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十篇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30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质量;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86-02

《临床医学概要》是为医学类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教学任务主要由内科教研室承担,平常称为“临概”。这门课程内容繁杂、枯燥,且涉及面比较广,加之学生对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理论学习,故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教师对于多数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而学生则很少能进一步钻研,进而造成虽然学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在将来应用于专业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学这门课程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逐渐地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如何进行《临床医学概要》的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这几年自己的工作实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合理分配,共同承担

不同非临床医学专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临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它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临床学科,在短短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临床诊断和防治的思路、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和要点传授给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无疑是对“临概”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鉴于这样的情况,可以由不同的教研室来按照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学时,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各教研室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派出语言组织灵活、临床实践丰富、讲课富有激情魅力的双师型教师分担具体内容的讲解任务。这样一来,可以减轻相应“临概”教师的负担,同时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更有益于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何乐而不为呢!

二、优化内容,突出重点

“临概”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色,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专业大都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自身办学定位不相适应。卫生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应用性。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相关医学类专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各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时增加新的知识点和实用性内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要》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临床医学本、专科相应内容的教学大纲,应该合理优化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应强调临床常规、基本概念、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提高自我保护和保健能力,同时学会向周围的人传播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以及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等。

三、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知识连贯,旁征博引。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又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语言流畅、旁征博引,恰当地联系临床和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列举生动的病例,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过程,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次,掌握好节奏,采用明快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地授课,精讲多练、递进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当联系生动的临床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第三,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界限。对于高职高专非临床医学相关专业,《临床医学概要》课程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实验课时更是缺乏,因此,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上讲授,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最后,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心肌梗死一节,可利用多媒体把患者发作时的表现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记忆深刻,对于理解心绞痛的典型表现效果非常好。

四、合理量化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过程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对一个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是一个较复杂的内容,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提出综合量化考核办法。综合量化考核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和学习态度三个结构组成,考虑到学生还是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三个结构的量化标准分别定为理论知识为50分,实践操作为30分,学习态度为20分,满分100分。基本理论知识又分为期终测试占70分,平时测试占30分,共计100分,其中平时测试可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基本实践技能又分为实验操作规范70分,病例分析30分,共计100分。学习态度可分为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预习,复习30分;实验操作认真主动性强,爱护公物30分;遵守课堂纪律,衣着整洁,乐于助人,文明团结,健康向上40分,共计100分。此项较难掌握,可采用将这几项列成表格由班组学生相互评分或集体评分的方式进行。为了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理论测试命题主要以每章目标检测为主加之少量的当前临床新进展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好以上几方面的衔接,做到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努力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富有兴趣化、生动化、实用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概要》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明德,石应康.临床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钱会南.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2):6-8.

[3]孟繁坤,孙国平,段中平.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26-627.

[4]刘亚莉,刘剑辉,姜涌,等.临床医学概论?摇教学探讨与实践[J].辽宁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87-188.

[5]刘琼,邹佑云.非医学专业开设临床医学概论选修课的教学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5-946.

[6]王婷婷.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9):137-138.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2

面对病人,即为“临床”

要说临床类医学专业,首先要说说什么是临床。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上讲,“临床”是与“基础”相对的。如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部与基础部。所谓基础即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统称。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药理等即为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则直接面对疾病、病人,是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属于临床医学。

从医院内部分工来说,则分为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部门。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它直接担负着对病人的收治、诊断、治疗等任务;临床人员包括直接参与治疗、护理病人的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即过去所说的“非临床”科室,它也有医生和护士,但是不直接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只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还有行政、工勤也为病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间接的,是从行政管理、物资供应、生活保证等方面提供的,这个专业在下文会有提及。

理科知识是难点,内、外、妇、儿是“一家”

从2007年开始,重庆医科大学开始将医学类专业向文科生开放,涉及领域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老年医学方向)、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但基本上都只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形式中招取。

临床医学不同于中医的阴阳调和之理,它会涉及许多生物化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这也是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地方。作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进行理科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所以在这部分课程中或许有些吃力。

或许你有疑问,我学了临床医学,究竟是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其实在大学本科阶段并不细分,都要学习,还有神经病学、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学等都是大四开设的临床课程,但重中之重是内、外、妇、儿这四门,如果你想要考取研究生,则学好内科学尤其重要。

医学学五年,从大四开始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学习,而大五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习。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其实就是因为经验。人体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解谜,所以从医时间越长,积累的临床经验越丰富,揭开的秘密就越多,那么医术当然也会随之提升,所以在医院,退休返聘的情况十分常见,医生这行可以说是只要你愿意干,就真正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靠勤奋不如有技巧,有技巧更要有医德

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你准确地判断病情、预估风险、选择术式和处理方法,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医技才是根本。尤其当你是一名外科医生,你需要对切(剪)开、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手法操作灵活,所以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外科医生依靠手持器械治疗,就要学会让刀代替你去感觉,要把眼睛“长”在刀尖上,才能恰到好处地切剪缝扎。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所谓医者父母心,我们要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做一个对得起这份职业荣誉的医者。

护士≠护工,护理是实用的学科!

首先要声明,护士并非保姆,在医院中,其也有自己的技术职务。护理人员职位分为初级的护士、护师,中级的主管护师,高级的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不同职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别以为护士是要照看病人的饮食起居,琐碎繁杂,其实那是护工的工作,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远比照看病人要复杂。如护士要帮病人打针注射,就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有时病人在打针后留下淤血,这有可能是护士打针时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毛细血管,使血在皮下渗漏造成的淤青。护士还要指导病人服药,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等。

护士的职能广泛而工作内容复杂,这也决定了护理专业并不好学。医学的基础课中,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以及药理都是重点和难点。或许你想问为什么护士也需要学解剖?那是因为解剖课是每个医学学生的必经难关,只有观摩或亲自解剖过尸体,才能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理解病体与健康人体的区别。当然,想要做护士的女同学不要太过紧张,医学院可供解剖的尸体并没有那么充裕,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安排护理学学生在临床专业的同学解剖时进行观摩,或是只让护理系学生解剖动物尸体。

护理工作的繁杂还在于细致入微。要学会填写各式各样的表单、护理病历,为住院患者急救护理、输血与输液等,还要根据病人一些症状来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不得不说护理这门课程,非常实用,即使自己家人生病,也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真正的“欲要医人,必先医己”呢。

同时,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与人交流接触的职业,或许你很惊讶,但是护士的确要学礼仪课!从待人接物到走姿站姿,甚至仪容仪表,白衣天使真不是这么好当的。护士应该如何推药车都需要经过训练,让药车平稳而直线地行走也是我们的练习目标哦!还有如何建立良好的患护关系,让激动的患者冷静,让消沉的患者积极都有窍门。如你对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一种心理和肢体上的安慰,这些细节虽简单却也让人深感护理工作的不易。

护理学如今已经不再是女生的专利。幼师界出现了男幼师,并且十分吃香、供不应求,这说明职业的性别宽容度在扩大,社会也将对男护士摘下“有色眼镜”。从2008年开始,北大医学部、武汉大学、长沙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都对护理学专业实施男女兼招。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外较先进的医疗机构都在逐渐形成这样的理念,即护理人员才是医院的管理者,安排管理各种事物以及负责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当然国内高级护理人员还达不到直接晋升医院管理级的程度,但趋势已经在国际形成,国内护理人员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也将提升至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医药界的“非医”专业

以上介绍了许多与从医密切相关的专业,但还有一些与医药十分密切,却不是“当医生”的专业,你了解吗?

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卫生法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可继续攻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编点评:从课程上来看,其管理类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专业有重叠,本科毕业后能领到管理学学位,所以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存在一些共性,即使未能到医院或医疗机构等相关领域就业,也能够在普通的设有行政管理岗位的单位工作。特色是更了解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通的行政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则会感到有点难以应付。

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药品流通概论、场营销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实务、财务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大型药厂、医药公司、连锁大药房、药店、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

小编点评:医药行业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国家对此逐渐实行行业准入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今我国大约有35万家医疗单位,6700多家制药厂(集团),6000多家医药批发公司,还有上万家连锁药房,可见市场广阔。随着国家医药行业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和不断完善,医药界对高技能医药营销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医药市场营销行业前景看好。

法学(医药卫生)

主要课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除常规法学课程外,特设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与医疗领域法律法规相关的课程。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3

关键词:证候;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5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014-03

虽然证、证候及其相关概念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屡见不鲜,但多限于疾病临床特征阐释,并与诊断与治疗实践密切相关,而现代中医证候研究借助于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相关交叉学科技术与方法,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研究意义等得到极大拓宽与深化,并在证候概念、证候标准化、证候动物模型等研究重点领域呈现出趋向性。

1证候概念研究

证候概念研究一直是证候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焦点,从证候及其相关概念的语义辨析,如对“症”“证”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2002)

“证候”涵义辨析[1];到证候概念形成的哲学思辨,如证候概念形成的辩证逻辑分析显示,证候形成过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前科学概念,从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进而与原有理论体系相融合的基本环节[2],再到证候特性的现代科学诠释,如证候概念内涵的诠释认为,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等特征[3]。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证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有观点认为,证候内涵应该是简单的,绝没有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内涵[4],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证候属于复杂系统科学概念,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及方法,从时间及空间维度,阐释证候概念的不同层次涵义。笔者认为,证候概念既要着眼于证候本身及其解构单元研究,又不能脱离中医病症整体,从考察疾病整体特性出发,有助于把握证候的共性特征,而综合不同系统疾病证候个性特征,是全面揭示证候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必要条件。若能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机理的系统生物学认识,对证候研究体系的构建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证候标准化研究

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其标准化是规范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证候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证候概念标准化、证候名称标准化、证候分类标准化、证候诊断标准化等。目前,证候名称及分类标准化研究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其他证候标准化研究成果,如《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但由于研究角度及知识体系差异,证候标准化成果间彼此仍有出入,使证候标准使用者莫衷一是。抛开证候标准化成果本身不谈,如何使其得到中医学界广泛认可和应用,更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由于现代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学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建议侧重向中医药教育推行证候标准化研究成果,逐步构建证候标准化乃至中医药学标准化体系。而证候分类标准化及证候诊断标准化研究,在挖掘古典医籍病证分类及临床诊疗经验同时,还应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理念,注重紧密结合证候临床流行病学,合理设定证候分类及证候诊断标准。

3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借助于证候动物模型来阐释中医证候实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药理机制,是实现中医药客观化和科学化的创新举措。证候动物模型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中医病因造模方法,或结合西医疾病模型,在实验动物上复制中医证候表现,如以0~1℃冰水刺激建立大鼠寒凝血瘀模型[5],用慢性束缚方法建立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6],以半高脂饲料结合声、光、电刺激法建立大鼠气滞血瘀模型[7]等。但证候动物模型自身的局限性使其科学性受到一定质疑:①证候与疾病互为关联,但证候动物模型却将两者截然分开,先以手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模拟疾病模型,再模拟证候模型,这有悖于临床证候实际表现;②证候造模方法差强人意,尤其是情志疾病的证候动物模型,难以模拟人体真实证候表现;③缺乏公认、客观、稳定、可重复的证候动物模型及指标验证体系;④大多数中医证候形成受内外因素影响,虽然证候动物模型也采用多病因造模方法,但只是模拟外环境因素作用,仍不能有效整合内外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目前的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于中医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筛选及评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之一。

4证候生物学实质研究

以现代生物学技术揭示证候实质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其研究思路首先是进行疾病证候分类,探讨客观指标与证候相关性,并筛选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如脏腑证候实质、阴阳证候实质、寒热证候实质、血瘀证候实质、表观遗传学证候实质等[8]。然而,随着对单一指标及有限指标群阐释证候系统性特征缺陷认识,以及系统科学被引入中医药现代研究领域,近年来倡导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展证候实质研究[9]。虽然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语言诠释中医证候属性及特征十分必要,但这种研究理念不应无限地应用于中医理论范畴的各个层次,而应明晰其适用性及局限性,如探寻阴阳、寒热等辨证纲领性概念的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其结论能否真正说明阴阳及寒热共性特征,或是以偏概全,只是某一脏腑、组织的阴阳及寒热个性特征,值得进一步商榷。所以,在证候概念内涵、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化、证候动物模型等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前,证候生物学实质研究证据尚缺乏足够力度。

5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进行,以德尔菲法设计证候专家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对疾病证候特征的认识,如通过编制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专家调查问卷,以德尔菲法调整问卷结构及内容,以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归纳SaRS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10]。或以临床流行病学试验设计,如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等,结合证候量表,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信息,通过中医师证候判定方法,或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反映疾病的证候要素特征及其靶位,如以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观察840例儿童肺炎用药前后证候类型变化[11]。虽然已开展的多系统疾病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丰富疾病证候分布认识、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及针对性等具有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研究水平及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细节设计不够规范、研究实施不够严谨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证候调查问卷或证候量表设计的代表性及合理性。问卷或量表设计应切实反映研究目的,不应使证候信息采集者及被采集者对条目及量表内容产生歧义。②样本含量。通常证候研究需要大样本含量获得较高统计效能,但限于研究规模、人力及财力,目前开展的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仍以小样本含量为主,少见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基础上的疾病证候特征调查。③证候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及严谨性。采集者及被采集者应认真负责地填写、回答问卷或量表内容,并遵循规范化的信息采集流程及标准。④证候分析方法。应充分考虑研究设计、数据类型、样本含量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证候分析方法,如小样本数据可选择随机森林或支持向量机方法。

6证候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证候研究主要目的是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力及效果,但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一直是中医药临床研究难以取得共识的瓶颈问题。随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的颁布和实施,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症状程度描述、症状赋分标准、症状评价标准等难以实现客观化,其合理性备受质疑,临床应用渐渐受到限制。因此,采取症状表现的“是”与“否”判定,或将症状的变化程度划分为加重、无明显变化、减轻、消失4个等级[13],成为避免证候疗效评价主观因素影响的有力措施。随着数理统计方法与中医药学的不断交融,新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及理念不断涌现,如基于相似匹配测度[14]、结局指标相关性[15]、疾病中医证候分类[16]等,丰富和拓展了中医药证候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历来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原则,但目前的证候疗效评价仍为固定的群体证候疗效评价模式,缺乏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及研究实例。应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并重点开展辨证论治个体化干预过程的临床信息采集与复杂数据分析方法、中医药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明确个体化临床信息采集是实施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的前提。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试验设计、非线性重复测量的证候数据分析方法是实现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的关键环节,但需要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引起证候研究者的切实关注。此外,现代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普遍采用病证结合评价模式:①强调中医证候/症状改善,如感冒;②强调疾病疗效指标改善,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③强调疾病疗效指标及中医证候/症状同时改善,如冠心病。因此,针对疾病类型不同,实施证候疗效评价也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证候疗效评价需结合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数据挖掘及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解决证候疗效评价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

7结语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现代中医证候研究广度和深度呈扩大趋势,证候临床研究正在从整体评价向个体评价转变,证候研究方法正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要求我们应不断对已取得的证候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及集成分析,也要不断对证候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及时修正证候研究发展方向,最终使证候研究成为揭示传统中医药科学本质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刘保延,王永炎.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4):293-298.

[2]郭蕾,王永炎,张志斌,等.从辩证逻辑角度探寻证候概念的形成轨迹[J].中医杂志,2007,48(2):101-103.

[3]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4]常存库.证候的构成、内涵、实质和意义[J].中医药学报,2009,37(1):1-4.

[5]成秀梅,杜惠兰,李丹.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创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04-605.

[6]岳利峰,丁杰,陈家旭,等.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396-400.

[7]任建勋,林成仁,王敏,等.多因素整合建立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10-211.

[8]王萍,杨海燕,王丽萍,等.从表观遗传学开展复杂性疾病证候本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5-7.

[9]杜武勋,朱明丹,姜民,等.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419-423.

[10]张明雪,曹洪欣,翁维良,等.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专家问卷调查设计与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5-277.

[11]王雪峰,董丹,虞坚尔,等.儿童肺炎常见病原学分析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1(3):170-176.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3]王志国,朱亚春.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6-968.

[14]孙继佳,陆奕宇,苏式兵.基于相似匹配测度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6-9.

[15]聂慧,王奇.基于结局指标相关性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11,52(2):111-113.

[16]吕爱平,姜淼,丁晓蓉.基于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2009,50(11):968-970.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4

要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再生医学课程,首先必须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再生医学的相关知识零散分布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多门课程的多个章节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再生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虽然有相关专著,如《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付小兵主编)和《再生生物学与再生医学》(斯托克姆主编)等,这些书籍主要内容涉及再生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对再生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具体实践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但这些不适合作为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教材使用,只能作为参考书籍供从事再生医学研究或者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员学习。为此,来自南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江苏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共同编写了再生医学教材。该教材参编人员长期从事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其中多数人员曾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973”计划、“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际再生医学相关杂志发表较多的系列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相关高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正在深入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书籍和最新文献,教材编写内容反映了当今国内外再生医学的现状与趋势,从再生医学的原理与基础知识,到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分别予以阐述。全书共18章,其中1至6章重点介绍再生医学原理与基础知识,包括再生医学概论、再生的生物学机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与再生、组织器官移植与功能重建和再生医学面临的挑战,7至18章侧重介绍再生医学新技术新产品及其临床应用,包括皮肤再生、骨再生、软骨再生、肌与肌腱再生、心肌再生、神经再生、血管再生、胰腺再生、肝脏再生、牙齿再生、角膜再生和再生医学研究进展。该教材不仅适用于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

再生医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从组织器官的发育到基本结构、从病理生理改变到细胞分子机制、从临床表现到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再生医学是一门从基础到临床的课程。因此我们选择在5年制本科生的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该课程。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为再生医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向临床医学课程的过渡。由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课程安排较紧,再生医学的理论计划学时仅为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包括多媒体和传统教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尽量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再生医学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以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为主,从研究的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探索再生医学知识的热情和研究兴趣。对于再生的分子机制和干细胞等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对再生医学所涉及的方法和策略等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各个组织器官再生的学习中,首先简要回顾该组织器官结构及发育过程,然后讲解其损伤后的病理及分子变化,最后结合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介绍其再生策略及在临床的应用,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脉络和整体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开展研究性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未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实验教学,但可以接受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实际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对再生医学的基础研究具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今后的临床研究和工作。

3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

由于再生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经验,而且部分章节如再生的生物学机制等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对于二年级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深度,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医学生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不同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一些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组织器官再生如皮肤再生时,可以结合美容整形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典型病例为教材,同时对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这些产品在临床应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在一些目前研究还不成熟的领域,可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解基本原理,并注意新知识、新进展的讲解及现有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可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通过讨论等学生参与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使学生看到研究的希望并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

例如在讲解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关系时,可以在介绍干细胞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最新文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再生医学中应用到的技术方法,通过录像演示教学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在条件允许时,组织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参观实验室,并邀请有使用经验的教师讲解每种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研究的直观认识。虽然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再生医学研究的整体印象,但再生医学毕竟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再生医学教材正式出版前,以再生医学讲义作为教材,在本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中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再生医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再生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5

针对药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探索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和方法。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案。

【关键词】

药理学;教学设计;临床医学

1课程介绍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之间的一门双重桥梁学科。先修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医学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临床所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岗位知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共64学时。

2课程目标

《药理学》课程目标围绕职业能力中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实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知识目标:学会运用药理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指导各论的学习,并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经典治疗药物的药理学规律。能熟练说出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常见和严重不良反应、禁忌证,并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分析、解决常用的药物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技能目标:具备从事临床合理用药的职业能力;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创造的能力;具备运用有关理论知识解决临床用药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能力。素质目标:养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遵守纪律的良好职业习惯,以及具备团队工作、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勇于担责等能力。

3教学内容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药理学》课程标准确立以下教学内容:项目一、药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项目二、外周神经系统药物;项目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项目四、心血管系统药物;项目五、利尿药与脱水药;项目六、消化系统药物;项目七、呼吸系统药物;项目八、内分泌系统药物;项目九、抗微生物药物。

4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手段

4.1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过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结构、文科理科生兼有,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一般,自学能力相对欠缺。

4.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以基层医生主要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入国际上具有较高评价的tBL和pBL教学法理念。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基本概念及术语的讲授,以教师阐述为主、注重学生识记考察。各论药物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来讲授。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巩固基本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于社会热点知识、直接指导临床工作的知识,采用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对于较为系统的知识采用总结式教学法,要求同学认真完成总结报告。

5考核方案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本课程按百分制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

6结语

通过对药理学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后,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师生互动增多,教师从传统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引导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运用更加灵活,学生主动联系临床实际问题及创新思维越加活跃,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有所提高[1]。可见,这种设计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6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是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而应运而生的学科,它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同时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研究,从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转化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多学科之间相互合作,打破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药物研发等多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以及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即通常所说的B2B过程。转化医学不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是双向的、开放的。B2B的含义包括两方面,第一个B2B(benchtobedside)的含义是将基础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或转化为医药、检测设备等,用于疾病的诊疗过程;第二个B2B(bedsidetobench)的含义是指结合临床观察分析的结果,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及完善实验设计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转化医学的双向循环。而且转化医学突破了以往课题的研究模式,将单一研究者整合成一个研究小组,各自发挥其特长及优势,通力合作,尽可能快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研究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新的治疗药物,就得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定期进行沟通与讨论,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开辟出一条革命性的新途径,缩短从实验到临床阶段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2生理学教学的现状

在医学基础学科中,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的基础,它为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等其它课程服务,只有学好了生理学,才能对其病理状态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往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大多是“讲授式”、“填鸭式”,学生坐在下面听,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脱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造成了“教基础不知临床,教临床不知运用基础”的弊端,这是与未来高等医学教育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的。生理学又不像其他基础学科,有形态学影像,可供学生联想记忆,往往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理解困难,难以记忆。而且内容枯燥,概念繁多,知识体系庞大。使学生望而却步,丧失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基础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等的医学人才迫在眉睫。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转化医学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辩证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完成一项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交流沟通、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积极、严谨、和谐的学习风气,对于医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都将是受益匪浅的。

3转化医学思维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转化医学思维模式下,生理学教学与临床转化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概念、生理功能和功能的调控,将其与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机理进行转化,做到既突出生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生理学教学的难点,而且为往后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积极备课

在当今转化医学背景下,运用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基础医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人才,首先必须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基础医学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他们很少或没有参加过临床医疗工作,缺乏相关的临床工作经历,对临床的需要很难把握。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临床科室一起进行教学备案,生理学教师讲授生理教学内容,临床科室医生引入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然后一起探讨授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讨论结语出最实用的讲授内容及教学方法。这样既保存现有的基础学科体系,又体现了与临床科室的相互紧密的联系,重视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传授。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设计和讲授这些课程,提高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对转化医学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把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比如,讲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时,可以先引入甲亢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展示“甲亢”患者“大脖子”和“浸润性突眼症”的照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慢慢过渡到理论知识。讲到胃液作用时,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间,属于强酸性,为什么平时我们没有感觉到胃里有灼热感?正常人体是依赖什么来保护胃粘膜的?机制又是什么?如果这一平衡遭到破坏,会产生怎样的疾病?临床表现又是什么?怎样治疗?”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连续性思考,最后可以举出相关的病例进行讨论。使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内容有机结合,突出生理学学习的要点及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3.2基础结合临床,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

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选择最佳的讲授方式,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转化医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授教,比如结合病例分析的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pBL(problem-baselearning)等。也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给学生当老师来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及语言交流等能力,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病例分析的讲授式方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出临床病例,逐层展开生理学相关知识的讲解。比如在讲解渗透性利尿的原理时,先引出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描述其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中血糖、尿糖值,然后再步步设疑,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慢慢过渡到最初正常的生理状态。只有清楚掌握了生理状态,才能更好的分析病理状态。从而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了询证医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的案例来开题,每一个诺贝尔奖都有一段饶有兴趣且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将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生命的奥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动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比如在讲授心血管生理时,可以介绍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一氧化氮”的发现过程。又如在讲述神经递质这一章节时,可以介绍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完成生理学理论课的学习后,可以适当的给出几个临床相关病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及校园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每个病例进行讨论,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辩论,最终结果以小论文形式交付作业,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协调作用,最后把大家的意见做归纳结语,进行分析后得出合理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与转化医学的精髓不谋而合。

3.3结合实验课,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及创新观念

生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是生理学教学核心部分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实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并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转化医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及创新性,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使患者受益。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的实验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实验教学,比如在讲解神经生理中的“痛觉”时,可以讲述与疼痛相关的靶点(如受体),通过对靶点的研究来治疗疼痛,并结合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机制设计实验的初步方案。我校的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动物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细胞研究平台和电生理研究平台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型的实验设计,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选择课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训练。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一个课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其今后在工作中团队的合作精神。

3.4采用多元化考核体系

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目前的考试形式可能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有所忽视。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考察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与转化医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比如可以将生理学考试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占30%,实验课占20%,综合素质占50%。理论知识考察仍以笔试答卷为主,考试内容为每章节的重点;实验课考察以学生参加实验课的表现,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病例讨论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进行小的实验设计,撰写小论文等。这样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加深入的渗透转化医学的理念,为培养医疗所需、科研所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是推广应用教学,注重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可行性,学生只有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学习,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4未来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7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设想;卓越医生教育;

作者简介:徐昌水。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电生理与药理学。

自1866年美国医药传教会在广州开设第一所医科学校——广州博济医学校开始,国内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沿用由基础医学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国外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医学生。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便于教学实施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和财力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过多交叉重复或互相矛盾[1]。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形成一个医学整体概念[2]。为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培养目标,综合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提出几点设想。

1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存在弊端

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所学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科门数较多,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以及医学免疫学等课程[3],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三段式医学培养教学模式。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为求本身的完整性,较少考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医学专门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各学科之间存在过多交叉和重复,如有些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上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时还是会重复组织结构的内容,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互相脱节等现象,如单独讲病理生理学知识时,老师对前面学习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后面的临床专业知识就不会讲授,严重影响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4]。

2课程整合是教学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虽然从未停止过教学创新,但片面强调专门化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造成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医学整体概念的状况,与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对21世纪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5-6]。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多方面整合,主要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7]。普通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8];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9]。

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整合设想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各学科知识相对独立、零散而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对一个器官系统进行认识和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淡化学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克服了“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10]。因此,根据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按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理学与病理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式把具有关联性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组建为《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课程融合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三大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医学整体概念[11]。

3.1重组后的三大课程体系理论的教学内容

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各模块所含学科共性的研究内容,如《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学》主要介绍人体基本组织与形态结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节、病理学研究方法、组织、细胞的适应和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疾病概论及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内容;《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生物进化与遗传、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主要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人体寄生虫学的概念与分类,以及各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各论部分按照人体器官系统进行综合和重组而系统教学,如《人体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与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与感官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等8个教学单元,从人体的正常形态与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各系统的病理形态与功能改变以及临床疾病联系进行整合讲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早期接触临床。

3.2各学科实验课合并重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传统的单学科实验采用学生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手册的要求,简单重复实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2]。结合医学培养目标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原则,对原有的实验课合并重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人体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形态发育学实验,主要综合原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以及病理学大体实验等,观察从正常到异常的结构改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功能综合性实验,主要整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各系统的功能综合性实验(如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及呼吸衰竭,血压调节和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心、肾功能衰竭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整合课程实验将开展从细胞形态结构到分子生物学的综合性实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整合课程实验将从人体寄生虫与微生物形态结构到机体免疫功能的实验整合为一体。这些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实验,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接触科研[13]。

4“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的意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淡化学科,其各论将形态、结构、功能、病理、病理生理等课程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各系统相对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内容融合渗透与衔接,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系统。如学习呼吸系统时,从呼吸系统的大体结构、形态、呼吸系统生理学知识(功能)、呼吸系统病理学(针对呼吸系统各种肿瘤及非肿瘤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病理诊断要点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述,将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到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病理生理学改变),从结构发育、功能到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系统性讲授,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知识记忆扎实、理解透彻、应用自如,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减少了学时,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根据人体的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的学科界限;实现了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课程融合;避免了学科间知识点的重复和脱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学生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8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口腔医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熟练应用计算机。

主要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工艺概论、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材料学、活动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

3、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9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课程将多种学科(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和多种技术(生物、仪器操作等)进行了融合,是研究与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相关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学科[1]。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时对检验科出具检验结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对大专院校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传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通常授课时间为2学时,需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任务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课程内容较枯燥抽象,与实际联系较少,缺乏对全书知识框架和层次的梳理、重难点的强调及学习方法的传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教学,作者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学习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绪论的教学法。

1让学生学习前有法可依

以往的绪论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开篇便直接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变,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2]。由于这段概念文字繁多,令学生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加之易与大学二年级学习的“生物化学”概念相混淆,学生反映掌握起来比较吃力。若能在绪论教学中借鉴已学相关课程的经验,让学生在学习正式课程之前有法可依,学生对于绪论乃至后续章节中概念、原理、方法等诸多内容的学习则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为引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作者在绪论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生物化学》课程脉络,对本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梳理(见表1)。《生物化学》主要讲授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的基本元素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与之对应,《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讲授人体内具有特殊意义的蛋白质、糖、脂和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行使的功能、水平变化、检测方法及其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两相比较,便于学生记忆。此外,由于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难免在学习检测技术方法时觉得相关内容过于抽象。作者则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将其中某些仪器操作和实验技术的学习心得进行学习,两相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在绪论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2让学生在思想上有积极性

以往的绪论教学,教师在提出“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后,即开始依次介绍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临床生物化学在实验室的任务等内容。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大都为理科生,对课程的发展历史不感兴趣,也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此外,由于尚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室任务理解并不到位,认为其过于抽象。还有某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化学学习就非常吃力,因而在课程学习伊始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不利条件不仅影响了绪论的学习效果,更会严重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效果。若要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积极性,就要在绪论中阐明学习该门课程的必要性。首先,强调本门课程是同一学期另一门全英文专业课程《aSCpi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文内容没能消化理解,那么英文题型的解答就会更加吃力。其次,强调本门课程所学内容也是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项考试是考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考试,也是其取得资格证书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最后,强调学好本门课程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常见疾病(如感冒、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的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及体检报告内容进行自主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令其产生学习动力。

3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侧重点

以往绪论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2学时),只包含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先进技术等内容。教师若能在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之初的绪论部分就明确课程考核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入门时就有了切入点,也能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一方面,作者在绪论的讲解中,会对后续各章节“掌握”“熟悉”和“了解”这三方面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所占比例加以说明,以便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所侧重。同时,也要向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方面量化考核而来,而不仅仅是靠一张期末考卷结果,避免学生单纯背书应付考试。另一方面,还要跟学生交代一下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安排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到将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重难点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一来,虽然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但在课程之初自然而然地提出课程的总体要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效率更高。

4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保持前沿性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3]的实施和完成,以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4]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都对生物医学类课程的绪论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随着检验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临床检验项目种类层出不穷,同样面临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手段单一、需要及时更新的问题。以往绪论教学中,依据教材编排内容,在介绍“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部分会从Dna、Rna和蛋白3个层面将基因芯片[5]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出生疾病干预工程、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自身免疫疾病等,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然而,基于二代测序[6]比对全基因组范围的突变情况从而预测和诊断疾病的技术出现,以其高效性和准确性正逐渐替代基因芯片技术。全新的产前诊断技术,如产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无创性产前诊断[7]、耳聋基因检测[8]、羊水检查[9]等都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10]的飞速发展及日趋成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11-12]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当今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若能在绪论课中多举上述与课程和生活相关的前沿技术,学生学习起来将更有兴趣。此外,为了适应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在绪论中嵌入教学微课、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布置课后相关论文阅读等,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5及时与学生沟通进行反思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主干课。其属于小班型授课,教师与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且通过上课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即能了解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询问学生的听课感受,了解学生以往相关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对课程所学知识未来的应用,包括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检验师资格考试、相关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等给学生进行铺垫讲解。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也方便教师进行绪论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6小结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概论篇10

1.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综合医院传统疗术科,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2.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综合医院脑病科,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摘要】通过回顾国内外临床路径研究进展相关文献,探索临床路径的概念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论述蒙医临床研究现状,并提出制定实施蒙医临床路径的方法思路。

关键词临床路径;蒙医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06-02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团队,对特定疾病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的顺序、准确性和时间性的诊疗计划,是最合适的服务计划,以减少资源的延迟康复和浪费资源,使患者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1]。

1关于临床路径的概念演变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临床路径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并发症方面都显示出其突出的优点[2]。20多年来,临床路径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在控制住院费用的上升、缩短住院天数、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成本效益[3]等方面显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临床路径在各个适用地区也有很多其他的名称,DeBleserL等通过对pubmed数据库中2000~200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出“关键路径(critical)”、“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综合照顾路径(integratedcarepathway)”、“照顾路径(carepathway)”、“照顾图(caremap)”等名词。在DeBleserL的研究中入选的263篇文章中82篇为临床路径进行了定义[4]。

临床路径是一个以循证医学指导为指导,促进组织疾病的治疗与管理,最后达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变化的作用[5]。制定临床路径的目的是给患者高效率的治疗过程,规范的服务系统[6]。临床路径对患者而言,可通过了解住院中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治疗自身疾病的心理准备,提高患者自身管理意识,增加患者同医务人员的沟通,还能减少陪护时间和费用[7]。临床路径一方面解决医院的经济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解决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给患者们放心又安全的平台。

“临床路径”是源于一种工业界在生产过程中的用语——“路径”(它是美国杜邦公司在1957年为新建一所化工厂而提出的网络图判定计划的一种管理技术)[8],公认的首家采用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做法的医院是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学中心[9]。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医学中心也是个早期发展临床路径的医院[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澳大利亚、英国也逐步增加,台湾地区由于健康保险制度的实施,从1995年临床路径的介绍开始,通过7年的发展,制定了50多个病种或手术的临床路径,日本进行了2年~3年[11],新加坡也已经运用了这个服务模式[12]。1996年开始我国各地中西医医院广泛的应用临床路径,目前,北大三院已从2002年制定出中国内地第一批记录“临床路径”的表格病历[13]开始,已完成22个专业95个病种和24个专业10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文本制定工作,现在已开始做369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文本制定工作。

2蒙医临床路径制定的作用和思路

2.1蒙医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蒙医临床路径研究是随着中医临床路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十二五”开始,启动了临床路径的相关规范、整理、梳理、验证方法思路等工作。民族医学(包括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临床路径启动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和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协作组、制定病种、初步拟定制定方案等工作。以2011年12月在广州进行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临床制定及新增优势病种筛选讨论会”,2012年3月在海口进行的“201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工作会议”,2012年9月在北京进行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为标志,开始启动了14种病种的整理、梳理、验证等规范化临床路径研究。

2.2蒙医临床路径的作用蒙医执行临床路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实施临床路径对蒙医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起到促进作用,临床路径的制定实施对临床教学工作中起到以下个方面的作用:①为临床提供最新、最规范的诊断标准及治愈标准,因为临床路径必须应用最新的诊断及治愈标准,在整理验证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诊断及治愈标准得到进一步规范;②部分模糊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明确,因为实施临床路径要求,是必须需要病种的概念和范围明确,蒙医病名所指范围可能包含现代医学几种疾病,这种情况下采取每一个具体疾病制定临床路径的方法,在制定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变得明确、规范;③每一个疾病的治疗方法、程序、步骤得到规范,因为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规范治疗方法、程序、步骤,每个疾病的治疗过程必须按临床路径要求来实施。

2.3蒙医临床路径制定的思路某一种新生事物都有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都有它的正反面。临床路径的要求与蒙医教学方法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所以遵循临床路径的同时不违背蒙医学基本原则是目前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注意一下几点: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定验证临床路径,因为制定实施临床路径是未来蒙医必然的发展趋势,实施临床路径具有一定的法律保障,只有用临床路径等方法模式来验证蒙医药临床服务能力才能在世界医学之林中有自己的位置和地位,但制定实施验证蒙医临床路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应从实际出发,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蒙医临床路径,不能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②不能为了实施临床路径,把蒙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牺牲掉。蒙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是蒙医学的精髓之一,假如背离这两个基本原则的话,蒙医学会发生性质上的变化,所以应从辨证施治基本原则出发,充分分析病位、病程、病性、病人体质等因素而制定蒙医临床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蒙医特色,能够经得起实践考验,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和医学科学发展趋势,这方面中医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4],可以借鉴;③一定要利用最新方法和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能为制定路径而制定,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为整个蒙医事业拿出真正符合实际的临床路径,推动和发展蒙医事业,临床路径不能成为阻碍蒙医事业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制定临床路径是未来蒙医必然的发展趋势,对蒙医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起到促进作用,最近两年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等单位的医生专家们协同他们的研究生一起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平台,从临床路径概念、范畴、要求入手,梳理临床资料、专家咨询、诊断量表的制定、验证临床路径等方面有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制定蒙医临床路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许多蒙医专家们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任道重远。

参考文献

[1]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确定多术式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范围和住院时间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63-65.

[2]孙玲红,孙琦,龚有红,等.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3(3):24-28.

[3]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4]DeBleserLDepreitereR.DewaeleK.Defningpatlways[J].Jnursmanag,2006,14(7)553-563.

[5]袁凤娟.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217-272.

[6]程宏.临床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8a):1373.

[7]彭明强.临床路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6):626-630.

[8]鱼敏.关键路径法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6,13(2):61-63.

[9]KitchinerDJ,Bundredpe.CLinicalpathways(editorial:com-ment)[J].aust,1999,172(2):54-55.

[10]SpathpL.clinicalpaths:toolsforoutcomesmanagement[m].aospital,publishinginc,1994.

[11]洪剑霞.开展能改善医疗质量的临床路径[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2002,19(3):23.

[12]吴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13.

[13]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2002.webnaster@haoyishe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