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49

汉字文化感悟篇1

【关键词】识字教学音形义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4-01

识字,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字符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它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历史悠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被寄予了超越其自身的更多含义。

当今,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中国各地的诵经班,传统的私塾不断涌现。海外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有向幼儿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笔者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做法,在此提供给大方之家斧正。

一用汉字的形体演变展示汉字的历史文化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儿童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要让幼儿学习生字,就要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出来,如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幼儿有鲜明的形象记忆,从而对汉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

二从汉字外形上感悟灿烂的传统文化

最早的汉字来自图画,象形汉字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外部特征,例如:山、水、日、月;指事字根据标志显示特殊意义,例如:上、下、刃、旦;会意字取两字或三字合义,例如:休、明、尖、森。汉字能目击字形直接获取意义,大脑对汉字字形有直接的把握和感受。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所不能具备的特征。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汉字笔画虽多,结构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它是由基本字、结构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组合而成的。常用的汉字虽然为数不多,只有几千个字,但汉字构词能力特别强,认识一个字,可以拼出许多的新词来。一个“白”字,即能造词“白天”“白菜”“”“白兰地”“白璧无瑕”等163个不同的词条。所以,依靠不多的汉字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空般宽广的文章。

三从汉字的声韵上感悟汉字的韵味

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高低交错平仄相配成就了汉语语言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汉字韵调的绝佳组合。例如:《语文园地》中的“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合手拿、分手掰”尽情显示了汉字音形义的和谐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趣味。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在过去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党员教导群众就编了许多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扛大刀”,使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贫下中农不仅仅认识了汉字,而且宣扬了革命道理,激发贫穷的农民参加革命。汉字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识字教学需要有文化内涵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音形义,更要从音形义中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看图识字“人”的图画,可以用一个人的四肢展示“人”字形状的图画。有的教材展示的是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作揖行礼,这正是体现了汉字的文化特点,四肢健全的人只是展示了人的生物特征,双手行礼的人却展示了人的社会特征,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能衣食住行,而且是因为人能够知书达理,这样就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出来。

汉字文化感悟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引领;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所谓训练点,就是学生语言实践和感悟文本内涵的一个“切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文本、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便捷桥梁,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找准训练点,引领品读

所谓品读,即是通过反复吟哦,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文本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有着较为深刻和饱满的内涵,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桂花雨》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点。

1.明确要求,圈画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这七句话句句带香,但写法各有特点,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品味,可以圈画妙词,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感受,可以标示自己的疑问,可以入情入境朗读等等。

2.对比品读,体会用词的传神。让学生充分品读后,抓住课文的精髓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感受两个“浸”字的精妙——哪个词描绘了桂花的香气?(浸);明明是桂花的香气“飘”在村子里,作者却说村子浸在桂花香里?不一样吗?(体会“浸”的用法);什么旁?(对,泡在水里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香气只能嗅到。但用了一个“浸”字,这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到了,特别传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怎么读?(轻一些,柔一些);一起读,让我们的教室也浸在桂花香里吧!

二、找准训练点,引领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感悟是结合训练点进行的语言实践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语言实践体验。

1.在情景体验处感悟。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创设文本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重点,在兴致盎然的积极思维中不断发现、思考,理解文本,感悟内涵。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在上课时抓住关键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通过引读,创设文本情境。教师引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师生合作开火车轮读)。师:让两组学生模仿走搭石,其他学生诵读,边走边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师:这走在搭石上“踏踏”的脚步声,像——(生:轻快的音乐)(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深情诵读、品读感悟、多维互动、深化了对“一道风景”的理解。通过体验感悟,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领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格。正如崔峦老师说的:“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2.在写法独特处感悟。阅读教学应抓住文本语言写法的独特之处,如那些贴切的用词,充满节奏感的排比、巧妙的拟人,矛盾的内容等。文本内容矛盾处往往是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显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能激发人思考的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个训练点,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主人公内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内心表达。《桥》这篇课文,细致地刻画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形象。把两人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一看,就会发现矛盾的地方。师:老汉“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师: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老汉为什么一“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师:小伙子一“瞪”,是对老汉的不满。他为什么一“推”?(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矛盾之处跃然纸上: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两个人物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让人似懂非懂,直读到课文的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领悟到看似矛盾的语言实质是对老汉、小伙子的赞美。

3.在文本隐含处感悟。阅读教学也常常需要抓住文本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或对文本空白处拓展实践,促进学生朗读、思考、探索,感悟文本内涵。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小柳树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语言空白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小柳树得意的样子。进行角色体验说话,“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柳树,这时会得意地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身上的叶子又细又长,而你才长出几片小小的叶子”;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长得多漂亮,而你的叶子长得太慢了,多难看!”等,学生不但活化了文本语言,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小柳树的骄傲自大,与下文小枣树看到自己的短处,欣赏小柳树的长处,形成鲜明对比。

三、找准训练点,引领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常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领悟语言,在拓展延伸中发展语言。因此,教师应找准文本拓展、延伸这个训练点,发展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自我。学完《两只小狮子》,引导学生说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劝告后,会怎么生活呢?在互动交流中,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更深体悟文本,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在各文本中找准训练点,进行多维语言实践,让学生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的同时,丰富心灵,实现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材[m].

[2]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m].

[3]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2011版)《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汉字文化感悟篇3

本期竞临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发帖、组织评选、点评等方面,均得到了中国篆刻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青少年书法》杂志与中国篆刻网联袂推出“竞临”活动,旨在引导大家根植传统、取精用宏而又能有所专攻,我们知道:只有致力于对经典的取法和学习,才能更长远地放眼于未来。

本期我们推出了汉印“利苍”的竞临。活动自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篆刻网,至11月15日活动结束,点击8492人次,回复帖子148楼,由此可见篆刻作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对经典法帖的尊重。

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在启事中要求作者的临作分为实临和意临,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写出自己对“利苍”印的理解和临摹的体会。从上传的作品来看,大多数作者对“利苍”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临摹水平之高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经过评选,最终15位作者的作品入选。入选名单(因部分网友未告知真实姓名,以网名代替,排名不分先后)如下:

王磊林风点石王有军陈庆伟何辉汪超张明肖庆党于永强齐有坤陈克中百川归海太姥刀客片石斋主人

根据我们的承诺,所有入选作者的作品刊登于我刊青年书法《竞临》栏目,入选作者获得该期杂志一本。同时我们也对所有参与竞临、发帖支持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利苍”印拓及印面如图:

说明:印例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古玉印集存》(韩天衡、孙慰祖编著)第4页。

王磊临摹感悟:

临摹汉印是每个学篆刻者的必修课,汉玉印因其秀逸飘洒、风姿绰约而成为我们临摹的首选。此方“利苍”玉印是长沙王利苍的一方私印,整印布局工整而不失灵动,线条既有玉印的劲挺隽秀,又有汉(铜)印的大气和稳重,是方典型的汉印佳作。在临摹此印时,我的做法是:将原印放大打印出来,仔细观察各细节后直接反写上石。由于我选用的是比较爽脆的青田石,所以下刀时不敢太急,冲切结合以免崩裂,印成后拓出和原印比较做细小的修改。虽尽量做到形似,然差距仍大,临了三遍始停,现发上其中两个临作请各位道友批批。

薛元明点评:临印用刀很含蓄,流露出静穆之味,残理也很到位,只是“利”字立刀旁处理力度稍微弱,整体上把握很好。

百川归海临摹感悟:

汉玉印因其秀逸飘洒、风姿绰约而成为我们临摹时首选。此方“利苍”玉印是长沙王利苍的一方私印,整印布局工整而不失灵动,线条既有玉印的劲挺隽秀,又有汉(铜)印的大气和稳重,是方典型的汉印佳作。我临摹此印时以单、双刀冲刻之,后用切刀局部加以修饰,想达到温润、古朴之效果,尽量爽利下刀,追求干净效果,“利”字“刀”部的上收,都是为了“利”字“禾”部的畅达,边框之残破是长期使用的结果,而非原印如此,今摹之未加修饰,是想再现原印风貌。

薛元明点评:作者临摹此印面很“干净”,没有着意表现残烂之旧气,有自己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图片制作的原因,线条有些粗臃膨胀,显得有些乏力,原印线条很洒脱,要加强对比体会,方能遗貌取神。

陈庆伟临摹感悟:

“利苍”一印属西汉早期作品,印文处于秦篆与摹印篆之间,印章风格尚留有秦汉烙痕,边框尚在,界格取消。此印既有汉印后期的苍茫大气,又有秦印的灵动秀美,较之四平八稳的汉印,临摹难度更大。该印章法开张大气,线条内敛厚重,一放一收,相映成趣,加之边框缚束,使之团结和谐,耐品耐读。为更加贴近原印风貌,余采用原大印面进行临摹,仅得其皮毛矣!

薛元明点评:就临印而言,笔画细弱了一些,或者是钤盖和制作原因。“利”字立刀旁处理不理想,外圆弧收笔时有顿挫动作,不可一泻而下,且禾木旁中下方“n”线条尤其显弱,“苍”字中短“―”位置稍微上一点更好,而临作这样处理使得字形中部松散。

何辉临摹感悟:

临印是为创作打下基础的手段之一,每个人都必须通好这一关,自己也不例外。我注重的是古印中的韵律,那份远古的气息常令人心旷神怡,形式上的结构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通过现代手段(使用复印件香蕉水上石法)可以把原印临摹至95%以上的相似,如左图就是此法制作而成。右图是在此基础上改变重刻的,虽然与原印相去甚远,但个人认为这是临习后的成果,虽然效果不成样,但思路是正确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潜移默化,这是我对临印目的的浅识,望老师同道们给予指正、批评!

薛元明点评:作者刀法、章法把握都很好,行刀见笔意,细节变化处理较妥,惜“苍”字之“口”部稍微局促,且行刀方向相同,造成横画大致相同,乃是需要注意留心之处。

汪超临摹感悟:

关于篆刻临摹一般有三种方式:

1.将原印拓在电脑里或是镜子中做镜像显示,然后依图钩摹上石。

2.采用复印机或是打印机制作好黑白稿,然后用香蕉水将印稿复制上石。

3.用拷贝纸在印拓上双钩填墨然后上石。

此三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细心,都能达到与原印毕肖之境。

临摹此印之前当悉心解构原印之精神,利苍乃西汉王丞相。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有功,后被封为a侯。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主也。“利苍”一印亦随墓葬出土,为玉质阴刻。在古代君子佩玉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们的一种高雅风尚,盛行两汉。玉印制作精良,章法谨严而婉转,笔势雅洁而劲健。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据传古有切玉法、砣治法,今有机雕、喷砂等方法。此印线条圆润劲挺,左右穿插,苍字头大尾小,利字左撇圆转斜插以补苍字之右倾趋势,左边多以横向取势,右边则运用竖向线条来弥补视觉的均衡,特别利之刀部,以优美之弧线斜插入禾,营造奇险之势,利用禾之左右双弧线以及苍的中间右弧线巧妙呼应,一动一静,左密右疏,辅以外饰方框,使得整印布局端严却不失灵动。非高手莫能为之。吾近来多见一些秦汉古印实物,对于古印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些,此印为主人殉葬之物,或者是其原印的复制品,因而工艺上未能与一些其他玉印相仿佛,但是正由于刻工仓促,却成就了其率意之美。

我在临摹此印时,是直接采用了涂黑印面,用刀尖在印面上划出痕迹,然后操刀急就,夸张其形,一反原印之厚润内敛,代之以锋芒毕露,取张扬之势。此应属二度临创结合的方式。我学印至今,所临摹之印实在汗颜,屈指可数。我自谓临摹当有几种层面,以能得其精神为上,形似为中,临摹之目的实为日后创作打基础。那么,以笔墨虚临更能加深理解,锻炼目力。运刀技巧通过大量实践锤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自一家之言,不足为效。恐贻笑大方。希望方家教正。

薛元明点评:这方临印其实已经是创作。用刀迅猛,保留起止刀痕,强化疏密对比,以意为之,是一种“另类”的临摹办法。

肖庆党临摹感悟:

古玉印以前临过几方,但都是十不得一,“利苍”一印这次也是刻刻磨磨,修改过好多遍,但最终还不理想,也可能自己手上功夫就这么菜,无奈无奈。正好中国篆刻网和《青少年书法》杂志举办这次活动,也请砣玉高手们指点指点。

薛元明点评:作者行刀大异原印之趣味,很见创意。刀法娴熟,变化丰富,尤其是“苍”字之“”部处理,竖画略带弯弧而内收,使得印面二字相互呼应,通章生色。

于永强临摹感悟:

余对于秦汉印,只触及皮毛耳!今年杭州的西泠海选决赛也证明了这点。正好中国篆刻网组织这次临刻,趁机补补课吧。原印为正方形,我随手选了一块寿山,2.5cm×2.8cm的,所以感觉纵向的留红比原印重点,请大家批评。

薛元明点评:所选印石非正方而稍长,二字形安排上则更舒展一些,笔画轻松,变化自然。如“苍”字之“口”部,变化自然。印面气息清雅。

齐有坤临摹感悟:

我在临习过程中,对原印做了一些改造,加强了其空间感。

首先将“利”字“禾”部中间的三条长竖线做弧势,以承接来自右上方“刀”部的力。然后将“苍”字中间部位进行夸张使其产生向右的推力,而位置最靠下的“口”部做收势,以呼应“禾”部的三条弧线来自右上方的力。

另外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古人云:学以致用。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更关注临创结合,带着自己的想法去临摹,这样更有利于自己进行创作。

薛元明点评:作者篆法处理结合诏版文字,可谓别出心裁。作者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发挥。将“苍”字之“口”部缩小一些,将“利”字禾木旁“n”变圆为方,上下分割时可以上大下小,夸张一些,或者可以将“利”字禾木旁转折处延伸拉长垂下,再在线条粗细方面做些文章,印面会更耐看。

点石临摹感悟:

这方汉玉私印章法处理大开大合,结字左密右疏,左静右动,线条礼让有情,遒劲苍润。利字的立刀旁采用古玺式,传达出了汉私印与官印相比更灵动活泼。全印在方与曲、直与斜、密与疏、浑厚与灵动的对比与呼应,倍显其味无穷。此临作在下以毛笔对临反书上石,为了表现玉印的挺劲,以双刀冲刻而成,辅以局部破坏性修饰,以达到苍润遒劲。一点感悟,不对处请诸位多多指教!

薛元明点评:临摹细节把握不错,不足之处在于“利”字,一是禾木旁中“n”笔画应该上提一些,二是圆转不要太圆,形成塌肩,同时立刀旁和边栏粘连残破过甚,行刀至此,注意方向变化,才能出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片石斋主人临摹感悟:

早饭后,翻阅重庆出版的《历代印风系列汉晋南北朝卷・下》。刚打开第一页,就看到了“利苍”赫然在上,猛地想起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完成这个玉印中的另类,的确有颇多迷人之处,称得上“看似平常却奇崛”。不过,细品味一下原作“利”字右下角的留红还是略显大了些,便想稍稍做一些改动。就选了一个2厘米左右的青田开始了临作。整个过程很顺利,没有起印稿,单刀披削完成后打了几个点并稍微破边。钤出后倒还稳妥,随即扫描上来了。

薛元明点评:看原石图片,不知是陶坯还是青砖?感觉用刀很爽,单刀笔意较显。作者可以将“苍”字之“口”部处理窄一些,留出红面,“利”字立刀旁稍微局促了一些,可以再推敲。

林风临摹感悟:

我临此印是在屏幕上先把原作图片缩到与我的章料一样的尺寸,然后把香烟外包装的透明塑料纸剪下一块,再用电工胶布将其贴在电脑屏幕上。用细尖油性记号笔双钩原印。

描毕拿下透明塑料将其反过来,取一小块复写纸放在章料与透明塑料纸之间,用圆珠笔拓到石头上。

临刻时既要力争和原作一模一样,又要体会原作的创作要领。争取形似更要争取神似。

薛元明点评:首先要说明,图片制作有些过,但仍不失原印神采。细节处理很到位,照顾起收刀之变化,“利”字立刀旁很难处理,但是作者领会很好,整体上统一和谐。

王有军临摹感悟:

“利苍”汉印谓之经典之作,学古人这个事情并不简单,手头资料少的原因,而我又未能作深入的考虑,现在姑且“比葫芦画瓢”。师古人能丰富和加深今人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的趣味与能力,有助于今人识别所学艺术的雅俗和深浅,从而取法乎上,少走弯路。读“利苍”汉印,敦厚、大气,动静结合巧妙,正处理得当,二字之中充满“稳”与“静”的基调。以常用的方法过渡印稿,力求整体章法和字法接近原印拓,便于细节之处的掌握和学习,利用双刀法,冲切结合,稍作修正而成。

薛元明点评:此印和大多数情况类似,“苍”字较“利”字处理得好,“利”字难在字形中有两段圆弧线,禾木旁“”笔画转折处理要自然,要注意立刀旁中收笔少挫,增加力度,不可一滑而下。印面打点过密,有失自然,要注意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陈克中临摹感悟:

我们初学篆刻临印,必先选择特点鲜明、印路工整、章法有巧思的一些印进行认真临摹。“利苍”凿刻于汉,集玺印的界栏、汉印的斑驳、玉印圆润流畅于一身,章法左密右疏,左方右圆,个别笔画有挪让,边栏略有残破……这些特点在写印稿前都要认真观察,仔细体会。

本人临摹此印的大略步骤:首先,用要刻印石画在纸上,用毛笔临摹下来后,把纸反过来,再以白文直接临摹到印石上。其次,用钝刀临刻,刻时冲、切刀结合,冲为主。第三,仔细修整,盖出印拓,对照原图再修改。

薛元明点评:陈克中的作品在最初筛选时并未注意,作者所做的是努力忠实于原印,这也正是临摹所要注意的对于细节问题的体会。就临印来看,“苍”较“利”好,这也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苍”字中横笔画多,要注意变化。“利”字最难处理的就是字形中的两段弧线,一定要自然协调,以免方凿圆枘。方处直线行刀易得势,圆转需要运刀水平和垂直运动的相互配合,容易疲软,此是最要紧处。

太姥刀客临摹感悟:

此方汉印(利苍)留红有疏密,线条有动静,整体温润,劲挺,隽秀,大方。临此印,我用一方2.7cm×2.7cm的寿山。用浓墨把印面涂黑,再用刀尖把原印对临反书在石面。以单、双刀冲刻之,后用切刀局部加以修饰,望达到温润、古朴。尽量再现原印风貌。临作如图,还望师友多多指教!

薛元明点评:作者未完全忠实原印,并无大碍,反而有巧思处。如“苍”字较“利”字更大更密,形成强烈对比。“利”字重心上移,进一步强化这种对比关系。如果将“利”字立刀旁稍微再收紧一些,试想一下观感是不是更好?

张明临摹感悟:

“利苍”一印属西汉早期优秀作品。此印既有秦玺的灵动秀美,又有汉印的工整挺劲,临摹起来难以把握。该印章法开张大气,线条内敛厚重,相互穿插,一放一收,一平一奇,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加之边栏结合,使之紧密和谐,耐品耐读。残破斑驳,尽显古朴风貌。临摹时应先读印,领悟其字法、章法和刀法,注意每一个细节,不但要记其然,还应思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成印在胸。深入读印后方着手临印,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电脑进行图片反向处理后临写,拷贝纸拷贝后背面上石,照镜临写等)来整体勾画印面线条,边刻边对照,及时调整。印文及边框刻好后,对线条的细微之处加以对比后修改,形刻准了后再将线条加宽和原印保持一致。在刻印时根据印文效果合理采用冲刀、切刀等刀法,相互结合使之尽善尽美。最后,盖出印拓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修整细微之处,根据需要灵活采用敲打等技法来表现苍古斑驳的效果。

汉字文化感悟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审美化

在我国,识字教学对研究识字教学科学化极为重视,然而,从人文视角对汉字教学进行解读的研究少之又少。

俗话说,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将来生活的基础,所以,生活对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由于生活中可以产生大量对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有益的经验。经久不衰的社会生活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教导,而生活过程自身也存在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受教育其实就是利用生活经验所得,在生活中,促使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不断提高。而这些经验通常又存在自由开放性、情感体验性以及具体形象性特征,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美、创造美以及体验美。小学生对美与艺术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和艺术是他们的存在方式与基本活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艺术天性与其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激发出来,将其用到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

汉字文化感悟篇5

一、创设情境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可以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的条件。如:在教学《桥》一文中,我们在课始就用大屏幕出示有关桥的背景,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课文内容的简述,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整节课教学的基调。

二、引导想象

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的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这样,使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感悟到了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品析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乎,语语捂其神。”这就是说,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是不可能的。其实,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因此,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加深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如:在《桥》一文中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比如“他像一座山”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句,其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才能体会到这像山一样高大、镇定的老汉,这就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四、巧加提示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记事、写人的文章的对话内容较多,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在《桥》一文中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不要挤,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就要让学生通过长短句的比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而这时教师的巧妙提示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汉字文化感悟篇6

识字是贯穿整个语文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兴趣、习惯、能力”是识字教学目标的关键词,而“兴趣”又是后两者的落脚点。“兴趣”本义是指“对事物的喜爱程度”。面对枯燥乏味的汉字,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汉字才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情感,“趣”字当头迈好第一步,识字教学便成功了一大半。

一、形式多样,引领上寻“趣”

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除了传统的实物、画面、声音等汉字呈现法,教师还可利用文本特色,设计别出心裁的形式,巧妙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趣”味激活课堂。

(一)多元化的表演

表演是“活动”的画面,每个动作的姿态和动态变化都蕴含独特内涵,教师可引领学生捕捉细节,领悟字词真意。如《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特级教师张化万将表演与画画、讲解、质疑有效结合,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理解词,领悟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教授“奴”字,张老师先画“女”的象形字,并低头侧身站立,双手交叉胸前,告诉学生古代女子就是这样谦卑地生活,接着在旁画上,(教师伸手做抢人状)女子一旦被男人俘虏就变成“奴”,失去自由和尊严任由打骂。“仆”字,张老师边画其象形字的部件,边讲“这是一个人(画),在他头上戴(做动作)一个‘羊’的标志(画),手上捧(做动作)着垃圾桶(画)屁股后插(做动作)上几根毛(画)走在大街上(被羞辱的表情),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演示出形象的画面和动作触动学生心灵,体会勾践被侮辱的心理,生字品味出深刻。

(二)充满理趣的分类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课的识字量平均十几个,如一一讲解势必高耗低效,学过的生字若不及时巩固回生率也很高。“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清代段玉裁的话揭示汉字蕴含着理性和规律性,启发我们:归类识字,事半功倍。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识字6、7、8几乎都是形声字,若三课并作一课上,省时又高效。教师按偏旁分行出示生字:“狮、猴、猩;裙、裤、衬、衫;鸦、鸥、鹃;雀、雕、雁;明、朗、腰、腿。”分组讨论:“怎样很快记住它们?”学生观察字形,认为可借助偏旁分类记字。其中“鸟”和“隹”的含义不同,“月”既跟月亮有关,又跟人体有关,教师对此进行重点辨析。随后,引导进行二次分类:按汉字类型分成形声字和会意字,最后总结识字方法。此案例引导学生摸清汉字的规律,理性分类,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加深汉字的理解记忆,习得学法。

二、创设语境,读中悟“趣”

“语境”即语言运用的环境。抽象的语言具有多义性,生字词只有还原到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识字教学可利用此规律,巧妙地将生字隐藏在语境中,引导学生分梯度诵读语境触摸汉字,潜移默化地读准音、记清形、理解义。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识字课文,为生字创设生字语境,给教师创生识字教学的资源呈现了很好的样本。更多时候,识字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材,根据生字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字语境。笔者读过这样一个优秀课例:学习“云、电、风、雨”四个生字。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记忆中夏天下雨、刮台风的情景,结合生活体验初步体会生字字义;再播放视频,交流“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云、电、风、雨?”深化学生感受;随后教师出示根据视频内容用生字自编的儿歌,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好儿歌:“乌云遮太阳,电光闪闪亮,狂风呼呼吹,大雨哗哗响。”把学生带入生字语境,想象画面体会字义。此过程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习得了字音,培养了想象力,领悟了字义,全面提高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巩固中识“趣”

汉字文化感悟篇7

关键词起源意识形态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11.017

ontheHistoryofenglishandChineseorigin

――Reflectiononenglishteachingideas

wanGLi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Collegeoftechnologyandart,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333001)

abstractBytracingtheoriginsofenglishandChinesehistory,analysisofthetwolanguagesontheoriginofmodernthoughtpossibleideologic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thenreflectonenglishteaching.

Keywordsorigin;ideology;teachingconcepts

德国语言学家赫尔德(1772)在解析语言起源时则这样阐述:当人在他所处独有的悟性状态之中,而这一悟性(思考能力[reflexion])初次自由地发挥了作用,他就发明了语言。由此可见,赫尔德相信,初次自由发挥是语言发明的关键。

赫尔德所表达观点在当时无疑为回答语言的起源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回答,也为认知英语和汉语起源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口语的产生先于文字。而口语的产生,正是源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合适的发音器官和正常的感知器官。新西兰语言学家费希尔(1999)认为这大约发生在100万年前,由于原始人类的大脑内部不断的进化,人类的发音变得开始有区分度,语法从逐步改善的模糊发音中产生,口语词汇也从更加改善的发音中得到丰富。这个时期,随着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加强,人类源于原始器官所发出的自然语言可能开始逐渐被体现人类思维能力的社会语言所取代的过程。

但是时至今日,语言起源的自然属性仍能在英语与汉语这两种现代语言间的异同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第一,相同之处,人类的发音器官跨越种族与文化造就了一些发音类似含义相同的初始词汇。现代汉语中“妈妈、爸爸、姆妈”等词在英语中也有与之含义对应、发音类似的的词汇“mama、baba、mum”等;而且这些词汇的发音往往是在人类婴儿最先学会的一批词汇发音中。再比如说语气词与拟声词在不同现代语言间也存在一些相似词汇。汉语马车刹车用“吁”这个发音,在英语中则有“Gee”这个类似发音的单词所代替。以英语拟声词“bang”为例,在汉语中则用类似发音的“嘭”“砰”“嘣”代替。最简单的语气词比如英语的“ah”,汉语则有对等的“啊”。这些例子确确实实暗示英语与汉语之间或存在不同现代语言使用者群体思维意识形态的共性。

第二,不同之处,在文字产生之前,种类各异的方言的种类繁多,口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多方言从产生到消亡往往很迅速,一些方言在形式和意思上展现一致性,或源于共同的祖先,或有相应的传播发展承接关系。根据这种形式的语言起源的关系和类型学的共同性划分语言的方法,被称为谱系学或基因学。同时在语言发展中,一些语言可能产生独特的语言特征,依据这种类型学的不同性划分语言的方法,则称为类型学。

依据这样的语言分类方式,在原始的诸语系中,原始的汉藏语系被认为是汉语普通话的源头;而英语则通过印欧诸语谱系图从日尔曼语这一原始印欧语系的主要分支,与原始印欧语系的其他主要分支――拉丁语、希腊语、印度梵语(雅利安语)的上级源头印度伊朗语等最终追溯回源头原始印欧语系。一些历史学家主张,超级印欧语系谱表明外来征服者或掌握先进技术的移民同化了当地居民,并用以印欧语系为主体的“高级”语言替代了当地语言这一历史事件,暗示了古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种的存在与扩散。

现代基因学研究表明这是无稽之谈,而语言学家则认为,在书面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对待语言如同对待衣服一样,相同的族群使用的语言可能一直发生变化,不同族群也可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人类在这一时期对使用不同的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困难,这也反而能反映出语言的自然属性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种群的天然共性。

所以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代,不同的原始的语系语言使用者群体在作为人的本质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那么作为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文字是怎么产生的?正如赫尔德所主张悟性初次自由发挥是语言发明的关键,书面语言的产生也许源于偶然事件,人在某个特殊的状态中,突然领悟到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意思或想说的话语。这次顿悟,对闪族来说,或许导致了用图像符号表示口语发音的开端;而闪族人的邻居古埃及人灵感一现,把图像简化成词素和音节符号,开始了古埃及语创作的开端;包含了音节的埃及圣书体,则通过聪明的迦南人的加工变成符合其语言发音特点的音节文字;腓尼基人又将这种文字转变为辅音象形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则根据希腊语发音特点,在辅音字母基础上,引入元音,发展出有着单独辅音和元音的希腊字母表。新西兰语言学家费希尔相信,所有的西欧和东欧的文字都起源于希腊字母表,包括他自己所使用的英语。英语所采用的二十六个字母是罗马人希腊字母的基础上修改创作完成的拉丁字母。这些拉丁字母在被不同语言使用者群体使用之后,又被使用者群体根据其语言特色赋予不同的发音和语法规则等。

就汉语使用者主要群体而言,汉字创造的那次顿悟的结果似乎在世界语言史非比寻常,同时这次顿悟事件让西方语言学者难以理解件。因为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西方语言学者认为语言发明的初次顿悟是将象形的符号与语言的发音相联系,而那次顿悟是发生在闪族中,源于记账的需要,而原有的语言知识体系上,对文字和语法的分析很大的比重是基于对发音和方言的联系。汉语文字的最初创造原则可能出于行政畅通和吸纳部落联盟新成员,一开始就考虑到血缘或文化相近的不同方言使用者各部族间的交流和推广。

这种可能性是从现有的一些历史资料、神话传说和对人类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基础上做出的推测。

人类对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分化研究发现食物的充分与否影响黑猩猩的行为和社会结构。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黑猩猩变得更加凶残和具有攻击意识,黑猩猩群体由雄性黑猩猩和他的一群副官统治,他们对领地范围内出现的外来者有强烈的杀戮意识;而留在刚果河另一边的倭黑猩猩由于食物来源地域广泛,乐于分享他们食物,避免战争,最后演变为雌性黑猩猩为主导地位的倭黑猩猩。而研究者对和人类基因99%相同的黑猩猩属基因检查时发现经过几百万年分化的倭黑猩猩还具有黑猩猩不具备但人类具备的分享基因。人类母系社会也许是基于相同的原因产生。

对于汉字创造的那次顿悟,吴贯因(1879-1936)认为在黄帝时代的仓颉是汉字造字的始祖。虽然吴贯因否定了伏羲造字这一说,但是他认为伏羲的八卦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也是古人所谓的书契,是结绳的一种替代和发展。一些研究者认为八卦是三字节的二进码,是自然普遍规律的展现,蕴含着非常抽象的逻辑演化。活化石东巴文或暗示在仓颉造汉字时,各部族可能已有了一些千奇百态的原始图画文,而仓颉作为黄帝时代的知识分子,可能已经精通了八卦的知识,同时通过在看到鸟兽留下的痕迹的文字形体的领悟,创造了字形相对简单又一目了然的原始汉字。同时这种原始单个文字本身与原始文字之间,可能隐含了八卦的逻辑演化的原则,所以在此基础上经过发展出来的汉字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和组合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古人混淆书契一词的原因。而且在民国之前知识分子必然精通八卦或者精通解释八卦的《易经》。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相对稳定的时代。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适宜,物种丰富,地域辽阔又无不可逾越的天险同时地域本身呈封闭状态;部落之间可能开启的分享合作的模式,他们更愿意联盟而不是征服与替代;而人口繁衍所造成的矛盾或战争则可以通过迁徙来避免或逃避。一方面,不同血缘部落间可能已经发展出各自的方言;另一方面,即便是相同血缘的部落,由于人口的增长而迁徙的一部分人口由于长时间的分离,也可能产生口音的变化。

同时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种部落联盟并不是松散意义上的利益联盟,部落联盟首领的政令在其他联盟部落间具有权威性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官员也可能来源于其他联盟部落,有时甚至是其他部落的首领,但是部落联盟的稳定性这可能绝大多时候是通过武力来保障的。这点可以从同为“少典之子”的黄帝公孙氏领导的部落联盟集团和过时的“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所代表的包括三苗部落在内的利益联盟集团的战争中解读出来。

所以考虑到血缘或文化相近的不同方言使用者各部族间的交流和推广,以及在辽阔的部落联盟势力范围内政令的畅通和可能新成员的吸纳,身为黄帝官员的仓颉所造的与图画字相比相对简单的象形字应是基于表意的原则,并可能隐含八卦的逻辑演化。

现代汉语,文字与仓颉造字一脉相承,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几个阶段,汉语的发展史与其说是西方学者推测的汉语言使用者主要群体语音变化史,倒不如是跨越语音、空间和时间的一部族群间求同存异史。

闪族造字与英语并没有直接传承,却传承一个基本造字原则:文字是与语言的发音相联系。从闪族造字到拉丁字母表的创造,再从拉丁字母表到英语,语言发展变化呈现出一部族群间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间互相影响史和语言词汇多变性。

英语是门来源复杂的语言。费希尔相信英语最常用一万个词汇中31.8%来自日耳曼语,剩下的有45%来自法语,16.7%来自拉丁语和一些有贡献的小语种语言。英语词源中不仅含有大量拉丁语和希腊语,还包含很多神话和各种小故事。

汉语和英语的起源揭示了两种语言主要使用者群体在思维意识形态上有作为人类所展现出的共性和受自然环境等后天因素影响下产生文化上的差异性。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意识形态的共性可以便利英语语言学习过程,进而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而活用英语单词;对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意识形态的差异性的了解,可以帮助汉语主要使用者群体正确灵活地用英语表达想法,避免产生思维偏差,同时避免错误的理解汉语与英语的关系,从而失去民族自信心等。所以英语教师应该不仅具有英语语言专业水平,还应了解英语起源和发展历史,也更应该清楚本国语言及语言起源和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1]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史蒂文・罗杰・费希尔.语言的历史[m].崔存明,胡红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汉字文化感悟篇8

关键词:操司策略;循序渐进;慢吟细描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操司策略,领古诗韵味

(一)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二)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三)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五)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六)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二、循序渐进,品古诗微妙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凝炼跳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切不可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慢吟细描,悟古诗内涵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

汉字文化感悟篇9

一、大量阅读能增进对语言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需要培养。培养对语言的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多阅读书籍。阅读小说可以通过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来产生阅读兴趣,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语言的兴趣;阅读古诗,可以通过或开阔或辽远或优美的意境产生阅读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对语言有了兴趣,也就不愁学不好语文了。有了兴趣,学习语文不再枯燥,作答语文试题不再叫苦连天。

二、大量阅读能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我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大都是通过语言阅读和运用来提高的,语言运用又分为口语运用和书面语运用。口语运用简单化、日常化,书面语运用又复杂化、耗时长,所以阅读语言文字在提升语言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而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也不能只停留在现代文的阅读上,适量的古诗文阅读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由此可见阅读诗歌的重要性。一方面,古诗文言简意赅,能提高我们对文字精准的理解;另一方面,古诗意象含蓄,意境深远、优美。更重要的是,高考题型中设有古诗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题型。阅读古诗文对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试题(新课标卷)的题型中,古诗阅读的难度不小,想得高分,就需要十分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提高了,试卷中的阅读题和病句题也就轻而易举地解答了。

三、大量阅读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毋庸置疑,我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包括语序的准确,语句的通顺,甚至语言的优美。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书籍的阅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通过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语感,之后可以增强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再之后就能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跳跃,更不能超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进。语言运用能力最直接体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题。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其分值占了整张试卷的百分之四十之多。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就不怕无话可说,不怕没有文采了。

四、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现代社会不但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向往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应该多读书,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另外,这里说的读书不是快速阅读,更不是快餐式的阅读。快速阅读只求速度,不顾效果。是一种毫无营养,没有意义的读书方式。

汉字文化感悟篇10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薛老师的智慧引领下,学生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这里,一个个汉字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次次精彩的互动,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字感”在增强,他们快乐与收获并存。

一、“字感”,从听故事开始

师:这篇课文叫《猴子种果树》,是一个故事。故事是可以用来听的,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老师讲一个开头: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他给树苗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过了一天,猴子又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又来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又过了一天,猴子又来——

生(接话):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

师:小朋友都会讲啦,你看,故事听多了你也会讲了,对不对呀?猴子每天都做两件事,知道吗?一件是——

生:浇水。

师:一件是——

生:施肥。

师: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浇水的浇。浇水的浇,三点水,右边是一个字,这一横写的时候稍微斜一些,斜钩,撇,横,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口,投其所好,听故事就是学生特别喜欢、感兴趣的事。教学中,薛老师以《猴子种果树》这一故事开始了识字教学,在师生亲切的对话中,学生饶有兴趣地明白了猴子每天都做的两件事:“浇水”“施肥”,而“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浇水的浇”一句拉开了学生快乐识字的序幕。此时,形象的故事、教师精炼的引语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字感”的种子,学习生字的积极状态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做到了“乐感”。

二、“字感”,在悟字理中提升

师:这个字念——(生齐:浇)去掉三点水也是一个字,念——尧。(生齐念“尧”三遍)

师:尧原来的意思是土堆,我们浇水要浇在土堆上不能浇在树根上。加上三点水就是浇。如果三点水去掉,换成火字旁是什么字?

生(齐):烧。

师:烧饭的烧。如果是挠痒痒的挠呢(教师做动作),猜一猜是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师:真聪明。如果一团乱麻缠绕在一起的绕,是什么旁?

生:绞丝旁。

师:真聪明。含有尧的字都有ao这个读音,这些都是形声字。

师:施肥的“施”什么旁?

生:方字旁。

师:“肥”什么旁?

生:月字旁。

师:右边什么字?

生:巴。

师:对,爸爸的爸的下半部分就念巴。

师:“肥”怎么理解?这个人长得很胖,肉很多叫肥,不过肉很多的人很可爱。人长得胖跟月没有关系,在古体字中是这样写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月字的古体字)这个像挂在上面的排骨肉,所以,月原来是肉的意思。含有月字旁的字一般都和肉有关系,和月亮的月没有关系。在古代月亮的月和表示肉的字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用月字旁代替肉。

生齐读词语“施肥”两遍。

师:猴子天天做了两件事,所以,中间要用顿号。

生(齐):浇水、施肥。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字理能够使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在字理分析中了解汉字形义的演变。“施肥”一词中“施”字的教学,薛老师运用精妙的板书将“月”字的古字展示给学生,他们由此联想到了“肥”字的意思,明白了“古代月亮的月和表示肉的字是一样的”,学生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

字理也能让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浇水”的“浇”字时,学生知道三点水跟水有关,加个火就知道是“烧”,“挠”字就知道用提手旁,一堆乱麻“绕”在一起肯定用绞丝旁。学生为什么能够如此顺利地从认识“一个字”到认识“一串字”呢?这正是汉字字理的魅力,让学生领悟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也在感悟字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字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三、“字感”,由写好字深入

师: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一起读——(展示句子)

生: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

师: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拔”,提手旁,右半部分一定要注意,仔细看老师写。(教师范书,字写得较大)有的同学发现是友加一点,老师发现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把这个字抄错了,写成发现的发了。伸出手一起写,横,撇,横撇,捺,点。(学生跟着书空,齐读两遍)

教师范写,提醒学生仔细看。

师(指改字):横折,横,竖提,撇,横,撇,捺,一共几笔?

生:7笔。

生齐读改正两遍。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汉字书写既有工具性的特点,又有艺术性的特点,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学习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我们身边的识字教学,尤其是识字公开课教学,很多教师总是把写字这个环节安排为随机环节,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自然无从谈起。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薛老师细心地发现有学生在预习时把“拔”字右边写成了“发”字,便在黑板上范写了大大的“拔”,让学生跟着他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再齐读两遍。因低年级的孩子模仿力很强,教师也最容易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薛老师这一环节的处理可谓简约而有效。他抓住时机,利用范写进行渗透,一笔一画地进行讲解,落到实处。学生经历了“眼到”“口到”“手到”的过程,不仅学会正确地书写这个字,而且激发了他们写字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