评先评优考核主要依据;对监管效果不好、问题较多的辖区,加强督察督办,实行一票否决。对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食品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我局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管理办法追究责任。

(四)及时报告。专项整治期间,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发现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或需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要在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报告。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8

坚持企业为主、从源头抓食品质量平安的原则,以提高食品质量平安水平为目标。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平安专项整治效果,用三年时间建立主要农产品、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消费全过程的规范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从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企业规范体系;食品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物流平安规范体系,使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有标准可依,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饮食平安和农产品、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建立以规范化为基础、保证食品质量平安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区食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和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大力实施食品规范化战略。积极推动我区肉制品、速冻食品、粮食加工等优势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国内外规范化活动。取得话语权。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我区小麦、玉米、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主导农产品规范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平安。年,建立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年,建立健全速冻食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

(三)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规范体系。全区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企业规范体系要求》6等系列国家规范。国家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规范体系;年,所有获得生产许可证(QS食品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规范体系。

(四)严格按规范组织生产和检验。依照帮扶、规范、发展的原则。采取适应生产和经营需要的质量检测手段,使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按规范对食品进行出厂检验,完全杜绝企业无规范生产和出厂无检验现象。年,区域化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组织或制定并实施相关规范,保证企业按标准生产;年,全区食品加工小企业严格依照规范组织生产,产品规范覆盖率达到100%产品出厂检验率达到100%

(五)推动我区优势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规范和国外先进规范。区食品生产入口企业要积极跟踪进口国有关规范和技术法规。入口食品和农产品100%采用国际规范或国外先进规范并符合进口国有关规范和技术法规;年,全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主要食品平安性能的规范100%采用国际规范。

(六)建立健全物流规范体系。全区食品物流企业和冷鲜肉、速冻食品、蔬菜等行业初步建立食品运输、贮存和销售规范体系。确保食品的质量平安。年,初步建立食品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质量平安规范体系。

三、工作方法

专项推进行动共分四个阶段。

科学安排布置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工作,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各相关部门要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宣传发动等形式做好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动员。确保推进工作顺利开局起步。

根据本方案研究制定本辖区、本部门的食品规范化推进行动工作计划,第二阶段:制定方案。各镇办、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本辖区、本部门食品规范实施情况。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推进措施,并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

逐个企业、逐个产品、逐个环节抓落实,第三阶段:全面推进。围绕食品规范化推进要求。重点解决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出厂检验、仓储运输等主要环节存在执行规范不严问题,建立以规范化为基础的长效监管机制。

收集汇总推进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第四阶段:结合年度目标考核惩处。各镇办要组织检查验收。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已经完成的目标任务,要切实巩固效果。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次食品规范化专项推进行动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明确相应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专人联络。

(二)加大规范宣传贯彻力度。食品生产企业。同时加强规范化基本知识的培训力度,培训覆盖率要达到100%通过宣传贯彻,培训一批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化专业人员,增强企业规范化意识。

(三)加强地方规范制定工作。根据我区食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实际。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组织制定相应的地方规范,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为主,地方规范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平安规范体系和食品规范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维护产品规范体系。各镇办、有关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相关区域化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技术规范和生产条件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四)建立企业内控产品规范制度。全区食品入口企业、名牌和免检产品生产企业要建立企业内控产品规范制度。提升产品质量平安水平和企业控制能力。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a

1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将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转化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发达的食品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已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各制造业之首,成为国民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2~3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实现了向食品加工业密集转移的阶段,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出的世界经济500强中,约有20个食品加工大集团公司进入。

2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首次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保证了我国食物和食品的供求平衡。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纺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门类,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7800亿元,并以10%以上的年递增率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食品(饮料)加工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皮革羽绒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以及造纸业等农产品加工门类。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从粗加工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已能在品种、档次、功能及包装等方面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不断涌现,技术装备与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3农产品加工业、大米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大米加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势头

笔者与吉林省德惠市佳峰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就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大米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大米加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势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说起粮食安全问题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目前,在我国转基因大米占据转基因食品的比例很大。这位负责人对转基因大米技术的研制推广持谨慎态度,因为它有很多弊端。

转基因大米和普通大米相比较外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会破坏食物链,而且彻底杜绝其破坏污染食物链是很难的。在生态环境方面,这些大米所带有的基因很可能在自然环境中被转移到其他野生物种上,因此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我国跟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一样,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这些新的转基因作物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只会导致我们丧失物种的多样性,使得作物越来越依赖农药和化肥,并丧失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变性。至于为什么国家还大力推广转基因粮食作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键在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中国人口占世界近22%,而耕地面积却只占全世界的约7%。我国需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他认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全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

除了把没有完全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会威胁粮食安全以外,有毒食品是粮食安全的又一大祸患。在食用后会引起人身体乏力、恶心、头疼等症状的毒大米事件曝光后,国人一片震惊。认为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除了遵纪守法以外,企业就像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道德一样要遵守行业道德,正如总理在2012年“两会”上说的那样:企业家身上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尤其关乎国计民生,在生产中应自觉不越雷池一步。如果粮食加工企业连最起码的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底线都守不住,企业的存在不但没有了社会价值,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反倒对社会起到了危害作用,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4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一些地区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业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滞后,国内外不接轨;加工企业繁多,但有实力的甚少,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很低,呈现小而散且不精的局面,不像国外的大米加工企业等粮食加工企业那样,虽然少但个个都有雄厚的实力,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5对粮食加工行业总结与指导办法

5.1重视产品品牌效应

笔者认为应让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自身实力弱小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使生产难以维继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起死回生,又能使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随时关注国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最新生产动态,不断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大米及其他粮食作物的先进加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粮食深加工技术武装企业。放眼世界,将粮食加工标准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只有目标立下了,企业才会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很重视所生产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世界500强企业正是靠品牌赢得世界的尊敬,一家名企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品牌做支撑。食品行业的品牌效应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吃饭穿衣。大米加工企业生产的是食品,如果在这食品领域创立起了品牌,那么势必会比其他行业的品牌吸引人们更多的目光。

5.2粮食加工企业需要与种粮农户紧密联系

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多种粮食,种好粮食,这样保证了企业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应,生产加工无后顾之忧,为企业赢利奠定了基础。反过来,企业赢利后需让与之有合作关系的种粮农户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从而提高了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的积极性,由此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进一步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生产出的食品品质的不断提升,带动企业知名度的提高。

5.3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

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是硬实力;在互联网上的企业品牌宣传、企业道德是软实力,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需要同步,哪一个方面欠缺了都不行,只有这“两只手”同时抓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做大做强。

6结语

企业食品安全总结篇10

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食品不安全是人的错误行为所致。生产行为的有效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所以做好这一环节的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企业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搭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全体消费者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食品企业的员工,从层级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企业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及生产一线员工;从专业上,可分为具备食品专业知识的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从职能上,既有订规则的职能层,也有从事生产的业务层。根据不同的层级和职能,培训工作既要抓全面,又要抓重点;既要分类指导,又要各有侧重;既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又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如果把食品安全培训看作一个整体“1”,那么,具体做法则可总结归纳为三句话:10%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20%的中层管理人员现场实际操作辅导;70%的员工长期生产历练。如果说用10天的时间来培训,那就相当于用1天的时间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用2天的时间由管理者进行反复现场指导,却要用长达7天的时间培训员工。如果长期坚持这一培训思路,优秀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将变成员工的生产习惯,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文化。

10%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食品企业,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职工,食品安全知识都是必修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针对食品安全基础知识,食品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做到普及性学习,了解其内涵;对所从事的关键环节的相关知识,要重点学习,把握其精髓,还要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及时学习,与时俱进。所谓知识培训,就是要把爱岗敬业的精神带进食品安全课堂,把学到的知识正确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有效指导食品生产,做到“专一行,精一行”,制造行业精品,打造行业典范。

食品企业的高层领导,不仅承载着企业的经营重任,还把控着食品安全的大局。相比之下,后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管控责任重于泰山。为此,做好食品安全培训的第一步,是要将食品安全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培训重点放在决策层,强化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提升领导层的培训效果。

决策层不但要高度重视培训,带头学习食品安全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国际国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条规,对经营决策中的食品安全把控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坚持“走出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出国研究,学习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更要坚持“引进来”,学习国际国内的标杆企业,学习他们先进的品质管理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将法规法律、管理方法变成企业的生产实践,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思想,树立起“品质先行”的工作理念。

完善的食品安全组织机构,承担着企业食品安全培训的重要职能。企业要注重选育正直、负责、专业的人士,组织成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该机构作为专业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食品安全专业上的优势,代表决策层负责企业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培训工作,制订企业的食品安全培训标准,对业务部门进行反复培训、指导,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到常抓不懈,促进其持续改进,在企业树立起“食品安全高于一切”“食品安全就是高压线”“食品安全就意味着效益,更代表着发展”等优秀的食品安全经营理念。

20%的中层管理人员现场实际操作辅导

企业中层管理者主管食品制造,承担着生产现场管理的责任,是把决策层的食品安全思想传达到生产基层,把企业的食品安全理念变成员工的实际行动的关键。为做好这一层次的培训,食品企业多年来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比如,请培训机构的讲师深入企业进行激情演讲,外出参加专业学习,在企业内部会议上强调食品安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但培训结果并不理想。外出培训的效果不具备持续吸引力,内部的会议式培训也流于形式。即使通过培训学习,采取了一些措施,结果却收效甚微。

中层管理者要做好食品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管理培训,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完成一个加法,即现场实际操作培训=知识+体系+标准+制度。

知识

常言说“当老师欲灌输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那么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的积累”。也就是说,中层管理者首先需要把自己管辖范围内所涉及的生产环节的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弄懂学透,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培训生产一线的员工。

体系

中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iSo系列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潜心研究各个生产环节的风险因素,总结从原料引入到产品完成一系列生产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创新体系管理的培训指导。例如,外来原料是否经过精密仪器的检验,检验无误后,再通过感观、经验判断其是否合格。国际管理体系与生产运营的紧密结合,避免了体系与管理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实现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标准

中层管理者要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并结合生产实践,制订适合该工厂实际和职工特点的标准培训教材,创新培训方式,深入车间、现场演示、标准指导,用标准告诉团队“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不断监测标准实施效果,总结不足,进行重点培训和反复培训,把食品安全标准变成团队的生产行为。

制度

中层管理者还要在品质先行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管理需要,围绕食品安全标准,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培训,把独具特色的食品安全制度灌输给生产团队,用制度告诉生产团队“不应该做什么”,并把现场检查作为制度培训的重要部分,及时健全完善,促进制度落地生根。

以上生产现场的管理培训,主要是用管理层的“知识+体系+标准+制度”的实际行动告诉生产团队:食品安全要“一环一环地抓,要做到环环相扣”“不安全的产品不能出厂”“时刻把品质作为食品企业的生命线”。长此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习惯。

70%的生产一线员工长期工作历练

一线员工是食品生产的直接操作者。改变一线员工的行为是食品企业对员工培训的主要目的。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一线员工的食品安全培训是最困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首先,食品企业的一线员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员工来自贫困、偏远地区,普通话不普及,语言沟通困难;没有经过现代化企业的专业训练,不适应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主观上不愿意遵守制度,处于被迫执行状态……所以,要想做好一线员工的培训,培养出适合企业化生产的合格员工,使其发挥生产主力军的作用,必须进行以下创新。

现场示范

主要是结合生产一线的具体生产特点,围绕具体工作岗位,进行重点业务培训。例如,该员工是做原料处理的,生产管理人员就要进行现场示范,简明扼要地向员工传授岗位知识,手把手地教其流程和方法,把与原料处理这一岗位息息相关的原料食品安全知识以及来自上一道工序的原料检查程序和质量鉴别知识教给员工,同时也需要使员工深刻认识到错误工序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保证每个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转。现场示范既能抓住培训重点,减少员工压力,又能增强培训效果。

多讲故事

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做好一件事情―及时整理食品安全管理的典型案例,形成案例手册,并针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编故事。用典型案例和管理故事将所有的生产环节串成一体,讲给员工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传授给一线员工,使其明白保障食品安全是每个员工的职责。

影像拍摄

企业可以将所有的生产环节操作程序、操作过程拍成影像资料,配以简洁明了的解说,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一线员工通过模仿,掌握培训知识,提升工作技能。

职业道德

做食品是个道德活儿,遵守道德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石。企业可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去培训、感染每一名员工,让其明白食品安全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例如,“毒奶粉”事件使很多可爱的儿童失去了健康,家庭失去了幸福;曾经发生在美国的沙门氏菌事件导致上千人患病;问题食品让越来越多的同胞患上癌症,失去生命,等等。食品企业只有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做好行业表率,不断引领行业进步,才能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的食品环境。道德培训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使其理解企业严格管理的初衷,把食品安全作为自己的信仰,主动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做斗争,把食品安全管理细节执行到底。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