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47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1

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多年来,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国发[2009]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本意见。一、指导思想、目

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规划纲要》,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重要基地的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二)目标。国家高新区应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三)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根本任务,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三是坚持合理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四是在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二、重点工作(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国家高新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和收购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和产业规模;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五)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运行质量和扩大规模,重点办好专业孵化器;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等机构增强服务能力;选择国家高新区已有基础和有优势的领域,支持建立若干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六)促进创新资源在国家高新区的集聚。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与区内机构开展合作,吸引高等学校及其师生进入国家高新区创业;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

新区二次创业创新源泉的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毕业成果及企业进入高新区的便捷通道;制定并实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完善引才机制,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优先引进符合《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的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立海外科技园,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七)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扩大国家高新区内的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流通的试点范围;优先支持区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国家高新区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基金(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和科技担保机构等,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自主创新活动给予信贷支持。(八)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要改变高新区分散布局的局面,通过整合调整,逐步实现集中布局。国家高新区用地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审批和供应土地。要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考核,建立国家高新区土地集约合理利用和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用地,有关部门应依法供地、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三、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规范管理和指导。制定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并与国家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充分衔接。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在新形势下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进而培育有竞

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制订必要措施,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高技术人才数量、科技型企业孵化能力、园区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宏观指导。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完善配套功能的原则,修订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对国家高新区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不同区域发展的实际,调整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对于少数管理不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不大的国家高新区,要给予警告;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整改的,取消其资格。(十一)国家高新区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并组织实施,坚持把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努力在新的时期勇往直前,与日俱进,实现跨越发展。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2

一、科技指标的重要作用

(一)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信号

科学设置科技指标和量值,有利于将发展任务浓缩为若干节点,明确政府的政策导向,调高量值是鼓励全社会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压低量值是舒解发展过快带来的压力,使市场主体掌握清晰信息,引导市场行为方向,对政府和市场起到约束督促和指导激励作用。从前5年规划实施情况看,设置了量化指标的规划内容,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定性表述的内容;设置了约束性指标的规划内容,完成情况明显好于设置预期性指标的内容。

(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

合理设置科技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科技领域发展需要,将发展任务转化为数字,发挥指标可度量、可评估、可考核的优势,揭示科技发展实际,客观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全面考核我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果。

(三)认识国际科技形势的有效途径

科技指标数据可以反映国际科技发展形势,21世纪以来,全球论文数量年均增速从上世纪90年代的4.5%提高到本世纪前8年的6.7%,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从2.5%提高到4.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从5.4%提高到本世纪前5年的7.2%,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比重从1990年的15.9%提高到2006年的20.5%,这表明全球科技经过数十年积累,孕育了实现群体性突破的巨大能量,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愈加明显。

(四)五年规划的核心要素

指标是五年规划的核心。五年规划中,主题主线是灵魂,设计未来发展总体方向,表现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渗透到整篇规划文本中,统领其他规划要素。战略任务是骨架,勾画出规划的大体轮廓,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基本支撑。政策措施是血管,通过顶层设计和分散布局,为完成战略任务输送新鲜血液。指标是心脏,既与主题主线相呼应,又引出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把众多发展任务凝聚到若干重要节点上,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从现有统计指标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一些国内外机构通过设计各种综合性科技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科技实力进行评价,得出了不同结论。一是科技部按照国家创新能力指数,从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知识创造与应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对世界40个主要国家创新能力进行排名,我国位列第22位。二是2006年欧盟理事会按照全球创新计分牌,对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序,我国排名第36位。考虑到排序中将欧盟25国作为1个经济体排在第20位,如果计为25个经济体,我国实际排名为第60位。三是2009年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按照综合创新指数体系,对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序,我国排名第54位。这3个名次都与我国人口和经济总量的世界排位远远不相适应,距离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投入低

科技创新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国际比较看,2000―2006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48%,日本和韩国均已超过3%,有些较小经济体已经超过4%,我国同期为1.42%,仅比金砖四国中其他三国略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见图1)。但研发经费支出结构已经优化,2008年企业资金占比提高到71.7%,政府资金占比下降到23.6%。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仅为6.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1%。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看,占比仅为24.9%和0.84%。从高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看,经费支出占比也仅为1.4%,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投入总量不足motorola公司的一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约为iBm公司的9%,医药制造业约为Johnson公司的11%。主要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行业平均利润率差距较大,部分资源性、垄断性行业拥有高额利润,比如房地产、煤矿等行业,对企业产生很大诱惑,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热情,距离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还有差距。

2、科技创新产出低

科技创新产出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发明专利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发明专利数看,2007年世界高收入国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数平均为12件,日本和韩国均超过30件,美国也超过15件,我国为1.9件,仅比金砖四国中印度和巴西略高,低于俄罗斯(见图2)。我国单位研发经费支出对应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韩国的2/5,有限投入没有发挥应有效益。从科技进步贡献率看,根据C-D生产函数进行测算,得出1990―199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左右,落后于同期德国、韩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见图3)。主要原因是,除了科技经费投入低外,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国家科技经费分配部门过多、计划项目林立,科技部有863计划和星火计划等,教育部有211工程和985工程,中科院有知识创新工程,发改委、工程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也都有各自的科技计划,导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

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低

科技成果转化反映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程度。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专利转化率不超过10%,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5%,美国则有10%的专利能转化为创新成果。2008年,我国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为5.2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有效专利持有量、关键技术专利掌握情况等专利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主要原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产学研割裂的现象比较突出,政府研发经费仍主要投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牵头的国家科技计划比例只有三分之一,科技研究不能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突出市场需求,很多科研成果无法应用、转化和扩散,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

三、“十二五”规划科技核心指标的设置

(一)历次五年规划设置的科技指标

“九五”计划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提高,主要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由于都是定性目标,没有设定指标量值,完成情况无法准确衡量,但主要工业领域技术水平目标明显没有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提高到1.5%以上”,但2005年只达到1.3%,目标没有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增加到2%”,2009年为1.62%,预计无法实现。

因此,前3个五年规划科技指标设置的问题主要有:缺少科技产出指标,无法衡量科技投入的效果和效益;缺少量化指标,无法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指标实现情况与初始量值存在差异,实施进展效果不尽理想。

(二)“十二五”规划应设置的科技核心指标

设计科技领域的核心指标,需要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既要有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标,也要有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二是要有利于国际比较,体现全球视野,能够建立与国际沟通对话的平台,反映与发达国家差距,客观评价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三是要选择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指标,五年规划不可能纳入过多科技指标,2―5个指标为宜,其他指标可以在科技专项规划中出现。四是要有统计基础,选择有统计、可评估的指标。

因此,“十二五”规划应设置以下科技指标。针对科技投入低问题,设置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标,这是国际通用的代表一国R&D活动规模和强度的指标,从投入角度反映科技创新能力。针对科技产出低问题,设置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指标,这是国际通用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标,反映全民知识创造的能力和效率;设置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指科技进步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率,反映广义科技进步即多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低问题,提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情况。

(三)“十二五”期末的指标量值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

测算依据是,从全社会R&D经费支出看,“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22%,其中,政府资金从532.6亿元增加到1088.9亿元,年均增长15%;企业资金从1291.3亿元增加到3311.5亿元,年均增长21%。说明研发经费投入正在逐步走向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资金基数大、增速高,并且后危机时期企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创新能力竞争上,企业自身具备研发的内在要求。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仍可以年均增长20%以上,假定GDp年均实际增速为7―9%、名义增速为10―12%,2015年将达到2.1―2.3%。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4件

测算依据是,1990―2008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长19%,按此推算,2015年将达到2.38件。从发明专利内部结构看,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了40倍,从1149件达到46590件,国外数仅增长了17倍,从2689件达到47116件。表明我国发明专利已经不再主要依赖国外组织,科技创新具有集成效应,国内发明创造活动发展速度将会更快,加之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预测“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至少20%,按人口年均增长0.56%计算,2015年将达到2.41件。

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目前高技术产业统计口径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等五个产业。从我国历史情况看,“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14.6%。“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将其中具备高技术特点的产业纳入高技术制造业,同时纳入高技术服务业,增长速度可能远超过“十一五”时期。但从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看,1995―2007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高技术产业比重从9%持续提高到20%,其他4类产业占比均小幅下降。“九五”和“十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该产业,但2007年以来,该产业占比开始徘徊不前,市场基本饱和,潜力基本挖掘,难以重现高速增长。因此,预测“十二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根据C-D生产函数模型,科技贡献率=a/Y×100%=[(Y-αK-βL)/Y]×100%,变量解释为,Y为经济产出增长速度,用GDp表示;a为科技进步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增长速度,用生产性资本存量Kt=Kt-1(1-折旧率)+it表示,i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住房投资;L为劳动投入增长速度,用全社会就业人数(年末)表示;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用资本报酬与GDp比值表示;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用劳动报酬与GDp比值表示。测算得出,近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40%,假定“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为7―9%、就业人数年均增速为0.75%,当资本存量年均增速在6―9%时,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0―35%时,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能够达到50%。

四、完成指标的政策保障

(一)扩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继续稳定增长,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增强全社会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提高政府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提高非竞争性经费在财政科技经费中的比重,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特点的长期稳定资助模式,破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结构失衡难题,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二)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国家创新资源尤其是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面向企业,新增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技术开发类国家科技计划投向企业的经费原则上不低于70%,促进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类科技计划。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将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培育引领行业创新方向、带动产业技术提升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鼓励国内企业联合国外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在科技富集型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并购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型企业,收购先进技术和品牌。

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实施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减计收入、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定消费创新产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政府采购和首购政策,为创新产品创造初期市场。

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失败保障机制,通过提供研发资助等手段,降低创新门槛,减少创新失败损失,分担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加强对付出巨大创新成本的企业和个人的收益保障,防止其他企业坐享技术外溢。建立外资并购的国家技术安全审查制度,防范国外企业低价收购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三)推动形成创新主体协同作用的创新格局

产学研结合从政府推动、学研主导的自上而下科技转化路径,转向企业主导、产带学研的自下而上需求导向路径,由市场有效需求向上游获取技术,在渐进性创新中实现根本性创新,填补从原始创新向产品转化的鸿沟。

鼓励大院大所面向企业开放,基础研究平台、应用研究平台与企业共享共用,激励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进入企业或自主创办企业,探索从大型企业研究所物色国家实验室领导的做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机制,改变二者封闭独立和竞争关系,高等学院立足于基础研究,指导和服务于应用研究,科研机构加强技术集成与工程化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变为企业可应用的成果。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3

摘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负对资金不是很雄厚的科技创业企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特点,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纳税筹划方式,希望能够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减轻税负。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电子商务、太空科技等高新科技名词不断冲击、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环顾世界,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风险投资热切地寻投资对象,纳斯达克不断推波助澜,微软、Google、盛大等科技公司不断创造财富传奇。这标志着一个科技创业时代的全面到来!科技创业企业一般都以某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为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加上一个甘愿为梦想而奋斗的精英团队,抓住市场机会迅速崛起,最终走向成熟,走向纳斯达克,成为下一个科技创业英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前途多么辉煌,任何一家科技创业企业还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精心策划才能成功。由于科技创业企业一般在资本方面不会太雄厚,而科技企业的支出又特别巨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因此,如何控制成本、运营费用成为科技创业企业必须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论述科技创业企业如何降低税负,为自己降低成本和运营费用。

一.利用内外资企业性质进行纳税筹划

举办任何企业,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该企业的性质,即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外资企业仍然具有内资企业无可比拟的税收优惠。另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本身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管理和未来到国外上市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综合考虑利弊,建议科技创业企业首选成立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税。(2)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设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依照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税收优惠规定执行。(4)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5)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6)税前扣除优惠很多,如在工资扣除标准方面,外资企业允许全额税前扣除;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方面,外资企业可税前全额列支,而不受比例限制。

从上述六大方面的优惠来看,注册外资企业对科技创业企业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2006年1月8日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在2006年研究完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方案,从而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将“两税”合并列入议事日程,但是从法律修订的程序来看,这个过程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创业型的科技企业来讲,好好利用“两税”合并之前的这段“优惠”时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企业注册地点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企业注册地进行纳税筹划是众多企业通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国家往往会为了促进某些地区的发展,出台一些对特定地区进行税收优惠的政策。从大面上来看,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地区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西部地区等。

对科技创业企业具有意义的地区税收优惠包括:(1)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4)对苏州工业园区内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内资企业,暂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对设在西北地区国家鼓励类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当然,对于公司注册地的选择不能单纯地考虑纳税筹划,更要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考量。然而,从科技创业企业的业务来看,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是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肯定首先会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运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创业企业选择具有税收优惠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对企业自身业务的开展也是有帮助的。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扣的纳税筹划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优势上,而技术优势的保持体现在研发上,只有持续不断的对研发进行高投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研发费用是科技创业企业的一项重大支出。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纳税筹划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节税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实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扣除。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工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允许再按研究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科技创业企业来讲,如何进行安排巨大的研发费用支出,首先要考虑企业战略,在此基础上,就要考虑对纳税筹划的影响。特别是当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幅度接近10%的时候,再增加少量的研发费用可以为企业带来享受加扣的税收优惠。

四.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纳税筹划

科技创业企业要把自己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社会,那么就必须花费相当数额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从而达到让客户购买的目的。如此巨大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纳税筹划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鉴于外资企业可以全额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那么这项纳税筹划仅对内资企业有用。具体筹划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时间性差异;而超过比例部分的业务宣传费不可以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属于永久性差异。因此,如果将广告费混入业务宣传费,对企业十分不利。企业应当在“销售费用”科目中分别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并且注意广告费用的核算要满足三个条件:要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第二,通过设立销售公司增加计提基数。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都是以营业收入为依据计算扣除标准的,如果纳税人将企业的销售部门设立成一个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将企业产品销售给公司,再由公司对外销售,这样就多核算了一次营业收入,从集团整体来看也就扩大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提基数。

第三,如果科技创业企业属于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第四,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超过5年以上的,按上述8%的比例规定扣除。

五.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由于我们目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还没有合并,因此,外资企业仍会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政策。由于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讲述了外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部分就不再重复,仅讲述一下对内外资企业都适用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第一,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进口的软件进行转换等本地化改造后对外销售,其销售的软件可按照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的有关规定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3)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4)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第二,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自2000年6月24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技术转让的减免税政策。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缴纳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四,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第五,按核实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比设备购置的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税法和全国人大、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条例规定享受统一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免税期间可以适当延长延续抵免期限,但延续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7年。

六.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纳税筹划

电子商务是是近年来新兴的交易方式,并且发展迅速,目前各国还没有对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达成一致,这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从我国目前来看,对于科技创业企业可以运用的纳税筹划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电子商务企业的性质进行纳税筹划。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其注册地是位于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是其营业执照上限定的营业范围并没有明确提及电子商务业务。有些企业营业执照上注明从事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销售、出口,但实际上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业务。这类企业是属于所得税意义上的先进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还是属于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还是属于服务企业,因为判定性质不同,将导致企业享受的税收待遇有所不同。在所得税上,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以及税率上的优惠;在增值税上,作为软件企业还可以享受超过规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属于服务性企业则适用营业税,而且,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与普通企业执行的营业税税率不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电讯企业按3%税率缴纳营业税,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普通企业则需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根据上述情况,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被定性为什么样的企业就成为纳税的关键问题。由于在上述认定上的复杂性,纳税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税法上的不同规定进行有利于节税的企业性质认定操作。

第二,利用收入性质的确认进行纳税筹划。电子商务将原先以有形财产形式提供的商品转变为数字形式提供,使得网上商品购销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应视为提供服务所得还是销售商品所得,目前税法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和无形资产的使用规定了不同的税收待遇。比如,将电子商务中的有形货物销售收入视为服务收入会直接影响税种的适用和税负的大小,对货物的销售通常适用17%的增值税,而劳务收入则适用5%的营业税。此时,纳税人就应该根据平衡点的原理,决定是缴纳增值税合适,还是缴纳营业税合适。

第三,利用无纸化的特点进行印花税的筹划。电子商务实现了无纸化操作,而且交易双方常常“隐蔽”进行。网上订单是否具有纸基合同的性质和作用,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目前这点也不明确。

从上述六个方面来看,科技创业企业拥有较多的纳税筹划空间,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纳税进行周密的安排,无疑就是加重自己的税务负担,而任何支出对于资金不雄厚的创业企业,特别是资金需求比较大的科技创业企业来讲都是不利的。因此,科技创业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同样也要考虑到纳税负担问题,进行周密的纳税筹划,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盖地主编.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政策wto特点

技术创新政策的内涵界定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如何能利用世贸平台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诚然,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技术创新政策日趋成为公共性问题,而被纳入公共政策的范畴。笔者为研究需要,将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定义为激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积累、扩散和商业使用的各种政策,即更强调技术创新政策是关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过程的政策。因为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是要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市场经济和人类进步服务。

加入wto后,我国需要遵守由wto相关协议所构成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国际规则参与市场的竞争。十余年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政策与wto协议规则相互协调,这些政策法规构成了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推进技术创新进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现行的技术创新政策仍面临着革新和完善,建立符合开放型经济特点的中国对外管理体制和机制,还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传统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技术创新优势等。因此,对“入世”以来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入世十年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

wto制定的各项规则直接影响到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如《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等,十余年间,我国根据wto的规则不断调整技术创新政策,使其特点呈现递进的趋势。

强调知识创新环境的优化。一是《技术型贸易壁垒协议》促使我国增加知识创新含量。《技术型贸易壁垒协议》是指那些确定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属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法规和标准,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①往往是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已有的国家标准或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进口条件,这些条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远达不到标准。因此,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技术创新,以知识作为企业新的竞争资源,从“资本积累”为核心的生产向“知识积累”为核心的生产转移来达到增加产品知识创新含量的目的。“入世”十余年间,我国也正以此为方向,通过不断优化知识创新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二是知识创新环境优化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创新环境包括基础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法制环境等。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专利、标准、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市场、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产业等各项政策规定。法制环境包括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央及地方法律、法规对知识创新的支持保护和知识产权制度等。②政策法制环境是知识创新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是国家和政府利用职能干预知识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的生产、储存和转移则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知识创新环境的改善,与我国出台相关的技术创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创新环境优化的技术创新政策包括:

第一,知识产权政策、技术标准战略等内容。重视知识产权建设的战略意义,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能保证更多的研发资源进入我国,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此,2006年12月,科技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改委等,先后联合了《关于提高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服务能力,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建设和服务能力,以促进和完善创新构思,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1月,科技部、质监总局、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又颁布了《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实施细则》,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计划,推动技术标准战略深入实施,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调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专利法》,至此我国已制定了4部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18部知识产权行政法规,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法律依据。2013年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实现翻一番,与此同时,鼓励企业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向国外申请知识产权。据报道,中国专利申请量从2001年度的20万件增长到2011年度的163万件,10年间增长了8倍,企业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从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长到2011年的5.8万件,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2万件,授权量是2001年的近11倍。

第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求,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了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财税、金融和管理等政策。2002年,科技部了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推动高新区通过实施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辐射中心。2006年2月,发改委出台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2008年12月,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联合颁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以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新产业的发展会使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带来持续的创新活动,以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正如我国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目前已超过了50%,2005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367.58亿元,同比增长25.7%,是1996年高新区建区之初的13.7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24.32亿元,同比增长30.91%;工业增加值260.13亿元,同比增长26.2%。

第三,国家为鼓励技术创新,于2004、2008年两次修改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其中技术发明奖奖励重大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奖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新《细则》体现了我国已将技术创新纳入科技活动的评价标准中来。

注重自主创新。一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激励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技术贸易领域初始改变了以往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策略,而开始注重引进国外的软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这种技术创新策略看似有效,然而在国际上日益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却极易造成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而且其极易演化成对国外技术的仿制,并构成侵权行为,因此,与这种策略相关的技术创新政策也应该在“入世”之后作出调整。③我国的技术创新战略也从由跟踪模仿为主逐步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从掌握、熟悉规则,转向充分运用世贸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二是确立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目标。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提高国家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跃升到一个新起点。④

三是支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甚为关键。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这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要变化之一。以往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完成大型的创新计划,开始让能真正调动起市场活力中最重要的元素—企业,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后,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加快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2006年9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2007年1月1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发改委等印发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07年1月31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联合出台了《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和《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税收规定》。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为贯彻实施企业所得税法,依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依据。同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上述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在全面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营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营造企业良好的R&D外部环境。一是加大企业技术创新R&D投资力度的同时,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加入wto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限制给政府通过科技计划筹措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带来较大的冲击。为了与之相适应,要使我国对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从过去对产品商业化R&D及其后阶段的支持为主,转向对产业研究和前竞争开发活动R&D阶段的支持。

为此,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让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多方面融资渠道的政策。如2006年6月30日,中国进出口银行颁布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别融资账户实施细则》,从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方面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进行扶持,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12月28日,中国保监会联合科技部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经验和做法,分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2006年12月28日,银监局颁布了《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尽快走出了因资金困扰发展的“瓶颈”。

二是为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大量小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依靠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创造了许多奇迹。因此,增加对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资源投入,激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极为关键。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以来,国家工信部又于2008年相继了《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通知》,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事实证明,在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凡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国家必然拥有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真正优势则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是支持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新产品出口。据报道,现如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手机芯片、纳米及电池正极材料等,大都出自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中小企业中成长出的科技型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滚动发展、成长壮大的创新经营之路就是明证。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机制发展有待深化。入世以来,我国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期,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外资企业为保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和新意最大化,也会不断引进相对的先进技术,这反过来也会带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机制的发展。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最早在2006年1月,科技部等率先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探索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方式;在《“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到了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提出,要建立起科研院所与高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大意义,但据笔者研究发现,直到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技术创新政策,与欧美等国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成熟度相比,产学研结合得还是不够紧密,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力重点解决的。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入世以来技术创新政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入世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十余年间,国家推出的技术创新政策均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来制定的。因此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也体现在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或者说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政策过程,并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营造一个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大背景下,认真梳理技术创新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对今后我国制定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分别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郝云宏,曲亮,王淑贤:“从wto规则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府扶持体系”,《经济师》,2004年第5期。

②张献:“知识创新环境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18期。

③黄国平,赵进:“入世与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7期。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5

目前即使在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

尽管美国是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约一半以上的研发支出是政府资助的。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美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资助主要体现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1982年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等10个部门每年要拿出其研发预算总额2.5%的经费无偿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且对产品开发阶段的资助金额要达到75万美元以上。利用该项资助计划,从1983~2003年,美国政府共资助企业研发项目超过7.6万个,累计资助金额达154亿美元。

对于未来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政府一直给予大量的研发资助,比如为了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2011年8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75亿资金资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二)德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

德国被称为“创意之国”,企业(含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政府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除了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投资、制定专利法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有利于企业技术研发的经济环境外,对于企业的研发活动,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助,这些资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政府选择特定的产业对其开展研发活动进行直接补贴,比如为了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科技以及新材料等领域追赶美国和日本,2006~2009年,政府耗资150亿欧元资助相关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另据德国政府的报告显示,在空客a300、a310和a320的研制过程中,政府提供的研发补贴达到37亿马克,此外政府还为飞机生产的贷款资金提供担保,为a300和a310提供的融资担保资金达到19亿马克;

(三)韩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

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韩国也是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创新模式。1980年前后,韩国政府研发投资占国内研发投资总量的50%以上,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大量先进技术,并鼓励企业吸收、消化模仿到再创新。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韩国政府1966年制定的《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扶持法》、1972年的《技术开发促进法》、1973年的《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规定:私营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项目时,政府给予50%的研究开发补助,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研究的,政府给予80%~90%的资助,私营企业可以从其销售额中提取5%的技术开发准备金,且这笔基金在3年内免税。

1972年韩国政府颁布的《技术开发促进法》明确规定了企业技术研发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企业可以根据所属行业提取3%~5%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的改进等。

(四)主要发达国家资助企业研发投资的经验

分析以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核心作用,其共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工业化前期,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靠政府来引导。在工业化前期,企业尚且没有足够的技术研发能力,由于技术研发本身具有外部性,而且其投资资金大、回收期长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企业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此时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整个研发体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研发投资超过一半都是政府资助的,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研发投资占研发投资总额的50%。政府资助企业研发投资是为了培养企业技术研发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特别是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2)注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长远地看,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竞争的结果会推进技术向前迈进。美国、德国、日本以及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种研发资助。

二、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

近年来我国政府拿出大量财政资金资助企业研发活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从1980年64.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634.4亿元。根据我国财政预算的科目,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包括四个方面:科技三项经费、科研基建费、科学事业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

其中科技三项经费(2004年单列,更名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是政府资助企业研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通常包括三部分:新产品试制费用、中间产品试验费用以及重大科研项目补助,其是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而专门设立的经费。此外,财政贴息也是政府资助企业研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贴息是对企业研究开发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通过政府补贴利息的形式降低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成本。

总的说来,我国企业获取政府研发补贴主要是通过申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科技计划,这些补贴均来自财政预算资金,通常先由企业申报,再由政府科技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评审,最后由财政部门进行资金拨付。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6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阵地,是引领科技、经济、人才、城市统筹发展的示范区。为打好“高新牌”、种好“高产田”,建设“新城区”、发展“新产业”,加快推进高新园区转型升级,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高新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经过20年来的建设发展,全省已拥有3个部级高新园区和16个省级高新园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阵地、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基地。但也存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导向不够明确,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高新企业与产业规模偏小,优势产业不够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空心化”,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创造创新方兴未艾、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剧、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的产业革命孕育启动,对高新园区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高新园区转型升级作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载体,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瞄准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突出转型升级主线,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与科技资源布局的统筹,推进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高新园区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

加快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特色基地、科技创业特色基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高端人才集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实现向研发创新与新兴产业一体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知识服务业高度发展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智造”强区、创新与人才特区、科技新城区。

到2015年,全省高新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0000亿元,年均增长23.5%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各高新园区前3个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到2015年,高新园区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研究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2%,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每万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年均提高0.5件;创新型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总部企业数、企业研发机构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5年,高新园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部级、省级高新园区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分别达100亿元/平方公里和5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大力培育发展现代产业

根据高新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找准主攻方向,集中抓好一两个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打通产业链条,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中央企业、军工企业、知名民企、省外浙商的高技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跨省、跨境、跨国的集团总部,打造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总部基地。对新引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项目,当地政府可根据其对地方财政和促进转型升级的贡献,对人才、研发等创新创业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给予定向奖励。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领域高技术服务业。抓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的机遇,创新发展网络服务业,提升发展网络传输业,带动相关研发与先进制造产业在高新园区集聚发展,建设智慧新园区。

四、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以高新园区为平台,围绕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快引进和集聚国内外一流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建合办大院大所,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到2015年高新园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研发人员300人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高新园区企业相关项目优先列入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省财政相关专项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逐年提高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由高新园区企业和研发机构承担的比例,3年内达到30%以上。鼓励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符合条件的,省级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资助计划3年内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企业开发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政府首购与订购政策。

五、推动高端人才集聚发展

根据重点团队与产业突破规划,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落实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人才政策创新在高新园区先行先试,人才专项资金和人才项目安排等方面重点向高新园区倾斜。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把高新园区作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大力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高端科技研发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网络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要在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高新园区各类高端人才入选省特级专家、“”、“151”人才工程和技术创新团队等人才计划,并争取列入国家有关人才计划,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

六、推进科技创业基地建设

重视探索科技人员带成果创业、成果转让创业、成果投资合资创业等成果产业化有效实现形式。实施初创期的创业服务支持与创业资金政策支持相结合,加快发展科技型、高技术服务型、提升生活品质服务型企业。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规模,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全面清理整顿、提升各类高新园区的孵化器和创业中心,对入驻科技型、高技术服务业创业企业占比低于60%的予以清理,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和摘牌等措施,努力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实行绩效目标管理,每孵化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当地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年孵化毕业率达到30%以上的,可视企业在孵化期间和毕业后3年内的税收贡献,由当地政府给予相应奖励,专门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引导民间资本开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对接投资,发挥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等资源配置作用。总结推广“民间资本+科技成果项目+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的成功创业模式,引导工业资本与创业“知本”、人力资本有效结合的投资。鼓励以专利、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出资创办公司。

七、健全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与实绩挂钩的补助。创新现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服务绩效激励为导向的平台运行模式,定期实施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安排财政支持经费。探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对政府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以非营利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自有科研设施,也要以合理收费等方式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分享。进一步完善对网上技术市场的培育、资助政策体系、信用体系、违反诚信制度的惩罚机制和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市场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促进课题合同制委托研发,促进创新成果与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对接。大力发展图书资料、技术标准、基础数据、科学仪器等公共科技服务机构。

八、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方式

把高新园区作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试点区实行先行先试。鼓励和支持杭州、宁波、绍兴部级高新园区争取进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公开转让提供通道。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当地政府要按规定落实拟上市科技型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符合企业特色的多样化担保方式,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不断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担保机构进一步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为新兴产业企业与创业企业提供优惠、优质的融资担保服务。积极探索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科技型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简化不良贷款核销手续,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推动“区域集优”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

九、完善规划布局

高新园区所在地政府要科学编制高新园区转型升级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企业,通过能耗控制、安全执法、环保监管、价格机制等措施,建立主动“倒逼”机制,实施关、停、并、转、迁、治,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加快形成优胜劣汰、“腾笼换鸟”的转型发展机制。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高新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估工作,高新园区所在地政府要落实高新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高新园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省级高新园区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省级高新园区的规划布局,推动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成为省级高新园区。

十、创新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独立的或为主的高新园区管委会及其办事机构,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高新园区转型升级要求,充实力量,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完善服务管理职能,提高办事效率。高新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真放权放实权,切实把该赋予高新园区管委会的经信、科技、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环保、工商等方面的权限下放到位。要把高新园区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用于高新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内生发展、良性循环的机制。

十一、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把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情况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创新型城市(县、区)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建立符合高新园区发展实际的统计监测体系,健全信息交流、定期报告和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建立第三方评价和排序制度,对评价排序前5位和末3位的省级高新园区,分别予以通报表扬和黄牌警告;对获得省级先进高新园区称号的,优先支持其申报部级高新园区;对连续3年排序末3位的,进行摘牌警示,直至取消省级高新园区资格,逐步形成“摘牌警示、黄牌警告、动态替补、梯次接力、先进激励、示范推广”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比、学、赶、追、超”的格局。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7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人才方面的竞争已成为地区间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种稀缺性战略资源、稀缺性要素,凭借其拥有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其流入可以提高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产生有利于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多重影响。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至关重要。

当前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引导机制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6年锡市实施“530”计划以来,无锡高新区是全国最早大规模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的国家高新区。200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中组部实施“”,伴随其后,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启动实施了本地区的人才引进计划。当前各级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本地区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进行着顶层设计。

当前,无锡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人才强区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新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选择。因此,如何打破传统人才管理桎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人才国际化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命题。

二、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现状

无锡新区是首批20个部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之一,截止当前,引进海外国际化人才创业企业500多家,其中55%来自美国,9%来自英国,7%来自加拿大,6%来自日本等,其中70%来自于麻省理工、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重点聚集在微纳传感、软件外包、生物医药、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1.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引进的整体情况

高新区历年共引进落户市级国际化人才企业636个,占比无锡市1/3左右。无锡新区2006年-2011年累计引进“530”计划国际化人才526名(123个a类、132个B类、264个C类),2012年市级政策调整后引进“东方硅谷”创业国际化人才107名、创业团队5个(有2个与国际化人才重合)。“530”国际化人才55%来自美国,其他主要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创办企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生物医药、软件外包、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际化人才企业当前的存活状况

当前存活的国际化人才企业276家,占比总数的43.4%,持平于无锡市平均水平。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每年4次、每个季度初均要登陆“市国际化人才企业发展信息报送平台”填报企业的运营数据,主管部门总体上参照企业是否能正常报送数据作为企业是否存活的衡量依据。2016年1月份的数据填报情况显示,无锡市有825家国际化人才企业能按期填报(视为存活),其中高新区占比33.5%。

存量企业的内部归类统计显示,目前存活的276家企业中,有66家被列为“重点企业”,72家被列为“值得关注企业”,138家被列为“普通企业”(占比50%)。随着时间推移,普通企业绝大部分会成为死亡企业,真正有望产业化发展、在本地生根形成规模的,预计100家左右。

3.??际化人才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情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高新区优化政策、集聚资源、做强服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创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互动服务,全年举办超过50场专题活动促进企业产业化发展。2015年全体存量国际化人才企业实现销售总额56亿元、纳税3.3亿元,销售超亿元企业10家、超千万元企业63家。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高新区生根开花。

(1)国际化人才企业整体产出平稳快速增长

①纵向比较来看,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逐年翻番:2009年45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0.9亿,2010年131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9亿,2011年229家实现销售总额7.65亿,2012年272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6.67亿元,2013年275家企业销售总额38.54亿元、实现再翻番。2014年257家企业销售总额55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左右;2015年销售总额56亿元,除感知集团、买卖宝等个别龙头企业因受大环境影响产出规模下降明显,其它存量企业总规模增长近50%。②横向比较来看,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居无锡市全列。2015年无锡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240亿元、超亿元企业20家左右,其中江阴远景能源一家企业销售近120亿元,占总量的50%。除去远景能源的数据影响,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超亿元企业数均占比无锡市的50%左右;以规模企业(销售20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33家销售超2000万元,占比无锡市34.4%(无锡市96家);以产业化后备(销售5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88家销售超500万元,占比无锡市32.1%(无锡市274家)。

(2)国际化人才企业开始批量登陆资本市场

经过多年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做大做强,逐渐成为新三板挂牌的重要来源。2014年高新区的众志和达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无锡市首家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2015年高新区挂牌新三板国际化人才企业4家,占无锡新区挂牌数的20%;2016新年伊始,尚沃医疗电子、圣敏传感已获批挂牌迎来开门红,朗新科技、观为监测等近1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均已启动程序,有望在2016年上市挂牌。据悉,无锡市目前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11家左右,高新区占比超60%。

(3)国际化人才企业频受投资机构和科技银行青睐

据统计,2015年高新区有近2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新获得创业投资总额6.6亿元、近30家企业新获得银行贷款2.9亿元。和邦生物经过多年累积发展,获太龙金茂投资1.4亿元投资,航亚科技获华睿联创和优能尚卓基金联手投资3000万元,庆源激光被中机天正以1.2亿元估值并购,汉和航空继2015年引进投资4300万元、2016年被上市公司德奥通航以7亿元人民币估值受让6%的股权。

(4)国际化人才企业已成为科技人才项目的主力军

2015年无锡新区引进培育“”、“”11人,其中培育入选“”2人,占无锡市25%,“”3人,占无锡市50%;累计集聚“”人才75人,由高新区推荐入选的24人,占无锡市的30.4%;无锡新区集聚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97人、团队15个、博士计划51人,入围数无锡市第一。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对上争取科技人才资金4700万元。9家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占无锡新区53%,6家获省创新资金立项支持、占无锡新区的50%,16家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2015年无锡新区新增的26%,16家入选“530”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占无锡市42%。至今国际化人才企业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立项超过200个、资金2.9亿元。其中高新区入选的15名“”创业类人才中除施正荣外全部为国?H化人才,79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来自于国际化人才企业,占高新区81%,创业类人才占总数90%;12个领军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占高新区80%。

(5)国际化人才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果正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千人企业中感微电子、新硅微电子产品入围2015年“中国芯”,物讯科技产品成功通过核电部级科技成果鉴定,海斯凯尔总经理邵金华博士成功入选省“发现双创之星”,蝶和科技是无锡市唯一入选人社部指导的2015年“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知谷网络和CntV负责人参加赴美赴英出访的国事活动,成为中国高层次人才企业创新成果走出国门的代表。

三、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1.“530”引才政策先发优势消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尚需健全

2012年无锡市推出新的科技创业国际化人才计划,与原有的“530”计划做法上调整很大,在周围城市同样大手笔的引才策略环绕下,新的引才品牌效应很难短期内建立。同时,在人才政策供给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倾向高层次人才和在职在岗人才的政策多。在人才政策布局上,存在一些空白,没有特定行业、产业类和吸引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尚未对产业人才发展作出规划,产业专技能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教育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无锡新区缺乏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统筹规划的管理部门,未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导致难以提供有效的人才培训指导服务,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训需求和渴望继续教育的迫切愿望;社会中介培训资源稀少,缺少品牌培训机构和知名教育机构,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3.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局面未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尚需优化

人才服务业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的专业人才、猎头服务、律师业务、会计事务、税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且较为分散;缺乏为创业者提供咨询辅导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创业导师团等服务机构,缺乏定期咨询辅导和企业发展会商机制等;现有的大学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核心资源平台留才能力较弱,人才长远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

新区目前缺少高等教育资源和一流的科研院所,仅有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失;“530”引进重点人才及项目后劲不足,先发优势不在,与周边园区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廉价的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供不应求;优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缺乏;功能园区周边交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

四、新区国际化人才转型创业突破的对策建议

推进人才国际化,无锡新区已经推出一系列的实质性举措,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就必须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打造一批以人才智力为动力,多元化创新为源泉,价值链高端为方向,全球化战略为举措的创新型企业。

1.加大集聚高端人才,发挥太科园主阵地作用

无锡新区太科园是新区国际化创业人才引进的主阵地。分析研究国家“”入选人才的创新创业经历、产业发展分布、项目投资规模等评判要素,重点加强对太科园内各专业园区、各街道组织专题人才政策培训,帮助了解人才政策,分析宏观动向,配合做好人才项目的招引工作,引导他们在招商过程中多引进符合和双创人才标准的人才和项目。太科园围绕物联网发展引进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高校,这些机构应为新区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历年来为引导这些机构重视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此类机构陆续到了协议三年支持到期和考核的时间节点,建议签订下阶段发展协议时,明确将“”、省“双创”等重点人才引进作为这些机构的发展任务和考核目标。

2.拓宽引才渠道,提高企业为主体的引才地位

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体,改变目前政府主导人才引进的局面,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通过“一企一策”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行业顶尖人才,整合国内优秀人才,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引进的主体。深度实施《无锡新区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实施意见》,全面激励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重点民营企业及“530”企业自主引才。近年来无锡新区坚持不懈向新区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宣传人才引进工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人才,获得了一定效果。如13年11名“”全部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银邦铝业引进飞而康吴鑫华团队成功入选省“双创”2人,引进3人,引进的庄林忠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

3.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提升企业人才承载能力

大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科技载体,加快推进“四园一谷”建设,即以太湖国际科技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生命科技园、站前智慧谷为核心的科技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国际化“三创”载体开发运营商,发挥国资集聚创新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大做强软发、科创、微纳等综合运营商。加强平台支撑,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加快整合集成电路eDa设计、FpGa验证、软件及信息服务、微纳传感、生命科技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公共服务平台齐全、千兆宽带到楼宇、百兆宽带到桌面。载体内加大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探索建设高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人才承载能力。

4.加快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坚持国际化人才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扩大新区国际化人才发展资金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成立国资中介公司,统一拨付各项激励扶持资金,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管。深化“五首型”(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金融项目合作,加快打造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科技贷款、融资担保、基金募集和管理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全国示范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实施“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股”等政府帮扶机制,改“财政上直接支持”为“用有限的财政撬动更多、更专业的社会资本”。

5.搭建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搭建国际化引才平台。设立10-15个国际引才工作站,予以相关职能,并加大对海外引才联络人的激励力度,进行实体化运作,提升新区引才项目的品质。借助国家各项引才活动平台,充分利用“”太湖峰会、海外引才江苏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海外博士江苏行等品牌活动,扩大新区引才影响力。加强与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支持建设1-2家国际创新园区和产业化基地,推进新区产业创业国际化。

(2)集聚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强化与国际、国内权威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通道,充分集聚国内外猎头机构和培训机构,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引人才。探索参照港、澳在大陆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规划,争取允许在新区试点外资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8

一、取得的成绩

1、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额5000万元,亿元以上进园开工项目(谷硅新材料)1个,目前,该项目三栋主体厂房完工,道路、围墙已建好,生产设备陆续进厂。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局领导先后外出招商20多批次,洽谈招商项目11个。

2、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扎实开展。市里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对区里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局拟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区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实施方案》(宿区发[2012]37号和宿区办发[2012]66号),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主动联合区统计局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和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进行了2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业务培训,组织2个指导组从8月下旬起逐家逐户对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及新培育企业调研、指导研发投入工作,同时向70家企业发放了科技创新劵350万元。定期向区分管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进展情况,并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一着不让地抓好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3、政策、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贯彻落实苏北工作会议精神,抢抓省科技厅扶持苏北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对市级以上的各项科技政策、项目、资金,全力争取,全面协调,全力联系,把争取一切科技优惠政策和资金作为我局的职责。经常到上级科技部门汇报工作、协调关系,同时先后多次邀请省市科技部门领导来我区指导工作,为策应扶持的争取做好基础性工作。今年我区首次获准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目前已向上争取策应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在全市排名前列。

4、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有25家企业与省内外13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2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计划申报,今年以来,申报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44个,其中国家1个、省级“双创”人才计划18个、省级博士集聚计划7个、市级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18个。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2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5个;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

5、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以来,我局以科技项目培育申报为载体,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规定四月份、十月份为调研月,全局人员组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30批次230多人次,帮助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22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个,其中部级12个,省级31个,申报的数量是去年的1.8倍。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是培育申报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报得出列得上,今年我局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首次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1个(包括8个子项目),获项目资金300万元;申报了3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获批1个,获项目资金600万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

6、知识产权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成功获批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今年3月份,我区开展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活动,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建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10份省知识产权局下文批准我区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获创建经费10万元。二是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安排专人,主动联系知识产权机构,逐家逐户到企业进行督促、指导专利申请工作,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预计到年底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将达到360件。三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申请专利资助资金项目58项,获资助资金10.8万元;组织6家企业参加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7家企业完成省贯标绩效评价。

7、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升。我局从培养机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入手,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分析本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查找全体人员思想作风的差距,并对照先进典型,从学习创新、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办事效率、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执行落实等方面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把局机关效能建设与全区目标考核、机关人员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所有人员每人每年讲课3次,撰写论文4篇以上,从而强力推动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变外界对科技部门的固有看法。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全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难以对人才提供优越的待遇,企业人才工作不安心,有些人才今天来明天走,很难留得住,造成人才队伍不健全、不稳定,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报项目的人才,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全区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能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载体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7家,很多企业因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项目培育的难度大。

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科技型企业能够按要求提取科技研发费用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投入,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的质和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缺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区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创新环境,以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和科技招商为抓手,推进研发投入、人才引培、策应扶持、知识产权、地震、科普等工作的开展,力争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1、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我区达小康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市里对区里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且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宣传落实宿区办发〔2012〕66号文件中各项措施,在此基础上,坚持研发投入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挂钩制度,对按要求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事业单位,所报项目优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优先列入区级科技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二要督促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要协调区统计局、经信局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工作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申报水平,同时开展督查指导工作。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帮办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思路,开展科技招商、以商引商、行业引商,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外出招商,招商小组坚持驻点招商切实洽谈引进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继续对谷硅新材料项目进行帮办服务。

对在手意向项目紧盯不放,促使由意向转化为合同。加大外出招商和专职招商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局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优势关系,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3-5个,以此培育招商新线索。

3、推进科技项目培育申报工作

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每人全年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帮助企业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00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个以上。选择2-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策划帮办、跟踪服务以及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沟通协调,力争有企业获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强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2012年我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明年要整合各方力量推进创建工作,为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打好基础。二是狠抓专利申请。2013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专利机构的联系,深入企业开展现场专利申请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全年专利申请力争达4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0件。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5、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我局在培育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同时,将重点深入企业加大调研力度,指导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2013年力争再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6、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培训工作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人才落户区创业创新提供最优惠条件,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名以上,合作开发科技项目20个。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申报,对由科技人员进厂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申报的项目,我局优先向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推荐,并在区级科技计划中优先立项,以此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和“专家教授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校企合作”不少于20个,争取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立高校实验室2-3个。组织参加科技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专利博览会,定期组织举办博士论坛、项目包装、专利申请等科技培训活动。

7、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一要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联合区教育局对全区中小学生进行2-3次的地震自救演练,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二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防震减灾网络建设,做好省级强震台点、宏观观测点的观测维护和信息搜集上报以及地震谣言的平息工作。三要配合建设、规划等部门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9

1、建立中国陶瓷科学研究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为龙头,以部级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为主体,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组建一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开放的、新型的景德镇中国陶瓷科学研究院。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努力,使之成为技术先进、设施优良、人才荟萃、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陶瓷科研院所。同时,将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学科较为齐全、实力雄厚、面向世界的知名综合性大学。着力打造研究生院、艺术学院、留学生院、研究院(陶瓷工程中心)。

2、建立陶瓷孵化基地在景德镇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划出一块地,建设陶瓷工业园,作为工程技术中心的孵化基地。具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将江西省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二是建设陶瓷技术和艺术的交流中心与陶瓷产业基地,为陶瓷科技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多渠道筹资设立陶瓷科学技术创新基金与人才基金。2003-2007年筹资5到10亿元,为陶瓷科技城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四是两方面推动陶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方面,大力推动陶瓷科技创新与电子、信息、机械产业创新的相互配套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为全国陶瓷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定位的问题就科技城依托的产业平台实体或挂靠单位而言,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基础上的景德镇陶瓷科技城更应定位为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综合性孵化器,明确近期、中期和远期围绕陶瓷领域的科技要素和产业细分。用项目化的方式来促进和培育该细分产业和企业发展。这些均没有相应的明晰定位。也即是没有清晰定位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在哪些产业、哪些领域、用哪些项目来建设发展。

2、规划执行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陶瓷科技城的打造与之前规划的目标不符,体现在主要建设内容“四个基地”中的除了“陶瓷研发基地”基本按照规划目标推进之外,“陶瓷教育基地”中涉及的“将江西省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这一工作最终并没有开展。“陶瓷生产基地”中建设的“陶瓷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没有全部建设完成。“陶瓷交流基地”中涉及到建设国际陶瓷大市场、千年瓷业一条街、陶瓷博物城等项目并未落实或推进。

3、科技支撑持续化问题(1)高新陶瓷产业创新基础薄弱。2012年,高技术陶瓷产业产值19.79亿元,占景德镇市高技术陶瓷产业产值的75.7%,但仅占景德镇市207亿元陶瓷工业总产值的9%左右;2没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高新陶瓷创新孵化载体少且弱。景德镇市一级孵化器———景德镇陶瓷硅谷“科技孵化器”建设10多年来仅入驻高新陶瓷企业16家,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内入驻的企业也主要是非高新陶瓷门类的企业。已设立的3家博士后工作站也仅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属于高新技术陶瓷领域,但在高新陶瓷领域的研究成果总体数量偏少,能有效转化为企业运用的成果也不多。(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除了景德镇华电高压电瓷有限公司属于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范畴,兴勤电子、诺耐技术陶瓷、辰道纳米、神飞特陶等一批高技术陶瓷企业均属于规模小、影响力小的新创高新技术陶瓷企业。(4)高层次科技人才难引难留。景德镇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高新技术陶瓷人才偏少,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更是匮乏。

4、政策突破专项化问题(1)目前各项优惠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国家政策范围以内,且是共性支持,没有细化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和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与《景德镇市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江西省新型陶瓷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题规划》(2006)中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相比,突破性不大。(2)2013年景德镇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2.6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14亿元,占比不足1.2%;企业自身投入和其他资金渠道对于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产业的支持力度亦十分有限。(3)全市还没有陶瓷(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创司,高技术陶瓷企业也仅仅是得到相关企业的授信额度,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贷款。

5、承建运营一体化问题按照发展规划中的分工,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各功能模块由不同单位承担建设,导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管理部门来执行和落实规划中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各个版块也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发展、整体发展成为空谈;甚至各个建设负责单位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完全按照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目标去开展工作,进而导致在建设、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短截问题不断出现。

6、新城新区协同化问题在统筹培育全市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和战略型新兴陶瓷产业集群背景之下,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在出台项目招引政策、理顺行政服务管理体制、规范和形成良性工作机制等方面,如何与规划内的景德镇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景德镇陶瓷工业园,以及规划外的陶瓷创意文化新区等园区和项目进行有效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都需要重新谋划。

三、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发展战略调整

针对目前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在发展方向上做出如下调整:

1、建立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体系在高新技术陶瓷的合作研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组建等方面,分阶段分步骤予以建设,加大力度发展远红外陶瓷、功能陶瓷、纳米陶瓷、低膨胀陶瓷等产品和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三大高技术陶瓷产业体系。

2、形成“政府引导、企业配套、学术扶持”机制首先,以国际化视角,整合有利于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发展的陶瓷科技资源,实现“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应在组织措施上、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其次,在具体执行当中要加强领导,组织措施到位,成立高新技术陶瓷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加强对陶瓷科技资源整合、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工作的领导;最后,要制定和景德镇市陶瓷科技资源整合和扶持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投融资等方面对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予以支持,以保证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的推进和实施。

企业科技创新规划篇10

改革正在深化

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的纺织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已在全行业建立了门类和学科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并逐步形成技术实力雄厚和规模庞大的基础产业。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纺织技术强国相比,我国纺织工业科技总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在新世纪用最短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和增强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力显得尤为紧迫。近日记者就纺织行业技术创新问题采访了部分企业和一些相关人士,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认识仍很模糊,认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等就是技术创新。其实“技术创新”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综合经济学概念,主要含义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把技术创新概括为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本经济学家又将这一概念作了一些补充,即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迅速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社会经济实力。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实施的技术创新计划来看,技术创新活动是由国家政府针对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出计划,再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具体负责实施,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如美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盟建立的“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和我国的“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同属于国家技术创新计划。

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的发展计划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采取超越式的发展模式,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在较高的技术基点,以我为主抓住重点,扬我所长避己之短,使我国的纺织工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特别是上世纪的最后10年,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及关键工艺,从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水平提高到80年代国际水平甚至是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缩短了与国外二三十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从现阶段看,我国纺织科研体系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型,传统计划体制在很多方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在向各个方面渗透,与此相关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技术创新动力问题也处于变化之中。

纺织科研院所尽管实行了改革,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在计划体制下运行。过去完全由国家供给经费的研究机构,其事业费的减少不得不从别的方面弥补。一方面,按照国家的科技政策,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选择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寻求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渠道,使成果商品化,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接受企业的委托,直接面向技术的需求者进行技术开发。从总的情况来看,纺织行业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已经开始走向市场,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

资金来源中市场渠道的比例仍然很小,政府渠道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会的资金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比例很大。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58%的研究机构的资金主要是政府资金,比例占80%以上,57%的研究机构没有生产企业渠道来的科研资助。

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融资手段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尽管财政拨款的减少已使研究机构不得不走向市场,但是,配套措施并未跟上,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事制度不适应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管理,我们的多数科研机构跟行政机构一样,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不合理。财政拨款的减少不得不用科研经费来补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

条块分割的格局仍未彻底打破。纺织行业的多数研究开发机构被过去行政系统分割成部门和地方条块的机构。虽然在成果转让方面,条块分割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但科研机构的自主开发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未完全释放出来,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流动。

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解决。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先天不足,改革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现已名存实亡;另一方面,企业的自没有落到实处,企业没有积极性去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

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过去我们一直实行的是科研与生产相脱离的体制,企业只管生产,缺乏科研能力,加上包袱太重,使之对技术投入少得可怜。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这方面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令人担忧。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5%,甚至更低,技术活动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活力已经显现

虽然纺织行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更应充分看到,我们的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正逐步向良好的态势发展。首先,过去技改项目大都是国家立项、企业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对研制出的成果一经鉴定便束之高阁,推广使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针对项目论证调研,项目确定后便组织人员迅速攻关,缩短了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延长了科技成果的使用寿命。第二,以往国家技改项目研制经费由国家无偿划拨,负责开发研制项目的机构对经费的使用,用于项目的也只占全部经费的70%左右。目前这笔经费由国家、企业共同负担,而且是有偿使用国家资金,虽说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浪费,明确了职责,使企业的开发研制的项目更趋于市场目标。第三,在技术项目开发与攻关上,过去一般只选择两三家单位,有时责任制不明确相互之间出现推诿;现在企业大多是自愿组合,有的甚至是跨行业联合开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开发研制得以顺利进行。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走过跨越式发展道路之后,又在朝多方位、多层次兼容并蓄的发展迈进。

民办科技企业已成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不可缺的生力军。近十几年来,纺织行业的民办科技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虽然民办科技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它对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体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民办纺织科技企业是一批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科研开发、技术贸易为主的个体或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为主攻目标,不断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了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民办纺织科技企业不仅在实践中对科技导入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上创造了一个与国有企业不同的新体制,是一个完全依市场规律运作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当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往是建立在优势互补、要素有效组合基础之上的共同体。因此,产品的技术和开发大多借助于oem方式,即采用配套生产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现在世界上这种联合、配套、分工与协作是在市场机制下普遍采用的运作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惯例。我国与比利时毕加乐公司合作生产的剑杆织机,就是利用他人的高技术为自己生产配套产品,或为别人生产线作oem配套,从而使自己置身于高技术密集的环境中或是高技术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中。通过这样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以拓宽创新开发思路,提高本国的技术层次,更有效、更直接地进入国际大循环。

引进消化吸收战略,就是对引进技术加强“反求工程”研究,快速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所谓“反求工程”就是运用各种科学对国外引进的技术硬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从反向探求样机、样品的全部要素,包括图纸、工艺原理、技术性能、工艺参数、设备材料、装备技术等,进行消化吸收,从中掌握关键技术,然后再组织力量进行创新,开发出比引进技术更适合国情的产品,进而赢得高科技的“后发优势”。现在世界各国的技术成果,有70%是通过反求工程的研究而获得的。其中日本是技术引进的最大获益者,特别是在近20年里,日本只花60多亿美元,就引进了欧美花费200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成果,随后进行的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而我国的纺织工业也是在走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为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让企业成为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能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企业。

要建立有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否活跃,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即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收益主体。这需要解决好三个层面问题:

要优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建立了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才是真正的企业。真正的企业才会基于利润动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主动地去追逐技术创新。

要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创新的技术源应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因为只有企业最清楚“市场冷暖”,知道怎样按照市场需要开发创新所需的技术。目前,我国621%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企业拥有的研究开发力量只占到379%,而工业化国家80%左右的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内部。在一个行业内部,前几位企业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代表着同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内化企业创新的技术源,一方面,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另一方面,要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形成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使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直接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技术支持。但简单地要求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是不妥的,因为“简单进入”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要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是承认和保护创新者“创新产权”,允许创新者凭借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分得利润,得到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水平的个人收益;承认企业家对企业创新的贡献,允许企业家得到更多的个人收益和工作及生活上的便利。

企业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有限,同时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中。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战略。

现阶段,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同时要从合作创新中寻找新的出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追逐率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宜以学习国外创新为主,以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在学习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日后再追逐率先创新。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能力落后,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因此,组织合作创新是可行的创新途径。可基于共同和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合作创新,企业才能实现源于共生经济效应的超常规的共同发展。

注意技术选择。特别是在资产重组中,要注意通过技术重组来追加新的技术。技术选择要有战略眼光,瞄准市场需求;技术新度要上档次,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同时,要与企业的组织效率、可动用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目前,一些企业正在进行资产重组,重组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这也是创新。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只进行存量资产的重组,而忽视技术上的重组和追加新的技术,企业仍然不可能跳出困境。技术重组与追加必须瞄准国际市场,反过来打入国内市场,要立足于选择国际先进适用技术。

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机制。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激励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胜劣汰的经济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规范的市场经济是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优胜劣汰的经济制度。创新的持续活跃是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但是,目前我们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运作还不规范,要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

要培育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非经济机制应适当地退出资源分配领域,让市场力量在资源分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那些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需要的更多资源。否则,稀缺的资源就会在非创新领域被大量地无效占用。

要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真正激励和促进企业创新,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方面规范市场交易,抑制非正当竞争,逐步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要培育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没有激励的经济会使勤人变为懒人,没有监督的经济会使好人变为坏人。在确保企业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

政府大有可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企业创新,政府要发挥更大作用。除了通过法制手段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推动国家创新战略。

第一,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创新的技术源问题。目前,企业普遍受困于缺少创新的技术支持。因此,应动员国家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源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院所按照“建立产权联系、实行利益互依、经营融为一体”的思路进入企业;从人力和资金方面积极扶植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由政府机构出面协调企业从国外引进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国内专利技术。

第二,抓紧和加快行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由行业主管部门出面,集中力量抓行业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通过加速行业技术能力积累来加快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