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12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1

[关键词]河北省;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中明确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时期我国十大调整振兴产业之一。《规划》的实施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远景规划。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针对如何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九条发展意见。彰显了我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宏观背景下,各地区也开始提出了新的产业调整和规划。河北省也是在此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措施。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实现我省产业升级改造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总量分析

从近10年统计数据来看,河北省物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这也得益于河北省经济总量的迅猛发展。从三产增加值来看,2011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83.17亿元,2002年该值为2149.75亿元;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来看,2011年河北省该产业增加值为2046.22亿元,2002年该产值为554.91亿元,所以,这些指标方面都比200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分别增长了294.6%和268.7%。从货物流量来看,2011年货运总量为21.23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为9840.5亿吨公里,分别较2002年增加了152%和244%。从发展变化趋势看,无论是从产值增加额或者货物流通增加量来看,均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货物周转量和货运总量在2008年之前都是增长的,但是增长趋势不稳定,部分年度增长较慢。从2008年以后,开始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三产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幅度,且增长度比较稳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长度比较平稳。(本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河北经济年鉴)。

二、河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府重视。河北省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我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方向和指导。

2.区位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河北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两大经济发展区域。河北省既是连接晋蒙和东北三省入关的交通要道,也是首都北京联系其他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具有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双重地区优势,也具有独特的对内对外沟通信息,实现货畅其流的区位优势。

3.基础设施优势。河北省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水平。“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增长了2倍多、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增加120%、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159%。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辐射分布,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河北省在港口方面也存在着区位优势,秦皇岛港、唐山曹妃甸港区、沧州黄骅港综合港区都发展很快,基础投入和港口辐射范围在逐渐增大,201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49亿吨。河北可利用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构建起连接华北、东北、西北的现代物流基础网络体系。

4.产业基础优势。从河北省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矿业加工、原材料工业、制造业占较大的比重,这在客观上需要巨大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流通,需要现代物流的发展作为基础,这些都是河北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物流企业竞争力弱。河北省物流企业相对数量较少、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实力。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多数企业大都局限于简单的物流活动,在物流增值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是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和技术方法应用较少,难以提供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影响了整体行业的竞争力。

2.行业内企业相互竞争大于合作。受到传统经营思想和企业规模的限制,河北省很多从事物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企业间总体上缺少联合协作,无法形成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全省整体物流业水平的提高。另外,政府缺少有利的政策引导,投入的资源有限,调控和支持手段较弱,不利于供应链企业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这也造成了行业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

3.政府部门间协调能力差。由于物流业要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管理体制方面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产业管理机构。河北省物流业大都处于分散或多元的管理,涉及到交通部门、商务部门、工信部门、铁道部门、航空部门、发改委等多个综合部门。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利益冲突,多数物流建设项目存在着铺摊子,搞重复建设现象,而非在现有资源上进行整合和提高。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部门利益分配不均而相互扯皮。

(三)机遇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为河北省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这有利于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流通秩序,促进现代物流业的繁荣和大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将现代物流业定位十大支柱发展产业之一,这为地方政府发展该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加快河北省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2.两型社会的建设。在国家大力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这也是河北省委八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任务和发展要求。

3.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医药、纺织、钢铁是河北省具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石家庄作为全国药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将推动石家庄的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唐山作为河北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其发展壮大及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以促进与周边区域商贸物流的良性互动;这些将为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带来发展机遇。河北省还规划了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产业基地等3大物流产业基地,重点加快推进全省26个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也将为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四)面临的挑战

1.国外物流企业的冲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给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国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将会涌入河北市场,抢占和瓜分市场份额,加剧行业内的竞争,并有可能造成物流企业的重新洗牌。

2.吸附效应。尽管河北地处京津边缘,但京津地区的三产贡献率远高于河北,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属于高层次的。而且,京津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都很快。尽管京津冀区域合作一体化时常被提起,但是受多方面制约,三地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实质的合作机制,区域交通运输资源还未有效整合,不具备符合区域物流发展的跨区域复合型现代物流产业。所以,优质资源和物流人才向这些高发展地区涌入也是常见的事情,这也为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造成一定挑战和威胁。

三、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品牌化战略

河北省想要提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要从物流业企业着手。只有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具有了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那么全行业的竞争力也就会提升。由于河北省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影响力还较小,品牌知名度和提供服务的能力都还欠缺,应该在打造品牌竞争力上下功夫。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物流企业,都要明确市场定位,在专业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提高品牌竞争力。还要鼓励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健全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增强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尽快结合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形成在钢铁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和商贸物流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也只有形成品牌影响力,才能够留住和吸引人才与技术,真正做大做强河北省现代物流业。

(二)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物流是指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由于河北省很多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相互之间合作化程度较低。政府可以采用企业兼并和重组的方式,从政策上推进物流一体化进程。包括从全地区层面统一规划物流业布局、统一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进物流一体化的合作。其次,在区域和区域之间,可以选择易于突破的领域开展合作。比如联合开展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构筑联系各地的快速交通通道,形成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在完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上,应形成区域网络化物流服务格局,以便不断降低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经济要素流动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效率。所以,河北省应当依据自己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以通过发展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的一体化战略,来提升河北省现代物流业水平。

(三)绿色物流战略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及资源的过度消耗,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政府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物流的发展也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角度规划和改进物流体系,创建一个环境共存的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系统。

河北省在八届五次会议上指出,河北省发展必须建立在大幅度节能降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所以,应该鼓励企业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在税收政策和技术引进上给予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优势物流企业一定的优惠和倾斜,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降低物流相关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以此来提升我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水平,真正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士,陈礼丹.河北省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2013(3):53-55

[2]毕贤忠.长吉图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J].中国商贸,2012(4):143-144

[3]王月霞.河北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J].河北学刊,2008(1):221-224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河北;现代物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49-03

一、河北省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一)主要优势

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为河北区域物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目前,河北铁路货运周转量居全国第1位,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第2位,海运条件也十分便利。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十五”以来,河北省经济总量达到10116.6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和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快速增长,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

(二)外部机遇

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为标准化物流服务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普及,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进一步完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良机。适应消费多样化、流通高效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加速向优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工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加快。

京津冀经济圈的构建促使河北现代物流也成为主导产业。河北省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日趋活跃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钢铁、医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的逐步巩固,为物流业成为河北省的主导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河北独特的区位条件及同京津深厚的地缘、人缘和业缘关系,使河北与京津在物资交换、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多,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非常有利于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在立足内需的基础上加速与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也成为承接京津经济辐射的第一梯度地区。

(三)主要劣势

发展现代物流的观念滞后。一些作为需求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和供应连管理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致使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作为供给方的物流企业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许多生产企业仍比较关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很少关注物流方式的合理性和调整物流组织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物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河北省虽然各种运输方式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相互之间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发展缓慢,多式联运网络尚未形成。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使用等尚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自动识别、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较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采购及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四)外部威胁

体制和机制制约。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极大地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阻碍着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导致物流产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尚未落实到实处。

有效物流需求不足。许多企业不重视供应链管理,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自营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库加车队,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状态,限制和延缓了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的需求。

来自跨国物流企业的冲击。一些跨国物流企业以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合资公司等形式进入河北省物流市场。相对于跨国物流企业拥有的强大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河北省物流业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的效益、快速反应能力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积极推进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利用内部优势,抓住机会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有效整合运输资源。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

加快“数字河北”成果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立足于物流信息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商检、海关等单位联结,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发展。发展区域经济要以各自的资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为依托,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物流在这个区域要做的就是通过合理的物流设施布局,打破权限的物流企业组织,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市场来为这个地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首都北京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天津有很好的港口条件,在发展出口加工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在发展临港工业、面向国际以及区域消费产品的生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河北唐山有很好的深水港条件,布局一些大规模的临港工业,比如冶金、化工都有优势。处在京津之间的河北廊坊具有土地便宜的优势,具备作为提供区域性物流组织服务据点的条件。可见,发展京津冀物流协作能使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布局更合理可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运作成本。

(二)利用外部机会,改进内部弱点

加强河北物流服务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物流服务体系是指将物流经营管理、物流业务、物流资源和物流信息等要素的组织按照网络方式在一定市场区域内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以实现物流快速反应和最优总成本等要求的过程。对于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标准,应从服务网络的通达性、物流运动的一体化、网络运行的高效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无论是专门从事物流经营的物流企业还是生产企业,都要在完成物流任务的前提下,希望投入越少越好。也就是说,在区域物流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时,必须把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缩短物资流通时间,减少在途仓储积压量,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目标放在首位。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为现代物流发展服务的,从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来看,完善的区域物流网络应有利于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尤其是专业从事物流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建和健康发展。

当前,河北省物流服务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网络、企业服务网络、信息网络等均相对滞后,与沿海发达省市如上海、江苏等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致使区域内物流网络服务条件缺乏,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经济与京津的对接。因此,必须加快河北省物流服务网络的调查与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河北省的物流网络的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

(三)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在威胁

实施基于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指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河北毗邻京津,东部沿海,但在服务领域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从政府来看,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物流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要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河北省,鼓励省外物流企业采用多种形式与省内大型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示范企业、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培训、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等项目。同时,为了避免物流市场的不良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物流资源的效用,避免浪费,加强综合组织协调,建立河北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各地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立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引导物流协会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

(四)识别弱点,迎接挑战

积极转变观念。随着加入wto后分销服务和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整合有效资源,积极应对挑战。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将作为获取第三利润、增强区域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政策。同时积极宣传现代物流知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了解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更新观念,避免低水平重复。

深化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改革交通等部门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分割,减少进入运输、货运业务的限制,推进运输市场化进程。二是改革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鼓励仓储功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物流社会化。三是改革现代物流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方式,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取消各种前置性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办事效率。现代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通过其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带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优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在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河北省物流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河北物流市场处在一种过渡的分散竞争状态,给其物流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优化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伯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文峰等.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3

[关键词]现代农产品物流东北地区发展对策

一、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首先,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东北地区农产品种类繁多,有粮食、蔬菜、油料、畜禽新产品,各类水产品、林副产品,各类土特产品和中药材等。这些农产品除农民自用外,大部分都要变成商品,形成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其次,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所以对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的要求都比较高,另外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体积大,就必须在包装、运输、仓储及装卸等环节上统筹考虑,降低物流成本。第三,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保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二是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三是满足一些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如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因此,农产品有保存、保鲜的特殊要求,其物流就要拥有必要的专用设施、设备,对物流及时快速要求更加严格。

二、东北地区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中心城市的区位作用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东北地区可以依托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形成农产品核心物流圈;沿哈尔滨至大连交通线构成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主通道;建立东北沿海物流带和沿边物流带,从而构建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主框架。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东北地区现代物流的重点之一。其次是完整的产业系统和产品物流一体化。降低社会化物流成本是农产品物流产业化基础阶段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物流企业为基础,以物流港站、枢纽、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介组织为纽带,通过将物流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运用现代农产品物流思想,实现农产品物流过程的合理化、最优化、效益化的物流经济运行,从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减少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保障。通过企业、产业、城市和地区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上的供应链整合,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物流系统。主要形式是农产品物流网络一体化,也就是企业物流系统、区域配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三、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策

1.发挥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的核心作用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全东北农产品综合物流中心城市,辐射和集聚其他城市物流节点,把沈阳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北部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把长春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中部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在确立沈阳的地区性商贸流通中心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打造东北区域信息中心。整合东北物流信息资源,建设东北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构建以沈阳为核心,联合哈尔滨、长春、大连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全面推动农产品物流产业化进程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除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外,要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维护市场秩序、税收优惠等手段,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向社会化、网络化、标准化发展,全面推动农产品物流产业化进程。通过打破区域之间的市场和营销壁垒,金融与法律壁垒及配送渠道壁垒和障碍,实现区域间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要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专门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企业和组织,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解决企业大而全、全而全的低效运营模式,实现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的变革,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3.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农产品物流产业要面向区域、国内和国际三级市场,充分利用政府行为推动、市场化运作、企业实施的模式,建立农产品物流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农产品重点专业物流信息系统和一站式服务体系网络,以沈阳为核心,建立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心,以大连为核心建立东北国际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心,以哈尔滨为核心,建立东北边贸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心,构建东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网络、农产品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推动建设东北地区统一、安全、高效、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4.利用口岸优势开拓国际化农产品物流市场

东北地区有数千公里的海岸线和边境线,有很多陆路口岸和港口口岸。我们要加强陆路口岸的建设,以满洲里、绥芬河、黑河、珲春、丹东等沿边口岸为桥头堡,注重农产品物流多元化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促进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罗斯、朝鲜的边境口岸的拓展,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我国与俄罗斯、朝鲜等周边国家口岸的业务,构建南北贯通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挥好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珲春等港口的作用,把口岸优势与长春、哈尔滨、沈阳市的腹地资源及货物集散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东北快速出海大通道,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从而形成国际化农产品物流市场。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物流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供应链创新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产业作为基础型产业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成本和发展水平,因此选择合理的物流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探讨,对物流战略选择提出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战略涵义

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认为:战略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战略是指对于经济体系中物流产业发展的长期的系统的目标和计划。从定位的意义来看,物流战略是区域经济运行中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经济系统效率的总体考虑,是协调和促进区域经济体系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所有物流活动方式的指导思想。区域经济的物流战略强调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益,并指导物流产业围绕经济运行成本进行规划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特征,物流战略制订与选择中政府的作用较为突出。

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战略的要求

物流战略的经济意义在于成本和效率,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战略的要求也在于此,其外在表现是能够支撑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强调速度和效率,其原因在于现代物流的速度和效率能从整体上提高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物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对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宏观层面看,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分工的发展,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并进一步推动流通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对企业而言,良好的外部物流环境有利于使企业更加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物流战略应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如下要求:

总成本要求。即有利于从区域经济总成本的层面降低经济运行的物流费用。我国目前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约占GDp的20%,高于西方国家一倍左右,物流成本的降低必然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效益。

效率要求。即现代物流产业必须是高效的,通过有效降低库存和物流损耗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从时间耗费来看,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所占的时间几乎为90%。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的存量库存和增量库存,极大地减少库存资金,加快资金周转。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而我国却接近50%。另一个途径在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流通体系所存在的低水平、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彻底使物流业摆脱传统的分散、低效、高耗的运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从而减少传统物流方式的巨大损耗,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

分工经济性。即现代物流产业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和运行对分工的要求,实现分工经济性,满足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深化促进了分工的发展,分工水平提高又促进了专业化,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叫作分工经济、专业经济。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整合现有流通体系中各个行业、业务方向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分工经济性,从而满足经济运行的要求。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战略的关键在于满足经济发展的总成本要求、效率要求和分工经济性,具体途径是供应链创新,即在物流战略中引入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一个区域通过其所具备的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条件,形成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和优势,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战略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应该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即首先必须满足经济发展主要支柱产业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区域经济存在核心竞争力、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发展的优势已为社会所认同。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使非优势能力的物流能力与主体产业分离,演进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业。

在供应链创新的这一过程中,物流战略所涉及的供应链体系在考虑区位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必须关注对于区域经济中支柱产业的支撑,同时不能忽略支持产业的需求以及区域经济中一般服务产业的影响。这种以供应链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战略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离开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真正的经济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当的产业结构,而物流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均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二)关注协同效应

区域经济中产业的运作、市场的组织、市场信息的交流往往难以同步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现代供应链管理使得经济结构中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达成协同。物流体系作为跨越区域经济整个产业结构的特殊产业,通过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运作达成物流战略,以信息化为前提、以现代物流技术为平台,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效应创造了条件。

(三)关注效率

现代物流强调效率的思想根深蒂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现实中的效率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效率的追求,现代物流不仅本身强调效率,其自身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为经济体系中其它产业的效率提高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提高奠定了基础。因此说以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物流战略关注效率是一种必然。

(四)关注分工

分工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分工在现代物流发展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工的必然结果;其次,物流业本身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压力下也体现了高度的专业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专业物流最主要的体现是第三方物流(3pL)和第四方物流(4pL),其发展对于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作用十分明显,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与物流体系的接合部。目前,发达国家3pL与4pL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物流方式,如日本的3pL占全部物流业务的70%,在欧洲,物流服务市场约25%为3pL。可以说,物流业是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基础,发展专业物流业则是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方向。

(五)关注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物流战略必须关注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现代物流以运输和信息为平台,涉及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同时,现代物流产业由于极其关注效率,因此竞争性极强,只有把握住科技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效率问题。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以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前提的。关注技术开发与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将为物流产业发展铺就科技通道。

(六)关注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是现代物流效率的根源,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物流标准化包涵硬件、软件标准化。物流标准化的表现在于物流标准(物流模式、存储规格、容器标准、托盘标准、车箱、集装箱标准、包装标准、标准化条形码,等等)统一,不仅国内统一,而且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

实现合理物流战略的途径

物流战略的实现基础在于提升物流理念、完善物流标准、发展物流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来达成物流战略。

(一)物流理念的提升是现代物流战略的基础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在市场上按分工协作的原则,利用现代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高效率的物料流通,以实现资源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现代物流理念实际上就是基于市场经济观念、分工与效率观念的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在综合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等因素的条件下突出效率,实现最佳方式与路径,最低费用和最小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在价值链中移动的目标。正确的物流理念要求把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利润源泉”,通过不断整合资源来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能力,使之成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5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6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竞争就显得非常的激烈,怎样提高物流企业的物流水平,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成为了中国企业物流运作和发展最永恒的主题,对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和发展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发展中最新战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4501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无论是中国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还是从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缺乏综合性的考量,片面强调中国企业物流发展中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规划,从而导致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出现了很多的误区。

(1)理论部分和实践的部分严重脱节,导致中国企业物流理论部分的研究失灵,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2)面对中国企业物流管理的方面,很多企业的发展模式还停留在纸质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发展,更加缺乏高端技术的运用,比如条形码、人工智能、扫描等最新技术的加入。

(3)中国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客户对物流服务发展的要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的企业只是把物流看作是企业对于客户的单项贡献,也没有发挥供应链的增值功能,也没有把企业物流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去考虑,还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谋取私利,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中国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物流效率十分低下。

从中国企业运输的方面来看,由于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滞后,不同利益层次的人对于企业信息化认识存在着不同认识,认识层面也还常常受到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一些企业的领导还不能接受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大部分物流企业没有实现数字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也只是拥有单一的运输手段,网络化的发展还不完善,网络建设重复,仓库存储空间浪费大,保管不合理,大量物资的入库和出库仍然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去完成的,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2)中国企业物流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物流作为一种现代比较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整个物流发展的工艺流程,还需要精通物流的管理技术、企业内部物流和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知识和技术的支撑,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新模式。

3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去做物流。

中国企业物流发展要尽量做好战略规划去制定相关的策略,不仅需要突破行业的局限性,还要突破地域性的限制,不断开拓企业的战略视野,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物流发展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规避风险,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的物流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好战略决策,在具体的战略选择上,都需要抓好本地的竞争优势,去做好辐射全国的策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从企业战略决策的高度去完善中国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项专业的物流活动,把中国企业物流活动做好有机的结合,让物流活动更加彰显的是个性化、一体化、贴心化的服务,这样才能增强中国企业物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2)重视物流系统的全面建设。

中国企业的物流发展离不开企业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从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规划、资源结构进行战略重组,逐步实现物流向供应链的发展的新模式,降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给客户带来更加优惠的效益,这样才可以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在国际上现代物流称为一体化物流,我国物流发展的最佳模式就是供应链思想为指导,强化中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运用积极有效的战略决策,全面打造物流运作的新模式和管理的新体系。

(3)从服务的角度去做好物流。

现代物流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的物流经营管理的模式,所以中国企业的物流发展以服务的角度出发,树立新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客户的定制服务和个性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地位,赢得客源。

(4)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

中国企业的物流运作,需要导入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运用多种先进的方法,从物流运作和市场运作的角度,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减少相关的环节,快速进入消费者的手中,增加利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提高物流质量的基础上,创造出物流的新增价值获得更多的利益。

(5)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树立现代企业物流的管理新观念和新思想,形成新的战略优势,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的市场竞争之中,顺应绿色物流发展的新潮流,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过去只重视市场而忽略管理的情况。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不断的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论

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要树立起忧患意识,放眼世界,构建起全球的战略发展,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面对客户的要求,要做出最快速、最贴心、最完美的服务,这样才可以拥有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375.

[3]王淑云.现代物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61162.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竞争战略;五力模型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占有的比重与日俱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子商贸业的急速扩大也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国内的物流行业竞争残酷,对于民营物流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首要要问题。

一、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1.企业竞争战略及其类型

(1)企业竞争战略的涵义

竞争战略是企业确定开发哪些产品,进入哪些市场,如何与竞争者展开有效竞争的战略。

(2)企业竞争战略类型

迈克尔波特指出了三大竞争战略,分别是:

①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控制经营生产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将成本降到可能的最低值,使企业在行业中处于成本领先者。

②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采用错位竞争的方法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③集中化战略,是指企业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消费群体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

2.五力模型

20世纪80年代,哈弗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竞争能力分析方法。波特认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抗衡。该方法也被称为“五力分析”或“五力模型”。

二、民营物流企业的五力模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物流行业存在的供应商主要包括运输企业、管理服务软件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其中运输服务效率的高低是物流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民营物流企业在满足自身车辆运营服务的同时,应进一步密切协调与铁路以及航空部门之间的关系。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消费者在物流市场的有很多选择,民营物流企业要面对国企emS,,外资联邦快递(Fedex)、包裹快递(UpS)等的竞争。国企服务覆盖面大,价格高;外资物流服务范围小,业务范围狭窄。消费者一般选择价格低、服务态度好物流企业,价格与服务作为物流行业的两大决定性基本因素。价格与服务的竞争,决定着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状态。

3.进入者的威胁

具有外资背景的物流企业在国内不断开拓市场是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的进入者的威胁。这些具有外资背景的物流企业包括美国联邦快递(Fedex)、包裹快递(UpS)、荷兰邮政(tnt)以及英国英运物流(eXeL),它们的进入造成国内物流市场被分割,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虽然进入者具备管理优势,资金雄厚,但由于物流企业的主体是本土企业,不论是在市场占有层面、网络覆盖层面还是在价格层面,和外资物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缓解进入者的潜在威胁。但是,进入者势必会分流一部分用户,造成民营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减少。

4.替代品的威胁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在替代品威胁层面涉及到的内容较少。

5.同行的竞争

基于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进行分析,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主要面临着邮政emS以及外资物流企业的威胁。当前emS在国内具备较强的物流服务网络,能够到达全国大多数地方,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这是民营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但emS也有其劣势,则是价格过高,民营物流企业能够在这一层面挽回劣势。而外资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其潜在的威胁依旧不容忽视。

三、结论

在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物流企业得到极大推动,显然已经成为当前国民经济提升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当前物流企业竞争相当激烈,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竞争战略就成为民营物流公司在竞争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保证。基于对民营物流企业公司竞争战略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实现网店的均匀分布,增加网店的覆盖面,既可以拓展民营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又可以增强企业的服务强度,提升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规避了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负面影响。

第二,降低运输结合与完善服务体系,是民营物流企业开展服务与获取市场之根本职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中,具体优化运用这两项服务手段,为市场的开拓提供基础。

在当前的物流市场中,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民营物流企业更应该积极完善自身,健全市场机制,规范物流企业体系,提高其专业化流程,在应对市场竞争时,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保证其能够在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集中化战略的发展领域提供发展保障。对民营物流企业竞争战略情况进行上述分析论述,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充分协调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民营物流企业优化竞争战略,形成优势战略体系以及完善的战略目标,保证民营物流企业在当前物流市场中立足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我国物流企业品牌竞争战略的实施[J].物流技术,2015,4(04):71-73.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物流理论研究

探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物流的理论经历了许多的变革,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其物流的发展进程也各有差异。由于美国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最为先进、最为完善,一般以美国为例,将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分为实物配送阶段(physicaldistribution)、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logistics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chainmanagement)三个阶段。

实物配送阶段指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对物流的研究以实物分销过程为主,即产品从制造商成品库到用户;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是以综合物流的形成为标志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是以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为标志的阶段。

物流理论学说研究

国外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物流概念研究,还没有深入地涉及到其他的理论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关切程度也逐渐深化,有关物流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从而物流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动,并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学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物流问题,引进和介绍国外物流概念和物流理论研究的动态,并曾一度形成了物流理论研究热潮。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国内从物流概念的界定和物流基本知识的介绍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如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和配送问题,物流模式、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问题,并出版了不少反映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对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虽然是较广阔,题目复杂繁多,但是总的来说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理论和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强调解决物流问题,重点并不在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而在于如何通过物流管理的方式来控制和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意味着物流既是主要的成本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达。

1962年4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次明确提出物流领域的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标志着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正式启动。日本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先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他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彼得・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这无疑激起了人们对物流成本的关注,推动了企业物流的发展。但是,成本中心学说过分地强调了物流的成本机能,认为改进物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致使物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没法得到认可,从而限制了物流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利润中心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也是日本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

人们把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劳动消耗的降低分别称为“第一个利润源泉”和“第二个利润源泉”。由于受到科技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第一、二利润源泉已近枯竭,有待于科技的重大突破。“第三利润源泉”理论认为物流作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虽然没有被完全照亮,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物流领域绝不会是一个不毛之地,肯定是一片富饶之源。在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物流“第三利润源”的作用己经得到证实,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服务中心学说

服务中心学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学者(如:鲍尔索克斯)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中心学说特别强调了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借助于物流的服务保障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整体能力的加强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目前,在国内有关物流的服务的研究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有的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探讨物流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衡量指标体系;也有的从客户关系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

效益悖反学说

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悖反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悖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物流各功能要素效益悖反现象这一步。系统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新的视野,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悖反”,追求总体的效果。

战略中心学说

物流战略中心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意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这一学说把物流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物流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生存与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将物流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观点,对促进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郝聚民博士在其研究中构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簇(2002)。马士华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物流管理战略全局化的观念(2001)。还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即时物流战略”、“一体化物流战略”、“网络化物流战略”和“物流战略联盟”等。物流规划是物流发展(战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战略投资、战略技术开发也是近几年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

供应链学说

1983年和198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Kraljicpeter:purchasingmustbecomesupplymanagement和ShapiroRoyD.:Getleveragefromlogistics)开创了供应链研究的先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有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也有的从流通企业发展和物流运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模式等角度出发来探索供应链理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超集;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物流;物流供应链。

绿色物流学说

绿色物流是部分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的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目前,对绿色物流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定义,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理论主要是改变原来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开环型物质单向流动模式,而构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系统。为此引入了逆向物流的概念,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活动。当前研究主要限于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概念,研究成果还主要是针对物流系统某些环节的单项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指导。研究工作一方面着重于研究物流与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物流与资源消耗,物流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工作大多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外生变量来加以分析,以寻求一些缓解物流与环境两者之间矛盾的办法,并未将资源、环境、物流与经济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物流成本中心说和利润中心说都是从物流的价值领域方面,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物流浪费现象,并揭示了物流潜在的价值,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有一块非常肥沃的“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等待着去探索和发掘。服务中心说则是强调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认为服务重于成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总成本的下降。物流的战略说则强调站在战略的高度研究物流,认为对企业而言,物流不仅是一项刻意追求物流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是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效益悖反说揭示了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解决物流问题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综合权衡各功能要素的效益,最终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的最优,而不是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供应链管理说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物流的内在运动规律,探寻物流在生产制造供应链中的融合方式、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探寻物流自身供应链的整合模式及其运作规律,通过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市场、网络、过程和活动的有效联系起来,实现顾客服务的高水平与低成本,以赢得竞争优势。绿色物流说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是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组成的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必须在综合考虑物流、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发展战略和模式。

现代物流研究趋势

近10多年来,西方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不断地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创性地提出和研究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理论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系统和供应链集成研究、物流战略研究、物流组织研究以及绿色物流、精益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研究等方面。

从物流理论的引进,到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探索者们对物流理论做出了许多的付出和努力,使物流研究在系统体系、竞争战略、成本分析、供应链及其管理、物流组织、物流形成机理、新物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物流理论涵盖的内容体系的科学边界、基于流程管理的物流战略、物流组织变革的作用和结果、深入“物流产业”的研究、物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评价研究、物流活动规律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关注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对推动物流理论研究,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9

关键词:物流营销环境;物流营销战略;物流营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56-01

现代物流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成与发展,以客户服务为基础,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现代物流企业所作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市场服务计划和谋略。面对当今的物流市场,现代物流企业如何在众多的物流服务行业、物流服务项目中,选择对企业有益的服务对象,现代物流企业有必要对物流市场进行战略管理。

1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环境的科学分析

现代物流企业要在物流市场中,寻找到适合自己提供服务的客户,就要对物流环境做进一步的分析。现代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外部环境做出分析,而且还要对内部环境做出分析。

1.1现代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要素

现代物流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影响现代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及人文因素、物流服务客户的需求等。此外,现代物流企业要分析竞争因素,如现有竞争者的长远目标、现行战略、竞争者的能力;潜在竞争者的数量、能力;替代物流服务产品的价格、质量等。

分析外部环境因素是为了让现代物流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抓住机会规避风险。现代物流企业要想对物流营销活动做出正确的规划,除了要对现代物流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做出分析外,还要对现代物流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做出研究。

1.2现代物流企业内部环境分析要素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人员的构成与素质、物流服务水平状况和竞争地位、物流设备效率、物流设备构成、物流设备运作能力、物流设备的先进性,以及物流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状况等。

可见,现代物流企业只有在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做好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为本企业规划出适合本企业的物流营销战略。

2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战略的应对策略

2.1扩张性物流营销战略(So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措施有:扩大物流客户服务目标市场范围和领域,增设物流服务网点,拓宽客户服务渠道,通过物流技术改进,降低物流成本,实行特许经营、兼并、联合等方式来加以扩张。

2.2分散化物流营销战略(St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拥有优势而外部受到威胁,这时现代物流企业要采取多元化的战略,分散物流客户服务市场的营销风险。现代物流企业实施分散化战略的措施有:在拥有深度的现代物流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多个行业、区域、项目上,开发物流客户服务市场,降低物流市场客户服务的风险,为现代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2.3退出性物流营销战略(wt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处于劣势,而外部又处于威胁状态,这时现代物流企业要果断地撤出这一客户服务领域。退出性战略的最主要的举措是:现代物流企业放弃自己处于劣势的物流服务领域,重新进入具有发展前景的物流客户服务领域。

2.4防卫型物流营销战略(wo战略)

现代物流企业内部条件已处于劣势,但外部环境还有机会时,要选择对本企业发展有利的客户服务市场,回避对本企业发展不利的物流客户服务市场。防卫性战略的最主要的举措是:不断推出新的物流服务产品,不断利用环境提供的市场机会,挖掘物流客户服务市场。

任何现代物流企业都会有很多物流客户服务营销的优势和劣势,也会面临着很多机会与威胁。现代物流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和评价环境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利弊,以便采取相应的物流营销竞争对策。

3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将物流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部分客户作为物流服务目标市场,使现代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是确立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在物流目标市场上的位置。市场定位是现代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现代物流企业为什么样的客户服务,它关系到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效果。现代物流企业应该从客户服务行业、服务范围、服务项目上去定位,确定最适合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

3.1营销服务行业的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常将主营业务定位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为这些客户服务。因为不同行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不相同的,专注于特定行业可以形成行业优势。通常,现代物流企业可以选择附加值相对较高、对物流服务需求多、且相对成熟的行业,作为自身的行业定位方向。目前,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中。在制造业中,电子、家电、汽车、日化、食品、医药等行业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而在商品流通企业中,零售业对物流的需求也非常大,这都是现代物流企业在物流营销的市场定位时要思考的问题。

3.2营销服务范围的定位

从提供物流服务的区域上看,现代物流企业可以提供区域性的物流服务,也可以提供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的物流服务。我国地域广阔,发展较不均衡,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流服务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国现代物流企业自身的投入能力也有限,因此,选择主导业务覆盖区域范围是很重要的。主导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大区或者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

3.3营销服务项目的定位

现代物流企业在明确了在什么样的范围,在什么样的行业,对什么样的客户提供物流营销服务的同时,还要对营销服务项目定位。现代物流企业在充分考虑自己具备的硬件基础和软件条件,以及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能力和运作实力的基础上,除了要对运输、仓储保管、配送项目等常规性营销服务项目定位外,还要重点明确对增值性物流服务项目定位。

(1)明确物流中心的管理服务的定位。它是指对物流中心内部物流设施的管理和营运,以及依托这些物流设施的货物储存、货物分拣、集装箱拼装、货物堆放、货品分销配送、货物集成组装服务、再包装或拆包装服务、废弃物回收服务等。

(2)提明确对物流解决方案设计服务的定位。现代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营运模式、企业流程重组、操作流程和操作控制指标的设计和咨询,而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客户具体的物流运作。因此,将现代物流企业定位为纯粹的顾问公司。

(3)明确对物流活动特殊服务的定位。它包括现代物流企业为营销服务对象编制特定的存货报表,报告包装上的系列数字或其他数据,承担货物的物理检验,编制物流运送清单,提供快捷、迅速的特殊物流服务等。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篇10

一、引言

中部崛起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中部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分布而言,约80%的人口在县域,约60%的生产总值由县域经济贡献;中部地区在劳动力、资源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主要也集中在县域。因此,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以县域经济的崛起为重要基础和主要表现。进一步地,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的部级贫困县数量分别占各省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21.0%、29.4%、21.9%、33.3%、24.3%和16.4%。可见,没有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中部地区的崛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江西省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贫困县域能否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些学者研究了中部崛起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卢珂(2008)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中部大城市群的有力补充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李建波(2011)认为县域经济薄弱是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主要也是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塌陷”问题。

现有关于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针对贫困县域的扶贫开发问题,例如如何实施差异化扶贫,如何发挥信贷扶贫功能,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等。这类研究总体上将贫困县域主体置于经济发展的被动角色上,甚至有学者认为“贫困型县域几乎谈不上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贫困县域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则很少。刘颖琦和王雅坤(2006)通过研究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特殊性,结合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建立了生态脆弱贫困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单纬东(2007)依据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理论,探讨了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分别提出和分析了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认为资源丰富型县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如旅游资源、经济作物等,同时,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

现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性研究。段培君(2003)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理论,结构优化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定向理论,市场运作理论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理论。第二类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一般性对策研究。郭永萍(2004)认为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应强调民营经济、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地位。黄万林(2011)认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甚至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突破战略、差异化突破战略、以特制胜突破战略、无中生有突破战略和非均衡发展突破战略等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三类是以特定地区为例进行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针对性对策研究。李文利等(2010)认为唐山市的县域经济应定位在“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协作、开放带动、园区化战略、环境优化、人才开发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发展路径。㈣刘德华(2011)以通辽市县域经济为个案,对这一地区未来发展战略选择的技术支撑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限制开发区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原则。

据上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中部地区贫困县域不应将自身固化于被动的接受援助的角色上,应该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以中部地区特定县域为个案的针对性研究,不仅有助于该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对其他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实地调研,以江西省部级贫困县广昌为分析个案,对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

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县情,对本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有准确的认识,还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寻找发展机遇,这是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因此,江西省广昌县的基本县情和面对的发展机遇就是其战略选择的基础。

(一)基本县情

广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底子薄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偏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至今仍是部级贫困县。虽然从纵向看,部分经济指标近几年取得较快增长,但与本市其他兄弟县(区)横向比较,则仍显不足,排位相对靠后,差距非常明显。2010年,广昌县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率为15.4%,在全市分别排位第10和第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率为22.9%,分别排位第10和第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35元,增长率为12%,分别排位第10和第11。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有恶化倾向,且广昌地处抚河源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一般兄弟县(区)更高。因此,亟需找到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此外,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的兴起,中西部各地区正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试图抓住此轮发展机遇,导致本省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本省众多县域经济结构相似,重复建设项目多,如何打造广昌县域特色品牌,强力拉动经济跨越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转贴于

任何一个县域经济发展均要面对自身劣势和挑战,关键是要找准本县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广昌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广昌地处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最南端,因地处省域边缘而往往被认为没有区位优势。但若突破省域局限,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内重新审视,则会发现广昌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广昌居赣、粤、闽之交通要冲,历来“道通闽广”,处在东西“产销半径”的最佳位置,具有贴近市场的优势。广昌通往粤、闽、浙、沪三省一市的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捷,济广高速公路、昌厦一级公路、206国道、鹰汕铁路穿境而过,福银高速公路、向莆铁路擦肩而行,将广昌与周边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如南昌、厦门、福州、广州、杭州、上海等分别纳入3至5小时经济圈。

2.资源和生态优势。广昌物产丰饶、资源富庶,尤其是农特产资源非常丰富。广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通芯白莲生产、科研、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被称为“中国通芯白莲之乡”。除白莲外,农特产还有茶薪菇、烟叶、泽泻、茶油、大米。广昌县生态环境优美,作为抚河源头,拥有一流的水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此外,广昌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昌甘竹“孟戏”流传五百余年经久不衰,被称为“明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红军长征前著名的高虎脑战役就发生在广昌。

3.物流人脉和网络优势。物流成本高一直是制约本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几乎抵消了本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然而,与省内其他县域比较,广昌的物流业从业群体和企业网络却是广昌的独特优势。2006年广昌被中国物流协会授予“中国物流第一县”称号。目前广昌在外从事物流业的人员近5万人,占全县现有人口近四分之一。由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100多个大中城市。物流企业的网络优势、人脉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在合适的条件下将能转化为招商优势、创业优势、产业承接优势,成为推动制造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服务优势。

(二)发展机遇

1.部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兴起。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该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部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揭开了广昌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序幕。广昌县虽然不在区划范围之内,但是紧邻该区,处于其直接辐射范围内,为广昌县开启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发展生态农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旅游业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了新机遇。

2.国家“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的加大,“海西经济区”战略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这将为广昌县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广昌县是江西省向东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具有区位、资源、劳动力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实施建设现代有机农产品市场、“海峡旅游”、绿色食品、原材料基地、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等方面面临较多发展机遇。本文由收集整理

3.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和规模正在快速提升。广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基于本县比较优势,实现与“长珠闽”地区产业对接,打造县域支柱产业面临较多机遇。

4.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更新,绿色安全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由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家对食品安全性监管将更加严格和重视。“广昌白莲”是一张绿色食品名片,自身又具有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广昌在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将大有文章可做。在城市环境危机下,人们对绿色消费之一的生态旅游日益感兴趣,为广昌县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新机遇。随着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广昌拥有传统中草药种植基础,白莲保健功效全国闻名,在促进生物医药及保健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上具备先天优势。2010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广昌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现代物流人才及品牌基础,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机遇。

5.现代农业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根据清科数据库的统计,2010年国内农林牧渔及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领域披露了vc/pe投资案例数量达到47起,接近2006年以来投资案例数的一半之多,2011年这样的投资热度仍然在延续。除了vc/pe投资以外,以联想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表现出了进军现代农业的热情。现代农业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昌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而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却有很大的潜力。立足农业谋发展应当是一条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而忽视农业资源优势不仅会缩小产业选择范围,还会削弱县域经济发展基础,错失新一轮发展机遇。

三、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

基于中部地区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需要针对性地形成本县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度概括的战略目标,并通过明晰的战略定位去实现。针对广昌的基本县情和发展机遇,可以遵循以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基本原则

1.生态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前提。位于抚河源头的广昌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广昌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有助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探索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因此,应立足广昌实际,优先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领域。

2.特色发展原则。县域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突出产业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一定要找准本县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出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独特的县域品牌形象。广昌有白莲、油茶、泽泻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应依托这一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应充分利用好遍布全国的庞大从业群体和物流网络优势,着眼长远,发展具本地优势的现代物流业。

转贴于

3.集群发展原则。其他地区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已证明,特定产业如果在某区域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往往能够推动该区域经济较好较快发展。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在本地具有较强资源优势和根植性,具备在本地形成主导产业集群的较大潜力的产业领域。这些主导产业集群的逐渐形成,将使其辐射联动潜力逐渐得以发挥,不断向县域支柱产业转化,提高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不相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升级)是三大产业共同发展基础上的高级化,是因发展速度不均衡而形成的高级化,决不是弱化第一大产业发展的高级化。在强调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只有合理化基础上的高级化,才具有可持续性。“十一五”期间,广昌县三大产业结构从32:29:39调整为19:50:31,变动之剧烈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整产业政策、加快工业化的结果。广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特别重视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要为农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需要避免因“结构痴迷”而忽视第一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战略目标和定位

基于广昌县的自身条件,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立足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壮大特色产业,把广昌打造成承接闽台地区产业转移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具体来看,广昌应将其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1.海西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以抚河为依托,发展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依托“白莲”这一产业,以“莲”为媒,充分利用“太空莲”花高荷(叶)低、花多的特点推出别具一格的“莲文化”旅游套餐。让游客不仅能欣赏百里莲花的壮观美景,还能领略到博大精深的莲文化。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修建,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线路,力争经过5-10年把广昌打造成海峡西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2.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广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种植有白莲、茶树菇、烟叶、泽泻、茶油等农业特色产品。2010年,广昌种植白莲面积10万亩,产白莲0.85万吨,莲芯250吨,莲藕2.5万吨;种植茶树菇2亿筒,产菇1万吨;种植烟叶6万亩,产烟60万担;种植泽泻2万亩,产泽泻0.21吨;种植茶油林5万亩。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等措施不断提高上述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努力把广昌打造成为以白莲、泽泻、茶油为主要特色的全国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3.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是广昌县最具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和植根性的产业,对上下游(尤其是上游)具备很高的拉动潜力,该产业的较快发展能够对本县第一产业乃至县域经济产生较强带动作用。目前广昌已经有了成启食品、莲香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未来广昌依然要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同时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壮大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纳入县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努力把广昌县打造成为全国白莲系列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4.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广昌具有生产泽泻的优越自然气候条件,传统特色农产品白莲荷叶中又能提取能防辐射的花青素(opc),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广昌的生物医药产业应以生物(防辐射)保健药及降血脂、护肝等医药产品为重点,通过促进医药资源与科技及资金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把广昌打造成赣东南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基地。

5.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广昌人创办的物流企业网络遍布全国,物流从业群体庞大。虽然广昌目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基础,但可以充分利用物流入脉和网络优势,首先在广昌搭建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物流协会进而打造以广昌人为主体的全国物流行业协会及物流企业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