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8:35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1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基本概述

我国的旅游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旅游产业具有高关联度,决定了它能带动其他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特征,整体促进整体经济的飞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同工业、农业、会展、医疗等行业相互融合,体现了旅游的新型产业功能。例如,旅游景区可以同时实现医疗、会议组织、展览、养老等新型功能。这些新型产业的形成证实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互相融合的形成。

虽然我国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思想和方法论。但是,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不断革新,另一方面,它对于旅游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和发展,各个旅游产业之间相互竞争求发展,最终促进了旅游产业整体的进步。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促进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旅游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单一性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包括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产品、影响等,研究成果不多。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产品研究

不同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容易实现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例如会展旅游,将会展行业同旅游行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了社会群体对于旅游和会展两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会展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发展。农业旅游将农业和旅游相互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增强了社会群体对于农业的深入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将医疗养生与旅游融合的医疗旅游,历史和旅游融合的红色旅游,体育运动和旅游融合的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产业融合产品。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和技术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多样性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融合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将动漫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达到融合。这样的旅游产业融合受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的推动。将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融合目的,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主要是旅游具有休闲性和体验性,以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等。而旅游产业融合也会收诸如经济管制、需求和产业功能等的阻碍。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效应研究都借鉴了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从而得出以下相关结论。旅游产业融合加强了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分布,强化了旅游的功能性。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诸如文化、体育、历史等进行融合,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增加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最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增长。

三、旅游产业融合启示

旅游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具有必然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于旅游业中产业融合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社会经济不断发生,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因此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得到提升,人们对于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热衷度。为了提升企业利益,企业需要持续的开发创新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整体效益的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

由于旅游产业融合处于不成熟阶段,它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不具有系统性,成效甚微,未来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系统化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体系

之前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资料均注重针对旅游产业融合特定领域进行探究,研究内容不成体系,不利于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学习。因此,未来应当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系统化,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

(二)研究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研发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的开发过程应当以经济理论思想为主要方针。旅游产品开发阶段与产业融合理论要相辅相成,对该阶段中产业融合现象进行透彻分析。例如,在市场调研阶段,要深入的了解消费者对于旅游融合产品的需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对技术和产品融合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确保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和模式进行深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形态,因此旅游产业在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时应当以具体实际的案例为参考,实现融合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通过对于现有的融合模式和方法的调研,分析和总结,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建立坚强的理论基础。

(四)对旅游产业融合和企业经营战略的结合进行进入化研究

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仅仅有理论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进行相互结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旅游行业能够持续的发展。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学习,进而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实施实证研究,完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体系。

(五)研究方法需要保持不断创新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苏州科技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4-02

一、引言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交叉型、应用型课程,它是伴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引起关注―重点研究―点面结合―基本框架―仍存争议的建设过程,而在学者的理性思考和现实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旅游经济学是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以旅游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但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改善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旅游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交叉学科,内容庞杂

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旅游经济学》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学习旅游经济学不仅要以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知识为基础,还必须借助众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丰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资源学、统计学、民族学等;从内容体系上看,旅游经济学相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门部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其内容既包括旅游消费者的微观需求理论,也包括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发展与投资决策的企业供给理论,同时,介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其内容又必然包括政府规制、旅游产业政策、旅游经济综合效益等部分内容。相对于旅游经济学的核心课程的地位,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课程难以定位,教师“教”、学生“学”均难以把握。其结果只能是教师教授点到为止,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学”与“不学”似乎差异不大。

(二)“材”出多门,适用较难

好的教材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目前,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存在数量较多,精品很少;各成体系、难易不一;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等特点。1982年2月,由王立纲等人撰写的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研究旅游经济的专著《中国旅游经济学》面世,实现了我国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零的突破”。其后,相继出现了南开版、中旅版、高教版、旅教版等多种版本。在内容上,这些教材除了依循一般经济学的“共有体系”外,有繁有简,各成体系;在难度上,有的注重体系完整,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适当案例;有的以数理分析为主,辅以大量分析模型与方法;有的则既有理论分析,定性评判,又有定量分析,适量案例。此外,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现象、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智慧旅游、o2o、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大量应用,但现有的旅游经济学教材普遍未能反映这一新变化。

(三)单向教学,缺乏互动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解放了教师忙于板书之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媒介多彩、立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但并未能彻底改变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该课程内容庞杂、课时不够,另一方面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把控也较为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对基本理论和内容的讲解、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体验,未能有效利用专题讲授、案例讨论、热点透视、翻转课堂、角色模拟、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与反馈。

(四)课堂为主,缺乏实践

考虑到诸多原因,目前在一般本科院校专门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但实际上,旅游经济学依赖于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支撑,理论性较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为主的众多相关理论,分析社会化、商品化了的旅游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题内容,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过程组织,注重过程考核,融入成绩评定,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消化、理解,更感性地认识旅游经济理论,提高学生分析旅游经济现象、把握旅游经济问题的本质。

三、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苏州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轫于1995年成立的旅游与宾馆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起正式招收4年制本科生,2010年被列为苏州科技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学校《苏州科技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3年)的文件精神,我们修订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我们将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微观部分:旅游需求与旅游者的经济行为,旅游供给及价格策略,旅游投资与决策,旅游业一体化经营与跨国经营;宏观部分:旅游业就业与收入,旅游业发展战略及其国际比较,旅游经济影响与效益。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兼顾体系完整与专题重点讲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互动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

(二)自编教材为主,多种教材补充

针对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我院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材选用上遵循以“以自编教材为主、多种教材为补充”的原则。2010年5月,由我院韩云教授领衔主编、旅游系相关教师合编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在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融合了众多教材的优点,反映了旅游产业的最新发展,是我院旅游经济学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考虑到产业发展、学科交叉、各教材各有侧重的特点,我们又选定了多种相关教材作为补充,这些教材或在教学内容上有新安排、新体系,或在理论讲解上有新突破、新观点,或在案例选用和综合练习上有可取之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重点参考且效果较好的有《新编旅游经济学》(黄羊山,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旅游经济学》(罗明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旅游经济学》(厉新建,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旅游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金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三)融入专题案例,增加互动讨论

传统单向的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两点改革:一是旅游经济热点透视。这种形式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按照提前公布话题―学生共同关注―代表主持话题―全体参与讨论―教师总结考核过程进行。由于学生自选话题,新鲜、时尚,比如中国游客海外疯狂购物、在线旅游企业价格大战、上海迪斯尼带来的冲击、丝绸之路的“旅游蛋糕”,因此参与度较高,互动效果较好;二是融入专题案例。案例是沟通抽象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案例的选择对教师讲授、分析好旅游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旅游经济学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点:贴近学生、与时俱进、不忘经典。

(四)增加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

考虑到旅游经济学交叉型、应用型的学科性质,发挥我院与苏州市旅游局、地方知名旅行社企业、旅游景区(点)的良好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实施以下教学实践环节,并融入成绩考核评定。一是配合旅游局每年开展的游客满意度调查,组织学生调查了解来苏游客的构成及人文特征,游客对苏州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及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市民素质的满意情况;二是利用举办苏州市青年旅游人才培训班的机会,组织学生与旅行社经理人员的调查与访谈,了解苏州旅行社产品开发的现状、特色、竞争态势及未来展望;三是利用苏州乐园、苏州大阳山等景区实习基地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到景区实地参观,进行游客问卷调查,了解景区门票定价是否合理,旅游产品(主要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否完善,周边配套,如交通、停车场等是否到位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韩云.旅游经济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厉新建.旅游经济学原理(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杨晨霞.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J].消费导刊,2009,(11).

[4]张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设计艺术;创意设计;ar技术;文化旅游商品;旅游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明确指m:“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优势,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文化的创新和提升功能,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品更好更快地进入旅游市场。”本文从当前国内外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思路

阐明了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用ar(augmentedreality,ar,增强现实)技术手段,能弥补现有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手段的缺陷,不仅可以使旅游商品保持原有的固有功能,而且还能强化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感,引入国外成功的ar创意产品案例分析,旨在探索研究利用ar技术对我国文化旅游商品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新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ar技术是对真实环境“叠加”虚拟信息、并将虚拟信息与真实环境相互叠加融合后的场景呈现给体验者的一种新技术。国外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展示、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等方面,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展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和pc平台上的人文景观的实时数字化交互展示途径和方法研究。如《基于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的增强现实应用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利用ar技术对韩国典型的文化遗产景福宫的历史、文化等虚拟信息的展示方式、特点及用户体验研究。《移动增强现实在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应用研究》主要利用移动ar技术在博物馆、古建筑等文化历史资源可视化方面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混合现实实验室研制了基于ar技术的移动智能旅游辅助信息系统和博物馆、科技馆中的ar文化产品互动展示平台等。东京大学情报学环池内研究所正在开发的项目“虚拟飞鸟京”,是一个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化遗址复原项目。国外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应用研究,如日本某印刷公司结合ar技术开发的旅游景点纪念读本,笔记本上的摄像头读取书上的标记图案后,在显示器中显示相应景点3d动画、景区视频信息等。德国metaio机构开发的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ar互动杂志,将杂志放在手机摄像头面前时,有关文化旅游景区的数字化文化内容就会展示出来:还有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ar三维互动书籍、杂志、百科全书等数字化的互动文化创意产品;基于旅游景区开发的ar智能文化卡片、智能魔方等益智类的ar互动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国外在ar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图像导航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图形和用户交互实验室、日本的混合现实实验室、德国的arvika组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混合现实实验室等。

国内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文献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中的ar关键技术、应用优势、用户体验特点、数字化展示及系统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中的优势、特点和案例分析;ar技术在圆明园数字景观重现中的跟踪注册算法和实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与产业化研究;增强现实系统、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基于ar技术的虚拟雕塑实景显示问题。

国内外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结合ar技术对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展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少有利用ar技术对文化旅游商品进行设计与开发的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从

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学科的单一的研究方法,没有把ar技术手段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文化内涵结合进行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综合研究,因此,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利用ar技术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商品设计与开发问题的新范式。

二、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ar概述

2009年,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在一项研究报告中列出10个2020年以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技术和应用研究趋势,这些趋势将决定着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社会发展特征,其中排名第十位的便是a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ar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全球有关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的热点课题。

ar是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的简称,国外也称为mr(mixedreality,mr,混合现实),在我国台湾称为扩增现实。ar技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虚拟三维物体等)准确地“叠加”到用户所要体验的真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的方式来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理解。

ar技术应用所呈现的结果是: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添加”虚拟的对象(虚拟的三维物体、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这种“添加”是指真实世界和虚拟对象的无缝“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图1中,表明了增强现实的应用效果,图中办公桌和电话机及周围的墙壁是真实的环境,但坐灯和两把椅子是虚拟的三维物体。

利用ar技术开发的应用一般是通过摄像头捕获真实环境信息,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的特点。图2中展示了一个利用ar技术开发的石头工艺品的ar应用。

图2中,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捕获到石头工艺品中事先设计的文化标识物图案后,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地显示与石头工艺品相关的数字化的文化内容、产品说明等信息,这些文化内容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同样的应用可以适应于笔记本、pc等带有普通摄像头的电脑平台。

一般的ar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包括如下基本环节:1.摄像机获取真实世界信息;2.系统获取并分析真实场景的特征和摄像机的位置信息;3.三维空间中虚拟对象数据库;4.图像变换和实时渲染;5.真实世界和虚拟对象的无缝“融合”;6.增强现实信息显示输出。ar系统基本构架如图3所示。

(三)ar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ar系统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将虚拟数字信息与系统中摄像机捕获到的周围现实场景实时地完美融合,并通过显示设备将增强的信息实时地显示输出,并能实现与用户的人机交互功能,因此,跟踪和三维注册技术是ar系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

真实场景和摄像机之间相对位置是实时动态变化的,由于ar产品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随机地移动真实场景中捕获对象(如产品的外包装盒)或摄像机的位置由于用户的使用也会随机运动,要实现虚拟对象实施准确地放置在用户所体验到真实环境中,系统必须通过真实世界坐标、摄像机坐标和屏幕坐标实时动态地变换和重建,获取真实场景与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这个过程称为跟踪(tracking)过程,ar系统在跟踪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检测技术对真实场景中的标识物特征点提取。

将虚拟的数字内容信息(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虚拟三维物体)实时地放置叠加在真实场景中,以实现虚拟对象和真实环境融为一体,这个过程称为三维注册(registration)。只有确定好真实场景中标识物与摄像机直接的相对位置并通过坐标变换过程,虚拟对象才能准确地放置在真实场景中,所以跟踪技术是三维注册的基础。在三维注册技术中,要通过虚拟对象的真实感绘制建模技术和对模型的实时渲染技术,以实现最终呈现出来的虚拟数字对象的真实性,使用户分辨不出真实与虚拟的区别,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极强的真实感,比对虚拟现实的体验更具沉浸感。

(四)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中的优势与特点

凡属于与区域文化旅游商品有关的文化信息都可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如产品的说明信息、功能演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经过再创作的数字化文化

内容、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数字内容等均可以作为虚拟信息利用ar技术植入文化旅游商品之中。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相比,ar文化旅游商品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增强文化旅游商品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相比,ar文化旅游商品具有更强的吸引游客对属地特色文化的消费功能,比如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鹤楼传说”而言,如果将其开发为一本“ar黄鹤楼传说故事绘本”产品,游客除了像对普通的故事绘本一样进行图文并茂的传统阅览外,游客只需将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对准绘本中相应的文化标记图案,即可看到系列的栩栩如生的“黄鹤楼传说”故事中的动态的人物、场景或情节动画等相应的视听内容,从而能吸引游客对“黄鹤楼传说”故事内容最直接的、立体式的文化内容消费,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问题。

2.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知识性。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无论从其外包装的还是从商品本身来看,由于其物理空间尺寸的有限,文化旅游商品所传递的特色文化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有限的、单一的,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的诠释。而ar文化旅游商品所蕴含的特色文化知识除了从外包装和商品本身上具有传统文化旅游商品同样的功能外,还能将属地的文化特色以动画、视频、音频等数字化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使用户能以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解读区域文化特色内涵,所以ar文化旅游商品强大的属地文化知识的承载能力是现而易见的。

3.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互动性、趣味性与体验感。ar文化旅游商品因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数字文化内容加以呈现、表达文化特色的多种元素、符号和友好的交互式设计,吸引用户在享受文化旅游商品传统功能的同时,能促使用户积极主动参与消费商品本身附带的数字文化内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4.增强文化传播力度与强化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文化旅游景区内的无数游客对属地各类ar文化旅游商品的体验和消费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过程,无形中就能增强区域特色文化的无限传播,强化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的美誉度,反过来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三、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采取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研究的理念,是ar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与传统开发模式的最大不同。除了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应采取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外,开发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还必须考虑科技、文化、产品如何融合协调的问题,既要考虑区域特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的内容、形式,还须考虑数字文化内容与产品协调一致的问题,所以设计与开发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也有明显的不同。

(一)思维研究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在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文化旅游、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既涉及到文化领域中的内容,也涉及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开发理念。

2.文献研究法。在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各环节中,均需要查阅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尤其是前期的产品创意与策划研究环节,需要搜集、查阅和整理历史的、文化的等各类文献资料,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提炼核心文化要素,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理念。

3.系统研究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文化分门别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每一类别的文化资源的核心文化元素与开发价值,并研究其利用ar技术进行有效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转化途径与开发模式;另一方面是对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采取系统设计的思路,首先从市场营销观念的角度出发,从消费需求出发,结合文化特色的核心内涵,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逆向系统设计思维与理念。

(二)技术路线

1.建立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团队。团队中既需要有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须有信息技术、动画与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多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共

同组建知识交叉性的研究与开发团队,经过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交汇,合力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ar文化旅游商品。

2.属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创意策划与产品转化途径研究。主要包括对区域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价值评估,建立产业化开发价值评估体系;嗣绕区域文化历史文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核心文化元素,对历史遗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等文化资源进行ar文化产晶创意,对属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其产品转化途径和开发模式,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意产品体系。

3.数字化的文化标识物创意设计,构建文化标识物图案数据库。依据前期研究的文化旅游商品产品创意体系,采用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思想,设计与文化旅游商品相对应的各类系列图案标识,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标识物图案数据库,用于利用ar技术对旅游商品进行数字文化内容植入时采用的实时跟踪识别标记。

4.数字文化内容创意设计,构建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依据前期形成的文化标识物数据库,采用动画创作理论和思想、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非线性剪辑技术等,设计与制作与系列文化标识物一一对应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用于利用ar技术植入文化旅游商品时的系列虚拟对象。

5.ar智能多媒体人机交互式设计。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结合相应的数字文化视听内容和交互式程序设计节点,进行基于ar技术的交互式模块流设计,实现真实场景中对数字文化内容的智能交互,使文化旅游商品在用户体验过程中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娱乐性,使用户感受到对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乐趣,对属地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解读,为未来的用户提供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6.真实场景与虚拟数字文化内容整合。基于ar技术中的跟踪与注册技术、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结合真实环境中的文化旅游商品实体,进行“真实”与“虚拟”的无缝融合与系统测试。最终完成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

四、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ar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军事模拟、教育、出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古迹复原与数字化、工业维修、网络视频通讯、电视实况转播、娱乐游戏、旅游信息辅助、展览展示、规划设计等领域。国外在ar领域的应用领先于国内,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在国内鲜有见到,在国外,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设汁与开发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而且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市场前景。

(一)wonderbookar互动魔法故事书

wonderbook由sony公司与哈利波特的作者哈利波特作者j.k.rowling联手共同合作开发。wonderbook本质上由一系列事先设计的像书一样的用于ar识别的标记(marker)和与之对应的数字化的魔法故事内容构成,互动装置包括动作控制装置(playstationmovecontroller)和动作识别装置(playstationeyecamera)组成。动作控制装置是标记和数字内容之间产生相互融合的桥梁,动作识别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动作记录。用户通过动作控制装置来构建虚拟场景和数字化的魔法故事内容,并与数字化的场景和魔法故事情节内容产生深度互动,使体验者产生无穷的乐趣和想象空间。

(二)法国moet&chandon酩悦香槟葡萄酒

moet&chandon属于全法国最大的moethennessy集团,酩悦香槟moet&chandon是法国名酒,有250多年历史,拥有250年酿酒传统的moetchandon,曾因法皇拿破仑的喜爱而赢得“imperial(皇室香槟)”的美誉。到目前为止,铭悦香槟已成为法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香槟。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许多皇室的贡酒。用户通过酒瓶上的标记图案即可全面了解moet&chandon酩悦香槟葡萄酒的历史文化等数字化内容。只需将酒瓶对着笔记本上的摄像头,即可在显示器中实时看到与酩悦香槟葡萄酒moet&chandon有关的数字文化内容信息。案例中利用ar技术在酩悦香槟葡萄酒moet&chandon上植入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moet&chandon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独特的工艺、创始人、酒厂建筑、宏大的葡萄园景观和品尝特色及菜品搭配等数字文化内容。表现的形式有三维动画、视频、文字,并配有经典音乐和解说,使产品包装附加上增强现实数字文化内容,在有限的物理包装面积上创造出了无限的文化传播空间。

五、结语

以精神性、知识性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4

宁夏是我国回族聚居区,全区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回族,回族风情浓郁。宁夏也是西夏王朝的腹地,更是西夏文化发展中心。同时宁夏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回族外,境内有满族、蒙古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35个。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档案材料,反应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等内容,这些有价值的记录便形成了宁夏少数民族档案,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

宁夏少数民族档案既承载着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两大文明共同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

(二)宗教性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凝聚和纽带的作用,是回族风俗习惯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同时还渗透着回族文化的其他方方面面。而西夏时期党项民族信奉佛教,遗存的佛塔、古建筑充满佛教色彩,如果用耀眼和神秘来形容一段历史,“西夏”则是当之无愧的。

(三)垄断性、唯一性和排他性

宁夏少民族档案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西夏王陵、西夏古佛塔等具有垄断性、唯一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它们不仅能满足游客探寻异域文化的好奇心理,可以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了解和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宁夏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西夏王陵素有“东方的金字塔”之美称,足以让人瞬间想到古埃及的金字塔。激发游人探究异域文化的好奇心,满足未能前去埃及一睹金字塔的遗憾之情。

二、宁夏少数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宁夏少数民族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在民族文化旅游中发挥出巨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基础。而少数民族档案承载着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1.利用媒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如宁夏电视台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回族有长期从事商业活动的历史,拍摄的纪录片《印象宁夏》中《吴忠回商》就介绍了回族善于经商精明能干的特征。而《回族婚礼》则体现了回族婚俗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地方风情。能够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

2.利用少数民族档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是回族“山花儿”的故乡,宁夏电视台根据少数民族档案整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印象宁夏》中《花儿的家乡》由《聆听花儿》《王洛宾与五朵梅》《记忆中的花儿》《回族山花儿》《曼苏儿》《我的花儿》《花儿歌者》(上、下)《花儿新韵》和《心灵的花儿》十节组成。尤其是宁夏六盘山区因其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深厚积淀,使这里的花儿独具特色。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现在流行的“山花儿”即有“花儿”的某些特征,又受??地山歌(如信天游)和小调以及伊斯兰教赞圣诵经音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山花儿”独特的音乐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

(二)丰富宁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宁夏是我国回族聚居区,又是西夏王朝的腹地,这里文化多元,民族众多,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档案特色鲜明。如回族的古尔邦节是牺牲和奉献的意思,回族在节日期间要提供行善和施舍,要将自家宰的牛、羊肉分给穷人和亲友,这样才完成了这个节日宰牲的目的。不仅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给游客以心灵的震撼。因此,应用少数民族特色档案发展旅游业可以赋予原有景观以新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特色,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真、求美”的心理。

根据民族档案记载,重塑民族文化景观。如位于宁夏灵武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和“中国回族博物馆”建于2002年。整个建筑是依托回族纳家古街和百年清真大寺而建,所有建筑遵循当地回族建筑风格,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它通过文物史料等各种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发展历程,是国内仅有的一座回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设计独具匠心之处体现在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再从“回”字字形上看,是回旋封闭状,无限循环,引申为回族生生不息,回族文化绵延之意。中国回族博物馆通过文献整理与探索,在把握大量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文物古迹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各类文物、史迹、文献资料进行归类研究,找出具有典型意义并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的代表性遗存,发掘其内在的演变规律。按照《回族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与人类文明的交往互动》《中国回族的形成与其文化习俗特征》《中国回族在华夏文明史上的贡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五大主题进行策展。让游客了解中国穆斯林是如何继承伊斯兰文明传统,走和平创新发展之路。西夏风情园是以西夏档案史料记载为依据,以西夏文化的全景展示为主线,融合文化与旅游,并以西夏古国党项八大部落作为园区八大寨堡的原型,将西夏时期农耕、印刷、陶艺、游牧、军事、酒酿等古代西夏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园内建筑凝练了西夏建筑的精粹,游客到此,能感受到西夏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风情园内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塞外风光,又有小桥流水的江南诗韵,是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境。并成为宁夏旅游的一张名片,是国内游客到宁夏必去的景点。

(三)高度的历史价值

西夏档案史料因记载缺乏而神秘莫测,吸引游人的眼球。如西夏木活字印刷,打破了北宋毕的泥活字印刷。西夏时期《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被誉为“文明之母”,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西夏文字被称为西夏王朝的一朵奇葩,据《宋史.夏国志》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番文,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番语”。史料记载中“番书”,即为后世所称的“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的创制,便于同周边各民族政权的交流和交融,特别是易于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促使西夏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回族档案作为回族文化的承载者,记录了回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人们全面、真实了解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如在回族人们生活中广为流传的关于回族族源的民间传说《回回原来》,讲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反映了回汉人民团结互助的历史根源以及回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重要地位的历史。为游客了解西夏历史和回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四)独特的艺术价值

艺术是一种对美的体现,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中,人们追求感官的享受。而西夏档案凝聚了西夏人民的智慧,处处体现出西夏人民?γ赖淖非蠛痛丛臁n飨牡蛋傅囊帐跫壑抵饕?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和篆刻艺术等方面:1.建筑艺术主要体现西夏王陵、西夏古佛塔的构件上。如瓦当集绘画、雕刻工艺于一体,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摩羯由于形象奇特,色彩艳丽,多作为殿宇屋脊上的装饰物,作用是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伽陵频伽是佛教里能唱最动听音乐的神鸟,呈人首鸟身状,双手合十于胸前呈祈祷状,翅膀展开,尾巴高翘,艺术美感强烈。2.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有特色的当是力士支座(又称人像石碑座)。2008年宁夏新修建好的宁夏博物馆就采用这一艺术构思作为建筑装饰,成为宁夏博物馆建筑外观的一个亮点。3.西夏绘画品种丰富,有木版画、版画、壁画、还有绘制在纸、帛、布上的各种卷轴画(包括唐卡)。由于受传统佛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影响和显著特色。4.篆刻艺术主要用于西夏文字雕刻,西夏文字由于笔画繁复,撇、捺较多,体现出来的篆刻艺术结构工整,遒劲有力,挺拔而美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给游客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五)潜在的科学研究价值

宁夏少数民族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如回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宁夏具有丰富的回族医药档案资源,在对回族医药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在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下,“先后整理出版了《回药本草》《回族医学奥义》《中国回族医药学》《回族方粹》《回族医学简史》等回族医药文献。”[2]这对促进宁夏回族医学技术发展、宣传回族医药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夏时期科技档案如天文档案、历法档案、医药档案、地图档案、印刷技术档案等是西夏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夏王朝的珍贵史料,这些档案史料可为游客了解宁夏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提供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体验更多的异域文化。

(六)巨大的经济价值

宁夏少数民族档案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2015年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热播以来,光西夏王陵景区游客量较往年大幅上涨。201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西夏王陵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经济效益巨大。西夏文化遗产在经济价值方面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持续增长性。西夏王陵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又是国家公布的100项大遗址中宁夏仅有的两处大遗址之一,所以它的价值和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西夏时期古佛塔、重建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和西夏风情园等旅游景点在满足游人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利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落实全业融合的新举措

(一)利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文化资源,在体现宁夏特色和宁夏味道上下功夫,在宁夏历史文物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从高等教育中独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教育从官方正式设立到如今时间较短,比不上国外几十年的发展经验,但是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和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家长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国内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决策者的重视,教育部多次在会议中指出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高职职业教育要占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很多本科学校也要在大形势下转型成职业教育,在招生和考试的改革中,高职职业教育要独立于本科模式,形成技能优先的独特模式。

1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与区域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与区域经济不协调

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雷同现象,很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经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认证,很多直接从网上直接下载而来,没有考虑本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实际。还有很多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老旧,很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依然开设,如旅游经济、景区旅游规划等等。当今高职教育是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并且课程的教育与岗位对应,通过课程为载体来提高学校的实践技能。

1.2专业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密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充分发挥院士高端引领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步伐》讲话中指出高职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践行服务功能。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以上的谈话得出,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是为了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要紧密贴合武汉地区的旅游的实际,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实践教学体系等等。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在以上各方面与武汉地区的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1.3专业教师能力局限

高职教师的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证,高职教师素质要求比传统的教师有着明显的差异,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相关的职业能力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学历学位较高,很多学校基本是全体硕士以上,职称结构也较合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尤其是武汉地区旅游行业的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1.4学校与区域企业融合有待加强

武汉市中国区域的中心城市,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众多,按照分类主要有:酒店、旅行社、景点运营等等。武汉地区很多高职学院没有积极的与区域的企业合作,根据调查武汉地区高职学院的很多旅游专业的学生去了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江苏和广东。武汉高职学院培养的旅游管理的人才纷纷外流。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负责人要积极与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在政府的协调下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1.5高职办学条件制约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武汉地区很多高职学院由于经费有限,在专业建设方面费用分配不是很均衡,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很多对设备比较高的工科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建设方面显得有些不足,很多学校的客房、餐厅等设备不足,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有少数学校当初申办旅游管理的专业初衷就是对师资和硬件的要求较低,没有达到专业教学的需求就上马进行专业的开设,招收学生,办学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培养质量。

2武汉地区高职旅游管理与区域经济融合的建议

2.1通过武汉旅游市场调研,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的高职培养方案是需要一些的步骤,最后通过论证而来。为了更好的制定武汉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成立专业调研团队,通过实地的走访企业,收集相关政府的数据,与企业的人事经理问卷调查,得出武汉地区旅游行业缺口最大的行业方向,对该方向进行仔细研究,得出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最后转化成相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2.2专业方向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武汉地区的旅游行业除了传统的旅游形式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旅游方向,如会展业务。而武汉会展业,在2012年之前都是在百万方以下,在2012年突破了百万方,比如去年糖酒会,参观观众带来了15万人,未来像这样大型的展览会在武汉会越来越多。武汉展览面积很有希望在2015年突破200万平方米。会展业在武汉未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内的经济发展大势。会展行业有很大(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的带动作用,有关专家就提出会展行业的带动是1∶9,会展行业1倍的投入将带来9倍的经济价值。会展行业也是武汉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武汉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调研武汉的会展行业,开着会展相关的方向,为武汉的会展业培养合格的人才。除了会展外,武汉地区的邮轮行业也有一定发展。武汉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船员培养基地之一,伴随海员培训的海乘培养也是旅游管理中一个特色方向。

2.3专业教师素质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武汉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缔结一个类似的旅游管理师资协会,通过协会的指导来创造一些机会。一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师资的经验交流会和课程的观摩会,通过专业建设实力强的学校来带动薄弱的学校,尤其是实训的建设。协会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的企业调研活动,并且可以做到企业的资源共享。每个学校要健全相关的教师实践顶岗的政策和经费的保障机制,积极把教师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推向市场和企业。

2.4校企合作模式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为了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武汉地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和企业有一个长期的互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校企订单班模式,目前武汉的很多高职院校和武汉地区的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合作,进展情况良好。除了传统的订单班,还可以积极尝试在用工高峰期的顶岗实习。除此外,高职学校的师资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将可以成为企业的员工的在职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是一个尝试阶段,目前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在边摸索中得到解决。

2.5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区域经济内的企业为专业提供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方面可以有效缓解部门单位的人员不足,学生实习可以得到有力的补充。校内的实训环境也要紧跟区域经济,专业教学环境除了基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需要有其他相关的支持,如精品共享课的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室、实训室的建设等等。其中实训室是最重要的环节。为了服务武汉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训室的建设要突出武汉特色,武汉导游课程中,可以模拟建设一些武汉一日游中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个场景前有针对性的讲解。在餐厅实训室中可以较多的出现武汉地区的特色饮食等等。还有武汉的两江游产品都可以在实训室里得到体现。教学环境的建设不是一日建设,武汉地区的高职学校要支持旅游管理专业的硬件相关的建设,逐步改善专业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大湘西高职旅游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J].读写算,2013(30).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7

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应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教育发展理念。但是迫于安全方面的考量,许多地方要么将其一棍子打死,要么将其关入牢笼,远观之而不亵玩焉,致使研学旅行活动的推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笔者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教育“同盟军”作用,坚持学生自愿参加、安全第一的原则,有效地组织活动、实施教育,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制定实施方案,确定研学旅行的目标。

明确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方式及安全要求等,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并与学生、家长层层签订研学旅行活动协议书,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文明、高效。

尤其要说明的是选择研学旅行活动的目的地非常重要,必须要凸显地理的学科特点,又能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可以是著名景区,也可以是近郊企业、农贸市场。例如我们首次举办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选在了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这是由于该园凸出了民俗文化特色,依托青云山自然地貌,将江南秀色、民俗风情、野生动物、休闲娱乐、齐鲁民俗、桃花源等融于一体;园内山水环绕,景色秀美,如诗如画,且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娱乐活动异彩纷呈,让学生能在登山过程中小憩欣赏民俗表演,相得益彰。学生具备了研学旅行的体验之后,则发动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征集研学旅行方案,要求将活动的路线设计、考察项目、测量方法及工具、注意的问题及达到的预期效果等一一列举,由全体同学、部分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选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方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参与活动、获得体验的能力。

二、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主体作用。

将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方案、协议书、活动预期效果等等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确认之后,家长委员会成员按照分工完成组织报名、旅行保险、租用车辆、食宿安排等一系列的工作,并邀请相关教师作为活动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活动过程中家长委员会成员及家长代表负责安全引导、财物支出、食宿安排、应急处置等事务,相关教师作为聘请的指导教师,结合当地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测量量规对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展开调研,并及时运用地理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过好野外集体生活等。做到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既减轻了组织者的负担,又能避免家长在费用、安全等方面的误解与分歧,确保了活动的安全、高效实施。

三、活动结束撰写研学旅行报告书。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8

 

一、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旅游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有必要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没有进入旅游行业,而是改行进入其他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造成此现象原因多方面,从教育自身而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新的视角探讨课程体系设置,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促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目前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强调技能培养的新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在追求理论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专门的实训实验室和模拟实训室。因此,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有一定的缺失,使得毕业就业面临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和专业技能不强的尴尬局面。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从笔者自身经历的专业培养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很普遍。首先,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文化学、法学等内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结果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可以被认为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笔者在进行课程优化设置的研究过程中,重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运用质的研究中的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方法对笔者所在院校的2013级(调研时已经步入工作岗位)、2014级和2015级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学生对正在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态度。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调研设定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式的访谈调查,主要包括了课程开设内容的必要性,课时数的安排,课程开设的优先顺序,课程的考核四个方面。

 

(二)调研结果

 

1.课程内容设置的必要性

 

当问到学生“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开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的开始没必要?为什么”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与从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非常的有必要,并且对实践类的课程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原因主要在于,课证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考点知识,有助于提高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也有同学对管理学原理、会展策划以及酒店类的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认为这些课程一方面太过于抽象,另一方面认为与旅游的关联度较低。

 

2.课时数的安排

 

在课时数的安排上,学生普遍认为酒店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而对于旅游心理学、旅游审美、旅游景区等有助于提高旅游专业素养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旅游心理学、审美的课程有助于他们了解游客心理,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好处。

 

3.课程开设的优先顺序

 

在“从目前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来看,你认为哪些课程应该先学,哪些课程可以后学”的问题上,学生倾向于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从业资格证相关的优先考虑。认为景区类课程、规划类课程以及酒店类的课程可以后学。

 

4.过程考试考核

 

在“你觉得现在实行的过程考试改革有没有对你的学习和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为什么?”的问题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实行过程考试对自己学习主动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过程考试持反对态度的学生,理由主要在于个别课程的过程考试采用分组考核的方式,考核过程容易流于形式,互动性较差,没有充分发挥过程考试的作用。

 

从调研结果情况来来看,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必要性、课时数安排、课程优先顺序安排以及考核方式所持有的观点原因可以做如下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自身不足

 

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定时,除了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内容之外,也有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安排情况,制定方案的教师从专业教师的代课习惯、学期课时数安排的角度做了过多的考虑。因此,容易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存在课程优先顺序不合理的现象。

 

除此以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不明确,也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全而不精的问题。旅游行业涵盖面广,课程设置时,将所有行业考虑在内,反而容易导致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不精准的现象。

 

2.学生专业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结果,学生普遍对酒店类课程的安排表达了不满的情绪,或者认为没必要,或者认为课时数太多。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还有就是学生对专业人士不足的原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掉,酒店行业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未来就业的一大导向。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基层的导游人员。

 

3.就业压力影响深刻

 

在全社会范围的就业压力影响下,学生更倾向于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容易将就业的容易与否与自身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进行结合。所以在学生所表达的诉求上,普遍认为与导游证考试相关的课程相当重要。

 

三、课程优化设置的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所面对的困惑,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明确专业设置的方向,不是笼统的划定一个旅游管理方向,根据“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产业融合”的理念背景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明确各个方向的培养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发展特色为依据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通过课程设置内容凸显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不同,避免学生产生疑惑的情绪。但又不代表酒店类的课程要完全剔除,笔者建议可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适当弱化酒店类课程的比例,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递酒店行业的一些发展信息。

 

(二)重视入学教育和课程介绍

 

针对学生在课程必要性设置时提出的质疑,笔者认为,学生的疑惑解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在入学教育时,一定要明确告知学生专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就业途径和方向,避免学生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仅仅局限于基层导游;2.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向学生进行课程导向介绍,使其明晰每门课程设置的意义。

 

(三)强化就业导向的课程

 

1.课证结合

 

“课证结合”是指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日常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应当加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课程大纲的设定以及教材的选择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一致。

 

2.企业课程植入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而且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笔者所在院校与多家旅游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保障。但是,旅游管理教育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目前的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与市场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学院的课程设置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企业需要的是步入工作岗位即能有出色表现的员工。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将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院的教学课程中。

 

(四)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和过程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时间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置,建立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和过程考试进行融合,对学生的考察侧重于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查、教师考核、企业评价。

 

四、结束语

 

课程优化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的不断验证和修订。旅游管理的课程优化有助于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培养更加适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做出贡献,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巩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9

关键词:旅游应用文写作;行业需求;新模式

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应用文写作》有其大量而广泛的应用,如酒店、旅行社前台、营销策划等职位,在具体工作中都需要频繁地进行应用文写作。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是学生扎根并胜任岗位,有更广阔、更长远的职业生涯之路的基础。但目前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普遍不如人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该现状,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旅游应用文的写作技能,成了旅游专业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材现状

目前《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的编写大多与行业需求脱节。《旅游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多脱胎于《应用文写作》,其中虽然列举了很多与旅游相关的范例,但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了可能与旅游业相关甚至是相近的全部文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对常用、专用的文种进行重点、深入的介绍。过分注重了适用性和普遍性,没有将行业的需求融合在教材的编写中,这样的编排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接受教师纯理论的灌输,没有了主动的参与,学生学非所用,导致了日常教学“教学两难”的局面长期存在,并发展成课程教学的瓶颈。

二.《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素质拓展的功能。同其他应用文写作课程一样,《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主动服务于职业需求,加强教学与行业的融合,促进《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力,主动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但是,《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令学生欲前而不进。

(一)行业认知、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缺乏成为学生写作的桎梏。

旅游应用文规范性、实用性等特点,决定它的基本格式和惯用语、逻辑和文风。尽管如此,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在理清主旨,明确结构之后,仍需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能为本篇应用文所用的材料,形成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但是,由于行业认知、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苦思冥想仍不能下笔。

(二)课程“孤军作战”,未能与其他课程及实践需求有效结合,形成合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旅游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专业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演讲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谈判能力、餐饮客房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技能、营销策划技能等共同构成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现阶段,对学生旅游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一直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未能与其他课程教学和时间需求有效结合,形成合力。这样,教学的范围仅限于应用文写作,跳不出其中的苑囿,被条条框框所束缚,造成了教学内容枯燥甚至枯竭,方法陈旧单一,效果打折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如何构建《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新模式

(一)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立足行业需求,实现教材与行业的有机融合。

针对《旅游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广而全,大而浅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来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及实践的有效对接。

教材内容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分为必修、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选修三大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绪论、旅游类文体写作、礼仪类文体写作、求职应聘类文体写作和旅游论文。专业选修部分涵盖旅游介绍类文书、旅游商务类文书、旅游业务表格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定位进行取舍。公共选修部分则将旅游法律文书和传播文书纳入其中。学生想要更好地取舍就必须对课程的体系有个了解,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案例设置上,可以采用师生齐找、共建案例的方式来完善课程数据库。案例设置,应选取旅游业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企业工作流程中的真实案例作为实训课教学案例,缩小学生课堂所学和工作所需的距离。师生可以就近取材,也可以利用无限的网络世界和校园的图书资源选取案例来共建课堂案例数据库,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双边互动。学生选取的案例若被使用,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二)打破传统的作业设置模式,构建新的作业讲评体系。

在作业的布置上,应打破传统。可以采用项目驱动下的小组联合作业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每个小组可以只提供一个展示成果。但是,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有自己不同的角度,将个人的设想以提纲或作品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讲评的体系可以通过成果展示,师生联合批阅,小组互动批阅等方式进行。改变传统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单枪独斗”的形式。

(三)改变课程“孤军奋战”的局面,实现与其他相关科目的整合优化。

专业特色明显的旅游应用文内容涉及面极广,旅游应用文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专业课内容,这就要求旅游应用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与相关专业课程整合互动,形成融合行业、整合优化的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路径。

如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联合,根据应用文规范性特点,制作多媒体自学课件和书信等文种的格式模板;学生的作品呈现,可以通过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来编排、整合、美化;讲授导游词写作和景区、景点介绍时与《导游基础知识》和《大学语文》、《旅游文学赏析》课程整合;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与《公共关系学》任课老师合作,结合业务课上布置的导游词题目和公关演讲题目进行应用文写作。

(四)重建考评体系,加强行业融合,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建立新的考评体系,使教学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进一步加强行业融合。学生的成绩考评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期终形成性考核。可以是作品展示(作品可以是平面的纸质稿,也可以是图像资料等);也可以是参与行业实践所获的评价、行业反响甚至是参与行业实践所取得的效益等。由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转化为侧重实践的考核。考核的成员可以由学生代表、其他学科的教师、企业行业的专家和本课程任教老师等共同构成。前期、中期和期终形成性考核各有侧重,前期考查可以侧重学生的理论掌握;中期考核则侧重于学生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度以及和行业的结合度;期终考核权衡学生综合成绩时加大实践部分的比例,做出综合评价。

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和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在校园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训。比如为学代会、各项竞技赛事(导游风采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中餐宴会摆台比赛等)写开幕词、闭幕词、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会议纪要等。

进企业,进岗位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单位、部门承担实际相应岗位的写作任务,如为企业撰写旅游产品广告、新景点的开发计划、旅游指南及导游词;撰写企业重大活动的计划、欢迎词、祝酒词等;替企业制订营销方案;承担合作单位的市场调查任务,指导学生学写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经济文书;学生进行实习时,带领他们到公司企业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学会拟定各种经济合同,撰写各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等,并综合整理成文。这样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岗位定位,有效地与行业融合,才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对传统《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整合优化教材编排到课程的考评体系的重建都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为己用。在实践的流程中主动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增加个人的阅历,熟悉旅游文种的常规写作流程及变数,缩短了行业与教学、学习与就业的距离,真正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与行业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孟建伟.职业指向:成人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改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82.

[2]成青.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如何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J].专业视窗,2010(13):98.

文旅融合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库;案例主导型教学;和谐生态旅游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在19世纪4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创初期,由于其行业规模、游客数量远不如今天这样庞大,故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二战结束后,随着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旅游业发展很快,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为了解决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和加强旅游环境问题的研究,生态旅游显得日益重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尽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理论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从生态旅游的本质上来说,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作为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主干课程,“生态旅游”课程介绍生态旅游活动及开发的历史、概念、原则、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外主要的生态旅游热点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概况,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方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旅游业,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此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城乡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管理服务。

以往生态旅游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院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在生态旅游教学上不断改革和探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易于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效果

案例型教学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全方位地对生态旅游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目的。

(一)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案例型教学通过独特但又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工作体系。

2.启发性。案例型教学透过众多看似互不相关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3.客观性。案例型教学可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对真实素材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其结果客观。

4.实践性。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案例型教学真正实现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综合性。案例型教学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从角色的扮演中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加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例问题。

(二)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1.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些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员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服务于案例型教学的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

(一)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和案例主导型教学以目前的旅游学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整理环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突破及典型研究案例,将其中已经较为成熟和被大家广为认可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生态旅游理论进行完善,并尝试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定范围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估;(2)研究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中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3)归纳和总结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模式或范例;(4)开展生态旅游区规划、管理和预测的研究。在生态旅游教改研究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研究中把区域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2.生态旅游项目库拟解决的问题。(1)尝试解决生态旅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进一步提高旅游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和建设来完成。(3)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整合。依据旅游系统规划思想,对由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整合。1)从规划空间范围收集和整理国际级、部级、区域级、省市级、地方级、风景区(点)、社区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库。2)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对象归类,建立旅游业规划、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等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子库。3)进一步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包含内容,建立旅游市场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路线规划、旅游商品规划、旅游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保障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配套设施规划、旅游项目融资规划、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旅游安全风险规划)等旅游业各组成环节的规划的旅游专项规划案例库。

(二)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线索、背景,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是案例主导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不仅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而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简洁性和综合性。要通过案例选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从案例中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简洁,要将主要时间用在讲授理论和学员思考、讨论上,不能把整堂课变成故事会,避免冲淡授课的重点。选择案例还应考虑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将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应用于案例主导型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质量、缓解学校教学理论性和社会工作实践性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通过项目库建设,使生态旅游规划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和素材不断丰富和系统化,极大地方便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服务于具体旅游项目的实操规划,把“生态旅游”改造成具有一定数量科学前缘动态案例的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修订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澳大利亚版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规划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桂华(澳),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林斯顿出版公司联合出版,2000.

[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