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58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道;检测;原油;油田

中图分类号:S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8-0261-01

1.原油污染的影响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油气对大气的污染,油气的挥发物与其他有害气体被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反应,易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二是污染土壤,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特别是有致癌、致畸等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集。三是污染地下水,生活水源被污染,至于地方性癌症常常出现,同样也会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集。

2.油田范围内易造成污染问题的几个主因

2.1工业排放(固液气噪的排放)

在石油生产、贮运、炼化加工及使用过程中,由于事故、不正常操作及检修等原因,都会有石油烃类的溢出和排放。

在油田范围内,主要的污染物就是原油或原油污染物。不过各油田均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时、定量、定点的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废弃物通过处理,从而达到排放标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和管理手段,此类现象均处于可控状态,而且通过技术提升,管理优化,甚至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2原油的意外泄漏

意外的原油污染事件,会对野生动植物、土壤、水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喷事故,输油管线和储油罐的泄漏事故,油井清蜡和地面设备检修,炼化设备检修或工艺改造。上述情况都易造成石油烃类大量溢出,虽然大部分泄漏均能回收,但无法避免的是仍有一部分残留的石油会对地面、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上述的情况均容易出现在不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其中因管线泄漏存在着不可预测性,主要包括管线腐蚀,自然灾害,盗油和施工的人为破坏等方面。因此,一方面国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通过法制教育限制不法行为。另一方面也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一些自然灾害对管道安全的影响。但无法有效的控制管内介质对管道内壁的腐蚀及较大自然灾害对管道安全运行的影响。

3.油田范围内的原油管道现状

3.1据2015年数据统计显示,仅长庆油田所属6万口油气水井、上万座井站作业区范围内,长庆油田铺设的原油管道长度已达5万多公里,比地球赤道周长还多1万公里。

在管道运营过程中,各种因素带来的管道腐蚀常造成管道的失效,降低使用寿命,影响管道输送安全。在油气田开发生产中,从油气井到管道和储罐以及各种工艺设备都会遭受严重的腐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腐蚀—直是影响油气管道系统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地下油气管道投产1-2年后即发生腐蚀穿孔的情况屡见不鲜。它不仅造成因为穿孔而引起的油、气、水泄漏损失,而且还会带来材料和人力上的浪费、停工停产所造成的损失(表1)。

3.2管道泄漏后的应对措施和影响

3.2.1原油泄漏后的应对措施,发生泄漏事件后,一般都会响应应急预案,但是应急预案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却做不到全面的指导作用,这也就是应急预案需要多次演练修订的原因。

从应急预案的响应来讲,各管道管理单位都会有应对管道泄漏的应急预案,用以面对突发的管道泄漏事件。甚至会根据泄漏的级别来对应相应的响应程度。从应急预案的适用性来讲。应急预案的编制往往是根据假象狀态进行编制,预案适用性还需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现场人员的响应能力来决定。再从应急预案的适宜性来讲。对于应急预案的适宜性,更加受到了客观环境的制约,如山区段、水网段、公路段、人员密集处等不同的客观环境,从而对应急预案的适宜性提出了很难达到的目标。最后从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来讲。至于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就远比提前进行整改的投入力度大得多。

3.2.2原油泄漏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造成环境污染,对土壤、地下水、动植物,乃至未来几年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二、对企业的影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可对企业进行无上限的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新《环境保护法》对一个企业命运的处罚力度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三、对周边环境和未来的影响,通过历年来全球发生的原油污染事件,可谓是历历在目,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4.线路腐蚀的控制措施

面对国内长距离、大范围的石油管道应用,而实施的管道监测力度却未能及时跟上,这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环保隐患,甚至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在管道生产、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曾不同程度的受到出厂管道质量、施工过程中母材保护程度、焊接质量、回填后管线受应力、地质变动以及在传输介质时对管材腐蚀等各方面的影响,均能造成管道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变形。此时就应该对管道的内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和监测。

通过技术手段对油田内的重点管线进行监测管理,定时进行无损检测,建立管道健康档案,评估管道运行寿命。对出现严重腐蚀的管段和易出现管线破损的管段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如实施不停输带压开孔封堵作业,实现对管线的修复和更换。此技术已多次运用在兰成渝、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能源输送管道上。

现阶段,国内各管道运营单位均能对管道运行情况,特别是管线的健康情况进行关注和投入。但在各大油田还未能对各原油管线进行监测管理,依然还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5.结束语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化工环境监理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X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5)-2-287-1

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逐步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并先后了《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指南(试行)》、《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写大纲(试行)》、以及各阶段环境监理报告编写大纲等规范性文件。通过近几年的试点,环境监理在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防止施工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以及协助环境主管部门做好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化工类项目由于其自身工艺复杂、产污节点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因子多,污染防治措施工艺复杂、投资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等特征,往往是环境监理的重点行业。而在化工类环境监理中,环境风险、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监理也是环境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下面笔者就对化工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环境风险、应急方面的关注点发表点个人的观点。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环境风险特征

(1)化工项目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管线、设备发生泄漏,导致有毒物质泄漏可能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影响;(2)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的管线、设备、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伴生有毒污染物质扩散可能对环境空气造成影响,污染的消防水外流可能对地表水造成影响,事故废水、污染物质渗漏可能对土壤、地下水造成影响;(3)生产的非正常情况、废水、废气等污染防治措施发生故障,导致处理效果降低、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可能对环境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照成影响。(4)化工企业易发生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事故,引发更大的环境风险。

2环境监理的定义及阶段划分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监理机构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以及环境监理合同等,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同时配合环境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环境监理、施工阶段环境监理、试生产阶段环境监理。

3环境监理过程中各阶段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关注点

3.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三个监理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段,在此阶段将着重核查工程设计是否按环评及环评批复的要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设计,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工艺设计中是否落实了环评及批复中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比如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等);(2)设计中是否有事故池相关设计,该事故池的容积、防腐、防渗、建设位置是否满足环评及批复的要求;(3)关注设计文件中关于事故状态下各类废水、雨水等的收集、切换措施;(4)对环评中要求做防腐防渗的区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是否落实了环评文件提出的防腐防渗要求;(5)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罐区围堤、装置区围堰是否在设计文件有所体现;(6)对厂区供电系统进行审查,一般化工企业均需要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核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中是否落实了该要求;(7)对于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设计审查;(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有毒有害、可燃气体等探测装置、报警系统进行设计文件审查;(9)是否按消防相关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报消防主管部门审核;(10)其他环评要求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设计文件核查。

3.2施工阶段

针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监理,施工阶段主要监督检查是否按设计进行施工,记录其施工时间、内容;与建设单位、施工方、工程监理收集相关施工质量证明材料,参与环保相关工程的质量验收等,主要关注如下几点:(1)关注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是否同时施工;(2)土建施工中事故池是否按设计要求建设、对其长度、宽度、深度进行检查;(3)各类清污管网及其附件是否按设计要求铺设,对其走向进行核实,对地下管网进行影像资料记录;(4)各区域围堰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对其建设过程进行记录;(5)对防腐防渗区域的施工进行影像资料记录;(6)设备安装、工艺配管时核查设计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进行同时施工落实并形成记录(包括紧急停车装置、切换阀、有毒、可燃气体探测装置、报警系统等);(7)事故池、清污管网是否进行试漏试压实验,是否通过工程监理的验收等;(8)对环评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备用措施进行施工监理、核实建设过程中配备了双向供电或备有应急电源以及对环评中提出的其他风险防范、应急要求进行监理;(9)施工过程中静电接地、埋地进行关注和记录;(10)提醒建设方按照环评及批复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11)关注建设方施工过程中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特别是改扩建企业),如发现建设项目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污染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处置和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3.3试生产阶段

(1)对于环评及批复要求配备的以及应急预案中要求配备的风险应急物资(比如沙土、堵漏材料、物料收容桶、麻袋、吸油毡、人员防护用品等)是否配置到位;(2)建议并协助建设方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用以检查各类应急设施、措施的有效和可靠性;(3)发生非正常情况、环境紧急事件,及时汇报环境主管部门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试生产期的环境事件(如果有的话);(4)提醒和协助企业制定应急监测制度等相关管理文件。

环境监理是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设计、建设、试生产阶段的,根据化工类项目的本身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各关注点重点开展环境监理工作,才能最大的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京海.典型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华凤林、成杰.江苏省环境监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教材[m].南京: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2011.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为人们提供能源,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需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规模扩大。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如果没有进行良好地规划,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勘测,就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性,重视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水文形式和气候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造,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需要对周围的树木以及植物等进行砍伐,对于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威胁。绿色植被覆盖率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减少森林面积,对于气候以及温度等都造成的影响,破坏地理环境的平衡。水利水电工程在建成之后,蓄水量增加,水蒸气等增加,因此空气湿度较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改变了土壤质量。蓄水在经过太阳的长期照射之后,会形成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云层中会增加降水的次数,加大降水量,影响气候。水利水电工程会积蓄水源,因此导致上游水位比下游水位高出很多,在遇到干旱等极端天气时,水量减少,就会造成下游水量骤降,形成断流现象。破坏水质,形成淤泥,堵塞河道。水利水电工程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妨碍植物的发育,因此需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行监督,对于建设过程以及建设方案制定审查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勘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影响土壤条件。土壤是受到气候以及水文条件的影响的,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展过程中蒸发量加大,对于土壤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土壤长期存在于雨水之中,酸碱度失衡,酸性物质较多,土壤的营养流失,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地下水出现波动,水位随着工程的应用出现变化,因此降低了土壤的养分,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土壤环境的变化使得土壤中的生物数量减少,导致生物的失衡,对地区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水生物生存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地下水的水质以及地下水位造成了影响,因此水中生物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蓄水量较大,水位提高,因此水流变慢,水中的生物以及营养成分都沉淀到水底,水中的生物种类繁多,部分生物需要在浅水区进行捕食,但是由于水位的变化,导致必须到深水区,这就导致大量生物无法适应变化而出现死亡,水生物种类的减少,严重破坏了水中环境的生成。当然水利水电工程不止对水中生物造成了威胁,同时对于陆地生物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程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因此陆地生物可以自由活动的环境和范围在缩减,生活环境更加艰巨,导致陆地生物竞争压力加大,不仅对于动物生存带来挑战,同时加大了环境的污染,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在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在设计阶段对周围环境进行勘察,并且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设计方案,保证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时刻遵循环境保护原则。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方案的理念和思路开展施工,提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规划,每一个环节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因此要注重细节,提高重视。在施工前对可能存在的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栖息环境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避免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环保的建设材料以及先进的建设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加大对环保材料的应用和探索。因地制宜是一种重要的原则和理念,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色,在建设环节需要根据地质、土壤以及水文等等的原有风貌对工程进行调整,有利于保持原来的风貌。对于当地的水生物等的生活规律进行研究,鱼类生存以及产卵的区域等要尽量避开,保证生物的自由生长。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对工程的建设进行控制,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提前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勘察,对于原有的生态数据进行收集着整理,然后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在工程建设后与原有环境数据进行对比。体系的建立是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价,覆盖范围广泛,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因此具有参考价值。在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估时保证体系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这种体系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预测评估也是重要的步骤,在工程开展前,相关专业人员要进行预测和判断,制定应急措施,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效应对,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工程开展过程中需要经过多种步骤,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要想做到完全无影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弥补这一问题。生态补偿方案可以有效监督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对于务实环保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控制对生态的破坏行为。划分补偿的具体范围以及明确补偿的具体条款,通过生态补偿,不仅可以缓解当地在环境治理当中的经济负担,同时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工程的建设资金中应该预留出针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资金。采取植物保护措施。植物保护对于气候以及温度、水文、土壤等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防止土壤的营养失衡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可以采取植物保护措施,这种措施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的,植物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对土壤进行保护,一种是地上,一种是地下。地上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在土壤中种植大量的植物,植物的生存可以对降水进行阻拦,避免降水对土壤带来的冲击,可以有效缓解土壤的流失程度。植物在土壤上的落叶等可以将雨水等进行拦截,从而减缓土壤吸收水分的时间,延长渗透时长。地面上的植物也可以起到栅栏的作用,从而减弱了径流的冲刷力。地下的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水分,固定土壤和水源,保证土壤的营养,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存水量。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云南土地石漠化生态法律

一、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概述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Karst岩溶)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为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地质、地貌景观。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被人类活动破坏。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或堆积地表,而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就是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导致岩溶石山地区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繁,引起小环境气候的恶化,毁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危害和北方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害。

云南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全省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云南省采用现地区划调查与遥感技术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监测范围主要涉及岩溶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30%以上的65个县区756个乡镇。监测工作历经近半年的野外调查和4个多月的内业统计分析,形成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经国家林业局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同意云南省监测结果。据监测结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5个岩溶县中,监测面积791.25万公顷,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88.14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的36.4%;潜在石漠化172.57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21.8%;非石漠化土地330.54万公顷,占监测区面积的41.8%。据中国工程院测算,石漠化的推进速度是25年面积翻一番。专家预测,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

二、石漠化的生态危害

首先,土地石漠化使土壤更加稀薄,植被覆盖率低,岩石更趋,可利用耕地减少。如砚山县红甸乡、莲花乡,2000年与1975年对比,岩溶区原有耕地面积减少1o%左右。石漠化使得土壤贫瘠,土地质量变差,生态效率降低,生态系统内种群数量下降,种群结构单一化,功能下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其次,石漠化使得表生带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系统特别是岩溶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迅速,环境对降雨的调蓄能力严重降低,造成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枯竭。如在滇东南已调查的106个大泉暗河中,有4o%的大泉暗河流量出现3o%~5o%的明显减小,有5%的大泉出现枯季断流;南洞暗河雨季流量峰值变大,并与降雨同步,基流普遍减小。

再次,石漠化使森林植被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减弱,导致小气候改变,水土保持能力逐步丧失,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除此之外,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化,温室效应加剧,酸雨逐年增多,影响城镇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如宣威、安宁等县(市)由于酸雨影响,粮食产量有不同程度减产。

最后,石漠化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近几十年中,不断扩大的石漠化和喀斯特天然森林的减少,湖泊的人为过度开发利用和灌木丛林被砍伐,使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趋向简单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失衡。很多珍稀濒危植物正面临灭顶之灾。

三、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法律对策

1.制定关于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法规及规章

土地石漠化现象为西南地区所特有,如果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法规立法成本过高,况且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针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制订、颁布了一批配套法规,基本形成了由专门法律与相关法律、法律与地方法规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现行的《水土保持法》为依据,存在石漠化生态问题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地方法规和规章是最好的选择。(1)在石漠化防治法规起草和统一审议中,把不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原则,作为地方立法的红线,严格把关,坚决反对地方立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倾向。(2)高度重视和解决好石漠化防治法规的可操作性,主要做法有:加强立法调研;处理好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规定与程序性规定的关系;主体以及责任要明确做好法规的配套工作。(3)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以云南的地方特色和“石漠化”状况的功能和性质定位,建立起适合地方特色的“石漠化”防治法规,并做到因地制宜。内容包括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水土保持机构、法律责任和争端解决、投入及补偿机制、监测、监督检查等的规定。

2.确定云南土地石漠化防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云南省的土地石漠化有自己的特点,在实践中治理石漠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可盲目的套用国家或者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或规定。比如把石漠化土地分为严重石漠化地区、轻度石漠化地区、潜在石漠化地区,建立不同的防范对策;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力度;建立荒地承包和流转制度,抓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的管理。(2)公众参与原则。单一的政府动刀无法切实落实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听取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制定让公众参与进来的政策规定,在管理小组中吸纳普通公众,赋予公众听证的权利,都有利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标准水土保持法》全面赋予了公众参与的权利,法案赋予了居民申请权、听证权、选举权和申请改动权。即整个水土保持组建和运行的全过程,居民都有资格参加。

3.云南土地石漠化防治应确立的基本制度

(1)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制度。整体改善云南省日趋恶化的石漠化现状,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草原“三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及生活污染、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及水资源年际变化、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及时做出监测和预警。应尽快建立石漠化监测与预警制度,形成石漠化状况监测和气象预警、灾害预警体系,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容许土壤流失量制度。根据科学的测算,制定容许土壤流失量,使计划管辖区内的土壤流失量维持在或低于允许土壤流失量。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是流失防治区划分和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标准的确定及措施优化配置的基础。预测的内容是否全面、分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科学等,直接关系到预侧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就直接影响方案质量的高低和水土流失防治的成败。这是借鉴美国伊利诺斯州实施的允许土壤流失量制度,它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年都有一个目标,通过逐年的控制,达到一个总的目标。(3)自然资源开发统筹制度。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使执法主体难以明确,不能准确地用法律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农民弃农耕,以采掘为致富捷径。行政部门越权审批林地、草地滥垦现象严重,有必要制定统筹开发的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4)土地石漠化重点防治区制度。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建立重点防治区,集中力量进行治理和恢复。(5)突发地质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制度。石漠化属于地质问题,当石漠化出现或严重的情况下,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制度,指导相关部门进行防范和治理,尽快的恢复生态,消除危机。(6)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法律责任制度。对违反规定实施环境保护行政审批造成重大石漠化质量事故的;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或者有案不查,造成石漠化恶化严重后果的;发生重大或者特大石漠化质量事故,未按规定报告或者未及时、妥善处理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将给予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

4.西南土地石漠化防治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1)设立石漠化防治委员会,专门对石漠化问题进行监测和防范。实践中对石漠化的防治部门还存在着交叉管理的情况,这存在监管不力和推诿责任的隐患,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赋予它监管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各项措施的实施和防治的顺利进行。(2)建立和完善争端解决、投入和补偿机制。基于社会公平性的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地民众的生存与发展。而应当把当地民众的生存与发展置于首位,对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做出的特殊牺牲给予必要的补偿。(3)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实施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方法(theecosystemapproach,简称ea)是生态方法(又称生态学方法)在生态建设、保护和管理领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是指运用生态学理论特别是当代生态系统学理论,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它强调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适应性管理,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

四、结语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目前正在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用于指导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步骤。对于石漠化问题,国家政府也给予了重视和关注,总理在200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可见,石漠化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相信随着各项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在法律强有力的保护下,石漠化防治工作会迅速开展,绿色将最终覆盖石漠化地区。

参考文献:

[1]赖兴会.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策略.林业调查规划,2002,(4).

[2]解天.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思路.环境经济,2007.11.

[3]李凤武.云南广南县石漠化现状及生物治理.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5.

[4]高明聪.云南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初议.云南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浅析,2003.2.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5

关键词:土壤污染;新环保法;土壤污染防治

1土壤污染防治及其法律规制

1.1土壤污染概念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程度如何界定。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于是,国家相关部门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土壤污染,即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到土壤中,从而给土壤带来一定的影响,并引起土壤不同程度的恶化。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注意土壤污染的问题。当我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尤其是借鉴台湾保护土壤的经验。

1.2土壤污染的现状

现在,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由以往的隐性问题转变成显性问题。正因为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才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早在2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研究,经过调查研究,专家发现长江以南的城市,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就土壤污染严重的问题,国务院曾经两次派调查小组深入到农村进行调查,并对那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实行不耕种的政策。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再次展开调查,并对外宣布我国的土地状况不乐观。总而言之,我国的土壤污染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了。

2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分析

2.1土壤污染预防规范性文件

就土壤污染的问题,我国的法律也早就明文规定,公民有权力维护土壤的安全性。《宪法》的第十条就做出明确的规定。之后,我国在1998年和2014年分别下达了土壤污染预防规范性文件。这一文件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污染的程度,但是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政府和老百姓都呼吁新的法律出台,以便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土地的权益。

3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景与展望

自198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同年开始实施。并于2012年进行修改,期间经过了四次大的审议会议,最终于2014年完成修订工作,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境保护法自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3.1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功能定位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前后语言就能够看出,后者的目的更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实,国家实行环境保护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环境,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纵观防治法,可以发现土壤防治是把防和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方面都不能放松,放松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土壤问题的严重。

3.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我国的新环保法中,如果要建设对于当前的环境有影响的项目或者建筑物,就必须要进行申请,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之后才能够继续开展。如果在申请的过程中,得不到批复,就没有Y格开展项目。该条法律规范明确了环评是建设项目开展的必经程序。未来的土壤法应规定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对土壤环境的重大影响时,建设单位应对此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土壤污染或土壤生态环境破坏的对策和措施,必要时做出土壤污染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应进行跟踪监测,尽量避免土壤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

3.3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要想治理好受污染的土壤,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保障。新环保法第43条提出了排污费、环境保护税,规定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应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此二者可作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有效来源。它是以排污单位发生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它是风险责任社会化的产物,当发生环境污染时,其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机制分摊风险,将修复被污染环境的资金分摊到排污单位。

3.4土壤污染信息公开制度

土壤污染信息是每个公民都很关注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做到污染信息透明化。而新环保法也把老百姓对污染信息的知情权作为专门的一个条款来规定。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后,要及时的公布信息,让社会各界人士都知道土壤污染的程度。另外就是要大力宣传土壤污染信息公开化这一信息,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部门的行为。以便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保持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6

《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做好我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函》(环防函号);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年);《镇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府办字号)。

二、规划的原则和思路

《镇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以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为主线,以污染源防治为重点,遵循治旧控新、分区分类、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源头控制—污染治理—环境监管—民生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路展开。

三、规划的特点

1、结合我市流域特点及重金属污染状况,明确了重点流域为市辖区内的流域。

2、针对我市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涉水污染源。因此,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重点是涉水行业、企业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3、对重点项目实施中期调整、动态管理、滚动实施。

四、防控工作重点

1、重点区域。河源头保护区、河流域沿岸、流域(段)沿岸(1.5公里范围内)及珠山区辖区。

2、重点流域。依据历年地表水监测数据,确定流域为重点流域。

3、重点污染物。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pb)、汞(Hg)、镉(Cd)、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其他重金属污染物。

4、重点行业。依据行业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确定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重点行业。

5、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企业是指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重金属排放企业。根据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我市共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16家。

根据两次污染源普查调查的结果和我们在日常工作监管中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没有涉气的重金属污染源企业。因此,我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涉水重金属污染源企业。

五、目标指标

到年,集中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突出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重金属相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污染源综合防治水平大幅度提升,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得到遏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量不超过年水平,环境风险得到防范,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重点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指标达标率达100%;

地表水国控和省控断面重点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一次检出超标断面控制在2%以内;

全市含重金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六、主要任务

(一)加大防控力度,减少污染产排

1、实行总量控制。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实现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年水平,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县(市、区)政府“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市各种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指示分别是:铅(pb)0.44Kg、镉(Cd)0.78Kg、铬(Cr)115.78Kg、砷(as)12.72Kg。

2、淘汰落后产能。对现有的落后工艺和落后企业实施淘汰和退出机制。镇普天通信设备厂、镇光电子有限公司、镇万平开颜电镀有限公司,在镇乐高科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电镀集控区项目(市表面处理中心)建成后即淘汰。自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告应当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

针对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年污染源更新调查的资料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个数、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量等不齐全的情况,年底前,将对我市涉重企业进行全面核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健全我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档案,以便更有效的实施监督管理。

3、严格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禁止在重点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重金属环境质量超标区域新建相关项目。在非重点区域内原则禁止涉重企业进入,对区域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项目,有涉重生产行为的,在总量控制指标允许的前提下,由市环保局从严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4、推动技术进步。支持重金属相关行业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治理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土壤和场地修复、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和重金属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重点扶持镇乐高科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电镀集控区项目的建设,将除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六0二研究所以外的所有金属表面处理点全部取缔。

5、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自年1月1日起,重点企业每两年完成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实施综合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1、开展流域综合整治。逐步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重点抓好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政府组织编报《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境内篇)。2年年底前报镇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

2、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完善企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工艺和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改造现有治污设施,进行提标升级。鼓励行业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集中管理,强化集中治污。

3、合理处置含重金属固体废物。

4、开展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围绕重点企业和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自年开始,组织开展全市重金属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

5、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的治理试点。着力解决责任主体灭失、环保设施落后、管理能力不足等引起的历史遗留重金属问题。

(三)严格环境监管,规范企业行为

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企业排污口水质及厂界无组织排放情况的监管,同时加大对污染防治设施和尾矿库监管力度,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监控平网,进行实时监控;督促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企业建立健全污染源档案,制定可操作性的环境应急预案,并确保一年不少于一次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药剂和活性炭等物质。

(四)加强民生保障,维护人群健康

1、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实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档案管理制度,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制度。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上游风险源监管台帐,要求相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和报告制度。“十二五”期间,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的所有金属表面处理点。

2、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开展重点区域和流域沿岸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并实施定点监测。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

3、建立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监测与诊疗系统。完善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生物检测、健康体检和诊疗救治机构。在市及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当地政府完善重金属污染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网络和人体重金属污染报告制度,定期对重点区域内食品、生活饮用水进行重金属监测及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生物监测,检测机构发现人体重金属超标应及时报告。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评价、体检及诊疗和处置等工作规范。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调查和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进行预警。建立环境污染健康危害事件高风险人群定期体检制度。

(五)强化能力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1、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现场监察执法能力,重点防范区要配备必要的现场执法、应急重金属监测仪器和取证设备。加强市、县(市、区)环保部门对有色金属采选矿区的监控能力建设。

2、完善重金属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市环境监测站的重金属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要建立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建立、完善大气质量环境重金属监测点位,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网络。逐步推行污染源自动监控,要求重金属排放企业要逐步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3、健全重金属污染预警与应急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和重金属排放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重金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纳入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各县(市、区)必须建立环境预警体系,要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组织相关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药剂和活性炭等物质。

4、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技术示范推广。

(六)重点项目

本规划重点项目包括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产业淘汰退出项目、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项目等4类,共计21项,总投资2.508亿元。

1、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共安排项目4项(省开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盛铜矿污染源综合治理300万元;大背坞金矿污染源综合治理300万元;金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污染源综合治理300万元;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污染源综合治理600万元),总投资1500万元。以上治理资金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

2、产业淘汰退出项目:要求列入产业淘汰的企业,要切实做好原生产设备的拆除、生产场地土壤重金属残留物的处置、生产场地土壤重金属残留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共安排淘汰重金属相关企业或生产线项目12项(以年污普调查的16家企业为基数),以每淘汰一家需50万元计,总投资600万元。以上治理资金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

3、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市、县、区的环境执法监测能力建设中重金属监测仪器配置(具体项目:镇市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11台(套)、自筹资金:18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360万元,计540万元。市环境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11台(套)、自筹资金:2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360万元,计560万元。环境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5台(套)、自筹资金:12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计320万元。珠山区环境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3台(套)、自筹资金:8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00万元计180万元。区环境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3台(套)、自筹资金:8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00万元,计180万元。),以上能力建设项目共4项,自筹资金:660万元、拟争取中央资金:1020万元,合计1680万元。

4、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项目。共安排项目2项,总投资2.13亿元。

流域(段)水环境及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已向中央、省申报《流域水环境及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57亿元;

庄湾乡、王港乡金矿矿区综合治理项目。矿区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开采,对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呈上升趋势。该工程总投资约56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向国家、省申报项目争取。具体建设内容为:1、对金矿矿区周边农田进行复土复垦,改善农田土壤环境;2、建设农田灌溉水利设施;3、对金矿矿区周边土地进行改良,引导农民种植棉花、观赏树木等经济作物;4、建设金矿污水回用工程及矿区修复工程。

七、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完善法规政策,建立相关机制。

(二)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地方政府责任。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由地方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人是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建立监管责任制,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各县(市、区)政府要与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7

一、现状分析

我区现有涉重企业2家:省协丰模具有限公司(模具制造)、市区恒赫五金电镀厂(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根据多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我区目前未出现水环境断面和环境空气点位重金属超标现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主要参考环保部全国土壤现状调查数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区有3个土壤重金属监测点位超标。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三)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四)《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五)《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考核办法》

(六)《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三、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境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提高重金属污染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不断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措施,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年度目标

区域铬的排放量与上年持平;城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中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指标达标率为100%;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中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指标达标率100%。重点企业重点重金属达标排放100%。

五、年度重点任务

(一)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原则上不再审批电镀、皮革等涉重企业。

(二)督促涉重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郭促列入年度清洁生产审核的省协丰模具有限公司参加省环保厅组织的培训班,并按要求开展审核工作。

(三)加大涉重企业日常监管力度。区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2家涉重企业污染源监管,促进企业稳定达标排放。要求2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重金属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控装置,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确保重金属排放企业车间或者车间处理设施废水排放口达标。环境监测部门和监察部门增加重点防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频次,重点监测和检查污染物排放和应急处置设施情况,对检查不达标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整顿;对重金属排放企业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企业废水总排污口、废气污染物及无组织排放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

(四)强化监测能力建设。按照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监测的实际需要,在原有能力和仪器设备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监测能力。

六、年度实施方案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保障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部门职责

经贸部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重点防控行业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向我区转移,分阶段落实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定期向社会公布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到地方、分解到企业,督导按期完成。合理设置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重点防控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含重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

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重点防控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根据行业不同,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安全、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外资项目。

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农田、果园的农药使用规范、畜禽养殖业的饲料使用规范,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农产品安全;组织控制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各项工作,加大生态农业的推广力度;在水源保护区和重金属污染严格限制区探索实施农产品安全分级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实施“以奖促治”;对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治理,各级财政部门予以支持。

国土资源部门:对污染严重,短期内又难以治理的农用土地,根据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土地变更调查有关标准和规定,经法定程序调整土地用途。

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建立监管台账,严格环境执法,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环境管理。

卫生部门:负责加大对重金属污染与健康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投入。建立和完善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诊断及事故处理制度,参与重金属污染事故医疗应急及救治工作;保障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发生时的医疗设备与药品储备;组织对重点防控区高风险居民实施定期健康体检;组织编印重金属健康危害与防护的宣传手册,开展重金属危害和卫生防护科普宣传。

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三)政策措施

1.加强科普宣传教育。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宣传重金属危害、预防、控制、治疗和愈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欲防护意识。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8

土壤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工作由来

1. 对企业的简介

成都华邑药用辅料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07月,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工业开发区的医药产业集中发展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该公司主要进行药用辅料生产,建有液体生产车间和固体生产车间。

2.工作内容简介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2016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方案》,把“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作为首要任务,为土壤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的基础支撑。

 2017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都市工作方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是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任务,重要的国情调查,是推动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维护公众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华邑药用辅料制造有限公司于2018年03月与大邑县人政府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并根据排查情况制定整改方案。

为建立健全公司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对整改方案统一规范化,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设施防渗漏管理制度

建设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装置、储罐和管道以及建设污水处理池、应急池等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和安装有关防腐蚀、防泄漏设施和泄漏监测装置,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制度

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对重点区域、重点设施开展隐患排查。发现污染隐患的应当制定整改方案,及时采取技术、管理措施消除隐患。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建立档案。

重点区域包括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区、原材料及固体废物堆存区、储放区和转运区等;重点设施包括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储罐、管线,以及污染处理处置设施等。

三、日常监管制度

为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对生产活动区域开展特定的监管和检查,由熟悉各种生产设施运转和维护的人员进行日常监管。监管人员需对设备泄漏能够正确应对,能对防护材料、污染扩散和渗漏做出判断。

二、隐患排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1、根据此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所发现的问题,企业所确定的具体整改内容及整改情况如下:

土壤污染可能性

施工/设计

整改措施

整改情况说明

极易造成污染

散装液体的装车卸货——无渗漏和溢流收集装置的进、出料口

1、抽吸点增加溢流收集措施;

2、做好人员培训,规范操作;

3、装车卸货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抽吸完成后检查是否有跑冒滴漏,及时用清水清洗,清洗水排入污水管网。

加强现场监管,剩余的散装液体均盛装在原包装内,放置在原地点

易造成污染

散装商品的存储与运输——“防雨水、防渗漏和防流失”有漏项

制定管理措施

1、堆放区域设置明显标识,并且堆放区域不易受人员活动影响;

2、每天下班前对包装容器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加强现场监管,剩余的散装液体均盛装在原包装内,放置在原地点

固态物质的存储与运输——有包装,但无防护设施/容器

制定管理措施

1、对新购原辅料包装进行检查,无破损泄漏方可入库,并做好记录;

2、对产品包装前对包装进行检查,完好方可使用,不合格包装不得使用并单独存放进行妥善处置;

3、危险废物进入暂存间前进行包装检查无破漏方可放入;

4、每次转运和装卸完成后,对厂区内装卸地点和转运路线进行检查。

按照公司制度,破损、无包装、泄漏的原辅料均不收货。

公司污水处理与排放——有防渗措施的地下水道

工程整改

对中和池进行检查:

1、在停止生产的情况下将中和池内废水泵入应急池,使中和池成为空池状态;

2、检查中和池池壁、池底,若存在渗漏情况需重新做好防渗防腐措施;

3、选择其中一面池壁刻画深度标尺,便于判断池中废水量。

1、在节假日期间吧中和池内水灌满,在节加入过后进行检查,发现水位并无明显变化,判断中和池无泄漏;

2、为了加强和预防异常因素造成泄漏,我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中和池铺设了防渗层。

技术规范要求

1、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S8;

3、铺设防渗层。如HDpe膜,厚度不应小于1.5mm。

4、防腐蚀涂层厚度≥200μm。

管理措施

1、建立台账,进行日常巡查,对管道沿线和中和池位置进行目视检查,记录每日废水产生量、中和池废水收集量。若中和池中废水量明显较少,可能为管道或池体渗漏导致;明显过多,可能为中和池出口管道堵塞导致;

2、定期对管道沿线及中和池位置进行全面检查,3个月1次。

紧急收集装置——防护措施不全的地下收集装置

制定管理措施

制定巡查制度,对应急池进行巡查,2天1次:1、检查侧壁和池底是否有开裂等情况;2、检查池内情况因下雨积水应及时抽出保证水位在20cm以下。

将应急水池水抽干后检查池壁和池底,无明显裂纹。

车间存储——有车间存储、无防护设施

制定管理措施

1、堆放区域设置明显标识,并不易受人员或许影响;

2、每天下班前对包装容器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

严格按公司要求执行

可能产生

管道运输——无防渗设计的地下或提升管道

制定管理措施

对管道沿线进行日常巡查,观察管道是否存在开裂破损跑冒滴漏情况,2天1次

1、按要求检查,无跑冒滴漏现象。

2、对管道进行测试,一头进水另一头出水,发现出水与进水相近,判定无泄漏

泵传输——有防护措施的普通泵

制定管理措施

对泵进行日常巡查,主要观察齿轮和泵轴情况,如有损坏及时更换,2天1次

液体的存储与运输(圆桶、集装箱等)——密闭容器、有防渗等措施

工程整改

在成品库门口增设20个应急沙袋

已增设20个应急沙袋,并按要求进行日常检查

技术规范要求

包装规格25kg/袋

制定管理措施

1、对新购原辅料包装进行检查,无破损泄漏方可入库,并做好记录;

2、对库进行日常巡查,2天1次;

3、对产品包装前对包装进行检查,完好方可使用,不合格包装不得使用并单独存放进行妥善处置;

4、每次转运和装卸完成后,对厂区内装卸地点和转运路线进行检查。

 

2、工程措施的实施情况

①中和池铺设HDpe防渗工程

施工前准备:网上购买满足符合要求的HDpe膜

施工前:清理污水池,晾干后准备铺设HDpe膜

施工中:铺设厚度为1.5mm的HDpe防渗膜

施工后:灌满清水做渗漏试验,3天后水位无明显变化。满足防渗要求,投入正式使用。

②库房增加沙袋

增加前:库房无沙袋

增加后:增加20袋(25kg/袋)消防沙袋 

三、下一步管理措施

1、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要求达标排放。

2、定期检查管道、污水池等重要点位是否出现跑冒滴漏,若出现立即停工整改,不得拖延。

3、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应立即整改。

4、按照要求定期请第三方进行土壤与环境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9

1.1场地环境保护

1.1.1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土壤情况提出对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1.2施工总平面布置首先应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或已被污染的土地。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占用场地应紧凑,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如果现场场地狭小,应选择第二场地堆放材料。材料堆放、加工以及工人宿舍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地、荒地。

1.1.3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弃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的、专的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1.1.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绿化或摆放盆花,美化环境,防止土体流失。

1.1.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雨水管道、地表径流和空气带来的杂质、颗粒所产生的沉淀物污染环境。

1.1.6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1.1.7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和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被污染。

1.1.8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1.2大气环境保护

1.2.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1.2.2规划市区的施工现场,混凝土累计用量超过100立方米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1.2.3水泥和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1.2.4施工现场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1.2.5施工现场设立垃圾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垃圾清运应按照批准路线和时间到指定的消纳场所倾倒。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1.2.6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1.2.7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1.3噪声影响

1.3.1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1.3.2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1.3.3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1.3.4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5db以下,且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

1.3.5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1.3.6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①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②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③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④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⑤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⑥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⑦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⑧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3.7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1.4水污染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材料与水资源

2.1材料节约

2.1.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1.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2.1.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1.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2.1.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2.1.6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2.1.7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水资源节约

2.2.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2.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2.2.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2.2.4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3.1场地文明

3.1.1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3.1.2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1.3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3.1.4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3.2人员安全

3.2.1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3.2.2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2.3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3.3卫生防疫

3.3.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3.3.2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3.3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3.3.4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土壤环境应急预案篇10

【生态环境局】9月份工作总结及10月份工作计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及形势分析

    截至9月24日,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x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三,较去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较20xx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优良天数比例为x%,全省排名并列第二,较去年同期(x%)上升x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x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较去年同期(x微克/立方米)下降x%。

  下一步,继续开展污染源巡查,精准溯源,做好问题督办、整改和跟踪督查工作,推进城区面源污染管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部署好今年秋冬季工作任务,组织开展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积极谋划部署秋季秸秆禁烧工作。

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情况

9月18日下午,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xx率省督导组来我市,就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导。

8月25日-27日,省生态环境厅第三专员办来我市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督导工作;9月8日,省生态环境厅下文同意我市20xx年国家警示xx县开发区废水直排问题通过验收;9月9日,省生态环境厅总工xx来我市调研,现场核查了双桥污水处理厂整改情况、xx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情况。9月8日,我局组织各县市区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工作调度会,争取于10月底前除部分工程性措施外,全部完成整改。9月11日,我局组织相关单位就双桥污水处理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问题召开了专题调度会,对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要求。

下一步,按照“突出重点、强化调度、保证质量、提前完成”工作思路,高标准完成整改工作。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除扬子鳄问题外)、省专题片反映问题力争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其余问题包括省级督察反馈问题,确保年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市生态环境局重要工作进展

    (一)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南漪湖水环境治理。推进南漪湖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和南漪湖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督查相关县市区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推进情况。二是通报1至8月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单位,督促各地加快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确保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三是完成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要点编制工作。四是持续做好如何排污口管控工作。五是继续做好水断面生态补偿测算工作。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开展秋季秸秆禁烧工作。截至9月25日,全市未发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生态环境部未通报我市火点。二是按月调度20xx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项目进展,20xx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项目215个,截至8月底,已完成207个,完成率96%。三是严格落实《xx市20xx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实施方案》,在全市4个重点园区进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开展涉VoCs企业帮扶指导,宣贯挥发性有机物夏季攻坚相关政策和要求,按周调度各县市区挥发性有机物夏季攻坚行动进展情况。四是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部署好今年秋冬季工作任务,修订上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处理情况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向省厅报送第三季度宣城市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二是深入推进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重金属减排和核算工作。截止目前,省厅初步反馈我市“十三五”重金属排放绝对减排量331.75kg,超额完成国家10%减排控制要求,协调解决了郎溪县得奇电镀园内6家企业重金属总量调剂问题。三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市级抽查工作,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482人次。四是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四)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

持续推进垂管改革工作,出台了《宣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人员调动管理办法》。

    (五)自然生态保护与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完成20xx年下半年部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制发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方案,向省厅报送20xx年下半年部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结果和处理工作情况。督促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更新xx省自然保护地整改工作调度系统信息。二是做好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迎检工作。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现场核查点位督查。三是组织召开郎溪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xx20xx年)评审会。四是陪同做好xx市政协生态修复工程调研和xx市人大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考察活动。

(六)环境执法监管

一是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监管。20xx年1月至8月,全市共检查企业996家次,出动检查人员1992人次。二是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截至20xx年8月,我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081家(含广德),已完成整改1075家(整顿规范类171家,已完成170家;取缔关闭类910家,已完成905家)。

(七)生态环境监测

一是扎实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二是重点做好土壤和空气质量监测。三是稳步推进各类专项监测工作。适时启动宣城市鳌峰区域夏季挥发性有机物加密监测;完成宣城市3家省级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污单位专项执法监测;完成宣城市7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2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督促全市272家排污许可重点单位在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传自行监测方案和手工监测数据,目前我市联网率和方案上传率均列全省前列。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及扬子鳄保护区问题整改等“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各项工作。

2.做好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迎检准备工作,待生态环境部正式下发复核通知后按要求补充开展各项工作。

3.开展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组织验收销号工作,开展2020年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线索实地核查。

4.持续推进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督促相关县市区落实南漪湖整治方案,加快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 

5.完成“千吨万人”乡镇以下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

6.完成xx县级备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上报省厅待审。

7.向省厅上报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启动我市20xx-20xx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8.重点做好秋季秸秆禁烧工作,进一步压实禁烧工作责任。

9.持续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加强调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10.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垂管改革工作。

11.做好全市大气、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