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2:34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29-01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轻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下面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理论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第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a7z城市规划资料网

二、方法

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景观活跃元素

在城市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组织市区景观系统的主角。这也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依据城市各地段景观特色及用地功能进行重点处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地方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轴线景观是通过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形成的。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区处于良好的通视状态而建立起的视觉走廓。

5、勾勒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建构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与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三,景观生态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生态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生态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生态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我们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概而括之可将其归纳为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和原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7月.

[2]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设,出版年代:1997年7月.

[3]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

[4]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2)出版社,2000年5月.

[5]城市规划原理(2),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9月.

[6]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月.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轻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性化现象。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多功能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下面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观原生态规划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第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二、景观创造方法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一般是把园林、绿地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这种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达上,也就是说仅仅对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则不同,它是研究三维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可见,随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已经显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进景观规划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景观活跃元素

在城市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如:库尔勒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楼兰遗址、古丝绸之路、罗布泊、铁门关遗址、加麦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形成了库尔勒文化的厚重有力的脉搏,打造出库尔勒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作为组织市区景观系统的主角。这也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依据城市各地段景观特色及用地功能进行重点处理,折射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如:库尔勒市的葵花桥-建国桥段保留现状清真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雕塑广场展现库尔勒历史文化特色:西面根据丝绸古道的历史事迹与传说,设计仿真型历史雕塑,形成丝绸古道雕塑群,雕塑下以沙衬底,加强感染力、建国桥――西环线大桥段西北侧设楼兰风情园,开设特色小商品店、特色饮食、楼兰歌舞等展示和传播楼兰文化。逐步形成并强化其地方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轴线景观是通过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形成的。库尔勒市的轴线景观是:六轴――铁门关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绿化轴、迎宾路―新华路绿化轴、建国路绿化轴、石化大道绿化轴、库尉大道绿化轴、南库大道绿化轴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区处于良好的通视状态而建立起的视觉走廓。库尔勒市的景观视廓就是六廊――十八团渠生态走廊、哈拉苏渠生态走廊、下户渠生态走廊、石化路生态走廊、沿霍拉山和城市外环生态走廊、沿库鲁克山生态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建构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库尔勒市的城市天际线:三山――霍拉山、库鲁克山、龙山,三带――孔雀河滨河休闲风光带、杜鹃河滨河休闲风光带、白鹭河滨河休闲风光带,三组团――老城区组团、南市区组团、开发区组团,天际线轮廓应与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三、景观生态设计

正如上所述,景观生态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生态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生态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我们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概而括之可将其归纳为: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生态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生态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另外,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巴州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结语: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库尔勒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规划面貌,是我们梨城人民共同的呼声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库尔勒总体规划纲要,2010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3

[关键字]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对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景观生态学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景观生态学

1.1什么是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和优化,这就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重大发展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战争和平后人口剧增,世界上资源和粮食的需求告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变得严重,促使环保绿色意识的产生,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循环性,通过大自然里的再生作用,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环保型社会发展。

1.2景观生态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环保绿化上景观生态学能做到什么?根据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有机循环性的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中配合规划部门进行城市绿地景观划分,达到绿地景观的合理规划与组织,最大化的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协调,实现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要求。达到城市适宜人类生活的最高标准,在城市规划景观绿地中,要尽可能的达到水土植物自成一系,形成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

1.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负责的部分。生态绿地景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里的生态绿地景观,指的是公园,观光,生活之类的游览休息景观,环保绿地以及农业用地。景观生态学的任务就是将城市中人类的居住环境尽可能的融入绿地景观中,接近自然环境。

2.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问题

2.1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也真正的起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化高速发展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呈现出快速发展化的特点。现今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工作性能要求过高,城市功能区分布不均,规划方式不合理。经调查表明,百分之六十的城市居民表示城市功能偏工作,自然生态部分太少,希望在城市规划中多增加绿色生态景观的区域。

2.2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城市的主体是人,评测一座城市好坏的重点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是否居住环境适宜。今天城市高度发展,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城市发展过快,内部的城市规划逐渐显现出基本设施缺少,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随着我国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的舒适性与科学性要求提高,向往生活性的城市,希望在城市中自然景观增加。过去的城市规划逐渐落伍,新进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相对于工作性能,新的规划应多倾向于增加生活环境自然景观的问题。

2.3新型城市规划该怎么做。过去的城市规划重视经济,将工业或生产产业列在重点位置,随意规划建造,在居民生活区的周围,这些产业区产生的污染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新型的城市规划指向是健康型,生活型的景观都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能得到自然景观的熏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自然景观在城市总体生态系统中得到良性循环,城市的环保绿化能得到提高。

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3.1为什么在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合理地分配绿地环保区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在环保节能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呼吁城市生态景观合理存在于人类生活周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作为调节城市规划的理念应运而生,对城市规划的生态景观及绿地资源的配置分布进行调整与整合。

3.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被大致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其中居民生活区占绝大部分城市面积。在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理念是合理调节各功能分区与自然景观的配比,促进城市环境与周边生态景观共同可持续发展。根据景观生态学,在居民生活区的绿地景观要着重规划,以达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对于居民喜欢去的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生态景观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让市民呼吸新鲜空气。商业区内的自然景观分布不会像居民区那样多,但是必须要有,商业区是一个城市的心脏,往往存在于城市的中心,这里建造自然景观要求精致,这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美学理念,对于城市美化的部分,要细致建造。城市的环保绿化林要合理安排,这样的绿化环保林一般面积广阔,适合分布在城市边缘处的空旷地段,按照生态景观学的理念,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城市的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内自然景观的规划,使城市形成立体环绕的生态系统,不断焕发生机。

3.3对城市规划中原有绿地的处理方法。新型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对景观进行了系统化全面性的规划,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有机的循环与新陈代谢,使城市更具有自然气息。然而在城市规划老区中,绿地景观的规划科学性不高,绿地面积小,形成了“斑状”绿地,对城市整体的美观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景观生态学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老区绿地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联系。老区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对城市景观进行整合,将“斑状绿地”全面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城市景观绿地,使老区的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的融入到新型城市规划大潮中。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在建造城市景观的同时要注意美感与艺术性。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的绿地景观进行规划,在这过程中应坚持“审美的绿地景观”原则,保证景观环保与城市绿地美化同步进行。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指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自己文化的主题城市是城市规划新思路,对发展差异化城市景观有推动作用。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要注意对美的感受和城市总体形象。

4.2对绿地景观的维护。城市绿地景观需要城市环保局进行配合,对绿地景观的维护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环卫工人的作用被放大,城市景观在环卫工人的维护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5.结束语:城市化发展是现今的的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在城市化中产生的景观生态问题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个重大问题,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通过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的调整,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的介入是必然的。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分布与调整,使城市的生态系统整体绿色化,形成有机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正常发展。通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探讨,景观生态学的目的与方法已经明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abstract:thelandscapeecologyresearchspacepatternandecologicalprocessesofinteraction.Someofitsbasicprinciplessuchaslandscapeheterogeneityprinciple,patch-corridor-matrixprinciple,thelandscapepatternsuchasprinciplefor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guidance.inthe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willbeappliedto,to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city.

Keywords:landscapeecology;Urbangreenspacesystem;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不仅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也在显著扩张[1]。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等[2]。这些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也受到影响。因为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塑造城市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人们对其越来越关注。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采取形式和达到效果,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4].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学者troll通过航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的,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产物[5]。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6]。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7]。

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8]。

2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1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9].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10].在景观这个层次上,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11].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12].

2.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13]。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14]。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15]。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16]。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17]。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18]。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way)、绿道(greenway)和灰道(grayway)。蓝道即河流廊道它不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19]。绿道主要是指城市中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型要素,即种植廊道如林荫步道防风林带等[20]。而灰道就是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21]。

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22]。

2.3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与格局不同,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23].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24].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25].

3.城市绿地系统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26]。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27]。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28]。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1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29]。

4.2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项[30],单以4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31]。

4.3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结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32]。

4.4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33]。

4.5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4]。

4.6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35]。

5.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36]。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3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38]。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3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40]。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1]。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42]。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43]。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44]。

5.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5.1.1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45]。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46]。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47]。

5.1.2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48]。

5.1.3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49]。

6.总结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50]。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

参考文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3]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6]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框架[J].生态学进展,1998,5(1):23-33.

[10]王仰麟.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J].自然资源译丛,1991,36(4):43-49.

[11]李海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关注公路景观设计[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12]肖英,刘思华.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02)

[1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J].华中建筑,2001,19(3):59~60

[14]隋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8)

[15]郭玮,张硕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1)

[16]卫凌志,牛月波.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民营科技,2008,(07)

[17]傅立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葫芦岛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7,(04)

[18]吴兴琼,张绿水.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9]刘纯青,陈飞平,张绿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林业科技开发,2008,(02)

[20]夏娃,黄守敏.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趋势[J].中国林副特产,2007,(05)

[2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1999,19(2).

[22]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2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5]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

[26]刘滨谊.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华中建筑,2005,23(3):88-90.

[27]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8]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1):9-14.

[29]刘滨谊.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理论基础及实践的探索[J].华中建筑,2005,23(3):88-90.

[30]王煜倩.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7)

[31]李敏.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建筑学报,1995,(2):148-157.

[32]许克福.马鞍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39~41

[33]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4]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35]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

规划,1999,23(8).

[36]姜允芳,刘滨谊,石铁矛.城市绿地系统多学科的协作研究[J].城市问题,2009,(02)[37]刘婧,张培,孙峻峰.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8]刘纯青,陈飞平,张绿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宜春市绿地系统规划[J].林业科技开发,2008,(02)

[39]李小龙.金溪县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2)

[41]江阜家.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42]郝本泉,杜潇,赵磊.浅析现代居住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08,(24)

[43]夏林.浅析景观设计中生态价值的体现[J].国外建材科技,2007,(02)[44]陈连波,张国军.浅谈生态位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8,(02)[45]王萍.景观设计须遵循自然辨证法[J].艺海,2008,(03)

[46]林耕,夏青.创造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建筑学报,1997,(12):37-39.

[47]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48]赵慎,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49]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J].中国园林,2005(12):36-40

[50]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7):15-18.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inrecentyears,asChina's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culturallifelevelisincreasingdaybyday,tothecityresidentialenvironmentputforwardhigherrequest.Howeverthecityasapeopletosurvivethespace,theecologicalmaintenanceincreasinglyattentionbypeople.thispaperecologicalparkcity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sdiscussed,andthustomakeurbanparklandscapeplanningtoprovidethetheoreticalbasisforwork.

Keywords:thecitypark;ecologicallandscape;planning;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行业标准CJJ/t91-2002J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二、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3]。

2.2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有特殊的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延续,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于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最大问题。文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城市公园不单只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3.1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四、我国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4.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4.2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CJJ/t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CJJ/t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6

【关键词】东岛;城市生态景观;鸟类;植物配置;自然和谐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二)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三)连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四)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五)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二、从宜兴“东岛”探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一)项目现状

江南名镇――宜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陶都和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逐渐由单核向双核演变,呈现出“一山中枕,两合抱,五水相系”的整体格局,一些滨水地段已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原有的自然湿地和滨水岸线也在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破坏和侵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湿地岛屿的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宜兴“东岛”现状东西长443米,南北宽约410米,基本呈正方形,面积17.3公顷,其中水面占了7.7公顷,约占45%。现状岛从各个角度看过去,地形基本无起伏,呈一条线,比较平淡。现状岛整体感觉偏大,尤其在岛的西侧和南侧看,视觉上有一定的压迫感。岛内水面比东水面高约1.5米,雨水积蓄而成,水深很浅,平均深度约0.5米左右。岛上已经有一些不知名的鸟类在上面栖息。

图1宜兴“东岛”现状

总体来说,现状岛存在以下问题:

1、俯视正方形,平视一条线,形式比较呆板,缺乏美感。

2、从现场的视觉感受上来看,现状岛屿的规模有些偏大,尤其是岛的东北角对岛屿北侧的水面形成明显的围合,使东水面看起来不开阔。

3、岛的西侧和南侧岸线面宽长,且距离对岸岸线近,造成视觉景观上的压迫感。

(二)东岛景观规划的定位――生态和谐

1、东之眼,绿色翡翠

岛是湖的眼睛,湖因岛而有了灵气。过于空旷的水面,人的视觉没有焦点,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综观国内许多著名湖泊案例,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利用堤和岛来分隔水面,增加空间层次,起到丰富景观、增加趣味的作用。

2、鸟类天堂,生态净土

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人们崇尚且向往自然。

现代城市中“人进鸟退”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不仅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样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们身边,加入人为活动的岛屿比比皆是,但纯生态性质的岛并不多见,尤其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更是凤毛菱角。“纯生态”正是我们本次规划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所在。

在东新城,RBD核心区域,打造这样一个纯生态的景观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超前生态意识,凸显宜兴城市建设的品味和非凡气度。

(三)东岛景观规划的方案构思

随着宜兴高铁时代的来临和东方水城建设序幕的拉开,古老的宜兴城市面貌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变化,而东新城正是宜兴塑造东方水城形象、体现水城特色的关键所在。

本方案引入蝶的形态及“蝶变”的概念,期许东新城“羽化成蝶”完成宜兴城市由古老到新生的完美蜕变。

1、总体设计

规划岛屿为蝶形,与西侧文化中心(东之花)相呼应。岛屿整体呈半围合状,内部形成内湖,内湖水面比东水面高出1.5米,西南角规划为坡向湿地,软化界面,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为鸟类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设计两条视线通廊,相互借景。

总面积为13.6公顷,其中主体岛屿约7.3公顷,内湖水面约为2.8公顷,湿地约3.5公顷。

图2东岛景观羽蝶岛整体鸟瞰图

2、竖向设计

图3a-a剖面示意(西段)

规划岛屿整体标高在3.5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41米),东水位常年在0.7-2.84米之间变化,内湖水面标高为3.0米,西南部规划为坡地在1.0-1.5%之间的坡向湿地。岛上形成3个不同高度的微地形,顶标高分别为9.5,7.5和6.5米。

3、岛内植物配置

植物栽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性质、湿地用途及特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能够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品种,尽量不引入外来生物种群。宜兴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配置时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渐变原则,依次种植陆生(如乔灌草)―湿生(如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如浮叶沉水植物)。除了考虑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欣赏效果关注其花期、色彩和高低错落的搭配;同时,水生植物的覆盖度也应尽量控制在水面积的30%以内,防止密度过高致使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

4、岸线生态设计

常规的混凝土岸线砌筑方式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以及湿地对周围环境的过滤和渗透作用,因此,理想的岸线处理应以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物,同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并充分考虑到一年中不同季节因水位不同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

由于基地范围内每个地段宽度和岸线情况不同,在设计时我们还针对不同现状条件分别进行剖面设计,如局部地段保留原有的自然滩涂驳岸,以适应植被和滨岸环境的生态功能需求。同时,将部分滨水步道做成栈道,采用浮桥的方式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接触,保持栈道下面原有的植被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形成自然而富有生机的景观的同时,强化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避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为两栖类爬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居地。

5、配套设施

为增添趣味性,岛内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小品设施如桥、廊、栏杆、平台、栈道等,大都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料或可重复使用的硬木板材;园林小路采用当地石材、陶土砖或制陶之余的废旧料,不仅生态环保,也易于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取得较好的呼应。

三、结语

宜兴东岛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生态和谐为规划理念,东岛所提供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滨水空间为该地段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新的休闲观光景点,促进了东岛的保护与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一沙.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7

【关键字】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湿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的定义及城市湿地规划现状

1.1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另两者是海洋与森林。湿地包括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出自于1971年的《湿地公约》,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湿地的定义是美国在1979年定义的:“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河流、湖泊、红树林、水库等等大部分含水的区域。另外,湿地应该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①以水为存在特征,湿地的种类相当的多,大致分为20多个类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含有水。②每年的水位上升季节,湿地的底层有时会被水淹没,水对湿地的极为重要,尤其是对湿地的土壤。③湿地植被大多由适应湿润环境的植物组成,湿地植被虽然可以在长期的水环境中生长,但是其无法抵抗洪水等灾害毁灭性灾难。

1.2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现状

我国的湿地研究起源与商周时期,经典著作《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中都有对湿地的记载,只是当时并不叫做湿地,而是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我国政府对于湿地的建设十分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很充足,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制区、湿地风景名胜区等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但是,城市湿地的规划设计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湿地系统不断的被分割缩小,这严重的破坏了城市湿地的结构,影响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城市湿地的规划设计并不科学合理,大量引用外来植被,外来植被由于在本土缺乏竞争对手而疯长,导致本土植被存活率降低,这在从某种角度来讲将会严重危害城市湿地,造成不可的挽回的后果。

2.城市湿地的功能

2.1生态功能

城市湿地有调节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平衡的功能,当地下水位偏高时,湿地会补充地下水,当地下水位偏低时,地下水会补给湿地,这样便充分的发挥了城市湿地通过调节水资源使其平衡的作用,这样的相对平衡可以防止洪灾;城市湿地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如给市民提供水资源,水库这类人工湿地水资源含量丰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给社会提供福利,提高市民生活水平。而且,部分湿地植被也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只要合理的开采,就不会造成问题;城市湿地还可以给一部分生态提高生存空间,城市湿地生态虽然没有海洋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但也给一些如候鸟等鸟类提供了耐以生存的家园,并为其提供丰富的食物、中转空间等。

2.2环境功能

城市湿地对调节各种城市污染有良好的效果。其一,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含有大量的植被,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而且这些植被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还能够有效吸收各种有害气体,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其二,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还能够在可控范围内净化水质、降解各种水体污染物,在天然条件下,一些湿地水面下的藻类可以降解水体毒素,而在人工条件下,目前已经可以模拟湿地净化过程,通过各种如生物降解、沉淀、曝气等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杂质与部分污染物。此外,城市湿地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人们大量的开采各种资源以及对土地的滥用,近代国内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会造成很大的生命安全隐患。湿地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问题。

2.3景观文化功能

城市湿地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规划设计为:湿地公园、滨水绿带、小区绿带、庭内绿化等,不少湿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绿化了城市,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息场所。自然湿地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增加了城市的景观美学价值,并且为科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些只有湿地生态系统才具备的物种为生物科研提供了基础,通过分析对比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不同,模拟自然湿地净化水资源的功能,相关研究学者可以制造出有效的净化水资源系统。

3.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方法

3.1科学配置植物

植物是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湿地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湿地植被的配置问题,植物的配置应该满足尽量采用本土植被和考虑物种多样性两个基本原则。采用本土植被是由于外来物种可能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外来植被由于在本土缺乏竞争对手而疯长,降低本土植被生存空间,从而导致本土植被存活率降低,甚至直接濒临灭绝;二是,外来植被由于无法适应本土生活,从而导致其自身生存状况成为问题。由此可见,科学合理配置城市湿地植被,维持其湿地物种与生态系统平衡,是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保持湿地完整性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体与非生物条件组成,理论上来讲,这些生物群体与非生物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城市在规划城市湿地的过程中,应该尤为谨慎的考虑这一问题,结合各方面因素,包括:设计形式、环境和谐及内部结构统一等方面。研究表明,湿地的原有环境是湿地赖以存活的基础,城市规划设计湿地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状态,结合人们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需求,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又保持的原有环境不遭破坏。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保持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未促进湿地与整个城市的发展。

3.3湿地附近景观设计

湿地附近的景观即是湿地岸边环境,这对湿地整体的景观设计也十分重要。对于水体容量丰富的景观,有些岸线设计采用混凝土砌筑方式,从而避免水体溢出带来的资源浪费与城市交通不便问题,当然这种设计方式也有缺点,混凝土砌筑不仅破坏了景观设计美感,还影响了了湿地的渗透过滤功能;另外还有一些设计采用草坪绿化方式,这种设计方法比起上面提到的混凝土砌筑方法更加不科学,由于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需要很大的人工劳动来保持其正常运作,一方面浪费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人工喷洒药剂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结合以上两者的缺点可以得出湿地岸线设计更为合理的方法,那就是在已湿地原有的岸线为基础,再加上土壤、沙砾的人工堆砌,从而构成合理的湿地岸线,为了保证其美观及岸线稳定性,为鸟类提供生存空间,再在水岸过渡区种植合适的植被。这样,一个完美的岸线设计就形成了。

4.结论

我国近现代城市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了例如农民工流动性过快、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城市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并且对于城市的环境控制有极大的帮助,可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美化城市景观、增加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斌,黎鹏志.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2):84~86.

[2]朱玲,秦华,曾翔春.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J].南方农业,2010,04.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3,03.

[4]张亚芬,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09,06.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0引言

城市公园,是供城市公众使用的园林,为“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在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步、娱乐、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开发生态公园在现代化城市中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1.2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1.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2开发城市生态公园的意义

2.1有利于温度调节

据有关资料显示: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

2.2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2.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2.2.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生态园林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o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2.2.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2.2.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

2.2.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应用分析

3.1在设计时包括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附近公共建筑情况,停车场,交通状况,游人人流方向,公园的现有道路广场情况;多年的气候资料;历史严格和使用情况;规划界限;现有植物情况;园内外地下管线种类,走向,管径等情况都要了解清楚。

3.2在设计前进行功能区分

3.2.1安静休闲区

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要求游人密度低,应有100m2/人的绿地。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3.2.2文化娱乐区

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该区人流较多,设置应接近出入口,人均用地大约30m2/人。

3.2.3儿童活动区

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人均用地达50m2/人。花草树木品种多样化,不要带毒带刺。此外要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小卖部等。

3.2.4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项目要齐全,包括指示路牌、垃圾箱、园椅、电话、广播室等。尽量使游人感觉方便适宜。此外,还包括园务管理区,设置办公室、工具间、仓库、修理点等,这些要与游人隔离。

4以广州7大森林公园中的火炉山森林公园为例

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北部的五山地区,长约三公里,面积600公顷,处处能见到黎朔、荷树、火力楠、海南红豆、美丽异木棉等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优良阔叶树。因状似葫芦,故名为葫芦山,因广州白话“葫芦”与“火炉”音同,又称火炉山。而主峰白架顶,海拨321.8米。此山山势浑圆,坡度平缓,山间大石遍布,形状各异,是近年广州地区“行山友”的新聚脚点,也是大众休闲,游玩的理想之地。

以目前的状态来说,火炉山森林公园属于半开发状态。受制于基础设施,火炉山森林公园基本没有人工痕迹,成为远足爱好者的练兵场。但是也因为火炉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匮乏,晚上也没有路灯,因此一到傍晚,就得派人在入山口把守。尤其到重阳节等重要节假日,治安和防火形势非常严峻。

4.1火炉山森林公园的园路设计

园路的设计主要是顺应地形的变化而“敷设”,顺地形而起,顺地形而转折;也可以结合园路的势态而陡急、而延缓。园路与地形、地势相辅互成。园路设计切忌“拼盘”。而且火炉山森林公园在设计园路方面加入了一些小元素,使得小路富有了生机。每一间段的引路小脚丫,断落间的小碎石和鹅卵石铺装等,都体现出一种愉快,健康的气息。如图:

4.2广场的设计

火炉山森林公园的广场设计以简单实用为主。没有过多的建筑设施,没有各种娱乐设备,只有以平坦的广场地面为中心,四周围绕几张小石基。

4.3登山路与环山路的设计

登山路的设计选址重点在于光线与通风相结合的地方。因为登山路由于长期受到踩踏,容易造成损害,并且修复时间缓慢,有的甚至不修复等原因。而且山体湿度大,容易,长青苔。因此把登山路建设在光线充足又通风的地方,是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也可以给游人在登山时起到既可锻炼又可观光的好处。

环山路的设计意在消防安全,指引游人。环山路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整座山体的道路。在环山路建设时,如在山体坡度较大时,可堆填沙包等方式来防止山泥倾斜,在堆填沙包时可按规律来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用来固定泥土,并在每个出入口表明指示牌。

4.4按有关资料显示:天河区农业和园林局招标公告,拟投资5300万元继续修建环山公路(消防通道),以及打造二期工程的景观节点。根据招标公告,5300万元包括了工程勘察、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修改或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制工程概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现场指导与监督、编制竣工图、工程测量等,其中工程费用的限额为4600万元。所有资金来自财政投资。

这主要是由于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缺少了上述所讲述的功能。所以以目前的火炉山形态来看,是跟不上人们的需求的。因此,改造必不可少,所以笔者在此希望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能改造得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与爱护,是需要园林设计者一起的共同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

   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滨州市将城市水体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从开始就将城市水系的规划和保护纳入正轨;根据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水源和池塘湖泊工程,扩大城区水面积和水体体积,充分发挥水体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城市生态水系理念

   城市生态水系集排涝、供水、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防洪、排涝、供水、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统筹兼顾,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城市水利综合性基础设施。

   2.滨州市各县区城市水系规划

   2.1滨州城区构建“四环五海”、黄河水都

   滨州城区建设和配套完善“四环五海”、“五纵七横”、“七十二湖”生态水系,打造“黄河水都”品牌。

   四环河规划以不打乱现有水系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导控建筑物,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市区内外灌溉排涝为目的,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环城水系“景观、蓄水、排涝、灌溉和治碱”的综合功能。滨城区四环河已初步建成,现状主要是南环河和北环河局部河段不畅通,规划对其进行系统治理,实现四环河全线通航,配套相应的跨河桥梁、穿涵等交叉建筑物。五海工程,即东、西、南、北、中五海,具有沉沙蓄水、市区生态景观和供水及观光功能。同时规划建设“七十二湖”工程,全面营造“人在湖畔住,夜闻波涛声”的人水和谐的居住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型美好家园。

   “七十二湖”是滨州市结合自身低洼盐碱地多、池塘多,同时城市建设又需要大量填土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规划建设的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原则上每建成一个小区,都布设大于2公顷的水面,它既美化了城市,又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七十二湖”的名称按照滨州市位置划分四个区域,分别以动植物名称进行命名,四环以内渤海五路以东部分,以水中游的动物命名,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部分,以地上跑的动物命名,渤海十八路以西部分,以天上飞的动物命名,四环以外的湖以植物名称命名。

   2.2惠民县规划建设“一河”、“三海”生态水系

   规划对护城河进行开发治理,建设瓮城海、大王营海、塘坊街海等“三海”,将护城河建设成惠民城区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与“三海”工程共同构建惠民县城区的水系工程。有效缓解惠民县城缺水日趋严重的状况,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3阳信县“田”字形水网与东、西两湖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根据阳信县城区主干水系的现状构成,结合地形,对现有水系进行连通整合,将幸福河拓宽改造建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节水生态型的“鲁北大运河”,成为贯穿城区南北的景观性河流。在城区西侧开挖梨园河,沿大济路东侧开挖大济河。对现状纸王沟进行疏通整治,与幸福河、梨园河连通,京泰路南侧开挖东西向水渠,连通幸福河与大济河、纸王沟共同构成京泰河。利用现有河道开通信恒河,围绕城区中心形成水环。结合开发区建设开辟启德河、建业河。形成有白杨河、京泰河、沟盘河、梨乡河、幸福河、大济河构成“田”字形水网主干系统。

   对滨温路现有湖塘洼地进行扩展,形成西湖,在幸福水库北侧工业一路南侧开挖东湖,在鲁北大街东侧工业二路北侧开挖北湖。与“田”字水网共同构建特色的生态水系。

   2.4无棣县城区水系规划

   无棣县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进一步开发治理青波河、幸福河,通过生态整治配套,两岸绿化美化和景点小品的建设,将两河建设成管理现代化、工程标准化的生态型水利风景带。同时结合平原水库建设,将月湖、明湖、镜湖建设成城区的生态湖区,构成完善的城区水系。

   2.5沾化县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老城区环城水系及水体造景

   新城区建设“九龙水系”,包括:“一网两环九节点”——横纵水网+内外水环+九个水面。一网:四横三纵的人工水道与纵向的徒骇河相连接,形成水体的网状分布,构架均衡的新城水体网络;两环:整个城市水系依靠四横四纵的带状格局,形成内外两环的水体景观,保证水体基本的流动性和对各个地块的渗透作用。内环:串联城市行政、绿化中心和沿河高档住区。外环:把西城的其他用地串接起来,和徒骇河相通;九水面:分别在科研教育区,冬枣园区,行政办公区,生态湖公园,海滨浴场,体育公园,两大居住区共设置九个开敞水面,一个咸水湖、八个淡水湖,形成九个湖面。

   老城区规划建设环城水系,从而彻底改善老城区生态环境,优化老城区城市环境。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相结合,创造宜人的亲水空间和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徒骇河、冬枣主题公园、生态湖——以自然水景为主,少量建设人工河岸,提升生态价值,创造休闲度假气氛。为了保持城区河道的清洁,规划徒骇河城区段进行改造,城区段徒骇河规划基本维持徒骇河两岸的自然状态,使水面富有乡村田园的空间感,保护自然泊岸景观;局部修整岸线形态,清淤扩岸,创造自然朴实,可参与性强的亲水休闲空间。保护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证水体和气体自然交换;同时尽力控制上游水体污染。

   2.6博兴县城市水系

   目前是以胜利河纵向贯穿城区,北连三号支沟,南接支脉河,北关沟、丰收沟等小型河道横向联系,形成了县城区的水系网,规划通过生态治理将城区水系建设成集蓄水、防洪除涝、景观于一体的多功能体系,打造生态示范性水利风景区。

   2.7邹平县城区河道及水系规划

   黛溪河、新月河贯穿邹平县城区,通过黛溪河流域及新月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同时扩建,整合流域内的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建成黛溪河、黛溪湖、新月河风景区。完善城区供水、排水规划,构建以黛溪河、新月河、黛溪湖为主体的生态景观性水体体系。

   3.结论

   滨州市的环城生态水系充分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初步实现了生态水系的“水通、水清、水美”,但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辛苦的工作。城区水系建设既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多、直接产出少、涉及面广的公益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能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并重的综合性工程。

   搞好城市水系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以城市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为基础,依托城区水系开展城市规划,做到城市建筑、道路、休闲娱乐设施与水系相匹配;坚持应急救助功能的原则,城区水系要确保城市安全和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设城区水系,一定要规划科学、规划先行,规划要尊重水系形成的自然规律,切忌将城市河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专门指挥机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实行责任问责制和严格奖罚制;让公众参与管理。

   (3)应统筹考虑城市水系的整体性、历史性、协调性、安全性和综合性,来保障城市水系安全,改善城市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水系建设完成后的加强后期管理更加重要。采用市场化操作,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维护是个有效办法。改进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也是促进城市水系管理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金凤,刘永.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2.

   [2]王学军.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思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70-01

一、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三、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

(一)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

(二)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VanderRyn和Stuart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