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十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十篇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24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1

论文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劳动价值论对管理行为科学性的重要作用,进而为科学管理的实现寻找依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论证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第一次揭示了被物品外壳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价值形式和货币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劳动价值论小仅为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直接基础。其核心内容,是侧卜究抽象劳动如何形成商品的价值,进而揭示在物的外壳掩盖卜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皿然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木主义社会完成的,但其中的内容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人们的一般活动具有普遍的指份作用。因为从这一理论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悟到:劳动创造价值这个道理是小变的,只是它在小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小同的表现方式罢了。其实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创造价值的劳动相联系。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从总体上说,它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小仅说明了管理活动木身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了管理活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把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外延加以扩展,那么,劳动价值论对科学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份作用。

第一,劳动价值论是管理的主体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管理过程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管理的主体对管理的客体的指挥、调动和支配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去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其实质就是利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较大的产出。对管理的客体的科学分类,是在静态的条件卜对管理的客体所做的区分,从而对管理的客体的各个部分或方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顺利地实现对客体的管理。这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条件。管理过程则是在动态的条件卜对各个管理要素的具体运用,主要追求在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一词的主体内容。管理活动也是一种劳动,作为劳动就必须衡量投入与产出。这是管理的主体所应完成的主要仟务,也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具体化为管理的客观规律之中;一是物化为管理的主体的必备素质。在管理科学领域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但小论哪一条客观规律,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服务的,这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客观规律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我们对客体正确认识的结果,其目的是指异管理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顺利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获得预期的管理效益。认识实践和管理实践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统一于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统一于管理仟务的最终完成。管理的主体素质是决定整体管理活动基木状况的决定因素,是管理这种实践活动的投入能否获得预期效益的关键。因为认识实践和管理实践都需要管理的主体来完成。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管理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在这一矛盾中,管理的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而,居于主异地位,担负着对整个管理过程的指挥、调动、协调等仟务。这些仟务完成得如何,主要取决于管理的主体内在素质。山于管理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所以管理的主体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概括起来主要的是一般的基础知识(包括具有关于社会、自然等方而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在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内的观察、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科学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管理学的基木原理和胜仟具体专业岗位的专门知识)。这些综合素质对于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具有决定的作用。例如,管理的主体是否具有正确认识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是能否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前提,而这一点是管理的主体能否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

第二,劳动价值论是对管理的客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从哲学角度讲,客体是进入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即人们所要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物。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客体是指进入某一具体管理活动范围,归属于管理主体指挥、调动、支配的对象物。它一般具有归属性、受动性、手段性的特点。就是说,作为管理的客体,它一定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管理主体的管辖和支配,并以此来实现管理主体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应该说,管理活动是从管理客体开始的,要使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首先要明确管理的客体,对管理的客体给子必要的界定,在这个基础上,管理的主体才能形成相关的管理方式、管理路径、管理目标等其它的管理要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管理的客体进行科学分类呢?劳动价值论在这个过程中起不什么作用呢?肯定地说,它是管理的客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从管理的客体的具体存在形式上来看,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人、则、物。这种分类法木身就是以管理的客体在管理活动中的小同作用为出发点的。说到作用就要涉及到大小、正负,而这其中的内容就是效益或价值。总体上说,皿然人、则、物在管理活动中是小可缺少的,各自的作用也是小尽相同的,但我们对它所作的这些区分,始终是以效益或价值作为标准的。正是山于小同的管理的客体在实现效益或价值的过程中具有小同的作用,所以我们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分类,反过来说,这种分类始终是以效益或价值作为最终标准的。

第三,劳动价值论是正确制定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劳:办吹入分配制度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调整管理过程中人的基木状况的重要杠杆,对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在管理活动中正确地运用这个杠杆,可以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主观积极性,是正确处理管理的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保证管理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于切实保证劳动者的应得收入和基木权利更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正确地使用这个杠杆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在确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时,首先应对其劳动状况和劳动付出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确定,这样才能正确地确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我们把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发挥其指异作用。要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这一原则,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两点一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大小,一是劳动者所从事劳动活动的性质。一般地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够创造价值。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凝结要真正成为价值,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中的人,其劳动如果小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那么他的劳动也就没有创造价值,从而成为无用的劳动。确定劳动的性质应该把握住两点:一要区分劳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一要确定该劳动在其所处的整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简单劳动是指小用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仟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含量较小。复杂劳动是指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仟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含量较大,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显然,对于从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者,劳动收入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另一方而,我们还必须确定劳动在其所处的整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实现母系统的大效益是一切活动的根木目的,一种劳动(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当然是我们在确定劳动者收入分配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一也就是说,该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与该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缺少这一方而的衡量标准,对于确定劳动者收入的科学性就是小全而的。比如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比较明显,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区分。但在两者内部进行区分时就小是很容易,必须加上上述的条件。当我们对两种简单劳动或两种复杂劳动难以区分时,就应该引入上述条件,即看它们各自在整体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这样就为正确区分相近劳动的价值量的大小提供了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劳动的上述差别,都具体表现为工作岗位的差别,那么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同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小同,小同的劳动者就应该得到小同的劳动收入。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岗位的小同,小同工作岗位的人员就应该具有小同的报酬,对于高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高薪制是合理的,符合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木要求,也是具体实践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表现。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2

一、档案分类实践视野与简约化实践

实践视野是职能简易分类实践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的许多档案分类实践,由于不能摆脱狭隘性,由于实践领域不能充分扩展,只是在本专业、甚至本专业某一领域单打苦斗,其实践犹如画地为牢,其认识如井底之蛙。某些人尽管研究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档案分类理论,尽管几十年的长期实践中苦苦思索,在反复挫折中一再寻求而少有收获,究其根源,是实践视野的局限性严重阻滞了实践创新成果的产生。人们的视野只有是广阔的,才能放开眼界,广纳博取,兼容并蓄,触类旁通;人们只有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多门类理论指导实践,丰富实践、深入实践,运用联想与跨越、实在与虚拟、复杂与简约等方法推动实践步伐的前进,才能有所感悟,实现档案分类认识的飞跃与实践的创新。

档案分类实践的领域包括实践广度和实践深度两个方面。分类实践的广度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它绝不仅仅局限于档案分类,甚至档案管理这一社会专业活动的领域。档案分类实践的深度也是无限的,它也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人们对于档案分类已有的认识,而更取决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逐渐展开人们档案分类实践视野的广度与深度,是实现档案分类实践创新与理论突破的必由之路。广域的档案分类实践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与曲折性。而复杂与曲折的实践过程应当导致简约实践目标的实现。科学家研究任何项目或试图发明任何科学成果,其目的是将这些项目成果变成大众的简易再实践而达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之目的。蒸汽机、计算机的研究过程是复杂与充满挫折的,而这些机器或物品的使用却是简单容易的。从事档案分类复杂与曲折的实践,其目的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简易档案分类方法,推动档案分类实践走向简约化大众化之路。

二、探求档案分类认识的“源”,把握好档案分类实践的“势”

档案分类形成的社会本源是什么?社会管理与劳动分工具体区别的依据是什么?表述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标志是什么?笔者认为,职能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稳定、最悠久、最客观准确的特征,是人们区别社会活动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表述社会活动与劳动分工的依据,是表述档案类别的基本方法。职能是档案分类形成的社会本源,职能分类理论应当成为档案分类认识的主导思想与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

档案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带有深刻的社会职能烙印,档案类别应当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劳动的历史线索,应当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区分相一致,因此,档案分类应当与社会管理职能与劳动分工的划分保持统一。采用职能分类,是档案分类与人类社会职能相统一的客观需要,按职能划分目录应当是档案分类的首选,是档案分类实践应当仅仅把握住的“源”。

那么,什么是档案分类实践应当把握的“势”呢?

纵观

三、职能简易分类方法是实践的产物

笔者在上个世纪末感到,在铁路物资系统运用多年的问题分类方法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由于类目衔接的模糊性而造成的归档文件混类问题、由于文件一文多事或文题不符而产生的难以归类问题;改革中产生的诸如职工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公司股份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重组、企业经营体制转换或合资企业、控股公司等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所带来的类目频繁调整直至难以适应问题;等等。与此同时,机构分类法的应用者在企业深化改革中也普遍遭遇了机构及其名称频繁变动造成机构分类难以应对的苦恼。那么,什么分类方法更适合于今后档案分类需要,传统的分类方法如何变革呢?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3

关键词:劳动课;教育性;素质教育

劳动课是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劳动能力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针对来自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重视劳动课,上好劳动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明确目的,端正思想

1981年劳动课列入小学教学计划并规定为必修课,1993年开始试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劳动课教学大纲。说来劳动课已不是新课程,但是由于教育阵地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烙印很深,小学劳动课常因不考试而遭冷遇,其教育性也不被重视。很多人认为劳动课中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等,学生不教自会。这种片面认识只注意了劳动的实践性,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性,更忽视了通过劳动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都是日后无法弥补的,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

教学大纲对小学劳动课提出了明确的目的: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是劳动课,目的明确与否,其意义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可以拿走路和散步来比较。走路是为了从此地到彼地而行走;而散步的目的则是为了闲散消遣,无须到一定地点,看上去也走了路,其实目的是休息健体。劳动课就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从而认识劳动的意义,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像低年级的洗手、洗脸、洗手帕等课看起来很简单,没多大意思,可是在这些劳动项目的训练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点自我服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光荣。培养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观念,使其养成讲卫生、讲文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只有明确了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才能端正劳动课的教学思想,努力做到劳动课的教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处理好劳动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2探索方法,提高效率

要上好劳动课,发掘劳动课的教育效应,就应像对待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经常学习教学大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从思想教育入手,从培养创新能力入手。

2.1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单纯的劳动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把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1.1找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小学劳动课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扩大学生接触面、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只有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才能不断激励情感,诱发兴趣,使兴趣变为乐意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

2.1.2找准思想品德教育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

劳动课不仅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还要注意找准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找准了结合点,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有载体,否则,思想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

如上《折纸马》一课,老师首先在黑板上贴一幅碧草茵茵的大草原图,再指导学生折纸马,谁折得好就把谁的放到大草原上。这样创设一种祖国大草原万马奔腾的情景,挖掘学生愉悦的心境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调动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争相折好纸马放到大草原上。这样既渗透了积极向上、争取成功的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发挥学生的创新与想象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生天真活泼,心灵手巧,想象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他们的这些长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上《铺床》一课。教学时,可做“过家家”游戏,让学生将课桌当床,纸当床单,手帕当被子,橡皮当枕头,在游戏中学会铺床。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简便的铺床方法,最后集体总结得出哪种方法较适合春秋季节,哪种方法较适合夏季和冬季,学生通过回家体验,效果良好。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家务劳动,热爱做家务劳动,又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2.3注意养成教育的培养

小学劳动课,经过简单的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受到思想教育,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善于动手的能力以及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劳动操作,养成勤动手、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用。现在的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往往经不起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和考验。因此,在学生一进校门就紧抓劳动教育不放松,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劳动的意义和饱尝劳动艰辛的欢乐,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上好劳动课,注意小学劳动课的教育性,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是每位劳动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写入=SLope(J2:K2,J3:K3),ab线斜率:在单元格L5中写入=SLope(K2:L2,K3:L3)。

2.8计算截距

ac线截距:在单元格K6中写入=inteRCept(J2:K2,J3:K3),ab线截距:在单元格L6中写入=inteRCept(K2:L2,K3:L3)。

2.9塑限入土深度hp计算

首先判断该土样是否为细粒土,如果是在单元格K7中写入Y,否则写入n。在单元格K8中写入=iF(K7=“Y”,G13/(0.524×G13-7.606),29.6-1.22×G13+0.017×G13×G13-0.0000744×G13×G13×G13)。

2.10塑限含水率wp的计算

由ac线计算塑限含水率wpac:在单元格K9中写入=10^((LoG(K8)-K6)/K5),由ab线计算塑限含水率wpab:在单元格L9中写入=10^((LoG(K8)-L6)/L5),塑限含水率wp值:在K12中写入=iF(aBS(10^((LoG(K8)-K6)/K5)-10^((LoG(K8)-L6)/L5))

2.11液限含水率wL的计算

由ac线计算塑限含水率wL:在单元格K10中写入=10^((LoG(20)-K6)/K5),由ab线计算塑限含水率wL:在单元格L10中写入=10^((LoG(20)-L6)/L5),塑限含水率wp值:在K11中写入=iF(K12=“重做”,“重做”,aVeRaGea(10^((LoG(20)-K6)/K5),10^((LoG(20)-L6)/L5)))。

2.12塑性指数ip的计算

在单元格K13中写入=iF(K12=“重做”,“重做”,K11-K12)。

小结

液塑限试验是公路工程试验中一个非常常规和重要的试验,其结果的准确性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液塑限试验a、b、c三点的实质数学关系,编制出自动计算表,既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又减轻了试验人员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4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以及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但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还不够理想。笔者认为:该专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对于其课程教学来说,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必须更多地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结合实践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过程结合实践的、非常有效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什么是案例呢?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这些案例以描述的方式重现了以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事件做出的决策、解决办法和得到的结果,而这些记录对我们处理现在或者是未来发生的类似事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所以,案例的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②帮助学生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③让学生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生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有两方面,一是使用案例教材,它主要包括: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案例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与案例相关的教学笔记、根据案例设计的讨论计划、根据讨论计划设计的相应的教学技术等。另一个是要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他们清楚教学的理念,能够设计教学方案,编制教学案例,并熟悉案例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研究、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其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实践性非常突出,要求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人力资源课程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

第一、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要求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并拟定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由于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传统教学方法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多。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增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成本最低、最节约时间的“社会实践”。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怎样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派遣劳动者的管理的知识,结合周占文《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中的《劳动关系协调》,笔者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应包括:

1.案例分析。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案例材料(如本案例)或创设案例情境(如:《李先生与KDJ公司所引发的劳动纠纷》)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问题,供学生分析、阅读,如:本案例给出三道思考题:①李先生到底属于哪个企业的员工? ②KDJ公司为什么不承认与李先生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③派遣劳动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由于本案例来源于工作实际,可读性较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理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身学习的方法。

2.分组讨论。当一个个充满睿智和灵感的结论初步形成后,则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案例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讨论的效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按奇数将学生分组,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一旦形成,较为固定。为什么选择奇数呢?主要是为了方便形成小组结论。由案例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民主地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地记录各种意见,组长组织讨论,形成小组一致意见,有疑问的带入全班讨论。

3.集中讨论。集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一般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小组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全班集中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4.总结述评。案例教学的最后是总结述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生完成案例提出的问题,并对案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感受做出结论;同时把从案例中学到的知识与其它方式获得的知识相联系,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知识基础。第二部分是由教师对本节案例课进行评价,做出全面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案例所传递的信息,更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取得的进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或案例法,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的举例法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会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或者通过给学生一些案例来检验学生对学过的原理的掌握情况,便以为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实际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法。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说明。案例法需要提供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案例只是用一组具体的事实供学生进行练习,以体验实际管理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进行的智力思维和分析。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是要由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和决定的。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感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这是简单的举例法很难达到的。

第二、案例教学法不能适合传授所有知识技能

由于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方法在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及在经济、法律等课程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案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技能的传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够理想。如果我们把案例法的教学方法用于不当的教学领域或目的,不但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对案例法的有效性产生误解。因此,案例教学法不能代替其它的教学方法。

第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要考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尽管案例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或叙述,甚至模拟出一个真实环境,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做决策时所感受的压力与现实中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会存在。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的环境,不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就不能发挥出它的效果,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比其它教学方法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技巧性更强,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应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从加强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第二,学校应多途径解决案例编写和质量问题。案例的编写和质量水平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国家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过十来年,教学案例数量不足,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案例缺乏,相关学校应考虑广开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企业实践来编写和完善案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合作也是丰富案例素材的方法之一。当然对以往案例的补充和修订同样是案例编写和完善的重要渠道。有些案例虽然陈旧,但企业背景和问题的代表性仍然突出。对于这样的案例,应该追踪企业的发展现况,补充案例对象企业的最新资料,检验以往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使得案例教学课程能保持持久的真实与鲜活。

第三,学校应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进行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案例教学中,除专业教师外,还应该考虑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副总、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导致的纯粹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吸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加盟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中,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海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5

一、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结合实践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过程结合实践的、非常有效的实用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什么是案例呢?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这些案例以描述的方式重现了以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事件做出的决策、解决办法和得到的结果,而这些记录对我们处理现在或者是未来发生的类似事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所以,案例的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②帮助学生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③让学生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生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有两方面,一是使用案例教材,它主要包括: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案例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与案例相关的教学笔记、根据案例设计的讨论计划、根据讨论计划设计的相应的教学技术等。另一个是要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他们清楚教学的理念,能够设计教学方案,编制教学案例,并熟悉案例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研究、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其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实践性非常突出,要求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人力资源课程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

第一、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案例教学法大多采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要求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并拟定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由于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传统教学方法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多。而案例教学法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既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增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成本最低、最节约时间的“社会实践”。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怎样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例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派遣劳动者的管理的知识,结合周占文《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中的《劳动关系协调》,笔者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应包括:

1.案例分析。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案例材料(如本案例)或创设案例情境(如:《李先生与KDJ公司所引发的劳动纠纷》)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问题,供学生分析、阅读,如:本案例给出三道思考题:①李先生到底属于哪个企业的员工? ②KDJ公司为什么不承认与李先生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③派遣劳动者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由于本案例来源于工作实际,可读性较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理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身学习的方法。

2.分组讨论。当一个个充满睿智和灵感的结论初步形成后,则进入小组讨论阶段。案例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讨论的效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按奇数将学生分组,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一旦形成,较为固定。为什么选择奇数呢?主要是为了方便形成小组结论。由案例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民主地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地记录各种意见,组长组织讨论,形成小组一致意见,有疑问的带入全班讨论。

3.集中讨论。集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一般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小组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全班集中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4.总结述评。案例教学的最后是总结述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学生完成案例提出的问题,并对案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感受做出结论;同时把从案例中学到的知识与其它方式获得的知识相联系,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知识基础。第二部分是由教师对本节案例课进行评价,做出全面总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案例所传递的信息,更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取得的进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案例或案例法,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的举例法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会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或演示论证,或者通过给学生一些案例来检验学生对学过的原理的掌握情况,便以为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法。实际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合教学的举例或对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法。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说明。案例法需要提供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案例只是用一组具体的事实供学生进行练习,以体验实际管理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进行的智力思维和分析。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是要由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和决定的。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感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这是简单的举例法很难达到的。

第二、案例教学法不能适合传授所有知识技能

由于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方法在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及在经济、法律等课程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案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技能的传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够理想。如果我们把案例法的教学方法用于不当的教学领域或目的,不但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对案例法的有效性产生误解。因此,案例教学法不能代替其它的教学方法。

第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要考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尽管案例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或叙述,甚至模拟出一个真实环境,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做决策时所感受的压力与现实中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会存在。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的环境,不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就不能发挥出它的效果,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比其它教学方法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技巧性更强,要求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应充分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从加强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资源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划拨相应经费,引进、配备资深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第二,学校应多途径解决案例编写和质量问题。案例的编写和质量水平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国家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过十来年,教学案例数量不足,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案例缺乏,相关学校应考虑广开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企业实践来编写和完善案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合作也是丰富案例素材的方法之一。当然对以往案例的补充和修订同样是案例编写和完善的重要渠道。有些案例虽然陈旧,但企业背景和问题的代表性仍然突出。对于这样的案例,应该追踪企业的发展现况,补充案例对象企业的最新资料,检验以往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使得案例教学课程能保持持久的真实与鲜活。

第三,学校应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进行案例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案例教学中,除专业教师外,还应该考虑更多地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比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副总、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企业实际运营经验导致的纯粹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吸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人员加盟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中,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 杨海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拓展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如今社会的发展,更加体现出教学的本质不单单是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将知识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问题。自2004年起,我国就已经提出了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2005年又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1]。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就更加强化了我国相关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让大部分本科和高职院校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方式。

一、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在生产生活中显得极其重要。只单单拥有片面的书本知识和理论,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学生步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地接受和参与到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中去。而学生也都十分乐意接受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已经认识和承认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常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质量低

就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十分低。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走形式。实践教学一般也都是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简简单单地提一下,虽然也会牵扯到最后考试成绩以及毕业问题,但是通常情r下实践教学不是主要的考试科目。所以,学生们也会简单地应付一下,而学校或者教师很少会去检查学生的实践教学到底如何。这样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很低的。

(二)常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

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其更好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拥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手段。

但是如今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还是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意识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只是单一地接受学生提交的纸质资料,这样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它会造成学生的惰性思想,学生其实根本就不需要真正参与到实践中去,或者参与也不会十分认真地对待,只需要到最后利用各种方式抄袭一些资料就可以完成任务。而学校对这些根本就不注意,因为对学校来说只要看见学生提供的结果就可以了。

二、造成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2]

(一)学校本身的组织管理不完善

思政课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也得到教育界以及相关部门的承认。但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对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生存技能的学习。思政课师生虽然已经认识到其作用,但是还是处在比较低的位置,学校对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学习都不重视,更何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与其实践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只是简单地提一下,根本没有特别完善的组织规划和管理。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在科学的制度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但是对如今我国的职业院校而言,根本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尤其是对于实践后期的评价制度,可以说是处于简单、松散的状态中。在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评价系统,导致了整个实践活动的形式化。评价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意识,然后最终依靠学生给的结果来定义整个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用学生的自主意识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假如学校能够更好地制订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样自由轻松的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作用下,肯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职业院校思政课运用拓展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研究

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几个不同的方式,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拓展型实践是课外实践的一种方式,课外实践活动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参与活动体验或者是组织访问等。

(一)拓展型课外实践的概述

拓展型的课外实践教学,大概含义是依照职业院校思政课本身课本中的知识理论为基本点,做一些更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假期调查、观阅研究、生产劳动等等[3]。

1.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不陌生,也是学生比较了解的拓展型实践教学的一种。它是针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学校所采取的一些使其通过校内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或者学生自己利用闲暇实践通过校外工作来获取经济收入的一些方式,例如让学生在食堂帮忙收拾碗筷,或者在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让学生打扫教室等。这不仅是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一种简单方式,也使学生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从而获得报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勤工俭学是学生为了获取收入而参与的劳动,而社会服务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偿劳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一种精神而进行的不需要报酬的奉献活动。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也十分常见,一般也都是学生社团或者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例如“三下乡”活动,慰问孤儿院、敬老院等活动。社会服务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拓展型实践活动最大意义是培养学生为大众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3.假期调查

假期调查的主体是学生,也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寻找研究调查对象的。学生利用假期,在教师规定的调查范围内,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状况进行调查考究,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得到最实际的研究结果,然后再结合现象和结果,提出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建议。

4.观阅研究

所谓的观阅,其实就是观察阅读相关的、有意义的电影、电视、书籍等,通过对其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体会,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祖国以及亲戚朋友、与人交往的各种感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健康的情感,增强自信心、爱国心以及坚强的意志等。

5.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指的就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以及专业课的密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训、实习中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生产劳动观念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从而得到更多的收益。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拓展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监管评价中得以实现。有一个良好的考评机制,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让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拓展型实践教学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不再是走形式,而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它涵盖了整个思政课拓展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1.加强实践的整体性,有制度性的整体考评

@里的整体性指的就是从拓展实践教学的开始到结束,都要有一个完整且完善的制度。首先是学生实践前,学校一定要主动结合相关的学生团委等,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拓展型实践活动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让学生明确拓展型实践教学的概念,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切实得到好处。其次是在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地通过一些方式,例如结合学生实习单位,或者是通过网络等方式,来切实地关注学生的状况以及当前的实践结果,将这一部分作为最终思政课拓展型实践教学成绩的一步,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在整个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突发问题。最后就是在学生整个拓展型实践结束之后,要转变以前的实践结果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方式,要通过组建相应的评价小组,来切实地评价和选定学生的拓展型实践教学结果。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将学生的整个拓展型实践教学过程都作为一个评价的过程,不能只单一的要学生提供最终的结果。学校本身要加大力度,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整个过程都作为评价的基础,这样就可以更大力度地解决学生在实践中不认真或者根本不去实践,到最后只应付结果这样一个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实践教学的作用,切实地将拓展型实践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

2.建立一个奖罚结合的评价机制

社会的进步和学生自身的进步都是在不断的竞争中发生的。而一个良好的奖罚制度,可以更好地刺激职业院校学生投入到思政课的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技能。而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奖罚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假期社会调查以及观察研究方面来说,其奖罚制度要针对的就是学生后期对于相关问题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的理论上的成果。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相关的评委会来进行一系列的筛选,或者通过学生投票的方式等来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好的报告体会,进行通报表扬。第二是对学生在拓展型实践教学中所得出的一系列建议或者可行性的技术革新等,学校可以筛选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其他方面有利的建议,对学生进行表扬。如果可能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建议甚至可以结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第三是对于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而言的,这两者虽然有差别,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可以说都是通过劳动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在这之中,学生有些可能会在小事情上做得特别好,例如说勤工俭学的时候工作努力,同时还积极地干了许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总是被负责人表扬。或者在社会服务中做了一些无私帮助别人的事情,当事人还赠送锦旗、感谢信等到学校来。这些情况,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奖励。

对这些好的情况,学校都可以给予学生思政课成绩加分的奖励,对那些特别好的,可以在加分的基础上颁发校级证书等,同时对于指导教师也要有相应的加分或者奖励等。反之,对于那些做事应付了事的学生,实践过程中不投入、完全不积极的学生,学校也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惩罚,例如要求其重新进行调查实践和重写调查报告,进行第二次拓展型实践活动等,运用奖罚结合的措施,来更好地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拓展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7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职业标准技能鉴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44-02

1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为职业教育规划了培养对象及目标:“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低分入学、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对理论课学习有畏惧心理。对机械行业和现代加工方法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本课题研究的目是:采用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教法以期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教法一,将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使职前教育与职中技能操作零距离接触,缩短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过渡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法二,将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内容相融合。充分发挥受教育对象动手能力强和技能鉴定课题综合性强及多变性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创造一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动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2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必要性

所谓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法,是指“以能力为本位”指导理论学习。依据职业标准、借助技能鉴定试题,实现练习操作技能的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有其必要性。

2.1机械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必要性

《纲要》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当前职业学校均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顶岗实习”期满后,应基本达到初、中工技能水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实施手册》对中级工的工作要求是(以铣工为例):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零件图、能读懂简单机构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零件图;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铣削加工部分的工艺规程、能制定中型零件的铣削加工顺序;能正确使用夹具装夹工件;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合理选用铣削刀具;能对机床进行常规检查、调整、及时发现自用铣床的一般故障;能铣削以下工件:平面和连接平面、台阶沟槽和键槽、分度头应用及加工角度面、花键轴的加工、坐标孔的加工、圆柱齿轮及齿条的加工、锥齿轮的加工、离合器的加工、成形面和螺旋面及凸轮的加工、圆柱面齿槽刀具的加工;能使用量具对平面、斜面、台阶、沟槽、特殊形面进行检验。为能培养出基本符合职业标准,具有一定的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能型学生。为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就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有必要采用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教法。

2.2机械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必要性

《纲要》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的要求。而《机械工业从业人员操作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规范实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规定了:“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者可申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这就明确规定了职校生的技能鉴定等级为中级。《手册》同时还制定了中级工考核鉴定内容为(以车工为例):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作图、能绘制简单零件图、能读懂简单机构的装配图;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能制定较复杂零件加工顺序;能正确定位与夹紧工件;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要求,正确选择刀具并刃磨;能根据加工需要对机床进行常规检查、调整、及时发现故障;能车削轴类、偏心、曲轴、螺纹、蜗杆、大型回转表面等零件;能正确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为使学生能掌握中级工的操作技能达到上述鉴定标准,顺利获得“双证书”有必要采用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法。

3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教法策略

3.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机械专业课与职业标准衔接

职业教育是学生职前的准备教育,准备教育的内容与质量密切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前途与发展。而《纲要》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然而,在机械专业课程中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的“衔接”,最基本的条件是学生积极参与。针对职校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要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心精设计的导语适时设疑,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例如,在讲解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前可首先设问,各位同学:想知道你的头发丝有多粗吗?学生答:想。师问:我帮大家来测量好吗?在测量过程中同学好奇地看着,但心里已在蠢蠢欲动了。师再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习测量?学生非常大声地答: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堂课不但顺利的学会了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程中“常用量具使用方法”与职业标准中“能正确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内容有机、有效地结合。又例如,职业标准中要求中级工:能读懂较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能制定较复杂零件加工顺序。可通过机械专业课中“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的教学将两者进行衔接。具体案例如下:试制定(如图1所示)轴承套的加工工艺过程,并完成轴承套的加工。

实践性教学中可首行让学生依零件图独立思考:如何制定加工工艺过程?如何加工零件?之后,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加工工艺过程合理性及可行性,经讨论后制定出小组轴承套加工方案。并由学生按加工方案实施零件加工。最后,对零件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前二项由学生完成,最后一项由教师完成)。各小组推优,班级评优。评选出最优加工方案和工件,并评选最佳操作能手。通过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的操作煅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进了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和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并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3.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融合

在全社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又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在2010年,《纲要》再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同时提出“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措施。因此,以技能鉴定为导向,将机械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内容融合为一体进行实践性教学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机械专业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助式教学方式。所谓互助式教学是指:学习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实践性的学习条件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仅仅是学习引导者、辅助者。具体方法是:首先,学生以职业技能鉴定题目为课题进行独立思考。之后,提出需要决解的问题,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探讨找出解决课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自身实践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读零件图的教学内容时,可有针对性地精选一些职业技能鉴定图样让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开展生生间的讨论,之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读零件图的方法。再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基础》中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工件装夹、车外圆、车锥面、铣平面、分度铣削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完成下例技能鉴定试题:铣八棱锥。考件图样如图2所示,考核要求:(1)考核内容36±0.08mm、14.9±0.50mm、40±0.50mm、顶尖相交作为评分主要项目,表面粗糙度应达到图样要求。(2)工时定额:10h。(3)安全文明生产:①正确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②按企业有关文明生产的规定,做到工作场地整洁;工件、工具摆放整齐。(4)考件有严重缺陷不予评分。(5)夹具机床用平口虎钳。

将该试题的分为以下步骤完成训练。首先,可让学生在车床上完成车外圆、车锥面,并自检。然后,讲解分度的原理及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根据公式:

n=(1)

式中:n为手柄的转数;

40为分度头的传动比;

z为工件的分度数。

将试题已知条件z=40代入(1)式得

n===5

即每铣完一边后,手柄应转过5r。

最后,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分度头的分度操作方法,并按(图2)要求进行铣削加工,且按图样要求进行测量。通过上述技能鉴定实例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车床、铣床的基本操作要领,学会了正确使用刀、夹、量具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机械专业课与技能鉴定委员会融合。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为后期学生技能鉴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教学实践证明,机械专业课教学与职业标准、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为师生创造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平.机械工业从业人员操作技术培训与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规范实用手册[m].安微:安微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2]张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致公业出版社,2003.

[3]张梦欣.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马幼祥.机械加工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8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观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的提法,生产劳动对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地位及其领域作出了规定,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可以是结合当前的劳动发展的现实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也可以是检讨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大多数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论述都是从第一个角度出发,重新解释什么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到底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这是纯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笔者以为,从哲学即唯物史观的视角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或许是最根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劳动概念就是对人类历史原初性的社会存在的概括和描述。而活劳动则是对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经济学表述。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到异化劳动理论,再到生产劳动,直至找到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创立,而且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是从1842年《莱茵报》时期开始的。当时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实现,把国家看成是理性的代表,视理性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却碰到了许多具体的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如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书报检查令问题、林木盗窃问题、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问题、地产分析问题、关税问题等。普鲁士国家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考虑的只是富人的利益,而不是什么“国家的理性和国家伦理”,黑格尔的国家观同现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和矛盾。马克思对自己原来信奉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发生了怀疑,促使了他开始新的探索。1842年l0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评述第六届莱茵省会议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成了他转向唯物主义的最初动因。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开始突破黑格尔的国家观念,提出了决定国家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本性问题,反对用当事人即掌权者的意志来解释一切,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物质的各种关系上。1843年5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城镇克罗茨纳赫,着重研究了西欧北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历史,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以下简称《批判》)。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这个时期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即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l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批判》一书的中心。马克思认为,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时,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这个事实就是:单个人以其各种原因和方式组成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又组成国家。因此,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就是国家的公民,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是政治国家的“天然基础”和“人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政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总的看法是: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这个思路开始把我们的眼睛从天国引向人间。

1844年4—8月,马克思为了解剖市民社会,在巴黎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以下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资本、工资以及利润、地租的形式和本质特点,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基础在于劳动,把劳动规定为人的本质。马克思很重视黑格尔的劳动观,认为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就表现在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严正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说他“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的神秘外壳,使人、人的活动、人类历史恢复了作为客观存在和现实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在资本主义社会,人通过异化劳动不仅产生出作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生产出他同他人的关系。马克思通过有异化劳动的分析,从人与物的关系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并指出:“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论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揭露了劳动者与剥削者的阶级对抗关系。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来,从而加深了对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认为生产决定社会的一切方面,决定国家和各种意识形态。“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指出:“我的普遍认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识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并且作为这样的抽象与现实生活相敌对的。因此,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本身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还说:“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这就是说,人们的类意识即把人作为类的观念,无非是实际生活中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反映。

马克思这时的异化劳动理论关于“人性复归”、“人类解放”的思想还尚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还带着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是不成熟的社会历史观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以承认有一个理想化的不变的共同的“人的本质”为前提,并把这种“人的本质”作为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但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却不象黑格尔那样,讲的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也不象费尔巴哈那样讲的是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异化,而是基于对“经济事实”的分析,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的存在物”的提法,赋予了它完全崭新的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是类的存在物,不是在于他们自然属性的共同性,而是在于他们能从事生产劳动。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既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马克思抓住了人的本质在于生产劳动这个根本观点,把观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从混沌的“市民社会”转到了“物质生产”领域。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9

机械个人简历封面背景图片模板展示

机械专业个人简历封面背景图

机械个人求职简历范文模板

个人信息

xuexila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8-28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三个月以后

联系电话: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机械工程师,模具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夹具工程师,汽车·摩托车工程师

应聘行业:贸易/进出口,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办公用品及设备,电子技术/微电子

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

期望月薪:1500-1999

自我评价

1、本人做事态度积极,踏踏实实,忠于公司。

2、本人属于顾及大局,但又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人。

3、本人学习成绩一般,但做事谨慎,善于为人处事。

4、本人来自农村,农活做得虽多,但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工作经历

石家庄校园新干线报社2007-8至2007-9:负责招聘

所在部门:外联部

工作描述:经过两个月的工作,自己亲身感受到了公司严格的说管理制度,意识到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等。

教育背景

2006-9至至今学校名称:河北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取得学历:本科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兼职俱乐部部长

在校实践

2006-10至2007-10实践公司名称:校社联

所在部门:兼职俱乐部

所任职务:部长

实践描述:2006年,加入校社团兼职俱乐部并升为部长,带领社员为学校学生联系兼职,学习就业知识,并成功与颐高电子联合举办省会大型向山区捐书活动。

2007-10至2007-11实践公司名称:校工厂

所任职务:金工实习

实践描述:通过本次学习,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并获得成绩优秀。

2009-9至2009-9实践公司名称:石家庄煤矿厂,洛阳一拖集团

所任职务:生产实习

实践描述:参加了石家庄煤矿厂和洛阳一拖集团的生产实习,在学习、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收获颇多,并获得成绩优良。

语言技能

英语:四级

培训记录

校级学团活动先进个人荣誉证书:通过自己在兼职俱乐部的努力,得到了学校和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计算机一级证书:2007年04月,通过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获得。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2007年12月,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获得。

c本驾照:2009年,利用暑期取得,以增加自己竞争力。

猜你感兴趣:

1.机械专业个人简历封面图片

2.机械专业个人简历封面模板

3.机械专业简历封面模板

小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简述篇10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理论界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对此本文本想一一加以评判,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有一些似是而非

的,甚至是模糊的认识进行一定意义的探讨,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创精神的基础上的。故本文拟在若干问题上与同仁们共同商榷,以求澄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之内涵。

一、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适用条件的区别问题

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价值,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人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①“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②然而有的学者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货币居间,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所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样两个命题。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有了商品交换就产生了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价值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那么作为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就会自然遵循这一原则。对此恩格斯曾指出,“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③所以《资本论》第一章所分析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两个原始公社之间的原始物物交换中刚在艰难地发展着的商品”④,而是“充分发达了的商品”⑤,诚然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式发展是从原始公社时的物物交换开始的,但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逻辑的展开要求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可是这并不意味劳动价值理论仅仅只适用于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劳动价值理论正是遵循逻辑的展开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之,劳动价值理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要求即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逻辑

的展开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只要是处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所包含的基本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尚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在相当多的地施很不发达,只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才能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由此带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如果简单的以所谓的现实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为由而断章取义地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且认为劳动价值理论过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对于部分学者所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只适用“有条件性”论断,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误解。

二、正确认识价值的决定和源泉问题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最初同这种形式无关。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⑥可见,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它是有别于商品学研究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政治经济学只是研究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那么,在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交换的依据是什么呢?真的如有些学者所讲的是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是由所有参与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作为依据的吗?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商品本身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两回事。因为:“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咽。它体现两种异质的使用价值背后存在着可以通约的东西,而这种可以通约的东西,绝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即“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⑧。事实上,交换的前提的确是该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这毫无疑问。但前提并不等于依据,交换所依据的东西是抽去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劳动。但有学者认为既然是各种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但为什么单单只抽象出—个人类一般劳动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的枢纽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即体现在商品中的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异质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其实所谓的异质指的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所谓同质指的是形成价值的劳动,在每个商品上是同质的,只是在量上大小不同。那么很自然,交换价值的依据只能是人类劳动一般,只有以此为依据,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才具有量的可比性。如果将各种要素也参与到交换价值的比较中,交换势必会陷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和劳动过程是怎么样的循环陷阱中。

而且,马克思指出,“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

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形成价值。这就是说,要把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一定的物体里面,即一定的对象里,它才形成价值。”⑨由此可见,马克思从来也没有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脱离使用价值抽象地谈论价值”,而是将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起来谈论价值的。其实仅仅认识到交换价值的依据是人类劳动一般还不够,因为还并没有认识到价值最本质的内容,马克思是把价值创造的劳动当作社会劳动来看待,把价值当作社会关系来看待,商品和商品相交换,其实质是体现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不过在商品社会里,人们交换劳动是通过商品为媒介来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无论从交换价值的依据来看,还是从使用价值的属性与价值的属性是无法替代性上来看,商品的二重性都是存在的,是不能划一的。所以有的学者提出的“交换价值只不过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延伸和另一种广义的使用价值而已,商品的二重性实质上还是一重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在价值的源泉问题上,特别强调的是价值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是两个概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价值必须以生产出使用价值为前提,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同样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但绝不能混淆生产价值的条件和价值形成的源泉,也不能混淆价值形成的源泉和财富形成的源泉。生产价值的条件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是同一的,但二者的源泉则是不同的,前者的源泉是人类抽象劳动,后者的源泉是劳动和生产资料。这是因为价值所代表的是人类劳动的交换关系,而财富的生产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蕴涵着不同的内涵,故不能简单划一。

此外,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有学者提出,“各种生产要素都有可能充当交换价值的源泉”的论断,其实不过是马克思对此早已进行过严厉批判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者“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毫无共同之处”⑩,就象公证人的手续费、甜菜和音乐这三者之间毫无共同之处一样。其错误之处在于,把各种收入的源泉之间能联系起来的社会生产关系抛掉以后,又把它们还原为互不相关的各种收入的直接源泉,而且上述三种收入,只是一种分配关系,而并非收人的实体本身,至于收入的实体本身是什么?收入本身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收入不是与实体本身,要分配,必须以所分配的实体已经存在为前提,那么收人的实体是什么?就是物化的社会劳动。物化的社会劳动由于存在不同的所有权可以转化为不同所有者的收入,但不能把不同的收入转化为实体本身。

三、正确认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

首先,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详细地阐述,他指出,价值决定格,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即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商品是客观存在的,看得见、模的着,价值虽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和商品不同,看不见、摸不着,价值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和货币发生交换关系。故商品所有者要想把该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必须把自己的舌头塞进它们的脑袋里”,也就是说内在的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的价格才能得以表现,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已。

其次,马克思肯定了价格与价值在量和质上存在背离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

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标。”⑾这就是说,虽然商品的价值量必须通过价格才能表现出来,但并不意味着价格一定要和商品的价值量完全—致。对于价格和价值量的背离情况,马克思指出,货币和商品的比例关系,既受价值量的决定,又受其它诸如供求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价格“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而“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所以只要价值量转化为价格,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商品和货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也就是必然的。而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价格和价值在质上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即“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阐述了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的基础上,并不否定价格本身有脱离价值的现象,而认为这恰恰上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再次,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和影响的现象”的论断还有着致命的错误,它根本无法回答当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这一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出现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就已经起支配作用。如果把供求作为决定价格的源泉,那么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一辆汽车和自行车为什么是有不同的价位?显然是无法回答。

对于价值分析和价格分析的层次问题,思格斯在编辑《资本沦》第三卷时,为了对付庸俗经济学家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价值理论的攻击,运用大量的经济史料,详细论证了价值的产生和发展直至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历史过程,论证了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在初期的简单商品交换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并且是围绕价值来变动的,特别是简单商品生产越充分,则较长期内的平均价格越是与价值一致;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被资本征服了,工业取得了应有的支配地位,清除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障碍,使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这样对整个交换来说,就完成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移,这是—个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生产价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转化形式,尽管现象会偏离本质,但终究替代不了本质。可见价值分析是高于价格分析的深层次的实质性东西,无论价格怎么样地复杂,如何偏离价值的轨道,其背后的决定力量都是价值,价值分析的独立化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严格区分价格决定和价格实现的不同。前者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后者是现象问题,二者绝不能混淆。

四、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在现阶段的指导意义的问题

首先,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理论的揭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还表现为利益关系,只要社会不能直接地调节这种

利益关系,商品生产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适宜的形式,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必然会促使每个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普及全社会,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市场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脱胎于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不仅要完成工业化,而且还要完成现代化目标,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只能是经济的“穷过渡”。

再看当今的时代特征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人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结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的有利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

最后,看一个理论能否经的起历史的检验,关键是要看这个理论本身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封闭的理论必然抛弃,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服,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从计划和市场的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到积极结合理论再到十五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价值规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这—切恰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闪耀出的灿烂光芒。那种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说法,才是真正地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五、正确认识如何科学地发展地看待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理论的问题本文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中促进发展和在发展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理论。即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方法、立场;坚持根据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这是根本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不是要把它们当作—成不变、恒古不移的教条,而是要在坚持的同时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基础理论而不是应用理论,他们的理论是现实经济的高度抽象,并不是每个国家以及具体阶段的现实。我们决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那是—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以中国的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限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历史地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

注释:

1、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7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0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

5、同上。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6页。

7、《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49页。

8、《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50页。

9、《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