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04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1

关键词:智能建筑;含义;发展趋势

一、对于智能建筑含义的认识及探讨的必要性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我国在90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由于智能建筑的历史较短且处于不断快速发展变化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公认的智能建筑定义,。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是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另一个是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的观点:智能建筑是指同时具有信息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以及楼宇自动化服务各项功能,并便于智力活动需要的建筑物。

美国和日本这两种定义反映出两国对事物认识角度的不同。前者从智能建筑的功能描述,比较抽象,而后者则从构成角度来认识智能建筑,较为具体,明确。应该说这两个定义各有自己的特色,抽象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具体则便于人们认识和理解。

以上定义总的来说都是力图反映、概括智能建筑现实的发展状况,但都对智能化的本质含义强调不够,对推动行业发展的指导性不足。因为无论哪种建筑物都是供人使用的,而对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的要求内在的存在于所有建筑的使用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等内容中,并非智能建筑所特有。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满足人使用要求的方式和能力的不同,即“智能化”。

伴随着对智能建筑含义的理解的不同,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低下。如:

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可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

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

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建设方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无法对工程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智能化工程建设方案,导致投资建设的盲目性和投资效益的低下性。因而准确的理解并清楚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及相关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工程建设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各方才能统一认识,沟通畅通、协调一致,进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促进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

笔者尝试结合自己的工程经验和思考从智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趋势及字面含义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建筑工程等相关概念进行一下探讨。

二、从智能建筑的起源看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起源于美国。1984年1月,有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建。它的建成可以说是完成了传统建筑与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楼内增添了计算机、程控用户交换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及高速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大楼的客户不必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传递、市场行情查询、情报资料检索、科学计算等服务。此外,大楼内的暖通、给排水、消防、保安、供配电、照明交通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方便和安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智能建筑这一名称从此出现。

从智能建筑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使得大楼客户获取服务和大楼管理人员对大楼的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这一特征也从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

三、再从智能建筑的字面意思分析智能建筑的含义

单从字面意思看,智能建筑的含义应为“智能化建筑”,包括智能化和建筑两方面含义,现在分别从智能和建筑两方面来阐述“智能建筑”的含义。

(一)智能。

智能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而智能化是这样一种技术,它能够代替人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建筑智能化就是说使建筑像人一样拥有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从事部分复杂的脑力劳动、满足业主对建筑的需求。智能化建筑应该拥有人工智能、主动、友好的与人沟通的人-建筑界面。建筑不再是被动的物体。智能建筑应该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感知、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能力。

(二)再谈建筑。

在这里,建筑即指建筑物,建筑物是人造的、相对于地面固定的、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且是人们要么为了其形象、要么为了其空间使用的物体。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无论哪种建筑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和从事生产使用。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是人们对所有建筑物的共同要求。

综合“智能”和“建筑”两者的含义,智能建筑的含义如下:

智能建筑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和提高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四、综上所述得出智能建筑的含义

结合智能建筑概念的由来、发展历史和字面含义笔者以为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含义这样理解:

智能建筑: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建筑技术的结合,使传统建筑具备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化地实现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等要求的建筑物。

五、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及畅想

智能建筑是智能化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它不断吸取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地满足人类对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它的不断发展将为传统建筑带来一场革命。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安装等工程的形态。

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智能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具体功能和内容也会随之不断地变化。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筑物不断模仿、接近人类智能的发展过程。最终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能满足人类高级需求、有着良好的人与建筑物的沟通界面和强大功能、类似于高级智能机器人的物体。人类的居住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规划作用意义

前言

几年来,我们在承接的智能大厦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业主说:我要建的智能大厦五年(或十年)内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等,我要建一流的智能大厦等等。究竟在什么方面先进?什么方面不落后?就全靠去想象了;另外,在投标过程中,又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一些招标书没有把系统目标要求写清楚,而很粗的具体地给出了控制的点数,布线点数等等,又感到这些要求和大楼的具体作用不相符;有的招标书又非常粗,要靠投标单位去发挥,有的标书只是独立地提出几个子系统,如布线、计算机网络、楼宇自控、保安、消防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个子系统的孤岛等等,这样招标往往会受投标商的误导和上级主管领导的干予,就不能真正发挥招标的作用,例如南京有座大楼,弱电系统投资两千多万元,其中花了一千多万元设计了一个电视监控报警系统(也不是一级风险单位),其它系统只是一个点缀,根本就不是一个智能大厦系统,如果业主能很好地进行系统规划和分析,完全可以设计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智能大厦系统,为了避免上述种种现象的发生,在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客观需求,为了作好一个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规划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概述(系统规划在系统工程中所处的位置)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因此,它的建设就应该遵循系统工程的基本程序。钱学森同志提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根据智能大厦技术目前发展的状况,我们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用图1表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建立的过程。本图概括了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立的五大步骤,它包括:系统规划、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产品选型、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它把智能大厦这个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整体,智能大厦系统由若干分系统组成,对每个分系统都首先从实现整个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分系统与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或者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解决。同时,把系统作为它从属的更大系统(如,把智能大厦看作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更大系统的一个网络节点)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这种实践体现了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工程施工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一种科学方法,也体现了系统工程研究过程的方法论。总之,由于智能大厦技术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外部条件的可变性,用直观的传统方法和单凭个人的经验来组织管理一个大规模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已经不行了,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一问题,从而编制出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模型,把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改善整个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现在已经有不少的文章和论著对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设计,产品、工程、管理、过程有了许多论述,我这篇文章主要就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系统规划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2、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系统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特征之一是:在系统中存在着目标与技术、技术与产品、产品与价格、价格与系统规模等许多矛盾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於这样的大系统,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对其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其后果是很难想像的。实践证明,要最优的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其关键的一步首先要作好系统规划,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可行的系统规划要想作出切合实践的系统优化设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系统规划在整个智能大厦建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系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

智能大厦的系统规划不同於一般工程的系统规划,它必需从智能大厦的需求目标出发,研究分析:技术设计、产品、信息、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可行性,制定出一个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

所谓系统规划就是这样一个有目标的有步骤的探索分析和制定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想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规划人员使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作出几个规划模型,并对他们作出定性、定量比较,最后整理成完整、正确与可行的综合资料,作为决策者选择可行规划的主要依据。

在系统规划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定义系统的概念,明确建立系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确定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及估计系统所有的各种制约条件,最后制定出系统建设计划书,计划书除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有系统建成的期限,系统投资限额等内容。

2.2系统规划的基本特性

综观上述系统规划的概念,系统规划有四个基本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2.2.1整体性:智能大厦是由四个基本要素,即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最优组合(系统集成)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显然都具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们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智能大厦不是各要素简单地集合,否则它就不会具有整体的特定功能。因此,即使每个要素亦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综合、统一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很完善的,但作为整体不能集成为某种良好的功能,也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

2.2.2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在四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特定的系统集成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具有智能化特定功能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2.2.3目的性:为了达到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方便环境的建筑物,这样总的目的,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目标。

2.2.4环境适应性:某一座智能大厦都是存在于社会某一时期的一定物质环境中,它必须能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在研究智能大厦时,环境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2.3系统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系统规划是整个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兰图,它定义了系统的概念,系统包括的分系统、子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规模,系统集成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它明确了系统设定的目的和确定了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制约条件,也提出了系统与分系统建设计划、时间进度和投资规模,在技术、经济、政策、环境上的可行性,以及投资回收的期限和建议等等。所以系统规划计划书是今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设计、产品选型、招标的依据;是工程施工和系统验收的重要文件;是防止系统盲目建设随意扩展的约束性文件,因为有了系统规划书就能抵制产品推销商的误导。它指导也约束了整个智能大厦建设的全过程。它是系统优化设计的根据,合理使用资金的依据。所以系统规划书是建设智能大厦的关键文件之一。

房地产的开发商、业主要十分重视系统规划书的制定。智能大厦设计者、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工程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都在不同阶段受规划书的约束和使用条件制约,这样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建设纳入计划范畴进行。

2.4系统规划书制定的流程

转贴于3.系统规划的核心是系统目标的确定和分析

3.1系统目标的重要性

智能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是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的依据,它是系统工程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系统活动所指向的终点,因而智能大厦的目标也就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的活动之中,决定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活动的方向和性质。

系统目标也是考核智能大厦系统的效率和成果的标准。由于目标是人们行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因而目标本身就含着效果的因素,系统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能达到目标,意味着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成败与效率高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是智能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观察任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问题时,必须经常以系统目标为标准,不允许任何管理活动脱离智能大厦系统目标的现象出现。智能大厦的建设目标,它不仅是智能大厦的业主。也是智能大厦的设计者、承包商和施工单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围绕着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把他们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几方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推向前进。下边试图从宏观结构谈智能大厦的目标树,业主可以根据目标树结合自己的智能大厦的用途和予期的投资强度,设计出自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具体目标来规划智能化建设,统一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的步骤,作到目标定性定量管理建设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

3.2智能大厦的基本需求

智能大厦是将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mS)、通信网络系统(Cn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者通过总体规划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和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集成在建筑环境这个支持平台上,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环境的建筑物,它主要满足两项基本要求,六个目标,四项服务功能。

3.2.1两项基本要求

*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套便于管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信设施,能以较低的费用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例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以及各种信息库等)。

*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大厦应当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3.2.2六个目标

*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1)高效节能,节约管理费用,减少物业管理人员

(2)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工作性质的多样化。

(3)各种系统设备使用管理方便、安全可靠。

(4)投资合理,达到短期投资长期受益的目的。

3.2.3四项服务功能

(1)安全性: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保安巡视管理系统、电梯安全与运行控制系统、周边防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呼叫系统等。

(2)舒适性:包括空调通风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智能卡系统、停车场管理与娱乐管理系统等。

(3)便捷性: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商业服务系统、饮食服务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4)可用性:包括共享设备、信息、系统和服务设施方便用户的使用。

原则上,上述四项服务功能可根据建筑物拥有者的需求,投资力度因素进行适当裁剪,构成一个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大厦。

3.3智能大厦基本目标树和目标树说明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目标是一个层次型的树状结构,因为系统工程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具体目标,因为系统规划是系统工程的开始阶段,它的目标应该是系统的总目标,也就是树根和主干,其它阶段目标都源於它。

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目标树如图3示:

3.4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

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作用在于为今后的分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系统模型的建立取得必要的信息,分析和确定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目的和目标,分析和定义系统需要的功能,进而以这些数据作出智能化系统概略模型,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借以得到概要设计技术条件。

系统目标分析和确定详细步骤和内容如下:

3.4.1系统需求定义,了解和掌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定义,分析这些需求定义是否确切、完整、合理。

3.4.2系统目的和目标的分析和确定

(1)分析和明确建立系统的目的,进而确定系统的目标

在确定系统目标时,必须要有总体观点和长远观点,也就是说不仅要求系统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要考虑到智能化系统与建筑兼容性,以及随着客观环境条件变更时的适应性。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是多目标系统,要把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并用目标树形式来表示之。

(2)在达到目标的前题下,分析围绕系统的环境等约束条件。如环境、资金、材料、信息、期限等对系统的制约,据此,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措施。

(3)技术条件的分析与定义,分析和讨论为了达到目的与目标时,系统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条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成文件并作出明确定义。

(4)系统功能的分析与定义,首先分析为满足系统技术条件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各种功能建立系统功能结构图,定义系统的功能技术条件,其次,分析和简明规定这些功能的约束条件;最后,对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功能,必须用定量指标来表明其达到的程度。

(5)根据概要设计分析成功的可能性,首先建立系统概要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目的和目标成功的可能性。

(6)若不能取得可以成功的技术条件时,则采取下述措施之一进行调整。

1)修改概要模型

2)对功能要求进行分析

3)对技术条件进行分析

4)对目的,目标进行分析

以上简要地概括了我们在作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一般常规的目标分析与确定的步骤和内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所建智能大厦的规模,所包括项目的内容和等级进行扩充或删节。

4.智能大厦系统规划方法论

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规划方法论基本特点归纳分述如下:

4.1制定系统规划方法上整体化

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包括了许多分系统和子系统,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应把它们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研究规划方法上要整体化。

基于智能大厦整体化的概念建立起一系列衡量系统效果的综合指标,如成本、寿命、效能/成本比、系统成本/效益费用比等。在实践中,某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效果是好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另外有些技术措施从局部来看不太理想,但从全局来看却有应用价值。因此,只有根据整个系统的总体目标来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在设计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时,诚然要尽量采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以提高系统的效能,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成本)。因而必须在满足所要求的技术性能范围内,通过效能/成本比这一指标来全面衡量。

另外在设计、规划智能大厦系统时,不但要考虑智能大厦建造的费用,而且还要考虑今后长期运行维护费用。以保证它的整体经济性。一般采用造价/维护费用比这个指标来衡量。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技术更新淘汰快,如果一项智能大厦智能化系统工程周期长,当它进入鉴定时,某些技术已经陈旧落后,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这时所化费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于是应该用时间价值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效果。

总之,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就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统盘地考虑这个问题,把全部过程严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全面地考虑和调整整个规划过程,以便实现综合最优化。

4.2技术应用的综合化

一般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几乎都是一个技术的综合体。智能大厦系统工程也不例外,它是4C技术与建筑技术巧妙的结合。所谓技术的综合运用,并不是将各种技术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具有同样效能,同样规模智能大厦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迥然不同,所花费的代价相差很大,这表明,研究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新型的技术综合体。例如,智能大厦集成系统是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的当代先进的技术综合体,但这里并没有什么重大基础理论的突破,而只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成果所获得的成就。对智能大厦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越是揭示的清晰、深刻、准确就越能最佳的综合应用。

一个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涉及到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筑科学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智能大厦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在作规划时必须重视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

4.3管理科学化

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有两个并行的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过程,一个是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组织、控制工程进度,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评价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等,统称之管理。管理工作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合理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效能。由于一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很多单位和各行各业人员参加,并使用多种技术,投入巨额资金,材料和设备,这就使得仅凭经验、直观的、生产方式的管理方法是根本不适应的,管理不善将会大大拖延工程周期,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由于管理失误,而使工程任务受到重大损失。因此,管理科学化成为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管理工作涉及到组织机构,物业管理体制到人员,设备和工作效率的分析,工作环境布局,工作步骤的组织,以及工作进程的计划、检查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所以在作规划时,对智能大厦工程建设管理,使用运行管理都要有所考虑。

转贴于5.加强智能大厦系统规划设计提高智能大厦建设的整体水平。

近几年我国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这些智能大厦工程对于我国智能大厦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但是在智能大厦建设中没有系统规划,不知道他建的大厦智能化作到什么程度,怎么样的建筑才能算是智能大厦等等,所以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会受一些产品推销商的误导,有的说有综合布线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作综合布线系统,有的说有设备控制系统就是智能大厦,就上设备控制系统等等。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功能的低下。我们有体会,我们给一个单位作了系统规划工作、利用有限的资金,保证智能大厦主要功能的实现。而另一些单位没有规划,一个一个系统独立的建设资金投入大,效果却不好。因此,在我国智能大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从智能大厦整体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力争用有限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我国智能大厦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务。这方面国家建设部及工程勘察司、智能大厦推广中心作了许多指导性工作,推动了我国智能大厦的发展,还应该对建设业主的某项具体智能大厦系统规划,作指导性的要求,我认为这对开展智能大厦系统工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几年来,由于工作需要,作了几个大厦的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我们感到:业主有系统规划,或要我们首先给他们作规划的单位智能大厦系统功能实现都比较合理,并且可以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为业主节约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另外,在承担没有规划的智能大厦建设中,感到有些分系统或子系统不是配置不合理,就是与整体不协调,资金投入也大,总感到只是为作工程而工程,而不是在建造“智能大厦”这个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品。所以本文从智能大厦系统工程过程完整性出发,简要叙述了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建筑业主、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智能大厦系统工程李林主编1998.1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3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

在早年的科幻电影中,总是会出现机器和人的_突,在不少该题材的电影中,机器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被赋予了生命,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时至今日,该场面似乎已经成为现实,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不单单应用在机器人领域,还在社会学、工业发展、哲学、游戏业等多种学科和行业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智能设备的“平民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还会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和学科。

1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1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提出

2016年,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新闻被人们津津乐道。alphaGo挑战人类围棋高手,并且以4:1的比分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在石。这个被人们爱称为“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涉及到了当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话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的运行,使原本不具备自主意识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能够以类似人类反应的方式,使计算机硬件实现表面上的“智能化”,从而使人类生活更加便捷的一种技术。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被人们熟知和了解主要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而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包括有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处理技术、机器博弈技术、计算机神经网络等多个分支、多个方面的技术总称,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拓展。

1.2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沿革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所以人工智能技术迄今为止仍然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的“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是一门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可谓命途多舛,在刚刚提出不到十年的时期,就进入了瓶颈期,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得以发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民用普及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诸多分支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分类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内涵非常丰富的技术,它并不仅仅指的是字面上的单纯“智能”。人工智能技术从大的框架上分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智能感知。智能感知顾名思义就是以计算机技术赋予无生命的设备模拟感知的功能,使机器能够自主识别出人类常常通过感官感知的周围事物;(2)智能学习。学习能力一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能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智能推理。“阿尔法狗”能够与人类对弈,固然有许多非常复杂的机制,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运算和推理能力;(4)智能运动。这项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狭义上的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和进步。

2.2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得到了较为蓬勃的发展,受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可能将其一一列举,这里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几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罗列和分析。

2.2.1游戏人工智能技术

在当前时代中,“游戏”已经成为横跨各个年龄段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在当前时代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计算机游戏,也基本上不存在没有听说过或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尽管我们一直在诟病游戏对其的消极影响,但是不能否认,游戏已经成为当前不少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常接触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叫做”ai”,这个英文缩写即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直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这里的ai人们常常理解为“游戏系统”。当然,游戏人工智能和学术上的人工智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与学术人工智能是相得益彰的。例如,游戏ai与学术ai都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特别是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跟计算机交流,而总是身临其境地认为自身在与其他的玩家进行沟通交流。

2.2.2工业生产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应用到的人工智能分支技术是人工神经网络。严格意义上来说神经网络学科的诞生要比人工智能技术更早,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诞生和发展,赋予了神经网络技术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当然,由于工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所以我们截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小的领域――锅炉燃烧技术中的人工智能进行简要的介绍。在锅炉燃烧技术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算法上的优化。当前已经趋于成熟的人工蜂群算法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类型之一。人工蜂群算法是一种仿生的算法,模仿蜂群在复杂环境中的活动,产生了i-aBC、pS-aBC、pS-aBCⅡ等多种算法,通过检测锅炉燃烧的状态分析出燃烧的最佳运行状态,并进行实时的调整。

当然,除了生产行业之外,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公共设施建设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城市公路隧道建设中,常常用到故障树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运用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复杂分析,从而以许许多多基本的事件集合来体现总体系统的状态。通过故障树的建立,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公路内的隧道智能监控系统首先会发现异常,并且分析出具体的异常情形,分别分析和排除车检器、Co/Vi传感器、火灾感应器、FS/FX传感器、风机、车道灯和照明等的异常,并将这些异常分支连接成完整的故障树,在故障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预警并加以解决。

3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探析

3.1技术上会不断有大的突破且应用领域更广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且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在经历了刚刚诞生之后的大爆炸式发展之后,也会趋于平缓;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和深入当中,所以在当前科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g的发展趋于平缓是非常正常也合乎逻辑的。

但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技术上迎来不断的大的突破。一方面,计算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对来说发展较为低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达到一定的积淀之后一定会迎来非常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少领域都处于浅尝辄止的融合状态,其并没有达到紧密结合的状态,所以在未来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计算机诞生之初,体型非常庞大,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进行研究以及军事用途。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还难以走进千家万户,现在所谓的“智能家居”也仅仅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而已,完全担负不起“人工智能”的名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更加地“平民化”,将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或许就会使交通和医疗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交通和医疗等将会真正实现全自动化,大大提升效率。

3.2伦理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之初,科学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该项技术的哲学思辨。科学家们在对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开始注意研究人类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机器到底是否能够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如何跟人类和谐相处?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当前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依然并不太高,所以伦理问题即便被注意,也并没有得到过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伦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该不该赋予智能机器人以适当的“人权”、谁来负责机器人的过错、如何定位机器人的道德地位都将会是摆在科学家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所以在接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一起提升、一起发展:(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寄到技术的发展。要坚持科技是人类的造物,科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消除错误和不坚定的思想;(2)要提升民众的科学知识素养。要想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在民众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人们对该项技术都有深层次的了解,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3)建立起健康的人工智能发展标准,合理规划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将很多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4结语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放眼未来,在经历了三次工业及科学技术革命之后,下一次产业革命说不定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加成熟及广泛应用为标志,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当前的“互联网+”,成为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全新核心词语。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并且很可能对我们现存的伦理观念产生颠覆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和研究,为该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稳定、和谐的技术环境,从而引领人类的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曹少中,涂序彦.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英]玛格丽特・a・博登编著.刘西瑞,王汉琦译.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罗勇,向奕雪.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4

关键词:电力技术;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tm712文献标识码:a

1电力技术下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分析在当前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现代经济社会对电力技术的需求使得一种高效、清洁、可操作、便储存的电力新技术――智能电网成为了当前最具发展空间与潜力的新型电力技术之一。坎贝尔于2005年研发的一种能够在建筑物集群内的各种在电网电器之间形成协调与共享机制,从而对建筑物在用电高峰时期的电网的骤升性需求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控制中心――无线控制器正意味着智能电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笔者接下来从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关键特征、智能表现以及当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术四个方面对电力技术下的智能电网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与说明。

1.1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分析

何谓智能电网呢?顾名思义它是电网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智能化的体现。一般而言,智能电网是一种以集成、双向、高效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为载体,以各种先进的测量、传感、控制、决策技术为依据,以逐步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为目的的新型电力技术。

1.2智能电网的关键特征分析

第一,坚强性。智能电网能够确保在整个电网系统发生突发性或是大面积扰动与故障影响时,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仍然能够得到有效满足,且在电网系统受到极端自然天气状况或是外力破坏的作用影响下还能够保持在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以此实现电力信息的安全保障;第二,自愈性。智能电网不仅具备了持续在线的电网系统安全评估及分析体系,还提供了强大的预防控制及防治体系作为自我输供电能力的保障;第三,兼容性。智能电网与传统意义上的电网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支持了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介入,并能够通过各种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系统的互联来实现各终端用户之间的互动需求,进而使整个电网运行系统所支持的增值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契合用户所需;第四,经济性。智能电网为电力市场相关经济活动与交易往来的开展提供诸多的技术支持,它所实现的各种电网运行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合理降低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传输线路损耗,不断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工作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3智能电网的智能表现

针对上述有关智能电网的关键特征分析,笔者认为智能电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智能”,电网肯定就有着这种电网相对于传统电力技术网络系统更为优越的地方。首先是这种智能电网所表现出的可观测性,电网系统内设置的传感器与采用的有效传感测量技术能够使电网系统任意部分的任意动作及时反映到交互界面上;其次智能电网与观测对象的关系不再仅仅是观测与被观测的关系,同样还具备了控制与被控制、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在数据信息分析决策与环境自我适应方面的优势都使得这种新型电力技术有着比传统电网系统技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4智能电网当中应用到的先进技术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智能电网作为新时期电网运行系统的一大分支,是建立在各种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得以充分应用的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当前智能电网中所应用到的先进技术有以下几种。

1.4.1高速双向通信技术

高速双向通信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智能电网系统技术自愈特性的最关键体现。它不仅能够实现智能电网自我持续的检测及校正功能,同时也能够对各种在电网系统中潜在或存在的系统运行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监控与防护,在这些电网系统事故发生之后,高速双向通信技术能够对各输电线路的传输电能进行有效补偿,并及时从新分配潮流,以此杜绝安全事故的隐患进一步扩大,进而使智能电网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对电力电网的控制能力与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1.4.2智能固态表针

智能电网应用技术及其系统最大的资源优势整合在于它将传统意义上的电网系统技术中所应用的电磁表技术与读取系统进行了改进,并以一种能够在电力企业与终端用户之间实现双向通信的智能固态表计数与读取系统来替代。这种表针除了能够持续计量电网系统辐射范围内终端用户在一天不同时段内对电能的需求,同是它还能将电力企业所指定的高峰、低谷电力价格信号与费率储存在电力系统计数装置内部,并将在何时段采取何种电费费率政策的相关信息及时反映到终端用户操作界面上,据此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应用及操作。

2电力技术下智能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意义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的大部分有线电路受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不到位、不细致的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极容易出现整个电网线路的超负荷运行问题,再加上某些地区输电线路发展长期滞后,电站建设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不仅电网建设工程周期无法得到满足,建成后的运行电网系统安全性能也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特殊的能源分布结构使电力资源较为充分的西部、北部电力无法及时且高效的输送到对电力资源需求价高的东部、南部区域,电力能源紧张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电力行业以及电力电网系统发生的最关键问题,这也使得智能电网的规划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式发展下显得格外重要。

2.1首先,对智能电网进行有效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实现智能电网高速双线通信技术下双向互动的职能数据传输,进而有利于动态、浮动电价制度的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

2.2智能电网能够在遵循各电网建设区域不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将各种新时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接入到电网系统运行网络当中,并结合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的特性,将职能电网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研究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规划的下一步工作中心,逐步实现智能电网当中分布式能源的管理目标。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对新时期的电力电网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对新时期智能电网电力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优势条件进行了简要说明,希望对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祁达才.南方电网连锁故障大扰动及应对措施[J].南方电网技术,2010.(05).

[2]孙士云.束洪春.董俊.谭昆玲.直流调制对南方电网交直流并联输电系统断面输送的影响[J].云南电力技术,2006.(02).

[3]王威.韩学山.王勇.车仁飞.配电网络电容器优化投切的作用范围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06).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运用

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工业对电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电力系统也被要求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而智能化技术作为最能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便顺应潮流地被广泛的运用到电气工程中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将提高自身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将推动电气行业乃至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智能化技术,怎么才能更好的运用,便成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智能化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随之发展。在此以前,电气工程领域主要是以人工生产为主,也正因此,引起该行业了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也就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它的产生,使电气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出错率大大降低,而生产效率却大幅提升。智能化技术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发展并运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来的。它涵盖了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相较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运用智能技术的电气自动化具有前者所不具有的行为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更好地、更加独立的处理信息,采取对策,因而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生产效率。

2智能化技术的优点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用使人们意识到,它相比于其他技术,更具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1)智能化技术运行结果更加直观。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智能化技术能够在快速精确地运行出结果的同时,对结果进行直观化处理。使结果不仅仅用数据表示,还能通过问题、图像、甚至动画效果表现出来,使得抽象的数据变得更加直观,让使用者更加容易理解,从某种意义上降低了使用门槛。(2)智能化技术使生产更加高效、精确。智能化技术对设备硬件要求十分之高,使用CpU芯片,使得处理数据更加迅速。多个CpU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运行结果更加准确。而准确度和效率,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一致性强,适用面广泛。智能化技术在面对不同数据的处理时,在数据结果的处理中具有极强的一致性。面对不同的问题,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因而适用面更加广泛。(4)智能化技术可按照人们不同要求进行设置。智能化技术由于采用柔性系统进行控制,因而能在运行时改变参数变量,依照工作人员的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3.1电气产品的设计改进

电气产品厂商要想使自己能够具备市场竞争力,必须适应当代电气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优化更新。这是一件繁杂的项目,且需要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朝电气工程智能化方向研究正是优化的一个大方向,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产品优化,理论先行。作为产品优化最重要指导者,理论知识必须得到更新优化,这是电气产品优化的基础。(2)经验仍然十分重要。不论何时,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有了经验才能保证制造时尽可能少的出错。在进行优化创新时,少走弯路,并且依据经验对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因此经验和财力一样重要,缺一不可。(3)利用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使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完成所需的优化,这样既简化了优化设计,又降低了财力的投入,使所研发出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更有竞争力,同时也给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道有力的保障。

3.2人工智能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现今已成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优化的必经之路,未来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也将变成优化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目前,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并不是特别先进,主要有三种只能控制方式: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及专家系统控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正因有了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提升了问题解决速度,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率。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电气工程运作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监控,对收集到的错误问题进行实时反馈处理,并在使人们能在第一时间采取解决措施。

3.3电气设备故障的诊断

电气设备由于自身较为复杂,具有难以诊断和维修的特点。在采用智能化技术以前,人们采用传统的工艺,检查效率低,且维修成本高,不能有效的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智能化技术之后,不仅使检查效率大大提高,也使诊断错误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4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运用的发展趋势

4.1主站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智能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主站体系规模注定要不断扩大,这是由所需要接收的信息范围和信息量所决定的。因此在扩大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主站的规模,还要保证其基本的稳定和稳定。

4.2更加强调电力调度自动化主站体系的交互

在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潮流下,电力自动化主站体系也不再是以前的单一化模式,而是逐步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主系统和子系统的相互推动,相互配合,使得信息间的交互模式不断增强。

5结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出错率,同时还推动了本行业以及其他工业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志成.探究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J].通讯世界,2014,20:144-145.

[2]郝建毛.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04:196.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6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系统;应用

通过对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充分认识当下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讨论出电子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系统设计中的集成控制的策略,促进建筑行业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1、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的简述

1.1基本含义

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和信息技术工程建设进行结合,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在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好监控设备,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科学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促进生产的智能化和科学化,才可以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率。[1]还应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这一方式来促进工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应用现状

智能化建筑集成系統具有很多功能,比如火灾自动报警、问题防范等等。这种该系统的运用可以对信息和网络进行强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BmS集成控制,进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智能建筑管理集成系统。这样就可以不仅提供信息共享和监控的服务,还能够通过自动监测找出在建筑物中运行的功能,这就可以发挥出良好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作用。

2、智能化建筑系统管理的意义

智能化建筑系统管理具有四点意义。[2]第一点意义是,可以建设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建筑环境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就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技术来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样就节省了实地考察的时间和财力,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一定的效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可以让工作人员以高质量的效率进行工作,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建筑环境。第二点,可以完善通讯网络系统来满足客户发展的需要。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在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所以要保证网络的通畅和速度。这可以促进业主和物业管理之间友好的关系,减少矛盾和问题,促进业主和物业管理和谐的存在。第三个意义,对外通讯设施系统。在现阶段,由于城市的土地比较珍稀,所以建筑物一般都比较密集,而且大多都是封闭的状态。一旦发生一些突发情况,就没有时间进行反应。智能化建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智能化建筑集成电子建立的过程中,配备了足够的通讯设备,这样就为居民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证。第四个意义是建立水、气、电的抄送系统,可以方便物业的管理。因为传统的查抄需要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统计。智能化的建筑系统可以科学合理的对水、气、电进行规划,这样也可以给业主带来方便。以往的上门查抄工作人员去的时间可能是业主不方便的时间,容易引起业主的不满,这样还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和统计,也方便了物业的管理。

3、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的应用与控制策略

通过对于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的意义进行分析,能够促进智能化建筑设计和集中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3]首先,要明确智能化建筑系统的集成电子技术组成。在现代建设行业的发展中,需要注意各个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因为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很多独立的系统又包含着其他子系统,这就需要对设计和开发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这样才能促进智能化建筑系统及其集成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在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中,必须对一些技术进行创新,比如现代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建筑和管理系统的基础,系统的整体运行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来控制和操作。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视程度和革新,使得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应用更加满足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4、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

4.1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现代建筑物中需要含有的系统就是公共广播传呼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进行紧急的广播、放送音乐等等。[4]在这个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先考虑选择的扬声器的特性和功能,还要明确紧急广播功能的切换和进行广播的路线,还要明确广播划分的区域。紧急广播主要应用在突发的火灾、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等等,所以需要设计人员特别注意。要注意扬声器的音量可以让每一个住户听到,对广播的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在日常没有突发事情的时候,公共广播可以放一些音乐、播报一些通知等等,在遇到紧急事件时,要确保紧急广播时刻处在优先地位。

4.2opC技术

我国的科技发展在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控制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opC技术就迎来了大好的市场。opC技术是近年来新开发和应用的一种技术,具有开放、高效的特点。由于opC技术对多个集成系统进行连接并且控制的,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通过应用opC技术,可以对集成系统进行良好的控制和联系,能够促进消费者和服务器之间完美融合,从而使工程建设可以顺利开展。opC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opC技术能够使服务器都集中在一起,不用再考虑不同部件端口的问题,方便了应用和自动化功能的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7

关键词:工业4.0;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2015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

二、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1.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2016年,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2.42亿人和2.21亿人增加至4.67亿人和4.75亿人,年均各自增长17.86%和21.08%,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00年~2015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从6.77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13.2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的《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全球总人口为73.16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及壮大根基。2.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网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地址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地址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从应用层面看,自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worldLeader,2017颁奖仪式”上的工业4.0时代生产模式与既有生产模式的对比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已经高达56.56%,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33.2%,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网和服务网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工业4.0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工业4.0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13;森德勒,2014),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03),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2.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企业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3.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4.0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不同,工业4.0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15)。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四、“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

在工业4.0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1.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主流。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对企业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企业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企业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网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2.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4.0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15)。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企业向工业4.0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企业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网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网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网络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13)。对于工业4.0时代的企业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企业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也应从企业自身考虑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凭借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3.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15)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4.0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针对网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网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8

关键字: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人工智能应用理论

人工智能提出至今,其快速地被各行各业接纳,并被广泛应用及推广。何谓人工智能?它是一种科学技术,即对用于模拟、扩展、延伸人的智能的技术、理论、方法等进行研究、开发。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模仿人类智能,并基于模仿的基础上,设计出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在相关研究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且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门类,其包含了心理学、医学、哲学、语言学、仿生学、自动化、控制论、信息论。就人工智能领域而言,应该实现机器人具备同人类智能化工程相类似的系统,以此确保机器人承担起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

人工智能理论能够解释智能的本质含义,且基于对智能本质的阐释,研制出与人类智能相类似的机器。就人工智能领域而言,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专家系统、图像识别、机器人等。而电气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信息处理、电气电气技术、系统运行等。随着技术时代的带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类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愈加普遍。在进行计算机编程时,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模仿人类大脑,从而实现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交换回馈。综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模仿人类大脑技能有助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人工智能控制的优点

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最有效的讨论办法是采取不同的方法。现阶段出现具备部分人工智能的控制器,例如:模糊的神经、遗传算法等均为非线性函数近似器,该种分类法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对人工智能总体进行探析;推动控制策略综合性的研发。可以很明确的一点是: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优于常规函数估计器。

如果想对对象动态方程进行精确控制,其算得上是一件难度性极高的事情,所以,在设计控制对象模型时,往往会出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主要有非线性、参数变化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设计智能控制器时,亦可以放弃传统的控制对象模型,而是参考不同因素对智能控制器进行合理调整,例如:智能控制器下降时,鲁棒性及响应时间存在不同等。在调整控制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通常情况下,就下降时间而言,相对于piD控制器,模糊逻辑控制器要快出两倍;相对于古典控制器,调整人工智能控制器的难度系数更小。与此同时,在设计人工智能时,允许借助相关信息及语言,且人工智能控制器的统一性更强,这样有助于估算输入的某些陌生数据,亦可以将驱动器的负面影响忽视。就相关控制对象而言,在没有人工智能控制器的情况下,其产生的效果同样相当好。

若在反模糊化与模糊化的过程中,坚持使用规则库、隶属函数控制器,其有助于精确地开展实时确定。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常规函数估算器,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优点更为明显,其主要优点包括:

(一)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工序更简洁,即不必要进行控制对象模型;

(二)适当调整人工智能函数,有助于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性能提高;

(三)相对于古典控制,调节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难度系数相对更低;

(四)在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时,可以借助相应数据;

(五)在设计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时,可以借助语言信息及相应信息;

(六)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的统一性更好;

(七)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可以快速适应新数据及新信息;

(八)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能够解决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九)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抗噪声干扰性能极高;

(十)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容易被扩展或修改。

三、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其亦推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且从事技术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电气工程故障预测、诊断、维修;如何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电器产品优化、设计;如何将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电器产品控制、保护。人工智能系统要求综合应用电机电器学科知识、电磁场、电路等,及充分利用先前设计经验进行新设计。在设计以往的电器产品时,应该立足于经验与实验的基础上,并采取手工的方式,实践证明,该种设计方法在制定优秀设计方案时,其设计效率不高。

随着科技时代的带来,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运而生,其应该逐步将传统的手工设计取缔,其意义在于:缩短了电器产品研发周期。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以来,电器产品设计质量及效率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CaD技术的快速发展。专家系统及遗传算法属于电气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遗传算法——源于对先进算法的优化所得,其主要作用于电器产品优化设计方面,且其作用相当明显。因此,人工智能化设计电器产品时,其开展优化设计工作的惯用手段便为遗传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将电气设备故障间优势及预兆最大化发挥出来,其主要被应用于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方面。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因此,众多研究人员往往会对其进行高度关注。总结现阶段变压器故障诊断手段,最常见的方法便为分析变压器油内气体含量,通过分析油内气体,有助于将变压器故障出现的范围明确在一定范围内。与此同时,发电机及电动机方面的人工智能诊断技术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

四、总结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技术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智能技术作为这一学科中的重要部分,也在社会各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一、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意义与优势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电气、互联网等多领域的知识技术进行整合,能够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建设更科学高效的一体化控制系统网络。因此,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普及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先进计算机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成果,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具有极大的优势:

(一)操作流程简单

以往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操作流程复杂且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应用智能化则能大大减低其复杂性,由智能代替人工工作,不仅操作流程得到了有效简化,也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有一定的放宽,工作人员只需掌握充分的智能化设备操作方面的知识即可完成工作。

(二)运行性能流畅

智能化技术本身就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系统性能有一定提升: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自身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对于各操作流程,关键步骤和时间点都能精确有效地控制,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运行中的错误或故障并提升效率,使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工作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有利于整个控制系统的工作更流畅地进行。

(三)适应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以往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操作上有固定的标准,比如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也有规定好的固有数据,但从目前的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来看,这一项目逐渐在向动态、不确定的方向发展,设置固定数据的方式不再适应这个项目,而智能化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系统具备了一套智能化算法,能够对项目进行中的各种参数进行计算,自动建立相应的动态方案,这样能够增加制动化控制的灵活性,有利于更好地处理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或偏差,进而提高自动化控制的质量和效率。

二、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

(一)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控制技术而言,性能效率都有了更大的提升,这一技术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结构,不仅能对非初始速度、负载转矩变化进行有效控制,还能进行反向学习算法。

再进行转子速度控制的同时,还能根据动态参数对电子流实行控制。这项技术在模式、信号处理方面有较大优势,因而在电气传动自动化控制中广泛应用。

(二)模糊逻辑控制技术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常用模糊控制器替代piD控制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分为两种,用于控制调速的系统工作流程为,通过模糊化系统对变量进行测量并模糊化,然后由推理机模拟人类进行模糊化控制行为,再通过知识库构件控制行为,还包含用于量化过程的反模糊化系统。

(三)pLC技术

pLC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继电控制器的辅助系统,在协调电力上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对电气工程进行有效控制。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仍然需要手动控制作为辅助,而pLC技术则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不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能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

(四)交流电、高压直流电输电技术

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同样还运用在智能电网上。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一直致力于提高电网系统自动化运行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诸多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例如交流电与直流电输送技术。这项技术结合了基本控制技术,以及微处理、电子、电力等技术,能够灵活控制交流电的输送。我国的智能电网多要求启用清洁能源,并尽量做到节能,因此需要降低电流输送中的能源耗损,因此这项新型高效的交流电传输技术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此外还有高压直流电传输技术,尽管在智能电网中众多环节都使用交流电,但实际上在电网的送电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是直流电。这项高压直流电输送技术是通过换流站,将三相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然后通过直流输送到另一个换流站,再次反向转成三相交流电。这项技术不仅经济环保,并且还能改善直流电输电性能,输电能力强,耗损小,发生事故时的损失也较小,因而在长距离输电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三、结语

在我国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智能化技术已经开始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计算机技术和电气工程技术的双方面发展成果。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高速发展,也对促进我国的工业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彤.论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2:54.

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篇10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服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4802

1引言

美国著名的商业公司FiraxisGames制作的《文明》游戏系列充分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模拟现实世界的游戏当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个游戏对于科技的定义,甚至科技胜利在游戏当中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获胜方式。《文明》系列对于科技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定义主要是从加大生产力和减少劳动力两个方面去进行诠释的。同时对于本文所研究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文明》系列的游戏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非常值得研究。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在各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呢,智慧图书馆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传统的图书馆虽然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在效率和智能方面却完全跟不上现在的科技水平。智慧图书馆在功能上面和传统图书馆类似,但是其结合了新时期的先进科技,体现了现代科技增强生产力,解放劳动力的优越性。智慧图书馆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有着互联性、高效性、便利性的三大特点,可以说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是新科技结合传统项目的具体表现。一些学者如王世伟[1]、陈嘉懿[2]、刘丽斌[3]、李燕波[4]、李显志[5]等人都对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大都指出了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进化的一个好方向。

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2.1互联性

智慧图书馆的互联性其中最大的一个具有特色的表征就是能够全面感知。所谓的全面感知就是能够有效率的将众多的零碎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让这些信息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提出,并且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还能够对于类似的信息进行有规律且科学的分类。而这样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图书馆当中往往难以实现,即便是能够实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图书馆的全面感知很容易就得到实现。智慧图书馆所使用的技术是现在科技的前沿技术之一,这样的技术被称为云技术,智慧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想的提出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为实现基于图书馆的全方面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应用环境[6]。这样的技术不仅仅是帮助了图书馆整理自身的技术,对于社会的一系列信息的整理也有着巨大的帮助。2012年5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合作,网络文学在公共图书馆“登堂入室”,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数字网络阅读服务[7]。

2.2高效性

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描述的话,如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合作,针对传统中央空调忽冷忽热的现象,发动大学生共同设计国内首个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技术能够对图书馆的温度进行实时调控[8]。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智慧图书馆能够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正确地反映,这样的一个特点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复杂繁琐工作解脱出来,不仅仅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还节省了生产力,是高效性的最好体现。智慧图书馆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高图书馆日常运作的效率,解放被繁琐工作所束缚的普通劳动力。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人类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让人类的生产活动变的越来越高效。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

2.3便利性

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则和人民的生活更加的紧密。据2012年5月召开的201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透露的信息,截至2012年3月底,我国电话使用人数达到了13.03亿户,其中移动客户端数达到了10.19亿户。宽带用户达到了1.58亿户,互联网网民规模超过5.2亿人。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电子商务、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生活娱乐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越来越习惯和接受通过网络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相关的信息,如果图书馆还是固守着传统,只是提供实体书籍的话有悖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是属于新的移动终端,对于书籍本身来说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书籍里的信息能够传达给读者,就能够起到书籍本质上的意义,所以新型的智慧图书馆在移动终端方面也需要进行更大地投入。智慧图书馆通过自己本身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够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让广大的图书馆客户在借阅图书的时候不需要一定要去图书馆,足不出户地用一个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就能够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借阅图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较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3.1智慧图书馆构建的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现在还是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实际上对于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问题和工业革命是较类似的,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地增强了生产力。不同的是工业革命是增加了工业生产的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工人,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充足的工业产品。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则是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的功能,解放了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让读者享受到了效率更高、功能更多的图书馆服务。所以,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核心是技术层面的进步,需要开发出以前不具有的技术,或者是挖掘出还没有被得到实际运用的技术。我国在技术这方面相对于国际来说,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当务之急是要跟上国际的步伐,主动去学习一些新的科学技术。

尽管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出现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一些实践探索,北大图书馆已着手建设智慧图书馆,加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元素,整合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语义检索技术和数字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智慧图书馆[10]。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和高级别的图书馆已经引入了相关的前沿技术,但是我国在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不仅仅是需要升级技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同样需要得到升级。如果仅仅只是引入新技术,但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那么至少是不能够最大化的利用新兴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效果也不会太好。以北大智慧图书馆构建为例,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宣传上都是仅仅是在强调技术上面的革新,对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很少有所提及,这不仅仅是北大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普遍的现象。以日本为例,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当中,日本的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技术是“智慧的”,同样管理方式也是“智慧的”,服务方式也是“智慧的”。同时日本在采用新的智慧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时同样保留了日本传统一些优良因素,让日本构建的智慧图书馆在国际范围内卓尔不群,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智慧图书馆文化。这样的构建方式值得我国图书馆去学习。

3.2科学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上的运用

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一天都有着大量的新技术产生,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而言,怎样去结合这些新兴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2012年4月,微信推出4.0版本,英文版正式更名为wechat。2013年7月号称海外注册账户数突破7000万人[11]。微信作为一个通讯软件,还能够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上起到作用,如表1所示,现代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已经是结合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智慧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肯定会日益完善。

3.3RFiD技术

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光靠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借助技术部门的力量,如RFiD技术就是一个典型可以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相结合的新兴技术。RFiD的全称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技术在运行的时候并不需要直接和书籍接触,一定距离内也能够正常的运作。这样的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主要使用其两个分支,一种是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另一种是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这两种技术都是有着相当的受用群体,。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虽然有着比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更高的识别灵敏度,但是所识别的范围却狭窄,而且价格也要高于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但是两者的优点往往都是图书馆所需要的,因此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3.4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服务构建的作用

张芳宁、陈鹰在论及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时,引入“全媒体融合”概念,试图在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以RFiD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应用的成功实例来拓展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路径。这样的思路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实施,通过RFiD技术能够让借书者在借书之前能够提前进行预约,避免想要借的书图书馆已经没有了的麻烦,这扎样的技术也就是俗称的预约书架。预约书架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读者在互联网进行预约借书之后,到图书馆只需要刷有自己身份信息的磁卡,然后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网对读者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比对,比对成功之后智慧图书馆会告知读者所需要的书的具置。新设备加快了寻找预约书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凸显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5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功能构建的作用

图书馆资产设备上可以加贴标签,RFiD能够定位图书馆当中的所有书籍,在管理书籍过程当中只需要输入书籍的相应的编号就能够迅速找到它。由于标签数据模型是通用的,这样图书馆的书籍信息在各个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都能够使用,促进图书馆之间交流。另外,传统图书馆所建设的红外线感应设备也能够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红外感应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贴了标签的书籍,能够大大降低书籍被盗的概率。

4结语

智慧图书馆所具有的三大特性是远远优于传统图书馆的,为了扎实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应当着手于新兴技术的应用研究,完善现代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

[2]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

[3]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46~48..

[4]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

[5]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

[6]袁援云计算技术驱动下构建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环境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索,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