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54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1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发展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相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奥巴马认为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中国政府也对物联网的发展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总理再次指不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也是中国物联网在2003~2004年第轮热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行业。很据物联网发展现状,在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推动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和中国物流产品网联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开始在物流业全面倡导智慧物流变革。

认识物联网的本质

物联网概念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也不是某单项新技术突破引申出来的。物联网的发展有坚实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信息技术的聚合应用与创新,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天线数据通讯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laltemetof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中国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5年11月17目,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物联网”名词,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itU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智慧的物联网世界。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然而,itU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众多专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物联网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不会影响我们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络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聚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才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认识方面的误区

毋庸讳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这也直接影响我们理解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误,理清思路。

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分析

物流业是物联网很早就实实在在落地的行业之一,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概括起来,目前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领域:

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药品等的质

量与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追溯体系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应用。其中,粤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港蔬菜进行溯源,实现了对供港蔬菜从种植、用药、采摘、检验、运输、加工到出口申报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可快速、准确地确认供港蔬菜的来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验速度,提高了查验的准确性。通过RFiD标签与数据库形成的“物联网”,实现了对供港蔬菜的自动化识别、判断和监管,可提高监管效率,实现快速通关。

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实时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与管理的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业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等,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台与物联网结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来,高效精准、实时透明的物流业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自动输送分拣线上开展分拣作业,出入库操作由堆垛机自动完成,物流中心信息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物联网的初级应用。

四是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与订单,怎样能使供应链更加智慧?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这些是企业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应链的后勤保障网络系统支持。打造智慧供应链是iBm智慧地球解决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一些应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作业中手持终端产品的网络化应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区推动的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模式。

目前,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在物品可追溯领域的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应加快全面推进;在可视化与智能化物流管理领域应该开展试点,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取得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设方面需要物联网理念进一步提升,加强网络建设和物流与生产的联动;在智能配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该统一规划,全力推进。

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

物联网虽然早已在物流业有应用,但是物联网理念的提出对现实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网络技术应用有了一种系统的提升,契合了现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对物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为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首先,物联网的理念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认识,让我们能够主动地全面提升物流业智能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统一理念,开拓思路,借助于新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面开创智慧物流新时代。

其次,物联网必将带来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带来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带来物流系统中物品的透明化与实时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一个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会很快实现。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趋势与问题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未来,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是智慧供应链与智慧生产融合。

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二是智慧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物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产品追溯系统,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慧网络互通,如:智慧物流与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检测、智慧维修、智慧采购等系统融合,从而为社会全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打下基础,智慧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四是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物联网在物流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对物联网热潮,我们也要保持冷静,不要不顾实际去跟风炒作。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切记浮躁心态。

近期以来,关于物联网的发展新概念风起云涌,各行业与各地区都让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绪,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新技术受到普遍关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推进,而是一窝蜂地炒作。对此,国家工信部一位官员就谨慎地指出,发展物联网绝不能搞“大呼隆”,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将会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受损。

二、尽快制定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向上关系到众多物联网技术装备企业,中间关联着电信等网络层的基础通信运营商,向下关联着众多应用企业与行业。物流行业仅仅是应用行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发展迫切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切忌各自为战。但是,目前物联网标准制定缺乏统一协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和产业规模发展也都受到很大影响。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2

设计点亮生活

十几年前人们首次构思智能冰箱这一理念时,就希望利用智能冰箱彻底改变与食物之间的互动方式,即利用这些设备来监控放入和拿出冰箱的各种食物,并且在食物减少时发出警告,甚至直接采购替代品。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智能冰箱的这一梦想一直踌躇不前,这与其核心技术一一自动识别,一直难以突破有着直接关系。然而,新推出的智慧窗冰箱采用了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感应问题。

海尔研发部经理赵欣介绍,智慧窗采用人感功能,运用了焦电传感器,其位置在冰箱铰链盒里,当一位1.7米左右的人在1.5米之内的距离接近冰箱,冰箱里的传感器就能感应到人体发出的特定波段的红外热源,从而将信号发送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将命令传到照明系统。此时,冰箱内部光源会自动开启,冰箱门体变为透明状。这个自动调节的冷藏室照明系统,不仅可以让用户在不打开冰箱门情况下就能查看冰箱内的食物,还可有效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凸显了设计中的人性化。

保鲜是冰箱最主要的功能,智慧窗冰箱采用室温多循环系统,冷藏室,冷冻室(包括急冻抽屉)和变温室均为独立温区独立循环系统,精确控温+-0.5℃,可以说食材各有各的保鲜之道。例如-35℃急冻抽屉的设计,源于食物在冰箱放久了容易造成营养水分的流失。经过研究实验,急冻抽屉采用将蒸发器的温度迅速降至-40℃左右,通过双风门控制技术,急冻抽屉快速吹入低温空气,使间室温度降至-35℃以下。为了减轻家电运行的噪音污染,智慧窗还将机身运行噪音降低到36分贝,这是800升空间冰箱产晶的极致静音,行业内最高标准,即使耳朵贴在机身上也听不到噪音。

作为智能冰箱,自然少不了wi-Fi远程控制,除了常用功能外,还可进行故障智能排查反馈、食品管理和菜谱推送,未来还可以远程售后,即当您心爱的冰箱运行遇到故障时,冰箱会进行自动体检,数据传输到海尔售后服务系统数据库,售后人员即会主动和您约定上门服务时间,让您体验终极智慧服务。而基于微信的LBS功能,冰箱一旦有任何需要保修的问题,部可以利用售后网店导航,查到离您最近的服务网店,摆脱距离的桎梏。

此外,智慧窗特有的aBt巡航杀菌系统也为用户呈现出纯净的保鲜空间。让冰箱始终处在实时监测的箱内环境,每隔6小时UV灯亮起,除菌一次。权威检测证实,aBt杀菌系统可以杀掉99%以上的常见细菌。这在很人程度上解决了食晶卫生、安全隐患。

效果如何需待见证智慧窗上市之后,吸引了业界和消费者的目光,但是更多的消费者表明自己仍处在观望期。业内人士称,目前智能冰箱自动识别技术处于企业百花齐放的阶段,主要实现路径可分为图像识别、条码识别等。总体而言技术各有优劣,但识别精确度均有待提高。例如智慧窗冰箱的图像识别功能对食物的外观形态要求较高,一旦食物包裹了塑料膜或被其他食物遮挡住,识别精确度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换成条码识别,虽然辨识率大大提高,但需要用户在放入食品时逐一对条码进行扫描,在使用时并不便捷且成本过高。而且云图像识别需要后台建立人数据库进行技术支持,这对火部分家电制造商部是巨大考验。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智能冰箱落地不完全是技术问题,一方面来自消费需求,要看消费者有多强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提供方,取决于冰箱企业的技术突破,智能冰箱能否给消费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功能和良好的体验,产品是否具有合理的价格。从目前情况看,冰箱智能化落地尚需时日。

未来发展

在智能化家电快速发展的今天,家电巨头对智能冰箱的研发设计从未间断,但是更多的时候概念多于实物,偶尔冒尖的几款冰箱,也终究未能实现普及,主要原因就在于概念创新但使用性差而且互动性不强。目前,智能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预计到2020年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8%,智能冰箱将成为今后家电企业主推的亮点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节能研究院院长助理黄志伟说:“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冰箱行业已经具备了向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依赖物联网技术,智能冰箱会变得更‘聪明’,它们可以查询冰箱库存,设置购物清单,推荐每天的营养食谱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实时接收冰箱信息。”

而随着火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未来智能冰箱的产业链将更趋于究善,比如在食晶溯源方面,可以将整个食品生产供应链清晰地呈现给消费者,让冰箱的“智慧”能在更大层面上保障食品安全和新鲜。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3

在即将结束的2014年,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有大量的创业者、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涌入探索。智能家居正如一个新的围城,在围城外的人看似很火都向往着涌入,而在围城内的人似乎很纠结,因为市场并未能支撑预期。

智能热为何不热

智能显然已经成为了2014年度科技领域的热词之一。不论是真智能还是伪智能,似乎产品不与智能沾上边都不叫产品了。市场上更是蜂拥了大批“智能产品”,根据我的观察,大致出现了以下三种病症:一是传统制造企业希望往智能化方向进化;二是互联网企业希望借助智能化往实体产业延伸;三是创业者更是赤裸裸的投奔于智能产业创业。当然这背后一方面跟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有关系,另外一方面是跟资本的青睐有着一定的关系。

不论是借势,还是真智能,亦或是张冠李戴。总之经历了2年的火爆之后,不论是问题或是趋势,都逐渐清晰并有了轮廓。从目前智能硬件的火爆与市场销售的冷漠这组关系上,或许我们需要一个冷静的思考,智能硬件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何市场不热。

不论我们的产品或者概念多么的超前,或者描绘的多么的完美。事实上,当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者说生活硬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时产品的定位就已经产生了错位,成为不是真正为了解决最终用户需求而生的产品。

把脉智能硬件病症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智能硬件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和简单。对于互联网公司、传统制造业、年轻创业团队,不论你曾经在哪个领域有多么辉煌的成就,进入智能硬件领域或许都不会收获理想中的美好。其中一部分企业并不具备智能技术的实力,或者说没有这方面的基因,但为了追逐“热点”或是为了给营销做嫁衣,为了让所谓的智能概念饱满而塞进了一堆并非用户所需要的创新。行业“伪智能”由此产生。

经历了2014年的“虚火”之后,如今在我看来,智能家居市场面临着“伪智能”困局。表面的繁荣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圈内热火,圈外冷漠的局面。回顾智能家居的这些年,在我看来其“病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智能不智:概念炒作大于实际

目前,市场上很多打着“智能牌”家居的产品距离实际意义的智能控制都还有着很大的技术和功能上的差别,可以说还欠缺点“智商”。据相关媒体报道,有些所谓的智能洗衣机,只是通过简单的“电脑控制”辅以智能概念而宣称智能化,其实就是全自动洗衣机的翻版;有的冰箱通过成熟的自动调节温度技术说是智能化,其实是具有自动变频功能冰箱……类似的一线终端故事还有很多。

而更多的所谓智能单品更是偏离用户的实际需求,加入几个并不成熟的传感器,然后加载一个界面设计都还并不完善的app,就开始打着颠覆的旗号梦想着逆袭。

我不能说这是消费误导,但至少可以看到这些智能家居产品似乎代表着创业者的情怀,却不能诠释用户的情怀。这些绝对不是真正的智慧家庭,甚至很多产品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电都算不上。缺乏产业链支撑,借助于概念粉饰下的“智能”炒作,无法满足人们真实的使用需求,最终只会危及行业良性进化,无法取得长远发展。

2、智能低智: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与上述问题接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智能低智”。按照真正的智慧家庭要求,智能家电应该是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互动”,它们能以自己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语言沟通。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家电设备的智能化似乎还没起步。

目前,很多家电产品连基本的操作设置都不够人性化,就更难提智能化的设计了。比如,有些智能化电视,由于操作方法复杂,老人想看电视反倒连电视节目都调不出来……。智能家居是一个平台,其本身就是一个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家电,包括门窗、水电设施都可以被远程控制,实现智能化的应用体验,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自定义设置,进行各种各样的智能控制,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

如果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智能家居的未来是基于可穿戴设备,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状态,自动调节环境,从而使硬件服务于人。我们需要理清的是,“智能”是让生活更方便、简单、舒适,而不是概念或给用户带来复杂。如果智能的结果是增加了操作难度、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样的智能产品究竟是“智能”还是“弱智”呢?

未来家电设备的“智商”需要借助云计算,通过人工智能不断学习并持续提升,最后它们将能像人一样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这才是智慧家庭的基本标准。但是,这个梦想通道目前在很多制造商中并没有打通,或者说概念的构建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的困境是,作为智慧家庭的组成——智能家电行业的一些制造企业,也曾试图给市场提供一个智慧家庭的模板,让智能家电快速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但这些制造型企业受制于自身产品线和思维模式的限制,往往无法承担智慧家庭的重任。因此,最快捷的突围路径就是——让智慧家庭通过系统平台企业来实现,就像苹果、微软一样,通过搭建系统平台的革命推动行业升级,让一切智能硬件标准化。

3、互联不通:企业产品的出发点是竞争而非消费者需求

很多智能家电企业推出产品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竞争层面,而不是消费者层面。不同品牌、厂家的不同产品都遵循着各自的标准,因此在设计上并不能够做到整体智能,这对于用户而言是种困扰。从智慧家庭的消费需求看,不管是哪个品牌或是怎样的产品,家电设备之间必须实现“互联、互控、互通、互动”,这样才能组成真正的智慧家庭。但目前的状况是,每个品牌基于自身能力的智能方案实为“画地为牢”,只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而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整体需求、真实需求。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不同品牌的家电产品,如果它们无法互联互通。最终,每个家庭都会被不同品牌割裂成多个“孤岛”,这样也就失去了智能的效应。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智慧家庭智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而企业就只能在伪智能战略中游离。

智能家电行业需要一个能实现各品牌设备兼容的协调平台,为各品牌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搭建一个桥梁,保障不同品牌的产品可以无障碍地“对话”,同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只有这样,用户才可以根据需要,将软件应用连接到不同功能、不同品牌的家电产品上,创造出真正的智慧家庭的全新体验。这也是最近苹果、谷歌等国际巨头所推出的平台系统受全球关注的原因所在。

4、智能无情:产品人性化设计不足

实际上,智能家电作为智慧家庭的一部分,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使用功能,而更应该体现出智能所带来的人性化、智能化体验。就像一个人,他要求关爱、情感、思想,否则生活就是孤单与苍白的。对于智能家电,无论做传统家电的企业还是近几年兴起的初创造者们,都抛出了美妙的智能故事,但实际上呢?却没有企业能够做到家电的人性化。那么,智慧家庭应该如何做到实处呢?

从移动互联网的流行趋势可以看到类似的影子。以微信为例,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共享平台,成为好朋友之间的思想、乐趣、情感共享的园地。智能家电的升级方向应该是,做到互联互通互动后,能够读懂、识别用户的生活习惯、特征,成为用户的生活秘书。

而就目前的智能家居产品来看,不论是外形、技术、性能,或是app的界面交互操作方式都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暂且不谈由产业链不成熟所制约的智能家居硬件层面的环节,就以app的设计,以及基于硬件本身的交互界面设计方面来看都还缺乏人性化的思考。

2015年智能家居产业趋势

对此,我认为,智能家居的升级成型,并最终激发消费者超越传统生活理念的家居需求,2015年将会是一个关键的时点,也是整个智能家居产业到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关键年。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智能家居产业要想改变当前的迷途,走出困境,走向真正的火爆,需要关注一下5方面:

第一,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是基础

智能家居,作为一种为生活提供实际帮助的技术导向型高科技产品,理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发而非宣传和炒作上,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我一直在讲,凡是不以产品实际使用价值为追求的智能家居产品都是耍流氓。

而从我近段时间的调研情况来看,还需要一些时间探索,主要所表现的情况: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互联网产业、新的创业者们对于智能家居的理解还未达成一致;二是支撑家居智能化的硬件产业链未成熟;三是所谓的系统并不系统,所谓的单个智能硬件并不智能;四是产业边界比较模糊,导致跨界无标准,不跨无系统的局面。

如果就当前的技术层面来看,有线产品不能升级扩容,无线射频产品不安全、不稳定等问题,给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产业边界带来比较大的局限,长期来看,这将给消费者的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目前不论是基于有线或者无线技术,因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效果并不良好,大部分所谓的智能家居产品并不是围绕家居,而是围绕安防、灯光等控制。或是基于家居的产品,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加入语音、远程等简单的控制,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智能。

而就目前市场上已经初步成形的这些系统而言,一方面无法满足家居生活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价格又比较昂贵;其三是所组成系统的硬件故障率偏高;再加上技术又相对专业,以及使用的不稳定性。这就导致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局面,智能家居产业业内热,业外冷,也就是概念很火热,市场很冷淡的尴尬局面。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源自发达国家,国内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特别是智能家居核心元件传感器领域,国内技术严重匮乏。据调查数据显示,国内传感器品种6000种中2000多种来自国外。其中,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率达80%,而在高端芯片方面几乎100%依赖进口。

核心关键技术的制约,无疑成为了国内家居智能化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产业链的发展与突破不仅左右着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保证独立安全的需要。

产品创新,特别是基于消费需求基础上的产品自身的硬件创新是充实智能家居的服务内容,扩充智能产品的使用功能,满足用户实际家居生活需求。以目前比较热门的家电产品为例,“互联、互通、感知、分享”,在这些主推的宣传词中可知各商家目前搭建的只是一个好看而富有想象空间的空架子。

事实上,很多家电产品连基本的消费需求都未能满足,例如空调的节能、油烟机的清洗、吸尘器的静音,消费者目前更关心这些功能的改善。如何能通过硬件创新,以及与软件系统结合,哪怕是改善一项功能,但能真正给用户的家居生活带来便捷,就能获得用户的认同,就能培育好智能家居的市场。这对于智能家居产业而言,是2015年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方向。

第二,产业环境、生态圈是支撑

一个产业最终的发展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他身处产业大环境下,离不开产业环境的影响,智能家居产业也一样,它受着科技、资本、社会、经济及生活水平等多种发展环境要素的推动与制约。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我们有着特定的国情。

以国内智能家居发展为例,国内消费者首先饱受流量、带宽、网速、资费、稳定性等要素困扰,其中另外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还未爆发出来,即黑客攻击。此外,堪忧的智能硬件的品质保证及售后服务;短期内难以改善的居住与管理环境;加之规范标准的欠缺和不正当竞争,如此环境下,很难促进智能家居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很关键的核心是智能家居行业目前缺乏生态圈的建立。2014年,智能家居打响“版图分割战”。苹果、谷歌、微软、海尔、小米、乐视纷纷高调拓展智能家居市场。智能家居万亿产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智能家居生态圈的建立却始终进展缓慢。

高大上的理想理念只有照进现实才能焕发生机,而智能家居之所以仍然无法形成核心爆破力,是因为多数智能家居企业只是想做独挑大梁的“奥特曼”,不愿屈就在联合作战的“环太平洋”。智能家居需要一个“圈子”,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闭合生态圈。因此,加强产业合作,重铸行业生态,形成“连横”协同文化,无疑将极大的助力智能家居的普及征程。而生态圈的建立将会成为智能家居产业2015年的一个重点,我们将看到一些巨头基于系统平台开放硬件端口以及标准的举动出现。

第三,行业规范、标准是保证

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业发展同样如此。没有统一的标准,行业便会"乱草丛生",这不仅给企业带来困扰,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难题。于是“尽快出台一套行业标准,规范智能家居的产品和市场”成为行业及终端共同的呼声。

此前,苹果公司曾在wwDC大会中了下一代ioS系统,其中在新的系统中,增加了智能家居应用平台,并命名为HomeKit。通过开放HomeKit智能家居接口,与第三方产品融合,实现智能家居设备基于平台的系统管理。

而所有与苹果智能家居应用融合的设备毫无疑问就是需要满足苹果的标准,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苹果公司通过该智能家居平台的建立,要占领行业的标准制高点,并掌控数据、用户、应用。显然,这种由企业基于系统平台自发所建立的标准将会是2015年智能家居产业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决定着系统平台生命力的关键要素。

而在今年的7月2日,微软高调加入aLLSeen联盟(aLLSeenaLLiance)。该联盟由Linux基金会牵头,高通、LG电子、夏普等50余家科技巨头组建,欲为电子恒温器等智能家居设备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其目的也是要占领行业的标准制高点。

从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智能产业的发展来看,最终大家均将走向统一化管控平台,无论是苹果的HomeKit还是aLLSeen联盟,都在向市场传递两个信息,一是统一行业标准可以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益处,能够健康的促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二是通过生态系统平台的建立,才能控制话语权,并主导行业的发展;三是通过系统平台的统一与开放,将会促进智能家居硬件产品的发展与成熟。

第四、大数据、云计算是助力

如何从“看上去很美”过渡到“用起来很美”,是智能家居目前最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而完成这一进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以及通信技术发挥着据需轻重的作用。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如果没有这些环节的支撑,智能就只能是一些科技发烧友的爱好,其产品也无非就是个可以远程控制的传统机械产品,与大众的“智能”生活概念相去甚远。

借助大数据平台,未来的物联网络将可以让商家更了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从而改进使用体验。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相应分析,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改进用户体验,同时挖掘新的商业机会。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同样对智能家居的市场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然,有了大数据,云计算同样不能忽视,系统所产生的大数据显然离不开通信技术的传输,以及人工智能的分析、决策。只有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以及通信技术的支撑,才能有效的体现并实现家居智能化之后所产生的数据分析、挖掘、使用价值。

对于智能家居来说,每时每刻都产生数据,来自终端的海量数据资源如果没有容量足够大的存储设备,就会造成数据遗失,而无法实现数据的商业价值挖掘,从这个角度来看,云服务技术也将在2015年获得更大的关注。

而目前来说,普通的存储设备,很难跟得上数据存储所需要的增长速度,“云”作为一个低成本的虚拟计算资源,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借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第五,政府扶持、智能普及是机会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政策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首次把智能家居列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随着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智能家居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这与工信部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国家标准委等相关单位联合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其中在应用推广转型行动计划中,“推动智能家居应用”被列为14个重点任务之一。政策推动智能家居行业的导向十分明显。这些对于新兴的产业的扶持政策,对于智能家居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同样对于目前智能家居产业的三股力量,即传统家居企业、互联网企业、新兴创业者而已,政府的介入与监管将改变现有的混乱局面。如前不久政府对app领域所介入的监管一样,2015年的草莽英雄时代或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理性、规范的产业标准。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4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2015年教育信息化投入达25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5160亿元,2015-2020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

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自然吸引了众多资本的争相进入,整个投资圈也形成了投资在线教育的风潮。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a股中具有在线教育基因的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投资的重要选择,本期《英才》将为读者盘点a股中具潜力的在线教育公司。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语音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8月公告将募集21.5亿元,投建智慧课堂和讯飞超脑。户籍课堂和在线教学云平台是此次定增投建的重点项目,主要研发课堂教学软件,互动教学工具,教学质量测评与分析工具,资源平台等系列产品。以公司开放式教育云为中心,构建“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实现教学大数据汇聚,使智能化教学应用和各类优质资源直达课堂提升教师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公司9月9日晚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以4.96亿元收购乐知行100%的股权,乐知行是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此次并购将进一步丰富公司教育类产品线。皖新传媒(601801.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出版物发行企业。公司在教育领域布局清晰,线上线下结合,线下方面,公司拥有2000多名教育服务专员,覆盖1.8万所学校,750万学生,渠道优势明显;线上方面,公司与沪江网深度合作,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圈。公司携手新东方研发出国内第一个VR数字教育内容“美丽的科学”系列,在三星VR平台点击量排名榜稳居前列,与沪江网开展深度合作,“深质+平台,内容+渠道”布局互联网在线教育。未来,公司将定增打造“智能学习全媒体平台”和“智慧书城运营平台”,加速推进文化消费,教育服务的转型升级,打开估值空间。凤凰传媒(601928.SH)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营图书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及文化用品销售。公司5月8日晚公告称,将于江苏省教育厅签署《智慧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江苏省智慧教育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目标任务,共同开展江苏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近年来,公司在巩固扩大传统纸质国标教材业务优势的同时,围绕数字内容、网络平台、软件技术、数据管理等几个重点板块积极布局智慧教育业务,包括凤凰版国际教材数字化业务,职业教育数字化业务,K12在线教育业务,云计算业务和教学软件开发业务。洪涛股份(002325.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国内高端装饰龙头企业,主营酒店、剧院会场、写字楼、图书馆、医药、体育场馆等公共装饰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公司自去年转型教育以来,积极储备教育项目,同时进行了关键性的人才与业务布局,对部分教育项目进行了前期投入,目前公司12亿可转债募集资金已到位,预计未来公司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公司定位通过线上大数据,云平台,线下实训基地及企业实习方式提品。未来公司将致力于打造包含职业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多类垂直业务并举及基于打通产业链合作业务的全球顶尖职业教育产业集团。大地传媒(000719.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大型的出版传媒企业,主营出版、印刷、物资贸易类及中小学教材出版等业务。今年来公司旗下各个出版单位延续“大教育”出版主线,在做好“K-12”教育出版的主线下,逐步向婴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延伸,并通过“中国教育出版网”开发网络课堂,形成“课堂书本+网络课堂”的教育出版新模式。公司旗下大象出版社在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基础上,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等主流教材出版社合作,成为其在河南省的独家租型商。大象自主研发并配套研发了多个数字教育产品。宏润建设(002062.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主营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设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上半年实现合并营业收入357692.85万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净利润10035.88万元,同比增长5.43%。其中,建筑施工业务收入257274.72万元,占营业收入71.93%;房地产业务收入94191.63万元,占营业收入26.33%。公司9月6日公告称,预计以资金收购的方式,非公开发行募集投资12亿―20亿元投进入在线教育领域,业内人士认为,教育的刚需属性和中国教育这个庞大的市场,决定着在线教育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太过冷清和动荡,也是资本竞相布局的热电新兴领域。全通教育(300359.SZ)

概念股指数:

公司是从事家校互动信息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从属于家庭教育信息服务领域。主要是通过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采用与基础运营商合作发展的模式,为中小学校及学生家长提供沟通互助服务。公司以“校讯通”业务起家,在国内拥有最大的“校讯通”市场规模。公司业务重点在K12基础教育和K1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总营收增长190.02%,主要因为edsaas业务收入增加,企业合并导致继续教育业务收入,家校互动升级业务收入增加。秀强股份(300160.SZ)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5

由于运输是连通物流各个关节的脉络,因此提升物流效益和保障物流服务水平必须从运输下手。车联网的出现为运输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的提升带来了突破,未来也必将成为物流大佬制胜的法宝和开拓市场空间的利器。

国家政策明确鼓励车联网发展,掀起了物流领域车联网应用的浪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将车联网应用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应用,第一期资金投入就达百亿元级别。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使得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车联网的产业扶持、引导和协调力度,在重大专项方面通过财政方式引导车联网科研规划的方向。

政策的鼓励让车联网概念在物流领域一炮打响,带来了物流运输管理的彻底变革。中国物流界更是采取诸多实际行动来积极拥抱这场变革,努力推动物流车联网从理论走向实践。通过射频识别、无线通信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及传感控制技术的相互配合,打造一张涵盖车、路、人、物的网络,实现高水平的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解决困扰物流企业已久的诸多难题。车联网的强大功能使得物流企业实现“高服务质量、严格的准时率、极小的货损率、较低的物流成本”的目标成为可能。

物流车联网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各方竞相切入。在物流车辆制造领域,北汽福田成立车联网产业联盟,陕汽集团“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安徽江淮汽车推出星锐3D智慧物流用车,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推出疫苗冷藏车智能救护车。

在导航和地图服务领域,北斗星通与福田汽车合作全面拓展货运车联网市场,深圳宇易通通过易流货运GpS为多家物流公司服务,维天运通开发的“路歌管车宝”、“路歌途视宝”、“路歌配货宝”获得了广泛应用;四维图新、高德、瑞图万方、图行天下、中科永生等知名地图厂商开始研究针对车联网的解决方案。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6

作为国内最早“吃螃蟹”的城区,浦东新区自2008年提出建设“智慧浦东”至今,在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探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方面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浦东特色的路径和模式,现总结成文以飨读者,希望为中国智慧城市提供建设性的思路,用智慧引领发展模式变革,让城市更智慧、产业更健康、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智慧”让城市更美好

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时髦概念,应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做出的战略决策。“十一五”时期,浦东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信息化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部分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基本建成了电子政府“五横两纵”框架体系,校园网实现区内550余所职校、中小学、幼儿园互通互联;信息技术向城市管理、金融、航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广泛渗透,大部分领域已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占上海市信息产业半壁江山。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信息化最高荣誉“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智慧浦东建设正是基于浦东新区“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就而提出的。

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领城市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生活模式等方方面面发生革命性变革。“智慧浦东”以“智慧引领模式变革”为主线,把握“更无线、更高速、更融合”的信息化时代特征,以提升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运行效率为目标,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融合化、开放化”的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进而构建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城市内生系统,全面实现基础设施高端化、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市民生活数字化、新兴产业融合化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化。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国家“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聚集政府、社会、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仅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走向更为便捷、高效、智能、绿色,更将带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发展,并催生出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智能产业和智慧应用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智慧城市建设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国家“十二五”的重要思想是聚焦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发展理念的树立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让城市管理神经末梢的“感知”更加灵敏、城市信息的“传输”更加顺畅,进而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产业发展更加“健康”、政府服务更加“高效”。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更加聚焦、更加高效地推动审批平台、电子病历、电子书包、智慧养老、市民培训等为民项目的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只有将民生工程放在第一位,才是“智慧”的要义所在。

智慧城市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为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如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和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发展空间;在示范应用项目上为中国银联、贝尔软件、宝信软件等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商提供了发展空间;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为新兴交叉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如西本新干线、1号店等企业;在智慧产业发展上,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转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能级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以“智慧浦东”建设为旗帜,汇聚了一大批企业为之而奋斗,仅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就涉及数十家企业,118项重点项目。

“智慧浦东”建设阶段成效

基础设施品质全面提升。截至2012年1季度,城市光网覆盖137万户,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基地落户康桥产业园区。浦东已建设基站总数4296个,其中3G2278个、4G100个,wi-Fi场所1944个,中国移动tD-Lte试验网在浦东首呼成功。“陆家嘴无线金融城应用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用户数37万户,nGB用户数23.5万户。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通过示范应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云计算走下云端,被确定为上海市云计算应用示范区,上海云海数据中心落户临港,“银联移动电子商务综合云”、“盛大云”、“医疗云”等项目获批国家和市示范项目。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突破,获批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化基地,亿通国际、迅图数码、多利农庄等一批骨干企业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市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取得实效,第三方支付、大宗商品交易、供应链管理等新兴电子商务模式蓬勃发展,2011年浦东电子商务商品交易额达3106.6亿元,占全市58.4%,是国家第一个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

“两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紧紧围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核心区建设,以整合供应链、建设行业平台为突破口,推动钢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持续前进,以制造业为重点,推动造船、汽车、飞机、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亿通、可鲁、畅联、中远航运、西本新干线、沪东重机、良信电器等一大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获部、市、区支持。浦软汇智云、张江营销等开创了为高科技企业服务新思路。目前,“不生产一吨钢”的浦东,却由于西本新干线、东方钢铁、我的钢铁网、锦商网的存在,处于对钢铁行业资源(包括钢铁物流等)有效配置、对提高钢铁产业链核心价值有特殊贡献的地位。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公共数据中心、市场主体资源整合与应用平台、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建成,推动政府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启动实施“智慧公交”试点,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推动基于射频识别的冷链物流温度监控系统建设,提供公共查询服务、公布产品的安全溯源信息。启动建设基于人体生物信息采集的公安刑侦信息共享联动平台,加大力度促进信息化推动刑侦工作模式转变。推动食品生产企业信息采集、特种设备监督信息管理等智慧应用建设,为保障新区产品质量达标提供技术支持。

市民幸福感得到加强。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联动工程等项目建设,实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市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新区第七人民医院“医疗云”试点,为云计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推广探索经验。通过为老养老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在健康咨询、紧急救助等方面探索助老养老生活新模式。通过基于社区服务模式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平台,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通过助残就业应用平台,为新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通过建设无线智能电网低压集中抄表系统,为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新区各部门凝聚力得到加强。浦东新区将“智慧浦东”作为一项战略性系统化工程,以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徐麟书记亲自挂帅,形成委办局、开发区管委会、街镇协同推进的内部工作机制。同时,积极与国家、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形成部、市、区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的外部工作机制。招商引资的策略发生了变化,重视总部经济的同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的意识更强。正在结合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深化和需求,研究制定新区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拓展计划。

“智慧浦东”建设体会

厚积薄发,顶层设计理顺发展脉络。良好的实践一定是构筑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自2008年提出建设“智慧浦东”构想,2009年启动“智慧浦东”建设思路研究课题,到2010年编制智慧浦东“十二五”规划,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研究探索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智慧浦东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推进路径进行反复论证。2011年6月《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即“3935战役”。在规划指导下,浦东新区还通过组织制定2011年、2012年度智慧浦东工作要点、《推进智慧浦东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以及近30个智慧浦东相关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将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层层分解,分阶段、分步骤落实,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挂帅,全区各部门、开发区、街镇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进智慧浦东建设的良好局面。

聚焦重点,“智慧”领域全方位发展。“智慧浦东”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是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浦东新区“十二五”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和“二次创业”的重要引擎。“智慧浦东”建设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民生优先”,从最关注、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在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度,提高智慧产业贡献度和优化建设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出击、产用联动、试点先行,力争通过各类示范项目的实施,不断丰富“智慧浦东”内涵,为市民提供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通畅安全的交通、清洁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医疗服务、低量的能耗和碳排放、高效热情的公共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力争将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上海“智慧城市”示范区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导区。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7

2010年9月1日,由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有限公司、江苏物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三方参与建设的中国最大“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在江苏正式启动。该平台将为用户提供全面高效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自总理去年11月在北京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之后,早已难敛锋芒的物联网概念在中国高调浮出水面,并迅速占领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制高点。

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密集创新和产业振兴时代,发展中国家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强调,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同时提到,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事实上,这些领域均具有整合物联网的关键元素。

在it的发展史上,很多时候,对未来趋势的大胆预判都会让人激动。物联网当然也不例外。但每一种新鲜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物联网被很多人追捧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质疑,况且,这一概念本身也的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更重要的是,人们更希望尽快看到概念落地,看到实际的应用成果。只有那时候,真相或者幻觉的评判才会水落石出。

陡然展开的iot故事

一年前,习惯于提前反映的国内资本市场疯狂抛出了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概念,市场主力豪赌政策的行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远望谷、新大陆、厦门信达、同方股份等相关品种轮番上涨,就连上海贝岭、高鸿股份、海虹控股等科技股也被点燃。

当时有不少观点认为,物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RFiD(射频自动识别技术)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产业界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当然,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及多个行业可进行一些闭环应用,在一些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物联网的梦想部分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投资者都属于后知后觉,尤其对于物联网这一概念性事物。

就目前比较通行的定义,物联网被解释为是在计算互联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综合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iBm是首个全面对此作出阐述的it机构,业内人士广泛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iBm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奥巴马于金融危机时期就职后的首轮经济刺激计划中,便代表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促使一批专家发表了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的预测,以新型概念提振跌入谷底的市场信心。不过,公开信息显示,物联网概念涉及到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等诸多产业,而且与tD等移动设备厂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倒并不能武断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性。至少,iBm是这样认为的。

此前,以“智慧虚拟行、畅享云起时”为主题的2010iBm虚拟化与云计算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it经理、iBm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的关注者参与了本次主题论坛,iBm的专家就虚拟化整合、工作负载管理、自动化流程和优化服务交付等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作为新一代it交付模式,云计算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的创新和成长。在部署云计算的过程中,采用虚拟化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取更灵活的资源使用服务、不中断业务的设备更新和系统扩展,以及更快速的服务交付,这对实施云计算的成败具有关键意义。iBm称,虚拟化带给客户的收益已经从数据中心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业务领域,必然成为Cio在未来it规划中最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

由于iBm拥有从芯片到服务器、存储、软件及网络的全面领先的虚拟化能力,智慧地球所展示出的对物联网形成趋势的判断,使人信服。

2009年8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新闻会上,工信部明确指出,物联网是一个新概念和新技术,理应受到高度关注。同样,在奥巴马与工商界领袖在圆桌会议上提出的概念中,甚至包括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议,以推动智慧地球向落实层面迈进。

由于物联网可预见的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权威机构预计该领域将拥有万亿元规模的巨大潜力。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因此已经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在被称为“传感网”的国家物联网内部重大专项文件中,均将其列入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等。

国民应用加速扩张

9月5日,在南京举行的2010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两岸业界推出“感知城市评价合作体系”。这是继eCFa框架签订以后,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产业的首次会面,成为引人注目的热点。物联网建设眼下如火如荼,而“感知中国”的物联网中心无疑将给大陆台商带来巨大商机。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局长杜紫军表示,到2030年,中国大陆将会产生很多2500万人口规模的超级城市,城市管理以及市民服务绝对需要信息产业的结合。

除了务虚层面居多的两岸经济协商机制,在基础应用方面,物联网也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据了解,重庆电信近日推出了“校园翼机通”平台,将饭卡、学生证、借书证、门禁卡等多卡集成在手机卡上,以实现管控、小额支付等功能,这意味着普通手机可变身为万能钥匙、随身钱包、身份证明等多种工具。以借书功能为例,该平台不仅可以刷手机借阅,还可以通过短信完成查询、预约、到期提醒、续借等服务。目前,重庆电信已和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荣昌中学、田家炳中学等13所学校签署了校园物联网协议。

重庆移动和重庆联通此前都纷纷推出集公交卡、银行卡为一体的手机钱包,市场反应良好,显示应用层面的物联网向公众推广普及的日程渐进。除了重庆地区,中国电信的物联网信息校园计划也在海南、江苏等部分高校开展。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技术除了打造智慧校园,还将推动新的低碳生活模式。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去年的《商业周刊》两岸电信领袖峰会上谈及这个移动增值业务的新热点时也表示,现在人与人沟通没问题,但人与物的沟通尚待挖掘,寻求3G商机的下一步就是要锁定物联网。

此次南京与台湾的“感知城市与物联网”计划,旨在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南京市长季建业表示,国家已经明确了“感知中国”战略,要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化融合等方面入手,以产业发展带动感知应用。台湾方面认为,感知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现有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两岸城市对共建“智慧型城市”提供统一标准。

目前,与产业领域的快马加鞭相似,政府与政府间、政府及部委间、政府与企业间的合作也在悄然升温。北京、天津、上海、无锡等地均在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动“感知城市”建设。

据介绍,国务院去年11月正式批准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截至今年7月底,无锡市共签约包括物联网专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项目开发等在内的项目139个,总投资约111亿元,引进物联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100人,全市物联网企业达到248家。无锡市政府表示,传感网与互联网的高效融合,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连,有望促成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认识误区和保守思维

与产业的高速发展显得不太协调的是,在一些关于物联网的认识中,存在许多谬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畸形扩张化倾向。

在将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的同时,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的传感网被赋予了超出负载能力的重任。而事实上,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

也有不少人将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要知道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以及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类似的意见是,将物联网当成无所不能,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也当成物联网应用。

而另一种非少数派意见则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尽管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运行着。有趣的是,意见双方均无法成功说服对方。

从中国物联网定义出发――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毫无疑问,物联网概念实际上早在1999年就已经初具雏形――“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了两层意义: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

有必要指出,物联网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其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警示超载、超载多少、空间剩余、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基于能力超强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通过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有专家质疑,先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只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目前看来就不太现实,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历史总是超前未来

在思科正式提出“创造智能、互联城市”之前,iBm迫切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Ceo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15年周期定律”与摩尔定律一样准确――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

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催生,克林顿执政期间计划动用2000亿~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如今,“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关注的范围已扩展到全球,以至于iBm不得不像重建品牌那样重视该战略。

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将抽象的自然与生活拟人化――万物皆为人的同类。早在2008年11月,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上,专家们便提出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

多家研究机构预计,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在10年内达到互联网的30倍。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就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届时,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在《internetofthings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年~2015年是物体互连阶段,2015年~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阶段,2020年之后物体将进入全智能状态。

作为物联网的排头兵,RFiD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易观国际预测,中国RFiD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33%。而根据iCinsight报告预计,全球基于memS(微电机)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制动器的销售额将达到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目前,我国的传感网技术研发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中科院近10年先后投入数亿元,目前中国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之一。今年6月经民政部初审、8月经工信部核准的全国性物联网产业社团组织――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简称“物专委”),也正在进行最终审批。

国信证券认为,it硬件与设备公司能直接从物联网主题中受益;日信证券认为,memS传感器厂商、智能控制以及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公司也将受益颇大;联合证券则认为,通信设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明显向中国的优势企业倾斜,物联网产生的需求将带动相关公司的持续成长,也包括wiFi电信运营类公司。

目前,美国、欧盟都巨资投入研究探索物联网,中国也不例外。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

另据分析,物联网的普及,将导致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未来几年就需要数量以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生产和就业机会势必成倍提升。显然,全球经济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已经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跳跃式规划,使得未来发展的可预见性大大增强。

中国物联网初扫描

众多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但一些分析师仍提醒,iot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还需要克服很多高技术和产业化层面的瓶颈。例如,国内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无法产业化,且以低频为主;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实现物物互连的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的革命。

据了解,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这恰恰是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壮大的原因。

国内iot具有传统的几项优势,包括提出时间早、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等因素,并且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此外,基于最近10年所积累的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的雄厚实力,发展物联网有足够强大的支撑条件。

2009年10月,在中国第四届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第一颗物联网芯片“唐芯一号”研制成功,其具有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的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中科院认为,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

目前,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地区,作为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化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中科院2000人规模的传感器研发团队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陆续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

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研发的传感器产品已经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动物。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京邮电大学还专门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江南大学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将信息工程学院和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国内第一家“物联网工程学院”,从基础科学领域进行启发式工作。

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措施则更为全面。据悉,中国将采取多项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包括扶植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建设等。

不过,诸如国家安全问题和公民隐私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如何确保国内企业在外向合作中的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不被泄漏,已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同时,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到任何物品中,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势必存在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的威胁,这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

真正的瓶颈在哪里

没有创新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前期推广的物联网相关应用来看,目前物联网的主要模式还是客户通过自建平台、识读器、识读终端,然后租用运营商的网络进行通信传输,其目的尚局限在自身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的收集。虽然并不令各方十分认可,专业人士仍然对此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模式引导:

一、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客户自建业务平台、终端识读器、识读终端标识,同时租赁运营商的通信网络。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承担了物联网平台的全部建设费用,投资压力空前,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链保证。致命的是,该模式下的物联网应用必有私密性要求,直接导致了跨行业拓展的难度的加大;

二、平台租赁运营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客户只需要承担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的费用,并支付相关通信费用,问题在于可使用领域并不太广泛;

三、广告模式。依旧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并同时提供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然后租赁给广告商进行运营,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虽然物品管理的精细化受到广告商的欢迎,但对最终客户而言,很难说其价值有多大;

四、政府Bot模式。由运营商搭建公共平台,项目运营商自行建设物联网识读器和物联网识读标识,同时通过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目前,这是一种最少受质疑的选择方式,但同样缺乏态度明确的实际支持者;

五、移动支付模式。由客户进行相关平台的建设,并自行搭建相关设备,租赁通信运营商的网络,通过佣金进行相关费用的贴补。至少在目前,银行的移动poS应用、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一卡通等应用已经开始介入,将留给市场以观后效。

综合以上各方面评估,在一切可以设想的计划中,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管理平台的形成、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应用的开发等均有必要迅速实施。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此前若干年的实践探索,物联网更大程度上显示了其概念不是科技狂想――至少不完全是,而是某种革命性的思维颠覆――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高效、便利和安全,由此将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暂未知晓的某种新兴产业。

眼下,全球根植于物联网的最大困惑来自于中间机构和领先企业之间的分歧,政府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很小,该局面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跨向规模业态的障碍。

幻觉可能最接近真相

2010年第一季度末,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相关物联网概念股的持续走俏,大批分析机构均认为现在正是布局物联网的理想时期,但却遭到柳传志和李彦宏大泼冷水,他们在产业层面的谨慎提示,的确使得投资者莫衷一是。

此前,中国银联与有关方面研发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已进入大规模试点,试点区域从上海、山东、宁波延伸到湖南、四川和广东深圳;困扰了国内产业界10多年的三网融合方面,工信部与广电总局也达成共识,年中正式出台并启动。这些宏观层面的消息对物联网概念来说无疑是中长期利好,能给相关公司业务层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正是在这一判断前提下,物联网受到各界投资者的疯狂追捧。

差不多同期举行的两会上传递出来的信息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会,覆盖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物联网已经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发展空间自然巨大。包括券商、私募及风投机构,均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加工的规模化和技术改造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今后要提高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物联网是其中重要的节点。不少企业也在物联网领域跑马圈地,要政策、争项目、抢标准,掀起了全国对物联网的一股狂热潮流。

恰恰就是那种时刻,柳传志发出了投资物联网要谨慎的呼声,并得到李彦宏的声援,一些私募机构也认同该观点。

搜索引擎的引路人李彦宏表示,还没有看清楚物联网,觉得非常模糊、不清晰――就像1992年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家知道这是未来趋势,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心里并不清楚。柳传志赞同李彦宏的上述看法,他就物联网的相关问题特意向联想集团研究院的专家请教,得到的回答是“中国企业做传感网不是强项,物联网现在还在早期阶段”。当然,全球产业的任何一次转型升级都是在犹豫中诞生,然后在质疑中成熟前行,直到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柳传志和李彦宏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深刻的自然机理。

RFiD作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互联网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也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面向未来的物联网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并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过去人们的思维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人类固有的前设思维,所有的逻辑将转变为“后设”,正如iBm对于“智慧地球”的悖论式描述――从1995年提出的e-business、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到现在的智慧地球,这几个一脉相承的战略完全基于iBm自身需要和产业背景的融合。有意思的是,前两个理念加上早期的大型机战略,被iBm称为3次登月计划,而智慧地球在刚开始时连iBm内部人也不懂――是iBm半个世纪以来的符号力量,引领了整个it业跟随其脚步调整和前行,甚至包括政府都迅速作出了反应。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8

问题来得太突然了,上课教师一下子懵了。笔者当时也是大吃一惊,暗暗地为参赛教师捏了一把汗:这问题问得太“刁钻”了!若教师回答害虫不需要关爱,因为它是害虫,明显违背“关爱生命”这一主旨,课堂的教学目标顷刻之间就会消失;若教师回答害虫需要关爱,因为它有生命,那又明显违背“除害虫、保庄稼”的常理。只见参赛教师涨红了脸,不知道如何应对,课堂教学出现了冷场。

课后,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探讨,笔者发现,这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实在太好了、太妙了!“害虫也有生命,那害虫需要关爱吗”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将教材中生命的概念作了必要且正确的解读、延伸、拓展,即此处的生命,不能纯粹地、狭隘地、单纯地理解为有生命迹象和生命特征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生命概念。例如,为了保护庄稼、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害虫当然不能被关爱,否则就影响到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安危;但在更广阔的自然界中,害虫是许多鸟类的食物来源,此时的害虫就需要关爱,否则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和破坏整个生物链的平衡。

可见,“害虫也有生命,那害虫需要关爱吗”这个问题,已经折射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体现出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单一的教师“怎么问学生”向教师引导“学生怎么问”的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怎么问学生”、“学生怎么问”这两种教学模式有什么异同点呢?请看图1。

“怎么问学生”强调的是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侧重体现教师的备课能力和设计水平;而“学生怎么问”强调的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合作探究中的主体作用,侧重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由“怎么问学生”向“学生怎么问”转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新要求。

针对“害虫也有生命,那害虫需要关爱吗”这个问题,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上课一开始(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笔者故意显得愁苦满面,慢悠悠地说道: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否帮我解决一下?

学生诧异地问:什么问题,连老师您都为难?

笔者:大家初中学过思想品德课,还记得其中有一框叫“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板书)的内容吗?

学生:是的。

笔者:我当时正在激情昂扬地讲授“关爱生命”这一主旨时,冷不丁一位学生站起来提了个“害虫也有生命,那害虫需要关爱吗”的问题。

全体学生:(惊呼声)啊……

学生1:汗!这问题够可爱的!那位学生几岁了?

学生2: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啊!害虫是有生命,但它终究是害虫,所以不能关爱。(部分学生点头)

学生3:老师当时没慌吧?(学生都笑了)

笔者:老师当时确实慌了。你想,这个问题也问得太“刁钻”了。同学们能否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帮老师解答这个棘手的问题吗?

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前后左右进行了讨论。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大致分成了两大“阵营”。笔者请出了各“阵营”的代表进行发言,观点汇总见表1。

就在学生热烈争执的时候,笔者插了一句:蝴蝶需要关爱吗?

学生:那当然。

笔者:为什么呢?

学生1:蝴蝶多漂亮啊!那么好看的蝴蝶,当然要关爱。

学生2:因为它是益虫嘛!它为很多水果蔬菜传花授粉。少了蝴蝶,那可不行。

学生3:蝴蝶可是我们中国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啊!是一种很有文化韵味的生物。

笔者:美丽的蝴蝶,它的前身又是什么呢?

学生:毛毛虫。

笔者: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学生:肯定是害虫。它吃菜叶、破坏庄稼。

笔者:你们看,蝴蝶是益虫,它的前身毛毛虫却是害虫。它们可是同一个动物啊!如果杀害了毛毛虫,那美丽的蝴蝶就没有了!

学生(恍然大悟):哦!

笔者:可见,“生命需要关爱”,此处的生命,不能纯粹地、狭隘地、单纯地理解为有生命迹象和生命特征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命概念。例如,为了保护庄稼、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害虫当然不能被关爱,否则就影响到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生存安危。但在更广阔的自然界中,害虫是许多鸟类的食物来源,这时候害虫也需要关爱,否则会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整个生物链的平衡。这些,就是以后我们高二要学习的哲学内容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

学生(点头):原来是这样!现在明白了!

上述实验表明,运用“学生怎么问”处理突况,教师能将学生的思维火花延伸、放大,让学生“想说话、能说话、会说话”,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形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学生怎么问”的具体运用策略有以下几个。

1.精心备课,运筹帷幄

例如,在教学高中的必修模块《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针对教材插图(见图2)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难道商品的价值是不变的吗?日常的习题中不是经常做到一些选择题,讲的就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或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导致价值的变化吗?个别学生甚至还拿出了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2题来加以佐证。确实,由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工人素质的提高,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逐渐减少的。显然,教材的图表是有待完善和修改的。那么应该如何修改呢?改成什么样子呢?如果教师没有事先“做足功课”,估计一下子会回答不上来。笔者认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可以修改成图3,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2.教师要集思广益,虚心向其他教师讨教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尤其是工作年龄不长的年轻教师,更要虚心听取多方意见,多多汲取同事的经验智慧,听听其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之处和处理策略,力争将各个环节做到详细、完善、熟练,以达到胸有成竹的境界。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9

然而,经济刺激措施也需要“与时俱进”。前一阶段中央政府推出了四万亿人民币的庞大投资计划,主要投给了“钢筋加水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一投资方案的优点是实施简单,见效快,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不利于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结构和增长模式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现阶段问题的总根子。具体来说,结构性问题就是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过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而增长模式的问题就是粗放性增长所占比重过大,而集约性增长所占比重过小。面对这两个问题,负面影响,还一举奠定了世界第二经使充分优化,降至1元人民币,也仍“钢筋加水泥”式的投资不但不能很济大国的基础。至于克林顿时期互联3―4倍于火力发电的水平,需要依靠好的解决,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网革命给美国带来的空前经济繁荣,政府补贴相当长时间才能在市场上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把“调结存。其次,相关的配套技术、构”搞成了“保结构”。所产业链、政策和法规尚处萌芽以,“钢筋加水泥”式的投状态,发展需要时间。例如,资可持续性不好,不能一而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特点是输再再而三地搞。国内一位著出功率不稳定,波动大,有没名的经济学家告诉我,当年有智慧的电网系统能够接受日本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它?这都是需要花时间解决的也大搞基建,刺激经济,比问题。再次,新能源波及面广如修高速公路,修第一条公泛,将对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各路,效果很好,修第二条,行业之间的利益格局产生剧烈效果就差一些,修第三第四的影响,必然需要经过一个多条,对于经济的带动效用就方博弈的艰巨过程。这些问题衰退得差不多了,修好的公决定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必然路上没有车跑,造好的房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没有人住,就业结构不合因此,对中国来说,新能源必理,如此这般,就会离健康须作为重大战略产业予以大力增长的轨道越来越远。日本的经济已经原地踏步20年了,如果单纯靠“钢筋加水泥”就能解决经济问题,何至于此?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中国一定要利用有利时机,适时调整政策,走出一条漂亮的转危为机之路。

寻找危中之机重振中国经济

500年来的世界经济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增长,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制度的改进和技术的创新。制度上要让更多的人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技术上要不断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够有力地刺激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80年代,美国电气化大潮推动经济空前繁荣,一举在1896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日本抓住微电子技术革命,全力发展相关产业,不但摆脱了石油危机带来的对我们来说更是记忆犹新。由技术升级所引导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繁荣,相对来说是最健康的,也是最实在的。

那么就眼下而言,什么样的技术变革可能帮助我们重振经济呢?

目前全世界最“火”的新兴产业,无疑是新能源。诸如太阳能发电、生物汽油、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等,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清洁、充足的能源与严格的全球碳排放监管制度一旦结合,具有重写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力量,也无怪乎该产业获得如此青睐。奥巴马甚至说,谁掌握了清洁能源技术,谁就能领导21世纪。

但是清洁能源产业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新能源技术距离成熟尚有相当路程。以太阳能发电为例,目前国内领先的太阳能发电供应商能提供的上网电价为4―5元人民币,即扶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要冷静地认识到这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要有耐心、有战略,切忌盲目乐观,一哄而上。

与之相反,当前公众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却显得不够。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泡沫崩溃以后,信息技术的革新已经停滞了,信息产业已经是昨日黄花。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认为是不对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分析,信息技术领域正在发生新一波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之重大,绝不亚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谁能利用好这场变革,谁就能够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iBm公司以“智慧的地球”来命名这一技术变革。具体来说就是所谓三个i,即英文的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和intelligent。直接翻译过来比较难理解,可以大致用“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这三个递进的概念来概括这三个i。

所谓“物联化”,就是通过RFiD等智能传感设备将人们所关注的物理基础设施和物品相互连接成网,从而将传统的物理世界信息化。这种物联而成的网络,我们称之为“物联网”。

仅仅形成物联网还不够,下一步要把物联网与现在已经形成并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充分互联,从而实现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全面互联网络,这一趋势我们用“互联化”来描述。

有了这样一个全面互联的网络,就具备了智慧的基础。画龙点睛的一步就是“智能化”,即为这个网络装上功能强大的中心计算机集群,像“大脑”一样指挥整个系统协调运作,这样才能最后完成“智慧的地球”。

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这“三化”,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发展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但这个趋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眼看到的,更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主动发现和掌握的,因为它是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调整,需要我们换脑子,变路子。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待信息产业,走老路子发展信息产业,那完全有可能对这一重大机遇视而不见,坐失良机。

为什么说这是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调整呢?因为在此之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快速、更小巧、更便宜”,而以后,信息产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广泛、更整合、更智慧”。以前我们是依靠单台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来驱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每隔一年半就翻一番,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上面能够运行的在半年的时间里,这一系统将交通总流量降低将近20%,尾气排放也下降了14%,公共汽车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令斯德哥尔摩被选为欧洲2010年“绿色首都”。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角色,应该能够从智慧的信息科技中得到更多助益。

软件就越来越强大,消费者的需求如说在食品行业,挪威最大的食品也就越来越高,从技术到应用再到供应商与iBm合作,建立了一个食市场,形成了非常健康的良性循品供应链追踪系统,使用物联网技环,推动产业飞速发展。可是到了术,可以追踪肉类和家禽从农场经2002年左右,由于物理的限制,计由整条供应链到达超市货架的全过算机芯片集成度的发展慢了下来,程。到2010年挪威的食品供应链将也就拖累整个产业失去了快速发展完全透明化,届时该国不但可以极的势头,也难怪有人对信息产业的为迅速有效地应对食品污染和疫成长失去信心。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情,而且可以充分优化食品的运输是,虽然单个芯片的发展速度暂时和配售,大幅度降低食品浪费。再放慢,但是芯片的数量越来越多,比如在电网行业,美国德克萨斯州价格越来越便宜,应用越来越广的Centerpoint电网公司建立了智泛,网络带宽越来越大,彼此之间慧的数字电网。这种数字电网可以的联系越来越充分。在这些方面的在发生故障时自动汇报故障位置,发展速度,比十几年前单个芯片的并且自动路由,10秒钟之内就恢复发展速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供电。该电网还可以接入风能、太能够用这个速度来驱动信息产业的阳能等新能源,大大有利于新能源发展,就能迎来又一波信息产业发产业的成长。相配套的智能电表可展高潮。这就是“智慧的地球”所以让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家电,给居倡导的信息产业发展思路。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在交通管理领发展“物联化、互联化、智域,新加坡运用智慧的交通管理系能化”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对国统,可以提前45分钟预报交通堵计民生好处非常大,可以说放到塞,并控制1700个交通信号灯,提哪个行业,就能给哪个行业带来前避免交通堵塞、预防交通事故。

一片新气象。在很多行业,智慧如此“神奇”的应用正如雨后春笋的信息科技已经开始初显威力。比般在全球涌现。这标志着智慧信息产业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衣厂依靠强有力的成本控制能力,正是因为看到智慧信息科技不但生存下来,而且扩大了市场份的巨大潜力,美国、英国、澳大利额,还上了《新闻联播》。再例亚等国家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如,中远物流公司基于物流网络优的计划,投入巨额资金,鼓励智慧化技术,通过调整物流网络布局和型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面临着保优化运输计划,在保持原有服务水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平的前提下,每年节省20%多的物流式的双重任务,“一边冲刺一边换费用,并降低十几万吨二氧化碳排跑鞋”,如果能抢先把握“智慧的放,综合效益达3000多万元。

地球”这一重大科技趋势,为我所其次,智慧信息技术和产品为用,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发展服务经济、刺激消费创造了良就短期而言,完全可以将基础好的条件。服务经济具有高效益、设施的建设与智能化结合起来,利高就业、低投入、低消耗的优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新建或改造现是中国经济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经之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型基础路。智慧型基础设施可以成为整合设施”。比如建设智能电网、智慧服务产业、鼓励服务创新的平台,的铁路、智慧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刺但同样可以拉动钢铁、机械、设备激消费。前不久,杭州黄龙饭店运制造和水泥产业,而且能够拉动电用智慧的信息技术开始建设世界上子和软件产业的增长,从而增加知第一个“智慧酒店”。项目完成识型就业岗位。智慧型的基础设施后,黄龙饭店将能够实现很多听起还将成为鼓励创新的平台,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服务,比如对于Vip客动新的投资,持续不断地向经济输户,该饭店能够自动识别其身份,送动力,可谓一举多得。自动分配房间,免手续入住,并根据客户的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发展智慧信息产业推动增长为客户提供市内漫游通讯,根据客方式转型户的偏好推荐和提供各种增值服就长期而言,智慧信息产业的务,这无疑将提升该酒店的竞争力发展将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增和经济效益。

长方式的转型。再次,充分整合的智慧基础首先,智慧的信息系统为企业设施为政府管理经济活动提供了强通过创新和优化的手段,在改善流有力的工具,从而更好地为经济转程、控制成本、提高质量、鼓励创型掌舵。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新、环保减排等方面都能发挥很好管理者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社的效果,从而帮助企业从粗放型增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状况,正确评估长走向集约型增长。例如,浙江的政策实行效果,而且增添了管理手一家制衣厂在每一副衣架上都加装段,提升了管理效率。例如挪威首了智能芯片,从而能够掌握每一件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府通过实施智慧衣料的空间位置和生产状态,通过交通系统,每天可追踪50万辆汽车优化物流降低制衣成本,提高竞争的行踪,从而能够执行新的分段分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这家制时交通收费标准,调节城市交通。

智慧冷链物流的概念篇10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让人兴奋又迷茫的概念,如果我们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必须要理解这个时代的本质,掌握这个时代的规律。

掌握本质规律就是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就如我们划一个小圈,内小圈是有限的,明确的,这就是一件事物的本质。小圈之外是无边界的,是不确定性的,是可以无限创新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小圈内的本质找出来了,那么就有可能在不确定性的事物中找到确定性的东西。理清了这些本质规律,我们就有可能让不可捉摸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捉摸。

1、第一个本质规律:着眼点是信息

互联网时代既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定是基于一个着眼点给世界带来变化,比如电力时代是着眼于能源给世界带来变化,互联网时代一定是着眼于信息给世界带来变化。

而且正如能源无处不需要,信息也是无处不在。我们通常讲商业有四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和物流。资金流和商流基本也是信息流,所以四流其实是两流:信息流和物流。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占据世界的75%,所以以信息为着眼点,确确实实能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信息,而且,任何人与物都可以是信息终端,赋予信息标签进行连接。

2、第二个本质规律:要研究互联网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必须回归到“商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进行研究

既然要谈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一定要回归到商业活动本身,也就是我们的商业链:用户、需求、产品;交易/渠道、推广/品牌、研发、资源整合、组织间的合作、生产、物流、决策、管理等。这些商业链绝大部分都是信息。比如用户就是一个信息终端;客户的需求是信息,交易/渠道、品牌推广主要是信息;生产的组织是信息,包括生产机器里面也是有信息的。所以互联网对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影响。

但是商业链各环节的信息浓度和比重是不一样的。比如,交易/渠道、推广/品牌、设计的信息浓度就要比生产大得多,那么这些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就更容易产生创新;再比如,合作是基于信息的,合作的信息浓度是高的,但是合作的信息相对于一个大系统的组织来说,比重就要低得多,但个体之间的合作,信息的比重就要大,信息比重大的情况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的创新。

比如,汽车整车厂商与零部件厂商的合作与个体知识工作者的合作,哪个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呢?显然是个体知识工作者的合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将许多个体知识工作者进行碎片整合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而组织间,尤其是大型的组织间,更多的是运营的创新,这就是早已产生的CRm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等。

基于上述本质规律,对于新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得出在哪些领域更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产品/服务的主要组成是信息,或者是需要信息链接的:比如新闻、视频等,主要都是信息。

第二个结论是消费品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和过去的互联网时代不同,它是一个个体的互联时代,所以消费品尤其是“体验类”消费品,在新互联网时代所受影响非常大。从这个角度讲,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模式的影响会随着离消费者的距离加大而递减:消费者——感性消费品/消费服务——理性消费品——个体劳动工具/个体生产资料/企业服务——工业品/装备/零部件——原材料,很显然,移动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是沿着离最终用户距离增加而递减的。

第三个结论是服务业:服务业主要由交易和服务实施两部分组成,交易是信息浓度极高的环节,因此服务业“o2o”模式的本质就在于此。

第四个结论是主要以信息为主的商业链环节:用户、产品、交易/渠道、推广/品牌、研发、管理、组织间的合作都是信息浓度极高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影响,很可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创新。其实,这些商业链环节也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种业务,比如交易是商业,互联网时代就是电商;研发可以是设计公司,互联网时代可以整合成为o2o的服务平台。

第五个结论是“大系统”型行业:如果进一步归结到物联网的角度,如果一个行业是一个大系统,而且信息比重较大的系统,是很容易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比如讲,物流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地下管网检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公路运输系统、输配电系统等等。

第六个结论是我们可以将业务归为三大类“用户——产品——系统”:侧重“用户”的行业或业务,就较容易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侧重系统的行业或业务,就较容易基于物联网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侧重产品的更重要的关键点仍然在于技术、品牌、质量、成本等。

当然,三者间并不是完全隔离的,有些业务可以由于定位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讲,我们可以把传统家电看着是一个产品,那么关键是要关注技术、质量、成本等,但也可以把它看着是一个信息终端,如果所有的家电成为一个信息终端,那么未来对传统的家电产品的清洁、维修和废品的回收和循环处理就可以成为一个云平台。

3、第三个本质规律:互联网是通过变革商业链环节的信息链接方式来改变商业模式的

我们来看看以下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创造一定的成果通过交易实现盈利:商业的本质——交易/组织(盈利)——都是信息链接——互联网影响商业的核心——改变商业环节的信息链接。

商业的本质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赚钱。免费模式也是为了赚钱,这个暂且不说,我们来看看商业实现的过程是组织与客户之间的交易,第一是交易,第二是组织。交易是什么?是信息链接;组织是什么?是网,也是链接。所以互联网对商业的改变最主要是改变商业环节的信息链接。万物皆是信息结点,互联网影响商业的核心就是信息链接的革命,从而实现商业形态发生革命。

着眼于改变信息链接的方式,我们可以推理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商业模式形态。

我们假设这个世界的原始状态是一个没有信息链接的混沌状态,如下图:

那么通过互联网连接之后,有哪些形态呢?

第一个形态是“口”模式。如果通过互联网将我们这个混沌的世界里的每个人每个物体通过一个节点连接在一起,这个节点就是入口,这种模式就是“口”模式。如下图:

第二个形态是“线”模式。第二种形态是一种或少量的几种产品和入口结合起来,就如一根线,这往往是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的一个主要模式,即传统产品与互联网入口相结合,这种模式我把它定义为“线”模式。如下图:

第三个形态是“台”模式。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入口卖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堆的产品,像淘宝、京东,那么这就是平台模式,简称台模式。如下图:

以上三种形态是基于“用户”的,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形态,下面看,基于系统的又有哪些形态。

第四个形态是“网”模式。将原来混乱的世界通过互联网连接成一张网,无论是通过一个中心的端口还是没有中心的连接,都会形成一个网,这就是网模式。如下图:

第五个形态是“大数据”模式。当我们能够基于这张网里的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分析并用于决策,这就是“大数据”模式。

第六个形态是“云计算”模式。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节点连接起来,节点可能是资源,就形成了资源池,也可以是端口,中间的连接是管,这就是“云管端”的“云计算”模式。从某种角度讲,银行和淘宝形成了云计算模式,但主动权并不是在“云”,而是在“管”。各个银行的钱,是云。淘宝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形成了一个管道,把银行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吸过来,这样就通过管道来控制整个生态网络。云计算的链接形态如下图:

以上是基于“系统”的形态,那么还有支撑移动互联网或物联网系统的基本产品和基础设施。

第七种形态:智能设备与设施。无论是每个节点的智能化,还是管道的智能化,是需要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软件和基础设施的。

最后,各类形态都可以演化成为“生态圈”的模式。

第八个形态是“圈”模式。无论是“口、线、台”模式,还是“网、大数据、云计算”模式,还是“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软件和基础设施”,都可以进行跨界合作,形成生态圈,可以融入他人主导的一个生态圈,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也可以再大的生态圈中形成小生态圈。未来的商业社会,可能是一个“生态圈”丛林。

生态圈的模式本质是跨界经营,如下图:

结合第二个本质规律的结论和第三个本质规律的结论,我们可以总结新互联网时代,可能产生的商业形态如下:

二、互联网时代各商业形态的关键点

“口”战略是新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基础战略。一切皆入口,只要围绕用户都会形成一个入口,如非凡足迹、逻辑思维、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新浪、百度、QQ等等都是入口。

口战略的逻辑主要是“用户痛点——用户免费——用户体验——用户信任,最后形成用户入口”。用户的痛点,通过免费进行吸引,通过体验产生信任,最后重复使用,就形成入口了。

1、口战略的成功关键点是眼球经济

所谓入口,必须要抢夺用户的眼球,这是必经之途。而要抢夺用户的眼球,“免费、话题(故事)和游戏化参与”是最核心的三个手段。一说免费大家精神就来了;另一个就是嚼舌头,围观,这个大家都很有兴致;还有就是参与玩游戏,很容易热火朝天。比如马云和王健林的赌局,雷董的赌局,包括董明珠到处骂人。我原来挺担心格力的,像董明珠这样的性格,组织内部一定会搞得鸡飞狗跳的,但后面一想,董明珠也是极具互联网思维了,她不仅仅是营销的高手,而且已是互联网营销的高手!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骂人抢眼球”。

比如你要买空调,一想起董明珠说美的和小米是两个小偷,格力倾力于技术和质量,你可能改变了原来要购买美的空调的决定。再比如小米和华为,他们手机业务的成功都是“讲故事”的成功。小米讲了一个传奇的故事,雷军到处讲互联网思维;讲“专注、极致、口碑、快”;讲一个几百亿的公司如何在三年内练成的传奇故事,然后全中国都在讲。

华为给大家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他的文化,他的管理,他走向世界领袖企业的征程,还有“扫地僧”李小文的软文广告,无不传递华为的伟大。刚开始是华夏基石到处讲华为的案例,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享传播,网络上到处是华为的故事,任正非的文章与语录,华为手机与生俱来就带着伟大的故事。最后,游戏化参与的典型案例就是微信抢红包了,一夜之间可以抢遍中国。

另外,入口不仅要关注流量,还要关注粘度和活跃度。比如万达电商,我认为是很容易形成有规模的入口的,但是万达电商入口的活跃度会是一个关键问题。不像微信、QQ社交入口,我们每天都要用,也不像淘宝、京东、滴滴打车等入口,我们经常要用,如果万达电商只是作为万达购物中心的线上入口的话,万达购物中心你一年去几次?用王健林的话讲是一年去四次,如果是四次的话,基本上是不活跃的。因此,万达电商的定位和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入口形态来说,很多人讲“去中间化”,这个是不对的。我认为是“新中间化”,不是“去中间化”。现在流量都是很贵的,未来网上的入口是新中间化。现在淘宝上的商家有多少挣钱的?其实成本不低,中间费用也很高。这么提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认识到,有些东西是没变的,比如不是没有渠道了,而是渠道从线下的实体变成了线上的入口,渠道战略不是没有了,恰恰是要针对新的形势重新思考。

2、台战略的成功关键是一定要有入口思维

要做成平台,首先要形成有规模的入口。比如讲,苏宁困境的核心是没有入口思维。比如现在的80后90后很习惯“要购物上京东”,但是苏宁易购一般人想不起来。迄今为止苏宁在打造入口方面几乎没有行动。尽管也有优惠,但不是打造入口的概念。打造入口最成功的是微信,通过利用社交关系,用抢红包的方式,迅速“抢遍全国”。

京东打造入口最关键的是利用了先机,通过低价和广告的传统方式打造成了要购物上京东的入口,其实现在偶尔也搞些奶茶妹的话题和事件,我认为并没有多大用。而嘀嘀、快的打车的入口形成,似乎也是一个笨办法。

3、线战略的成功关键是“社区”和“极致产品”

社区也是入口。只不过社区是“有参与感的入口”。通过参与设计、社区营销,能够迅速建立品牌和渠道,并以此为基础,去整合生产等各类资源。另一点离不开“极致产品”,这既是参与设计的结果,也是社区营销的卖点,同时也是迅速建立品牌能够健康持续的基础,关键是极致产品要真正做到极致,即使刚开始有缺陷,但要迅速形成组织能力,支撑持续“极致”。

互联网时代,通过“线战略”对传统消费品的影响是全面的。

第一点:用户,你我变成了“咱们”。比如说企业和用户原来是买卖关系,你我关系,现在变成什么?是“咱们”的关系,通过消费者社区变成咱们的关系,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塑了客户关系。

第二点:产品,“1+n”;互联网产品与产品互联网化。在线模式中,产品讲“极致”,实际上极致之后就是“1+n”。原来小米刚成功的时候,我在推测小米干的是什么?因为他的产品有电视、手机、路由器,我推测的结论是小米要做智慧家庭。因为手机屏和电视屏是两个硬入口,所以小米把一个家庭的电视和手机屏幕都占了,路由器是一个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

但你现在看,小米在做什么呢?尽管“智慧家庭”还在做,但小米同时形成了另一种模式——“1+n”,在手机成功之后,形成了消费者社区的入口,他围绕着用户入口做起了各种产品,如家装、房地产等。对于传统消费品企业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要担心的是强大的入口挟用户以颠覆大佬。

比如,小米通过入口整合生态资源,如牛奶基地,牛奶也可以做。挟用户以颠覆大佬是需求链管理,形成一种入口,通过管理需求去整合资源提供产品。当然,这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入口”,而是“需求链”能力,包括入口、设计链、供应链、技术、品牌等等

另外对于产品,一个是互联化产品,一个是产品互联网化,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机遇。比如,我们以前没有电的时候,做饭是土灶,有了电之后是什么呢?是电饭煲!互联网时代也是如此,我们的眼镜、手表、鞋、床会不会互联网化呢?

第三点:品牌,长时间——短时间。一个品牌的培育,在过去是很艰难的,现在一夜之间这个品牌可以建立起来,比如说小米手机。在没有利用互联网的参与设计和社区营销时,怎么做也是山寨机,现在呢?

第四点:渠道,去中间化与新中间化。过去我们是线下,是经销商批发商,现在我们找线上入口,不是没有渠道,是渠道发生了改变,不是不要渠道策略,是渠道策略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线战略对中国传统消费品和中小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机会。为什么?因为我们做一个企业最难的,无非是品牌和渠道。因为企业很多时候不是你的产品不够好,而是客户无法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有了新产品,你需要铺渠道达到客户那里,这需要很多钱,你需要建设、推广你的品牌,让客户知道你的产品有多好,但这要经过多年的积累,也需要多年的投资。

但是互联网时代可以较低成本形成渠道,可以较快速塑造品牌,把这些传统的“难点”颠覆掉了,这个时代是传统消费品进行弯道超车的极好时代。

第五点:推广,“B+C”。参与营销的方式,最早“移动互联网”参与营销的应是超级女声,通过电视屏和手机短信,一大群不相关的人为之疯狂,李宇春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第六点,研发,“B+C”。参与设计,体验产品。未来尤其是个体知识/技能工作者,很容易整合成平台,如服装设计师、咨询顾问、家装设计师、按摩师等。

第七点,生产,“C2B”。预定生产和柔性生产。

第八点,交付,B2C&C2B。传统服务满意是送货上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产品特点,可以自提货实现服务的满意。比如一个初创或少量品种的生鲜产品,可以通过自提货解决冷链物流成本问题。

第九点,资源,n+。可以以需求链管理来资源整合,另一点就是通过社会碎片生产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个性化生产的规模化。

下面简单讲讲其他商业模式形态的关键。

4、网战略是基于资源的碎片整合

比如投资者碎片整合是众筹,劳动者碎片整合是众包,那么资源资产碎片整合是众产。

网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碎片”。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规模效应时代,所以我们一定要足够量的碎片,比如车辆,再比如闲置的劳动力,再比如,每个城市闲置的柴油发电机等等。

大数据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系统效率优化,帮助别人或自己更好地赚钱”

云战略的成功关键是“有规模的系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系统效率优化,帮助别人或自己更好的赚钱”。

“有规模”很重要,如果没有规模,互联网的价值无法体现,这一点在“口、台、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形态都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看某人要做一个入口,结果,覆盖的信息终端少得可怜,那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价值不大的。

当然,另一个就是“价值”。任何思维和创新离开了“价值”,都是痴人说梦。

5、圈战略的关键也是“掌握入口”

圈战略是通过“用户——入口/平台——产业整合与产业管理”,进行产业链整合,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方式。

上面所述是浮在上面那一层,千万别忘了还有下面这一层:智能终端、智能工场、智能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前叫智慧地球,未来会是智能地球。智能地球比智慧地球更进一步,智慧地球代表3.0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地球代表4.0时代。我们可以理解智慧地球的特征是代替人去收集、交互、分析信息;智能地球不仅是代替收集、交互、分析信息,而且把你也代替了,比如我们的交警是机器人,我们的生产工人也是机器人,强调了“能”。

三、互联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思考的方法论

上面分析了新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规律和商业模式形态,对在此新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是不是过去的理论不管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