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1:13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1

Keywords:Chinesecityecologicalcity;ecologicalplanning;ecological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生态建设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二、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1.生态规划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2.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三、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五、结束语鉴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兰.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城市.2008.(04).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2

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了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重经济轻生态、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况,以及“自然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实施的客观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中立”的视角,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相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指出其具体的融合点为空间管治规划.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压力和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1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在生态目标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y.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就是针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和生态建设的迫切性,侧重从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的角度来探索作用于空间规划的理论cz7.本文所指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是生态规划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应用生态思维和生态学理论,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的物质空间规划,是一种落实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虽然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很多,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在某种意义上,导致生态规划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弱势”地位);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留出大片的绿地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生态空间时常受到蚕食和冲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特点,不断探索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生态规划要求

2.1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

2.1.1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景观快速向城市景观演替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乡村景观不断向城市建设景观演替,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利用性质和生态系统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规划不能对此简单的“打压”;另一方面,无限制的发展又给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带来强烈的冲击.

2.1.2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极快,小城镇已成为推动具有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这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来诸多问题,如资源浪费、小城镇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布局,使得人工建设斑块更加分散化,自然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落实难度.

2.1.3高等级公路发展迅速

近几十年,我国高速公路(高等级路网)迅猛发展,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地截断,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人为切断了野生动植物的流通路线,将自然生态区变为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孤岛,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也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触角伸向地球各个角落,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程度空前加大.

这些发展特征使得生态问题从以前人们认知的城市或乡村个体的局部问题拓展到涵盖整个城乡系统的地区问题.此时,不是一个城市进行生态规划与建设就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二流的区域环境孕育不出一流的城市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统筹城市、乡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进.

2.2生态规划必须同时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要

2.2.1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仍然要贯彻此精神(3].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才处于中期阶段的前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仍然是各级政府的要务,限制经济发展的生态规划是不合时宜的,也是难以落实的.2.2.2保护特珠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空间

目前,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的控制角色逐渐淡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量更加强大,此时生态规划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护区域内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并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优化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传统区域、城市规划在生态方面的缺陷

受工业化时期经济建设压倒一切的思想影响过多,我国传统规划体制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或者是以城市为核心而展开的,并且主要以中心地理论、区位论、增长极等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以发展为重的规划方案在地方政府还是具有一定执行力度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偏重发展的规划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生态规划在空间的落实情况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被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牵着鼻子走,为了总体规划内容的完整性,所做的生态专项规划也只是“有名无实”的附属品.甚至很多规划中,总体的城镇建设扩张、产业布局方案已经形成定论,要生态规划从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来为总方案提供支撑.另一种情况是,生态规划傲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虽然应用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进行区域、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但是由于其对发展的限制,勾画的完美图景根本得不到实现.

4自然生态优先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过于理想化

所谓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规划川.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建设用地对乡村景观、农业用地和生态空间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加之传统的区域、城市规划对此力不从心,致使大范围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正成为威胁我国特别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俞孔坚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者积极引进欧美国家区域、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倡导“反规划”、“生态优先”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提高自然生态、乡村景观的地位,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充分尊重.

“反规划”将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一条根本性的改革出路,它从建设规划方法论转向不建设规划方法论;对规划师来说,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向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被动的规划,走向主动的为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4j

可以看出,“反(逆)规划”类似于空间管制,主要是针对生态战略资源的强制性保护进行控制,这种偏重于生态保护的初衷会使得实践中出现管制与发展的矛盾.其结果要么是给发展戴上“紧箍咒”,要么是“生态优先”根本无从落实.

另外,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潜力最大化,不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谁先被规划的问题,而是两者有没有很好的协调和统一的问题.传统的先规划城市建设区域可以因为发展的需要把范围扩大化;同样“反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发展的压力,把非建设空间缩小化规划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次序,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质是目前在我国发展仍然是主流,生态规划又与城市规划相脱节,因此缺乏实际效力,致使美好的生态规划图景终成空.

5与空间管治相结合—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出路

不管是一味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传统城市规划还是“自然优先”的“反规划”都是一种极端,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仍然是“发展”,只是其发展方式是节约的、高效的、可持续的).在这方面,马世骏、王如松提出的“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s],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人诊释,只是由于其规划目标体系太过庞杂,从学科体系、资料收集、规划人员出发的知识结构等都远远超出了“生态规划”所能达到的境地,以至于在城乡空间难以落实.

但是,如果精深的生态专项规划和广博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融合为相互反馈和协商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各自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些(生态规划的时候不要一味保护,给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发展规划,考虑生态的需求),那么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有学者探索和研究[[n.笔者通过对规划的实践总结,结合理论的可能性,认为空间管治是城乡空间规划与总体规划的重要结合点,解决空间管治(其实质是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的意志体现)和城乡空间生态规划各自为政的病疾,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5.1规划原则

5.1.1整体性原则

从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要求出发,统筹城乡空间生态保护区体系,融城郊绿化、田野景观、生态用地于一体,构筑大地园林景观.芒福德特别强调区域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对城市生存的重要性,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61.

5.1.2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

虽然这种方法提倡生态优化发展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进行,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生态战略点(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还是要强制性保护的.

5.1.3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发展初期};.从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来看,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既不能像《增长的极限》中悲观地主张“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增长(零增长)”;也不能像《没有极限的增长》中过度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污染得到遏制[s].因此,城乡空间生态规划除了使生态空间得到保障,还应该给经济建设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5.1.4景观生态学原则

在总的空间管治框架下,充分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化城乡空间自然斑块、廊道、网络、基质等景观生态要素的空间格局;尽可能通过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将相邻保护区连接起来,在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防止生境破碎化,维护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的方法—经济敏感性和生态敏感性盛加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选用对区域开发建设、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植被、水系、坡度、高程、农田等自然生态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按重要性程度划分等级,赋予分值,进行叠加,得出综合的自然生态敏感区划.生态敏感性越高的地区越需要保护,不适合经济开发建设.

经济敏感性的实质是对投人产出的分析,主要是指在相同的经济投资、资源占用的条件下,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敏感性愈强的地区开发的潜力愈大.经济敏感性分析的指标一般可以选择经济实力基础、产业基础、城镇建设基础、交通区位条件等因子,分级赋值,进行叠加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分区和经济敏感分区(发展潜力分区)协调生态保护空间和城镇建设、产业空间的协调,结合一般的生态目标(生态总量平衡、重要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建设空间隔离带等)进行总体空间管治规划.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下,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5.3生态规划与空间管治相融合的编制步骤

这种融合不是把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简单地归拢在一起,眉毛胡子一把抓,仍然是分工明确的工作组,只是他们对各专项的分析、评价、方案是要相互反馈和循环前进的.

5.3.1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翔实的资料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重要生态资源、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等工作的关键,其重要性勿庸置疑.但是,由于我国近几十年一直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实际规划中,经济发展资料往往比较充裕,而自然生态资料显得匾乏和不成系统.因此,生态调查往往需要反复的补充调查(调查目的逐渐明晰,需要的资料逐渐具体化),需要书面资料搜集、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当地高校相关研究所座谈、当地居民调查等多种途径.

5.3.2生态分析与评价

主要对区域内生态演替过程分析、重要生态资源识别、生态敏感性分析等,以了解和认识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该过程为区域重要生态资源强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空间管治提供参考、也是最终的城乡空间生态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5.3.3经济分析

主要是经济敏感性分析,以便确定哪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大、投资回报率较高,不仅能使经济发展相对集中(避免遍地开花式的、高投人、高消耗、低回报的随意建设与开发),又能使经济集中在效率制高点.如前面所述,经济分析如同生态敏感分析一样选取一定的指标,在空间上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区域经济敏感分区图,为空间管治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5.3.4空间管治区划

主要是结合生态敏感分区与经济敏感分区,作出城乡空间总体管治分区.其中在生态分析与评价步骤中确认的重要生态资源,在这里要首先强制性作为生态保护空间.

5.3.5生态规划

在空间管治的框架之下(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简单的服从于发展,空间管治本身已经充分结合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资源以及生态敏感分区),应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原理对城乡生态优化发展做较为系统的规划设想.

5.3.6融入区域、城市规划

从前面可以看出,生态规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其灵魂已经融人了区域、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空间是相互反馈和协调的,在最后把规划成果(也是表现形式)融人总体规划中,完善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容,便于城市管理者执行(图1).

5.4城乡空间生态规划落实的政策引领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必要创新现有的规划实施体系,针对性地建立生态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使生态规划实效得以保障[2].本文所提倡的以空间管治为结合点,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方法,亦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引领全区域不同行政主体、产业与生态、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

5.4.1政绩考核差别化

传统的政绩考核强调“gdp至上”,如果继续如此,势必会造成各个层次的行政主体都在大搞工业,形成遍地开花式的污染;从全区域城乡空间高度划定的生态保护用地也会受到冲击.因此,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同功能定位的行政单元其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有所不同.

5.4.2生态环境准入门槛差别化

根据不同空间主体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意向,通过规定性政策限制和税收差别引导两种方式,实行差别化的生态准人门槛.

5.4.3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因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空间可以优化周边建设空间环境从而使其增值,但现行价格体系下绿化、农业本身的经济收益相对低下.所以,需要对生态、农业和各类建设空间采取差别化管理,如采用税收、财政、直接补贴等手段,使建设空间收益的一部分反哺绿化、农业等.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生态县;规划;理论研究

1996年,我国启动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县的初级阶段,生态县建设则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延续和深化。为把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向深入,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1],其总体目标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2]。创建生态县作为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已逐渐在全国铺开。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是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对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很少,严重滞后于生态县建设规划实践,这种滞后的状况使生态县建设规划缺乏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为确保生态县建设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入开展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1.生态县建设规划的性质和特点

1.1生态县建设规划的性质和任务

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实施各种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来实现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实质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在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生态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措施。从本质上讲,生态县建设规划属于生态规划的范畴。其基本任务是:①使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恢复并扩大再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保护一切自然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不断提高环境质量;②改变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③满足人们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起生态经济比较发达、人居环境舒适优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域。

1.2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

为巩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成果,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基础上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把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3]。

可持续发展理论[4-9]、复合生态系统理论[9-12]、生态经济学理论[4]等成为生县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县建设的最终目标,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②协调当代与后展要求的关系,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复兴的发展;③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三条已经成为生态县建设的基本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各个目标的同时,各类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各类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些学者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城市或农村等区域发展中,县级区域作为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竞争、共生、自生的互动作用[13]。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对自然界的改造、创造和协调的关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人类长远的发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14]。因此,无论从研究尺度上看,还是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都应当成为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生态县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矛盾,很多地区在建设生态县的过程中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处理好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对那些由于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而遭受暂时经济损失的地区和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生态县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生态县建设规划中,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制定合理的生态经济政策已成为生态县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要树立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效益观,全面变革劳动过程,实现对自然界的开发和自然界的补偿的同步增长,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生态县建设,就是在一个县的区域范围内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15]。

1.3生态县建设规划与一般区域规划的关系

生态县建设规划既不是单一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也不是单一的环境规划,更不是城市规划,项目规划,不是代替而是引导、促进、补充、协调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项目规划,为这些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供战略指导和生态协同方法,其功能在于指明方向、孕育机制、推荐方法、控制过程,在区域发展的各项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县建设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注重区域上的综合协调,还要强调部门行业间的协作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县域是“社会—经济一环境”复合系统的概念,生态县建设规划应该包含生态社会建设规划、生态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规划。生态县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优化,同时又是全面和系统的规划,涵盖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诸方面,是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高效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控制性规划。因此,其指令性虽然较其他规划要弱一些,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部门规划的编写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内容

生态县建设规划是一个从生态调查一直到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方案的完整流程,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与预测,查明优势、潜力和问题,与其它规划衔接和协调,提供系统功能目标和编制规划的可靠基础。确定总体规划目标、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及实施的保障措施,完成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对总体规划进行分析、论证,对规划方案的调整优化等(图1)。流程中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步骤的基础。同时,前一步骤也要根据后一步骤的实施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2.1生态背景调查

生态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土地、林业、水利、环境、规划、旅游等部门文本式、电子版等资料配以必要的现场勘探。其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景观结构、自然过程、生态潜力及社会文化状况,从而获得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为下一步的生态功能区划奠定基础。

2.2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背景调查的基础上,从保护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出发,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区划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支持两大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步骤包括:

①明确规划区域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定位,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县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区域发展优势度等具体评价因子;

②对具体项目多目标分析评价,借助GiS空间数据存储、分析和空间数据计算功能,可视化评价结果,并将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主要评价结果进行数据融合,生成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背景图;

③根据区域生态敏感性特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生态功能区划分,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貌单元分异情况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地带和生态功能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等类型的一致性划分出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小区,并结合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对区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区划边界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兼顾水系、乡镇行政边界及各项专项规划(区划)。对同一块土地,划分的结果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适宜用途,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其最佳利用方式。

④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恢复基本要求以及生态建设的主导方向对各生态区进行特性描述,并制定相应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方向和保护措施。

2.3生态建设与保护方案的制定

生态建设与保护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1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的战略方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实现3个转变,即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变,乡镇企业向生态工业园区方向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作农业、高效农业的转变,从而实现生态经营、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经营的统一。

2.3.2生态工程的建设与规划。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县建设规划得以落实和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通过工程的建设,可以探索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建设生态可持续性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2.3.3生态法制和管理体系的建设。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立法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首先要加强法制保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效果,使健全法制、强化生态管理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特别是要加强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起相应的区域开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全过程监控;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开征各种生态补偿费,从而降低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3.讨论

3.1生态县建设指标方面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变,但目前全国各县采用的是统一的生态县建设标准,用同一数据标准来衡量生态县建设情况很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部干旱缺水地区,要实现生态县的创建工作,达到目前的建设指标难度较大。同时,一些指标还存在缺乏适用性的问题。如“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要求山区森林覆盖率>75%的目标更适合南方地区,而不太适合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因此森林覆盖率这一指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本底才更为合理。

另外,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往往距离生态县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完成,而目前的建设标准只给出了最终目标,因此各县级行政区域在具体进行生态县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明确所处的建设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生态县建设并最终完成生态县建设目标。

3.2生态功能区划方面

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强调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来推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健康和稳定发展。在生态功能区划过程中,既要考虑规划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分异规律,还应关注经济功能特征,特别要考虑经济分区情况,指出各分区的生态经济优势、关键性的限制因素和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为整个区域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3建设规划内容方面

生态县建设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时间跨度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与各个部门编制的各项规划相衔接。在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过程中,对于已有的经验要合理应用于具体规划中,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领域,应提出发展方向和原则,在经验成熟时再编制子(专题)规划,补充完善生态县建设规划,切不可贪大求全,造成规划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4编制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阶段,并不是每一个县都适合搞生态县建设。生态县建设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有些县为了追求政绩,跟随生态县建设潮流,在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大喊口号,并且对生态县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生态县建设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大搞绿化工程,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与生态县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目前,我国针对生态省、生态市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关于生态县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应该积极促进生态县建设的理论研究,逐步建立起生态县规划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为科学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与促进生态县建设。

参考文献:

[1]卞有生.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环境保护,2003,(10):32-46.

[2]崔铁宁.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8.

[3]刘康,李团胜编著.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翁士增.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J].学位论文,2005.

[5]何艺.重庆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学位论文,2005.

[6]李春梅.铜川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位论文,2003.

[7]张文信.洛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J].学位论文,2004.

[8]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2005.

[9]陈清春,冯前林.“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6,1:26-28.

[10]卢云峰,李宝平.人与自然的伦理因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0-32.

[11]张炯.生态城市-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J].中国环境管理,1999(5):10-11.

[12]密云县统计局.密云县统计年鉴2000年.

[13]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J].产业与环境,2003,49(spl)∶48-52.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规划;空间重组;资源调配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27-03

一、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在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的。他从宇宙飞船的启发中得到了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宇宙飞船是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会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如果人类发展经济还是向原来那样不合理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一旦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唯一延长的方法就是重复利用宇宙飞船的资源,如:分解呼出的Co2为氧气,分解出尚有营养成分的排泄物为营养物质再利用,尽可能少的排放出废物。人类经济发展也一样。所以,人们必须采用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既能保护现有资源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突破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新型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利用现有资源,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工业技术水平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必须通过大范围开采地球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长足进展。这种依靠消耗资源带动发展的模式,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在严峻的资源环境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972年意大利“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指出: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将制约直至最终将使发展停止,而达到增长的极限。其中“人均自然资源利用”一节中提出要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环境的全球均衡。

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着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于1987年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着重指出了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与自产资源越来越少的窘境;我国资源总体的特点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总体质量不高,贫矿多而富矿少。其次,绿色壁垒成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臭氧空洞、能源危机等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存在,使世界各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环境问题为要挟,限制对我国一些产品的进口,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为了克服上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仍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落后等问题……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地区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住宅区与工业区混杂等问题,而相应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诸如:“空心村”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量农田被荒废的现象。面对城市与农村存在的双重困境,人们意识到仅仅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已经不仅不能协调农村与城市之间出现的困境,甚至于连城市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都不能够解决。只有从更大的区域出发进行规划,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越城市空间而从区域层面出发的区域规划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33年在《雅典》中提到: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所在的区域单独研究,因为区域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界限和环境。在《雅典》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一致性。

1977年《马丘比丘》中指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一致性,并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他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更加明确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920年5月德国成立的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志,该会编制鲁尔区《区域居民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

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区域规划走向了繁荣。

三、制度层面上循环经济对区域规划的影响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是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对区域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促进区域规划和谐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良好的区域规划是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

首先,从区域规划的发展动力来看,传统区域规划以建设与经济发展为核心,近年来随着循环经济思想的推广,区域规划中逐渐融合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新理念,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引下,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规划建设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代城市建设大都从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系统等多方面构建新型生态体系,而不是以往仅仅考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其次,在规划内容与手法上,将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文化历史、弱势群体等的保护,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排放与处理,以及节能小区等课题的研究与落实。

再次,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不仅从原来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法、比较法以及综合法等出发,而且越来越多的引用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生态位势”、“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健康”、“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将被广泛普及,并将对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型规划的程序和内容也将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定量化,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立足企业循环经济的企业空间重组

企业循环经济就是在企业层面实现小循环,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和废物的排放。从单个企业出发保护区域环境,为区域的规划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区域规划就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不用受制于污染企业的布局,为区域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山东高唐的泉林纸业集团,通过发展中水回用,以及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提取,实现了企业的循环经济,保护了区域的环境,为区域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重污染企业而言,实行循环经济会对其布局产生很好的效果,实行循环经济后,由于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小,故其分布范围有了更大的机动性。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区域规划的制定也具有了灵活性,使本应布局工业企业但由于环境问题不能布局工业企业的地区,实现企业的空间重组。

五、立足园区循环经济的园区内部布局重组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这个层面上,就可以通过在区域内建设工业园区,将区域内的企业转移到园区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区域规划提供指导。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最为典型的是丹麦的卡伦堡模式。园区中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热电厂为核心,其他企业利用电厂生产过程中的废热等其他废弃物进行生产,在节约了原材料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卡伦堡模式是企业为了使成本降到最低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园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以及整个区域规划是自上而下逐步推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鼓励或者提供一定优惠条件,通过规划形成一定的循环经济园区,促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园区层面的规划实现循环经济后,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如火如荼展开生态园区的建设正是基于对循环经济的考虑,正是借助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这一优势,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开发区的初期规划就只包含一个供热中心,打造企业发展的成本优势。

六、立足区域循环经济的区域资源重新调配,供求体系的重新构建

立足城市、城镇、农村的整体循环经济体系,以区域规划为手段,实现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融为一体的资源供求体系。改变以往城市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在郊区填埋焚烧的局面,实现工业废弃物到农业肥料的蜕变。在区域层面上,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比如:居住区所需要的日常能源,由家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林业木屑及家居废物提供;居住区剩余而处理后的生活粪便提供农田所需要的有机肥料。

在我国区域规划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环境中,需要上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干预,制定大范围的区域规划,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单独进行各自地区的区域规划。上级部门制定该大区域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为下级主管部门制定区域规划提供指导性思想。

七、小结

循环经济和区域规划都是在资源环境出现问题后,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方法,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内容。如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区域规划;如何在区域规划时更好地考虑循环经济,以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使这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每个规划者的心声。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考虑区域规划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无疑是促成这一愿望的关键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知识读本》编委会.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4]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区域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对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ourcountrycitytospeeduptheprocess,butitcomeswiththeincreasinglyseriousecologicalproblemsemergeinanendlessstream,payattentiontotheeconomicbenefitsandignoretheecologicalbenefit,ecologicalrequirementsofpeopletothecityconstructionofgrowing.thisarticleembarksfromtheourcityplanningecologicalproblems,cityplanningandecologicalimportanceandurgency,putforwardreasonablesuggestionson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thespecificdescriptionlanguage,cityplanningandecologicalmeasures.

Keywords:cityplanning;ecolog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低碳环保理念也传达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关于建设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化等相关议题引起极大讨论,诸多发达国家不仅建构出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生态化理论,并且将之付诸于实践。我国近年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理念,但是就如何将城市规划生态化理念导入现有的城市规划实践中仍然成为一个亟需攻坚的难题。在当前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生态化理念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是否实践、如何实践等问题仍未解决。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生态化也缺乏国家政策保护与法律规范定位,生态规划实施主体也未明确界定,种种问题导致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城市规划生态化的紧迫性

自出现城市以来,其对人群聚居的扩大、人居环境的改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城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包容经济、政治、社会与环境的实体,其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发展至今,这些问题愈加明显。以环境问题而言,据有关纸媒报道,当前全国各地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正被垃圾所包围。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不但有碍城市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城郊、农村等其他城市外的区域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城市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城市中的人没有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摆正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没有深刻意识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生态文明的发展。诸多现象已经表明,城市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规划生态化已经迫在眉睫。

2.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对策与思路

城市规划生态化将生态化理念导入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一大突破。针对当前种种城市问题,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必须向前推进。我们必须以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但又要跳出既定的城市规划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具有生态价值的价值理念诉诸于城市规划实施进程中。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城市的地情出发,在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拿来”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将西方社会城市发展中的不可能变成现实,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历史性发展。现笔者就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对策逐一阐述:

首先,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必须积极应对,主动应对,缓解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当前,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乡差距过大导致城乡冲突不断。要想缓解城乡冲突,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平等,让乡村的发展机会变多,这就涉及到了政策、法律以及城市化进程等诸多问题。缓解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将农村改造成另一个城市,而是将农村与城市视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城市,还要放眼于城市之外的农村,使农村能够与城市共同发展、互相促进。针对以前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革故鼎新,摒弃传统理念中城市规划的数量型,而要对其进行升级,转变成质量型。农村的人口并不需要大量涌入城市才能称作城市化,只要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机会增多,生活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这也可以视为城市化。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其生活水平,更可以使其真正从土地中解放。

其次,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必须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变,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经济发展,尤其注重重工业发展,往往导致环境问题加剧、资源问题严重。因此,在推进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路线,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城乡产业结构需要大力进行调整,将粗放型生产方式积极转变为集约型,将外延型生产方式转变为内涵式,积极发展一批质量高、资源省、生态好、高科技的企业作为先导力量,大力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针对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情况,必须大力实行垃圾最少化政策,积极提高资源使用率,鼓励研发清洁能源,将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成多元化能源并用的能源结构,这样不仅践行了资源节约理念,也实现了环境友好理念。

再次,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必须增强公共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加快教育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在生态化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在推行公共教育时,必须积极推进生态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向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提供生态教育,增强生态意识。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口多、素质普遍偏低的国情,因此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必须推行人口结构优化与人口素质提高的双轨制理念,在重视人口素质提高的同时控制人口数量,尤其是农村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方面是重中之重。

最后,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必须大力建设生态化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提高人居环境,这首先要从人居环境的软件入手,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等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大力推进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对落后、蒙昧的文化及时更新,建立生态伦理等文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结语

在城市规划生态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深刻意识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不能离开生态文明的发展。从当前国情与地情出发,在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将西方社会城市发展中的不可能变成现实,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历史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06)

[2]刘钧霆,程伟,宋雅杰.从狭义生态到广义生态的后发国家视角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06)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6

生态政区建设的宗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全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

自1987年由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科委支持的江苏大丰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规划开始以来,作为技术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当地政府生态政区建设办公室合作组织了一大批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先后开展和跟踪了大丰生态县、扬州、日照生态市和海南生态省等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典型生态政区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相关课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18年来,我们与当地的科研、决策和管理人员一起在理论探索、规划编制、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典型工程示范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机遇,在这里与大家磋商。

1生态政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富人阳春白雪的奢侈品吗?

生态政区的测度指标是过程的健康程度而不是目标的绝对数量,必须看趋势、看进步、看活力、看阈值(饱和度)、看公平性、看和谐度、看满意度。经济富裕的不一定都是生态合理的,发展滞后不一定生态落后。生态政区的目标是生态和谐而不是环境优美,自然条件较差地区也可以通过生态建设实现关系和谐。目前创建生态政区的过程中,人们过分看重生态政区评估的绝对指标而忽视相对指标,着重结构指标而忽视功能指标,着重静态指标而忽视动态指标,导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生态政区的积极性不高。今后除部级的评估考核指标要逐步完善、科研部门的重点要有所倾斜外、体制改革要相应配套外,各地区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型十分重要。

生态政区的内涵远不是经济发达和环境优美,其根本宗旨在于引进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不同发展水平下城乡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1)系统化针对传统城市建设中条块分割、学科分离、技术单干、行为割据的还原论趋势,引进生态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原理,重视景观整合性、代谢循环性、反馈灵敏性、技术交叉性、体制综合性和时空连续性。

(2)自然化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的风险。

(3)经济化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

(4)人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

2生态政区建设是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建设,钱到渠成吗?

生态建设是各类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态关系的建设,需要从体制、技术、行为多方面全面规划、设计与管理,资金可以加速硬件环境的建设,而软件核心件环境的建设光靠资金是不行的,必须以认知文化和体制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观念转型、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催化孵化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来培育。才有可能引来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改善硬件环境。

生态政区建设面临新旧体制的矛盾、条块分割的冲突、上下认识的差异、内外环境的匹配、近期和远期效益的权衡,以及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处置。事实表明,成功的生态政区建设必须有一个革新的班子、一类先进的理念、一种统筹兼顾的机制,一套决策咨询、科技术孵、信息反馈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支长期合作、相互信赖的科研队伍,以及一个人才培训、绩效考核、生态监测、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的能力建设网络,缺一不可。

3生态政区追求的是环境、经济双赢目标吗?

当前社会上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国内外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腐败后廉洁是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最终都能达到环境经济双赢。其实,早期工业化国家经过200多年的摸索实现的局部环境经济双赢,是以对全球生态资产的掠夺、全球环境的恶化、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来的。沿海一些经济发达但生态失调地区局部可以双赢,也是以牺牲区域利益、健康利益、农民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代价(不健康、不公平、不文明)换来的。

发展是硬道理,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生态政区建设就是要在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的前提下,以生态为纲,拉动社会、经济的快速起步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富裕、健康和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三赢而不是双赢,双赢不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省、市、县规划要在对传统双赢战略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产业层次上物质生产方式的重组,文化层次上人的素质观念和体制耦合方式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里的生态不只是生物生态、景观生态,更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利用方式的经济生态、和复合生态系统尺度上的整合生态。

4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是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吗?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政区的动脉。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线性生产、单向消费、线性思维型的传统工业经济而言的。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全部原则。循环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或闭路循环,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有机进化和系统发育过程,包括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将时空错置的废弃物资源重新纳入代谢循环中);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永续更新;信息的灵敏反馈和知识创新;人力的培育、繁衍和继往开来;资金的高效融通和增值;空间格局和过程的整合而非破碎,融通而非板结,平衡而非滞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贯性、代际公平性和过程平稳性;以及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的协同进化功能(进化而非优化,柔化而非钢化,人化而非物化)。循环经济导向的产业生态转型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循环经济不只是物质的闭路循环,而且是一场技术、体制、行为领域有关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和结构、功能的重组。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3r小循环相对应,当前我国循环经济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促进观念转型、体制改革和功能重组的3R大循环。

观念转型(Rethinking):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从掠夺型走向共生型。促进决策者、经营者、消费者、科技工作者和社会传媒在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方面以信息反馈为核心的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型。

体制改革(Reform):从基于产值与利润的物流型部门经济小循环走向面向社会与自然的服务型区域经济大循环,引进催化、孵化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景观结构、管理体制和科技结构的横向、纵向、区域和社会耦合。

功能重组(Re-function):从谋生型被动受控行为到学习型自主自生行为,从物态、事态走向人类生态,促进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时、空、量、构、序尺度的功能整合和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技术更新,促进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功能健康型循环。

3R大循环的核心是运用产业生态学方法,通过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耦合、社会整合、功能导向、结构柔化、能力组合、增加就业和人性化生产等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变产品经济为功能经济,促进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市场经济,遵守竞争原则、效率原则和效用原则。现代循环经济既要求宏观尺度上资源利用的效率,又要求微观尺度上经济发展的效用,实现高效与和谐的辩证统一。我国整体上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我们的建设既需要发展的稳度又需要发展的力度,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骤会十分缓慢。循环经济依托于自然生态的大循环(水、土、气、生、矿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全代谢过程),社会生态的中循环(规划、管理、研究、教育、消费)和产业生态的小循环(研发、生产、营销、废弃物管理和培训)。未来循环经济的焦点正从运筹物态(优质畅销的物质产品)向事态(多功能的社会系统服务)、生态(无形的自然生态公益)和人态(企业和社区文化与人的能力建设)转型(图1)。

生态政区的产业不可能都是生态产业,而是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孵化,要通过从产品经济走向服务经济的功能导向、从链式经济走向循环经济的纵向闭合、从竞争经济走向共生经济的横向联合、从厂区经济走向园区经济的区域耦合、从部门经济走向网络经济的社会复合、从自然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软硬磨合、从刚性生产走向柔性生产的自我调节、从减员增效(效率)走向增员增效(效率加效用)的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从务工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价值观念转化,系统推进生态政区的产业革命,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效和谐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型产业化模式。

5生态文化是文物保护、景观塑造的物态文化吗?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政区的灵魂。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化,涉及体制文化(管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局部与整体关系的体制、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等);认知文化(对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以及天人关系的系统生态的认知,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技术、生态美学的教育和传播);物态文化(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行为,以及有关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物质产品,如建筑、景观、古迹、艺术产品等);心态文化(人类行为及精神生活的规范,如道德、伦理、信仰、价值观等,以及有关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产品如文学、音乐、美术、声像等)。其核心是改造人、增强人类种群利用资源、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能力,而不只是狭义的文物保护、景观塑造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6生态政区建设规划就是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规划吗?

生态政区建设规划不同于政区生态环境规划,它是一类综合型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以及三者相互关系在内的战略发展规划。“生态政区”中的生态不是简单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一种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一种具有开拓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活力结构;一种时间、空间、数量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服务功能;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保育生存环境的战略举措;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其理论基础是作为自然哲学、系统科学和工艺美学的生态科学。生态是辨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滞留、循环而不回归。

生态政区规划包括生态概念规划、生态工程规划和生态管理规划。其中,生态概念规划包括自然和人类生态因子规划;生态关系规划;生态功能规划;生态网络规划。

(1)自然生态因子规划水(水量、水质、水生、水景、水灾);火(太阳能、化石能、气候、大气);土(土壤、土地、地质、地理、景观);木(植被、作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他生命有机体);金(矿产、建材,营养物、废弃物)。

(2)人类生态因子规划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动态);人力(劳力、智力、购买力);人文(技术、体制、文化);人心(价值、信仰、伦理、道德、风尚);人气(集聚效应、环境影响)。

(3)生态关系规划空间区域流域政域城域街区;时间:地质地理城建经济人文;数量:规模速度密度容量足迹;结构:人口产业景观社会基础设施;序理:竞争共生自生再生进化。

(4)生态功能规划生产功能(物质和精神产品);生活功能(就业、消费、居住、游息);流通功能(人、财、物、信息);还原功能(环境净化缓冲、废物循环再生、医疗保健、教育改造);调节功能(人工管理和自然调节)。

(5)生态网络规划物质代谢网络(输入、排出);能源聚散网络(供需、耗散);水代谢网络(量与质、自然与人工);交通运输网络(人、物、信息);城市景观肌理(风、水、形、神);城市社会纹脉(商贾、人文、邻里);城市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环境);城市安全网络(治安、急救、防灾)。

生态概念规划是一种新思路、大手笔、粗线条的战略规划、目标规划和概念规划,它不是代替,而是引导、促进、补充、协调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为这些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供战略指导和生态协同方法。其功能在于指明方向、孕育机制、推荐方法、控制进程。主张一种逆向思维:不是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而是不这样发展就不可能持续。生态承载力K(含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市场潜力)、内禀增长率R(技术、体制、行为)以及系统整合力i(景观整合、产业整合、文化整合)的动态变化是生态政区调控的抓手,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

生态工程规划包括水生态工程、能源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交通生态工程、建筑生态工程以及废弃资源利用的生态工程等的系统设计、规划与管理。

生态管理规划包括政区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的管理。其中城市生态资产指城市的生存、发展、进化所依赖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支持条件和环境耦合关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形生态资产如太阳能、大气、水文、土地、生物、景观等自然生态资产和附加有人类劳动的水利、环保设施、道路、绿地等人工生态资产。无形生态资产包括生态区位、风水组合、气候组合等自然生态资产及交通、市场、文化等人工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审计、监测和管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市生态服务是指为维持城市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功能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和环境公益。它是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一种产出和功效,如合成生物质,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分与稳定水文,调节气候,保护土壤与维持土壤肥力,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与缓冲,贮存必需的营养元素,促进元素循环,维持城市大气的平衡与稳定等。城市生态服务有时折合为生态足迹来计算。城市生态代谢是流入和流出城市的食物、原材料、产品、能流、水流及废弃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影响。可以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和投入产出分析来测度。城市生态代谢评价是城市产业发展和市政建设的基础和依据。

海南、扬州、日照等省市的生态规划中提出了通过生态产业的孵化、生态环境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诱导去弘扬一种高效的生态技术、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系统负责的社会行为,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建设新模式,为各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方法。如扬州生态市规划的重点是:以水资源调控、水环境治理、水生境保育、水景观建设和水安全保障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建设;以生物资源循环再生、生态卫生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整合为核心的乡村生态建设;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延续为核心的城镇生态建设。

7生态政区规划编制是规划单位的事、生态政区建设是环保部门的事吗?

生态政区规划不是一个职能部门或一个科研单位可以完成的,而首先应是主管领导的事,是各部门间综合协调的事。规划单位只能提供技术指导,其数据来源、关系调查、信息反馈和实施办法全靠各主管和职能部门承担。当前很多生态政区规划只是为完成任务,请一个规划单位,炒点概念,列点指标,纸上划划,墙上挂挂而已。其实,政府部门要的不是本本,而是推进生态政区整体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和符合区情的行动纲领和外引内联的技术途径,规划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渗透到地上和心里。科研单位的职责不只是编一个本本,而是要连续跟踪、与当地部门紧密配合,参与当地的能力建设和软硬技术的催化、孵化和策划。不仅要告诉执行者哪些不能做(红线),还要告诉他们哪些能做(绿线)和怎么做。多年来,我们跟踪和参与大丰生态县建设18年、海南10年、扬州6年、日照5年等地的生态建设,帮助他们引进项目、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更新规划、推进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生态政区建设不是单一环保部门可以组织和协调的。大丰1988年就成立了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和综合协调办公室,直属县政府领导,有编制、有经费、有计划、有检查。海南省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由计划厅和资源环境厅联合牵头成立了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和综合协调办公室,扬州、日照等市也都建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综合协调办公室,在分管市长主持下协调各类超越环保部门权限的统筹兼顾事宜。我们也调查了一些正在开展生态政区建设的地区,凡是主要负责人不重视,没有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没有落实人员编制、资金渠道和管理办法的,其生态规划都如同虚设,生态建设只是一个口号。

8生态政区建设就是分部门指标的达标建设吗?

很多地区在争创生态政区时往往有一项或多项经济或环境指标差距较大,导致这些地区要么灰心丧气,可望不可及,要么几年内分部门突击,“全面”达标。这些都是片面的。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38-01

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生态城市基于生态学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生态城市的特征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1.2.2持续性

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2.3整体性

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4高效性

生态城市的高效性主要提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和转换系统。流转系统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信息流、能源流、物流和价值流等高效、有序运转,从而提高流转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经济消耗,有效防止城市生态污染;转换系统是指把自然物质转换为经济物质,通过人类对经济物质的利用和消耗,再把经济物质转换为废弃物,生态城市的目标:用最少的自然物质转换为最多的经济物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泄。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小于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2生态城市的规划

2.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心理与自然生态两方面的因素,建立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最优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和生产力,有效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物质经济水平。

2.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遵循社会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和自然生态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复合系统原则。

2.2.1社会生态原则

人类在某一区域生活、集聚并最终形成城市。人类文化观念的更新与社会行为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切实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只有被大多数人支持并接受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被最终确定。

2.2.2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经济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让规划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而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发展城市经济。

2.2.3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及承载能力;其次,认真研究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果,再结合城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生态城市的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工作,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在设计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1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环境,对城市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加以规划并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在设计建筑景观时,应在做好建筑景观平面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设计空间天际轮廓线,尤其是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对低层建筑与高层超高层建筑进行优化布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重点考虑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并加强城市溪、河、湖、江周边的林带和草地建设,使城市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和现展理念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3.2城市产业设计

设计城市产业时,应学习发达国家设计生态城市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以高效节能为目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统。与此同时,城市还应重视文化、医疗、教育、信息、旅游和物流等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和改造现有产业的不足,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大清洁生产的审核力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让企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城市住区设计

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设计城市住区。首先,对城市住区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并对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通过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朝向等问题的合理设计,解决建筑物的采光、透气、保暖等问题,从而降低由于取暖和采光等造成的能源消耗。

4结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问题显得愈发重要。本文认真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希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能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爱华.城市生态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5):282~283.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总体规划制定

一个地区,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制定长远的建设目标,做出宏观的总体规划。这不仅是具体规划设计的依据,而且是调查规划地区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远景建设的蓝图。

一、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和方向的制定

1.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

长远建设目标是指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角度出发,就是制定森林覆盖率战略发展目标,确定林业生态工程空间格局与时序配置,以及应该获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了这个目标,就能确定今后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长期任务,并据以制定发展速度,规划近期或一定期限内林业生态工程总任务量。所以,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原则依据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

长远建设目标时,一般要有全面观点,坚持生态经济的观点,遵循既需要又可能的科学实用的原则。其主要依据如下-

①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首先是当地气候、土壤等适于林木生长,又有一定土地可用于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其次,当地社会劳力、经济水平都允许造林营林,不致成为限制因素。

②国家整体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如三北地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需要达到的森林覆盖率,全地区长期建设的需要和当地人民致富〈发展生产和经济收入)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③造林规划地区在过去制定的综合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林业区划等。

此外,原《森林法实施细则》关于森林覆盖率在山区要达到70%以上,丘陵区要达到40%以上,平原区要达到10%以上的要求,也应当作为重要依据。

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项依据,通过分析制定长远建设目标。

(2)长远建设目标的论证提出长远建设目标后,要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论证。在必要性方面,要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论证;在可行性方面要特别注意土地的合理安排,兼顾农、林、牧业各方面生产的需要,即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观点,协调国家和当地人民群众利益。总之,为了目标适当和切实可行,就要从国家建设总体利益出发,对当地林业建设的需求、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与人民致富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要求,以及从土地资源条件出发,考虑发挥自然优势,开拓商品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证。要在实事求是地论证的基础上,与农、牧、水利等部门共同协商确定。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发展林业生态工程事业的战略方向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出发制定。有些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向开始就很明确。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其建设的方向就是从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出发,建设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绿色防护林体系,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此,就要坚持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发展的方向,贯彻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方针。

但是,当各地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在研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时,往往需要反复研究论证。一般把反映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作为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方向。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就为林种规划,包括林种比例和布局的安排提供了依据,也相应地为选择造林树种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针和实施原则等,以指导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在林种规划与造林树种选择上,尤其是在进行林种规划时,不能偏离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

二、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是宏观性质的规划设计,如太行山绿化规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等,它们都是为领导决策和制定计划服务的。

1、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以造林为主,涉及到与林业生态工程或现有林经营有关的林业生产项目等,都要通过规划做出安排。从目前来看,各地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繁简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以造林为主,对林业发展及与林业有关的项目均做出规划;有的规划仅仅包括造林、种苗。从1986年冬天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以防护林为重点,内容除造林、种苗规划外,还有现有林经营、多种经营、附属水利工程设施、科学研究和智力开发、自然保护区规划等。而太行山绿化规划只有造林、种草以及种苗、投资等。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项目多根据事前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来制定。例如,以县为单位的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领导层发展林业进行决策,为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计划、安排种苗生产以及林业投资提供依据。因此,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清查土地和森林资源,进行土地利用和区划,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进行林种、树种规划和造林布局,安排种苗生产,规划现有林经营。如有必要,还可进行与林业生态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科研、教育规划、林场场址、苗圃以及道路、附属工程规划。此外,也可对林业生态工程组织机构,林业职工编制,林业生产所需劳力、资金等进行规划。

2、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深度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是一种涉及面较广的宏观控制规划。其规划的指标和设计意见不一定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大范围高级别的规划多落实到乡(少数落实到村),也有的仅落实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深度是在查清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林业生态工程类型设计和现有林经营措施类型设计;在提出发展战略指标、方向后,制定造林指标,规划林种、树种发展比例,并按适宜林地立地类型制定造林技术措施,提出造林布局等。其他规划项目也多是意向性的安排。

但是,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是造林设计和造林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对造林生产进行安排是宏观性、指导性的,近期要求具体,以后的指标可以粗一些。

3、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一般方法

在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任务后,首先明确总体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建设方向。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总体规划是为了建设防护林体系等。在掌握了总的要求与规划深度,就要组织规划队伍,进行人员培训,制订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准备仪器、用具、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