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2:09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1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伟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及教育功能》[oL].2007.8.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2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3

一、有效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因此教学设计的有效思路转向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然后据此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案,最后再来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笔者在制订“复分解反应”教学目标时,结合学生原认知结构,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反应”中涉及“复分解反应”的内容标准(即“初步认识常见的……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为依据来制订,进而确定课时目标。“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课本只有三句话,但习题的难度与课本的简要之间存在很大落差。学生普遍感到“应知”与“应会”之间的梯度太大,因而,有必要将“三句话”安排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复分解反应,会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第二课时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应用复分解反应。教学程序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答――评价跟进――巩固训练――课堂总结第二课时:创设情境――探究概念――引入概念――应用概念――课堂总结。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促进课堂高效

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从人类学习的角度来看,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总信息的94%。因此,“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正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用探究实验创设情境,皮亚杰说过:“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所创设的情境,其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讲授有效得多。用化学魔术创设情境,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知识时,以显字魔术《神秘的来信》为教学情境,那么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欲望得以提高。

(二)优化组合教学模式,力求课堂生效

1.实施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是把知识置于所设计的问题中,以问题作为组织学习的线索,以问题驱动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能力。第一课时教学,要让学生达到对概念准确掌握、理解到位,并且为第二课时搭好知识框架。设计一组有序的问题链,通过有效提问的课堂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如案例1)。

案例1:复分解反应

关于复分解反应概念及书写规律的教学可设计如下“问题链”,逐一提出:①你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②判断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不是置换反应?试说出理由。问题②以置换反应的判断为切入点,符合了学生“最近发展区”。接着启发学生“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置换反应不同”,引出问题③,进而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③找一找这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理解掌握其特征,提出以下问题,使学生逐步将概念知识内化,达到运用层面。④如何理解“相互交换成分”这个特征?⑤怎样运用这个特征来书写化学方程式?课堂提问时虽然主体是教师,但要想实现高效、优质的课堂提问行为,需要师生一起共同合作。

2.实施学习环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环探究教学是将教学过程中一个循环分为探索概念、引入概念、应用概念三个阶段,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第二课时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出探究问题后,组织学习环探究教学(如案例2)。

案例2: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1)探究概念

【创设情境】由化学魔术《神秘的来信》引入新课。

【提问】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是否都能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活动与探究】将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液两两混合,振荡,观察现象,记录现象,判断是否发生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判断。教师简单描述实验设备情况和实验活动;检查实验安全;检查学生实验程序,提供指导。学生先阅读课本72页“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做出实验假设及验证假设的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做好记录。然后,借助多媒体投影相关资料,经过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最终学生找到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及成因的解释。

(2)引入概念: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3)应用概念:课堂练习。

当学生通过“学习环”理解并会运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后,将为后续的学习(如物质检验、推断等)奠定基础。以上从教学的有效设计、有效教学策略应用的实践层面上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每一节新授课中,教师每时每刻所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可变性、动态生成性,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实践,灵活运用,认真总结,勤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4

该模式可以用“先学后教,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当堂训练”十六个字来概括。把课堂教学分为六大环节:揭示课堂目标,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随机指导,自学效果检查、问题暴露,引导学生更正,课堂训练。在运用该模式时可以把初中物理分为四大课型:概念型,概念+实验型,概念+例题型和复习型。

第一环节:揭示课堂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确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应该尽量使其细致化、网络化、重点突出化和操作具体化。如“声音是什么”的教学目标之一:“想办法使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总结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样学生就知道具体该做什么,怎么做。

第二环节:自学指导

教学中既要能就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老师做相关指导。否则自学就是为了有自学的形式,反而浪费时间。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把握尺度,只做方法和注意点的提醒就可以了。

第三环节:自我学习,教师相应指导

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观察情况。如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作为课堂重点。还有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教师应该个别交流,通过提示看关键词句、提出反例等方法指导学生改正。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做到面向全体。

第四环节:自查自纠、暴露问题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暴露问题、内部解决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体交流出现的问题,哪些已经解决,解决方法是什么,哪些还没解决。让学生自己评价别人的解决方法,思考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若学生没有将普遍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方法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比如在“简单机械”部分,要求物体在斜面上受拉力而沿斜面匀速运动时所受摩擦力时,往往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摩擦力等于拉力,从而不会提出质疑。此时,教师可以从额外功产生和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计算摩擦力后与拉力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五环节:引导学生更正

多种因素制约教和学的方式,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此时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旁门敲击、类比问题、将问题分解简单层次化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六环节:课堂训练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初中物理相对于高中物理而言又更贴近于生活。所以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不是对应知识的重现,而是要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更要改变以往特别是公开课上用简单的课堂训练来展示这堂课效果的观念。

课堂类型一:概念型

这种课型以定义、定理、法则等概念或介绍为要教学内容,没有实验和例题。如“噪声的产生和控制”“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等。这种课型一般采用“集中学,分散教”的形式进行。突出学生自学,教师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汇总知识,不要先入为主地讲解。让学生先学先讲,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课堂类型二:概念+实验型

这种类型是初中物理的主要类型。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在学生面前展现,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对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有一定的确信度。演示实验一般课本上实验设计方案都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对实验现象比较感兴趣,以往教师也把侧重点放在演示环节上。这样教师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动动手,学生看个热闹。其实在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科学实验的前提是有一个科学的设计,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薄弱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完成提问进行交流的方式克服相关弊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做完实验操作就结束,甚至连实验数据都没有做相关记录,更不用谈论证实验收集的证据的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的数据,来得出相关规律,绝对不允许为了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涂改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过大,甚至相反,教师应与学生一起重做实验,找出错误为止。

课堂类型三:概念+例题型

如“直线运动”前一部分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后面就是过隧道的计算题例题。该课型中教学内容后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前一部分是定义、定理、法则等概念。这种课题往往采用“两学两教”的方式进行,即将概念和例题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与教。例题的学习要建立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例题后要及时总结方法,进行反思:是直接用概念还是有条件的应用概念。用稍有变动的同类题目进行迁移。

课堂类型四:复习型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5

【关键词】数学概念学习;问题设置;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们的数学概念学习的高效课堂中问题的创设现状却至少存在这样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二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质量低下.我们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就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因此出现了数学课堂上问题泛滥的情况,而仔细观察下来,大部分问题只是判断性的“是不是”“对不对”,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任何挑战,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判断.数学问题质量的低下导致我们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同样一个题目反复讲解学生仍然不得要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的训练.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更加有效的设置数学概念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的再学习奠定基础.

二、数学概念学习问题设置的意义及基本原则要求

1数学概念学习问题设置的意义

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在很多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第一,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对储备知识的回忆与反馈,形成新旧知识的链接.第三,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攻克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障碍,分解概念学习的难度.第四,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高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对新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数学概念学习问题设置的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1)目标明确.问题的设置必须围绕着一定的学习任务,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某项教学目标而设定的,设置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2)层次清晰.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有一定的梯度.(3)方式多样.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寻求解答的形式,也可以是呈现错误解答进行纠错的形式,还可以让学生类比提出新问题,在课堂上,形成你问我答的学生间的互动问题形式.

三、数学概念学习问题设置的策略

1充分了解学情

这是教师进行有效问题设置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了解.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才能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问题,才能提出符合各个水平的学生的高效率的问题,照顾到全体的学生.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初次了解,随着课前导学案的批阅,从学生导学案上反馈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时提出的学习困惑,我们对学情就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

2针对学情,编制有效的数学问题

以学情为依据,结合教学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1)对新概念的学习需要储备的知识.(2)本节数学概念学习的目标能力达标程度.(3)对本节数学概念的学习有影响的思维习惯.

如等差数列的定义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导学案完成的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困惑,发现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忽视“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一词,导致判断数列“1,2,-3,-4,5,6,…”是否为等差数列出现错误;第二,导学案设计中,由特殊数列分析总结等差数列的公差d的取值范围时,由于数列中各数均为整数,导致有同学误认为等差数列公差d∈Z;第三,学生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产生误区,认为只要验证了数列的前面有限项,就可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对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观察下列各数列,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

(1)1,3,5,7,9,11,….

(2)-1,1.5,4,6.5,9,11.5,….

(3)3,23,33,43,53,63,….

(4)-1,-3,-5,-7,-9,-11,….

(5)1,-1.5,-4,-6.5,-9,-11.5,….

(6)-3,-23,-33,-43,-53,-63,….

(7)1,1,1,1,1,1,….

利用问题1,通过对比,可以使同学们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公差的取值范围.

问题2观察数列“1,2,4,7,11,16,22,…”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是否为常数?该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问题3在等差数列定义中,能否省去“同一常数”中的“同一”一词?为什么?

通过问题2,3的设置,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等差数列”中的“等差”的意义.

问题4判断数列“1,2,3,4,7,8,…”是否为等差数列?

问题4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的理解.

问题5若数列{an},an=2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问题5的设置充分引起了学生对等差数列定义的重视.

总之,进行高效课堂,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把问题设置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对问题的辨析中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6

每天相同的开场白,无疑会让学生有思维上的单一惯性和疲劳,一个枯燥无味平淡如水的开头,可能很快失去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上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而学生回应不多,从而课堂效率低下,而一个鲜活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导入,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多媒体数学课件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是一个好方法。例如:必修一的第3.1.2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引导学生复习完零点存在性定理后,我们备课组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李咏手上拿着一款手机,老师让学生猜测手机价格,“2500元”“高了”“1000元”“低了”“2000元”“高了”“1500元”“低了”……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绪都上来了,末了,老师总结:刚才采用了“逐步逼近法”,再引入本节课课题“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此环节只用了2分钟,但学习的兴奋劲却持续了一节课,学生会带着好奇、比较的心理学分法。而本节课若用传统教学,也能叙述清二分法求近似解的原理,但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难有主动体验的感觉了.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形象地辨析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很抽象,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如果运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结合起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如:必修二的1.1.1节《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概念多,抽象。传统教学一课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且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效果往往不理想,课后需补充大量习题才会产生清晰认识。所以我们备课组选用多媒体上本节课,除了利用教材上的实例图外,还加了摩天楼(棱柱型)图,绘制了动画。讲棱柱的每一个小概念时,画面上摩天楼的相应部分就闪动几下。在讲棱锥概念时选用金字塔图,讲棱台概念时设计了一架飞机从金字塔上飞过,带起了一个小金字塔,出现了棱台。这样学生在一片惊叹声中学完了这一节课,印象很深刻.而用传统教学,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师生互动空间

传统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是“是什么”“为什么”老师教学生“怎么办”,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体会怎么办(教材难度下调),要学生积极观察、想象、猜测、动手实验,从而必然就需要一定的师生互动。传统教学写知识点和抄习题要花大量时间,而多媒体教学省去了这些时间,就增加了师生互动空间。例:对必修一第3.2.2节《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的第二课时的两个例题,题目长、计算量大,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会花抄题和纯计算时间,而把时间花在师生互动分析题意上,花在寻找解题思路上,花在分析这两个例题放在此处的用意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效果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任务繁重的章节,例,必修二的第1.1.1节,也会遇到任务较轻的章节,例,必修二的第3.2.1节,半个小时内可轻松完成任务,这时很多老师自然会补充一两道题,若手抄题,就会费时费力,而用多媒体课件显现出来就方便多了,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也多了.课堂效率当然会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检测一个阶段的教学效果时,需要一套符合自己心意的试题,从而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手头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一题一题地选,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此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7

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等。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

关键词:

优化设计;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来讲,一本书一教就是几十年,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寻找突破,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才能找到自己渐渐地失去的激情。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无论上什么形式的课,都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和343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可怕的课堂便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最乏味的课堂便是方法单一的课堂。343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花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感悟、实践、交流、活动。上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有三多:概念多、符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课本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包括智力、兴趣取向、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上课时,任凭老师怎样把概念陈述得多么准确无误,表达得多么清晰,课堂上却总显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到云山雾罩。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即可将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观印象。通过图片的展映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的基本涵义,能够用它们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还会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

化学计算类型多,计算量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计算。计算课也是学生最感乏味的课。所以要上好计算课关键在于如何“激趣”,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化学式的计算”时先设置一个情景,判断化肥广告的真假;在讲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老师先让学生观看神舟九号火箭升空的视频,在学生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时,教师趁机提出:假如神舟九号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的话,有50千克的液态氢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态氧助燃才不至于燃料浪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老师即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疑惑,讲明注意事项并进行训练。最后还要反复检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内容以后,经常还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么是方程式没配平,要么是书写格式不对,要么是粗心大意计算出现错误等。只有经过反复测试,反复练习,这些问题才能纠正。所以只有经过反复检测,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目标的目的。

四、“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常识型”课程,如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第三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第八章第五节“化学肥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等,这些内容尽管在大纲中的要求通常是“常识性介绍”,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及与高中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要求不高,通俗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学,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自学、检测、当堂完成作业的“一学一教”的方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出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纲,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要求学生当堂识记。第二步自学。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书上自己寻找答案,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在课本重要知识点下面有没有画上记号,适时表扬自学得既认真又速度快的学生。第三步检测。采取口答或讨论的方法,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8

一、“故错”提问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教师揣摩学生幼稚的思维,在教学中故意制造“错误”。提问教学法如能运用恰当,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集中其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例如在数学科目中有很多的概念和定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通俗易懂、精准凝练,又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数学定义中的关键性词语不能有任何遗漏或变动,否则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变化,出现很大偏差。因而,数学教师在教学定义或概念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须对学生反复强调这一问题,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上出现错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在教学概念或定义时,运用“故错”提问教学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的逐字强调教学法。譬如在教学“真子集”这一概念时,我就采用了“故错”提问教学法。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概念进行初步感知。之后我又提出两个错误的问题:第一、大家认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这句话对吗?我认为是对的。第二、大家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真子集”这句话正确吗?我也认为是对的。通过这两个设问句我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错误”的氛围,这让很多学生陷入沉思,之后不少学生开始讨论,因为学生对此都充满了怀疑,但一时又不能说出确凿的理由加以证明。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抓住“真子集”概念中的关键点,让其自主进行思考,最终令学生深刻理解了“真子集”这一概念,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创设了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相比之下运用传统的逐字强调教学法进行教学,课堂气氛则较为沉闷,学生反映迟缓,思维不够敏捷,对概念的理解常常停留于表面化。

二、“变式”提问教学法

以“变式”为核心的提问教学法是指数学教师在提问时,语言不能“死扣”教材,过于书面化,而应根据学生的现有理解能力有所变化,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当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深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的语文根基不深,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不少学生对教师提问时的语言理解不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回答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数学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书面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变语言形式,变深奥难懂的书面语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尽量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其实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照搬教材,不但深奥难懂,而且枯燥乏味。而新课改理念则强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变“书面语”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去描述概念、定义、公理,力争做到深入浅出。教师在提问时更应注重此点,这样便于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可见,新课改理念强调数学教学应采用“变式”提问教学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数学课堂的高耗低效。例如我对学生提出"是否存在一个实数k,让关于y得不等式y-kx-1>0恒成立?"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面对此题非常茫然,不知从哪里入手,对此我运用了“变式”提问教学法,对问题中的专业术语“存在”和“恒成立”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存在”的意思就是“有一个”,“恒成立”就是“永久成立”。之后我再结合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进行描述,学生对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效率大为提高。可见,运用变式提问教学法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其乐融融,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

结语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9

1.教师对力学核心概念的认识

教师对于力学核心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力学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一部分教师认为核心概念不重要。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核心概念”的定义是课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概念,认为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模糊,容易混淆。

2.学生对力学核心概念的认识

学生对于力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需要细化到各个知识点,研究发现,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率较高,但是由于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解答题目时时错时对,不能将正确率控制在100%。而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情况相对而言较好,其原因可能是在生活中常常会用到,能够时不时地回顾一下。

二、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视

(1)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力学核心概念的重视程度,树立核心概念教学意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物理知识不是零散的,每一个版块的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学习核心概念有助于知识框架的构建,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高中物理知识,那么树根就是物理力学知识,力学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引入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构建学习框架,把大量的琐碎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学生的榜样。首先,树立重视核心概念的意识。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核心概念的内涵并进行延伸。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增强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达到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许多的测试中可看出,学生对于力学的概念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常只停留在表面,教师的教学是一大主要原因。当课堂上提到新的概念时,教师通常说“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很重要,大家要记住,大家先来一起读两遍”,然后要求学生记住概念,再通过题海战术进行训练,这并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如通过制作概念图,自己绘制概念知识框架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章节知识有大体的把握。课堂教学时,对于概念的讲解,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重要性。

2.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在设立课堂目标时,教师应该先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每一个知识点细化,进行梳理和总结。如必修一中,学习“力的相互作用”时,先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掌握重心的概念;在实验中了解弹力,掌握弹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判断方法;熟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其次,目标确定之后,明确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然后根据重点和难点,以核心概念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教学。

3.引入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掘,寻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将物理知识生活化。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将世界看得更清楚,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做两个简单实验。第一,将纸带夹在书中,然后将纸带提起来,书会跟着纸带一起被提起来,不会掉下去;第二,把书包放在书的上方,然后将书和书包一起放在桌上,快速地把书抽出来,会发现书包也会跟着移动。实验完毕,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个实验中的书没有掉下去,第二个实验中的书包跟着移动了?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摩擦力、惯性等,那么教师就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往下引导:那么究竟是摩擦力还是惯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4.促进核心概念学习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课堂的概念篇10

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意味着适切,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随着初中物理的弱化,高中物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几乎从头开始!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更多的是迷茫!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同层次的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何选择或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对比教学,做出了种种尝试,现与同仁一起探讨!

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明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和个体学习。如何完成师生角色的转换?如何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变成理性的有效的学习?

一、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学习引导

1.落实知识与技能

不同阶段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以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现状:2013级高一新生,笔者学校的安排是这样的,开学第一周安排学生军训,空闲时间安排学生自学,一周后,进行入学考试,物理考试范围为第二章第一、第二两节内容,只涉及概念和最简单的计算,结果年段平均分是40分。由此可见,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好。接下来进行了新课教学(第二章、第三章),习题课教学、实验教学(共计9个课时),到国庆节后再进行第一次月考。

过后总结发现,运动学这两章,学生主要难点集中在:

(1)对矢量、质点的理解。由于一时概念过多,导致概念混乱。

(2)对匀变速规律公式太多,不知如何运用。

(3)对物理情景的构建,出现所学与所用的脱节。

(4)对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不够,比如:理想化模型,无限分割的极值思想方法,逻辑推理等。

(5)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不清。

(6)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及处理方法等均属第一次接触。要在9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任务,确是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学生普遍反应高一物理学习的种种不适。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今年笔者采取了相关的教学调整,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和讨论,使得抽象的物理学概念、规律在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变得容易接受。比如:

微课一:在学习了平均速度概念后,引入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

播放牙买加选手博尔特破100米世界纪录的比赛录像。提出两个问题:1.谁跑的最快?2.他整个过程都是最快的吗?

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明白博尔特并不是整个过程都是最快的,而是全程平均后最快。若要比较跑的过程中,在某个位置或某个时刻到底谁快(比如起跑的时候)?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极限的方法,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求法。

二、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引导:落实过程与方法

关于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教学对策方面,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掌握进而内化物理学科知识并形成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突破物理教学难点。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体验、顿悟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微课二:对加速度的教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对概念没有什么认识,在不同选项中无法找出区别。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速度变化指什么?与速度有什么关系?②、快慢与什么有关?那么加速度与?V与t同时有关,引导学生应该去找这两个量。如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或单位时间速度变化是越大,加速度越大。类比生活中,某人有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花钱的快慢.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变化率的概念。

微课三:对自由落体的物体下落快慢的教学

学生已有匀变速真线运动规律的知识,给出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后,设计学生实验如下:

1.纸片与更币

2.纸片与纸团

3.纸团与硬币

接着教师再演示钱毛管实验,不断抽出玻璃管内的空气,引导学生观察羽毛和铁片落地的时间差,从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相应正确的结论.

微课四:对静摩擦教学,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难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记住静摩擦定义,但不理解,在实际应用时,不能触类旁通。本节优化设计如下:

1.以上情景都可以简化为沿某一方向拉。

2.是否拉动取决于这一方向拉力与最大静摩擦关系。

3.各种情景可等效为一个模范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组学生实验。让甲同学拉乙同(水平拉)让甲乙两位同学拉丙同学,沿同一直线拉。去感受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创设亲身体验,提高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和领悟.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改变,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堂模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自主、主动、合作、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不断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高中物理的学习能有效和有趣的进行。指导好课堂教与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创设读图训练,读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建立相关物理模型能力。

原有学习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由于缺乏主动参与,缺乏独立思考、体验、理解与领悟,学的知识很死,更别说变通了,课堂几乎都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学的优化,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动手动脑,丰富体验。

微课五: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科学家生活背景介绍,观点来源,科学方法,科学家精神,科学的发展等都在以上的归纳中得到了新的认识。

微课六: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设计学生实验,问题:若衣服上有一根线头,要扯断它,怎么办?缓慢拉,演示毛衣线头。快速拉,实验结果很显而易见。

微课七:乘车中的惯性,先请经常坐公交车的同学介绍在以下三种情况:1.车启动时;2.车刹车时;3.车向左转弯时,

人会往什么方向倒?

接着用惯性分析,解释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惯性的本质。

接下来再和一起讨论当船在以下三种情况下:

1.船加速;2.船减速;3.船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