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十篇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十篇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1:36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1

[关键词]卷积网络,mnist,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68-01

1概述

几年来,深度卷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图像,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人工智能领域纷纷取得领先。深度卷积网络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一种,其具有独特的类似于人眼局部感受野的卷积核,以及类似于生物神经的层次级联结构。由于权值共享的特性,网络的参数大大减少,同时降低了对训练数据过拟合的风险,具有比其他种类的深度网络更加易于训练的好处。

2深度卷积网络

2.1深度卷积层的结构

一个典型的深度卷积网络结构如图2-1所示。

深度卷积网络的第一层是输入层,接下来是若干个卷基层和下采样层,最后是一个分类器,如softmax分类器,由分类器输出相应的分类结果。通常,每一个卷基层后面都紧跟一个下采样层。在卷基层,利用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可以减少网络的训练参数,降低计算的复杂性。通过卷积运算,得到的卷积结果通过sigmoid等激活函数的输出得到这一层的特征图,然后作为下一层(下采样层)的输入。在下采样层。将前一层对应的特征图中相邻若干个特征通过池化操作合并成一个特征。输入的图像数据可以直接传送到第一个卷积层,进行逐层特征学习,最后利用有标签样本数据输入到softmax分类器,通过后向反馈微调整个网络的参数。

2.2深度卷积网络的学习算法

2.2.1卷积层的学习

卷积层是利用局部连接和权值共享,减少网络的自由参数个数,降低网络参数选取复杂度。在每一个卷积层中,用一个可学习的卷积核与上一层若干个特征图进行卷积,再通过一个激活函数f,如sigmoid利用式2-1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输入特征。

这里l表示层数,k是卷积核,*表示二维卷积,表示偏置,是输入特征图集合。

2.2.2下采样层的学习

下采样层利用图像局部相关性原理,对图像进行子抽样,在减少数据处理量的同时保留有用信息。这里通常是对前一层对应的特征图中的向量特征进行池化操作。池化分为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等,池化后特征图数量不变,但特征图变小,输出的特征可用式2-2计算。

其中对应权值,b表示相应偏置,dowm表示下采样函数。

深度卷积网络,输入端直接输入图像像素,采用由前向后的逐层学习方式,计算损失函数,再通过bp算法对整个训练参数进行调整。

3深度学习中常用方法

3.1线性校正单元

线性校正单元(ReLU)是当前最普遍使用的非线性激活函数,其函数形式为f(x)=max(x,0)。在过去神经网络通常使用tanh或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研究表明,生理神经元编码可能是以稀疏分布的形式表示,因为神经元的活动电位和突出后效应消耗了绝大部分能量,同时能激活的神经元数量预测在1%至4%之间,所以大部分神经元处在静息状态。尽管ReLU非线性,并且在零点处不可微分,但是它可以生成真正的零来进行稀疏表示,所以对生理神经元激活的拟合更好。实验表明,ReLU作为激活函数,在网络中学习的更快。

3.2Dropoup

在网络的训练过程中,过拟合是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训练大规模网络的时候,Dropout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Dropout是指在训练的时候,以随机概率抛弃神经元的连接,进而增加网络的健壮性。若在训练中使用了Dropout,则会导致网络连接数变少,所以测试的时候需要通过对该层的所有权值等比例缩小,以平均近似训练时的网络。神经元与Dropout随机挑选的单元进行训练,会使得每个单元不依赖于特定单元从而变得更加健壮,进而产生有用的特征信息。

4仿真实验

本文采用matlab仿真环境,网络采用五层结构,前两层为卷积层,卷积核分别为3和5。中间两层为全连接,最后一层是softmax分类器。实验结果如图4-1所示。结果可以看到,错误率大约为0.48%左右,此网络拥有很高的识别率。

参考文献

[1]段宝彬,韩立新.改进的深度卷积网络及在碎纸片拼接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50(9):176-181.

[2]郑昌艳,梅卫,王刚.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蛇形机动航迹图像识别[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6.05.

[3]张宏毅.基于深度卷e网络的同款商品图像检索研究[J].图形图像,2016.04.

[4]刘畅.mRi脑影像的深度卷积网络分割和三维可视化[D].

[5]GlorotX,Bordesa,BengioY.Deepsparserectifierneuralnetwork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Statistics[C],2011.

[6]Lenniep.thecostofcorticalcomputation[J].Currentbiology,2003,13(6):493-497.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2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入世出世心理;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53-04

入世和出世心理互补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两种心理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1-3]。我们以为,入世、出世心理可以视为一种成就动机系统,集中表现为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入世包含激发动机、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看淡目标、顺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4]。而已有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相关。如王艳梅[5]曾以成就目标的三分法对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作过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积极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邹琼[6]认为成就需要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7-11]。但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尚未见诸报告,且这些研究所用成就动机理论和量表都是源自国外。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有可能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具有中介作用,并用入世出世心理作为成就动机进行中介作用研究,以便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本质,为有效干预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设计电子版问卷,在线,并通过QQ、电子邮件、校园BBS、校园网广告页面等进行宣传,吸引学生做问卷。经过一周时间,共收集问卷616份,有效问卷603份。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2岁。其中男生355人,女生248人;大一128人,大二145人,大三131人,大四131人,研究生68人。成绩上173人,中343人,下87人。成绩上、中、下由被试根据与同班同学比较判断。

1.2工具

1.2.1网络成瘾量表(Scaleforinternetaddiction)[12]由Young编制,包括20个问题,用5点量表:1.几乎不曾,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最后得出的量表总分即为网络成瘾指数(iDt)。iDt越高表示成瘾程度越高。iDt大于80为严重成瘾,iDt50~79为中度成瘾,iDt≤49为未上瘾。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7。

1.2.2综合幸福问卷[13]由苗元江编制,分三个部分,共10个维度51道题。第一部分涉及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评价、友好关系、人格成长7个维度,共38题,用7点量表:1.明显不符合,2.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介于中间,5.有些符合,6.符合,7.明显符合。第二部分涉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共12题,用7点量表:1.没有时间,2.小部分时间,3.少于一半时间,4.一半时间,5.多于一半时间,6.大部分时间,7.所有时间。第三部分为自述幸福感:评价被试者整个生活中的幸福/痛苦体验,共1题,用9点量表:1.非常痛苦,2.很痛苦,3.痛苦,4.有些痛苦,5.中等,6.有些幸福,7.幸福,8.很幸福,9.非常幸福。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第一部分的α系数为0.96,第二部分α系数为0.72。

1.2.3入世出世心理问卷[4]分两个维度四个因子,入世维度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组成,出世维度由平常心和低要求组成。问卷共18题,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有点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入世或出世心理越强。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α系数为0.72和0.79。

1.3统计方法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结果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603名有效被试中,网络成瘾为55名,网络成瘾的检出率9.1%,其中男生47名,女生8名,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13.2%/3.2%,χ2=16.47,p

2.2网络成瘾量表、综合幸福感问卷与入世出世心理问卷评分及相关性

表1显示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与幸福感、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负相关,与低要求呈正相关;幸福感评分与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正相关;拼搏精神与在乎结果得分呈正相关,与低要求呈负相关;在乎结果得分与平常心呈负相关;平常心与低要求得分呈正相关。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计算幸福感总均分(其中对负向情感进行反向记分,对自述幸福感进行1-7分转换),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网络成瘾指数、拼搏精神、平常心、在乎结果、低要求得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除低要求外,其余变量都进入方程,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131.24,p

2.4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

依据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可能对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有中介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网络成瘾、拼搏精神、在乎结果和平常心都可以预测幸福感,但在乎结果与网络成瘾、幸福感相关不显著,所以只有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可能起中介作用。用amos5.0检验这一中介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指数为χ2/df=0.050(p=0.822),GFi=1.000,aGFi=1.000,nFi=1.000,RFi=0.999,tLi=1.014,CFi=1.000,RmSea=0.000。说明模型拟合好。

3讨论

本研究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发现60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9.1%。男生的网络成瘾指数显著高于女生,检出的网络成瘾者中,男生占86.7%,女生占13.3%,男生多于女生。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3,14]。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Kraut等[15]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和密切关系的替代,社会活动的替代是指使用者用专注上网的时间取代了本来应该用来进行面对面社会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社会卷入的降低。而密切关系的替代,是指人们用低质的网络人际关系取代了高质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梁宁建等[11]认为,网络成瘾水平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越低,这是造成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本研究结果看,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通过拼搏精神和平常心这两个中介因素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通过减弱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来降低幸福感。网络成瘾造成拼搏精神的损失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甚至因此不得不留级或退学。本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中、上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比成绩差者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说来,成绩好的学生拼搏精神强,成绩差的学生拼搏精神弱,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必然日趋放松。(当然,这里说的拼搏精神是指网络成瘾以外的被社会推崇的拼搏精神,而不是网络成瘾活动(如游戏)中的拼搏精神。)。关于网络成瘾也会通过瓦解平常心而降低幸福感,可以从上网动机的角度作解释,已有研究表明[16],大学生的社会性动机如社会交往、自我肯定等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很可能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由此会导致这样的失衡心理:网络世界中满足得越多,回到现实世界中心理的不满足感就越大,就越发不能保持平常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以致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从而降低幸福感。

本研究显示,入世的拼搏精神和出世的平常心的有机结合是健康的文化心理,它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是必然的。如果能加强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于预防、矫正网络成瘾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世和出世心理的中介作用还需进一步探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彭彦琴.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心理学报,2002,34(5):540-545.

2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东南文化,2004,4:47-50.

3张静,张琳琳.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28-131.

4杨宏飞.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

5王艳梅.初中生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11-412.

6邹琼.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和对策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2004,17(7):72-73.

7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internetparadox:asocialtechnologythatreducessocialinvolvement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ampsychol,1998,53(9):1017-1031.

8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26(1):64-66.

9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34-36.

10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8-70.

11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294-296.

12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CyberpsycholBehav,1998,1(3):237-244.

13韩向前,翁维玲.不同身份青年军人幸福感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4-76.

14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3):23-24.

15KrautR,KieslerS,BonkaB.internetparadoxRevisited.JSocissues.2002,58(1):49-74.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3

【关键词】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大学生;网络

aResearchontheinfluenceoftheinternetonUndergraduateGeneralwell-beingandpersonalityand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wanXiaoxia,ZhengXue.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24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ofnetworkbehavior,generalwell-being,personalityandselfconsistency.methodstheresearchmeasuredthegeneralwell-beingandpersonalityand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of339undergraduatesandthepsychologicalrelationshipamongundergraduateswhosurftheinternetfordifferenttimesbyusingtheGwB,epQandSCCS.Resultsmoderate,healthonlineishelpfultoundergraduatestodevelopetheirsoundpersonalityandadvancegeneralwell-being.Conclusionweshouldrecognizetheroleoftheinternetdialecticallyandtakedifferenteducationmeasuresindealingwiththethreekindsofundergraduates.

【Keywords】Generalwell-being;personality;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Undergraduates;internet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研究有诸多报道[1-4]。这些研究主要限于探讨网络成瘾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近年对大学生(一般适应者)上网行为的心理分析近年已有少量报道[5-7],但是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选总体幸福感(以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估[11])、人格及人格发展重要的因素自我和谐(评定个人是否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为研究突破口,探讨不同网络行为的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网络行为对人格、自我和谐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特征,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预防网络成瘾、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来自2所大学二至四年级6个专业(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随机整体抽取356名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6分,回收有效问卷339份。

1.2研究工具①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GwB)[8]。(本研究采用前18项累计加分。满分120分)。②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ouestionary,epQ),含精神质(p)、内外倾性(e)、神经质(n)人格的3个维度及一个效度量表(L)[9]。③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SCCS)[10]。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参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上网情况调查问卷编制,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分为0~5小时、6~20小时、20小时以上3类)、上网目的(将上网目的分成聊天、娱乐、电子邮件、信息服务、刺激游戏、信息技术、其它7个类型)等,同时附有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供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填写[11],以筛选上网成瘾倾向者。

1.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统一指导用语,对被试同时进行GwB、epQ、SCCS、上网情况调查。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3类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在本次调查的339名有效被试中,男生163人,女生176人。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3类,每周上网0~5小时91人,每周上网6~20小时160人,每周上网时间为20小时以上88人(网络成瘾倾向者7人已排除)。问卷调查表中已特别注明:上网时间不包含专业课学习上网时间。调查表明,上网6~20小时男生79人,女生81人,而0~5小时以下女生61人,男生30人;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的男生61人,女生33人;被试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对应上网调查问卷中的非常喜欢项目栏目的选项)依次为:聊天(46.6%)、娱乐(46.3%)、信息服务(34.0%)、电子邮件(32.7%)、信息技术(20.0%)、刺激游戏(6.0%)、其它(4.4%)等。调查中还显示:在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在娱乐、聊天和玩游戏两个方面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即男生喜欢惊险刺激游戏(20.4%),女生喜欢娱乐(57.6%)、聊天(54.5%)。

2.2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类上网时间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中内外向、精神质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神经质与其它两类上网时间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2.33类大学生男生女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不同,将3类学生中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见表2。

表2显示,每周上网时间5小时、6~20小时学生中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上网20小时以上时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神经质维度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异,但男女学生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

2.4上网时间不同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4.1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得知,总体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人格内外向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自我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灵活性为反向计分)极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负相关。3种类型学生的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关系不尽相同。上网在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灵活性维度及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上网在6~20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与人格中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刻板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向维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灵活性负相关、与内外倾维度呈显非常显著正相关。

2.4.23类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确切关系,对于不同上网时间的学生人格各维度、自我和谐各维度是否可以有效地预测总体幸福感,并且考察其预测力的大小,把总体幸福感当作因变量,人格3个维度、自我和谐及3个维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上网0~5小时的学生,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看出神经质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8.8%,两个变量联合解释38.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14.969-1.37×1-0.666×2。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47.4%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29.517-0.545×1-0.573×2-0.810x3。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向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90.432-1.447×1-0.607×2。

学生总体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人格中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及自我和谐中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y1=117.054-1.062×1-0.515×2-0.325×3+0.351×4。

3讨论

3.1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总体分析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在自我和谐及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精神质维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上网,大学生总体对网络的认识及利用能够较好的把握,对自身有充分了解,能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将来与网络世界有机的整合。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并且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其它两时间。一方面似可说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中拥有更多阅历和经验;适当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平台以及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这种形式,对于学生的稳定性的建构有帮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正是由于比较成稳的人格特征,能积极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在开拓视野同时,利用多种形式交流,开展多种有益的娱乐文化活动有助于幸福感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适度和健康使用网络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稳定性发展及幸福感提高。

3.2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男女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差异分析3类不同上网时间的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神经质、内外向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男女生自我和谐程度比较一致。但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格精神质维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从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可知: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玩刺激性游戏主要为男生,女生上网更多是娱乐、聊天、信息服务等。这与有关调查一致[12]。玩刺激游戏本身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它容易诱发人的不稳定性、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可能由于精神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对刺激性信息存在加工偏向,甚至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3.3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学生总体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其总体幸福感与其人格中内外向维度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灵活性是反向计分)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学生总体回归结果表明人格中神经质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在三种不同上网时间中的神经质对总体幸福感也都具有预测力,说明其影响力不受上网时间的影响。这与相关研究一致,再一次印证了Diener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理论[1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影响,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4]。

3类不同上网时间学生的相关及回归分析回归与相关显示:上网0~5小时、6~20小时学生其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说明上网时间0~20小时的学生,更需要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吸取网络中的有益的东西,积累一定的经验,处理各种情境变化。上网在6~20小时的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负面影响。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等各种影响心理的因素比较敏感,往往个体自我真实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自我判定与来自同学、师长、学业的评价的不一致经验容易诱发负面情绪的产生使得幸福感降低。因此教育学生接触网络的学生,按照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学会应对各种情境和经验的变化,使自我和谐发展更完善,提升幸福感。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长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维度的影响幸福感的力度更为凸现,两者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最近有研究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对情感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发现外倾和神经质人格不仅对情感幸福产生了直接的气质性影响,而且还通过生活事件对情感幸福感间接产生影响,外倾者对积极情感信息存在加工偏向[15]。面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及多种网络交流形式,外倾者可能会在网络中创造和选择积极信息及情景而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经常上网,导致有些人由开朗、热情、外向变得缄默、孤独、内向从而影响幸福感,这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往也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性的个体更容易孤独,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交。神经质和精神质越高的人,越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会导致成瘾行为[16]。因此,对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引导积极利用、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将网络更多用于学习、寻求信息、知识,并且注意把握好上网时间。

综上所述,应区分对待不同上网时间类型的学生各自心理状况,其教育侧重点不一。对于上网时间较少甚至不上网的学生(0~5小时)学生,可引导学生正确、有意识的使用网络,跟随时代的发展、开拓生活空间是有益学生稳定性、灵活性发展幸福感提升;上网20小时以上内倾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加强关注网络积极、正面信息的意识。网络接触频率较高的男生精神质是干预的重点。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注意把网络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在网上寻求某种刺激,避免网络成瘾。

4结论

网络在大学生的人格内外倾、神经质维度及自我和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总体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幸福感低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同类型接触网络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男女生在上网20小时以上时,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网0~5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5参考文献

[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2]KrautR,KieslerS,BonkaB,etal.internetparadoxrevisited.JournalofSocialissue,2002,58(1):49-74

[3]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1):34

[4]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294

[5],刘俊,董冰.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29

[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1):64

[7]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68

[8]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Schedule,GwB).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9]龚耀先,等.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0]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4-317

[1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12]李秀敏.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559-562

[13]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14]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等.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273-275

[15]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4

关键词:组织生活创新模式党建

一、引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组织对党员加强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在对党员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阵地和载体作用。在信息化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庞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增强组织生活的活力,调动广大教工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时刻保持教工党员的先进性,真正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中心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当前高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年完善,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分配方式日趋多元化,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对党的组织生活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高校党员在知识结构、思想意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的现状,总体来讲是有序和规范的,但是这种在教研室传达文件、口头宣讲、领导灌输为主的传统组织生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党员教工政治学习的热情,挫伤同志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新鲜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贫瘠、形式单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多以党内外文件学习、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内容较为单一,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实际效果不太理想,达不到教育、提高党员,增强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2.组织生活计划性、预见性不强

部分高校基层组织生活没有系统和明确的阶段活动时间表,组织生活安排得较为随意,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会前材料准备不充分,导致会中难以调动起教工党员的积极性,削弱党组织生活的政治理论学习优势。

三、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线上线下创新模式的现实意义

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积极认真地参加组织生活是每个党员的基本义务。《中国共产程》第一章第八条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由此可见,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组织生活,自觉学习党内外文件和材料,了解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党支部的各项决议精神,提高自身觉悟和政治修养,在群众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系统地开展基层组织生活,而且注意在新形势下组织生活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一套线上线下组织生活的新模式,调动起每位教工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党员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从而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线上线下创新模式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如今网络已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了解社会、进行日常沟通、开展网上交易、召开远程会议……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线上组织生活模式,犹如给曾经口口相传、面对面交流的组织生活方式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工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教授认为,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认识武器、认识工具,又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也就是说,在现代条件下,党组织生活如果同互联网相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表现。

1.组织生活线上创新模式的特点

(1)多元性、交互性

通过互联网技术使线上组织生活内容的形态从一元走向多元,内容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的纸质文字变为动态的音视频文件,从单纯的传达式变为多人的互动式交流。教工党员可以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党支部QQ群及微博、博客等形式进行无障碍沟通。让每位党员以主人翁态度在互动中关注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党内外要闻、时事新闻。

(2)无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相比传统组织生活,组织生活的线上模式少了时空限制,沟通交流的环境更宽松和自由。少了以往对会议地点的硬性要求,节省了广大教工党员的车马劳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时间安排合理,同志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线上过组织生活了。同时可以将自建的组织生活线上形式跟网上已有的知名红色博客、红色网站进行链接,扩大党员们的视野,使组织生活更具时代感,更能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2.创新的组织生活模式应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基层组织生活的线上模式具备许多优势,但是面临很多不足,如党员的思想问题通常比较复杂,单靠网络交流往往看不出症结所在。虚拟的线上组织生活缺乏真实场景里切实的互动、眼神沟通和人文关怀,所以在开拓新的组织生活模式的时候要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一起,坚持现实性和虚拟性相一致原则。在利用互联网开展组织生活的同时,应时刻牢记多年来线下组织生活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3.关于构建支部组织生活线上平台的构想

通过前期查阅大量相关党建文献资料,了解目前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如何改善当前高校基层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程序化、呆板化,缺乏计划性、预见性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到本支部成员和向来关心党建的热心群众中,预计发放50份问卷。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应同时兼顾效度和信度,并组织有序的问卷发放过程,给受试者留够作答时间和空间。收回问卷,并进行分析、统计和筛选。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和广泛征集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出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线下创新的模式;通过学习网络平台构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和请教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设计网络平台各个模块,搭建教工组织生活网络平台,最终构建出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线上线下创新的模式。

五、结语

互联网是现代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资料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将线上与线下组织生活相结合,积极拓宽高校教工党员党的理论学习的信息传输渠道,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基层组织生活的新模式,使浩瀚无边的互联网成为党建工作的新平台,成为高校有效开展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高燕.以网络为平台提高党组织生活实效性[J].当代青年研究,2009(3).

[2]于泓.网络党建”――党建科学化的新推手[J].新长征,2011(5).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5

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也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网络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优势为基础的,从“教”到“学”的全方位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的知识内容,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同时,这种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构建团队小组,然后以网络为平台,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动力,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网络互动教学还可以实施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借助于internet进行BBS交互时,可以通过telnet登录到一台主机上,然后才进入BBS系统参加讨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专职教师监控,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具有特权的领域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

为了了解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和态度倾向性,设计了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学生,以市场营销专业与非市场营销专业划分为两类,在网上一共回收8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限问卷81份。其中,市场营销专业32份,非市场营销专业49份,分别占比率39.51%和60.49%。

2.1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知晓度在网络互动教学认知度调查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项:“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关于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中,64.2%的同学听说过,35.8%没有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同学中的普及率不高,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的推广普及应该全面开始进行。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其中33人接触过,48人没有接触过,接触过网络教学占40.74%,没有接触占59.26%。这说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许多同学仅仅听说过,还没有真正接触过。

2.2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调查中,共涉及到四个问题:“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等。认为“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占比49.38%,而有50.62%的同学不认同这一观点。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这一观点,83.95%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的,只有16.05%的同学不认同。这说明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还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把网络互动教学看成仅仅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教学,或者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和视频课件进行教学,这种对网络互动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和实施的难度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80.24%的同学同意这一观点,只有4.94%的同学不同意;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观点,持同意观点的比例也是非常高,占比83.96%,只有2.47%的同学持反对意见。由此可见,虽然高校大部分同学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认知度还比较低,但对于变革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他们都是非常支持的,也是非常期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3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虽然大部分同学对网络互动教学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这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态度倾向性却比较明显。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自主性”的观点,61.71%的同学表示赞成,只有8.64%的同学不同意这一观点(见图1)。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的观点,71.61%的同学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而仅只有9.88%的同学不同意。通过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比较赞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都有大有裨益的。

2.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前景的调查中,设计了三个项目:“变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熟”和“我会配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第一个问题的调查中,同意变革的占64.2%,不同意的占9.87%,还有25.93%的同学持观望态度(见图3),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变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的。对于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这一问题,44.44%的同学认为已经具备这种条件,23.46的同学认为不成熟(见图4),这说明新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这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长期过程,在教学准备上以及学生引导上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多进行经验交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在是否配合老师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76.54%的同学愿意配合,只有2.47%的同学不愿意配合,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支持和期待。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在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不是非常乐观,许多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学生认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学生的支持是教学改革尝试的基础,因此实行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其中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推行网络互动教学的试验中,多多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以学生为导向,和学生共同推行教学的改革。

2.5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适宜性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否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还有待考场。在调查的81位同学中,虽然有49人是非市场营销专业,但他们同样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3.08%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式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9.88%的同学认为不适合,37.04%的同学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见图5),这说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适宜性,其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市场营销这门课认识更深刻,更能领会这门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以比较认同其适宜性;而对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是持观望态度的。由此可见,对于网络互动教学这种新型模式,可以现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先进行试行,待效果比较明显后,再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再推广,目前不适合大面积普遍推广,由此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慎重。

3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变革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虽然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其积极支持的态度倾向性都非常明显。对于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适宜性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范围推广这种新型模式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但至少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是非常适宜的。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相宜的。具体而言,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3.1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可以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不同章节,分别从教学课件、习题、案例讲解、作业及小组讨论等内容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并将内容放在建立的教学个人网站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授课内容进行复习、消化和吸收,对布置的作业在BBS留言和讨论,老师在网上进行在线答疑和点评,从而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教学的优点。

3.2市场营销虚拟教学情景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在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生动直观、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针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媒体展示等特点创设营销虚拟情景,从而增加学生的营销体验。比如,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分别担任网络Ceo、CFm和Cmo,通过网络销售演绎电子商务交易等许多教学内容。

3.3市场营销慕课教学开发及设计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市场营销学慕课的开发和设计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市场营销按照内容体系制作开发成各种图文并茂的慕课资源,学生通过对慕课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感受,提高对营销理论原理的理解深度。第二步是将这种慕课资源与一些市场营销实战模拟操作软件相结合,通过慕课设计的背景材料、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或操作。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学院;多媒体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76-0005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针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从未间断。将自主学习理论和模式等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有的颇见成效,也有的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下自主学习是否可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以及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1.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autonomouslearning)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主学习”最早在1981年由语言学家Holec提出,是指“学习者自主管理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我国学者束定芳(2004)则将自主学习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态度、能力和环境。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体现出学习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被给予多种机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锻炼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能力。本文将以独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愿和当前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这三方面出发,对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能否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进行研究。

1.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研究

1.2.1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网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王晓红,2010:105-107)。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成为很多教师的研究课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把网络自主学习定义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庞维国,2003)。国外学者Schwienhorst(谈宁,2005:87-90)分析了关于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warschauer(邱凌云,2006)探讨了网络对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赵燕霞(黄誉洁,2011:144-146)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出发,论证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陈青松、许罗迈(方雪晴,2009:60-64)对大学英语在多媒体网络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虽然受到很多大学生的喜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抵制网络的诱惑”等。赵雪爱、战盈(傅玲芳、杨坚定,2007:3608)对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下自主学习模式在培养学习者计划性、自我监控能力、评估和反思学习的能力等方面作用不显著”。隋晓冰(2012:7840)对多媒体网络下的英语学习者的焦虑问题展开研究,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问题及交流障碍的出现导致教师和学生产生沮丧情绪,因此焦虑因素也必然妨碍了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1.2.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方面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多媒体网络下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研究的广度不够,即多媒体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的某些领域的研究还没展开,如如何做好网络自主学习的管理工作(杨艳,2011:183-185)。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自由空间有限,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还是会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够(杜中全等,2012:112-114)。再次,由于自主学习者的电脑技术问题等引发的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情绪,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多媒体网络下的自主学习出现障碍(隋晓冰,2012:78-80)。最后,多媒体网络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者由于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面对网络资源的多样化,难免会对网络下的自主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刘凡、吕雨竹,2012:56-61)。

2独立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能力和对多媒体网络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的调查

2.1研究设计

2.1.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问题由本文作者结合国内相关自主学习问卷选取。目前,不同学者制定了不同的用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量表,这些量表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不同的侧重和内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程度,一般多从学习动机、策略、内容、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查,本文结合研究实际,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策略和动机等方面进行提问,其中也涵盖了自我调控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共有20个问题。其中,前19题为单选题,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选项为1分到5分的不同等级。其中,完全不同意为1分,基本不同意为2分,不确定为3分,基本同意为4分,完全同意为5分。最后一道题为多项选择题。

笔者于2012年4月对所在独立学院的在多媒体网络语音室上课的大一两个班的87名学生(其中土木工程专业42人,工程管理专业4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任课教师课上发放,并统一收回。回收率100%。

2.1.2相关访谈

为了得到更确切的调查结果并且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从实验者中抽出了5人进行了个别访谈,每人访谈时间约为半小时。访谈对象除了需要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之外,可以同时说出自己对多媒体网络利用及自身自主学习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问题一:你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

问题二:你认为在多媒体网络语音室上英语课的优缺点是什么?

3调查结果与讨论

3.1调查问卷结果

3.1.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前15题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提问,相关调查数据如表1至表3所示。

学习态度上,第一题平均分值为2.4分,可见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同意学习主要靠老师。第二题平均分值为4.03分,可见学生基本同意学习主要靠自己。第三题平均分值为3.52,可见较大部分同学乐意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技术手段学习英语。第四题平均分4.62,可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利用多媒体网络对其英语学习有帮助。第五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基本同意自己缺乏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态度。

学习策略上,第六题均值为3.67,可见大部分同学有自身学习计划,而小部分同学对此不确定。第七题关于是否习惯跟着老师学的问题,调查结果验证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传统,第八题关于学生是否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查阅相关资料,平均分1.85,这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当,一个是学生对于英语课程不够重视,自主学习程度和自我控制偏低。第十题关于学生对自主、自觉学习的态度,平均分3.80,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转变学习策略,有意愿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然而,从第九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基本同意受中小学英语学习经历的影响,自己确实比较依赖教师。

学习动机上,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还是有学习英语的动力的。第十一题平均值是2.99,可见在会不会选择学习英语的问题上,同学们基本是一半一半。第十二题试图解决缺乏必要监督就会放松自己学习的问题,数据显示,较大部分同学还是觉得自己需要监督才能学习,但同时持不确定态度的大有人在,可见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监督仍是必要的。对于动力的缺乏,十三题给出了更为确定的答案,平均分3.66,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确实不足。第十四题可见在多媒体网络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同学占少数,情况不很乐观。第十五题结果可见,较多同学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5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多媒体网络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题目形式也是选择题,前四道为单选,最后一道为多选。从多媒体网络对同学的影响上看,16%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小,55%的同学认为影响一般,28%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大,认为完全没影响者为0,l%的同学认为多媒体网络彻底地帮助他们拯救了英语学习。在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上,26%的同学有条件每周上网1~3小时,33%的同学能保证4~6小时,18%的同学基本在7~9小时,23%的同学上网10小时以上。紧接着的问题是每周用于英语学习的上网大致时间,其中,1小时以下者占17%,1~2小时者占66%,3~5小时者占14%,6小时以上者占3%。被问道“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会点击与英语学习不相关的链接?”时,47%的同学选择经常会,51%的同学选择有时会,2%的同学选择不会。第二十题是关于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开展的英语学习活动,其中,36%的同学会阅读网上英文电子报刊,6%的同学会远程访问图书馆和数据库,38%的同学会浏览综合型的英语学习网站,35%的同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英语素材,62%的同学会利用视听资源,3%的同学会通过e-mail和国外网友交流,68%的同学会利用QQ、雅虎通、mSn、aoL聊天和通讯,13%的同学会利用BBS电子公告板,2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3.1.2访谈结果分析

关于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高低的判断,一位同学认为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位认为较好。四位认为自主能力较差,体现在:自己没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就是跟着进度走,跟着老师走,学到哪算哪;初高中的英语底子一般,由高中为了高考的集中学习英语到了大学的松散式管理,自己的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不够,目标不明确;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四级证书,但由于基础较差,对大学英语四级报的希望不大;平时在学习英语上花费的时间,比其他课程虽然多些,但是用心程度不高。认为自己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B,初高中英语成绩较好,喜欢学习英语,能够主动学习英语,虽无详细的学习英语的计划,但是想考研,想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平时自控能力较强,能够经常自学课文单词和做一部分题。

针对在多媒体网络语音室上英语课的优缺点的问题,总结如下:

优点:跟传统的课堂相比,多媒体画面清晰吸引人,信息量大,还能充分利用声音和视频加以演示一些动态变化,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比较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同学可以拷贝讲课文件和相关资料课下看,不用大量抄笔记,能节省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若教师能通过视频等形式展示真实的英语国家的情况,让学生们觉得学习英语不只是课本和考试、考级,而是能开阔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真实情况和风土人情,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就更突出。

缺点:课堂上基本都是使用计算机,教师主要是看电脑,点鼠标,对学生关注不够,比较像个放映员或播音员,因而学生容易走神,尤其是知识量特别大的时候。同学C指出,当老师罗列太多信息时,自己往往懒得看完,如教师总结所有动词后缀或者较多高频词的近义词辨析时,自己往往不会看完。三位同学反映,存在老师在讲台上操作电脑,学生在下面用手机上网的现象。如果教师上网操作讲解,同学则更容易被与所学知识无关的背景图片、弹出窗口等吸引。

同学B还指出,老师如果布置了网络作业,则部分同学要么复制粘贴,不用心完成,要么根本不完成,让同学帮忙等。四位同学指出,同学们上网时多会聊天、浏览网页、进论坛、装扮空间、发微博、分享资源等,对于老师推荐的英语学习网站很少点击,与英语相关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分享部分英语美句等,英语文章和资料即便分享了也不会常去看,利用网络学习英语,利用率较低。

3.2讨论

通过调查问卷和学生访谈发现,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不尽人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与我国一直以来的教学体制有很大关系。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不能个性化学习,缺乏应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学生一旦缺乏指导和监督,就会产生惰性,即便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较高,也有意愿学习,但是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学习策略贫乏,很难独立自主地学习,尤其是长期的、终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本身是很好的,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中1.5%,味觉占1%,可见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起的作用最大。多媒体网络技术正好能充分发挥视觉与听觉的优势。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忙着电脑操作,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板书,并且给予足够的关注及眼神、肢体交流和监控等,很容易导致学生走神。课堂上大量信息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掌握,囫囵吞枣式地照单全收,反而会因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而使学生产生大脑疲惫。此外,多媒体网络还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所学内容转移到画面、声音、视频和咨询上,而忽视了学习的重点、难点,故而本末倒置。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促进独立学院学习者自主的建议

4.1给独立院校的建议

为了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广大独立院校应改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所必须的多媒体网络环境。独立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自主学习中心,同时建立一个可供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交流的平台。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课程,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硬件的及时更新以及提供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料,比如定期给电子阅览室补充电子资源等。除了硬件的建设,各大独立院校还应该注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软件建设,应广泛地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选取那些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学习软件,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另外,独立院校的评估机制要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估转变为过程性评估,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和评价。除了要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还需要注意发展自主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要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此来攻克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笔者认为各大独立院校应该加强对多媒体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的研究,并且建立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4.2给教师的建议

针对独立院校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低、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长期自主学习目标以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策略,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网络下的自主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设计好教学程序,教师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指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网址等,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指挥者以及主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优良的氛围,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授给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学习软件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比如课外学习的方法和听力技巧等。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制定长期自主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内容、评估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被大众认同的具有原创性、典范性的优秀著作,是迅速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最佳途径。中外文学经典蕴含的生活经验、社会内容、客观真理以及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更是历经时空的考验,使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给我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采用《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调查》自编问卷。2013年3-6月,我们以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9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涉及的专业有文科、理科、工科,其中文科359人,理科348人,工科158人;大一93人,大二287人,大三253人,大四232人。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的态度、时间、数量、方法等。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开放性题目2题,共有37题,其中涉及程度的题目全部采用正向记分。所有问卷的数据结果采用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

1.阅读态度较好。所读文学经典的来源,自己购买的占26.3%,向图书馆借阅占56.8%,向他人借阅占9.9%,不借也不买的占5.9%,与他人合看的占1.1%。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情况,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的占2.8%,没必要的占2.3%,可有可无的占6.8%,有必要的占54.7%,十分必要的占33.4%。阅读文学经典的目的,满足兴趣爱好占17.5%,提高自身修养的有35.6%,专业学习需要的占23.4%,为了考试需要的占23.5%。在没有要求下,购买并阅读文学经典还是比较多,文学经典还是得到了重视。

2.文学经典阅读时间、数量偏少。在课内,除了文科生的专业要求,仅有11.6%的人在课堂上阅读,也仅是因为选修课的需要。在课外,78.5%的学生会去阅读文学经典,其中65.3%的人每周平均阅读时间为低于4.6个小时。关于“阅读效果最好的地方”,选择教室的占22.6%,图书馆的占46.3%,自习室占19.4%,宿舍占9.3%,其他地方占2.4%。阅读地点丰富,但选择图书馆的每周进图书馆的时间不定、次数较少。一学期阅读10本以下文学经典著作的占67.3%,可见,大学生阅读时间、数量总体偏少,且文学经典阅读的时间没有保障。

3.阅读内容丰富,网络阅读较多。大学生会进行与专业、社会、生活、个人相关的阅读,经典著作类、武侠言情类、励志成长类、生活百科类等五花八门,平时翻阅多选择杂志且重在娱乐、科普、时事新闻。网络阅读中女生偏向言情穿越类、男生偏向武侠修真类,有网络阅读的占95.6%,阅读文学经典的仅占5.9%。

(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不够重视,教材利用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从花费在文学经典阅读的时间上看,关于“课余时间是否阅读文学经典”:基本不阅读占13.0%,偶尔阅读占56.7%,经常阅读占24.7%,每天都看占5.6%。其中68.5%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即使文科生拥有与文学经典相关的教材,60%以上的人没有有效地利用教材。大学生花在文学经典阅读上的精力很少,而且阅读没有目标,缺乏计划性,积极主动性不高。

二是从文学经典阅读的范围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文学类,即使理科生,攻读工科类经典外也涉及文学类。86.1%的人愿意先选择文学类来阅读。可见,大多数同学仍然愿意阅读文学经典。他们认为文学经典是历史的锤炼、文化的积淀,能够完善人格、提高审美境界,促使他们热爱生活。

第三,从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利用程度来看,大多数对文学经典著作内容的熟悉程度不高,经常翻阅的人很少,阅读缺乏深度。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绝大多数文科生是为了考试而阅读,读书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心理更强些。第四,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有待改进。关于“阅读文学经典时是否做笔记”:选择从不的占28.6%,很少的占35.6%,有时的占23.9%,经常的占11.9%。可见,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方法上缺乏专业指导,经常做笔记的约占十分之一,大多数人阅读只是走马观花,对文学经典中的重点内容难以进行深刻消化,体悟较浅。网络阅读中,11.5%的认真阅读,73.2%的大致浏览,65.4%选择的读,8.1%仅读标题。调查表明大多选择大体浏览,缺乏筛选,人们普遍认为网络阅读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有的人沉溺网络小说,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改善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对策

(一)选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起点,是学习的依据,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阅读的方向,尤其是文科生,阅读的同时也是专业学习。学校应精心选择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前瞻性、贴近性、创新性。

(二)教师加强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进行思想辅导。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等向学生强调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提高其阅读文学著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组成读书小组,交流阅读经验,促进文学经典的阅读。

其次,教师要给予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论指导。尤其在网络阅读大为流行的趋势下,更要提供优秀的文学著作和读书网站,教学生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各种期刊和电子资料的阅览。教师可对相关问题解疑答惑,促进有效阅读和文学创作。

(三)大学生要转变阅读观念,改善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会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大学生必须转变阅读观念,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提高阅读的深度。首先,大学生应重新认识文学经典阅读,将专业书籍、文学经典等纳入自己的阅读范围。其次,大学生以周、月、学期等为时间单位制定阅读目标并达成目标。第三,掌握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整体把握,并适当做些笔记。第四,大学生应互相监督,作自我评价,主动总结,写下个人体会、感想等。

(四)回归传统文本阅读,打造网络平台

大学生对网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习惯用网络解决问题,疏忽甚至遗忘了传统的文本阅读。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但其内容良莠不齐,还有待开发,不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传统阅读让人细细品味作品的内涵。因此,要提倡传统阅读,也要打造文学经典的网络平台。

在阅读低俗化、庸俗化、快餐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重试文学经典的阅读,主动投入到文学经典阅读中去,以研读经典作品为突破口,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在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锻炼思维,启迪智慧,最终形成能力。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8

(一)“翻转”学习时间,让参训者有个性化学习的自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视频一般都在30分钟甚至90分钟以上,而且要求参训者连续看完,否则不记录学习时长。后来部分网络课程改成弹幕出题的形式,参训者做完题之后才能继续播放视频。众所周知,如今的教师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很难用完整的时间一次性把视频看完,所以有部分参训者会下载“鼠标定时点击软件”,或者同时打开多个视频,还有的会请同事或家人帮忙“看”视频。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定时定量式的学习,让参训者错过了很多精彩的课程内容。《翻转课堂说潮汕》“翻转”学习时间的安排,分为“课前+课内+课后”。将一般性内容和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分开,按主题来“切片”,视频或文本资料等以短小精悍、方便观看或浏览为原则。而且,尽可能增加拓展性的视频或文本学习资料,方便参训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个性化的学习。

(二)“翻转”师生关系,让参训者在网络课程的构建上有所作为

一般来说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非常可贵的资源。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采用的是单向传授的方式,参训者被动接受各种信息,提出的新观点及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被忽略。《翻转课堂说潮汕》结合课程目标,在“课前”,在问卷网上让参训者发表意见和建议等;在“课内”,在预设的基础上,按照类别或关注度等,把有建设性的意见或有价值的材料,在网络课程平台的视频或文本材料中体现,或者安排在讨论区、课后拓展以及新问题等栏目;在“课后”,参训者可以继续发表意见和观点,这些内容会被提炼升华,在微信(订阅号)上做拓展延伸。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参训者在“生成课程”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培训者充当的是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等角色,是参训者身边的观察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三)“翻转”学习习惯,让参训者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如今的教师,特别是在中心城区的教师,基本都使用智能手机,复制链接、转发、云共享等技术运用娴熟,通过微信、QQ等进行学习交流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传统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以静态课程居多,技术呈现方式比较老套,“电灌”的感觉比较明显。《翻转课堂说潮汕》通过链接和扫码技术,将问卷网、网络课程平台、微信(订阅号)三个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提供的单个视频时长一般在10分钟上下,文本字数在1000字左右,方便参训者安排和掌控学习时间。同时鼓励参训者在获得新观点新信息的时候,即时发表或共享。这种做法常常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点赞回应,这样的氛围下,参训者乐于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翻转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参训者对网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网络课程与时俱进?这是培训者必须面对的命题。近年来混合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化学习理论等,在形式、内容和内涵等方面,为网络课程的翻转提供了教学策略的理论支持。

(一)拓展平台,做形式“翻转”

《翻转课堂说潮汕》在原有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延续“人文关怀”及“以问促动”的课程特色,在课程设计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将课程分为三部分,分别在三个平台上实施。第一,问卷网“课前”,将原课程平台一般知识性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出现,通过这一形式了解参训者对潮汕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并且通过问题来了解参训者的需求以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是调查,也是初步学习。这一部分会在开课前一周,甚至利用寒暑假面向区属中小幼教师广泛收集意见,为下一部分的“课内”做准备。第二,课程平台“课内”。如前所述,在研究“课前”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参训者的主要想法及建议,设计和调整章节内容及互动问题等。第三,微信(订阅号)“课后”。这是前两部分的延伸和拓展,在提升的过程中继续收集整理问题,有价值的内容将会沉淀下来,为第二期课程做准备,这个平台将成为不落幕的学习交流平台。有了新沟通,第二期的“课前”问卷设计会更有针对性,“课内”也会更有质量。通过这样的翻转,三部分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

(二)设计问题,做学习引导

在把握原则性、支架性、启发性和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翻转课堂说潮汕》继续借鉴并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进行问题设计。在“课前”主要设计“是何”、“如何”、“由何”等内容问题;在“课内”主要提出“为何”、“若何”等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在“课后”则将前面“五何”的问题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三部分的翻转,分为三个层次和梯度,充分考虑参训者的学习时间、兴趣和需求等要素。第一,课前“翻”认识问题。认识问题主要是常识性的问题,诸如“认识潮汕名人”、“辨别功夫茶具”、“了解潮汕美食”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参训者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深层思考。利用问卷网的链接和扫码功能,参训者可以用电脑也可以用手机来操作。第二,课内“翻”深度问题。深度问题即需要参训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材料题:“新移民与原住民社会、文化融合的问题。继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三大民系之后,新移民已成为广东第四大民系。新移民与原住民的融合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广东会正视这一问题吗?用什么办法构建一个族群和谐的广东?——摘自《岭南十拍•南粤十一问》”。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查看相关的学习资料才会有新的思考或发现,网络课程平台为参训者集中提供了大量的文本及视频材料,有力地支撑了学习的开展。第三,课后“翻”延伸问题。针对本地区外来教师多,有学习本地文化和融入本地文化的需求,从《透过围屋看客家》、《广府新探》再到《翻转课堂说潮汕》,乡土人文课程形成了系列,满足参训者对乡土人文课程全面深入学习的需要。因此,除继续探讨“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的认识问题”以及“潮汕民俗如何让潮菜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外,还对岭南文化认知、认同等问题作进一步延伸。微信(订阅号)除了能将“课前”、“课内”收集的问题整理呈现外,还能收集各方面的回复意见,形成新的生成资源。

(三)用同理心,关注心理需求

《翻转课堂说潮汕》作为乡土人文课程,不仅关注参训者学习本地文化的需求,而且关注参训者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知”对照。引导参训者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来认识潮汕人。潮汕人、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内陆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先辈艰苦打拼的精神,对现代的新移民有借鉴作用。二是用“情”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发现故事分享的形式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分享潮汕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的故事”活动模块,认识了潮绣传承人李淑英、康慧芳,莲花灯手工艺人林景华等。学习这些优秀人物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精神,让大家感受到坚守的力量。三是用“意”启迪。在《翻转课堂说潮汕》最后一个单元“生存智慧”中,我们对“潮汕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探讨。在交流中,大家趋向于认同这样的观点:潮汕文化精神有五个主要特征:上善若水的生存智慧,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挑战权威的求实勇气,敬神乐生的生命意识,人情至上的生活态度。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学习、工作、人生都有启发意义。

三、网络课程翻转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翻转课堂说潮汕》网络课程在学习形式、学习体验等方面给参训者全新的感受,在教学反馈中,参训者对这种学习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大部分参训者认为,《翻转课堂说潮汕》不仅实现了技术融合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交流的欲望。由于这种模式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因此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一)生成课程与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生成课程”理念的充分体现,通过培训者、参训者、教材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让预设目标有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翻转课堂说潮汕》以“设问—补充—评价—建构”为思路,从问卷网的问题调查,到课程平台的探讨研究,再到微信(订阅号)的整理提升,让《翻转课堂说潮汕》课程成为一个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培训者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掌控,在捕抓新观点的同时,注意不能偏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互动设计与翻转课堂

互动设计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参训者积极参与课程“翻转”,考验的是培训者的能力与智慧。《翻转课堂说潮汕》将现实生活的互动设计理念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如在时间上,利用网络的便利让课程学习变得随心、可控,可以同步“翻”,也可以非同步“翻”;在空间上,三个平台的设计,相当于主题空间分隔出“前庭”和“后院”,版面设计图文并茂,让参训者有新鲜感;在活动上,有识记、理解、综合分析等不同梯度的学习任务,让参训者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出有质量的思考。除运用三个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外,我们还建立QQ群、设置QQ客服,尽可能把方便、直接的工具都调用起来,以满足教学各方面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形式热闹容易,但要能够深入下去,则还需要有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作支撑。

(三)翻转方式与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中常见“家校翻”、“校内翻”、“课内翻”等方式,一般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这些方式比较适合在基础教育中运用,而对于成人教育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有“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翻转方式,因此“在线翻”成为最佳选择。《翻转课堂说潮汕》课程利用链接和扫码技术将问卷网、网络课程平台、微信(订阅号)进行有机整合,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了师生之间主体影响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哺教育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翻转课堂说潮汕》调动了参训者对课程构建的参与,学习方式的创新带来新的体验。然而,如何让这种模式更加人性化,还需要培训者进一步研究教育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更先进的技术。

四、结束语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应用性教学大学数学作用

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等。注重的是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在学生心中只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给学生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枯燥的,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因此,中职院校数学课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在推崇文理交融的今天,我们理应转变观念,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应用性层面上去。

一、以现代应用性教学为指导,构建中职院校数学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院校数学教学观念只是把数学作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这种相对狭隘的定位,没有看到它还是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甚至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基础。

因此,在进行中职数学教学研究过程中,我认为要在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上进行新的突破,即重构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如学生最为头疼的不定积分部分,可打破其表面化、形式化的大量形式训练,可深入的讲解微积分的思想以及它作为数学工具的实用性,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积分表,对于微分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这一内容,在计算器普及的今天,可直接删去等;在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节和手段上要与现代网络技术相适应,因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职数学网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验、教学测评等整体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可形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考虑了中职数学与其系列课程的“三个结合”和“五个关系”。“三个结合”是指:基础内容与综合提高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经典内容与数学技术(理论、模型)相结合。“五个关系”是指:正确处理系列课程内部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及实验的关系;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网上答疑的关系;课上引导与课后练习的关系。

二、应用性教学为学生独立思维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感到数学知识枯燥难学并与实际生活无多少联系,建立的中职数学网络课程不仅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也可提高学生应用综合性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推理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拓广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可试着在数学网络课程中设计一批数学实验案例。案例可从教学、实验、应用这三部分收集整理。其中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数学知识应用来支持教学讲解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涵义,如地球表面明明是一个球面,但常人看到的却是平面,其理论依据就是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可认为是直线,即局部曲线可用直线代替,依次推广到局部曲面可用平面代替,实例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学生也直观理解了知识点;实验案例则是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动手验证的,即对同一问题不同条件下,观察、检验、解决问题的结果不同;而应用案例是在教学、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拓展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案例的问题可变、条件可变、方法可变,观察案例问题解决结果的可变性,从中把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讨论式有机结合,达到扩大学生独立思维空间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多层次多向性的教学互动,全方位强化应用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卷积神经网络常见问题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初期将面临很大挑战。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可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学会自我管理,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学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学》等课程之后,我们通过对周围同学寝室生活、使用电脑情况现象的观察,运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调查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及其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产生的极大的依赖,面对着电脑屏幕,浏览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聊QQ,一言不发、相安其事、自得其乐,仿佛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在寝室海吹狂侃,无话不说的融洽气氛已经永远定格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寝室内的沉寂和室友之间关系的渐渐疏远。我们不禁要思考:网络的普及是使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亲近了,还是日渐疏远?

本小组成员旨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内容及形式,对寝室生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网络对大学生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的影响,并为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增进寝室同学之间交流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寝室生活氛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调查对象

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课题组从我院本科生中经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8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在实证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电脑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调查方案及过程

本课题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和数据,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从我院本科生中抽取80名同学。为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发放自填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问卷发放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88.75%。问卷设计包含对学生基本上网环境的调查,上网的时长、上网内容以及电脑网络对受调查者本人、室友的影响。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距离的亲疏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来测量,更多地涉及一种心理感受,因此,小组成员通过访谈的形式,以及他们对和室友的关系的亲疏程度的感受,对问卷调查所不能涉及的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作一些定性描述,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是研究者获得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

在数据统计分析阶段,运用Spass、execl等数据分析软件,将每份问卷各项内容录入之后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形成统计表格、图形,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验证假设。

调查结果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调查结果分析

上网时间及内容

此外,通过对比第4、5题的统计结果,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的同学的人数超过了平均每天在寝室1-5小时的人数。虽然这些统计结果需要剔除一些影响因素,但是这一组数据的差距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课余生活,尤其对寝室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网络对大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源于其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自主性和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其承载的信息量极大,使用者可以自主选择、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网络具有平等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个人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人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轻松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此外,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沟通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大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新闻之后的跟帖,各种网络社区、BBS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比现实生活中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通过对上网内容的统计,如图3,相当一部分同学集中在看电影、听音乐、及其他一些娱乐,浏览新闻、查找资料,以及网络交流方面,而这些也正体现了网络的便捷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一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新闻资讯和各种资料、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畅通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电脑网络对寝室集体活动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通过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他们普遍感觉大一的时候,室友之间经常聊天,聊着自己的高中生活、家乡的风土民情,有的寝室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卧谈,聊着彼此津津乐道的各种话题。同时每个人在寝室的时间也很多,再加上大一时刚来,还是有些不安全的感觉,空间上大家也共同认为寝室是一个让人心理上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时间空间较多重合带来的结果就是公共活动的增多,刚到大学时4个人总是一起结伴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一起去看电影、聚餐。在聊天、公共活动等互动中,寝室群体关系逐渐形成。这种大环境也对寝室成员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历了生活上的磨合期后,寝室成员相互熟悉,互动频率逐渐增高。

网络提供资料来源和信息沟通渠道

电脑、网络对个人生活有无影响,个人的认知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尽管70%的同学认为自己并非沉迷网络,但是另一组数据却指出遇到学习困难时,有62%的同学选择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网友询问。

不难看到,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在学习中的选择取向。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并且愿意选择省时省力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资源却成为了分割观点的存在。当前,同学学习中更倾向于从网上汲取观点,并将之当做自己的想法,缺乏了将观点提出并讨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使是在寝室中进行的,也会让同学在思维和相互关系这两方面有所获益。

而正是这种求便捷的心理不禁对同学个人的思维做了隐性的限制,让每个人都更乐于去搜索而非讨论,减少了思想的交锋,为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交往受着其个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可以说,电脑网络将这一过程内化,将其固化为同学们感觉不到的一种共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电脑网络毫无疑问的影响了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对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心理压抑时你会怎么办?一题统计结果可发现,仅有23%的同学会向自己的室友倾诉,寻求其帮助,而70%以上的同学则借助网络媒介来疏通自己的抑郁情结。QQ、mSn、博客等远程通讯手段,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空间,很多同学有心情郁闷烦躁的事情都倾向于上网倾诉解决,或者写写自己的博客发泄情绪,电脑网络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情绪低落的调节方式电脑的情感支持越来越凸显出来,寝室同学作为情绪倾诉者的地位降低了。

从数据中可知,电话联系亲友依然占据了最大的比例,32%的比例可以说并不是特别高显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对于传统的电话等媒介有了一定的取代作用。不妨大胆猜测,这样通过电脑屏幕键入自己的想法,利用QQ,飞信等媒介即节省了生活费,同时也比直接在寝室中接电话道明要更保守、含蓄。就这么看来,网络也许赋予了一个同学在与家人联络方面的相对隐私,但这样又是构成了同学之间漠然的基础原因?因为不了解,所以只能选择礼貌的招呼,缺乏了一个宿舍对待同一问题的共同感,也缺乏了同学之间相互的感情交流,扩大了隐私权的范围,从而在心理上制造了无形的隔阂,导致了宿舍同学之间交流不足的状况。室友作为第一选择的只占了23%,不过若将其当做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来看,也许更好理解就像前言所提到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宿舍中海吹狂侃、天南地北等现象正是随网络的崛起而消失。

此外,时代的差异也造成了这一现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价值还是以社会性为重;而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等社会演化进程,个人对家庭的定位有着脱离不开的关联。同时再看一下通过网络与网友分享这条,虽然只占据了13%,但是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宿舍室友之间的交往。这条可以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等实名制网络社区,二是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实名制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给宿舍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分明同处一室,却要选择网络留言,留下的文字取代了面对面的沟通,或者是对方失意是一个单纯的鼓励眼神。这给人以一种错觉,仿佛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上才能说出真的内容。那么,这又是基于隐私保护原则还是其他原因?(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而另外一种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其作用更像是一个树洞我讲我的,反正来看的人又不认识我(或者根本没人看)。诚然这是一种发泄方式,但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日常生活相关),而这种回避显然会加重人对于舍友的不信任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壁垒。

由此可见,与宿舍同学倾诉烦恼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无法取代亲友语言中可感知的关切,也面对着相对私密的网络的挑战。

网络催生虚拟的社群网络

人们进入网络,除了要获得信息的满足外,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使用诉求。BBS、博客、网络社区的形成,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广阔的观点表达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社群,在这一社群有形成独特的话语符号、讨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宿舍为单位的传统社群网络逐渐弱化。

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中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虚拟社区里,我们只能通过网名、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

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