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4:30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

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是实现国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督保障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食品药品监督保障体系的重要技术组成环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部门是直接负责相关食品药品质量抽样检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技术部门。其工作的标准具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和科学性与真实性要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也是保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结果真实性、合理性、实验积累、检查证实的重要数据依据。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整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保存了大量的实际检测检验工作的真实信息数据,对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能够保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

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以及足够的重视来提供支持。就目前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讲,很多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部门的档案管理明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意识上也没有注意到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仅仅是进行一些资料信息的整理和统计以及存放,严重影响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水平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中对内容的分类和性质界定不够明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有的工作内容都要做到细致和精确,并做到一起以事实为基础依据。这也就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档案范围要从纸质的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包括所有的图表、数据、图片、影像都要进行统一的电子转化。并且针对其分类也要做到清晰明确的规划和调整。但就目前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来说,其分类还在沿用传统的类别进行划分,缺少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档案信息的准确调阅和检索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三)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的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不足。虽然目前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但其先进程度和利用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一方面,信息设备的更新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效率也较为低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设备操作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专业化的操作人才,严重阻碍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想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首先要以传统管理制度为基础进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结合,并完善制度内容,使其形成全新的管理制度,再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对制度的科学化完善和合理优化。还要严格按照相关《档案法》来进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部门内部的档案管理,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工作有序可依,有迹可循。此外,也要根据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要增加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和经济支持,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工作,确保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二)增强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的一大重要作用是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依据。所以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管理方式上,而是要实现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内容的科学化管理,要做到分类明确、时间准确、顺序合理、资料完整、检索信息精确简练并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内容真实有效等标准。这也就要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岗位职责意识。并以此来有效规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行为。除此之外,还要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档案的作用是对历史和有价值信息的记录和承载,其所包含的信息和数据要为现实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信息提供和为人们提供服务才是档案的真正核心价值。所以针对档案的检索和调阅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流程,以保证档案价值的体现。(三)切实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信息时代的来临促使人们工作方式科学化,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不断进行档案管理体系的创新和档案保存的完善。对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部门来讲,科学稳定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前提。其次,要不断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系统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借助信息化设备进行档案信息的梳理,让档案信息更加完整和真实,以此建立相关档案信息的数据库,以数据为核心,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对档案信息及时进行更新管理,将其按照内容和类别进行明确的分类、归档存储、加工。此外,要利用网络技术平台来实现档案信息的分享和充分利用,实现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而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关键性因素。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的管理质量是实现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科学依据。其检验检测档案的完整性、科学性、真实性是实现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和数据支持,也是实现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所以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从标准的制度化、管理的规范化方面着手,积极进行档案内容的明确分类和科学化整理,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设备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以促进食品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齐兵.新时代食品药品检验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对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05):98.

[2]李世翠.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档案管理问题与策略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8(02):132.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地方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的监管体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总体目标

通过集中整顿,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食品安全标准逐步完善并得到有效实施,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行业诚信经营意识和自律机制得到显著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和使用得到有效规范,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基本建立,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高危领域、高危环节、高危企业和品种的风险控制,确保全市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

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行为,严格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研制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黑窝点”。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行业,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整顿。

严格办理进出口食品海关相关手续,打击食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疫区产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对已经备案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查。加强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重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检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企业不良记录制度,将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律列为不良记录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

(五)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六)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

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清理、修订餐饮消费环节相关食品监督管理规范办法,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

(七)加强畜禽屠宰整顿。

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监管,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和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

(八)加强保健食品整顿。

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责任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

(九)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地区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快速、方便的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和网络平台。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报告,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构建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报告信息采集网络,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相关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加大对食品特别是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检验人员管理,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十)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选择若干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企业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督促行业协会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和全程追溯制度;提高检验检测能力,落实食品检验合格出厂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

(二)加强检验检测。

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检验检测,加大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完善检验检测手段,重点提高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技术仲裁的能力。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检验检测人员管理,提高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

(三)强化行政执法。

保障基层执法单位执法装备、检测设备和经费,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评议考核,落实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纠正执法监管中的不作为、不到位和乱作为等问题。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一经发现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从严处理。

(四)加强食品行业自律。

加快建立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五、有关要求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要根据年整顿工作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环节、各阶段的整顿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切实加大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

要重视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注意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和案件线索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规范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鉴定程序,加大力度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严格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举报、通报制度,对行政机关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新闻宣传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重要信息向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要统筹和规范食品安全整顿信息工作,对影响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信息,由市政府授权有关职能部门。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主动做好信息和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展、成效和典型事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3

一是强制建立超市及农贸市场的检测结果公布制度超市和农贸市场是食品流通的主要场所,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关键部位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小作坊以及分散农户的食品监管,特别是农贸市场的食品监管尤其薄弱,给百姓的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因此,建立超市及农民市场农产品、肉食品、蛋产品的检测结果制度,对提升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十分重要早在2005年,我国部分省份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超市及农贸市场公示农产品检测数据,但农残检测不透明、检测成本过高、农药残留的检测随机性较大,大部分产品仅抽检少部分作为样品检测,使到农残检测犹如雾里看花,消费者对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存疑。

针对农残检测结果公示存在的问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强制公示制度,从建立相应的抽检与公示制度外,还要增设顾客自检制度,加强检测机制的透明度;另外,必须统一工作机构,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要配备专门检测人员,逐步建成牢固的监测网,切实做到层层有专人管、事事有专人抓;同时也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资金配套,保证检测仪器配备、试剂购买、日常抽样、超标样品追溯等工作开展有经费保障。

二是强制建立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在产品上市前的检测结果公布制度相关调查显示,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再加上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成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而目前我国只有相关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制度,尚未建立起覆盖食品产业的检测公示制度,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更直接导致或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检测结果公示是保证食品安全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支撑,建立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就是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市场监管对食品安全治理作用通过这种检测结果公示,督促生产及经营企业加强自身的检测工作,运用检测结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三是利用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新常态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2001年日本开始研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日本,农协要求所属农户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然后为每种农产品分配身份证号码,整理成数据库供消费者查询在零售店里,每种产品须醒目标出身份证号码,消费者可在店内的终端查询食品生产和流通信息。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我国大多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设立的,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是本着对人们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而进行的质量安全评定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性检测,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更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为更好的将这一工作发展下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

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因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危及人的身体健康现象的频发,为全球性食品安全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二、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1、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加大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食品检测工作,通过用统一的检测方式和规范的检测手段,使食品检测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运用模式,从而有效的实施对食品生产至使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但是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工作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化检测体系。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例如苏丹红、三氯氰胺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挑战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率低下、检测技术手段单一、待检测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落后、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现代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检测项目不完善等等,严重降低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较少,检验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而言,只能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点放置在大规模企业的食品加工出厂的最后检测阶段,特别是对于小型的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或家庭式生产工厂而言,对于其原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检验检测工作无法开展,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在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控制工作中出现空隙,致使因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4、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方式选取不同,而导致对食品安全的认定结构出现差异性,重复确认即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更增加了认定的成本费用。部委直接认定、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评价并存,如此的食品安全认定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其进行统一整合,设立综合检测机构,避免重复检测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点建议

1、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将开放式、竞争式、责任负责制的检测市场进行重点投入,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和壁垒现象,加快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注入,将食品检测工作引入到规范的市场竞争模式当中。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设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屏障,更可以为我国政府的食品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2、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建设,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

4、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5

一、我市食品安全及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我市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一是农副产品质量有保障。今年,在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的初级农产品进行的13次抽检中,433份抽检样品合格率为99.6%;全市县级以上生猪进点屠宰率100%,乡镇进点屠宰率98%,市场上销售的畜产品,“瘦肉精”和重金属的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生鲜乳抽检了43个批次,未发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情况;水产品检测,省水产品质检中心抽检了38个样品,已出结果的20个样品全部合格。

二是食品加工有规范。全市418家食品企业的521个单元产品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分别有3种、15种食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9家企业被确定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GSe标识)。今年,市质监局对乳制品、米面制品、肉制品、酒类、水产品、调味品、饮用水等进行抽样检验252批次,合格242批次,合格率为96%,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销售有准入。全市8779家食品经营者中,83.2%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92.3%建立了购销台帐制度,96.8%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市工商部门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今年为17起、案值17万元,分别比2007年和2008年下降了97起、25万元和22起、11万元。我市连续多年没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总体上是到位的。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和责任体系。成立了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市药监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农业局、畜牧局、海洋与渔业局、贸易办等食品监管部门的业务工作。各市区和镇都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构。村一级,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食品安全信息员。市政府每年与各市区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二是监管工作扎实认真。对农产品源头管理,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基地建设。成立了市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我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规划并实施了全市生鲜乳收购站建设,100%的收奶点被纳入监管范围。加强了水产品生产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加强了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在市场流通环节实行了“一户多档制”、“实名登记制”、“证明登记制”和“标牌公示制”四项管理制度,推行了食品安全监管电子台帐(电子地图)系统。完善了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量化分级率达100%。

三是监测检验力度明显加大。成立了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每年由市财政支付其一定的检测费用,对相关职能部门送检的农副产品进行免费检测。今年上半年,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承检检测任务1260批次、4756项次。

二、我市食品安全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是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控制。我市现有耕地380万亩,其中69.2%的面积分散在一家一户,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很难规范,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据市农业局执法人员反映,在对部分超市的韭菜、芹菜的历次抽检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十有七八。这种状况同样表现在水产品、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水产品生产为例,尽管我市一直在强化这方面的监管,但违法生产、违规用药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根除,少数生产单位甚至没有养殖证和苗种许可证。今年3月至5月,省水产品质检中心在我市抽取了122个水产苗种进行检测,有32个苗种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6.2%。

二是食品加工领域安全隐患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消除。一些食品加工小作坊“地下”生产,逃避监管。在目前实行了生产许可证管理的418家食品加工企业当中,86%属于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其中有些企业或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完全按食品标准进行生产,或受利益驱动,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如检测中发现,有的腌菜中防腐剂含量超标10多倍,面粉中增白剂含量超标四五倍。市质监部门在今年查处违法及滥用添加剂的专项活动中,共查出有问题企业62家,占有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企业总数的14.8%。

三是农村市场食品安全问题依然较多。集贸市场上“低质低价”的食品大多没有生产标准,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对小商贩、小摊点的管理难度大,漏洞多。一些偏远山区,生猪私屠乱宰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民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差,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假冒伪劣食品易于在农村泛滥,难以彻底根除。

(二)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冷藏厂、冷库无人监管。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冷藏厂、冷库是否属于食品生产监管范围,未进行明确。目前,我市的各个冷藏厂、冷库均处于无部门、无人监管的状态。

二是对肉食狗的屠宰无人监管。目前,此类肉食品的生产和屠宰在我市并未形成规模,屠宰和交易大多私下进行,缺乏有效监管。还有一些狗肉馆的经营者暗下药勾,非法偷猎别人的饲养狗,狗肉质量安全无保障。

三是现行的多头监管模式造成监管合力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前由多个部门分段监管,分头执法,工作上缺乏协调配合,信息上缺乏交流平台,资源上缺乏共用共享。因而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导致监管工作中存在着盲点。

(三)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一是检测网络不统一、不健全。目前我市拥有各类食品检测机构21个,各个网络基本独自运行,检测标准不统一,缺少统筹协调机制。市畜牧局至今没有自己的检验机构。镇级农产品检测站基本上是空白。

二是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定位不准、功能不完善。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并非独立的中介组织,而是依托于市检验检疫局建立起来的。这一机构的部门性,造成了其检测手段的部门化和工作开展上的局限性。检测资质不全,农药、化肥、兽药、鱼药、猪尿和部分水产品检测不了,致使有的监管部门仍需自出经费到外地送检;工作运行不规范,食品抽样本该由行业主管局委托检测机构进行,但实际上是由各个行业主管局代为进行。

三是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而我市目前的抽样费还是由各部门自行解决。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做到“按需定检”。市工商局一年检测检验食品1000至2000个批次,仅相当于北京市工商部门一个周的检测量,检测力度差距明显。在装备投入上,市质检局、工商局的设备更新存在资金缺口。市畜牧局、海洋与渔业局没有执法车辆、速测设备、除菌设备等,满足不了生鲜奶、海鲜等食品送检对时限的要求。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认证基地缺少检测手段。县、镇两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的连简易速测仪都没有配备。

三、强化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建议

(一)变虚为实,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正规机构。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和谐,责任重于泰山。迫切要求进一步统筹监管资源,强化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在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处于系统庞杂、职能交叉的情况下,仅靠一个虚设的松散型的“委员会”来实施协调和管理,勉为其难,难以奏效。我们认为,将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由虚变实、由松散变紧密,成立一个正规的专门的职能机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北京市在2003年就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并赋予其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综合监督、查处、组织协调等职能。根据实行“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我市可以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成立“市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这个办公室至少能起到四方面作用:一是统筹协调,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有利于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和监管“中空”,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牵头管理,依法制订、实施并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统一对农药、食品添加剂、色素、禁用非食用物质的检验检测标准,统一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和对安全事故的查处等;三是便于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系统,有利于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归集分析和互通共享,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四是强化宣传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意识和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健全网络,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建立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以相关部门检测为辅助,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和消费者投诉举报随时检测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重点是解决好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功能不完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尽快完善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的功能。加大经费投入,增加检测设备、完善检测资质、提高检测水平,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的资源配置能够基本满足我市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第二步,探索在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依据国际惯例,检验机构定位于第三方中介组织,从发展趋势看,势必将与其所隶属的行政部门脱钩分离,由部门化转向社会化。基于这一趋势,可考虑由市政府与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各自出资额,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该中心既能满足检验检疫局的部门需要,又能为我市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可对外承接有偿检测项目。由于这个检测中心是独立运作的中介组织,其出具的检测结果也更具有公正性、合法性,更利于作为行政执法的客观依据。

(三)突出“三促”,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促生产规范化。食品安全的源头在生产,管好源头的出路在产业化。在产业发展上,应借鉴经区发展无果花产业的做法,制订详细的龙头带动方案、生产标准化普及规划及相关配套措施,采取工业、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捆绑运作、协调发展的方式,联合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在龙头带动上,应借鉴家家悦集团“农超对接”、好当家集团“村企合并、联姻发展”等经验,积极扶持现有农字号企业做大做强,并引导市内外生产、流通企业与农村搞联姻、建基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扩大“订单农业”的覆盖范围;要鼓励农民兴办生产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对外销售,自我规范发展。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市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全面推广市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经验,加大农药农资市场投入的管理,建立农药农资专营专供制度和直供配送体系,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口。

二是以监控全程化促加工规范化。我市现行的食品加工企业安全监测均为监督性抽查,表现为对终端产品的抽查较多,对生产过程的抽查较少,难以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事后转入事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尽快实现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全过程监管、动态监管、有效监管。扩大检测范围,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都要列入检测范围。增加检测批次,将定期抽检与随机抽检、部门检测与企业自检、专项检测与常规检测结合进行,使检测趋于经常化。严格执行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标准和管理规范,食品标签必须标明食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等,使用添加剂以及用量,都要在产品的外包装标签里严格注明。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牢固树立“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理念,督促企业建立原材料来源、原材料验证、生产产品数量、销售区域的生产台账,提高生产企业的自控能力,要对每个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实施全程信用管理,以此规范和激励食品经营业主,促使其由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得啥别得玻但人食五谷杂粮谁能不得病,所以(食品安全)就医就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食品)药品也就成为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市常这一关系着人们贴身生活的大事,我们党、我们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古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食品)药品如果存在不良问题谁能先知呢?谁有义务有责任把好管理和监测这个关口呢?所以建立完善的(食品)药品监测和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化、专业化的检测和管理机构,加强对(食品)药品的管理和检测工作是很重要的。

加强(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检测和管理的能力。在我国,由于经费的问题不可能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但我们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这件工作。开源节流,专款专用,不断充实检测和管理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提高监测和管理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的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要重视对生产厂商的监测和管理。有些生产商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就知道本身的产品是有安全危害的。假如我们在他们所生产出的产品未进入市场或进行审批生产时就予以查实禁止,那么危害百姓健康的(食品)药品就会成为无源头之污水,无根本之恶行,就无须事到临头再铲除了。

加强(食品)药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要加大监测和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就目前,社会上暴露出存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很明显地说明如今监测和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够,公开度不高,人民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药品了解的不够,厂商、检测和管理机构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一些机构与工作人员对群众的贴身生活大事负责不够。我们应该建立领导与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制,专门问题专人负责,出了问题找专人。

加强(食品)的监测和管理工作,还要同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医疗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生产者、销售者、监测管理机构、老百姓与经销商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竞争、监测管理、经营机制与(食品消费)就医方式,真正为人民、为群众办实事。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7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工作要求,整合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和力量,科学设立食品安全监测点,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突出重点品种,开展监督监测,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评估全市食品安全状况,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信息、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食安全。

二、目标任务

在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酒店宾馆等建立54个食品安全固定监测点,全年完成3000批次食品检测任务,建立健全监督监测结果定期机制。

全市农产品市场检测覆盖率达98%,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分别保持在95%、98%以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达100%,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国家三级抽检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全市大型超市、商场、批发企业等食品评价性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2%以上;集中式餐具消毒合格率达98%以上。

构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公用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联网共享。

三、责任分工

食安办负责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机制,设立食品安全监测点,制定全市年度监测计划,每月10日前下达月度监测任务。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食品监测工作,统一对外检测结果。从严掌握监测经费的使用和下达。

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负责食堂及餐饮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农委负责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的监测和监管,负责农产品生产基地快速检测建设管理、农业种植、养殖环节数据库建设工作。

质监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测及数据库建立工作,督促和指导企业加强自检体系建设。

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测和食品经营单位数据库建设工作,督促和指导全市农贸市场、商场、批发市场检测室建设和管理。承担农林等部门委托的食品安全监测任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非食用物质监测。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进出口食品监测工作及进出口环节数据库建设工作。

商务局负责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和屠宰执法管理工作。

粮食局负责做好粮油检测中心管理工作,承担市食安委办下达的监测任务。

财政局负责监测工作的资金安排和使用监管,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各区镇配合食安委及各承检单位食品安全监测点的建立及食品安全抽检等有关工作。

四、实施步骤

1.工作准备阶段。对全市食品检测资源进行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和检测计划,确定食品安全监测点、重点监测内容及监测时序进度,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等。

2.推进实施阶段。下发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实施方案,将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列入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各责任部门根据市食安委办统一协调安排,按时完成各项检验检测任务,并于下月15日前将当月检测报告抄送市食安办。市食安办综合分析检测结果,经市政府审核后相关信息。有关食品举报投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检测信息,有关部门应及时上报。

3.巩固提高阶段。加强对检验检测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各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检测信息,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企业自律,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五、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是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区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市食安办的统一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紧密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细化工作方案,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工作顺利推进。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07-02

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全球性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繁发生,这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2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

2.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在食品检测检验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滞后现象,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疑。从检测的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种类少的问题;从多残留检测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少的问题;在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着成熟度不足的问题;在高技术检测手段上面,更是存在着严重的欠缺问题。

2.2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当中,针对于食品而采用一系列检测的方法,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问题。从正规的检验体系工作流程上面来看,食品应该是由农田的生产开始,再到食品的加工,最后到食品的销售等,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把监管工作贯穿进来。但是,事实上,受到食品安全检测力量的限制,以及体系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很多食品的检验检测工作都仅仅只是形式而已,并不能够实现系统化,很多对人有害的食品也大量的流进市场。

2.3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市场准入机制未建立

从对食品金策检验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上面来看,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很多的食品检测检验机构来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检验资质不足,实验室制度和管理的不公平现象严重,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食品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相关的部门来讲,也并没有把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审查程度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市场进入的门槛逐渐降低,最终不安全食品逐渐流入市场。

2.4我国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逐渐形成了不合理的行业壁垒

根据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地区在资质管理方面的规定,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以及行业所属部门是获取资质认证的前提条件,这样的规定对于国营的检测架构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获取资质具备优先性。而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来说,行业进入的门槛较高,在获取食品检验检测的资质上面较国营机构更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壁垒与分割。而且,在当前有关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些资质管理规定只是对基本的技术能力、质量检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缺乏对机构相关行为的法律约束,于是便形成了只有进入机制却没有退出机制的局面,这样就导致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僵化,对于其部门职责的公正履行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对于这一点,也就是说要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以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把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力度予以强化,最终促使整个检验检测体系的机构配置得到完善。那么,对于政府部门来讲,需要做的就是:把开放竞争的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建立起来。同时还要尽可能把行业之间的壁垒消除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大力带动民间中介资本的投入,从而把一个合理性高且规范度强的竞争机制建立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民间中介,通过民间中介检验检测的有效介入,能够帮助政府在具体的食品监督过程中带来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和鉴定上面给予技术服务。

3.2完善并健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

在食品检测体系的制度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单单局限在对当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监管上面,不应该局限在当地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上面。而且还应该针对相关行业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都加以明确,同时对不负责任需要承担的惩罚加以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地对相关人员以及相关机构作出约束。当然,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针对相关的食品检验与检测制度当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作出合理的调整、补充与删除处理,尽可能地把那些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重复支出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应该把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社会机构的培育力度予以强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把行业的竞争市场开放出来,从而使原本的行业垄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当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然是和法律法规离不开的,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行业的操作加以规范,来对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受贿问题,一系列弄虚作假的现象加以惩罚。

3.3制定统一的食品检测标准

对于这一点,目前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行业中,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食品检测标准上面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就需要将其做出统一,通过把统一的检测方法的制定,通过把统一的标准和费用的规定,来促使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来不断地把企业内部的自建体系加以完善和健全,尽可能地将食品的安全和行业的信誉直接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机地把检验检测机构,把网络信息系统,把激励惩罚机制,把责任追究机制,把信用评价机制等等进行整合,最终保证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

3.4提升食品检测技术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严格紧跟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脚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来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方法加以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适合食品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另外,还应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来把迫切需要的并且是和安全息息相关的标准制定出来。另外,还应该有目的且有选择性的,针对部分具有先进性的方式,把更加精确地仪器设备等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4结语

总之,在目前市场流通食品种类日趋繁多的情况之下,在食品安全性检验方面,也更加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通过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完善,不仅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把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以健全与完善,通过制度体系,来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的提升,最终对人民群众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关莉莉.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25):313.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9

一、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明确各级工商部门的监管责任

一是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食品安全法》明确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新“三定”方案的要求,牢固树立依法监管和依据职责监管的理念,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定职责,做到不包不揽,不推不卸,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

二是准确理解《食品安全法》。弄清《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切实做到全面掌握、综合运用、依法行政。

三是合理调配食品安全执法力量。充实一线执法队伍,改善食品监管执法条件,建立健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基层工商所监管责任制,强化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力抓。强化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和指导责任制,明确各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基层工商所属地监管责任。

四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对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中不履行和不及时履行职责、违法履行职责、互相推诿、以及其他渎职行为造成后果的,坚决依照《食品安全法》予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级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否到位和是否依法行政进行执法监察,对工作不力、而造成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引导广大食品经营主体严格行业自律

一是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尤其以食品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让食品经营主体熟悉掌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从事食品经营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查验和记录、定期清理库存食品、召回和退市等基本制度,食品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等主要内容,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将宣传工作与监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宣传,努力使食品经营者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法》履行经营者责任和义务,增强广大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努力使广大消费者明白其享有的权益以及维护权益的途径,为《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加强对食品经营主体的指导和监督。坚持不懈地建立健全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质量准入制度,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切实把好食品质量进货关:建立健全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严格食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严格食品市场日常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严格防范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等“六项制度”。

四是试点组建食品经营行业协会。以基层个私协会为载体,积极组建食品经营行业协会,通过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引导食品经营主体落实自律制度。对食品经营户实行人户巡查制,每户一表,执法人员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入户检查,分项逐一对照打分,评出总分,按a、B、C、D进行信用分类,实行分类监管。

三、科学监管。资源共享,不断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

一是加强合作建立部门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并发症”。《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形成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统一编制审批财政预算,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国家统一、全面的食品检测体系,制定统一的监测监督抽查计划,确定监督抽点,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确保监测监督抽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是相互衔接建立无缝隙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段监管的框架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现不合格的食品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的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的特殊性要求做好分段监管的相互衔接,实现无缝隙监管,以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检出不合格产品应当查明其流向,及时通知企业召回,并由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进行清查:流通环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当追溯至生产企业,部门之间应及时通报。

四是提升技术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平台,尽快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部门对检验资源和信息的充分运用,在此平台上建立并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电子档案,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以利于相关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掌握食品检验检测信息,为有效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四、注重协作,依法行政,有效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

一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书面移交相关部门:对申诉举报处理工作中发现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相关移交、转交材料要存档备核:对其他部门移交属于工商机关管辖的,要按照职责及时查处,并建立健全登记反馈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共同负责的领域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二是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监管职责。既要用好《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各种执法手段严格执法,又要防止滥用执法手段。坚持事实和行为认定、适用法律法规、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处罚条款等相统一,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有效防止和尽量减少危害发生。坚决杜绝“只罚不纠”、“以罚代处”、“以罚代刑”的执法行为。

食品检测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浅析食品检测体系应对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随着近几年暴露出的安全事件:毒冷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不断增多,目前暴露出来的国内食品检测体系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所以,为了完善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国际相关产品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目前食品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及提出完善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的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一、我国食品检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仍有诸多不健全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检测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健全

一般认为,食品安全性的监管工作需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食品检测体系来说,政府对其进行的真正有效投资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根本不能达到全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其次,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突击式抽查为主,造成了食品检测工作不具有日常化及系统化的模式。由于以上两点存在的漏洞,导致了假冒伪劣有毒有害的食品依然在社会中广泛的流通和销售,突击检查虽然可以临时起效,但稍过时日,便会死灰复燃,继续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检测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食品的监督环节中,存在着头重脚轻的现象。食品监督依然着重在产品出厂以后的检测方面,对于出厂前的制作过程并没有落实去抓。其次,现阶段主要的被检测对象是那些经过正规注册或是在行内资质较深的品牌企业,这就使得平常公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过于乐观,误导了消费者。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于小型企业及小作坊及黑窝点的食品安全性监察上造成的疏忽。再次,我国的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2]。一般来说,西北地区在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是很落后的。全国的小型城市以及偏僻地区的基层食品检测机构更是严重匮乏,这也造成了目前很多小型食品制造商选择偏僻地区办厂借以躲过食品检测机构查处的现象产生。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现阶段的食品检测监管力度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成比例。即使是对蔬菜残留农药这种既贴近人民生活,又监测难度不大的这类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管仍然不到位,甚至就是完全无视。

3.食品检测技术不足和检测标准不规范

从很久以前的“二恶英”到前几年的“苏丹红”事件都是国外首先检测发现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放眼国内,根本没有进行相关的检测结果的报道。排除小部分人为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国内的食品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于此同时,当前国内的检测方法也比较单一,对于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缺乏超衡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的掌握还不成熟,。而且现存的一些生产厂家生产的快速检测材料并不能准确的反应检验结果[3]。由此可见,国内的食品检测技术综合实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其次,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健全。目前我国推行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几乎都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很多发达国家使用的均是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国家标准,而且做到每一种食品都只有一个标准,非常明确,而且很利于执行。而我国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依然有部分食品还是有两套标准,如碳酸饮料、酱油等。近几年出现的黄花菜事件就是由于食品标准混乱而造成的。当然,自从颁布《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以后,国内对现行食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彻底整顿,合并部分标准,同时大幅度采用国际标准,这种标准混乱的问题已经大幅度的好转了。

4.食品检测机构的不统一性

就在检测技术不高,监管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竟然还存在检测机构重复设置的情况。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对食品检测部门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入能力,浪费了检验的经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低水平的检测机构由于对检测结果的简单复制,而对当地人民造成误导以及滋长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嚣张气焰。以上这两点都是因为检验检测机构设置的不统一性,以及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而造成的[4]。我国许多地区在食品检验检测结果认定上,存在既有各部委直接认定也有各级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评价的现象,这样并存的认证结果对于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制定良好的管理体系

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验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源头的控制。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作用,利用好属地监管的原则,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政府还要对偏僻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保障,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以此保证食品检验检测的整体水平。完善能够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检验机构,配置相应的检验设备,为群众提供准确、真实、有效、方便的检验服务。当然还要完善健全从事食品行业人员的注册管理制度。

2.加强网络建设完善机构和舆论的监督

食品安全不仅仅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影响社会安定,更为危险的是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人口的安全,因此,食品安全确实是头等大事。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检验检测市场,减除行业壁垒,以此推动民间中介资本的介入,形成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从而净化食品环境,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我们既要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研究,又要加强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舆论的监督不仅仅是定期的新闻。在重大问题的监督上,必须加大社会监督力量,使食品安全监督置于大众的监督下。同时,应该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方面的认识,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能力。

3.提高食品检测科研水平,健全检测方法和标准

尽管近几年,我国在食品安全性研究建设方面投入不断加大,但是这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需求来比,还差距甚远。这里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然后在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此外,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性的研究,长期积累并不断探求新的分析检验方法,在食品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性监测水平。

4.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法律法规是企业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质检监督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争取做到既可以和国际接轨,又满足了当前的国情。在认真研究、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以法律为武器严厉打击各种食品安全性违法行为。明确检验人员的职责,避免生产企业内部的检验走过场,建立食品安全检验的基层体系。对于强迫检验人员违章作业的相关企业领导,要从重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做好加强质检人员的风德教育的工作。

三、总结

构建规范的食品检测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才能在国际相关贸易产品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经验,对一如既往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存在不足之处,随时发现随时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并不断探索进取,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1]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理论应用新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8(7):314-315.

[2]刘梅森,何唯平.规范食品行业标准企业之声不容忽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