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6:06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1

__市粮食局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用市场经济方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物流是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过程中,在流通环节中的一切增值活动,是一种新型节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我省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大省,也是粮食需求大省。我市是粮食产区,更是粮食销区,又是衔接上海等地区的过渡带,需要协进和中转的粮食数量可观。因此,建设粮食储备接运园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很有必要,势在必行。

二、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1、本地区的发展现状

(1)现状

__市是__省__市市属县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北岸,是东海、黄海、长江三水交汇之处,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市隔江相望,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全市面积1157平方公里,人口116万,年产粮食10亿斤,主要生产玉米、蚕豆等杂粮,养殖业比较发达,还有20万亩的沿海滩涂。

(2)建设粮食储备接运园区的优势。

__市是长江沿海的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长江三角洲杂粮主产区,年产10亿斤玉米、蚕豆等杂粮。

__市是宁启铁路的末端,是新长铁路至上海市的长江北岸的转接点,也是宁启高速与上海市沪崇公路的连接点。通吕运河直通京杭运河和长江水道,可直接为内陆地区和沿海各大城市提供粮食保障。

__市是传统的粮食贸易集散地,__市年产10亿斤玉米、蚕豆等杂粮,主要供中东、东南亚及国内的养殖业,__市116万人口所食用的大米、面粉,以及原粮都是从外地协进,所以__市历来粮食交易活跃,数量较大,品种较多。

2、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1)市场分析

__市现有人口116万,按100万常住人口计算每人每天食用0.4公斤大米,每年需协进15万吨大米(或稻谷)。__市目前每年有油菜籽加工能力30万/吨,饲料加工能力10万吨,这些原料都需要从外地协进,加工后的产品也需调出。

__市养殖业比较发达,年出栏生猪20万头,家禽20__万羽,需要15万吨饲料、杂粮。这些都是促进本地区粮食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

(2)前景预测

__市历来是粮食贸易商埠,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商贸业日益繁荣,流通进一步扩大,__市已经成为开放型、区域型强辐射的商贸中心。__市既是一个粮食(杂粮)产区,又是一个粮食(成品粮)销区。

__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与上海市隔江相望。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苏通大桥、宁启铁路已开工建设、宁启高速公路,沿江沿海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沪崇启大通道,沪崇南隧北桥已开工建设,崇明到__的大桥在20__年初开工建设,届时__市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经济圈,成为长三角新的开发开放热点地区。粮食的物流将突破100万吨。

三、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园区目前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拥有仓房30幢,其中17幢标准仓房,储粮能力3.1万吨。已有码头10个,其中1个晴雨码头。

随着宁启铁路建成,以及园区北枕335省级公路,南依通吕运河的优越的水陆铁交通网络,园区的交通十分便捷,对粮食的储备集散十分有利。

1、水上运输

粮食储备接运园区南依通吕运河,园区已有10个码头,其中1个为晴雨码头,可保证在特殊情况抢运粮食。通吕运河为一级河道,五级航道,千吨船队长年通航。

2、公路运输

粮食储备接运园区北靠335省道,连接204国道,南接宁启高速公路。

3、铁路运输

在建的新长铁路、宁启铁路货运站距园区2千米。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现代粮食物流一体化

引言

一、国外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输便捷的粮食物流通道的形成,粮食运输基本实现了“四散化”,粮食加工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建立了“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一体化食品供应链。

美国大型粮食企业在粮食主产区设有乡镇收纳库,在水陆交通枢纽设有中转库、终端库和加工厂,出口粮食由专列火车和驳船运至出口海港。在加拿大西部粮食主产区,农场周围和交通沿线布局近800多个收纳库,进行粮食收购、分级、储存和发送,由17个终端库将粮食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小麦局授权5个州级散粮流通公司通过铁路、公路连接乡村收购站和港口中转站,负责粮食集货、分级、物流和销售。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多数以大型粮食企业为主导建立起连接粮食物流上下游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加快了国内粮食流通和全球粮食贸易,主导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从而有效地引导了国际市场粮价走势。

二、东北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

1、东北粮食物流特点和现状。东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小麦、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东北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主要作物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7%和39.1%,每年需要外运的粮食大约有2500万吨到3000万吨;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和出口基地,黑龙江的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比重一直排在全国前列,除了供应我国的东南沿海八省市之外,主要出口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重点建设的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之一。

2、东北粮食物流发展需求预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地域分布特征显著,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东北一向以粮食产量高、商品量大、外调数量多而享誉全国,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耕地80%以上,常年粮食产量为5500万~7000万吨;其中,区际间的粮食商品率可达60%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330亿~340亿公斤,特别是在粮食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可达1140亿~1180亿公斤,按人均需粮400公斤来算,东北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以满足新增1.5亿人口的需求。因此,加速21世纪东北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东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保障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东北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1、对粮食物流认识不深。粮食物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当前有关部门虽然对粮食物流高度重视,但人们对粮食物流涵义的理解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仅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环节,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粮食收购及其网点摆布、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存储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没有认识到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粮食物流供应链管理对农业企业发展乃至对全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独特作用。

2、缺乏合理的市场监管机制。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品的一般属性已在流通中得到体现,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同样是粮食营销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然而,现有大部分东北粮食物流市场在物流管理方式上仍然依据计划经济时期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化粮食流通相背离,导致粮食物流市场的无序化运作,还存在粮食交易透明度低,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信用制度体系,行业之间缺少自律,存在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阻碍交易的顺畅进行,增加了交易风险,不能并行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运输方式衔接不顺畅。东北目前的粮食生产与出口存在很大潜力,然而由于铁路等交通行业与港口企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很难协调统一起来,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运输资源的效率。有数字分析表明,吉林粮食南运至广东的流通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1/3。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有80%的因素为粮食物流节点脱节所至。据预测,以东北地区玉米外运为例,如果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整合,其流通成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至少下降10%~20%。

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大多数粮食流通行业是由国有粮食企业转变过来的,设备陈旧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粮食经营手段陈旧,储备库存建设不合理、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等也降低了流通企业的管理技术。在企业规模、集约化程度、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据统计,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则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万顷的“无形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营销网络,粮食企业之间信息服务不周到,沟通不顺畅,粮食流通速度慢、交易率低,资金周转不灵,我国的粮食流通行业远远落后于快捷、高速的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四、建立东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1、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市场高效运作的粮食物流投资模式。

(1)建设东北与南方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链。东北地区发展粮食物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则,依托适应的经济主体进行构建和运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就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使得“北粮南运”等省区间粮食流通成了粮食物流领域内长期关注的课题,粮食流通企业和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开始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大物流。同时,粮食企业要突破以实物移动为主的物流模式,向产、购、销、加工以及粮食电子商务一体的供应链物流转变。

(2)建立高水平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随着粮食物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企业人员变动较大,东北粮食物流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与国际粮食物流对接环节上,缺少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等。因此要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高校和科研单位应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国内粮食物流体系的经营和管理,在与国外专家交流、合作中提高国内专业人员的水平,使东北粮食物流体系较快走上正轨。

2、构建一体化东北粮食物流系统。

(1)加快粮油交易平台的建设。即按照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在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现有粮食物流业的基础上,依据东北地区的粮食优势,搭建切实可行的粮油交易平台。通过采用现代物流观念与技术,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模式,实行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提升功能、创新机制,从而实现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一体化,最大限度地适应粮食市场化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提升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健全粮食流出和流入体系,衔接粮食产销区的物流通道,是整合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关键。政府部门要加强粮食现代物流的规划,尤其是东北地区粮食的运输要采用散粮火车运输方式,以铁路、港口及交通部门的支持作保障,实现粮食在流量、流向、流体和流速的无缝化衔接。此外,要加强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支持和密切配合,有效利用资源和信息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各行业应有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的要求。

3、以港口为依托,加快粮食“四散化”运输。现代化的港口是整个东北经济区建设粮食物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大连港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8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国家60%的商品粮的出口;75%左右的粮食外调是通过大连港向外运输的。在大连建立粮食物流中心,有许多得天独厚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1)区位优势。大连背靠东北粮食主产区,面向东南沿海,可以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枢纽和集散地,也是内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8%~20%。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005年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2809万吨,其中散粮吞吐量约2300万吨。

(2)交通运输优势。目前大连已形成海陆空相互协调,立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口岸综合集疏运体系。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大连-世界各地-大连的海上中转运输通道;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布局合理的公路网和2小时直达各区市的经济活动圈;拥有生产性泊位10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8个,还有40个地方港口企业码头。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3

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它函盖储存、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及有机结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粮食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

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粮食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粮食的产地到粮食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粮食物流的存在与粮食商品的存在是相联系的,商品需要流通,流通就存在物流。粮食物流是相对独立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领域。

我国粮食物流产业是粮食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粮食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物流的产业化,它不仅单纯地考虑从粮食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现代粮食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粮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大宗产品,现代粮食物流是极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政府粮食仓储设施“退城进郊”的发展战略为**粮食设施优化配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和**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作为**及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突出优势。

(二)“全域**”的统筹城乡发展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出了要求

在西部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之后,**粮食总产量下降,从粮食主产区到产销平衡,再到不能完全自给。**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域**”理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0年左右的时间,将转移150万农民到城市(见**《在中共**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p13),**市粮食产需缺口会加大,对外依存度会加大。“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矛盾日渐突出,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省都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逐步从粮食主产区转变为产销平衡区,直至目前已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缺口,**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前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从粮食自给程度来看,对外地粮食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参见《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虽然**从“十一五”规划看是产销基本平衡,但是是有条件的,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粮食产品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在国际粮价总体持续上涨,粮食供需矛盾凸显的形势下,我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关税总水平连续下调,进出口配额增加,进口粮食价格出现明显下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较大,一系列贸易壁垒、技术缺乏、品牌弱势等差距和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如何提高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黑龙江的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对今后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发展我国经济更有重要意义。

1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1农产品品质不优良

与国外进口粮食相比,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还存在差距。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热量资源有限,自然灾害频繁。受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优良品种品质特性表现不明显,商品品质不优。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比美国低4%和4.5%,玉米淀粉含量比美国低10%,大米口味不如泰国大米。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提高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来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人。我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药残留超标和使用禁用化学品,被拒收、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贸易交往的事件时有发生。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水资源的制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调节能力差,加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致使人均占有水资源由2300立方米迅速降至2058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季节性、地域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3.4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0%。全省水库总库容不足80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5%。农业用水效率低下,1立方米的水平均产粮1公斤,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公斤。二是粮食处理、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泥晒场、清粮机械、粮食仓储能力不足。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于粮食的晾晒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即使是垦区的水泥晒场,部分年久失修,大量粮食无法进人晒场,人为降低了粮食的数量和质量。

1.3粮食科技总体水平落后

目前发达国家粮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为70-80%,我国约40%,黑龙江省仅为35%左右。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由于推广队伍不健全,推广经费短缺,推广手段落后,以及农业超小规模经营和弱质低效现状,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欠佳,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教兴农事业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

1.4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产业结构上,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产品结构上,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成品粮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不能保证常年供货,销售渠道不稳定。在种植结构上,受利益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大,经济效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所降低。

1.5粮食产品深加工水平低

粮食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强,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为数不多。绿、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5%多集中于乳制品行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达8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5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左右,而黑龙江省才为1:0.5,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倍,而黑龙江省还不到1/3。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滞后,造成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建库多、超储多、积压多、补贴多、亏损多等问题。

1.6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

统一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还远未形成,市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作用薄弱。已经建立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成为本地区农产品的价格中心。商贸流通工作还存在着分散出击、无序竞争、效益不高、国营垄断、大宗农产品经营过于集中、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低、市场分割,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没有促成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接轨的市场竞争型价格机制。

1.7缺乏先进技术支撑

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2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独特优势

2.1资源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1180多万公顷,中低产田600多万公顷。黑龙江省气候属于高纬度大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与同纬度的欧洲和日本等海洋性气候国家相比,春秋两季短,且升温降温速度快,夏季温度高且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于在黑龙江的北部也能获得高产。

2.2品种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黑龙江省从2000年开始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率先在全国实行优质品种招投标。黑龙江省共有384个农作物品种投标,其中145个优质品种中标。这些品种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正逐渐成为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家品种并得到迅速推广。

2.3基础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地势平坦,人均占有耕地多,适于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很有潜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普及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发展农业机械化资金投人不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而且黑龙江垦区已经建成国家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遥感、信息化农机设备已开始在垦区应用。

2.4区域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有着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25个国家一类口岸,开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仅2007年对俄进出口就实现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8%,创历史新高,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4%,占全国对俄贸易的18.8%。发展黑龙江对俄贸易,有利于我国形成向俄罗斯、东欧扩展的商业网络,把黑龙江省发展成真正的中俄产品集散地。

2.5政策优势不断发挥作用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人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国家在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了黑龙江省重点倾斜。在出台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时,中央首先把黑龙江省作为全部减免农业税的试点省份。国家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等,这些政策都对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不断提高粮食质量

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需求,最现实的作法就是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从整体上提高粮食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推广优质适销的品种。加强粮食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对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的管护,让其长期发挥作用。重点加强对水稻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加强小型水利治旱工程建设。

3.3提高粮食产品技术支撑力

(1)重点开展专用玉米、优质大豆和绿色水稻的高产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装备的改良研发推广及普及。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人和技术扶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三重目标,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2)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提高生产人员素质和自生能力,提高粮食生产发展的专业性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3)通过适当方式提高农业专家支持系统的使用效率,放大专家支持系统的技术服务功能,通过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的信息化,提高粮食生产上技术指导的及时性、可靠性和高效性,从而推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4发挥特色绿色粮食产品优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竞争力,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前提。2009年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500多个,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格局中品牌效应显著、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

3.5发挥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交易活跃的品种只有大豆和小麦,还远远没有起到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大型的批发市场虽然已建了不少,但不少国有粮食企业不愿进场交易,而是在场外暗箱操作。改革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加快培育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此外,也要加快粮食流通业创新,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等现代物流体系。

3.6完善粮食产品流通体制

黑龙江粮食生产不仅要调节粮食供给,还要注意弥补黑龙江粮食市场体系发育不良的地方。要打破和各个省市区的区域性市场封锁和地区壁垒形成稳定的粮食价格。避免过去出现由于保护价低于市场零售价且收粮食数量有限再加上国家粮库在收购中存在压级压价现象。要改革关税结构使之合理于流通体制方面,打破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允许非国有企业如农垦企业、饲料企业、食品企业和农民个人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粮食市场。

参考文献

[1]朱晶.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比较与市场融合[J].现代经济探讨.2006,(12):18-21.

[2]钱贵霞.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人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57-60.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5

今年以来,受天气影响,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层出不穷,月度Cpi尤其是食品价格屡创新高。相比我国以往经历的通胀周期,当前经济增长和流动性均处收缩阶段,本轮通胀主要体现在食品领域的粮食及肉禽涨价。

回顾通胀周期

对于通胀,我们可以从Cpi、ppi、房价三个角度去分析,分别刻画消费领域、生产领域、资产价格的变化。回顾近20年来的历史,我国经历了3次通胀周期,分别为1993~1994年,2003~2004年,2006~2008年(见图1)。前3次通胀周期的成因均不同。

1993~1994年:物价改革,政府提高粮、棉收购价。这一阶段,我国物价改革步伐较大,价格放开程度加大,短缺经济背景下商品价格合理调整连同乱涨价使整个市场的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同时,政府提高粮、棉的收购价格推动了食品价格上涨。此外,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发行量过大及金融秩序混乱的滞后影响。

2003~2004年:粮食连续减产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减少,不能满足当年消费,导致库存连续大幅下降,2003年中国粮食库存甚至不足当年消费量的30%,处于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过去30年59.4%的平均水平低约一半。其中,2003年供求缺口高达当年消费量的13.4%。

2006~2008年:生猪疫情、能源价格飙涨、房产政策偏松推动全面通胀。2007年5月生猪疫情致使生猪供应量瞬时缩小,刚性需求使猪肉价格上涨,而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涨下,美国大力开发生物能源进一步推动玉米等粮食价格上涨,从而带动食用油、蛋、奶类的价格连续上涨。偏松的房地产政策下,牛市的财富效应和人民币升值大幅推升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

从宏观背景来看,剔除供给冲击,站在需求角度上,通胀往往出现于流动性大幅释放和经济快速增长后期。从产出缺口、流动性和通胀关系的实证结果来看,流动性周期往往领先于经济增长周期,并领先与通胀周期。近20年来的3次通胀周期均符合这个规律。(见图2)

在此前3次通胀周期下,a股市场经历了四次加息周期,起始日分别为1993年5月15日、2004年10月29日、2006年8月19日、2007年3月16日(见表)。加息一般出现在通胀比较明显之后,Cpi超过3%,1993年加息属于“急刹车”,次数少但幅度很大,这主要源于当时Cpi涨势过快,通胀压力较大,而之后的三次加息周期,总体上都是“点刹车”式的。

本轮通胀主要为农产品涨价

今年以来,国内外自然灾害不断叠加下,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加上翘尾因素Cpi快速上升,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令市场担忧。

但从宏观背景看,本轮通胀的经济增长和流动性背景与前3次通胀周期不同。国内经济增速仍在下滑,我们判断,2011年1季度同比见底之后温和上行,流动性方面m1增速同样处于下行阶段,今年底降至19.4%,而2011年将继续小幅回落至18%。环境上,美国经济3、4季度仍将继续小幅下行。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6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XX粮库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性质

1.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及单位所有制形式

建设单位:XX

法人代表:XX

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

1.1.4项目建设地点

XX

1.1.5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1.1.6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单位及资质

编制单位:XX

资质证书:XX

1.2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范围

(1)确定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2)确定工程技术方案、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3)确定项目建设的内容、规模、资金来源情况;

(4)对项目的建设背景、市场预测、项目建成后节约物流成本的效果以及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

(5)分析项目的建设理由、政策依据;

(6)确定项目招投标内容;

(7)测算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效益。

1.3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企业概况

XX粮油储备中心,成立于2019年1月,是XX市粮食局市直购销企业改制后合并重组企业,由原大型企业XX储备库和中Ⅱ型企业XX粮食储备库、中Ⅱ型企业XX粮食储备库和XX粮食购销站四个企业整合重组为一个企业。其四个单位的所有债权债务全部整合。现实有仓容7万吨,担负着XX市一半以上地方粮食储备任务。企业现有职工29人,改制挂靠及军转干部6人,共35人。

第二章项目的基本情况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是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历来是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粮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粮食已由过去的供给不足变成供求基本平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96年以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每年的粮食产量都达到了5000亿kg。粮食丰收后,出现暂时的供过于求,粮食仓储设施明显不足,粮食收购和销售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利益。但从长远看,粮食问题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的有效耕地面积有限,据统计去掉应退耕还林还草的坡地,实际耕地面积只有1.2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hm2;我国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受自然的影响很大。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淡水资源比较缺乏,年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00t左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人口众多,已超过12.6亿,而且每年还至少增加1000万人,吃饭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粮食可以作为我们的补充,但从战略角度考虑,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自行解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国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粮库。因此,搞好国家粮库建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粮食仓储体系极为重要。

XX市位于湘南,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集散中心,全国45个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之一。XX市近三年粮食平均年产量340万吨,可提供商品粮量在150万吨以上,常年平均库存量为133万吨,目前拥有6个国储粮库,总库容12亿公斤左右。但全市粮食物流设施落后,粮食运输基本上采用传统方式,作业流程重复多次,信息化水平低,造成流通中间环节多、流通方式粗放、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编制的《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及XX市2019-2019年粮食现代物流规划要求,进一步发展XX市粮食现代物流,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即“四散化”)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自动化、系统化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彻底解决自身基础设施落后对散粮转运的瓶颈制约,XX粮油储备中心特申报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7886万元。总建筑面积为35884平方米,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1)新建办公楼2366m2;

(2)新建物流中心3356m2,共四栋;

(3)新建平房仓15座,共18900m2,仓容量6万吨;

(4)新建加工车间4150m2;

(5)新建成品车间3196m2;

(6)新建包装车间2075m2;

(7)新建地磅房及配套用房618m2;

(8)新建宿舍及附属用房1223m2;

(9)购置粮食四散化运输装卸设备和粮食检测、信息平台建设所需设备。

2.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3.1投资估算的方式和依据

(1)本项目新建建筑和构筑物,根据其建设面积、结构特点、参照同类建筑、构筑物造价及当时当地造价水平,套用概算指标计算。

(2)设备基础费,根据设备基础的大小和深浅,参照国家机械局颁发的设计概算指标,按设备原价的百分比率来确定。

(3)设备购置费包括设备原价和运杂费,设备原价按现行价格计算,运杂费参照国家机械局颁发的设计概算指标规定的计算办法和费率计算。

(4)设备安装工程费等于设备原价乘以设备安装费率。设备费率按国家机械局颁发的规定的计算办法和费率计算。

(5)其他费用包括土地征购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报建费等费用构成。

(6)预备费用由基本预备费用和涨价预备金组成,参照国家计委计算[1985]352号文的有关规定,按工程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的百分比率计算。

2.3.2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788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74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880万元,预备费用530.22万元,专项费用731.78万元。本项目的投资估算详见表2-1。

2.3.3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7886万元,其资金筹措方式为:项目业主自筹5886万元,银行贷款2019万元。

2.4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1)项目承办单位自身基础条件好

项目单位多年来一直从事粮油的购销经营,资金实力雄厚,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市场销售网络完善,在本地信誉度高。

(2)产销渠道畅通

由于项目单位在当地多年从事粮食购销作业,硬件设施齐备,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在当地农户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粮食收集源头。并且通过多年的积累,项目单位还与其他省市的多家国省粮食储备库和众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也建立了稳固长期的经营合作伙伴关系。

(3)政策环境优越

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降低运粮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也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制订了长远的行业发展规划,并将给予国家专项资金扶持。

(4)项目建设地自然地理条件好,交通位置优越

项目所在地位于XX市珠晖区东阳渡镇松山、泰山村地段,北至外环东路,东至深三路,南至桂花路,交通网络十分完善。可实现粮食的铁路、公路畅通运输,其优越的交通便利将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

(5)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第三章市场分析和设计方案

3.1市场分析

3.1.1粮食储备的意义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稳定市场、保证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与其它产品相比,它无可替代,只能靠农业提供。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其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粮食工作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保证粮食安全,通常是通过国内粮食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避免粮食进口带来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对突发的粮食短缺而言,粮食储备是避免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但是,当前的粮食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品种结构和布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现行的中央储备粮管理方法和措施在实际运作和部门关系协调中,仍表现出诸多矛盾和摩擦。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储备目标、储备规模、储备结构与布局等。粮食储备目标既是粮食储备政策的核心,也是制订粮食储备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3.1.2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及技术走向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是涵盖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增值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长期以来,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贸易国对粮食物流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粮食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作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流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粮食仓储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粮食运输基本实现了散装化,粮食加工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降低了粮食物流成本,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

3.1.3大米市场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稻谷连续4年减产,2019年国内早稻总产量预计为615亿斤,比上年减少17亿斤,在稻谷减产的同时,需求却在增长。首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作为口粮的大米需求也不断增长;其次,2019年以来,各地陈粮大量销售,需求不断增加,产需出现的缺口,库存不断减少,大米价格提升有支撑。稻谷减产,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缺口继续扩大,动用库存较多。第三是由于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加上世界大米库存量下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我国出口大米数量不断增加,为国内大米价格提供了有力上行空间,这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1.4XX粮食产量、流量与流量现状

XX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曾分两次拨付2亿元资金用于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也是湖南省粮食最大产区。粮食销运主要是通过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进行运输。运输方式也以铁路包粮运输为主,散粮运输所占比重较小。

(1)粮食产量

XX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左右,粮食常年总产量30亿公斤,最高年份达33亿公斤。

(2)粮食流向流量

目前,全市粮食流通总量折合14亿公斤原粮,其中省内外流入约3亿公斤,省内外调出约6亿公斤,本市流通5亿公斤。预计到2019年,全市粮食总流通量约18亿公斤,省外流向主要是广东省。

3.1.5XX粮食物流资源现状

物流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物流快速高效运作的基本保障。XX市作为湖南省粮食的主产区,同时兼有周边粮食主产区,其粮食物流资源较省内其他地区相对丰富,基本可以代表我省粮食物流资源发展的现状。

(1)XX粮食物流交通资源现状

XX是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极为发达的地区,是纳入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现有京广、湘桂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北京至广州的京珠高速公路、XX至广西、衡昆高速国道、连接湘赣闽三角的“三南公路”贯穿全境。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水上运输也很便利。湘江上溯潇水,下入洞庭、耒水、蒸水等一级支流四季通航。

粮食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水运运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粮食销运主要是广东和福建。粮食运输通道主要是通过京广线和京珠高速运出;水路通道主要是省内外流和外调。

(2)粮食物流储存资源

XX作为湖南省粮食最大产区,粮食仓储资源丰富,共拥有有效仓容量12亿公斤,其中主要以平房仓为主,占到总仓容量的95%左右。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平均水平一般在50%左右,其他仓库种类如地下仓、立筒仓、楼房仓等数量和仓容量相对较小。

(3)粮食物流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是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粮食物流的整个过程中,是提高整个粮食物流运作效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全市粮食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粮食物流网络体系和商务体系有待完善。

3.1.6大米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谷生产国,2019年稻谷总产量为1.93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34.4%。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费国,稻米80%作为口粮消费,全国年均消费大米2.4亿吨,大米已成为目前粮食市场上商品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制品。

3.1.7目前XX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粮食物流发展混乱,分工趋同,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相对严重。各地大都根据自身粮食安全考虑建设粮食物流设施,从而造成项目趋同,且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2)粮食基础设施相对四散化要求落后,粮食运输四散化程度不高。粮食物流要发展必须走四散化道路,然而目前XX市粮食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包粮运输仍然占主导地位。散存率并不是很高,虽然散存条件较好,但由于配套跟不上,有条件的库点并没有完全实现散存;粮食的散装、散运、散卸主要是通过农用车装散粮直接运至库点,汽车或火车散装、散运、散卸率很低;主要粮食中转接运方式还是以包粮为主,散粮作业量还不到30%。

(3)仓储设施单一,条件参差不齐,平房仓库占主导地位。XX市粮食仓储设施中,仓库库点量大,但各库点容量相对较小,大量库点仓容量都在2.5万吨以下。同时由于仓库建设时间不同,早期建设仓库条件相对较为落后,和新建仓库在仓储条件上有明显差距。

3.1.8粮食储备发展思路

地方粮食储备应定位在调节地方粮食供求,保持地方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保护广大粮农和消费者的利益,承担区域粮食安全。如果出现较大区域的自然灾害,持续的粮食短缺,则由国家抛售中央储备粮来调节,稳定市场。因此,地方储备粮的发展思路应是“确立基数、适度参与”,即将地方储备粮的一部分稳定下来,相对保持不动,另将部分储备粮适度的参与市场,建立经营网络。这种动态储备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储备粮的基础性作用,在发生紧急情况和不可抗力时有粮可用;另一方面可将储备的经营所得适度补贴储备费用,减轻财政压力。同时,建议理顺中央和地方储备的关系,将储备粮管理权逐步向地方政府过渡,中央的储备粮管理总量适度减少,地方储备粮数量逐步达标,有利于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上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3.1.9现代物流发展目标

以适应粮食流通通道网络化,原粮流通“四散化”(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作业机械化、运行信息化、管理集约化、设施技术标准化为目标,在规划期内(至2019年以前)基本建成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初步建立以大型粮食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散粮流通体系,实现全市粮食物流的“四散化”运作和整个流通环节的无缝对接,努力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到2019年全市粮食流通“四散化”作业达到100%,粮食仓储设施环流薰蒸仓占90%,电子测量设施覆盖率达90%,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网上交易量达50%以上,粮食检测体系完善、粮食物流自检率达100%。

3.2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要求,应保持750亿kg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以确保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粮库建设的布局,应充分考虑粮食生产、消费、调运方向和我国交通运输现状,按照保证重点,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协调配套、形成体系,利于调控的指导思想进行建设。

3.3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本项目建设旨在完善XX市粮食储备体系和推动该市散粮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设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投资风险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全国性、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进行政策和投资上的扶持。

(3)打破分割、整合资源。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充分利用现有粮食物流设施,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4)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统筹协调。实施铁路转运站及专用线改造,注重粮食集并和分拨网络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运输方式。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根据全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解决“北粮南运”的突出问题,对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的散粮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第四章申请国家资金的主要理由和建设的必要性

4.1申请国家资金的主要理由

(1)粮源充足,仓容紧缺

XX市辖七县(市)五区,全市年均粮食产量为340万吨,扣除农民自留粮每年可提供的商品粮在150万吨以上,粮食商品率达45%。若以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为原点,按合理运输方式和自然流向,以与各相邻三类以上粮库的距离划分出一个项目区域,此区域内至少包含有XX大部分乡镇,每年可调入粮食8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粮源十分丰富,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项目的建设粮源有足够的保证。

XX市粮食行业现有总仓容为97万吨,而现有库存达133万吨,年均收购量达140万吨,年均调入15万吨,调出20万吨。按XX地区总人口及人均消耗指标测算,以30%的城市人口半的需求作为储备量,XX市粮食的储备量约为90万吨。按此经营量,XX市需储备库60万吨,收购库84万吨,中转库6万吨,合理总仓容量为180万吨左右,缺仓容达80多万吨,仓容紧缺的压力大。

(2)流向、布局合理

XX是湖南省农业大市,是全省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交通便利且紧邻广东、广西、海南等粮食主销区,历来也是湖南粮食的集散中心,XX粮油储备中心是XX地区粮食储运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地理位置介于XX与各产量大县之间,是各产量大县余粮向XX集并的必由之路,建设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符合粮食的自然流向,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区域粮食储运体系,其流向、布局合理。

(3)位于粮食主产区,有利于保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稳定和促进地方农业的生产

XX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左右,粮食常年总产量30亿公斤,最高年份达33亿公斤。共拥有有效仓容量12亿公斤,其中主要以平房仓为主,占到总仓容量的95%左右。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平均水平一般在50%左右,其他仓库种类如浅圆仓、立筒仓等数量和仓容量相对较小。可见仓容不足已严重影响XX市的粮食正常购销,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急需扩容。

(4)交通得天独厚,辐射面广

该项目位于XX市珠晖区东阳渡镇松山、泰山村地段,毗邻东外环线、107国道,交通网络十分完善。因此,其交通极为方便。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使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的辐射范围近可达XX的各县(市)区,以及安仁、永兴、桂阳等县市的部分乡镇,通过铁路、公路等方式可达粤、港、澳以及广西、福建、浙江等粮食销售市场及大西北地区。

(5)规模优化、经济效益好

该项目建成后有效仓容为6万吨,具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其效率将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并且项目的人员结构、经营管理状况均好,项目区已完成“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完善,完全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国有投资的效益。

(6)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XX粮油储备中心省级骨干粮库占地面积为200亩,总建筑面积35884平方米,其中:平房仓18900平方米,办公用房2366平方米,生活用房1223平方米,物流中心3356平方米,加工车间4150平方米,成品车间3196平方米包装车间2075平方米,地磅房及配套用房618平方米。本项目建成后将配备现代化的粮食检测中心及网络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对粮食价格的有效监控,对粮油市场的联动监管。

4.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该项目建设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粮食“四散化”的转变,是世界粮食物流领域的一场革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实现“四散化”运输变革的优越性,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市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流通损耗,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2)该项目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总体上都存在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而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可以大幅度降低粮食的流通费用,提高农民的出售价格,提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对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该项目建设是XX市作为散粮物流节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散粮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XX市是全国45个内陆城市散粮物流节点之一,而XX粮油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仓容适宜、粮源充足,且建设单位散粮转运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各项硬件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要求。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XX市散粮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该项目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正是项目单位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好时机,大力建设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为自身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项目招标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提高投资的使用效果,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根据2019年6月18日国家计委的《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宜暂行规定》(第9号令)的要求,特编制本章节。

5.1招标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国家计委第3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规定》;

(3)国家计委第9号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的暂行规定》;

(4)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5)《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招标投标工作的若干意见》。

5.2招标的类别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湖南省人大制定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办法》就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本项目属于《办法》中第八条所列建设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并符合第十一条“总投资在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及“单项设备采购估算价在五十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的规模标准,因此,属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类别。

5.3招标范围及形式

(1)招标范围

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及重要材料

(2)招标的组织形式

委托招标

(3)招标方式

公开招标

5.4招标情况说明

本项目的部分设备,重要材料单项的价格数额不大,而且在市场上可以自由采购;部分设备、建设单位可以自行安装,故不进行招标。

如若建设单位变更招标组织形式,拟自行招标的,建设单位应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国家计委第5号令)的规定,向项目审批部门报送材料,由审批部门核准。

如若不采用招标方式,建设单位应根据《办法》第二章第五条做出说明,由审批部门核准。

第六章经济评价说明

(1)本经济评价按照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的有关原则和方法,对项目投入产出进行财务评价。

(2)所得税率根据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执行,本项目应纳所得税额为年利润的15%。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7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及其不足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粮食市场化改革,其基本原则是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以求均衡地实现粮食安全和提高效率的双重目标。但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方面的特殊重要性,中国粮食供求予盾始终是制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粮食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目标协调统一难度大,因此,改革进程反反复复,时而放开,时而收回。

1、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储备体制。政府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是连接生产、流通、消费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政府粮食储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政策目标和储备制度设计。(1)粮食安全目标。通过在丰收年景收购部分余粮后在歉收年景抛售来实现,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丰收年景的有效需求和歉收年景的有效供应,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2)稳定收入目标。即把保护价收购形成的政府储备粮作为价格支持和稳定农民收入的一种手段;(3)稳定价格目标。通过政府储备粮的市场吞吐行为调控市场粮价,使其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导致剧烈波动;(4)经济效益目标。即政府储备的低成本。使财政补贴降低到最少程度。但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储备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尚未走出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粮食储备的吞吐仍然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而未通过粮食市场。二是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粮食财权、事权不清。多级调控体系,不利于分清责任,提高调控效率,也不利于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形成。

2、统购分销的粮食购销体制。由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收购和批发,粮价也由政府宏观控制。从目前粮食流通与购销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出现了阶段性粮食总量供过于求及优质粮食品种相对不足的流通形势,继续执行现行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一是不利于粮食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二是脱离国家财政能力的实际,对农民利益的实际保护效果已不明显。加之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受到仓容、资金的限制及追求企业自身利益难以做到常年、常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同时,垄断经营的存在,也妨碍了市场应有效率的实现,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损害了农民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应有的权益。

3、内外贸脱节的国家贸易体制。由于制定粮食外贸计划主要依据预期的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在执行上又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来根据实际市场状况进行调整,因而常常出现“逆向调节”问题,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此外,由于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内外贸易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内外贸政策之间往往不协调,使我国无法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内的种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贸易制度也因贸易活动失去透明度而受到某些国家的指责。

wto规则下重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基本思路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13亿人口、人均耕地0.078公顷、9亿农民、户均土地0.7公顷,决定中国粮食政策目标体系中必须包括粮食安全目标、稳定农民收入目标和稳定市场价格目标,国家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

加入wto后,世界粮食市场在向中国开放的同时,中国粮食市场也将不可避免地向世界开放,这就要求国内粮食购销贸易原则必须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逐步降低关税、提高配额,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取消出口补贴,结束进口垄断状态等,这就要求必须重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重构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调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进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生产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中国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减少财政补贴。

粮食银行的组建与运营

粮食银行的组建及配套机构:通过招标竞标形式把全国各地符合粮食仓储条件的粮食储备库和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库及社会仓储设施改造为粮食银行,并实行联网,由政府进行垂直管理,这样形成行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粮食银行。粮食银行专门负责保管、储存和调运粮食所有权人委托的粮食,粮农以粮食银行根据国家统一的粮食质量标准签发的储粮单作为储存粮食的所有权凭证。储粮单既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也可以在农业发展银行兑换现金。农业发展银行以市价收购,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由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管理。

以粮食银行为核心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系的优越性

1、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由于集中储粮,存储费用和存储中的浪费将大大减少,一方面使粮食所有人倾向于把粮食存储在粮食银行,使社会粮食保有量清晰化;另一方面可增加社会粮食的有效供给量。由于粮食银行实行全国联网并统一管理,对同类同质粮食的全国调运可统一协调,有效避免许多不合理运输,降低运输周转费用,节省调运时间,有力地保障粮食市场的平衡运行。由于粮食实物与所有权的分离,可保证严格按所有权人的指令处置粮食,为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力度提供条件。由于粮食银行的建立,粮农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储存费用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售余粮,也可以减轻政府收购资金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收购成本。由于粮食银行不拥有粮食的所有权,所以不承担粮食储存时间超期陈化变质的风险,可大大减轻政府对目前粮食收储企业粮食推陈储新的补贴。

2、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1)可以给农民更大的选择余地。粮农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储存费用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售余粮,以获得满意的收入。(2)从长远来看,粮食定购制度的取消,把农业生产经营自真正交给农民,农民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3)由于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费用的降低,增强了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4)由于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政府财政补贴就可以从现在的流通领域逐渐转向生产流域和为生产服务的领域,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种粮收益,使政府财政补贴及其效益能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

3、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现在国有粮食企业究竟以执行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为第一取向还是认自身经营效益为第一取向?政府期望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实际结果是两者时有矛盾。通过组建粮食银行,剥离了政府职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再没有寻租的空间,也没有财政补贴可以依赖,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实体,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其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努力拓展其生存空间,而不再被束缚在仅仅是买进原粮和卖出原粮的原始经营范围内,坐失增效增值的机会。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8

多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扶持、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惠农利农政策的颁布实施,中国成功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但长期仍然仅靠有限的土地、稀缺的水资源以及相对落后的农业技术来供养国民,今后中国的粮食供求必将难以保持平衡。何况,近年全球粮食供求偏紧、贸易环境恶化也使中国利用国际市场保证国内粮食供应的难度不断增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情况更糟的是,占国人粮食消费很大比重的中国大豆产业不尽如人意,振兴中国大豆行业提上日程。目前在中国小袋食用油生产67%已掌握在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国外粮食巨头手中;全国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外资控制了64家,占66%,外资还占有中国进口大豆加工能力的80%。

大豆之外,国际粮商加紧布局,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当国际粮商逐渐完全掌握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之后,将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与跨国粮商抗衡,仅依靠全国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实力相对较强的国企,并且依靠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主动出击,我们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维护粮食安全的国企作为

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粮食产业链,而跨国粮商已开始了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大型国企如何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时是他们(益海)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库容做代储。对我们来说,这当然是好事,至少我们有活干了,能解决温饱问题。”河北某基层国有粮库主任孙元告诉记者,“六年来,双方合作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08年代储量为2500吨,今年的代储量已经增加到5000吨,而每吨的代储费用则为55元左右。”

孙元的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跨国粮商早已经打起基层粮库的主意。由此引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8月18日公布了《2010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这份数据是针对全球163个经济体进行的调查研究,它根据谷物产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极端天气发生风险、农作物品质、粮食分派的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效率等12个主要影响因素评判出各国的粮食风险水平。中国被列为“中度风险”国家,排在第96位。

2007年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为此,不仅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储备体系和加工体系,同时注重加强粮油国际合作。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部长李怡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到企业层面,国有粮食企业仍将承担起绝大部分责任,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和宏观调控主力军的作用。

“跨国粮商已经开始了咄咄逼人的进攻。在此背景下,要想与他们抗衡,依靠广大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李国祥指出,“包括民企在内的中小企业实力太弱,规模太小,短时期难以做大做强,融资又很困难,因此他们是靠不住的。只有依靠央企,也就是中储粮和中粮。”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在中国完备的粮食产业链尚未形成、外资企业对粮食产业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大型国企应当在粮食产业中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现在粮食生产和销售走的是市场化路线,但是国家一定要对此有一个基本调控,担负这个任务的,就是粮食行业的大型国企。”

李怡群向记者坦言,事实上,以中储粮、中粮、华粮为代表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一直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承担着国家粮食储备、维护市场稳定的重任。

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组建,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理的政令畅通;通过托市收购掌握了大量粮源,有力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为保持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粮集团在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方面一直是行业的领导者,是中国大米贸易的主渠道,小麦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中粮集团还是中国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是中国精炼食用油的最早开拓者。

华粮物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跨区域粮食物流企业,已初步形成北粮南运通道,在粮食物流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税收优势、资金优势、运输优势。

李怡群告诉记者,尽管传统上三家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出于长远发展考虑,他们都在向产业链整合的方向进军。

中储粮依托其垂直体系的网络化和规模化优势,正致力于向仓储上游粮食生产和下游粮油加工两端延伸产业链条,确定了“不仅做大国家大粮仓(生命线),还要做强市场大粮商(发展线),逐步将总公司打造成集仓储、贸易、物流、加工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的发展目标。

中粮集团则结合粮油进出口、加工和物流业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中国粮食市场化流通的大粮商。中粮在粮油加工方面的优势已经日益凸显,集团拥有多个为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中粮集团已开始大举进入粮食收购环节,在河南、江苏等地的小麦收购一度成为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华粮物流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依托其在粮食物流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扩大粮油购销贸易,业务种类覆盖普通和优质品种的原粮,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油脂油料等;粮食加工业务已涉足大米、面粉、饲料加工。此外,与中粮一样,华粮物流也已获得参与小麦托市收购的资格。

但是,他们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为了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时代还赋予了他们必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与跨国粮商争夺粮食控制权。

应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粮食储备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深入到国家战略及安全层面。在这种条件下,国家的粮食安全取决于国家获取粮食的能力。为更大限度地提升获取粮食的能力,国有粮食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粮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之中国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想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国外市场寻求出路。要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控制粮食流通环节,以此确保进口粮食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国内市场粮食供应的稳定。”李国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也告诉本刊记者:

“据我了解,四大粮商在南美大量购买耕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耕地数量,并且他们拥有当地的铁路等种种便利条件;而中国粮食企业仅仅在非洲拥有少部分耕地,不仅面积有限,而且相关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简言之,很多工作等

着国有资本的粮食企业去做。”

事实上,对企业本身而言,粮食国家队走出去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前承担这一使命的中粮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做得并不算出色。而中储粮没有进出口资质,无法涉足这一块的业务。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日本的粮食主要靠进口,日本的农业企业积极走出去买地组织生产。”基于对中国粮食长久安全的担忧,李国祥希望中储粮、中粮等央企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上与四大粮商同台竞技。

郑风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希望中粮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他告诉本刊记者:“中粮应该以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找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榜样,更要学习美国到南美等地购买农田种植粮食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强大才有能力承担更多责任

除了进军海外,不少专家明确表示,本土粮企尤其是有实力的大型国企应积极整合产业链,以有效对抗国际粮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包括中粮、中储粮在内的本土大型粮企的广泛认同。中粮在2008年确立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而中储粮也坚定了进军加工行业的决心。

“不仅做大国家大粮仓(生命线),还要做强市场大粮商(发展线)”是中储粮确定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在我看来,中储粮从大粮仓到大粮商的转型,固然有其主观愿望,亦有其客观必然性。”据李国祥透露,由于中国粮食连年增产,市场供应较为充裕,因此有时会遭遇中央储备粮库存消化难的问题。在这种局面下,粮食加工就成为被迫的选择,“应该想办法实现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把粮食堆放在粮库里多年不动,现在虽然也有轮换的制度安排,但是手续太复杂。而选择粮食加工则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不过,一定要加强相关监督,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从田间到地头的“全产业链”则给了中粮一个对抗跨国粮商的利器。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过去应对国家储粮安全问题,就是国家缺什么我们买什么,多什么卖什么;买卖的多是基本口粮。”现在的情况则是因为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缺的是蛋白、油脂,而且价格波动剧烈,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作为一个大型国企,中粮能不能在粮食安全中起到一个更好的作用,因为最终受到考验的是市场份额够不够。”于旭波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初,中粮在米面油方面不断投资,把下游发展起来。下游发展起来以后,中粮集团原有的贸易模式才会得到利用,而且在这模式上建立起来的销售基础也才会更加稳固,才更容易对抗国际市场。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说,全产业链力求的是控制力,而不是铺摊子。精髓在于打通仓储和物流,从而连接种植区和消费市场,而不是什么都要做,牛奶、方便面、葡萄酒、果汁……

对于国有粮食企业而言,为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壮大自身,成为世界大型粮食集团,增强与国际同行们同台竞技的能力和竞争力,使国有资产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另外,要挑起中国粮食安全的大梁,国有粮食企业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一个巨人,更要成为一个强人,一个体格健壮而且勇担国家责任的企业,这样在国际粮油巨头们中间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保证粮食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

保证粮食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有粮食企业只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企业层面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只落在中储粮、中粮和华粮等大型国企身上,还需要依靠广大的中小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郑风田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粮食安全最终要靠粮食生产,靠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中储粮、中粮等国有粮食企业主要着眼于粮食的储藏和加工,本身不生产粮食,对粮食安全起的是辅作用。”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增加补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仅要防止谷贱伤农,还要考虑让农民增收致富。”李国祥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分析称,很多事情是政府层面应该去做和解决的,比如鼓励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学习美国增加农业补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粮食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支持粮食企业发展,以国际四大粮商为目标、培育中国农业领域的大企业集团,控制粮食流通环节、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农业环境监管比如启动反倾销、反垄断调查,等等。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9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有些地方俗称“粮贩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笔者认为,应准确界定“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概念,不能将两者相混淆,不能因为“粮贩子”带贬意而否认其“粮商”的真实身份,也不能因为“经纪人”叫法好听而滥用概念。混滑‘粮商”与“经纪人”两者概念,既不利于农村粮商的发展以及管理,不利于农村粮食流通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发展。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存在曲解“农村粮食经纪人”概念的倾向,并且不断加深、强化,对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农村粮商队伍发展很快,但由于概念不清,有关部门难以制定出具体管理办法,农村粮食流通特别是粮食收购市场秩序还比较紊乱。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尽快明辨是非,准确区分“农村粮商”与“农村粮食经纪人”。因为这个问题事关粮食流通管理法规、农村粮食流通发展政策的制定,事关农村粮食流通的健康稳定发展,事关粮食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的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农村粮商十分活跃是在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量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及时填补了国有粮企出让的收购销售空间,运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了方便农民卖粮、搞活农村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农村粮商队伍的快速发展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是对我国农村落后的粮食流通格局作出的正面积极效应。农村粮商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由于农村粮商队伍近几年快速发展,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有的粮商无照无证从事收购,压等压价,掺杂使假;有的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有的不讲信用;有的无序竞争,降低粮食质量,哄抬市场价格等。为此,对农村粮商既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其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3.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粮食经纪人。这是农村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类粮食市场主体。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面临小生产与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粮食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或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流通中介服务,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应运而生的粮食合作社以及相关的粮食经纪人,尤其是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粮食流通重要的市场主体,并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规模生产的发展而壮大。

4.农村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近几年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化经营企业通过运用“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产”、“公司+科研+农产”等多种模式,将粮食生产及流通各环节产业链联结起来,带领农民联结粮食流通,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农产由此也分享到粮食流通效益。这类产业化经营企业也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粮食流通十分重要的市场主体。

5.农村粮食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农村纯购粮人口有所增加,在国有粮食部门加工业衰退,尤其主销区衰退更明显情况下,农村民营、私营粮食加工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有的加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技术还较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而转化用粮企业除饲料外,大都是新兴企业,技术设备较好,用粮数量大。

(二)农村粮食商流与物流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农村粮食商品流通在主产区、主销区呈现两种不同态势:主产区农村仍以粮食收购为主,主销区农村则以粮食销售为主,辅之以少量粮食收购。主产区余粮较多,农民出售余粮的渠道也比过去通畅,不再是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一条道走到底,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市场,哪里价高就往那里卖。必要情况下,国家还制定了最低收购价进行定向保护收购,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分散小规模生产,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加上政府有关部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措施尚跟不上,农民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是粮食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往往滞后,因此出售粮食的自主行为往往显得不够理智,存在“卖跌不卖涨”、“待价而估”心理,从而错过售粮最佳时机,未能获得最大效益。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地方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出售的又是没有附加值、增值的原粮,因此只能得到粮食生产的初期收益,享受不到粮食加工、流通领域增值的效益。在主销区农村,农民少有余粮,粮食收购量极少,而粮食销售在网点、品种、质量等方面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全国农村粮食销售市场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国有粮企网点近几年大幅收缩后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大大减少,专营粮油的网点更少,网点设施差,供应品种单调,质量基本上无保证。“放心粮油”尚未大部分大范围进入农村,农民消费粮食的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农村粮食物流与商流相比发展更为缓慢,甚至没有什么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前几年,农村粮食物流设施主要分布在国有粮企,而包括城乡在内的国有粮企由于“老人、老粮、老帐”等“三老”包袱重,粮食物流包括粮食供应、仓储、加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投入更少。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一方面,农村中国有粮企旧的供应网点、仓储设施有—大部分被拍卖、集井而减少或改作它用,粮食加工厂少,设备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改革也促使农村新建一些粮库作为储备粮仓,一些网点改造成农家店、连锁店方便农户,但为数不多。

(三)农村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情况

1.农村粮食收购。粮食收购是农村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收购放开后,农民从按照国家计划、任务交售余粮转变为按照市场规律自主出售粮食,以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动体现。但是,由于农村信息不灵,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农村市场经济发育度不高,农村粮食市场管理尚未跟上等原因,粮食生产者在粮食收购中仍处于弱者地位,未能完全享受到市场化的好处,售粮不能增收或增收不多。由于小规模生产,售粮未能获得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地方推行粮食产购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效果很好,但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地方粮食产购加销各环节仍然相互脱节,农民损失最大。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农村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收购市场竞争激烈,各粮食收购市场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在收购行为中千差万别,时有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的情况发生,粮食收购市场无序运行在许多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普遍未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单个农民在无序的粮食收购市场面前也显得很无奈。

2、农村粮食销售与加工。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相比,除退耕还林粮、以工代赈粮、救灾粮外,农村政策性粮食销售基本上已退出,特别是主销区及其它非粮食主产区,农村纯购粮人口增加较快,缺粮户可以自主购买粮食。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销售网点设施条件差,经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村小杂货店、粮油饲料店经销粮油,设施简陋,品种少,城市已推行的现代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在农村尚未推行,农村粮油超市、连锁店、粮油服务社还不多。二是粮油商品质量令人不放心。城市超市粮油商品、放心粮油尚未大规模进入农村,加上农户消费需求仍处在较低层次上,劣质、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粮油商品在农村仍有一定市场.粮食加工企业因粮食市场的放开在农村更趋于小型化、分散化,加上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的成品粮质量差、档次低。设备较先进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不多,还未能占领农村粮食销售市场。

3、农村粮食储存与运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原来主要以国有粮企为主的收储库储存大量收购的粮食,多年来由于仓储维修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收储库设施较落后,影响粮食储存保管质量。近几年由于国有粮企自身推行改革,一方面粮食收购量减少r在销区减少的幅度更是相当惊人,仓储设施减少并且破旧.另一方面新建的少量储备粮库虽然设施先进但存量不大。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存粮不多,仓储条件大部分较差,管理不规范,储粮条件不好.农产家庭存粮包括待出售商品粮以及口粮,绝大部分储存保管条件差,损耗大,品质劣变快,便员科学安全的储粮设施在农村尚未得到普及,推广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粮食运输状况也币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由于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制约农村粮食运输业发展,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质量不高。

(四)农村粮食流通渠道

现阶段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农村商品化、市场化发育还不够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间接运销仍是主要渠道,即农民生产的商品粮通过收购然后批发给经营企业再销售给零售企业再到消费者手中。自产自销还不多,主要有两类:一是分散的农户在集市上小量销售,主要在交通不便的乡村;二是少部分生产粮食单位通过自己销售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主要是一部分农场、建设兵团。目前许多地方出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产销联合体,是近几年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产物,是自产自销的一条新型的粮食流通渠道,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在产销联合体中,经营企业如何与农产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何解决粮食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等。除了上述几种渠道外,农村粮食流通渠道尚有以物换物,即以自己生产的粮食兑换不同粮食品种,或组建粮食银行”,将农民自留粮吸储进来,运用银行的管理理念,开展粮食经营活动,但都还不普及。

二、现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均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上述一系列重要意见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对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产业是农村、农业的一项重要主业,粮食流通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粮食流通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各行各业的战略任务,更是对农村粮食流通业自身发展的具体要求。

(二)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统筹发展城乡粮食流通的需要,是粮食流通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粮食流通是粮食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环节的实现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依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迅速增加的农村纯购粮人口,意味着农村粮食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粮食销售潜力。粮食生产基地是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要素,粮食生产还是具有发现价格、配置风险的粮食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粮农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关系将十分密切,等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将促进农村粮食收购、农民粮食消费、粮食加工、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粮食流通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的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粮食流通发展,在今天城市粮食流通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粮食流通落后状况,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促进城乡整个粮食流通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粮食流通,是维护农民权益的需要。由于目前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农民公共服务的缺失,加上农民自身市场经济理念、法律知识的缺乏,在粮食流通中农民往往处于弱者地位,自身权益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重视农民在农村粮食流通中的市场主体地位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运行,让农民能够分享到粮食流通的效益,实现增产增收,让放心粮油占领农村粮食市场,让农民消费粮油做到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通过发展农村粮食流通,逐步改变农民在粮食流通中的弱者地位,享有粮食流通的参与权、话语权、成果共享权。

三、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现阶段发展我国农村粮食流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全面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促进农村粮食流通规范有序进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培育农村粮食市场主体。活跃、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必须要有多元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粮商。目前农村粮商在粮食收购中走村串户,帮晒;帮扬、帮搬,方便农民售粮,艾扩大了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增收,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粮商的管理未能跟上,加上这支队伍素质较低,从业道德不规范,使农民群众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鼓励农村粮商队伍的发展,让更多农民参与粮食流通,分享流通效益,同时又要切实加强管理。要建立农村粮商经营资格制度,根据农村粮商具体情况,制定一定的资格条件,并加强培训。粮食;工商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粮食中介组织。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生产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市场之伺的矛盾。而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把种粮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也是国际上较通行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同时由于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销售粮食提供服务,属于粮食经纪性质,因此它是今后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农村粮食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已制定出台了脓民专业合作社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有许多优惠的政策规定,要用好有关政策规定,促进农村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村粮食流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除了积极发展农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外,还要支持农村其它类型粮食中介组织,如农村粮食行业协会以及其他专门介绍粮食实卖的公民或组织。三是引导和鼓励城镇粮食经营企业及其他粮食经营者参与农村粮食流通。国有粮企经改革在乡村仍然保留一定的经营网点、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经营优势,努力创新粮食经营方式,继续成为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城镇股份制粮食企业、民营、私营粮食企业,要将连锁店、超市等经营触角延伸到乡村,将粮源基地设在乡村,将放心粮油送进农村,参与农村粮食流通。

(二)以粮食产业化为抓手,发展农村粮食流通。实践证明,粮食产业化经营将粮食生产与流通紧密联结在千起,为农村粮食流通注入了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农村粮食流通,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让更多种粮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很关键的是要大力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规模优势,增强它们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主,特别是粮食加工、食品、饲料、酿造、制药、化工、生物质燃料等领域的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深入农村,建立本企业粮源生产基地,带领当地农民按照企业对粮食生产种植技术的要求生产粮食,并负责所生产粮食的销售。龙头企业要特别注意建立与农民合作关系的长效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利益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联合组建股份制的粮食合作经济组织,让种粮农民成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合作经营,让种粮户与企业共同关心产业化经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切实重视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和粮食市场建设。广大农村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不能忽视。,从目前农村状况看,广大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以及主产区粮食收储库,应作为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予以重视。农村粮食供应网点建设,要在目前结合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国家应增加投入,发展更多的连锁店、农家店,让更多的放心粮油占领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农民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目前还只是在部分地方实施,尚未普及。国家也应增加投入,全面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修建农户家庭粮仓,推广家庭先进储粮技术,减少损失。主产区粮食收储库紧缺韵地方,要抓紧新建一些,对必须使用而且还可以使用的旧库进行维修改造,满足主产区粮食收储需要。农村粮食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抓好农村粮食集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有的需要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方便农民交易,有的须要新建。市场建设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作为与粮食生产、与粮农密切联系的粮食期货市场,要纳入农村粮食市场体系的范畴,加紧建设更多粮食期货市场,并且力争绝大部分粮食品种进入期货市场。

粮食物流市场前景篇10

家庭主妇们可能对这轮物价上涨更有体会。在北京,以往廉价的绿豆价格几乎赶上猪肉价格,每斤约8元左右。在绿豆价格的推动下,杂粮价格全线上涨,其中,薏米价格同比上涨超过100%,红豆价格同比上涨50%,黑豆价格同比上涨100%,小米价格同比上涨25%。

而进入四月以来,北京市场大蒜价格持续上涨,由月初平均批发价为7.8元/千克上涨到月中期的平均批发价9.5元/千克,上涨幅度超过20%。目前,在终端市场上,大蒜价格已卖到每千克12元,同比上涨幅度达到几十倍之巨,如此高的涨幅,即使房地产泡沫也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此种趋势下去,现在仍然处于“估值”底端的大米将面临一场重估,尤其是东北优质大米上涨风险加大。

推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因素有,一是天气原因,由于去年冬天气候偏低,北京地区的雪季从2009年11月1日穿越至2010年3月上旬,在四个月内连下了十场雪,导致今年春天延迟到来。同时近期西南旱灾,部分春播作物绝收。这些都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影响,影响供给。二是成本上升,国家每年对粮食收购价格的提升抬高了食品产业链的最底端成本,同时粮食和食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存等成本都在上升,对下游终端价格最终会有所体现。三是高端需求增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和食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品质性提出要求,中高端人群能够承受优质品牌粮食和食品的提价。

然而,供求关系、天气和成本因素等以上因素可以解释粮食和食品价格稳步上升,但是难以解释近期部分农产品翻倍的上涨。笔者认为,在农产品不断市场化的进程中,目前中国的粮食和食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供求关系、成本推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长期上涨,另一方面,在短期内,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快,大量金融资本和超级企业介入,粮食和食品价格正在面临一场全新的重估运动,这种流动性介入是历史上所未见的,而且重估趋势已经形成。

可以举个例子,以前只做食用油的金龙鱼和中粮等大企业开始进入大米产业,他们针对中高端人群,推行品牌化运作,加速大米的工业化生产,推出优质小包装米。这种产业化竞争的结果直接拉动厂商对于东北优质大米原料的需求。灵敏的民间资本已经发现农产品领域这块炒作“处女地”,在去年下半年,他们就开始囤货炒作,如大蒜。而进入2010年,囤货待涨的氛围更加浓厚。

大量资本进入农产品领域是在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产生的。2009年中国新增信贷放出近10万亿,创出历史纪录,进入2008年,政府仍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计划放出7.5万亿,大量流动性资本寻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