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56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1

关键词:校外教育;师资培训;青少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56-01

校外教育: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的团体教育培训结构队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场地去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进入20世纪之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政府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国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例如:许多慈善基金的存在,希望工程为乡村建学校,至今为止,少年宫在每个城市都发展起来,到处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培训机构。这些校外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现阶段校外教育师资的实况

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国民都开始重视校外教育事业,校外教育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校外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存在一些地区校外活动场所利用率低;校外教育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师资困乏、来源广泛、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开展校外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校外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二、关于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校外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等特性。因此,校外教育教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这些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校外教育的独特性需要校外教育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

(1)作为校外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者校外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活动大纲.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固定的教材,这是校外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校外教育课程计划更加灵活,可以使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校外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扬长避短,设计最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需要的校外课程、校外教材等。

(2)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实践,是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活动,实践性是校外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学校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主要是教师讲和学生听;而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有利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校外教育教师不能依照学校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校外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从而达成校外教育效果。

(3)作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培养的主力军个性教育的措施主要是注意早期教育.加强全面发展,提倡因材施教,这正是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校外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万方数据之间的小组活动,更多的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更强调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作为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促进者校外教育课程、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渠道,在性质、内容、形式和要求上都存在着差别。由于校外教育课程、活动具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因此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渴盼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育形式决定了学生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人。

三、开展校外教育教师培训的几点建议

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培训方式提出了要求:校外教育主要通过“活动”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强调实践,兴趣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青少年学生亲自没有纯粹脱离生活的教育,也没有纯粹无教育的生活。教育的发展变化无不表现在生活的时空情境中,而生活的存在与延续历程中又时时处处都表现着教育的力量,可以说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之所以能转化为教育,教育之所以能给生活以积极的引导.就是因为二者原本就具有内在一致性,双方已经包含着相互渗透、贯通的基本因素,即生命意义。

在培训中加强校外教育教师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在校外教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他们自身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该能力:1)聘请教材、课程编写专家为校外教育教师详细讲懈校外课程、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校外教师了解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一般原理、操作方法.等等。2)在培训过程中,为校外教育教师提供开发课程、自编教材的机会。校外教育教师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所在校外活动场所的实际情况、地方特色等,撰写课程、教材编写的思路.由专家给予指导.真正提高校外教育教师开发校外课程、自编校外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立新《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09(6)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2

加快和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对厦门、广州等地的青少年宫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调研后,我们发现全国各地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投入明显加大,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而且呈现出起点高、功能全、现代化的特点。我县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与之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较落后,社会关注程度不够。2008至2015年寒暑假,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英语、书画、舞蹈、珠心算、吉他、科技与制作、趣味作文等班级招收学员每期都达到300余名。而到了2016年暑假,学生却骤然减少到100余名。面对严峻形式,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广泛调研,发现致使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与日剧减的原因是家长崇洋,不信任我们本地教师;活动中心离学生家较远,每天要开支很多交通费,途中要经过交叉路口,有安全隐患,致使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到中心学习;我们之前举办的暑期培训班生命力不强,家长和学生对我们的培训没有足够的信心。培训教师不稳定,培训内容不系统,学习效果不明显。此外,部分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和不少家长仅仅把青少年活动阵地看成是青少年游乐的地方、是应试教育的延伸,而不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阵地。这种观念表面上是对青少年活动阵地培养人、锻炼人的认识存在偏颇,实质上却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的滞后,这是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差距。二是人员配置少,素质教育目标受制。省内办得好一点的活动中心,都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8-15名),给学生授课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减少了运营成本。而我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编制人员只有4人,配置的专职教师较少,这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根据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充分认识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性质和作用。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了社会大众对校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校外教育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才有可能。为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予以保障,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以上时间参加校外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认知到践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让书本知识变成看得见,用得着的生活技能。同时,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其次,要与时俱进,统筹规划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工作。尽快新建我县档次高、功能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是广大青少年期盼已久的大事,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建议将我县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县教育“十三五”规划,请求党委政府在财力许可条件下,采取分步投入、分期实施的办法,经过五年的努力,为全县青少年营建理想的校外课余活动场所。同时,在现阶段,可在有条件和已经作为学校少年宫建设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分站,活动中心派员对各分站活动进行指导,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把分站作为试点抓紧抓好,以便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头作用。再次,要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有条件地进行招生,着力提升活动中心及外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青少年活动中心,提高广大群众对学生校外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为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举办音乐、书画、舞蹈、声乐、跆拳道、电子琴、钢琴、科技等兴趣特长培训班,并在各乡镇中心学校、中学有条件地进行招生,招生只收取相关的材料费、水电费和外聘教师的劳务费。坚决取缔不合法培训班,与县城各培训班培训教师沟通协调,以便将培训地点统一设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此外,定期向外开放活动中心的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绿色网络教室、兵乓球活动室和羽毛球场。同时,为了确保外聘教师的质量,面向全县招聘相关专(兼)职教师,并为外聘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素质。第四,要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学习培训氛围。近几年来,活动中心开展了不少活动,也制作了许多宣传展板,可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每到政府开会,各种宣传活动展板就被莫须有的清除了,其他外县政府领导是大力提倡搞文化建设,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校外教育。居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同有关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同时,可以集中智慧,切实做好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建设。第五,加大投入,科学确定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标准。2016年5月县长办公会已明确提出要建设档次高、功能全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并多次召开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会,形成会议纪要,提出了“平塘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应定点于新城区,与平舟实验小学统筹规划,以形成集聚与规模效应”的总体思路。在今年6月专题研究加快推进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县委常委会上,已决定将创建州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贯彻中央《意见》的重要举措,并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第六、积极谋划,大力构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立体网络。各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是加强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设施完备、功能健全的活动阵地,能够倡导先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实施净化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县大力构建县乡(街道社区)学校三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从县城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对青少年的全方位覆盖,保证青少年能够就近参加活动,真正建成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立体网络。

总之,放眼全局,我们要合力营造青少年活动阵地健康发展的外部氛围,在全社会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舆论环境,实施品牌战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3

收费培训班遍布青少年活动中心

有人调侃说,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培训班的集散地”。这反映了某种现实:交费才能接受教育。

每一个暮色来临的傍晚,每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末,滇池路上的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有大批的孩子在这里培训,都有家长在耐心地等待。

这座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其前身是昆明市青少年宫。后由省、市政府共同投资,将“宫”改为了“活动中心”。这个名称的变动,源于当时国内的一股潮流,业内认为,“活动中心”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陈国昌却咂摸出另一番见解:“还是叫少年宫好点。毕竟它是公益组织,但是‘活动中心’就显得商业味比较浓一点。”

作为省内翘楚,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享用着政府无偿提供的118亩土地,建有艺术宫、文化广场、科技宫、游泳馆等。

不过,在活动中心180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遍布的几乎都是各类“培训班”。

正对大门的文化广场上,有两块收费牌,上面密密麻麻地列举了几百项各科目、各类型、各时间段培训班的收费标准。有人调侃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培训班的集散地”。这不只是一种戏谑,其中也确实反映了某种现实——交费,才能接受教育。

西华园小学的书记李云说了一个现象:在这个由外来务工、城中村、经济条件相对稳定这3类家庭的孩子就读的学校里,只有1/4的孩子有条件进培训班。剩下的家庭要么没有教育意识,要么经济拮据。“有些孩子其实天赋很好,但家境不好,没办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培训教育。”

人们不禁要问了:既然是属于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公益性如何体现?

“公益不是全免费。”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朱光明说,“我们提供的演出和比赛都是公益项目,不收费,但如果长线的培训活动也采用公益化,则完全不现实。”

公益道路难在哪

政府的发展规划,是影响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观念缺乏更新,直接影响青少年宫的生存和发展。

4年前,深圳青少年宫在搬迁时,就“走公益化还是市场化道路”曾有过激烈争论;十几年前,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如今,这个问题放在了昆明所有少年宫的面前:

“少年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少年宫的公益性体现在哪里?”

据媒体报道,成都市少年宫在2012年举办了近十项公益活动,今年还开办了全公益、全免费的成都市青少年艺术团;广州市少年宫从2010年起每年提供850个免费学位,18岁以下的特殊儿童,包括各类残障儿童、特困家庭子女、重症患儿及康复期儿童、社会福利院孤儿、少教所以及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贫困儿童,可以免费在少年宫学习。

但是,在昆明的少年宫,公益性的长线培训似乎仍是空白。记者向家长和工作人员询问“有没有免费的培训班”时,受访家长一脸茫然,随即反问:“还有免费的培训班?从没听说过。”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则直接建议:“去其他地方看看吧,我们这边没有。”

当记者再次将这个问题抛向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时,得到的却是“诉苦”般的回应。

“任何公益都不可能没有物质基础。没有专门的财政支持,公益活动只能搞短线的。建造青少年活动中心花费了8300万元,除去省、市政府共同投资的5000万,还有3000多万的缺口。”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陈国昌说,“因为这些欠款,每年春节时,其实都不太好过。”据他介绍,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有员工近200人,其中兼职老师130人,安保人员近20人,在编职工35人。其中只有在编职工的工资全额拨款,剩下都是自筹自支。

反观其他地区,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去年的“六一”时,联合了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金成少年宫,在三个地点举办免费的游戏节。

“免费的只有比赛,没有培训。就比赛而言,能参加的孩子也是优中选优,凤毛麟角。”李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此分析。

评价标准的缺乏,也是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缺少一个对青少年宫的评判标准,既然在服务对象、活动设置、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群众反映等方面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自然无法客观地评估青少年宫的“公益性”究竟有多强,也难以全面客观了解它开展公益活动的情况。

市场不能是少年宫的指挥棒

作为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宫的设计理念以及和学校的互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来到哪个青少年宫,立于培训班教室门口的家长,以及他们殷切的眼神,都是常态画面。

早几年前,一句弥漫着成功学味道的话就在流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这句话,钱宁教授坦承,“非常反感”。“培养孩子,应该是培养人格、社会认知度、合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现在的教育已经畸形,过度强调竞争,让孩子从小就把所有人想象成竞争对手。这种内心自我营造的四面楚歌的心理,对孩子人格的完善毫无益处。”

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目前有65个专业、530个班次,涵盖英语、书法、舞蹈、乐器等课程,其他各区青少年宫的培训课程,也几乎如出一辙。

“作为校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宫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是更注重德育、人格培养。例如从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等方面入手,而不是说市场上有英语热,你就办个英语培训班。”钱宁说,“此外,要引入专业性的人员来设计、组织、思考每个活动的举办过程。至于它公益性的属性,这毫无争论的必要,肯定是公益性。”

除了“青少年宫变成培训班”的现状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蔓延——本应齐头并进的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如今却分道扬镳。

西华园小学的书记李云说:“早在几年前,学校就没有与青少年宫有过任何来往。为了让孩子掌握一点课外兴趣和技能,学校里自己教授葫芦丝。”在官渡区青少年宫,张殿华的描述中也有这个怪象。“听说学校里也在办培训班?也不知道专不专业。”

广州市探索的途径是,抓紧推进市第三少年宫、志愿者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广州市已有33家“社区少年宫”正式挂牌,提供了13721个新学位。今年,广州市还计划在全市建成50家“社区少年宫”。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4

将构建教学体系作为着力点,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

一是着力加强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建设。

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广地方教材《快乐足球》。中小学校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足球课程,其色学校不少于20学时,实现足球课程全覆盖。出台《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课程标准》,规范校园足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足球技能考核标准。在小学5年级开始推行“分组教学―学习团队”足球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是着力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根据各学段特点,研究制订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文件。各区市陆续出台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举措,崂山区对国家和市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分别给予每年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即墨市在小学和初中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设立校园足球实验班。

三是着力加强校园足球大数据建设。把“互联网+”元素实质性引入校园足球发展,与相关单位共同建设足球教学与师资培训数字资源、校园足球发展评价体系、校园足球网络平台,构建青岛市校园足球数字化教学系统、校园足球数字化管理系统、校园足球数字化交流系统。充分利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师资培训等领域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校园足球教学与人才评估。

将完善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突破点,提高校园足球水平。

一是突破纯竞技比赛限制。制定《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方案》,改变原来“U系列”纯竞技比赛限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制度,构建“校长杯”“区(市)长杯”“市长杯”互相衔接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重点普及班内比赛、年级比赛、校级比赛,根据学校足球竞技水平实施甲、乙、丙分级联赛,让水平相近的学校在同一层次上比赛,解决竞赛体系中学校层面比赛普及率不高的问题。

二是突破足球后备人才成长障碍。出台《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招收办法(暂行)》和《青岛市中小学生足球后备人才专业选拔测试办法与标准(试行)》,贯通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足球后备人才成长通道。研究制订《青岛市资助普通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办法》。探索实现2017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对普通高校招收的在青岛注册的足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资助,吸引更多普通高校招收青岛市高中阶段足球后备人才,解决足球后备人才“出口”问题。同步制订《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管理办法》,出台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参赛管理、权属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规范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管理。

将优化保障条件作为基本点,夯实校园足球改革基础。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5

关键词: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体系

从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等十一个部委联合下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公安教育就全面进入一种崭新时期,即公安教育转型期。四年以来,各公安院校紧紧围绕公安教育服务公安工作的大局,从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及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对培养公安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推动公安教育成功转型的师资队伍目前还存在较大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整体相对不足上,而这点在广大公安院校青年教师身上更为突出。因此,积极探究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科学构建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在公安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具备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对于推动公安教育的成功转型和支撑公安院校长久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内涵

青年教师首先是“青年”,对于“青年”的界定,有部分学者做过探究,如李光奇认为,应以社会和事业标准来划分青年年龄,即把青年分为低、中、高三阶段,以14岁至18岁为低龄青年,18岁至28岁为中间层次的青年,28岁到40岁以下为大龄青年。李毅红则认为青年是处在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人格基本形成和社会自立初期阶段的人,年龄应界定在18岁至35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学者们也有一些争议,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来看,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实施办法》中将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定为:自然科学类40岁以下,社会科学类45岁以下;2012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个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增设专门项目,支持自然科学35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40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有鉴于此,笔者将本文讨论的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界定为:35岁以下在国内公安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

分析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是构建青年教师培训体系的起点,当前公安院校的青年教师基本都来自于普通高校,他们身上既有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与公安院校环境密切相关的特有特征。

1、高校青年教师的一般特征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特征,国内学者展开过热烈探讨,但从整体上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状况方面,活跃有激情,追求新潮,重视个人利益得失,师德修养相对不足,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正常;二是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学历层次高,知识系统全面,但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足,教学经验普遍缺乏,教学基本功欠扎实,缺乏研究方向与研究主线,普遍科研项目少或科研级别低,科研水平整体偏弱;三是在职业发展方面,流动性与可塑性强,但对自我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四是在个人需求方面,普遍经济收入偏低,对物质需要强烈,职称评定和生活压力较大,有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2、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有特征

相比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公安院校青年教师还存有在公安院校环境下产生的特有特征。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公安实际工作了解不足,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为实践教学能力相对不足,能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开展科研的能力偏弱;二是较少接受专业的警务训练,规范的警务动作欠缺;三是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一般特征可能会在公安院校的特色环境下显得更为突出。

二、当前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现状

为了解当前公安院校的青年教师培训现状,笔者访谈了两所有代表性的公安院校的6位青年教师,这6位教师来自不同学科,职称均是讲师,教龄从1年到6年不等,他们都参加了所在地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部分公安院校教师还参加了刚工作时学校组织的为期近一个月的入职培训。对于问到培训的内容,这些教师基本已记不清,而且这种入职培训在当时属于一种临时性措施,既没有形成专门的制度规定,也没有持续推进,校内影响程度极小。除了以上相关培训以外,6位受访的教师均表示,他们都没有再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当问及受访教师所在的系(部)是否开展过专门针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时,他们表示除了一年里偶尔参加几次教学观摩外,基本没有什么培训与辅导。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当前除国家规定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外,公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专门展开的培训基本上是没有或者说是很少的,在平常与多所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这基本是普遍现象。

(二)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主要不足

1、培训理念欠缺

公安院校对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质量的提高,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公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理念是欠缺的,或者说本身就没有培训,更不谈培训的理念。基于此,笔者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访谈,我们的问题是“比较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培训与青年教师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自身求发展,您有何评价?”受访教师基本都赞成高校教师提高个人素质主要是依靠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对于青年教师,他们普遍认为两者并不冲突,公安院校应积极搭建环境和平台,健全各种保障和激励制度,有效解决青年教师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无法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新入校的教师或者说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教师应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公安院校环境,适应院校工作与生活,最终推进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质量更快提高。

2、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培训效果不令人满意

公安院校目前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主要依靠当地的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来完成,即青年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所必需完成的岗前培训。这种岗前培训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岗前培训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公安院校教师来说,仅仅靠岗前培训还远远不够,更何况目前我国实行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教学模式本身又是受很大争议的。2010年7-12月,赵惠君对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福建等省9个高师培训点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千余名青年教师进行了调研,发现对培训内容不满意的达到64.4%,而对培训效果不满意的更是达到85%。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不仅让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无法满意,对公安院校青年教师来说更是不符合院校的特色需求,培训效果也同样是无法令人满意。

三、转型期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训体系构建

“大量新教师的教学质量状况并不乐观,这是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造成新教师教学质量总体状况欠佳的原因并非全部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与现在大学教师的培养方式与过程有直接关系。”公安院校在公安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不能任由青年教师自己摸索、艰难前行,应积极主动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构建青年教师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打造一条快速发展的专业与职业通道,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明晰自己的研究领域与职业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朝着院校目标和个人目标奋进。这既符合公安院校长久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青年教师本身的特征与需求。

(一)培训理念与培训目标

只有正确的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才能形成正确的培训内容与良好的培训形式。公安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理念应当是“以服务青年教师为根本宗旨,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青年教师意愿与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全力打造青年教师专业与职业的快速发展通道。”公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目标,应是“通过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学校环境,促进青年教师师德高尚与身心健康,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辅助青年教师的专业与职业发展。”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含培训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个角度。

1、培训内容的选择

内容选择依据主要来源于两项,一项是培训目标,另一项则是青年教师的需求与学校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的需求与青年教师所处的成长阶段及其专业、职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与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及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有鉴于此,公安院校应首先科学调研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然后再精心制定培训内容。通过对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分析和对6位青年教师的深入访谈,我们认为,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教师快速融入院校环境的内容,包括院校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各项制度规定与说明;二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毕业生到高校教师、从普通高校教师到公安院校教师转变的内容,包括师德教育、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警察职业教育等;三是促进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身体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四是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内容,包括教学技能、教育(信息)技术等;五是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内容,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科研方法与技能、项目申报方式与方法等;六是帮助青年教师培养警察职业素质的内容,包括警务训练等;七是帮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公安工作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容,包括公安业务培训、公安工作考察、公安信息化培训等;八是拓宽青年教师视野,帮助青年教师明晰职业发展方向与道路的培训,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生涯规划等。参照高等教育的课程理论,我们可以将上述八个方面的培训内容整合成八个培训模块,即院校制度模块、身份教育模块、身心健康模块、教学能力模块、科研能力模块、警务训练模块、公安业务模块与职业发展模块。由于青年教师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并不相同,因此公安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模块可以分为校系(部)两个层面,学校层面主要以青年教师的通识培训为主,系(部)层面以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主。

2、培训内容的组织

培训内容的组织即培训内容的有序化与系统化问题。笔者建议从公安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需求及成长阶段等角度来组织培训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培训形式与培训考核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6

关键词:加强建设;青少年;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75-0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06〕4号)的文件精神,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有效发挥作用,就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必须坚持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校外”与“活动”的特点,明确定位,完善功能,整合资源,改善服务,努力把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成为广大未成年人的校外活动乐园。

1.抓好校外教育的场地建设

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担负着对全县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示范的重任。其工作水平直接代表着校外教育的发展水准.因此重视校外活动中心的场所建设,逐步使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全县青少年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中心和引领者。首先,加强师资培训,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外教育中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孩子们素质校外教育的成败问题。因此不断加强师资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专职校外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校外教育机构更应注重师资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和勇于创新的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严把教师质量关,以确保校外教育的质量。其次,开展好公益性校外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必须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要以公益性、普及性活动为主,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满足未成年人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要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实践、创新,努力做到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2.搭建多重平台,彰显特色

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既要落实思想教育,又能实现素质教育,除了面向全体学员和全面发展外,更应彰显素质教育的特色。一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专长;二是突出兴趣,彰显学生的天赋,进而形成特色;三是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组织参加书法、绘画、写作、手工制作大赛,为学生们搭建众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特长得以展示,能力得以发挥;此外活动中心要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庆祝活动,精品汇粹,异彩纷呈,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

3.发挥校外教育场所的功能,为青少年的发展搭建平台

3.1发挥教育的自主: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让孩子们自己学会设立学习目标,自己评价等,培养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2发挥教育的开放:青少年校外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发挥着学校教育无以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人员、场地、设备和条件,向社会开放,并通过示范、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协助学校、社会及社区共同开展青少年课外、校外活动。广泛地选择活动内容,灵活地选择活动课程,充分满足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把社会效益和有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应以育人为本,提供公益服务、发挥社会效益。应该比学校教育更能体现出其公益服务的性质,丰富广大青少年的校外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3发挥教育的创造:青少年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开动脑筋,掌握学习、探究的科学方法,体会其中的道理,大胆进行创造和想像,求新、创新,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下面我就息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自成立以来的运行情况给大家做一简要汇报:

一、中心基本情况

息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是2006年元月份批复的2005年度省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项目,是息县唯一一所校外教育机构,隶属于息县教体局。中心大楼于2008年11月份竣工,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其中,省体彩项目资金用于土建120万元。2009年省配发了60万设备,2011年投入运行。活动中心位于息县北大街北段,与县三高相邻,占地面积为13376平方米,由综合楼和室外活动场所两部分组成。主体楼四层建筑面积为2231平方米。主体楼内设图书室、科普室、乒乓球室、美术室、书法、舞蹈室、多功能厅等培训、活动场所。活动中心目前拥有在编管理人员3人。

 二、工作运行情况

1、明确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中心始终坚持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县青少年儿童,以培养兴趣、挖掘潜能、拓展才艺为教育理念,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娱乐活动为主要途径,坚持一手抓好公益活动,一手抓好特长培训,逐步实现“一年达规范,两年有发展,三年见成效,五年出成果”的工作目标。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中心良好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为保障中心工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员管理制度》、《息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安全管理制度》、《青少年活动中心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及各培训室管理制度等二十几项管理制度,还明确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职责》、《青少年年活动中心办公室职责》、《青少年活动中心兼职教师职责》及各个培训部职责等十几项职责,遵从以上规章制度,中心规范管理,逐渐朝着健康正规的轨道发展。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名师效应措施,从全县教师队伍聘请了一批德才兼备、技艺精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活动中心的兼职辅导员教师,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乒乓球、科普等兴趣特长专业,并与每位辅导员签定了协议书,定期召开兼职辅导员会议,要求每位辅导员以中心为家,服从中心的管理,遵守中心各项管理制度,树立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快乐育人的理念,为广大青少年的艺术专业特长发展尽最大的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心知名度

通过发放宣传单、到学校宣传、建立网站、定期简报、电视台报道传播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息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及性质,并通过活动汇演等方式提高中心知名度,让中心深入人心。每到假期前,中心全体教职工放弃休息时间,到广场、小区及城区各个小学进行宣传,共计发放宣传单50000余份,小型演出三场,让广大家长、学生了解活动中心校外培训的特点,同时做好学生、家长的参观咨询工作,广泛征求意见,探寻百姓需求,找准校外培训市场。

5、坚持公益性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活动中心始终坚持把公益性放在首位,面向青少年,面向学校,面向社会,在课余及假期为青少年开放,为他们提供游戏娱乐的场所,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的需求,常年免费开放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并发放学员证。截止目前,已接待全县青少年近万人次。

另外,活动中心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精心策划和组织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技实践、游戏娱乐、体育运动等各类公益性活动等,2009年机构成立以来,开展了“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我讲书中故事”儿童故事大王演讲比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百名少儿现场绘画”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主持人大赛、“红领巾读书月”活动、“祖国发展我成长”、“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国学大讲堂”活动、“快乐童声”少儿歌唱大赛、“智力七巧板”比赛、“快乐妈妈读书会”等丰富多彩大小型公益主题活动近30余场,丰富了全县广大青少年的课外生活。

 

6、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中心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设不同类型的专业兴趣特长班通过兴趣培养,发挥孩子们的特长,陶冶情趣,奠定志趣,为孩子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中心特长培训班首期开班,共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科普、播音与主持、乒乓球等专业特长班。中心要求各个辅导员老师提前备课,因材施教,不仅要传授给孩子们专业特长方面的知识,还要注意尽量给孩子们提供锻炼的小舞台,锻炼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至今,活动中心已培训十期,共计培训学员3000多名。中心保证给每个孩子发展的空间,每期培训都会有汇演和汇展,为孩子们展示才艺,提高自信提供最绚丽的舞台。

三、运行经费及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08年、2009年、2010年工收到运转经费30万元,用于中心日常运转,包括:举办大小型公益性活动,组织单位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中心水电费、网络费、办公室各项用品开支、添置设备等。2013年收到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共50万元。2013年收到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共50万元。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县校外活动中心实际情况,我们对此项专项资金进行了合理利用,其中:活动中心开展非营利性公益活动使用资金8万元;活动中心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使用资金7万元;添置空调,更新、添置各培训室设备等使用资金20万元、大楼亮化、维修维缮室墙、室外运动场地等使用资金15万元。

至今,还有81万元在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11年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资金的通知》(信财综【2013】4号)文件)

  

四、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特长教师,给开展公益性活动带来不便。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8

关键词:工读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培训方法

工读学校是介于普通学校与少管所之间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它与普通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能具有许多不良习惯或者是有着轻微的犯罪倾向。对于这样的学校,社会、学生与家长难免会有一些排斥的态度。再加上工读学校的学生极具个性,对老师也很挑剔,所以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要远远大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如果青年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工作,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并且很快地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不但能够改善全校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构建一种和谐欢乐的工作气氛,还能够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工读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工读学校应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出有效的方案与策略。

一、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该全面、具体地考虑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广泛的兴趣爱好、较高的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

1.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都师范大学的景雪提到了培养工读教师的心理素质应着重培养归属感和抗逆能力。教师的归属感不仅指的是教师对其所在学校的认同和关联程度,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是学校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一种情感。教师归属感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关乎到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更关系到学校与学生健康的良性发展。教师不仅要有对学校的归属感,更要有家庭、朋友、同事以及社会的归属与认同感做支撑。当遇到问题时,教师们知道身边会有关怀自己、支撑自己的人,只要有支持与归属,就不会失去希望。

对于青年工读教师来说,逆境主要来自于工作,因为不论在教学上还是与学生的交往上,他们都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所以工读学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

2.扎实的专业素养

浙江师范大学的陈淼森教授指出:对新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应包括:具有现代的课程理念、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教研兼容、管教相联等内容,还有教育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也是青年教师获领导、同事、学生认可的前提条件。因为对工读学校的老师来说,教学固然重要,但是管理也是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3.高尚的职业道德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4.广泛的兴趣爱好

对于普通学校而言,教师的兴趣爱好也许在学校的培训工作中没有被过多的关注。但是对于工读教师来说,兴趣爱好越多,和学生的接触也就会越多,和学生的心灵也会走得越近。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在年龄上与学生的差距并不大,也有着许多的共同语言,如果和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与信赖。

5.较好的沟通能力

在工读学校工作的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从不和同事与学生沟通,那么结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因为学校特殊的性质,需要同事之间和师生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支撑整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孩子的特殊性,有可能导致青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或者课下造成一些矛盾与误会,或者是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一些突况从而影响其在学校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主动的和学生沟通,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那把钥匙,从而化解矛盾与误会,帮助学生调试心理,让其在学校感到轻松愉快,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二、培训方法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各个学校通常采用的培训方法是岗前培训、教学培训、提高培训等几种方式,笔者试着去创新,采用教学中适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来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既不枯燥,又便于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方法一:情感体验法;方法二:案例讲授法;方法三:活动式培训法;方法四:外出交流培训法。

第一,情感体验法。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工读学校的青年教师应当深入孩子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

第二,案例讲授法。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喜欢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当老师作为学员时,学校也可以安排一些老教师把学校多年来的学生案例进行总结,讲授给青年教师。

第三,活动式培训法。在培训中,培训者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让教师参与其中。不论是同事之间的活动还是师生之间的活动,均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与共同努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够打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坚冰,让他们能够以真我面对彼此,并成为相互支持的伙伴。在培训中,教师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会更加信任自己的团队,他们能够深深地感受自己所在团队的安全和温暖,而这种安全与温暖正是他们战胜逆境的力量源泉。

第四,外出培训交流法。由于工读学校在全国数量较少,并且其所在城市一般只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再加上普通学校的经验不一定适用,所以工读学校的消息相对闭塞,并且向外界学习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难度较大。因此,工读系统内部的交流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工读学校建构优秀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手段。工读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力,让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景雪.优势视角在教师归属感培训中的运用.社会工作[J],2009(3)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措施

激励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发挥。激励的目的是满足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各种需求,使青年教师得到物质满足以及精神享受。有效的激励能够显著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高职院的工作效率,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可见,如何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存在的激励问题:

1、激励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充分肯定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中所体现的价值,而且能够作为高职院校绩效奖金、职称评定、工作调动的重要参照,以此能够营造公平、公正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环境,产生积极工作的向心力,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管理的工作开展。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科研效果不高,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并将考核结果与青年教师绩效奖励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从定期的绩效考评中发现青年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使奖金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2、培训体制不完善

第一,教育培训不到位。首先,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还缺乏正确的培训观念。一些青年教师培训观念较差,对于学院安排的培训任务总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培训的效果往往十分不理想,并没有实际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所以要保证培训效果,剔除这种传统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在实际执行时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培训就是走走形式,对实际教学工作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其次,高职院校的培训体系不健全。在培训中过于重视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对于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训却较少。最后,培训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当前对于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仅仅关注培训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对于培训效果的考察也主要是对培训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表现以及培训讲师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的,而高职院校对于青年教师在接受培训后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否有所提高、提高了多少却很少有关注的。

3、缺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当前在青年教师晋升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本质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建立在高职学院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使青年教师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应采取的激励措施:

1、采取综合激励方式

高职院校应该采用综合激励方式,兼顾各层次青年教师需求。有些青年教师刚刚到教师岗位,对教师职责和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就应该以努力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有些青年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教师岗位任教很长时间,那么就应该以建立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为主;制定科学的综合激励方式,是提供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2、建立绩效评估测试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应该在青年教师工资、奖金福利、青年教师晋升等环节建立统一、科学的标准。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实施制度,一切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工作环境;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对青年教师设立规范的绩效考核细则;再次,要将工资核算、奖金发放、职务晋升标准、工作调动和辞退的具体标准完善,形成统一、专业、有序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后,绩效考核必须设立反馈机制,在长时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机制。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增加绩效考核监督机制,及时公开奖金发放情况和员工晋升情况,切实执行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激励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帮助在工作中表现不如意的青年教师,形成积极工作的教学工作环境。

3、完善高职院校培训机制

首先,加强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是完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步,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和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转变以及高职院校对培训工作经费的投入。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对青年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给予高度重视,要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看到对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意义。要放眼未来从长远考虑。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培训费用的投入,正确认识这种前期投入的潜在价值。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是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前期的必要投入所得到的后期回笫欠浅7岷竦模正确认识培训的作用,加强并落实青年教师培训经费,才能改变高职院校培训的现状。其次,完善培训体系。第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要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解,掌握他们所亟需提高和改善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从而提高培训效果。第二,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将培训内容用在工作中,可以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政策环境上帮助青年教师敢于进行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最后,采取措施提高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可以借助先进的科技辅助培训的过程,以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庆富.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的问题分析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市场,2014,(49):112-113.

青少年校外培训篇10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足球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年来,全国各省市正在以青少年足球学校、业余足球队、足球俱乐部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工作,以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沈阳市和大连市,是辽宁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主要对这两个城市的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进行了调查,以此来审视辽宁省以及我国大城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沈阳和大连市13—17岁足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北京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刊、杂志100余篇,对其归纳整理,确定本研究的依据和起点。

1.2.2调查法

1.2.2.1访问法

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走访了体育界专家、学者10余人次;走访了辽宁省体育训练局主管领导、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训练队领导,获取有关青少年足球队训练方面的有关问题。

1.2.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业余足球训练队及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3.8.15—2003.9.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

1.2.4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对沈阳市和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因素,与北京市中国足球学校进行比较,以获得全面分析的依据。

1.2.5数理统计法(平均数、百分数、相关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cel电子表格进行录入,并借助excel软件提供的函数计算功能进行百分数、平均数等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l3~l7岁足球运动员中,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l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说明在实际训练中,能成为真正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少,这种注册人数少的现象会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训练情况分析

2.2.1训练内容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成材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训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专门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城市的训练内容集中在身

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这3项内容在足球队运动训练中基本上超过了60%的比例。传统的训练方法是重视足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没有或很少有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在本次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年龄的跨度,笔者针对训练内容的年龄差异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发现,教练员对年龄小的足球运动员多采用身体素质、足球技术、主观能动性训练,重点培养他们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年龄较大一些的运动员多采用足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足球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一tl,理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关于训练方法,笔者没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而是走访和观察了一些足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情况。两城市整体上训练方法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有时结合启发诱导进行训练。启发诱导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方法。据资料显示,巴西足球教练员在训练孩子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足球技术和比赛中的规律性东西告诉孩子,让他们自我琢磨,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启发孩子们对足球的悟性。由于足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绝对抛弃传统灌输式,也不能完全采用启发式训练。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把握两种模式训练度,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tjli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2.2.3训练时数分析

青少年足球训练是一个连续、深化、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时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主要调查正式足球训练时间(早操时间不在本调查中)。调查中发现,两城市周l~5每天4小时训练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6.92%,训练3小时占61.54%,训练时间2小时11.53%。训练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或放学后。训练4小时的运动队是在下午进行,而训练2~3小时的运动队是在放学后进行。训练时间长的是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运动队,训练时间短的是业余足球训练队。

双休日tjli练情况,两城市约有42.3l%的运动队在双休日训练,有57.69%的运动队双休日不训练。对于这种训练时数安排,目前笔者还无法判断其是否科学,也无法规定什么样的训练时数安排最合理。但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ucf~q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3比赛情况

比赛是训练工作最好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

教练员训练的有力依据。国外足球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球员要经常参加比赛,他们的经验是注重参加比赛的场次,比赛结果次之。

对沈阳市、大连市共52个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进行了调查得到:国际间的比赛仅仅大连市有3场,全国比赛两城市共有20场,省际之间共有40场,校际之间共有107场。从比赛场次分析,各种层次的比赛年平均3.3场,也就是说每4个月才能有一场比赛,可见这种比赛频度太低。如果计算省际间的比赛,年平均0.77场,校际间的比赛年平均2.06场。这与中国足校青少年队的年平均比赛45场相差太多。如果与巴西青少年球员年比赛8o一90场,更是无法比拟。从查阅资料了解到,青少年足球队比赛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年足球队每年参加各种层次比赛不少于20场较为合适。相对比较,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场次和层次要快速提高,有关部门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球员多参加比赛。

2.4教练员情况分析

2.4.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4.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中所示各年龄段教练员的比例,与中国足校教练员

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两城市3o岁以下的教练员比例偏高,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方面可能经验不足,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年轻教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经验。

2.4.1.2学历结构

学历是教练员自身整体训练水平的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总体能力的初始认可程度。表中所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说明足球教练员高学历比例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教练员的学历和中国足校教练员的学历比较,也存在高学历教练员比例低的现象。可见,足球教练员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2.4.1.3执教级别结构

教练员的执教级别是教练员自身专业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足球教练员的执教级别在国外,尤其在德国受到非常重视。它从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教练员个体的认可程度。表中所示这两个城市初级比例较高46.49%,高级相对较少18.42%,还有一些无级别的教练员在执教。从两城市足球教练员配置来看,就已经存在足球教练员配置少的现象,如果教练员的执教级别低和无级别教练员存在,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

2.4.2教练员的配置

从图1中看到,沈阳和大连市专、兼职教练员

的数量和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置情况。这种比例与北京市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配置比例相差很多,说明辽宁省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配置比例偏低。从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方面来说,这种比例需要改变。

2.4.3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足球教练员从事训练、比赛和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调查中,两城市有58.77%的教练员认为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需要学习,有51.75%的教练员认为在足球专项理论方面需要提高,还有50%的教练员认为在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需要提高,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在体育理论、保健学、运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需要提高的教练员人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总体上分析,辽宁省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我们还调查到,两城市有96.49%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教练员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然而,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54%,有30.70%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现象与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需要培训之间的矛盾要尽快解决,多给教练员一些参加培训的机会。

2.4.4工作能力情况分析

工作能力是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教练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调查得到,有57.02%的教练员认为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的工作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其次是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需要提高,足球专项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排在第3位,比赛指挥能力排在第4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5位,社会交往能力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教练员开始注重对足球运动员个性方面的培养,注重身t~,tjl练;也说明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逐渐的被科学的训练方法取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城市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时数不等,训练内容、方法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3.1.2两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均参加各种比赛场次少,级别低,使训练和比赛不能紧密的衔接,因而不能产生互补和互益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和快速成长。

3.1.3两城市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大多来自国家队和省市体校的退役运动员,学历水平低。而且,教练员配置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执教级别低,年轻教练员占多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对自己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工作能力和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方面的培养。

3.2建议

3.2.1要加大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力度,积

极宣传和引导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参加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