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2:05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1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

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地区为40%-50%。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4、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5、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主要受诚信体系及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缺乏的困扰及网银安全等的制约。

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商贸企业融资难。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若干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郑州、武汉的分工合

作,构建中部地区物流金三角;三是作为安徽省物流枢纽,担负全省物流周转、换装和联运的功能;四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合肥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2、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合肥经济圈物流业协作制度,并加强与芜湖为代表的沿江水运物流带的合作。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141”空间发展战略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出入口建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区航道(含合裕线)等级,加快建设江淮运河,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预留高铁货运站场空间,以优化我市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中心的申请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营业税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大幅提高、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及跨区企业所得税总分支机构不能统一缴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

7、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二是咨询服务,如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加强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二)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1、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

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3、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当前,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规规章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移动商务团购物流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抓住战略机遇期。

电子商务是信息条件下的新兴经济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生产和组织方式的重要工具。“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将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支成为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在“十二五”时期,整个电子商务环境,将维持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并且逐渐走向稳健和成熟。电子商务正在走向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成为其他行业价值变现的重要出口。

2.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分析

2.1行业电子商务将成为发展主流

目前,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形势明显,慧聪网行业媒体通过联合涉及34个行业的近1000家行业网站,将标王3.0模式由“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升级为“电子商务+搜索引擎+行业媒体”模式。

第一代的电子商务专注于内容,第二代专注于综合性电子商务,而下一代的行业电子商务将增值内容和商务平台紧密集成,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使电子商务真正进入实用阶段。有价值行业平台更受投资商青睐,垂直专业B2B平台将成为未来中国B2B市场后发力量,有巨大发展空问。此类平台有两个特点:专和深。专是集中全部力量打造专业性信息平台,包括以行业为特色或以国际服务为特色;深是此类平台具备独特的专业性质,在不断探索中将会产生许多深入且独具特色的服务内容与盈利模式。

2.2团购成为增长最快的网络形式

网络团购自从2010年进入中国以来,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美团、24券网、58团购、大众点评团、窝窝团、满座、拉手网等团购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团购无疑是这两年增长最快的网络形式。目前,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独立团购网站均已进行了多轮融资,且金额远高于其他网站,这些团购网站遥遥领先其他同行,走在了行业的最前沿。不过对于其他团购网站来说,行业洗牌的危机已经在逐渐临近,不少团购网站已开始考虑转型。

团购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一方面帮助一部分企业成功实现了推广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行业的竞争门槛,导致泡沫的产生。竞争门槛已经被资本快速抬高,具备规模的团购网站在融资方面有所动作,以保障在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中小团购网站很难维持在全国的布局。

2.3:电子商务将融合物流供应链

在2011apeC中小企业峰会电子商务日演讲中,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巡视员聂林海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是电子商务企业更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物流既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机遇。他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做客户的同时抓紧机遇进入物流行业,并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向社会开放,成为物流体系中的新宠。

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企业为了获得客户的满意度不得不做物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专业和细化,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将比第三方物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会上表示,京东将在三年之内初步投资大概100多亿,建立物流中心,便于将海量的产品品种数分配到不同的库房,实现快速配送。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发展的下一步应该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成为第三方社会物流,作为物流体系中的一个新宠。物流配送一直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制约因素,由于交通等种种方面的原因,效率成为国内物流企业饱受诟病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当前的国内环境来看,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物流算是一种好的解决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建设物流会成为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标配”,由于电子商务模式存在差异,建立物流也只是像京东商城等这样一些以服务以及价格为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选择。

电子商务和物流的主要结合方式是:客户在网上订货,然后买家推荐物流公司由买家自己挑选。然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远不止那么简单。随着电子商务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成为习惯,他们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报告指出,未来5年间,中国消费者将更重视互联网上商家的物流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能力,相比而言,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以及对某项产品的深入程度则略显次要。因此,未来只有那些把物流作为其核心价值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掌握其中诀窍的企业才能在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竞争中取胜。这些公司会将物流供应链网络作为整体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将物流渠道、商流渠道及信息流渠道进行捆绑,是真正的融合、渗透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各个环节,而绝非简单地外包给第三方。

2.4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近日,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移动互联网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联合权威了《2011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报告是国内第一份专注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第一次系统性全面地研究和分析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商务应用模式、商务发展趋势等内容涵盖移动电子商务的方方面面。报告指出移动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对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路径选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移动互联网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三方权威机构采取问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深度访谈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历时2个月的时间,对我国各行业的50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的数据,报告从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类型和发展状况概要、关键路径分析、发展策略建议、发展预测分析等几个维度行文,全面详实的分析了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移动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移动化应用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蓝海”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丁强先生在报告中写道。同时,一直致力于我国中小企业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教授在报告中,针对中小企业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也写道:“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具有典型的3a特点,还更具有成本低、营销准确、服务个性,见效快等应用特点,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实现“弯道超越”的经营策略”。

3总结

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时代,未来几年电子商务将会向行业、团购、物流供应链、移动商务发展,同时也会融合商业智能,向集团军式的电子商务爆发。我们相信,一个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将会到来。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报刊发行管理创新现代物流

报刊发行过程,是实现报刊从报社向读者的空间转移,是报刊实现其价值的必然途径。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报刊发行业务由邮政部门独家垄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发行业务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尽管电话、传真、电邮等代表现代先进电讯手段无法在以纸质品为载体的报刊发行中发挥主要作用,但传统的“邮发合一”转向邮政发行、社会发行与企业自办发行的多元化发行过程,已经成为现代报刊发行的客观趋势。其中,以纸质品为载体的报刊,要实现空间转移,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持,表明利用现代物流手段创新报刊发行渠道和机制,是现代报刊流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物流”在国内外的发展

“物流”,于1915年率先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所提出。当时,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出现了大量的货物积压,大批企业出现产品滞销。阿奇・萧提出用“物流”手段解决企业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商品存储和配送问题。之后,“物流”概念不断演化升级,二次世界大战,为“物流”的发展创造了一次巨大的机遇,当时,美国军方为解决武器运输、粮食弹药的转移和配送问题,从整体上对战时物资的采购和配送进行规划布置,并在战争后勤过程中广泛应用。实践证明,采用物流手段的采购和配送,达到了战时物资的快速、准时、连续补给。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流在民用物资采购和配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物流业迅速发展,将物流行为扩展到包括产品保管、运输、包装、装卸等全过程,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纽带,赋予了“物流”概念新的内涵和功能,为商品转移提供了稳定、畅通的渠道。

“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化改革以后,经济活动日趋频繁,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不仅扩大了物流规模,而且涵盖了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将传统物流单纯地将物实实体从供应者推向需求者,扩展到物理和信息运动的结合、实体转移和价值增值的结合。这时,“物流”发挥了双重功能:一方面,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空间转移、价值转移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物流转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流链,为企业产品的价值增值提供了基础,因而成为各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二、物流在报刊发行过程中的应用

报刊发行,是报刊这一“纸质实体”从印刷厂向读者(报刊亭)转移的过程。报刊发行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实现报刊的空间转移,将报刊留在印刷厂或报刊社,就只能成为废报。因此,必须将报刊准确无误地及时投递到报刊订户手中。但是,作为纸质体的报刊,不仅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其本身也是有重量的,这一特征决定现代电讯手段(如电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无法在报刊纸质实体的转移过程中发挥其功能。事实上,报刊发行不仅仅是纸质实体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中还包含着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将报刊精准、及时地投递到订户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发行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有必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手段,引入“发行物流”概念,改进报刊的发行效率。所谓“发行物流”,是为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在科学调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低成本地完成报刊的运输、批发和投递过程。类似于普通商品物流过程,报刊发行物流发挥了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报刊的空间转移、价值转移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物流转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流渠道资源,为扩大报刊发行量、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条件。

三、报刊发行与物流相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有效提高报刊发行的效率、降低报刊发行成本,必须以现代物流管理的制度、方法和原则,规范报刊发行行为,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首先,报刊发行与现代物流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整合和业务互补:一方面,报刊社通过与现代物流企业的结合,可以吸收现代物流的成功做法,提高报刊发行效率,规范报刊发行行为,从而提高报刊发行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提高报刊业的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传统邮政发行方式所奠定的强大报刊发行网络体系,将报刊发行的网络末梢延向城乡的各个角落,物流企业与之结合、为其服务,必然为自身带来更多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在报刊发行过程中,利用报刊媒体的宣传优势,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客户,从而为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其次,报刊发行与现代物流的结合,有利于形成强势的发行和配送网络体系,改善服务质量。物流公司在与报刊社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提供快件投递、信件投放、票务、餐饮配送、礼仪鲜花、图书代销等配套服务,在综合的业务服务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这种综合性的服务,也为报刊社实现低成本发行创造了条件:报刊社能够获得物流公司所提供的低价格物流服务,在分销细节上节约成本、提高收益。与此同时,报刊社还可以通过与现代物流网络的结合,迅速占领市场,扩大报刊发行量,获得超额的利润。读者也可以在这种一体化综合服务中,获得更多、更实惠的优质服务。

再次,报刊发行与现代物流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各自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报刊社通过与现代物流企业的结合,降低了发行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最终必然提高报刊发行的总量。伴随着报刊发行量的扩大,报刊社的广告经营能力也随之提高。同时,报刊发行与现代物流业的结合,必然为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两者的结合,为各自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抵御境外实力的挑战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现代物流扩大报刊发行的对策

首先,要针对报刊发行目的,发挥现代物流的作用。准确、及时地实现报刊的配送,是报刊发行的首要任务。因此,现代物流要为报刊发行构建一个渠道畅通、成本低廉的发行渠道,其中,关键要做好网络末梢的发行工作:组建一个责任心强、速度快捷的零售配送、投递队伍,并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报刊社也要改变观念:不要将物流配送渠道视为自身的专利,要将物流渠道视为“高速公路”,自身只是“借道”行驶的汽车,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奔驰”着不同的“汽车”,承载着多家报刊的发行任务。这样,就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达到“以渠道养渠道”的目的,为报刊发行提高稳定的渠道保障。

其次,要利用现代物流手段,将单一的“报刊发行”转变为多元的“物流配送”,完成由“发行经营”向“经营发行”的转变。长期以来,报刊社被定位为事业单位,报刊发行主要是作为一项社会事业,而不是经济活动,也就缺乏经营意识。在市场化条件下,我们要把报刊发行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这时的报刊发行,不再是简单的报刊投递,更是包括物流配送、产品开发、广告收集、家政服务、信息加工等诸多活动在内的一项综合产业。

再次,要利用报刊发行的网络体系,结合现代物流优势,开展各项综合业务。笔者认为,在现代物流的支持下,当前的报刊发行,主要可以拓展三个方面的业务,一是投入插页广告,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分摊报刊发行成本;二是开展废旧报刊回收业务,在报纸回收中赚取适当的利润,提高报刊发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开展日常用品的配送业务,如送牛奶、送水、槟榔,以及其他日用小商品等。此外,还可以开拓家政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其他业务。这样,既可以方便群众,降低报刊发行成本,也可以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和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吴锋.报刊发行:新领地、新技术、新规则[J].新闻战线,2007(1):18-22

[2]张小川.物流学:系统、网络和物流链[n].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1-4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4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即将面临体制改革。为了探讨旅游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2012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旅游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全国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为国内知名旅游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包括《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学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iJCHm)》、《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研究》、《旅游服务与研究》及《旅游科学》在内的主编、编辑部主任等20余位嘉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应邀出席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主编高峻主持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武致辞。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议期间,有八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全国期刊业改革的背景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旅游研究现状,探讨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作了题为“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姚申分析了目前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全国期刊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旅游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期刊在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迎接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中将面临新的选择,各期刊应积极地探索诸如集团化、集约化、联合办刊、栏目共建等新的办刊模式,在提高刊物的数字化、品牌化以及国际化上寻找新的出路,开辟一个既坚持学术性又适应市场化的“双赢”的学术期刊发展新局面。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教授的报告题为“我国旅游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张凌云主要针对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归属以及旅游学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分析,他采用“图书分类方法”对发表在期刊上的旅游文献进行重新分类,进而探究旅游学学科内部各相关学科、子学科和各期刊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他认为:与旅游有关的核心期刊数量为89个,旅游学术研究在管理学类中并不占优势,影响也不大;而除旅游学科类期刊外,地理学、经济学和商业贸易等学科的学术期刊对于旅游学术文献的贡献率也较大。

《旅游管理》杂志编辑徐婷婷的报告题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发展介绍”。徐婷婷通报了“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活动所公布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物》,包括《旅游科学》、《旅游学刊》、《旅游论坛》、《旅游研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均在“重要转载来源刊物”之列。她还说明了“重要转载来源刊物”的筛选过程,并着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流程及《旅游管理》选稿的执行标准,并就各期刊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苏昌贵的报告题为“《经济地理》杂志中旅游类论文情况概述”。苏昌贵介绍了《经济地理》杂志为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院校纷纷设立,旅游教学、科研人员大幅度增加以及旅游科研项目增多的局面而开辟“旅游资源与开发”栏目的情况,他特别指出,旅游类学术论文栏目已成为《经济地理》的五大主要栏目之一。他还从学科分类、研究基金资助情况、作者单位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地理》杂志近三年来旅游类论文的刊况,认为旅游类论文的录用考量主要在于注重宏观性、规范化、客观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注重创新性等方面。

《旅游研究》主编、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窦志萍教授的报告题为“在目前期刊体制改革形势下,旅游类期刊应该如何应对”。窦志萍介绍了《旅游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杂志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旅游研究搭建平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旅游产业的办刊理念。她还提出了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旅游类学术期刊在发展途径、发展方向、资源利用、稿源和稿源质量等方面的一些困惑。

《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梁璐的报告题为“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梁璐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带来契机、编辑工作的转变等三个方面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问题。她认为:编辑工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编辑工作者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提升学术能力,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转换;虽然学术期刊选择与大众媒体联姻是“势所逼、理所致、情所归”,但技术手段的更新并不能改变期刊的核心价值观,文章的学术性、创新性仍然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iJCHm》副主编刘静艳教授的报告题为“文化与交流-与iJCHm的合作”。刘静艳介绍了中山大学和iJCHm的合作以及《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iJCHm)》(中文译为《当代服务管理国际期刊》)期刊在2013年筹备出刊的基本情况。iJCHm主编助理赵新元则对期刊的筹备现状、稿件编排、作者投稿流程等具体细节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就期刊的文章编辑、审稿、操作平台等问题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和讨论。

《旅游科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的报告题为“旅游学术期刊使命的思考”。高峻分析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旅游学科的学科地位、学术研究与咨询类研究区分等问题,指出旅游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传承知识、探究真理的使命,形成一批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培育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他介绍了《旅游科学》杂志的改版工作,并对两年来所刊发文章的学科背景、研究方法、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注册投稿作者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鼓励旅游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向上更多关注旅游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空间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作者方面更加关注中青年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著名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会议主要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举办的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全国尚属首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加深了认识,交流了经验,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本次会议围绕“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为各旅游学术期刊继续保持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提升旅游高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在推动我国旅游学术期刊信息交流、提升旅游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方面意义重大。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5

报业电子商务新媒体

“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这是一位美国学者对报业未来命运曾发出的断言。近年来,关于传统报纸未来命运的争论一直是业界争相关注的焦点。“报纸寒冬论”、“报业消亡论”等一系列唱衰报纸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在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冲击下,传统报业的读者减少,广告收益下降,报业陷入经营困境,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传统报业该何去何从?发展电子商务无疑是报业拓展经营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传统报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飞快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报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以媒体业发达的美国为例,许多报纸尤其是地方性报纸难以为继,多家报业集团先后宣布大幅裁员,芝加哥论坛报集团为摆脱财务困境而卖掉了其总部大楼,被认为是传统报业衰败的象征。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而且,新媒体中的共享及深入交流等属性也已得到越来越多受众喜爱,用户已经将有限的个人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并逐渐向新媒体转移,这更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报业发行的增长。可以说,传统报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跟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传统报业可以借助其品牌的力量,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实现出版内容和购物的无缝对接体验,使多年来积累的读者资源“变现”,发展电子商务正成为传统报业拥抱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发展电子商务有助于传统报业发挥现有的品牌资源优势,扩大多元化经营范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了报业转型过程中非常看重的用户体验,能全面满足用户阅读、互动、购物等一站式需求,从而进一步维护和发展读者队伍。发展电子商务还能进一步稳定报业的发行网络,一方面传统报业的发行网络能为电子商务提供物流配送的基础支持;另一方面,传统报业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可以将现有的报刊发行网络改造成快速高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配送网络,创新运营模式。

二、报纸网站是报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初期模式

在互联网大潮来袭之际,面对网络媒体的巨大威胁,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将其传统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纷纷建立各自报纸所属的网站,而在报纸网站上所进行的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也成为报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模式。

相关学者对报业电子商务有这样描述:对于报业,电子商务主要是BtoB和BtoC这两种模式。其中BtoC包括网上订书订报、网上新闻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支付等,BtoB包括网上广告管理与网上交易管理等。

与传统的报业市场一样,报纸网站的市场也分为报纸市场和广告市场两部分,发生变化的是报业网站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服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国内报业网站主要提供以下产品和服务: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网上广告业务等。

其中,直接面对广告市场的只有网上广告业务,它采用收费方式,实现新闻单位与广告企业之间的网上广告;而且通过点击率等各种统计数据分析帮助广告用户方得以查询一定时期内其广告的效应分析结论等,以便用户更加灵活地调整广告策略应对市场,这样报业网站将对广告客户的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报业网站从其中获得的是广告收入。

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直接面对的市场是读者市场。在收费方式上,在线订阅和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是向读者收取费用的,而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往往是免费的,为报业网站聚集人气,赢得声誉和产生影响力从而给报业带来间接的广告收入。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虽然大多数报纸都拥有了自己的网站,但其影响力并不能与那些新闻门户网站相匹敌。可以说,报业以廉价的收费甚至免费为新闻门户网站提供了击败自己的海量新闻内容,实则是报业网络化生存的隐患。目前大多数报纸自办的网站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除了少数报业网站,盈利对大多数报纸网站则是遥遥无期。

三、传统报业拓展专业电商领域

近几年来,选择进军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几乎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选择。网络营销的市场化运作对缓解传统报业的盈利难题,是一大良策。同时,与传统媒体合作也赋予了电子商务新生命。传统报业聚合网络营销成为新潮流,但双方具体的发展合作方式仍需摸索。

1、与新媒体融合进军专业电商领域

2013年年底,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华尔街日报》不再只“卖”新闻了,也开始尝试卖奢侈品了。随着theShops在线销售平台的上线,这家老牌新闻媒体正式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在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报业集团近几年也纷纷开始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2009年9月,由浙报集团钱江报系和阿里巴巴淘宝网携手打造的全国第一份“网络潮流”周刊诞生。当天,全国第一本网络时尚生活类周刊――《淘宝天下》在杭州首发。《淘宝天下》是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全新网络时尚生活周刊,它打破了互联网虚拟社区和真实社区的壁垒。

《淘宝天下》对淘宝而言,是“大淘宝”战略改革下的扩展和延伸,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浙江日报》而言,这不是简单的创新,而是为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鞋包世界》2010年正式推出电子商务网站――鞋包世界网。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次试水,也是其实施全媒体战略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都全媒体集群,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报业集团还探索开通了“南方报网团购平台”,融合集团内部广告、市场、发行三支队伍,运用全媒体手段涉足专业电子商务领域。

除南方报业外,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尝试开通商报网购,打造苏州网购第一品牌;香港商报推出爱购商城,经销香港及国外市场进口的产品;深圳报业集团2013年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深商e天下”,其中包括B2B平台深商网、食品B2C平台名物汇和B2B2C品牌直营商城超级猫;广州日报2014年3月入股家居电商――飞飞商城……可以说,传统报业纷纷涉足专业的电子商务领域成为一大趋势。

2、媒体品牌渠道效应赋予电子商务新生命

传统报业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自身品牌为其积累了丰厚而殷实的客户资源和读者资源,而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使读者对其可信度和粘性都非常高,这也使得传统媒体试水电子商务的推广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是传统报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积累的资源转化为商业形态的优势所在。

与此同时,强强联合、跨领域出手被视作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契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来说,迫切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和渠道拓展优势,让线上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因此不少线上企业开始谋求“落地”经营,如成立实体店。但是,增加实体渠道,不一定带来同比例销售规模的增长,电子商务企业“落地”也面临成本、顾客群融合等因素考验。

可以说,在电子商务企业与不同领域行业的合作中,与传统媒体合作应该是最具品牌效应和渠道拓展力的。报纸的品牌性、公信力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媒体品牌渠道效应也赋予了电子商务新生命。

3、媒体聚合网络合作方式仍需摸索

由以上分析来看,传统报业聚合网络营销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且必要的,这种聚合将是一种主流行情。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还在探讨和磨合期,尚未发挥很大的效应。

传统报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进行网络营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分成模式,由于网络营销收入来源不如实体店明晰,所以合作双方将以何种方式分成有待探讨与摸索。另外,以提供新闻内容为主导的传统报业是否具备将媒体资源转化为真实销售的商业能力也是一大疑问。同时,传统报业销售商品还要注意与媒体的话语权方面保持区隔,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影响媒体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

这些问题对报业聚合网络营销发展电子商务带来困难,但传统报业向新媒体转变是大趋势。两大行业能否取长补短,很多时候在于对市场细分和目标受众的定位,应该兼容聚合效应和专业性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上+线下”运营。

四、报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

近两三年,互联网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已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同时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也势如破竹。社交网络的高度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被认为是“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的门户网站业务不断下滑,而报业则沦为低价值内容提供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的新闻展现形式一定而且必须适应于具备云特征、移动特征、社交特征的平台,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将成为新闻资讯目标受众群最主要的集中领域,而传统报业发展电子商务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

1、社交类媒体的影响与冲击

社交网络的信息携带机制、人际体验、传播效果、阅读效率要远远高于门户网站。2010年以来,中国报业被迫就社交网络发展作出回应,纷纷入驻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试图挽救和提高影响力。

目前,已经有传统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传播工具来发展电子商务。中国新闻周刊利用微博开始卖茶叶,这种试水的方式不仅成本小,而且也能获得发展电子商务所追求的利润。

在传统报业方面,成都商报的尝试十分有新意。2014年3月,成都商报以二维码为纽带,发展“纸上电商”。当读者对其周刊展示的任何物品产生兴趣时,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购物。这种用手机扫码购物的"纸上电商",能尽可能缩短媒体上展示商品转化成实际商品的时间。

2、移动互联带来的机遇

一般来说,报业网站的发展路径,一条是顺着电子版路径朝前走,再辅以论坛、博客等互动产品,让记者和读者互动,进而发展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资讯门户网站。另一条尝试的路径是近两三年才开始的,就是由纸质向电子介质的转变。报纸的核心是“报”而非“纸”,由电子纸代替新闻纸,是一个革命。随着苹果等智能手机及ipad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手持媒体被认为是报业转型的突破口。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报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一方面移动网络自有的服务特征和报业长期所具有的本地信息采集和渠道优势高度契合;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介质和用户习惯的巨大差异,网站端竞争者很难将其优势地位简移到移动终端,这为传统报业与网络媒体争夺移动互联入口提供了较平等的契机。

对于试图利用移动互联网突围的传统报业来说,重点在于应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所作的思维转变和资源准备,以产品迅速聚合大平台,以平台销售资讯和其他增值服务。构建这种突围模式的尝试,需要传统报业有前所未有的决心,也需要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体制创新。

可喜的是,已经有报纸开始进行借助移动互联发展电子商务的相关尝试。《miX搭配师》是《精品购物指南》与电商合作推出的一款应用与移动终端的app,其使命就是“帮你搭配”,结合自身时尚媒体的优势推荐给用户最潮的穿衣方案。《miX搭配师》每期都会推出近十款潮搭,用户只需点击潮人身上任何单品,就能轻松实现将其穿上身的愿望。除了潮流搭配之外,《miX搭配师》还会为用户筛选出别致有型的潮流单品,每件单品都会附有独家解析,点击任何一件单品都会弹出在线购买链接,用户可以随时购买。

3、利用报业发行渠道探索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传统报业往往都有着遍布当地重要城市的发行网络,这为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物流配送渠道。一些电商网站也在寻求与传统报业集团旗下的发行公司合作,他们看中的就是发行网络配送的范围和速度。最重要的是,相比物流外包企业,报业集团对发行队伍有足够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与此同时,报业也开始探索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传统的发行网络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转型。2012年6月,第九届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论坛通过了《全国报业CoD配送联盟成立宣言》宣言提出,在这个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各成员单位将尽快成立全国报业“CoD配送”(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联盟,并将其打造成一个业务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与上游电子商务企业实现更有效对接,执行统一的商务标准,给读者和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传统报业面临全媒体运营和向新媒体的转型期中,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吸收融合新媒体元素,发展电子商务是解决传统报业生存危机、实现自我救赎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人说,在追求快速响应的电子商务时代,传统报业就像一头缓慢转身的大象,但只要能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大象也能翩翩起舞,跳出轻盈舞步。

参考文献:

[1]曹素妨.电商化,能否助传媒“点石成金”?.中国传媒科技,2014(5).

[2]谢睿,王超.报业集团发展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中国报业,2012(12).

[3]林秋生.报业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中国传媒科技,2002(07).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6

经历了连续七八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物流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首次遭遇寒冬。全球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服务外包公司翰威特近日2009年度中国物流行业全面薪酬福利评估报告,揭示该行业的薪酬福利发展趋势。

多数公司全员冻薪

研究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公司表示2009年实行了全员冻薪,其中航运及货代行业公司分别有超过61.9%及68.2%的公司全员冻薪,其余四成公司总体调薪比例为5.6%。部分调薪公司也表示并没有采取全员调薪模式,而只针对高绩效及部分关键岗位进行调薪。

对于2010年的调薪预算,物流行业呈现浓重的观望气氛。有12.5%的受访企业表示在2010年依然会采取冻薪操作;而有涨薪决策的企业,平均涨薪幅度为6.1%。

控制人力成本

除了调整薪资预算之外,各个物流公司对人力成本的各方面进行了控制。薪酬方面较为常用的控制手段包括:调整年底浮动奖金预算、削减现金津贴、削减加班工资等。福利方面较为常用的控制手段则包括:取消公司年度晚宴、旅游;削减培训预算;部分企业削减员工的教育补助预算等。

该报告表明76.1%的公司停止了招聘计划,只对个别岗位进行替代性补员,并且增加了招聘审批流程。部分企业已经采取裁员措施,平均人员增长比例从2008年的15.1%下降为9.9%。但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渐复苏,停止招聘的企业也开始减少。

报告指出,物流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必须关注企业在低迷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削减人员或者缺乏依据的“一刀切”政策将不利于企业在市场复苏后的快速反应。

优化浮动奖金方案

人员流动方面,物流行业的平均主动离职率虽然持续增长,但始终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今年更是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跌落至近四年来最低水平,平均的主动离职率为10.9%,物流业被动离职率则达到历年来最高的4%。第三方物流、货代、空运、航运、码头的离职率分别为13.9%、10.2%、11.5%、8.1%和4.5%。

该报告表明,在市场普遍关注成本控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从内部或者寻找咨询公司对其浮动奖金设置方案进行审视和调整,部分企业则开始设计相应的销售奖励计划。

物流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服务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提供全套供应链服务,服务的技术含量也开始由低向高发展。物流企业对于高技术含量的物流工程师及经验丰富的实干操作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物流行业的销售部门员工的主动离职率和非主动离职率分别为13.8%和5.1%,说明尽管物流行业整体市场不景气,但对于优秀销售人员的需求仍然很大。更多公司也开始利用市场低迷这段特殊时期,吸收精兵强将,对自己的销售部门进行换血。

在外部市场关键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扩大有限的人力成本效用,改进和设计更好的浮动奖金方案来激励和留用核心人才。翰威特今年的最新报告中显示,物流行业提供浮动奖金的公司比例高达95.2%。物流行业企业原先采取的浮动奖金方案基本上与公司绩效挂钩,只要公司效益好,全员都可以得到相应比例的浮动奖金,高绩效与低绩效员工所得到的奖金差异很小。这样的奖金方案并不能起到激励高绩效员工的目的。

该报告建议,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员工群体,甄别出核心人才,并优化企业已有的浮动奖金方案,使其更好地起到激励、留用作用。另外,还要适当设计销售激励计划,鼓励销售人员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报告表明,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借着业务暂时低迷的机会回归根本,从人力资源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对于工作流程、公司制度、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工作进行梳理。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党报主流人群公信力主流媒体

一、党报发展面临的市场困境

(1)党报面临的报业市场竞争格局

现阶段。中国报业市场主要是党报、晚报、都市报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的竞争。90年代中后期。晚报凭借可读性和贴近性,有了极大发展。而既不同于日报,又不同于晚报的社会文化生活类的都市报异军突起。发行量迅猛增加,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并趋于稳定,当下已成为众多读者心目中的主流媒体和当地报刊市场上的强势媒体。都市报的参与和快速成长。使晚报受到了强力挑战,晚报被迫“晚报早出”。另外。一些严肃性的专业报纸如财经类报纸满足了人们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关注而不断发展壮大。再有,大量休闲娱乐性刊物和严肃性刊物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党报面临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以及大量专业性刊物的激烈竞争,其传统市场领地在不断减小。自进人90年代起,党报的发行量呈逐年下滑趋势,原来30多万份的省级党报大都减至20来万份,广告收入也在减少,其影响力有一定下降。

(2)党报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广告市场的衰退,

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以一份4开56版、日发行量50万份的都市类报纸为例,印刷、发行成本约为2元。而售价通常只有0.5至1元。以每份亏损1元计算,一年可产生1.8亿元左右的巨额亏损。即使如今许多报纸提价至1元,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报纸自身的成本开支需要广告收入来弥补。

关联产业的波动是报业广告收入波动的根源。首先,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市场产生的波动大,会导致消费者持币待购,致使销量下降,必然会影响厂商广告投放。其次,日常生活用品、食品、饮料等快速消费品由于缺乏弹性。其消费量和消费周期不会大幅度波动,厂商的广告投放一般很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然而。由于目前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消费者会理性减少相应支出。自然地,汽车、房地产、通讯、计算机等波动性大的行业就会出现负增长,日常消费品类波动较小的行业增幅会出现下降,广告市场整体下滑就不可避免了。另外,新兴媒体的蚕食。比如门户网站、娱乐网站等也是报纸广告市场份额连年递减的一个原因。在成本上升和广告收入下降的双重夹击下,报业的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因此,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党报的广告收入锐减和利润大幅降低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二、党报所面临困境的深层经济原因

(1)党报没有紧跟社会阶层的“碎片化”。

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致使社会人口裂变出各个特征不同的社会阶层,“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碎片化”,是指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带来了价值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使原来单一的社会阶层不断裂变出复杂的各个社会阶层“碎片”。而党报明显没有跟上社会人群阶层化的趋势,没有随需而变。没有与时俱进。

(2)媒体多元化的发展分流了读者。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凭借实时化、无障碍等特点和优势,分流了大量报纸读者;另外,都市报、休闲性刊物、专业性报纸和刊物等各种读物的出现与发展,也不断改变着报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结构,对党报的传统市场区域造成强烈冲击,使得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自然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相当程度的下降。

(3)党报的两重性质的碰撞。制约着党报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其实是一种商品,它自身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另一方面,党报的政治性质决定了党报又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不能低级化、庸俗化、娱乐化。这种商品性质和政治性质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党报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难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处在一种“两难”困境之中。

(4)党报路径依赖严重,竞争力下降。

传统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党报的办报思路和运行机制僵化保守,与市场需求及读者要求脱节。报道内容说教味较浓,拉大了和读者之间的差距,并且很多订户看的是“隔日报”。报纸送到订户手中时,读者早就通过电视、网络、都市报等其它渠道获知了新闻信息,党报新闻变成“旧闻”,其新闻时效性下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小。

三、党报发展的战略新思维

市场经济的纵深化发展使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化、升级分工带来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多样性、层次性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催生出诸如外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新生社会阶层。目前,他们处在党报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之外,他们的媒介消费行为更具主动性、专业性、选择性,成为其他媒介的服务对象和“拉拢”对象。大量供给使传媒业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新生阶层日渐凸显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媒业的管理体制、经营观念、经营模式、市场定位都必须随之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尽管面对激烈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人群结构的变化,党报仍然有其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不同渠道的同类新闻,有6l%的人更信任党报的消息来源;对党报满意程度比较高的5个方面依次是:权威性、公信力、指导性、思想性、真实性。如果我们不能继续发挥党报的品牌优势,为新生高端人群提供有深度的报道,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那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更是一种失职。因此,党报就是要办成权威的、有公信力的、有思想性的、真实客观的强势媒体和主流媒体。衡量一个强势媒体的标准,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发行量有多大,而在于它的公信力以及基于公信力所辐射出的影响力。公信力是强势媒体、主流报纸一贯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主流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培育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没有公信力,主流媒体也就失去了灵魂,必然会遭受高端受众的抛弃。国内外的主流媒体例如《纽约时报》、《第一财经》等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党报未来发展战略

报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表明,报业改革进人了新阶段。对党报来说,既迫切需要解决“如何进入市场”的问题,又迫切需要解决“品牌价值提升”的问题:既需要实施“如何竞争的博弈战略”,又迫切需要实施“为谁服务的定位策略”。具有强大公信

力的党报就是要在向现代强势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转型中做到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如何再次提升品牌内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成为具有相当社会接触规模和人群覆盖密度的主流媒体;依靠严肃性的“硬新闻”作为内容“卖点”:反映并影响主流人群的思想观念和意志行为。

(1)战略转型:做现代主流强势媒体。

传媒市场竞争的增强使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受到了来自传播市场的巨大挑战,“重塑和提升党报的品牌价值”成为党报竞争的焦点,客观上存在着一个面向市场重塑和提升主流媒体形象和地位的过程。

重塑形象和地位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目标市场定位问题。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是党报必须服务的目标人群。是党报必须“贴近”的对象,因为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人群,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的主导力量。新生阶层的不断扩大。党报必须在这些目标人群中建立比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和影响力。失去他们的关注就等于失去了生存基础。党报的政治影响力必然被弱化与软化。只有提供他们所需的深化了的精神食粮,才能发挥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坚持好的社会意识导向。

(2)重构价值链的关键点:专业化挖掘新闻深度。

党报的有效服务对象是新生的高端读者。要成为这类人群必需的资讯和思想的供给者,就必须呈现相关领域简单明了、易理解的深刻分析与见解,真正提供价值深化、高端化的知识产品。主流媒体所要求的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普适性与贴身性内容,就需要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呈现新闻背后的价值,其重要价值在于“前瞻性”,思考今天的新闻事实对将来的社会意义。主流媒体不是信息“量”的简单堆砌,而是信息“质”的典型代表。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工具,从纷杂的信息中帮助读者梳理、认识新闻事实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提升读者的认知能力。要彰显这些深刻内涵,而途径之一就是运用专业化知识进行专业化分析。只有分析专业化。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党报才有权威性、可读性和吸引力。党报吸引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内容上的深度缺失。党报改革的目标其实就是要成为提供严肃“硬新闻”的供应者和社会问题的思想者,就是要洞察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主流问题,看清未来社会发展大势和规律,针对问题作出深刻而易理解的回答。这是主流媒体保持其足够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内容质量要“硬化”,内容语言要“软化”。

党报转型迫切需要引进市场意识、服务理念。提供以顾客为导向的精神和知识产品。只有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提供价值高、有穿透力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内容的有效供给,增强每个版面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才能增强报纸的整体竞争力。主流人群最关注的焦点是经济、时政和国际新闻所构成的主流媒体内容。正是因为提供了专业化的、内容加工深化的严肃性“硬新闻”,才有国内《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财经主流媒体的崛起。

(3)优化市场结构:“城市化”。

优化区域市场结构和布局是实现价值、占领目标性战略市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培养和扩大自愿订阅党报读者群体,是党报转型、发展的现实经营选择。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一批中心城市和二级城市,而这些城市也正是主流人群的重要聚集区域,是党报关注的重要战略性领域。要跟上时代变迁,党报也要向市场的“城市化”方向调整。党报的“城市化”会在空间上聚集形成一个个优势影响区,而且主流人群市场的相对集中降低了发行成本,为进入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内容改革,扩大对新兴中产阶层的吸引力,走市场化道路,增加党报在中心城市、二级城市的发行量,扩大党报的影响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8

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直接提到“互联网”三个字就多达八次,此外还提及到宽带、三网融合、信息消费等诸多与科技相关的词汇。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回顾历史,这次词汇是如何走进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呢?

移动通信:首次出现在2006年

在科技方面,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数控机床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进展。

电子商务、物联网:首次出现在2010年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互联网:首次出现在2011年

当时提到互联网只有一句话: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

信息消费、宽带、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首次出现在2014年

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9

关键词:《申报》美术资本市场广告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经济扩张”的需要,加大了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力度。于是以沟通中外商情、促销商品为主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应运而生。《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等四友人集资筹办,原名《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了《申报》。《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万号。《申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大型商业性报纸是中国近代美术广告的最大载体。

一、《申报》美术广告的种类

19世纪70年代《申报》广告的插图以西洋机器、大赛奖牌为主,进入80年代后,中国木刻画与西洋画的插图平分秋色。1882年2月23日《申报》的头版是~整版的红色《天官赐福》的木刻年画。从此,各类有关美术插图的广告在《申报》上陆续刊载。《申报》自创刊以来,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内容格调,都在不断地向前迈进,见证了报纸广告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申报》美术广告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是以图片与文字的双重信息向人们呈现了现象反映之外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特殊时代精神下的文化表征和产物,也是特定地域民众审美文化及其社会消费心理的反映。

1、悬念式的美术广告

悬念式的美术广告是指广告信息不是一次,而是通过系列广告,由粗到细,由部分到整体。或者说,随着广告系列的发展,广告信息也逐渐充实和完善起来。其实这种创意手法正是时间接近联想灵活运用的表现。上海实业界的著名人物黄楚九用套红广告推销“小国”牌香烟的广告,可以说是悬念式美术广告难得的创意。黄楚九先在《申报》等上海各报上包下第一版全幅广告地位,第一天,整版只画一个大红蛋,没有任何文字上的说明。第二天,版面上换了一根小孩的发辫,第三天版面上又出现一个了非常可爱的胖娃娃,读者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这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争先抢看《申报》。第四天谜底终于揭开——刊出一条“祝贺大家早生贵子”的贺词。原来烟草公司推出的是:“小国”牌香烟。为了庆祝“小国”牌香烟的诞生才向读者报喜,赠送“红蛋”。这个创意因为迎合了“有子万事足”的中国传统,即得子吃红蛋的讨吉利心理,所以令“小国”牌香烟畅销一时。这种悬念式的美术广告,创意上采用了联想的方法,在连续的日子里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层层推进,设计出一系列承前启后的广告意象,拓展了人们对广告意境的时间想象。

2、同构式的美术广告

同构式的美术广告是把本来不相关的事物巧妙构合在一起,灵活轻松地表现产品主题。同构式的美术广告不仅拓宽了《申报》美术广告的题材空间,更丰富了广告的意境表达。同构又可以分成“意”的同构和“形”的同构。

(1)“意”的同构

“意”的同构就是借用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相关的元素对图画的题材与样式进行创作,使图画整体上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从而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传统吉祥图案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憧憬。如福、禄、寿、喜、财这五大吉祥用语,体现“福”这一核心思想形象的就有“五福临门”、“百福图”、

“五福捧寿”等;“福”的图像标志就有龙凤、佛手、蝙蝠等。这种类型的美术广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美术领域里被大量采用。

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们以抵制洋货为主要内容,展开了制造和销售国货的活动。此阶段的《申报》威为了国货广告刊载的主要阵地。国货广告告诉消费者,消费国货就是爱国的表现。如图1:《申报》国货医药广告,就是引借用中国传统人物绣像的表现方法绘制出一位身穿盔甲、手拿兵器的将士奋勇杀敌的场景,以此比喻该药品的神奇功效,进而达到本土化,形象化的宣传目的。

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娃娃类题材的年画颇受大众的欢迎。健康的娃娃非常迎合人们“祈福迎祥”等美好的愿望。所以,这类题材的民间年画的艺术形式也影响到了《申报》美术广告的创作。如图2:四季平安木版年画,即娃娃童子和莲藕等植物的吉祥组合图案。该画柔丽、典雅、精细、和谐,构图饱满、用线细致,具有装饰性的特点。画面中央一个稚童头戴红花,扎羊角发辔,活泼天真,憨态可掬,上方写有四季平安的字样,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幅美术广告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引入广告中来,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视觉接受心理,在有效地宣传商品的同时,更增添了图画的传统艺术氛围,从而体现了美术广告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传统图画在兰时上海的商业美术图画设计中的生命力。

(2)“形”的同构

“形”的同构创意趋向集中体现在亦书亦画的汉字“游戏”当中。首先,文字图形化,以字或者字的笔画作为绘制图形用的点、线、面,积点成线,进而画出特定的图像。它令呆板的文字排列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符合人的视知觉原理的形象。如图3:winFReD牌的纸烟广告。“winFReD”在英语中译为“白色的波浪”,设计师充分地将这份意境融入到字体中来,使飘逸的线条好像是海风卷起的浪花,通过洋味十足的花饰字体表现,令人们仿佛闻到了winFReD牌纸烟诱人的味道。第二,图像文字化的出现和发展。图像的创意空间是广泛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视觉形式的表现,更是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精神内涵。广告人用自身的经验、学识、修养不断诠释着图像的外延与内涵。1920--1925年《申报》上,有64则湘绣广告皆配有刺绣女子的图像。素像于图,素理于书,图像和文字相结合,使女子的刺绣在视觉叙事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湘绣广告为读者建构了一种模糊于“职业女性”与“闺阁女媛”之间的“女子刺绣”图画。一方面,湘绣广告借用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妇女解放的话语,将集股组办湘绣庄解释成为“提倡女子生活技能起见”,另一方面,湘绣广告呈现出的绣女图象,与现代职业女性相比又具有几许传统的意味。1933年是国民政府的“国货年”。《申报》的《国货周刊》上也刊载了“白雪雪花膏”的广告,这是当时大上海化妆品广告画的典型:甜腻的,烫过的短发,长而黑的细眉,薄而阔的嘴唇,左手支腮,右手托头,双目斜睨,笑容可掬。广告里美女形象的运用,印证了上海人深受西方影响的男女平等观念的社会心理的形成。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女性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一时期的女性广告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申报》1932年2月2日第1版的《三妹牌香烟》的广告也是以图为主,以文字为辅的。“三妹牌香烟,你也爱吸,他也爱吸,我们三姐妹都爱吸,可见得好香烟是人人都爱吸的”。这则广告的美女图画占据了报纸的头版头条,非常地有震撼力。画中不是以香烟为主要创作点,而是以时尚美女为主要角色。三位美丽且衣着华贵的女子,手持三妹牌香烟聚在一起聊天。这副美丽的图画制造出了平和、温馨的氛围。三位女子最大共同点就是每个人都手持“三妹牌香烟,暗示着香烟已经成为大上海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客观上唤醒了人们的视觉愿望,从而引导了大众的消费。香烟因此走进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走进了上海文人的作品中。

此外,还有“面友”品牌的一系列广告,也都是通过美术图画的新颖创意表现出的。这些美术广告,不仅踩准了当时时尚的前端,而且也生动地演绎出了现代广告的技法。优秀的创意使得图像更具有直观性、吸引性和记忆性。

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篇10

关键词:近代广告;文化;管理

中国广告的大发展时期是从近代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倾销商品的同时,西方广告宣传模式也被逐渐植入到中国。因此,中国近代广告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广告发展繁荣兴盛的开始。

一、中国近代广告的形式

中国近代广告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其中尤以月份牌广告、报纸广告、路牌广告最引人注意。

月份牌广告在19世纪末诞生于上海,20世纪20、30年展到鼎盛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月份牌广告更是逐渐兴盛起来,中外企业都乐于将其赠送给经销商和顾客,使得月份牌广告变成了一种文化,成为社会潮流。月份牌广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广告的重要形式之一。

报纸广告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广告发展的最显著标志之一。19世纪新出现的报纸是以商业利益为宗旨的,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广告多以黑白色调为主。后来,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自己办报纸,并将报纸的宗旨转化为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内外交流等,商品宣传处于次要地位,少有的广告版面大多是为了宣传国货。后来随着商品的不断丰富以及报纸竞争的激烈,官方报纸也开始有限度地刊登一些广告,同时,报纸广告的发展也支持和促进了报业本身的发展。

上海的路牌广告最为发达。20世纪20年代在南京路和黄浦江边最早出现了用油漆绘画的广告牌。随后,上海市政府又设置了几十块路牌广告。后来,联合广告公司与荣昌祥广告社合并成了荣昌祥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在上海地区占据主要地位的路牌广告经营公司。上海解放后,政府对路牌广告进行了重新规划,成立了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路牌组,设计并制作了大量的路牌广告,其l广告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位置也更为合理,既达到了宣传效果又美化了城市。

二、中国近代广告的创意

1.借助名人形象提高广告关注度

中国近代广告已经开始注意借助名人形象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度了,一方面使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延伸到了对产品的喜爱上,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名人的魅力强化了产品的魅力,提升了产品形象。商家聘请的名人主要是电影和戏曲明星,有的商家还利用政治名人的题词、文学界名人的文章来大作广告。很多香烟公司为了使自己的香烟畅销,直接将某著名人物的名字注册成香烟名称。

2.融入传统文化提升广告内涵

近代广告发展初期,西洋商人投放的广告也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被融入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即为小说戏曲和民间故事。许多广告作品将传统的小说戏曲与民间故事相结合,既大力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中国市民独特的道德标准与审美情趣,倍受当时中国市民的欢迎,鲜明的体现了当时中国市民重情义、爱自由的心理特征。

3.弘扬爱国情感体现审美情趣

中国近代广告作品中对于爱国情节和民族特色的体现十分突出。广告设计师以中国市民熟悉且喜爱的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些广告作品符合了当时中国民众的爱国情绪和审美需求,起到了突出的引导、教育和鼓舞作用。将广告信息、爱国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广告作品内涵,深受中国广大民众的喜爱,传播效果极为明显。

三、中国近代广告的管理

1.中国近代广告管理的方法

政府管理。1914年开始,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依据广告发展状况把对广告的管理写进了国家法规中,为广告行业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当时的民法、出版法、交通法等法令中都出现了与广告相关的条文,对广告内容、广告市场、广告收费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这些管理条例既肯定了广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规范了广告市场活动,推动了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行业自律。i919年开始,在上海和北京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媒介和广告公司自发成立了行业组织,如“中国广告公会…全国报界联合会”等,并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如《上海市广告商业同业公会章程》、《劝告禁载有恶影响与社会之广告案》等自律文件,对一些不良广告进行了有效约束和纠正,广告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更为灵活,广告市场得到了有效净化。

2.中国近代广告管理的不足

立法滞后于行业发展是中国近代广告管理的首要问题。广告在近代的中国属于新兴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受重视程度也无法同其他行业相比,这直接导致了国家一直没有出台专门的独立大法。而此时英美等广告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关法律已经比较全面,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业立法愈加显得迟缓。

行业管理不平衡也是近代中国广告管理方面的一个不足。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行业管理相对严格,广告管理方式和依据较为先进,其它如广州、天津、长沙、重庆等经济和商业发达的城市也先后出台了有关广告行业的管理规则,行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地区管理初具规模。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广告业自身发展缓慢,地方政府也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这必然造成了各地区广告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全国性的行业管理制度难以建立。

综上,中国近代广告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既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服务,同时又受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影响。中国近代广告在传播形式、创意技巧和行业管理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广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王丽萍.中国近代广告之特色[J].时代经贸,2006(49):53-56.

[3]沈月娥.中国近代广告创意策略研究[J].作家杂志,2009(8):255-256.

[4]夏茵茵.中国近代广告管理评析及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2009(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