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5:05

网络素养教育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网络素养教育篇2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网络传播媒介对所接触到网络媒介的人产生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医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网络信息并且有效地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使得医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正确地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利用信息等。在医学生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在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提高医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时能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便有利于医学生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步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网络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生活娱乐,更多的是要有利于对自身能力的提高,譬如搜索网络上的相关医学文献,关注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景,及时了解医学界新闻,使得网络成为医学生开拓眼界,积累专业知识的渠道。在高等医学院校,指导医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合理选择和接触网络、正确理解和鉴别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医学生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在了解网络知识特点的基础上,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正确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理解、质疑能力、评估以及思辨、生产和创造等各方面的反应能力。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可归纳为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甄别素养、安全素养、法律道德素养、自我约束素养和发展创新素养等。网络媒介不仅有着全球性、海量性、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同时也有着草根性、自发性和匿名性等特殊性,常常会导致网络媒介广泛传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因此,经常在网络上充斥着无聊、庸俗甚至是负面的信息。医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开始独立学习生活的初期,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大多是通过网络,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浩瀚的信息容量能够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能获取对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益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它的虚拟性又会导致部分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学业甚至荒废了学业。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有着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临床实践多、课余时间少、实习医院分散等特点,网络就成为了医学生思想活动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但是,医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判断和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在校园内的生活使得其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广泛的信息,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就可能难以获取到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可能会因为网络上的错误或不真实的信息而产生不理性的观点,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一时的认识模糊、情感淡漠等道德缺失现象,进而影响到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影响到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素质、医德医风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高校资源,指导医学生正确理解使用网络媒介信息,提升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多方面途径开展好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面对医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出合格的能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从思想观念上加强重视,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对在高校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增强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力度。此外,在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也应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一样,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广泛提升。

2、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

高校教育具有对象针对性强、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高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教学规范和效果良好的优势,因而,在医学院校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时,需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切实有效地在校园内开展,并且能充分地走进学生的课堂,被学生普遍接受。开展这项教育,应由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与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负责,组织研究制定相关章程,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确定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设定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努力开展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教育,必须要重视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医学院校,由于网络相关专业课程的缺乏的局限性,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团队,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学校里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或是聘请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专长的人员,成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研室,进行专门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专业院校合作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医学院校该方面的师资培训,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网络媒介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

4、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在医学生还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时候,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是提升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最好的方式,不仅可从根本上加强医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而且能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得到稳定的贯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学校其他课程设置的各方面相协调。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来设定课程的教学模式,可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把其内容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计算机课程中,可以开设成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而开设成必修课。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讨论、面对面交流等形式来强化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5、专业人士宣传网络媒介知识

在高校即使有系统全面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医学生在接受网络媒介信息时,如果有传媒界的专业人士的正确引导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传媒工作者是专门研究现代传媒发展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通过宣传、讲座和示范等方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大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可邀请传媒界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到校园内开展各种报告讲座,让学生们能清楚地了解各类网络信息是如何制作、如何传播,帮助高校学生深入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加强对网络媒介的感性认识,同时把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渗透在报告讲座的方面,使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6、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网络素养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1亿,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90%,而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绝大多数。接触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丰富的信息,学习先进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流。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总体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大多数人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表现出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们认同网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同时也对参与网络媒介的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调查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欠缺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

1、有不少学生对网络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许多人肯定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对网络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网络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许多学生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认识。

2、许多学生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也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网络传播的内容。很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应用多处在低水平、浅层次,使用网络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服务。

3、大学生网络媒介道德和政策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对待消极、不良、色情等信息的接受和传播问题上没有比较明确的价值标准。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二、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作为接触网络媒介较为频繁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

网络媒介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又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文化娱乐工具,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方面的知识,要充分运用和驾驭网络媒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与网络有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

2、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了规范人们的网络传播行为,各国都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完善。自觉遵守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合理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这些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3、网络交流的道德观念

媒介道德问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也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是人类传播手段的重大进步,如果凭借网络技术接受甚至传播不良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侵扰或破坏,就是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4、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海洋,它的博大精深包容了各种信息、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时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会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筛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自发状态下的媒介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教育,使其网络媒介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与人们生活须臾不可分,特别在大学里,接触网络媒介更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和应用,对网络媒介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广大学生正确理解、积极享用网络媒体,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网络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达到如下目的和作用:

(1)建立对网络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学习如何理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意义,辨识网络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和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2)发展关于网络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性质和功能的较为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网络提供的信息不是为某一受众特别设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对网络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网络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

(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它所提供的信息有很多是不被主流社会意识所接受的负面信息。网络素养教育就要不断地列举评论这些负面信息,强化它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免疫能力。

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为了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中主要是应用技术的传授,缺少与媒体有关的人文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应该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2)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与网络素养教育相适应的观念,掌握和提高应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

(3)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途径。许多学校在网上开办“红色网站”,将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有益的信息移置到网络上,把政治理论课搬上网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靠对等信息流解决矛盾,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十分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各种文化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百花齐放的师生个人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在扩大视野,丰富信息,加强对话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物质载体。因此,应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媒介的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①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②蔡骐,《论媒介认识能力的构建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5)

③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④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DB/oL].省略.cn/prog/showDetail.asp?id=145

⑤冯恩大,《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DB/oL].news.省略/o/2004-10-15/08063927970s.shtml

网络素养教育篇4

2009年上半年,互联网上惊现三重门事件,虽然事件的主角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要注意对媒介中的信息严格把关,培养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扭转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局面。

培养中小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媒介大国,截止到2009年11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6亿人,其中18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33%,且呈上升趋势。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数来推算,这些网民正处在中小学阶段,如此巨大的网民群体不容忽视。其次,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中小学生从事与大众媒介相关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他们中有很多人把媒介中的形象当作“镜中我”来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学者认为对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有90%来自传播媒介,因此必须对中小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另外,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户从言论约束的传统社会规范中解放出来,同时,新的价值规范尚未能形成,缺乏有效的监管、训练等机制,以致产生许多犯罪行为及偏差行为。网络犯罪频繁出现,主要集中在网络色情、侵犯隐私权和手机诈骗三个方面,其中网络色情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毒瘤,许多中小学生深受其害,借助新媒体便携性的特点,色情信息可以轻松跨越家长和教师的把关监督直接到达青少年。另外,由于网络监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有的wap网站不能被有效监控。这样就造成监管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由此可见,媒介监管形式严峻,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事在必行。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针对现阶段的媒体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

通过网络媒体的发展,传播主体的泛化使得所有人都是传播者,媒介中充斥者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又被大大削弱。另外,借助于手机媒体,各种信息可以跨越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到达青少年。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保护主义走向超越保护主义”。改变一味“堵”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在媒介接触方面的问题进行疏导,提高其自身的媒介批判能力,加强自身抵抗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品位的媒体消费者以及有责任心和批判能力的公民。

2.教育方法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树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方针,使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采取学校教育的好处在于较强的系统性和阶段性,另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也能使媒介素养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媒介素养课程老师的选择和培训方面,我国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一方面老师要有教育经历,另一方面要求掌握媒介的内部规则,最好老师曾经是媒介从业人员。虽然这样要求比较高,但是能够比较好把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和媒介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应该作为我们培养媒介素养课程教师的方向。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阶段性的教育方法,课程设计符合青少年的不同年龄段,并且富有实践性。

3.教育内容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媒介和人的关系、媒介真假信息的辨析这两部分。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借助媒介的发展,人类触觉、听觉到了极大的延伸,发展到数字时代,人类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现在人类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产生许多媒介疾病,如媒介依赖症、网络成瘾症等。据CnniC报告显示,有7.1%的小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媒介和人的关系问题。对于普通大众,媒介是一种信息获取工具,人们还可以通过媒介信息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但是媒介始终是作为工具存在,不能取代人的全部生活。

另外,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包括媒介真假信息的辨析。现在传播主体的泛化,“把关人”的逐渐消解,使得信息的来源多样,假信息充斥着网络,中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着这份责任,培养学生辨识真假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虚假信息的危害,而且,要针对现在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了解信息生产背后的阶级属性,并不是说外媒报道的都是虚假信息,但是通过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可以实现整体事实的虚假报道,这种方法在外媒对我国的宣传中屡见不鲜。

网络素养教育篇5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

1.企业选择人才的要求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第十四条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网络教研组教师对大连it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了解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状况及企业选择人才的要求,调查企业有辽宁金晟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北方测控工程有限公司,海辉软件公司,调查企业情况如下:

调查公司的名称:辽宁金晟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工作主动性

对我校的专业课教学建议:掌握网络设备调试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布线技能,掌握安防监控技能。业务发展现状:近几年综合布线与安防监控发展前景很好。

调查公司的名称:大连北方测控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责任心,工作主动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公司对我校毕业生员工满意程度:基本满意。

经过企业调研,教研组教师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即在职业道德方面,希望学生具有责任心,爱岗敬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诚实守信,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主动。在职业技能方面,希望学生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具有计算机维护技能,具有综合布线技能,掌握安防监控技术,掌握网络设备调试基本技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在就业能力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部分毕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还认识不足,头脑中存在职业偏见,自控能力与抗挫能力较差,缺乏自我创业意识,寻求条件舒适、薪酬高的岗位。一些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纪律意识;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难以融入到原有的企业文化当中等,由此可见,当前我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十分紧迫。

经过企业调查,教研组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公司选择人才时看重其个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即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要通过职业素养的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就业与创业的需要。

2.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根据企业选择人才的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将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又可划分为若干要素,列表如下图:

2.1职业技能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职业技能定义为,它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前提,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保证。依据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要求,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本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知识,计算机维护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综合布线知识,操作系统系统等基本知识。

专业技能基本要求:能够搭建和配置典型局域网,掌握网络互联和接入技术,掌握局域网软硬件的选配、局域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安装配置;掌握局域网的综合布线与网络测试技术;能够维护计算机设备,维护网络线路,维护网络设备,维护服务器系统。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本要求,明确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对学生工作能力水平进行规范性要求,为今后学生从事网络管理专业打下基础。

2.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而且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己的专业,刻苦学习,学风严谨,诚实守信,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奉献社会。

网络素养教育篇6

关键词:网络素养;浸泡式;复合式听写综合能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对08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虽一直坚持用各种措施引导学生长期进行自主听力训练,并且向学生传授种种听力策略,学生的听力成绩特别是听力测试的第三部分复合式听写成绩仍然特别不理想,10分的题,在分级教学的高级班,平均分2.1分,在中级班更差。通过分析试卷可以看到,在前1-8题的单词填空中,学生的产品反映出,他们几乎都能听出留空处单词的意义,可是却出现拼写错误,或者不能正确反映单词的曲折变化;在后面的3个填句子处,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完全空白,有很多学生只能写出零星的单词,能大致写出句子的同学是凤毛麟角。通过访谈得知,学生普遍认为这一部分太难,特别是填句子部分,很多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是放弃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单词部分虽然听得出单词,但是由于单词的曲折变化往往被朗读者弱化处理,词尾变化部分很容易被听者忽视。填句子部分,由于句子太长,语速快,特别是当所谈话题特别陌生的时候,根本记不住,写不出。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检索了同行们的研究,想从同仁们那里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但是通过检索,笔者发现,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非常热闹,但是具体到如何针对复合式听写进行教学却少之又少。在万方数据库,笔者用“复合式听写”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却只有10条搜索结果,且都涉及复合式听写的教学策略或者对策。笔者反思,这些策略在08级教学中都用到了,但是学生的成绩却不如人意,这激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决定在10级的学生中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复合式听写能力。

一、教学实践前的调查和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问题调查

为了解学生复合式听写的真实状态以及他们的建议,为下一轮教学实践作准备,笔者挑选参加了Cet4和Cet6的100个学生做调查。调查的形式是访谈,访谈既有一对一,也有一对团体,以及QQ和电话形式的访谈。学生来源既有笔者所教的分级高级班和中级班,也有非笔者所教学生。访谈2个问题。问题1:你认为在复合式听写中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不理想?问题2:作为过来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该如何提高复合式听写能力?笔者对于受访者的回答做笔录,然后对访谈内容借鉴语篇分析中的“主题一致”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所谓“主题一致分析”是指在语料中搜集不断重复的主题并考察主题间的关系是否呈现一致性。

通过访谈得知,对于复合式听写的前八个单词填写,学生普遍感到,往往听之时感觉并不难,可是最后结果得分并不高,其原因主要是:1,易将相似音的单词弄混;2,对于具有曲折变化单词的结尾部分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如名词复数的“s”结尾往往听不出来;3,知道具体单词,但拼写不准确;4,也有些单词在考试时由于心理原因,不能及时反映。5,母语朗读者对于单词的辅音的处理与自己的读音不一样,往往不能听清。对于最后的3个句子填写,访谈对象中有32%的同学明确表示完全放弃,因为根本就听不全,无从写起。其他没有明确表示放弃的学生,归纳起来存在的困难主要有:1,听之时感觉似乎听懂了,可是写时又忘记了;2,在听时专注听就不能写,简单地记笔记也影响听下文;3,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转化原句;4,练习时部分话题很陌生的篇章,根本听不懂其意;5,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提到,很多时候即使费尽心力写了一些片段,老师不给分,没有信心。纵观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语音方面的,有语法方面的,有语感方面的,还有语篇方面甚至情感方面的。

对于如何提高复合式听写能力,受访者普遍提到了从入学起就开始长期坚持大量训练,特别是听写训练,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提到其实策略的教学没有必要,因为策略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真正实施起来,似乎用不上。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自己总结一些策略。老师即使教授策略也要在提供策略后用大量的强制性的训练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策略。

(二)理论依据

“浸泡式”教学法(immersion)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是加拿大法语区首先开创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指的是将学生“浸泡”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在课堂上教师用目的语进行目的语教学和交流,学习者在校有很多时间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实践证明“浸泡式”教育是行之有效且最佳的外语教学法,能使学习者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会外语(刘祥福蔡芸,1997)。大学英语的教学课时十分有限,为了让学生“浸泡”在英语中,就需要学生课外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英语“习得”,本文主要研究通过科学安排长期让学生每周用相当的一段时间浸泡在听写材料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听写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复合式听写能力。

科学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最重要的渠道,拥有网络素养是一个有素质大学生的必备条件,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素养是指个体对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的解读与应用能力。在本文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下载、上传、筛选网络英语听力资源,并进行自主安排,每周进行一定数量的听写,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并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同学及时进行沟通。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

二、教学实践

网络素养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15—02

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指的是正确评价、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它既包含评价、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还包含着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教育就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传播和使用网络资源,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具备正确的解读媒介的能力,从而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媒介参与社会活动。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特质的认知能力差

现在虽然许多大学生都懂得上网知识,具备上网的能力,但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就是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等。同时,许多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较低,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防备,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网络中存在着不良的信息,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另外,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文化霸权现象缺乏了解,对网络中反政府、、主义的言论缺乏警惕。尽管一些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对网络中的一些反动宣传信息有理性的判断和认识,但由于身处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一些学生分不清楚究竟哪一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更可信,他们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迷惘和困惑。

(二)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意识还需要提高

有五成大学生表示每次上网时间都会超出自己的预算时间,而且他们经常登录的网站首先是娱乐类网站,其次是新闻求职类网站,最后才是专业知识类网站。许多学生认为上网虽然不能直接增长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自制能力和意识上还需要提高。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令人担忧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的安全性和虚拟性缺乏认识,甚至有学生认为,网上认识的、合得来的朋友完全可以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对于网络黑客、制造网络病毒的人,一些大学生对他们很崇拜、很欣赏,认为他们的网络技术令人佩服,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很想尝试一下。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表示担忧。

二、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认识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上课期间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所以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放松,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上网看作是一种完全放松的娱乐消遣活动。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网络素养以及家长对待网络的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家长是最了解、最能保护学生的人,如果家长能对大学生上网给予关注和正确指导,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安全上网的意识。因而,应充分发挥家长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自身的影响。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鉴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深陷其中,失去理性,迷失方向。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会侵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极易给大学生带来身心危害。二是大学生群体自身文化习惯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惯,这些习惯既不同于成年人,也不同于社会主流文化,如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消费习惯、文化欣赏习惯和文化消费内容,这些习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同时,大学生的文化习惯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这就意味着他们抵触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这对他们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正是由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触,才使大学生崇尚和欣赏前卫、怪异的文化形式,并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附着在这些文化形式上的价值取向。另外,由于过度依赖网络,使得大学生对电子书写、电子阅读比较推崇,而对传统的读写方式比较排斥,从而导致了他们读写能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三是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短缺。由于学校网络环境建设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上网需求,再加上学校课外活动较为单调,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到校外网吧上网以打发时间。一些高校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慢、网络浏览速度慢,很少有学生愿意光顾学校网站,因而,学校网络素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影响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教育环境

网络媒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环境、政策环境和学术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就是指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现实环境。应该发挥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各种网络媒介教育活动,实现网络媒介素养的建构。同时还应建立一些专业性网站,组织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活动,将网络与网民联系起来,提升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

政策环境就是指政府部门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政策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规范网络的传播行为,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多部法规性文件对网络文化进行规范,有效地抵御了网络有害信息的渗透,确保了国家信息的安全。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应加大关注与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走向高校。

学术环境是指社会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展专业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为网络素养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当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缺乏,而且许多教师也普遍将网络知识教育当作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这种错误的认知与课程设置上的欠缺,致使我国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遍较低。因而,学校要大力推广网络媒介素养的普及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媒介应不断完善自身素养教育

网络媒介是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载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媒介消费变得日益重要,许多人离开学校之后依靠网络这种公共信息平台来进行终身学习,而这种虚拟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通过网络媒介为网民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向网民宣传媒介知识,将成为提升网民媒体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社会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一些组织也可以为网民提供信息资源和指导,为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部门和一些媒体也可以采用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之中。

各种网络制度对于网络媒介的传播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如各种奖惩机制可以规范网络媒介工作人员的行为;问责制度能够有效地避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有助于提升网络媒介的专业水准。因而,在网络媒介上推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提升全社会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站,宣传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与相关内容,呼吁网民关注网络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

总之,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水平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与网络媒介间的互动平台,完善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只有使大学生真正具备正确判断能力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具备利用与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兴锦.试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6(11).

网络素养教育篇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增至16%。有人预测,21世纪网络将会成为下一种主流生活方式。现阶段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民中,出身“80后”、“90后”的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超过半数。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是一种泛个人化传播的模式。“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新的网络文化正将我们从仰视“众神狂欢”的年代带人“众人狂欢”的新纪元。在无拘无束、缺少规范的网海中,青少年既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也遭遇了无尽伤害,如网络受骗、网络成瘾、网络迷色等。有学者指出:“信息,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大脑!”当全世界变成一个硕大的超级娱乐信息网时,青少年明显迷失其中不知所措,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成为一种急需。

“我们即媒体”:个人化传播的网络文化

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的回归以及技术网络的泛化,个人媒体与个人传播变得日益突出,一个以个人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已到来。网络文化是一种泛个人化的传播文化。正如2002年美国弗吉尼亚“媒体中心”的研究员沙尼・伯曼和克莱斯・威利斯所言。在网络文化下,“我们即媒体”,其核心思想是指互联网下,信息不再来源于特定的传播者,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媒介组织提供给公众的信息的比重降低、影响力下降,而公众的信息比重明显增加,影响力显著提高,这就意味着“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高度组织化的媒介组织中,而是分散到每一个公众,于是我们进入到一个人人传播的“众人狂欢”年代。

“我们即媒体”的观点是由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网络信息的“门槛”低。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只要轻轻按动鼠标。信息就可能广泛传播。其次。网络资源具有海量存贮的能力,任何人的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同时可能被其他人所享有。再次,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可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最后,网络信息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人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转变为网状、立体、辐射性模式。

网络媒体的上述特征注定了网络文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同时,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个体的表现往往与他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人们很有可能将平日鲜有机会当众暴露的“本我”表现出来,现在聊天室中,常常发生的“语言暴力”现象即是“本我”的暴露。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使其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甚至可以作为个体在紧张的生活下发泄、消遣的场所。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来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久而久之,就会被网络所俘虏。患上网络成瘾症或者网络依赖,进而发生模仿行为,严重的甚至可能感染“角色病毒”。近两年“网络明星”的低龄化已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网络炒作所营造的浮躁的社会环境,使身临其中的青少年个个想模仿“网络明星”一夜成名。

把关人的缺失:规范失控的网络文化

个人化传播的网络文化,必然是一种规范缺乏的文化。传统媒介下,媒体组织控制了一切传播权利,把关的责任是明确的,谁拥有谁传播,谁传播谁把关。互联网则不同,网站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成为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许多服务,如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箱、博客等的内容并不能完全受到网站的控制。人人有机会成为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后,网民则具有了传播者和“把关人”的双重身份。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成为双重隐性身份,自然容易造成把关的缺失。布热津斯基曾在《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一书中预言:在21世纪初,我们将面临媒介的全面失控。如今,网络媒介失控已初显端倪:

首先是容易导致无理性的盲从化倾向。网络媒介传播中,大量失实信息的传播最初只是呈现为一种暗示或提示,但通过网络上信息的快速传递、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舆论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将失实信息变成一个既成事实。流言、谎言迅速转化为所谓的事实;小事迅速被放大、扭曲,进而激化成为社会事件。而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扩大化影响使得传统媒介也出于为自身利益、生存考虑,介入其中,从而推进及催化这一无理性盲从倾向。

其次是容易形成网络舆论的过激化倾向。网络媒介传播几乎是一种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的活动,网络舆论的产生似乎是一种完全不经过大脑的、近乎原始冲动下产生的过程。这样导致网络媒介舆论经过观点短暂交锋后。瞬间形成极度统一的偏激舆论。这样的舆论莽撞、专横,而又常常在遭受推进阻力后形成近乎疯狂的反击。

再次是。容易形成极端舆论的高速失控倾向。群体舆论夸张、单纯,这种舆论不管是好是坏,它们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也因为群体夸大自己的情绪导致他们也只被极端舆论所打动。在网络时代,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憎恶。常常被夸大成为一种疾恶如仇、必欲杀之而后快的简单泄愤,整个群体弥漫着冲动的谩骂、叫嚣、挑衅。

救赎与责任:规范重建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众人狂欢的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规范的重建刻不容缓。在失控的规范重建过程中,除了“把关人”更好地监控、新的法律的出台外,新的道德伦理规范的重建和新的网络媒介知识修养同样重要。在网络文化中,如果网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网络:掌握适当的网络文化知识,即具备必要的网络素养,就可能尽量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效果。因此,一场新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导网民正确理解网络传媒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播资源,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技能、一种思维方法,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成为伴随其成长的终身教育。

网络素养教育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伦理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8-005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8-025

[本刊网址]http://

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显示,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32亿,截至2014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人,占总网民数的81.0%,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已成为其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设置了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均以网络知识技能为主,缺乏对应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及网络道德修养等网络伦理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高校也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科目“网络法规的知识”即《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违反网络伦理,做出了许多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因此,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亟待提高。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好网络这把“双刃剑”,传递正能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有意识地在高校宣传网络伦理道德,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增强鉴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伦理素养的内涵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规范。素养则指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某种技巧或能力。故有军事素养、理论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等各种素养之称。而网络伦理素养则是网络社会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的,是在网络活动中人们应具备的网络知识技能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网络伦理素养包括网络伦理知识、网络伦理道德、网络伦理意识和网络伦理行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网络非伦理的行为和现象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许多优点,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的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网络这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所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对于使用网络媒体最多、追求个性、追求时尚和流行的90后来说,加强其网络伦理素养教育势在必行。目前,大学生网络非伦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信息

网络上的信息鱼目混杂根源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加之网络监管不易不力。由于大学生往往钟情于新奇事物,缺乏网络法制观教育,而客观评价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又不强,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象所迷惑,大量消极、不健康和腐朽的思想观念给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致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上出现混乱迷失方向。许多大学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失范,如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虚假的言论和信息,随意谩骂他人,认为在网上可以自由自在没人管等等。面对这些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信息,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自律意识。

(二)抄袭论文作业成风

根据调查走访发现,许多高校的文印部生意都非常火爆。多达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学位论文,他们不必像过去整天泡在图书馆查几十本书,而是在寝室、电子阅览室或网吧手指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轻松完成。不只如此,有些大学生以帮别人做作业、写论文成为其赚钱的门路。为了评职称许多老师也是上网下载、恶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这主要反映了部分人知识产权观念极其淡薄,学术伦理早已被抛之脑后。

(三)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

网络的直观性、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使其沉湎于此而难以自拔,出现了不少相当程度的网络成瘾。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容易上瘾,很难控制自己的占65%;玩起来就没完,自己控制不了的占18.1%;总想玩游戏,不想上学也不愿做作业的占5%;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玩游戏会使学习成绩受影响的占73.4%。徐州工程学院113名考试八门以上不及格的学生被勒令退学,156名四门以上不及格的学生被留级一年,这些被处理的学生当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染上网瘾而荒废学业的。

(四)网络交往引发不良后果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在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时,缺乏应有的明辨是非能力,尤其是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遇挫以后,大学生就会选择逃避现实,转而投向虚拟的世界去寻求感情寄托,不愿面对现实,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沉溺于网络交往中而迷失自我。长此以往,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滋生新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上网时间越久,人越感沮丧和孤独,这说明互联网确实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此外,每年由网恋、网婚而引发的诈骗、等违法活动的案件频发,甚至在上当受骗之后引发的出走甚至自杀的悲剧也屡见不鲜。这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淡薄、西化,也是缺乏中国传统婚恋伦理道德的表现。

(五)网络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日趋增多

互联网所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造就了大学生“他律道德”弱化,加上自律意识不强,就会放纵自己,丧失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造就网络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日趋增多。如随意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或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人身攻击,或非法窃取、破坏、滥用他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甚至散布反动言论,扩大反面影响等不道德的犯罪行为。这一现状值得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如不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势必会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前途。

三、大学生网络非伦理行为和现象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大学生在网络伦理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主要根源在于:

(一)学生自身和网络自身的特点

追求自由、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的90后。在网络环境下一是由于网络的直观性使得自控力差的学生易上网成瘾;二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学生易产生交际障碍;三是开放性的网络决定了其提供的信息鱼目混杂;四是大学生网络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日趋增多源于网络的隐蔽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网络时代,高校教师上网人数远远少于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时间,因此,在网络技术方面和充分运用网上信息资源上就会处于劣势地位。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尽管现在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借助于课件这种多媒体形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教材,方法仍多局限于单方面灌输。网络的广泛应用,其宏大的信息量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强大的冲击,进而会出现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关心,不认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培养大学生网络伦理素养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四)家庭教育

调查发现,多数家庭在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采用的方法要么是禁止要么是放纵,这是非常不理性也不正确的。现在的大学生百分之九十五有智能手机,百分之四十有手提电脑,足可以看出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支持力度。有时过于禁止,加上孩子又处在叛逆期,好奇心又特别的旺盛,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五)社会因素

现在的社会教育,关注大学生网络伦理素养的相对比较低,相关的网络伦理教育也比较少。大多注重网络技能知识和网络犯罪的教育。同时政府对电脑网络出现的不健康内容和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和监督。加之学生的防范意识差,自律自控意识弱,也造就了大学生的网络失落行为和日益猖狂的网上犯罪。

四、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网络伦理素养的培养路径

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探析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网络伦理素养的培养路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伦理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所有上网者的网上行为;使大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选择信息、判断信息、评价信息以及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与侵蚀。学校应时常开展网络道德专题讨论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舆论力量,发扬善举德行,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网络环境形成扬善惩恶、扶正法邪的良好道德动力,随时引导、激励、敦促大学生做有德之人和守法公民。加强学生自我修养,实现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技能培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教肓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即使面对网络时代的今天也不应有变化。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再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充电,增强对网络化进程的正确认识,加强业务、科技知识学习,转变更新教育理念,使其成为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学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一般都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因此,网络时代需要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革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只有熟知网络语言,用受教育者喜欢的方式与其交流,才能贴近、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构建学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阵地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针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加强思政课中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深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端正其上网动机,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拒绝各类信息,自觉做到不访问非法网页,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做到不过分痴迷于网络,不长时间地进行网上游戏和聊天,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正确相处。

2.依靠网络平台,拓展主体性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速度快、浏览方便、交互性的特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聊天室和BBS。在聊天室里,学生之间就可以在网上交流学习经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对话,还可以特邀一些专家学者在预约的时间针对某些特点、焦点和难题问题进行即时的现场讨论。在BBS上学生既可以提出问题,寻求解答,也可以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BBS即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并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与外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立多重链接,就会形成开放性立体式的教育空间,使各校资源共享、信息互补、形成合力,从而加大思想在理论课教学的辐射力。

3.加强学生处的管理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适和障碍,我校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网站和热线电话,各院(系)都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和面对面咨询三位一体的方式,及时解决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和办法,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初见成效。

4.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图书资源优势,构建图书馆网站,使其成为宣传引导的网络教学平台。

5.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门和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明确健康绿色网络,加强对主流思想的引导和疏导,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动机,获得多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提高网络伦理素质。

(四)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监控系统

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用相应的监管方法来应对在网络的大量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网络管理制度;二要加强技术手段监控监督校园网内部舆论;三要强化对新生和年纪较长的教职工做好相关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普及,使其掌握应对网络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四要加强合理利用网络宣传正能量的力度。

四、结束语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高等院校学生带来了诸多的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网络伦理问题需要我们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努力,尤其是高校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们更应该承担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虎业勤.青少年生态伦理素质的现状和成因探析[J].青年探索,2009(4).

[2]钱爱增.一种实用的校园网监控系统设计思想及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

[3]倪庆军.校园网监控对象的制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4]程琳,徐高翔.高校校园网流量分析与控制[J].科技广场,2007(11)

网络素养教育篇10

摘要:文章从网络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来自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入侵、技术更新、高风险社会和市场化浪潮等方面的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并落脚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自我知识结构调整。

关键词:网络素养教育;紧迫性;自我调整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注意到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提出了专门的教学建议。当时他们提出这一概念是为了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以对抗流行文化。后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但基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即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素养的定义,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更新,所以,网络素养的内涵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不断扩充。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今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如何理解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传播信息并对我们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合现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网络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媒介;2.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使用网络发展自己、认识社会。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一)西方文化入侵对网络的利用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以文化大国自居,而西方人却并不认同。“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1]”。布热津斯基也认为美国争夺欧亚大陆的最终结果,文化上的吸引力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他们可以利用文化霸权手段实现其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2]。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Spence)更是把利玛窦当年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表述为西方“改变中国”的单向度进程的开端。在很多西方学者的眼里,中国人在学术上只有“听话”的份,没有“对话”的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又成为了西方推行文化霸权的新战场。奥尔布赖特就曾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尤其要警惕西方文化霸权在网络中的体现,这是现实的、不能回避的。它涉及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问题。某种意义上讲,还带有强制性。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而发生变化。

(二)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更新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网络技术的更新可以提高我们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的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应当尽可能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并不断学习、更新,如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2.在技术理性主宰一切的观念导向下,可能导致人文关怀逐渐消减、丧失。网络文化因为新技术、新媒体而衍生新的内容,也需要当代大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图时代”来临,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渐渐丧失,深度追问的哲思习惯也逐渐改变。网络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以及再现内容与真理的距离有多远,人们来不及也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感性化的传播内容最终导致大脑记忆库的萎缩。导致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等最终演变成一种浅薄的形态。作为当代大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足够的警惕性。

(三)高风险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高发期,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点已经成为了社会情绪的释放口,网络上便出现纷繁复杂的多种声音。近年来网络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网络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如孙志刚案、虐猫事件、周老虎事件、“天价烟局长”、“打酱油”、“艳照门”、“躲猫猫”、邓玉娇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事件中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充斥着大学生的表达与激情。如何让个案引发的冲动回归到理性,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公众舆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见,如何以理性、合理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应对网络,由此引发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也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媒介市场化浪潮

市场经济的改革让中国的媒体从政府获得了较多的自主度。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市场化趋势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显现。中国互联网影响显现从娱乐化向消费商务型转型的趋势。然而,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市场并不是万能钥匙。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传媒格外看重受众的需求,看重广告客户的需求。于是,“发行量”和“收视率”成为了传媒业追逐的目标,以耸人听闻的字眼来“炒作”公共议题。同时,传媒业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使用简单、标准化或“互相观摩”的方式来制作节目,然后反复播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公众的意见得不到表达,只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了。在网络媒介中,随着信息接受活动成为消费行为,必然导致其呈现出市场活动的特征,即网络信息传播按照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其内容和速度。这就导致媒介信息不得不以更加直观、简单、快捷的方式满足消费需求。这种文化同质化必然造成个性风格的缺乏和个性化创作能力的丧失,信息消费也呈现出简单、快速、直接的特点。因此,必须促使大学生养成市场化情形下网络素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

三、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自我调整

(一)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

自网络媒介进入中国公众视野以来,人们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网络素养要求均来自社会对网络最本能的反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还需要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性能、相关知识、社会影响作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为全球化本身常常是借助于新技术得以推进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清网络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但对待网络信息应保持足够的清醒。因为网络信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它本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是人们意识的载体,它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比如宣扬某种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并传递性别、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全球化时代网络素养教育应该包含对网络媒介的所有权、制度、控制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获取的网络信息必然地渗透进了许多政治与商业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让他们知道信息内容安排、占有量、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在全球化时代的“傀儡”性。

(二)网络素养教育的人格主体重塑

网络素养教育不能绕开主体性问题,因为主体性与素养之间正是皮和毛的关系。在互联网社会,网络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力,方便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新生一代极容易产生对技术的崇拜,因而新的技术决定论也容易深入人心。技术在消费领域成了主要推动力,其结果是技术理性主宰了一切,并逐渐取代人类所有的价值,使人性关怀逐渐丧失。很多大学生开始一味崇拜“数码精英”、it业界高手,盲目追捧“黑客”过人的技术本领,而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实际已形成了网络道德的危机。借助于网络来游戏人生、颠覆现实、沉迷虚幻、寻求寄托等等。因此,帮助主体从迷失状态中脱身显得十分迫切。

网络空间的自由和开放,是在一般现实世界中无法享受到的。这可以说是网络素养相对于其他方面素养具有的新内涵。网络中的参与者的行动具有独立性,不受旧权力制约。“网络不被任何人所拥有和管理,不属于任何司法管辖的领域,其内容和使用不容易被控制或制裁[3]。”这似乎实现了信息、知识的超阶级分布,能够保障参与者充分讨论沟通,而免受旧的社会权力结构的制约。然而人们在享受网络传播的自由时却很容易被网络世界的新权力系统所控制。因为全球化时代新媒介衍生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网络时代文化消费的自由假象,极易蒙蔽人,也容易造成消费主体的迷失。重塑主体性,着力培养对新技术包装文化的辨别力对当代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洞察力和辨别力,在网络中以自我的主体意识来保持一份理性。避免价值错乱、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以及其他创造性能力的丧失,在网络传播中重塑人格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